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明清时期工商会市场化进程——以鄯善会馆为例

论明清时期工商会市场化进程——以鄯善会馆为例

一、论明清工商会馆的市场化进程——以山陕会馆为例(论文文献综述)

楚程茜[1](2021)在《洛阳山陕会馆建筑艺术研究》文中认为明清时期的晋商和陕商是两个实力强大的商帮群体,很长一段时间内,因其经常联合在一起,故被称为“西商”或“山陕商人”。伴随山陕商人的足迹遍及全国,一座座富丽堂皇、精妙绝伦的山陕会馆也在各地矗立起来。作为豫西地区现存较为完整的“洛阳山陕会馆”,即是此一历史的见证者。该馆坐落于洛阳城南关附近,规模宏大、布局严谨、装饰考究、颇具文化价值与艺术特色。本文在查阅相关文献与实地调研的基础上,从地域文化研究视角着眼,着力探讨洛阳山陕会馆的建筑艺术,尤其是对木石雕刻、楹联与室内外色彩运用等装饰艺术做了全面细致的分类探讨,以期展示该馆的艺术魅力及其文化意蕴。为此,本文从四个方面进行了论述。首先,对学界相关研究进行全面梳理,指出其成绩的同时发现其不足,为本文确定研究的重点奠定基础。另外又利用相关历史文献和馆内的碑刻等资料,对洛阳山陕会馆的创建、沿革、现状等进行说明和介绍,以明晰现存建筑之构成、文物价值以及本文研究之重点。其次,本文对洛阳山陕会馆建筑艺术的构成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论述。其一是该馆的建筑空间布局。通过对洛阳山陕会馆前导区、观戏区、祀神区的功能认定与区分,可以看出该馆既仿照了庙宇建筑的基本形制,又形成以院落为单位的合院式布局以及小中见大的建筑手法,易言之,该会馆其实兼具“商业+庙宇+民居”的组合特点。其二,洛阳山陕会馆建筑的装饰艺术,一方面汇聚了全国各地山陕会馆建筑装饰艺术的共有元素,如祈福、求财的主题和关公信仰等;另一方面又十分巧妙地融入了山陕商人故乡与洛阳本地的文化元素,如斗拱装饰技法、牡丹元素的大量应用等,彰显了三地地域文化艺术的交流与融合。鉴于此,本文以为,洛阳山陕会馆作为明清时期山陕商人经济活动的文化遗存,其建筑艺术魅力独具、文化内涵丰厚,值得珍视和保护。

张莹楠[2](2020)在《论清朝河南区域市场网络构建》文中提出古代河南在历史上是传统文化的发源地,是农耕文化属性强烈的一个区域;同时作为南船北马的过渡区域、水陆转换的对接点,也充当南北经济的交换区域。明清时期伴随以开封、洛阳为中心的水陆交通体系的建立,中原地区成为北方经济走向发达的代表性区域。本文选取清朝河南地区作为区域市场网络的研究对象,运用空间分析法、历史归纳法与历史比较法,基于以中心地理论为基础的区域市场体系理论、新兴古典经济学的交易费用理论、格雷夫历史比较制度理论,探究了清朝河南区域市场网络的特征以及形成规律,并据此得到现代河南区域市场发展的借鉴经验。考察清朝河南区域市场网络的特征,本文主要以施坚雅在中华帝国1晚期衡量聚落在经济一般重要性的三个指标为参考2,对农村集市的时空分布、商品种类、庙会的市场进行研究,对商业市镇的水陆交通、商品贸易、商人活动、金融资本进行研究,并根据商人会馆碑刻资料中的捐资明细对市镇的市场规模进行估计,并根据市场规模将清朝河南区域市场网络划分为:基层市场、中间市场、中心市场。在中心市场内,区域性中心市镇周口、朱仙镇、赊旗,零售与转运的能力最强,他们在运输网中分别是豫东、豫中、豫南的大型集散枢纽,也是接连外省、外国的转运中心;在中间市场内,地方性中心市镇洛阳、开封、荆子关、清化镇、北舞渡,零售与转运的能力较强,在运输网属于中型集散枢纽;在基层市场中,农村集市提供最基础的零售作用,转运功能很少体现,在运输网中处于最末端。从新兴古典经济学的交易费用理论视角来看,一方面,清朝河南的商业交通、商人贸易、商业组织制度,共同作用于市场网络的形成过程。另一方面,消费者出于降低交易费用的目的,会产生对市场的分级需求,市场分级会造成分工专业化的限制,这种分级需求与分工专业化限制共同作用,最终形成了上述三级市场,即在清朝河南区域市场分级网络中,居民与邻村的贸易伙伴在基础市场农村集市进行交易,与邻州县的贸易伙伴在中间市场地方行中心市镇进行交易,与邻省的贸易伙伴在中心市场区域性中心市镇进行交易。因此,为现代河南市场发展提供可能的政策建议:改善交通,贯通河南省内交通市场网络,以便为农业、工业、贸易和旅游业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增加民间组织的扶持,为市场发展增添活力;整合资源,协调全省各地的经济发展,将区域资源做统一整合与开发,重塑中原经济区域结构,打造中原城市群。

李岩鹏[3](2020)在《明清山陕商人的组织合作与制度选择》文中研究说明明清时期的晋商与陕商作为依托地缘关系而兴起的商人集团,在较长的历史时期和较广的经营空间内都是以联省商帮面目出现的。但当前对于山陕商人内部合作关系的研究没有获得足够多的重视。因此,深入研究明清时期山陕商人之间的组织合作及其制度选择,不仅对丰富明清山陕商人相互关系的研究具有深刻的历史和理论意义,而且对促进我国当前现代企业建立符合外部环境及自身实际的合作模式,推动新晋商、新陕商获得可持续发展亦具有一定现实意义。本文综合运用了历史学研究方法和经济学研究方法,通过定量分析和统计分析,对明清时期各地区山陕会馆的分布和数量进行了考察。并在此基础上借助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工具,通过博弈论对明清以来山陕商人组织合作的形成和维持进行模型分析;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的相关理论考察了明清时期山陕商人建立的具有创新性的联省商帮合作制度,以期通过史论结合对明清以来的山陕商人的合作关系进行多角度分析。在研究内容方面,本文首先按照地域商帮的范围从省、府、县三个层次,全面考察了明清时期包括山陕商人在内的不同地域商帮之间发生的历史合作。其次,将山陕商人的商业价值观念引入博弈模型,运用重复博弈理论,建立了山陕商人组织合作的形成机制。最后,从正式制度、非正式制度和实施机制三个方面深入考察了明清时期山陕商人在其历史合作过程中形成的具体制度安排,这些制度与机制共同组成了明清时期地域商帮间独一无二的商业合作模式。本文的主要结论是:明清时期其他地域商帮同样存在一定范围内的合作行为,但唯有山陕商人的组织合作是长期且普遍的。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在于山陕商人在长期合作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联省商帮合作制度保障了明清山陕商人合作的有效和稳定。而两省商人间以关公文化为代表的文化传统在山陕商人合作的形成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这些文化传统也作为日后山陕商人合作制度中的一部分,为山陕商人处理彼此之间的相互关系提供了非正式约束。

