一、云南太阳能热水器建筑一体化研究概况(论文文献综述)
杨玲[1](2019)在《A公司平板太阳能热水器国内市场营销策略研究》文中认为太阳能是一种清洁、环保的可再生能源,可为建筑能耗提供一种绿色可持续的解决方案。据统计,我国是世界上太阳能热水器生产量最大的国家,2016年太阳能集热系统的保有量已达到46360万平方米(324520MWth),相当于节约标准煤50355万t,节电13994GWh[1]。伴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在住建部《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十三五”规划》的大力推动下,平板太阳能热水器在城镇市场的应用得到了迅速发展。随着营销环境的发展变化,太阳能热水器的市场也发生着巨大变化,而目前对太阳能热水器在新环境中的营销策略研究相对缺乏。本文选取A公司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研究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研究其平板太阳能热水器国内市场的营销策略。通过访谈找出其营销存在的问题,营销战略方面的问题有:细分市场之间的界线不分明;目标市场选择过窄;品牌价值性不突出。营销组合策略方面的主要问题有:产品竞争力不足;价格缺乏竞争力;渠道能力增长缓慢以及促销效果不佳等等。本文同时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问题成因分析,并围绕STP和4P提出了相应的优化建议。本文认为A公司在平板太阳能热水器的营销方面应该进行更深入的市场细分,并对每个细分市场充分评价,结合企业的资源、目标和优势、能力做好目标市场选择和市场定位,再相应制定贴合目标市场和市场定位的营销组合策略。结合工业品营销特点,应关注产品质量、注重品牌价值;结合互联网思维,进行产品创新、营销推广创新。这将对A公司的营销管理工作具有现实意义,同时对于太阳能热水器企业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张晓辰[2](2019)在《昆明高层住宅组合式太阳能热水系统的性能与经济性研究》文中认为由于城市的发展导致用地紧张,昆明地区新建住宅以高层建筑为主。高层建筑屋顶可用于安装太阳能集热器的面积有限,这个缺陷制约了太阳能热水系统在高层住宅建筑的推广。为此,本研究提出使用组合式太阳能热水系统方案解决这个问题。首先,本文对组合式太阳能热水系统的组成进行分析,提出合理的系统构成,并根据相关标准规范和学者们的研究成果确定设计参数。然后,分别对组成组合式系统的阳台壁挂式太阳能热水系统和集中式太阳能热水系统进行现场测试,再根据测试数据进行软件模拟的模型验证,经验证的模型可用于系统的全年工况分析。接下来,根据组合式太阳能热水系统全年工况的模拟结果确定太阳能保证率和覆盖率。最后,对组合式太阳能热水系统进行能耗和经济分析以确定其经济性和节能性。研究结果表明:阳台壁挂式太阳能热水系统太阳能保证率为56.3%;塔式高层住宅建筑至少有25%的住户可安装阳台壁式挂太阳能热水器;集中式太阳能热水系统的合理供水范围为总共十四层的用户;在高层建筑中使用组合式太阳能热水系统,可以有效地提高太阳能覆盖率;建筑层数大于21层时,组合式太阳能热水系统比集中式太阳能热水系统更节能且经济。本研究证明了高层住宅建筑中使用组合式太阳能热水系统的技术可行性和经济合理性,为其推广应用提供了依据。基于典型高层住宅建筑日照分析确定阳台壁挂式太阳能热水器安装户数的方法为相关研究提供了参考。
宋菡[3](2018)在《长春地区太阳能热水器与高层住宅一体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前,在国家大力推行绿色建筑和新能源利用的背景下,绿色能源受到越来越多关注,太阳能作为一种可再生清洁能源,其在建筑中的应用得到更多的重视,太阳能热水器是太阳能光热利用的主要方式之一。在我国,低层、多层住宅中太阳能热水器应用已非常普遍,但在高层住宅中应用仍处在初期阶段,尤其是在东北寒冷地区,应用较少。并且与低层、多层住宅相比,高层住宅无论在建筑形式、建筑结构、建筑功能上都存在差异性,太阳能热水器与高层住宅建筑一体化设计上仍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本文主要研究太阳能热水器与高层住宅一体化的相关设计思路及原则,分析现阶段高层住宅太阳能热水器最有效的应用方式,以及在建造、使用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关键技术问题,提出太阳能热水器与高层住宅一体化设计新思路和新方法。其次,针对高层住宅砌块墙面(主要指框架或剪力墙结构的填充墙)安装集热器可能出现的技术问题,本文通过模拟试验,观察安装过程以及安装完成后墙体受力变化状态,确定高层住宅砌块填充墙面安装太阳能热水器的技术可行性。通过以上理论分析、试验研究,并结合长春地区安装太阳能热水器的实际工程现状,选定长春地区一个小区为研究对象,结合长春地区自然地理条件、太阳能资源分布、日照要求等,通过软件分析长春地区高层住宅布局、建筑朝向、建筑间距等对太阳能光热效应的影响,并从建筑设计角度,以技术、审美、经济性等多方面因素为研究目标,提出一系列太阳能热水器与高层住宅一体化设计的实用方法及原则。同时,引入了新型融窗太阳能热水器在高层住宅中的设计与应用,为长春地区高层住宅太阳能热水器的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可靠的理论依据。为太阳能光热效应的在高层住宅中的推广应用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詹俊[4](2017)在《太阳能热水器与既有多层住宅暖房改造一体化研究 ——以长春市为例》文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使得常规能源开采过量、常规能源的过度消耗问题日益严重,给人们的生存空间与生活环境造成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同时,“高能耗、重污染”也日益成为制约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在建筑领域中,建筑的建造和使用过程中所产生的高能耗对社会造成了极其沉重的能源负担和严重的环境污染。而太阳能作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绿色新能源,若在建筑中能够充分利用,将对能源节约、环境保护和降低成本方面都有非常积极的意义。本文针对吉林省长春市的既有多层住宅暖房改造工程,从既有多层住宅暖房改造和太阳能热水系统有机结合的角度出发,以实际的暖房改造工程为研究对象,进行具体的调研、设计和分析,探讨如何实现暖房改造中既有多层住宅与太阳能热水器的一体化,使暖房改造中的既有多层住宅安装太阳能热水器成为可能并让居民们都能用上热水,享受绿色能源带来的健康生活。论文通过目前多层住宅普遍使用太阳能热水器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以及相关的一体化设计理论进行研究,对暖房改造工程中既有多层住宅与太阳能热水器一体化进行试验,论证既有多层住宅如何安装太阳能热水器,并对既有多层住宅暖房改造中安装太阳能热水器进行一体化设计研究,特别是既有多层住宅的屋顶和立面部分是研究的重点,处理好屋顶和立面与太阳能热水器之间的关系是实行住宅与太阳能一体化的关键。希望通过本论文所提出的一体化设计方案能在今后的暖房改造工程中得到初步的应用与推广。暖房改造工程作为政府大力扶持的项目,将其与太阳能热水器结合,既能带动既有多层住宅暖房改造的大面积推广,又能带动太阳能热水器相关产业的发展,为太阳能利用在建筑领域中开辟新天地,也为实现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战略锦上添花。
