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及对策

全球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及对策

一、全球化对我国文化的影响及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钱美玲[1](2021)在《意识形态安全的传播维护路径研究》文中提出安全是指没有危险的客观状态,它是一事物得以存续与发展的基本前提。意识形态安全,简言之,就是指主流意识形态处于没有危险的客观状态。安全并不意味着没有外部性的威胁与挑战,而是要求安全主体有足够的能力抵御外部威胁,以免受威胁给自身存在与发展带来的颠覆性冲击。因此,安全的客观存在状态实际上是一个需要积极建设的主观创造过程,社会领域不存在任何一劳永逸的绝对安全主体。同样,对于主流意识形态而言,只有不断加强和改进自身建设,才能充分发挥其强大的社会功能,才能获得广泛而持久的社会认同,才能巩固其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一元主导地位,也才能有足够的能力去维系其安全的持续存在状态。质言之,意识形态安全的实现就是在自觉而有效的主流意识形态建设过程中充分发挥主流意识形态强大功能的社会实践过程。对于正处于新时代历史方位的当代中国而言,夯实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合法性基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助益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建设都离不开主流意识形态各项功能的充分发挥,离不开对主流意识形态安全的切实保障。因此,深化意识形态安全研究就成为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中一项重大而紧迫的理论和实践课题。意识形态安全的主体实际指向一定社会中占据意识形态领域主导地位的主流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安全的核心保障机制可以从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过程逻辑中获取。从完整的过程逻辑厘析,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包括生产、传播和认同三个基本环节,其中生产是前提和基础,传播是关键和中介,认同是目的和结果,传播作为主流意识建设过程的关键环节和重要内容对于意识形态安全的实现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因为,主流意识形态最终能否获取广泛的社会认同进而发挥其应有的强大功能,不仅仅在于主流意识形态本身所蕴含的理论权威性,还要取决于主流意识形态能否通过卓有成效的传播实践活动为社会成员所接收认知、内化信仰并自觉践行。反之,倘若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定位不当、特性不彰、效果不佳,主流意识形态内容本身纵使具有先进性,主流意识形态也难以获得广泛而持久的社会认同,主流意识形态功能也无法顺利发挥,意识形态安全也就难以得到切实保障和继续推进。因此,传播实践活动作为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主流意识形态获取广泛认同进而发挥强大功能的必由之路,这就决定了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属于意识形态安全的核心保障机制范畴。马克思曾经深刻指出,一定意识形态的解体足以使一定社会建制趋向解体。在当前人类社会仍处于阶级社会的历史大逻辑中,能够带来如此颠覆性影响的意识形态只能是主导一定社会发展方向的主流意识形态。在当代中国发展的全新历史方位中,新时代意识形态安全是一个关系到治国安邦、民族团结、人民美好生活的重大实践问题,也是一个需要系统而深刻研究的重要理论课题。本研究跳出从外部环境变化分析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的路径依赖,并且以唯物辩证法的内外因原理为科学的方法论指导,具体运用历史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和系统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专门从主流意识形态传播视域阐明意识形态安全的基本理论、考察新中国成立以来意识形态安全的演进脉络、总结古今中外在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历程中的正反经验、审视我国新时代意识形态安全的现实际遇、探究我国新时代意识形态安全的维护路径。本研究认为作为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组成和关键环节,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在历史变迁过程中定位不当或者效果不彰都有可能诱发严重的意识形态安全风险,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安全亦可从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层面查摆出内在风险诱因。因此,新时代需要以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优化发展来推进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有效维护:一要加强队伍建设,增进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感召力;二要优化内容结构,把牢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权威性;三要依托媒体融合,提升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影响力;四要关照受众差异,加强主流意识形态传播针对性。

闫恒[2](2021)在《大众文化传播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研究》文中认为意识形态安全在国家安全体系中处于重要位置。维护好意识形态安全不仅是党执政安全的重要保障,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任务。大众文化传播时代的来临,拓宽了信息传播渠道,使大众文化与人们日常生活交织在一起,并以一种无形的力量不断重塑着人们思想控制着他们的行为。大众文化传播逐渐成为权利博弈与意识形态斗争的场所,凸显着意识形态的属性和功能。对于意识形态安全而言,大众文化传播所带来的新情况、新问题,需要我们作出分析和解释,从而为从根本上维护和提高我国意识形态安全提供新契机和新机遇。大众文化主要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对广大民众进行信息传播,它不仅包括影视作品、流行音乐、网络文化等传播方式,还具有双向交互性、社会舆论导向性、信息内容多元性等特征。在此基础之上,大众文化传播给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大众文化有助于改善我国意识形态的宣教方式,拓展意识形态的影响空间,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注入新的活力。另一方面,大众文化发展现状存在着泛娱乐化、虚无化、泛西化及本土文化缺失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加剧西方意识形态渗透,冲击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导地位。深入分析大众文化传播对我国意识形态安全产生消极影响的原因,这是由于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导致的:大众文化自身负面因素通过全球化、市场化、信息化过程释放出来;主导意识形态对大众文化的引导和监管不足,同时我国主导意识形态的大众化远未完成。充分认识问题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因此,积极探索大众文化传播下加强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具体路径成为本文的重中之重。具体而言,一是借助大众文化传播模式增强意识形态传播有效性;二是夯实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物质基础;三是加强马克思主义阵地建设增强主导意识形态的社会整合能力;四是加强主导意识形态对大众文化正向引导;五是塑造主导意识形态在大众文化对外交流中的形象,赢得国际普遍认同。

韩小柯[3](2020)在《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国家认同及其培育研究》文中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青年大学生能否具有坚定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能否对我国社会主义国家认同,事关国家的政治发展,事关国家的前途与命运。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培养和造就一批能够对我们社会主义国家高度认同的,既有国家认知的理论学养、又有自觉奉献国家行为的青年大学生,成为新时代赋予高校的一项艰巨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任务。目前,掌握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国家认同现状和了解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国家认同培育现状,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国家认同所需要进行的两项前期工作。认同就是指认知一致,行为趋同。国家认同是指国家的公民对自己的国家不仅在认知上能够达成一致,而且在行为上也能够自觉地与国家要求相趋同。大学生国家认同生成要经历三个环节:在国家认知方面要正确;在国家情感方面要浓烈;在国家行为方面要自觉。作者依据大学生国家认同生成的三个环节,编制了“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国家认同现状调查问卷”,对苏北地区四所高校的大学生进行了社会主义国家认同状况的随机网络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新时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国家认同状况总体较好,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个别大学生的社会主义国家认知出现偏差;少部分大学生的社会主义国家情感趋向淡漠;少部分大学生的社会主义国家行为较为消极。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国家认同之所以存在这些问题,究其原因,有国际上各种抹黑我国社会主义国家思潮带来的影响,也有国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还由于高校对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国家认同培育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对现实问题的理论回应不足;大学生社会主义国家认同的主题教育活动有待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国家认同的考察实践活动开展的不够全面。因此,对加强高校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国家认同培育提出了如下对策:第一,加强高校思政课的“理论生命力”建设;第二,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国家认同的主题教育;第三,加强大学生多层次多面向的考察实践活动。该论文有图4幅,表17个,参考文献95篇。

