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胡萝卜实验说起(论文文献综述)
宋鑫[1](2021)在《乔治·斯坦纳阐释翻译理论指导下的译者注释研究 ——《全新工程师》(节选)英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说明
刘艺平[2](2015)在《牡丹胚性愈伤组织诱导及胚性相关基因PsSERK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为世界着名的观赏花卉,其花朵硕大、色彩艳丽、芳香四溢,备受人们喜爱。本研究以牡丹叶柄诱导的愈伤组织为材料,进行了牡丹胚性愈伤组织的诱导;克隆牡丹体细胞胚相关SERK基因,并采用实时荧光量PCR技术进行了SERK基因的表达研究;采用农杆菌介导转化法构建了适用于牡丹愈伤组织的遗传转化体系。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牡丹胚性愈伤组织的诱导本试验选择牡丹‘凤丹白’和‘乌龙捧盛’叶柄诱导的愈伤组织为材料,利用CaCl2、H2O2和硝普纳(SNP,NO供体)进行牡丹胚性愈伤组织的诱导,研究这3种细胞信号转导因子对牡丹愈伤组织生长、分化的影响。通过形态学和显微切片观察,从总体表现来看,‘乌龙捧盛’在愈伤组织生长过程中的褐化程度比‘凤丹白’严重得多,已经影响到愈伤的正常生长和增殖。在不同浓度处理下培养30 d后,愈伤组织的形态上出现了结构变疏松,质地变软,有雪花状和凸起状愈伤组织的形成,这些变化和胚性愈伤组织的形成有关。在这3种因子中,以SNP处理下的变化最显着。通过不同时期内酶活性和内源激素变化的研究发现,CaCl2诱导牡丹胚性愈伤中应保持较高浓度1.6 mmol·L-1以上,诱导时间约在10-20 d;H2O2在牡丹胚性愈伤组织诱导中的作用并不显着;SNP在较低的浓度水平50μmol·L-1以下就可以促进牡丹胚性愈伤的形成,并可能促进体细胞胚的形成。2.牡丹体细胞胚发生相关SERK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分析本研究应用同源克隆结合RACE技术首次从牡丹?凤丹白‘叶柄诱导的愈伤组织中成功克隆得到了SERK基因的cDNA全长序列,命名为PsSERK,在GenBank中的注册号为KF876175。该基因的cDNA全长2362 bp,包括299 bp的5非编码区、179 bp的3′非编码区和1884 bp的开放阅读框共编码627个氨基酸。在GenBank中检索发现牡丹PsSERK基因核苷酸序列与其它植物的SERK基因序列高度同源,相似性均在82%以上。对牡丹PsSERK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基因编码627个氨基酸,属于亲水性蛋白,定位在细胞膜中,具备跨膜结构,4个保守结构域,24个磷酸化位点,具有信号肽序列,二级结构以α螺旋结构和无规则卷曲结构为主。与不同植物来源的SERK的氨基酸同源性为91%-95%。本研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以Actin作为内参基因分析了在牡丹的叶子、花和胚性愈伤组织中PsSERK基因的转录水平表达变化。结果显示该基因在花中表达量最低,叶子中稍有表达,而在胚性愈伤组织中表达非常高。这表明PsSERK基因的表达与牡丹胚性愈伤的形成密切相关。3.农杆菌介导的牡丹愈伤组织遗传转化体系构建本试验通过农杆菌介导的方法,对牡丹愈伤组织遗传转化体系的优化进行初步的研究。对遗传转化过程中菌株的选择、影响转化率的各项影响因子(预培养时间、菌液浓度、侵染时间、共培养时间等)进行了初步筛选,初步建立植物组织培养液侵染法的牡丹愈伤组织遗传转化体系。潮霉素浓度3 mg·L-1为临界筛选浓度;头孢霉素初始抑菌浓度为200 mg·L-1,在继代培养时降低至100 mg·L-1。不经过预培养,直接用OD600=0.6的菌液侵染20 min,在22℃黑暗环境下共培养3 d,用200 mg·L-1头孢霉素水涮洗浸泡愈伤30 min后,接入含有100mg·L-1头孢霉素的液体增殖培养基,振荡培养24 h后,接至含有100 mg·L-1头孢霉素和3mg·L-1潮霉素的固体筛选培养基中,20 d转接一次。牡丹愈伤组织转化后GUS染色温度为24℃,染色后均能成功检测到GUS瞬时表达活性。
