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腹内斜肌断裂的超声诊断(论文文献综述)
胡晓宇[1](2021)在《TAPP术后沙袋局部压迫预防血清肿的价值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对腹腔镜腹膜前腹股沟无张力疝修补术(transabdominal preperitoneal prosthesis,TAPP)术后局部沙袋压迫与未行局部沙袋压迫的临床效果进行对比研究。通过术后血清肿程度的评定、术后疼痛评分及术后舒适度的变化,进一步探讨TAPP术后沙袋局部压迫预防血清肿的价值,为减少TAPP术后血清肿的发生提供一种有效的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北省人民医院胃肠外科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住院行TAPP手术的97例单侧腹股沟疝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TAPP术后是否使用500g沙袋压迫治疗将97例腹股沟疝患者分为压迫组(A组,n=52),非压迫组(B组,n=45)。术前比较两组患者年龄、BMI、腹股沟疝分类、便秘病史、高血压、腹股沟疝分型、冠心病、糖尿病、慢性咳嗽、前列腺增生等基本资料并记录。术后采集以下数据并记录:1术后复查腹股沟区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比分析压迫组与非压迫组术后第7天和术后1个月血清肿的发生率和血清肿的积液量;2压迫组与非压迫组患者术后6h、24h、3个月疼痛评分变化情况;3评估压迫组与非压迫组患者术后6h舒适程度。将收集的临床病例资料和术后采集的数据建立数据库,导入Excel表格中,采用SPSS 24.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1两组患者高血压、腹股沟疝分类、腹股沟疝分型等基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压迫组与非压迫组患者术后第7天血清肿的发生率为51.9%vs 62.2%,术后1个月为25.0%vs 33.3%,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压迫组与非压迫组患者术后第7天血清肿积液量为23.43±5.10ml vs24.28±5.89ml、术后1个月为14.28±1.73ml vs 16.16±3.18ml,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压迫组与非压迫组术后6h、24h、3个月疼痛评分为:5.37±1.38 vs 4.49±1.01、2.56±1.21 vs 2.04±0.90、0.50±0.70 vs 0.56±0.50,其中术后6h、24h疼痛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压迫组与非压迫组术后6h舒适度优占比5.8%vs 22.2%,舒适度良占比60%vs 71%,舒适度差占比34.6%vs 7.1%,两组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与非压迫组相比,压迫组在减少血清肿发生和加速血清肿吸收方面无明显差异。2沙袋局部压迫可能加重患者术后疼痛,给患者带来不适,影响患者早期下床活动。3综上所述,不推荐TAPP术后常规沙袋压迫预防腹股沟疝术后血清肿的形成。图0幅;表4个;参157篇。
殷善良,许建玲[2](2021)在《高频超声对腹直肌及其周围疾病的诊断价值探讨》文中指出目的:探讨高频超声对腹直肌及其周围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纳入本院2018年6月—2020年10月病患确诊为腹直肌及周围疾病共86例,接受高频高超诊断,对不同病变的超声声像图特点、检查特异性的诊断价值进行分析。结果:对86例腹直肌及周围疾病患者接受超声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对疾病诊断的敏感性98.8% (85/86),对疾病诊断的特异性81.4% (70/86);根据疾病不同病变类型,统计疾病诊断的特异性,损伤性病变诊断特异性77.1% (27/35),感染性病变特异性93.3% (28/30),肿瘤性及肿瘤样病变特异性66.7% (14/21)。结论:高频超声用于腹直肌及周围疾病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尤其是针对感染性病变、损伤性病变特异性更高,其中肿瘤性病变诊断特异性较低,可以将高频超声用于腹直肌及周围疾病诊断,作为影像学临床检查技术,具有重要价值,可以推广应用。
