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劈离式原位肝移植治疗肝豆状核变性患儿临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杨悦,黄鹏,魏涛华,李祥,何望生,杨文明[1](2022)在《原位肝移植治疗暴发性肝衰竭型肝豆状核变性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文中研究说明肝豆状核变性(Wilson’s disease, WD)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导致的铜代谢障碍性疾病,其中暴发性肝衰竭是WD的一种罕见类型,其病情进展迅速,具有高误诊率和高死亡率,早期诊断和积极治疗可挽救患者生命。
曾志贵,魏林,孙丽莹,曲伟,刘颖,檀玉乐,王君,李宏宇,张海明,陈孝杰,周柳新,朱志军[2](2021)在《完全右半肝-左半肝劈离式肝移植的临床应用:附四例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完全右半肝-左半肝劈离式肝移植在成人-成人或成人-大体重儿童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2019年1月至12月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完成的4例完全右半肝-左半肝劈离式肝移植的供受者临床资料,分析劈离式肝移植的手术方式、冷缺血时间、手术时间、术中输血量,观察患者术后并发症及相关预后。结果 4例完全右半肝-左半肝劈离式肝移植的受者包括3例成人和1例大体重儿童(45 kg),年龄范围14~48岁,体重范围45~61 kg,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分别为21、12、41和30分。移植物质量与受者体质量比为0.85%~1.35%。冷缺血时间457~650 min,手术时长460~575 min。4例患者移植术后早期肝功能恢复顺利,均未出现小肝综合征。随访至术后6个月,其中1例出现胆道吻合口漏,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治疗后治愈;1例出现胆道狭窄,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治疗后反复胆道感染;1例术后6个月死于肺部感染。结论在严格病例选择的情况下,可以开展完全右半肝-左半肝劈离式肝移植。
戴小科[3](2020)在《儿童肝移植肝动脉吻合血管选择与术后并发症相关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分析儿童肝移植术后肝动脉并发症危险因素,总结肝动脉的评估方法,探索肝动脉吻合血管选择对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回顾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2011年11月至2019年11月期间行肝移植手术治疗的94例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肝动脉评估方法、吻合技术与肝动脉解剖因素对肝动脉并发症的影响。应用IBM SPSS Statistics Version 20.0软件进行分析。单因素分析采用χ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94例患儿发生肝动脉并发症11例,经介入或手术治疗后5例存活,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DCD供肝、连续缝合、学习曲线是肝动脉并发症的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DCD供肝是肝动脉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全面的肝动脉评估、丰富的经验、成熟的显微外科技术可减少肝动脉并发症发生,可减轻解剖危险因素的不利影响;提高DCD供肝质量是减少肝动脉并发症的积极措施。
刘维[4](2020)在《肝移植术后早期血管并发症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早期血管并发症的危险因素,为术后血管并发症的防治提供理论基础与临床依据。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2016-2019年总计128例肝移植病人的临床资料,将经过CDFI、CTA和(或)血管造影诊断存在血管并发症的17例患者作为病例组,同期无血管并发症的111例患者作为对照组。结果:资料表明,血管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3.3%,其中男性11例,女性6例;年龄(37.18±15.67)岁;其中门静脉狭窄6例(4.8%)、肝动脉血栓+门静脉血栓3例(2.4%)、肝动脉狭窄+门静脉血栓2例(1.6%)、门静脉狭窄+下腔静脉血栓2例(1.6%)、门静脉血栓1例(0.8%)、肝中静脉+门静脉血栓1例(0.8%)、肝总动脉瘤1例(0.8%)、肝动脉出血1例(0.8%)。(1).