唐艳[3](2014)在《薛荔籽果胶降血脂效果的评价及其机理的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薛荔籽为原料,采用水提醇沉法提取薛荔籽果胶。通过化学分析、仪器分析及动物模型的建立,对薛荔籽果胶降血脂效果及其机理进行了研究,为薛荔籽果胶在食品领域中的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本实验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1.经测定本实验中水提薛荔籽果胶的颜色为乳白色,纯度为95.68%,酯化度为39.87%,属于低酯果胶,具有一定的吸附油脂和胆固醇能力,吸附不饱和脂肪酸量为1.23g/g,吸附饱和脂肪酸量为2.01g/g,吸附胆固醇量为3.61mg/g。2.薛荔籽果胶对去势雌性大鼠降血脂效果的影响将32只雌性健康SD大鼠按体重随机分为4组:8只进行伪切除(Sham)手术作为对照,其余3组大鼠则进行双侧卵巢切除(OVX)手术。恢复一周后,将OVX组的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薛荔籽果胶组(FPLP)、柑橘果胶组(CP)。饲喂4周后,测定各项相关指标。与sham组相比,OVX空白组大鼠血浆中TC、TG和LDL-C浓度及AI值升高,HDL-C浓度降低,肝脏脂肪浓度、每克肝脏中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含量升高,血浆中TC、TG、HDL-C、LDL-C及肝脏脂肪浓度变化达到显着性水平。在OVX组中,饲喂薛荔籽果胶后,大鼠血浆中HDL-C浓度升高,TG、LDL-C浓度及AI值降低,肝脏脂肪浓度、每克肝脏中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含量降低,]3DL-C、肝脏脂肪浓度和AI值变化达到显着性水平。大鼠粪便脂肪、中性固醇和胆汁酸的排泄量也显着增加。本实验结果显示,薛荔籽果胶对雌激素缺乏诱发的高脂血症有一定的预防作用,可能机理是降低膳食脂肪吸收,增大中性固醇和胆汁酸的排泄。同时发现,薛荔籽果胶增加大鼠盲肠内容物、盲肠内容物含水量、盲肠壁湿重、SCFA浓度、有益菌数量,降低有害菌数量和游离氨浓度。本实验证明薛荔籽果胶能够提高去势雌性大鼠肠道的发酵性能,改善肠道环境。3.薛荔籽果胶对高脂膳食雌性大鼠的降血脂效果及肠道环境的影响采用40只雌性SD大鼠,适应性饲养一周后随机分为5组,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低、中、高剂量组分别饲喂5%、10%、15%的果胶。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对照组大鼠采食量下降,体重增加量和饲料效率增加显着,血浆中TC、TG和LDL-C浓度以及肝脏脂肪浓度、每克肝脏中胆固醇、甘油三酯含量升高显着,肝脏的组织切片出现大滴型脂肪泡,腹部组织出现白色脂肪。并出现毛发色泽暗、稀疏,反应迟钝,精神不振、腹泻等病态现象。薛荔籽果胶能改善高脂膳食大鼠病态现象,显着提高采食量,促进大鼠生长发育,对血浆中TC、TG、HDL-C和LDL-C浓度没有明显影响,肝脏脂肪浓度增加显着,高剂量组每克肝脏中胆固醇含量、每克甘油三酯含量增加显着,低剂量组有升高趋势,中剂量组大鼠每克甘油三酯含量显着升高,每克肝脏中胆固醇含量有升高趋势,肝脏的组织切片大滴型脂肪泡的出现增多,腹部脂肪的积累增加,这些指标的变化与果胶剂量呈正相关。薛荔籽果胶能增大高脂膳食雌性大鼠粪便体积,促进粪便脂肪、胆固醇、甘油三酯以及粪便的排泄,降低脂肪的表观吸收率。与空白组相比,模型对照组大鼠盲肠组织、盲肠内容物及SCFA各指标无显着性变化,小肠绒毛长度显着降低,隐窝深度变深,绒毛长度与隐窝深度的比值也显着降低。与模型对照组相比,大鼠摄食含果胶的高脂膳食后,大鼠盲肠壁湿重、盲肠壁表面积、盲肠内容物湿重、盲肠内容物含水量、SCFA浓度增加。果胶组大鼠小肠绒毛长度显着增加,低剂量组大鼠隐窝深度变浅,中、高剂量组大鼠隐窝深度变深,各剂量组大鼠小肠绒毛长度与隐窝深度的比值显着增加,其中,低剂量果胶组的比值最大。本实验研究结果显示,高脂膳食能降低雌性大鼠的正常采食量,并诱导高脂血症的发生,改变肠道的形态结构,降低肠道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从而影响大鼠的正常生长发育,出现病态现象。饲喂大鼠果胶后,能改善大鼠病态现象,但对高脂膳食雌性大鼠血脂作用不明显,反而增加了肝脏脂质和腹脂的积累,并表现出明显的剂量效应。果胶还能改变大鼠肠道的形态结构,促进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其中,低剂量的果胶对肠粘膜的功能效应最好。
简增珂[4](2013)在《打点计时器测加速度——你错了吗》文中提出打点计时器分为电磁打点计时器和电火花打点计时器,是学生进入高中学习阶段在物理学科所接触的第一个测量工具。用打点计时器测加速度是高中物理的一个重要实验,对培养学生科学的认知态度、良好的动手实验操作能力、严谨的数学运算能力以及合作学习等方面意义重大。无论是在历年高考中,还是在各地市模拟或检测中,它都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然而,笔者综观当前的教学思路和题
