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时间序列分析预测洞庭湖区退田还湖试点血吸虫病疫情变化趋势(论文文献综述)
段玲玲[1](2020)在《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文中研究说明资源环境承载力是一个区域性、全球性的问题,是衡量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子。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生态环境受到了破坏,人地矛盾突出,其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成为学术界关注热点。本文从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四个层面构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TOPSIS模型从时空上对2000-2018年湖南省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综合承载力和四个子系统承载力进行剖析,并在此基础上通过GM(1.1)灰色预测模型对其2020年、2025年、2030年的综合承载力及各子系统承载力进行预测,最后探索其承载力提升路径,以期清晰展示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资源环境承载力时空演变特征,为区域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主要结论如下:(1)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时空差异显着。(1)2000-2018年,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全区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整体偏低,呈波动上升态势,由较低水平上升至中等水平。其中,2000-2005年承载力为上升阶段,2005-2010年呈小幅下降,2010-2018年处于上升阶段。各区县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呈波动上升态势,但演变态势不尽相同。(2)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空间格局一直表现为和经济发展水平不相称,承载力水平较高的地区为西部和东南部地区,而低值区位于岳阳市市区、益阳市市区和常德市市区以及市区周边区县;在时空演化上,东—西向由“U”型向倒“U”型转变,南—北向同样呈“U”型向倒“U”型转变,且明显南部高于北部。(2)研究区各区县子系统承载力也存在一定的时空分异。(1)2000-2018年,各区县各子系统承载力整体均呈波动上升趋势,承载指数整体处于中等偏低水平。资源子系统承载力仅上升了0.011,变动最小,环境子系统波动频繁、波动程度较大,经济和社会子系统变化较为平稳。(2)资源承载力呈西部和东部相对较高,中部相对较低的分布格局;环境承载力呈西部和东南部高,其余地区低的空间格局;经济承载力地区差异大致和经济发展水平空间分布表现一致;社会承载力空间分异大致和城镇化水平空间分布趋同一致。(3)2019-2030年,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和四个子系统的承载力依然延续2000-2018年的发展趋势,整体呈波动上升趋势,至2030年,全区所有区县综合承载力和环境承载力指数均上升至中等及以上水平,资源承载力小幅增加,经济承载力和社会承载力呈低水平稳定上升,大部分区县上升至中等水平;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和各子系统承载力空间分异也依旧保持一致,内部差异略有缩小。
肖国良[2](2018)在《星子县人群血吸虫病感染率预测模型探讨与血吸虫病人群感染率相关因素分析》文中提出目的:(1)对九江市星子县血吸虫病人群感染率变化情况以及利用不同时间序列模型预测星子县血吸虫病人群感染率变化趋势,为后续制定新的血吸虫病防治策略提供帮助。(2)通过星子县血吸虫病人群相关因素变化进行研究分析,为血吸虫病防治资源的合理分配以及防治策略的合适性提供参考。方法:(1)收集星子县2005-2014年年度监控数据,采用趋势卡方等统计方法进行分析人群感染率数据变化情况。(2)运用五种不同时间序列模型,预测血吸虫病星子县人群感染率变化趋势。(3)运用单因素卡方分析以及Logistic回归模型,对2005年和2008年这两年的星子县血吸虫病人群相关因素变化情况进行分析。结果:(1)星子县人群血吸虫病感染率由2005年的14.68%降至2014年的0.41%。感染率由2005年(14.68%)一直到2009年(0.44%)都是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但到了2010年(1.38%)和2011年(0.97%),血吸虫病感染率有所反弹,然后又开始呈现下降趋势。(2)在本研究数据中简单移动移动平均模型(n=2)的拟合效果最优,而二次移动平均模型的拟合效果最差。Holt指数平滑模型、简单移动平均模型(n=2)(n=3)、加权移动平均模型、二次移动平均模型2015年预测值分别为0.32%,0.29%.0.29%,0.31%,-0.23%,较2015年血吸虫病感染率0.13%,简单移动平均模型的预测值与实际值差距最小,而二次移动平均模型的预测值与实际值的差距最大。(3)单因素卡方显示,星子县2005年的不同性别、职业、学历中人群血吸虫病感染率有差异,2008年仅不同职业中人群血吸虫病感染率有差异;Logistic回归模型显示,2005年的男性和渔民为血吸虫病人群危险因素,2008年渔民为人群血吸虫病危险因素,其中2005年和2008年都显示职业中渔民为血吸虫病危险因素。结论:以预防传染源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预防措施在星子县实施以来,对血吸虫的防治有显着的效果,尽管某些年份血吸虫病有所波动,但总体呈现下降趋势,因此在今后的血防工作中需要继续坚持综合防治措施来预防血吸虫病;本研究的五种时间序列模型中,根据本文数据,简单移动平均法(n=2)是较好的预测模型;星子县2005年和2008年数据资料都显示职业中渔民为血吸虫病危险因素,所以在今后血防工作中渔民的仍然是需要重点关注的对象。
