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于WAP的校友通讯录模块的设计和实现(论文文献综述)
王安祺[1](2021)在《价值共创视角下高校校友档案记忆建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校校友记忆既包括高校校友对母校的回忆也包括高校校友之间的记忆。其是高校校友个人校友身份感和根源感的来源,是高校校友之间联络与合作的前提,是高校校友会开展一系列校友活动的根本保障,也是高校文化与发展的最可靠的历史见证。高校校友档案是构建和保存高校校友记忆资源最重要且最不可替代的要素。其不仅包括在校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形成的档案文件材料,也包括高校毕业生离开学校后在和往昔同学的联络中、参与母校的活动过程中所形成的档案文件材料,其中蕴含着最真实、最生动的校友记忆。目前,我国高校校友档案记忆的管理与开发的仍处在探索阶段,与此相关的实践活动比较有限。在现有的高校校友档案研究成果中,仅以高校相关部门(如高校校友会、高校档案馆等)作为单一的管理主体对于高校校友档案记忆资源的构建有着一定的阻碍和限制。而广大高校校友作为档案的形成者和重要价值建构主体仍处于“被忽视”的境地。如何改变这种格局,如何充分调动来自校友们的智慧和力量,“价值共创”无疑提供了一条可供探索的路径。因此本文采用学科交叉的方式,将价值共创理论引入档案学研究,在肯定高校校友档案各价值主体(高校校友、高校档案馆、高校校友会、民间校友会)地位的前提下,以价值共创的视角看待高校校友档案记忆资源,进而探讨价值共创视角下高校校友档案记忆的建构策略。在研究方法方面,本文采用深度访谈法对高校校友档案记忆的各价值主体进行考察,在此基础上利用质性分析法分析访谈文本,对高校校友档案的主体特性、高校校友档案的形成特性,以及各价值创造主体对于高校校友档案记忆资源的开发、利用需求进行阐述。结合对特征、特性和需求的分析,尝试提出建构价值共创视角下高校校友档案记忆建构的策略。即借助互联网等新媒体互动渠道,利用一定的系统平台,调动高校校友档案记忆的各价值创造主体参与高校校友档案的管理,通过群体智慧的发挥实现对校友档案等相关资料的高效及有序化聚合,实现高校校友档案记忆价值的共同创造。
崔晓龙[2](2021)在《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中国老年移动网民数量的不断增长,城镇老年人对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的适老化需求与日俱增。城镇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认知能力和媒介适应能力逐渐弱化,而当下针对老年群体生理和心理需求的移动社交应用软件,在设计与应用方面还处于初始阶段,尚未形成科学、有效、完善的设计原则和规范。现有的相关设计远不能适应城镇老年人对当下社交的诉求,也未能有效解决老年群体普遍存在的代际关系疏离和社交活力不足的困境,这一问题日益凸显,已经成为当下设计界亟待解决的社会命题。基于以上背景,本文的研究站在设计的角度,以审视当今社会老龄化问题对设计的影响为前提,以数字技术对城镇老年移动社交进步的作用和价值为导向,以国内外先进理念为理论支撑,力求得出科学务实,且具有现实意义的研究成果和实践案例,为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设计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新的思路和路径。本文通过用户需求分析和实验论证,对城镇老年人在用户体验、功能需求、行为习惯、人际交往等方面的特点进行分类研究,推导出“年龄”“受教育程度”“职业”“性别”“性格”“养老方式”等六要素对老年人社交活性和需求差异的关键性影响,并借助KANO需求分析模型,分析移动社交语境下老年人在安全、认知、兴趣、交往、情感等方面的需求,以此作为本文建构设计方法、设计模型的依据。同时,本文基于格拉诺维特的“弱关系”理论剖析了城镇老年人的社会关系,提出“中间态关系优势”的分析视角;基于舒茨的人际关系三维理论来分析不同关系中需求层次的转化,提出新的研究视角,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无障碍性”“社交安全感”“包容性”“贴近性”四个设计原则;基于场景理论提出“场景共时”“场景共境”“场景共权”“场景共情”四种场景分析视角,总结出“阅读”“兴趣社交”“情感社交”“知识社交”和“生活社交”需求场景的设计方法。本文还根据人体工程学的拇指功效实验和眼动科学实验对页面交互和操作舒适区进行分析,并基于五种需求场景提出了代表性的原型设计方案;论文还借助眼动实验和李克特五级主观评价量表对设计方法和设计方案进行了可用性验证和设计评价。本研究通过以上系统的研究工作,力图丰富中国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语境下对体验设计需求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同时为改善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用户体验提供了新的视角和设计思路。
