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饲料级硫酸铜中铅测定方法的改进(论文文献综述)
徐思远,贾铮,田静,李兰,刘晓露,李阳,樊霞[1](2019)在《饲料中铅的分析技术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铅是一种严重危害动物健康的重金属元素。为充分认识铅在动物养殖过程中的潜在危害,有必要对铅的分析技术进行梳理总结。本文根据分析方法原理的不同,对铅的检测方法进行了分类比较,并着重探讨了不同检测方法的基本原理及优缺点,便于行业从业人员在分析样品时选择合适的检测方法。
李宏[2](2016)在《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技术在饲料检测中的分析和应用》文中认为本文综述了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技术产生的技术背景和原子荧光测定元素时应掌握的技术要点,并结合饲料样品检测分析,重点论述了利用原子荧光光谱技术测定样品中Pb、As、Se、Hg等元素时需要解决的技术难点和问题。为饲料质检领域内的检测人员充分利用原子荧光光谱仪,提供一些借鉴或参考。
黄达军[3](2014)在《饲料级硫酸铜的检测与生产》文中提出硫酸铜是畜禽饲料所需要的重要微量元素类添加剂。从2013年11月9日到2014年5月5日,在某饲料有限公司检测了9个批次到厂硫酸铜原料、25个批次的饲料级硫酸铜产品,主要检测硫酸铜原料及产品的主含量、卫生指标,保证其符合国家标准。硫酸铜在饲料中作为铜矿物质的添加剂,能够满足动物的补充需要,为了使产品的流动性更佳,品质更有保证,并能够保证混合的均匀,同时加工过程中活性成分不会降低,提高产量。试验公司安装了生产饲料级硫酸铜的新设备,改进了加工工艺。
房少新,胡静[4](2011)在《肉牛饲料添加剂中铅含量的测定》文中研究指明利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FAAS),测定了硫酸铜、硫酸锌、膨润土、米糠、氧化锌、菜渣、盐等7种肉牛饲料添加剂中铅(Pb)元素的含量。各添加剂的加标回收率在98%~108%之间,相对标准偏差(RSD)小于1.3%,具有良好的准确度和精确度。结果表明,试验中所测的硫酸铜、硫酸锌、氧化锌添加剂中铅含量严重超出国家标准。
徐红波[5](2011)在《高浓度重金属废水中铅砷的测定、分离与有价组分的利用》文中研究指明在饲料(特别是猪鸡饲料)中添加无机盐,如铜铁锌锰镁盐,起源于欧美,目前已经在我国得到了普遍应用。用含铜废蚀刻液制备CuSO4·5H2O或Cu2(OH)3Cl,既处理了废水,又可以有效利用废水中的有价物质-铜,是一种高效综合利用资源的废水处理方法。饲料级碱式氯化铜中对有害物质的含量有着严格的控制标准,其中要求铅、砷含量分别小于10和20mg/kg,因此在回收处理含铜废液过程中脱除铅、砷是整个制备饲料级碱式氯化铜工艺的关键环节,同时工程中铜与铅、砷的有效分离,对于分析分离方法的理论和应用都有重要意义。在饲料添加剂硫酸亚铁硫酸锰硫酸锌生产过程产生的废水中,由于大量硫酸盐背景的存在,对其中痕量铅砷的分析干扰严重,探索消除干扰的方法,对准确测定饲料添加剂硫酸盐废水中铅砷和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第一章主要介绍了环境中重金属污染的来源、危害、特点和铜污染;蚀刻废液的主要用途;碱式氯化铜的研究进展等以及综述了痕量铅砷测定方法,评述了本文的研究目的和创新之处。第二章主要研究了自吸效应扣除背景,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硫酸锰、硫酸镁、硫酸亚铁和碱性蚀刻废水样品中痕量铅,考察了燃烧器高度、光谱通带宽度和窄脉冲电流的影响,测量了硫酸锰、硫酸镁、硫酸亚铁和碱性蚀刻废水样品中铅的含量;结果表明,含硫酸锰、硫酸镁、硫酸亚铁和碱性蚀刻废水的空白溶液中铅的检出限分别为0.015μg/ml、0.090μg/mL、0.034μg/mL、0.058μg/mL。回收率在96.8~104.0%之间。其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2.6%、3.4%、1.9%、2.3%。利用仪器的自吸效应扣除背景,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废水样品中铅,方法简便、灵敏、准确稳定,可以有效地消除基体干扰和背景吸收,可用于指导实际生产,可以解决饲料添加剂生产和使用中遇到的关键技术难题。