陈琰[4](2019)在《洛阳山陕会馆装饰艺术研究》文中指出会馆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建筑,是为了方便身处异乡的商贾进行同乡联谊、神灵祭祀和商业活动,它是明清时期民间社会文化、审美艺术以及经济发展的重要实物载体。洛阳山陕会馆建于康乾盛世,位于地理条件优越、水陆交通便利、人文底蕴厚重的“十三朝古都”洛阳市,由艰苦创业,实力雄厚的山陕商贾建造,它的建成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共同结果。其中洛阳山陕会馆的建筑装饰是其建筑的精髓,它是豫西地区现存最为完整、雕绘最精美的明清时期建筑群,拥有清初年现存面积最大的“龙穿牡丹”彩绘装饰和豫西地区现存雕刻最精致的大型琉璃照壁。因此对洛阳山陕会馆建筑装饰艺术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相比宫廷建筑和民间建筑,会馆建筑研究相对较少,而从设计学角度对洛阳山陕会馆的建筑装饰研究更是不多,故为了多角度、全方位地研究洛阳山陕会馆的装饰艺术,该论文在多方搜集文献、查看地理历史资料、实地考察调研、多地区比较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同时将历史探究和现代思考结合,将理性分析和感性思考结合在多种研究方法并行的依托下完成对论文的探究。首先从文献资料中掌握洛阳山陕会馆的基础信息。其次,多方走访调研,以设计学视角对国内和河南省内明清时期现存具有代表性的山陕会馆建筑装饰采用个案分析和比较分析等研究方法进行探析,以充实的论据支撑研究内容。最后重点对洛阳山陕会馆的建筑装饰进行多方面立体式的展开分析,在砥志研思中,将洛阳山陕会馆的绮丽淋漓尽致地展现。文章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对洛阳山陕会馆进行综合概述,从发展概况、建筑布局、文化内涵三个分论点进行论述,其中以体现道德教化、彰显忠信崇义、践行“天人合一”哲学、兼顾娱神娱人的文化内涵为本部分重点。第二部分是文章的创新之处,其中对多地区有代表性的山陕会馆建筑装饰进行调研分析,在此基础上发现洛阳山陕会馆建筑装饰的独特之处,重点是以此展现洛阳山陕会馆建筑繁简适度的装饰风格、牡丹遍布的装饰纹饰和独具匠心的柱础雕刻并探究其核心地理环境、清式审美、河洛文化影响、儒佛道文化交融的装饰成因。第三部分主要对洛阳山陕会馆建筑装饰形神兼备的艺术表现分析总结,从彰显华丽的琉璃工艺、层次丰富的木雕工艺、刚柔相济的石雕工艺、显威显荣的彩绘工艺到“托物言志”的动植物题材、昭德载道的人物题材、微言大义的书法题材、形简意长的抽象题材的装饰题材再到程式化的造型处理、繁复多样的构图形式、赏心悦目的色彩运用最后到趋吉避凶、长寿多子、运旺时盛、崇文尚儒的装饰意蕴等多个方面深入探析。希望此研究能为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研究奉献一份力量,发现古为今用的设计元素和设计思想,为中国的设计增添民族性和地域性,抵御当今社会文化趋同化和殖民化现象。

李丹[5](2019)在《明清时期山陕会馆建筑装饰的审美文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明清时期的山陕商人为了联乡谊、管商务、叙乡情、敬神庥、办义园等目的,在经商客地修建了数百座山陕会馆。它们建筑规模宏大,巍峨壮丽,错彩镂金,是皇家建筑与民居的完美统一,其建筑结构和装饰具有丰富的审美文化价值。学术界对此尚没有进行深入系统地论述和研究。论文在大量实地调研获得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详细考证、梳理和分析了山陕会馆产生的原因、发展概况、分布和功能以及山陕会馆建筑的总体特点。山陕会馆的空间结构体现了儒家“履中”“蹈和”的哲学思想,具有中轴对称、秩序井然的理性美;它的设计追求妙合自然、与环境和谐共生的道家的美学意蕴;它以歇山重檐的反复,高低错落的变化,“聚”“展”“升”的整体布局产生音乐般的节奏感和动态美。会馆的前导区主要由流光溢彩的照壁、气势恢宏的铁旗杆、威武喜庆的石狮和宁静崇高的山门等要件构成;娱人区由造型挺拔的钟鼓楼、巍峨壮观的戏楼和稳健持重的左右厢房构成;祭神区由金碧辉煌的大殿和错落有致的配殿以及优雅清净的春秋楼构成。整个山陕会馆建筑构件呈现出龙飞凤舞、灵动崇高、繁复富丽、庄严优雅的审美特征。山陕会馆的建筑装饰一宇之下,五雕俱美。琉璃雕蟠龙飞舞、气象万千,表现了对传统审美意象的继承和超越;石雕艺术寓意丰富,拙朴自然,威严神秘,遒劲有力,诙谐幽默;砖雕题材丰富多彩,形象组合自由随意,古朴典雅,高贵庄重,生动活泼,精巧流畅;还有华丽繁复、气韵生动的木雕和刚健大气的铁雕艺术,它们不仅是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杰作,也传达出非常丰富的审美文化内蕴。山陕会馆的建筑装饰集庙堂文化、儒释道文化、商业文化、民间民俗文化、山陕地域文化于一体,因而具有宗教信仰、身份认同、乡愁慰藉、文化传播等丰富的审美文化功能。会馆通过三神合一的关公崇拜和三教合一的宗教教化,使山陕商人获得精神寄托和心灵安宁。会馆在建筑装饰上创造了许多具有浓重商业文化特点的形象和符号,表现了商人对自己职业的高度认同;山陕商人还追求儒商形象和乡土地缘文化的身份认同。作为漂泊异乡的山陕商人的精神家园,山陕会馆发挥了重要的乡愁抚慰功能和在客居之地弘扬山陕优秀历史文化的审美传播功能。研究明清山陕会馆建筑装饰的审美特征和审美文化功能,有利于我们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启发我们重新审视商人在封建社会的历史地位。在商业文明愈来愈占主体的当代社会,我们需要打开更广阔的哲学、美学、艺术学、社会学和文化史研究的视野,从而为山陕会馆的审美文化研究开拓出新的天地。

