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病毒病及其防治

马铃薯病毒病及其防治

一、马铃薯病毒病及其防治(论文文献综述)

杨茹薇,邢斌德,刘易,徐琳黎,孙慧[1](2021)在《马铃薯病毒病病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从新疆乌鲁木齐县、吉木萨尔县主产县采集共92份马铃薯样本,使用植物检测病毒抗血清进行ELISA检测,摸清当前乌鲁木齐周边地区马铃薯病毒的种类和染毒率,全面掌握马铃薯病毒的发生情况,以期为有效防治病毒病提供重要科学依据。

何海芳,李静静,张泽龙,张蓓蓓,闫明辉,史保争,闫凤鸣[2](2020)在《我国植物病毒病及其昆虫介体研究概况》文中研究表明植物病毒病素有"植物癌症"之称,给各国的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经济损失,成为世界范围内农业生产上最难防控的植物病害之一。约80%植物病毒是由昆虫介体分别以非持久性、半持久性和持久性方式进行传播。蚜虫、粉虱、叶蝉、飞虱、蓟马和木虱等昆虫是植物病毒病的主要传播介体。本文较全面地介绍了我国主要农作物水稻、小麦、玉米、甘薯、烟草和蔬菜等病毒病发生概况及其昆虫介体,综述了我国植物病毒病及其介体研究进展,以期为植物-病毒-介体互作等基础研究、植物病毒及其介体的绿色防控提供基础资料。

李玉琦,李秋丽,王雅丽,黄珊珊,胡超,肖婉露,黄雅敏,赵鹏飞,黄伟[3](2020)在《马铃薯Y病毒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体系的建立及应用》文中认为根据文献报道和GenBank已登录序列设计引物建立了马铃薯Y病毒(potato virus Y,PVY)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技术体系。该技术标准曲线循环阈值与模板浓度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2为0.9912,可特异性检测PVY,灵敏度达常规RT-PCR的1000倍,重复性好。利用建立的检测方法对山东省、青海省、贵州省、黑龙江省和河北省5个地区马铃薯植株中的PVY进行检测,检出率较常规RT-PCR技术分别高16.00、33.33、25.00、14.29、20.00百分点。因此,建立的PVY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体系具有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的特点,可以快速、准确地检测马铃薯带病种薯和植株中PVY的含量,为马铃薯Y病毒的早期监测和有效防治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手段。

