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教研室领导者的影响力(论文文献综述)
韩苗苗[1](2021)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师课程领导力形成的叙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沈伟,孙天慈[2](2021)在《中国教研员研究的历史脉络与多重视角》文中研究说明教研员是我国区域教学质量保障人员,为基础教育课程实施、教学改进、教师发展做出了贡献。随着教研员的地位与作用日显,有关教研员的研究表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在教研员角色、教研工作、教研员能力与发展方面经历了理念探讨与历史分析、制度关切与实证调研、国际比较与本土论证相交叉的研究过程,其中教研员角色研究起步最早,教研转型成为新的研究热点。多线并进的研究提出了三个重要且环环相扣的研究问题:教研制度的特殊性与普遍性,教研员作为教学领导与课程领导的关系,教研员核心能力的基础所依。未来教研员的研究应以体制机制研究推动教研员职能的转变,以教学研究为基础分析教研范式的转型,以国际比较视野构建教研员专业标准。
王淑芬[3](2020)在《教师课程领导力研究框架探析》文中指出教师课程领导力逐渐成为新课程改革以来基础教育领域的热点问题,但是,既有的研究存在很多不足,也影响了课程改革的实际效果。文章在对主要文献梳理的基础上,分析了教师课程领导力的理论渊源、定义与内涵、构成要素、影响因素、作用机制和提升策略等方面的研究现状,以期把握教师课程领导力的发展脉络和核心概念,并尝试建构教师课程领导力研究的框架。
付钰雯[4](2020)在《学前教研员队伍建设现状及路径研究 ——以山西省Y市为例》文中提出教研是联系理论与实践的桥梁,教研工作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教研员是教研工作的主要承担者。学前教研员则是不同于中小学教研员和幼儿园教师的一个特殊群体,是学前教育教学、教学理论和实践研究的专业指导者和引领者,对提高学前教育教研质量、促进幼儿教师专业发展,推动幼儿园内涵发展、服务教育决策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健全学前教研员队伍建设显得尤为重要,但目前国内的学前教研体制机制尚不健全,区域差异明显,教研员素质有待提高,学前教研员队伍建设还任重道远。本研究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对Y市教研员及教研员队伍建设情况进行调查分析。通过文献法对目前基础教育和学前教育中的教研及教研员的相关研究成果做了综述。通过问卷法、访谈法对Y市50名学前教研员、市教育局幼教工作人员以及293名在不同类型幼儿园工作的幼儿园教师做了相关调查,了解Y市学前教研员、教研员队伍建设的基本情况,以及不同主体对Y市学前教研员角色及职能的认识。最后利用SPSS数据分析软件,对收集到的数据信息进行了量化分析研究。通过对Y市当前教研员队伍建设情况的调查与分析,得出Y市学前教研员队伍建设既有值得推广学习的经验,又存在一些问题。其经验有:政府开始对学前教研引起重视,并做了一定的努力;Y市的片区联动教研方式提高了教研质量,加强了园际互动;Y市教研员的工作压力适中,工作积极性较强,教研员应用多样的教研组织形式与幼儿园教师形成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存在的问题有:教研员专业引领力较弱;教研员数量配置不足;教研监督机制不健全;教研组织机制中学前教研员的准入,流动和退出机制不完善、教研经费短缺、学前教研机构设置不健全、学前教研员的培训机制不连贯。通过对Y市教研经验和问题的分析,总结出Y市学前教研员队伍建设的六大路径:第一,建立引培机制,壮大教研员队伍。第二,构建培训体系,提高教研员素质。第三,完善组织管理,优化教研员结构。第四,深化基层教研,转变教研员角色。第五,提高经费投入,激发教研员热情。第六,加大教研监督,促进成果落地。