林颖[3](2021)在《高职院校校友库建设及运行机制研究》文中指出校友是学校宝贵的资源和财富,建设好校友库、开发和利用好校友资源是高职院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力量。文章从高职院校校友库建设的意义、校友库建设方案、校友资源的开发利用、校友工作的机制保障四个方面论证了高职院校校友库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罗威,谌丹[4](2020)在《基于校友资源开发的高职院校协同育人平台的构建》文中研究说明本文提出高职院校要基于校友资源的开发来构建协同育人平台,并设计了协同育人平台的构建及运行的模式,即"一个平台、两个模块、三个管理主体"的"123"平台运行管理机制。创建一个基于微信公众号关联微信小程序建立的协同育人平台、设立校友服务模块与协同育人两大模块、由学校、校友、在校生对平台实行共建共管。
潘伟伟[5](2020)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校友工作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福建省为例》文中认为
陈鸽[6](2020)在《M大学MBA项目营销策略优化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国家经济的持续发展,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其中MBA等中高级管理人才的需求成为重中之重。由于MBA院校日益增多、国外联合办学机构蜂拥进入,竞争越来越激烈。M大学MBA项目这些年虽然还保持增长态势,但是面对省内外兄弟院校的强力竞争,已明显感觉优势不够,发展处于瓶颈,亟需对现有营销策略进行优化提升。本文依托营销策略的相关理论,以M大学MBA项目为对象,研究其市场营销策略的优化。首先,本文分析了M大学MBA项目市场营销存在的问题,接着利用PEST分析、波特五力模型和SWOT分析等方法,研究M大学MBA项目面临的营销环境,包括宏观环境、竞争环境和内部环境。在此基础上,确定了营销策略优化的思路,“对症下药”制定M大学MBA项目的市场营销策略优化,同时提出了相应的策略实施保障措施。本文研究得出:M大学MBA项目营销应以杭州、湖州、金华和绍兴等地制造业和信息产业,年收入在20-50万,年龄在30-39周岁的中高层管理人员为主要目标群体。通过系统的学习MBA课程不仅可以获得专业管理知识的学习,人际关系网络的搭建,更重要的是让思维模式、价值观、视野都得到提升。通过特色课程的学习,为社会培养具备较强专业素养,身心健康,创造力强的智能制造与数字经济的领军人物。在4P营销方面通过增加课程方向,加强师资引进和提高服务质量进行产品优化;通过提高收费标准和引进奖学金政策进行价格优化;通过拓展实体渠道,扩大虚拟渠道和推动虚实渠道结合进行渠道优化;通过丰富人员推广模式,完善公共关系体系和加强移动社交为主的媒体推广等进行促销优化。本文的研究成果不仅为M大学MBA项目营销活动的提升提供参考,对全国高校MBA教育营销策略的制定和完善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蔡珉官,李钟石[7](2020)在《基于微信的高校多入口移动应用平台构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以移动互联技术为代表的新一代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以及智慧校园建设步伐的加快,很多高校不得不加大移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投入。微信作为移动互联网的重要应用之一,在传统行业的互联网转型以及智慧校园的建设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根据某高校应用各种微信产品构建移动应用平台的实践,提出了应用微信构建多入口移动应用平台的解决方案。