第三章主要研究了氢化物发生-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各种废水样品和新型铜源饲料级碱式氯化铜产品中砷的不同形态,考察了载气流量、酸度、硼氢化钾和还原剂的用量,确定了测定砷的最佳工作条件,测量了各种废水和新型铜源饲料级碱式氯化铜产品中不同形态砷的含量;结果表明,用氢化物发生-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各种废水和新型铜源饲料级碱式氯化铜产品中砷,线性范围为0.50-10.0μg/L、方法检出限0.12μg/L、相对标准偏差(RSD)为2.9%。回收率为93.2%~105.2%。此法具有灵敏度高、简便快速、选择性好、样品用量少、干扰少等优点,适用于不同水质样品和饲料添加剂样品中砷的形态分析,已用于饲料级碱式氯化铜产品实际生产中。第四章主要研究了ICP-AES多元素同时测定废水中的Zn、Cu、Cr、Pb、Cd、As、 Ni、Mn等8种元素的分析方法。结果表明,测定各元素的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均在0.9994以上,各元素的检出限在0.0007~0.0085μg/mL之间,加标回收率在94.0%~105.0%,样品分析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均小于5.4%;在该法中被测元素之间无明显干扰,方法灵敏、快速,用于各种饲料添加剂废水中的Zn、Cu、Cr、Pb、Cd、As、 Ni、Mn等8种元素的同时测定,结果令人满意。第五章主要研究了去除碱性蚀刻废液中铅和砷的方法,考察了温度、pH和去除剂用量对去除碱性蚀刻废液中铅和砷的影响。结果表明,新生成的CaCO3和Fe(OH)3两种去除剂有明显的协同效应;正交试验优化结果:1L废液在55℃、pH9.5、CaCl2和Na2CO3加入量各10.0g、FeCl3·6H2O加入量为2.3g条件下,铅、砷去除率分别达到92.4%和94.6%。第六章主要研究了饲料级碱式氯化铜的制备方法,用X射线衍射图谱和电子显微镜表征分子结构和粒径。结果表明,利用去除铅砷后的碱性蚀刻废液和盐酸,在优化条件下,可以制备出合格饲料级碱式氯化铜;优化的制备条件为:在65~75℃,pH4.5~5.5,用脱除铅砷后的碱性废蚀刻液和HCl为原料制备出大晶体饲料级碱式氯化铜,其铅含量由不脱铅制备样品的118.44mg/kg降低到7.35mg/kg,砷含量由32.47mg/kg降低到3.54mg/kg,明显低于国标;所制备的碱式氯化铜经XRD分析为单斜相的[m-Cu2(OH)3Cl],衍射峰的强度比较高,样品具有很好的结晶度,同时未出现任何杂质峰,说明产品为纯相的碱式氯化铜。样品呈墨绿色,由细小的结晶颗粒聚集为球粒状,球粒粒径为50-200μm。第七章中给出了本文的总结论。
贾涛,张连彦,孙志文,周艳飞,李伟革[6](2010)在《原子荧光法测定饲料级硫酸铜中砷的含量》文中认为1砷的简介1.1砷元素砷是一种非金属类型元素,英文名称:Arsenic,元素符号:As,相对原子质量:74.92。在自然界中主要以三氧化二砷的形态存在,此外还以硫化物矿石形式存在,有雄黄(As4S4)、雌黄(As2S3)和砷黄铁矿(FeAsS)等。最常见的化合物为砷的氢化物(AsH3)或称胂,砷以三价和五价状态存在于生物体中,三价砷在体内可转化为甲基砷化合物。1.2砷的代谢吸收
陈春林[7](2008)在《低品位氧化铜矿生产电镀级硫酸铜新工艺研究》文中指出本研究提出了一种全湿法处理低品位氧化铜矿生产高品质硫酸铜的工艺流程,处理的矿料为云南个旧地区所产的低品位氧化铜矿,该矿石含铜品位为0.95%,属于低品位氧化铜矿。整个试验流程主要分为铜矿硫酸浸出、硫酸铜萃取与反萃、硫酸铜晶体重结晶精制三个部分。试验对该矿进行硫酸浸出研究,对影响浸出的各因素进行了考察,通过试验数据分析和经济效益方面考虑,建议采用常温浸出,液固比为4:1,浸出液配硫酸质量浓度为30g/L,浸出时间50分钟,铜的浸出率为62%。浸出液含铜1.5 g/L,pH=1.5,采用ACORGA M5640萃取,其饱和容量为0.584g/L,试验对影响萃取铜的萃取剂浓度、萃取时间、水相pH及铁浓度等因素进行了研究,确定萃取条件如下:采用单级萃取,萃取剂浓度为20%(V/V),萃取相比O/A=1:3;萃取温度为室温;萃取时间120S;有机相与水相分相时间较快,约40S;铜的萃取率达到90%以上,有0.35%的铁被萃取进入有机相。萃余液含铜约150mg/L,有机相含铜4.8 g/L,萃余液加酸返回浸出;反萃液中硫酸铜的饱和溶解度和硫酸浓度是影响铜反萃效果的重要因素,试验中采用的反萃液为含H2SO4 400 g/L的饱和硫酸铜溶液,反萃液循环反萃,反萃条件为:反萃相比O/A=4:1;温度为20℃;反萃时间为8min;反萃后有机相约含铜450mg/L,铁低于10mg/L。