胡成成[5](2019)在《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关键事件研究 ——以青岛市即墨区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关键事件对教师专业成长具有重要影响。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关键事件和教师专业发展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通过对即墨区499名农村小学教师的调查与分析,探讨了关键事件对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关改进策略。调查发现,研究性教学、公开课比赛、师徒结对是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中排名前三位的关键事件,这三项关键事件对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甚大。教师更倾向于选择与教学活动相关、自身经常参与的事件作为自身专业发展中的关键事件,以此来提高自身的专业发展水平。通过对即墨地区农村小学教师的深度访谈,本文探讨了研究性教学、公开课比赛、师徒结对、养育事件、新岗教师培训和远程研修对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研究性教学实现了资源共享,促使农村小学教师对自己的课堂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究,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参加公开课比赛的教师只有树立正确对待公开课的意识,公开课才能真正实现其价值;师徒结对是促进新教师成长的重要措施,有关部门需要从学校层面和个人层面加强监督和指导,才能充分发挥师徒结对的作用;养育事件既可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也会阻碍教师的专业发展;与2017年新岗教师培训相比,2018年的新型培训方式更受新岗教师欢迎,对其影响也更深远;远程研修未达到预期效果,其组织方式和培训内容还有待改进和提高。最后,本文围绕关键事件的主题,从树立正确理念、发挥关键人物作用、加强规章制度建设和建立灵活多样的培训机制四个方面,对农村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了相关改进策略。
赵艳波[6](2019)在《领导者批评“问题下属”的策略与艺术》文中研究说明领导者批评"问题下属"时,需要讲究策略、掌握技巧。应在熟悉"问题下属"类型和特点的基础上,坚持辩证思维,忌全盘否定、以偏概全;坚持实事求是,忌主观臆断、捕风捉影;坚持适度原则,忌吹毛求疵、过犹不及;坚持公平公正,忌以势压人、厚此薄彼;坚持因人而异,忌循规蹈矩、千篇一律;坚持换位思考,忌自以为是、独断专行。
肖敏敏[7](2019)在《课程领导理论视野下教研员准入标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教研组织和教研员作为课程改革的支撑力量的作用日益凸显,也对教研员的工作方式和专业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教研员的专业职能需要再定位,使用机制上(包括教研员的选拔、考核、轮替等)也应当有所创新。其中,最为紧迫的是教研员的准入问题,即什么样的人可以成为教研员。本文采用混合研究方法,一方面对现有教研机构选拔教研员的制度文本进行内容分析,另一方面对3534份调查问卷中的教研员学历结构、专业背景、来源、入职时的教龄以及专业素质进行统计,发现我国教研员的准入标准基本是基于政策要求、经验或者工作需求提出,缺乏统一的标准;而且现有的准入标准对新课改所需的素质指向不明确,对层级缺乏审慎考虑,导致现有教研员的能力不能完全匹配新课改的要求。对新课程改革以来教研员的工作变化分析可知,教研员不再仅仅是优秀教师,还需承担团队建设、课程开发等新兴职能。这些职能要求教研员不仅要具有专业性,还要有领导的能力,这与课程领导理论强调的共同体、愿景、分享、专业等是一脉相通的。因此本文从领导特质理论、革新的课程领导理论、道德领导理论以及分享式课程领导理论等出发,探究教研员作为“课程领导者”的准入标准应当包含哪些维度与内容。基于课程领导理论,本文提出我国教研员准入标准应当包含价值领导、专业领导和价值领导三个领域。具体来说,在价值领导范畴,领导者要持有正确的价值观、传播和推进核心价值观、形成和强化共同愿景;在专业领导范畴,领导者主要承担国家课程政策的落实、教学实践指导与评价、教师专业发展引领与促进等工作;在文化领导范畴,领导者要营造民主文化、培育合作文化、形成创新文化。基于此框架和内容,本研究对我国教研员现有的准入标准提出以下建议:第一,基于课程领导理论尽快建立教研员准入标准;第二,对教学年限适当放宽,明确教研员流动机制;第三,考虑层级因素,明确各级教研员的职能定位;第四,建立针对现有教研员的专业发展促进机制。