李杨[8](2020)在《基于微服务的海螺政务通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电子政务是大众广泛关注和重视的政府信息化引领工程,政务通作为电子政务的一个重要实现,是政府内部办公的得力助手,它的使用可大大提高政府人员的办公效率。哈尔滨工业大学软件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目前已为哈尔滨市多个政府机构开发了各自的政务通系统,在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政务通系统的许多功能有着很大的相似性,而某些功能如工作审批等业务流程,又各不相同,用传统的方式为每个机构单独开发各自的政务通系统费时费力,工作重复量大,代码坏味严重,因此考虑开发一款政务通产品,既能满足用户的需求可进行定制化开发,又能提高开发效率,节约成本。本文的工作是基于微服务架构,开发一套可高效复用的政务通系统,为使用该系统的机关事业单位人员提供通讯录管理、权限管理、单人或群组会话、文件上传与下载、通知公告及工作申请与审批等功能。系统采用微服务架构,将功能按照业务划分为不同的服务,每一个服务都是独立可拆分的。通讯录服务旨于实现部门机构人员的基本信息的管理,通过restful调用的方式进行通讯,为其它服务提供基础的人员机构信息。基于可扩展通讯和表示协议构建私有的通讯服务可实现即时通讯和消息的推送,使得移动办公更有效率,同时可以保证会话内容存储在私有的数据库中,保障信息的安全性。在即时通讯、工作流流转等日常办公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需要使用文件,利用Mongo DB进行文件的存取使文件系统趋于简单可靠。利用Activiti工作流可使审批流程的设计和实现变得简单高效,可用于各个机构的业务流程的实现,目前已经实现了请假、加班、发文和收文四个流程,未来也可以根据使用机构的不同而进行定制化开发。目前系统已正式上线,运行稳定,基本达成了预定的目标,即方便,高效,可链接,开放。
邢鹏,陈毓雯,王建[9](2019)在《提升用户粘度的校友平台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校友资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校园建设、高校就业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充分挖掘和利用校友资源一直受到高校的普遍关注。鉴于新媒体的高速发展校友资源的信息化管理利用与校友平台的优化设计和实现受到重视。然而,我国校友平台建设起步较晚,普遍存在用户之间联系不紧密、平台使用度低、操作体验感不佳等问题,未能达到充分挖掘校友资源的预期效果。文章通过分析国内外校友平台现状,深度剖析了现有大学校友平台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增强用户粘度的校友平台设计理念,综合考虑校友、学校和在校生三者的需求,设计并实现了校友信息地理分布导向图、校友贡献度榜单、论坛设计、招聘信息发布等多个模块,并与微信公众号结合实现多终端的访问。提高了校友平台的用户粘度,对学校、校友、在校生都有积极的意义。
陈雪琦[10](2019)在《大学校友文化培育研究 ——以江西财经大学为例》文中认为伴随着校友学习、工作等一系列活动而产生的校友文化,是大学文化的组成部分,更是社会文化在大学校园里的一种缩影,其中包含了校友对母校精神传达的认可,是大学文化精神得以传承的一种体现。校友文化聚人心、集智慧、汇资源的作用对建立一所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来说,是动力的源泉。大学校友文化的培育研究有助于高校发展成为一所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因此,对大学校友文化培育进行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探究大学校友文化培育为主题,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综述。根据高校组织文化理论、教育文化学理论以及社会交换理论,构建本文的研究路径。通过对案例高校的实证研究,分析影响高校校友文化培育的主要因素,最后依据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本文由四个部分组成,具体内容主要如下:第一章,绪论部分。阐述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评述国内外研究现状,系统介绍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本文所运用的理论包括高校组织文化理论、教育文化学理论以及社会交换理论。在对核心概念进行界定后,依据理论基础绘制技术路线图,再对文章的研究方法和创新点进行论述。第二章,分析调研高校的现状。通过访谈和问卷调研的形式,探究案例高校目前校友文化培育的主要方法和取得的成效,并对影响江西财经大学校友文化培育因素进行调查,分析其在校友文化培育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研究发现主要存在校友对母校持续关注度低、普通校友个体受到忽视、各分会和学院校友工作参差不齐以及缺乏政府部门对校友文化建设引导等问题。第三章,分析大学校友文化培育过程中的问题。结合教育文化学进行成因分析,主要存在校友在校时主体意识及校友意识不足、母校与校友资源缺乏合理运用、高校管理者对校友工作内涵认识不够、政府部门对校友文化培育关注度不高等原因。第四章,建议与对策。