季莉莉[5](2017)在《川渝地区农村住宅太阳能应用研究》文中提出自1970年代世界能源危机爆发以后,能源问题引起世界各国重视。目前,秸秆、柴薪等生物质仍然是我国约两亿农村居民赖以生存的能源,造成植被破坏、生态恶化。我国化石能源短缺,环境污染严重,迫切需要利用可再生能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的颁布加快了我国太阳能应用的发展。并且,农村地区在生态环境、规划布局、建筑形式上具有应用太阳能的优势,为太阳能在农村地区的推广提供前提条件。此外,太阳能热水系统和太阳能光伏系统能够实现“自给自足”,能够解决农村地区能源短缺、结构不合理的问题。被动式太阳能技术能实现太阳能得热和太阳能降温,能够有效地改善农村住宅室内热舒适性。因此,加强关于农村住宅太阳能应用的研究已成为建筑师的当务之急。论文选题来源于“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13BAJ11B01)《山地村庄集约化规划与建设关键技术与示范》。该课题在城乡统筹区村镇建设的背景下,从“技术集成”和“区域示范”两条途径,开展川渝地区城乡统筹区山地村庄集约化发展规划与建设研究。通过参与调研走访其中6个农村示范点,发现了两个问题:川渝地区并不像传统观念认为的那样无法使用太阳能,不仅能用,而且还能取得较好的效果;由于朝向这个川渝地区特有的因素,造成一些该地区太阳能应用的困难。基于这两点发现,论文试图研究分析川渝地区太阳能应用的可行性、太阳能推广不利的原因以及适用于川渝地区农村住宅的太阳能应用方式。论文立足于川渝地区农村,旨在更准确、更直观地为太阳能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试图总结出适用于川渝地区农村住宅太阳能应用的适应原则、改善策略以及建筑师可以直接选用的太阳能应用的具体形式,希望能对太阳能在川渝地区农村的推广有所促进。通过查阅国内外大量太阳能应用的文献,以文献分析、实地考察、问卷调查的研究方式,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技术路线进行研究。论文首先对川渝地区的地理条件、气候特征、太阳能概况进行分析,紧接着通过对川渝地区农村住宅的规划布局及建筑设计、用能现状及热舒适需求、太阳能应用现状的调研,发现了该地区难以推广太阳能的原因,即朝向是首要因素,其次,形式不满足需求,导致在有利条件下用不好太阳能;无可利用接收面,导致在不利条件下无法用太阳能。在此基础上,本文先是论证了川渝地区农村住宅太阳能应用的可行性,再提出了川渝地区农村住宅太阳能应用的适应原则,即适应整体——注重一体化、系统化设计,适应差异——满足适宜技术要求,适应朝向——区别处理不同朝向。此外,在充分借鉴国内外经验之后,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改善策略,即设计整体化,包括空间形态一体化设计、节能措施系统化设计;路线多元化,包括高技术路线的应用模式、低技术路线的应用模式;朝向区别化,包括优化有利条件下的太阳能应用措施、应对不利条件下的太阳能应用措施。然后,以适应原则为出发点,充分运用改善策略,提出了川渝地区农村住宅相对切实可行的太阳能应用的具体形式。最后,运用研究提出的理论对川渝地区农村住宅实例进行解析,为建筑师提供更加详细具体的参考的同时为论文的观点提供佐证。
赵欣[6](2014)在《太阳能利用形式与关中民居建筑的一体化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农村地区的发展速度也在逐步加快,近年来农村地区进入了一个建设的高潮期。不过现阶段村镇的住宅建设缺乏相应的设计指导,以农民自己规划、建设为主,以实用性为主的自建房在使用过程中能耗一直居高不下,造成能源浪费、环境污染等诸多问题。由于缺乏合理的节能设计,农村地区建筑对能源的使用浪费很大,这与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相矛盾。近几年利用太阳能等绿色技术改善城市公共建筑的节能减排正在我国很多地方如火如荼的进行,但是建设量巨大的村镇住宅建筑太阳能一体化研究却非常少。因此,从更长远的发展角度来看,农村住宅与太阳能结合起来进行一体化设计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能够一定程度上解决目前农村建筑能耗高的缺点,符合当前绿色环保的时代潮流。本研究以此为出发点,针对关中地区民居住宅太阳能应用的现状和问题,从建筑学的角度提出探讨民居建筑中的太阳能利用及建筑一体化设计技术的方法。首先对太阳能民居进行了理论探讨,介绍了国内外太阳能住宅的相关发展情况,然后分别对太阳能技术在民居建筑中的应用特点和一体化要素进行剖析,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关中地区民居应用太阳能技术及一体化设计的方法和可能性。本论文在对陕西关中地区的典型性民居建筑调研过程中,通过太阳能技术、建筑构造以及建筑材料等的合理设计与应用,探索在关中地区能够进行推广和发展的农村太阳能民居。
韩雷涛,范海东,张瑾,沈斌,吴晓东,袁逸中[7](2013)在《太阳热水及热空气利用系统与建筑结合一体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分析了太阳热水、热空气利用与建筑相结合设计的技术经济特点。讨论了太阳热水、热空气系统与建筑结合设计的主要实例,汇总了这些设计的设计思路和成功经验。特别对太阳能空气集热在建筑结合应用方面进行了分析。