张静,胡宝华,李宏伟[3](2020)在《电刺激对产后腹直肌分离的治疗效果》文中提出目的研究电刺激对产后腹直肌分离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郑州市妇幼保健院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180例产后腹直肌分离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90例。对照组接受健康教育并进行腹部肌群自主训练,每日锻炼1次,连续2周;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电刺激治疗,每日1次,连续治疗2周。测量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腹直肌分离距离、腹围,评价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前腹直肌分离距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腹直肌分离距离均缩短(P<0.05),观察组腹直肌分离距离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脐上围、脐围和脐下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脐上围、脐围和脐下围均小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和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66.67%(60/90)、90.00%(81/90),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电刺激治疗产后腹直肌分离,能够有效缩短腹直肌分离距离,疗效较好,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施娟娟[4](2020)在《浮针“腰痛五穴”治疗非特异性下腰痛及穴位下筋膜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观察浮针扫散“腰痛五穴”(外陵、五枢、箕门、带脉、胃俞)配合再灌注活动对非特异性下腰痛的临床疗效;超声观察“腰痛五穴”下筋膜在治疗前后的变化,探讨穴位下筋膜在针刺中的作用机制。研究方法:在南京市中医院城南分院针灸科门诊,采用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将60例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随机分为浮针组和普通针刺组各30例。浮针组在“腰痛五穴”附近寻找最痛点,采用浮针扫散配合特定的再灌注活动治疗。两天治疗一次,3次为一疗程。普通针刺组以胃俞、肾俞、大肠俞,局部阿是穴为主,结合症状加以配穴,配以电针和神灯治疗仪。每次30分钟。每天治疗一次,5次为1疗程。入组前评定基线指标、疼痛程度、持续时间、伴随症状、VAS,Oswestry,RMDQ,JOA量表评估、“腰痛五穴”五组穴位超声下筋膜的厚度、形态。两组均于治疗前、治疗后第7天进行VAS,Oswestry,RMDQ,JOA量表评估,“腰痛五穴”五组穴位超声下筋膜的厚度、形态。观察30例无腰痛人群“腰痛五穴”下筋膜厚度和形态特征。所有数据的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24.0统计分析软件。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1.评分量表的比较结果浮针组患者和普通针刺组患者在治疗前后VAS评分、Oswestry评分、RMDQ评分、JOA评分均下降明显(P<0.01),有统计学意义。浮针组患者和普通针刺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差值、Oswestry评分差值、JOA评分差值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两组在治疗前后RMDQ评分差值及JOA改善率方面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浮针组在改善患者腰部功能障碍、以及治愈率方面优于普通针刺组。2.筋膜观察的比较结果浮针组患者治疗前后箕门穴(左侧)、胃俞穴(双侧)下筋膜厚度下降明显(P<0.05),有统计学意义。普通针刺组患者治疗前后外陵穴(右侧)、胃俞穴(右侧)下筋膜厚度下降明显(P<0.05),有统计学意义。余无统计学意义。浮针组患者与普通针刺组患者,治疗前后腰痛五穴下筋膜厚度差值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陵穴下筋膜厚度侧和疼痛侧一致的概率为66.7%,不一致的概率为33.3%。五枢穴下筋膜厚度侧和疼痛侧一致的概率为61.9%,不一致的概率为33.3%,双侧筋膜厚度相等的概率为4.8%。箕门穴下筋膜厚度侧和疼痛侧一致的概率为71.4%,不一致的概率为23.8%,双侧筋膜厚度相等的概率为4.8%。