当反萃水相经过蒸发浓缩后,冷却至室温20℃,硫酸铜饱和结晶析出粗硫酸铜晶体,反萃有机相返回萃取。该反萃液对铜反萃率随酸度降低略有下降,每次循环反萃率在94%以上。硫酸铜结晶上夹带少量的杂质和硫酸,试验使用重结晶精制硫酸铜,精制后硫酸铜晶体各指标均达到电镀级硫酸铜标准。本工艺具有以下特点:(1)采用本试验所提出的流程可利用低品位氧化铜矿顺利产出质量较优的电镀级硫酸铜产品,为利用此类矿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方法。(2)由于采用封闭式循环,溶液在循环过程中不外排,不产生环境污染,流程中没有产生新的污染物,产出物仅为硫酸铜产品和浸出渣。(3)采用M5640萃取和硫酸铜饱和溶液反萃,利用萃取剂的高选择性,减少了硫酸铜中的杂质含量。(4)本流程所使用设备均为常规设备,较易实施。
刘涛[8](2008)在《硫酸铜生产工艺改进》文中研究指明金川公司铜盐厂硫酸铜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由于对搅拌转速、搅拌浆形式、降温梯度等因素对结晶过程的影响缺乏深入的研究和有效的控制,目前产出的产品存在以下三点不足:a、晶体粒度不均匀,外观不规则;b、晶体不致密,易破碎;c、干燥时易脱水,色泽不鲜亮。2、由于原料中砷(As)、钙(Ca)含量高,在萃取工序易形成钙盐结晶沉淀,影响萃取工序正常稳定运行。特别是影响硫酸铜产品质量,使得产品中砷(As)、钙(Ca)含量严重超标,无法达到饲料级硫酸铜、电镀级(一等品、优等品)硫酸铜的要求。根据金川公司铜盐厂目前的生产工艺和设备现状,本文以研究和开发一种生产过程中易于控制且能够达到的工艺技术条件指标的方法,具体研究内容为:(一)结晶操作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对溶液的过饱和度、溶液浓度、溶液冷却速度和温度、晶种的数量和状态、溶液的pH值、结晶时间、搅拌转速、搅拌浆形式及其它相关条件等工艺技术条件进行实验研究,确定最佳结晶工艺条件。所建立的新操作条件具有以下优点:操作简便,不需要特殊设备,只要在原有设备上稍作改进即可;而生产成本不会因此而提高,生产时耗也不会因此而增加,对硫酸铜的产率不会造成任何影响。每次实验所能获得晶体致密、晶莹剔透、润泽饱满的硫酸铜晶体。粒度在0.7~1.5mm之间的产品一次成品率80%以上;粒度小于0.7mm的硫酸铜晶体约为8%,粒度大于1.5mm硫酸铜晶体约为2%。(二)除砷操作:采用加入除杂剂为主的方法,对除杂剂品种和用量、起始溶液浓度、溶液浓度、pH值、过滤方式和速度等工艺技术条件进行实验研究,确定最佳除杂工艺条件和最适宜的除杂剂。找到了除砷的高效药品和最佳操作工艺条件。这些药品常见易得,价格低廉,用量甚微;不会引入新的杂质离子到成品硫酸铜中。除砷(As)操作的工艺条件具有简便易行,步骤较少,节约能源等优点。用该方法可将硫酸铜产品中砷含量降到各级别产品所要求的标准以下,完全达到了项目所提出的要求。(三)除钙操作:硫酸铜原液是一种非常复杂的混合体系。由于高浓度的铜离子和钙离子的同时存在,要想即把化学性质稳定的钙离子完全除去(使其最终含量:≤0.0005%),又要减少硫酸铜产品的损失是很困难的。通过一系列化学与物理相结合的方法,最终将硫酸铜产品中钙含量降低到各级别产品所要求的标准以下,完全达到了项目所提出的要求。通过上述两步操作,获得两个品级硫酸铜产品。第一种品级:饲料级硫酸铜、电镀一级硫酸铜产品,砷(As):0.00002%。符合HG2932-1999标准,即:砷(As)≤0.0004%;第二种品级:电镀优级硫酸铜产品,砷(As):<0.00001%、钙(Ca):0.00020%。符合HG/T3592-1999优等品标准,即:钙(Ca):≤0.0005%,砷(As):≤0.0005%。每处理一立方米硫酸铜蒸发前液消耗除砷、钙试剂所需费用为42.94元,且在产品中未引入新的杂质成分。