高红娟[4](2020)在《马铃薯E3泛素连接酶基因StATL80的克隆与功能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 L.)已成为了继小麦、水稻、玉米后的世界第四大粮食作物。马铃薯在生长过程中会遭受多种病害,严重影响其产业的发展。抵抗病原菌时,蛋白质之间会发生相互作用,共同完成抗病相关信号的传递。泛素/26S蛋白酶体是重要的蛋白质降解系统,可以清除胁迫条件下产生的垃圾蛋白,从而维持细胞的正常功能。E3泛素连接酶作为蛋白酶体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异性的识别其靶标蛋白,参与后续蛋白质的降解过程。实验室用马铃薯Y病毒(Potato virus Y,PVY)、青枯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致病疫霉(Phytophtora infestans)侵染野生型马铃薯,发现有多个编码E3泛素连接酶的基因受病菌高水平诱导表达。本研究克隆出受诱导表达水平较高的基因,命名为St ATL80;对其在抵抗病害时发挥的功能进行研究。主要的研究结果与结论如下:(1)St ATL80的生物信息学分析设计引物,扩增得到St ATL80基因。测序结果显示,St ATL80全长为513bp,编码171个氨基酸。St ATL80与其它物种ATL家族成员均有较近的亲缘关系;因此推测St ATL80属于ATL家族基因。(2)St ATL80具有E3泛素连接酶活性并参与多种胁迫响应当St ATL80超标达时E3泛素连接酶活性最高,表明StATL80具有E3泛素连接酶活性。组织特异性分析发现,St ATL80在叶中的表达量较高。经激素处理,发现St ATL80均受到诱导且明显上调表达。(3)St ATL80定位于细胞质与细胞核共聚焦荧光显微镜观察发现,GFP集中出现在细胞核与细胞质,说明St ATL80可能定位在细胞核与细胞质中发挥其生物学功能。(4)St ATL80基因负调控马铃薯抗病为验证St ATL80在马铃薯抗病过程中是否发挥功能,在上调株系和野生型马铃薯分别接种PVX、PVY、青枯细菌和致病疫霉后发现,上调株系中病毒CP的积累量,青枯菌引起叶片枯黄、萎蔫的症状以及由致病疫霉导致叶片褐色病斑的面积均比野生型严重;而在下调株系和野生型马铃薯中分别接种PVY、PVX、致病疫霉后发现,下调株系中病毒CP的积累量,由致病疫霉引起叶片萎蔫、水渍状褐色病斑的症状均轻于野生型马铃薯;以上结果表明St ATL80基因负调控马铃薯抗病毒、青枯细菌和马铃薯晚疫病菌的侵染。(5)St ATL80与DSK2a存在互作关系以St ATL80为诱饵得到4个蛋白。验证发现,St ATL80的Ring环结构域与DSK2a的中央区1-4结构域是两者发生互作的关键结构域。(6)St ATL80与DSK2a共定位在细胞核亚细胞定位发现,DSK2a仅存在于细胞核内;而StATL80与DSK2a共存于细胞核,说明两者在细胞核内相互作用。综上所述,St ATL80是Ring型E3泛素连接酶,定位在细胞核和细胞质中;St ATL80负调控马铃薯抗病毒、青枯菌和晚疫病菌的侵染。St ATL80的Ring环与DSK2a的中央区1-4结构域是两者互作的关键结构域;但St ATL80对DSK2a的功能有何影响?St ATL80是否能够泛素化DSK2a,促进其被26s蛋白酶降解吗?这些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程胜群[5](2020)在《马铃薯S病毒株系分布及群体遗传特征分析》文中指出马铃薯S病毒(Potato virus S,PVS)是侵染马铃薯的重要病毒之一,通常表现隐症,但常与其他病毒复合侵染给马铃薯生产造成严重损失。为了解中国两个马铃薯产区(北方一作区和西南混作区)PVS株系的分布规律及进化关系,以及世界范围内PVS的群体遗传特征,本研究根据Gen Bank上发表的PVS外壳蛋白基因(Coat protein,CP)序列设计通用引物,建立了PVS通用RT-q PCR检测体系;对来自北方一作区和西南混作区的11个省(市、自治区)的707份田间马铃薯样品,采用所建立的RT-q PCR方法进行检测,筛选出250份PVS阳性样品,用双重RT-PCR方法对其进行株系鉴定;测定了82个PVS分离物的CP基因序列,从Gen Bank中下载40条PVS序列作为参考,与测序获得的序列一起进行系统发育分析;同时下载Gen Bank中来自世界5个大洲22个国家的166条PVS序列,与测得的序列一起按地域分为5个群体(亚洲、欧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做群体遗传特征分析,包括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群体结构,并探讨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基因交流和遗传漂变对群体遗传的影响。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建立了一套PVS RT-q PCR通用检测体系。两个株系PVSO和PVSA的标准曲线荧光信号基线的循环数平均值(Cycle threshold,Ct值)与PVS病毒粒子拷贝数对数之间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决定系数R2=0.9942和0.9912),灵敏度是常规RT-PCR的100倍。经90份大田样品验证具有准确性、实用性。(2)PVS两个株系PVSO和PVSA在两个马铃薯产区(北方一作区和西南混作区)均有发生,PVSA总检出率为48.80%,PVSO为30.80%,复合侵染率为20.40%。北方一作区PVSO检出率最高,为46.21%,西南混作区PVSA检出率高,为77.14%,混合侵染率北方一作区(25.52%)高于西南混作区(13.33%)。PVSO和PVSA在两个马铃薯产区分布存在差异。(3)系统发育分析表明,PVSO和PVSA两个株系组内存在亚组,来自中国的PVSA和大部分PVSO序列都独立于已报道的亚组之外,中国PVS分离株的聚类情况与地理来源具有一定的相关性。(4)5个群体内部都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Hd>0.5,Pi>0.005),不同群体间表现出明显的遗传分化(P<0.05);群体结构分析表明亚洲、欧洲和北美洲群体在遗传关系上更接近,南美洲和大洋洲群体与之距离较远;重组分析发现中国有两个重组分离物,在中国和世界范围内均存在亲本,但与来自中国的亲本序列相似性更高;自然选择分析结果显示5个群体都主要受负选择,但存在正选择位点,说明大多数变异是有害的,但也存在有利变异在自然选择过程中被慢慢累积起来;除亚洲和南美洲、欧洲和大洋洲外的其他8对群体间都存在遗传漂变。

魏瑶,刘燕,图门白拉,赵明敏[6](2020)在《内蒙古自治区马铃薯病毒病的检测》文中认为马铃薯病毒病是我国马铃薯作物常见病害之一,是影响马铃薯生产的重要因子。内蒙古自治区是我国最大的马铃薯种植区。目前,内蒙古自治区引起马铃薯病毒病的病原种类尚不清楚。利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简称RT-PCR)技术对内蒙古自治区马铃薯主要种植产区几种常见的病毒病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在27份样品中有11份样品为复合侵染,15份为单独侵染。其中,6个样品为马铃薯Y病毒(potato virus Y,简称PVY)和马铃薯卷叶病毒(potato leaf roll virus,简称PLRV)的复合侵染;2份样品为PVY和马铃薯M病毒(potato virus M,简称PVM)的复合侵染;1份样品为PVY、PLRV和马铃薯S病毒(potato virus S,简称PVS)的复合侵染;1份样品为PVY、PLRV和PVM的复合侵染;1份样品为PVY、PLRV、PVM和马铃薯A病毒(potato virus A,简称PVA)的复合侵染。15份单独侵染的样品中均检测到PVY。27份样品中均未检测到马铃薯X病毒(potato virus X,简称PVX)。由此可见,无论复合侵染还是单独侵染均检测到PVY。说明PVY是引起当地马铃薯病毒病的主要病原之一。