带脉穴下筋膜厚度侧和疼痛侧一致的概率为76.2%,不一致的概率为23.8%。胃俞穴下筋膜厚度侧和疼痛侧一致的概率为80.9%,不一致的概率为14.3%,双侧筋膜厚度相等的概率为4.8%。NLBP组和无腰痛人群超声下测量的“腰痛五穴”下筋膜厚度平均数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NLBP组和无腰痛人群超声下测量的“腰痛五穴”下双侧筋膜厚度差值平均数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结论:1,浮针疗法及普通针刺法治疗NLBP均有显着疗效。浮针治疗NLBP,疗效显着优于毫针针刺,主要体现在浮针疗法可缩短疗程,改善腰部功能障碍评分(RMDQ),提高治愈率(JOA改善率);2,两侧“腰痛五穴”下筋膜厚度的差值大小,与NLBP发生有潜在相关性;3,优先观察胃俞穴下筋膜,可能提高NLBP的早期诊断;4,浮针疗法仅对部分穴位下筋膜厚度改变显着;5,毫针疗法仅对部分穴位下筋膜厚度改变显着;6,目前尚不能准确判断浮针与毫针间对穴下筋膜改变有无显着性差异。研究创新:1,运用原创的腰痛五穴,治疗非特异性下腰痛,进行临床疗效观察。2,首创超声观察穴位下筋膜,在无借鉴资料情况下,反复摸索并制定了穴位下筋膜测量的标准流程。
马晓慧[5](2020)在《股外侧皮神经在骨盆出口处精细构筑的研究及超声探测的临床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目的:感觉异常性神经痛(meralgia paresthetica,MP)常由股外侧皮神经(lateral femoral cutaneous nerve,LFCN)的机械嵌压引起,通常发生在LFCN走行至髂前上棘(anterior superior iliac spine,ASIS)内侧出骨盆的部位。由于LFCN周围筋膜平面的精细结构尚未阐明,MP的最佳手术治疗方法仍有待商榷。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股LFCN在骨盆出口处平面的毗邻精细构筑,并在此基础上利用超声快速准确定位股外侧皮神经,为临床手术治疗该疾病提供准确指导。方法:选择36具尸体(18名女性,18名男性;年龄:38-97岁),其中30具进行尸体解剖,6具尸体制作薄层生物塑化切片(2套水平位标本,4套矢状位标本)利用薄层塑化切片和共聚焦激光显微镜观察并在薄层塑化切片的基础上对骨盆标本进行3D模型重建,立体观察LFCN在骨盆出口处走行的路径及其与周围筋膜结构的关系;对34名健康志愿者(19名女性,15名男性;年龄:20-62岁)进行了LFCN超声探测评估,在对该部位精细结构的研究基础上,利用超声快速准确定位LFCN。结果:结果表明LFCN在有自身独立完整筋膜鞘的包裹下走行出骨盆,并随着LFCN延伸至该神经终端。LFCN经髂前上棘(anterior superior spine,ASIS)起点所在平面位置穿过腹股沟韧带,进入阔筋膜张肌与缝匠肌上方的脂肪腔隙后继续向大腿远端走行。“髂阔韧带”为本研究中定义的解剖学名词,指附着在ASIS表面的2-3层帘状韧带组织,由下而上与阔筋膜交织成网,并向外侧延伸成皮韧带固定在皮肤上。LFCN以“髂阔韧带”为边界走行在缝匠肌和阔筋膜张肌之间的筋膜鞘内。结论:(1)薄层塑化可以为解剖学研提供宏观和微观的图像支持,还可以利用薄层塑化进行3D模型重建,更加清晰立体观测神经走向及其与周围平面的筋膜结构。(2)超声定位LFCN可以为外科手术提供指导。髂筋膜-腹内斜肌腱膜管和“髂阔韧带”是造成LFCN在ASIS附近易于被机械嵌压的重要因素。手术解压LFCN;通常在ASIS附近切开腹肌腱膜、髂筋膜内侧及LFCN独立完整的筋膜鞘来解压LFCN,达到缓解疼痛的效果。(3)“髂阔韧带”是阔筋膜的一部分,覆盖在LFCN和缝匠肌上端,并与LFCN纵向伴行后汇入阔筋膜张肌。
罗程鹏[6](2019)在《MSV对重度精索静脉曲张患者性功能及精液质量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索显微镜外环下精索静脉结扎术(MSV)对于重度精索静脉曲张患者的性功能及精液质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搜集2017年1月-2018年6月期间收治的120例原发性重度精索静脉曲张患者的人口学资料和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为HRV组和MSV组,HRV组的手术方法是腹膜后精索内静脉高位结扎术,MSV组的手术方法是显微镜外环下精索静脉结扎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精液质量、性功能、并发症及复发率。结果:两组患者术前性功能和精液质量各项指标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MSV组与HRV组相比,术后切口疼痛评分较低,手术时间有所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精子浓度和精子活力均较术前有所提高,精子畸形率较术前有所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MSV组各精液指标改善程度和精子质量改善率显着优于HRV组(P<0.05);手术后两组性功能均有所改善且MSV组性功能的改善程度优于HRV组(P<0.05);MSV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明显低于HRV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SV治疗可有效改善重度精索静脉曲张患者精子质量和性功能,能取得满意疗效,同时并发症发生率和复发率较低,值得进一步探讨。
