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室内小黄家蚁生态学及防治概况(论文文献综述)
陈秀珍[1](2019)在《东营区家庭小黄家蚁的监测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小黄家蚁在居民家庭中的侵害率和不同场所的密度,为防治小黄家蚁提供技术依据。方法采用随访法调查侵害率,用样方纸板法调查密度。结果居民家庭侵害率为15.8%,统计学检验,小黄家蚁的侵害是随机的。对家庭中不同场所小黄家蚁发生情况调查发现,主要发生在厨房、客厅、卧室、卫生间、阳台等场所。厨房密度最高,达20.78只/板。小黄家蚁以食物为中心呈聚集分布,统计学检验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χ2=26.8,χ■=12.6,χ2>12.6。结论小黄家蚁侵害比较严重,家庭密度较高。通过监测研究,为下一步防控小黄家蚁提供了技术依据。
张建伟[2](2018)在《0.05%茚虫威杀蚁饵剂对小黄家蚁的防治效果观察》文中提出目的观察0.05%茚虫威杀蚁饵剂对小黄家蚁的防治效果。方法勘查现场,了解小黄家蚁活动情况,饱和投放0.05%茚虫威杀蚁饵剂,调查杀灭前后小黄家蚁的密度变化。结果客房内小黄家蚁主要分布于卫生间、床头柜、酒柜和地面,其侵害率分别为73.3%、33.3%、26.7%、26.7%;施药7 d后,小黄家蚁由灭前的83只/60 min降为0只/60 min,分别在灭后1个月、6个月和12个月进行调查,未发现小黄家蚁活动。结论0.05%茚虫威杀蚁饵剂对小黄家蚁有很好的控制效果,值得研究应用。
付学锋,周小洁[3](2017)在《采用蜂蜜划线法对蚂蚁监测方法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建立操作简便、符合实际应用的室内蚂蚁监测方法。方法利用北京市居民家庭病媒生物监测网络,对蚂蚁目测法、食物引诱法及蜂蜜划线法进行比较研究;对蜂蜜划线法中不同风味的蜂蜜及观察时间等关键因素进行观察研究。结果蜂蜜划线法较目测法敏感,实验中不同植物源蜂蜜对监测结果无显着影响,监测板放置1020 min后观察即可,监测结果与24 h后观察差异不大,且与蟑螂粘捕法操作相一致,符合实际操作需求。结论该方法使用简便,人为因素影响小,适合在日常蚂蚁监测中使用。
林雨[4](2017)在《氢化诺卜醇衍生物对淡色库蚊生物活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蚊虫作为传播媒介可传播的疾病有100多种,如疟疾、登革热、黄热病、淋巴丝虫病、寨卡病毒病等,全球每年约有100万人死于蚊媒疾病。目前蚊虫防治以化学杀虫剂为主,但是传统杀虫剂存在着蚊虫抗药性、环境污染、农药残留等问题,已无法完全满足当前蚊虫防治的需求。因此,开发新型杀虫剂和驱避剂对于蚊虫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研究了一系列以天然化合物β-蒎烯为原料合成的氢化诺卜醇衍生物对淡色库蚊(Culex pipiens pallens)的杀虫和驱避活性,并用EAG进行检验,旨在筛选出具有良好杀虫活性或驱避活性的衍生物,为新型杀虫剂和驱避剂的研究开发提供前期基础。本研究以25种氢化诺卜醇衍生物(包括缩醛类、酰胺类、季铵盐类)为供试化合物,以淡色库蚊(Culex pipiens pallens)的幼虫、蛹、成虫为受试对象,采用浸液法、熏蒸法和驱避法,分别测定了25种化合物对淡色库蚊幼虫和蛹的毒杀作用、对成蚊的熏蒸作用和对成蚊的驱避作用,并利用昆虫触角电位仪测定了淡色库蚊触角对25个化合物的电生理反应。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研究了25种氢化诺卜醇衍生物对淡色库蚊幼虫和蛹的毒杀活性,筛选出9种致死率高的化合物。化合物的毒杀活性随幼虫龄期的增长而减弱,1龄的LC50值最小,蛹的LC50值最大。对幼虫毒杀24 h后,氢化诺卜基1,2-丙二醇缩醛(S2b)、氢化诺卜基乙二醇缩醛(S2a)、氢化诺卜基1,3-丙二醇缩醛(S2c)、氢化诺卜基三正丁胺碘化铵(L4g)这4种化合物对4龄幼虫的LC50分别为80.056、90.112、103.610、111.600 mg/L,表现出的毒杀活性和毒杀效果都比较好。