靳亦冰[8](2013)在《农业转型视角下西北旱作区传统乡村聚落更新营建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当前我国快速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下,农业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由传统农业走向现代化农业。在农业转型背景下,依靠资源消耗支撑的粗放型生产的聚落营建模式已经不适应当今的生产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改变使得人们居住理念发生转变,对于居住空间的要求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传统的聚落空间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农业生产、生活的需求,聚落的空间重构是城镇化背景下乡村聚落发展的必然趋势。西北旱作区是我国传统农业的发源地,以黄土高原为代表的西北旱作区不同程度地面临着自然灾害频发、生态系统失调、社会经济落后等诸多严峻问题。在农业转型的现实背景下,在这样一个极其特殊区域中的乡村人居环境建设中如何协调建筑与环境、资源之间的内在矛盾,建立并发展符合该区域整体特征、生产生活规律的人居环境,尤其是传统乡村聚落的更新与发展模式的探索尤为迫切和重要。在现代农业转型期,西北旱作区人居环境中的各种问题尤为突出,该地区传统乡村聚落营建普遍存在传统乡村聚落布局不适应当前生产方式、聚落营建资源消耗过度、缺乏科学的技术体系支撑、地域特色缺失等诸多问题,且矛盾日益突出,围绕这些问题进行相关研究十分迫切而必要。论文研究站在整体生态系统和谐、人与资源关系和谐的高度,以西北旱作区为整体地理单元进行考察。选取西北旱作区典型传统乡村聚落为研究对象,在农业转型视角下,就其发展中所面临的诸多问题作为研究切入点,结合专业自身的特点,以人居环境学、农村经济学、生态学的相关理论与研究方法,通过大量实例分析,将西北旱作区传统乡村聚落还原于生态系统的宏观背景之中,重点研究农业发展与聚落营建之间的相互关系,找寻、揭示农业发展不同阶段聚落形态演进的动力机制。深入挖掘该地区传统乡土建筑营建中蕴含的本土营建智慧,尝试优化聚落营建过程中的能源利用与技术支撑体系,探讨适宜的聚落营建模式,尤其对清洁能源的综合利用等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探讨,为缓解西北旱作区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人与资源之间的矛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此基础上,研究探索构建西北旱作区聚落在农业转型期的营建基本理论框架,能够补充传统乡村聚落理论研究中农业视角研究的不足,对于探索农业转型期西北旱作区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理论具有较为突出的科学意义。论文同时结合当代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方向,归纳总结出适应该地区生态系统特征的传统乡村聚落的更新发展模式,为今后相关研究、实践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思路与方法。论文的创新点:从农业转型视角出发,以聚落整体生态系统和谐为研究目标,对西北旱作区传统乡村聚落营建中面临的问题进行深层次的理论研究,提出符合西北旱作区生产特征的传统乡村聚落营建模式理论框架与适宜的技术支撑体系。本研究是对目前国内此领域研究的扩展,同时也是对现有传统乡村聚落规划理论与方法体系的必要补充。1)研究的独特视角:从农业转型视角出发,以西北旱作区为整体地理单元进行分析探讨,以人居环境学、农村经济学、生态学学等为理论指导,研究“三农”问题最为突出的西北旱作区传统乡村聚落。2)注重旱作区的不同产业方式研究,营建模式理论与营建技术体系并重:在现代农业转型背景下,以聚落整体生态系统和谐为研究目标,从传统乡村聚落农业生产与聚落营建模式之间的关系入手,梳理农业发展不同阶段传统乡村聚落的形态特征,从理论层面对西北旱作区传统乡村聚落营建模式深入剖析,尝试建立营建模式理论框架,同时优化营建技术体系,使营建理论指导与技术支持相统一。3)在农业转型视角下,结合西北旱作区传统乡村聚落的不同产业发展方向,提出适应西北旱作区农业发展的三种聚落营建模式。
丁小晓[9](2013)在《长沙地区太阳能热水系统与建筑一体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能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能源的需求量不断加大,而建筑能耗占社会总能耗的比例也越来越高。从资源、环境、社会发展的综合需求来看,开发与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资源,降低建筑物传统能耗势在必行。太阳能热利用是开发使用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太阳能热水技术又是太阳能热应用中最成熟、最广泛的技术。目前,尽管太阳能热水技术已经成熟,但作为建筑后置部件安装的太阳能热水器在建筑上应用仍存在着诸多问题,从而使太阳能设备难以与建筑有机结合。作为湖南省省会,长沙市在该省有重要的经济和社会地位,同时建筑能耗问题突出,因此在该地区建筑中利用太阳能成为居住建筑建设的发展思路和重点。本文首先以国内外太阳能热水系统与建筑一体化现状为背景,以长沙地区的气象条件、地理条件、各月太阳能辐射热量等资料为基础,比较分析了长沙地区与我国其它地区以及国外各地区的太阳能资源情况;然后根据长沙地区太阳能热水器发展情况,分析该地区太阳能热水器与建筑结合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太阳能热水系统各个组成部分与建筑的各个位置进行融合的方法,并针对别墅、多层及高层建筑分别提出系统设计方案;再而,结合长沙市一体化工程实例,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最后将太阳能热水器与常规热水器比较,分析在长沙地区推广太阳能热水系统带来的经济收益和环保收益。太阳能热水系统与建筑的一体化,已成为促进太阳能热水器的应用和推广的重要途径,降低建筑能耗和实施建筑节能的重要策略。本研究为类似的研究提供有效的参考和建议,研究结果对长沙地区的建筑节能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刘磊[10](2010)在《河南太阳能热水器与住宅一体化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常规能源日益耗尽的情况下,世界许多国家都把太阳能作为应对能源问题的重要策略。建筑节能成为建筑设计发展的必然趋势。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设计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逐渐成为建筑节能的主要研究方向和发展方向。本文结合当前形势,探讨了住宅中太阳能热水器的应用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设计方法和策略,以期能够作为今后相关设计的参考。全文共分五章,其中第四、五两章是本文的重点,在第一章中,分析了当前的能源形势和太阳能的发展,指出本文的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第二章讨论了太阳能热水系统目前发展面临的问题,以及当前太阳能热水系统与住宅建筑一体化趋势。第三章介绍了太阳能热水系统的工作原理和分类。第四章介绍河南地区住宅设计怎样与太阳能热水系统相结合,重点说明了在一体化条件下的住宅设计应作出哪些应对措施,并深入介绍了太阳能热水管路系统的运行模式和在严寒地区条件下的防冻措施。第五章分析了河南地区太阳能热水一体化系统的应用实例,并对一些现有的问题提出解决办法。第六章总结全文,指出我国住宅中太阳能热水系统应用的重点方向。