对肝移植术后早期血管并发症进行单因素分析后得出受体年龄(37.17±3.80)、供体年龄(22.00±3.82)、受体供体质量比(1.58±0.15)、门静脉吻合口直径(0.84±0.06)、供受体门静脉管径比(0.62±0.05)等5个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受体供体质量比(P=0.002)为肝移植术后血管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2).将早期肝动脉并发症进行单因素分析后可得出在受体年龄(36.00±5.82)、供体年龄(20.57±6.29)、受体供体质量比(1.95±0.22)、术前行TACE等4个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0.05)。ROC曲线分析后得出当受体供体质量比为1.425时,其AUC值为0.967,这表明在该临界值之上时对诊断预测肝移植术后发生肝动脉血管并发症的几率非常高,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3).将门静脉并发症单独进行单因素分析后可得出在受体年龄(35.40±4.11)、供体年龄(20.40±3.88)、受体供体质量比(1.52±0.18)、门静脉吻合口直径(0.87±0.06)、供受体门静脉管径比(0.62±0.06)、术前门静脉血栓(P=0.042)、BMI<18.5(P=0.003)等 7 个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0.05)。Logistic回归分析后可以得出受体年龄(P值=0.022)、受体供体质量比(P值=0.021)、BMI<18.5(P值=0.019)、术前门静脉血栓(P值=0.006)4个单因素均是肝移植术后门静脉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肝移植术后血管并发症的发生与受体年龄小、供体年龄小、受体供体体重差距大、门静脉吻合口较小、供受体门静脉管径不匹配等方面有关。受体供体质量比为肝移植术后血管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2)肝移植术后早期肝动脉并发症的发生与受体年龄小、供体年龄小、受体供体体重差距大、术前行TACE有关。受体供体质量比为1.425时,在此临界值之上诊断预测肝移植术后发生肝动脉血管并发症的几率非常高;(3)肝移植术后门静脉并发症的发生与受体年龄小、供体年龄小、受体供体体重差距大、门静脉吻合口直径小、供受体门静脉管径不匹配、术前门静脉血栓、BMI<18.5有关。受体年龄、受体供体质量比、BMI<18.5、术前门静脉血栓等4个单因素是肝移植术后门静脉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
戴清清[5](2020)在《儿童供肝应用于成人肝移植受体的临床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儿童供肝应用于成人肝移植受体的临床疗效及预后,并与成人供肝应用于成人受体相比较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短期生存率情况。方法:以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器官移植中心于2015年2月至2020年1月完成的70例中国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China donation after citizen’s death,CDCD)肝移植病例的供受体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病例资料。按供体<12岁和供体>18岁将本组成人受体肝移植病例分为儿童-成人组6例以及成人-成人组62例,对两组病例供体、受体、术后并发症及预后等临床资料分别进行单因素分析,并根据Kaplan-Meier曲线计算受体术后总体1年及3年累积生存率,并比较两组间短期生存率。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1)供体因素:性别、年龄、BMI、供肝重量、供肝体积、ICU治疗时间在两组间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热缺血时间(warm ischemia time,WIT)、冷缺血时间(cold ischemia time,CIT)、获取前供体血清Na+、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transaminase,AST)、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的水平在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2)受体因素:性别、BMI、移植物/受体标准肝体积比(graft volume/standard liver volume,GV/SLV)、移植物与受体质量比(graft to recipient weight ratio,GRWR)在两组间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年龄、Child C级的病例数、终末期肝病模型(model for end-stage liver disease,MELD)评分>25分的病例数在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3)围术期因素:受体ICU治疗时间、受体住院日、手术时间、无肝期、术中出血量、术中输红细胞及血浆、严重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在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随访期间儿童-成人组6例受体中术后出现严重并发症4例,死亡1例,死亡原因为脓毒症/多器官功能衰竭。