(2)研究了25种氢化诺卜醇衍生物对成蚊的熏杀活性,结果表明浓度12.8%(质量分数)时,N-邻羟基苯基氢化诺卜酰胺(X4i)、N-间硝基苯基氢化诺卜酰胺(X4j)、N-甲基氢化诺卜酰胺(X4a)、N-苯基氢化诺卜酰胺(X4e)、氢化诺卜基乙二醇缩醛(S2a)、氢化诺卜基1,2-丙二醇缩醛(S2b)、氢化诺卜基1,3-丙二醇缩醛(S2c)等7种化合物具有较好的熏蒸击倒作用,KT50<10 min;氢化诺卜基乙二醇缩醛(S2a)、氢化诺卜基1,3-丙二醇缩醛(S2c)、氢化诺卜基1,2-丙二醇缩醛(S2b)、N-甲基氢化诺卜酰胺(X4a)这4种化合物的在12.8%时不仅KT50<10 min,而且24 h熏杀的LC50<0.5%。(3)研究了25种化合物对淡色库蚊雌蚊驱避活性,结果表明氢化诺卜基乙二醇缩醛(S2a)、氢化诺卜基1,2-丙二醇缩醛(S2b)、N-异丙基氢化诺卜酰胺(X4d)、氢化诺卜基三乙基碘化铵(L4f)、N-氢化诺卜基吡啶溴化铵(N4a)、氢化诺卜基三正丁胺碘化铵(L4g)这6种化合物的驱避效果较好,驱避率都大于50%。(4)研究了淡色库蚊触角对这25种化合物的电位反应,测定结果表明,引起成蚊触角电位反应值相对较大的化合物有:氢化诺卜基乙二醇缩醛(S2a)、氢化诺卜基1,3-丙二醇缩醛(S2c),N-乙基氢化诺卜酰胺(X4b)、N-正丙基氢化诺卜酰胺(X4c)、N-间硝基苯基氢化诺卜酰胺(X4j),氢化诺卜基三甲基氯化铵(L4a),N-氢化诺卜基吡啶溴化铵(N4a),这7种化合物在浓度1000 mg/L时,引起的触角电位相对反应百分比均大于250。综上所述,本研究筛选获得了4个对淡色库蚊具有有较好的毒杀与驱避效果的氢化诺卜醇衍生物:氢化诺卜基乙二醇缩醛(S2a)、氢化诺卜基1,2-丙二醇缩醛(S2b)、氢化诺卜基1,2-丙二醇缩醛(S2c)、氢化诺卜基三正丁胺碘化铵(L4g)。其中,氢化诺卜基乙二醇缩醛(S2a)在幼虫毒杀、成蚊熏蒸、驱避、触角电位测定实验中均表现出良好的效果,值得开发利用。本研究可为氢化诺卜醇衍生物的杀蚊活性和驱蚊活性研究研究提供理论参考,同时对新型驱避剂和杀虫剂的研发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傅龙云,杨露,艾乐乐,沈柏宇,谭伟龙,韩招久,姜志宽[5](2016)在《3种杀虫胶饵对小黄家蚁和德国小蠊的杀灭效果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测试1.05%氟虫腈·残杀威、0.1%茚虫威、0.05%氟虫腈3种饵剂对小黄家蚁和德国小蠊的杀灭效果。方法根据国家农业部GB/T13917.7-2009第七部分,在国家农合部标准药效测试室进行室内药效测试和模拟现场测试。结果 3种胶饵对小黄家蚁和德国小蠊均有较好的杀灭效果。1.05%氟虫腈·残杀威对小黄家蚁的杀灭率第2天达到86%以上,第3天达到100%,对德国小蠊的杀灭率第5天达到90%以上,第6天达到100%;0.1%茚虫威对小黄家蚁的杀灭率第2天达到80%以上,第3天达到100%,模拟现场第5天达到100%;0.05%氟虫腈胶饵对小黄家蚁的杀灭率第3天达到92%以上,第4天达到100%,对德国小蠊的杀灭率第8天达到100%。结论 3种胶饵对小黄家蚁和德国小蠊均有较好的杀灭效果,可根据防治需求进行选择。
刘进伟[6](2016)在《南京禄口国际机场半自然草坪中鸟类食物—昆虫和草的种类和发生规律调查》文中认为机场草坪生态环境给鸟类提供了栖息场所和取食来源,吸引鸟类在机场附近频繁活动,从而导致鸟击事故的的不断发生。2015年3月至11月通过网捕法和陷坑捕获法对南京禄口国际机场草坪昆虫和草的组成、发生量进行了系统调查;并解剖了部分鸟标本嗉囊;以期了解机场鸟类发生与草坪昆虫种类数量,以及草坪草种类和数量间的相关性。调查共采集和鉴定出昆虫纲13目、99科、123种,26221头,优势类群为半翅目、膜翅目、双翅目、革翅目和鞘翅目。其中地上昆虫12目、76科、97种,13369头,优势种为网蝽Tingidae.、摇蚊Chironomidae、蚜虫aphids和大眼长蝽Geocoris pallidipennis。群落密度和丰富度的月际变化为单峰曲线,8月为最高峰;多样性指数变化则为双峰曲线,最高峰分别在5月和10月。地表及土壤昆虫9目、71科、86种,12852 头,小黄家蚊 Monomoriumpharaonis、蠼螋 Labidurariparia、斗蟋Velarifictorus micado、步甲Carabidae和蚜虫aphids为优势种。群落密度和丰富度的月际变化为单峰曲线,9月为最高峰;多样性指数变化为双峰曲线,最高峰分别出现在4月和10月。