胡月[8](2019)在《小学教研员课程领导力发展的个案研究 ——以重庆市四位小学教研员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课程改革步入深水区,教研员成为课程领导者以推进区域课程改革的呼声愈来愈高,其课程领导力的提出是基于我国基础教育创新的现实诉求,是推进区域层面课程发展的有效路径,同时当前教研员课程领导力发展存在一定的现实困境。作为区域的学术领袖,教研员不仅要保证区域学校教学质量,还需要解决学校的课程问题以及教师的课程困惑,通过对教研员角色、教研员专业素养和能力、教研员专业发展以及课程领导力、课程领导力发展等相关文献的分析,提出了小学教研员课程领导力发展的研究课题。当前有关课程领导力发展的论文多聚焦于校长和教师群体,在此基于小学教研员角度对其课程领导力发展进行研究,并试图建构小学教研员课程领导力发展模式,旨在为小学教研员课程领导力发展提出可供参考的实践策略。通过个案研究,围绕四位不同学科的小学教研员进行有关课程领导力发展历程的叙述。小学教研员对课程的认识、课程领导力的理解以及在实践中碰到的课程问题进行研究。首先从时代性、必然性以及必要性对小学教研员课程领导力发展的背景进行阐述,确立小学教研员课程领导力以及小学教研员课程领导力发展的内涵,并阐述其课程领导力发展的意义。从成人转化学习理论以及角色理论两个方面探讨了小学教研员课程领导力发展的基础,提出小学教研员应在经验和反思中展开对课程的学习,并促成其角色的转型。基于以上两个理论在下一部分内容中对访谈的四位小学教研员(分别是语文学科、数学学科、英语学科、综合实践活动学科)课程意识以及课程行为作出了解释。其次,通过对四位小学教研员的深度访谈,从实然的角度考察小学教研员的课程意识、课程思维、课程认识以及课程能力。此处采用叙事方式呈现四位小学教研员课程领导力的发展历程,通过深入访谈了解其对课程的关注情况,通过具体的教育事件或教育行为来体现其课程领导力发展的整体动态过程。从访谈资料可知,在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教研员对课程有不同程度的了解,但对课程领导力并没有一个系统的认识,无论是教研员群体的课程意识,还是支持教研员课程领导力发展的外在条件,都较为缺失。再次,基于理论和访谈,在此归纳出小学教研员课程领导力发展的主要阶段:教研员课程领导意识的形成——教研员课程领导认知的发展——教研员课程领导能力的建构,三个阶段呈现出螺旋上升的状态,在此过程中,小学教研员的课程领导力得以不断提升和发展。同时得出小学教研员课程领导力发展的核心要素:课程理解力、课程规划力、课程开发力、课程指导力、课程评价力。基于此,进行了小学教研员课程领导力发展的模式建构,以时间维度、内容维度、基础维度所构成的三维立体图,并从目标功能、体系结构、具体操作、支持系统四方面对此进行详细的阐述。最后,通过研究,基于之前所建构的小学教研员课程领导力发展三维模式图,提出小学教研员课程领导力发展的实践策略。即为有效促进小学教研员课程领导力的发展,必须从个体层面、群体层面以及区域层面来推进,具体表现为:加强个人课程知识学习;构建教研员研究共同体;打造区域课程学习平台。
王均霞[9](2019)在《小学语文教师课程领导力的叙事研究》文中认为近四十年来,各国学者在课程领导力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同时依旧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首先,囿于对课程领导力的理解,研究对象的选取主要聚焦在校长和园长身上,而教师课程领导力作为课程领导力的一个重要内容,其重要性还没有引起学术界的足够重视,其本质内涵和构成要素等理论也还没有得到充分的研究。其次,现有的关于教师课程领导力的研究,要么在理论上关注教师课程领导力的来源、构成要素和模型等内容,要么在实践上只选取教师群体进行问卷调查,进而获悉他们在课程领导力方面的发展现状以及影响因素等信息,却忽略了采用质的研究方法对教师课程领导力进行深入的、系统的研究。由于小学教师是义务教育阶段的中流砥柱,语文教育又是关于中华民族的母语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对小学语文教师课程领导力的构成要素、发展过程中的影响因素以及其生成和发展的路径进行研究显得非常有必要。主要利用叙事研究方法探明研究对象的课程领导力发展历程,并在此基础上梳理出她课程领导力的构成要素,进而讨论影响其课程领导力发展的各类因素,以及生成和发展课程领导力的路径。这也可以为发展其他小学语文教师课程领导力提供借鉴和参考,以便于他们更好地参与课程,并为教师课程领导力的继续深入研究提供实践和理论支持。在绪论部分首先介绍了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接着,从量化分析和质性分析两个维度全面地梳理了教师课程领导力的相关文献,并在对研究成果进行综述的基础上界定了“教师课程领导”、“教师课程领导力”以及“小学语文教师课程领导力”三大核心概念。进而阐释研究中所运用到的分布式领导理论和后现代课程观等理论知识。首先,在第一部分详细地阐述了研究设计,就研究问题、思路、方法、对象、信效度、推广度以及伦理问题展开论述。