针对校友文化培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笔者从在校生提高主体及校友意识、校友与母校打造新型校友关系、高校管理者完善校友工作体制以及政府工作人员助力校友文化培育四类人群的四个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二、基于WAP的校友通讯录模块的设计和实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WAP的校友通讯录模块的设计和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1)价值共创视角下高校校友档案记忆建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1.3.1 访谈法 |
1.3.2 质性分析法 |
1.4 研究的创新点及难点 |
1.4.1 研究的创新点 |
1.4.2 研究的难点 |
1.5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1.5.1 国内研究现状 |
1.5.2 国外研究现状 |
1.5.3 国内外研究评析 |
第二章 概念界定和相关理论概述 |
2.1 概念界定 |
2.1.1 高校校友档案 |
2.1.2 社群档案 |
2.1.3 集体记忆 |
2.1.4 用户生成内容 |
2.2 相关理论基础概述 |
2.2.1 价值共创理论 |
2.2.2 档案记忆建构理论 |
2.2.3 档案后保管范式理论 |
第三章 价值共创视角下高校校友档案记忆的访谈调查 |
3.1 访谈调查原因及目的 |
3.2 研究设计 |
3.3 访谈实施 |
3.3.1 访谈准备 |
3.3.2 访谈实施 |
3.3.3 访谈结果 |
3.4 访谈内容分析 |
3.4.1 关键词提炼 |
3.4.2 开放性编码 |
3.4.3 主轴编码 |
3.4.4 选择性编码 |
3.4.5 编码结果的检验 |
3.4.6 价值共创视角下高校校友档案记忆资源形成理论框架 |
第四章 价值共创视角下高校校友档案记忆形成分析 |
4.1 高校校友档案记忆价值主体行为分析 |
4.1.1 高校校友个人档案记忆形成分析 |
4.1.2 高校校友会总会档案记忆形成分析 |
4.1.3 高校民间校友会档案记忆形成分析 |
4.1.4 高校档案馆校友档案管理问题分析 |
4.2 高校校友档案记忆资源的需求分析 |
4.2.1 高校校友个人对校友档案记忆的需求分析 |
4.2.2 高校校友会对校友档案记忆的需求分析 |
4.2.3 高校档案馆对校友档案记忆的开发利用诉求分析 |
第五章 价值共创视角下高校校友档案记忆建构的指导思想 |
5.1 价值共创视角下高校校友档案记忆建构的要素 |
5.1.1 对话:多元化主体 |
5.1.2 获取:开放性系统 |
5.1.3 透明度:公开性的展现形式 |
5.1.4 风险评估:求真性的记忆还原 |
5.2 价值共创视角下高校校友档案记忆建构的路径 |
5.2.1 价值共创视角下高校校友档案记忆的开发路径 |
5.2.2 价值共创视角下高校校友档案记忆的服务路径 |
第六章 价值共创视角下高校校友档案记忆建构策略 |
6.1 实现多元化的建构主体 |
6.1.1 高校校友会、档案馆让渡其主导权力 |
6.1.2 校友群体成员参与式共享共建 |
6.2 实现多元化的档案收集 |
6.2.1 收集渠道多元化 |
6.2.2 收集内容多样化 |
6.2.3 资源形式多样化 |
6.3 构建参与式的展示平台 |
6.3.1 平台构建要以用户需求实现为价值导向 |
6.3.2 利用用户生成内容丰富线上馆藏 |
6.3.3 利用用户生成内容完善线上着录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不足 |
7.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1:访谈提纲——关于高校校友档案记忆建构研究的访谈问卷设计(面向在校校友) |
附录 2:访谈提纲——关于高校校友档案记忆建构研究的访谈问卷设计(面向毕业校友) |
附录 3:访谈提纲——关于高校校友档案记忆建构研究的访谈问卷设计(面向高校校友会) |
附录 4:访谈提纲——关于高校校友档案记忆建构研究的访谈问卷设计(面向民间校友会) |
附录 5:访谈提纲——关于高校校友档案记忆建构研究的访谈问卷设计(面向高校档案馆)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2)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选题缘由 |
(一)选题背景 |
(二)选题目的与意义 |
二 相关概念阐述 |
(一)城镇老年人 |
(二)移动社交应用软件 |
(三)用户体验 |
三 研究现状综述 |
四 国内外相关设计概述 |
五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一章 变化与缺失:媒介环境变化中城镇老年人的状态和特征 |