另外,06跑道和07跑道之间昆虫种群落密度、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的月际变化均不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但是整体表现为06跑道稍高于07跑道;两跑道月际间的优势种也有所不同。禄口机场吸引鸟类的昆虫种类主要为直翅目10种、鳞翅目5种、鞘翅目34种、半翅目30种、膜翅目18种、双翅目17种、蜻蜓目2种、螳螂目1种和革翅目1种等。这几类昆虫大致是4~5月开始发生,8~10月达到高峰期。机场草坪还存在一些吸引鸟类的小型动物,共3门、6纲、8目、10科、11种,13484头,主要类群是蜘蛛Araneida和光滑鼠妇Armadillidiumvulgare。发生数量的月际间变化为双峰曲线,多样性指数为波动性变化,丰富度无明显变化。植被共调查到66种,隶属于18科。以豆科、菊科和禾本科为主,优势种为一年蓬 Erigeron annuus、波斯菊 Cosmos bipinata、金色狗尾草 Setaria glauca、狼尾草Pennisetum alopecuroides、菌草 Beckmannia syzigachne、牛筋草 Eleusine indica、画眉草Eragrostispilosa和野豌豆 Vicia sepium。07跑道大面积分布一年蓬和波斯菊等蜜源性植物以及野豌豆等豆科植物,06跑道植被生长茂盛,秋季禾本科杂草为主。机场日常巡视中共发现可见鸟1829次19263只,9目、21科、41种,其中候鸟18种,留鸟23种。2015年机场鸟击事件的高发时期分别在3至5月和7至11月。解剖发现山斑鸠 Streptopelia orientalis、珠颈斑鸠 Streptopelia chinensis、牛背鹭Bubulcus ibis和雉鸡Phasianus colchicus的食物主要是昆虫和少量的草籽。地上昆虫、地表及土壤昆虫及其他小型动物与鸟类发生数量的月际变化间有一定的同步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R2=0.7535)两者具有较好的相关性。鸟类数量与膜翅目和直翅目的相关性极为显着(p=0.005;p=0.008);与双翅目、蜻蜓目及螳螂目不具有相关性。草坪植被中禾本科与鸟类具有极显着的正相关关系(p=0.008),与昆虫具有显着的正相关关系(p=0.023)。而豆科、菊科与鸟类,豆科、菊科与昆虫都不具有相关性。根据禄口机场2015年昆虫及植被的调查结果,提出了定期割草、清除腐草和杂物、喷撒农药、调控草坪植物种类、清理排水沟、回填低洼地区(水坑)和改造机场附近的环境等建议。
张利荷[7](2016)在《海南橡副珠蜡蚧—蚂蚁—寄生蜂之间关系的初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橡副珠蜡蚧(ParasaissetianigraNietner)是橡胶树上的重要害虫,主要分布于华南诸省,对我国橡胶产业造成了严重影响。通过化学防治、生物防治、农业防治等手段已将其控制在不足以危害的水平。近年来,在海南局部地区仍有发生。当前从生态的角度,进行绿色防控是橡副珠蜡蚧防治应用中最受欢迎的一种防控手段。在田间调查发现蚂蚁、橡副珠蜡蚁、寄生蜂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本文对海南橡副珠蜡蚧危害区蚂蚁种类、不同类群蚂蚁间的空间分布进行调查,并以捕食性蚂蚁-黑褐举腹蚁(Crematogaster rogenhoferi)和互利性蚂蚁-黑头酸臭蚁(Tapinoma melnocephalum)为研究对象,初步研究了它们与橡副珠蜡蚧、寄生蜂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观察法与引诱法对海南橡副珠蜡蚧危害区蚂蚁种类进行调查,共采集到互利性蚂蚁16种,捕食性蚂蚁1种,隶属于4个亚科,11个属。其中互利蚂蚁优势种为黑头酸臭蚁,长足捷蚁为次优种。2.利用聚集度指标法、Iwao的M·-m回归分析法以及Taylor幂法分析了黑褐举腹蚁和黑头酸臭蚁在橡胶树上的空间分布类型,三种方法均表明黑褐举腹蚁和黑头酸臭蚁在橡胶中苗上的空间分布为聚集分布。3.在有黑褐举腹蚁存在的林段,黑头酸臭蚁的种群数量显着(P<0.05)低于无黑褐举腹蚁的林段。室内测定黑褐举腹蚁对黑头酸臭蚁的攻击性可知,黑褐举腹蚁对黑头酸臭蚁有一定的控制作用,并且1头黑褐举腹蚁能对抗9头黑头酸臭蚁。同时,在橡胶树上黑褐举腹蚁的存在还能降低寄生蜂的存在几率。4.黑褐举腹蚁对橡副珠蜡蚧1龄若虫的功能反应属于HollingⅡ型,其功能反映模型为:Na=2.1236N/1+1.2462 N。