其次,在第二部分重现了研究对象关于课程领导力的发展历程,主要根据L老师提出的五个问题,即“教语文,究竟是为了什么”、“语文课程,该如何设计”、“课程资源,该如何整合”、“语文课,要怎么上”以及“评价,究竟是为什么”来进行资料的呈现与分析。再次,在第三部分针对研究对象课程领导力发展实际,梳理出L老师课程领导力构成要素为“课程价值判断力”、“课程设计规划力”、“课程开发整合力”、“课程实施指导力”、“课程评价激励力”以及“同侪教师影响力”。再次,在第四部分通过整理和分析相关资料,可以发现研究对象课程领导力发展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国培计划和教研员队伍为其发展提供制度保障;教育领域的师徒结对文化、校际联合教研的区域文化和团结奋进的学校文化为其发展提供了文化滋养;校长的支持和团队成员的互助也促进了研究对象课程领导力的发展;姐姐的激励和丈夫的理解为其发展提供了精神上的支持;此外,研究对象自身所显现的“秉持终身学习理念”、“具备主动反思意识”、“拥有积极的职业情感”以及“善于与人相处”等个人特征,也是其课程领导力发展的不竭源泉。最后,在第五部分梳理出研究对象生成和发展课程领导力的启示:一是要改变传统的学校课程管理体制,赋予教师更多的课程领导力;二是要增强教师教育一体化,促进教师群体课程领导力的整体发展;三是要创设区域协同互助文化,营造校园团结奋进氛围;四是要鼓励教师建立学习共同体,谋求团体的共同进步;五是要激发教师积极的职业情感因素,提高教师的自主发展能力。
庞丽娟[10](2019)在《课程改革中教研员的力量 ——基于教研员职能发挥现状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教研员是我国基础教育工作中特有的工作人员,新世纪的课程改革对教研员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集指导、研究、服务、管理于一身。教研员是推动课程改革的重要力量,探讨教研员在课程改革中作用发挥的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教研员是教师的引领者、帮助者,其工作职能可以从胜任力理论、角色理论和身份认同理论来分析。胜任力是指那些与工作或工作绩效直接相关的能力、特征或者动机等,能够较好地预测实际工作绩效。胜任力包括特质、动机、自我概念、社会角色、知识、技能六个方面,在本文中重点研究胜任力的知识和技能两个方面。角色扮演取决于对所要扮演角色的理解,符号互动是教研员工作中的重要依据。身份认同源于苏格拉底“我是谁”的哲学追问,主要是指主体要确认自身的身份或者角色的合理性,自身是否认可这种角色或者身份以及这种认识对其社会关系的影响。教研员力量研究的理论基石即胜任力理论、角色理论和身份认同理论。通过梳理教研员的相关文件,发现我国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对教研员职能的要求是教学指导;上世纪九十年代的要求是加强教学研究,组织教改实验、深入研究课程改革试验;进入二十一世纪,提出了教研员的职能是“研究、指导、服务”。从政策文本的考量,发现教研员的职能经历了从单一到多元的变迁,课程改革对教研员提出更多的要求。为了解教研员职能发挥的实际状况,分别对一线教师和教研员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教师调查结果表明,教师普遍认可教研员的工作,教师认为教研员的知识储备与课程改革有一定的差距,教研员需要不断补充、完善学科知识,不断提高基本技能,这是不断强化教研员力量的根本。教研员的指导、研究以及教师对教研员的认可度就是教研员和教师之间互动的体现。从教师的视角看,教研员要帮助教师学习新的教学方法、补充教学内容,教师认为教研员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帮助者、引领者,教研员对教师的角色领会是通过站在教师立场理解教师。教师普遍认为教研员从事科研工作对教研的最大帮助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教研员要加强与教师的合作、加强理论学习及教育科研。在教研员的调查中发现,对于“学科知识”的把握情况是普遍认可的,对于“学科思想”和“学科方法”的把握是存在欠缺的。一般教育类知识和学科教学知识还需进一步提升。最受教师欢迎的指导形式包括听评课和示范课,教研员的管理工作促进教研员职能的发挥。教研员角色的定位,教研员对自己承担角色的领悟,以及社会对课程改革时期教研员的角色期待,会限制角色的行为,也会规范角色。课程改革是背景,教研员的角色是其责任的逻辑起点,教研员要依据社会的需要和规范,结合自己的条件,选择适合于自己的角色扮演。依据舒尔曼的PCK理论,论文分析了影响教研员职能发挥的因素。学科教学知识(PCK)是教研员职能发挥的主要影响因素,教研员能否找到教学的切入口是影响指导职能发挥的关键因素,教研员研究意识是影响研究职能发挥的重要因素。教研员职能提升策略包括:一是建立准入条件与培养方式是有效发挥教研员职能的保障;二是教研实践是教研员力量的源泉;三是持续不断的多元学习是教研员成长的动力。在多元学习中包括教研员要学习教育理论、学习学科知识、学习学科教学知识、学习学生知识、学习信息技术,教研员要率先多元化,才能引导教师多元化,进而培养学生的多元化。