张媛媛[7](2019)在《榆林地区马铃薯主栽品种的茎尖脱毒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前,全世界范围内已知的马铃薯病毒大约有40多种,其中能够直接影响我国马铃薯产业的主要包括6种病毒(PVX,PVY,PVA,PVM,PVS,PLRV)和1种类病毒(PSTVd)。马铃薯病毒病发病严重时可导致减产高达60%,这严重影响了榆林地区马铃薯产业的发展。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和意义是,采用茎尖脱毒技术来脱除马铃薯体内对生产造成危害的病毒及类病毒,恢复马铃薯的优良种性,改善品质,提高产量,大力推广马铃薯脱毒种薯,最终做到为生产服务,将对提高榆林马铃薯生产技术水平和产业开发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论文主要对榆林地区马铃薯主栽品种(克新1号、夏波蒂、费乌瑞它、冀张薯8号、青薯9号、陕北红洋芋)的脱毒技术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不同浓度的生长调节剂对不同品种的马铃薯茎尖分化成苗的影响夏波蒂的茎尖培养成苗难度最大、周期较长、成苗率相对较低。在同一配方的培养基中,比其他品种生长缓慢,而且容易黄化死亡。在NAA、GA3浓度固定为0.1 mg.L-1的情况下调整6-BA的使用浓度,在一定范围内能够提高茎尖的成活率和成苗率,陕北红洋芋的最适6-BA浓度为0.05 mg.L-1,夏波蒂的最适6-BA浓度为0.15 mg.L-1,克新1号和青薯9号的最适6-BA浓度为0.1 mg.L-1,当浓度达到0.2 mg.L-1的时候,对茎尖发育会产生抑制作用。费乌瑞它和冀张薯8号用D-泛酸钙代替培养基中的NAA,茎尖生长势明显,成苗率明显提高。(2)筛选出了6个本地区主栽品种的较适宜培养基配方克新1号、青薯9号——MS+0.1mg.L-1 NAA+0.1mg.L-1 GA3+0.1mg.L-1 6-BA+白糖3%+卡拉胶0.65%夏波蒂——MS+0.1mg.L-1 NAA+0.1mg.L-1 GA3+0.15mg.L-1 6-BA+白糖3%+卡拉胶0.65%费乌瑞它、冀张薯8号——MS+0.1mg.L-1 6-BA+0.1mg.L-1 GA3+0.2mg.L-1 D-泛酸钙+白糖3%+卡拉胶0.65%陕北红洋芋——MS+0.1mg.L-1 NAA+0.1mg.L-1 GA3+0.05mg.L-1 6-BA+白糖3%+卡拉胶0.65%(3)不同茎尖大小对马铃薯脱毒效果的影响马铃薯茎尖成活率和成苗率与茎尖大小呈正比,茎尖越大,茎尖越容易成活;反之,脱毒率与茎尖大小呈反比,茎尖越大,脱毒率越低。综合考虑,带2个叶原基的茎尖大小比较理想。(4)马铃薯芽长度和剥离时间对脱毒效果的影响马铃薯剥离芽的长度和剥离时间可以影响茎尖成苗率和脱毒成功率。在春季马铃薯刚刚结束休眠期的时候,一般是3月下旬,在室温条件下(大约14℃16℃),先暗光催芽7-10d,再经散射光照射5-7d后,马铃薯芽状态为短壮芽;在4月初开始剥离的茎尖成活率高。在合适的芽长度和剥离时间进行剥离,抓住茎尖生命力最旺盛、顶端病毒最稀薄的时间节点,不仅能使茎尖的成活率和成苗率达到最大,而且更易获得脱毒合格的试管苗。(5)不同栽培方式和基肥配比对马铃薯脱毒微型薯生产的影响在马铃薯脱毒微型薯生产中,使用苗床移栽方式优于传统地栽方式,不易积水,能有效的隔离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基肥配比b(15袋蛭石+1kg撒可富+0.2kg二胺)下移栽苗生长健壮,种薯数量和质量都比较高,更适合脱毒微型薯生产。

高玉林,徐进,刘宁,周倩,丁新华,詹家绥,成新跃,黄剑,鲁宇文,杨宇红[8](2019)在《我国马铃薯病虫害发生现状与防控策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马铃薯在我国是继水稻、玉米和小麦之后的第四大主粮作物,在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精准扶贫、种植业结构调整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马铃薯优势产区包括北方一作区(东北、华北、西北)、中原二作区、西南混作区以及南方冬作区,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均位居世界首位。本文概述了我国马铃薯各优势产区主要病虫害的发生情况和及防控措施。

