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当前我国的融资收缩及应对政策(论文文献综述)
潘敏,易宇寰[1](2021)在《双循环视角下美联储预期加息对中国经济的溢出效应及其应对措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美联储为应对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实施的无限量宽松政策在促进美国经济复苏的同时,也带来了美国国内物价水平的上升。随着美国经济复苏态势的趋稳,美联储加息预期增强。本文基于我国经济现实,通过构建一个包含金融摩擦和跨境资本流动的小型开放经济DSGE模型,模拟分析了美联储预期加息冲击对国内宏观经济金融的溢出效应,并从长短期两个视角比较分析了中国应对美联储加息冲击的不同财政货币政策的效果。研究表明,从当前来看,美联储加息冲击可能引发短期资本外流、资产价格下跌、银行信贷利差扩大和企业投资意愿下降,进而导致国内消费、投资和产出等宏观经济变量的收缩;但随着"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推进和形成,美联储加息冲击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将有所减轻。无论是从短期还是从长期的视角来看,减税型的积极财政政策和"稳产出、稳物价"的货币政策在应对美联储加息冲击的不利影响时都具有较好的对冲效果。
田伊雪[2](2021)在《政策刺激、企业僵尸化与融资效率》文中认为面对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世界各国都出台了相应应对政策,但起到的政策效果却有较大差异,相比美国、日本及欧洲各国,中国在大规模政策刺激下的增长尤为迅速。然而,近年来世界经济形势持续低迷,政策刺激带来的产能过剩问题逐渐以企业僵尸化的形式暴露在公众视野中,对经济资源配置和产业结构调整造成了巨大阻碍。在强力的政策刺激下资金通过银行信贷与政府补贴等流向僵尸企业,严重阻碍了信贷资源的合理配置,对微观层面企业融资行为也造成了巨大影响。因此,通过实证研究进一步考察这一机制,不仅有利于更加全面地评估“四万亿计划”政策为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的深远影响,而且有助于深化对僵尸企业负外部性的认知,为解决我国目前依然存在的产能过剩顽疾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为优化信贷资源配置、全面提高资金融通效率带来启示。本文选取2006年至2016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作为样本,构建了涵盖融资收益、融资成本和融资风险三个维度的融资效率指标,并参考已有的FN-CHK方法,以信贷补贴、经营状况和贷款增加标准识别僵尸企业,构建回归模型考察政策刺激、企业僵尸化与融资效率之间的关联,并进一步分析在不同股权性质和不同地区样本中该影响机制的异质性。本文取得了以下结论:(1)“四万亿”经济激励计划虽然使企业融资规模和雇员人数增加,经营风险减小,改善了企业的处境并增加了就业,但是并没有改善企业的融资效率,反而造成了企业融资效率的损失。由于国有企业往往获取银行信贷支持能力更强,且作为政策执行的重要单元背负相应的社会责任,在同等条件下其受政策影响带来的融资效率下降更为严重。(2)融资效率的损失具体表现在收益降低、成本和负担的风险升高上,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在这三个维度上的表现略有不同,国有企业融资收益降低、非国有企业融资成本升高是最显着的。此外,由于政策实施时重点扶持中西部地区,“四万亿”对中西部地区企业融资效率带来的损失也最为严重。(3)“四万亿”政策刺激的确催生或复活了部分僵尸企业,但政策带来的效率损失并不是由僵尸企业自身的效率损失造成的,而是在政策刺激的环境下,僵尸企业的存在无论是从行业层面还是从地区层面都对正常企业融资效率造成了挤出,在资源被政策指引流向中西部时,东部地区的企业受僵尸企业吸血效应影响导致融资效率下降最为显着。本文获得的启示如下:首先,政府应当加强对企业融资行为的引导与监控,尽量减少非理性的投融资行为,大力治理僵尸企业的同时,监督企业完善信息披露流程,保障资金流向不走偏。其次,政策设计在选定支持对象时需明确更详细的标准,保证资金流向亟需发展的行业和地区,在这一过程中,以银行为代表的金融体系需克服懒政思想,做好对企业的筛查和督促,为实体经济发展发挥支持作用。最后,面对外部经济政策环境的负面影响,企业经营者应积极调整财务战略,探索适合企业自身的融资组合,做出正确的融资决策。与已有的文献相比,本文的研究创新点在于:第一,本文在评价“四万亿”政策的实施效果上有所创新,考察这一政策对微观企业融资效率的影响,对“四万亿”政策的评价进行了一定的补充。第二,本文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完整分析了政策刺激下企业僵尸化对企业融资效率的影响机制,对企业僵尸化的成因与危害做了深入研究。第三,本文构建融资效率指标全面考察企业融资行为,为改善融资效率提供新思路。本文结合已有研究,考虑到不同企业群体在这一机制下可能存在的异质性,对已有研究的缺口进行补充。
李卓[3](2021)在《我国区域性金融风险的计量研究》文中指出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是近年所发生的一次重大跨区域金融风险事件,它使得世界经济陷入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历经时间最长、波及范围最广、影响程度最深的一次下行调整。危机产生的严重后果以及此后持续数年的风险处置与应对,促使人们大幅提升对金融风险问题的关注,并拥有更多的历史样本与经验证据去探索金融风险生成演化相关机制,也发展出了更为多元的研究视角。就我国而言,长期的政策刺激以及地方政府具有独特影响力的经济发展模式,在带来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也不断累积金融脆弱、加重环境扭曲,导致各地金融风险防控形势依旧严峻。中国已有的重大金融风险都是发生在某些特定区域范围之内,特别是近年来浙江温州、内蒙鄂尔多斯、陕西神木等地区相继出现的风险事件,使我们意识到,对于一个经济地理空间十分巨大、地区之间存在明显异质性的国家,金融风险会更多地表现出区域性的特征与后果。