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Word也能查农历(论文文献综述)
邱念洪[1](2021)在《卫西琴与民国的反省现代性思潮(1913-1938)》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邹佳[2](2021)在《胡行之及其《外来语词典》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愈加丰富,汉语语言面貌呈现多样化,外来词研究的发展进入繁盛期。在此我们回望历史,选取我国第一部外来词词典《外来语词典》为研究对象,在语言接触学推动下,当代汉语的社会语言学关照中,立足词汇学和词典学理论,通过宏观和微观层面,对词典进行定量与定性分析,考察《外来语词典》突出的编纂特征及其成因。从而全面而客观地评估《外来语词典》作为我国第一部专门的外来词词典的语言研究价值和编纂指导意义。以期提升学界对它的关注和对其词典编纂历史地位的认可度,探讨百年前外来词词典编纂特点和规律,为当下外来词研究和专门类词典编纂提供新的可靠史料和依据。全文包含绪论一共六章,二至五章为主体部分,第二章在考据史料的基础上结合实地考察,用全景式视角考察了胡行之生平及其社会活动历程和创作经历,概述了《外来语词典》其书。第三章作为全文中心,是对整本词典主体部分的考察,这一章详细描写了《外来语词典》在收词分类、体例编排、注源释义等方面的具体编纂情况。第四章通过与同时代的内向型汉语新词词典和外向型汉语新词词典的比较,归纳出《外来语词典》在收词分类上、体例编排上、释义注源上等多方面的编纂特征,并对其特征溯因,追寻其背后更深层次的助力推手和成因动机。第五章集中探讨《外来语词典》编纂的开创性及启示,从而获得符合当下语文型外来词词典发展趋势和学习型汉语词典中外来词编纂前景的新启示。最后,第六章总结全文,揭示《外来语词典》的意义和价值。胡行之在《外来语词典》中对外来词的分类、注源、释义方面的新尝试,对外来词的研究以及外来词词典的编纂都有着较为深远的影响,其中以词语输入形式(词语结构)为基准的分类理念和对词语考源方面做出的思考及实践,都对当下内向型外来词词典的编纂,以及外向型汉语学习词典中外来词的编纂有着借鉴意义。
严瑶[3](2021)在《中国古代文学木芙蓉意象与题材研究》文中指出
石文珍[4](2019)在《1900-1910报刊民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1900年至1910年,得新兴传播媒介和印刷技术之助,民歌开始在报刊上刊载,这是民歌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同时报刊民歌成为该时期先进知识分子借助文学启蒙民众的重要载体。民歌借助报刊这个新式传媒,展现出与明清以“私情”为主要特色的民歌迥乎不同的面貌。本文分四个部分,另有绪论和附录作为补充。绪论部分,界定报刊民歌的范围和1900-1910这个历史时期,梳理当前学界清末民初民歌研究大致的情况,择要分析了报刊民歌栏目的名称。第一章,分析报刊民歌滥觞的社会文化土壤。立足于明清士商合流和商业通俗文学发展的背景,结合晚清白话文运动和白话报的风潮,梳理报刊民歌出现的社会文化条件。第二、三、四章主要以《新小说》《绣像小说》《安徽俗话报》《灿花集》为个案,探讨报刊民歌发展的历史脉络。《新小说》“杂歌谣”栏目是报刊民歌的开端,在“杂歌谣”之后,报刊民歌继续发展,以《绣像小说》“时调唱歌”和《安徽俗话报》“诗词”为主要代表。紧接着具有代表性的是专业民歌刊物《灿花集》的出现。第五章,对报刊民歌的内容进行了分类,分为时事政治类、社会新闻类、风俗世态类、劝诫类、启蒙类、其它类六大类,总结报刊民歌关切时事的特点,指出其走出明私情民歌藩篱的特殊成就。第六章首先是关注报刊民歌的曲、词形态,此时期的报刊民歌呈现出三种形态:“旧调新词”“旧调旧词”“新调新词”。其次从传播媒介、传播效果、传播受众这三个方面探究了报刊民歌的传播形态。第七章,论述报刊民歌的社会价值和文学价值,如反映动乱的社会现实,保存社会史料,激发民众“救亡图存”的意识。同时报刊民歌的出现,提高了民歌的社会地位。报刊民歌确定无误的刊刻日期,成为民歌年代考证研究中重要的时间参考。附录第一部分是1900-1910报刊民歌篇目汇录,第二部分是当时四种主要报刊刊载民歌的汇录。1900-1910,是清王朝统治的最后阶段,也是全新政体民国建立的前夜。在此一特殊时期,民歌借助报刊这个新式传媒,较大限度地参与到社会历史文化进程中,因而具有较强的特异性和研究价值。