刘路[9](2008)在《云南氧化铜矿中铜的提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由云南氧化铜矿出发,对铜矿的现状、类型、组成、湿法冶金类型、发展等几方面做了描述。通过改进浸取工艺,提高了铜的浸出率,得到了环境友好的闭合循环体系;通过改进实验方法,得到了大颗粒、杂质含量很低的硫酸铜;通过正交实验及条件优化得到了优质电解铜。对国内外湿法冶金方法及发展进行了较为全面和详细的叙述,分析了利弊。重点介绍了本实验的流程、操作并从浸出工艺、保温结晶、除铁、加pH值调节剂四方面进行了细致研究。本实验首先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光谱仪(ICP—AES)对矿粉进行了元素的分析,并与原子吸收分光谱法(AAS)的分析结果做出对比,数值吻合,确定出矿物的元素含量。浸出实验部分,采用常压搅拌酸浸法,进行铜的提取。考察了粒度、矿浆浓度、温度、加酸量、浸取时间的影响。确定得到符合要求的大颗粒硫酸铜的较优工艺条件为:粒度为120目,矿浆浓度C矿浆浓度=30%,加热温度T=80℃,加酸量C(H2SO4)=130g/L,浸取时间t=2h。实验结果表明,粒度为60目的矿粉,其浸出率远远低于粒度为120目的矿粉;当矿浆浓度在20%~40%范围内变化,当矿浆浓度大于30%时,铜的浸出率无明显提高。当60℃<T<95℃,铜的浸取率逐渐升高,80℃以上变化不明显。当110g/L<C(H2SO4)<160g/L,铜的浸出率形成下抛物线形状,选取130g/L为适合酸浓度;当0.5h<t<3.5h,t>2h,铜的浸出率无显着提高。在此工艺过程中须脱除铁、铅、砷元素,得到的硫酸铜杂质元素含量符合国家一级产品指标。铅以硫酸铅形式脱除,经考察添加氧化剂氯酸钠15.63Kg/t矿粉,pH值调节剂氧化钙235.11Kg/t矿粉,可最大程度脱除铁和砷。此时浸取液的pH值为3.8~4.0。电积铜体系,采L9(?)的正交表得到较优的实验条件,即考察电流密度Dk、硫酸铜初始浓度CCu2+、硫酸浓度CH2SO4、电解温度T,通过计算铜的电积量及电流效率(η)得出,得到结构致密、表面光滑、杂质含量少的优质电铜积的合适条件是:Dk=5.0A/dm2;CH2SO4=125g/L;CCu2+=45g/L;T=45℃。产品经AAS分析,各元素含量均符合要求。电积时的硫酸铜即为浸取精制的硫酸铜溶液,简化了工艺。
兰尊海,吴彩芳,胡霞,肖松云[10](2004)在《饲料级硫酸铜中铅测定方法的改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二、饲料级硫酸铜中铅测定方法的改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饲料级硫酸铜中铅测定方法的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1)饲料中铅的分析技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铅的限量规定 |
2 饲料中铅的检测方法 |
2.1 二硫腙比色法 |
2.2 原子吸收光谱法 |
2.2.1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 |
2.2.2 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 |
2.2.3 氢化物发生原子吸收光谱法 |
2.3 原子荧光光谱法 |
2.4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光谱法 |
2.5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 |
2.6 电化学分析法 |
2.6.1 溶出伏安法 |
2.6.2 极谱法 |
2.7 X射线荧光光谱法 |
2.8 生物传感器 |
3 前处理技术及仪器改进 |
3.1 固相萃取技术 |
3.2 分子印迹技术 |
3.3 共沉淀法 |
3.4 仪器改进 |
4 展望 |
(2)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技术在饲料检测中的分析和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技术产生的背景 |
1.1 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技术发展的三个时期 |
1.2 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技术的工作原理 |
1.3 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技术的特点及应用 |
2 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仪的操作技术要点 |
2.1 元素的化学价态决定着氢化物反应的形成与氢化物发生的效率 |
2.2 反应酸介质及其浓度的选择直接影响着氢化物反应的速度与荧光响应强度 |
2.3 分析测定的元素不同对其所需要的还原剂及其浓度的选择也不同 |
3 利用原子荧光光谱仪测定饲料中各元素需要解决的技术难点及问题 |