正是基于上述对于整体环境及历史样本的认知,本文选取区域性金融风险的视角开展相关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首先,结合我国现实状况,认识区域性金融风险。第2章,详细界定区域性金融风险内涵,归纳其特征,并结合当前实际,对区域性金融风险生成的内外部因素进行理论分析。论述中将关注视角重点放在我国特有的地方经济发展模式、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及其所面对的区域环境。在金融风险动态演化方面,重点围绕金融体系内部各机构之间,金融体系与政府、企业、家户等部门之间,以及不同区域与区域之间的多种关联互动渠道,探讨金融风险区域内外的传染机制,并就区域性金融风险演化发展给予理论描述与说明。其次,构造区域性金融风险测度指标,识别我国区域风险状态及其引致因素。第3章,利用熵权法合成风险测度指标,测算我国各省份区域性金融风险时变特征。结果表明,2009至2017年中国区域性金融风险呈现震荡上升趋势,多数省份2017年金融风险水平已明显高于2009年后全球金融危机期间的风险水平。在风险贡献方面,地方政府债务负担为首要风险因素,而信贷相关问题以及房地产泡沫也是明显高于其他因素的重要风险动因。该部分还采用KMV违约模型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进行测算,描述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严峻状态,进一步佐证风险测度结论,也为后续研究做好铺垫。第三,聚焦政府公共部门,刻画地方政府债务对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影响。政府公共部门是区域性金融风险的首要来源。第4章,采用空间杜宾模型对我国省际区域性金融风险以及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进行分析,实证检验二者的空间关联机制。研究发现,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对区域性金融风险具有较强的空间溢出效应,二者存在共振效应;区域性金融风险具有较强的空间溢出效应,而改善经济基础、金融环境、法治环境以及经济参与主体,对于缓释金融风险和地方债务违约风险具有积极作用。第四,关注实体企业部门,实证产业结构变化与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关系。企业部门也是区域性金融风险的重要来源。第5章,立足三次产业结构以及部分重要行业发展的视角,分析产业结构差异对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影响效应。采用固定效应面板模型,考察产业结构调整结果与区域性金融风险关系。研究发现,第二产业占比增加总体上可以降低区域性金融风险,而第三产业占比对风险测度的总体影响则为正值。第二产业中,工业占比对区域性金融风险影响表现为负,而建筑业占比的影响表现为正;第三产业中,金融保险业以及房地产行业对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影响表现为正,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以及批发和零售业的影响总体表现为负,住宿和餐饮业未见显着影响。采用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以及相应的脉冲响应函数分析产业结构对区域性金融风险影响的动态路径。实证结果除基于动态角度进一步验证了第二、第三产业对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影响方向外,还进一步揭示了工业、建筑业、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等重要行业与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动态关系。最后,站在房地产泡沫传染视角,分析区域性金融风险的空间关联效应。外溢传染是区域性金融风险的重要危害特征。第6章,围绕房地产泡沫这一区域性金融风险的重要引致因素,采用动态DY连通测度方法,实证考察区域性金融风险空间关联问题。研究显示,我国各类别城市群体间的总体连通度测算结果较好地捕捉了近年来房地产市场状态,其中,2016至2018年高位运行以及近期连通度明显抬升,提示金融风险引致因素在相应时点的跨区域联动现象。此外,就各类城市群体之间房地产市场关联关系看,一线城市同新一线城市、二线城市、三线城市群体之间存在持续的较高正向关联,同时,一线城市对二线以及三线城市群体的净溢出效应近期有所减弱,而二线城市对新一线城市与三线城市的净溢出效应近期却显着加强。上述实证结果,不仅描述了地产泡沫传播的方向与力度,也为控制房地产泡沫这一重要风险引致因素提供了区域关联视角下的治理依据。整体而言,本文按照认识区域性金融风险,测度区域性金融风险,识别风险重要引致因素,刻画风险因素作用机理,分析风险空间关联机制的基本逻辑和顺序,围绕中国区域性金融风险的现实问题,给出了多元视角的计量刻画,对于我国金融风险防范工作具有积极理论意义。
中国人民银行重庆营管部课题组,马天禄[4](2021)在《应对疫情影响的财政金融政策协调问题研究——以重庆市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我国财政金融部门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联合制定执行抗疫政策,助推复工复产、稳企业、保就业,取得积极成效。但调研发现,地方财政金融部门在推动相关政策落地时,因目标角度差异、组织传导不畅、政策协调不足等原因,导致政策整体效应弱化;在金融支持疫情应对过程中,地方财政金融部门还面临基层财力不足、地区间资源分配不均、资金使用碎片化、市场化融资成本走高、配套政策执行不到位、资金撬动效应弱等问题,对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有待提升。亟须针对性地解决政策协调配合中存在的问题,更好地支持后疫情时期的稳企业保就业。