二、论教研室领导者的影响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教研室领导者的影响力(论文提纲范文)
(2)中国教研员研究的历史脉络与多重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一、教研员研究的历史脉络 |
(一)教研员角色研究:从理念探讨到历史分析 |
(二)教研工作研究:从制度分析到实证调研 |
(三)教研员能力与发展研究:从国际比较到本土论证 |
二、教研员研究的关键问题 |
(一)教研制度:“一枝独秀”还是国家教育发展规律所致? |
(二)教研员角色:教学领导抑或课程领导 |
(三)教研员的核心能力为何? |
三、教研员研究的趋势 |
(一)以体制机制研究推动教研员职能的转变 |
(二)以教学研究为基础分析教研范式的转型 |
(三)以国际视野构建教研员专业标准 |
(3)教师课程领导力研究框架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教师课程领导力的理论溯源 |
二、教师课程领导力的内涵 |
1.领导力 |
2.课程领导 |
3.教师领导力 |
三、教师课程领导力的构成要素 |
四、教师课程领导力的影响因素与作用机制 |
1.教师课程领导力的影响因素 |
2.教师课程领导力的作用机制 |
五、教师课程领导力的提升策略 |
1.从教师专业发展角度提出提升策略 |
2.从形塑学校文化角度提出提升策略 |
六、教师课程领导力的研究框架 |
结 语 |
(4)学前教研员队伍建设现状及路径研究 ——以山西省Y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提高学前教研质量的国家呼吁 |
1.1.2 学前教研的发展取向 |
1.1.3 幼儿园教师专业引领需求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2 概念界定及文献综述 |
2.1 核心概念界定 |
2.1.1 教研、学前教研 |
2.1.2 学前教研员 |
2.1.3 教研体系 |
2.1.4 队伍建设 |
2.2 文献综述 |
2.2.1 学前教研相关研究 |
2.2.2 教研员相关研究 |
2.2.3 教研员队伍建设相关研究 |
3 理论基础 |
3.1 专业引领理论 |
3.2 生态取向的教师发展理论 |
4 研究设计 |
4.1 研究对象 |
4.2 研究方法 |
4.2.1 文献法 |
4.2.2 问卷法 |
4.2.3 访谈法 |
4.2.4 数据分析法 |
4.3 研究思路 |
5 Y市学前教研员队伍建设现状 |
5.1 学前教研员基本情况 |
5.1.1 队伍构成 |
5.1.2 教研员在园本教研中发挥的作用 |
5.2 多重视角下教研员角色认识的现状调查 |
5.2.1 教研员视角下教研员角色认识的调查 |
5.2.2 幼儿园教师视角下教研员角色认识的调查 |
5.2.3 政府工作人员视角下教研员角色认识的调查 |
6 Y市学前教研员队伍建设的经验及问题分析 |
6.1 教研员队伍建设经验分析 |
6.1.1 政府对教研的重视 |
6.1.2 教研员在片区教研中发挥的作用 |
6.1.3 教研员工作状态 |
6.2 教研员队伍建设问题分析 |
6.2.1 教研员数量配置及存在的问题 |
6.2.2 教研员专业素质及存在的问题 |
6.2.3 教研员队伍组织机制及存在的问题 |
6.2.4 教研监督管理机制及存在的问题 |
7 Y市学前教研员队伍建设路径分析 |
7.1 建立引培机制,壮大教研员队伍 |
7.2 构建培训体系,提高教研员素质 |
7.3 完善组织管理,优化教研员结构 |
7.4 深化基层教研,转变教研员角色 |
7.5 提高经费投入,激发教研员热情 |
7.6 加大教研监督,促进成果落地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5)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关键事件研究 ——以青岛市即墨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选题意义 |
三、研究综述 |
四、研究方法 |
五、论文框架 |
第二章 即墨区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及关键事件的调查分析 |
一、即墨区农村小学教师基本情况分析 |
二、即墨区农村小学教师工作量及教学压力情况分析 |