郭鹏[5](2012)在《复合膳食纤维对重症急性胰腺炎大鼠肠粘膜屏障的影响 ——观察二胺氧化酶和D-乳酸》文中指出目的:观察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大鼠经过添加复合膳食纤维的肠内营养灌胃治疗后,肠粘膜屏障通透性的变化与血浆二胺氧化酶和D-乳酸的表达水平的关系,来进一步探索和追寻膳食纤维(该膳食纤维是复合性的)对大鼠(该大鼠是造膜为胰腺炎的大鼠)的肠道障碍是否有确切疗效。方法:严格挑选的实验动物(大鼠),大鼠的准确数量是60只,这60只严格挑选的大鼠被划分为4个组别,其中非常有必要设定假装手术的组别,该组被设定为A组,B1组给予不含DFC的肠内营养乳剂(商品名:瑞素);B2组和B3组分别给予含肠内营养乳剂和DFC的EN。DFC由可溶性膳食纤维(SDF)和不溶性膳食纤维(IDF)按一定比例配制,B2组和B3组中,SDF和IDF的比例分别为l:3和2:1。通过测定4组大鼠血浆二胺氧化酶(DAO)活性和D-乳酸的表达以及在光镜下观察小肠组织的损伤程度对重症胰腺炎大鼠肠粘膜屏障功能进行评定。结果:(1) 24h、48h后B2组和B3组血浆D-乳酸浓度较B1组明显降低(P<0.05)。(2)24h、48h B2组和B3组血浆DAO活性较B1组明显降低(P<0.05),且B2组较B3组明显降低(P<O.05)。(3) A组肠粘膜结构在光镜下观察基本正常,绒毛排列整齐,上皮呈高柱状,无水肿出血。B1组肠粘膜结构呈现进行性的损伤变化,表现为绒毛上皮脱落,间质显水肿,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B2,B3组肠粘膜结构间质轻度水肿,伴少量炎症细胞浸润。结论:添加复合膳食纤维的肠内营养能降低血浆中的二胺氧化酶和D-乳酸水平,降低肠粘膜的通透性,从而保护肠粘膜屏障。
王晶[6](2011)在《蜡梅(Chimonanthus praecox(L.)Link)LEA蛋白基因功能的初步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据统计,地球环境的逐渐恶劣已经成为全球农业迅速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因此,人们一直在寻求一个有效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主要是从农作物本身入手。这些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逐渐成熟,人们便将获得转基因植物新品种作为了解决问题的主要手段之一。因此,许多逆境蛋白基因的研究越来越多,到目前为止,人们已经发现和克隆了许多在农业上具有很大价值的能抵抗逆环境的相关基因。当然包括当前已经成为植物胚胎学与逆境生理学研究热点之一的LEA基因。LEA基因即胚胎发育晚期富积蛋白基因(late Embriogensis Abundant Protein),它主要在种子成熟和发育阶段表达,是一类低分子量蛋白。后续实验发现,在花粉粒中或植物根和叶受干旱、高盐或低温胁迫的情况下,LEA蛋白也会出现大量表达。LEA蛋白在细胞中可以参与渗透调节以稳定细胞膜结构,能结合离子和防止氧化,还可以作为分子伴侣和脱水保护剂,甚至还能与核酸结合调节细胞内其他基因的表达。目前,国内外对于LEA基因的研究有很多,人们已经从棉花、大麦、大豆和胡萝卜等60多种植物中发现和克隆了LEA基因,并对LEA基因和其产物LEA蛋白有较为深入的研究,不过,对于其功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抗盐渍和干旱方面,而在抗高温和寒冷方面研究相对较少。国内外对于蜡梅LEA基因的研究还很少。本实验室构建了国内外第一个蜡梅花cDNA文库。为进一步探讨和验证LEA基因在植物抗逆方面可能存在的其他功能(如抗高温和寒冷),还有寻求LEA基因在植物生殖生长方面的可能功能,本实验展开了如下工作:1.获得序列:根据己知序列克隆了LEA基因全长并进行了序列分析。2.对高、低温处理后的蜡梅苗中LEA基因的表达量进行荧光定量PCR分析:结果显示,在高温胁迫条件下,LEA基因的表达量在短时间内有明显的增大,之后则逐渐下降,这说明LEA基因有着明显的热激效应;在低温胁迫条件下,随着时间的推移,LEA基因的表达量逐渐加大,并在胁迫12h时达到最大,往后也没有下降的趋势,这说明LEA基因的表达受低温的诱导。3.对蜡梅植株的不同器官、花的不同花期、盛花期不同器官的表达特性进行荧光定量PCR分析:结果显示,LEA基因在蜡梅的不同组织中表达量不同,说明LEA基因表达有明显的组织特异性;它在蜡梅花的不同花期表达量也各不相同,萌动期的表达量达到最高,推测它可能在植物的抗低温机制中有着重要的角色;在花器官的检测中,雌蕊中的LEA基因的表达量最高,我们推测它可能调控植物雌性生殖器官的发育。4.蜡梅LEA基因的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成功构建了LEA基因的植物表达载体pCAM-LEA,为后续实验奠定了基础。通过农杆菌介导法转化烟草,GUS染色,共培养后的叶片呈现明显的片状蓝斑,这就说明外源LEA已经成功导入了植物细胞。
