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晚期实体癌患者对不含聚氧乙烯蓖麻油注射用紫杉醇白蛋白纳米粒悬浮液的临床耐受性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朱钰叶,张玲[1](2018)在《去甲斑蝥素白蛋白纳米粒的制备及质量评价》文中认为目的:制备去甲斑蝥素白蛋白纳米粒,并考察其理化性质。方法:采用超高压微射流技术制备去甲斑蝥素白蛋白纳米粒,以白蛋白纳米粒的平均粒径和药物包封率作为评价指标,首先应用Plackett-Burman试验设计法筛选出对白蛋白纳米粒性质影响显着的处方和工艺变量,再通过Box-Behnken试验设计法对筛选的变量进一步优化。考察了去甲斑蝥素白蛋白纳米粒的外观形态、粒径分布和Zeta电位及体外释药行为。结果:通过优化制备的去甲斑蝥素白蛋白纳米粒呈类球形分布,平均粒径为(105.2±30.1)nm,PdI为0.127,Zeta电位为(-24.7±1.9)mV,在0.5%吐温80磷酸盐缓冲液(pH 7.4)中24 h的累积释放度为81.4%。结论:采用超高压微射流技术制备去甲斑蝥素白蛋白纳米粒,工艺简便可行,重复性好,有望工业化生产。
付永莉,谢向阳,罗婷[2](2018)在《伊曲康唑白蛋白纳米粒混悬液的制备与体外评价》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制备伊曲康唑白蛋白纳米粒混悬液,并优化其处方和制备工艺,同时对所优化的白蛋白纳米粒混悬液进行评价。方法采用单因素实验法筛选超高压微射流技术制备伊曲康唑白蛋白纳米粒混悬液的处方和制备工艺,考察了白蛋白纳米粒混悬液的外观形态、粒径分布等理化性质以及体外释药情况。结果制备的伊曲康唑白蛋白纳米粒混悬液呈圆整的球形或类球形分布,平均粒径为(108.1±32.8)nm,PdI为0.205,Zeta电位为(-47.6±1.7)mV;伊曲康唑白蛋白纳米粒在0.5%聚山梨酯-80磷酸盐缓冲液(pH7.4)中24h累积释放73.5%。结论采用超高压微射流技术制备伊曲康唑白蛋白纳米粒混悬液,工艺简便可行,重现性好,有望工业化生产。
江浩,李芬琴,尹如铁[3](2015)在《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与传统溶剂型紫杉醇在卵巢癌治疗中的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白蛋白紫杉醇是一种紫杉醇与白蛋白结合的全新紫杉醇制剂,传统溶剂型紫杉醇常以蓖麻油和无水乙醇作为助溶剂,两者在疗效和不良反应上都有差异。文中就二者在在卵巢癌治疗中的药动学、疗效及不良反应等方面做一综述。
李彩云[4](2014)在《半乳糖介导的冬凌草甲素白蛋白纳米粒的实验研究》文中认为冬凌草甲素(oridonin, ORI)是从唇形科香茶菜属植物冬凌草(Rabdosia rubescens)中分离得到的贝壳杉烯二萜类化合物。近年来,许多研究显示冬凌草甲素对许多肿瘤细胞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特别是在治疗肝癌和白血病等方面。临床上唯一的冬凌草甲素注射液(癌得宁)曾被用于各种癌症的治疗,但由于冬凌草甲素的溶解性较差,注射液需要加入表面活性剂和有机溶剂来提高其溶解性,长期静脉滴注会引起许多不良反应,治疗指数低,一度被迫停用。因此亟需研究新的制剂技术来克服这些问题,帮助冬凌草甲素发挥其抗肿瘤的作用,使其重新进入临床应用。白蛋白纳米粒以其独特的优势引起了药剂工作者越来越多的关注,目前已经有上市的剂型:紫杉醇人血清白蛋白纳米粒注射剂。该剂型主要用于转移性乳腺癌患者的治疗,临床用药显示了其优良的治疗效果。本文设计的思路是制备冬凌草甲素的白蛋白纳米粒,另外,在白蛋白上引入半乳糖,利用半乳糖受体介导的肝靶向作用实现冬凌草甲素用于肝癌的靶向治疗。本课题首先利用牛血清白蛋白结构中的氨基和乳糖酸结构中的羧基进行酰胺化反应,合成了半乳糖基化牛血清白蛋白(galactosylated bovine serum albumin,GB)。