张换晓[6](2017)在《民国西安会馆研究》文中指出西安城会馆是明清民国时期西安商品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的产物,它是旅居西安的同乡人创设的自卫自律自治组织。最初用来暂时存放去世同乡人灵柩,后发展为同乡人联乡谊、聚乡情、住宿休憩之所。会馆从兴起、渐兴、繁荣、衰落到退出历史舞台是个动态的过程。清朝中期,西安城会馆不断发展壮大,数量和类型均有所扩展,民国初年,本地会馆数量增长迅猛,至民国后期会馆社会功能有所减退,再到建国后彻底消失。因前人研究多集中于明清时期,本文将研究时段集中在民国时期和建国初,力图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有所突破,促进会馆研究的完整性。文章以西安市会馆管理委员会档案、民国期刊报纸、地方志及文史资料、会馆碑刻等资料为基础,以民国时期西安城各类型会馆为主要研究对象,试图复原民国时期西安城会馆空间分布,展现单个会馆平面布局、建筑特色,探讨会馆在西安经济发展、社会整合中的作用。民国时期是会馆发展的转型时期,会馆、公所、商会同时并存,最初的研究者认为会馆、公所代表旧社会,代表落后,新出现的商会则是新社会产物,只要会馆、公所减少就意味着进步。其实不然,这些社会组织并非泾渭分明,会馆公所是商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商会也是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在它们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因此在正式进入民国会馆研究之前有必要对三者间关系进行简要梳理,在此基础上探讨民国西安城会馆类型和数量变化。第二章首先探讨会馆的选址原则和依据,阐述外省会馆集中分布西南城区,本地乡试会馆集聚西北城区原因,东南文教区的发展及东北新城区开发。其次,用图表形式展现民国时期近七十所会馆空间分布。受会馆设立者财力基础、文化背景的影响,各会馆规模、格局亦不相同,本章第三节着重介绍单个会馆平面布局、土地面积、馆产、房屋类型、租金等会馆细节部分。会馆建筑风格受本地生活习惯、风俗文化等影响,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会馆规模及馆产多寡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地势力在西安城大小,通过对城区各处馆产房租的分析,大致可窥探西安城区经济发展状况。第三章分析会馆的内部运行机制,就其成员构成、机构设置、经费来源、规章制度等项进行详细论述。将渭南乡试会馆与湖广商业会馆馆约进行对比,并附有湖广义园条规及五省会馆新建义园的碑刻。第四章利用鲜活例子阐述会馆的功能及其人员流动,深入分析会馆与政治、社会、教育、文化间关系。最后指出会馆衰败的原因及建国初会馆去向,进行小结并对保护会馆建筑,传承会馆文化进行反思。

马晓粉[7](2014)在《清代云南会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清代云南会馆是云南经济、社会开放发展的产物,它是同乡人士以地缘为纽带或同业人士以业缘为纽带,以祀神、聚会和推进业务为目的而建立的民间组织。会馆以自身强大的凝聚力,将同乡或同业个体有限的资源整合起来,为组织成员提供互助和服务,不仅推动了成员业务的拓展,还对地方经济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以田野调查所收集的会馆碑刻、会馆志、会馆建筑照片、会馆档案以及云南地方志所提供的文献资料为基础,以清代云南各同乡或同业团体会馆为主要研究对象,试图系统探讨云南会馆的整体面貌以及会馆与云南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相互关系,揭示清代云南会馆的历史地位与作用。云南会馆的兴起不是一个孤立的历史现象,它的兴起与清初云南边疆的开发息息相关,本文第一章分析云南会馆兴起时所处的时代环境。分析认为,清代国家对云南边疆的资源开发、农业开发吸引了大批移民进入云南采矿、贸易、垦荒,为会馆的兴起创造了人力条件;国际、国内长途贸易的拓展推动了云南市场的不断成长,为会馆的兴起创造了经济条件;明清四业观念的演变以及内地乡土文化在云南发展,为会馆的兴起创造了思想文化条件。第二章从空间、时间两个切面对清代云南会馆分布作全面梳理。文章以清代云南不同地域分布为依据,将云南省划分为云南府、迤西地区、迤东地区和迤南地区四个区域;以清代云南省社会发展变迁特点为依据,将清代划分为三个时间段,从时间、空间两个切面对云南各府、州县会馆的详细分布作全面的梳理。清代云南的290余所会馆,集中分布在云南各府厅矿厂、矿区城镇、商业城镇和一般集市;时间上,它们集中分布在康熙元年至咸丰五年,光绪、宣统这两个时期。文章同时对云南人在国内、缅甸所建的会馆分布作简要梳理。第三章阐明和分析了云南会馆的内部组织及运行机制。会馆是一个组织,它有着严密的组织体系。在成员构成上,同乡会馆以地缘为吸纳成员的主要依据,社会身份来源同一性与经济身份多元差异并存;同业会馆则以业缘为吸纳成员依据,经济身份同一性大于社会身份差异性;在机构设置上,会馆设立了权力、决策机构——民主议事会,执行机构——首事会及董事,尚未设立专门的监察机构;在管理模式上,建立了领导管理与规章制度、乡里或行业文化约束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模式。会馆有独立的经济来源和运作方式,它通过多种渠道获得了大量资金、房产、地产,这些经济的运作主要为消费和投资,其中投资具有明显的市场化趋向。第四章深入分析会馆与云南经济的互动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认为,会馆广泛参与到云南采矿业资金筹集、生产管理,云南城镇商业发展、商业制度建立、云南贸易拓展以及云南土地经营、云南农业税收等经济活动等诸多方面。在会馆的整合下,商人资本实力增强,业务进一步拓展,为清代云南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推动了清代云南经济支柱产业——采矿业的勃兴,推动了云南商业贸易的繁荣,加强了云南与国内、缅甸市场的联系,使云南经济进入更具开发性的发展时期。第五章深入分析云南会馆与云南社会的互动及其影响。会馆在组织内部进行的会员管理、会员救助等方面活动,是对整个云南社会流动人口管理、社会慈善救济事业的有益补充,推动了民间基层自我管理、自我救助体系的建立。会馆汇聚了中国各地建筑特色、祀神文化、戏曲文化,它以多种文化活动丰富着云南文化的内容与内涵,使云南文化呈现出兼容并包的特色。当然,我们也看到会馆在云南地方社会中,常常被领导者所误导和利用,以维护矿商阶层的利益为指归,最终导致地方械斗事件的发生,加剧了会馆与地方利益的冲突。第六章透过会馆探讨清代云南的官商博弈关系。会馆本质上是工商业者为了拓展业务而建立的民间组织,且表现出社会、经济双重属性和功能。在中国特殊的政治制度环境中,官商之间往往存在着利益分配上的矛盾与分歧,官商之间的博弈往往是零和的。透过清代云南会馆可以发现,清代云南官商合作大于分歧,对云南边疆地区的经济开发与社会发展均发挥了重要作用。