周杰,李飞跃,任光辉,周艺彪,李石桂,罗志红[3](2017)在《湖南省君山区血吸虫病疫情的时间序列模型分析与预测》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应用时间序列模型分析与预测湖南省君山区血吸虫病疫情变化趋势,为湖沼型血吸虫病的控制与消除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19962016年湖南君山区的血吸虫的疫情数据,绘制湖南省君山区20年来的人群、家畜血吸虫感染率的时序图,对君山区的人群、家畜血吸虫感染率进行ARIMA模型拟合,并预测20172020年人群、家畜血吸虫感染率的变化趋势。结果君山区19962016年疫情呈下降趋势,人群感染率下降94.86%;家畜感染率波动大,至2016年家畜感染率降为0。时间序列分析显示,人群血吸虫感染率最优拟合模型为ARIMA(0,1,0)模型,家畜血吸虫感染率最优拟合模型为ARIMA(1,0,0)模型,两个模型实际值均处于预测值95%CI内,拟合模型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0172020年预测值显示,人群感染率持续维持在低流行状态,而家畜感染率呈现反弹上升。结论君山血吸虫病疫情处于历史最低水平,但需持续加强传染源控制,严防疫情反弹。
李飞跃,谭红专,任光辉,姜琼,王慧岚[4](2017)在《湖南省1984-2015年血吸虫病流行趋势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分析湖南省血吸虫病流行趋势,为控制和消除血吸虫病提供科学参考。方法通过绘制动态趋势图分析1984-2015年湖南省居民及家畜血吸虫感染率变化规律;运用时间回归分析模型对血吸虫感染率进行拟合,并预测感染率近期变化趋势。结果 1984-2015年湖南省居民及家畜血吸虫感染率呈整体下降趋势,下降幅度分别为95.29%和95.16%。经直线回归模型拟合,该期间居民及家畜血吸虫感染率的实际值均处于预测值95%CI内;预计2016-2020年居民及家畜血吸虫感染率将继续下降。结论湖南省血吸虫病疫情呈下降趋势。回归分析模型对血吸虫病疫情短期预测效果较好。
王玲[5](2016)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九江区域血吸虫病疫情动态及预测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1)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九江区域血吸虫病疫情状况及变化趋势进行分析,为下一步制定血吸虫病防治目标和调整防治策略提供参考依据。(2)探索应用灰色模型预测该区域血吸虫病疫情的可行性,为建立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血吸虫病预警体系提供方法学依据。方法:(1)收集2003-2015年九江区域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年报资料,采用趋势卡方检验等统计学方法分析人、畜病情和钉螺情况数据资料。(2)以2005-2014年血吸虫病疫情数据为基础,利用灰色系统GM(1,1)模型建立原始模型,运用等维灰数递补动态预测模型对2015-2020年血吸虫病疫情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引进环境干涉因子修正预测结果,并将2015年的血吸虫病疫情指标的实际数据与预测值进行对比分析,评价模型的预测效果。结果:(1)2003-2015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九江区域传播阻断县由2个增至4个,传播控制县由5个增至9个,未达到传播控制的县数减少到0。人群血检和粪检阳性率明显下降,人群血吸虫感染率大幅度下降(均降至0.01%以下),急性感染病例数由49例快速下降为0,2003-2010年晚期血吸虫病新发例数逐渐增加,2011年以后下降,晚期血吸虫病新发率呈波动下降趋势。耕牛阳性率由2003年的3.74%下降至2015年的0.07%,下降了98.13%。钉螺面积在2005-2015年期间维持在2400024800 hm2之间,并有缓慢增加趋势,灭螺面积增加了59.54%。(2)对人群血吸虫感染率、耕牛阳性率及钉螺面积建立了预测模型,拟合效果较好。中长期预测结果显示,2016-2020年人群血吸虫感染率预测值分别为0.0078%、0.0021%、0.0003%、0.0003%、0.0002%,耕牛阳性率预测值分别为0.1466%、0.0580%、0.0208%、0.0214%、0.0249%,钉螺面积预测值分别为24850.69hm2、24915.83 hm2、24974.10 hm2、25030.61 hm2、25124.46 hm2。人群血吸虫感染率及耕牛阳性率未来几年总体呈下降趋势,钉螺面积有缓慢增长趋势。结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九江区域血吸虫病疫情整体呈下降趋势,但钉螺面积有回升可能;灰色预测模型对该地区血吸虫病疫情预测效果较好,可用于血吸虫病疫情的中长期预测分析。
王强[6](2014)在《江苏省高邮市历史有螺环境的时空分布特征分析》文中指出血吸虫病的流行区域与钉螺的地理分布呈高度一致。以了解钉螺分布范围及其感染情况为目的钉螺调查可用于评价防治效果,并为制定有效的防控措施和卫生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以往研究发现,钉螺分布面积的回升往往早于人、畜病情的回升,因此通过钉螺消长监测,及时发现钉螺消长过程中的时空聚集性和分布的热点区域,掌握其空间分布特征,可为血吸虫病疫情监测、控制和消除干预措施的有效实施提供参考依据。江苏省高邮市是血吸虫病历史重度流行区,经过60多年的防治工作,1995年达到了传播阻断标准,在血吸虫病防治进程中该市积累了丰富的螺情监测数据和防治工作经验。本研究以江苏省高邮市作为典型案例,收集该市1970-2009年有螺环境资料,建立高邮市历史螺情数据库。运用描述性统计、时空扫描统计量、空间自相关分析等方法对高邮市历史有螺环境的分布情况、时空聚集性及重点环境钉螺分布的空间模式和热点区域进行分析,以指导当地及类似地区的监测工作。获得的主要结果有:一、高邮市历史螺情变化特点1970-2009年高邮市共发现有螺环境720处(含244处新发有螺环境),其中水网型环境521处,以历史有螺面积<0.5万m2的环境为主;湖沼型环境199处,历史有螺面积主要在5万m2以上。分析显示湖沼型环境钉螺持续生存时间(18.10±15.20年)显着高于水网型环境(6.41±8.47年,t=13.04,P<0.01),而不同类别的水网型环境、不同有螺面积环境的持续生存时间也存在显着差异(F=7.07,P<0.01;F=49.98,P<0.01)。