杨小龙,陈细红,蔡伟,高芳銮,沈建国,吴祖建[9](2019)在《福建省福清地区马铃薯病毒病病原的分子检测》文中研究说明2017年调查福建福清地区马铃薯病毒病的发生情况,以明确该地区马铃薯主要病毒病原。共采集了46份疑似感染病毒的马铃薯植株,提取总RNA,利用RT-PCR技术进行分子检测,结果表明,福清地区危害马铃薯的病毒有马铃薯Y病毒Potato virus Y(PVY)、马铃薯卷叶病毒Potato leaf roll virus(PLRV)、马铃薯S病毒Potato virus S(PVS),检出率分别为56.52%、17.39%和10.87%,以PVY检出率最高,说明PVY是危害该地区马铃薯样品的主要病毒病原。通过病毒复合侵染进行分析,发现该地区存在病毒复合侵染马铃薯现象。研究结果可为福清地区马铃薯种薯的引进和病毒病害防治提供参考依据。

王春阳[10](2019)在《辽宁省日光温室番茄病毒病鉴定及绿色防控技术研究》文中指出番茄病毒病是番茄生产上的主要病害之一,是制约设施番茄生产的重要因素,有着发病快、传播快的特性,高温干旱季节发生尤为严重,给番茄产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番茄病毒病毒源的种类繁多且复杂多变,且呈现逐年递增趋势。近年来番茄黄化曲叶病毒(Tomato yellow leaf curl virus,TYLCV)发生严重,番茄褪绿病毒(Tomato chlorosis virus,ToCV)等新病毒和危险性病毒又不断出现。本研究针对辽宁省设施番茄病毒种类和分布情况尚不明确和化学防治造成污染的问题,开展了辽宁省设施番茄病毒病种类调查及番茄病毒病的绿色防控技术研究,为设施番茄病毒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主要取得以下结果:1.开展了番茄上两种主要病毒的RT-PCR检测技术研究。对TSWV和ToCV两种病毒RT-PCR扩增的引物和退火温度分别进行筛选,得出ToC5/ToC6和TSWV-R/TSWV-F两对引物分别在退火温度为52℃和54℃时,PCR扩增条带最清晰、最明亮。利用优化后的RT-PCR检测技术分别对辽宁省疑似感染ToCV和TSWV病样进行检测,病毒检出灵敏。2.明确了辽宁省设施番茄病毒种类与分布。对辽宁省设施蔬菜主产区10个市35个村镇进行样品采集,共采集205份疑似番茄病毒病样品,利用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番茄病毒进行鉴定,结果表明辽宁省设施番茄主要受到TYLCV、TMV、CMV和ToCV侵染,TSWV有零星发生。其中TMV和TYLCV为辽宁省设施番茄病毒病的主要毒源,广泛分布。TMV分布在葫芦岛、锦州、沈阳、铁岭、辽阳、鞍山、营口和大连8个市;TYLCV分布在朝阳、锦州、葫芦岛、沈阳、鞍山和丹东6个市。沈阳市的毒源种类最多,有TMV、TYLCV、ToCV、CMV和TSWV,存在TMV与CMV复合侵染,TYLCV与ToCV复合侵染,以辽中区的TYLCV与ToCV复合侵染最为严重。3.首次明确了沈阳市辽中区番茄褪绿病毒和番茄黄化曲叶病毒复合侵染。利用沈阳辽中地区表现褪绿症状的番茄样品分别对ToCV的CP基因、HSP70基因和TYLCV的DNA-A全基因进行克隆和序列分析,结果表明ToCV-LNLZ分离物的CP基因核苷酸序列与ToCV其他分离物的同源性均在94%以上;HSP70基因核苷酸序列与ToCV其他分离物的同源性均在99%以上,从而证实辽中区番茄受ToCV的侵染的同时也受到了TYLCV侵染。4.以日光温室中番茄TYLCV和TMV为主要防治对象,经盆栽试验、小区试验筛选了免疫诱抗剂、高效低毒抗病毒生物农药和微生物源抗病毒生防菌及提高农药沉积率的助剂,进行田间防治试验,初步制订了辽宁省日光温室番茄病毒病绿色防控技术。(1)供试的免疫诱抗剂中几种氨基寡糖素及复合物对TYLCV和TMV的防效在58.87%以上,显着高于其他药剂;生物农药中宁南霉素的防治效果更好,防效在61.62%以上。抗病毒微生物源生防菌中,菌株SNB54灌根处理及种子处理的平均防效最好。以诱惑红沉积法筛选提高农药沉积率的助剂,其中添加农药控失剂SC108的处理在叶片上的沉积率最高,达34.06%,地面损失最少,为52.59%。(2)温室小区试验结果表明:防治效果最好的是氨基寡糖素(海岛素)处理,对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的防效为42.24%,与其他几种药剂相比防效差异显着。宁南霉素和寡糖·链蛋白对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的防效为37.13%和39.33%。其次是氨基寡糖素(125ppm)防效为33.27%。(3)温室田间试验结果表明:以未防治处理作为对照,在采用保健栽培等农业防治措施、挂黄板防虫和苗期喷施免疫诱抗剂的防治区内,药剂处理过的番茄植株发病率明显低对照处理,防治效果均达60%以上。其中宁南霉素+SC108处理的防效达83.90%,寡糖·链蛋白+SC108的处理防效达81.47%,与其他药剂防效差异显着,氨基寡糖素的防效为78.26%,生防菌SNB54灌根处理和种子处理均对病毒病有一定的防效,其中灌根处理最好,防效为62.85%。