马佩佩[8](2014)在《清代山陕移民对巴蜀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影响》文中研究表明明末清初巴蜀地区由于受到长期战乱、瘟疫、灾害等方面的肆虐和破坏,社会和生态环境受到重创,人口急剧凋零,出现了“地旷人稀”的局面,为了尽快恢复和重建巴蜀地区,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清政府从土地、农业、户籍等方面制定了相对优惠的政策,鼓励移民填川。在此背景下,清代初期,大量湖广、江西、福建、山陕等省移民进入巴蜀地区,由于湖广籍移民所占比例较大,所以这场移民运动又称为“湖广填四川”。这场移民填川运动时间开始于康熙十年(1671年)基本结束于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前后历时105年。时间之长,移民来源之广泛,移民数量之多,是我国历史上人口迁移的典型。也正因如此,清代巴蜀地区形成了“五方杂处”的移民格局,移民填川改变了清代巴蜀地区的人口构成,对巴蜀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等各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与东西方向的湖广、江西、福建等省籍的南方移民不同,山陕移民属于南北方向的北方移民。山陕二省位于黄河流域,处于黄土高原区,属黄河文明。而巴蜀地区地处西南隅,属长江上游流域,地形盆地、丘陵、平原错杂。清初的“湖广填四川”移民浪潮中,山陕移民对此过程也发挥不可忽视的作用。山陕移民本身巨大的经济、政治、文化势能,其对于巴蜀地区社会的塑造,是巨大深远的,影响及于当代。因此,全面考察这一过程,有助于深入认识川渝地区移民社会性质,甚至有可能发掘某些巴蜀文化中的基因。本文正是基于此种认识,围绕山陕移民之于清以来巴蜀社会的塑造作用做初步探讨,希望能够对于巴蜀社会多元性质的认识有些许贡献。本文以清代“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中的山陕移民群体为研究对象,初步探讨了清代山陕移民对巴蜀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前言,包括了选题缘由及意义、概念界定、学术史回顾并对研究方法进行了阐述。第二部分从总体上揭示清代山陕移民之于巴蜀社会的背景和主要历程。主要从人口运动的视角,宏观考察移民的背景与动因,而山陕移民巴蜀地区正是这一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明清以来全国性的人口膨胀、巴蜀地区人口锐减、其他地区人地矛盾紧张等等,造成人口大规模、长距离流动,形成中国历史上蔚为壮观的移民大潮。其中,既有自然原因,也有社会经济原因。第三部分基于点线面当中的“面”这一维,首先考察山陕移民地名的大致情况,以期提供山陕移民之于巴蜀社会影响的一个总体面貌。移民地名可以综合反映山陕移民在巴蜀社会的整体历史存在,这里就这种移民地名的地理分布与结构特征进行相关考察,认为山陕移民在巴蜀社会是一种客观的历史存在,有一个流变的过程。第四部分就山陕移民中的官宦移民群体进行深入考察。官宦移民具有大的势能,这里勾勒其大致的时空分布,辨析其之于巴蜀社会的作用及影响,确立山陕移民之于巴蜀社会影响的这一重要“点”。第五部分转入另一移民种类,即自发性移民,并考察他们对于巴蜀社会的主要影响。这种影响集中表现于山陕会馆在巴蜀地区的营建与运作。这里就这一时期的山陕会馆设立的背景及类型进行论述,认为山陕工商会馆有着特殊影响力。在勾勒出会馆的时空分布之后,进而分析其职能,并强调山陕移民通过工商会馆在巴蜀社会发挥的独特作用。第六部分就山陕移民对于巴蜀社会的互动影响,深入到经济、文化层面进行考察。主要通过举例的方式,重点介绍山陕酿造文化对于巴蜀社会经济的影响,及戏曲文化之于娱乐文化的影响,认为移民文化的互动影响是双向的,两者都有所变化,而巴蜀文化则更多具有多元包容性质。

张少婷[9](2012)在《清代山西会馆慈善事业研究》文中指出明清时期晋商是国内重要商帮之一,由于其实力雄厚,活动区域广泛,活跃时间久而居中国商帮之首。在晋商较为集中的工商业城镇,他们都建立了自己的商业会馆,作为联络本籍商人的办事机构。会馆在晋商发展史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作为一种地缘性的组织,会馆以“敬神庥,联乡谊、办善举”为宗旨,而本文研究的是山西会馆的慈善功能。会馆慈善事业是民间慈善事业中的一部分。山西会馆通过举办各种慈善活动来联络乡人,促进同籍人事业的发展。全文分六部分。第一部分是全文的绪论部分,首先对山西会馆和慈善事业的定义做了界定,然后对当前学术界的研究进行回顾和述评,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本文的选题目的、意义和研究方法。第一章介绍了山西会馆的概况,介绍其产生、发展的状况、分布和特点。山西会馆兴起于明代中后期,而在清代蓬勃发展。与山西商人足迹遍天下相适应,山西会馆遍布全国各地。山西会馆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和行业性的特点,而且都建有戏楼,并把关公作为供奉的主神,所以山西会馆又叫“关帝庙”。第二、三、四章是全文的核心部分,探讨了清代山西会馆慈善事业兴盛的原因,内容、管理运行的情况、特点及作用。由于受到传统慈善思想、政府倡导、商品经济发展、人口快速增长的压力和会馆成员自身利益的驱动等因素的影响,山西会馆慈善事业呈现出兴盛的局面。购置义地、病老救济、失业救助、助学济困是其慈善活动的主要内容。山西会馆有严格的资金和组织管理制度,其慈善活动具有排他性,要得到地方政府的保护和支持,还受社会环境的制约。山西会馆通过开展慈善活动,在纯正民风、稳定社会秩序和增加会馆凝聚力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也存在一些局限性。第六部分是全文的结语部分,对全文进行了简要的总结,指出要公正地评价山西会馆的慈善事业。