以冬凌草甲素为模型药物,GB为载体材料,制备了半乳糖介导的冬凌草甲素白蛋白纳米粒(Oridonin-loaded galactosylated bovine serum albumin nanoparticles, ORI-GB-NP)。以粒径和包封率为主要考察指标,通过单因素考察法对处方工艺进行优化,确定最佳处方并考察了在最佳处方下制备所得纳米粒的粒径、Zeta电位、包封率和载药量、表面形态和稳定性等特点。为了提高制剂的稳定性,将ORI-GB-NP溶液进行冷冻干燥,并对冻干保护剂的种类、用量进行了筛选;采用DSC和XRD研究了ORI-GB-NP冻干制剂的晶型结构;考察了ORI-GB-NP冻干制剂的体外释放;同时对ORI-GB-NP冻干制剂的初步稳定性进行了研究。最后,以冬凌草甲素溶液和冬凌草甲素白蛋白纳米粒为对照组,考察了半乳糖介导的冬凌草甲素白蛋白纳米粒经尾静脉注射后在大鼠体内的药物动力学特征和小鼠的体内分布情况。通过单因素考察所得的优化工艺为:称取75mg GB溶于水(pH为9)中搅拌溶解。取ORI用乙醇溶解,并加入至GB溶液中。于25℃恒温水浴中在500~600r·min-1的电动搅拌下以0.7mL·min-1的滴速滴加无水乙醇至一定比例。然后加入0.5%戊二醛溶液进行交联固化,继续搅拌24h,40℃减压蒸馏除去乙醇。最后用超滤管除去游离的ORI及残留戊二醛,用蒸馏水稀释至原体积,即得ORI-GB-NP纳米粒溶液。ORI-BSA-NP的制备方法同上,只是在水相中不加GB,而是加入BSA。优化工艺操作简单方便,所制备的纳米粒包封率稳定,ORI-BSA-NP和ORI-GB-NP的平均包封率分别为66.7±0.4%、63.5±0.7%,载药量分别为4.3±0.03%、4.1±0.04%。平均粒径分别为164.5±6.5nm、172.0±8.3nm, Zeta电位分别为-25.39±1.62mV、-31.48±2.15mV。透射电镜下观察ORI-BSA-NP和ORI-GB-NP均为类球形结构,粒径分布较均匀。ORI-GB-NP的冻干工艺为:向ORI-GB-NP溶液中加入5%(w/v)甘露醇作为冻干保护剂,振摇使其溶解并分装置西林瓶中。首先在-80℃的超低温冰箱中预冻24h,然后迅速取出置于真空冷冻干燥机中(-50℃、0.25mbar)冻干48h,即得ORI-GB-NP的冻干粉针制剂。DSC、XRD对ORI-GB-NP的分析结果表明,ORI在ORI-GB-NP冻干品中以无定型形式存在,说明制成纳米粒后ORI已被载体包裹或吸附完全。将ORI-GB-NP冻干粉针剂分别于4℃、20~25℃条件下贮存三个月后,仍为白色疏松的粉末且色泽均匀,粒径和包封率几乎不变,具有良好的稳定性。以透析法考察ORI-GB-NP冻干粉针剂的体外释药特性,结果表明ORI-GB-NP的体外释放具有缓释制剂的特征。大鼠体内药物动力学研究表明ORI-BSA-NP. ORI-GB-NP与ORI solution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明显不同。静脉注射ORI solution后,血药浓度下降较快,曲线较陡,平均滞留时间(MRT)很短仅为2.56h,清除率(CLz)为0.678L·h-1·Kg-1,药时曲线下面积(AUC)为29.51h·μg·mL-1。静脉注射ORI-BSA-NP后,MRT、CLz、AUC分别为5.65h、0.286L·h·Kg-1、48.96h·μg·mL-1。与ORI solution相比,ORI-BSA-NP的AUC增加,MRT延长,而清除率则下降。静脉注射ORI-GB-NP后,MRT、CLz、AUC分别为6.57h、0.224L·h-1·Kg-1、62.42h·μg·mL-1。与ORIsolution和ORI-BSA-NP相比,ORI-GB-NP的AUC增加,MRT延长,清除率也有所下降。说明将ORI制成白蛋白纳米粒后可以缓慢地释放药物,降低消除速度,延长ORI在大鼠体内的循环时间,提高冬凌草甲素的生物利用度。小鼠尾静脉注射ORI-BSA-NP、ORI-GB-NP与ORI solution后体内分布情况表明,与ORI solution组比较,ORI-BSA-NP在小鼠体内主要器官的相对摄取率依次(从低到高)为肺(0.78)、肾(0.91)、心(0.92)、脾(2.61)、肝(3.65);ORI-GB-NP在小鼠体内主要器官的相对摄取率依次(从低到高)为肾(0.63)、肺(0.71)、心(0.82)、脾(1.74)、肝(5.47)。