二、马铃薯病毒病及其防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马铃薯病毒病及其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1)马铃薯病毒病病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2 试验方法
    2.1 配置缓冲溶液
    2.2 质控物溶液的制备
    2.3 样品的提取及稀释
    2.4 点样及孵育
    2.5 酶标记物的制备
    2.6 洗板及加酶标记物稀释液
    2.7孵育及PNP底物的制备
    2.8 洗板、加PNP底物溶液、孵育
    2.9 数据判定
3 结果和分析
    3.1 不同马铃薯样本的病毒检出率
    3.2 不同马铃薯品种的病毒检出率
4 结论

(2)我国植物病毒病及其昆虫介体研究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2 我国常见的水稻病毒病
    2.1 水稻草矮病
    2.2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
    2.3 水稻锯齿叶矮缩病
    2.4 水稻条纹叶枯病
    2.5 水稻黑条矮缩病
    2.6 水稻矮缩病
    2.7 水稻黄矮病
    2.8 水稻瘤矮病
    2.9 水稻条纹花叶病
3 我国常见的小麦病毒病
    3.1 小麦黄矮病
    3.2 小麦红矮病
    3.3 小麦丛矮病
    3.4 小麦矮缩病
    3.5 大麦黄矮病
4 我国常见的玉米病毒病
    4.1 玉米粗缩病
    4.2 玉米矮花叶病
    4.3 玉米条矮病
    4.4 玉米红叶病
5 我国常见的薯类病毒病
    5.1 甘薯病毒病
        5.1.1 甘薯羽状斑驳病
        5.1.2 甘薯潜隐病毒病
        5.1.3 甘薯退绿矮化病
    5.2 马铃薯病毒病
        5.2.1 马铃薯A病毒(PVA)
        5.2.2 马铃薯M病毒(PVM)
        5.2.3 马铃薯S病毒(PVS)
        5.2.4 马铃薯X病毒(PVX)
        5.2.5 马铃薯Y病毒(PVY)
        5.2.6 马铃薯卷叶病毒(PLRV)
6 我国常见的烟草病毒病
7 我国常见的蔬菜病毒病
    7.1 番茄黄化曲叶病毒(TYLCV)
    7.2 中国番茄黄化曲叶病毒(TYLCCNV)
    7.3 黄瓜花叶病毒(CMV)
    7.4 甜瓜花叶病毒(MMV)
    7.5 瓜类褪绿黄化病毒(CCYV)
    7.6 番茄斑驳病毒(TSWV)
8 展望

(3)马铃薯Y病毒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体系的建立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样品采集
    1.2 试剂与仪器
    1.3 总RNA提取和cDNA的合成
    1.4 引物设计与合成
    1.5 引物特异性验证
    1.6 引物灵敏性
    1.7 制备质粒标准品
    1.8 标准曲线的建立
    1.9 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体系的应用
2 结果与分析
    2.1 引物特异性检测
    2.2 引物灵敏度检测
    2.3 标准曲线的建立
    2.4 田间PVY常规RT-PCR和RT-qPCR定量检测结果
3 结论与讨论