不同防治阶段新发有螺环境的不同类型环境所占比例不同,疫情控制阶段以湖沼型环境为主(占83.61%,51/61),而传播控制和传播阻断后以水网型环境为主,分别占新发环境总数的56.35%(71/126)和85.96%(49/57)。二、高邮市历史有螺环境时空聚集性运用扫描统计量法对该市1970-2009年间的全部有螺环境的时空聚集性进行分析,发现在1983-2002年和1970-1973年间各有1处聚集,前者覆盖了新民滩以129号滩为中心的135块滩块,后者覆盖了界首、周山和马棚等乡镇的227处有螺环境;分别对水网型、湖沼型有螺环境进行扫描统计量分析,结果各探测到2处时空聚集区,水网型有螺环境的聚集区分别出现于1970-1974年县域北部、1986-2005年县域南部,湖沼型有螺环境聚集区分别出现于1990-2009年新民滩东南部靠邵伯湖侧、1975-1994年新民滩北部靠高邮湖侧。水网型有螺环境聚集的时间区段相对较短,而湖沼型有螺环境聚集区随时间按先上游后下游的顺序出现聚集。新发螺点的聚集时间区段相对更短,为1-2年。三、高邮市新民滩钉螺的空间分布模式及热点区域对当地湖沼型聚集区有螺环境-新民滩钉螺分布的空间相关性进行分析,全局自相关分析显示研究时段新民滩钉螺呈随机分布为主,空间聚集分布为辅,两种分布的年份分别占75%(30/40)和25%(10/40),后者钉螺空间聚集分布模式呈高值聚集。进一步运用局部自相关分析方法探测聚集年份期间新民滩钉螺分布的热点区域,发现各聚集年份钉螺分布的热点较集中,主要以王港河以西、水位控制线以北的区域为热点分布区域。结论高邮市湖沼型历史有螺环境持续生存时间较水网型有螺环境长,是高邮市钉螺的监测重点区域。全市历史有螺环境的时空聚集区早期位于水网地区,后期位于湖沼地区。湖沼地区聚集区随时间按先上游后下游的顺序变化,与新民滩淮河泄洪入江水流方向一致。新民滩钉螺分布以随机分布为主,聚集年的热点区域主要分布在王港河以西、水位控制线以北的区域。各地在制定钉螺控制对策、确定防治重点区域时应因地制宜地根据螺情消长监测的结果进行调整。
张艳[7](2014)在《洞庭湖区钉螺与血吸虫病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关系研究》文中提出血吸虫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传染病或寄生虫病。我国是日本血吸虫病流行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目前,关于血吸虫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血吸虫病的流行与防治方面。同时,关于血吸虫病与环境因子(水文特征、温度、植被等)的关系,国内外学者做了大量的相关研究。研究表明环境条件是影响钉螺生存和血吸虫病传播的决定性因素。随着三峡工程的蓄水运行、气候的变化、退田还湖政策的实施等,有关洞庭湖区水和生态环境的改变对洲滩钉螺生存和血吸虫病的传播影响研究还有待进一步开展。本研究拟以洞庭湖区为研究对象,以该区域血吸虫病疫情、MODIS以及水位等数据为基础,采用ENVI、GIS分析软件及其他统计学方法,系统地研究了洞庭湖区血吸虫病疫情及钉螺的时空变化特征及疫情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研究结果如下:(1)洞庭湖区血吸虫疫情的时空变化特征研究表明:洞庭湖区急性血吸虫病呈显着下降趋势,近几年已被控制在20例以内,并且青少年病例所占比例显着减小;人类血吸虫病疫情整体呈上升趋势,其中19962003年间上升幅度极小,20032006年呈急剧上升趋势,2007年出现明显的下降后再次呈现显着的增长,并且2003年后疫情严重区域由靠近湖区向外扩张;耕牛血吸虫病19962003年间呈缓慢的增长趋势,2003年之后呈持续下降趋势,2010年较2003年下降了62.76%;且靠近湖区人类和耕牛血吸虫病疫情更为严重。(2)基于MODIS数据洞庭湖区钉螺可疑孳生地探测及其时空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基于MODIS遥感影像的多源信息水体提取方法在钉螺可疑孳生地探测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洞庭湖区潜在的钉螺孳生地面积呈显着的减小趋势,2007年仅为2003年的39.40%,2008年为2003年的40.10%;且2003年以后,东洞庭湖区和南洞庭湖区钉螺可疑孳生地有显着的缩减,西洞庭湖区2004年之后则表现为仅剩下零碎的区域适宜钉螺孳生。(3)洞庭湖区血吸虫病疫情与环境因子关系研究表明:近年来,洞庭湖区水面面积、水位、洲滩水淹时间等环境因子均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且各环境因子与血吸虫病疫情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其中,洞庭湖区10月份的水位和洲滩开始水淹时间与人群感染率之间存极显着的负相关性,其相关系数的平方分别达到-0.800和-0.773。且10月份的水位和开始水淹时间与人群感染率之间回归模型拟合效果良好,未来洞庭湖区人类血吸虫病的发展可以依据10月份的水位和开始水淹时间进行初步预测。
胡光伟[8](2014)在《洞庭湖水沙时空演变及其对水资源安全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洞庭湖的水沙演变是引起洞庭湖生态环境变化的关键因子,尤其是三峡水库运行后,荆江三口来水来沙的剧烈变化是导致江湖关系演变的关键驱动力。因此,系统研究洞庭湖水沙时空演变及其对水资源安全的影响,是洞庭湖研究的前沿课题。全面分析洞庭湖水沙演变与变异规律,重点探讨新的来水来沙条件对洞庭湖区水资源安全的影响,为洞庭湖的治理提供新的思路和技术支撑。论文立足于地理学和水文学,以水文学、生态学、自然地理学、水资源与环境科学及工程水文学等学科基本理论为指导,运用Mann—Kendall趋势和突变检验法、线性回归趋势分析、双累积曲线法、累积滤波器法、R/S分析法、小波分析法等多种分析方法,定性分析与定量计算相结合,并充分应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DPS,科学计算软件Matlab以及ArcGis、MapInfo和CorelDraw等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等。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成果如下:(1)江湖关系即将发生新的调整过程。