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培养中小高科技企业的摇篮──第二板市场(论文文献综述)
惠恩才[1](2005)在《我国风险投资发展障碍与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进入21世纪,我国改革与发展进入关键时期。加入WTO后,经济体制改革从实质上来看已经全方位展开。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那种靠外延型、粗放型的经济增长已经逐步走到了尽头,资源配置过程中有效需求不足、缺乏新的高质量的经济增长点的问题越来越突出。面对这样一种新的经济格局,必须寻找新的能够推动经济结构优化、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强有力杠杆刺激经济的发展。从成熟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发展经验来看,积极有效的措施之一就是大力培育出新的经济高速增长点——高新技术产业,以高科技创新体系的助推器——风险投资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发展。 风险投资是近几年来兴起的一种新的科学技术与金融相结合的投资机制。它是以灵活的投资方式促进新兴技术和新兴产业的发展。前国家科委主任宋健同志曾经指出:风险投资是使大量新兴的科技成就走向社会的重要“桥梁”,是通过高新技术企业、实业为高新技术产品催生的“温床”,是促成高新技术成果与市场经济联姻的“红娘”,是发展新兴产业的“向导”。 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微电子技术为主导的新兴技术的不断涌现,一场以科研机构为依托,将最新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高新技术产品的产业革命相继在美国、日本、西欧以及世界的其他国家和地区蓬勃兴起,并以全方位的方式向人类社会的一切领域加速渗透。以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来推动本国经济的振兴,逐步成为波及全球的潮流。高新技术是指基本原理主要建立在最新科学成果基础上的一系列新兴技术所组成的技术群体,包括微电子、电脑、核能、激光、机器人、自动控制、光纤通讯、航空、航天技术、新材料技术等等。 科学技术是人类几千年文明和智慧发展的结晶,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手段。高科技正在成为21世纪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人类每一次重大的发明创造和高新技术的应用,都给社会生产和人类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发展和变化。一个国家高新技术的发展水平和成就,已经成为衡量这个国家经济实力强弱的重要标志。江泽民同志在会见九届全国政协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时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没有科技创新,总是步人后尘;经济就只能永远受制于人,更不能缩短差距。”就我国而言,积
戴淑庚[2](2004)在《台湾二板市场与香港创业板市场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二板市场(Second Board)亦称创业板、另类股票市场、新市场、增长型股票市场等,是相对于主板市场(Main Board)即第一板市场而言的。从广义来说,是指与大型成熟企业的主板市场相对应,面对中小企业的股票市场。从狭义来说,指协助高成长的新兴创新企业尤其是高科技企业筹资的市场,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二板市场是世界证券市场发展的新一轮制度创新,其全新的制度设计使它带给证券市场的不仅仅是扩容,不仅仅是提供了一个新的投融资渠道,更加在于它展示出一个真正的、规范的、高效率的股票市场的运行模式。正是其制度创新所带来的特质才成功地孕育了众多中小型创新企业,成为世界高科技企业的摇篮。因此,二板市场自20世纪70年代诞生于美国以来,获得迅速发展,各国各地区纷纷成立类似美国NASDAQ
戴志敏[3](2004)在《国际风险资本运作、退出与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和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风险投资已越来越受到各方面的关注。国内外成功经验表明,风险投资是促进高新技术发展及产业化的有效形式。一批高技术企业在风险资本的支持下脱颖而出,不少高技术企业成功地进入了国内或海外的资本市场,实现了风险投资的完整流程。 值得注意的是,九十年代以来,国外一些风险资本正悄然进入中国的风险投资领域,他们已经成为引进外资中的一种独特而新出现的投资行为,其发展势头和影响不可小视。今后几年将是我国高科技产业继续蓬勃并走向健康发展的关键年份,经历了波折的中国高技术风险投资业将会以全新的投资环境、人才市场、项目质量来迎接更多的资金。网络股的降温使得国际风险投资家变得理性,但它们并没有因为遇到挫折而退缩。国内外的风险投资者都必然看好这个市场并大施手脚。 对于国际风险资本的进入,理论界和实际界已开始进行初步的研究。但鉴于国际风险资本的特殊性,国内目前对于这种有别于一般合资模式的风险资本进入中国的规模、行业、运作方式以及对我国经济所可能产生的影响缺乏深入而系统的研究,特别是由于风险资本退出渠道的不畅通使得国际风险资本疑虑重重。这就使笔者觉得有必要对这一现象进行深入地调查分析、研究探讨。本文通过大量的调研和资料搜集,指出国际风险资本进入中国的规模、特征、原因及对中国可能产生的影响,着重探讨了国际风险资本在中国投资所存在的退出障碍,在评价海外多层次资本市场与退出渠道后,对于中国多层次资本市场设立的必要性进行了具体制度设计,并提出应建立相应的制度环境。 论文主要内容如下: 一、对国际风险资本在我国的运作特征作总体描述(第1-3章)。 论文在从理论上分析了风险投资的基本原理和运作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后。论文指出了国际风险资本在我国投资总体规模、投资的行业与企业发展阶段特征、投资区域特征。分析和比较了国际风险资本选择项目的依据及评价项目的定性和定量方法。作为一种特殊的投资方式,风险投资的组织形式也有其特殊性,论文对国际风险资本在中国的组织形式与投资策略也进行了分析。 二、分析了国际风险资本进入中国的影响与成因(第4章)。 国际风险资本既然已进入中国,那么它们对我国的经济和金融等方面必然会有影响,这种影响是多方面的,本论文分析了国际风险资本进入中国的作用与影
洪怡恬,金式容[4](2004)在《风险投资期盼“二板”开市》文中认为
陈凯慧[5](2004)在《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及其金融支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也是一个长久性课题。对中小企业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无论是西方发达国家、新兴化工业国家和地区,还是我国,都经历了一个不够重视到重视的过程。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经过20 年以市场取向为主导的经济体制改革,经济结构从一元化已转向多元化,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非国有经济迅速成长,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坚实基础。但是,在经济体制的转化过程中,金融结构与经济结构不匹配的矛盾不断发展,占据 GDP63%和工业增加值 74%的中小企业只取得信贷资产的30%,国有经济仍然占用 70%的信贷资产。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在权益资产融资和债务融资两方面都存在着“缺口”,金融资源配置存在着一定的市场失效。如何有效建立中小企业金融支持体系,消除中小企业融资困境,是目前有效推进我国市场化进程的一个重要的课题。 