成人-成人组62例受体中术后出现严重并发症22例,死亡11例,死亡原因为:脓毒症/多器官功能衰竭5例、移植物原发性无功能(primary nonfunction,PNF)1例、胆道并发症2例、消化道大出血1例、移植肝新发肿瘤1例、格林巴利综合征导致心肺衰竭1例。Kaplan-Meier曲线及分析结果显示受体总体1年及3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82.5%和78.4%,且两组术后短期生存率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本中心肝移植受体总体1年及3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82.5%和78.4%,脓毒症是受体术后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2.经过对供体和受体详尽的评估以及围术期精细的个体化管理,可确保儿童供肝成功应用于成人受体并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并且儿童-成人组与成人-成人组在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短期生存率之间无明显差异。
于盈盈[6](2017)在《10例儿童肝豆状核变性患者临床分析和基因检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对肝豆状核变性(hepatolenticular degeneration,HLD)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了解HLD患者的基因突变类型及治疗方法,进一步丰富HLD患者临床资料,提高诊断率,总结有效的治疗方法,以期对临床医生有指导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近3年收治的10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治疗及随访,并对患者及其父母应用DNA一代测序检测ATP7B基因(21个外显子编码区及内含子—外显子交界处),进行基因诊断。结果本研究共有10例患者,其中男4例,女6例,无阳性家族史。对其首发症状进行统计:肝功能异常为主者5例,神经系统症状为主者2例,血液系统疾病为主者2例,肝功能异常合并神经系统症状为1例。10例患者24h尿铜指标均高于正常值,铜蓝蛋白含量均低于0.08g/L;10例HLD患者检查角膜K-F环,7例出现阳性;对10例HLD患者的肝、脾、肾等器官进行超声检查,发现10例患者中6例患者出现肝肿大,1例患者出现肝硬化,5例患者出现脾肿大,1例患者出现肾脏错构瘤;尿液分析检查2例患者出现蛋白尿,2例患者出现血尿。颅脑MRI检查10例患者,发现1例患者脑部存在异常,表现为双侧豆状核、尾状核、脑桥多发异常信号。本研究对10例患者及父母的ATP7B基因全外显子的编码区进行DNA一代测序,10例确诊为HLD的患者中均发现ATP7B基因存在突变,共发现9种基因突变,包括1种剪接突变、1种无义突变(p.Arg1319*)和7种错义突变(p.Arg778Leu、p.Ala874Val、p.Pro992Leu、p.Asn1270Ser、p.Pro840Leu、p.Thr935Met、p.Asp1047Val)。本研究中检出的基因突变均为杂合突变,5例患者均存在8号外显子p.Arg778Leu突变;3例患者均存在13号外显子p.Pro992Leu突变,基因突变频率分别为25%、15%。根据本研究可以认为,本地区ATP7B基因的高频突变位点是8号外显子第778密码子(R778L),其次为第13号外显子第992密码子(P992L)。针对10例患者的不同情况,采用二巯丙磺酸钠注射液、硫酸锌、青霉胺进行驱铜治疗及保肝治疗,结合肝功能检查、24小时尿铜等随访指标,10例患者的病情的得到控制并趋于平稳。结论1、不明原因的肝病和(或)神经系统异常、脾肿大、黄疸、溶血性贫血、肾脏损害,需考虑本病的可能。综合患者铜蓝蛋白、角膜K-F环、24小时尿铜,并结合临床表现及肝、脑等影像学检查,可以做出临床确诊。2、本地区HLD患者ATP7B基因的高频突变位点是8号外显子第778密码子(R778L),其次为第13号外显子第992密码子(P992L)。3、该研究表明对HLD患者采取驱铜及保肝治疗是行之有效的。