第一节 媒介发展中的城镇老年人际关系状况 |
一、媒介形态变化中的沟通方式 |
二、移动媒介影响下的城镇老年人际关系特征 |
三、城镇老年人际关系的影响因素 |
第二节 城镇老年人身体状况和行为特征 |
一、城镇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机能状况 |
二、城镇老年人的生活习惯和价值偏好 |
三、城镇老年人的移动社交行为特征 |
第三节 城镇老年人认知行为和移动媒介素养特征 |
一、移动媒介下城镇老年人的认知行为特征 |
二、城镇老年人的移动媒介素养特征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现状与困境: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设计的问题和趋向 |
第一节 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的现状分析 |
一、“积极老龄化”理念下的老年人移动社交产业 |
二、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设计要素分析 |
第二节 媒介传播范式转变中的设计困境 |
一、不合理的需求定位 |
二、交互逻辑忽视城镇老年人认知和行为特点 |
三、交互方式忽视城镇老年人行为习惯 |
四、交互界面不符合城镇老年人认知特点 |
第三节 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设计的发展趋势 |
一、品牌战略的发展趋势 |
二、功能的发展趋势 |
三、交互方式的发展趋势 |
四、交互界面的发展趋势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理念与原则: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的设计立场 |
第一节 由通用性到无障碍性:设计理念调整背后的逻辑转换 |
一、通用性设计理念的优势和弊端 |
二、无障碍设计理念的反思——用户的细分与深化 |
三、用户的价值显现与用户体验设计原则的精准化 |
第二节 以社交安全感为基础:由可靠性到归属感 |
一、安全机制的可靠和适度 |
二、交互逻辑和行为的安全感 |
三、社交主体的社交安全感 |
第三节 以包容性为中心:由交互逻辑到界面响应 |
一、交互逻辑的合理与精简 |
二、交互行为的容错 |
三、交互方式的适用 |
四、交互界面的简化和动态响应 |
第四节 以贴近性原则为核心:由视觉贴近到主体性贴近 |
一、视觉贴近原则 |
二、行为贴近原则 |
三、语境贴近原则 |
四、情感贴近原则 |
五、主体性贴近原则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分析与方法: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的设计依据 |
第一节 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的设计依据 |
一、调研方法和依据 |
二、调研数据采集因素 |
三、样本回收及数据分析 |
四、调研结论 |
第二节 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的设计规划 |
一、设计总体规划 |
二、理论视角下的设计需求和功能分析 |
三、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的设计流程 |
第三节 场景理论下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的设计方法 |
一、基于阅读需求场景的设计方法 |
二、基于兴趣社交需求场景的设计方法 |
三、基于情感社交需求场景的设计方法 |
四、基于知识社交需求场景的设计方法 |
五、基于生活社交需求场景的设计方法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模型与方案: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的设计策略 |
第一节 基于需求场景理论的设计模型 |
一、用户模型的构建 |
二、需求模型的构建 |
第二节 基于人际关系三维理论的设计策略 |
一、基于“安全-信赖”体验的设计策略 |
二、基于“包容-符号”体验的视觉设计策略 |
三、基于“支配-互动”体验的感官融合设计策略 |
四、基于“情景-叙事”体验的设计策略 |
第三节 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的设计方案 |
一、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的设计定位 |
二、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交互原型设计 |