洞庭湖区河流水系发达,江湖关系复杂,三峡水库蓄水运行以后,三口入湖水沙发生了较大变化,引起洞庭湖区的连锁反应,湖区蓄洪能力、江湖生态系统稳定性、湖区湿地生态功能和泥沙淤积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江湖关系面临新的调整过程。(2)基于时间序列变异理论,采用过程线法、滑动平均法、距平分析法、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法、小波分析法等多种时间序列统计分析方法,对洞庭湖区入出湖径流量和输沙量的演变过程与变化规律进行分析,并探讨了洞庭湖冲淤时空变化,主要结果如下:(Ⅰ)湖南四水入湖水沙变化。四水入湖水量除湘水有增加趋势外,其余均呈微弱的衰减趋势,而入湖沙量则均呈较显着衰减趋势,入湖水沙量均处于少水(沙)期;历年水沙变化有明显突变特征,且输沙量变化呈强持续性;四水径流量分别有23a、23a、24a和33a的周期性,输沙量有21a、20a、22a和13a的周期性;四水入湖水量和沙量年内分配不均匀性特征较明显,特别是输沙量的年内分配极为不均,径流集中于5~7月,输沙集中于6~7月。(Ⅱ)荆江三口入湖水沙变化。三口入湖水沙量均呈显着衰减趋势,输沙量衰减趋势更为显着,入湖水沙量均处在一个少水(沙)期;历年水沙变化有明显突变特征,均表现为强持续性;三口径流周期分别为16a、31a、31a,输沙周期分别为33a、31a、31a;三口入湖水沙量年内分配极不均匀,汛期径流量和输沙量占全年的比例均在90%以上,径流输沙均集中在每年的7月份,三口分流洪道萎缩速度加快,枯季三口断流天数显着增多。(Ⅲ)城陵矶出湖水沙变化。出湖水沙量均呈减少趋势,径流序列分为1951~1970年多水期和1971~2011年的少水期,输沙序列分为1951~1982年多沙期和1983~2011年少沙期;城陵矶径流和输沙序列分别在1971年和1982年发生了突变,分别具有35a和31a的周期性特征;径流输沙年内分配不均匀,分别集中在每年的7月和4月。(ⅣV)湖泊冲淤变化。洞庭湖在形成和演变过程中大致经历了形成、扩大、破碎和解体的过程变化。1951~2011年洞庭湖淤积泥沙总量627173×104t,年均淤积量为10282× 104t,洞庭湖平均淤积厚度达1.56m,年均淤积厚度约为2.56cm。淤积较为严重的区域主要集中在西、南洞庭湖,七里湖现已淤平。(3)洞庭湖水沙变异诊断。受自然和人类活动双重因素影响,江湖关系先后发生了多次较大调整过程。探讨了水沙变异识别的系统流程和方法,采用累积滤波器法、线性回归法、滑动平均法、Mann—Kendall趋势和突变检验法、R/S分析法、小波分析法等多种统计分析方法,对洞庭湖水沙变化的趋势性、突变点、持续性和周期性进行分析和诊断。(Ⅰ)趋势性:三口、四水和城陵矶径流和输沙均呈衰减趋势,且输沙衰减趋势更为显着;(Ⅱ)突变点:三口入湖径流输沙序列分别在1977年和1990年附近发生了突变;四水径流序列未发生突变,输沙序列在1996年附件发生了突变;城陵矶径流序列在1971年发生了突变,输沙序列在1982年发生了突变;(Ⅲ)持续性:三口、四水和城陵矶径流输沙均表现出正持续性;(Ⅳ)周期性:三口、四水和城陵矶径流序列第一主周期分别为31a、23a和35a,输沙序列第一主周期分别为31a、21a和31a。(4)在对荆江—洞庭湖河网结构进行概化的基础上,建立江湖联合水沙数学模型对洞庭湖区水沙耦合过程进行模拟,分别构建多变量自回归模型、人工神经网络模型、投影寻踪回归模型、支持向量机模型对洞庭湖入出湖水沙进行仿真模拟。结果表明,通过SVM模型模拟径流量的最大误差百分比为2.84%,其余误差均在2%以内,输沙量最大误差百分比为15.22%(2007年),其余误差均在2%以内,SVM模型具有较高的模拟精度,可信度较高,可以用来对洞庭湖出湖水沙进行预测。(5)洞庭湖水沙时空演变对水资源安全的影响与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从防洪安全(水多)、缺水安全(水少)、水质安全(水脏)和饮水安全等方面分析了洞庭湖区面临的水资源安全状况,并对影响湖区水资源安全的因素进行了探讨。(Ⅰ)水量安全的影响:水量安全包括防洪安全和缺水安全两个方面,三峡水库建成后洞庭湖的防洪形势有所好转,但三峡并不能完全解决洞庭湖的防洪安全问题,湖区的防洪形势依然严峻;另外随着三口入湖水量的减少,洞庭湖的缺水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必须引起足够重视。(a)防洪安全:①2003年三峡水库蓄水以后,水库对长江上游洪水具有一定的削峰作用,洞庭湖的防洪压力有所减轻;②但三峡水库并不能够完全解决洞庭湖的洪涝灾害问题,洞庭湖区一直是受洪涝灾害影响最为严重的区域之一,洞庭湖自身的防洪作用依然占据不可替代的地位;③三峡水库蓄水运行减少了荆江三口入湖沙量,有利于减轻洞庭湖的泥沙淤积;④但三峡运行初期将会对长江干流河道造成冲刷,进一步加剧湖口出流顶托作用,不利于湖区的防洪排涝,且水库调度作用使后洪水过程历时延长,对湖区防洪造成不利影响。(b)缺水安全:三峡水库拦截了上游的大量泥沙,坝下游清水下泄导致长江干流冲刷,河床下切,枯水期时间延长,流量减小,枯水位显着下降,不利于洞庭湖水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湖区水资源的综合利用。荆江三口入湖水量锐减至475×108m3/a(2003~2010年),导致湖区连年季节性缺水,枯季荆江三口断流天数逐年增加,2006年藕池河西支断流天数达336d,刷新了历史断流天数记录。洞庭湖近几年持续出现水位偏低、湖泊面积不断萎缩,致使洞庭湖区严重的缺水形势。(Ⅱ)水质安全的影响:三峡水库蓄水运用后,荆江三口入湖水量发生了较大变化,湖泊水体自净能力受到较大影响。①湖区水质污染逐渐加剧,水体TN和TP的浓度呈上升趋势,湖区各水域水质综合污染指数以入湖口水域最大,湖体水域次之,出湖口水域最小;湖体水质表现为东洞庭湖劣于南洞庭湖,南洞庭湖劣于西洞庭湖。②2007年以前洞庭湖Ⅱ类水质断面所占比例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Ⅲ类水质断面所占比例不断上升,2007年以后洞庭湖Ⅱ类水质断面所占比例总体上呈现上升趋势,Ⅲ类水质断面所占比例不断下降;各年份Ⅰ—Ⅲ类水质断面比例均为100.0%,整体水质状况为优;洞庭湖水质的水期变化较为明显,汛期水质较好,平水期和丰水期水质状况均为优,而非汛期水质较差。③洞庭湖富营养化状态从1991~2007年的中营养化到2008~2010年的轻度富营养化。三峡工程运行后将对洞庭湖富营养化带来影响:一方面,洞庭湖来水量减少导致水体自净能力减弱,从而TN、TP、CODMn等浓度上升;另一方面,来沙量减少导致SS减少,进而导致SD提高和Chla增加。