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晋城市市区土地复垦潜力研究

山西省晋城市市区土地复垦潜力研究

一、山西省晋城市城区土地复垦潜力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郭凌蔚[1](2021)在《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独立工矿区再开发研究 ——以晋城市老三矿为例》文中提出

周璞[2](2020)在《山西省国土空间功能综合识别与分区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是落实国家生态文明战略的重要改革任务之一,空间分区或区划是国土空间规划的核心要义,也是地球科学在区域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前沿课题。针对当前国土空间分区科学性不足、省级国土空间分区定位不清,以及高质量发展背景下资源型地区空间治理亟待加强等问题,本文以全国第一个全省域以资源型经济转型为主的国家级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山西省为研究区域,开展国土空间功能分区理论和实证综合研究,优化提出国土空间功能综合识别与区划的模型方法与技术流程,提出国土空间功能分区方案与空间管制建议,以期为省级空间规划分区方案制定提供理论和技术方法支撑,为促进资源型地区国土空间转型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实践指导。主要研究内容与结论如下:一是国土空间功能分区体系重构和山西省分区类型改进。在国土空间分类、分区相关理论和实践总结的基础上,从国土空间功能系统演化机理出发,按照平行维度分类结构的思路,优化构建了五级国土空间功能分区体系。根据资源型地区独特的空间演化路径和高质量发展诉求,综合考虑资源产业发展及其外部影响,改进提出了山西省国土空间功能分区类型。二是国土空间功能综合识别和区划技术方法体系优化。针对当前研究存在的指标设置指向性不突出、模型方法机理解释不足,功能判别的量化依据不明晰等问题,引入生态位理论、比较优势理论、自组织理论中的协同学等原理,构建了以国土空间功能适宜性评价为核心,以多功能比较优势分析和空间兼容功能协同性分析为判别标准,以空间自相关分析和定性研判为校验准则的技术方法体系。三是开展山西省国土空间功能评价、综合识别与分区方案制定。构建体现山西特色的国土空间功能“态”“势”和“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改进的生态位适宜度评价方法进行多功能适宜性评价。基于国土空间功能适宜性评价、比较优势分析和协同性分析等结果,划定了山西省国土空间主导功能分区方案和复合功能分区方案,兼顾了空间管制的政策需要和增强空间管制弹性的现实诉求,并提出了以功能为导向的空间格局优化建议和分区管治策略。综合山西省分区方案衔接对比和技术方法体系总结讨论,本文提出的功能分区体系、综合识别与区划技术方法基本可行,能够对不同尺度尤其是宏观、中观尺度下的空间分区研究提供一定指导,对完善国土空间功能分区理论与方法、指导省级和资源型地区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实践具有良好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裴石诚[3](2019)在《长治市近十年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分析》文中指出本文选取长治市为研究区域,基于长治市近十年土地利用现状数据、长治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调整方案及统计年鉴等数据,运用GIS技术辅助分析了2005年至2015年长治市的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情况、土地耕建系数及土地压力情况,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影响长治市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因素进行分析,从经济发展、产业调整、人口发展、城镇化进程、政策等方面对影响土地利用变化的因素进行了分析,最后对长治市近十年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政策建议。(1)长治市近十年土地利用变化动态度为-10.33%,其中草地动态度为-9.71%,变化最为强烈。长治市近十年林地面积增幅最大,增长23.19%;建设用地增幅次之,增长16.24%。草地面积减幅最大,减少97.15%;园地减幅次之,减少40.92%。土地综合指数分析显示近十年长治市的土地利用处于发展期,土地利用程度不断加深。全市耕建系数方面潞州区最低,表明其城镇建设水平全市最高;沁源县最高,城镇建设滞后。全市各县区耕地压力指数均低于1,耕地面积富裕满足中长期规划需求;建设用地和生态用地指数均高于1,表明全市建设用地和生态用地发展还需进一步专项强化发展;长治市土地综合压力指数在空间上呈现东北高西部、南部低的分异特征。(2)本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长治市2005年至2015年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人口增长与城市化因素等成为了长治市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力。经济发展水平对长治市城乡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口增长及城市化因素是长治市建设用地拓展的直接原因。结合政策因素的影响,其对长治市城市的格局和发展趋势起重要的推动作用。(3)结合长治市近十年土地利用变化结果和统计年鉴分析,长治市土地利用方面存在四个突出的问题:1、耕地变化趋势缓和,人地矛盾仍较为突出;2、土地结构不合理,土地利用率不高;3、用地模式粗放,土地生态脆弱;4、城乡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程度不高。针对这四个问题,文中从落实保护耕地制度控制耕地减少规模,优化建设用地节约土地资源,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文明建设三方面给出了政策建议。

余慕溪[4](2019)在《关闭矿井土地退出增值收益分配研究》文中提出在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我国关闭矿井数量大幅增加,矿区转型的前提是土地有效退出。因此,研究土地退出机制及矿区土地增值收益如何分配不仅具有理论意义,对于矿区可持续发展也有实践指导意义。本研究以矿区土地增值收益为研究对象,采用质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分析体系与方法,运用土地经济学、环境公共政策等理论,对各影响因素的作用机理进行了剖析,采用模型推导、案例分析、实证研究等方法,构建了公平的矿区土增值收益分配模型。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基于演化博弈理论,剖析了矿区土地相关制度变迁过程,明确我国现在处于土地制度转型优化阶段,制度变迁由强制性向诱致性转变。分析表明,在矿区土地退出过程中,政企双方针对土地增值收益分配的分歧阻碍了矿区土地政策改革,成为矿区土地退出的制度约束。(2)为充分认识矿区土地增值收益分配影响因素,运用软件文本挖掘与矿区土地退出相关的学术论文、政策文件等文本资料;同时运用扎根理论方法对访谈资料进行三重编码,结合文本挖掘中词频数据,形成了以“矿区土地增值收益分配”为核心的影响因素概念模型。(3)为验证矿区土地增值收益分配影响因素模型的有效性和可信性,选取部分典型矿区、相关科研机构及地方政府进行了实地访谈和问卷调查,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了验证。研究表明,投资因素对供求因素产生显着影响;投资因素、供求因素和政策因素对矿区土地增值产生显着影响;政策因素、负担因素、矿区土地增值对土地增值收益分配产生显着影响。(4)矿区土地退出增值收益分配比例如何确定是影响政府与企业的有效合作的关键。本研究选取普遍用于收益分配的Shapley值法博弈模型,并采用AHP法确定土地增值历史贡献、负担承担及政策风险等影响因素权重,对模型进行了修正,构建了基于影响因素的矿区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模型。(5)为验证模型是否具有实践指导作用,本研究以王台铺煤矿作为检验对象。利用前文中建立的收益分配模型,对该项目主要干系人之间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比例进行了分析估算,并进一步分析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验证结果表明,矿区土地退出收益分配模型合理、适用,对其他关闭矿井和谐退出提供了借鉴。(6)针对矿区土地增值收益影响因素,基于矿区土地退出保障原则的前提下,建议政府通过完善矿区土地长效管理制度、建立财政保障机制、制定激励政策并积极探索土地退出后的开发利用方向,为其他矿井关闭后的土地退出提供决策参考。