ORI-BSA-NP和ORI-GB-NP都显示出明显的肝靶向性,而ORI-GB-NP的肝靶向效果更加明显。由结果可知,ORI制备成白蛋白纳米粒特别是半乳糖介导的白蛋白纳米粒后,可以增加药物向肝脏的分布,提高制剂的肝靶向作用,同时降低药物对其他脏器的毒副作用。以冬凌草甲素为模型药物制备具有肝靶向作用的半乳糖修饰的牛血清白蛋白纳米粒,目前国内外尚未见报道。研究成果将为进一步研究牛血清白蛋白纳米粒载药系统和半乳糖介导的肝靶向给药系统提供实验方法学依据。同时,本课题所研究的冬凌草甲素新型纳米制剂如能进一步进行临床前和临床评价,也许能够开发出用于治疗肝癌的、新的冬凌草甲素临床治疗药物。
龚继芳,陆明,李洁,李燕,周军,鲁智豪,王晰程,李健,张小田,沈琳[5](2014)在《注射用紫杉醇(白蛋白结合型)治疗进展期胃癌》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评价注射用紫杉醇(白蛋白结合型)治疗进展期胃癌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选择2009年7月至2012年10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病理组织学或细胞学确诊的进展期胃腺癌患者,KPS评分≥60分,预计生存期>12周。骨髓、肝、肾、心功能基本正常。应用注射用紫杉醇(白蛋白结合型)单药或联合卡培他滨、替吉奥、曲妥珠单抗、西妥昔单抗治疗。每周期总剂量为200400 mg(130260 mg/m2),分为第1、8天或第1、8、15天用药,静脉滴注30 min,每3周重复1次。不良反应按药物不良反应分级标准NCI-CTC3.0版进行评定,按照实体瘤疗效评定标准(RECIST 1.0)评价疗效。结果:共25例患者入选本研究,中位年龄57岁(3879岁)。大部分患者原发灶位于非胃食管结合部,转移部位为淋巴结及腹膜。共完成了65个周期的治疗,中位周期数2(0.57)。初治患者11例,作为二线及以上治疗者14例。可评价疗效者16例,无完全缓解(complete response CR)患者,部分缓解(partial response,PR)5例,稳定(stable disease,SD)5例,进展(progressed disease,PD)6例。其中初治患者中共8例可评价疗效,PR 3例,有效率37.5%,SD 1例,临床获益率50%。全组中位至治疗失败时间(time to treatment failure,TTF)为3.7个月(95%CI 2.325.08),中位至死亡时间(time to death,TTD)为7.9个月(95%CI 5.1710.63)。初治患者与复治患者、单药组与联合用药组的TTF及TT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所有25例患者均可评价不良反应,大部分为12级,血液学毒性占多数,主要为白细胞减少及中性粒细胞减少,在非血液学毒性中,常见的为恶心/呕吐、乏力、周围神经毒性,无过敏反应及治疗相关性死亡。结论:注射用紫杉醇(白蛋白结合型)作为晚期胃癌患者的挽救治疗有一定疗效,但剂量水平低于乳腺癌患者,需要进行剂量探索性研究。
殷海翔,徐元龙,王永禄,李学明[6](2013)在《药物纳米结晶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简述了药物纳米结晶的特有性质及生产技术,讨论其对细胞吸收和毒性的影响。该剂型可以口服、透皮和静注途径给药。其中,经静注给药后,药物纳米结晶可被巨噬细胞吸收而富集于肝脏,再缓释释放,从而达到降低全身毒性的作用。但器官内药物浓度过高也会引起毒性反应。
