褪黑激素治疗儿童失眠

褪黑激素治疗儿童失眠

一、褪黑素治疗儿童失眠(论文文献综述)

魏淑[1](2021)在《交泰无忧散联合经颅微电流刺激治疗老年失眠症(心肾不交型)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交泰无忧散联合经颅微电流刺激疗法治疗老年失眠症(心肾不交型)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108例,随机分为中药对照组(自拟交泰无忧散治疗),设备对照组(单纯经颅微电流刺激疗法),治疗组(经颅微电流刺激疗法联合交泰无忧散)各36例。研究周期为6周,三组患者于治疗前、治疗结束后进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积分、中医证候积分、焦虑自评量表(SAS)积分和简版老年抑郁量表(GDS-15)积分评定,作为睡眠状况、临床疗效及情绪状态的评价标准。结果:1.总体睡眠疗效结果:设备对照组、中药对照组、治疗组总有效率分别为:60.00%、78.78%、91.17%,三组总有效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2.PSQI评分结果:治疗后组间比较,经统计学分析,总体具有差异性(P<0.05),两两比较,治疗组优于两对照组(P<0.05),两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前后比较,设备对照组对睡眠效率改善不显着(P>0.05),本次研究未使用催眠药物,故催眠药物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因子组治疗前后评分降低比较,三种治疗方案均显着降低了PSQI评分(P<0.05)。3.中医证候评分结果:治疗后组间比较,经统计学分析,总体具有差异性(P<0.05),两两比较,治疗组和中药对照组优于设备照组(P<0.05),治疗组和中药对照组比较差异不显着(P>0.05);治疗前后比较,三种治疗方案均显着降低了患者的中医证候评分(P<0.05)。4.SAS、GDS-15评分结果:三种治疗方案对患者的焦虑、抑郁改善程不完全相同(P<0.05),其中治疗组优于两对照组(P<0.05),两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前后比较,三组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显着的降低(P<0.05)。结论:1.中药联合经颅微电流刺激疗法治疗老年失眠症总体疗效优于单纯中药疗法和单纯的经颅微电流刺激疗法。2.中药联合经颅微电流刺激疗法治疗老年失眠症,可显着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有效减轻焦虑、抑郁情绪,提高生活质量。

孙冬雪[2](2021)在《温胆安神汤治疗心虚胆怯型围绝经期失眠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将心虚胆怯型围绝经期失眠患者随机分组,观察温胆安神汤治疗心虚胆怯型围绝经期失眠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以期为改善心虚胆怯型围绝经期失眠这一症状提供新思路和可靠的治疗方法。方法:临床筛选出符合入组标准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组30例。治疗组给予温胆安神汤加减治疗,对照组给予右佐匹克隆片治疗。以4周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停药后随访3个月,研究组别之间西医临床症状、中医证候积分、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血清雌二醇、促卵泡激素、促黄体生成素及安全性指标方面的变化,评价两组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运用SPSS26.0统计软件解析收罗到的数据。结果:1.临床疗效对比:临床疗效总有效率,治疗组86.70%,对照组7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2.中医疗效对比:中医疗效总有效率,治疗组86.60%,对照组7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3.临床症状评分比较:治疗后两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总分均较前降低(P<0.05),组间比较治疗组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4.