黄婷婷[5](2019)在《村级土地利用规划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其中,农村地区发展严重失衡。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乱占耕地、农村建设用地盲目扩张、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为促进国土空间合理配置,资源可持续利用,国家鼓励有条件的地区编制村级土地利用规划,各省市开展了试点村规划编制工作,学术界也进行了广泛研究和讨论。本文将国内外关于村级土地利用规划的研究进行总结,梳理了村级土地利用规划的研究进展,结合皇城及周边四村的编制实践,开展了村级土地利用规划内涵、理论方法、规划目标、规划内容、技术要点等问题的研究。论文主要内容包括四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对村级土地利用规划的相关理论进行梳理与确定,包括第1、2章。文章主要介绍了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对国内外关于村级土地利用规划的研究进行了梳理、归纳,界定村级土地利用规划的相关概念,提出村级土地利用规划编制的理论基础,为本文提供了理论基础。第二部分是基于皇城及周边四村进行的实践研究,主要涉及第3、4、5、6章的内容。文章详细介绍了研究区规划范围、基础资料收集与分析、规划目标确定、空间格局划定、内部详细规划等内容。第三部分为第7章,提出了村级土地利用规划的技术要点,包括村级土地利用规划编制模式、规划流程、成果要求等内容。第四部分为第8章,是文章的结论与讨论。主要阐明文章得出的结论,指出文章存在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对仍需进一步解决的问题进行讨论。结果表明,村级土地利用规划作为详细型和实施型规划,其特点为可操作性强、公众参与度高、体现村域特色、图数一致;确定了村级土地利用规划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可持续发展理论、系统工程理论、区位论、博弈论、公众参与理论、城乡发展一体化理论。基于山西省皇城及周边四村土地利用规划的实践,提出了“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空间格局划定+用途标定(含指标)+村庄内部详细规划”的编制模式,该模式适用于发展模式为“旅游+农业”的村域,明确了村级土地利用规划编制流程,确定了规划成果,为主管部门制定相关法律规范时提供了理论参考,同时为其他村域提供了借鉴。

卓百会[6](2019)在《中国资源型城市棕地再生空间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以及棕地的治理与再生问题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本文以中国“资源型城市”及其“棕地群”为研究对象,旨在从城市的视角和空间的层面探索我国资源型城市棕地问题的发生机理及其再生策略,其目的有三:一是梳理棕地再生理论与实践发展演变的时空脉络;二是探索、发现并总结资源型城市“棕地群”的空间规律或模式;三是构建资源型城市棕地再生多层级的空间策略体系。根据研究深度,文章将研究样本划分为文献梳理类、空间识别类、田野调查类以及实证研究类四类,通过遥感影像的人工识别、OSM城市空间数据的绘制以及工业历史资料的梳理等手段对资源型城市棕地群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由于近代中国、一五二五、三线建设以及改革开放时期特殊的工业化历程,我国资源型城市棕地群规模庞大、构成复杂、结构模糊,其治理和再生受多方因素的影响。资源型城市棕地群的空间分布呈现出“大离散、小聚集、罕均匀”的普遍特征,并且遵循发生机制决定空间格局、生命周期反映空间态势、主导产业影响空间形式、地理环境制约空间协同的一般规律。进而,本文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梳理并总结了棕地再生的已有经验:理论方面,艺术学、生态学、建筑学、城市规划学、风景园林学以及环境工程学六个学科内的棕地再生相关理论历经探索、发展、成熟以及演化过程,已经形成较为明晰的阶段性特征;实践方面,大量案例的研究表明棕地再生主要呈现出区位、尺度和功能群体性转化特征。基于以上研究,本文从不同的空间层面构建了资源型城市棕地再生空间策略体系:以系统为核心的宏观策略、以模式为核心的中观策略以及以母题为核心的微观策略。最后,本文以代表性资源型城市——江西省瑞昌市为例,通过“全域旅游”工业体验区规划、江州造船厂工业废弃地及其重点节点的景观规划设计,对上述研究成果进行了应用和印证。本文认为,我国资源型城市棕地数量巨大、态势不一、模式不明,不存在一成不变的再生法则,更不存在一劳永逸的规划方案。资源型城市棕地群的治理与再生具有系统性、过程性以及复杂性,需要风景园林、城市规划、建筑、艺术、生态、环境工程、社会以及经济学等学科群的共同努力。棕地的治理与再生应当以可持续空间构建为目标,循序渐进、以点带面,融入到城市有机更新的更大过程中。

赵丽彦[7](2018)在《晋城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政策实施效果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类用地需求不断增加,城市扩展、经济提速、产业发展等因素导致人多地少、土地供不应求、土地资源不足的情况出现,城市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的劳动力为了生计开始向城镇慢慢转移,城镇人口数量的增加导致人地矛盾突出,土地管理形势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本文从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角度出发,在深入研究相关理论的基础之上,选取晋城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政策实施状况进行研究。论文以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相关理论为基础,对2012-2016年全国、山西省、晋城市制定和实施的土地利用政策进行了对比分析,通过2012-2016年晋城市的土地利用结构、土地开发利用状况、土地供应状况、土地节约集约状况等方面的实例,对晋城市的土地利用政策实施效果进行了研究,总结了晋城市目前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政策实施方面的不足和原因,结合当地实际,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完善制度、灵活运用、加强宣传、建立奖惩和反馈机制、注重生态效益等方面的建议和对策,对开展城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工作的开展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雷云平[8](2018)在《山西省城镇化人地挂钩机制研究》文中提出当前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持续转型,城镇化发展稳步推进,城镇化过程中存在户籍人口城镇化滞后于常住人口城镇化的突出问题。为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保障进城落户人口的用地需求,结合2016年省国土资源厅等5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建立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同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机制实施细则》提出的建立“人地挂钩”机制,以期为实现350万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落户城镇提供用地保障。本论文在阅读大量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城镇化过程中人地挂钩的理论和实践,以2010年—2017年城镇地籍汇总数据和2010年—2017年我省城镇户籍人口数据为基础,分析了山西省人地挂钩机制现状及面临的突出问题,走访调研了典型县人地挂钩实践案例。针对调查搜集到的数据和案例资料进行综合分析,掌握典型县城镇建设用地增加同吸纳农业转移人口的基本特征,定量分析其变化趋势,定性分析“人地挂钩”变化趋势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总结典型县在推行人地挂钩机制实践中遇到的困难问题及经验,提出切合山西地方实际的人地挂钩机制建议及对策