(4)马铃薯E3泛素连接酶基因StATL80的克隆与功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马铃薯病害
        1.1.1 马铃薯病毒病的危害
        1.1.2 马铃薯青枯病的危害
        1.1.3 马铃薯晚疫病的危害
    1.2 生物和非生物胁迫响应机制
    1.3 植物的免疫反应
        1.3.1 植物的先天免疫反应
        1.3.2 植物系统获得性免疫反应
    1.4 泛素/26S蛋白酶体系统
        1.4.1 泛素-蛋白酶体系统组成及特点
        1.4.2 泛素化在植物免疫过程中的作用
        1.4.3 Ring型E3泛素连接酶在免疫过程中发挥的作用
    1.5 本研究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供试植物材料
        2.1.2 病原菌
        2.1.3 质粒和菌株
        2.1.4 酶和常用生化试剂
        2.1.5 引物
        2.1.6 生物信息学相关网站
    2.2 实验方法
        2.2.1 组织表达模式
        2.2.2 诱导表达模式
        2.2.3 本生烟、马铃薯总RNA的提取
        2.2.4 cDNA合成
        2.2.5 CTAB法提取植物DNA
        2.2.6 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qRT-PCR)
        2.2.7 半定量RT-PCR(Semiquantitative RT-PCR)
        2.2.8 载体构建
        2.2.8.1 目的基因的扩增
        2.2.8.2 DNA片段的回收(试剂盒法)
        2.2.8.3 目的基因DNA片段与克隆载体的连接
        2.2.8.4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2.2.8.5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转化
        2.2.8.6 PCR鉴定阳性克隆
        2.2.8.7 质粒DNA的小量提取(试剂盒法)
        2.2.8.8 质粒DNA的酶切
        2.2.8.9 目的片段与表达载体连接
        2.2.9 表达载体的农杆菌转化
        2.2.9.1 农杆菌GV3101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2.2.9.2 冻融法转化农杆菌
        2.2.10 亚细胞定位分析
        2.2.10.1 瞬时转化本生烟
        2.2.10.2 双光子共聚焦显微镜使用流程
        2.2.11 马铃薯StATL80 超表达载体及RNAi载体的构建
        2.2.12 农杆菌介导的马铃薯转化及转基因株系的获得
        2.2.13 转基因植株的鉴定
        2.2.13.1 植物基因组DNA的少量提取(简易法)
        2.2.13.2 转基因株系的RT-PCR检测
        2.2.13.3 马铃薯RNA的提取及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
        2.2.14 转基因植株的抗病性检测
        2.2.14.1 病原菌培养基的配置
        2.2.14.2 转基因马铃薯的生物胁迫处理
        2.2.15 组织化学染色
        2.2.16 酵母感受态细胞的制备及转化
        2.2.16.1 制备酵母感受态细胞
        2.2.16.2 酵母感受态的转化
        2.2.17 酵母双杂筛选马铃薯cDNA文库
        2.2.17.1 Matting法融合宿主菌株和诱饵菌株
        2.2.17.2 筛选互作蛋白
        2.2.17.3 酵母DNA的提取
        2.2.18 植物蛋白的提取
        2.2.18.1 植物E3泛素连接酶联免疫分析
        2.2.19 双分子荧光互补实验(BiFC)和荧光素酶互补实验(LCI)
3 结果与分析
    3.1 马铃薯StATL80基因进化关系和蛋白结构分析
        3.1.1 马铃薯StATL80的克隆
        3.1.2 StATL80蛋白序列及结构分析
    3.2 StATL80在地上组织表达且响应多种胁迫
    3.3 StATL80 超表达和RNAi转基因株系的获得
    3.4 StATL80转基因株系阳性苗的鉴定
    3.5 StATL80 蛋白E3 活性检测
    3.6 StATL80定位于细胞质和细胞核
    3.7 超表达StATL80减弱了植物对生物胁迫的抗性
        3.7.1 超表达StATL80降低了植物对病毒的抗性
        3.7.2 超表达StATL80降低了对青枯菌的抗性
        3.7.2.1 超表达StATL80降低了青枯菌的的病发率
        3.7.2.2 超表达StATL80 植物细胞中ROS积累量减少
        3.7.3 超表达StATL80降低了植物对致病疫霉的抗性
    3.8 下调StATL80基因增强了植物对生物胁迫的抗性
        3.8.1 下调StATL80增强了对病毒的抗性
        3.8.2 下调StATL80增强了对致病疫霉的抗性
    3.9 StATL80 与泛素受体蛋白DSK2a互作
        3.9.1 以StATL80为诱饵筛选获得4个互作候选蛋白
        3.9.2 马铃薯StATL80互作蛋白的验证
        3.9.3 StATL80和DSK2a关键结构域互作验证
    3.10 StATL80与DSK2a共定位于细胞核
4 讨论
    4.1 StATL80 属于Ring型 E3 泛素连接酶
    4.2 StATL80在植物应对病原菌入侵过程中发挥作用
    4.3 StATL80调控植株感病的分子机理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5)马铃薯S病毒株系分布及群体遗传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1.1 马铃薯病毒病概述
    1.2 马铃薯S病毒概述
        1.2.1 PVS基因组结构及蛋白功能
        1.2.2 PVS的传播、症状及分布
        1.2.3 PVS多样性研究进展
    1.3 马铃薯病毒的检测方法
        1.3.1 生物学鉴定
        1.3.2 电镜检测技术鉴定
        1.3.3 血清学检测
        1.3.4 分子生物学检测
    1.4 群体遗传变异特征研究方法
        1.4.1 系统发育分析
        1.4.2 群体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
        1.4.3 群体结构分析
        1.4.4 重组分析
        1.4.5 自然选择
        1.4.6 基因流动
    1.5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6 研究的主要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试剂
    2.3 主要仪器及软件
    2.4 试验方法
        2.4.1 植物总RNA提取及c DNA合成
        2.4.2 RT-q PCR通用检测体系的建立
        2.4.3 PVS株系鉴定
        2.4.4 PVSCP基因克隆测序
        2.4.5 系统发育分析
        2.4.6 群体遗传特征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RT-q PCR通用检测体系的建立
        3.1.1 RT-q PCR方法的建立
        3.1.2 标准曲线建立及灵敏度检测
        3.1.3 特异性检测
        3.1.4 田间样品验证
    3.2 PVS株系鉴定与系统发育分析
        3.2.1 PVS样品检测
        3.2.2 PVS株系鉴定
        3.2.3 PVSCP基因扩增
        3.2.4 系统发育分析
    3.3 PVS群体遗传特征分析
        3.3.1 遗传多样性与遗传分化
        3.3.2 群体结构
        3.3.3 重组分析
        3.3.4 自然选择
        3.3.5 基因流动
4 讨论
    4.1 RT-q PCR检测体系的建立
    4.2 PVS株系鉴定与系统发育分析
    4.3 PVS群体遗传特征分析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6)内蒙古自治区马铃薯病毒病的检测(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主要试剂和仪器
        1.1.2 引物的设计与合成
    1.2 试验方法
        1.2.1 植物总RNA提取
        1.2.2 RT-PCR检测
        1.2.3 PCR产物测序及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马铃薯病毒病发病症状
    2.2 RT-PCR检测结果
    2.3 进化树分析
    2.4 序列一致性分析
3 讨论