刘艳芳[7](2010)在《土鸡蛋中类胡萝卜素的提取、分离鉴定及其稳定性研究》文中提出类胡萝卜素是一种抗氧化物,食用富含类胡萝卜素的食物可以预防身体接触一种称为自由基的破坏分子。相关研究表明从日常饮食中摄入足量的类胡萝卜素可以减少患上心脏病和癌症等多种慢性疾病的危险。而鸡蛋是人类最好的营养来源之一,鸡蛋中含有维生素、矿物质、高生物价值的蛋白质等多种营养素。根据饲养方式不同,它可分为饲料蛋和土鸡蛋两种。其中土鸡产出的鸡蛋蛋黄大,颜色深,蛋黄中的类胡萝卜素含量高,深受人们的欢迎。课题研究的目的在于对土鸡蛋营养成分的分析,并研究土鸡蛋中类胡萝卜素的主要成分及功能,对开发土鸡蛋这一功能性食品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土鸡蛋营养成分分析论文将土鸡蛋蛋黄的主要营养成分与饲料蛋蛋黄的主要营养成分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土鸡蛋的蛋清在蛋重中所占的比例比饲料蛋的低5.82%;土鸡蛋的蛋黄比例比饲料蛋的高出5.91%。土鸡蛋蛋清中的水分比饲料蛋低3.55%,粗蛋白含量比饲料蛋高0.07%,粗脂肪的含量较饲料蛋的高0.03%。土鸡蛋蛋黄中的水分较饲料蛋蛋黄中的水分低,粗蛋白的含量低,粗脂肪的含量较饲料鸡蛋高,胆固醇的含量较饲料蛋低,钙的含量低,磷的含量高。饲料蛋的蛋黄RCF值为4.0,而土鸡蛋蛋黄的RCF值为9.2。土鸡蛋蛋黄中的类胡萝卜素含量明显比饲料蛋蛋黄中的类胡萝卜素含量高。2.土鸡蛋中类胡萝卜素的提取论文对土鸡蛋中类胡萝卜素的提取工艺进行研究,采用单因素和正交实验方法,得出以下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以土鸡蛋蛋黄冻干粉为原料,以石油醚:丙酮=2:1为提取溶剂,提取温度室温,每次提取时间75min,提取次数为3次,料液比为1:5。3.土鸡蛋中类胡萝卜素稳定性的研究论文探讨了不同温度、光照、溶剂、pH、金属离子对土鸡蛋中类胡萝卜素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证明:温度对土鸡蛋中类胡萝卜素稳定性基本无影响,在80℃加热六个小时仍具有很好的稳定性;有机溶剂对土鸡蛋中类胡萝卜素的稳定性基本无影响;酸性对土鸡蛋中类胡萝卜素稳定性影响较大,在碱性中较稳定;光照条件越强,类胡萝卜素溶液的稳定性越差;二价铁离子对土鸡蛋中类胡萝卜素稳定性影响最大,铅离子对土鸡蛋中类胡萝卜素稳定性影响其次,而钙、镁、钠、铝、铜等金属离子对类胡萝卜素的稳定性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但影响不显着;食品添加剂种类对类胡萝卜素溶液的稳定性有重要影响,浓度的影响则要小,其中葡萄糖可增加类胡萝卜素物质的稳定性,而柠檬酸、抗坏血酸等酸性物质对类胡萝卜素物质稳定性影响不一;氧化剂与还原剂对类胡萝卜素液稳定性影响较大,随着过氧化氢与硫代硫酸钠的浓度升高,溶液稳定性明显下降。4.土鸡蛋中类胡萝卜素分离鉴定论文通过采用薄层色谱、化学显色的鉴定及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土鸡蛋中类胡萝卜素的种类进行了鉴别。结果表明土鸡蛋类胡萝卜素的提取物中含有叶黄素、α-胡萝卜素和β-胡萝卜素。
季静,肖文华,顾钟焕,李谋之,朱东明[8](1997)在《第一编 扩写》文中研究说明一、扩写记叙文【材料】《爱管闲事的瘦老头》(写作提纲)一、从一件小事的叙述中,揭示出矛盾,介绍人物,扣住题目;(开头)二、分写三件事情,突出一个中心;瘦老头认真负责,爱护公物,维护集体利益;(主体);三、对瘦老头的赞颂,点出题目上的“爱管闲事”.(结尾)
梁祖霞[9](1988)在《从胡萝卜实验说起》文中研究表明 六十年代中期,美国康乃尔大学的生物学家司徒华德做了一个有趣的试验。他把胡萝卜的根加以消毒,用木塞穿孔器将根的一部分组织取出,放到盛有培养液的锥形瓶内培养。于是胡萝卜的根细胞在锥形瓶内逐渐增殖起来,以后有部分刚分裂出的细胞,从组织中分离开,成为一个个单细胞或者细胞团而漂浮于培养液中。如果把浮在培养液中的一个细胞移到另外
二、从胡萝卜实验说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胡萝卜实验说起(论文提纲范文)
(2)牡丹胚性愈伤组织诱导及胚性相关基因PsSERK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摘要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植物体细胞胚发生 |
2 影响植物体细胞胚发生与发育的因素 |
2.1 内在因素 |
2.2 外在因素 |
3 细胞信号转导与植物体细胞发生 |
3.1 植物细胞信号转导概述 |
3.2 植物体细胞胚发生中的CA~(2+)信号系统 |
3.3 活性氧与体细胞胚发生 |
3.4 NO的信号转导途径 |
4 体细胞胚发生过程中的酶代谢动态及内源激素变化 |
4.1 体细胞胚发生过程中的酶代谢动态 |
4.2 体细胞胚发生过程中内源激素的变化 |
5 体细胞胚发生相关类受体蛋白激酶基因(SERK)研究进展 |
5.1 SERK基因的发现及基本结构 |