段世德,王跃生[5](2020)在《论两次危机应对与美国国家信用的透支》文中提出以国家财政资源投入为主,辅以必要的金融政策手段,是美国应对"次贷危机"和新冠疫情的基本政策,国债融资受"债券-美元"联动机制的影响,应对危机造成过量的流动性释放,实质是"财政赤字货币化",虽能暂时稳定金融市场却使经济更加虚拟化。应对金融危机造成的流动性泛滥、发展投入挤占、干预成本转嫁,海外债投资者权益侵蚀,放大了美国金融市场的风险,削弱了经济发展的基础,美国国家信用出现循环累积的下降,降低了美国资本市场规避国际金融风险的声誉,"去美元化"成为国际货币市场的选择,影响了美国利用全球资源应对危机的能力,强化了美国金融市场的内向化发展,透支国家信用使美国经济发展基础日益脆弱,将动摇美国和美元的国际地位。美国应对危机透支国家信用的教训值得吸取,要提高我国应对新冠疫情政策的科学性,持续提高政府经济治理能力和水平,通过提高经济发展质量补强国家信用,为人民币的国际化创造条件。
张靖佳,刘澜飚,袁芳,王卓[6](2020)在《全球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措施及我国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使全球经济遭受巨大冲击,各国为应对此次疫情,多采取了宽松的货币和财政政策。美国实施的第五轮量化宽松政策与金融危机期间前四轮量化宽松政策有所差异。发达经济体的量化宽松政策会产生溢出效应,影响新兴经济体的汇率、国际资本流动、通货膨胀和资产价格。在应对疫情和量化宽松政策时,多个政策目标之间存在矛盾,可能会使新兴市场国家的政策选择面临"囚徒困境"。我国在采取适合我国国情的财政和货币政策的同时,有必要继续提高政策沟通透明度,对国际资本流入实施适度监管政策,警惕国际游资带来的资本市场泡沫和通货膨胀压力。
周梅芳,刘宇,张金珠,崔琦[7](2020)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宏观经济效应及其应对政策有效性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目标:量化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宏观经济和行业产出的影响以及政府宏观应对措施的有效性。研究方法:利用以中国2017年投入产出表为数据基础构建的CGE模型,引入五条疫情冲击路径和三项宏观应对措施进行模拟分析。研究发现:(1)疫情对宏观经济冲击较大,且对就业(-1.70%)的冲击要大于对GDP(-1.43%),对内需(投资-2.22%、居民消费-0.87%)的冲击要大于对外需(出口-1.90%);疫情对产业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但程度存在非均匀性;在供需两侧冲击中,供给侧冲击是主导影响路径。(2)宏观应对措施有效减缓GDP(-0.90%)和就业(-0.94%)损失,内需也得到改善,但存在造成物价(1.17%)上涨、外需(-6.23%)恶化以及加剧行业产出损失之间差距问题。上述意味着宏观应对措施在宏观层面和行业层面均存在权衡关系。研究创新:基于一般均衡理论框架,测算每条路径的影响,分解每项措施的效果,获得一般性结论。研究价值:为完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经济调节机制提供决策参考。
聂群芳[8](2020)在《创业板上市公司IPO后财务风险控制问题探讨 ——以华凯创意为例》文中提出我国创业板市场于2009年正式在深交所挂牌成立,为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开辟了一条便捷的融资渠道,有效地缓解了当前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现状,于是许多中小企业纷纷选择在创业板市场上市募集发展资金。然而,上市之后的创业板公司面临的市场竞争依旧十分激烈,公司的经营管理水平低下和经营效益不稳定等问题仍然存在,这就要求中小企业必须要正视自身的财务风险。通常,财务风险贯穿于公司整体经营链条中,如筹资、投资、运营及利润分配等,财务风险的存在直接影响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从而影响公司的经济利益。创业板上市公司以其高创新性、高成长性和高收益性得名,在经济增长、科技创新和提供就业等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但是,创业板市场成立时间不长,没有统一独立的交易市场,上市标准也相对降低,再加上创业板上市公司由于其经营风险高、管理制度不健全、融资难等自身特性,导致其在运营管理过程中面临更高的财务风险,而财务风险控制正是针对公司财务风险所采取的有效的事前、事中、事后措施。目前,我国学者对创业板市场的研究大都集中在抑价和超募方面,对于上市公司IPO后财务风险加大以及业绩大幅变动的研究也主要集中于主板和中小板,总体而言,当前针对创业板上市公司IPO后财务风险变动和业绩变化的研究相对而言还比较少。因此,通过分析创业板上市公司面临的财务风险,有针对性地完善公司控制财务风险的措施,对推动创业板上市公司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采取理论与案例相结合的方法,根据论文基本设定,在创业板市场上市公司中有针对性地选取了华凯创意股份有限公司IPO后财务风险加大和业绩大幅波动的案例作为分析对象。在针对华凯创意公司的分析中,先详细阐述创业板上市公司的特征和主要面临的财务风险,紧接着注重分析华凯创意股份有限公司上市后面临的财务风险,公司现有的财务风险控制措施,以及财务风险控制措施面临的问题及原因,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的防控措施。具体而言,在论文的内容构成上,首先详细介绍了财务风险控制的基本理论,在理论层次上对财务风险控制的研究进行基本界定,为整篇文章奠定了理论基础。其次,对华凯创意公司的运营状况以及财务风险控制现存状况进行了详尽的案例分析,有效地识别和评价了华凯创意公司IPO完成初期财务风险控制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影响因素。最后,在深入剖析研究的过程中,针对华凯创意公司存在的问题有的放矢地提出了创业板上市公司IPO完成初期有关防范和控制财务风险的具体建议。本文主要通过合理运用财务风险控制相关理论,并结合华凯创意公司的运行状况和所面临的风险,针对华凯创意公司财务风险控制机制的完善提出具体建议。本文主要包括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言,主要介绍论文研究背景、文献综述、研究思路和方法等;第二部分为理论概述部分,主要介绍创业板上市公司的特征、财务风险控制的内涵、目标及方法和创业板上市公司面临的风险、创业板上市公司财务风险控制的理论基础;第三部分为华凯创意基本情况及IPO后面临的财务风险,主要介绍了华凯创意公司的基本情况和行业特点,并深入剖析了华凯创意公司IPO后面临的财务风险以及公司现有的财务风险控制措施;第四部分为华凯创意IPO后财务风险控制面临的问题和原因,主要分析华凯创意近五年来尤其是上市后财务风险控制面临的问题及原因;第五部分为加强华凯创意IPO后财务风险控制的建议,主要针对前文分析的问题及原因,对症下药地提出完善华凯创意公司IPO后财务风险控制的具体建议。通过全文的分析研究,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推进华凯创意公司财务风险控制机制的完善:第一,提高整体财务风险控制意识并建立相应的财务风险预警机制;第二,提高公司竞争能力并优化公司的资本结构;第三,加快完善公司的信用管理和应收账款管理制度;第四,完善公司的投资决策机制和项目执行管理机制;第五,完善创业板上市公司的后续监管制度。