论文主要从两个层面进行了研究,第一个层面对目前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现状进行了分析,进而深入地剖析形成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深层次原因,第二个层面便开始逐章针对融资困境形成原因进行相应的对策研究,形成系统的、立体化的可操作的金融支持体系。 论文从实证的角度界定了中小企业的范畴,并分析了我国中小企业存在的融资困境。目前存在的融资困境是制约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最重大的瓶颈因素。形成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原因,除了西方发达国家存在的共性因素即中小企业信用水平低,银企信息不对称所致的信贷配给因素外,更重要的是中国特有的体制性原因和市场发育不完善等因素:国有金融垄断条件下的金融结构与经济结构不对称,对中小企业债务和权益资产融资歧视性政策,金融抑制下的利率管制,中小金融机构制度供给不足,政府政策支持体系如抵押担保体系缺乏等。 论文介绍了企业融资结构理论和中小企业融资的特点,并利用制度经济学、信息经济学等理论对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境进行深入剖析,为寻求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解决方案提供理论支持。 在中小企业面临的整个金融缺口中,由于我国资本市场的不完整,使得我国中小企业在寻求外源融资时主要依靠银行这一间接融资渠道,但由于国有商业银行的战略收缩以及对应的中小金融机构的制度供给不足,使得我国中小企业面临的最大金融缺口是银行间接融资缺口,因此本文深入研究了如何通过国 I<WP=5>有银行、中小企业政策性金融、中小金融机构等方面的金融创新,建立系统服务于中小企业的间接融资体系。目前,在发达国家,非正式权益资本市场、风险投资和“第二板块市场”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国外中小企业的资本缺口。因此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特别是建立与中小企业相对称的中小资本市场体系,是解决中小企业资本缺口的关键。本章主要从完善风险投资体系,建立二板市场、区域性场外股权交易市场、债券市场等方面来完善中小企业直接融资体系。金融有正式金融和非正式金融之分。在目前我国存在着严格的金融管制的条件下,非正式金融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正式金融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我国大量中小企业外源融资的很大一部分来源于非正式金融。基于非正式金融的有用性和风险性的特点,如何实施诱导性制度变迁,使非正式金融从不规范到规范发展,也是本文讨论的重点。本文通过对信用担保的经济学分析,建立相关理论前提,并通过对各个国家信用担保体系的比较分析,寻求建立和完善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对策。总之,要从建立服务于中小企业的间接融资体系、构建和完善中小企业直接融资体系、改造和完善非正式金融、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放松利率管制等方面来消除中小企业融资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利率管制等制约因素,从而形成一个包括外源融资与内源融资、债务融资与权益融资等多种融资方式和不多层次资本市场相结合的复合型中小企业融资支持体系。
迟宝旭[6](2002)在《中国技术创新融资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今,全球范围内一场新的科技革命正在兴起,科学技术的进步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最有决定意义的因素。科学技术发展越来越快,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为商品的周期越来越短,高新技术向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的大规模渗透和转移,使技术密集和智力密集为特征的新兴科技产业大量涌现,成为经济发展的先导和重要支柱。由此可以看出,大力推动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步伐,是二十一世纪中国经济快速增长,提高国家竞争力,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根本途径。我国已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作为政府的重要任务。自改革放以来,我国政府先后投资于“863’’计划、星火计划、火炬计划等高科技研究和科技产业化项目,取得了显着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然而,我国高科技产业化水平和速度远低于发达国家,究其原因,最主要的还是缺乏金融资本的支持。 针对这一问题,本文以技术创新的主体——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为研究对象,以国外最新的技术创新政策以及风险投资和二板市场等企业融资方式为背景,采用实证分析、规范分析、数量经济分析、比较分析等多种分析方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我国技术创新融资问题的相关因素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其主要内容是: 1.技术创新融资的基本理论研究。在这部分中定义了技术创新的概念,把技术创新定义为广义的内涵,使技术创新不只包括开发新产品,占据新市场,实现市场价值的产业化过程。并重点强调了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通过国内外对技术创新理论的研究,归纳出了技术创新成功的条件,指出了融资环境是技术创新成功的重要约束条件。在企业融资的理论指导下,设计出了技术创新融资的效果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 2.国内外技术创新融资的实践比较。通过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技术创新融资的实践研究,经归纳整理,运用比较分析方法,对各国技术创新融资的经验进行了比较栈出了共同点及中国目前的差距。 3.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创新。运用技术创新与经济发展的经典理论,分析了我国技术创新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借鉴了发达国家技术创新政策,设计了中国技术创新政策体系。 4.中国技术创新融资的方式研究。主要对技术创新主体——企业(重点是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的多种方式进行了比较分析,归纳出了各自的优缺点。 5.发展风险投资。国外风险投资的发展极大的促进了技术创新的发展,借鉴国外经验,提出了发展我国风险投资的模式选择思路。 6.二板市场与技术创新。二板市场作为技术创新融资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还没有出现,本文通过必要性和可行性的分析,提出了构建我国二板市场的系统构想。 东北农业大学管理学博士学位论文—— 7·改善中国技术创新融资的思路与建议。提出了二十一世纪中国技术创新融资体系的整体构想及实现这一构想的思路和建议。 上述研究,在中国加人Wb的新形势下,在资本市场亟待发育完善,技术创新迫切需要加强,市场经济尚进一步建设的今天,无疑具有较强的实践指导意义利较高的学术价值。