黑褐举腹蚁对橡副珠蜡蚧1龄若虫的捕食量随着猎物密度的增大而增大,当猎物密度达到一定数量后,其捕食量开始下降,曲线增长速度趋于缓和。黑褐举腹蚁寻找效应模型为:E=1.2771P-P-0.01842,黑褐举腹蚁的寻找效应随自身密度的增加而降低,说明在捕食过程中,种群不同个体间存在着相互干扰作用。通过对黑褐举腹蚁捕食行为观察,结果发现,黑褐举腹蚁对橡副珠蜡蚧1龄若虫取食行为所在比例不高,但搜索和梳理行为在整个捕食行为过程中所占比例相对较高。5.三种植物源蚂蚁趋避剂对互利性蚂蚁的驱避效果筛选实验,结果表明:Arise蚂蚁驱避剂对互利性蚂蚁综合驱避效果最好;朗森科灵次之;辣椒碱最差。同时三种植物源趋避剂对橡副珠蜡蚧1、2龄若虫具有一定致死性,并且Arise蚂蚁趋避剂综合防效最高。应用Arise蚂蚁趋避剂喷洒植株周围及地面往上10cm距离后,结果发现该趋避剂不仅能较好地驱避互利性蚂蚁还能致使植株周围蚁巢大量搬迁。互利蚂蚁得到驱避后大大降低了橡副珠蜡蚧的种群数量,同时显着(P<0.05)提高了寄生蜂对橡副珠蜡蚧的寄生率。
翁玉辉,聂雪军,范国荣,王宗德,韩招久,姜志宽[8](2015)在《植物源蚂蚁驱避剂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蚂蚁是世界上最常见且数量最多的昆虫种类,它们给人类带来的危害不容忽视。本文综述了国内外植物源蚂蚁驱避剂的研究进展,介绍了小黄家蚁植物源萜类驱避剂的制备、活性筛选及构效关系研究,并展望了植物源蚂蚁驱避剂的发展前景。
翁玉辉,肖转泉,许锡招,陈金珠,范国荣,聂雪军,王宗德[9](2014)在《香茅醛缩醛类化合物的合成及其对小黄家蚁的驱避活性》文中提出【目的】香茅醛类化合物具有较好的蚂蚁驱避活性,本研究旨在筛选具有良好驱避活性的新的萜类蚂蚁驱避剂。【方法】以香茅醛为原料合成了香茅醛二甲缩醛、香茅醛二乙缩醛、香茅醛二正丙缩醛、香茅醛二异丁缩醛、香茅醛乙二缩醛、香茅醛1,2-丙二缩醛和香茅醛1,3-丙二缩醛等化合物。所得产品经纯化后,用IR,MS,1H NMR及13C NMR进行结构表征,并在不同浓度下对小黄家蚁Monomorium pharaonis进行驱避活性测试。【结果】各化合物对小黄家蚁具有一定的驱避活性:在10 mg/mL的浓度下,除香茅醛二甲缩醛以外,其他化合物的驱避率均达到70%以上,其中香茅醛二乙缩醛、香茅醛乙二缩醛和香茅醛1,3-丙二缩醛对小黄家蚁的驱避率分别为87.47%,100%和97.53%。浓度为2.5 mg/mL时,其中5个化合物的驱避效果明显下降,但香茅醛乙二缩醛和香茅醛1,3-丙二缩醛仍然表现出很好的驱避活性,驱避率分别为85.33%和97.10%。方差分析也表明,香茅醛1,3-丙二缩醛在同一浓度下驱避效果最佳,其次是香茅醛乙二缩醛。【结论】结果说明,香茅醛二乙缩醛、香茅醛乙二缩醛和香茅醛1,3-丙二缩醛可以用作小黄家蚁驱避剂,而香茅醛乙二缩醛和香茅醛1,3-丙二缩醛可以达到更好的驱避效果,使用浓度为2.5 mg/mL即可。本研究为良好萜类蚂蚁驱避剂的筛选提供了参考依据。
侯峥嵘[10](2013)在《斑衣蜡蝉及其卵寄生蜂研究》文中指出斑衣蜡蝉(Lycorma delicatula (White))属同翅目(Homoptera)蜡蝉科(Fulgoridae),别名红娘子、椿皮蜡蝉、斑衣、樗鸡等,广泛分布于我国陕西、辽宁、山东、山西、河南、河北、北京、江苏、四川、浙江、广东及台湾等地。该虫在北京的寄主主要有臭椿、香椿、千头椿、刺槐、杨、柳、榆、栎、悬铃木、女贞、合欢、珍珠梅、海棠、桃、李等。近年来,斑衣蜡蝉在葡萄、石榴、猕猴桃等经济果园内危害越来越重,由于其若虫体壁覆有蜡质,且善于跳跃移动,使用化学药物防治效果不显着,对环境也造成污染。目前,国内对斑衣蜡蝉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化学防治方面,而对其生物防治的方法很少涉及。因此,本研究从北京地区斑衣蜡蝉的生物学特性研究开始,并调查斑衣蜡蝉的天敌种类,筛选出其优势天敌为一种寄生蜂,鉴定这种寄生蜂的种类为平腹小蜂,重点对平腹小蜂的生物学特性等进行观察,并对其寄生特性和人工室内饲养等进行了初步研究,主要结果和结论如下:⑴野外观察及室内饲养结果表明:斑衣蜡蝉在北京一年发生1代,以卵越冬。翌年4月下旬卵开始孵化为若虫,5月上旬孵化盛期,若虫蜕皮3次,共4龄。6月末出现成虫,8月下旬开始交尾、产卵。卵多产于树干阳面,呈不规则的块状,单层,卵粒排列整齐,5~10行,每行10~30粒,卵块表面覆盖一层灰色似泥土的疏松粉状蜡质。若虫和成虫均喜群集于树干或叶片,以叶基为多,遇惊扰即快速移动或跳飞,跳跃能力极强。