3.1 饲料中元素的价态存在多样性,先要将元素的价态变为反应价态 |
3.1.1 饲料中砷的价态及其表现形式 |
3.1.2 饲料中汞元素的价态及其表现形式 |
3.1.3 饲料中硒元素的价态及其存在形式 |
3.1.4 铅元素的价态及其存在形式 |
3.2 要选择合适的前处理方法,避免高温灰化对热敏元素产生的影响 |
3.3 要考虑消化处理后的残酸余量对反应体系及其系统的影响 |
3.4 要确保上机前曲线中使用的酸介质及浓度与与样品严格保持一致 |
3.5 要采取措施克服一些还原剂的不稳定性给检测结果带来的负面影响 |
3.6 要按照不同元素对反应体系和还原体系的特殊要求进行全面优化 |
3.6.1 先用硼氢化钾和硼氢化钠进行试验,选择合适的还原剂 |
3.6.2 进行反应体系和还原体系的优化 |
3.7 要合理利用曲线进行准确定量,要将样品试液和稀释后的样品溶液的荧光响应强度值放在曲线中间 |
3.8 要根据荧光响应强度和尾液的p H值,适当调节氢氧化钾的浓度 |
3.9 要克服元素在形成氢化物通过传输路径所产生的记忆效应 |
3.11 测定矿物饲料及预混合饲料时,要注意共存元素干扰的大小 |
3.12 汞元素在不同酸介质中对隐蔽剂及抗干扰剂的选择 |
3.13 要防止试样消解溶液与硼氢化钾体系反应时产生大量泡沫 |
3.14 要防止玻璃器皿与洗剂溶液中的残留污染对检测结果产生的影响 |
(3)饲料级硫酸铜的检测与生产(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时间 |
1.2 试验场地 |
1.3 试验材料 |
1.3.1 试验检测对象: |
1.3.2 仪器设备: |
1.3.3 试剂、药品: |
1.4 试验方法 |
1.4.1 试验材料分组: |
1.4.2 采样: |
1.4.3 硫酸铜含量的检测: |
1.4.4 常规卫生指标的检测: |
1.4.5 硫酸铜粒度的检测: |
1.4.6 不同生产设备的饲料级硫酸铜生产效率及能耗测评。 |
1.5 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原料中硫酸铜含量及卫生指标的测定结果 |
2.2 产品中硫酸铜含量及卫生指标的测定结果 |
2.3 不同生产设备的饲料级硫酸铜生产效率及能耗测评结果 |
3 讨论 |
3.1 关于原料中硫酸铜含量及卫生指标测定结果的讨论 |
3.2 关于产品中硫酸铜含量及卫生指标测定结果的讨论 |
3.3 关于使用不同生产设备生产饲料级硫酸铜的生产效率等的讨论 |
(4)肉牛饲料添加剂中铅含量的测定(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 料 |
1.2 仪器与试剂 |
1.3 标准液的配制 |
1.4 材料样品的处理 |
1.5 测定方法 |
2 结果与讨论 |
2.1 结 果 |
2.3 测定方法的精确度 |
2.4 测定方法的准确度 |
2.5 讨 论 |
3 结 论 |
(5)高浓度重金属废水中铅砷的测定、分离与有价组分的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重金属污染 |
1.1.1 重金属污染的危害 |
1.1.2 铜污染 |
1.2 蚀刻废液 |
1.3 铜饲料添加剂—碱式氯化铜制备的研究进展 |
1.4 铅、砷的分离去除 |
1.4.1 砷的分离去除 |
1.4.2 铅的分离去除 |
1.5 Pb、As的定量分析 |
1.5.1 光度法 |
1.5.2 原子吸收法 |
1.5.3 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 |
1.5.4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 |
1.5.5 电感藕合等离子体质谱 |
1.6 本文的研究目的 |
1.7 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2章 饲料添加剂废水中铅的测定 |
2.1 实验部分 |
2.1.1 仪器与试剂 |
2.1.2 硫酸盐废水组成分析 |
2.1.3 空白溶液的配制 |
2.1.4 原子吸收法测定废水中铅的条件优化 |
2.1.5 标准曲线的绘制 |
2.1.6 回收率实验 |
2.1.7 检出限与精密度的确定 |
2.1.8 共存离子的干扰实验 |
2.1.9 标准物质的测定 |
2.1.10 应用 |
2.2 结果与讨论 |
2.2.1 硫酸盐废水组成 |
2.2.2 原子吸收法测定铅条件的确定 |
2.2.3 标准曲线 |
2.2.4 回收率实验 |
2.2.5 检出限与精密度的确定 |
2.2.6 干扰实验 |