二、云南太阳能热水器建筑一体化研究概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云南太阳能热水器建筑一体化研究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1)A公司平板太阳能热水器国内市场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1.2.1 太阳能热水器营销 |
1.2.2 工业品营销 |
1.2.3 相关理论基础 |
1.3 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A公司概况及其平板太阳能热水器国内市场营销现状 |
2.1 公司概况 |
2.1.1 发展历程 |
2.1.2 平板太阳能热水器产品线 |
2.1.3 组织架构 |
2.1.4 经营绩效 |
2.2 A公司平板太阳能热水器国内市场的营销现状 |
2.2.1 营销战略(STP)现状 |
2.2.2 营销组合策略(4P)现状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A公司营销环境分析 |
3.1 外部环境 |
3.1.1 宏观环境 |
3.1.2 行业现状与发展趋势 |
3.1.3 行业竞争 |
3.1.4 市场需求 |
3.2 内部环境 |
3.2.1 资源条件 |
3.2.2 能力 |
3.3 SWOT分析 |
3.3.1 优势 |
3.3.2 劣势 |
3.3.3 机会 |
3.3.4 威胁 |
3.3.5 SWOT矩阵战略选择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A公司平板太阳能热水器存在的营销问题及问题成因分析 |
4.1 营销战略(STP)方面存在的问题 |
4.1.1 市场细分标准单一,导致细分市场之间的界线不分明 |
4.1.2 对目标市场的调研评价不足,导致目标市场选择过窄 |
4.1.3 未结合市场需求进行市场定位,导致品牌价值性不突出 |
4.2 营销组合策略(4P)方面存在的不足 |
4.2.1 产品组合、产品创新、产品品牌存在问题,导致产品竞争力不足 |
4.2.2 定价策略不科学、管理费用过高,导致价格缺乏竞争力 |
4.2.3 渠道过窄、代理商缺乏管理,导致渠道能力增长缓慢 |
4.2.4 促销投入不足,导致促销效果不佳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A公司平板太阳能热水器营销战略和营销策略的优化建议 |
5.1 营销战略(STP)的优化建议 |
5.1.1 增加市场细分标准 |
5.1.2 扩大目标市场范围 |
5.1.3 突出价值性 |
5.2 营销组合策略(4P)的优化建议 |
5.2.1 提升产品竞争力 |
5.2.2 增强价格竞争力 |
5.2.3 加强渠道能力 |
5.2.4 加大促销投入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2)昆明高层住宅组合式太阳能热水系统的性能与经济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能源危机与环境污染 |
1.1.2 太阳能的开发和利用 |
1.1.3 太阳能热水系统的优势 |
1.1.4 太阳能热水系统应用现状 |
1.2 太阳能热水系统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太阳能热水系统与建筑一体化研究 |
1.2.2 太阳能热水系统优化研究 |
1.2.3 太阳能热水系统保证率研究 |
1.3 昆明市太阳能热水系统使用及研究现状 |
1.3.1 昆明高层住宅现状与太阳能热水系统安装可行性分析 |
1.3.2 昆明地区气候特点及太阳能资源情况 |
1.3.3 昆明市太阳能热水系统研究现状 |
1.3.4 昆明市太阳能热水系统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
1.4 研究概述 |
1.4.1 研究意义 |
1.4.2 技术路线 |
1.4.3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组合式太阳能热水系统介绍 |
2.1 太阳能热水系统的分类 |
2.1.1 太阳能热水系统的一般分类 |
2.1.2 太阳能热水系统按供热水范围的分类 |
2.2 组合式太阳能热水系统概述 |
2.3 组合式太阳能热水系统工作原理 |
2.3.1 集中式太阳能热水系统 |
2.3.2 阳台壁挂式太阳能热水系统 |
2.4 太阳能集热器的选型 |
2.4.1 太阳能集热器分类 |
2.4.2 太阳能集热器选型 |
2.5 小结 |
第三章 组合式太阳能热水系统研究方法 |
3.1 系统研究相关指标 |
3.1.1 太阳能保证率 |
3.1.2 太阳能覆盖率 |
3.1.3 太阳能集热器面积 |
3.1.4 系统年运行费用 |
3.2 高层住宅建筑生活热水用水量调研 |
3.2.1 调研数据及其分析 |
3.2.2 用水量分布情况 |
3.3 太阳能热水系统现场测试 |
3.3.1 测试依据 |
3.3.2 测试条件 |
3.3.3 测试设备及参数 |
3.3.4 测试数据的分析指标 |
3.4 TRNSYS仿真模拟分析 |
3.5 小结 |
第四章 阳台壁挂式太阳能热水系统 |
4.1 阳台壁挂式太阳能热水系统介绍 |
4.1.1 阳台壁挂式太阳能热水系统集热器选型 |
4.1.2 壁挂式太阳能集热器安装倾角 |
4.2 阳台壁挂式太阳能热水系统现场测试 |
4.2.1 测试地点选择 |
4.2.2 测试对象介绍 |
4.2.3 测试数据分析 |
4.3 TRNSYS仿真模拟分析 |
4.3.1 TRNSYS仿真模拟系统建立 |
4.3.2 模拟结果与实测结果的对比分析 |
4.3.3 系统全年TRNSYS仿真模拟分析结果 |
4.3.4 考虑遮挡的系统性能分析 |
4.4 高层住宅建筑可安装阳台壁挂太阳能热水器户数分析 |
4.4.1 建筑平面布置采取高层塔式住宅建筑的形式 |
4.4.2 住宅小区选择平行行列式作为规划布局形式 |
4.4.3 单体建筑之间的间距的确定 |
4.4.4 日照分析模型及相关参数设置 |
4.4.5 典型高层住宅建筑日照分析过程 |
4.4.6 典型高层住宅建筑日照分析结论 |
4.5 小结 |
第五章 集中式太阳能热水系统 |
5.1 集中式太阳能热水系统介绍 |
5.1.1 太阳能集热子系统 |
5.1.2 储水系统 |
5.1.3 辅助加热子系统 |
5.1.4 控制系统 |
5.1.5 管路系统 |
5.2 系统的相关参数设置 |
5.2.1 各楼层设计居民日用水量 |