中医证候积分比较: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单项积分及总积分均较前降低(P<0.05),组间比较治疗组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5.实验室指标比较:治疗后治疗组的血清雌二醇指标较前增加,促卵泡激素和促黄体生成素均较前降低(P<0.05),对照组与治疗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组间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6.停药3个月后复发率比较:治疗组复发率7.70%,对照组复发率34.78%,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中医证候复发率,治疗组13.04%,对照组52.38%,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7.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肝肾功能等安全性指标结果均未见异常。结论:温胆安神汤治疗心虚胆怯型围绝经期失眠患者疗效肯定,在改善中医证候、升高血清雌二醇、降低促卵泡激素和促黄体生成素等方面效果优于右佐匹克隆,且无不良反应。温胆安神汤临床效果显着,临床应用可行性高,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和推广。

刘鑫[3](2021)在《基于核受体PPARγ及其共激活因子PGC-1α研究酸枣仁汤对老年慢性快动眼睡眠剥夺模型大鼠中枢SCN昼夜节律及能量代谢的并联调控机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查阅、整理失眠、昼夜节律、能量代谢与酸枣仁汤的相关文献,结合本课题组前期研究基础,本课题拟进一步深入探索老年失眠模型中枢SCN系统昼夜节律与相应不同部位(脑、心、肝)组织细胞线粒体能量代谢的相关性,阐明中医病机“肝血不足,阴虚内扰”造成心烦不寐的科学内涵,探索“养血滋阴安神”治法代表方酸枣仁汤对昼夜节律及能量代谢的并联调控机制。方法:1将80只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阳性对照组(0.26mg·kg-1·d-1)、酸枣仁汤高、低剂量组(18.72 g·kg-1·d-1、9.36g·kg-1·d-1),给药体积均为0.2m L·10g-1,每日一次,连续7d,空白对照组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于末次给药30min后,分别进行戊巴比妥钠阈下和阈上睡眠实验,观察酸枣仁汤的镇静催眠作用。2将5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阳性对照组(0.18mg·kg-1·d-1)、酸枣仁汤高、低剂量组(12.96 g·kg-1·d-1、6.48 g·kg-1·d-1),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均皮下注射D-半乳糖,各组大鼠按0.125g·kg-1·d-1剂量给药,给药容量均为0.5m L·100g-1,每日一次,连续42天,于末次给药结束后进行多平台水环境慢性睡眠剥夺,每天剥夺18h,连续剥夺21天,制作老年慢性快动眼睡眠剥夺模型,造模结束后各组开始灌胃给药,给药容量均为2m L·100g-1,每日一次,连续7d,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给予等体积的生理盐水。采用自主活动仪检测酸枣仁汤对老年慢性快动眼睡眠剥夺模型大鼠自主活动的影响,采用Real-Time PCR和免疫组化法分别检测各组大鼠下丘脑生物钟基因Clock、Bmal1和钟控基因Rev-erbα、Rorα的m RNA和蛋白表达水平,观察酸枣仁汤对老年慢性快动眼睡眠剥夺模型大鼠昼夜节律的影响。3采用Real-Time PCR、Western-blot分别检测各组大鼠下丘脑核受体PPARγ及其共激活因子PGC-1αm RNA和蛋白表达水平,观察酸枣仁汤对老年慢性快动眼睡眠剥夺模型大鼠下丘脑核受体PPARγ及其共激活因子PGC-1αm RNA的影响。4采用透射电镜观察各组大鼠中枢下丘脑线粒体形态,采用比色法检测各组大鼠下丘脑ATP含量,采用分光光度法检测检测各组大鼠中枢下丘脑中Na+-K+-ATP酶、Ca2+-Mg2+-ATP酶活性,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大鼠中枢下丘脑细胞Cyt C、Bcl-2、Bax及Caspase 3表达水平,观察酸枣仁汤对老年慢性快动眼睡眠剥夺模型大鼠中枢下丘脑线粒体能量代谢的影响。