取食时口器深深刺入植物组织,造成的伤口流出汁液,肛门能排出蜜汁诱发煤污病的发生。⑵斑衣蜡蝉成虫产卵时优先选择杨树产卵、其次是臭椿、柳树等。其卵粒孵化率比较高,在3种寄主上均为55%以上。平腹小蜂对3种寄主植物上斑衣蜡蝉卵粒的寄生率为:杨树44.34%,柳树上为21.08%,臭椿上为9.08%。⑶调查发现斑衣蜡蝉卵期、若虫和成虫期天敌共有5种,1种为寄生性,3种为捕食性。其中卵期天敌有1种,经鉴定为斑衣蜡蝉平腹小蜂(Ananstatus sp.)(经杨忠岐教授鉴定为一新种,待发表);捕食性天敌4种:小黄家蚁(Monomorium pharaonis),圆蛛科的棒络新妇(Nephila clavata)和大腹圆蛛(Araneus ventricosus)等,中华大刀螳(Paratenodera sinensis)。优势天敌是平腹小蜂,斑衣蜡蝉卵中的自然寄生率为20%~90%,平均为44%。⑷斑衣蜡蝉平腹小蜂在室内人工饲养的情况下(温度25±1℃,相对湿度65±5%,L/D=12/12),一年7~8代。在北京地区野外4月下旬到5月上旬为平腹小蜂的羽化期,成虫羽化后即离开寄主卵块,寻找其它寄主。平腹小蜂的世代历期23~33天。斑衣蜡蝉平腹小蜂的室内人工饲养表明:用柞蚕卵作中间寄主,人工室内饲养的情况下,雌蜂最长可活100天,玻璃试管内饲养单雌产卵量平均64粒,最高为98粒,繁蜂箱内大量饲养雌蜂平均产卵量为232粒,对中间寄主卵的寄生率可达77.3%,羽化率为78%,极具天敌利用的价值。⑸野外当年寄生的平腹小蜂在第二年有两个羽化期,第一个羽化期为4月下旬到5月上旬,第二个羽化期为8月下旬至9月上旬。第一个羽化期羽化量占80%以上。野外平腹小蜂成蜂在斑衣蜡蝉成虫产卵后即对其卵块进行刺探并产卵,以幼虫越冬,直至翌年3月末4月初,日均温达到15℃时羽化,也有15%的幼虫继续滞育,直到8、9月才羽化。人工室内饲养情况下,室温低于17℃,幼虫即进入滞育,直到第二年春天室温20℃以上才发育至羽化。
二、室内小黄家蚁生态学及防治概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室内小黄家蚁生态学及防治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1)东营区家庭小黄家蚁的监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侵害率调查 |
1.3 密度监测 |
1.4 描述统计 |
2 结果 |
2.1 小黄家蚁侵害情况调查 |
2.2 小黄家蚁的密度监测 |
3 讨论 |
(2)0.05%茚虫威杀蚁饵剂对小黄家蚁的防治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2.1 试验现场 |
1.2.2 密度测定 |
1.2.3 施药方法 |
2 结果 |
2.1 房间内各部位蚂蚁活动情况 |
2.2 防治效果 |
3 讨论 |
(3)采用蜂蜜划线法对蚂蚁监测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场所 |
1.2 供试材料 |
1.3 试验方法 |
1.3.1 目测法 |
1.3.2 食物引诱法 |
1.3.3 蜂蜜划线法 |
2 结果 |
2.1 方法的敏感度与实际操作性 |
2.2 不同引诱性食物对监测的影响 |
3 讨论 |
(4)氢化诺卜醇衍生物对淡色库蚊生物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发展趋势和研究进展 |
1.2.1 蚊虫分类与淡色库蚊生物学特征 |
1.2.2 蚊虫的危害 |
1.2.3 蚊虫的防治 |
1.2.4 植物源蚊虫防治化学品的研究 |
1.2.5 氢化诺卜醇及其衍生物的合成与活性研究 |
1.3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氢化诺卜醇衍生物对淡色库蚊幼虫和蛹毒杀作用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供试昆虫 |
2.1.2 供试样品 |
2.1.3 主要仪器设备及试剂 |
2.1.4 试验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氢化诺卜醇衍生物不同浓度对淡色库蚊幼虫、蛹的毒杀活性 |
2.2.2 筛选出的9 种氢化诺卜醇衍生物对幼虫、蛹的毒杀效果 |
2.3 小结与讨论 |
第三章 氢化诺卜醇衍生物对淡色库蚊熏蒸活性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供试昆虫 |