三、即墨区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情况分析 |
四、即墨区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关键事件 |
第三章 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关键事件:研究性教学、公开课比赛、师徒结对 |
一、研究性教学 |
二、公开课比赛 |
三、师徒结对 |
第四章 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其它关键事件:养育事件、新岗教师培训、远程研修 |
一、养育事件 |
二、新岗教师培训 |
三、远程研修 |
第五章 以关键事件促进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 |
一、树立正确对待关键事件的理念,强化农村小学教师的反思意识 |
(一)建立教师成长档案,帮助教师记录关键事件 |
(二)组织教师研讨会,帮助教师反思关键事件 |
二、发挥关键人物的积极作用,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氛围 |
(一)校长及学校领导的支持与肯定 |
(二)身边教师的影响和鼓励 |
(三)教研员的引领与指导 |
(四)家人的关怀和理解 |
三、加强规章制度建设,构建相对完善的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体系 |
(一)增加政府财政投入,健全教师招聘制度 |
(二)建立相对完善公平的评价激励制度 |
四、组织少而精的培训,促进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Ⅰ调查问卷 |
附录 Ⅱ访谈提纲 |
致谢 |
(6)领导者批评“问题下属”的策略与艺术(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下属”的常见类型 |
1. 得过且过型。 |
2. 自私自利型。 |
3. 狂妄自大型。 |
4. 八面玲珑型。 |
5. 性情暴躁型。 |
6. 生性多疑型。 |
7. 满腹牢骚型。 |
8. 造谣生事型。 |
二、领导者批评“问题下属”的策略与艺术 |
1. 坚持辩证思维, 忌全盘否定、以偏概全。 |
2. 坚持实事求是, 忌主观臆断、捕风捉影。 |
3. 坚持适度原则, 忌吹毛求疵、过犹不及。 |
4. 坚持公平公正, 忌以势压人、厚此薄彼。 |
5. 坚持因人而异, 忌循规蹈矩、千篇一律。 |
6. 坚持换位思考, 忌自以为是、独断专行。 |
(7)课程领导理论视野下教研员准入标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缘起 |
(一)基础教育改革中教研组织和教研员的作用日益凸显 |
(二)基础教育改革对教研员质量提出更高要求 |
(三)教研员准入及选拔日益受到关注 |
二、研究意义 |
(一)厘清现有选拔教研员的标准,为提出准入标准提供借鉴 |
(二)尝试构建教研员准入标准的重要维度,帮助教研机构发挥作用 |
三、研究综述 |
(一)现有的教研员准入标准 |
(二)课程领导理论已有的研究基础 |
(三)课程领导理论的运用与发展 |
(四)已有研究的启示与反思 |
四、研究设计与过程 |
(一)研究目标 |
(二)研究问题 |
(三)研究方法与过程 |
第一章 现有的教研员准入现状及问题思考 |
一、现有的准入标准依据各异 |
(一)基于政策提出的准入标准 |
(二)基于经验提出的准入标准 |
(三)基于工作需求提出的准入标准 |
二、现有的准入标准对新课改所需的素质指向不明确 |
(一)教研员学历结构 |
(二)教研员专业背景 |
(三)教研员来源 |
(四)教研员入职时的教龄 |
(五)教研员专业素质 |
第二章 课程领导理论为建构准入标准提供专业基础 |
一、领导特质理论 |
(一)领导特质理论的主要观点 |
(二)在课程领域的运用与实践 |
二、转化式领导理论 |
(一)转化式理论的主要观点 |
(二)革新的课程领导理论 |
(三)道德领导理论 |
三、分布式领导理论 |
(一)分布式领导理论的主要观点 |
(二)分享式课程领导理论 |
(三)美国和澳大利亚的课程领导实践 |
四、教研员准入标准的分析框架 |
第三章 基于课程领导理论的教研员准入标准框架与内容 |
一、作为价值领导 |
(一)领导者持有正确的价值观 |
(二)传播和推进核心价值观 |
(三)形成共同愿景 |
(四)强化共同愿景 |
二、作为专业领导 |
(一)国家课程政策落实 |
(二)教学实践指导与评价 |
(三)教师专业发展引领与促进 |
三、作为文化领导 |
(一)营造民主文化 |
(二)培育合作文化 |
(三)形成创新文化 |
第四章 结论与建议 |
一、结论 |