5.2.2 各楼层设计小时热水用量 |
5.2.3 设计冷水温度值 |
5.2.4 太阳能集热器面积 |
5.3 太阳能热水系统现场实测及仿真模拟 |
5.3.1 集中式太阳能热水系统现场实测 |
5.3.2 TRNSYS仿真模拟所用模型的介绍 |
5.3.3 模拟结果与实测结果的对比分析 |
5.4 昆明地区高层住宅集中式太阳能系统全年仿真模拟 |
5.4.1 十层集中式太阳能热水系统全年仿真模拟 |
5.4.2 十四层集中式太阳能热水系统全年仿真模拟 |
5.4.3 集中式太阳能热水系统供水范围分析 |
5.5 小结 |
第六章 组合式太阳能热水系统能耗及经济性分析 |
6.1 高层住宅建筑组合式太阳能热水系统覆盖率推荐值 |
6.2 阳台壁挂式太阳能热水系统能耗与经济性分析 |
6.2.1 阳台壁挂式太阳能热水系统能耗对比分析 |
6.2.2 阳台壁挂式太阳能热水系统经济性对比分析 |
6.3 集中式太阳能热水系统系统能耗及经济性分析 |
6.3.1 集中式太阳能热水系能耗对比分析 |
6.3.2 集中式太阳能热水系经济性对比分析 |
6.4 组合式太阳能热水系统能耗及经济性分析 |
6.4.1 组合式太阳能热水系统能耗对比分析 |
6.4.2 组合式太阳能热水系统经济性对比分析 |
6.5 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研究结论及结论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学术论文及获奖情况) |
(3)长春地区太阳能热水器与高层住宅一体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背景 |
1.1.1 能源及环境现状 |
1.1.2 我国太阳能资源现状 |
1.2 论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的目的 |
1.2.2 研究的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3.1 国外太阳能热水器应用现状 |
1.3.2 我国太阳能热水器应用发展现状 |
1.4 论文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本章小结 |
1.6 论文框架 |
第2章 长春地区太阳能热水器与建筑一体化概述 |
2.1 太阳能热水器与建筑一体化的基本概概念 |
2.1.1 太阳能热水系统定义 |
2.1.2 太阳能热水器组成分类 |
2.2 太阳能热水器与建筑屋顶一体化设计 |
2.2.1 坡屋顶太阳能热水器的设置 |
2.2.2 平屋顶太阳能热水器的设置 |
2.3 太阳能热水器与建筑立面一体化设计 |
2.3.1 与建筑外墙一体化设计 |
2.3.2 与阳台一体化设计 |
2.3.3 与女儿墙一体化设计 |
2.3.4 与雨棚一体化设计 |
2.3.5 与空调外机一体化设计 |
2.4 太阳能热水器与建筑造型一体化设计 |
2.4.1 太阳能热水器与建筑造型一体化设计思路 |
2.4.2 太阳能热水器与建筑造型一体化设计方法 |
2.5 长春地区气候特征及太阳能资源状况 |
2.6 长春地区太阳能热水器应用调研分析 |
2.6.1 阳光帝景小区 |
2.6.2 吉粮康郡小区 |
2.7 长春地区太阳能热水器与建筑一体化发展前景 |
2.8 本章小结 |
第3章 太阳能热水器在高层住宅中一体化设计应用 |
3.1 太阳能热水器与高层住宅一体化设计原则、形式、步骤 |
3.1.1 一体化设计原则 |
3.1.2 一体化设计形式 |
3.1.3 一体化设计步骤 |
3.2 太阳能热水器与高层住宅一体化设计方法 |
3.2.1 与高层住宅屋顶一体化设计 |
3.2.2 与高层住宅立面一体化设计 |
3.3 太阳能热水器在砌块墙面的安装试验 |
3.3.1 试验目的 |
3.3.2 过程设计 |
3.3.3 试验过程 |
3.3.4 实验数据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长春地区高层住宅一体化方案设计 |
4.1 长春地区某小区一体化方案设计 |
4.1.1 项目概况 |
4.1.2 太阳能热水器与单体住宅一体化研究设计 |
4.1.3 太阳能热水器与住宅造型一体化效果 |
4.1.4 太阳能辅助热源与高层住宅一体化设计 |
4.2 经济效益分析和环境效益分析 |
4.2.1 经济效益分析 |
4.2.2 环境效益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4)太阳能热水器与既有多层住宅暖房改造一体化研究 ——以长春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背景 |
1.1.1 我国能源及环境现状 |
1.1.2 我国太阳能资源现状 |
1.2 论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的目的 |
1.2.2 研究的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3.1 国内外太阳能在建筑中的应用发展现状 |
1.3.2 我国太阳能热水系统在建筑中的应用现状 |
1.3.3 太阳能热水系统在多层住宅中的应用现状及存在问题 |
1.4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2 研究的方法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多层住宅与太阳能热水器一体化的设计理念 |
2.1 一体化的设计理念 |
2.1.1 一体化的概念 |
2.1.2 一体化的应用 |
2.2 太阳能热水器的分类及适用的建筑类型 |
2.2.1 太阳能热水器的分类及特点 |
2.2.2 各类太阳能热水器适用的建筑类型 |
2.3 整体式太阳能热水器在多层住宅中的设计理念 |
2.3.1 在坡屋顶上的设计原则 |
2.3.2 在平屋顶上的设计原则 |
2.4 分体式太阳能热水器在多层住宅中的设计理念 |
2.4.1 在阳台上的设计原则 |
2.4.2 在墙面上的设计原则 |
2.4.3 在屋顶上的设计原则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多层住宅暖房改造安装壁挂太阳能热水器一体化试验研究 |
3.1 试验研究目的 |
3.2 试验方案设计 |
3.2.1 试验用房的设计 |
3.2.2 墙面安装太阳能集热器的设计 |
3.2.3 贮水箱和管线的设计 |
3.2.4 节点大样的设计 |
3.3 试验研究步骤 |
3.3.1 试验用房的建造 |
3.3.2 壁挂式太阳能热水器的安装 |
3.3.3 试验观测与现场节点处理 |
3.3.4 数据的采集 |
3.4 试验研究总结 |
3.4.1 墙面安装太阳能热水器的变形分析 |
3.4.2 节点处温差变化和室内湿度变化的分析 |
3.4.3 贮水箱和管线与建筑一体化的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既有多层住宅暖房改造与太阳能热水器一体化的设计研究 |