孔蓓[5](2018)在《末法殿中法永住 ——河北正定隆兴寺摩尼殿明代配置解读》文中研究指明本文研究的核心问题是摩尼殿作为一座北宋皇佑年间遗构,它的始建很可能是为了迎接末法时代的来临;四百余年後斗转星移,经过明成化年间重新配置,“佛法”得以在这座末法之殿中“永住”。本文试图探索摩尼殿始建年代的特殊宗教意涵;明成化时期殿内新置图像的题材内容和配置内涵,特别是殿内檐墙佛传壁画的粉本、佛典依据及其蕴涵的“传法”思想。本文主要运用图像学和图像志的方法分析图像构成与特点,注重对图像来源的分析,并将其与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时代相同地域以及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图像比较。同时,运用历史文献学的方法挖掘古代地方志、寺志、碑文和墨书题记中隐藏的关键资讯。目前对於明代佛传故事画的研究,关注点多在佛教美术与世俗因素间相互关系的解读上,强调世俗性因素对该题材的影响,鲜少回归此类题材的本质,即佛传故事画产生和发展的最初且最终目的——保证佛法的传承。相较於其他一般明代寺院佛传故事画图像的“中国化”,摩尼殿檐墙壁画显然回归了“佛法”之本源。这是摩尼殿内檐墙壁画与其他明代佛传故事壁画的本质区别之所在。全文共分三章,第一章简要叙述隆兴寺的地理位置与寺院配置,以及摩尼殿的建筑形制,分析“摩尼殿”一名的宗教内涵及此殿肇建之初的“末法”思想。第二章阐述明成化年间摩尼殿内重新配置的情况、对殿内的图像配置方式及其内涵进行尝试性讨论,并重点对檐墙壁画的内容进行了考订、辨识和解读,探索其主事者和当时的社会背景。第三章针对个别图像的文本依据与来源做个案研究,分析壁画的粉本,分析其蕴含的“法住”思想。
夏皓[6](2018)在《高丽大觉国师义天佛教文献研究》文中指出大觉国师义天,是高丽时代佛教的“双璧”之一,国内研究多偏重义天入宋求法及人物交往这一段经历,对义天佛教文献上贡献上的研究着力较少。本文着重考察义天诸种遗着,发掘义天在佛教文献方面的贡献。上编研究编。编写义天年谱,先辨明所取资文献,利用最切近的三篇碑文爲骨,又摘《大觉国师文集(外集)》可定年月者入谱,再增入诸种史籍中与书籍交往有关的内容,资料来源叙述相迕的加以考按,冀望做出准确而丰富的义天年谱。义天遗着中的《圆宗文类》是十分重要的选本。本文对《圆宗文类》进行了详细的考证,细细推寻其成书起迄,考察此书编纂体例,探寻其在各国的流传影响。文献方面特别对第一卷进行了逐一的考按,因爲此卷《韩国佛教全书》、大藏经都失收,文本难以寻得,国内也鲜见利用,而其版本价值甚至有超过某些敦煌写经佚文的方面。又对日本金泽文库残存第二十一卷佚文进行考述,利用新见北宋本《西湖结莲社集》等善本,对第二十二卷相应选文做了考订,在文献上对《圆宗文类》进行了较爲全面的考察与订正。本文在义天与高丽“续藏经”的章节对“续藏”雕造的组织形式等基本情况进行了考察,利用大屋德城《高丽续藏雕造考》等重要研究成果,梳理了“续藏”在各国流传影响情况。《新编诸宗教藏总录》是义天雕造“续藏”初期蓝本,反映了义天在各国搜集教藏的情况,本文对其版本情况以及着录文献情况进行了的基本的研究。下编校录编。主要对《圆宗文类》卷第一和《释苑词林》残卷五卷进行校录。其中《释苑词林》残卷收有晏殊、杨亿等人的佚文10篇,十分难得,而陈尚君老师已有论文对其介绍,本文主要通过他校法校录异同,对10篇以外的文章也予以关注。
陈艳红[7](2017)在《电视时评《文化正午》的文化内涵研究》文中认为《文化正午》是央视三套2010年推出的一档电视文化时评栏目,节目主要以文化为切入点,用文化的视角对当下热点新闻和现象进行理性、专业的分析和解读,并以权威的思维、理论给予受众主流价值观的引导。本文首先从时评的发展起源来探究电视时评的发展。我国的时评文体可追溯至十九世纪初外国传教士来华创办宣传宗教教义的报刊说教,而后报刊逐渐产生针对社会的言论和短评,此为时评文体的发端。进入二十世纪以后,多媒体的发展使得时评在电视媒体上也大放异彩。论文从第三章开始对《文化正午》命名、阶段发展以及栏目目前发展状况进行深入分析,将《文化正午》划分为前三年不断调适的探索阶段以及后三年的趋向稳定阶段,并对两个阶段的栏目进行了纵向比较,得出了两个阶段的节目在选题、主持人以及播出时间等方面都存在差异之处。