毕冰[4](2020)在《在华境外非政府组织“隐性战略”问题研究》文中提出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随着全球公民社会发展进程的不断深入,非政府组织作为独立于政府和市场的“第三部门”,在国际社会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已经成为一支重要的跨国行动力量,并在主权国家内部权力重心向社会移转的背景下,担负起更多的公共职能。它们秉持着促进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维护世界和平稳定、发展社会公益等宗旨,在国家、地区乃至世界范围内发挥着重要作用,为区域性、全球性问题提供建设性解决方案,为相关国家、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全球性问题的有效应对做出巨大贡献。然而,其中一些具有政治背景的非政府组织,基于其与本国政府相同的思想文化基础和价值观念信仰,从维护本国政府、国民、企业等主体的海外利益出发,充分利用自身的功能特性和身份优势在对象国家推行“隐性战略”,对相关国家的安全和稳定造成负面影响。在我国,大部分境外非政府组织能够依照其公开宣称的公益性宗旨开展项目,对我国文化教育、卫生医疗、民主法治等事业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但部分在华境外非政府组织并非如其所言具有纯粹的独立性,而是接受本国政府部门的资金支持而与本国政府部门乃至情报机关保持密切联系,甚至内部管理者自身具有本国政府部门尤其是外交、军事、情报部门的从业经历。同时,这些管理者及非政府组织本身所具有的政治、文化和制度优越感,促使它们常常戴着有色眼镜去审视世界。而这些因素都影响着这些境外非政府组织在华发展的战略制定。本文通过分析在华境外非政府组织自身固有的西方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以及其与本国政府部门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来剖析部分在华境外非政府组织在我国及全球谋划、实施的“隐性战略”,并在系统阐述这些境外非政府组织在“隐性战略”指导下实施的种种战略手段基础上,分析在华境外非政府组织“隐性战略”对我国政治安全、文化安全、信息安全等国家安全要素造成的影响。最终提出构建中国特色民主品牌、优化我国意识形态建设、发挥专门机关职能作用、全面提升综合国力及全球正面影响力等战略对策。

王晓军[5](2020)在《文化认同视角下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研究》文中认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标志,文化认同则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凝聚力、创新力和发展力的基础,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精神根基。在全球化浪潮中,文化软实力在国际竞争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日益成为制约国家发展的战略问题。以文化认同为视角,探索文化软实力建设,进而提升文化向心力、感召力、协同力、影响力和聚合力等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文在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理论和相关文献研究基础上,运用归纳演绎法、历史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以文化认同为视角,对如何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在系统研究文化认同和文化软实力的内涵基础上界定了双方关系:文化认同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和内在源泉。梳理我国文化认同和软实力建设历程,总结了我国软实力建设所取得的成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广泛弘扬,文化获得感提升;社会主义文艺活动日渐丰富,人民精神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文化产业持续繁荣,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文化交流频繁,文化影响力进一步扩大;民族整体与认同意识增强,民族团结事业得到发展。有待提升之处在于:文化软实力建设缺乏协同力、凝聚力和影响力。分析对美国、英国、日本和新加坡等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有效做法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提出文化认同视角下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做法:巩固文化认同核心意识,提升文化向心力。增强文化认同道德基础,提高文化感召力。强化文化认同利益根基,增进文化协同力。创新文化认同传播手段,增强文化影响力。提升文化认同凝聚力,增强文化聚合力。本论文(除引言外)一共分为以下五个部分:一是对文化认同和软实力理论研究进行探析。通过对文化认同及功能的解析,明确文化认同的作用,即文化认同可形成个体身份识别、可建立凝聚的社会群体、能够实现人类精神需要的满足;通过对软实力理论历史脉络的梳理,明确软实力理论发展现状,并进一步探讨软实力和硬实力之间的关系;通过对文化软实力构成要素梳理,挖掘文化软实力内涵;通过文化认同和文化软实力理论的梳理找出两者之间的关系:文化认同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基础,文化认同是文化软实力建设的目标指向,提升文化软实力是加强文化认同的重要保障。二是通过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文化认同和文化软实力建设历程进行梳理,阐述我国文化认同在各个时期的时代特点以及此背景下文化软实力的建设历程和建设成果。从新中国成立到党的十八大文化认同与文化软实力建设阶段,党和政府逐步在理论上较好的解决了方向性和时代性协调的问题,在实践上推动了文化体制改革的全面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对于文化软实力的建设主要经历了确立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基本建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等阶段。对于文化软实力建设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主要集中在意识形态、核心价值观、思想道德建设、社会主义文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等全方位的理论拓展。综上,这一部分主要论证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文化软实力的发展与当时社会呈现的文化认同观关系密切。三是探析文化认同视角下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成就及不足,肯定了我国在意识形态核心价值观建设、思想道德建设、文化产业文化事业、文化交流和促进民族融合等方面取得的成就,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广泛弘扬,文化获得感提升;社会主义文艺活动日渐丰富,人民精神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文化产业持续繁荣,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文化交流频繁,文化影响力进一步扩大;民族整体认同感增强,民族团结事业得到发展。阐明十九大以来,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同时发现建设当中存在的问题:文化软实力建设中的核心价值观认同基础有待巩固、道德基础有待增强、经济基础根基有待强化、文化传播渠道有待完善、民族凝聚力有待提升,并针对每一层面逐步展开讨论具体的问题和不足之处。四是分别研究美国、英国、日本和新加坡四个文化软实力强国的有效做法。主要从文化产业即文化认同利益根基,核心价值观即文化认同思想防线,传播手段和方式即文化认同传播渠道等三方面探讨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有效做法。深入挖掘各国社会核心价值观即美国的“个人主义、自由、平等、民主、法治”、英国的“创新、冒险、崇尚自由、尊重民主”、日本的“重义、重秩序、知礼、爱国、民主”、和新加坡的“国家至上,社会为先;家庭为根,社会为本;关怀扶持,尊重个人;求同存异,协商共识;种族和谐,宗教宽容”等四国各自社会核心价值观理念,全方位探索其软实力建设,进一步发现国外在文化产业、核心价值观建设和传播手段等方面具有创新前沿的做法,批判性吸收和借鉴。五是在系统分析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成就与问题,以及梳理国外文化软实力建设有效做法之上,提出在文化认同视角下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途径,即巩固文化认同核心意识,提升文化向心力。增强文化认同道德基础,提高文化感召力。强化文化认同利益根基,增进文化协同力。创新文化认同传播手段,增强文化影响力。提升文化认同凝聚力,增强文化聚合力。针对文化认同的核心意识、文化认同的道德基础、文化认同的利益根基、文化认同的传播手段和文化认同的凝聚等层面进一步提出具体的做法,以期能够对促进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和建设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黄丽娟[6](2020)在《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意识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新媒体是新的科学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不同于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旧媒体”的新型媒体形态,如电子杂志、电子报纸、移动电视、互联网络、智能手机、触摸媒体等,也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时下,学界普遍认为新媒体已成为促发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之一,对广大受众的思想意识、社会认知、行为举止等等也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以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社会思潮作为意识形态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反映社会矛盾显隐、社会主题转换、社会发展趋向、社会动态进程、时代精神变迁的“感应器”和“晴雨表”。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仍然存在着诸如利益多元依旧明显、贫富差距依旧存在、生态环境仍有破坏、贪污腐败仍有滋生等问题。这些问题为各种社会思潮兴风作浪提供口实,并为其利用新媒体肆意传播提供了先决条件。伴随着网络成长起来的当代大学生“三观”尚未完全定型,且正处于人生“拔节孕穗”的重要时节,正处于从青涩懵懂走向成熟稳重的重要阶段,极易被新媒体包裹的各种社会思潮所影响而不察觉。传播媒介一直以来就承担着意识形态功能,“大众媒介给人的初始印象是传播信息和提供娱乐的载体,但实质上大众媒介在现代社会却发挥着思想引领、政治控制等功能。”①社会思潮与新媒体“携手同行”对大学生思想意识产生了更深刻的影响。新媒体不同于传统媒体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信息的传播更加亲民、平等、渗透、无障碍等。这些特点为各种社会思潮在网络空间的大肆传播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同时,各种社会思潮又充分利用新媒体的诸多特点进行广泛传播并对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产生深远影响。因此,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及其运用的普及,大学生受到社会思潮影响的程度在不断加深,反过来又为社会思潮的传播和影响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形成某种恶性循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当代中国大学生的思想意识,进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产生影响。“思想催生行为、激发行为,也限定行为。”①思想意识是行为的先导,人的任何一种行为都是在思想意识的指导之下进行的。思想意识,尤其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政治观,将直接决定着人的行为取向、行为方式和行为力度。因此,本研究从新媒体和社会思潮基本概念入手,研究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意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政治观)的影响。通过开展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意识影响的问卷调查研究,系统梳理和研究影响的表象和本质,总结不同国家在不同时代应对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意识影响的经验教训。最后,思考新媒体时代消除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意识不良影响的对策,尝试破解和应对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的理论和实际难题,拓展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研究领域,丰富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研究内容,掌握新媒体时代意识形态斗争的主动权、话语权和领导权。文章全文共分为七个部分,其中包括绪论、五章正文和结语部分。绪论部分,主要从四个部分进行总体概述,包括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综述、研究思路与方法、研究创新与不足。第一章,新媒体时代的社会思潮与大学生。本章主要从国内及国外众多学者的研究出发,阐释什么是新媒体时代、新媒体时代到来的深远影响,同时也对新媒体时代的社会思潮传播的特点和影响进行了深入分析。重点阐述了借助新媒体广泛传播的12种社会思潮和新媒体时代易受社会思潮影响的大学生。第二章,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的调查。本章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的调查说明。第二部分主要通过对1724份问卷调查情况的统计分析,整理出调查发现的主要问题及相关数据。第三部分是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意识的双重影响,即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第四部分是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的特征,主要是受众的广泛化与路径的裂变性、信息的碎片化与观点的完整性、语言的大众化与内容的政治性、形式的多变化与目标的一致性。第三章,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的内容、方式及原因。本章主要从三个部分入手展开论述。一是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的主要内容,主要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政治观四个方面;二是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的四种主要方式:传统方式与现代方式并行;显性方式与隐性方式重叠;单一方式与综合方式交叉;平面方式与立体方式同步;三是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的原因分析。即以调查研究为基础,现实问题为重点,着重分析了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的不同原因,主要包括国际原因、社会原因、教育原因、新媒体原因、大学生自身原因等五个方面。第四章,应对社会思潮利用媒体传播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的经验教训借鉴。首先,中国共产党利用媒体加强青年社会主义教育的历史经验教训总结。这一部分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利用媒体教育引导青年走上革命道路的经验与教训、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利用媒体教育引导青年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改革开放时期利用媒体教育引导大学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验与教训。其次是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中错误应对社会思潮利用媒体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的教训反思。再次是以埃及和突尼斯为例,反思中东北非部分国家应对社会思潮利用媒体影响大学生不力而导致社会动荡的原因以吸取教训。最后是美国、英国、德国、法国四个发达国家借助媒体应对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的经验借鉴。第五章,新媒体时代消除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意识不良影响的对策。这一章主要针对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的五个方面原因,从高度重视新媒体时代和正确对待社会思潮的影响、凝聚价值目标共识、回应社会热点问题、遵循思政工作“三大规律”并抓好思政课改革创新、用好新媒体以切实提高舆论引导和网络治理水平、提升大学生媒体素养等方面采取相应对策消除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意识的不良影响。结语部分对文章进行了回顾和总结,并提出了文章中的不足之处和今后可能拓展的研究及未来的展望。