杨兴广,杨继武,赵鹏举[7](2018)在《自发性腹壁血肿诊断及治疗:附13例报告》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回顾临床病例,探讨自发性腹壁血肿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总结分析大理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0年至2017年收治的13例自发性腹壁血肿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行保守治疗5例,行血肿清除术7例,误诊为阑尾炎1例,13例均治愈。结论:全面详细地询问病史,结合相关影像学检查做到早诊断、早治疗,以免延误病情。
周振宇[8](2018)在《股神经长段缺损的显微修复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股神经损伤临床上并不少见,除继发于创伤或者某些自身疾病外,有相当一部分为医源性损伤。股神经损伤会导致同侧屈髋、伸膝障碍以及大腿内侧的感觉麻木,行走时步态不稳易跌倒,从椅子上站起、爬楼梯困难,给患者的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应予以及时修复。而在各种损伤类型中,股神经长段缺损无疑是修复难度最大的。临床上的股神经长段缺损相对少见,病因多为医源性,比如腹膜后的神经鞘瘤切除术中常误切股神经。特殊的致伤原因使得股神经长段缺损具有以下特点:1、股神经缺损比较长,通常为IV度缺损;2、股神经比较粗,需要多股腓肠神经移植,很难行带血管的神经移植;3、缺损局部多经历创伤或手术史,瘢痕黏连重,血液循环差。因此,长段的股神经缺损临床治疗非常困难,是创伤外科医生所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目前临床报道的股神经长段缺损的治疗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多股自体腓肠神经电缆式移植,一种是闭孔神经作为供体进行的神经转位。关于自体神经移植,顾玉东认为在大于10cm的长段周围神经干缺损者、神经移植床为瘢痕组织或无血供组织以及伴四肢主要血管损伤的神经缺损的情况应考虑用带血运的游离神经移植。但因为股神经与腓肠神经巨大的直径差异,通常需要三至四段腓肠神经移植于缺损处方能满足动力需求。即便用两根静脉动脉化的腓肠神经移植修复股神经动力也不足够。如果用多股腓肠神经移植修复,则移植神经仅靠组织液提供营养,建立自身血液循环的时间较长,会造成部分移植神经中心发生坏死,影响治疗效果。因此,有必要寻求更好的显微修复方式,为移植神经提供稳定的血供,使得移植神经尽早建立自身的血液循环,以促进神经更好的再生,获得良好的功能愈后。在神经移植间隔距离太大或者神经近断端无法利用的情况下,神经转位成为修复缺损的良好选择。但相较于上肢较多的神经转位术式,下肢神经损伤的神经转位应用的还很少。因为闭孔神经具有与股神经来源相同、解剖位置相近、包含运动纤维等优点,股神经损伤修复的转位神经研究主要集中于闭孔神经。而多项解剖学研究也都证实了闭孔神经转位修复股神经的可行性。与腓肠神经移植相比,闭孔神经移位修复股神经轴突再生只需要通过一个吻合口,轴突再生距离也更短,理论上可以得到更佳的恢复效果。但利用闭孔神经主干转位修复会损失内收的功能,利用前支转位又不能提供足够的轴突数量。所以有必要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寻求最佳的神经转位方法,让有限的转位神经得以充分利用,获得最佳的修复效果。第一部分神经移植床对股神经长段缺损修复效果影响的实验研究目的:观察不同组织床上自体神经移植修复大鼠股神经长段缺损时移植神经的血运建立和神经再生情况,评价治疗效果。为临床自体神经移植修复股神经长段缺损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建立成年大鼠股神经长段缺损实验动物模型,选择不同组织床进行自体神经移植修复:A组(肌肉组织床),人为构建肌肉组织床,将移植神经埋于血运丰富的肌肉组织中,由肌肉组织为移植神经提供营养支持;B组(空白组织床),不人为构建组织床,移植神经置于修复位置不做处理,依靠组织液为移植神经提供营养;C组(瘢痕组织床)将移植神经置于硅胶管中,模拟瘢痕组织,由组织液为移植神经提供营养支持。