论文第四章主要探索《文化正午》栏目的文化内涵,并分别从文化品格、文化引导和文化意义三方面进行了详细论述,对《文化正午》栏目的主持人和受众分别进行分析,强调主持人形象、个性气质、语言、姿态等文化对于一档栏目的重要影响以及准确的受众定位对于栏目品牌化的必要性和栏目的非功利性主流价值观取向。节目还从文化的诱导、镇定和提升三方面论述了《文化正午》的社会引导作用,并将节目内容划分为影视类、文学类和时事热点类三类题材分别阐述《文化正午》极力引导受众核心价值观、提升审美品味和鉴赏能力的文化意义。论文最后还提出了《文化正午》停播的猜想以及节目改进设想。
吴记峰[8](2016)在《内生与建构:激活村民自治资源的尝试与悖论 ——以华南云台村村委会下移改革为个案》文中研究指明我国以建制村为基础的村民自治在经历了30多年的曲折发展之后遇到了很多的困难和问题,进入了发展的瓶颈期。而在建制村以下更基础的社会单元,村民自治则以其内在价值和力量呈现出强劲的生机与活力。处于华南地区的清远市正是基于自然村与村民小组一级自治的传统资源与内在活力启动了村民自治重心下移改革,着力通过复归自然村自治传统、连接传统乡村社会自治来激活自治资源。这样的一场改革缘何在属于粤北山区的清远市发生,传统时期的这片乡土曾经内生出怎样的自治形态,这种自治形态又能否在当前这样一个现代国家体系与乡土社会土壤中被真正重构?换言之,政府主导下的激活自治资源的努力能否达到预期改革绩效?本文就是要回归历史最深处、重返社会最基层,以处于改革风口浪尖的云台村为考察基点,通过对传统乡村自治和现代村民自治的对比研究以及对村民自治重心下移改革的参与式观察全面解读现代化进程中以村委会下移激活村民自治资源的尝试与悖论,进而提出在新的历史节点上挖掘村民自治资源的有效路径。村民自治重心下移改革是建立在传统社会自治以及当前建制村以下村民自治活力的基础之上的。因此,对传统宗族社会内生的传统乡村自治形态以及现代国家建构下的建制村以下村民自治的对比研究是本研究的基石,而小村落在大变迁面前的反应、小村落对于大改革的回应也是本文研究的重要内容。作为一项参与式研究,笔者努力融入到了云台村这个华南自然村落之中,通过深入挖掘有关传统宗族社会的乡土记忆和文字材料来重现较为真实的传统乡村自治形态,通过全面梳理沧海桑田中吴氏族人的生命轨迹来呈现较为完整的社会变迁过程,通过细致发掘新的历史节点上华南乡村自治实态来考察自治下移改革的社会基础,通过参与观察改革全过程来发掘政府主导的自治复归所面临的现代国家建构与村民自治重构的内在张力,最后在对村民自治重心下移改革形成基本结论的同时探究新时期激活自治资源的有效路径。本文以参与式研究的方法对以激活自治资源为归依的村民自治重心下移改革的改革依据、改革方案、改革土壤、改革过程、改革成效等进行了全景式探究,从而对村民自治三十多年的发展以及村民自治重心下移改革本身进行深入的反思,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村民自治进一步发展的崭新路向。首先,本文还是回到历史深处,在历史场域中探究传统乡村自治的完整形态,从而对传统社会自生自发的自治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参见第二章)。其次,本文将对现代国家建构下的村民自治尤其是建制村以下社会单元的村民自治实态进行深入的挖掘,并与传统社会的宗族村自治进行全面的对比(参见第三章)。也正是现代村民自治与传统乡村自治所面临的社会土壤与社会环境的不同,政府主导的村民自治重心下移改革在掀起了乡村体制变革、导致乡村秩序变换的基础上最终衍化为了草根自治的再度行政化的过程,形成了改革的第一个悖论。让人庆幸的是,当改革的浪潮暂告一个段落,古老的传统村落反倒又自发的找寻着内部的均衡点,自然村的草根自治也再次萌发出新的生机,改革也因此产生了又一个悖论(第四章)。云台村的改革实践表明村民自治重心下移改革终将难达其效,复归传统自治的努力终将难以复归传统。但与此同时要看到的是,传统不可复归并不代表着没有传统自治资源可供挖掘,激活村民自治资源关键要探寻到挖掘传统资源的最佳方式与有效路径,进而探索新时期村民自治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第五章)。