周强[7](2020)在《新自由主义对大学生政治信仰的负面影响研究》文中指出新自由主义产生于20世纪20、30年代,它继承了古典自由主义的基本思想,其中主要以自由化、市场化和私有化等为核心内容,是一种以反对凯恩斯主义和社会主义而存在的社会思潮。20世纪70、80年代,随着新自由主义登上西方政治历史舞台,它才逐渐上升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并且对西方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诸多领域产生一定的影响,成为了一种政治-经济范式的意识形态。随着新自由主义在西方政治领域的运用与发展,以及在国际战略策略上的现实需要,美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目的性地把新自由主义作为实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向国际垄断资本主义过渡的主要理论形态,并通过意识形态渗透,企图控制和遏制第三世界国家的发展。在我国,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推进,新自由主义对我国的影响已经持续了40多年,在这期间,新自由主义通过各种途径不断渗透到国内,其中对大学生的影响较为明显,尤其是大学生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所形成的政治信仰。新自由主义是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产物,它自始至终都是为资本主义发展服务的,其中一些极端和狭隘的思想与我国社会主义的本质存在很大差异,这将会对大学生自身的政治信仰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在一些大学生中出现了政治信仰不坚定、政治认知模糊、政治情感淡化和政治行为功利化等信仰问题。因此,在新时代塑造社会主义新人的今天,引导大学生正确地看待新自由主义思潮,积极探索消除其产生负面影响的有效对策,不仅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而且还能够帮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伟大事业培育出有信仰、有信念和有理想的社会主义可靠接班人和合格建设者。本文首先通过运用文献分析法,遵循纵向剖析和横向对比分析原则,把新自由主义的本质从复杂的理论体系中剥离出来,与我国社会主义的本质进行比较分析,充分揭露出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性和危害性。其次,找到新自由主义影响大学生政治信仰的研究契合点,通过运用问卷调查法,准确把握新自由主义对当代大学生政治信仰产生负面影响的基本现状,在此基础上对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炼出大学生政治信仰受到新自由主义负面影响的主客观两方面原因。最后,通过运用综合分析法,对新自由主义产生的负面影响和原因进行综合分析,提出消除新自由主义对当代大学生政治信仰产生负面影响的可行性对策。

俞小敏[8](2020)在《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研究》文中认为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其自身文化价值的高度肯定和积极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文化自信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思想根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因此,高校文化自信培育工作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应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经济全球化、政治多元化、文化多样化给文化自信带来了机遇与挑战,新时代要求大学生要积极把握时代机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脊梁骨,要想其肩负起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就必须培养大学生高度的文化自信。因此,笔者决定对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这一课题进行研究,通过调查分析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即问题归因),来根据实际提出解决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突出问题的实践路径。本文通过开展问卷调查、文献分析、逻辑归纳等多种调查方法,分析出了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其主要从客体与主体两方面进行分析,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存在的客体问题主要有崇洋媚外、对传统文化缺乏了解以及校园亚文化影响较大;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存在的主体问题主要有文化自信培育意识不强烈、文化自信培育的目标不明确、文化自信培育的内容不健全、文化自信培育的队伍不整齐、文化自信培育的方式不新颖以及文化自信培育的氛围不浓厚。针对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存在的问题笔者又对其进行了归因分析,包括历史原因和现实原因两个方面。历史原因主要包括近代以来西方的经济文化优势、落后挨打的屈辱的中国近代史以及启蒙家对传统文化的过激批判;现实原因主要有社会转型期市场经济的冲击、高等教育制度缺陷及教育内容的缺失、社会文化氛围及家庭观念的影响以及培育客体自身问题。因此,本文针对解决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问题的切实需要,通过加强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领导、整合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队伍以及保障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需求等多种方式对大学生文化自信体系进行不断的完善。同时,笔者将创新导入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方法,通过发挥大数据时代网络思政的作用,充分利用大数据时代网络思政平台便捷性、快速性、综合性等特点来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政学习的时效性、精准性、全面性。本文还将强化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实践养成,企图通过创新实践性的文化活动,来不断提高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水平,从而使大学生真正成为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实践者创造者。最后,本文将丰富创新大学生多彩的文化活动,通过多彩的文娱活动,引导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文化兴邦的切身体验。