涂春辉[7](2002)在《创业板市场制度研究》文中认为科学技术创新与发展是一国经济可持续性增长的关键性力量,而促进科技进步,特别是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关键,在于制造出一个有效的金融市场支持体系,而金融市场体系中最核心、最具生命力的组成部分就是证券市场,尤其是创业板市场。研究、设计、创新一套科学规范且具操作性的、切合我国国情的创业板市场制度是决定我国创业板市场能否运行以及如何运行的关键和基础。 本文对创业板市场制度的研究主要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对海外主要创业板市场的发展现状及趋势进行阐述、总结、分析和比较,同时,对创业板市场在整个资本市场体系中的定位、内在功能、设立方式、市场模式、服务对象定位以及市场组织结构等方面进行实证研究和论证,籍期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创业板市场在这些方面的选择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第二部分,研究和分析论证创业板市场运行制度,包括上市制度、保荐人制度、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上市公司股票期权制度、交易制度、做市商制度、信息披露制度、上市公司退市制度等。在国际国内比较研究的基础上,论证并推导我国创业板市场各项运行制度的设计与选择。第三部分,对创业板市场监管制度进行研究、论证和设计。首先,从证券市场监管的理论角度,分别对目前比较流行的两派不同的理论、模型及观点进行阐述和研究论证,从而为我国创业板市场是否需要政府监管提供理论依据;其次,从证券市场监管的实践角度,分别对海外主要创业板市场和国内主板市场的监管实践进行实证分析和比较研究,从而论证对创业板市场进行监管的必要性、重要性和实践依据;最后,在前面理论和实践分析论证和比较研究的基础上,借鉴国际国内证券市场成功监管经验,总结吸取失败教训,对我国创业板市场监管体制、监管原则、监管目标、监管方式、监管内容、监管理念、监管创新等进行制度选择与政策建议。
樊五勇[8](2001)在《风险资本市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风险资本市场是资本市场培育高新技术产业的一种创新的制度安排,其运行遵循特殊规律。论文应用马克思资本理论、现代经济学中的制度经济学理论和资本市场理论,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对风险资本市场的发育、地位和作用、运行机制、治理结构和制度安排等进行深入分析,并在全面总结国内外风险资本市场发展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发展我国风险资本市场的目标模式及对策。论文强调:建立风险资本市场体系,并不是一个简单筹集资金的过程,而是建立一种适合资金有效配置的机制和制度安排。论文的结论是:建立一个适合中国国情的高效率的风险资本市场的关键,就是要有一个良好的内外部制度环境和文化氛围。就内部环境而言,就是要有一条通畅的资金来源渠道,一批高素质的人才,一个健康的风险资本中介组织;就外部环境而言,则是指要有一个高效的风险资本退出市场和一个积极扶持风险资本的政府。
黄珺[9](2001)在《关于建立我国风险投资体系有关问题的探讨》文中研究说明风险投资是把资金投向蕴藏着较大风险的高新技术及其产品的研究开发领域,旨在促 使高新技术成果尽快商品化,以取得较高收益的一种投资行为。大量理论研究资料显示: 从长远的角度看,经济可持续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不是资本投入(积累)和劳动投入的 增加,而是技术进步。技术进步转化为生产力,关键在于高新科技成果市场化、产业化。 这是一个较为漫长的市场评价、市场检验的过程。这一过程能否成功,取决于是否存在一 个能对技术进步转化为生产力起决定性作用的支持系统。国外经验已充分证明:风险投资 体系就是一个行之有效的高新技术成果市场化、产业化的支持系统。 本文从分析风险投资的本质入手,阐述了风险投资的功能及其运作机制的特点,并通 过对美国、欧洲、日本等国家的风险投资发展状况及经验与我国风险投资业的发展现状相 比较,指出了建立我国风险投资体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同时,本文对风险投资的主体、 撤出渠道及风险投资领域的中介机构进行了详细的描述与论证。在对风险投资主体进行探 讨时,提出了在我国如何组建风险投资公司的建议,并通过对我国现阶段风险资本的来源 和融资机制的分析,提出在我国建立相互补充的风险资本融资机制的建议;在对风险资本 撤出渠道进行探讨时,通过对我国建立第二板市场可能存在的问题和风险的分析,详细提 出了如何设计第二板市场的建议;在对中介机构进行介绍时,着重介绍了为监管风险投资 活动而专门设立的特殊中介机构。最后,对风险投资的外部环境进行了介绍和分析,并对 我国政府在风险投资活动中的定位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关于我国政府对风险投资业的 政策扶持与法制建设的建议。 本文共分七个部分: 第一部分: 首先,阐述风险投资的本质,指出风险投资是一种以设立公司等组织形式来投资于未上市的新兴中小企业,尤其是高科技企业的一种既承担高风险又谋求高回报的资本运作形式。作为知识经济特有的概念,风险投资所具有的高风险与高收益并存的特征,蕴含着对 资本、管理和高科技有机融合的内容和要求。其次,分析风险投资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以 下几个方面:1、风险投资是研究开发资金的重要来源;2、风险投资是培育高科技企业的 主力,其功能是传统金融机构所不能替代的;3、风险投资在优化资源配置上具有重要作用。 再次,通过与传统资本融资体制的比较,指出风险投资运作机制的特殊性。其目的是,强 调只有风险投资这一金融业务才能真正担当起融合资本管理和高科技的发展,从而推动各 国经济的健康发展。最后,对风险投资体系的基本框架作了简要介绍。 第二部分: 对美国、欧洲、日本的风险投资业的发展现状和经验分别进行了介绍。美国的风险投 资机制是以其发达的资本市场为基础,以民间资金为主力,以私人或独立的风险投资公司 为主要中介,以高利润为保证的多层次的综合体系,政府很少参与风险投资的直接管理; 英国的二板市场建设有明显两个特点:附属于主板市场和实行做市商制度;日本的风险投 资发展模式有别于欧美,政府较多直接参与风险投资。上述各国的经验对我国在建设风险 投资体系时都有值得借鉴的地方。 第三部分: 通过对我国风险投资发展的现状与问题的分析,指出建立我国风险投资体系的必要性 和紧迫性。强调风险投资体系是行之有效的高新技术成果市场化、产业化的支持系统,并 对经济持续稳定发展起积极作用。 第四部分: 通过对风险投资主体问题的探讨,明确了在中国建立风险投资体系的过程中,应考虑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侧重于把现有的各推风险投资公司改组为正式的规范化的股份公司的组织形式。由融资机构、高等院校或科研院所和企业等几方分别以资金、人才、物力及无形资产等方式投资人股而组建高新技术风险投资公司是一种比较适合我国国情的模式。另外,通过对我国现阶段风险资本的来源和融资机制的分析,建议在我国建立相互补充的凤险资本融资体系,-这一体系可由独立的商业性风险投资基金、政策性风险投资基金、依附型风险投资基金和商业银行向凤险投资业提供贷款性融资等构成。 第五部分: 主要从二板市场的角度对风险资本的撤出渠道进行了探讨。二板市场是专为中小型科技企业开辟的一个股票市场。首先,阐述了我国建立二板市场的必要性和目的。其次,通_过对我国建立第二板市场可能存在的问题和风险的分析,佯细提出了如何设计第二板市场以及我国为发展二板市场应作哪些产业准备的建议。最后,对凤险资本撤出渠道的其他形鞘作了简要介绍。 第六部分。 分析了风险投资体系中中介机构的重要性。在政府与风险投资体系之间,在风险投资的出资者与资本管理者之间、风险投资机构与风险企业之间、风险投资的各类参与者与市渤之间都存在许多中介机构,这是知识经济时代专业化分工的结果。各类中介机构的原务雌风 资的各
俞颖[10](2000)在《二板市场与高科技中小企业融资初探》文中研究指明论述了如何通过二板市场解决高科技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 .文中分析了高科技中小企业融资的困境 ,讨论了创建二板市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阐述了我国二板市场的运作要点 .