李绍华[9](2016)在《彝文《祭奠亡灵经》整理与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祭奠亡灵是绵延于人类社会历史长河中的重要民俗事项,《祭奠亡灵经》是这一民俗活动的重要产物,蕴涵丰富的文化信息。经文内容涉及彝族古代社会、政治、历史、宗教、礼仪、民俗等各个方面。祭奠亡灵被视为个体生命终结的最后仪式,在整个宗教活动中最为重要,在整个人生礼仪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彝文《祭奠亡灵经》是在仪式上呗耄念诵的经书。本文在对原着经文进行校勘、注音、翻译、注释的基础上,与文献相关的礼俗和各种仪式亦作深入的考察、分析,以期对经书予以科学解读,并对经书与仪式及其文化作初步探讨,力求充分揭示经文中所蕴藏的文化内涵,以彰显其文献资料价值。本文由绪论、正文、结语三部分组成。一、绪论:叙述论文的研究目的与意义;梳理与本论文相关的国内外研究情况;本论文研究思路与方法;从概念阐释、生态背景、版本和馆藏情况等四个方面对彝文《祭奠亡灵经》的流传、应用、保存情况和文本特征进行概述;概括描述本论文的篇章结构和研究内容;文本译注说明,交代和说明彝文经书译注的体例、事项。二、正文:第一、三、四、五章是论文的主体部分。翻译采用四行体翻译体例,其中第一行为原文录入,第二行为国际音标注音,第三行为直译,第四行为意译。注释部分,以字词校注、名词解释、文化术语阐述等形式对原文进行校勘,疏通字、词、句,使文意顺畅通达。特别是对疑难字词和重要文化术语作详尽的研究性注释,力求对经文中的特殊文化事象进行深入的研究和阐释。第一章《祭奠亡灵经·献礼篇》译释。除抄书者《自序》外,包括与献礼有关的“享礼”、“打结”、“转场献吉礼”、“解结”、“翻牲”和“受礼”七个篇章。献礼仪式上要虔诚地向亡灵祭献礼品,邀请亡灵前来领受,带着祭品奔赴祖界,更好地保佑子孙后代。第二章《祭奠亡灵经·祝颂祈福篇》译释。包括与祝颂祈福有关的“天颂”、“赞贤”、“颂嫘奶”、“祈吉”四个篇章。通过祝颂祈福仪式,既夸赞神灵,又提高亡灵身份和地位,祈求神灵和亡灵保佑、庇护子孙后代,使子嗣大繁衍、大吉大利、平安幸福。第三章《祭奠亡灵经·献药篇》译释。包括与“献药”有关的“叙药”、“配药”和“献药”三个篇章。通过呗耄向亡灵叙述各种药礼,并传授药名、药方,希望亡灵到祖居地后懂得用药和治病。同时,也是对生者医药知识的普及活动。献药的目的是让亡灵无病无痛地赶赴阴间,到阴间健康生活,更好地保佑亲人。第四章《祭奠亡灵经·禳解篇》译释。包括与“禳解”有关的“解草圈”、“神座封邪清净”、“神座掩埋清净”和“隔鬼避邪”四个篇章。祭场上神灵、亡灵、亡亲、祭礼可能会沾染各种污秽,念诵经书并祓除种种邪祟。第五章《祭奠亡灵经·安灵启灵篇》译释。包括与“启灵”有关的“安灵”和“启灵”二个篇章。论述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谁也无法阻挡,劝说亡灵不要留恋世间,速速奔赴祖居地,早日与祖先聚首,去享受祖界天堂般的理想生活。同时,安慰生者不要过度悲伤和哀痛。结语部分就彝文《祭奠亡灵经》的文献特点和传承方式等进行总结和概括,提出自己的观点,并探讨祭奠亡灵习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杨雪瑾[10](2016)在《张德瀛词与词学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张德瀛是清末民初岭南地区比较重要的一位词人,他受乾嘉考据思想影响较大,身上带有明显的常州词派烙印。张德瀛尊词体,重寄托;其词充分体现了当时动荡时代中的社会剧变对知识分子心灵的冲击,家国之忧与行旅之感是张词的重要构成,以岭南风物与岭南民俗为主的地域特色是张词风格的底色,词人与画家的双重身份则使张词具有词画交叉的别样美感。张词深婉雅健,张德瀛作词主张“意内言外”,重考据,重音律,重技法,表现出了对词学传统的守望与坚持。张德瀛论词词史意识浓厚,具有相当的理论自觉意识与实践精神,在品藻同时代词家方面尤其表现出色,由点到面地勾勒出了晚清粤词词坛的基本风貌。《词征》对词集版本与词调音律的考证颇有文献价值。随着西学的传入以及时代的发展,新的词学研究方式也开始萌芽并日渐成熟,所以站在时代路口的张德瀛以其对词学传统的守望,应当被定位为最后一批传统词学家的代表之一。
二、Word也能查农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Word也能查农历(论文提纲范文)