吴志远[10](2012)在《清代河南商品经济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河南位于华北平原的南部,与直隶、山东、山西、陕西、湖北、安徽等省相连。由于气候适宜,自然资源较好,水源充足,是华北平原重要的农业产区。由于省内复杂的地理条件,形成了不同的经济小区。清代以来,通过农业的恢复与发展,人口增加,耕地面积较明代有所提高。在农业生产方面,开始普遍实行农作物复种为主的两年三熟制和一年两熟制,玉米、番薯等引进作物得到普遍种植。农作物的复种,域外作物的普及,使单位面积产量得到提高。经济作物的商品化生产加强,棉花、药材、油料作物被推广种植,为手工业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因此手工业发展较快,主要有纺织业、采矿业、制瓷业、酿酒业等,出现大量雇佣工人,传统经济结构被打破,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粮食、棉花、药材,是清代河南最重要的生活资料和农业产品。城乡集市是其流通的初级市场。在集市中,粮食、棉花、药材的交易量很大。豫北地区和豫东平原,是粮食的主要产地,粮食集市很多。豫西地区和豫南地区,棉花产量较高,因此集市交易较为频繁。药材产地,成为药材流通的初级市场,辉县、禹州、内乡等地,由于集市众多,药材交易量大。河南地区的重要商镇,是粮食、棉花、药材流通的高级场所,并通过便利的交通,实现更高级的省级流通。土地、牲畜、铁器、资金是河南重要的生产资料。在时间上,清代中期是河南土地市场发育最充分的时期,交易量大,土地价格较高。在空间上,豫西洛阳地区地价较高,土地交易额较大,大多采用民间交易的形式。牲畜是农村集市中重要的商品,牲畜市场的发育,反映了运输业与贩运业的发展。牲畜交易量、牲畜税额在清代中期持续增长。铁器的流通,反映了山西地区与河南地区的商品交换,也是生产资料与生活资料,在不同地区间的优化配置。清代河南城乡典当业发展较快,以当铺为主的典当行很多。在农村地区,资金的流通主要通过小额借贷的形式得以实现。随着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在城乡市场的流通,主要商业城镇,在清代中期逐渐繁荣起来。开封、洛阳等城市商业,较明代进一步有所发展。开封商业结构发生变化,市场消费以民用为主。洛阳成为山陕商人绸布业贸易的中心,其城市商业发展状况,极度依赖客商经济。河南重要商镇的经济发展,开始超过开封、洛阳等商业城市。清化、朱仙镇、周家口、赊旗等商镇,交通条件发达,转运贸易兴盛。清化是河南北部最大的铁货集散中心,是山西泽潞地区与河南地区商业贸易的重要场所。朱仙镇和周家口,依靠贾鲁河兴盛起来,转运贸易发达,朱仙镇是清代中期豫北最大的商业城镇,流通范围辐射开封府、归德府以及豫北地区。周家口是豫东地区与江南商品流通的重要枢纽,主要实现河南本省农产品与江南地区粮食、杂货的流通。赊旗是西北地区同江南地区商业贸易的重要枢纽,也是晋商转运茶叶的重要通道。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清代河南本地商人集团逐渐兴起,武安商人和怀庆商人最具代表性。两大商人集团的形成,与当地的交通条件,物产资源的丰富,清中期以来的人口压力,以及客商的地域整合等因素有关。清代中期以来,武安商人和怀庆商人发展很快,其商业规模加大,完成了从行商向坐贾的转变,形成了具有鲜明地缘特色的商人集团。

二、论明清工商会馆的市场化进程——以山陕会馆为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明清工商会馆的市场化进程——以山陕会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洛阳山陕会馆建筑艺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2 研究现状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 相关概念
2 洛阳山陕会馆的基本概况与历史沿革
    2.1 洛阳地区山陕会馆的基本概况
    2.2 洛阳山陕会馆的历史沿革与保存现状
3 洛阳山陕会馆建筑的空间设计与功能分区
    3.1 设计理念与功能划分
    3.2 空间布局及其建筑构成
        3.2.1 前导区——入口空间
        3.2.2 观戏区——观演空间
        3.2.3 祀神区——祭祀空间
        3.2.4 会馆内其他建筑
    3.3 会馆建筑的空间组织特点
        3.3.1 仿照庙宇建筑的基本形制
        3.3.2 以院落为单位的合院式布局
        3.3.3 小中见大的布局特色
4 洛阳山陕会馆建筑的装饰特色与艺术表达
    4.1 主题表达与题材选择
        4.1.1 求财主题
        4.1.2 祈福主题
        4.1.3 关公主题
    4.2 建筑色彩的运用与搭配
        4.2.1 室外:“金碧辉煌”的琉璃装饰
        4.2.2 室内:“五彩缤纷”的彩绘装饰
    4.3 “精美繁复”与“刚柔并济”的装饰技艺
        4.3.1 “精美繁复”的木雕装饰
        4.3.2 “刚柔并济”的石刻装饰
    4.4 豫地地域文化元素的融入
        4.4.1 斗拱装饰构件
        4.4.2 牡丹元素的大量应用
5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商帮、会馆与戏曲传播——以明清在豫山陕商人及其会馆为例》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2)论清朝河南区域市场网络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主题及意义
    二、研究方法与史料
        (一)主要研究方法
        (二)所用史料
    三、框架结构
    四、创新与不足之处
        (一)可能的创新点
        (二)不足之处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相关理论
    一、文献综述
        (一)关于集市的研究
        (二)关于市镇的研究
        (三)关于市场网络的研究
        (四)文献评述
    二、相关理论
        (一)以中心地为基础的区域市场理论
        (二)新兴古典经济学的交易费用理论
        (三)历史比较制度理论下的区域市场
        (五)小结
第三章 区域市场之农村集市网络
    一、集市的时空分布
        (一)集市的空间布局
        (二)集市的开市规律
    二、集市的商品交易结构
        (一)生活资料占多数
        (二)生产资料占少数
    三、庙会的补充作用
        (一)对于时空分布的补充
        (二)对于交易商品的补充
    四、基层市场的农村集市网络
第四章 区域市场之商业市镇网络
    一、良好的商业交通
        (一)陆路运输网
        (二)水路运输网
    二、繁盛的商品贸易
        (一)粮食贸易
        (二)棉花贸易
        (三)药材贸易
        (四)杂货贸易
    三、丰富的商人活动
        (一)商人规模大
        (二)商人活动范围广
    四、金融业的发展
    五、中心市场的河南商业市镇网络
第五章 区域市场网络的构建分析
    一、清朝河南区域市场网络的层级特征
    二、清朝河南区域市场网络的分层解释
    三、清朝河南区域市场网络的影响要素分析
        (一)商业交通的形成
        (二)山陕商人的崛起
        (三)商业组织制度的变迁
第六章 结论及启示
    一、结论
        (一)清朝河南区域市场网络的特征
        (二)清朝河南区域市场网络的形成规律
    二、启示
参考文献
致谢