5.2 SERK基因的表达与体细胞胚发生 |
5.3 SERK的信号转导 |
6 植物遗传转化技术研究进展 |
6.1 植物遗传转化概述 |
6.2 植物遗传转化途径与方法 |
6.3 农杆菌介导植物遗传转化的应用 |
6.4 影响农杆菌介导植物遗传转化的因素 |
6.4.1 农杆菌菌株类型对转化的影响 |
6.4.2 外植体类型对转化的影响 |
6.4.3 转化条件对转化的影响 |
6.4.4 选择性抗生素对转化的影响 |
7 牡丹体细胞胚诱导研究现状 |
8 本研究主要内容与意义 |
8.1 研究内容 |
8.2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细胞信号转导因子与牡丹胚性愈伤组织诱导 |
引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试剂 |
1.3 实验方法 |
1.3.1 愈伤组织诱导与增殖培养 |
1.3.2 细胞信号转导因子(H_2O_2、CA~(2+)、NO)对牡丹愈伤组织影响的实验设计 |
1.3.3 抗氧化酶活性测定 |
1.3.4 内源激素含量的测定 |
1.3.5 显微切片观察 |
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CACL_2处理对牡丹愈伤组织生长的影响 |
2.1.1 牡丹愈伤组织生长的形态学观察 |
2.1.2 牡丹愈伤组织生长中相关酶活性变化 |
2.2 H_2O_2处理对牡丹愈伤组织生长的影响 |
2.2.1 牡丹愈伤组织生长的形态学观察 |
2.2.2 牡丹愈伤组织生长中相关酶活性变化 |
2.3 SNP处理对牡丹愈伤组织生长的影响 |
2.3.1 牡丹愈伤组织生长的形态学观察 |
2.3.2 牡丹愈伤组织生长中相关酶活性变化 |
2.3.3 牡丹愈伤组织生长中内源激素变化 |
2.4 牡丹胚性愈伤组织诱导中的显微组织切片观察 |
3 结论与讨论 |
3.1 牡丹胚性愈伤组织诱导中的形态和显微切片观察 |
3.2 牡丹胚性愈伤组织诱导中的抗氧化酶活性变化 |
3.3 牡丹胚性愈伤组织诱导中的内源激素变化 |
第三章 牡丹体细胞胚胎发生相关基因PSSERK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
引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材料 |
1.2 试验试剂与仪器设备 |
1.3 总RNA的提取及质量检测 |
1.3.1 总RNA提取 |
1.3.2 总RNA质量检测 |
1.4 牡丹PSSERK基因保守区的克隆 |
1.4.1 CDNA第一链合成 |
1.4.2 保守区的扩增 |
1.4.3 PCR产物的检测与回收纯化 |
1.4.4 PCR片段的连接与转化 |
1.4.5 菌液的PCR验证 |
1.4.6 序列测定 |
1.5 牡丹PSSERK基因 3′ RACE的克隆 |
1.5.1 3′RACE引物设计 |
1.5.2 3′RACE CDNA第一链的合成 |
1.5.3 3′ RACE扩增 |
1.6 牡丹PSSERK基因 5′RACE的克隆 |
1.6.1 5′RACE引物设计 |
1.6.2 5′RACE-READY CDNA合成 |
1.6.3 5′末端的PCR扩增 |
1.7 牡丹PSSERK基因全长ORF序列的PCR扩增 |
1.7.1 CDNA第一链合成 |
1.7.2 ORF序列的扩增 |
1.8 牡丹PSSERK基因编码蛋白质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1.9 牡丹PSSERK基因荧光定量表达分析 |
1.9.1 牡丹RNA提取 |
1.9.2 表达分析引物设计 |
1.9.3 CDNA第一链的合成 |
1.9.4 实时荧光定量PCR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总RNA提取结果与检测 |
2.1.1 浓度与纯度检测 |
2.1.2 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结果 |
2.2 牡丹PSSERK基因CDNA全长克隆 |
2.2.1 牡丹PSSERK基因保守区扩增结果 |
2.2.2 牡丹PSSERK基因 3′ RACE扩增结果 |
2.2.3 牡丹PSSERK基因 5′ RACE扩增结果 |
2.3 牡丹PSSERK基因CDNA全长克隆 |
2.4 牡丹PSSERK基因编码蛋白的同源性比较及系统进化分析 |
2.5 牡丹PSSERK蛋白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2.5.1 PSSERK蛋白序列理化参数 |
2.5.2 PSSERK蛋白亲疏水性分析 |
2.5.3 PSSERK蛋白跨膜区分析 |
2.5.4 PSSERK蛋白信号肽预测 |
2.5.5 PSSERK蛋白螺旋结构的预测与分析 |
2.5.6 PSSERK蛋白亚细胞定位 |
2.5.7 PSSERK蛋白规则的二级结构预测与分析 |