龙俊鹏[9](2020)在《财政货币政策在系统性金融风险应对中的协调配合》文中研究指明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在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国内外金融风险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加强两大政策在系统性金融风险应对中的协调配合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重点研究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应对系统性金融风险过程中“救什么”(应对范畴)、“何时救”(介入标准)、“怎么救”(政策手段)等问题,对国内外经验做法进行了梳理,通过成本收益法分析了政策介入和退出的标准,通过引入风险溢价和预期的IS-LM-BP模型,结合对现代货币理论的借鉴与批判,分析系统性金融风险状态下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选择问题,运用VAR模型、VEC模型、ARCH类模型,对2008年至2019年中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效果进行了实证分析,并对当前系统性金融风险隐患及应对作了探讨。本文的研究结论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应对范畴。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应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主要目标是消除市场失灵、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包括救金融机构、救金融市场、救实体经济、救社会预期四个方面。二是介入标准。需要考虑介入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政策预期收益和成本,收益包括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实体经济、社会预期等领域,成本包括直接成本、超调成本、道德风险成本、机会成本等方面,预期收益大于预期成本即可介入,并探讨了最优政策资源投入规模。三是政策手段。除传统工具外,必要时财政可为央行资金提供担保,央行为财政政策扩张提供低利率环境和间接融资支持。四是政策效应。在IS-LM-BP模型中引入风险溢价和预期后,持续实施力度过大的政策刺激,可能引发汇率危机和产出下降。五是中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面临的挑战。应急决策和协调机制有待完善,央行利润上缴国家财政的机制执行存在灵活性,货币政策调控与财政政策的联动性有待加强。六是中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应对系统性金融风险效果。2008年至2019年,中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支持经济增长效果比较显着,对市场预期具有一定影响,但对股票市场走势和波动性影响不明显。七是新形势下的系统性金融风险隐患及应对。主要包括中美经贸与金融关系、房地产市场、股票市场杠杆资金、城投债集中违约、以城商行为代表的中小金融机构等风险。据此,本文提出以下几点政策启示:一是加强系统性金融风险监测分析。二是制定系统性金融风险应对预案。三是建立完善应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应急机制。四是加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内生联系。五是正常情形下尽量保持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常态化,危机初期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力度可以超预期,实施中把握好力度与节奏。六是稳妥应对系统性金融风险隐患。必要时,财政政策可突破赤字率限制、为央行担保,货币政策为财政政策间接提供流动性或融资支持,更直接地支持实体经济。对于金融市场风险,一般情况下由市场自行调节,政府不作行政干预,如市场失灵、出现流动性危机并可能导致更大危机,必要时政府可适当入市,但不能试图改变市场趋势。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有序处置中小金融机构风险,明确金融机构及股东、地方政府的责任,必要时中央给予适度支持。七是坚持风险处置与改革开放相结合,在发展中逐步解决风险问题。八是加强国际合作,形成政策合力。
杨勇[10](2019)在《BZT房地产代理公司营销策略优化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房地产呈现快速发展趋势,行业需求也逐渐多样化,特别是商品房市场活跃度进一步提升,而房地产服务业也随之兴起并成熟,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要想提升代理服务的水平,赢得更多的市场,就不得不在营销策略上进行改进,特别是营销策略的创新。而目前房地产代理服务机构的经营策略都难以跟上行业发展的需要,因此营销的技术和模式的创新势在必行。本研究是基于前人所研究的营销理论与目前代理服务机构所具有的营销方式相结合,对代理公司的系统架构、运营模式和销售模式等方面的特点进行梳理和讨论,进而为房地产销售企业的营销策略作深入研究。本论文主要内容分为七大部分:一是对房地产营销的有关名词进行介绍和对房地产营销理论进行分析;二是主要对BZT公司当前的营销策略进行梳理,并指出相关问题;三是对BZT公司目前所处的经营环境条件进行详细分析;四是介绍BZT公司的营销策略优化战略;五是介绍BZT公司的营销定位优化案例;六是介绍BZT公司的营销优化策略;七是介绍BZT公司营销策略优化方案实施的保障措施。