(7)榆林地区马铃薯主栽品种的茎尖脱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
        1.1.1 马铃薯概述
        1.1.2 我国马铃薯生产概况
        1.1.3 榆林马铃薯产业概况
        1.1.4 榆林马铃薯产业发展的巨大优势
        1.1.5 存在的问题
    1.2 马铃薯病毒病
        1.2.1 马铃薯病毒病的发现及危害
        1.2.2 马铃薯病毒病的种类、症状和传播方式
        1.2.3 国内外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体系概况
        1.2.4 榆林市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体系概况
    1.3 马铃薯脱毒技术
        1.3.1 马铃薯脱毒技术种类
        1.3.2 马铃薯脱毒效果的检测技术
    1.4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和设备
        2.1.1 马铃薯品种来源
        2.1.2 马铃薯品种
        2.1.3 主要试剂
        2.1.4 主要仪器
    2.2 试验方法
        2.2.1 主要试剂的配制
        2.2.2 培养基的制备
        2.2.3 茎尖剥离脱毒方法
        2.2.4 病毒检测
        2.2.5 脱毒苗防虫网棚移栽试种
    2.3 数据统计分析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品种茎尖成活率及成苗率的比较
    3.2 不同培养基中茎尖成活率及成苗率的比较
        3.2.1 克新1 号茎尖接种培养生长状况分析
        3.2.2 夏波蒂茎尖接种培养生长状况分析
        3.2.3 费乌瑞它茎尖接种培养生长状况分析
        3.2.4 冀张薯8 号茎尖接种培养生长状况分析
        3.2.5 青薯9 号茎尖接种培养生长状况分析
        3.2.6 陕北红洋芋茎尖接种培养生长状况分析
        3.2.7 较适宜培养基配方筛选
    3.3 不同茎尖大小对茎尖成活率及成苗率的比较
    3.4 马铃薯芽长度和剥离时间对脱毒效果的比较
    3.5 不同栽培方式和基肥配比对马铃薯脱毒微型薯生产的比较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4.1 讨论
        4.1.1 不同品种的茎尖成活率及成苗率
        4.1.2 生长调节剂与马铃薯茎尖分化成苗
        4.1.3 不同茎尖大小对马铃薯脱毒效果的影响
        4.1.4 马铃薯芽长度和剥离时间对脱毒效果的影响
        4.1.5 不同栽培方式和基肥配比对马铃薯脱毒微型薯生产的影响
    4.2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8)我国马铃薯病虫害发生现状与防控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马铃薯重大病害发生现状
2 我国马铃薯重大虫害发生现状
3 西北一作区病虫害发生特点和防控策略
4 东北一作区病虫害发生特点和防控策略
5 华北一作区病虫害发生特点和防控策略
6 南方冬作区病虫害发生特点和防控策略
7 西南混作区病虫害发生特点和防控策略
8 中原二作区病虫害发生特点和防控策略
9 问题与展望

(9)福建省福清地区马铃薯病毒病病原的分子检测(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总RNA提取和cDNA的合成
    1.3 PCR扩增及凝胶电泳
    1.4 PCR产物克隆、测序及序列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福清地区侵染马铃薯的病毒种类
        2.1.1 PVY的检测结果
        2.1.2 PLRV的检测结果
        2.1.3 PVS的检测结果
    2.2 PCR产物的克隆和测序结果
    2.3 病毒检出率
3 结论与讨论