3.1.2 供试样品 |
3.1.3 主要仪器设备及试剂 |
3.1.4 试验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氢化诺卜醇衍生物对淡色库蚊雌蚊的击倒中时KT_(50) |
3.2.2 氢化诺卜醇衍生物对淡色库蚊雌蚊熏蒸的致死中浓度LC_(50) |
3.3 小结与讨论 |
第四章 氢化诺卜醇衍生物对淡色库蚊驱避活性研究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供试昆虫 |
4.1.2 供试样品 |
4.1.3 主要仪器设备及试剂 |
4.1.4 试验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氢化诺卜醇衍生物对淡色库蚊雌蚊的驱避率 |
4.2.2 氢化诺卜醇衍生物对淡色库蚊雌蚊驱避效果折线图 |
4.3 小结与讨论 |
第五章 淡色库蚊对氢化诺卜醇衍生物触角电位反应研究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供试昆虫 |
5.1.2 供试样品 |
5.1.3 主要仪器设备及试剂 |
5.1.4 试验方法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淡色库蚊雌蚊对氢化诺卜醇衍生物的触角电位相对反应值 |
5.2.2 淡色库蚊对氢化诺卜醇衍生物的EAG反应曲线 |
5.3 小结与讨论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介绍 |
(5)3种杀虫胶饵对小黄家蚁和德国小蠊的杀灭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虫 |
1.2 试剂 |
1.3 胶饵配制及性能观察 |
1.4 药效测试方法 |
2 结果 |
2.1 1.05%氟虫腈·残杀威胶饵对德国小蠊、小黄家蚁的室内药效 |
2.2 0.1%茚虫威胶饵对小黄家蚁的室内、模拟现场药效结果 |
2.3 0.05%氟虫腈杀虫胶饵对德国小蠊、小黄家蚁的室内药效 |
2.4 胶饵性能观察 |
3 讨论 |
(6)南京禄口国际机场半自然草坪中鸟类食物—昆虫和草的种类和发生规律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文献综述 |
1.1.1 鸟情调查 |
1.1.2 机场鸟类与昆虫的关系 |
1.1.3 机场鸟类与草的关系 |
1.1.4 鸟类食性分析 |
1.1.5 鸟击防范措施 |
1.2 选题背景、意义和目的 |
1.3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机场草坪昆虫群落组成与结构特点和发生规律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调查区域 |
2.1.2 调查方法 |
2.1.3 鉴定方法 |
2.1.4 数据处理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地上昆虫 |
2.2.2 地表及土壤昆虫 |
2.2.3 鸟类可能的食物源昆虫 |
2.2.4 其他小型动物 |
2.3 讨论与总结 |
2.3.1 地上昆虫 |
2.3.2 地表及土壤昆虫 |
2.3.3 鸟类主要的食物源昆虫 |
2.3.4 其他小型动物 |
第三章 机场草坪植被群落组成和发生规律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调查区域 |
3.1.2 调查方法 |
3.1.3 鉴定方法 |
3.1.4 数据处理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群落组成 |
3.2.2 群落动态 |
3.3 讨论与总结 |
第四章 机场鸟类群落组成、食性和发生规律 |
4.1 材料与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鸟类的群落组成 |
4.2.2 食性分析 |
4.3 讨论与总结 |
4.3.1 鸟类的群落组成 |
4.3.2 食性分析 |
第五章 机场鸟类发生与草坪昆虫、草的种类与数量间相关性 |
5.1 材料与方法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鸟类发生与昆虫之间的关系 |