4.1 多层住宅暖房改造中太阳能热水器与屋顶的一体化设计研究 |
4.1.1 太阳能热水器与坡屋顶的一体化设计 |
4.1.2 太阳能热水器与平屋顶的一体化设计 |
4.2 多层住宅暖房改造中太阳能热水器与立面的一体化设计研究 |
4.2.1 太阳能热水器与窗槛墙的一体化设计 |
4.2.2 太阳能热水器与窗间墙的一体化设计 |
4.3 在试验基础上实际工程的示范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5)川渝地区农村住宅太阳能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范围及内容 |
1.2.1 研究范围 |
1.2.2 概念界定 |
1.2.3 研究内容 |
1.3 研究目的、意义及特色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及特色 |
1.4 太阳能应用历史与发展概述 |
1.4.1 国外太阳能应用研究概况 |
1.4.2 国内太阳能应用研究概况 |
1.5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及论文框架 |
2 川渝地区农村住宅现状调研及太阳能应用分析 |
2.1 川渝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 |
2.1.1 地理条件 |
2.1.2 气候特征 |
2.1.3 太阳能概况 |
2.2 川渝地区农村住宅现状调研 |
2.2.1 调研农村概述 |
2.2.2 农村住宅的规划布局及建筑设计 |
2.2.3 农村住宅的用能现状及热舒适需求 |
2.2.4 农村住宅的太阳能应用现状 |
2.3 川渝地区农村住宅太阳能应用的问题分析 |
2.3.1 川渝地区的特殊性——朝向是首要因素 |
2.3.2 有利条件下用不好太阳能——形式不满足需求 |
2.3.3 不利条件下无法用太阳能——无可利用接收面 |
2.4 本章小结 |
3 川渝地区农村住宅太阳能应用的适应原则及改善策略 |
3.1 川渝地区农村住宅太阳能应用的可行性 |
3.1.1 我国相关政策的颁布促进太阳能的发展 |
3.1.2 太阳能应用项目的普及提供示范及参考 |
3.1.3 太阳能技术的改进与完善满足使用要求 |
3.1.4 大众意识的提高促进太阳能的推广应用 |
3.1.5 太阳能资源的分析证明太阳能的可用性 |
3.2 川渝地区农村住宅太阳能应用的适应原则 |
3.2.1 适应整体——注重一体化、系统化设计 |
3.2.2 适应差异——满足适宜技术要求 |
3.2.3 适应朝向——区别处理不同朝向 |
3.3 川渝地区农村住宅太阳能应用的改善策略 |
3.3.1 设计整体化 |
3.3.2 路线多元化 |
3.3.3 朝向区别化 |
3.4 本章小结 |
4 太阳能能源系统应用分析 |
4.1 太阳能热水系统及光伏系统运行的技术要求 |
4.1.1 太阳能热水系统 |
4.1.2 太阳能光伏系统 |
4.2 与屋顶一体化设计 |
4.3 基于适应原则的太阳能能源系统应用的具体形式 |
4.3.1 优化有利条件下的太阳能应用措施 |
4.3.2 应对不利条件下的太阳能应用措施 |
4.4 本章小结 |
5 太阳能得热、降温技术应用分析 |
5.1 适用于川渝地区农村住宅的太阳能得热、降温技术选择 |
5.2 被动式太阳能技术应用的前提条件 |
5.2.1 合理的选址及朝向 |
5.2.2 良好的建筑设计 |
5.3 基于适应原则的太阳能得热、降温技术应用的具体形式 |
5.3.1 优化有利条件下的太阳能应用措施 |
5.3.2 应对不利条件下的太阳能应用措施 |
5.4 本章小结 |
6 川渝地区农村住宅太阳能应用实例分析 |
6.1 新农村住宅示范户案例分析 |
6.1.1 项目介绍 |
6.1.2 设计方案 |
6.1.3 基于适应原则的太阳能应用的具体形式 |
6.2 自建农宅示范户案例分析 |
6.2.1 项目介绍 |
6.2.2 改造方案 |
6.2.3 基于适应原则的太阳能应用的具体形式 |
6.3 本章小结 |
7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 调研农宅的基本信息表 |
B. 调研农宅住户问卷调查表 |
C.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6)太阳能利用形式与关中民居建筑的一体化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1.1. 课题研究背景 |
1.1.2. 课题的提出 |
1.1.3. 研究意义 |
1.2.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1.3. 研究框架 |
1.4. 研究方法 |
1.5. 小结 |
2. 关中民居利用太阳能现状及存在问题 |
2.1. 关中自然地理条件 |
2.1.1. 地理位置 |
2.1.2. 气候特征 |
2.1.3. 太阳能资源分区 |
2.1.4. 关中太阳能资源 |
2.2. 关中民居利用太阳能现状调研 |
2.2.1. 户县甘亭镇东韩村 |
2.2.2. 高陵县东樊村 |
2.2.3. 咸阳大石头新村 |
2.2.4. 韩城市龙门镇东白矾村 |
2.2.5. 韩城昝村镇下甘谷村 |
2.3. 关中民居在利用太阳能资源方面的现状 |
2.3.1. 关中民居利用太阳能资源的类型 |
2.3.2. 关中民居利用太阳能资源的方式 |
2.3.3. 关中民居在利用太阳能资源方面存在的问题 |
2.4. 本章小结 |
3. 国内外太阳能技术及其应用研究 |
3.1. 国内外太阳能技术体系概况 |
3.2. 国外优秀太阳能建筑实例研究 |
3.2.1. 英国贝丁顿生态社区 |
3.2.2. 德国弗莱堡太阳能社区 |
3.2.3. 雷根斯堡住宅 |
3.2.4. 日本 OM Solar 太阳能住宅 |
3.3. 国内优秀太阳能建筑实例研究 |
3.3.1. 北京平谷区新农村太阳房 |
3.3.2. 德州皇明太阳能示范园 |
3.3.3. 上海生态住宅示范楼 |
3.4. 案例比较评析与启示 |
4. 适宜关中民居的太阳能技术策略研究 |
4.1. 被动式太阳能技术策略 |
4.1.1. 规划设计要求 |
4.1.2. 建筑设计要求 |
4.1.3. 被动式太阳能采暖系统 |
4.2. 主动式太阳能技术策略 |
4.2.1. 太阳能热水系统 |
4.2.2. 太阳能空气采暖系统 |
4.2.3. 太阳能光电系统 |
4.3. 自然通风技术策略 |
5. 太阳能与关中民居空间形态一体化设计方法与构造 |
5.1. 太阳能热水系统与民居一体化研究 |
5.1.1. 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设计的概念与一般原则 |
5.1.2. 太阳能集热器与关中民居的整合设计方式 |
5.1.3. 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设计中的注意点 |
5.1.4. 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设计中应解决的问题 |