(10)辽宁省日光温室番茄病毒病鉴定及绿色防控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日光温室番茄病毒病研究进展
    1.1 烟草普通花叶病毒
    1.2 黄瓜花叶病毒
    1.3 马铃薯Y病毒
    1.4 马铃薯X病毒
    1.5 番茄黄化曲叶病毒
    1.6 番茄褪绿病毒
    1.7 番茄斑萎病毒
    1.8 番茄病毒病防控研究进展
        1.8.1 抗病品种
        1.8.2 培育无病虫壮苗及种子处理
        1.8.3 化学防治
        1.8.4 生物防治
第二章 辽宁省日光温室番茄病毒病鉴定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样品采集
        2.1.2 材料
        2.1.3 引物设计
        2.1.4 生物学鉴定法
        2.1.5 分子生物学鉴定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田间发病情况
        2.2.2 病样的生物学方法鉴定结果
        2.2.3 病样的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
    2.3 小结
第三章 辽宁省番茄褪绿病毒分子鉴定及其与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的复合侵染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样品采集
        3.1.2 试剂
        3.1.3 引物设计
        3.1.4 番茄褪绿病毒的分子鉴定方法
        3.1.5 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的分子鉴定方法
        3.1.6 序列比对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番茄病株的田间症状
        3.2.2 供试番茄样品中番茄褪绿病毒的检测
        3.2.3 番茄褪绿病毒CP和 HSP基因扩增和序列测定
        3.2.4 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的检测
        3.2.5 番茄褪绿病毒辽中分离物的CP基因和HSP基因序列分析
        3.2.6 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的DNA-A分子全基因序列分析
    3.3 小结
第四章 日光温室番茄病毒病绿色防控技术研究
    4.1 抗病毒免疫诱抗剂筛选
        4.1.1 材料
        4.1.2 方法
        4.1.3 结果与分析
    4.2 高效、低毒抗病毒生物农药筛选
        4.2.1 材料
        4.2.2 方法
        4.2.3 结果与分析
    4.3 抗病毒微生物源生防菌筛选
        4.3.1 材料
        4.3.2 方法
        4.3.3 结果与分析
    4.4 不同助剂对提高番茄农药利用率的影响
        4.4.1 材料与方法
        4.4.2 结果与分析
    4.5 温室小区试验
        4.5.1 材料与方法
        4.5.2 结果与分析
    4.6 温室田间试验
        4.6.1 材料与方法
        4.6.2 结果与分析
    4.7 番茄病毒病绿色防控技术体系的建立
    4.8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5.1 辽宁省日光温室番茄病毒病种类调查
    5.2 辽宁省番茄褪绿病毒分子鉴定及其与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的复合侵染研究
    5.3 高效低毒抗病毒农药筛选
    5.4 番茄病毒病绿色防控技术
参考文献
致谢

四、马铃薯病毒病及其防治(论文参考文献)

  • [1]马铃薯病毒病病原研究[J]. 杨茹薇,邢斌德,刘易,徐琳黎,孙慧. 安徽农学通报, 2021(09)
  • [2]我国植物病毒病及其昆虫介体研究概况[J]. 何海芳,李静静,张泽龙,张蓓蓓,闫明辉,史保争,闫凤鸣. 华中昆虫研究, 2020(00)
  • [3]马铃薯Y病毒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体系的建立及应用[J]. 李玉琦,李秋丽,王雅丽,黄珊珊,胡超,肖婉露,黄雅敏,赵鹏飞,黄伟. 中国蔬菜, 2020(12)
  • [4]马铃薯E3泛素连接酶基因StATL80的克隆与功能分析[D]. 高红娟. 山东农业大学, 2020(01)
  • [5]马铃薯S病毒株系分布及群体遗传特征分析[D]. 程胜群. 东北农业大学, 2020
  • [6]内蒙古自治区马铃薯病毒病的检测[J]. 魏瑶,刘燕,图门白拉,赵明敏. 江苏农业科学, 2020(08)
  • [7]榆林地区马铃薯主栽品种的茎尖脱毒研究[D]. 张媛媛.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9(02)
  • [8]我国马铃薯病虫害发生现状与防控策略[J]. 高玉林,徐进,刘宁,周倩,丁新华,詹家绥,成新跃,黄剑,鲁宇文,杨宇红. 植物保护, 2019(05)
  • [9]福建省福清地区马铃薯病毒病病原的分子检测[J]. 杨小龙,陈细红,蔡伟,高芳銮,沈建国,吴祖建. 植物保护, 2019(03)
  • [10]辽宁省日光温室番茄病毒病鉴定及绿色防控技术研究[D]. 王春阳. 沈阳农业大学, 2019(03)

标签:;  ;  ;  ;  ;  

马铃薯病毒病及其防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