(3)明清山陕商人的组织合作与制度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关于山陕商人共同活动状况的研究
        1.2.2 关于山陕商人经营与管理制度的经济学研究
        1.2.3 关于明清山陕会馆的研究
        1.2.4 关于山陕商人非正式制度的研究
    1.3 相关问题界定
        1.3.1 概念界定
        1.3.2 时间界定
    1.4 资料来源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1.6 主要工作和创新
    1.7 论文的基本结构
第2章 理论基础
    2.1 合作与博弈
    2.2 组织与制度
        2.2.1 组织与组织制度
        2.2.2 正式制度、非正式制度与实施机制
    2.3 文化传统与制度选择
        2.3.1 文化传统
        2.3.2 文化传统与制度选择的关系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明清地域商帮合作现象概述
    3.1 明清地域商帮间的合作
        3.1.1 明清地域商帮之间的联省合作
        3.1.2 明清地域商帮之间的跨府、县合作
    3.2 明清山陕商人的组织合作
        3.2.1 明清山陕商人在重要城市的组织合作
        3.2.2 明清山陕商人在乡村市镇的组织合作——以南襄地区为例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明清山陕商人组织合作的形成与持续
    4.1 明清山陕商人组织合作的形成与经济学分析
        4.1.1 明清山陕商人的单次博弈分析(不附加文化因素)
        4.1.2 明清山陕商人的单次博弈分析(附加文化因素)
    4.2 明清山陕商人长期组织合作的经济学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明清山陕商人合作制度选择
    5.1 明清山陕商人组织合作的实施机制
        5.1.1 自我实施机制
        5.1.2 第三方实施机制
    5.2 明清山陕商人组织合作的正式制度
        5.2.1 明清山陕会馆的性质
        5.2.2 明清山陕会馆的组织制度
    5.3 明清山陕商人组织合作的非正式制度
        5.3.1 明清山陕商人的共同文化基因
        5.3.2 明清山陕商人的关公文化纽带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评价与启示
    6.1 对明清山陕商人组织合作的评价
    6.2 对明清山陕商人合作制度的评价
        6.2.1 明清山陕商人合作制度的有效性
        6.2.2 明清山陕商人合作制度的创新性
        6.2.3 明清山陕商人合作制度的局限性
    6.3 明清山陕商人合作的历史启示
结论与展望
    1、结论
    2、展望
附录
    附录1 明清时期山陕商人共建会馆统计表
    附录2 明清时期山陕商人共建会馆地区分布统计表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它科研情况