④采用支持向量机建立洞庭湖富营养化预测模型,经检验,TN、TP、CODMn、Chla、SD模型均能够满足预测要求,预测结果表明:各污染物浓度上升趋势较为明显。⑤洞庭湖CODMMn、TN、TP的多年平均水环境容量分别为2963740t、699935t、50073t。枯水期:11 月份CODMn、TN、TP 三种污染物月平均水环境容量分别衰减10757t、289t和24t;1~4、12月份水环境容量在蓄水前后变化不大。丰水期:10月份的水环境容量变化最大,主要是因为10月开始蓄水,洞庭湖的净化能力受到影响。⑥洞庭湖区水质污染和富营养化是点源污染和面源污染共同作用形成的,其中点源污染主要指工业污染,面源污染主要包括农业污染、地表径流污染和生活污染等,洞庭湖的N、P元素超标主要是面源污染引起的。(Ⅲ)饮水安全的影响。受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和农药化肥等对湖泊水体的污染,湖区水质性缺水形势越来越严重,需要解决饮水安全的人口已达350.3万人,占全省的24.5%,饮水安全问题亟待解决。①洞庭湖地表水和地下水受到严重污染,人畜饮水安全受到威胁,同时荆江三口入湖水量锐减,湖区降水持续偏少也加剧了湖区的旱情;另外,湖区改水工作步履维艰是农村饮水困难的现实情况。②三峡工程运行后,每年10月份开始蓄水,下泄流量比多年平均流量减少7890m3/s,枯水期1~3月份流量增加1170~1760m3/s,4月份流量减少370m3/s,5月份流量增加3760m3/s,洪水期6~9月份流量变化不大。荆江三口入洞庭湖的水量显着减少,湖区潜水位下降,尤其是枯水期水位下降明显。③最后提出解决湖区饮水安全的措施。首先应优化水资源配置,加强水资源保护,做到取水与治污相结合,加大湖区饮用水工程建设力度,加强饮水安全的管理。
陈艳艳[9](2014)在《湖北省血吸虫病空间流行特征及预测分析》文中提出目的:1、分析湖北省血吸虫病流行区县(市、区)级别血吸虫病和钉螺的流行状况,并揭示其空间分布规律,探寻血吸虫病高风险区域,为制定血吸虫病防治工作的目标和重点提供理论指导;2、探讨湖北省钉螺分布与气候因素之间的关系,寻找主要气候影响因子,为有效控制钉螺及预防钉螺扩散提供科学依据;3、研究湖北省居民和耕牛血吸虫感染率的短期变化趋势,为血吸虫病预测预警提供理论依据,也为血吸虫感染率的短期预测提供简单可行的方法学依据。方法:1、回顾性收集2008~2012年湖北省血吸虫病县(市、区)级别的人群和耕牛查治病以及查灭螺资料,以该疫情数据资料为基础资料与湖北省GIS地理空间数据库进行匹配,构建湖北省血吸虫病的空间分析数据库。采用描述性分析方法对血吸虫病人数、居民血吸虫感染率、血吸虫病牛数、家畜血吸虫感染率以及有螺面积、有螺面积百分比等指标的动态变化进行分析。运用全局空间自相关的Moran’sI指标以及局部空间自相关的Getis-Ord Gi*指标分析湖北省血吸虫病感染率、钉螺分布的空间聚集性。2、收集2009年湖北省18个县(市、区)的螺情资料,并计算活螺平均密度和钉螺感染率两个主要指标,提取相关气候因素资料。以平方根转换后的活螺平均密度和钉螺感染率为因变量,以年平均温度、年均最低温度、年均相对湿度、年均降雨量、年均日照时数为自变量建立回归模型。运用全局和局部空问回归模型分别研究活螺平均密度和钉螺感染率与气候因素的关系。3、运用时间序列ARIMA模型对湖北省1987~2013年居民和耕牛血吸虫感染率分别进行拟合,并预测感染率的短期变化趋势。结果:1、湖北省血吸虫病空间流行特征:2008~2012年间,湖北省血吸虫病病人数、居民血吸虫感染率均呈下降趋势。5年间居民血吸虫感染率的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有统计学意义(Moran’sI>0,P<0.01),表明2008~2012年湖北省县级居民血吸虫感染率分布存在空间自相关,有空间聚集现象。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居民血吸虫感染率高值聚集县(市、区)数在8-11个之间,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高值聚集区主要分布在荆州区、沙市区、江陵县、公安县、石首市、监利县、洪湖市和赤壁市等8个县(市、区)。5年间,湖北省各地检查家畜主要为耕牛。病牛数和耕牛血吸虫感染率均呈下降趋势。耕牛血吸虫感染率的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有统计学意义(Moran’s I>0, P<0.01),提示2008~2012年湖北省县级耕牛血吸虫感染率分布存在空间自相关,呈现空间聚集现象。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耕牛血吸虫感染率高值聚集县(市、区)数在6~9个之间,聚集数总体呈增加趋势。高值聚集区主要分布在沙市区、江陵县、公安县、石首市、监利县和洪湖市等6个县(市、区)。2008~2012年间,湖北省钉螺面积稍有下降但变化不大。有螺面积百分比先上升,2010年最高为28.3868%,随后又下降,但总体变化也不大。有螺面积的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有统计学意义(Moran’s I>0, P<0.01),表明2008~2012年湖北省有螺面积分布存在空间自相关,有空间聚集现象。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显示,5年间有螺面积高值聚集县(市、区)均分布在江陵县、公安县、石首市、监利县、洪湖市、仙桃市、汉南区和嘉鱼县8个县(市、区)。2、钉螺分布与气候因素的分析:活螺平均密度与气候因素的最小二乘法(OLS)线性回归模型结果显示,活螺平均密度与年平均温度、年均最低温度、年均相对湿度、年均降雨量、年均日照时数的多重线性回归模型残差具有空间自相关性(Moran’s I=0.2780,P=0.000)。因此,仅用普通线性回归分析是不充分的,需要进一步应用空间回归模型分析。空间依赖性Lagrange乘数检验统计量结果提示,应选择空间滞后模型(SLM)进行分析。SLM模型拟合的空间回归系数ρ=-0.4365,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的R2和LIK值较OLS大,且AIC和SC值较OLS小,说明SLM模型有明显改进,拟合优度较OLS好。SLM模型结果表明,活螺平均密度与年平均温度和年均降雨量呈正相关,且回归系数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活螺平均密度与年均最低温度和年均相对湿度呈正相关,与年均日照时数呈负相关,但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运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WR)进行局部空间回归分析,结果显示GWR模型的AIC值(9.2714)比OLS的AIC值(15.9756)小,也比SLM模型的AIC值(12.0415)小,说明GWR模型拟合效果较好。