王春阁[9](2020)在《维护我国高校文化安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化安全是国家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政治稳定的强大精神动力。高校是国家维护文化安全的前沿阵地。我国高校文化安全是指高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受到外来腐朽、落后、庸俗文化的干扰、控制或同化,高校师生能够传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和信仰革命文化、弘扬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从而促进我国文化稳定、健康、和谐发展,凝聚力和软实力不断提升。近年来,随着中国和西方高校间文化交流的加深,西方国家对我国高校文化渗透的加剧,高校意识形态安全问题凸显,高校文化安全问题变得日益严峻,加强高校文化安全建设已经迫在眉睫。本文主要内容如下:第一部分,以绪论的形式介绍了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对国内外研究高校文化安全的现状进行了梳理和归纳,阐明了本研究采用的研究方法,并对研究的创新点进行了提炼和说明。第二部分,对高校文化安全进行了基本概念阐释。主要是对文化、文化安全、高校文化安全的概念进行了明确,围绕高校文化安全这个核心概念,分析了高校文化安全的政治性、相对性、隐蔽性和长期性等四个基本特征,阐明了加强高校文化安全有利于维护国家总体安全、积极抵御西方文化渗透、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和赢得网络文化的话语权等五方面意义。第三部分,对高校文化安全的理论基础进行了总结和概括。本文认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有丰富的关于文化的思想,包括“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任何一个时代的统治思想始终都不过是统治阶级的思想”“每一种民族文化中,都有两种民族文化”“为了建立社会主义就需要文明”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中也有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安全、实施全方位文化安全战略、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积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重提升软实力等关于文化安全的思想。这些都是我们深入研究高校文化安全的思想指引和理论资源。第四部分,分析了我国高校文化安全的现状。本文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多方努力,我国高校文化安全建设取得的成就,主要表现在如下几点:思想政治教育对社会思潮的有效引领,维护文化安全的人力物力投入显着增加,高校文化软实力得到显着提升,高等教育国际化办学过程中文化安全得到了有效维护。在取得上述成就的同时,我国高校文化安全中还存在着高校师生文化自信尚需提升、高校师生也存在信仰宗教的情况、高校师生对西方文化渗透的警惕性不高、高校文化生态具有“西化”倾向等问题。而这些问题的产生主要是受到了西方国家长期文化渗透、国内文化安全环境不容乐观、网络新媒体普及和应用的负面影响、学校文化安全教育不足的影响。第五部分,阐明了我国高校文化安全建设的原则和目标。本文详细介绍了我国高校文化安全建设应遵循的坚持党对高校文化安全建设的领导、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与时俱进、坚持一元化与多样性的统一的原则,并在此基础上论述了我国高校文化安全建设要实现的引导大学生坚定文化自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目标。第六部分,提出加强我国高校文化安全建设的对策。本文认为加强我国高校文化安全建设应从四个方面着手:推进习近平关于文化和意识形态重要论述教育、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教育、深化文化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以创新高校文化安全教育;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校园文化建设、创新校园文化建设方式、充分运用新媒体丰富校园文化活动来开展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建设;倡导积极健康的社会风气、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生活来优化社会文化安全环境;建立高校文化安全建设的防范机制、构建高校文化安全建设的应急机制、打造高校文化安全建设的保障机制来完善维护高校文化安全的运行。总之,社会主义高校是为党和国家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坚强阵地,是文化生产和文化创造的重要基地,也是西方文化渗透、文化侵略、文化霸权的侵蚀对象。研究高校国家文化安全的问题、分析其成因并提出应对的策略,必将进一步促进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大学生文化自信和国家文化繁荣。

孙铭壕[10](2020)在《文化服务贸易促进政策国际比较》文中指出文化服务产业是服务业的一个新兴领域,消费替代弹性小且产业附加值高,是各国服务业增加值的主要来源。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世界各国产业结构升级,文化服务贸易成为贸易领域的新蓝海。2019年,我国个人、文化和娱乐服务进出口52.8亿美元,知识产权使用费进出口总额412亿美元,文化服务贸易进入快速发展期。与美欧等国家发达的文化服务贸易相比,我国文化服务贸易仍存在贸易逆差大、国际竞争力不强、以产业间贸易为主等众多问题,与文化大国的地位不匹配。在日流、韩流大行其道、好莱坞电影风靡全球的当今世界,中国文化一直偏安一隅,难以形成潮流。因文化带有很强的地域特征,文化价值在与境外贸易过程中会因文化差异而遭受减值,需要政府扶持政策的规范与管理。目前学术界关于文化服务贸易的研究大都放在公共管理理论框架下,研究方法主要有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定量分析又包括指标分析和实证分析。由于国家样本少、有效数据不足和数据统计口径不一致等问题,定量分析法得出的结论偏差较大。鉴于在文化服务贸易领域应用定量分析方法存在一定缺陷,本文主要采用定性分析方法,从可获得性较强、来源准确可靠的文化服务贸易政策的角度,探究各国政策差异对本国文化服务贸易的影响。首先,文章分析了文化服务贸易促进政策的传导机制和传导效果。先对各国现有文化服务促进贸易政策进行分类,根据主导力量的不同分为政府主导型、偏政府主导型、中性、偏市场主导型和市场主导型;根据政策手段不同可分为环境型、供给性和需求型三类。然后,本文参照政策手段分类法,分别对环境型、供给性和需求型文化服务贸易促进政策的理论传导机制和效用进行了分析:环境型政策的传导机制是政府通过制定政策而影响文化服务贸易环境,从而影响贸易发展;供给型政策的传导机制是政府从供给侧角度为文化发展提供资源,扩大文化要素供给,从而促进文化服务贸易;需求型政策的传导机制是政府从需求侧扩大文化需求,减少市场不确定性,稳定文化服务市场。一般而言,国家综合使用以上三种类型的政策工具,通过主题培育、资源供给、环境优化三条路径培育发展文化服务贸易。随后,以中国为例,从经济效益、产业效益、社会效益和安全效益等四个角度来综合考察分析文化服务贸易促进政策的实施效果。经济效益的衡量指标包括文化服务贸易政策带来的贸易增长效应、贸易平衡效应和贸易结构优化效应,我国的文化服务贸易促进政策显着提高了我国文化服务贸易出口和进口总额,但存在出口总额远远小于进口总额,文化服务贸易总额占我国贸易总额的比重偏低等问题,说明我国现行贸易政策还未达到预期效果。产业效益选用文化产业增加值和劳动生产率评估政策效果,文化服务业增加值占文化产业增加值的一半,固定投资额也逐年增加,文化服务从业人数和生产效率大幅增加,目前来看我国文化服务贸易促进政策的产业效益明显。社会效益更关注文化属性和消费者主观感受,选用文化影响程度和文化影响范围两个指标衡量,结果发现,中国文化服务对国外消费者的影响程度很小,但社会影响范围因“一带一路”的实施不断扩大。文化安全是一国制定文化贸易政策的又一个出发点,本文选取国际市场占有率、国际竞争力指数和显性比较优势指数评判政策对本国文化保护的效果,评估结果发现,我国文化服务的国际市场占有率极低、国际竞争力较弱和竞争劣势明显。其次,选取美国、日本、韩国、法国和英国等文化服务贸易大国的代表性行业,归纳分析这些国家在促进本国特色文化服务出口方面的经验。美国在影视、动漫领域的产业扶持政策更侧重于通过建立完善的法律、税收体系,提供宽松的竞争环境来培育行业龙头,带动行业集聚,提升行业规模,并在此基础上出台贸易促进政策实现全球化对外扩张。日本的动漫产业能够在世界市场占据大量份额,则得益于国内从制度到出口全方位的促进政策。法国的艺术品授权贸易的繁荣,离不开法国国内文化艺术制度、文化服务设施的完善、艺术欣赏的普及化以及对外强势的“文化例外”措施。英国艺术品授权贸易的发展则离不开良好的法律环境,包括拍卖行业严格有序的行业自治,以及英国国内法律对消费者的保护催生的“有限责任条款”等。综上得出的经验主要是:文化服务贸易发达的国家,均从贸易环境优化、政策财政支持、培育竞争力量、维护本国文化等几个角度制定文化服务贸易促进政策,在协助本国文化扩张的同时,保护本国文化不受外来文化侵袭。再次,根据当今文化服务贸易发展特点,选取了数字文化服务贸易和文化服务贸易统计两个领域进行专题研究。数字文化服务贸易是未来文化服务贸易的新趋势和新增长点,本文在准确阐述数字文化服务贸易概念和自身特征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美国、欧盟两国(地区)制定数字文化贸易政策的现状和趋势,发现美国作为数字文化强国,奉行自由贸易政策,而更看重文化保护的欧盟,则倾向于通过“数字税”的方式设置文化贸易壁垒。各国数字文化服务贸易政策正走向分化,这加剧了国际文化服务贸易的摩擦,制约了国际数字文化服务贸易的发展。在文化服务贸易统计方面,因各国对文化服务贸易的定义不统一,导致文化服务贸易数据统计有较大分歧。本文聚焦文化服务贸易统计领域的差异性,归纳了主要国际组织和国家对文化服务的分类和数据统计规则,着重分析了中美数据统计的差异和因差异导致的文化服务贸易发展水平的差距,以进一步评判不同统计方法的优劣。特别地,本文对与文化服务贸易相关的特有现象进行了分析。因文化服务贸易有文化和产品的双重属性,在国际贸易中有其显着特征。本文着重分析了文化服务贸易领域“文化自由”和“文化例外”并存、“文化增值”和“文化折扣”并存的现象及其成因,并详细总结了国际贸易组织在应对文化服务贸易过程中出现的“特殊情况”而采取的特殊措施,为我国文化服务贸易实践提供参考依据。最后,基于以上研究和讨论,结合我国文化服务贸易发展现状,对我国文化服务贸易政策提出七点建议。第一,重点出口文化折扣较低的文化服务;第二,借用国外观众熟悉的文化样式传播中国文化,减少“文化折扣”;第三,采取“本土化+国际化”战略,保证出口的文化产品和服务让外国人能看懂,能理解,进而刺激文化服务消费;第四,瞄准文化亲缘性市场,寻求语言相近、地理相邻的国家作为主要出口市场;第五,借鉴发达国家文化贸易政策经验,完善国内相关立法,减少贸易摩擦;第六,兼顾国民文化需求与国家文化安全,采用市场引导、教育引导、社会福利引导等多种方式,树立国民的文化安全意识;第七,积极推动WTO中与文化服务贸易有关规则的改进,利用双边或多变文化合作,建立长久的文化战略合作关系。