蔡秋程,杨芳,张小进,吕立志,胡还章,潘凡,慕宁,陈少华,江艺[7](2016)在《儿童心脏死亡器官捐献供肝移植治疗儿童遗传代谢性肝病》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总结儿童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CD)供肝移植治疗儿童遗传代谢性肝病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7月至2013年11月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肝胆外科完成的2例儿童DCD供肝移植临床资料。受者1为4岁2个月男童,诊断为肝糖原累积症继发肝功能不全、严重低血糖;供者1为3岁8个月男童,因严重病毒性脑炎致脑死亡继发心脏死亡行DCD。受者2为12岁男童,诊断为肝豆状核变性继发肝硬化、脾功能亢进、上消化道出血;供者2为13岁男童,因颅内肿瘤致脑死亡继发心脏死亡行DCD。手术均采用经典原位肝移植术式,受者1和受者2供肝热缺血时间分别为6、10 min,冷缺血时间分别为180、360 min,术中留置胆汁引流管和经胃空肠造瘘管。术后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和移植肝功能,术后1周内每天行床边彩色多普勒超声监测移植肝血流情况,同时给予抗感染、改善微循环及营养支持等处理,采用他克莫司+甲泼尼龙二联免疫抑制方案。结果受者1和受者2手术时间分别为420、360 min,其中无肝期分别为55、50 min,术中出血量分别为400、300 m L。受者1术后6 h清醒并拔除气管插管,2 d血糖恢复正常,术后7 d移植肝功能恢复正常,术后18 d痊愈出院。受者2术后5 h拔除气管插管,术后12 d出现胆瘘,行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腹腔穿刺引流+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内支架引流治愈,术后1个月出现肝动脉假性动脉瘤破裂出血,行肝动脉介入栓塞治疗,于移植术后2个月痊愈出院。结论儿童DCD供肝是儿童肝移植的理想供肝来源,儿童DCD供肝移植治疗儿童遗传代谢性肝病效果确切;需要熟练、精细的显微外科操作技术预防术后并发症;积极引流和及时行动脉介入治疗是儿童肝移植术后胆瘘和肝动脉瘤破裂出血的有效治疗方法。
李威,沈中阳[8](2014)在《我国儿童肝移植的现状与展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肝移植已成为治疗成人和儿童终末期肝病的有效方法,而儿童肝移植在整个肝移植的发展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1963年3月1日美国Starzl完成人类第一例肝移植,病人是先天性胆道闭锁的3岁儿童。1970年完成的1例儿童肝移植是保持目前生存时间最长的记录(44年)。另外一些新技术如劈离式肝移植[1]、活体肝移植[2]等的开展,最初也是为了缓解儿童肝脏紧缺的矛盾。随着免疫抑制剂
于秀涛,江艺,张坤,杨芳,蔡秋程[9](2013)在《肝移植治疗肝豆状核变性》文中研究指明背景:尽管近年来肝移植治疗肝豆状核变性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并且少量研究也乐观地提示这种改善能够持续稳定存在。但由于患者、医生以及其他不可控等因素,移植后患者的恢复情况也有所不同。目的:总结解放军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肝移植病例资料,并对患者移植前伴随的神经系统的损害进行了长期随访。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7月至2010年5月因肝豆状核变性在解放军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接受肝移植治疗的9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4例男性,5例女性,年龄14-44岁,平均年龄24.5岁。移植前9例患者的血清铜蓝蛋白均低于正常值(200-600mg/L),移植前5例患者存在神经病学症状。结果与结论:8例行经典原位肝移植,1例行活体肝移植,其中1例原位肝移植患者于围手术期死亡,死因为多器官功能衰竭。其余8例患者肝功能均恢复顺利,移植后1个月总胆红素水平显着下降(P<0.05),白蛋白、血清铜蓝蛋白水平及血小板计数均显着升高(P值均<0.05);血铜水平有升高趋势,但差异无显着性意义(P>0.05);合并的神经病学症状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甚至消失;5例患者角膜K-F环移植后1个月有不同程度变淡,其中2例患者分别于移植后7个月和11个月角膜K-F环消失。结果可见通过全肝移植或活体肝移植,不仅能改善肝豆状核变性患者铜代谢,还能有效缓解神经病学症状。