GWR模型对各参数的估计值在每个研究区域不相同,取值在一定范围变动。钉螺感染率与年平均温度、年均最低温度、年均相对湿度、年均降雨量、年均日照时数的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模型残差Moran’s1=0.1828,P=0.000,有空间自相关性。进一步运用空间回归模型进行分析,根据空间依赖性Lagrange乘数检验统计量结果,选择空间滞后模型(SLM)进行分析。SLM模型拟合的空间回归系数有统计学意义(ρ=-0.1515,P<0.05),模型的R2和LIK值较OLS大,且AIC和SC值较OLS小,表明SLM模型较OLS有明显改进,拟合优度较好。SLM模型结果显示,钉螺感染率与年平均温度呈正相关,且回归系数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钉螺感染率与年均最低温度、年均相对湿度和年均降雨量呈正相关,与年均日照时数呈负相关,但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局部空间回归分析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WR)结果表明,GWR模型的AIC值(4.0395)比OLS的AIC值(7.8222)小,也比SLM模型的AIC值(7.5764)小,GWR模型拟合效果更好。GWR模型对各参数的估计值随空间位置的变化而改变,充分体现了空间异质性的特点。3、血吸虫病感染率的时间序列模型预测:构建的时间序列ARIMA模型拟合效果较好,居民和耕牛血吸虫感染率的实际值均分别落在其预测值的95%可信区间内。预测结果显示未来五年湖北省居民和耕牛血吸虫感染率仍继续降低,但下降幅度不大。结论:1、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可以从整体上判断湖北省血吸虫病疫情指标是否存在空间聚集性,而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则可以进一步探测出具体的聚集区域。湖北省居民、耕牛病情及钉螺在空间分布上均在聚集性,且高值聚集区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江汉平原范围。2008年湖北省达到血吸虫病疫情控制标准以来,各病情指标均呈下降趋势且聚集范围有所变化,而螺情指标则变化不大。2、空间回归分析在研究具有空间自相关和异质性的钉螺数据与气候影响因素关系时,较经典线性回归分析效果好。影响活螺平均密度的主要气候因素是年平均温度和年均降雨量,影响钉螺感染率的主要气候因素是年平均温度。3、时间序列ARIMA模型预测精度较好,可用于对血吸虫感染率进行短期预测分析。
赵浩,汪鑫[10](2013)在《血吸虫病疫情预测模型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预测模型已经被广泛地用于血吸病疫情的预测及防治策略的选择,并在应用中得到了不断的发展,本文简要综述了一些已经被广泛应用的预测模型以及最新进展。
二、时间序列分析预测洞庭湖区退田还湖试点血吸虫病疫情变化趋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时间序列分析预测洞庭湖区退田还湖试点血吸虫病疫情变化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1)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国外研究进展 |
1.2.2 国内研究进展 |
1.2.3 研究现状总结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技术路线 |
2 研究区概况及数据来源 |
2.1 研究区概况 |
2.1.1 自然资源概况 |
2.1.2 生态环境概况 |
2.1.3 社会经济概况 |
2.2 研究时间尺度 |
2.3 数据来源 |
3 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 |
3.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3.1.1 指标选取 |
3.1.2 指标可信度检验 |
3.1.3 指标分析 |
3.2 评价模型构建 |
3.2.1 熵权法 |
3.2.2 TOPSIS模型 |
3.2.3 改进的熵权TOPSIS模型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评价结果 |
3.3.2 结果分析 |
4 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资源环境承载力预测 |
4.1 预测模型 |
4.2 预测结果分析 |
4.2.1 资源环境承载力预测 |
4.2.2 各子系统承载力预测 |
5 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资源环境承载力提升对策 |
5.1 明确区域开发方向,提升承载能力 |
5.2 优化配置存量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
5.3 推动产业转型发展,保障环境质量 |
5.4 加强区域一体化,缩小区域差距 |
6 结论与讨论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2)星子县人群血吸虫病感染率预测模型探讨与血吸虫病人群感染率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日本血吸虫病流行环节及危害 |
1.2 血吸虫病在中国的流行状况及防治措施变化 |
1.3 血吸虫病在江西省的流行现况 |
1.4 目前我国血吸虫病防治的问题 |
1.5 选题意义 |
第2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
2.1 研究地区 |
2.1.1 研究地区背景 |
2.1.2 疫区分类标准 |
2.1.3 星子县综合防治措施 |
2.2 研究对象 |
2.2.1 人群病情监测 |
2.2.2 监测数据指标 |
2.2.3 Logistic回归模型所需阳性血吸虫病样本量 |
2.3 研究方法 |
2.3.1 星子县2005年到2014年人群血吸虫病感染率时间序列分析 |