二、全球化对我国文化的影响及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全球化对我国文化的影响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意识形态安全的传播维护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之处与难点
2 意识形态安全的基本理论解析
    2.1 意识形态安全内涵和基本特征
    2.2 意识形态安全的综合影响因素
    2.3 意识形态安全的核心保障机制
3 新中国成立以来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变迁与意识形态安全演进
    3.1 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革故鼎新与意识形态安全的基本确立
    3.2 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曲折发展与意识形态安全的异化歧路
    3.3 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变革转型与意识形态安全的理性调适
    3.4 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守正创新与意识形态安全的战略推进
4 新时代意识形态安全的价值确证、发展态势和风险剖析
    4.1 新时代意识形态安全的价值确证
    4.2 新时代意识形态安全的发展态势
    4.3 新时代意识形态安全的风险剖析
5 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在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历程中的经验借鉴
    5.1 中国古代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启示
    5.2 苏联意识形态安全防线崩塌的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归因
    5.3 西方国家推进意识形态安全的主流意识形态传播举措
6 主流意识形态传播优化:新时代意识形态安全的维护路径
    6.1 加强队伍建设,增进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感召力
    6.2 优化内容结构,把牢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权威性
    6.3 依托媒体融合,提升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影响力
    6.4 关照受众差异,加强主流意识形态传播针对性
7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2)大众文化传播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选题背景
        2.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内容、方法与创新
        1.研究内容
        2.研究方法
        3.创新之处
一、大众文化与意识形态安全概述
    (一)大众文化的内涵及形成
        1.大众文化的内涵
        2.大众文化的生成
    (二)意识形态安全的概念及内容
        1.意识形态安全的概念
        2.意识形态安全的内容
    (三)大众文化传播下加强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意义
        1.有助于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
        2.有助于维护国家政治安全
        3.有助于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思想保证
        4.有助于抵御西方意识形态渗透
二、大众文化传播呈现的新方式新特点新问题
    (一)大众文化的传播新方式
        1.影视作品
        2.流行音乐
        3.网络文化
        4.时尚
    (二)大众文化传播呈现的新特点
        1.双向交互性
        2.受众广泛性
        3.信息传播快捷性
        4.社会舆论导向性
        5.信息内容多元性
    (三)大众文化传播出现的新趋向
        1.大众文化泛娱乐化现象突出
        2.大众文化的“三俗”现象普遍
        3.大众文化虚无化倾向遮蔽理性现实
        4.大众文化泛西化及“本土文化”缺失
三、大众文化对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影响及原因分析
    (一)大众文化对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积极影响
        1.大众文化改善了意识形态的宣教方式
        2.大众文化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注入了新动力
        3.大众文化拓展了意识形态影响空间
    (二)大众文化对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消极影响
        1.加剧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
        2.在一定程度上淡化社会主义理想信念
        3.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主导地位
    (三)大众文化传播下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面临挑战的原因分析
        1.大众文化自身存在负面元素
        2.主流意识形态对大众文化的引领和监管不足
        3.全球化过程中大众文化使意识形态安全问题更加凸显
四、大众文化影响下加强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对策
    (一)借助大众文化传播模式增强意识形态传播有效性
        1.实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内容形式的大众化
        2.构筑以大众传媒为载体的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平台
    (二)夯实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物质基础
        1.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
        2.平衡好经济发展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
    (三)加强马克思主义阵地建设
        1.加强理论阵地建设的人才培养
        2.优化意识形态外部环境
        3.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四)加强对大众文化正向引导
        1.完善管理体制以规范大众文化自身发展
        2.优化大众文化发展的社会环境
        3.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大众文化发展
        4.提高甄别信息意识,克服意识形态偏向问题
    (五)塑造主流意识形态在大众文化对外交流中的形象
        1.实现文化“走出去”,树立主流意识形态国际形象
        2.借助传统文化魅力,展现意识形态民族底蕴
        3.加强文化外交,促进意识形态海外认同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3)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国家认同及其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与文献评析
    1.3 研究路径与方法
    1.4 研究新意与难点
2 国家认同概述
    2.1 国家
    2.2 国家认同
    2.3 大学生国家认同
3 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国家认同的现实考察
    3.1 调查设计与实施
    3.2 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国家认同的整体状况
    3.3 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国家认同存在的主要问题
4 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国家认同培育高校存在问题的现实分析
    4.1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对现实问题的理论回应不足
    4.2 大学生社会主义国家认同的主题教育活动有待加强
    4.3 大学生社会主义国家认同的考察实践活动开展不够全面
5 加强高校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国家认同培育的对策
    5.1 加强高校思政课的“理论生命力”建设
    5.2 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国家认同的主题教育
    5.3 加强大学生多层次多面向的考察实践活动
6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国家认同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2 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国家认同培育访谈记录表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4)在华境外非政府组织“隐性战略”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1 选题的背景
        1.2 研究的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国外相关研究
        2.2 国内相关研究
1 在华境外非政府组织“隐性战略”概述
    1.1 在华境外非政府组织“隐性战略”的概念
        1.1.1 在华境外非政府组织的概念
        1.1.2 “隐性战略”的概念界定
        1.1.3 在华境外非政府组织“隐性战略”的含义
    1.2 在华境外非政府组织“隐性战略”的背景
        1.2.1 政治背景
        1.2.2 思想背景
        1.2.3 经济背景
    1.3 在华境外非政府组织“隐性战略”的特点
        1.3.1 意图的隐蔽性
        1.3.2 危害的潜在性
        1.3.3 影响的长远性
2 在华境外非政府组织“隐性战略”的目的
    2.1 构建知识精英网络
    2.2 输出西式“民主”
    2.3 发挥影子政府功能
    2.4 构筑社会和群众基础
3 在华境外非政府组织实施“隐性战略”的手段
    3.1 资助推动民主项目,影响民主建设
    3.2 培植境内代理主体,插手维权活动
    3.3 涉足科研教育领域,实施文化渗透
    3.4 借助宗教国际影响,实施宗教渗透
    3.5 利用公开项目掩护,进行情报搜集
    3.6 扶持民族分裂势力,破坏国家统一
    3.7 积极利用网络渠道,扩大渗透效果
4 在华境外非政府组织“隐性战略”的影响
    4.1 对传统安全的影响
        4.1.1 对政权安全的影响
        4.1.2 对制度安全的影响
        4.1.3 对意识形态安全的影响
    4.2 对非传统安全的影响
        4.2.1 对经济安全的影响
        4.2.2 对文化安全的影响
        4.2.3 对信息安全的影响
5 在华境外非政府组织“隐性战略”的应对思考
    5.1 构建中国特色民主品牌,提升国际认可度
    5.2 加强我国意识形态建设,增强国家内聚力
    5.3 依托“一带一路”倡议,提升全球正面影响力
    5.4 抓住新一代工业革命机遇,全面提升综合国力
    5.5 发挥专门机关职能作用,全方位筑牢安全屏障
        5.5.1 重视宏观研究,掌握“隐性战略”要点
        5.5.2 强化内部管控,挤压“隐性战略”空间
        5.5.3 建立数据平台,实现危害活动动态预警
        5.5.4 驻守网络阵地,织密网络空间防护网
        5.5.5 广辟情报渠道,获取深层次内幕信息
6 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研究成果
    一、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5)文化认同视角下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一)重点难点
        (二)创新之处
第一章 文化认同与文化软实力的理论研究
    一、文化认同解析
        (一)文化认同及相关理论
        (二)文化认同的层次分析
        (三)文化认同的功能解析
    二、软实力解析
        (一)“软实力”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二)“软实力”理论的构成
        (三)软实力与硬实力的关系
    三、文化软实力解析
        (一)文化软实力的内涵
        (二)文化软实力的构成
        (三)文化软实力的特点
    四、文化认同与文化软实力关系
        (一)文化认同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基础
        (二)文化认同是文化软实力建设的目标指向
        (三)增强文化认同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内在源泉
第二章 文化认同与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历程
    一、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文化认同与文化软实力建设
        (一)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过程中对全体人民进行社会主义教育
        (二)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上提出了“双百”和“两为”方针
        (三)注重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和宣传,使马克思主义更加大众化
        (四)党牢牢掌握新闻媒体,控制社会舆论导向
    二、改革开放到党的十八大文化认同与文化软实力建设
        (一)1978-1989 年:文化建设的复苏——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二)1989-2002 年:文化建设的发展——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三)2003-2012 年:文化建设的进一步繁荣——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