2.2.7 方法准确度确定 |
2.2.8 样品测定 |
2.3 结论 |
第3章 饲料添加剂废水中砷的测定 |
3.1 实验部分 |
3.1.1 仪器与试剂 |
3.1.2 仪器测定条件 |
3.1.3 溶液配制 |
3.1.4 测定砷的方法和原理 |
3.1.5 氢化物发生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砷的条件选择 |
3.1.6 标准曲线的绘制 |
3.1.7 回收率实验 |
3.1.8 检出限与精密度的确定 |
3.1.9 共存离子的干扰实验 |
3.1.10 实际样品的测定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氢化物发生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砷时条件选择 |
3.2.2 砷工作曲线 |
3.2.3 回收率实验 |
3.2.4 砷的检出限和精密度 |
3.2.5 共存离子的干扰实验 |
3.2.6 废水中砷的测定 |
3.2.7 碱式氯化铜样品中砷的测定 |
3.3 结论 |
第4章 ICPAES测定饲料添加剂废水中重金属 |
4.1 实验部分 |
4.1.1 实验仪器和试剂 |
4.1.2 仪器工作参数 |
4.1.3 工作曲线的绘制 |
4.1.4 硫酸锌废水样品处理 |
4.1.5 碱式氯化铜产品中矿物元素含量的测定 |
4.1.6 标准物质的测定 |
4.1.7 应用 |
4.2 结果与讨论 |
4.2.1 仪器工作参数的选择 |
4.2.2 分析线的选择及干扰试验 |
4.2.3 工作曲线的绘制 |
4.2.4 硫酸锌废水中8种重金属的同时测定 |
4.2.5 Cu_2(OH)_3Cl产品中矿物元素含量的测定 |
4.2.6 ICPAES方法准确度确定 |
4.2.7 应用 |
4.3 结论 |
第5章 碱性蚀刻废液中铅砷的去除 |
5.1 实验部分 |
5.1.1 仪器与试剂 |
5.1.2 溶液的配制 |
5.1.3 仪器测定条件 |
5.1.4 蚀刻液的组成分析 |
5.1.5 铅和砷的去除 |
5.1.6 正交试验设计 |
5.2 结果与讨论 |
5.2.1 蚀刻液的组成 |
5.2.2 CaCO_3共沉淀去除铅砷的条件 |
5.2.3 Fe(OH)_3对铅砷的去除 |
5.2.4 利用CaCO_3和Fe(OH)_3的协同作用去除铅和砷 |
5.3 结论 |
第6章 饲料级碱式氯化铜的制备及表征 |
6.1 实验部分 |
6.1.1 实验仪器与试剂 |
6.1.2 结晶型饲料级碱式氯化铜的制备 |
6.1.3 碱式氯化铜的表征 |
6.1.4 碱式氯化铜产品检测 |
6.2 结果与讨论 |
6.2.1 结晶型饲料级碱式氯化铜的制备 |
6.2.2 碱式氯化铜产品物相与形貌表征 |
6.2.3 碱式氯化铜产品检测 |
6.3 结论 |
第7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情况 |
致谢 |
(6)原子荧光法测定饲料级硫酸铜中砷的含量(论文提纲范文)
1 砷的简介 |
1.1 砷元素 |
1.2 砷的代谢吸收 |
1.3 砷中毒 |
2 对砷进行监测的意义 |
3 方法原理 |
4 试剂 |
5 分析步聚 |
5.1 所需仪器 |
5.2 试样的处理 |
5.3 标准曲线的制备 |
5.4 仪器参考操作条件 |
5.5 计算公式 |
6 结果与讨论 |
6.8 当硫酸铜样被加酸溶液后, 如果样品中含有较多杂质, 会使溶液混浊, 应在加入硫脲定容后静置15 min, 用滤纸过滤。 |
(7)低品位氧化铜矿生产电镀级硫酸铜新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概述 |
1.2 本课题研究的背景 |
1.3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硫酸铜生产方法评述 |
2.1.1 以金属铜为原料生产硫酸铜 |
2.1.1.1 以海绵铜为原料生产硫酸铜 |
2.1.1.2 以紫杂铜为原料生产硫酸铜 |
2.1.2 以铜精矿为原料生产硫酸铜 |
2.1.2.1 以黄铜精矿为原料生产硫酸铜 |
2.1.2.2 以辉铜精矿为原料生产硫酸铜 |
2.1.3 其他方法 |
2.1.3.1 以氧化铜矿为原料生产硫酸铜 |
2.1.3.2 以铜镍废渣为原料生产硫酸铜 |
2.1.4 小结 |
第三章 工艺流程及理论分析 |
3.1 工艺流程 |
3.2 浸出基础理论 |
3.2.1 浸出过程主要反应及热力学分析 |
3.2.2 浸出反应体系电位-pH图分析 |
3.2.2.1 Cu-H_2O系理论分析 |