二、当前我国的融资收缩及应对政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当前我国的融资收缩及应对政策(论文提纲范文)
(1)双循环视角下美联储预期加息对中国经济的溢出效应及其应对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文献综述 |
(一)美元加息的溢出效应 |
(二)应对美联储加息政策冲击的国内宏观调控政策效果 |
三、模型设定 |
(一)家庭部门 |
(二)本国生产部门 |
1. 中间产品生产商 |
2. 企业家 |
3. 零售品厂商 |
4. 资本生产商 |
(三)货币政策与政府部门 |
(四)贸易部门 |
(五)市场出清与外生冲击 |
四、参数校准与估计 |
五、美联储加息冲击的溢出效应和政策应对效果分析 |
(一)美联储加息冲击对我国宏观经济金融的溢出效应 |
(二)基于短期视角的应对美联储加息冲击的不同财政货币政策效果比较分析 |
1. 不同政策取向下的财政政策应对效果分析 |
2. 不同政策取向下的货币政策应对效果分析 |
(三)基于长期视角的应对美联储加息冲击的不同财政货币政策效果比较分析 |
1. 国内大循环—内需占比上升情形下应对美联储加息冲击的财政货币政策效果分析 |
2. 双循环相互促进—对外开放扩大情形下应对美联储加息冲击的财政货币政策效果分析 |
六、结论与政策建议 |
(2)政策刺激、企业僵尸化与融资效率(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3 论文框架结构与内容 |
1.4 研究难点与可能的创新 |
2 文献综述 |
2.1 关于政策刺激的相关研究 |
2.2 关于僵尸企业的相关研究 |
2.2.1 僵尸企业界定与识别 |
2.2.2 僵尸企业形成动因 |
2.2.3 僵尸企业的影响与对策 |
2.3 关于融资效率的相关研究 |
2.3.1 融资效率的概念及测度 |
2.3.2 融资效率的影响因素 |
2.4 总结 |
3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
4 研究设计 |
4.1 变量选取 |
4.1.1 政策刺激 |
4.1.2 融资效率 |
4.1.3 僵尸企业 |
4.1.4 控制变量 |
4.2 数据说明 |
4.3 模型设定 |
5 经验结果 |
5.1 倾向评分匹配分析 |
5.2 政策刺激初步影响 |
5.3 政策刺激与企业融资效率 |
5.4 政策刺激与企业僵尸化 |
5.5 政策刺激、企业僵尸化与企业融资效率 |
5.6 本章小结 |
6 稳健性检验 |
7 结论与建议 |
7.1 主要结论 |
7.2 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3)我国区域性金融风险的计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选题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3 研究框架及研究创新 |
第2章 区域性金融风险特征与生成因素及其动态演化 |
2.1 区域性金融风险的概念与特征 |
2.2 区域性金融风险的生成因素 |
2.3 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动态演化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区域性金融风险测算 |
3.1 数据选取与熵权法介绍 |
3.2 我国省级区域性金融风险的测算 |
3.3 地方政府债务违约风险的测算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对区域性金融风险的空间溢出效应 |
4.1 变量选取与模型设计 |
4.2 空间溢出效应实证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产业结构差异对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影响效应 |
5.1 变量选取与模型设计 |
5.2 产业结构差异对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影响效应 |
5.3 产业结构差异性影响效应的动态实现路径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区域性金融风险的空间关联效应分析 |
6.1 数据选取与模型介绍 |
6.2 我国房地产市场的空间关联实证分析 |
6.3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建议与研究展望 |
7.1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7.2 研究不足与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科研成果 |
致谢 |
(4)应对疫情影响的财政金融政策协调问题研究——以重庆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文献综述 |
三、重庆市地方财政应对疫情冲击的主要措施及成效 |
(一)财政支出着重“三保”,发挥社会稳定器作用 |
(二)财政资金向区县倾斜,确保政策红利直达基层 |
(三)充分利用债券市场融资,缓解财政收支矛盾 |
(四)落实财政贴息担保,提供转贷应急周转资金 |
(五)守住风险底线,严控新增各类政府隐性债务 |
四、重庆市金融支持稳企业保就业的主要措施及成效 |
(一)多措并举推动金融支持稳企业保就业 |
(二)金融支持稳企业保就业取得积极成效 |
五、财政金融部门执行疫情应对政策措施存在的问题 |
(一)财政收支平衡压力较大,财力不足制约政策执行力度 |
(二)财政资金统筹力度较弱,资金使用碎片化 |
(三)地方债发行易受市场环境影响,融资成本走高 |
(四)配套政策宣传执行不到位,政策门槛较高制约实施效果 |
(五)小微贷款不良容忍度有待提高,不良资产处置渠道不畅 |
(六)部分区县债务负担较重,新增财政资源分配不均 |
(七)政策目标角度存在差异,支持重点和力度不一致 |