二、培养中小高科技企业的摇篮──第二板市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培养中小高科技企业的摇篮──第二板市场(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风险投资发展障碍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第一章 风险投资概述 |
第一节 风险投资的发展演化 |
一、风险投资是资本发展演化的产物 |
二、风险投资是金融市场及金融制度发展演化的产物 |
三、风险投资是企业创业及成长方式发展变化的产物 |
第二节 风险投资释义 |
一、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对风险投资的解释 |
二、欧洲风险投资协会(EVCA)对风险投资的定义 |
三、美国有关组织对风险投资的定义 |
四、英国学者对风险投资的定义 |
五、我国有关组织及学者对风险投资的定义 |
第三节 风险投资的基本特征 |
一、高风险 |
二、高回报 |
三、高投资 |
四、专业化程度高 |
五、买方金融投资 |
六、公司主导性 |
七、投入领域的前沿性 |
第四节 风险投资的相关效应 |
一、整合资源效应 |
二、公司治理和融资模式的互动效应 |
三、科技成果的转化效应 |
四、风险投资的就业效应 |
第二章 风险投资发展面临的主要障碍 |
第一节 风险投资的入口障碍 |
第二节 风险投资的运作障碍 |
一、风险投资公司的管理水平不高 |
二、缺少具有发展前景的风险投资企业,风险投资项目选择难 |
三、风险投资企业的管理需要规范 |
第三节 风险投资发展环境障碍 |
第四节 风险投资的企业制度障碍 |
第五节 风险投资的退出障碍 |
第三章 大力培育风险投资主体 |
第一节 风险投资参与主体 |
一、风险投资供给主体 |
二、风险投资机构 |
三、风险投资资金需求主体 |
四、中介服务机构 |
第二节 风险投资的资金来源分析 |
一、国外风险投资的资金来源渠道 |
二、我国风险投资资金来源渠道相对单一 |
第三节 风险投资的投入策略 |
一、渐进投入策略 |
二、组合投资策略 |
三、联合群体投资策略 |
四、企业家式融资策略 |
第四节 建立风险投资投入供给体系 |
一、逐步建立和完善信用体系 |
二、采取相应对策,降低投资风险 |
三、把上市公司作为风险投资的主要供给主体 |
四、证券公司参与风险投资 |
五、利用外资参与风险投资 |
六、允许养老基金、保险公司和商业银行适度参与风险投资 |
第四章 科学选择风险投资项目 |
第一节 投资项目的产生与选择 |
一、确定合理投资规模 |
二、确定选择标准—技术与市场 |
三、确定最佳区位 |
四、选择项目不同阶段 |
五、考察创业者的素质 |
六、分析公司管理能力 |
七、选择投资重点 |
第二节 风险投资决策依据与项目选择策略 |
一、风险投资决策依据 |
二、风险投资项目选择策略 |
第三节 风险投资项目评估 |
一、风险投资项目评估的内容 |
二、评估方法 |
三、常用的评估指标体系 |
四、考察风险企业的生存力 |
第五章 加强风险投资经营管理 |
第一节 风险投资的监控与激励 |
一、投资方对风险投资家的制约 |
二、风险投资家对风险企业的监控 |
第二节 风险投资的风险控制方法 |
一、严格执行业务计划书 |
二、分段投资 |
三、组合投资 |
四、联合投资 |
五、多阶段投资 |
六、追加募资 |
七、高贴现率 |
八、合同制约 |
九、股份和优先股的转换价格的调整 |
十、管理咨询 |
第三节 风险投资的人力资源管理策略 |
一、人力资源管理是风险投资管理的核心内容 |
二、人力资源管理的方法 |
三、人力资源管理的几个问题 |
第四节 风险投资的管理艺术 |
一、风险投资的风险管理 |
二、风险投资的高速管理 |
三、风险投资的高能管理 |
第六章 营造良好的风险投资发展环境 |
第一节 政府角色的经济学释义 |
一、市场与政府 |
二、风险投资发展的政府作用 |
第二节 政府作用的国际对比分析 |
一、美国政府的风险投资发展策略 |
二、日本政府风险投资发展策略 |
三、以色列政府风险投资发展策略 |
第三节 我国政府在风险投资发展中的策略 |
一、创造良好的风险投资政策环境 |
二、建立与完善风险投资的法律体系 |
三、扮演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器的“角色” |
四、建立风险投资的补偿与激励机制 |
五、营造风险投资的良好运行环境 |
六、充分调动风险投资积极性 |
七、加快风险资本市场中介机构建设 |
第七章 建立高效率的风险投资企业制度 |
第一节 制度理论的引入 |
一、制度的涵义 |
二、制度变迁的需求/供给分析框架 |
三、制度变迁的原则 |
四、制度变迁的方式 |
第二节 风险投资企业制度的类型与比较 |
一、公司制风险投资 |
二、合伙制风险投资 |
三、信托制风险投资 |
第三节 不同制度类型的风险投资运行效率 |
一、有限合伙制风险投资的运行效率 |
二、公司制风险投资的运行效率 |
三、信托制风险投资的运行效率 |
第四节 发展以有限合伙制为主流模式的制度策略 |
一、有限合伙制公司的治理机制分析 |
二、大力支持信托风险投资基金的发展 |
三、取消合伙企业双重纳税问题 |
四、加快国有风险投资公司的改革步伐 |
第八章 健全风险投资退出机制 |
第一节 风险投资退出机制的主要功能 |
一、风险投资寻求退出的原因 |
二、风险投资退出机制的功能 |
第二节 风险投资的主要退出渠道 |
一、公开上市(IPO) |
二、技术产权交易市场 |
三、买壳上市 |
四、收购与兼并 |
五、其他退出渠道 |
六、几种常见的退出渠道的比较 |
第三节 境外创业板市场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 |
一、境外创业板市场的成功实践 |
二、世界各国发展创业板市场的失败案例 |
三、经验和教训 |
第四节 我国风险投资退出的主渠道——创业板市场 |
一、我国设立创业板市场的必要性分析 |
二、建立我国的创业板市场的可行性分析 |
三、我国创业板市场的早期尝试 |
四、建立我国创业板市场的设想 |
五、创业板市场起步——中小企业板 |
参考文献 |
后记 |
东北财经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
东北财经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使用授权书 |
(2)台湾二板市场与香港创业板市场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演进与发展比较 |
(一)台湾二板市场的演进和发展 |
(二)香港“创业板市场”的酝酿和设立 |
二、市场定位和运行模式比较 |
(一)台湾二板市场的市场定位和上市条件 |