2.5.8 PSSERK蛋白的三维结构预测与分析 |
2.5.9 PSSERK蛋白家族及保守结构域的预测与分析 |
2.5.10 PSSERK蛋白磷酸化位点预测与分析 |
2.5.11 PSSERK蛋白功能基序预测与分析 |
2.6 牡丹PSSERK基因荧光定量PCR分析 |
2.6.1 总RNA提取 |
2.6.2 标准曲线结果 |
2.6.3 牡丹不同组织PSSERK基因相对定量表达分析 |
3 结论与讨论 |
第四章 牡丹愈伤组织遗传转化体系的初步建立 |
引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1.1 植物材料 |
1.1.2 菌株与质粒 |
1.1.3 试验试剂 |
1.2 试验方法 |
1.2.1 筛选剂HYG的选择及敏感性试验 |
1.2.2 抑菌剂(CB、CEF)的选择及敏感性试验 |
1.2.3 侵染方式的筛选 |
1.2.4 愈伤组织的预培养 |
1.2.5 农杆菌侵染愈伤组织 |
1.2.6 愈伤组织与农杆菌共培养 |
1.2.7 GUS基因组织化学染色 |
1.2.8 愈伤组织与农杆菌共培养后的抑菌培养 |
1.2.9 转化愈伤组织筛选培养和检测 |
1.2.10 试验观察统计 |
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2.1 质粒DNA纯度及浓度的检测 |
2.2 转化农杆菌的检测 |
2.2.1 转化农杆菌抗性筛选 |
2.2.2 GUS目的片段的PCR扩增及测序 |
2.3 牡丹愈伤组织遗传转化体系的初步构建 |
2.3.1 选择性抗生素HYG的选择及敏感性试验 |
2.3.2 抑菌性抗生素(CB、CEF)的选择及敏感性和抑菌试验 |
2.3.3 侵染方式的筛选 |
2.3.4 GUS基因组织化学染色温度 |
2.3.5 预培养时间对转化的影响 |
2.3.6 菌种的选择 |
2.3.7 侵染浓度及时间的筛选 |
2.3.8 共培养时间及温度的筛选 |
2.3.9 抑菌培养方式及CEF浓度的筛选 |
2.3.10 转化愈伤组织的筛选培养 |
2.3.11 转化愈伤组织GUS组织化学染色检测 |
3 结论与讨论 |
3.1 菌株类型对遗传转化的影响 |
3.2 抑菌性抗生素在遗传转化中的应用 |
3.3 遗传转化体系中相关影响因子对转化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附图 |
攻读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ABSTRACT |
(3)薛荔籽果胶降血脂效果的评价及其机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薛荔概述 |
1.2 果胶研究现状 |
第2章 引言 |
2.1 立题意义 |
2.2 研究内容 |
2.3 预期结果 |
第3章 薛荔籽果胶对去势雌性大鼠降血脂效果的研究 |
引言 |
3.1 试验材料与仪器 |
3.2 试验方法 |
3.3 结果与分析 |
3.4 讨论与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薛荔籽果胶对去势雌性大鼠肠道环境的影响 |
引言 |
4.1 试验材料与仪器 |
4.2 试验方法 |
4.3 结果与分析 |
4.4 讨论与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薛荔籽果胶对高脂膳食雌性大鼠的降血脂效果及肠道环境的影响 |
引言 |
5.1 试验材料与仪器 |
5.2 试验方法 |
5.3 结果与分析 |
5.4 讨论与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校期间已发表论文 |
(4)打点计时器测加速度——你错了吗(论文提纲范文)
1 传统的实验方法 |
1.1 实验目的 |
1.2 实验原理 |
1.3 实验器材 |
1.4 实验步骤 |
1.5 数据处理 |
2 传统实验存在的错误 |
3 正确的实验思路 |
3.1 若只用一条纸带测加速度 |
3.2 若用多条纸带测加速度 |
(5)复合膳食纤维对重症急性胰腺炎大鼠肠粘膜屏障的影响 ——观察二胺氧化酶和D-乳酸(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词表 |
前言 |
第一章 材料与方法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统计方法 |
第二章 结果 |
1. 死亡情况 |
2. D-乳酸变化 |
3. 二胺氧化酶变化 |
4. 病理观察(可以参见所附的图片) |
第三章 讨论 |
第四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6)蜡梅(Chimonanthus praecox(L.)Link)LEA蛋白基因功能的初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植物中的LEA基因 |