(2)胡行之及其《外来语词典》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相关问题的研究现状 |
1.2.1 汉语外来词词典编纂及研究现状 |
1.2.2 20 世纪初期汉语外来词词典编纂研究现状 |
1.2.3 胡行之及《外来语词典》研究现状 |
1.3 理论基础和语料来源 |
1.3.1 理论基础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内容 |
1.3.4 《外来语词典》中“外来词”的内涵与外延 |
第二章 胡行之生平和学术成就 |
2.1 胡行之生平概况 |
2.1.1 前人研究综述 |
2.1.2 人物生平新考 |
2.2 胡行之创作历程概况 |
2.2.1 任职教员求索期 |
2.2.2 留学归来创作高峰期 |
2.2.3 晚年创作锐减期 |
2.3 胡行之语言学背景及作品概况 |
2.4 《外来语词典》编纂背景考察 |
第三章 《外来语词典》的编纂 |
3.1 《外来语词典》其书 |
3.2 收词 |
3.2.1 收词数量及原则 |
3.2.2 收词词性 |
3.2.3 收词类别 |
3.3 分类 |
3.3.1 一般分类视角 |
3.3.2 本书分类视角 |
3.4 体例 |
3.4.1 宏观结构 |
3.4.2 微观结构 |
3.5 释义 |
3.5.1 释义方式分类 |
3.5.2 释义方式归纳 |
3.6 注源 |
3.6.1 注源统计 |
3.6.2 注源方式 |
第四章 《外来语词典》特征分析及归因 |
4.1 《外来语词典》编纂特征分析 |
4.1.1 分类特征 |
4.1.2 注源特征 |
4.1.3 释义特征 |
4.1.4 小结 |
4.2 《外来语词典》编纂特征归因 |
4.2.1 社会客观原因 |
4.2.2 编者主观原因 |
第五章 《外来语词典》编纂开创性及启示 |
5.1 《外来语词典》编纂开创性 |
5.1.1 研究领域的开创 |
5.1.2 编纂体例的开创 |
5.2 《外来语词典》的编纂启示 |
5.2.1 对汉语外来词词典编纂的启示 |
5.2.2 对外向型汉语词典编纂的启示 |
第六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胡行之《宜庐自编年谱》封页、扉页及首页影印图 |
附录二 《外来语词典》扉页、前言和主体部分影印图 |
附录三 胡行之创作年鉴表(1928-1960 年) |
附录四 《外来语词典》所注日源词词表(共119 项) |
附录五 《外来语词典》所注梵源词词表(共90 项) |
附录六 《外来语词典》所注俄源词词表(共30 项) |
致谢 |
(4)1900-1910报刊民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对象和范围 |
二、研究价值与意义 |
三、研究现状 |
四、1900-1910 报刊民歌栏目释名 |
第一章 报刊民歌肇启的文化土壤 |
第一节 明清通俗化潮流的延续 |
第二节 清末白话文运动与白话报风潮 |
第二章 发轫:《新小说》之“杂歌谣” |
第一节 《新小说》 |
第二节 “杂歌谣”栏目 |
第三节 从新乐府到粤讴 |
第三章 发展:流行的“时调唱歌”与“诗词”里的民歌 |
第一节 流行的“时调唱歌” |
第二节 “诗词”里的民歌 |
第四章 专业化:民歌期刊《灿花集》 |
第一节 《灿花集》简介和宗旨 |
第二节 《灿花集》的作品 |
第三节 《灿花集》的开创性 |
第五章 1900-1910 报刊民歌题材分类 |
第一节 时事政治类 |
第二节 社会新闻类 |
第三节 风俗世态类 |
第四节 劝诫类 |
第五节 启蒙类 |
第六节 其它类 |
第六章 报刊民歌形态新变 |
第一节 报刊民歌曲、词形态新变 |
第二节 民歌传播形态新变 |
第七章 1900-1910 报刊民歌的价值 |
第一节 社会价值 |
第二节 文学价值 |
结语 |
附录 |
1900-1910年代报刊民歌篇目汇录 |
主要报刊民歌辑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末法殿中法永住 ——河北正定隆兴寺摩尼殿明代配置解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研究对象 |