1. 台湾二板市场的市场定位 |
2. 台湾二板市场的上市条件 |
(二)香港创业板市场的市场定位和运行模式 |
1. 以“增长潜力”为定位主题,上市门槛较低 |
2. 准独立运行模式 |
三、监管制度的比较 |
(一)台湾二板市场的监管制度 |
(二)香港“创业板市场”实行“买者自负”和强调“信息披露为本”的监管理念 |
(1)“买者自负”的运作理念 |
(2)对信息披露的要求 |
(3)对保荐人的要求 |
(4)公司管治规定 |
四、交易制度和方式比较 |
五、进一步的分析和结论 |
(3)国际风险资本运作、退出与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导论 |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
1.2 论文研究的方法与基本内容 |
1.3 论文的创新之处 |
2.风险投资的理论与研究综述 |
2.1 关于风险投资及其作用研究 |
2.2 风险投资中的信息经济学与委托-代理理论 |
2.3 关于有限合伙制风险投资的组织形式研究 |
2.4 关于国际风险资本在中国的投资行为研究 |
2.5 关于我国风险投资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
2.6 关于风险投资项目评估的定量化方法分析 |
2.7 关于风险投资退出与多层次资本市场研究 |
3.国际风险资本在中国的运作特征分析 |
3.1 国际风险资本在中国的投资概况 |
3.2 国际风险资本在我国投资的行业与阶段特征 |
3.3 国际风险资本投资的区域特征 |
3.4 国际风险资本的项目选择特征 |
3.5 国际风险资本在中国的组织形式与投资策略 |
3.6 近年来国际风险资本的动向 |
4.国际风险资本进入中国的影响与成因 |
4.1 国际风险资本进入中国的影响 |
4.2 国际风险资本进入中国的成因 |
4.3 双重整合优势互动投资模型 |
5.国际风险资本在中国的退出问题分析 |
5.1 风险投资退出的作用 |
5.2 风险资本退出方式决策的理论模型 |
5.3 国际风险资本退出渠道的选择 |
5.4 国际风险资本在中国的退出障碍 |
6.国际风险资本退出与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构建 |
6.1 风险投资的退出特征决定了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必要性 |
6.2 多层次资本市场的理论分析—基于分工理论的研究 |
6.3 海外多层次资本市场与风险资本退出 |
6.4 多层次资本市场对于国际风险资本退出的制度安排 |
7.国际风险资本退出与多层次资本市场环境的完善 |
7.1 从制度上完善我国风险投资体系 |
7.2 正确引导国际风险资本的行为,加强监管与风险控制。 |
7.3 完善国际风险资本退出的法律体系 |
8.结论 |
附录 |
附录1 表3.1进入中国的部分国际风险资本一览表 |
附录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工作和发表的论着 |
参考文献 |
后记 |
(5)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及其金融支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 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主要内容与论文结构 |
2 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现状与融资困境 |
2.1 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现状分析 |
2.2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境 |
3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再认识 |
3.1 中小企业融资 |
3.2 中小企业资本缺口理论 |
3.3 中小企业信贷融资缺口理论 |
4 服务于中小企业的间接融资 |
4.1 重构国有大商业银行与中小企业的融资关系 |
4.2 股份制中小商业银行的整合、培育与市场定位 |
4.3 发展和完善农村合作金融 |
4.4 建立面向中小企业的政策性金融机构 |
5 构建和完善中小企业直接融资体系 |
5.1 风险投资与中小企业直接融资 |
5.2 二板市场与中小企业直接融资 |
5.3 区域性场外股权交易市场与中小企业直接融资 |
5.4 发挥债券市场对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效应 |
6 非正式金融与中小企业融资 |
6.1 非正式金融的界定 |
6.2 中小企业非正式金融分析 |
6.3 我国金融管制与非正式金融 |
6.4 我国中小企业非正式金融发展分析 |
7 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制度 |
7.1 信用担保的作用 |
7.2 建立和完善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制度 |
8 总结与展望 |
致 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6)中国技术创新融资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的内容和结构 |
1.4 研究的方法和技术路线 |
2. 技术创新融资的基本理论研究 |
2.1 技术创新的研究 |
2.1.1 技术创新的概念 |
2.1.2 技术创新理论研究的回顾 |
2.1.3 技术创新成功的条件 |
2.2 技术创新融资理论研究 |
2.2.1 融资的基本理论 |
2.2.2 中国技术创新对融资的客观要求 |
2.3 技术创新与融资的效果评价 |
2.3.1 技术创新融资效果的定性分析 |
2.3.2 技术创新融资效果的定量评价 |
2.4 小结 |
3. 国内外技术创新融资的实践与比较 |
3.1 国外技术创新融资的实践 |
3.1.1 发达国家技术创新融资的实践 |
3.1.2 发展中国家技术创新融资的实践 |
3.1.3 国外技术创新融资实践经验的借鉴 |
3.2 中国技术创新融资实践 |
3.2.1 中国技术创新融资工作概况 |
3.2.2 技术创新的主要政策措施和效果 |
3.3 小结 |
4. 发展中国的技术创新 |
4.1 技术创新与经济发展 |
4.1.1 技术创新与经济发展的经典理论 |
4.1.2 通过技术创新实现经济发展 |
4.2 技术创新政策 |