(4)洛阳山陕会馆装饰艺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意义和目的
        (一) 学术意义
        (二) 现实意义
        (三) 研究目的
    二、文献综述
    三、创新之处
    四、研究方法
    五、研究内容和框架
第一章 洛阳山陕会馆建筑概述
    一、洛阳山陕会馆的发展概况
        (一) 洛阳山陕会馆的起源
        (二) 洛阳山陕会馆的功能
    二、洛阳山陕会馆的建筑布局
        (一) 对称有序的平面布局
        (二) 收放有度的空间节奏
    三、洛阳山陕会馆的文化诠释
        (一) 道德教化的体现
        (二) 忠信崇义的彰显
        (三)“天人合一”的践行
        (四) 娱神与娱人的兼顾
第二章 洛阳山陕会馆装饰特色与形成原因
    一、洛阳山陕会馆建筑装饰特色
        (一) 极尽所适的装饰理念
        (二) 尽显洛风的牡丹题材
        (三) 独具匠心的透雕柱础
    二、洛阳山陕会馆建筑装饰成因
        (一) 核心的地理位置
        (二) 繁复的清式风格
        (三) 河洛文化的熏陶
        (四) 儒佛道多元文化
第三章 洛阳山陕会馆装饰艺术表现
    一、精雕细绘的装饰工艺
        (一) 琉光璃彩彰华贵
        (二) 玲珑木雕突层次
        (三) 别致石雕集刚柔
        (四) 错彩流丹显威荣
    二、形式多样的装饰题材
        (一) 动植物表达“托物言志”
        (二) 人物表达昭德载道
        (三) 书法表达微言大义
        (四) 几何表达形简意长
    三、搭配得当的装饰图案
        (一) 程式化的造型处理
        (二) 繁复多样的构图形式
        (三) 协调丰富的传统色彩
    四、向善向上的装饰意蕴
        (一) 趋吉避凶
        (二) 长寿多子
        (三) 运旺时盛
        (四) 尚儒进取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5)明清时期山陕会馆建筑装饰的审美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缘起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价值
    1.2 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与框架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框架
    1.5 本研究创新之处
第二章 明清时期山陕会馆的发展概况及其建筑特点
    2.1 山陕会馆的发展概况
        2.1.1 山陕会馆产生原因
        2.1.2 山陕会馆的发展过程
        2.1.3 山陕会馆的分布
        2.1.4 山陕会馆的功能
    2.2 山陕会馆建筑的特点及其成因
        2.2.1 建筑规模宏大
        2.2.2 宫殿式建筑标准
        2.2.3 建筑装饰错彩镂金、雕缋满眼
        2.2.4 山陕会馆建筑装饰特点的成因
第三章 明清时期山陕会馆建筑结构布局的审美意蕴
    3.1 建筑布局的“履中”“蹈和”
        3.1.1 空间布局中轴对称、秩序井然的理性美
        3.1.2 建筑布局的节奏感和动态美
    3.2 建筑设计的“妙合自然”
        3.2.1 空间布局依山傍水,得日月山川之气象
        3.2.2 创造与环境和谐共生的审美情趣
    3.3 建筑构件的审美特征
        3.3.1 华美的照壁与气势恢宏的铁旗杆
        3.3.2 凝重崇高的山门与巍峨壮观的钟鼓楼、戏楼
        3.3.3 金碧辉煌的大拜殿、配殿与优雅清净的春秋楼
第四章 明清时期山陕会馆建筑装饰的审美特征
    4.1 琉璃雕艺术的审美特征
        4.1.1 繁复富丽,融审美于实用的艺术魅力
        4.1.2 对传统审美意象的继承和超越
    4.2 石雕艺术的审美特征
        4.2.1 寓意丰富、拙朴自然
        4.2.2 威严神秘、遒劲有力
        4.2.3 活泼自然、诙谐幽默
    4.3 砖雕艺术的审美特征
        4.3.1 丰富多彩、自由随意
        4.3.2 古朴典雅、高贵庄重
        4.3.3 生动活泼、精巧流畅
        4.3.4 气韵生动、细腻流畅
    4.4 木雕艺术的审美特征
        4.4.1 华丽繁复、生机盎然
        4.4.2 精美传神、栩栩如生
        4.4.3 风格独特、造型精美
    4.5 铁雕艺术的审美特征
第五章 明清时期山陕会馆建筑装饰的审美文化功能
    5.1 宗教信仰功能
        5.1.1 “三神合一”的关公崇拜
        5.1.2 “三教合一”的教化功能
    5.2 身份认同功能
        5.2.1 对商人职业身份的认同
        5.2.2 儒商形象的身份认同
        5.2.3 乡土地缘文化的身份认同
    5.3 乡愁慰藉功能
        5.3.1 漂泊异乡的精神家园
        5.3.2 浓郁的亲情抚慰功能
        5.3.3 审美成为连接家乡的精神纽带
    5.4 审美传播功能
结语
    一、本研究的内容突破
    二、本研究的当代价值
    三、本论文的不足之处
    四、本研究的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全国山陕会馆戏楼一览表
    附录2 :山陕会馆砖雕艺术题材分类图
    附录3 :山陕会馆石雕艺术题材分类示意图
    附录4 :山陕会馆木雕艺术题材分类示意图
    附录5 :山陕会馆戏文木雕题材分类表
    附录6 :自贡西秦会馆和社旗山陕会馆的衬枋、雀替木雕示意图(部分)
    附录7 :现保存完整的各地山陕会馆图片
        7.1 河南南阳社旗山陕会馆
        7.2 四川自贡西秦会馆
        7.3 安徽亳州山陕会馆
        7.4 河南开封山陕甘会馆
        7.5 山东聊城山陕会馆
        7.6 河南洛阳山陕会馆
        7.7 陕西丹凤船帮会馆
        7.8 甘肃天水陕省会馆
        7.9 四川阆中陕西会馆
        7.10 四川成都陕西会馆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6)民国西安会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和研究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选题意义
    第二节 会馆研究现状评述
        一、会馆性质界定的相关研究
        二、台湾及外国学者关于会馆的研究
        三、历史地理学角度研究会馆
    第三节 研究目标、范围、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目标与范围
        二、研究内容与方法
第一章 民国西安会馆类型和数量变化
    第一节 会馆、公所、同乡会间关系
        一、会馆、公所的由来
        二、商会的兴起
    第二节 民国时期西安会馆的类型
    第三节 明清以来西安城会馆数量变化
        一、外省商业会馆
        二、陕西本地会馆
        三、行业会馆
第二章 民国西安会馆的分布格局
    第一节 会馆选址原则与依据
        一、会馆选制原则
        二、会馆选址依据
    第二节 西安城会馆分布格局
        一、清末会馆分布格局
        二、满清以来行业会馆分布格局
        三、民国会馆分布格局
    第三节 会馆建筑规模与特色
第三章 民国西安会馆内部运作
    第一节 会馆成员构成与机构设置
        一、会馆与同乡会的关系
        二、各类型会馆机构设置
    第二节 会馆规章制度
    第三节 会馆义园条规
        一、湖广义园条规
        二、五省会馆义园条规
第四章 会馆功能及人员流动
    第一节 会馆与经济发展间关系
        一、会馆的经济来源
        二、会馆经济活动
    第二节 会馆与社会整合
        一、会馆参与社会救济
        二、会馆内人员流动
    第三节 会馆促进文化交融
    第四节 会馆祭祀与娱乐活动
        一、会馆祭祀活动
        二、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
第五章 建国初会馆退出历史舞台
结论与启示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7)清代云南会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表格目录
导论
    一 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二 学术回顾
    三 研究方法与概念界定
    四 研究路径与思路
第一章 云南边疆开与发会馆的兴起
    第一节 国家边疆开发与云南移民
        一 矿资源开采与云南移民
        二 屯垦与云南移民
    第二节 长途贸易拓展与云南市场成长
        一 国内长途贸易与云南市场
        二 国际长途贸易与云南市场
    第三节 多元文化的传播与并行
        一 四业理念的演变与传播
        二 多远文化的传播
第二章 云南会馆的时空分布
    第一节 会馆在云南的区域分布
        一 云南府
        二 迤西地区
        三 迤东地区
        四 迤南地区
        五 会馆的分布特点
    第二节 云南人所建会馆在国内及缅甸的分布
        一 云南人所建会馆在国内的分布
        二 云南人所建会馆在缅甸的分布
第三章 云南会馆的内部运行机制
    第一节 云南会馆的组织体系
        一 会馆组织的成员构成
        二 会馆组织的机构设置
        三 会馆组织的管理模式
    第二节 云南会馆经济的运作
        一 会馆经济的来源
        二 会馆经济的运作
        三 会馆经济的管理
第四章 会馆与云南经济
    第一节 会馆与云南采矿业的发展
        一 矿区会馆的建立
        二 会馆与矿业资本筹集
        三 会馆与矿业生产管理
    第二节 会馆与云南商业的发展
        一 会馆与商业制度
        二 会馆与城市商业
        三 会馆与云南贸易的拓展
    第三节 会馆与云南土地的经营
        一 会馆——云南大土地所有者
        二 会馆——云南农业缴税户
第五章 会馆与云南社会
    第一节 会馆与流寓人口管理
        一 神灵信仰约束
        二 乡里文化调解
        三 规章制度约束
    第二节 会馆与社会慈善
        一 置义冢
        二 捐资恤贫
        三 其他
    第三节 会馆与云南文化
        一 会馆的建筑布局及特色
        二 会馆与云南戏曲
    第四节 会馆与云南社会冲突
        一 道光元年汉回械斗始末
        二 会馆在械斗事件中的作用
        三 矿——汉回械斗根源
第六章 从会馆看清代云南官商博弈
    第一节 云南会馆的性质及功能
        一 会馆的性质
        二 会馆的功能
    第二节 云南会馆——官商博弈的结果
        一 “官”对“商”的控制
        二 会馆——“商”反对“官”控制的产物
        三 “官”对商人会馆的管理
        四 基于会馆的“官”“商”博弈
结论与启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后记