荆耀栋[9](2018)在《北方村庄压煤山丘区土地整治因素的表达与分析 ——以山西省晋城市长河流域为例》文中提出北方村庄压煤山丘区煤炭资源储量丰富,其开采引发的农民、企业和政府之间的土地利用冲突日益显着。山西省晋城市长河流域内,煤炭开采、农业生产与人居环境叠加,煤炭资源开发利用促进当地经济快速发展,同时对区域内的生态环境造成了较大的负面影响。如何协调煤炭资源开发、土地资源利用、如何进行开采后的土地整治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鉴于此,以山西省晋城市长河流域为例,通过实地调查、走访、采集测试等方式获取进行研究的相关数据,在空间上进行各因素的有机表达研究,分析土地整治的有效方法。本研究在北方村庄压煤山丘区土地整治因素调查的基础上,从压煤山丘区矿区土地生态风险评价、压煤山丘区土地整治相关因素的表达与分析、基本农田特征提取与分析、压煤村庄搬迁选址分析、长河流域基本农田优化布局、晋城市长河流域耕地整治模式分析等五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1)应用概率积分法对长河流域煤炭开采沉陷进行预计。长河流域煤炭开采第一阶段下沉最大值为4750mm,主要发生在成庄村、段都村、西王庄村、上麓村、下麓村、原庄村、东烟村,总面积为801.18hm2;第二阶段下沉最大值11724.8mm,主要发生在成庄村、段都村、西王庄村、上麓村、下麓村、原庄村、东烟村、史村、刘村,总面积为1583.51hm2;在2040年最大下沉为1172.4mm,主要发生区域有成庄村、段都村、西王庄村、上麓村、下麓村、原庄村、东烟村、史村、刘村、南坪村、峪南村,总面积为1949.59hm2。通过实地调查确定了长河流域矿业生态风险的类型、生态风险终点。晋城市泽州县长河流域受煤炭开采影响,,生态风险最高区域沿长河分布,西北部则主要受到地表沉陷的影响。以分离度、破碎度、优势度三个景观指数与熵权系数权重指标构建了长河土地利用景观干扰度指数,研究表明西北部矿区土地利用景观干扰度较大,景观破碎度明显大于东南部。(2)山西省晋城市泽州县长河流域是典型的煤粮复合区,土地利用不仅受煤炭资源开发利用的影响,而且受自身自然条件约束。水土资源时空匹配是保障农业生产的基础条件,分析耕地空间分布特征、土壤养分质量、地形空间分布特征,运用K均值聚类将晋城市长河流域划分为三个类型:高、中、低土壤养分区、六个空间单元,总体上为西北山区(一片区)、中部平川区(两片区)、东南部山区(两片区),其他零星区域分布于东南部、西北部。使用主成分分析对晋城市长河流域土壤养分质量进行综合评价,综合得分在-1.6~2.4之间,西北山区土壤养分质量最差,沿长河两侧土壤质量最优,矿区内土壤养分质量明显低于流域内的农业区。针对晋城市长河流域地形起伏度进行空间自相关分析,将长河流域地形起伏划分成高-高、低-低、高-低、低-高四类。高-高类空间集聚区分布于成庄、范庄、王虎山、车郭庄、原庄西部以及黑泉沟、东王庄村、刘河村;低-低空间集聚区域以长河谷地呈东北-西南方向分布,零星分布面积较小如马坪头村、下麓村、东烟村。晋城市长河流域水土资源空间分配不均衡,耕地集聚区水资源短缺问题突出,水土匹配系数最大值为0.51,最小值为0.12,平均值为0.20,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4 41,水土资源的协调利用是该区域首要考虑的重点因素。(3)为快速准确获取晋城市泽州县基本农田的空间分布特征和集中连片信息,提出以空间数据格网化表达为基础的模糊纹理指数提取方法。借助SuperMap Objects二次开发平台设计基本农田单要素属性信息无损格网化程序,针对100m×100m、200m×200m、400m×400m、800m×800m这4种格网尺度表达下的格网化结果,综合分析了不同格网化尺度的空间自相关性。在借鉴空间滤波算法的基础上,分析了基本农田要素空间密度分布特征,结合农用地分等定级成果设计模糊纹理指数算法,并且选取山西省泽州县进行了实例应用研究。基本农田格网化表达,可形成连续的空间密度表面,丰富了基本农田空间数据的表达方式,利于空间分析;经模糊纹理指数方法所提取的集中连片指数可用于定量化表达与分析,结合空间密度特征能快速提取基本农田集中连片区。本文提出的格网化结合模糊纹理指数方法可用于基本农田的空间分布特征的提取,可为基本农田的保护、布局优化提供方法借鉴。(4)在北方村庄压煤山丘区,由于煤炭资源的开采,企业与农民以及政府之间的用地问题一直是个难题,协调三者之间的土地利用问题,是压煤村庄搬迁选址面临的难题之一。以山西省晋城市长河流域为例,调查分析了居民点损毁分布特征,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了影响流域内居民点布局的主要驱动因素。在标准PSO算法的基础上分析设计粒子数据结构、速度与位置更新机制、适宜度函数构建,并建立了压煤村庄搬迁选址模型。研究表明:长河流域内农村居民点的布局应优先考虑坡度、高程、区域内的人口密度、到建制镇距离、到河流距离等五个驱动因子;粒子群算法与格网化的数据结合具有较强的空间耦合性,能综合考虑居民点适宜度、搬迁距离、空间聚集度等多种影响因素智能性较强;模拟结果显示山西省晋城市泽州县长河流域压煤村庄搬迁模式有依镇建村型、依矿建村型、中心集聚型。这三个区域分别位于东沟村南部与七干村北部、段都村与成庄村的东南部、辛壁村的南部,可积极引导压煤村庄向基础设施较好的村镇集中布局,同时有助于缓解流域内压煤村庄人地矛盾。本研究成果可为压煤村庄和沉陷区居民点搬迁选址及矿区居民点布局优化提供思路与借鉴。(5)构建离散粒子群基本农田优化布局模型,分别以集聚程度最高模式、均衡模式、土壤质量最佳模式、煤炭开采扰动最低模式对长河流域内基本农田进行了优化布局。从基本农田优化布局适应度收敛曲线来看,具有较高的收敛速度,可快速达到全局最优结果的优化布局,能够综合考虑影响基本农田优化布局的各类影响因素。集聚程度最高模式、均衡模式、土壤质量最佳模式三种优化结果差别较小,主要受到土壤质量、空间集聚程度的影响,显着差别的区域在长河流域的东南山区。在煤炭开采扰动最低模式下布局结果主要向西北、东南山区延伸进行空间布局。(6)以晋城市长河流域为例,综合耕地的自然条件、水土资源匹配特征、立地条件、基础设施、煤炭资源开采扰动等五个方面构建了北方压煤山丘区耕地整治综合评价体系,借助空间距离确定了长河流域耕地整治优先度,将该区域的耕地划分为优先整治区、一般整治区、限制级整治区。优先整治区域主要分布在长河流域西北、东南的山区,该区域地形起伏度较大、土壤养分较差、耕作便利度低,应优先考虑进行耕地的整治。一般整治区则集中分布于长河谷底的两侧,地形起伏度较小,土壤养分较高、耕作便利度高,该区域内耕地分布较为集中造成水土资源匹配程度较差。一般整治区进行整治应优先考虑基础设施的优化,提高水土资源的匹配。限制级整治区集中分布于长河以东,与该区域的矿区重叠,区域内地形起伏较小、土壤养分质量高、耕作较为便利,但受到煤炭开采的影响较为显着。同时,由于该区域的煤炭开采仍然要经历较长的周期,所以应优先考虑损毁耕地地块修复、平整模式。利用空间要素组合分析法对长河流域内的主要限制性因素:地形起伏、土壤养分质量、水土资源匹配、耕作便利度、煤炭开采扰动五种因素划分为强、中、弱,并进行要素的组合,将该流域划分为四种整治模式:“坡改梯”与土坎经济模式、农田水利建设优化模式、路网优化土地整治模式、矿区损毁土地整治模式等,并针对不同的模式提出了相应的耕地整治模式。研究成果可为北方压煤山丘区耕地整治区划分类型、整治优先度的测算、整治模式选择提供理论依据。