5采用透射电镜观察各组大鼠心脏线粒体形态,采用比色法检测各组大鼠心肌ATP含量,采用分光光度法检测各组大鼠心肌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采用Real-Time PCR法检测各组大鼠心肌去乙酰化酶沉默信息调节因子3(SIRT3)、锰超氧化物歧化酶(SOD2)m RNA表达水平,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大鼠心肌SIRT3、SOD2的蛋白质表达水平,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各组大鼠心肌SIRT3的定位表达,观察酸枣仁汤对老年慢性快动眼睡眠剥夺模型大鼠心肌线粒体能量代谢的影响。6采用透射电镜观察各组大鼠肝脏线粒体形态,采用比色法检测各组大鼠肝脏ATP含量,采用比色法检测各组大鼠肝脏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Ⅰ-Ⅳ活性,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大鼠肝脏CS、IDH、ATP5F1蛋白的表达水平,观察酸枣仁汤对老年慢性快动眼睡眠剥夺模型大鼠肝脏线粒体能量代谢的影响。结果:1与空白对照组比较,酸枣仁汤高剂量组、阳性对照组入睡率显着增加,睡眠潜伏期显着缩短,入睡时间显着延长(P<0.01),酸枣仁汤低剂量组无显着性差异(P>0.05)。2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大鼠光照环境活动路程、时间,黑暗环境活动路程、时间,总活动路程、时间均显着增加(P<0.01),Clock、Bmal1、Rev-erbα、Rorα的m 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显着降低(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阳性对照组、酸枣仁汤高剂量组光照环境活动路程、时间,黑暗环境路程、时间,总活动路程、时间均显着减少(P<0.05,P<0.01),Clock、Bmal、Rev-erbα、Rorα的m 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1);酸枣仁汤低剂量组Bmal1、Rorα的m RNA表达显着升高(P<0.05,P<0.01),Clock、Rev-erbα的m RNA表达水平,光照环境活动路程、时间,黑暗环境路程、时间,总活动路程、时间,Clock、Bmal、Rev-erbα、Rorα的蛋白表达水平无显着性差异(P>0.05)。3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大鼠下丘脑核受体PPARγ及其共激活因子PGC-1αm RNA与蛋白表达水平显着降低(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阳性对照组、酸枣仁汤高剂量组核受体PPARγ及其共激活因子PGC-1αm RNA与蛋白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5,P<0.01),酸枣仁汤低剂量组PGC-1αm RNA表达显着升高(P<0.01),PGC-1α蛋白、PPARγm RNA与蛋白表达无显着性差异(P>0.05)。4透射电子显微镜下可见,空白对照组大鼠下丘脑线粒体未见明显病理改变,大小适中,形态多呈椭圆或梭形,嵴排列较整齐。模型对照组线粒体形态异常,线粒体发生明显肿胀并且伴有空泡化,出现了“髓鞘样”,嵴发生断裂且数量减少;与模型对照组比较,阳性对照组、酸枣仁汤高剂量组线粒体损伤减轻,空泡化现象减少,部分嵴断裂,并未出现明显肿胀,酸枣仁汤低剂量组未见明显改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下丘脑ATP含量、Na+-K+-ATP酶、Ca2+-Mg2+-ATP酶活性、Bcl-2蛋白显着降低(P<0.01),Cyt C、Bax、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阳性对照组、酸枣仁汤高剂量组下丘脑ATP含量、Na+-K+-ATP酶、Ca2+-Mg2+-ATP酶活性、Bcl-2蛋白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5,P<0.01),Cyt C、Bax、Caspase 3蛋白表达水平显着降低(P<0.01),酸枣仁汤低剂量组Na+-K+-ATP酶活性、Bcl-2蛋白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5,P<0.01),Bax蛋白表达水平显着降低(P<0.05),Ca2+-Mg2+-ATP酶活性,Cyt C、Caspase 3蛋白表达水平无显着性差异(P>0.05)。