(8)清代山陕移民对巴蜀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学界研究现状综述
        1、巴蜀移民社会的整体研究
        2、山陕商人研究
    三、相关问题概念界定
    四、主要研究方法
第一章 清代山陕移民迁入巴蜀地区的历程
    第一节 山陕移民迁入巴蜀地区的背景
        一、明末清初四川地区遭受严重破坏
        二、清廷鼓励各省移民入川的优惠政策
        三、山、陕两省移民入川动因
    第二节 清代山陕移民在巴蜀地区的分布
        一、山陕移民的类型
        二、山陕移民的民族构成
        三、清代山陕移民入川的时间界定
        四、山陕移民在巴蜀地区的地理分布特征
第二章 巴蜀地区山陕移民地名与山陕移民
    第一节 山陕籍移民地名的地理分布
    第二节 山陕移民与地名
        一、山陕籍移民地名的命名方式
        二、移民地名所反映的移民活动
第三章 清代山陕籍官宦移民在巴蜀地区的时空分布与影响
    第一节 清代山陕籍官宦移民在巴蜀地区的时空分布
        一、山陕籍官员的时间分布特征
        二、山陕籍官员在巴蜀地区的空间分布特征
    第二节 清代山陕籍官宦移民对巴蜀地区主要的作用和影响
        一、招徕流民、移民填川
        二、培养人才、兴办教育
        三、发展经济、劝课农桑
第四章 清代巴蜀地区的山陕会馆及其影响
    第一节 山陕会馆设立背景及其类型
        一、山陕会馆设立的背景
        二、山陕会馆的类型
    第二节 清代巴蜀地区山陕会馆的时空分布特征
        一、山陕会馆的空间分布特征
        二、山陕会馆的时间分布特征
    第三节 山陕会馆的主要职能
        一、原乡情思的“慰藉地”
        二、为同乡人提供政治、经济庇护
        三、移民实力与经济能力的象征
        四、“馆市合一”的商业职能
第五章 山陕移民对巴蜀地区经济、文化的影响举例
    第一节 经济影响——以山陕酿造技术入川为例
        一、山陕酿造技术发展概况
        二、绵竹大曲
        三、保宁醋
    第二节 文化影响——以川剧“弹戏”为例
        一、秦腔入川的背景
        二、秦腔的“川化”
        三、弹戏的形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一览表

(9)清代山西会馆慈善事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概念界定
    第二节 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意义与方法
第一章 山西会馆的基本概况
    第一节 山西会馆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节 山西会馆的特点
第二章 清代山西会馆慈善事业的兴盛
    第一节 清代山西会馆的慈善活动
    第二节 清代山西会馆慈善事业兴盛的原因
第三章 清代山西会馆慈善事业的管理运行及特点
    第一节 清代山西会馆慈善事业的运作管理
    第二节 清代山西会馆慈善事业的特点
第四章 清代山西会馆慈善事业的作用和影响
    第一节 清代山西会馆慈善事业的积极作用
    第二节 清代山西会馆慈善事业的局限性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10)清代河南商品经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目的与意义
    第二节 前人研究成果综述
    第三节 本文所用史料
    第四节 文章结构和主要内容概述
    第五节 本文的创新点与不足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与历史概况
    第一节 河南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
        一、 地貌、气候与自然资源
        二、 明清以来河南水陆交通的发展
    第二节 行政建制、经济区划与人口概况
        一、 行政建制
        二、 经济区划
        三、 人口概况
    第三节 清代以前河南商业经济的发展
第三章 清代河南农业、手工业的恢复与发展
    第一节 农业生产的发展
        一、 河南农业经济恢复和发展的条件
        二、 粮食作物的种植情况与产量的提高
        三、 经济作物的广泛种植
    第二节 手工业经济的发展
        一、 手工业生产的发展
        二、 清代河南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第四章 生活资料市场的发展情况
    第一节 粮食市场
        一、 清代河南粮食市场的背景
        二、 清代河南粮食市场的具体情况
    第二节 药材市场
        一、 清代河南药材的种植
        二、 清代河南省内药材市场的具体考察
    第三节 棉纺织品市场
        一、 清代河南纺织品的来源
        二、 初级纺织品市场
        三、 高级市场中的情况
第五章 生产资料市场的发展情况
    第一节 土地市场
        一、 清代河南土地买卖的变化
        二、 从土地税来看清代河南地区的土地市场
        三、 土地市场交易的个案分析
    第二节 牲畜市场
        一、 牲畜市场的需求
        二、 牲畜的来源及市场交易情况
        三、 关于活税的考察
    第三节 农具和铁器
        一、 农具
        二、 铁器
    第四节 资金市场
        一、 典当业概况
        二、 当铺和典当商人
        三、 民间金融市场的个案分析,以借贷为中心
第六章 清代河南商业城镇的发展
    第一节 开封、洛阳等城市的商业发展状况
        一、 开封
        二、 洛阳
    第二节 重要商镇的商业发展状况
        一、 清化镇
        二、 朱仙镇
        三、 周口镇
        四、 赊旗镇
        五、 其他商镇
    第三节 小结
第七章 河南本地商人集团的发展
    第一节 武安商人
        一、 武安商人兴起的背景
        二、 武安商人商业发展
        三、 武安商人对地方社会的影响
    第二节 怀庆商人
        一、 怀庆商人兴起的历史背景
        二、 怀庆商人的发展
    第三节 小结
第八章 余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四、论明清工商会馆的市场化进程——以山陕会馆为例(论文参考文献)

  • [1]洛阳山陕会馆建筑艺术研究[D]. 楚程茜. 陕西科技大学, 2021(09)
  • [2]论清朝河南区域市场网络构建[D]. 张莹楠. 河南大学, 2020(02)
  • [3]明清山陕商人的组织合作与制度选择[D]. 李岩鹏. 山西财经大学, 2020(04)
  • [4]洛阳山陕会馆装饰艺术研究[D]. 陈琰. 河南大学, 2019(01)
  • [5]明清时期山陕会馆建筑装饰的审美文化研究[D]. 李丹. 西北大学, 2019(12)
  • [6]民国西安会馆研究[D]. 张换晓. 陕西师范大学, 2017(06)
  • [7]清代云南会馆研究[D]. 马晓粉. 云南大学, 2014(07)
  • [8]清代山陕移民对巴蜀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影响[D]. 马佩佩. 西南大学, 2014(11)
  • [9]清代山西会馆慈善事业研究[D]. 张少婷. 西北师范大学, 2012(03)
  • [10]清代河南商品经济研究[D]. 吴志远. 南开大学, 2012(07)

标签:;  ;  ;  ;  ;  

论明清时期工商会市场化进程——以鄯善会馆为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