1.2 LEA蛋白基因简介 |
1.2.1 LEA蛋白的存在和性质 |
1.2.2 LEA蛋白的结构 |
1.2.3 LEA蛋白与温度胁迫 |
1.2.4 LEA蛋白主要功能 |
1.2.5 其他温度胁迫相关基因的研究 |
1.3 荧光定量PCR |
1.3.1 荧光定量PCR的原理 |
1.3.2 荧光定量PCR的类型 |
1.3.3 荧光定量PCR的应用 |
1.4 农杆菌介导植物遗传转化 |
1.4.1 根瘤农杆菌的转化原理 |
1.4.2 根瘤农杆菌的转化的特点 |
1.4.3 叶盘法 |
1.4.4 瞬时表达技术 |
第2章 引言 |
2.1 实验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2.2 本实验的技术路线 |
第3章 根据已知序列克隆LEA基因及序列分析 |
3.1 实验材料 |
3.1.1 主要实验材料 |
3.1.2 主要化学试剂和试剂盒 |
3.1.3 主要仪器设备 |
3.1.4 自配的主要试剂和培养基 |
3.2 实验方法 |
3.2.1 引物设计 |
3.2.2 蜡梅总DNA的提取、纯化 |
3.2.3 LEA基因PCR克隆与测序 |
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3.1 CTAB法提取蜡梅的基因组DNA |
3.3.2 目的基因的扩增 |
3.3.3 LEA基因序列分析 |
3.4 讨论 |
第4章 LEA基因在不同胁迫下表达的荧光定量分析 |
4.1 实验材料 |
4.1.1 植物材料及生长条件 |
4.1.2 主要试剂和设备 |
4.2 实验方法 |
4.2.1 蜡梅的不同胁迫处理 |
4.2.2 采集蜡梅采集腊梅不同组织、不同花期蜡梅花和花盛开期不同器官 |
4.2.3 总RNA的提取和cDNA第一链的合成 |
4.2.4 蜡梅LEA基因在不同胁迫下表达的荧光定量分析 |
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4.3.1 总RNA提取 |
4.3.2 引物扩增特异性检测 |
4.3.3 熔解曲线分析 |
4.3.4 标准曲线分析 |
4.3.5 蜡梅LEA基因在不同胁迫下表达的荧光定量分析 |
4.4 讨论 |
4.4.1 蜡梅LEA基因在不同胁迫下表达的荧光定量分析 |
4.4.2 LEA基因在蜡梅不同组织,花的不同花期、盛花期不同器官的表达特性分析 |
第5章 LEA基因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及烟草转化 |
5.1 实验材料 |
5.1.1 主要实验材料 |
5.1.2 主要化学试剂和试剂盒 |
5.1.3 主要仪器设备 |
5.1.4 自配的主要试剂和培养基 |
5.2 实验方法 |
5.2.1 LEA基因的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 |
5.2.2 获得的植物表达载体pCAM-LEA转化进入根癌农杆菌(LBA4404) |
5.2.3 烟草外植体的的遗传转化 |
5.2.4 转基因叶片的GUS活性组织化学染色检测 |
5.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5.3.1 加酶切位点的PCR产物验证 |
5.3.2 中间载体pMD-LEA的构建及其双酶切验证 |
5.3.3 植物表达载体pCAM-LEA的构建 |
5.3.4 植物表达载体pCAM-LEA转入根癌农杆菌LBA4404的验证 |
5.3.5 GUS染色检测 |
5.4 讨论 |
5.4.1 植物表达载体pCAM-LEA的构建 |
5.4.2 农杆菌LBA4404的转化 |
5.4.3 转基因叶片的GUS活性组织化学染色检测 |
第6章 结论 |
6.1 本次实验的主要结论 |
6.2 下一步实验 |
参考文献 |
缩略词表 |
致谢 |
在学期间发表的文章和参加的课题 |
(7)土鸡蛋中类胡萝卜素的提取、分离鉴定及其稳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禽蛋中的生理活性成分 |
1.1 磷脂 |
1.2 卵黄高磷蛋白 |
1.3 蛋黄免疫球蛋白(IgY) |
1.4 溶菌酶(lysozyme) |
1.4.1 医学上应用 |
1.4.2 食品保藏应用 |
1.5 胆固醇 |
1.6 类胡萝卜素 |
2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土鸡蛋营养成分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饲料蛋和土鸡蛋 |
1.1.2 主要试剂 |
1.1.3 主要仪器与设备 |
1.2 实验方法 |
1.2.1 鸡蛋各部分重量的测定方法 |
1.2.2 蛋黄颜色 |
1.2.3 蛋内容物的水分 |
1.2.4 粗脂肪测定 |
1.2.5 胆固醇测定 |
1.2.6 蛋白质测定 |
1.2.7 微量元素测定 |