5.2.2 草坪植被与鸟类、昆虫之间的关系 |
5.3 讨论与总结 |
第六章 控制建议 |
6.1 定期割草 |
6.2 清除腐草和杂物 |
6.3 喷撒农药 |
6.4 调控草坪植物种类 |
6.5 清理排水沟 |
6.6 回填低洼地区(水坑) |
6.7 改造机场附近的环境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Ⅰ 禄口机场昆虫及土壤动物名录 |
附录Ⅱ 禄口机场草类名录 |
附录Ⅲ 禄口机场出现鸟类名录及食性 |
附录Ⅳ 吸引鸟类的昆虫发生数量 |
附录Ⅴ 采样方法及采样生境照 |
(7)海南橡副珠蜡蚧—蚂蚁—寄生蜂之间关系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橡副珠蜡蚧研究概况 |
1.2.1 橡副珠蜡蚧的分类地位 |
1.2.2 橡副珠蜡蚧的发生危害情况 |
1.2.3 橡副珠蜡蚧的分布及寄主 |
1.2.4 橡副珠蜡蚧的危害特点 |
1.2.5 橡副珠蜡蚧的传播途径 |
1.2.6 对橡副珠蜡蚧的生物学研究 |
1.2.7 橡副珠蜡蚧综合防治技术研究进展 |
1.3 橡副珠蜡蚧的天敌研究概况 |
1.3.1 捕食性天敌 |
1.3.2 寄生性天敌 |
1.3.3 互利昆虫对天敌控制效果的影响 |
1.4 蚂蚁对橡副珠蜡蚧田间种群的影响 |
1.4.1 食蜜类群(互利) |
1.4.2 捕食类群 |
1.5 植物源驱避剂的应用 |
1.6 研究目的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供试虫源 |
2.1.1 橡副珠蜡蚧 |
2.1.2 黑褐举腹蚁 |
2.1.3 黑头酸臭蚁 |
2.2 试验条件 |
2.2.1 实验用具 |
2.2.2 试验地的选取 |
2.3 试验方法 |
2.3.1 海南橡副珠蜡蚧危害区蚂蚁种类调查及分类 |
2.3.2 黑褐举腹蚁与黑头酸臭蚁的空间分布类型 |
2.3.3 黑褐举腹蚁与黑头酸臭蚁以及寄生蜂之间的关系 |
2.3.4 黑褐举腹蚁对橡副珠蜡蚧的控制作用 |
2.3.5 植物源蚂蚁驱避剂的应用 |
2.4 数据分析 |
2.4.1 主要数据分析 |
2.4.2 试验数据处理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海南橡副珠蜡蚧危害区蚂蚁种类调查 |
3.1.1 胶园蚂蚁种类鉴定 |
3.1.2 胶园互利性蚂蚁优势种的选择 |
3.2 黑褐举腹蚁与黑头酸臭蚁的空间分布类型 |
3.2.1 黑褐举腹蚁的空间分布类型 |
3.2.2 黑头酸臭蚁的空间分布类型 |
3.3 黑褐举腹蚁对黑头酸臭蚁以及寄生蜂的影响 |
3.3.1 田间黑褐举腹蚁对黑头酸臭蚁的影响 |
3.3.2 黑褐举腹蚁与黑头酸臭蚁间的个体攻击性测定 |
3.3.3 黑褐举腹蚁与黑头酸臭蚁间的攻击强度测定及攻击行为分析 |
3.3.4 黑褐举腹蚁对寄生蜂的影响 |
3.4 黑褐举腹蚁对橡副珠蜡蚧的控制作用 |
3.4.1 黑褐举腹蚁对橡副珠蜡蚧的功能反应 |
3.4.2 黑褐举腹蚁对橡副珠蜡蚧的寻找效应 |
3.4.3 黑褐举腹蚁对橡副珠蜡蚧捕食行为观察 |
3.5 互利性蚂蚁与橡副珠蜡蚧、寄生蜂之间的关系 |
3.5.1 植物源药剂的筛选 |
3.5.2 植物源蚂蚁驱避剂对橡副珠蜡蚧的影响 |
3.5.3 植物源蚂蚁驱避剂对互利性蚂蚁的驱避作用 |
3.5.4 互利性蚂蚁驱避后对橡副珠蜡蚧的影响 |
3.5.5 互利性蚂蚁驱避后对寄生蜂的影响 |
4 结论与讨论 |
4.1 海南橡副珠蜡蚧危害区蚂蚁种类调查 |
4.2 黑褐举腹蚁与黑头酸臭蚁的空间分布类型 |
4.3 捕食性蚂蚁对互利性蚂蚁、寄生蜂的影响 |
4.4 黑褐举腹蚁对橡副珠蜡蚧的控制作用及捕食行为 |
4.5 植物源药剂驱避互利性蚂蚁后橡副珠蜡蚧、寄生蜂的变化 |
5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致谢 |
(8)植物源蚂蚁驱避剂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植物源蚂蚁驱避剂的研究 |
2 小黄家蚁萜类植物源驱避剂的研究 |
3 小结与展望 |
(9)香茅醛缩醛类化合物的合成及其对小黄家蚁的驱避活性(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与方法 |
1.1主要原料、试剂及仪器 |
1.2化合物的合成 |
1.3化合物的合成过程跟踪与结构表征方法 |
1.4蚂蚁驱避活性测定 |
1.5数据统计与分析 |