    三、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化认同与文化软实力建设
        (一)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
        (二)建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
        (四)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导权,坚定文化自信
        (五)思想道德建设取得了突出成就
        (六)培育社会主义文艺的党性、人民性和科学性
        (七)不断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新发展
第三章 文化认同视角下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成就及不足
    一、文化认同视角下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取得的成就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弘扬,精神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二)社会主义文艺活动丰富,精神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三)文化产业持续繁荣,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
        (四)文化交流频繁,文化影响力日益扩大
        (五)民族整体认同感增强,民族团结事业发展加快
    二、文化认同视角下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中存在问题
        (一)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核心价值观认同基础有待巩固
        (二)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道德基础有待增强
        (三)文化软实力建设的经济基础根基有待强化
        (四)文化软实力建设中文化传播渠道有待完善
        (五)文化软实力建设中民族凝聚力有待提升
    三、文化认同促进文化软实力建设的综合分析
        (一)增强文化认同是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
        (二)全球化背景下文化认同促进文化软实力建设面临新的挑战
第四章 文化认同视角下国外文化软实力建设的经验镜鉴
    一、美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有效做法
        (一)多领域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增强软实力建设
        (二)运用多种手段将核心价值观渗透进入社会大众
        (三)运用发达的媒介文化,提高其影响力
    二、英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有效策略
        (一)注重以创意产业助推文化软实力发展
        (二)较有成效的核心价值观夯实文化软实力的建设基石
        (三)利用发达的媒介全方位传播本国文化
    三、日本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有效手段
        (一)以“内容产业”为标识发展本国文化产业
        (二)立足多元优秀文化基础,丰富民族核心价值观内涵
        (三)以“内容为王”把握传播精髓,提升全球影响力
    四、新加坡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有效经验
        (一)多种手段助推文化产业发展,增强软实力建设
        (二)构建以核心价值观为核心动力的全方位发展建设
        (三)运用不同传播载体,增强其文化影响力
    五、文化认同视角下国外文化软实力建设的评介
第五章 文化认同视角下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路径选择
    一、巩固文化认同核心意识,提升文化向心力
        (一)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二)树立民族文化自信,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三)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发挥主流意识形态的引领作用
    二、强化文化认同利益根基,增进文化协同力
        (一)加快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推动文化经济协调发展
        (二)提炼传统文化核心内涵,增强文化产业竞争力
        (三)促进区域间教育公平,提升文化传承力
    三、增强文化认同道德基础,提高文化感召力
        (一)加快塑造道德制度体系
        (二)加强思想品德教育体系建设
    四、创新文化认同传播手段,增强文化影响力
        (一)创新宣传方式,增进文化影响力
        (二)提升中华文化传播的艺术水平
    五、提升文化认同凝聚力,增强文化聚合力
        (一)推动民族文化和谐,增进文化认同
        (二)加快地区经济增长,提高物质文化凝聚力
结论
参考文献
    一、着作
    二、论文
    三、学位论文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6)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意识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㈠选题缘由
        ㈡研究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综述
        ㈠国内研究
        1. 有关互联网对大学生的影响研究
        2. 有关新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研究
        3. 有关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研究
        4. 有关“互联网+”时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研究
        5. 有关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研究
        ㈡国外研究
        1. 关于互联网与意识形态传播的研究
        2. 关于意识形态对大学生的影响研究
    三、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㈠研究思路
        ㈡研究方法
    四、 研究创新与研究不足
        ㈠研究创新
        ㈡研究不足
第一章 新媒体时代的社会思潮与大学生
    第一节 新媒体时代及其影响
        一、 新媒体时代
        二、 新媒体时代的影响
    第二节 新媒体时代的社会思潮
        一、 新媒体与社会思潮传播
        二、 借助新媒体传播的主要社会思潮
        三、 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传播的特点
        四、 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传播的影响
    第三节 新媒体时代易受社会思潮影响的大学生
        一、 大学生是新媒体的忠实拥趸者
        二、 大学生是社会思潮的易感人群
        三、 大学生是社会思潮的再传播者
第二章 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的调查
    第一节 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的调查说明
        一、 问卷设计说明
        二、 问卷调查说明
    第二节 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调查的情况
        一、 调查的基本情况
        二、 调查的具体情况
    第三节 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意识的双重影响
        一、 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意识的正面影响
        二、 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意识的负面影响
    第四节 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的特征
        一、 受众的广泛化与路径的裂变性
        二、 信息的碎片化与观点的完整性
        三、 语言的大众化与内容的政治性
        四、 形式的多变化与目标的一致性
第三章 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的内容、方式及原因
    第一节 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的主要内容
        一、 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世界观
        二、 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人生观
        三、 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价值观
        四、 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政治观
        (一) 淡化大学生政治情感
        (二) 动摇大学生政治意志
        (三) 颠覆大学生政治认同
        (四) 瓦解大学生政治信念
    第二节 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的主要方式
        一、 传统方式与现代方式并行
        二、 显性方式与隐性方式重叠
        三、 单一方式与综合方式交叉
        四、 平面方式与立体方式同步
    第三节 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的主要原因
        一、 国际原因:社会思潮成为西方国家影响大学生的思想武器
        二、 社会原因:社会思潮以某些社会现实问题为基础影响大学生
        三、 教育原因:社会思潮放大主流意识形态的某些局限影响大学生
        四、 新媒体原因:社会思潮利用新媒体特点影响大学生
        五、 大学生自身原因:大学生易受社会思潮打造的“网络舆论场”影响
第四章 应对社会思潮利用媒体传播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的经验与教训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利用媒体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教育的历史经验教训
        一、 革命时期利用媒体教育引导青年走上中国革命道路
        二、 建设时期利用媒体教育引导大学生探索社会主义建设
        三、 改革开放时期利用媒体教育引导大学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二节 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中错误应对社会思潮利用媒体影响大学生的教训反思
        一、 国内舆论失控:苏联解体中的殷鉴昭示
        二、 西方操控媒体:东欧剧变中的惨痛教训
    第三节 中东北非部分国家应对社会思潮影响不力而导致社会动荡的警醒
        一、 维基革命:突尼斯政治动乱中新媒体为助推器
        二、 推特助力:埃及国家政变中新媒体变身组织者
    第四节 发达国家应对社会思潮利用媒体影响大学生的经验教训
        一、 意识形态渗透:媒体是美国意识形态渗透的新型武器
        二、 公众观点塑造:媒体是英国塑造公众观点的重要工具
        三、 教化教育推进:媒体是德国推进教化教育的特殊载体
        四、 普罗大众动员:媒体是法国动员民众斗争的主要战场
第五章 新媒体时代消除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意识不良影响的对策
    第一节 高度重视新媒体时代并正确对待社会思潮的影响
        一、 新媒体时代完全改变了信息的传递及其影响
        二、 实事求是地正确对待社会思潮的传播与影响
    第二节 价值引领:在凝聚价值目标共识中应对意识形态渗透
        一、 用马克思主义引领多元社会思潮
        二、 用核心价值观引领多元社会思潮
        三、 用浩然正能量引导多元社会思潮
        四、 用豁达包容心对待多元社会思潮
    第三节 回应现实:在回应社会现实与热点问题中构建和谐社会环境
        一、 提高因事而化的针对性
        二、 增强因时而进的时代性
        三、 彰显因势而新的鲜活性
    第四节 守正创新:在遵循规律和思政课改革创新中补齐教育短板
        一、 遵循和运用“三大规律”以做好思政工作
        二、 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以提升铸魂育人实效
        三、 以“八个相统一”为要求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
        四、 以“三进和两入”为目标推进思政课话语体系重构
    第五节 化堵为疏:在用好新媒体中切实提高舆论引导和网络治理水平
        一、 创新宣传理念以占领新媒体宣传阵地
        二、 创新宣传手段以多渠道开展宣传工作
        三、 创新基层工作以努力贴近大学生实际
        四、 创新新媒体监管以清朗网络舆论空间
    第六节 提升素养:在提升大学生媒体素养中培养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 提升学生对新媒体上不良信息的应对能力
        二、 教育学生正确认识社会思潮的本质与危害
        三、 积极与各种新媒体上不良社会思潮作斗争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一
附录 二
    一、 访谈对象的基本情况
    二、 访谈提纲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一、 发表论文
    二、 主持课题
    三、 参与课题