于术后的不同时间点(1周、2周、4周、12周)分别取材,对移植神经和股四头肌行组织学检查、神经电生理检查以及透射电镜观察,观察移植神经血运建立、神经再生及肌肉功能恢复情况,对三组结果进行分析评估。结果:肌肉组织床组移植神经血液循环建立的时间较其他两组明显缩短,而大鼠的BBB运动功能评分、运动单位电位波幅、肌重恢复率、肌细胞截面积恢复率以及有髓神经纤维通过率都要高于空白组织床组和瘢痕组织床组。两相比较,空白组织床组的各项指标又要优于瘢痕组织床组。结论:肌肉组织床可以为移植神经提供良好的血供和稳定的生长环境,大大缩短了移植神经建立血液循环的时间,较早进入轴突生长与髓鞘形成期,从而获得良好的神经再生效果。在进行长段神经移植时人为构建肌肉组织床进行修复,这既是神经移植方法的创新,也是理论的创新。该方法不仅适用于股神经长段缺损的修复,也同样适用于其他周围神经缺损的修复。第二部分股神经长段缺损的显微修复临床研究目的:在临床治疗两例股神经长段缺损的病例中,人为构建肌肉组织床,将移植神经埋入肌肉,观察分析患者预后,为临床上自体神经移植修复股神经长段缺损提供指导。方法:为两位股神经长段缺损患者施行腓肠神经移植手术,术中构建肌肉组织床,将移植神经埋入肌肉,术后观察患者的运动功能恢复情况,并对患者进行肌电图、超声及磁共振检查,综合分析手术疗效。结果:患者股四头肌功能恢复满意,伸膝肌力恢复至M4+,步态接近正常。结论:在腓肠神经移植治疗股神经长段缺损的过程中,人为构建肌肉组织床,将移植神经埋入肌肉组织,可以促进移植神经再生,能够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可以在股神经及其他周围神经长段缺损的治疗中推广应用。第三部分股神经各肌支神经转位修复方案的研究目的:评估股神经各肌支的重要性,分析不同肌支组合的修复效果,为临床上神经转位至股神经各肌支治疗股神经长段缺损提供优选方案。方法:动物实验研究分为两步。第一步,将20只大鼠随机分为四组,每组仅保留一支股神经肌支,通过观察大鼠的膝关节功能变化来分析各肌支的重要性。第二步,将20只大鼠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保留股内侧肌支和股直肌支,另一组保留股内侧肌支和股外侧肌支,通过观察大鼠的膝关节功能变化对两种组合方式进行评估。结合动物实验研究的结果和临床病例以及文献资料来分析评估各种肌支修复组合。结果:股四头肌各肌支重要性依次为股内侧肌支、股外侧肌支、股直肌支和股中间肌支。保留股内侧肌支和股直肌支的功能要低于保留股内侧肌支和股外侧肌支,结论:动力足够的话可以选择修复三个肌支,其中的最佳组合是股外侧肌支+股直肌支+股内侧肌支;如果只能修复两个肌支,最佳修复方案是股内侧肌支+股外侧肌支,其次是股内侧肌支+股直肌支;如果只能修复一个肌支,则选择股内侧肌支。
王立娟[9](2017)在《不同反馈方式下腹横肌激活训练对慢性腰痛患者干预效果的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研究言语反馈、压力反馈和超声反馈下吸腹训练对稳定性不足亚群慢性腰痛患者主观疼痛感、恐惧-逃避信念、功能能力、仰卧位和站立位不同功能动作下腹横肌激活状态的干预效果。研究方法:选取30名(13名男性,17名女性)稳定性不足亚群慢性腰痛受试者,随机分为言语反馈组(n=9)、压力反馈组(n=11)和超声反馈组(n=10),分别予以四次,共持续四周言语反馈、压力反馈和超声反馈下的吸腹训练。在干预前、一次干预后、首次干预七天后和四次干预后测量吸腹和未吸腹状态下仰卧位(外旋、屈髋屈膝和直腿抬高)和站立位(下蹲取物、负重前伸、上台阶)不同功能动作下的腹横肌厚度变化率。并在干预前和四周干预后测量视觉疼痛量表、恐惧-逃避信念问卷和Roland-Morris功能障碍量表。研究结果:四周干预后,三组疼痛分值、恐惧-逃避信念问卷分值和Roland-Morris功能障碍量表分值均无显着性变化(p>0.05)。吸腹状态下,一次干预后三组在仰卧位和站立位不同功能动作下腹横肌厚度变化率均有显着性增加(p<0.05);保持测试数据与第一次干预后数据相比,腹横肌厚度变化率无显着性差异(p>0.05);四次干预与一次干预相比,大部分功能动作下腹横肌厚度变化率显着性增加(p<0.05)。未吸腹状态下,一次干预后三组在仰卧位和站立位不同功能动作下腹横肌厚度变化率均无显着性变化(p>0.05),但是四次干预后三组在仰卧位和站立位不同功能动作下腹横肌厚度变化率均有显着性增加(p<0.05)。结论:(1)吸腹训练中加入超声反馈或压力反馈对腹横肌激活程度无影响;(2)单纯的吸腹训练不足以改善腰痛患者疼痛指数、恐惧-逃避信念和功能能力;(3)对于稳定性不足亚群慢性腰痛患者,功能任务中加入吸腹动作有利于腹横肌激活;(4)吸腹动作学习效果的持久性和适应性良好;(5)随着干预次数的增加,功能任务中的腹横肌激活程度增加。