闫祖军[10](2017)在《山西省新农村建设中建设用地整治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城镇用地日趋紧张。但是,我国农村建设用地的利用率和产出率普遍较低,存在巨大的整理潜力。进行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可以改善农村的村容村貌,缓解城市建设用地的紧张局面,保障城镇建设用地的供应,有力地带动城乡投资与消费需求,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因此,研究农村建设用地整治对农村发展、新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以“十三五”为时限,对山西省农村建设用地整治潜力与整治模式、措施等进行研究。首先阐述当前开展农村建设用地整治的背景,详细介绍农村建设用地整治与新农村建设、城乡统筹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联系。其次,对山西省农村建设用地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总结了山西省“十二五”期间农村建设用地整治情况与经验,详尽地分析了这轮农村建设用地整治的政策趋势。第三,对山西省农村建设用地整治潜力进行测算。由于农村建设用地整理潜力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变化的,是受资金、技术、农村居民的意愿等因素影响的,所以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潜力的大小是不一样的。如果仅仅采用单一的评价指标就难以准确、合理地反映农村建设用地整治潜力的大小,测算的潜力面积也不能代表现实意义的农村居民点整治潜力,因此,本文采取了基于政策导向的现实潜力进行测算。第四,提出山西省“十三五”期间农村建设用地整治目标及进行目标分解,并结合山西新农村建设中的政策趋势,提出整村推进、空心村整治、闲置建设用地、传统村落保护性等4种整治模式。最后,提出了山西省“十三五”期间农村建设用地整治的措施建议。

二、山西省晋城市城区土地复垦潜力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山西省晋城市城区土地复垦潜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2)山西省国土空间功能综合识别与分区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科学问题和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5 论文的创新点
    1.6 完成的工作量
2 国土空间功能分区理论基础与研究综述
    2.1 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
        2.1.1 基本概念界定
        2.1.2 相关基础理论
    2.2 国土空间功能识别与分区研究
        2.2.1 国土空间功能类型划分
        2.2.2 国土空间功能评价方法
        2.2.3 国土空间功能识别与分区
    2.3 国土空间规划发展与分区研究
        2.3.1 国外空间规划发展与分区类型
        2.3.2 我国“多规合一”的发展背景与分区对比
    2.4 资源型地区相关研究
        2.4.1 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研究
        2.4.2 资源型地区空间发展相关研究
        2.4.3 山西省国土空间格局优化研究
    2.5 研究进展评述
3 山西省国土基本概况及数据来源与处理
    3.1 研究区概况
        3.1.1 自然资源环境
        3.1.2 土地利用状况
        3.1.3 经济社会发展
    3.2 国土空间分区现状和开发利用问题
        3.2.1 现有国土空间分区类型对比
        3.2.2 国土空间开发利用主要问题
    3.3 数据来源与处理
        3.3.1 数据来源
        3.3.2 数据处理
4 山西省国土空间功能分区体系优化
    4.1 国土空间优化治理的需求分析
        4.1.1 国土空间规划改革的理论与现实需求
        4.1.2 资源型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内生诉求
    4.2 国土空间功能演变机理分析
        4.2.1 国土空间功能演变的一般机理
        4.2.2 资源型地区空间功能演变的主要特征
    4.3 山西省国土空间功能分区类型优化
        4.3.1 分区体系构建思路与原则
        4.3.2 “多规合一”国土空间功能分区体系优化构建
        4.3.3 基于省级资源型特征的山西省分区类型改进
5 山西省国土空间功能适宜性评价
    5.1 基于生态位理论的国土空间功能适宜性评价方法改进
        5.1.1 国土空间功能生态位基本原理
        5.1.2 功能“态”与“势”评价模型
        5.1.3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方法
        5.1.4 改进的国土空间功能生态位适宜度评价模型
        5.1.5 国土空间功能生态位适宜度动态综合评价
    5.2 山西省国土空间功能适宜性评价指标和参数选取
        5.2.1 标准地域单元确定
        5.2.2 功能“态”与“势”评价指标构建
        5.2.3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与参数选取
    5.3 山西省国土空间功能“生态位”适宜度测算和分析
        5.3.1 功能“态”和“势”测度结果
        5.3.2 资源环境承载力测度结果
        5.3.3 国土空间功能“生态位”适宜度测算结果
        5.3.4 国土空间功能适宜性空间关联分析
6 山西省国土空间功能综合识别与区划
    6.1 国土空间功能综合判别与分区技术流程优化
        6.1.1 功能分区的主要原则
        6.1.2 国土空间功能比较优势分析方法
        6.1.3 国土空间功能协同性分析方法
        6.1.4 国土空间功能综合识别与分区路径
    6.2 基于比较优势分析的主导功能识别与分区
        6.2.1 多功能比较优势分析
        6.2.2 主导功能调整优化
        6.2.3 国土空间主导功能分区方案
    6.3 基于协同分析的潜力功能识别与分区优化
        6.3.1 国土空间兼容功能性识别
        6.3.2 兼容功能协同性指数测算
        6.3.3 兼容潜力功能类型判别
        6.3.4 国土空间复合功能分区方案
    6.4 国土空间功能格局主要特征和政策导向
        6.4.1 功能区的市域分布规律统计
        6.4.2 功能区分异特征和调控政策
        6.4.3 与相关分区成果的衔接与对比
    6.5 国土空间功能分区和技术体系适用性讨论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计算方法
附录2 个人简介和读博期间科研情况