刁胜朋[10](2012)在《ATP7B突变基因转录水平分析及其突变蛋白三维结构研究》文中指出课题背景:肝豆状核变性(Hepatolenticular degeneration, HLD)又名Wilson病(Wilson’s disease,WD),是由ATP7B基因突变所致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铜代谢障碍性疾病。世界范围发病率为1/10万~1/3万,致病基因携带者约1/90;临床主要表现为血清铜蓝蛋白降低、肝硬化、进行性加重的锥体外系症状、角膜K-F环(Kayser-Fleischer rings)及精神症状等。目前,国内外已经发现大量APT7B基因突变位点,但是对这些突变转录水平及其突变蛋白三维结构的研究仍然较少,而国内尚无相关报道。我们先前采用变性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华南地区75例WD患者ATP7B基因突变筛查,共筛查出38种突变,其中有10种为国内外首次报道的新突变。本研究采用常规PCR(Conventional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及巢式PCR(Nested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对6个新发现的突变位点(2620G>C、2761A>C、3446G>A、3682A>T、1875-1876insTTAA、3244-2A>C)及4个中国人常见的突变位点(2333G>T、2755C>G、3443T>C、1543+1G>T)进行ATP7B突变基因转录水平研究。通过在线预测软件ProtParam、Protscale、Mensat3分析突变及野生型ATP7B蛋白的理化性质、疏水性质、跨膜区结构。利用在线Swiss-Model软件进行野生型ATP7B核心区域及其跨膜结构的同源建模,以此模板研究这些突变对ATP7B蛋白三维结构的影响。目的:1.验证所发现的ATP7B突变基因是否从DNA转录到其mRNA。2.研究ATP7B突变蛋白理化性质、疏水性质、跨膜螺旋结构。3.得到ATP7B蛋白核心区域及跨膜螺旋区三维结构;并以此为模板进行ATP7B突变蛋白三维结构建模,分析突变对ATP7B蛋白结构功能的影响。4.对剪接位点突变:1543+1G>T、3244-2A>C进行转录水平研究。5.分析3244-2A>C、2333G>T杂合突变与2333G>T纯合突变患者基因型与表型的关系,探索两个不同突变点的遗传学意义。方法:1.提取外周血淋巴细胞总DNA及总RNA。2.采用常规PCR技术和巢式RT-PCR技术进行WD患者ATP7B突变基因(错义突变、移码突变、剪接突变)转录水平研究,验证ATP7B突变是否从DNA转录到其mRNA。3.通过在线蛋白质分析软件研究ATP7B突变蛋白理化性质、疏水性质、跨膜螺旋结构。4.利用在线同源建模软件得到ATP7B蛋白核心区域及跨膜螺旋区三维结构;并利用所建ATP7B蛋白三维结构模型进行ATP7B突变蛋白三维结构建模,分析突变对ATP7B蛋白结构功能的影响。5.使用巢式RT-PCR进行1543+1G>T、3244-2A>C剪接位点突变异常转录研究。6.收集3244-2A>C、2333G>T杂合突变与2333G>T纯合突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基因检测结果,进行基因型与临床表型研究。结果:1.本研究验证了先前筛查工作中筛查出的6个新发现及4个常见突变位点。其中7个错义突变2333G>T、2620G>C、2761A>C、2755C>G、3443T>C、3446G>A、3682A>T,1个插入突变1875-1876insTTAA,2个剪接位点突变1543+1G>T、3244-2A>C。2.本研究证实7个错义突变中有6个错义突变(2333G>T、2620G>C、2761A>C、3443T>C、3446G>A、3682A>T)从DNA转录到RNA中;剪接位点3244-2A>C在mRNA水平存在异常转录;剪接位点突变1543+1G>T未发现在mRNA水平有异常转录;插入突变1875-1876insTTAA未发现在mRNA水平表达。3.ProtParam蛋白质在线理化性质分析软件分析结果表明突变ATP7B蛋白存在不同程度理化性质的改变。4.利用Protscale在线蛋白质疏水性分析软件对Arg778Leu、Ala874Ser、Ser921Arg、Ile1148Thr、Gly1149Glu ATP7B突变蛋白进行疏水性分析,发现Arg778Leu突变蛋白的氨基酸残基序列及其相邻序列疏水性升高,另外4个突变蛋白疏水性明显降低。5.通过Memsat3在线跨膜结构分析软件发现6个错义突变(Arg778Leu、Ala874Ser、Ser921Arg、Ile1148Thr、Gly1149Glu、Arg1228Stop)及1个截短突变3244-2A>C均对跨膜结构产生影响;除Arg1228Stop突变外,其它5个错义ATP7B突变蛋白在第6个跨膜螺旋结构都发生相同的位置改变。6.Swiss-Model同源建模分析表明突变影响ATP7B蛋白的三维结构;本研究中的错义突变:Arg778Leu、Ala874Ser、Ser921Arg、Ile1148Thr、Gly1149Glu都致使ATP7B蛋白三维结构发生明显改变:第2、第6跨膜螺旋区结构延伸,磷酸化区二个折叠结构、转导区1个折叠结构长度延长。突变蛋白的三维结构与野生型ATP7B蛋白叠加对比发现多数螺旋、折叠、卷曲等空间结构位置发生轻微变化。7.通过对1例3244-2A>C、2333G>T杂合突变患者与2例2333G>T纯合突变患者的基因型、临床表现等进行比较研究,结果预示3244-2A>C突变是一种预后严重的突变。结论:1.提取淋巴细胞总DNA及RNA能准确、快捷进行ATP7B转录水平的研究。2.通过ProtParam蛋白质理化性质分析表明,截短突变比错义突变更显着地改变ATP7B蛋白的理化性质,提示截短突变更严重地影响ATP7B蛋白的功能。3.Protscale蛋白质疏水性分析软件分析结果表明,Arg778Leu ATP7B突变蛋白疏水性发生明显升高,Ala874Ser、Ser921Arg、Ile1148Thr及Gly1149Glu ATP7B突变蛋白疏水性发生明显下降;由于蛋白质氨基酸残基序列的疏水性与跨膜螺旋结构的形成密切相关,Protscale分析结果提示ATP7B蛋白氨基酸残基序列疏水性的变化可能引起跨膜螺旋结构改变。