夏伦洋[7](2013)在《肿瘤生物靶向的水溶性紫杉醇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紫杉醇(Paclitaxel, PTX)是从太平洋红豆杉树皮中分离得到的一种有效抗肿瘤药物,但是其水溶性差,目前临床常用的紫杉醇注射剂(泰素,Taxol)采用聚氧乙烯蓖麻油(Cremophor EL)增溶可导致一系列不良反应。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文选用临床常用的血浆扩容剂-羟乙基淀粉作为药物载体与抗癌药物紫杉醇共价结合,设计制备一种具有肿瘤生物靶向的药物输送系统。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以异型双功能试剂3-(2-吡啶二硫)-丙酸(3-(2-pyridyldithio)-propanoicacid, PDP)为连接臂,将药物载体羟乙基淀粉与抗癌药物紫杉醇共价键合,通过控制原料的投料比,合成了三种不同药物含量的前药体系。利用核磁共振氢谱(1H-NMR)、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对中间体和目标产物结构进行了表征,确证紫杉醇成功连接到羟乙基淀粉链段上。通过核磁共振氢谱(1H-NMR)测定出中间体3-(2-吡啶二硫)-丙酸-羟乙基淀粉(HES-PDP)中PDP取代度分别为5.4%、9.9%和23.2%。(2)研究了羟乙基淀粉-紫杉醇前药载药量、水溶性和自组装性能等理化性质。通过还原试剂二硫苏糖醇还原断裂前药,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前药的载药量分别为5.8%、11.3%和12.8%;通过分次加水的方法考察了前药的水溶性,结果表明前药以亲水性的羟乙基淀粉作为载体可显着改善难溶性抗癌药物紫杉醇的水溶性;制备了前药纳米粒,采用动态光散射技术考察了纳米粒的粒径分布,并进一步运用透射电镜对纳米粒的形态外貌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前药可自组装形成分散性较好的具有核∕壳结构的球形纳米粒子,平均粒径在143.6223.0nm之间,且随着紫杉醇含量的增加而减小;(3)考察了前药体系分别在模拟血液环境和细胞内环境谷胱甘肽浓度下(2μmol/L,10mmol/L)的体外释放行为。实验结果表明,三种前药呈现谷胱甘肽响应性释放机制,在模拟血液环境中,前药较少呈现药物的释放,具有较高的稳定性,一旦接触高浓度的谷胱甘肽,二硫键随即断裂还原,实现药物的快速释放。(4)采用MTT比色法研究了羟乙基淀粉-紫杉醇前药(HES-PTX)的体外抗肿瘤活性,结果表明,HES-PDP的细胞毒性较低,前药对肿瘤细胞的抑制作用呈现浓度依赖性,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对细胞的杀伤作用也随之增强,细胞生存率降低。与游离紫杉醇相比,在低浓度时,前药对肿瘤细胞的抑制作用较差,高浓度时,由于细胞的生存率很小,两者对肿瘤细胞的抑制作用相差不大。
栾晓东,王启堂,慕强[8](2012)在《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治疗晚期乳腺癌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Abraxane是美国医药伙伴公司生产的新型紫杉醇制剂,该药以人血白蛋白作为载体,与传统紫杉醇制剂比较,可提高用药剂量,显示出更高的疗效和较低的毒性。2009年10月至2010年7月,我院应用Abraxane治疗晚期乳腺癌9例,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9例均为女性,年龄37~63岁,中位年龄48岁;卡氏评分均为70分以上;既往曾接受过蒽环类药物化疗,出现单纯肺转移4例,单纯肝转移2例,单纯胸壁复发2例,肺