(3)长治市近十年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土地利用变化研究综述
        1.2.2 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数据来源
        1.3.3 研究方法
        1.3.4 技术路线
2 长治市概况
    2.1 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
    2.2 人口及经济形势
    2.3 研究区范围
3 长治市近十年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3.1 长治市土地利用现状
        3.1.1 农用地
        3.1.2 建设用地
        3.1.3 未利用地
    3.2 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3.2.1 土地利用变化幅度分析
        3.2.2 土地利用变化动态分析
    3.3 土地利用程度变化分析
    3.4 土地耕建系数分析研究
    3.5 土地利用变化压力分析研究
        3.5.1 数据处理
        3.5.2 土地利用变化压力分析方法
        3.5.3 长治市土地压力状态分析
        3.5.4 长治市土地压力指数空间分异及成因
4 长治市近十年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分析
    4.1 主成分分析方法
    4.2 驱动力因素分析
        4.2.1 经济发展水平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
        4.2.2 产业结构变化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
        4.2.3 人口与城市化因素
        4.2.4 政策法规因素
5 长治市近十年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5.1 长治市近十年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
        5.1.1 耕地变化趋势缓和人地矛盾仍突出
        5.1.2 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
        5.1.3 用地模式粗放土地生态脆弱
        5.1.4 城乡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程度低
    5.2 土地利用建议
        5.2.1 严格落实保护耕地制度
        5.2.2 优化建设用地节约土地资源
        5.2.3 土地生态文明建设
6 结论
    6.1 长治市近十年土地利用变化结论
        6.1.1 土地利用动态变化
        6.1.2 土地耕建系数分析
        6.1.3 土地利用压力变化
    6.2 长治市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分析
    6.3 长治市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参考文献
ABSTRACT
致谢