4.Memsat3跨膜结构分析软件分析结果表明:Arg778Leu、Ala874Ser、Ser921Arg、Ile1148Thr、Gly1149Glu突变蛋白都存在部分跨膜螺旋结构改变,而第6个跨膜螺旋区跨膜位置的改变是它们都有的共同的改变。提示突变蛋白疏水性质的改变可能是跨膜螺旋位置改变的原因。5.利用蛋白质三维结构同源建模软件Swiss-Model成功进行野生型ATP7B蛋白三维结构建模。6.以所建野生型ATP7B蛋白三维结构为模板进行Arg778Leu、Ala874Ser、Ser921Arg、Ile1148Thr、Gly1149Glu、3244-2A>C、3682A>T突变蛋白的建模。建模后与野生型ATP7B蛋白三维结构对比分析表明,这些突变蛋白的空间结构发生了改变,Arg778Leu、Ala874Ser、Ser921Arg、Ile1148Thr、Gly1149Glu突变蛋白跨膜区第2、第6跨膜螺旋结构、磷酸化区的二个折叠结构及转导区中的一个折叠结构都发生改变。这些突变引起的结构改变可能影响正常的铜转运功能。3244-2A>C突变后表达了截短的异常ATP7B蛋白,三维结构缺少了N区(大部分)、P区、TM7、TM8区;3682A>T突变后表达截短的ATP7B蛋白,三维结构中缺少P区(大部分)、TM7、TM8区;这两种截短的蛋白可能完全失去铜转运功能。7.剪接突变3244-2A>C巢式RT-PCR测序结果表明其在mRNA水平转录出一条比正常mRNA少13个碱基序列的mRNA,缺失的序列位于第15号外显子5’端前13个碱基。缺失的碱基序列数非3的倍数,将造成读码框位置的改变;转录后的异常m RNA序列在第1115个密码子出现终止子,使翻译提前终止,翻译出截短的蛋白。通过对1例3244-2A>C、2333G>T杂合突变患者与2333G>T纯合突变患者的基因型、临床表现等进行比较研究,结果预示3244-2A>C突变是一种预后严重的突变。8.通过分析剪接突变3244-2A>C突变位置和15号外显子的碱基序列,14号内含子3’端剪接识别位点AG突变为CG,不能被剪接酶识别。而在15号外显子5’端第12、13位置的碱基序列为AG,成为剪接酶识别的新剪接位点。这是导致ATP7B剪接突变3244-2A>C致异常转录体的分子机制,也是ATP7B基因突变致病的机制之一。
二、劈离式原位肝移植治疗肝豆状核变性患儿临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劈离式原位肝移植治疗肝豆状核变性患儿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3)儿童肝移植肝动脉吻合血管选择与术后并发症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对照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手术和随访情况 |
2.2 肝动脉并发症影响因素分析 |
3 讨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肝移植术后肝动脉并发症诊断及处理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4)肝移植术后早期血管并发症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与分析 |
并发症处理及转归情况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肝移植术后血管并发症防治的研究现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儿童供肝应用于成人肝移植受体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前言 |
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及数据收集 |
2.2 Child-Pugh评分标准 |
2.3 MELD-Na评分标准 |
2.4 手术方式 |
2.5 术后并发症分级标准 |
2.6 术后免疫抑制方案及随访 |
2.7 统计分析 |
3 结果 |
3.1 供体基本资料 |
3.2 受体基本资料 |
3.3 手术方式及围术期数据 |
3.4 儿童-成人组供体基本资料 |
3.5 儿童-成人组受体基本资料 |
3.6 儿童-成人组手术方式 |
3.7 儿童-成人组围术期数据 |
3.8 两组间术后严重并发症情况 |
3.9 两组间单因素分析和随访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综述 边缘供肝及器官功能维护在肝移植中的应用进展 |
参考文献 |
(6)10例儿童肝豆状核变性患者临床分析和基因检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方法 |
2.1 临床资料收集 |
2.2 外送基因检测 |
研究内容 |
1 患者基本资料 |
1.1 发病年龄 |
1.2 现病史 |
1.3 家族史 |
2 辅助检查 |
2.1 血常规检查 |
2.2 肝功能检查 |
2.3 尿常规检查 |
2.4 K-F环 |
2.5 铜蓝蛋白含量 |
2.6 24h尿铜 |
2.7 颅脑MRI扫描 |
3 相关基因分析 |
4 治疗方法 |
4.1 药物治疗及检测 |
4.2 辅助治疗 |
5 随访 |
结果 |
1 首发症状 |