三、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高保真原型设计 |
第四节 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的设计评估 |
一、可用性测试 |
二、设计评价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人际关系和媒介素养调查问卷 |
附录2:用户体验设计需求调查问卷 |
附录3:用户访谈问题大纲 |
附录4:老年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眼动实验任务引导语 |
附录5:老年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用户主观评价量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3)高职院校校友库建设及运行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高职院校校友库建设的意义 |
(一)提供物质和智力支持,促进学校发展 |
(二)丰富校园文化内涵,提升学校品牌 |
(三)推进合作创新,搭建就业创业平台 |
二、高职院校校友库建设方案 |
(一)高职院校校友库建设的总体思路 |
1. 建设理念。 |
2. 建设目标。 |
3. 方法路径。 |
(二)校友库系统总体架构设计 |
1. 校友库的角色设计。 |
2. 校友门户网站及校友空间设计。 |
3. 功能模块建设设计。 |
4. 校友系统客户端设计。 |
5. 未入库校友信息搜集。 |
6. 系统后台功能设计。 |
(三)校友库信息收集和整理 |
1. 多渠道收集校友信息。 |
2. 按需求分类整理校友信息。 |
三、校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
(一)构建“组织链”,为校友工作提供必要条件和机制保障 |
1. 建立校、院两级组织管理体系。 |
2. 建立统一的校友服务平台。 |
(二)编织“情感链”,增强校友与母校之间的情感联系 |
1. 重视学生在校期间的感情培养,培育校友意识及文化。 |
2. 重视校友的感情联络。 |
3. 重视校史文化的传承。 |
4. 设立知名校友榜。 |
(三)打造“服务链”,开展不同形式的有效服务 |
1. 值年活动。指毕业5年或10年一次的校友节日活动。 |
2. 搭建桥梁。 |
3. 分类联系。 |
4. 捐赠通道。 |
5. 终身教育。 |
(四)拓展“合作链”,搭建学校与校友间的共同发展平台 |
1. 开展人才培养合作。 |
2. 开展产学研合作。 |
3. 加强就业创业合作。 |
4. 让校友参与学校管理。 |
四、校友工作机制保障 |
(一)建立校友工作组织机构 |
1. 设立“校友联络办公室”工作机构。 |
2. 在各学院、班级成立校友工作分支机构、联络员。 |
3. 落实工作经费。 |
(二)规范校友工作管理制度 |
(三)完善校友工作长效运行机制 |
1. 互惠互利的利益驱动机制。 |
2. 共同愿景的校友文化发展机制。 |
3. 有序长效的运行机制。 |
(4)基于校友资源开发的高职院校协同育人平台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一、前言 |
二、高职院校协同育人平台的构建 |
三、各模块具体服务项目 |
1. 校友服务模块 |
(1)校友聚会 |
(2)志愿服务 |
(3)教学资源分享 |
(4)其他活动 |
2. 协同育人模块 |
(1)分段式顶岗实习项目 |
(1)确定实习对象 |
(2)评估实习岗位 |
(3)顶岗实习的组织与评价 |
(2)创业孵化项目 |
(3)在校生导师项目 |
(4)就业招聘项目 |
四、结语 |
(6)M大学MBA项目营销策略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框架 |
1.2.1 技术路线 |
1.2.2 研究方法 |
1.2.3 研究内容 |
1.3 创新与特色 |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2.1 国内外MBA项目营销相关文献综述 |
2.1.1 MBA营销发展阶段 |
2.1.2 MBA项目营销现状 |
2.1.3 MBA消费者行为 |
2.1.4 MBA项目STP |
2.1.5 MBA项目4P组合 |
2.1.6 文献评述 |
2.2 市场营销相关理论基础 |
2.2.1 市场营销内涵与特征 |
2.2.2 市场营销发展史及主要理论 |
2.2.3 消费者行为理论 |
2.2.4 STP战略 |
2.2.5 4P营销组合 |
2.2.6 新营销策略 |
2.3 高校营销相关理论 |
2.3.1 高校营销的内涵与特征 |
2.3.2 高校营销发展阶段 |
2.3.3 高校营销的消费者行为 |
2.3.4 高校营销的STP |
2.3.5 高校营销的4P组合 |
2.4 相关研究工具 |
2.4.1 PEST分析法 |
2.4.2 SWOT分析法 |