(4)关闭矿井土地退出增值收益分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1.4 研究思路及方法
2 基于演化博弈的矿区土地退出制度变迁分析
    2.1 不同权属的矿区土地退出方式分析
    2.2 矿区土地退出制度变迁解析
    2.3 矿区土地制度演化博弈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矿区土地增值收益分配影响因素分析
    3.1 影响因素概念模型构建
    3.2 矿区土地增值形成机理
    3.3 负担因素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矿区土地增值收益分配影响因素模型构建及实证检验
    4.1 结构方程模型适用性分析
    4.2 影响因素模型构建
    4.3 研究设计及数据分析
    4.4 模型数据检验
    4.5 初始模型设定
    4.6 模型拟合分析与修正
    4.7 研究假设检验和解释
    4.8 研究小结
5 基于Shapley值的增值收益分配模型优化
    5.1 Shapley值模型适用性分析
    5.2 增值收益分配博弈分析
    5.3 基于SEM与AHP的模型修正
    5.4 本章小结
6 实证研究——晋煤集团王台铺煤矿
    6.1 王台铺矿区概况
    6.2 矿区土地退出路径分析
    6.3 王台铺矿土地退出效益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矿区土地退出的可持续发展保障对策
    7.1 矿区土地退出的保障原则
    7.2 完善矿区土地长效管理制度
    7.3 建立矿区退出财政保障机制
    7.4 制定矿区土地退出激励政策
8 结论
    8.1 主要研究结论
    8.2 研究的创新点
    8.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5)村级土地利用规划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村级土地利用规划研究进展
        1.3.1 国外研究进展
        1.3.2 国内研究进展
        1.3.3 存在问题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2 村级土地利用规划的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界定
        2.1.1 村域
        2.1.2 土地利用规划
        2.1.3 村级土地利用规划
    2.2 村级土地利用规划的特点
        2.2.1 可操作性强,落实地块用途
        2.2.2 公众参与度高,便于协调各方利益
        2.2.3 体现村域特色,规划分类体系详细
        2.2.4 图数一致,基础数据精度高
    2.3 村级土地利用规划理论基础
        2.3.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3.2 系统工程理论
        2.3.3 区位论
        2.3.4 博弈论
        2.3.5 公众参与理论
        2.3.6 协调发展理论
3 村级土地利用规划调查研究
    3.1 规划范围的确定
    3.2 数据来源
    3.3 土地利用分类体系
        3.3.1 建立村级土地利用规划分类体系
        3.3.2 土地利用规划基数转换
    3.4 基础资料调查
        3.4.1 自然概况
        3.4.2 社会经济概况
4 村级土地利用规划科学基础与规划目标确定
    4.1 村级土地利用规划科学基础
        4.1.1 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4.1.2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4.1.3 土地需求量预测
        4.1.4 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
    4.2 村级土地利用规划目标确定
        4.2.1 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确定
        4.2.2 土地利用目标确定
5 村级土地利用规划空间格局划定
    5.1 “三生”用地空间格局划定
        5.1.1 “三生”用地划定方法
        5.1.2 皇城及周边四村“三生”用地划定结果
    5.2 产业发展格局确定
        5.2.1 产业发展格局确定依据
        5.2.2 确定产业发展格局
    5.3 土地用途分区管制
        5.3.1 农业用地区
        5.3.2 村庄建设用地区
        5.3.3 对外交通用地区
        5.3.4 其他用地区
        5.3.5 生态用地区
6 村级土地利用规划内部详细规划
    6.1 农业用地规划
        6.1.1 粮食生产用地
        6.1.2 设施农业用地
        6.1.3 水果、干果生产用地
        6.1.4 创意农业用地
    6.2 中心村规划
        6.2.1 居住用地
        6.2.2 公共服务设施与基础设施用地
        6.2.3 经营性建设用地
        6.2.4 景观绿化用地
        6.2.5 村内交通用地
    6.3 土地综合整治规划
        6.3.1 农用地整治
        6.3.2 土地开发
        6.3.3 村庄建设用地整治
        6.3.4 土地复垦
        6.3.5 土地生态整治
    6.4 旅游用地规划
    6.5 交通用地规划
    6.6 工矿产业用地规划
7 村级土地利用规划技术要点
    7.1 村级土地利用规划编制模式
    7.2 村级土地利用规划编制流程
    7.3 村级土地利用规划成果要求
8 结论与讨论
    8.1 结论
    8.2 讨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6)中国资源型城市棕地再生空间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城市:从“老工业基地”到“资源型城市”
        1.1.2 棕地:从“修复治理”到“再生利用”
        1.1.3 空间:从“多规合一”到“城市双修”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2.1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1.2.2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对象与内容
    1.5 研究方法和步骤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和步骤
第2章 棕地的概念、特征及其空间再生动力机制
    2.1 棕地问题或风险的产生
        2.1.1 内因:工业化为场地注入了“毒性”
        2.1.2 外因:城市化使将场地包围其中
    2.2 棕地的定义
        2.2.1 北美地区的棕地定义
        2.2.2 欧洲地区的棕地定义
        2.2.3 东亚地区的棕地定义
        2.2.4 棕地定义和内涵的扩充
    2.3 棕地的类型
        2.3.1 物质循环背景下的分类系统
        2.3.2 国民经济行业体系背景下的分类体系
        2.3.3 城市用地背景下的分类系统
    2.4 棕地的核心特征
        2.4.1 本体特征
        2.4.2 空间特征
        2.4.3 情感特征
        2.4.4 美学特征
    2.5 棕地再生的空间动力与机制
        2.5.1 棕地再生的“原生”动力机制
        2.5.2 棕地再生的“衍生”动力机制
        2.5.3 棕地再生的“催化剂”
第3章 资源型城市演变特征及其棕地现状调查
    3.1 资源型城市的概念与历史阶段特征
        3.1.1 资源型城市的概念
        3.1.2 资源型城市的界定
        3.1.3 中国资源型城市的历史成因及其阶段特征
    3.2 资源型城市的类型及其分类体系构建
        3.2.1 按资源类型划分
        3.2.2 按生命周期划分
        3.2.3 按城市规模划分
        3.2.4 按地理环境划分
    3.3 资源型城市棕地空间现状调查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3.3.1 发生机制决定空间格局
        3.3.2 生命周期反映空间态势
        3.3.3 主导产业影响空间形式
        3.3.4 地理环境制约空间协同
    3.4 典型资源型城市“棕地群”空间特征研究
        3.4.1 石油:大庆市
        3.4.2 煤炭:大同市
        3.4.3 煤炭:锡林浩特市
        3.4.4 铜矿:铜陵市
        3.4.5 钢铁:攀枝花市
    3.5 资源型城市“棕地群”空间问题总结
        3.5.1 土地利用问题
        3.5.2 生态安全问题
        3.5.3 资源保护问题
        3.5.4 材料循环问题
        3.5.5 空间阻隔问题
第4章 棕地景观再生的理论与实践浅析
    4.1 棕地景观再生理论及其发展脉络
        4.1.1 探索阶段:1965-1985
        4.1.2 发展阶段:1985-2005
        4.1.3 成熟阶段:2005-2015
        4.1.4 演化阶段:2015至今
    4.2 棕地再生的学科体系构建
        4.2.1 艺术学
        4.2.2 生态学
        4.2.3 建筑学
        4.2.4 环境工程学
        4.2.5 城乡规划学
        4.2.6 风景园林学
    4.3 棕地再生实践项目的区位特征分析
        4.3.1 城市环境类
        4.3.2 郊区环境类
        4.3.3 自然环境类
    4.4 棕地再生实践项目的尺度特征分析
        4.4.1 建筑尺度:帕赛伊克纪念碑
        4.4.2 场地尺度:西雅图煤气厂公园
        4.4.3 社区尺度: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
        4.4.4 城市尺度:底特律未来城市
        4.4.5 区域尺度:国际建筑展埃姆舍公园
    4.5 棕地再生实践项目的功能特征分析
        4.5.1 生态类功能
        4.5.2 文化类功能
        4.5.3 教育类功能
        4.5.4 休闲类功能
        4.5.5 体育类功能
        4.5.6 集散类功能
        4.5.7 生产类功能
第5章 棕地再生的空间策略体系构建
    5.1 棕地再生的空间层次及其再生影响因素
        5.1.1 棕地再生的“空间策略”与“非空间策略”
        5.1.2 棕地再生的“空间策略”及其层次
    5.2 宏观策略:“系统”
        5.2.1 “灰色系统”规划
        5.2.2 “棕色系统”规划
        5.2.3 “绿色系统”规划
        5.2.4 “橙色系统”规划——工业遗产
        5.2.5 “青色系统”规划——工业自然
    5.3 中观策略:“模式”
        5.3.1 模式或原型的产生
        5.3.2 工业闲置地的模式转化
        5.3.3 矿业废弃地的模式转化
        5.3.4 垃圾填埋场的模式转化
        5.3.5 基础设施废弃地的原型转化
        5.3.6 原型的空间谱系特征
    5.4 微观策略:“母题”
        5.4.1 地形主导类母题
        5.4.2 水体主导类母题
        5.4.3 植被主导类母题
        5.4.4 建筑物主导类母题
        5.4.5 材料主导类母题
        5.4.6 流线主导类母题
        5.4.7 设备主导类母题
    5.5 空间策略体系的整合
        5.5.1 空间策略体系的融合——系统耦合
        5.5.2 空间策略体系的操作——空间拓扑
        5.5.3 空间策略体系的构建——“开放空间系统”规划与设计
第6章 系统综合体:瑞昌市“棕地群”景观规划设计
    6.1 瑞昌市城市发展概况及上位规划背景
        6.1.1 瑞昌市的基本区位条件分析
        6.1.2 瑞昌市工业历史沿革分析
        6.1.3 瑞昌市上位规划及相关政策
    6.2 瑞昌市工业遗产和棕地现状调查与分析
        6.2.1 古铜矿遗址
        6.2.2 老工业基地
        6.2.3 矿产资源地
        6.2.4 码头工业镇
    6.3 造船厂与码头废弃地景观再生案例研究
        6.3.1 广州市中山岐江公园
        6.3.2 新奥尔良市新月公园
        6.3.3 旧金山市山岬公园
        6.3.4 韩国统营市造船厂更新设计
    6.4 宏观策略:全域旅游工业体验区规划
        6.4.1 瑞昌市主要旅游资源单体评价
        6.4.2 瑞昌市工业文化体验区的规划与模式选择
        6.4.3 瑞昌市工业文化旅游廊道规划
    6.5 中观策略:江州造船厂景观规划设计
        6.5.1 场地历史脉络分析
        6.5.2 场地现状条件分析
        6.5.3 场地平面规划与设计
    6.6 微观策略:造船厂空间详细设计
        6.6.1 舾装码头设计
        6.6.2 车间仓库设计
        6.6.3 钢板堆场设计
        6.6.4 露天船台设计
        6.6.5 车间庭园设计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展望:走向多学科交叉的棕地再生途径
        7.2.1 系统性
        7.2.2 过程性
        7.2.3 复杂性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欧洲城棕地市振兴相关项目或组织
附录 B 中国城市用地分类相关标准下的潜在棕地类型
附录 C 景观规划设计最终专题图纸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7)晋城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政策实施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1.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政策背景
        1.1.2 现实背景
    1.2 选题意义和目的
        1.2.1 选题意义
        1.2.2 选题目的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1 国外研究
        1.3.2 国内研究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2.研究区域自然环境
    2.1 研究区域基本情况
    2.2 研究区域地形地貌
    2.3 研究区域人口情况
    2.4 研究区域经济情况
    2.5 研究区域生态环境情况
3.集约节约土地利用政策现状及实施状况分析
    3.1 国家(部)级集约节约土地利用政策现状分析
        3.1.1 现行的国家(部)级集约节约土地利用政策
        3.1.2 国家(部)级集约节约土地利用政策变化分析
    3.2 山西省集约节约土地利用政策现状分析
        3.2.1 山西省省级集约节约土地利用政策现状
        3.2.2 山西省集约节约土地利用政策变化分析
    3.3 晋城市2012-2016集约节约土地利用政策现状分析
        3.3.1 晋城市集约节约土地利用政策现状
        3.3.2 晋城市集约节约土地利用政策变化分析
4.晋城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4.1 晋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分析
        4.1.1 农用地
        4.1.2 建设用地
        4.1.3 未利用地
        4.1.4 晋城市三类用地结构动态变化分析
    4.2 晋城市建设用地规划与批准情况分析
        4.2.1 十三五时期晋城市的土地需求与规划
        4.2.2 晋城市建设用地批准情况
        4.2.3 晋城市2012-2016年用地计划指标执行情况
    4.3 晋城市土地供应和开发利用现状分析
        4.3.1 2012-2016年土地供应情况分析
        4.3.2 土地开发利用现状分析
        4.3.3 查处违法占地情况分析
        4.3.4 晋城市集约节约利用土地的其他做法
        4.3.5 人口、经济两因素与建设用地匹配程度分析
        4.3.6 晋城市集约节约土地利用政策实施效果分析
5.晋城市集约节约土地利用政策实施问题分析
    5.1 政策的制定相对滞后
        5.1.1 政策制定与经济发展速度不匹配
        5.1.2 政策制定与城市发展迅速不匹配
    5.2 政策执行缺乏力度,存在大量闲置用地
    5.3 政策宣传力度不够,集约节约土地利用意识淡薄
    5.4 政策实施面临的执法形势严峻
6.对策及建议
    6.1 完善土地政策及管理制度
        6.1.1 做好两个规划,科学构建规划体系
        6.1.2 严格建设用地审批,强化批后管理
    6.2 加大执行力度,灵活运用土地政策
        6.2.1.加快产业调整,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经济产出能力
        6.2.2 发挥市场机制,调控土地有效供给能力
        6.2.3 挖潜地力,盘活存量用地
    6.3 加强集约节约用地宣传,推动公众参与
    6.4 建立土地利用监管和反馈机制
    6.5 建立集约节约用地考核和奖惩制度
    6.6 更新理念,协调土地利用的经济、社会、环境和生态效益
7.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Abstract
致谢