2 辅助检查结果 |
3 相关基因检查结果 |
4 治疗效果与随访 |
4.1 治疗效果 |
4.2 随访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符号说明 |
致谢 |
(7)儿童心脏死亡器官捐献供肝移植治疗儿童遗传代谢性肝病(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受者资料 |
1.2 供者资料 |
1.3 手术方法 |
1.4 术后监护 |
2 结果 |
3 讨论 |
(8)我国儿童肝移植的现状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手术适应证 |
手术时机 |
术前评估 |
我国儿童肝移植的发展及现状 |
儿童肝移植存在的问题 |
我国儿童肝移植的未来 |
(9)肝移植治疗肝豆状核变性(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对象和方法 |
2 结果 |
2.1 参与者一般资料 |
2.2 肝移植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 |
2.3 随访 |
2.4 肝移植后早期血生化指标恢复情况 |
2.5 神经精神症状的改善情况及角膜K-F环变化 |
2.6 典型病例资料 |
3 讨论 |
(10)ATP7B突变基因转录水平分析及其突变蛋白三维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ATP7B 突变基因转录水平分析及其突变蛋白三维结构研究 |
1 材料和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主要实验试剂 |
1.3 主要实验仪器 |
1.4 软件和数据库 |
1.5 实验方法 |
2 结果 |
2.1 ATP7B 突变基因 DNA、mRNA 水平分析 |
2.2 ATP7B 野生型和突变型蛋白理化性质分析 |
2.3 突变型蛋白氨基酸残基序列疏水性分析 |
2.4 ATP7B 蛋白跨膜结构分析 |
2.5 ATP7B 蛋白核心区域及跨膜螺旋结构同源建模 |
2.6 Superpose 软件分析所建 ATP7B 蛋白核心区域及跨膜螺旋结构精确度 |
2.7 Procheck 软件分析 ATP7B 蛋白三维结构的立体化学特性 |
2.8 突变型ATP7B蛋白三维结构分析 |
3 讨论 |
T、3244-2A>C 异常转录及临床表型研究'>第二部分 ATP7B 基因剪接突变:1543+1G>T、3244-2A>C 异常转录及临床表型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实验材料、方法 |
2 结果 |
2.1 患者临床资料 |
2.2 1 号患者 DNA、mRNA 扩增产物测序图分析 |
2.3 2、3、4 号患者 DNA、mRNA 扩增产物测序图分析 |
3 讨论 |
全文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期间所发表论文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致谢 |
四、劈离式原位肝移植治疗肝豆状核变性患儿临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原位肝移植治疗暴发性肝衰竭型肝豆状核变性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J]. 杨悦,黄鹏,魏涛华,李祥,何望生,杨文明.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2022(01)
- [2]完全右半肝-左半肝劈离式肝移植的临床应用:附四例报告[J]. 曾志贵,魏林,孙丽莹,曲伟,刘颖,檀玉乐,王君,李宏宇,张海明,陈孝杰,周柳新,朱志军.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2021(02)
- [3]儿童肝移植肝动脉吻合血管选择与术后并发症相关性研究[D]. 戴小科. 重庆医科大学, 2020(12)
- [4]肝移植术后早期血管并发症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D]. 刘维. 昆明医科大学, 2020(02)
- [5]儿童供肝应用于成人肝移植受体的临床分析[D]. 戴清清.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2)
- [6]10例儿童肝豆状核变性患者临床分析和基因检测[D]. 于盈盈. 青岛大学, 2017(02)
- [7]儿童心脏死亡器官捐献供肝移植治疗儿童遗传代谢性肝病[J]. 蔡秋程,杨芳,张小进,吕立志,胡还章,潘凡,慕宁,陈少华,江艺. 中华移植杂志(电子版), 2016(02)
- [8]我国儿童肝移植的现状与展望[J]. 李威,沈中阳. 外科理论与实践, 2014(04)
- [9]肝移植治疗肝豆状核变性[J]. 于秀涛,江艺,张坤,杨芳,蔡秋程.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3(18)
- [10]ATP7B突变基因转录水平分析及其突变蛋白三维结构研究[D]. 刁胜朋. 广东药学院, 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