研究史 |
研究目标及方法 |
第一章 末法之殿 |
1.1 隆兴寺 |
1.1.1 地理位置 |
1.1.2 寺院布局 |
1.1.3 历史沿革 |
1.1.4 摩尼殿寺内其他建筑的关系 |
1.2 摩尼殿 |
1.2.1 “摩尼殿”之名 |
1.2.2 建筑形制 |
1.2.3 始建年代 |
1.3 “末法”之殿 |
1.3.1 宋辽时期的末法说 |
1.3.2 辽代重熙年间的末法观 |
1.3.3 宋、辽佛教之关系 |
第二章 法住之体 |
2.0 明代的建制 |
2.1 殿内配置 |
2.1.1 明成化年间的配置情况 |
2.1.2 道光二十四年至1920年代的配置情况 |
2.1.3 现存殿内配置 |
2.2 以“释迦牟尼”为中心的说法道埸 |
2.3 正本清源:檐墙佛传故事壁画新解 |
2.3.1 画面辨识 |
2.3.1.1 榜题错误的画面 |
2.3.1.2 无榜题画面辨识 |
2.3.1.3 檐墙壁画空白处的画面推测 |
2.3.2 檐墙壁画缘起 |
2.3.2.1 绘制年代 |
2.3.2.2 创立者及其意图 |
2.3.2.3 社会背景 |
第三章 佛法永住 |
3.1 檐墙壁画的粉本 |
3.1.1 《释氏源流》 |
3.1.2 以山西明代寺院为代表的粉本 |
3.2 所选故事片段的意义 |
3.3 檐墙壁画的特殊性——“法住”思想的体现 |
结语 |
附录 |
1.《重塑背坐口音圣像记》 |
2.《重修摩尼殿碑记》 |
3.《隆兴寺志》载“梦堂和尚传” |
4.《江湖清问》 |
5..摩尼殿檐墙佛传故事壁画与《释氏源流》“宝成一”类型的比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高丽大觉国师义天佛教文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上编: 研究编 |
第一章 义天年谱 |
第二章 《圆宗文类》的编纂 |
第一节、版本存佚 |
第二节、编纂时间 |
第三节、编纂形式 |
第四节、流传影响 |
小结 |
第三章 《圆宗文类》诸卷述考 |
第一节、卷第一“诸文发题类”逐篇考按 |
第二节、卷第十四“诸文行位类”述略 |
第三节、卷第二十一“诸文别章类”佚文考述 |
第四节、卷第二十二“赞颂杂文类”新见《西湖结莲社集》等考校 |
第五节、其他卷帙目录辑考 |
第四章 义天与高丽“续藏经” |
第一节、高丽大藏经的雕造次数 |
第二节、高丽“续藏经”刊刻述考 |
第三节、《新编诸宗教藏总录》目录考略 |
下编:校录编 |
《圆宗文类》卷第一校录 |
《释苑词林》残卷校录 |
主要参考文献 |
致谢 |
(7)电视时评《文化正午》的文化内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内容及现状 |
1.1.1 研究内容 |
1.1.2 研究现状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创新点 |
第2章 时评与电视时评 |
2.1 时评概念 |
2.2 时评发展历史 |
2.3 我国电视时评发展概述 |
第3章 《文化正午》发展概况 |
3.1 《文化正午》的命名 |
3.2 《文化正午》主题解读 |
3.3 《文化正午》的开播及发展阶段 |
3.3.1 探索阶段(2010 年-2013 年) |
3.3.2 趋向稳定阶段(2013 年-2016 年) |
第4章 《文化正午》文化内涵 |
4.1 《文化正午》的文化品格 |
4.1.1 主流价值取向的非商业性 |
4.1.2 受众定位的文化反省意识 |
4.1.3 主持人形象的稳重大方 |
4.2 《文化正午》的文化引导 |
4.2.1 《文化正午》的文化诱引 |
4.2.2 《文化正午》的文化镇定 |
4.2.3 《文化正午》的文化提升 |
4.3 《文化正午》的文化意义 |
4.3.1 影视剧的发展与反思 |
4.3.2 文学的传承与发扬 |
4.3.3 时事热点的审思与警示 |
第5章 《文化正午》停播的反思 |
5.1 《文化正午》停播的假设 |
5.2 《文化正午》的改进设想 |
第6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所获荣誉 |
致谢 |