1.2.8 土鸡蛋蛋黄中色素的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天然土鸡蛋蛋黄中主要营养成分分析 |
2.1.1 土鸡蛋与饲料蛋比较 |
2.1.2 土鸡蛋和饲料蛋主要营养成分含量 |
2.1.3 蛋黄中主要营养成分的含量 |
2.2 土鸡蛋蛋黄中色素提取物的分析 |
2.2.1 土鸡蛋蛋黄中色素提取物的光谱分析 |
2.2.2 土鸡蛋蛋黄中色素提取物的化学性质 |
2.2.3 土鸡蛋和饲料蛋蛋黄中总类胡萝卜素含量的分析 |
3 结论 |
第三章 土鸡蛋中类胡萝卜素的提取工艺及稳定性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土鸡蛋 |
1.1.2 主要试剂 |
1.1.3 主要仪器与设备 |
1.2 实验方法 |
1.2.1 土鸡蛋中类胡萝卜素的提取工艺 |
1.2.2 土鸡蛋中类胡萝卜素提取条件的优选实验 |
1.2.3 土鸡蛋中类胡萝卜素提取的正交实验 |
1.2.4 类胡萝卜素含量的计算 |
1.2.5 不同温度对土鸡蛋中类胡萝卜素稳定性的影响 |
1.2.6 不同光线对土鸡蛋中类胡萝卜素稳定性的影响 |
1.2.7 不同溶剂对土鸡蛋中类胡萝卜素稳定性的影响 |
1.2.8 不同酸碱条件对土鸡蛋中类胡萝卜素稳定性的影响 |
1.2.9 不同金属离子对土鸡蛋中类胡萝卜素稳定性的影响 |
1.2.10 不同食品添加剂对土鸡蛋中类胡萝卜素稳定性的影响 |
1.2.11 氧化剂及还原剂对土鸡蛋中类胡萝卜素稳定性的影响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提取溶剂的选择 |
2.2 浸提条件对土鸡蛋类胡萝卜素提取的影响 |
2.2.1 浸提温度的影响 |
2.2.2 提取时间对类胡萝卜素浸提效果的影响 |
2.2.3 提取次数对类胡萝卜素浸提的影响 |
2.2.4 料液比对类胡萝卜素浸提的影响 |
2.3 土鸡蛋中类胡萝卜素提取的正交实验 |
2.4 不同条件对土鸡蛋类胡萝卜素稳定性的影响 |
2.4.1 不同温度对土鸡蛋中类胡萝卜素稳定性的影响 |
2.4.2 光线对土鸡蛋中类胡萝卜素稳定性的影响 |
2.4.3 不同溶剂对土鸡蛋中类胡萝卜素稳定性的影响 |
2.4.4 不同酸碱浓度对土鸡蛋中类胡萝卜素稳定性的影响 |
2.4.5 不同金属离子对土鸡蛋中类胡萝卜素稳定性的影响 |
2.4.6 食品添加剂对土鸡蛋中类胡萝卜素稳定性的影响 |
2.4.7 氧化剂及还原剂对土鸡蛋中类胡萝卜素稳定性的影响 |
3 结论 |
第四章 土鸡蛋中类胡萝卜素分离鉴定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土鸡蛋类胡萝卜素提取物 |
1.1.2 主要试剂 |
1.1.3 主要设备 |
1.2 实验方法 |
1.2.1 土鸡蛋类胡萝卜素粗提物的纯化 |
1.2.2 土鸡蛋类胡萝卜素薄层色谱分离制备 |
1.2.3 土鸡蛋各纯化类胡萝卜素色素组分的化学特性分析 |
1.2.4 土鸡蛋蛋黄色素纯化组分Ⅰ、Ⅱ、Ⅲ的鉴定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土鸡蛋蛋黄色素纯化组分Ⅰ、Ⅱ、Ⅲ的显色反应 |
2.2 土鸡蛋蛋黄色素纯化组分Ⅰ、Ⅱ、Ⅲ的鉴定 |
2.2.1 土鸡蛋蛋黄色素纯化组分Ⅰ、Ⅱ、Ⅲ的薄层色谱分析 |
2.2.2 土鸡蛋蛋黄色素纯化组分Ⅰ、Ⅱ、Ⅲ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 |
3 结论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从胡萝卜实验说起(论文参考文献)
- [1]乔治·斯坦纳阐释翻译理论指导下的译者注释研究 ——《全新工程师》(节选)英汉翻译实践报告[D]. 宋鑫. 电子科技大学, 2021
- [2]牡丹胚性愈伤组织诱导及胚性相关基因PsSERK的初步研究[D]. 刘艺平. 河南农业大学, 2015(06)
- [3]薛荔籽果胶降血脂效果的评价及其机理的研究[D]. 唐艳. 西南大学, 2014(01)
- [4]打点计时器测加速度——你错了吗[J]. 简增珂.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3(25)
- [5]复合膳食纤维对重症急性胰腺炎大鼠肠粘膜屏障的影响 ——观察二胺氧化酶和D-乳酸[D]. 郭鹏. 山西医科大学, 2012(09)
- [6]蜡梅(Chimonanthus praecox(L.)Link)LEA蛋白基因功能的初步分析[D]. 王晶. 西南大学, 2011(09)
- [7]土鸡蛋中类胡萝卜素的提取、分离鉴定及其稳定性研究[D]. 刘艳芳. 华中农业大学, 2010(04)
- [8]第一编 扩写[J]. 季静,肖文华,顾钟焕,李谋之,朱东明. 语文世界, 1997(Z1)
- [9]从胡萝卜实验说起[J]. 梁祖霞. 生物学教学, 198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