2结果与分析 |
2.1香茅醛缩醛类化合物的结构表征 |
2.2香茅醛缩醛类化合物对小黄家蚁驱避活性 |
3讨论 |
(10)斑衣蜡蝉及其卵寄生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国内外对于蜡蝉科害虫的生物防治研究 |
1.1.1 蜡蝉科害虫的危害情况 |
1.1.2 斑衣蜡蝉的研究概况 |
1.2 利用平腹小蜂进行生物防治研究 |
1.2.1 平腹小蜂在利用上的优势 |
1.2.2 我国研究较多的几种平腹小蜂 |
1.3 我国对天敌昆虫的应用 |
1.4 课题来源及研究的目的、内容、技术路线 |
1.4.1 课题来源 |
1.4.2 研究的目的意义 |
1.4.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斑衣蜡蝉生物学特性研究 |
2.1 材料和方法 |
2.1.1 调查点情况 |
2.1.2 生物学特性调查及研究 |
2.1.3 虫源 |
2.2 结果与讨论 |
2.2.1 形态特征 |
2.2.2 危害习性 |
2.2.3 寄主范围 |
2.2.4 成虫生活习性 |
第三章 北京地区斑衣蜡蝉天敌种类及控制作用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调查地点 |
3.1.2 调查方法 |
3.2 调查结果 |
3.2.1 斑衣蜡蝉卵的分布 |
3.2.2 斑衣蜡蝉卵的孵化 |
3.2.3 寄生性天敌种类 |
3.2.4 捕食性天敌 |
第四章 斑衣蜡蝉平腹小蜂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材料 |
4.1.2 方法 |
4.2 结果 |
4.2.1 不同寄主的卵粒和卵块寄生率 |
4.2.2 平腹小蜂的羽化和活动 |
4.2.3 交配和产卵 |
4.2.4 成蜂的寿命 |
4.2.5 产卵量 |
第五章 平腹小蜂的室内人工大量繁殖及室内寄生试验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材料 |
5.1.2 方法 |
5.2 结果 |
5.2.1 每代雌蜂的平均产卵量 |
5.2.2 雌雄性比的变化 |
5.2.3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
6.1 结论 |
6.1.1 斑衣蜡蝉的生活史及生物学特性 |
6.1.2 北京地区斑衣蜡蝉的天敌种类 |
6.1.3 平腹小蜂的生物学特性 |
6.1.4 平腹小蜂室内繁殖技术 |
6.2 讨论 |
6.2.1 自然条件下天敌对斑衣蜡蝉的控制作用 |
6.2.2 斑衣蜡蝉平腹小蜂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的补充研究 |
6.2.3 低温冷藏对平腹小蜂的影响 |
6.2.4 平腹小蜂的野外释放技术 |
6.2.5 斑衣蜡蝉的综合防治措施 |
参考文献 |
附录 1 |
附录 2 |
致谢 |
中文详细摘要 |
四、室内小黄家蚁生态学及防治概况(论文参考文献)
- [1]东营区家庭小黄家蚁的监测分析[J]. 陈秀珍. 中华卫生杀虫药械, 2019(05)
- [2]0.05%茚虫威杀蚁饵剂对小黄家蚁的防治效果观察[J]. 张建伟. 中华卫生杀虫药械, 2018(03)
- [3]采用蜂蜜划线法对蚂蚁监测方法的研究[J]. 付学锋,周小洁. 中华卫生杀虫药械, 2017(03)
- [4]氢化诺卜醇衍生物对淡色库蚊生物活性研究[D]. 林雨. 江西农业大学, 2017(05)
- [5]3种杀虫胶饵对小黄家蚁和德国小蠊的杀灭效果观察[J]. 傅龙云,杨露,艾乐乐,沈柏宇,谭伟龙,韩招久,姜志宽. 中华卫生杀虫药械, 2016(05)
- [6]南京禄口国际机场半自然草坪中鸟类食物—昆虫和草的种类和发生规律调查[D]. 刘进伟. 南京农业大学, 2016(04)
- [7]海南橡副珠蜡蚧—蚂蚁—寄生蜂之间关系的初步研究[D]. 张利荷. 海南大学, 2016(01)
- [8]植物源蚂蚁驱避剂的研究进展[J]. 翁玉辉,聂雪军,范国荣,王宗德,韩招久,姜志宽. 中华卫生杀虫药械, 2015(01)
- [9]香茅醛缩醛类化合物的合成及其对小黄家蚁的驱避活性[J]. 翁玉辉,肖转泉,许锡招,陈金珠,范国荣,聂雪军,王宗德. 昆虫学报, 2014(08)
- [10]斑衣蜡蝉及其卵寄生蜂研究[D]. 侯峥嵘.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