(8)内生与建构:激活村民自治资源的尝试与悖论 ——以华南云台村村委会下移改革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一、研究缘起与问题提出 |
二、已有研究与研究述评 |
(一) 内生与自发:传统乡村社会自治 |
(二) 自生与建构:当代农村村民自治 |
(三) 探索与挖掘:村民自治形式创新 |
三、研究视角与论文价值 |
四、研究思路与论文结构 |
五、研究方法与田野工作 |
六、研究因缘与个案介绍 |
第二章 社会内生性的传统自治:村委会下移的历史依据 |
一、宗族村内生自治 |
(一) 聚族而居 |
(二) 产权私有 |
(三) 内生事务 |
(四) 长老治村 |
(五) 族规规训 |
二、宗族村与社会 |
(一) 乡绅治乡 |
(二) 村间社会 |
(三) 乡村集市 |
(四) 汇织与会 |
三、宗族村与保甲 |
(一) 乡村有保甲 |
(二) 保甲靠宗族 |
四、宗族村与国家 |
(一) 县政补充村治 |
(二) 县政难替村治 |
(三) 县政借助村治 |
五、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国家建构下的村民自治:村委会下移的社会基础 |
一、自然村自治变迁 |
(一) 土地改革自治受影响 |
(二) 高级社中自治遭挤压 |
(三) 公社制下他治达高峰 |
(四) 改革开放后自治再兴 |
二、自然村内部自治 |
(一) 走向开放 |
(二) 产权公有 |
(三) 事务多元 |
(四) 队委治村 |
(五) 村规式微 |
三、自然村与社会 |
(一) 乡贤不在乡 |
(二) 村间弱社会 |
(三) 乡缺自组织 |
四、自然村与国家 |
(一) 政权下乡 |
(二) 资源进村 |
五、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草根自治的再度行政化:村委会下移的改革实践 |
一、激活自治资源的村民自治改革 |
(一) 村级组织建设 |
(二) 自治下移改革 |
(三) 农村治理转向 |
(四) 云台改革试验 |
二、基于经验本位的乡土社会反应 |
(一) 县乡干部论改革 |
(二) 基层政府推改革 |
(三) 基层群众看改革 |
三、推动改革实践的乡村建设试验 |
(一) 共建生态新村 |
(二) 创新经营体制 |
(三) 变革产权制度 |
(四) 理顺村级组织 |
四、实现基层重构的村级换届选举 |
(一) 选举委员会选举 |
(二) 村委会候选人选举 |
(三) 村委会换届选举 |
(四) 村级组织选举 |
五、走向悖论的自然村自治行政化 |
(一) 多头领导 |
(二) 权责不清 |
(三) 自治空转 |
六、政府退场后的草根自治形式再生 |
(一) 改革方案不断完善 |
(二) 改革实践归于平静 |
(三) 草根自治重获新生 |
七、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余论:现代国家建构中的村民自治资源挖掘 |
一、现代社会变迁中影响自治的核心变量 |
(一) “自”治是村民自治的最大真谛 |
(二) 自治规模、宗族关联还是利益连接? |
二、现代国家体系下传统自治难以复归 |
(一) 自治的社会土壤 |
(二) 自治的内在动力 |
(三) 自治的主导力量 |
(四) 自治的资源保障 |
(五) 自治的体制空间 |
三、现代国家建构中自治资源挖掘路径 |
(一) 基层组织重构中培育自治 |
(二) 现代国家建构中放活自治 |
(三) 政府行政创新中激活自治 |
(四) 多种形式探索中丰富自治 |
参考文献 |
地方史料 |
学术专着 |
学术论文 |
博士论文 |
附录A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
附录B 云台调研日志 |
一、初识龙南(2012.08.26-2013.01.25) |
二、邂逅云台(2013.03.05-2013.05.30) |
三、融入云台(2013.05.31-2014.06.12) |
四、重回云台(2014.06.12-2015.11.25) |
致谢 |
(9)彝文《祭奠亡灵经》整理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意义 |
二、研究情况概述 |
1. 国际研究情况概述 |
2. 国内研究情况概述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四、彝文《祭奠亡灵经》概述 |