3.2.2.2 Fe~(3+)—H_2O系理论分析 |
3.3 溶剂萃取理论 |
3.3.1 影响萃取平衡的因素 |
3.3.1.1 温度的影响 |
3.3.1.2 萃取剂浓度的影响 |
3.3.1.3 pH的影响 |
3.3.1.4 水相组分的影响 |
3.3.1.5 金属离子浓度的影响 |
3.3.1.6 萃取剂的选择 |
3.3.1.7 稀释剂的选择 |
3.4 硫酸铜结晶原理 |
3.4.1 过饱和度与结晶的关系 |
3.4.2 溶解度与结晶方法的选择 |
3.5 能耗分析 |
3.6 结论 |
第四章 试验及结果分析 |
4.1 物料成分及铜矿物物相分析 |
4.2 硫酸浸出试验研究及结果分析 |
4.2.1 试验装置及试剂 |
4.2.2 酸浸条件试验 |
4.3 萃取与反萃试验研究及结果分析 |
4.3.1 实验试剂及设备 |
4.3.2 萃取影响因数实验 |
4.3.3 反萃影响因数实验 |
4.3.4 浸出、萃取及反萃联合试验 |
4.4 粗硫酸铜的精制及结果分析 |
4.4.1 重结晶精制 |
第五章 结论 |
5.1 试验总结 |
5.1.1 浸出条件 |
5.1.2 萃取与反萃 |
5.1.3 粗硫酸铜精制 |
5.2 工艺特点 |
5.3 试验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8)硫酸铜生产工艺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国内硫酸铜产品级别及其标准简介 |
1.1.1 电镀用硫酸铜 |
1.1.2 饲料级硫酸铜 |
1.1.3 普通硫酸铜HG/T 2989-1993(97) |
1.1.4 GB/T665-1988化学试剂硫酸铜 |
1.2 国内部分硫酸铜生产厂家简介 |
1.3 国内硫酸铜价格及生产状况 |
1.4 研究背景 |
1.5 研究目的及方法 |
1.6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硫酸铜生产工艺简介 |
2.1 硫酸铜杂质脱除工艺 |
2.2 硫酸铜结晶工艺 |
第三章 硫酸铜工艺相关物质的物化性质 |
3.1 铜盐物质 |
3.1.1 硫酸铜 |
3.1.2 碳酸铜 |
3.1.3 其它铜盐的溶解度 |
3.2 钙盐物质 |
3.2.1 硫酸钙 |
3.2.2 碳酸钙 |
3.2.3 氢氧化钙 |
3.2.4 有关钙盐溶度积 |
3.3 砷类化合物的物化性质 |
3.3.1 砷酸 |
3.3.2 砷酸铜 |
3.3.3 砷酸铁 |
3.3.4 砷酸钙 |
3.3.5 砷酸钡与砷酸氢钡 |
3.4 生产硫酸铜用水水质情况 |
第四章 硫酸铜相关离子的检测 |
4.1 硫酸铜含量的测定 |
4.1.1 方法提要 |
4.1.2 试剂和材料 |
4.1.3 仪器、设备 |
4.1.4 分析步骤 |
4.1.4.1 试验溶液的制备 |
4.1.4.2 测定 |
4.1.5 允许差 |
4.2 砷含量的测定 |
4.2.1 方法提要 |
4.2.2 试剂和材料 |
4.2.3 仪器、设备 |
4.2.4 分析步骤 |
4.3 钙含量的测定 |
4.3.1 方法提要 |
4.3.2 试剂和材料 |
4.3.3 仪器设备 |
4.3.4 分析步骤 |
4.3.5 分析结果的表述 |
4.3.6 允许差 |
4.4 铁含量的测定 |
4.4.1 方法提要 |
4.4.2 试剂和材料及仪器设备 |
4.4.3 分析步骤 |
4.4.3.1 标准曲线的绘制 |
4.4.3.2 试验溶液的制备 |
4.4.3.3 测定 |
4.4.4 分析结果的表述 |
4.4.5 允许差 |
第五章 硫酸铜生产工艺改进 |
5.1 硫酸铜结晶条件的建立 |
5.1.1 硫酸铜晶系和晶习的控制 |
5.1.2 硫酸铜溶液过饱和度的控制 |
5.1.3 硫酸铜结晶中晶核的形成与搅拌速度的控制 |
5.2 对硫酸铜除砷(As)、钙(CA)方法的研究 |
5.2.1 硫酸铜产品中砷的来源 |
5.2.2 硫酸铜产品中钙的来源 |
5.2.3 硫酸铜反萃液中砷的去除方法研究 |
5.2.4 硫酸铜反萃液中钙的去除方法研究 |
5.3 生产工艺改进 |
5.4 结晶设备的改进 |
第六章 结果与讨论 |
6.1 结晶条件实验 |
6.1.1 结晶实验条件探索 |
6.1.2 降温速度的影响 |
6.1.3 搅拌速度对晶形的影响 |
6.1.4 pH值对晶形的影响 |
6.1.5 所得产品的结晶合格率 |
6.2 钙、砷来源分析 |
6.3 除钙、砷实验 |
6.3.1 除砷实验 |
6.3.1.1 氧化剂S用量与除砷效果的关系 |
6.3.1.2 用不同的碱调节pH值对除砷效果的影响 |
6.3.2 除钙实验 |