洪熠,陈心华,李娜妮,林琳,李重颖,刘健[9](2012)在《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治疗转移性乳腺癌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并比较注射用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与普通紫杉醇治疗转移性乳腺癌的近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75例晚期转移乳腺癌患者随机分为2组,试验组37例患者接受注射用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单药治疗,对照组38例接受普通注射用紫杉醇单药治疗,观察2组患者的近期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试验组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完全缓解1例,部分缓解15例,稳定14例,进展7例,总有效率(CR+PR)为48.65%;对照组普通紫杉醇完全缓解0例,部分缓解9例,稳定19例,进展10例,总有效率为23.68%。两组患者治疗后主要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及周围神经毒性。结论: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治疗复发转移性乳腺癌疗效较好,不艮反应可以耐受。
陈梅先,黄羽频,刘宝琼[10](2011)在《紫杉醇白蛋白纳米粒悬浮液Ⅰ期临床耐受性研究的护理配合》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总结注射用紫杉醇白蛋白纳米粒悬浮液在国内患者的临床耐受性研究的配合及护理,探讨Ⅰ期临床试验成功的护理要点,为临床试验过程中的护理管理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03年11月至2004年9月共完成的94个疗程中的护理配合。结果紫杉醇白蛋白纳米粒悬浮液的剂量递增Ⅰ期临床研究取得圆满成功,支持其进行Ⅱ期临床试验。结论护士在研究过程中严格遵守试验方案,准确给药,严密观察不良反应以及对患者适时的心理护理是保证试验成功的关键。
二、晚期实体癌患者对不含聚氧乙烯蓖麻油注射用紫杉醇白蛋白纳米粒悬浮液的临床耐受性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晚期实体癌患者对不含聚氧乙烯蓖麻油注射用紫杉醇白蛋白纳米粒悬浮液的临床耐受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去甲斑蝥素白蛋白纳米粒的制备及质量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仪器与材料 |
2 方法与结果 |
2.1 去甲斑蝥素含量测定方法 |
2.1.1 色谱条件[12] |
2.1.2 含量测定方法学考察 |
2.2 去甲斑蝥素白蛋白纳米粒的制备[13] |
2.3 去甲斑蝥素白蛋白纳米粒包封率测定 |
2.4 试验设计 |
2.4.1 Plackett-Burman试验设计筛选变量[14] |
2.4.2 Box-Behnken效应面法优化 |
2.4.3 数据处理及方差分析 |
2.4.4 优化处方预测与验证 |
2.5 去甲斑蝥素白蛋白纳米粒的质量评价 |
2.5.1 透射电镜观察 |
2.5.2 粒径分布及Zeta电位测定 |
2.5.3 去甲斑蝥素白蛋白纳米粒体外释放行为考察 |
3 讨论 |
(2)伊曲康唑白蛋白纳米粒混悬液的制备与体外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仪器与试药 |
1.1 仪器 |
1.2 试药 |
2 方法与结果 |
2.1 含量测定 |
2.1.1 色谱条件[12] |
2.1.2 标准曲线 |
2.2 伊曲康唑白蛋白纳米粒的制备 |
2.3 伊曲康唑白蛋白纳米粒混悬液包封率测定 |
2.4 处方筛选及优化 |
2.4.1 油相配比筛选 |
2.4.2 油相/水相配比筛选 |
2.4.3 白蛋白浓度筛选 |
2.4.4 p H筛选 |
2.5 制备工艺参数优化 |
2.5.1 微射流压力优化 |
2.5.2 微射流循环次数优化 |
2.5.3 有机溶剂去除优化 |
2.5.4 冷冻干燥 |
2.6 处方工艺确认与验证 |
2.6.1 透射电镜观察 |
2.6.2 粒径及Zeta电位测定 |
2.6.3 冻干制剂复溶稳定性 |