(7)新自由主义对大学生政治信仰的负面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2.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四)研究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1.研究创新点
        2.研究不足之处
一、新自由主义与政治信仰基本概念阐述
    (一)新自由主义基本概述
        1.新自由主义定义
        2.新自由主义观点
        3.新自由主义本质
    (二)政治信仰基本概述
        1.政治信仰定义
        2.政治信仰特征
        3.政治信仰功能
二、新自由主义对当代大学生政治信仰产生的负面影响
    (一)问卷调查基本情况
        1.调查目的和意义
        2.调查的基本情况及数据分析
    (二)新自由主义对部分大学生政治信仰产生负面影响的具体内容
        1.新自由主义动摇了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2.新自由主义模糊了大学生的政治认知
        3.新自由主义淡化了大学生的政治情感
        4.新自由主义助长了大学生的政治功利思想
三、当代大学生政治信仰受到新自由主义负面影响的原因
    (一)客观原因
        1.新自由主义利用我国社会转型期的复杂形势进行传播
        2.新自由主义部分观点满足了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需求
        3.部分高校应对新自由主义的影响不到位
    (二)主观原因
        1.大学生自身政治认知不够深刻
        2.大学生自身特征易受新自由主义影响
四、消除新自由主义对当代大学生政治信仰产生负面影响的对策
    (一)增强大学生对新自由主义不良思想的“免疫力”
        1.从理论上揭露新自由主义“谎言”
        2.加强“四个自信”教育,增强大学生自觉抵制新自由主义的信心
    (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坚定大学生的政治信仰
        1.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确保大学生政治取向的正确性
        2.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增进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感
        3.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大学生提供有力的精神支柱
        4.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筑牢大学生共同的思想基础
    (三)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提升大学生的政治认知水平
        1.完善教育制度是大学生政治认知水平得以提升的重要前提
        2.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是大学生政治认知水平得以提升的重要依托
        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大学生政治认知水平得以提升的重要保障
    (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培养大学生的政治情感
        1.加强校园物质文化环境建设
        2.加强校园精神文化环境建设
    (五)注重高校政治实践社团建设,促进大学生的政治行为
        1.扩大高校政治实践社团覆盖面
        2.高校政治实践社团融入思政课教学体系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致谢