布阿依夏木·艾比[10](2016)在《肌骨超声在创伤性浅表软组织损伤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目的:以手术发现和病理结果为金标准,讨论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创伤性浅表软组织损伤中的应用。方法:对在2013年09月2015年11月期间,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门诊就诊或住院的231例临床拟诊为创伤性浅表软组织损伤患者行超声检查,其中87例疑似肌肉、肌腱、韧带、半月板损伤病例同时行MRI检查,以手术、病理结果为金标准,评价高频彩超对创伤性浅表软组织损伤的诊断能力并比较高频彩超与MRI对创伤性浅表软组织损伤的检查结果。结果:高频彩超对123例肿块类创伤性软组织损伤的检查结果与手术、病理结果吻合,准确率为96.8%(123/127),对软组织撕裂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67.6%、81.8%、92%、45%;高频彩超与MRI对总的软组织损伤的检查结果及分别对韧带、肌肉、肌腱损伤的检查结果比较,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对半月板损伤的检查结果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P=0.018)。高频彩超对6例神经病变的检查结果与手术中所见一致,另20例皮下软组织水肿,超声随访并经临床确诊。结论:高频彩超对创伤后软组织损伤的检查有一定应用价值,适合临床应用于浅表软组织损伤的常规影像学检查方法之一,值得推广。
二、腹内斜肌断裂的超声诊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腹内斜肌断裂的超声诊断(论文提纲范文)
(1)TAPP术后沙袋局部压迫预防血清肿的价值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表 |
引言 |
第1章 临床研究 |
1.1 研究对象 |
1.1.1 一般资料 |
1.1.2 入选标准 |
1.1.3 排除标准 |
1.2 手术相关资料及围手术期患者管理 |
1.2.1 术前准备 |
1.2.2 手术方法 |
1.2.3 术后处理 |
1.2.4 压迫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3.1 血清肿的临床评定 |
1.3.2 疼痛评分 |
1.3.3 舒适度 |
1.4 随访 |
1.5 统计学处理分析 |
1.6 结果与分析 |
1.6.1 两组腹股沟疝患者术前一般资料对比 |
1.6.2 两组腹股沟疝患者术后评价指标 |
1.7 讨论 |
1.7.1 腹股沟疝的诊断及治疗 |
1.7.2 腹股沟疝术后血清肿的成因 |
1.7.3 血清肿的诊断及治疗 |
1.7.4 压迫沙袋对腹腔镜腹股沟疝术后血清肿的影响 |
1.7.5 压迫沙袋对腹腔镜腹股沟疝术后疼痛及舒适度的影响 |
1.7.6 本次研究的局限性 |
1.8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第2章 综述 腹股沟疝的临床治疗进展 |
2.1 腹股沟区解剖及疝成因 |
2.1.1 先天性因素 |
2.1.2 腹股沟区解剖结构的缺陷 |
2.1.3 胶原代谢异常 |
2.1.4 后天性因素 |
2.2 腹股沟疝的分型 |
2.2.1 传统腹股沟疝分型 |
2.2.2 国际上常用的腹股沟疝分型 |
2.3 腹股沟疝的手术方式 |
2.3.1 传统腹股沟疝修补术 |
2.3.2 无张力疝修补术 |
2.4 疝补片的材料简介 |
2.4.1 不可吸收疝修补材料 |
2.4.2 可吸收疝修补材料 |
2.4.3 复合疝修补材料 |
2.5 腹股沟疝修补术后常见并发症 |
2.6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2)高频超声对腹直肌及其周围疾病的诊断价值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2结果 |
2.1 分析高频超声诊断腹直肌及周围疾病的敏感性、特异性 |
2.2 分析腹直肌的高频超声声像图特点 |
2.3 对疾病不同类诊断的特异性 |
3讨论 |
(3)电刺激对产后腹直肌分离的治疗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1.4 治疗方法 |
1.4.1 对照组 |
1.4.2 观察组 |
1.5 观察指标 |
1.6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治疗前后腹直肌分离距离比较 |
2.2 两组治疗前后腹围比较 |
2.3 两组疗效比较 |
3 讨论 |
(4)浮针“腰痛五穴”治疗非特异性下腰痛及穴位下筋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 西医对非特异性下腰痛研究现状 |
1.1 概述 |
1.2 流行病学研究 |
1.3 机制研究 |
1.4 诊断研究 |
1.5 治疗的研究 |
2. 中医对非特异性下腰痛研究现状 |
2.1 概述 |
2.2 病因病机 |
2.3 治疗 |