二、建议 |
(一)基于课程领导理论尽快建立教研员准入标准 |
(二)对教学年限适当放宽,建立教研员流动机制 |
(三)考虑层级因素,明确各级教研员的职能定位 |
(四)建立针对现有教研员的专业发展促进机制 |
参考文献 |
一、中文文献 |
二、外文文献 |
后记 |
(8)小学教研员课程领导力发展的个案研究 ——以重庆市四位小学教研员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相关文献综述 |
(三)研究目的 |
(四)研究意义 |
(五)研究思路 |
(六)研究方法 |
一、小学教研员课程领导力发展的概述 |
(一)小学教研员课程领导力发展的背景 |
(二)小学教研员课程领导力的概念与内涵 |
(三)小学教研员课程领导力发展的意义 |
(四)小学教研员课程领导力发展的理论基础 |
二、四位小学教研员课程领导力发展历程 |
(一)A教研员课程领导力发展历程 |
(二)B教研员课程领导力发展历程 |
(三)C教研员课程领导力发展历程 |
(四)D教研员课程领导力发展历程 |
三、小学教研员课程领导力发展的阶段和模式 |
(一)小学教研员课程领导力发展的主要阶段 |
(二)小学教研员课程领导力发展的核心要素 |
(三)小学教研员课程领导力发展的模式建构 |
四、发展小学教研员课程领导力的实践策略 |
(一)加强个人课程知识学习 |
(二)构建教研员课程研究共同体 |
(三)打造区域课程学习平台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硕士期间科研成果 |
(9)小学语文教师课程领导力的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提出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四)核心概念界定 |
(五)理论基础 |
一、研究设计 |
(一)研究问题 |
(二)研究思路 |
(三)研究方法 |
(四)研究对象 |
(五)研究的信度、效度及推广度 |
(六)研究的伦理问题 |
二、L老师课程领导力发展历程 |
(一)教语文,究竟是为了什么? |
(二)语文课程,该如何设计? |
(三)课程资源,该如何整合? |
(四)语文课,要怎么上? |
(五)评价,究竟为了什么? |
三、L老师课程领导力的构成要素 |
(一)课程价值判断力 |
(二)课程设计规划力 |
(三)课程开发整合力 |
(四)课程实施指导力 |
(五)课程评价激励力 |
(六)同侪教师影响力 |
四、L老师课程领导力发展的影响因素 |
(一)国培计划和教研员队伍--制度保障 |
(二)教师群体互助、协同发展--文化滋养 |
(三)姐姐的激励和丈夫的理解--精神支持 |
(四)个人特征--自我力量 |
五、L老师生成与发展课程领导力的启示 |
(一)改变传统学校课程管理体制,赋予教师更多课程领导权 |
(二)增强教师教育一体化,促进教师群体课程领导力发展 |
(三)创设区域协同互助文化,营造校园团结奋进氛围 |
(四)鼓励教师建立学习共同体,谋求团体共同进步 |
(五)激发教师积极的职业情感因素,提高教师自主发展能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发表论文一览表 |
(10)课程改革中教研员的力量 ——基于教研员职能发挥现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的意义 |
(一) 促进教研员职能的发展 |
(二) 发挥教研员在课程改革中的作用 |
(三) 为教研员队伍成长提供理论支持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一) 课程改革 |
(二) 教研员 |
(三) 力量与职能 |
四、文献综述 |
(一) 关于“教研员”研究的总体情况 |
(二) 关于“教研员”研究主题的梳理 |
(三) 小结 |
五、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六、创新之处 |
1. 系统探讨教研员的职能发挥情况 |
2. 解决教研员职能发挥的有效机制问题 |
第一章 教研员力量研究的理论基石 |
一、胜任力理论 |
(一) 胜任力概念 |
(二) 胜任力模型 |
(三) 胜任力理论与教研员力量的关系 |
二、角色理论 |
(一) 角色理论概述 |
(二) 戈夫曼的戏剧理论 |
(三) 符号互动中的角色扮演 |
(四) 角色理论与教研员力量的关系 |
三、身份认同理论 |
(一) 基本概念 |
(二) 认同 |
(三) 身份认同 |
(四) 身份认同与教研员力量的关系 |
第二章 教研员职能的政策文本分析 |
一、“教研员”的前世今生 |
(一) 教研室的由来与教研员的产生 |
(二) 我国教研员的构成现状 |
二、国家政策文本分析 |
(一) 1955年的政策文本分析 |