(8)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本文创新之处与不足
        (一)本文的创新之处
        (二)本文的不足之处
    注释
第二章 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基础理论概述
    一、文化自信及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内涵
        (一)文化自信提出的时代背景
        (二)文化和文化自信的内涵
        (三)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涵义和特点
    二、文化自信培育与新时代的总目标总要求
        (一)文化自信培育是实现新时代总目标的要求
        (二)文化自信培育是迎接新时代新挑战的需要
        (三)文化自信培育是打造时代新人的基础工程
    三、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基础理论和指导思想
        (一)马克思的文化和意识形态建设理论
        (二)列宁的文化斗争和文化建设理论
        (三)毛泽东的文化革命和建设思想
        (四)十八大前“精神文明”和“先进文化”建设的思想
        (五)习近平新时代文化自信和文化建设重要论述
    注释
第三章 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现状
    一、党对青年和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历史成就
        (一)战争年代革命青年的文化培育
        (二)新中国初期大学生的文化改造和培育
        (三)改革开放初期的“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
        (四)“文化建设”的提出和“先进文化”建设的实践
    二、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问卷调查设计和分析
        (一)调查问卷的设计
        (二)大学生文化自信现状相关数据分析
        (三)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现状相关数据分析
    三、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问题
        (一)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主体问题
        (二)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客体问题
    四、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问题的原因
        (一)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问题的历史原因
        (二)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问题的现实原因
    注释
第四章 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理论构建
    一、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目标
        (一)正确的文化认知
        (二)真挚的文化情感
        (三)鲜明的文化态度
        (四)积极的文化践行
    二、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原则
        (一)时代性与民族性相统一
        (二)科学性与价值性相统一
        (三)立德树人与全面发展相统一
    三、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依据
        (一)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
        (二)改天换地的红色革命文化
        (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成就
        (四)中国综合国力的大幅度跃升
    注释
第五章 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实践路径
    一、完善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体系
        (一)加强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领导
        (二)整合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队伍
        (三)保障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需求
    二、拓展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场域
        (一)专业思政与课程思政相结合
        (二)课堂教育与校园文化涵育相结合
        (三)校内文化资源与校外文化资源相结合
    三、创新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方法
        (一)发挥大数据时代网络思政的作用
        (二)强化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实践养成
        (三)丰富大学生多彩的文化活动
    注释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9)维护我国高校文化安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研究法
        1.3.2 阶级分析法
        1.3.3 系统分析法
    1.4 研究的创新点
第2章 高校文化安全概述
    2.1 高校文化安全概念界定
        2.1.1 文化
        2.1.2 文化安全
        2.1.3 高校文化安全
    2.2 高校文化安全的基本特征
        2.2.1 政治性
        2.2.2 相对性
        2.2.3 隐蔽性
        2.2.4 长期性
    2.3 加强高校文化安全的意义
        2.3.1 维护国家总体安全
        2.3.2 积极抵御西方文化渗透
        2.3.3 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2.3.4 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2.3.5 赢得网络文化的话语权
第3章 高校文化安全的理论基础
    3.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文化的思想
        3.1.1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3.1.2 “任何一个时代的统治思想始终都不过是统治阶级的思想”
        3.1.3 “每一种民族文化中,都有两种民族文化”
        3.1.4 “为了建立社会主义就需要文明”
    3.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中关于文化安全的思想
        3.2.1 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安全建设
        3.2.2 实施全方位的文化安全战略
        3.2.3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3.2.4 积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3.2.5 注重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第4章 我国高校文化安全的现状
    4.1 我国高校文化安全所取得的成就
        4.1.1 思想政治教育对社会思潮的有效引领
        4.1.2 维护文化安全的人力物力投入显着增加
        4.1.3 高校文化软实力得到显着提升
        4.1.4 高等教育国际化办学的过程中文化安全得到了有效维护
    4.2 我国高校文化安全中存在的问题
        4.2.1 高校师生文化自信尚需提升
        4.2.2 高校师生也存在信仰宗教的情况
        4.2.3 高校师生对西方文化渗透的警惕性不高
        4.2.4 高校文化生态具有“西化”倾向
    4.3 我国高校文化安全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3.1 西方国家的长期文化渗透
        4.3.2 国内文化安全环境不容乐观
        4.3.3 网络新媒体普及和应用所产生的负面影响
        4.3.4 学校文化安全教育不足
第5章 我国高校文化安全建设的原则和目标
    5.1 我国高校文化安全建设应遵循的原则
        5.1.1 坚持党对高校文化安全建设的领导
        5.1.2 坚持以人为本
        5.1.3 坚持与时俱进
        5.1.4 坚持一元化与多样性的统一
    5.2 我国高校文化安全建设要实现的目标
        5.2.1 引导大学生坚定文化自信
        5.2.2 有效维护高校文化守正创新
        5.2.3 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
第6章 加强我国高校文化安全建设的对策
    6.1 创新高校文化安全教育
        6.1.1 推进习近平关于文化和意识形态重要论述教育
        6.1.2 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教育
        6.1.3 深化文化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教育
    6.2 开展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建设
        6.2.1 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校园文化建设
        6.2.2 创新校园文化建设方式
        6.2.3 充分运用新媒体丰富校园文化活动
    6.3 优化社会文化安全环境
        6.3.1 倡导积极健康的社会风气
        6.3.2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生活
    6.4 完善维护高校文化安全的运行机制
        6.4.1 建立高校文化安全建设的防范机制
        6.4.2 构建高校文化安全建设的应急机制
        6.4.3 打造高校文化安全建设的保障机制
结束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10)文化服务贸易促进政策国际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思路和结构安排
    第五节 主要创新及不足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国内研究现状
        一、国内文化服务贸易概念辨析
        二、国内文化服务贸易理论研究
        三、国内文化服务贸易现状分析
        四、国内文化服务贸易影响因素研究
        五、国内文化服务贸易政策分析
    第二节 国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文化服务贸易概念辨析
        二、国外文化服务贸易理论研究
        三、国外文化服务贸易研究内容
        四、国外文化服务贸易影响因素研究
        五、国外文化服务贸易政策分析
    第三节 文献述评
        一、国内外关于文化服务贸易概念的辨析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侧重领域的差异
        三、国内外研究侧重领域差异形成原因分析
        四、已有研究的不足与本文研究方向
第三章 文化服务贸易促进政策分析
    第一节 服务贸易促进政策内涵
        一、服务贸易促进政策定义
        二、服务贸易促进政策分类
        三、服务贸易促进政策传导机理
    第二节 文化服务贸易促进政策分类
        一、文化服务贸易促进政策定义
        二、文化服务贸易促进政策分类依据
        三、文化服务贸易促进政策分类
    第三节 文化服务贸易促进政策效用分析
        一、文化服务贸易促进政策传导分析
        二、文化服务贸易促进政策效益分析
    第四节 文化服务贸易促进政策与国际规则
        一、文化服务贸易有关的国际规则概述
        二、与文化贸易有关的WTO争端
        三、文化服务贸易促进政策与国际规则的互动关系
第四章 文化服务贸易促进政策国际比较
    第一节 影视领域
        一、美国的影视政策
        二、法国影视政策的主要内容
        三、韩国的影视政策
        四、对中国的启示
    第二节 动漫领域
        一、美国政策的主要内容
        二、日本政策的主要内容
        三、对中国的启示
    第三节 艺术品授权领域
        一、法国政策的主要内容
        二、英国的主要政策
        三、对中国的启示
第五章 文化服务贸易促进政策专题研究
    第一节 数字文化服务贸易促进政策专题
        一、数字文化服务贸易的概念、内涵与特征
        二、数字文化服务贸易发展的现状与特点
        三、数字文化服务贸易壁垒
        四、数字文化服务贸易规则之争
        五、各国数字文化服务贸易政策
        六、中国数字文化服务贸易发展的策略选择
    第二节 文化服务贸易统计政策专题
        一、国际文化服务贸易统计标准
        二、我国文化服务贸易统计框架与实践
        三、中美文化服务贸易统计制度差异分析
    第三节 文化服务贸易政策和产业政策的协调组织机构
        一、各国的文化服务贸易政策和产业政策协调的组织机构
        二、中国的文化服务贸易政策和产业政策协调的障碍及借鉴
第六章 文化服务贸易相关的特有现象分析
    第一节 “文化自由”与“文化例外”共存
        一、文化例外是保护本国文化的盾牌
        二、“文化自由”有利于推广本国文化产品与服务
        三、对中国的启示
    第二节 “文化折扣”与“文化增值”
        一、文化折扣及成因
        二、文化增值及成因
        三、中国文化服务贸易从“文化折扣”转变为“文化增值”的策略
    第三节 文化服务贸易国际规则中的文化特性考量
        一、WTO现有文化服务贸易规则
        二、WTO文化贸易规则与其他国际法规则的博弈和协调
        三、对文化服务贸易规则发展趋势的分析与展望
        四、中国应对文化服务贸易规则新发展趋势的对策建议
第七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第一节 主要研究结论
        一、我国在文化服务贸易促进政策方面存在的差距
        二、国外先进政策实践带来的启示
    第二节 政策建议
        一、促进文化服务贸易由“文化折扣”转向“文化增值”的策略选择
        二、积极参与文化服务贸易相关规则制定
    第三节 下一步研究计划
参考文献
后记
在校期间学术成果

四、全球化对我国文化的影响及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意识形态安全的传播维护路径研究[D]. 钱美玲. 中国矿业大学, 2021(02)
  • [2]大众文化传播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研究[D]. 闫恒. 贵州师范大学, 2021(12)
  • [3]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国家认同及其培育研究[D]. 韩小柯.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4)
  • [4]在华境外非政府组织“隐性战略”问题研究[D]. 毕冰.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2020(12)
  • [5]文化认同视角下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研究[D]. 王晓军. 河北师范大学, 2020(07)
  • [6]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意识的影响研究[D]. 黄丽娟. 贵州师范大学, 2020(07)
  • [7]新自由主义对大学生政治信仰的负面影响研究[D]. 周强. 长春师范大学, 2020(08)
  • [8]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研究[D]. 俞小敏.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12)
  • [9]维护我国高校文化安全研究[D]. 王春阁. 辽宁大学, 2020(01)
  • [10]文化服务贸易促进政策国际比较[D]. 孙铭壕.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0(12)

标签:;  ;  ;  ;  ;  

全球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及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