2.4.3 波特五力模型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M大学MBA项目营销现状及存在问题 |
3.1 M大学MBA项目现状 |
3.1.1 项目基本情况 |
3.1.2 项目组织架构 |
3.1.3 项目办学资源 |
3.2 M大学MBA项目营销现状 |
3.2.1 STP现状 |
3.2.2 4P现状 |
3.3 M大学MBA项目营销存在问题 |
3.3.1 STP营销存在问题 |
3.3.2 4P营销存在问题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M大学MBA项目营销环境分析 |
4.1 宏观环境分析 |
4.1.1 政治环境 |
4.1.2 经济环境 |
4.1.3 社会环境 |
4.1.4 技术环境 |
4.2 竞争环境分析 |
4.2.1 主要竞争对手 |
4.2.2 替代品 |
4.2.3 潜在竞争者 |
4.2.4 消费者议价能力 |
4.3 SWOT分析 |
4.3.1 优势分析 |
4.3.2 劣势分析 |
4.3.3 机会分析 |
4.3.4 威胁分析 |
4.3.5 组合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M大学MBA项目营销策略优化制定 |
5.1 基于SWOT分析的营销策略优化思路 |
5.2 数据收集和描述性统计 |
5.3 STP战略优化 |
5.3.1 市场细分优化 |
5.3.2 目标市场选择优化 |
5.3.3 目标市场定位优化 |
5.4 4P营销策略组合优化 |
5.4.1 产品策略优化 |
5.4.2 价格策略优化 |
5.4.3 渠道策略优化 |
5.4.4 促销策略优化 |
5.5 营销策略体系优化小结 |
第六章 M大学MBA项目营销策略优化支撑 |
6.1 打造MBA文化 |
6.2 提升招生队伍水平 |
6.3 加强信息化建设 |
6.4 推动招生服务标准化 |
6.5 加强外部合作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7)基于微信的高校多入口移动应用平台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高校移动应用平台的研究综述 |
1. 高校移动应用平台的发展阶段 |
2.微信平台在高校中的应用 |
3.企业微信在高校中的应用 |
4.微信校园卡在高校中的应用 |
二、高校多入口移动应用平台的构建方案 |
1.基于企业微信的移动应用平台的构建 |
2. 基于微信校园卡的移动应用平台的构建 |
三、基于微信的多入口移动应用平台的构建 |
四、结束语 |
(8)基于微服务的海螺政务通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项目概述 |
1.2 项目背景及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电子政务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2 微服务架构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3 XMPP协议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本文主要工作内容和论文结构 |
第2章 海螺政务通系统需求分析及总体设计 |
2.1 需求分析 |
2.1.1 功能需求 |
2.1.2 非功能需求 |
2.2 系统总体设计 |
2.2.1 系统总体架构设计 |
2.2.2 系统功能结构概要设计 |
2.3 系统数据库设计 |
2.3.1 通讯录服务数据库设计 |
2.3.2 基础服务数据库设计 |
2.3.3 消息服务数据库设计 |
2.3.4 文件服务数据库设计 |
2.3.5 通用服务数据库设计 |
2.3.6 定制化服务数据库设计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海螺政务通系统详细设计与实现 |
3.1 海螺政务通系统的详细设计 |
3.1.1 通讯录服务的设计 |
3.1.2 基础服务的设计 |
3.1.3 消息服务的设计 |
3.1.4 文件服务的设计 |
3.1.5 通用服务的设计 |
3.1.6 定制化服务的设计 |
3.1.7 微服务间的通信 |
3.2 海螺政务通系统的实现 |
3.2.1 通讯录服务的实现 |
3.2.2 基础服务的实现 |
3.2.3 消息服务的实现 |
3.2.4 文件服务的实现 |
3.2.5 通用服务的实现 |
3.2.6 定制化服务的实现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海螺政务通系统测试 |
4.1 功能测试 |
4.1.1 系统功能测试方案 |
4.1.2 系统功能测试用例 |
4.2 性能测试 |
4.2.1 性能测试方案 |
4.2.2 性能测用例 |