6.3.2.1 除钙方法探讨 |
6.3.2.2 水分蒸发量对除钙的影响 |
6.3.2.3 pH值对除钙效果的影响 |
6.3.2.4 水洗次数对硫酸铜产品钙含量的影响 |
6.4 硫酸铜生产工艺改进 |
6.4.1 消除萃取工序钙盐沉淀问题 |
6.4.1.1 理论上的可行性论证 |
6.4.1.2 实验上的可行性论证 |
6.4.2 砷(As)、钙(Ca)杂质的去除 |
6.4.3 结晶设备的改进 |
第七章 硫酸铜除钙砷、实验中各部分溶液的比重 |
第八章 硫酸铜除钙、砷实验物质流向 |
第九章 成本核算 |
9.1 药品消耗增加的成本 |
9.2 能量消耗所增加的成本 |
第十章 总结 |
10.1 硫酸铜结晶操作 |
10.2 硫酸铜除钙、砷操作 |
10.3 硫酸铜除钙、砷实验物质流向 |
10.4 成本核算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项目和发表论文目录 |
致谢 |
附录 |
1 铜饲料添加剂 |
2 钙饲料添加剂 |
(9)云南氧化铜矿中铜的提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我国铜矿的现状 |
1.2 本课题的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3.1 国内研究进展 |
1.3.2 国外研究进展 |
1.4 本文解决的问题及研究结果 |
第二章 理论部分 |
2.1 浸取过程 |
2.2 逆流浸取 |
2.3 电积铜的原理 |
第三章 实验部分 |
3.1 仪器和材料 |
3.2 药品 |
3.3 操作 |
3.3.1 磨矿 |
3.3.2 矿物全分析 |
3.3.3 浸取 |
3.3.4 Fe杂质去除 |
3.3.5 原子吸收测Pb |
3.3.6 原子吸收—氢化物发生测砷 |
3.3.7 电积铜 |
3.3.8 硫酸铜及电积铜的分析 |
第四章 实验结果与讨论 |
4.1 云南氧化铜矿组成分析 |
4.1.1 ICP—AES法对铜矿进行全分析 |
4.1.2 硅石分析 |
4.2 浸取过程的影响因素 |
4.2.1 粒度对铜浸出率的影响 |
4.2.2 加酸量对铜浸出率的影响 |
4.2.3 矿浆浓度对铜浸出率的影响 |
4.2.4 温度对铜浸出率的影响 |
4.2.5 浸取时间对铜浸出率的影响 |
4.3 浸取液中铁的去除 |
4.3.1 氯酸钠用量对除铁的影响 |
4.3.2 pH值对除铁的影响 |
4.4 脱除Pb、AS效果 |
4.4.1 硫酸加入量对除Pb效果的影响 |
4.4.2 氧化剂用量对除As效果的影响 |
4.4.3 氧化时间对除As效果的影响 |
4.4.4 pH值对除As效果的影响 |
4.4.5 温度对除As效果的影响 |
4.5 电积铜的影响因素 |
4.5.1 不同电流密度对电积铜的影响 |
4.5.2 不同铜离子浓度对电积铜的影响 |
4.5.3 不同温度对电积铜的影响 |
4.5.4 不同硫酸浓度对电积铜的影响 |
4.5.5 不同沉积时间对电积铜的影响 |
4.6 结晶硫酸铜和电积铜的分析 |
4.6.1 硫酸铜的纯度分析 |
4.6.2 电积铜的纯度分析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饲料级硫酸铜中铅测定方法的改进(论文参考文献)
- [1]饲料中铅的分析技术研究进展[J]. 徐思远,贾铮,田静,李兰,刘晓露,李阳,樊霞. 中国饲料, 2019(21)
- [2]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技术在饲料检测中的分析和应用[J]. 李宏. 饲料广角, 2016(15)
- [3]饲料级硫酸铜的检测与生产[J]. 黄达军. 畜禽业, 2014(11)
- [4]肉牛饲料添加剂中铅含量的测定[J]. 房少新,胡静. 广东微量元素科学, 2011(07)
- [5]高浓度重金属废水中铅砷的测定、分离与有价组分的利用[D]. 徐红波. 东北大学, 2011(07)
- [6]原子荧光法测定饲料级硫酸铜中砷的含量[J]. 贾涛,张连彦,孙志文,周艳飞,李伟革. 饲料研究, 2010(06)
- [7]低品位氧化铜矿生产电镀级硫酸铜新工艺研究[D]. 陈春林. 昆明理工大学, 2008(02)
- [8]硫酸铜生产工艺改进[D]. 刘涛. 兰州大学, 2008(01)
- [9]云南氧化铜矿中铜的提取研究[D]. 刘路. 辽宁科技大学, 2008(09)
- [10]饲料级硫酸铜中铅测定方法的改进[J]. 兰尊海,吴彩芳,胡霞,肖松云. 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