4.2.1 技术创新政策的基本理论 |
4.2.2 发达国家技术创新的政策研究及对我国的借鉴作用 |
4.3 发展中国的技术创新 |
4.3.1 中国技术创新体制现状 |
4.3.2 科技创新效率低的原因 |
4.3.3 技术创新体制改革概述 |
4.4 小结 |
5. 中国技术创新融资方式研究 |
5.1 企业融资方式概述 |
5.2 股权融资 |
5.2.1 引进投资者 |
5.2.2 上市融资 |
5.3 债务融资 |
5.3.1 银行贷款 |
5.3.2 发行债券 |
5.3.3 租赁融资 |
5.4 短期融资方式 |
5.4.1 短期借款 |
5.4.2 商业信用 |
5.4.3 票据贴现 |
5.5 小结 |
6. 发展风险投资促进技术创新 |
6.1 风险投资与风险投资机制分析 |
6.1.1 风险投资的简要回顾 |
6.1.2 风险资本的来源 |
6.1.3 风险投资的运作机制 |
6.1.4 风险投资的工具创新 |
6.1.5 风险投资发展的环境因素 |
6.2 中国技术创新与风险投资 |
6.2.1 中国风险投资产生的背景和发展 |
6.2.2 中国发展风险投资的问题分析 |
6.2.3 发展中国风险投资的有利因素 |
6.2.4 中国发展风险投资的模式选择研究 |
6.3 小结 |
7. 二板市场与技术创新 |
7.1 二板市场概述 |
7.1.1 二板市场的内涵 |
7.1.2 二板市场与主板市场的比较 |
7.1.3 二板市场的功能与作用 |
7.1.4 海外二板市场的发展 |
7.2 中国建立二板市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7.2.1 必要性 |
7.2.2 可行性 |
7.3 中国二板市场的定位 |
7.3.1 二板市场的服务对象 |
7.3.2 二板市场与中国风险投资的退出机制 |
7.3.3 二板市场与香港创业板市场 |
7.4 建立中国二板市场的构想 |
7.4.1 区域与模式选择 |
7.4.2 发行和交易制度 |
7.4.3 风险与监管 |
7.4.4 上市主体 |
7.4.5 投资主体 |
7.4.6 对上市企业的要求 |
7.5 小结 |
8. 改善中国技术创新融资状况的思路与建议 |
8.1 21世纪中国技术创新融资体系的构想 |
8.1.1 间接融资市场体系 |
8.1.2 直接融资市场体系 |
8.1.3 融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
8.2 促进新体系形成的对策建议 |
8.2.1 完善政策.法律.法规建设 |
8.2.2 完善金融服务支持 |
8.2.3 发展各种类型的技术创新贷款担保机构 |
8.2.4 大力发展直接融资 |
8.2.5 推进企业间协作融资 |
8.2.6 建立健全技术创新的社会辅助体系 |
8.3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7)创业板市场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导论 |
第一章 海外创业板市场发展概况 |
第一节 创业板市场基本概念 |
第二节 海外创业板市场产生及发展过程 |
第三节 海外主要创业板市场概况 |
第二章 创业板市场功能、定位暨组织结构 |
第一节 创业板市场功能 |
第二节 创业板市场定位 |
第三节 创业板市场组织结构 |
第三章 创业板市场上市制度 |
第一节 上市制度基本涵义 |
第二节 美国NASDAQ市场上市制度 |
第三节 香港创业板市场上市制度 |
第四节 我国主板市场上市制度 |
第五节 我国创业板市场上市制度 |
第四章 创业板市场保荐人制度 |
第一节 保荐人制度涵义及其功能 |
第二节 海外部分创业板保荐人制度简介 |
第三节 我国创业板市场保荐人制度 |
第五章 创业板市场独立董事制度 |
第一节 独立董事概念及其功能 |
第二节 独立董事制度崛起的动因 |
第三节 我们主板市场推行独立董事制度现状及问题 |
第四节 我国创业板市场独立董事制度建设的几个方面 |
第六章 创业板市场股票期权制度 |
第一节 股票期权、期股理论基础 |
第二节 期权原理及模型设计要点 |
第三节 期股原理及模型设计要点 |
第七章 创业板市场交易制度 |
第一节 海外主要创业板市场交易制度现状及趋势 |
第二节 海外创业板市场交易制度比较 |
第三节 竞价制度与做市商制度比较 |
第四节 我国创业板市场引入做市商制度的发展前景 |
第五节 我国创业板市场引入做市商制度的操作建议 |
第八章 创业板市场信息披露制度 |
第一节 创业板市场信息披露的要求、原则及审查 |
第二节 创业板公司发行上市阶段的信息披露 |
第三节 创业板公司上市后阶段的信息披露 |
第九章 创业板市场退市制度 |
第一节 退市制度概念及其功能 |
第二节 海外部分证券市场退市制度概述 |
第三节 我国主板市场的退市制度 |
第四节 我国创业板市场的退市制度 |
第十章 创业板市场监管制度 |
第一节 监管概念与监管体制 |
第二节 证券监管的主要理论依据 |
第三节 海外部分创业板市场监管制度比较 |
第四节 我国主板市场监管制度 |
第五节 我国创业板市场监管制度 |
第六节 对我国证券监管的几点思考 |
主要参考文献 |
后记 |
(8)风险资本市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详细摘要 |
1 风险资本市场概况 |
1.1 风险资本市场的内涵及特征 |
1.1.1 风险资本市场的内涵 |
1.1.2 风险资本市场的特征 |
1.2 风险资本市场发展背景 |
1.3 风险资本市场理论综述 |
1.3.1 风险资本市场理论:国外的研究 |
1.3.2 风险资本市场理论:国内的研究 |
1.4 本文研究的重要意义 |
1.5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1.6 本文研究的工具和方法 |
2 风险资本市场在我国的实践 |
2.1 我国风险资本市场发展的历程与现状 |
2.2 我国风险资本市场发展的制约因素 |
2.3 中关村与硅谷的比较 |
3 风险资本市场的运作机制 |
3.1 私人风险资本市场的运作机制 |
3.2 风险资本的运作机制 |
3.2.1 风险资本的内涵与市场构成 |
3.2.2 风险资本的运作特征 |
3.2.3 风险资本的运作模式 |
3.2.4 风险资本相关概念辨析 |
3.2.5 风险资本的基本要素 |
3.2.6 风险资本投资:目的、期限、方式、对象与分布 |
3.3 风险资本市场运作体系比较 |
4 风险资本市场的退出机制 |
4.1 风险资本退出机制的含义与作用 |
4.1.1 风险资本退出机制的含义 |
4.1.2 风险资本退出机制的作用 |
4.2 退出方式比较分析 |
4.2.1 方式之一:分享红利 |
4.2.2 方式之二:公开上市 |
4.2.3 方式之三:股份转让 |
4.2.4 方式之四:清理公司 |