2.3.2 星子县血吸虫病人群相关因素的单因素卡方分析及Logistic回归分析 |
2.3.3 统计软件 |
2.3.4 技术路线 |
第3章 研究结果 |
3.1 星子县2005-2014年人群血吸虫病感染率变化趋势 |
3.2 时间序列分析预测2014年后星子县人群血吸虫病感染率的变化趋势 |
3.3 星子县2008年较2005年人群血吸虫病的变化情况 |
3.3.1 星子县2008年较2005年人群血吸虫病感染率变化情况 |
3.3.2 星子县2005年和2008年血吸虫病人群相关因素的单因素卡方分析 |
3.3.3 星子县2005年和2008年血吸虫病人群相关阳性因素的的的的Logistic回归分析 |
第4章 讨论 |
第5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综述 |
参考文献 |
(3)湖南省君山区血吸虫病疫情的时间序列模型分析与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与方法 |
一、研究现场 |
二、资料来源 |
三、统计分析 |
四、ARIMA时间序列模型构建 |
结果 |
一、1996~2016年君山区疫情变化趋势 |
二、时间序列分析 |
讨论 |
(5)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九江区域血吸虫病疫情动态及预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
2.1 资料的来源 |
2.2 疫情监测方法 |
2.2.1 人群病情监测 |
2.2.2 家畜病情监测 |
2.2.3 螺情监测 |
2.2.4 流行情况判定标准 |
2.3 中长期灰色预测方法 |
2.3.1 灰色预测的基本原理 |
2.3.2 灰色模型GM(1,1)的建立 |
2.3.3 GM(1,1)模型精度检验 |
2.3.4 不同维数GM(1.1)模型的优选 |
2.3.5 等维递补灰数动态预测 |
2.3.6 环境干涉因子修正预测值 |
2.3.7 模型的预测内容及评价 |
2.4 分析指标计算公式 |
2.5 统计分析方法 |
第3章 结果 |
3.1 流行区基本概况及达标情况 |
3.2 人群血吸虫病流行与查治情况 |
3.2.1 人群血吸虫感染率变化及防治情况 |
3.2.2 急性感染及晚期血吸虫病病例 |
3.3 耕牛血吸虫病流行与查治情况 |
3.4 螺情调查及控制情况 |
3.4.1 钉螺调查情况的动态分布 |
3.4.2 钉螺面积变化及灭螺情况 |
3.5 中长期灰色预测模型的建立及预测 |
3.5.1 GM(1,1)模型的建立及精度检验 |
3.5.2 等维递补灰数动态预测结果 |
3.5.3 预测结果验证 |
第4章 讨论 |
4.1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九江区域血吸虫病疫情变化分析 |
4.2 灰色预测模型预测血吸虫病流行趋势的效果分析 |
第5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综述 |
参考文献 |
(6)江苏省高邮市历史有螺环境的时空分布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研究背景 |
2 研究目标 |
3 研究内容 |
4 技术路线 |
第一部分 高邮市历史螺情变化趋势及特征研究 |
1 前言 |
2 材料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第二部分 高邮市历史有螺环境的时空聚集性分析 |
1 前言 |
2 材料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第三部分 高邮市新民滩钉螺的空间分布模式及热点分析 |
1 前言 |
2 材料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发表文章 |
(7)洞庭湖区钉螺与血吸虫病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
1.2.1 钉螺及血吸虫病研究的发展状况 |
1.2.2 国内外关于影响钉螺及血吸虫病疫情的主要环境因子分析 |
1.2.3 现代信息技术在钉螺及血吸虫病研究方面的应用研究 |
1.3 目前该领域存在的问题分析 |
1.4 研究内容与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1.5 文章的组织结构 |
第2章 研究区域概况与数据准备 |
2.1 洞庭湖区概况 |
2.1.1 区域地理位置及行政区划概况 |
2.1.2 洞庭湖自然与社会环境概况 |
2.1.3 洞庭湖区血吸虫病概况 |
2.2 数据准备 |
2.2.1 血吸虫病疫情数据 |
2.2.2 水位数据 |
2.2.3 MODIS 数据 |
第3章 洞庭湖区血吸虫病疫情时空变化特征研究 |
3.1 洞庭湖区急性血吸虫病变化 |
3.1.1 急性血吸虫病疫情变化特征 |
3.1.2 急性血吸虫病患者年龄及职业组成变化特征 |
3.1.3 急性血吸虫病变化特征分析 |
3.2 洞庭湖区血吸虫病人群感染率时空变化 |
3.2.1 血吸虫病人群感染率随时间变化 |
3.2.2 血吸虫病人群感染率空间分布 |
3.3 洞庭湖区血吸虫病耕牛感染率时空变化 |
3.3.1 血吸虫病耕牛感染率随时间变化 |
3.3.2 血吸虫病耕牛感染率空间变化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 MODIS 数据洞庭湖区钉螺可疑孳生地探测及其时空变化特征研究 |
4.1 地物信息提取 |
4.1.1 水体信息提取 |
4.1.2 植被信息提取 |
4.2 钉螺可疑孳生地提取及验证 |
4.2.1 钉螺生长环境特征 |
4.2.2 钉螺可疑孳生地提取 |
4.2.3 钉螺可疑孳生地验证 |
4.3 钉螺可疑孳生地变化趋势研究 |
4.3.1 钉螺可疑孳生地面积随时间的变化 |
4.3.2 钉螺可疑孳生地空间变化 |
4.3.3 钉螺可疑孳生地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洞庭湖区血吸虫病疫情与环境因子关系研究 |
5.1 洞庭湖区各环境因子变化特征 |
5.1.1 洞庭湖区水域面积变化特征 |
5.1.2 洞庭湖区水位变化特征 |
5.1.3 洞庭湖区洲滩水淹时间变化特征 |
5.1.4 洞庭湖区 NDVI 变化特征 |
5.2 洞庭湖区血吸虫病疫情与各环境因子相关性研究 |
5.2.1 血吸虫病疫情与水面面积相关性 |
5.2.2 血吸虫病疫情与水位相关性 |
5.2.3 血吸虫病疫情与水淹时间相关性 |
5.2.4 血吸虫病疫情与 NDVI 相关性 |