2.4 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
2.5 结语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研究对象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标准 |
1.6 中止标准 |
1.7 脱落标准 |
2. 研究方案 |
2.1 随机方法 |
2.2 治疗方案 |
2.3 注意事项 |
2.4 意外情况及处理 |
2.5 观察项目 |
2.6 统计方法 |
3. 研究结果 |
3.1 脱落与剔除病例 |
3.2 两组基本资料比较 |
3.3 有效性评价结果 |
3.4 筋膜观察结果 |
3.5 安全性评价及不良事件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讨论与分析 |
1. 筋膜学 |
2. 意大利筋膜学 |
2.1 意大利筋膜的基本概念 |
2.2 筋膜的生理基础 |
2.3 筋膜内的神经分布 |
2.4 筋膜的功能 |
2.5 筋膜在健身中的应用 |
2.6 意大利筋膜学的治疗思路 |
3. 筋膜理论在本研究中的指导作用 |
3.1 筋膜理论在取穴中的意义 |
3.2 筋膜作为观察指标的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4. 经络学和经筋学分析 |
5. 疗效评定 |
6. 浮针医学 |
6.1 患肌理论 |
6.2 再灌注活动 |
6.3 关于进针点、穴位的问题 |
6.4 关于浮针进针点选取依据的问题 |
7. 研究成果分析 |
7.1 评分表结论分析 |
7.2 筋膜观察结果的经筋理论角度分析 |
7.3 本研究中关于改善筋膜病理改变的疗效评定结果及分析 |
7.4 对胃俞穴的解读 |
7.5 对箕门穴的解读 |
7.6 对外陵穴的解读 |
7.7 对“腰痛五穴”进行对称双侧治疗的解读 |
7.8 “腰痛五穴”和腹部疤痕的相关性 |
8. 课题总结 |
课题创新及局限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股外侧皮神经在骨盆出口处精细构筑的研究及超声探测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取材 |
2.1.2 设备 |
2.2 实验方法 |
2.2.1 尸体解剖 |
2.2.2 距离和角度测量 |
2.2.3 薄层塑化切片 |
2.2.4 共聚焦显微镜(Confocal Microscopy) |
2.2.5 LFCN的3D-重建模型 |
2.2.6 超声探测LFCN |
3 结果 |
3.1 尸体标本解剖结果 |
3.1.1 LFCN的筋膜鞘 |
3.1.2 髂阔韧带 |
3.2 距离和角度值测量结果 |
3.3 薄层塑化结果 |
3.3.1 LFCN的筋膜鞘 |
3.3.2 “髂阔韧带 |
3.4 薄层塑化和共聚焦激光显微镜对比结果 |
3.5 3D重建股外侧皮神经及其周围筋膜结构 |
3.6 超声探测结果 |
4 讨论 |
4.1 LFCN的解剖学基础及病变(MP) |
4.2 股外侧皮神经的筋膜鞘 |
4.3 薄层塑化共聚焦激光显微镜 |
4.4 3D三维模型重建 |
4.5 超声探测LFCN的应用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股外侧皮神经的解剖学研究及超声探测 |
1 LFCN解剖学基础 |
1.1 LFCN解剖学位置及作用 |
1.2 LFCN的解剖学变异 |
1.3 LFCN引起的MP |
1.4 MP的影响因素 |
1.5 MP的治疗方式 |
2 超声引导下LFCN的定位 |
2.1 超声诊断神经的优势 |
2.2 超声引导下LFCN定位 |
2.3 超声诊断神经的未来发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MSV对重度精索静脉曲张患者性功能及精液质量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 |
三、资料与方法 |
3.1 一般资料 |
3.2 诊断标准 |
3.3 纳入和排除标准 |
3.4 标本收集、检测评价方法及仪器 |
3.5 手术过程及方法 |
3.6 评价指标 |
3.7 统计学方法 |
3.8 结果 |
四、讨论 |
五、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精索静脉曲张的形成发展因素及对生育的影响和治疗方式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英文缩略词表 |
致谢 |
(7)自发性腹壁血肿诊断及治疗:附13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治疗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3.1 腹壁血肿的形成 |
3.2 诊断 |
3.3 治疗 |