(8)山西省城镇化人地挂钩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国外研究动态
        1.2.2 国内研究动态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及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2 新型城镇化人地挂钩现状分析
    2.1 城镇化人地挂钩制度及运行模式
        2.1.1 人地挂钩制度成本与收益
        2.1.2 人地挂钩制度运行模式
    2.2 运行中的主要问题
        2.2.1 机制运转不畅
        2.2.2 工作进展缓慢
        2.2.3 问题研究不足
        2.2.4 配套政策不足
        2.2.5 落户意愿不强
    2.3 山西省城镇化人地挂钩面临问题
        2.3.1 城镇化人地失衡
        2.3.2 人口城镇化滞后于土地城镇化
        2.3.3 户籍人口城镇化滞后于常住人口城镇化
3 山西省人地挂钩机制探索与实践研究
    3.1 城镇化人地挂钩问题原因分析
        3.1.1 城镇化人地失衡的原因
        3.1.2 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不协调原因
    3.2 高平市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案例研究
        3.2.1 人地城镇化的现状特征
        3.2.2 城镇低效用地基本类型和特征
        3.2.3 城镇低效用地分析
        3.2.4 城镇低效用地开发模式
        3.2.5 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效益评价
        3.2.6 再开发过程遇到的问题
    3.3 长子县农村闲置凋敝宅基地整治盘活利用案例研究
        3.3.1 农村人口与闲置建设用地特征
        3.3.2 主要类型及成因
        3.3.3 整治盘活利用方式
        3.3.4 整治盘活利用工作遇到的问题
        3.3.5 整治盘活利用工作策略
    3.4 宁武县易地扶贫搬迁案例研究
        3.4.1 人地城镇化特点
        3.4.2 搬迁规模及安置方式
        3.4.3 工作遇到的问题
        3.4.4 移民搬迁工作策略
    3.5 人地挂钩工作策略及制度创新
        3.5.1 工作策略
        3.5.2 制度创新
        3.5.3 配套机制
4 结论及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4.2.1 构建信息共享平台
        4.2.2 规范政策实施管理
        4.2.3 合理确定规划目标
        4.2.4 盘活存量用地
        4.2.5 完善政策体系建设
参考文献
Abstract
致谢