(一) 祭奠亡灵 |
(二) 彝文《祭奠亡灵经》及其仪式 |
(三) 《祭奠亡灵经》成书历史背景 |
(四) 版本情况 |
(五) 与本书相似或类同经书的收藏概况 |
五、研究内容 |
六、文本译注说明 |
第一章 《祭奠亡灵经·献礼篇》译注 |
第一节 《祭奠亡灵经·序》译注 |
第二节 《享礼经》译注 |
第三节 《打结经》译注 |
第四节 《转场献吉礼经》译注 |
第五节 《解结经》译注 |
第六节 《翻牲经》译注 |
第七节 《受礼经》译注 |
第二章 《祭奠亡灵经·祝颂祈福篇》译注 |
第一节 《天颂经》译注 |
第二节 《赞贤经》译注 |
第三节 《颂嫘奶经》译注 |
第四节 《祈吉经》译注 |
第三章 《祭奠亡灵经·献药篇》译注 |
第一节 《叙药经》译注 |
第二节 《配药经》译注 |
第三节 《献药经》译注 |
第四章 《祭奠亡灵经·禳解篇》译注 |
第一节 《解草圈经》译注 |
第二节 《神座封邪清净经》译注 |
第三节 《神座掩埋清净经》译注 |
第四节 《隔鬼避邪经》译注 |
第五章 《祭奠亡灵经·安灵启灵篇》译注 |
第一节 《安灵经》译注 |
第二节 《启灵经》译注 |
结语 |
附录 彝文《祭奠亡灵经》字表 |
参考文献 |
后记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10)张德瀛词与词学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与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及思路 |
第一章 张德瀛生平与作品考 |
第一节 张德瀛生平考辨 |
一、张德瀛生平、家世考 |
二、张德瀛交游考 |
第二节 张德瀛作品考辨 |
一、版本考述 |
二、“耕烟”释名 |
第二章 《耕烟词》的抒情视角 |
第一节 社会剧变与动荡时代的士人感怀 |
一、家国之忧 |
二、行旅之怀 |
第二节 岭南地域文化底色 |
一、岭南风物 |
二、岭南民俗 |
第三节 词画交叉中的文人情怀 |
一、题画词 |
二、吟咏词 |
第三章 《耕烟词》的艺术特色 |
第一节 师法与效体 |
第二节 择调与声情 |
第三节 用字与章句 |
第四节 隐括与集句 |
第四章 《词征》与张德瀛的词学思想 |
第一节 张德瀛的词学观 |
一、词体论 |
二、词源说 |
三、词史观 |
第二节 张德瀛的批评实践与理论 |
一、论词词十六首 |
二、本朝词家品藻 |
结论 《词征》的词话史地位 |
一、守望词学传统 |
二、张德瀛的词坛定位 |
参考文献 |
附录:《耕烟词》笺注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
后记 |
四、Word也能查农历(论文参考文献)
- [1]卫西琴与民国的反省现代性思潮(1913-1938)[D]. 邱念洪. 华中师范大学, 2021
- [2]胡行之及其《外来语词典》研究[D]. 邹佳. 中山大学, 2021
- [3]中国古代文学木芙蓉意象与题材研究[D]. 严瑶.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4]1900-1910报刊民歌研究[D]. 石文珍.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3)
- [5]末法殿中法永住 ——河北正定隆兴寺摩尼殿明代配置解读[D]. 孔蓓. 中国美术学院, 2018(01)
- [6]高丽大觉国师义天佛教文献研究[D]. 夏皓. 南京大学, 2018(01)
- [7]电视时评《文化正午》的文化内涵研究[D]. 陈艳红.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2017(02)
- [8]内生与建构:激活村民自治资源的尝试与悖论 ——以华南云台村村委会下移改革为个案[D]. 吴记峰. 华中师范大学, 2016(06)
- [9]彝文《祭奠亡灵经》整理与研究[D]. 李绍华. 中央民族大学, 2016(05)
- [10]张德瀛词与词学思想研究[D]. 杨雪瑾. 暨南大学, 201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