(八)政策实施节奏不合拍,难以形成政策合力 |
六、政策建议 |
(一)适当强化基层政府财力,促进欠发达地区融资 |
(二)加强中长期预算规划,完善市场化融资机制 |
(三)优化财金互动机制,完善政策传导机制 |
(四)发挥金融委办公室作用,牵头推动政策协调 |
(五)优化金融营商生态环境,促进小微企业融资便利 |
(5)论两次危机应对与美国国家信用的透支(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的提出 |
二、两次危机中的美国政府应对政策措施 |
三、应对危机透支了美国的国家信用 |
四、结论与启示 |
(6)全球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措施及我国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美国第五轮量化宽松政策 |
三、量化宽松政策对新兴市场国家的溢出渠道 |
四、全球政策协调与囚徒困境 |
五、中国应对疫情和量化宽松政策溢出效应的政策选择 |
(7)新冠肺炎疫情的宏观经济效应及其应对政策有效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一、研究方法和数据 |
1.本文的CGE模型 |
2.模型数据库构建 |
二、模拟方案设计 |
1.模拟闭合选择 |
2.冲击设定和计算 |
三、模拟结果与分析 |
1.宏观变量影响 |
2.行业产出影响 |
四、结论及政策建议 |
(8)创业板上市公司IPO后财务风险控制问题探讨 ——以华凯创意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关于财务风险产生原因与计量的研究 |
1.2.2 关于财务风险控制的研究 |
1.2.3 关于创业板上市公司财务风险控制的研究 |
1.2.4 文献评述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框架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框架 |
2 创业板上市公司财务风险控制理论概述 |
2.1 创业板上市公司的特征 |
2.1.1 规模相对较小且整体风险较高 |
2.1.2 分布较为集中且科技含量高 |
2.1.3 股权较为集中且市盈率较高 |
2.2 财务风险控制的内涵、目标及方法 |
2.2.1 财务风险控制的内涵和目标 |
2.2.2 财务风险控制的方法 |
2.3 创业板上市公司面临的财务风险 |
2.3.1 系统性风险 |
2.3.2 非系统性风险 |
2.4 创业板上市公司财务风险控制的理论基础 |
2.4.1 资本结构权衡理论 |
2.4.2 风险管理理论 |
2.4.3 内部控制理论 |
3 华凯创意基本情况及IPO后面临的财务风险 |
3.1 华凯创意公司简介 |
3.1.1 华凯创意公司简介及组织结构 |
3.1.2 公司经营范围及所处行业特点 |
3.1.3 华凯创意公司IPO的主要内容与潜在风险 |
3.2 华凯创意IPO后面临的财务风险 |
3.2.1 行业政策变动使公司经营风险增大 |
3.2.2 债务期限结构不合理使偿债风险增加 |
3.2.3 应收账款回款困难增加营运风险 |
3.2.4 公司募投项目延期,项目投资风险增加 |
3.3 华凯创意现有财务风险控制措施 |
3.3.1 资金管理的政策及制度安排 |
3.3.2 对外投资的政策及制度安排 |
3.3.3 业务运营的政策及措施安排 |
3.3.4 成本控制的政策与措施安排 |
3.3.5 人才培养的政策与措施安排 |
4 华凯创意IPO后财务风险控制面临的问题及原因 |
4.1 华凯创意IPO后财务风险控制措施存在的问题 |
4.1.1 公司财务风险控制制度不够完善 |
4.1.2 现有控制难以应对政策变动的风险 |
4.1.3 公司内部资本结构控制措施不合理 |
4.1.4 运营项目投资管理控制效率低下 |
4.1.5 资金回收及客户信用管理不到位 |
4.2 华凯创意IPO后财务风险控制问题根源剖析 |
4.2.1 财务风险意识薄弱及预警体系缺失 |
4.2.2 高度依赖地方政府部门等大客户 |
4.2.3 融资渠道单一,资本成本较高 |
4.2.4 项目执行周期长且需要持续的资金投入 |
4.2.5 创业板上市公司IPO后持续监管不到位 |
5 加强华凯创意IPO后财务风险控制的建议 |
5.1 提高财务风险控制意识并建立预警体系 |
5.1.1 树立全员财务风险控制意识 |
5.1.2 建立并完善财务风险预警体系 |
5.2 提高公司竞争能力并优化资本结构 |
5.2.1 提高竞争能力减少依赖政府部门 |
5.2.2 优化公司资本结构降低筹资风险 |
5.3 完善信用管理和应收账款管理制度 |
5.3.1 完善信用管理制度控制信用风险 |
5.3.2 制定合理的收账政策控制现金流 |
5.4 完善公司投资决策机制与项目执行管理机制 |
5.4.1 加快完善公司投资决策机制 |
5.4.2 进一步完善项目执行管理机制 |
5.5 强化创业板上市公司后续监管 |
5.5.1 不断完善监管制度,提高监管水平 |
5.5.2 建立健全创业板上市公司退市制度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财政货币政策在系统性金融风险应对中的协调配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二、研究思路、框架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与重点 |
(二)重点研究框架 |
(三)研究方法 |
三、创新点与不足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一、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定义与成因 |
(一)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定义 |
(二)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成因 |
二、政府介入系统性金融风险应对和金融危机救助相关研究 |
(一)政府介入系统性金融风险应对的必要性 |
(二)政府救助范畴 |
(三)政府救助措施 |
三、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在系统性金融风险应对中的协调配合相关研究 |
(一)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必要性 |