(9)北方村庄压煤山丘区土地整治因素的表达与分析 ——以山西省晋城市长河流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1 文献综述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空间数据格网化
        1.2.2 开采沉陷预计
        1.2.3 智能优化算法
        1.2.4 土地综合整治
        1.2.5 空间数据的表达与分析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来源
        1.4.1 研究区概况
        1.4.2 数据来源
2 长河流域土地整治因素空间数据表达
    2.1 土地整治因素
    2.2 研究方法
        2.2.1 空间数据格网化表达
        2.2.2 K-Means聚类
        2.2.3 主成分分析
        2.2.4 空间要素密度特征提取
        2.2.5 水土匹配系数
    2.3 长河流域土壤养分空间分布特征提取与分析
    2.4 长河流域土壤综合质量评价
    2.5 长河流域地形起伏度表达与分析
    2.6 长河流域耕地空间密度特征提取
    2.7 长河流域路网密度提取与分析
    2.8 长河流域水土匹配分析
        2.8.1 水资源量计算
        2.8.2 水土匹配计算与分析
    2.9 小结
3 长河流域矿区土地生态风险评价
    3.1 土地生态风险
    3.2 研究方法
        3.2.1 地表沉陷预计
        3.2.2 景观格局指数
        3.2.3 熵权法
    3.3 长河流域矿业生态风险源调查与识别
    3.4 长河流域煤炭开采沉陷预计与分析
        3.4.1 长河流域煤炭资源赋存情况
        3.4.2 地表沉陷预计
        3.4.3 煤炭开采沉陷损毁特征分析
    3.5 矿区生态风险暴露评价
        3.5.1 矿区生态风险源划分及指标确定
        3.5.2 长河流域矿区生态风险评价结果分析
    3.6 长河流域土地利用景观干扰度
    3.7 小结
4 耕地格网化表达与基本农田特征提取
    4.1 基本农田的概念
    4.2 研究区域与数据
        4.2.1 研究区
        4.2.2 数据来源
    4.3 研究方法
        4.3.1 基本农田属性无损格网化表达
        4.3.2 空间自相关分析
        4.3.3 基本农田邻域空间密度特征提取
        4.3.4 局部模糊纹理定量方法
    4.4 结果与分析
        4.4.1 无损格网化分析
        4.4.2 格网化基本农田空间相关性分析
        4.4.3 基本农田邻域空间密度特征分析
    4.5 基本农田集中连片度分析
        4.5.1 集中连片度计算
        4.5.2 乡级基本农田集中连片度分析
        4.5.3 不同耕地等级基本农田的集中连片度分析
        4.5.4 基本农田集中连片度地形分布特征分析
        4.5.5 基本农田集中连片区划定
    4.6 小结
5 长河流域压煤村庄整治搬迁选址研究
    5.1 压煤村庄搬迁研究概况
    5.2 北方压煤村庄搬迁选址优化模型的建立
        5.2.1 模型设计思路
        5.2.2 模型构建关键技术与模型开发
    5.3 结果与分析
        5.3.1 居民点驱动因子与发生概率特征
        5.3.2 长河流域农村居民点损毁特征
    5.4 优化结果
    5.5 选址结果分析
    5.6 小结
6 长河流域基本农田优化布局研究
    6.1 农田优化布局的意义
    6.2 数据与方法
        6.2.1 数据来源
        6.2.2 成本距离(cost distance)
        6.2.3 克里金插值(Kriging)
        6.2.4 二进制离散粒子群优化模型(BPSO)
    6.3 基于二进制离散粒子群的压煤山丘区基本农田优化布局模型设计与构建
        6.3.1 压煤山丘区基本农田优化布局模型设计思路
        6.3.2 优化模型构建关键技术
    6.4 北方压煤山丘区基本农田布局影响因素
        6.4.1 自然条件
        6.4.2 社会经济因素
        6.4.3 扰动影响因素
        6.4.4 空间集聚度
    6.5 北方压煤山丘区基本农田优化布局适应度函数构建
    6.6 模型设计与开发
    6.7 优化结果与分析
        6.7.1 长河流域煤炭资源与耕地空间复合特征分析
        6.7.2 长河流域基本农田布局影响因素分析
        6.7.3 模型参数的设定
        6.7.4 模型收敛性分析(以均衡模式为例)
        6.7.5 优化结果分析
    6.8 小结
7 长河流域耕地整治时序及整治模式
    7.1 土地整治的重要性
    7.2 研究方法
        7.2.1 构建整治优先度评价指标体系
        7.2.2 空间要素组合分析
    7.3 结果与分析
        7.3.1 整治优先度分析
        7.3.2 整治模式分析
    7.4 小结
8 主要结论和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创新点
    8.3 存在问题
参考文献
Abstract
致谢
附录

(10)山西省新农村建设中建设用地整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土地整治与新农村建设及城乡统筹的关系
        1.1.2 农村建设用地整治的新要求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概况
        1.2.2 国内研究概况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2 山西省农村建设用地的利用现状与政策趋势
    2.1 农村建设用地利用现状
        2.1.1 农村建设用地规模大,区域间用地规模差别明显
        2.1.2 农村居民点人均用地数量多,普遍存在超标现象
        2.1.3 农村居民点空心化问题严重,土地集约利用度普遍低
        2.1.4 农村建设用地利用粗放的趋势没有缓解
        2.1.5 村庄规模小,空间分散
        2.1.6 山西省有一批中国传统村落
    2.2 “十二五”期间农村建设用地整治概况
        2.2.1 “十二五”规划指标完成情况
        2.2.2 “十二五”整治规划实施经验
3 山西省农村建设用地整治潜力与分区
    3.1 基于人均用地标准的理论潜力测算
        3.1.1 理论潜力测算方法
        3.1.2 理论潜力测算结果
    3.2 基于移民搬迁政策导向的现实潜力测算
        3.2.1 研究方法与步骤
        3.2.2 山西农村建设用地整理潜力来源
        3.2.3 山西省农村建设用地待整理(拆旧区)规模
        3.2.4 山西拆旧区农村建设用地整理补充耕地数量
        3.2.5 山西省农村搬迁建新安置用地需求
        3.2.6 山西省农村建设用地整理潜力
    3.3 农村建设用地整理潜力分区
4 山西省农村建设用地整治战略
    4.1 农村建设用地整理的基本理念与原则
        4.1.1 基本理念
        4.1.2 基本原则
    4.2 山西省农村建设用地整治战略目标
        4.2.1 目标确定
        4.2.2 目标分解
    4.3 农村建设用地整治模式
        4.3.1 整村推进整治模式
        4.3.2 空心村整治模式
        4.3.3 闲置建设用地整治模式
5 农村建设用地整治的措施建议
    5.1 建议编制与移民搬迁规划同步的土地整治行动计划
    5.2 确实保障搬迁安置村民的权利
    5.3 完善土地整治项目实施管理制度
    5.4 严格执行城乡用地增减挂钩政策
    5.5 创新土地整治激励机制
    5.6 积极推动建设用地改革,提高农村土地利用率
参考文献
Abstract
致谢

四、山西省晋城市城区土地复垦潜力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独立工矿区再开发研究 ——以晋城市老三矿为例[D]. 郭凌蔚. 中国矿业大学, 2021
  • [2]山西省国土空间功能综合识别与分区优化研究[D]. 周璞.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1)
  • [3]长治市近十年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分析[D]. 裴石诚. 山西农业大学, 2019(06)
  • [4]关闭矿井土地退出增值收益分配研究[D]. 余慕溪. 中国矿业大学, 2019(09)
  • [5]村级土地利用规划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 黄婷婷.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02)
  • [6]中国资源型城市棕地再生空间策略研究[D]. 卓百会. 清华大学, 2019
  • [7]晋城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政策实施效果研究[D]. 赵丽彦. 山西农业大学, 2018(06)
  • [8]山西省城镇化人地挂钩机制研究[D]. 雷云平. 山西农业大学, 2018(06)
  • [9]北方村庄压煤山丘区土地整治因素的表达与分析 ——以山西省晋城市长河流域为例[D]. 荆耀栋. 山西农业大学, 2018(03)
  • [10]山西省新农村建设中建设用地整治研究[D]. 闫祖军. 山西农业大学, 2017(01)

标签:;  ;  ;  ;  ;  

山西省晋城市市区土地复垦潜力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