(8)股神经长段缺损的显微修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神经移植床对股神经长段缺损修复效果影响的实验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 |
第二部分 股神经长段缺损的显微修复临床研究 |
前言 |
病例资料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 |
第三部分 股神经各肌支神经转位修复方案的研究 |
前言 |
动物实验研究 |
病例资料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 |
综述 股神经损伤的治疗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第一作者发表论文 |
致谢 |
(9)不同反馈方式下腹横肌激活训练对慢性腰痛患者干预效果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表 |
1 前言 |
2 文献综述 |
2.1 腰部疼痛 |
2.1.1 定义及其发病率 |
2.1.2 分型 |
2.1.3 脊柱稳定性维持的解剖学基础 |
2.2 治疗腰部疼痛的方法 |
2.2.1 按摩 |
2.2.2 肌内效贴扎 |
2.2.3 整脊疗法 |
2.2.4 普拉提 |
2.2.5 瑜伽 |
2.2.6 药物治疗 |
2.3 吸腹训练的研究现状 |
2.3.1 吸腹训练概述 |
2.3.2 反馈方式 |
2.3.3 动作学习 |
2.3.4 腹横肌激活程度的检测方法 |
3 研究方法 |
3.1 受试者选取 |
3.1.1 受试者纳入标准 |
3.1.2 受试者排除标准 |
3.1.3 受试者基本信息 |
3.2 分组及干预方案 |
3.3 测试指标 |
3.3.1 主观指标测试 |
3.3.2 客观指标测试 |
3.4 数据收集、处理与分析 |
4 结果 |
4.1 VAS得分 |
4.2 恐惧-逃避信念问卷得分 |
4.3 Roland-Morris功能障碍量表得分 |
4.4 腹横肌厚度变化率 |
4.4.1 吸腹状态仰卧位下腹横肌厚度变化率 |
4.4.2 吸腹状态站立位下腹横肌厚度变化率 |
4.4.3 未吸腹状态仰卧位下腹横肌厚度变化率 |
4.4.4 未吸腹状态站立位下腹横肌厚度变化率 |
5 分析与讨论 |
5.1 主观指标 |
5.2 客观指标 |
5.2.1 吸腹状态功能动作时腹横肌厚度变化率 |
5.2.2 未吸腹状态功能动作时腹横肌厚度变化率 |
5.2.3 吸腹动作学习的适应性 |
5.2.4 反馈方式对腹横肌激活程度的影响 |
6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 |
附录B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10)肌骨超声在创伤性浅表软组织损伤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1.1 纳入标准 |
1.2 排除标准 |
2. 使用仪器和检查方法 |
2.1 仪器 |
2.2 检查方法 |
3. 质量控制 |
4. 统计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导师评阅表 |
四、腹内斜肌断裂的超声诊断(论文参考文献)
- [1]TAPP术后沙袋局部压迫预防血清肿的价值探讨[D]. 胡晓宇. 华北理工大学, 2021
- [2]高频超声对腹直肌及其周围疾病的诊断价值探讨[J]. 殷善良,许建玲.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1(07)
- [3]电刺激对产后腹直肌分离的治疗效果[J]. 张静,胡宝华,李宏伟. 河南医学研究, 2020(35)
- [4]浮针“腰痛五穴”治疗非特异性下腰痛及穴位下筋膜观察[D]. 施娟娟.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1)
- [5]股外侧皮神经在骨盆出口处精细构筑的研究及超声探测的临床应用[D]. 马晓慧.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2)
- [6]MSV对重度精索静脉曲张患者性功能及精液质量的影响研究[D]. 罗程鹏. 苏州大学, 2019(02)
- [7]自发性腹壁血肿诊断及治疗:附13例报告[J]. 杨兴广,杨继武,赵鹏举. 大理大学学报, 2018(10)
- [8]股神经长段缺损的显微修复研究[D]. 周振宇.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18(01)
- [9]不同反馈方式下腹横肌激活训练对慢性腰痛患者干预效果的研究[D]. 王立娟. 北京体育大学, 2017(02)
- [10]肌骨超声在创伤性浅表软组织损伤中的应用研究[D]. 布阿依夏木·艾比. 新疆医科大学, 201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