2.6.4 伊曲康唑白蛋白纳米粒体外释放行为考察 |
3 讨论 |
(3)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与传统溶剂型紫杉醇在卵巢癌治疗中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两种剂型紫杉醇的药理学性能差异 |
1.1药物动力学 |
1.2转运机制 |
2两种剂型紫杉醇治疗卵巢癌的疗效差异 |
2.1动物实验 |
2.2临床的研究进展 |
3不良反应比较 |
3.1过敏反应 |
3.2神经毒性 |
(4)半乳糖介导的冬凌草甲素白蛋白纳米粒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前言 |
第一部分 半乳糖基化白蛋白合成的研究 |
一、材料与仪器 |
1. 材料 |
2. 仪器 |
二、实验方法与结果 |
1. 半乳糖基化白蛋白的合成 |
2. 半乳糖基化白蛋白的结构表征 |
3. 苯酚-硫酸法测定半乳糖的含量 |
4. 合成中影响因素的考察 |
三、讨论 |
第二部分 半乳糖介导的冬凌草甲素白蛋白纳米粒的制备研究 |
一、材料 |
1. 试药 |
2. 仪器 |
二、实验方法与结果 |
1. 冬凌草甲素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
1.1 ORI标准储备液的制备 |
1.2 检测波长的确定 |
1.3 色谱条件 |
1.4 方法专属性考察 |
1.5 标准曲线 |
1.6 精密度试验 |
1.7 回收率 |
1.8 ORI-GB-NP中ORI的含量测定 |
2. 包封率和载药量的测定 |
3. 冬凌草甲素白蛋白纳米粒的工艺研究 |
3.1 制备方法的选择 |
3.2 单因素考察ORI-GB-NP的处方与工艺 |
3.3 冬凌草甲素白蛋白纳米粒优化处方的验证及质量评价 |
4. ORI-GB-NP胶体溶液初步稳定性考察 |
三、讨论 |
第三部分 半乳糖介导的冬凌草甲素白蛋白纳米粒冻干粉针剂的研究 |
一、材料与仪器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仪器 |
二、实验方法与结果 |
1. 冻干工艺的确定 |
2. ORI-GB-NP冻干粉的质量评价 |
3. ORI-GB-NP的体外释药特性研究 |
4. ORI-GB-NP冻干粉针剂的初步稳定性考察 |
三、讨论 |
第四部分 冬凌草甲素白蛋白纳米粒大鼠体内药物动力学研究 |
一、材料 |
1. 试药 |
2. 仪器 |
3. 实验动物 |
二、实验方法与结果 |
1. 血浆样品中冬凌草甲素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
1.1 血浆样品处理方法 |
1.2 色谱条件 |
1.3 方法专属性考察 |
1.4 标准曲线的建立 |
1.5 精密度 |
1.6 回收率 |
2. 方法 |
2.1 分组及给药方法 |
2.2 取样方法 |
2.3 体内药物动力学研究 |
三、讨论 |
第五部分 冬凌草甲素白蛋白纳米粒在小鼠体内组织分布的研究 |
一、材料 |
1. 试药 |
2. 仪器 |
3. 实验动物 |
二、实验方法与结果 |
1. 生物样本中冬凌草甲素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
1.1 生物样品的处理方法 |
1.2 色谱条件 |
1.3 方法专属性考察 |
1.4 标准曲线的建立 |
1.5 精密度 |
1.6 回收率 |
2. 方法 |
2.1 分组及给药方法 |
2.2 取样方法 |
2.3 体内分布研究 |
三、讨论 |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5)注射用紫杉醇(白蛋白结合型)治疗进展期胃癌(论文提纲范文)
1资料与方法 |
1.1入选标准 |
1. 2给药剂量与方法 |
1. 3疗效及不良反应评定 |
1. 4统计学分析 |
2结果 |
2. 1患者的一般情况 |
2. 2疗效 |
2. 3不良反应 |
3讨论 |
(6)药物纳米结晶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制剂特点 |