5.2. 关中民居太阳能一体化设计方案演示 |
5.2.1. 选址及朝向 |
5.2.2. 体型的变化 |
5.2.3. 平面设计策略 |
5.2.4. 立面设计 |
5.2.5. 屋面坡度 |
5.2.6. 太阳能技术在关中民居中的应用 |
5.2.7. 项目展示图 |
6. 总结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图表目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做工作 |
(8)农业转型视角下西北旱作区传统乡村聚落更新营建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选题来源 |
1.1.2 问题的提出 |
1.1.3 几个基本概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的目的 |
1.2.2 研究的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3.3 国外乡村重建案例 |
1.3.4 已有研究的不足 |
1.4 研究的范围与内容 |
1.4.1 研究范围 |
1.4.2 研究内容 |
1.5 论文研究的创新点 |
1.6 研究方法 |
1.7 论文研究框架 |
1.8 小结 |
2 中国农业发展与农业转型 |
2.1 中国农业发展的三个阶段 |
2.1.1 原始农业 |
2.1.2 传统农业 |
2.1.3 现代农业 |
2.1.4 农业发展三个阶段特征比较 |
2.2 农业区划与农业类型 |
2.2.1 农业区划 |
2.2.2 中国农业气候区划 |
2.2.3 农业类型 |
2.3 干旱与旱作农业 |
2.3.1 干旱半干旱地区的范围和界限 |
2.3.2 旱作农业的概念 |
2.3.3 中国旱作农业区特点与分布 |
2.3.4 西北旱作区的农业特点 |
2.4 土地制度与农业转型 |
2.4.1 中国的土地制度发展与变迁 |
2.4.2 中国农业转型 |
2.4.3 西北旱作区农业转型 |
2.4.4 农业转型对乡村聚落的影响 |
2.5 本章小结 |
3 西北旱作区传统乡村聚落类型与特征 |
3.1 西北旱作区传统乡村聚落历史演变概述 |
3.1.1 传统乡村聚落的起源 |
3.1.2 传统乡村聚落的历史演变 |
3.1.3 传统乡村聚落的演进规律 |
3.2 西北旱作区传统乡村聚落分类 |
3.2.1 传统乡村聚落分类 |
3.2.2 以地理环境为依托的三种传统乡村聚落 |
3.3 西北旱作区传统乡村聚落特征 |
3.3.1 总体分布特征 |
3.3.2 聚落形态特征 |
3.3.3 聚落文化特征 |
3.3.4 聚落经济特征 |
3.3.5 聚落生态特征 |
3.4 影响传统乡村聚落演变的主要因素 |
3.4.1 农业资源要素 |
3.4.2 经济因素 |
3.4.3 社会及文化因素 |
3.5 本章小结 |
4 西北旱作区乡村聚落建设历程与现状 |
4.1 我国乡村聚落建设历程 |
4.1.1 乡村聚落数量发展演化 |
4.1.2 乡村聚落建设发展的三个阶段 |
4.2 农业转型期乡村聚落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 |
4.2.1 缺乏科学的规划和技术指导 |
4.2.2 民居地域性特色缺失 |
4.2.3 传统乡村聚落空废化现象严重 |
4.2.4 基础设施、公共设施不完善 |
4.2.5 问题总结 |
4.3 农业转型期传统乡村聚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
4.3.1 机遇与挑战 |
4.3.2 聚落更新发展思路 |
4.4 本章小结 |
5 农业转型期西北旱作区传统乡村聚落更新研究 |
5.1 陕北黄土高原旱作区乡村聚落更新 |
5.1.1 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暖温带半干旱农业区概况 |
5.1.2 陕北黄土高原旱作区传统乡村聚落现状 |
5.1.3 聚落形态、布局、存在问题比较分析 |
5.1.4 陕北黄土高原地区聚落产业更新发展模式 |
5.1.5 应对产业转型的聚落更新发展模式 |
5.2 青海东部农业区乡村聚落更新 |
5.2.1 青海东部低山丘陵半干旱偏旱农林牧区概况 |
5.2.2 青海东部旱作农业区传统乡村聚落现状 |
5.2.3 乡村聚落形态分类 |
5.2.4 不同形态聚落分布特点 |
5.2.5 青海东部农业区聚落产业更新发展模式 |
5.3 面对产业转型传统乡村聚落的更新 |
5.3.1 以现代旱作农业为主的聚落更新 |
5.3.2 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为主的聚落更新 |
5.3.3 以文化产业开发为主的聚落更新 |
5.4 传统乡村聚落更新发展模式研究 |
5.4.1 产业转型 |
5.4.2 聚落更新营建类型 |
5.5 本章小结 |
6 西北旱作区典型民居更新营建探索 |
6.1 典型民居的类型与特征 |
6.1.1 西北旱作区民居分类 |
6.1.2 西北旱作区民居现状 |
6.1.3 原因分析 |
6.2 窑洞民居更新设计研究 |
6.2.1 陕北窑洞民居现状 |
6.2.2 窑洞民居更新营建 |
6.2.3 窑洞民居更新策略 |
6.2.4 窑洞民居更新实践案例 |
6.3 庄廓民居更新设计研究 |
6.3.1 河湟地区传统民居特征 |
6.3.2 青海东部河湟地区民居营建探索 |
6.4 庄廓民居更新营建保障措施 |
6.4.1 更新建设指导原则 |
6.4.2 政策措施 |
6.4.3 实施措施 |
6.5 本章小结 |
7 基于清洁能源利用的乡村聚落更新营建探索 |
7.1 概念的提出 |
7.1.1 新能源、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 |
7.1.2 清洁能源利用及分类 |
7.2 民居营建中清洁能源利用的必要性 |
7.2.1 开发利用清洁能源的必要性 |
7.2.2 开发利用清洁能源的意义 |
7.2.3 清洁能源在乡村聚落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
7.3 西北旱作区能源利用现状 |
7.3.1 西北旱作区能源利用特点 |
7.3.2 清洁能源利用技术——太阳能 |
7.3.3 清洁能源利用技术——沼气 |
7.4 民居更新设计案例 |
7.4.1 内蒙古园子沟村窑洞民居改造设计 |
7.4.2 内蒙古园子沟村生土民居改造设计 |
7.5 清洁能源利用的策略与方法 |
7.5.1 利用网络化 |
7.5.2 技术标准化 |
7.5.3 推广模块化 |
7.6 本章小结 |
8 西北旱作区传统乡村聚落更新营建模式探索 |
8.1 传统乡村聚落更新发展 |
8.1.1 城乡一体化理念及其对村镇建设的启示 |
8.1.2 聚落规划原则 |
8.1.3 聚落营建措施 |
8.2 传统乡村聚落更新营建模式 |
8.3 本章小结 |
9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图表目录 |