(二)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方式 |
(三)系统性金融风险应对中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 |
(四)研究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主要理论方法 |
第三章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应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理论分析(一):介入和退出标准 |
一、系统性金融风险应对的范畴 |
二、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介入系统性金融风险应对的标准 |
(一)预期收益分析 |
(二)预期成本分析 |
(三)预期成本收益曲线分析 |
三、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退出系统性金融风险应对的标准 |
(一)退出原则 |
(二)退出标准与时机 |
(三)政策退出的次序与方式 |
四、小结 |
第四章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应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理论分析(二):作用机制 |
一、蒙代尔—弗莱明IS-LM-BP模型 |
二、加入风险溢价因素的IS-LM-BP-RP模型 |
三、加入风险溢价和预期因素的IS-LM-BP-RP-AE模型 |
(一)系统性金融风险状态下预期对IS曲线的影响 |
(二)系统性金融风险状态下预期对LM曲线的影响 |
(三)系统性金融风险状态下预期对BP曲线的影响 |
(四)IS-LM-BP-RP-AE模型中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效应 |
四、极端情形下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选择 |
(一)对现代货币理论(MMT)理念的借鉴 |
(二)对现代货币理论(MMT)理念的批判 |
(三)IS-LM-BP-RP-AE 模型与现代货币理论的结合 |
五、小结 |
第五章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应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国际经验 |
一、美国应对“大萧条” |
(一)背景概况 |
(二)采取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措施 |
(三)政策效果 |
(四)政策退出 |
二、香港应对亚洲金融危机 |
(一)背景概况 |
(二)采取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措施 |
(三)政策效果 |
(四)政策退出 |
三、美国应对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 |
(一)背景概况 |
(二)采取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措施 |
(三)政策效果 |
(四)政策退出 |
四、小结 |
第六章 中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应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做法与建议 |
一、中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应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主要做法 |
(一)上世纪90年代处置国有银行不良资产风险 |
(二)清理整顿金融“三乱” |
(三)全国农信社风险处置 |
(四)本世纪初国有银行风险处置与股份制改革 |
(五)2015年应对股市异常波动 |
(六)包商银行接管 |
二、中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应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不足及原因 |
(一)传统机制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突发系统性金融风险应对需求 |
(二)央行向国家财政上缴利润机制执行的灵活性加大 |
(三)货币政策调控与财政政策之间的内生联系有待进一步加强 |
三、完善机制的政策建议 |
第七章 中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应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实证分析 |
一、变量数据与模型说明 |
二、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的影响(VEC模型) |
(一)数据平稳性检验 |
(二)协整检验与VEC模型 |
(三)格兰杰因果检验 |
(四)脉冲响应函数与方差分解 |
(五)小结 |
三、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对股市走势的影响(VAR模型) |
(一)数据平稳性检验 |
(二)VAR模型的构建 |
(三)格兰杰因果检验 |
(四)脉冲响应函数与方差分解 |
(五)小结 |
四、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对股市波动性的影响(ARCH类模型) |
(一)数据平稳性检验 |
(二)ARCH效应检验 |
(三)模型拟合 |
(四)结果分析 |
(五)小结 |
五、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对股市波动性的影响(VAR模型) |
(一)VAR模型的构建 |
(二)格兰杰因果检验 |
(三)脉冲响应函数与方差分解 |
(四)小结 |
六、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对投资者信心的影响(VAR模型) |
(一)数据平稳性检验 |