5.2.5 血吸虫病疫情与各环境因子相关性结果分析 |
5.3 人类血吸虫病疫情与环境因子定量关系研究 |
5.3.1 人类血吸虫病疫情与水位因子之间定量关系研究 |
5.3.2 人类血吸虫病疫情与水淹时间之间定量关系研究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主要研究特色 |
6.3 研究中的不足 |
6.4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致谢 |
(8)洞庭湖水沙时空演变及其对水资源安全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 |
2.1 地理位置 |
2.2 地形地貌 |
2.3 流域水系 |
2.4 气象水文特征 |
2.5 土壤植被 |
2.6 人口和社会经济 |
2.7 生态环境 |
2.8 洞庭湖历史演变与江湖关系变化 |
2.9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洞庭湖区水文泥沙特征与湖泊冲淤时空变化 |
3.1 洞庭湖入湖水文泥沙条件变化 |
3.2 湖泊冲淤时空变化 |
3.3 洞庭湖出湖径流泥沙特征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洞庭湖水沙变异诊断与影响机理分析 |
4.1 水沙序列及其变异 |
4.2 水沙序列变异识别与诊断 |
4.3 洞庭湖区水沙变异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三峡工程运行后江湖水沙交互作用模拟分析 |
5.1 面向复杂系统的水文建模技术 |
5.2 长江与洞庭湖水沙交互数学模型及分析 |
5.3 三峡建库后的洞庭湖出湖径流量和输沙量预测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洞庭湖水沙时空演变对水量安全的影响分析 |
6.1 洞庭湖区的洪旱灾害形势 |
6.2 三峡水库运行对洞庭湖水量安全的影响 |
6.3 洞庭湖区洪涝灾害形成机制分析 |
6.4 洞庭湖区洪涝灾害防治措施 |
6.5 洞庭湖区缺水安全防治措施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洞庭湖水沙时空演变对水质安全的影响分析 |
7.1 洞庭湖水质污染状况 |
7.2 洞庭湖水体富营养化状况 |
7.3 三峡工程运行前后洞庭湖水环境容量分析 |
7.4 洞庭湖区水质污染的形成机制分析 |
7.5 洞庭湖区水质污染防治措施 |
7.6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洞庭湖水沙时空演变对饮用水安全的影响分析 |
8.1 洞庭湖区饮用水安全现状及存在问题 |
8.2 三峡工程运行对洞庭湖区饮用水安全的影响 |
8.3 洞庭湖区饮用水安全治理措施 |
8.4 本章小结 |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
9.1 研究结论 |
9.2 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 |
9.3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9)湖北省血吸虫病空间流行特征及预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2 研究目的 |
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二章 湖北省血吸虫病空间流行特征分析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章 钉螺分布与气候因素的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四章 血吸虫感染率的时间序列模型预测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五章 研究总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附录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持/参与课题情况 |
致谢 |
(10)血吸虫病疫情预测模型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地理信息系统模型 |
2 贝叶斯时空模型 |
3 数学模型法 |
四、时间序列分析预测洞庭湖区退田还湖试点血吸虫病疫情变化趋势(论文参考文献)
- [1]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D]. 段玲玲.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2]星子县人群血吸虫病感染率预测模型探讨与血吸虫病人群感染率相关因素分析[D]. 肖国良. 南昌大学, 2018(07)
- [3]湖南省君山区血吸虫病疫情的时间序列模型分析与预测[J]. 周杰,李飞跃,任光辉,周艺彪,李石桂,罗志红.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2017(02)
- [4]湖南省1984-2015年血吸虫病流行趋势分析[J]. 李飞跃,谭红专,任光辉,姜琼,王慧岚.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17(03)
- [5]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九江区域血吸虫病疫情动态及预测的研究[D]. 王玲. 南昌大学, 2016(05)
- [6]江苏省高邮市历史有螺环境的时空分布特征分析[D]. 王强.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14(12)
- [7]洞庭湖区钉螺与血吸虫病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关系研究[D]. 张艳. 湖南大学, 2014(04)
- [8]洞庭湖水沙时空演变及其对水资源安全的影响研究[D]. 胡光伟. 湖南师范大学, 2014(03)
- [9]湖北省血吸虫病空间流行特征及预测分析[D]. 陈艳艳. 华中科技大学, 2014(07)
- [10]血吸虫病疫情预测模型研究进展[J]. 赵浩,汪鑫. 九江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