附录 1 攻读博士期间科研成果 |
附录 2 岱海园子沟村调研问卷 |
附录 3 岱海园子沟村建筑调研测绘图 |
(9)长沙地区太阳能热水系统与建筑一体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插图索引 |
附表索引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 |
1.1.1 国外背景 |
1.1.2 国内背景 |
1.1.3 地区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的方法与框架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框架 |
第2章 长沙地区太阳能热水系统与建筑一体概况 |
2.1 太阳能热水系统简介 |
2.1.1 太阳能热水器的组成 |
2.1.2 太阳能热水系统的分类 |
2.2 太阳能热水系统与建筑一体化简介 |
2.2.1 太阳能热水系统与建筑一体化基本概念 |
2.2.2 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的特点 |
2.3 长沙地区的气候特征 |
2.4 长沙地区太阳能资源状况 |
2.5 长沙地区太阳能系统与建筑一体化存在的问题 |
2.6 长沙地区太阳能系统与建筑一体化发展前景 |
第3章 太阳能热水系统与建筑一体化的技术要素 |
3.1 集热器设计 |
3.1.1 集热器的选型 |
3.1.2 集热器的定位 |
3.1.3 集热器的连接 |
3.1.4 集热器面积确定 |
3.2 贮热水箱布置 |
3.3 管路布置 |
第4章 太阳能热水系统与建筑一体化设计策略 |
4.1 长沙地区太阳能热水系统与建筑一体化设计原则 |
4.2 太阳能集热器设置与建筑外观 |
4.3 太阳能集热器与多层住宅的一体化设计 |
4.3.1 多层住宅太阳能热水系统类型 |
4.3.2 太阳能热水系统与多层住宅具体结合方式 |
4.4 太阳能集热器与别墅的一体化设计 |
4.5 太阳能集热器与高层住宅的一体化设计 |
4.5.1 太阳能集热器与高层住宅结合的难题 |
4.5.2 太阳能集热器与高层住宅一体化设计思路 |
4.5.3 太阳能热水系统与高层住宅具体结合方式 |
第5章 太阳能热水系统与建筑一体化工程实例 |
5.1 保利.麓谷林语 |
5.1.1 工程概况 |
5.1.2 太阳能热水系统与建筑一体化概况 |
5.1.3 系统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
5.2 麓山翰林苑 |
5.2.1 工程概况 |
5.2.2 太阳能热水系统与建筑一体化概况 |
第6章 太阳能热水系统的节能效益分析 |
6.1 长沙市民热水器使用情况调查 |
6.2 太阳能热水系统的经济效益分析 |
6.2.1 家用生活热水所需热量 |
6.2.2 不同类型热水器经济效益比较 |
6.3 太阳能热水器的环境效益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附录B 市民热水器使用情况问卷调查表 |
致谢 |
(10)河南太阳能热水器与住宅一体化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图和附表清单 |
1. 绪论 |
1.1 当前的能源形势与太阳能利用 |
1.1.1 世界能源利用状况 |
1.1.2 我国能源利用状况 |
1.1.3 太阳能特点及分布情况 |
1.2 太阳能热水系统的历史与发展 |
1.2.1 太阳能热水系统在国外的发展 |
1.2.2 太阳能热水系统在我国的发展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2. 太阳能热水系统的发展与建筑一体化设计 |
2.1 传统太阳能热水系统面临挑战 |
2.2 太阳能热水系统与住宅一体化问题的提出 |
2.3 太阳能热水系统与住宅一体化设计的优点 |
2.4 太阳能热水系统与住宅一体化设计趋势 |
3. 太阳能热水器的原理和分类 |
3.1 太阳能热水器概述 |
3.1.1 太阳能热水器工作原理 |
3.1.2 太阳能热水器组成部分简介 |
3.2 太阳能热水器分类简介 |
3.2.1 按照集热器与储水箱的位置划分 |
3.2.2 按照生活热水与集热器内工质的关系划分 |
3.2.3 按照供水范围划分 |
3.2.4 按照集热器与建筑结合的位置划分 |
3.2.5 按照集热系统的运行方式划分 |
4. 太阳能热水系统与河南住宅设计相结合 |
4.1 住宅与太阳能热水系统一体化设计的新思路 |
4.1.1 小区规划与平面户型设计应对措施 |
4.1.2 住宅屋顶和立面设计 |
4.2 太阳能热水管路系统与住宅一体化设计 |
4.2.1 住宅太阳能热水系统管路供给热水方案 |
4.2.2 住宅太阳能热水系统管路防冻措施 |
5. 太阳能热水系统与住宅一体化设计实例分析 |
5.1 郑州海上香颂 |
5.1.1 工程概况 |
5.1.2 热水系统概况和一体化措施 |
5.1.3 系统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
5.2 商丘上海城市花园 |
5.3.1 工程概况 |
5.3.2 热水系统概况和一体化措施 |
5.3 济源东城花苑 |
5.2.1 工程概况 |
5.2.2 热水系统概况和一体化措施 |
5.2.3 系统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四、云南太阳能热水器建筑一体化研究概况(论文参考文献)
- [1]A公司平板太阳能热水器国内市场营销策略研究[D]. 杨玲.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2]昆明高层住宅组合式太阳能热水系统的性能与经济性研究[D]. 张晓辰. 昆明理工大学, 2019(04)
- [3]长春地区太阳能热水器与高层住宅一体化研究[D]. 宋菡. 吉林建筑大学, 2018(08)
- [4]太阳能热水器与既有多层住宅暖房改造一体化研究 ——以长春市为例[D]. 詹俊. 吉林建筑大学, 2017(09)
- [5]川渝地区农村住宅太阳能应用研究[D]. 季莉莉. 重庆大学, 2017(06)
- [6]太阳能利用形式与关中民居建筑的一体化技术研究[D]. 赵欣.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4(08)
- [7]太阳热水及热空气利用系统与建筑结合一体化[J]. 韩雷涛,范海东,张瑾,沈斌,吴晓东,袁逸中. 农业工程, 2013(05)
- [8]农业转型视角下西北旱作区传统乡村聚落更新营建模式研究[D]. 靳亦冰.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3(08)
- [9]长沙地区太阳能热水系统与建筑一体化研究[D]. 丁小晓. 湖南大学, 2013(07)
- [10]河南太阳能热水器与住宅一体化设计研究[D]. 刘磊. 郑州大学, 20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