(二) 1957年的政策文本分析 |
(三) 1990年的政策文本分析 |
(四) 1993年的政策文本分析 |
三、地方政策文本分析 |
四、几点基本认识 |
(一) 教研员的职能经历了从单一到多元的变迁 |
(二) 课程改革对教研员提出更多的要求 |
第三章 课程改革中教研员职能发挥状况分析—基于一线教师调查结果的分析 |
一、研究设计 |
(一) 问卷调查 |
(二) 访谈调查 |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
(一) 教研员素养方面的情况分析 |
(二) 教研员教学指导职能的情况分析 |
(三) 教研员研究职能的情况分析 |
(四) 教研员管理职能的情况分析 |
(五) 教研员职能发挥认可度的情况分析 |
三、相关问题的理论探讨 |
(一) 教师认同教研员的基本素养 |
(二) 教师和教研员的互动与教研员职能的发挥 |
(三) 课程改革与教研员的专业发展 |
第四章 课程改革中教研员职能发挥状况分析——基于教研员自身调查结果的分析 |
一、研究设计 |
(一) 问卷调查 |
(二) 访谈调查 |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
(一) 教研员的素养分析 |
(二) 教研员的指导职能情况分析 |
(三) 教研员的研究职能情况分析 |
(四) 教研员的管理职能情况分析 |
(五) 教研员职能发挥认可度的情况分析 |
三、相关问题的理论探讨 |
(一) 教研员的自我认同与职能发挥 |
(二) 教研员的胜任力与知识结构的关系 |
(三) 教研员的教研实践与素养提升 |
第五章 课程改革中影响教研员职能发挥的因素分析 |
一、因素分析的理论依据 |
(一) 舒尔曼的PCK理论 |
(二) 教师知识的发展阶段 |
二、研究设计 |
(一) 研究对象 |
(二) 研究方法 |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
(一) 学科教学知识(PCK)是教研员职能发挥效果的主要影响因素 |
(二) 寻找教学切入点是影响教研员指导职能发挥的关键因素 |
(三) 教研员研究意识是影响教研员研究职能发挥的重要因素 |
四、小结 |
第六章 教研员职能提升策略的探讨 |
一、建立准入条件与适切的培养方式是有效发挥教研员职能的保障 |
(一) 准入条件 |
(二) 培养方式 |
二、教研实践是教研员的力量之源 |
(一) 实践是教研员的根本 |
(二) 力量是教研员实践的体现 |
三、持续不断的多元学习是教研员成长的动力 |
(一) 学习教育理论 |
(二) 学习学科知识 |
(三) 学习学科教学知识 |
(四) 学习学生知识 |
(五) 学习信息技术 |
结语 |
附录 |
关于教研员工作情况的问卷调查(一线教师问卷) |
关于教研员工作情况的问卷调查(教研员问卷) |
访谈提纲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论教研室领导者的影响力(论文参考文献)
- [1]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师课程领导力形成的叙事研究[D]. 韩苗苗. 华中师范大学, 2021
- [2]中国教研员研究的历史脉络与多重视角[J]. 沈伟,孙天慈.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1(05)
- [3]教师课程领导力研究框架探析[J]. 王淑芬. 社会科学战线, 2020(11)
- [4]学前教研员队伍建设现状及路径研究 ——以山西省Y市为例[D]. 付钰雯.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
- [5]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关键事件研究 ——以青岛市即墨区为例[D]. 胡成成. 青岛大学, 2019(02)
- [6]领导者批评“问题下属”的策略与艺术[J]. 赵艳波. 领导科学, 2019(11)
- [7]课程领导理论视野下教研员准入标准研究[D]. 肖敏敏. 华东师范大学, 2019(09)
- [8]小学教研员课程领导力发展的个案研究 ——以重庆市四位小学教研员为例[D]. 胡月. 西南大学, 2019(12)
- [9]小学语文教师课程领导力的叙事研究[D]. 王均霞. 西南大学, 2019(12)
- [10]课程改革中教研员的力量 ——基于教研员职能发挥现状的研究[D]. 庞丽娟. 天津师范大学, 2019(12)
标签:领导理论论文; 角色理论论文; 教学理论论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论文; 领导力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