2 制备工艺 |
2.1 自组装技术 |
2.2 破碎技术 |
2.3 联用工艺 |
3 细胞作用与纳米毒性 |
3.1 细胞作用 |
3.2 纳米毒性 |
4 给药途径 |
4.1 透皮给药 |
4.2 口服给药 |
4.3 静脉注射 |
5 结语 |
(7)肿瘤生物靶向的水溶性紫杉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紫杉醇的发现和临床应用 |
1.3 紫杉醇增溶技术的研究概况 |
1.4 本课题的研究现状和研究内容 |
2 羟乙基淀粉-紫杉醇前药的合成与表征 |
2.1 引言 |
2.2 羟乙基淀粉-紫杉醇前药(HES-PTX)的合成路线 |
2.3 仪器与材料 |
2.4 实验部分 |
2.5 结果与讨论 |
2.6 本章小结 |
3 羟乙基淀粉-紫杉醇前药(HES-PTX)的理化性质 |
3.1 引言 |
3.2 仪器与材料 |
3.3 实验部分 |
3.4 结果与讨论 |
3.5 本章小结 |
4 羟乙基淀粉-紫杉醇前药体外释药研究 |
4.1 引言 |
4.2 仪器与材料 |
4.3 实验部分 |
4.4 结果与讨论 |
4.5 本章小结 |
5 羟乙基淀粉-紫杉醇前药体外抗肿瘤活性研究 |
5.1 引言 |
5.2 实验仪器与材料 |
5.3 实验部分 |
5.4 结果与讨论 |
5.5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8)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治疗晚期乳腺癌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治疗方法 |
1.3 疗效评价标准 |
2 结果 |
2.1 疗效 |
2.2 不良反应 |
3 讨论 |
四、晚期实体癌患者对不含聚氧乙烯蓖麻油注射用紫杉醇白蛋白纳米粒悬浮液的临床耐受性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去甲斑蝥素白蛋白纳米粒的制备及质量评价[J]. 朱钰叶,张玲. 中国药师, 2018(03)
- [2]伊曲康唑白蛋白纳米粒混悬液的制备与体外评价[J]. 付永莉,谢向阳,罗婷. 中国抗生素杂志, 2018(02)
- [3]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与传统溶剂型紫杉醇在卵巢癌治疗中的研究进展[J]. 江浩,李芬琴,尹如铁. 华西药学杂志, 2015(05)
- [4]半乳糖介导的冬凌草甲素白蛋白纳米粒的实验研究[D]. 李彩云. 山东大学, 2014(11)
- [5]注射用紫杉醇(白蛋白结合型)治疗进展期胃癌[J]. 龚继芳,陆明,李洁,李燕,周军,鲁智豪,王晰程,李健,张小田,沈琳.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4(01)
- [6]药物纳米结晶的研究进展[J]. 殷海翔,徐元龙,王永禄,李学明.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2013(06)
- [7]肿瘤生物靶向的水溶性紫杉醇研究[D]. 夏伦洋. 华中科技大学, 2013(06)
- [8]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治疗晚期乳腺癌疗效观察[J]. 栾晓东,王启堂,慕强. 河北医药, 2012(13)
- [9]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治疗转移性乳腺癌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观察[J]. 洪熠,陈心华,李娜妮,林琳,李重颖,刘健. 中国肿瘤临床, 2012(06)
- [10]紫杉醇白蛋白纳米粒悬浮液Ⅰ期临床耐受性研究的护理配合[J]. 陈梅先,黄羽频,刘宝琼.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