4.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大学校友文化培育研究 ——以江西财经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
1.2.2 国内研究现状及评述 |
1.3 理论基础 |
1.3.1 高校组织文化理论 |
1.3.2 教育文化学理论 |
1.3.3 社会交换理论 |
1.3.4 核心概念界定 |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创新点 |
第2章 校友文化培育现状分析——以江西财经大学为例 |
2.1 调研的基本概况 |
2.1.1 调研高校基本情况 |
2.1.2 调研方案主要概况 |
2.2 高校校友文化主要培育方法 |
2.2.1 建立校友馆,丰富校史资源 |
2.2.2 以校友会为依托,广泛联络校友 |
2.2.3 优化组织结构,更新校友工作理念 |
2.3 高校校友文化培育取得的成效 |
2.3.1 梳理校友足迹,积极向社会传播好声音 |
2.3.2 完善校友会组织建设,提高高校校友管理效率 |
2.3.3 丰富校友活动内涵,彰显校友力量 |
2.4 高校校友文化培育中存在的问题 |
2.4.1 校友对母校持续关注度降低 |
2.4.2 普通校友个体受到忽视 |
2.4.3 各分会和学院的校友工作质量参差不齐 |
2.4.4 政府部门在引导校友文化培育中缺位 |
第3章 大学校友文化培育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
3.1 .在校生主体意识及校友意识不足 |
3.1.1 在校生校园主体意识不强 |
3.1.2 在校生与校友联系较少 |
3.2 母校与校友资源利用不充分 |
3.2.1 母校-校友互惠互助意识不强 |
3.2.2 校友智力资源认识不够 |
3.2.3 校友间缺少交流途径 |
3.3 高校管理者对校友工作内涵认识不够 |
3.3.1 校友信息管理工作不完善 |
3.3.2 校友会组织推动力量不足 |
3.3.3 未形成重视校友文化的传统 |
3.4 政府部门对大学校友文化培育关注度不高 |
3.4.1 狭隘看待校友文化的社会效益 |
3.4.2 对校友文化认识不到位 |
第4章 完善大学校友文化培育途径的对策建议 |
4.1 提高校友归属感,增强母校核心地位 |
4.1.1 培养在校生共创共享价值观 |
4.1.2 加深在校生校友意识发挥校友榜样作用 |
4.2 建立新型校友关系,打造母校-校友共同体 |
4.2.1 满足母校-校友双向需求 |
4.2.2 建立校友导师制 |
4.2.3 搭建校友之间交流平台 |
4.3 完善校友工作机制,促进校友文化繁荣发展 |
4.3.1 加强信息化管理 |
4.3.2 推动各分会稳健发展 |
4.3.3 丰富校友文化内涵 |
4.4 地方政府助力校友文化培养,开创城市校友经济新模式 |
4.4.1 发展校友经济长效机制 |
4.4.2 助力校友文化培养传播正能量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四、基于WAP的校友通讯录模块的设计和实现(论文参考文献)
- [1]价值共创视角下高校校友档案记忆建构研究[D]. 王安祺. 天津师范大学, 2021(10)
- [2]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设计研究[D]. 崔晓龙.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21(09)
- [3]高职院校校友库建设及运行机制研究[J]. 林颖. 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01)
- [4]基于校友资源开发的高职院校协同育人平台的构建[J]. 罗威,谌丹. 公关世界, 2020(20)
- [5]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校友工作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福建省为例[D]. 潘伟伟. 福建师范大学, 2020
- [6]M大学MBA项目营销策略优化研究[D]. 陈鸽. 浙江工业大学, 2020(03)
- [7]基于微信的高校多入口移动应用平台构建研究[J]. 蔡珉官,李钟石. 中国教育信息化, 2020(07)
- [8]基于微服务的海螺政务通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李杨.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2)
- [9]提升用户粘度的校友平台的设计与实现[J]. 邢鹏,陈毓雯,王建. 软件, 2019(07)
- [10]大学校友文化培育研究 ——以江西财经大学为例[D]. 陈雪琦. 江西财经大学, 2019(01)
标签:mba论文; 浙江工业大学mba论文; 大学论文; 社交平台论文; 校友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