(二)VAR模型的构建 |
(三)格兰杰因果检验 |
(四)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 |
(五)小结 |
第八章 新形势下中国的系统性金融风险隐患及应对 |
一、新形势下中国可能存在的系统性金融风险隐患 |
(一)实体经济领域可能存在的系统性金融风险隐患 |
(二)金融市场领域可能存在的系统性金融风险隐患 |
(三)金融机构领域可能存在的系统性金融风险隐患 |
二、应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储备 |
(一)应对实体经济领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
(二)应对金融市场领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
(三)应对金融机构领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
三、小结 |
第九章 结论与启示 |
一、主要结论 |
(一)系统性金融风险应对的范畴 |
(二)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介入与退出系统性金融风险应对的标准 |
(三)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应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手段 |
(四)中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应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效果 |
(五)当前中国可能存在的系统性金融风险隐患 |
二、政策启示 |
中外文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攻读博士期间的学术成果 |
(10)BZT房地产代理公司营销策略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相关理论概述及研究现状 |
2.1 相关理论概述 |
2.1.1 4P、4C、4R理论 |
2.1.2 房地产营销的内涵及特点 |
2.2 文献综述 |
2.2.1 国外文献综述 |
2.2.2 国内文献综述 |
2.2.3 文献评述 |
第三章 BZT公司的营销策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
3.1 BZT公司简介 |
3.2 BZT公司当前的营销策略 |
3.2.1 价格策略 |
3.2.2 渠道策略 |
3.2.3 促销策略 |
3.3 BZT公司营销策略存在的主要问题 |
3.3.1 产品定位不够准确 |
3.3.2 销售价格与行业走势错位 |
3.3.3 促销广告带有虚假成分 |
3.3.4 营销渠道单一 |
3.3.5 房地产营销人员素质不高 |
第四章 BZT公司营销环境分析 |
4.1 宏观环境分析 |
4.1.1 政策环境 |
4.1.2 经济环境 |
4.1.3 社会与文化因素 |
4.2 行业竞争分析 |
4.2.1 开发商因素 |
4.2.2 行业竞争者因素 |
4.2.3 客户因素 |
4.2.4 潜在竞争者因素 |
4.2.5 替代品因素 |
4.3 微观环境分析 |
4.3.1 目标客户群的需求分析 |
4.3.2 BZT公司主要竞争对手分析 |
4.3.3 公司内部资源分析 |
4.4 BZT公司的SWOT分析 |
4.4.1 优势分析 |
4.4.2 劣势分析 |
4.4.3 机会分析 |
4.4.4 威胁分析 |
4.4.5 SWOT矩阵分析 |
4.4.6 BZT公司战略重点 |
第五章 BZT公司营销定位优化案例 |
5.1 营销优化的背景 |
5.2 BZT营销策略优化目标 |
5.3 BZT公司营销定位优化案例 |
5.3.1 项目市场细分依据 |
5.3.2 区域板块细分市场 |
5.3.3 购房者年龄与家庭结构细分市场 |
5.3.4 按购房者购买目的与经济实力细分市场 |
5.3.5 项目目标客群定位 |
5.3.6 项目综合市场定位 |
第六章 公司营销策略优化策略 |
6.1 产品策略 |
6.2 价格策略 |
6.3 促销策略 |
6.3.1 广告促销策略 |
6.3.2 组织看房活动 |
6.3.3 知名度的营造 |
6.3.4 促销方式的选择 |
6.3.5 老客户的开发利用 |
6.4 渠道策略 |
6.4.1 直接渠道策略 |
6.4.2 间接渠道策略 |
6.5 有形展示策略 |
第七章 BZT公司营销策略优化方案实施的保障措施 |
7.1 组织结构保障 |
7.2 信息保障 |
7.3 人力资源保障 |
7.4 公司文化建设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当前我国的融资收缩及应对政策(论文参考文献)
- [1]双循环视角下美联储预期加息对中国经济的溢出效应及其应对措施研究[J]. 潘敏,易宇寰. 金融经济, 2021
- [2]政策刺激、企业僵尸化与融资效率[D]. 田伊雪. 浙江大学, 2021(09)
- [3]我国区域性金融风险的计量研究[D]. 李卓. 吉林大学, 2021(01)
- [4]应对疫情影响的财政金融政策协调问题研究——以重庆市为例[J]. 中国人民银行重庆营管部课题组,马天禄. 当代金融研究, 2021(Z1)
- [5]论两次危机应对与美国国家信用的透支[J]. 段世德,王跃生. 经济学家, 2020(12)
- [6]全球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措施及我国对策研究[J]. 张靖佳,刘澜飚,袁芳,王卓. 华北金融, 2020(10)
- [7]新冠肺炎疫情的宏观经济效应及其应对政策有效性研究[J]. 周梅芳,刘宇,张金珠,崔琦.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20(08)
- [8]创业板上市公司IPO后财务风险控制问题探讨 ——以华凯创意为例[D]. 聂群芳. 江西财经大学, 2020(12)
- [9]财政货币政策在系统性金融风险应对中的协调配合[D]. 龙俊鹏.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0(12)
- [10]BZT房地产代理公司营销策略优化研究[D]. 杨勇. 广西大学,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