4.3 第二板市场的制度安排 |
4.3.1 第二板市场运作标准 |
4.3.2 第二板市场的运作模式 |
4.3.3 第二板市场与主板市场的比较 |
4.3.4 第二板市场的一般特点 |
4.3.5 国外第二板市场发展的启示 |
4.4 退出机制:我国风险资本市场发展的制度性障碍 |
5 风险资本市场的治理结构 |
5.1 有限合伙制的治理结构 |
5.1.1 有限合伙制的涵义与特点 |
5.1.2 有限合伙制的组织结构 |
5.1.3 有限合伙制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
5.1.4 有限合伙制的委托代理关系 |
5.1.5 我国风险资本治理结构:缺陷与对策 |
5.2 风险企业的代理问题 |
5.2.1 风险企业代理关系与代理问题 |
5.2.2 风险企业代理问题(VC-E)静态分析模型 |
5.2.3 风险企业代理问题(VC-E)动态分析模型 |
5.2.4 风险企业代理问题(VC-E)控制机制 |
5.3 第二板市场的治理结构 |
5.3.1 第二板市场的监管理念 |
5.3.2 第二板市场的组织与监管 |
5.3.3 第二板市场法律体系 |
5.3.4 第二板市场的信息披露制度 |
5.4 我国二板市场公司治理思路 |
5.4.1 公司治理结构的定义和内容 |
5.4.2 主板A股市场国有公司治理:问题与启示 |
5.4.3 我国二板市场公司治理思路 |
6 风险资本市场与高新技术产业 |
6.1 高新技术产业风险特征分析 |
6.2 高新技术产业的风险系统分析 |
6.3 高新技术产业化:效益与风险 |
6.3.1 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潜在收益 |
6.3.2 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风险成本与期望收益 |
6.3.3 高新技术产业化效益与风险的相互关系 |
6.3.4 风险、效益的分解与承担主体的对应关系 |
6.3.5 高技术产业化风险决策模型 |
6.4 全球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的启示 |
7 风险资本市场:政府或企业 |
7.1 制度创新与新经济发展 |
7.2 风险资本市场:政府制度安排的国际实践与比较 |
7.2.1 政府积极参与和大力支持 |
7.2.2 完善风险资本市场发展的法律体系及制度 |
7.2.3 风险资本来源:多元化、股权化和证券化 |
7.2.4 风险资本市场:政府与企业的合理角色 |
7.3 政府:风险资本市场重要的制度供给者 |
7.4 企业:风险资本市场的主体 |
7.5 政府在发展我国风险资本市场中的政策 |
8 构建我国风险资本市场体系 |
8.1 我国风险资本市场发展的目标模式 |
8.2 开辟多渠道的风险资本来源 |
8.3 建立和发展风险投资公司 |
8.4 创立风险投资基金 |
8.5 加大风险投资人才培养力度 |
8.6 建立多样化的中介服务机构 |
8.7 将风险资本市场纳入国家创新体系 |
结论与见解 |
注释 |
参考文献 |
科研成果 |
致谢 |
附表与插图 |
表3-1 美国风险资本来源结构 |
表3-2 各国或地区风险资本来源构成 |
表3-3 可转换证券与普通股权和债券比较 |
表3-4 美国私人权益资本市场投资者 |
表3-5 风险资本投资与银行贷款的区别 |
表3-6 美国风险资本投资概况 |
表3-7 欧洲和美国风险资本投资领域 |
表3-8 美国不同时期风险资本投资产业比例 |
表3-9 美国2001年第一季度与2000年第四季度互联网风险资本投资方向比较 |
表3-10 欧美风险资本投资阶段分布 |
表4-1 不同退出方式的平均收益率 |
表4-2 美国风险资本退出方式的分布情况 |
表4-3 风险资本投资回报 |
表4-4 风险企业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情况 |
表4-5 香港主板市场和二板市场的区别 |
表4-6 AMEX、NASDAQ和NYSE的收入来源 |
表4-7 Nasdaq指数与全球科技龙头股表现 |
表4-8 Nasdaq指数与全球科技龙头股表现 |
表5-1 风险资本组织形式比较 |
表5-2 风险资本家与企业家的合同连接方式 |
表6-1 生物工程公司资本来源的抽样调查 |
表6-2 英特尔公司经营状况 |
表8-1 我国部分上市公司参与风险资本投资的基本情况 |
图1-1 资本市场的结构 |
图1-2 风险资本市场的结构 |
图3-1 风险资本的投资模式 |
图3-2 一般发达的风险资本市场运作体系 |
图3-3 正在建立中的我国风险资本市场运作框架 |
图4-1 风险资本运作机理框架 |
图4-2 风险资本投资结果分布图 |
图5-1 风险企业家报酬影响因素 |
图6-1 高新技术产业化过程 |
图6-2 高新技术产业风险系统构成图 |
图6-3 等期望收益曲线图 |
图6-4 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分担与承担主体 |
图7-1 政府、企业与市场的关系 |
图7-2 企业效益与社会效益 |
(9)关于建立我国风险投资体系有关问题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部分 风险投资的本质、功能、特征及风险投资体系基本框架 |
一、 风险投资的本质 |
二、 风险投资的功能 |
1、 风险投资是研究开发资金的重要来源 |
2、 风险投资的功能是传统金融机构所不能替代的 |
3、 风险投资在优化资源配置上具有重要作用 |
三、 风险投资运作机制的特殊性 |
1、 高风险有背于商业银行的“三性”原则 |
2、 国家财政拨款不适宜作为风险资本的主要来源 |
3、 风险投资与投资银行的主营业务存在很大差别 |
4、 风险投资基金与证券投资基金在职能上有分工差别 |
四、 风险投资体系的基本框架 |
第二部分 各国(地区)风险投资业的发展状况及经验 |
一、 美国的风险投资业发展状况及经验 |
二、 欧洲的风险投资业发展状况及经验 |
三、 日本的风险投资业发展状况及经验 |
第三部分 我国风险投资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
一、 我国风险投资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
(一) 我国资本与科技传统结合方式的缺陷 |
1、 科技投入强度不够且整体水平低 |
2、 科技成果产业化支持力度不够 |
3、 资本与科技相结合存在明显的环境障碍 |
(二) 我国风险投资市场潜力巨大 |
(三) 我国风险投资的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 |
1、 风险投资的起步晚 |
2、 风险投资的发展缓慢 |
3、 风险投资的规模尚小 |
4、 风险投资的运作欠规范 |
5、 风险投资发展的相关条件和环境欠成熟 |
二、 建立我国风险投资体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
(一) 风险投资体系是知识经济时代的重要支持系统 |
(二) 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风险投资体系是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需要 |
第四部分 风险投资的主体及我国风险投资融资机制的分析 |
一、 风险投资公司 |
1、 风险投资公司的类型 |
2、 风险投资公司的运作 |
3、 关于组建我国风险投资公司的建议 |
二、 风险投资基金 |
1、 风险投资基金的主要类型和内容 |
2、 风险投资基金的优点 |
三、 其他风险投资主体 |
1、 私人风险投资 |
2、 大公司的风险投资 |
3、 外商的风险投资 |
四、 关于我国风险资本的来源和融资机制的分析 |
(一) 我国现阶段风险资本主要来源分析 |
(二) 建立相互补充的风险资本融资机制 |
1、 独立的商业性风险投资基金 |
2、 政策性风险投资基金 |
3、 依附性风险投资基金 |
4、 商业银行向风险投资业提供贷款性融资 |
第五部分 风险资本的撤出渠道 |
一、 建立第二板市场的必要性和目的 |
二、 建立第二板市场的问题与风险 |
1、 有可能加重我国证券市场的投机气氛 |
2、 低上市标准将增加广大投资者的投资风险(17) |
3、 上市公司定位带来的问题 |
4、 机构投资者的缺乏 |
5、 可能对主板市场产生不利影响 |
6、 监管机制尚不具备设立第二板市场的条件 |
7、 存在设立后失去第二板特色的风险 |
三、 我国第二板市场的设计 |
1、 市场规则 |
2、 监管与风险控制 |
四、 我国第二板市场模式和地点选择 |
1、 附属模式的选择 |
2、 地点的选择 |
五、 我国发展第二板市场的产业准备 |
1、 积极营造NASDAQ当年的技术成长环境 |
2、 加快培育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动力机制 |
3、 提高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
4、 组建风险投资公司 |
六、 风险投资撤出渠道的其他形式 |
1、 直接出售 |
2、 股权回购 |
3、 MBO和EBO方式 |
4、 买壳上市 |
5、 场外交易 |
6、 清算或破产 |
第六部分 风险投资领域中的中介机构 |
一、 中介机构的重要性 |
二、 风险投资系统中的主要中介机构类型 |
1、 风险投资协会 |
2、 标准认证机构 |
3、 知识产权评估机构 |
4、 科技项目评估机构 |
5、 专业性融资担保公司 |
三、 风险投资中介市场的准入问题 |
第七部分 风险投资的外部环境 |
一、 政策环境 |
1、 税收优惠 |
2、 政府补助 |
3、 担保贷款 |
4、 政府采购 |
二、 法制环境 |
1、 法规体系 |
2、 监管体系 |
三、 市场环境 |
1、 技术市场 |
2、 产权市场 |
3、 人才市场 |
4、 资本市场 |
四、 关于我国政府政策扶持与法制建设的建议 |
(一) 我国风险投资中政府定位的问题探讨 |
1、 风险投资发展初期,政府在资金供给方面应给予支持 |
2、 风险投资发展成熟时,政府应以间接参与为主 |
(二) 关于政策扶持 |
1、 对高新技术产业进行明确界定 |
2、 资金援助政策 |
3、 税收扶持政策 |
4、 放松管制 |
5、 完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 |
(三) 关于法制建设 |
1、 制定健全的法律法规 |
2、 加强各项法律法规的监管 |
参考文献 |
(10)二板市场与高科技中小企业融资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 高科技中小企业面临的融资困境 |
1.1 融资困境及其表现 |
1.2 高科技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成因分析 |
2 创立二板市场, 开辟高科技中小企业融资新渠道 |
2.1 设立二板市场对高科技中小企业融资的作用: |
(1) 第二板市场的涵义: |
(2) 第二板市场的发展状况: |
(3) 建立我国二板市场对高科技中小企业融资的积极作用 |
2.2 建立我国二板市场的可行性 |
(1) 二板市场拥有广泛的资金来源. |
(2) 高速发展的高科技企业为二板市场提供了发行主体. |
(3) 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为二板市场的设立提供了制度保证. |
(4) 日益成熟的证券市场为二板市场的设立奠定了坚实基础. |
3 我国二板市场的运作要点 |
3.1 模式选择 |
3.2 上市标准 |
3.3 股票挂牌交易条件 |
3.4 交易制度 |
3.5 监管与风险防范 |
四、培养中小高科技企业的摇篮──第二板市场(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风险投资发展障碍与对策研究[D]. 惠恩才. 东北财经大学, 2005(02)
- [2]台湾二板市场与香港创业板市场比较研究[J]. 戴淑庚. 台湾研究, 2004(05)
- [3]国际风险资本运作、退出与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研究[D]. 戴志敏. 浙江大学, 2004(07)
- [4]风险投资期盼“二板”开市[J]. 洪怡恬,金式容. 经济论坛, 2004(01)
- [5]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及其金融支持研究[D]. 陈凯慧. 华中科技大学, 2004(03)
- [6]中国技术创新融资问题研究[D]. 迟宝旭. 东北农业大学, 2002(01)
- [7]创业板市场制度研究[D]. 涂春辉.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2(01)
- [8]风险资本市场研究[D]. 樊五勇. 暨南大学, 2001(01)
- [9]关于建立我国风险投资体系有关问题的探讨[D]. 黄珺.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1(01)
- [10]二板市场与高科技中小企业融资初探[J]. 俞颖. 西北轻工业学院学报, 20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