5透射电子显微镜下可见,空白对照组大鼠心肌细胞结构清楚,粗细肌丝排列整齐、有序,细胞核形态规整,大小相对均一的线粒体在肌丝之间密集分布,线粒体形状多为圆形或椭圆形,线粒体膜完整,线粒体嵴保存相对完好;模型对照组大鼠心肌组织肌丝排列紊乱,伴有肌丝断裂与溶解,线粒体肿胀明显,线粒体排列紊乱,多数线粒体嵴模糊甚至断裂;与模型对照组比较,阳性对照组、酸枣仁汤高剂量组肌丝排列较整齐,线粒体损伤减轻,仅见部分嵴断裂,肿胀程度亦相对较轻,酸枣仁汤低剂量组未见明显改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大鼠心肌ATP含量、SOD活性、SIRT3、SOD2 m RNA与蛋白表达水平显着降低(P<0.01),MDA含量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酸枣仁汤高剂量组大鼠心肌ATP含量、SOD活性、SIRT3、SOD2 m RNA与蛋白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5,P<0.01),MDA含量显着降低,阳性对照组SOD活性、SIRT3、SOD2 m RNA与蛋白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5,P<0.01),MDA含量显着降低(P<0.01),ATP含量,SIRT3平均荧光强度无显着性差异(P>0.05),酸枣仁汤低剂量组SOD活性、SOD2蛋白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5,P<0.01),ATP、MDA含量,SIRT3、SOD2 m RNA表达,SIRT3平均荧光强度无显着性差异(P>0.05)。6透射电子显微镜下可见,空白对照组大鼠肝脏内线粒体形态规则,大小适中,多呈圆形或椭圆形,排列较整齐,模型对照组大鼠肝脏内线粒体出现异常,线粒体发生肿胀、变形,嵴断裂并且数量有一定的减少,与模型对照组比较,阳性对照组、酸枣仁汤高、低剂量组线粒体损伤减轻,肿胀、变形情况减少,嵴断裂减少。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大鼠肝脏ATP含量、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Ⅰ、Ⅱ、Ⅲ、Ⅳ活性、IDH、CS、ATP5F1蛋白表达水平显着降低(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酸枣仁汤高剂量组大鼠肝脏ATP含量、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Ⅰ、Ⅱ、Ⅲ、Ⅳ活性、IDH、CS、ATP5F1蛋白表达显着升高(P<0.01),阳性对照组大鼠肝脏ATP含量、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Ⅰ、Ⅲ活性、CS、ATP5F1蛋白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5,P<0.01),Ⅱ、Ⅳ活性,IDH蛋白表达水平无显着性差异(P>0.05),酸枣仁汤低剂量组大鼠肝脏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Ⅰ、Ⅲ活性、ATP5F1蛋白表达显着升高(P<0.01,P<0.05),Ⅱ、Ⅳ活性,IDH、CS蛋白表达水平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1酸枣仁汤具有良好的镇静催眠作用。2酸枣仁汤可以改善老年慢性快动眼睡眠剥夺模型大鼠昼夜节律。3酸枣仁汤可以使大鼠下丘脑核受体PPARγ及其共激活因子PGC-1α表达增加。4酸枣仁汤可以改善老年慢性快动眼睡眠剥夺诱导的大鼠下丘脑能量代谢异常,抑制神经细胞凋亡,保护下丘脑神经细胞。5酸枣仁汤可以改善老年慢性快动眼睡眠剥夺诱导的大鼠心肌细胞线粒体损伤、能量代谢异常,保护心肌细胞。6酸枣仁汤可以改善老年慢性快动眼睡眠剥夺诱导的大鼠肝脏能量代谢异常,恢复线粒体正常功能,保护肝脏。7酸枣仁汤有可能基于下丘脑核受体PPARγ及其共激活因子PGC-1α表达增加,改善老年慢性快动眼睡眠剥夺诱导的大鼠昼夜节律,进而调控大鼠脑、心、肝的能量代谢,以此改善睡眠。

徐蔓[4](2021)在《褪黑素改善Ctnnd2敲除小鼠睡眠-觉醒障碍及其机制的初步研究》文中认为自闭症谱系障碍(ASD)是一类广泛神经性发育障碍疾病的总称,临床表现主要有两个核心症状:早期社会交往和交流障碍、重复刻板行为。近年来,ASD的发病率一直呈上升趋势,预后差,对患者及其家庭生活质量的影响严重。ASD除核心症状之外,还伴有许多共患病如运动障碍、睡眠异常、胃肠道紊乱、癫痫、感觉过敏和智力障碍等,这些共患病可能都加剧了ASD患者的行为异常。研究报道,大多数ASD患者都伴有一定程度的睡眠问题,最常见的睡眠问题是失眠(无法入睡或无法保持稳定的睡眠状态)和昼夜节律异常导致的睡眠-觉醒障碍。睡眠问题在正常儿童中,不仅会引发白天易怒、焦虑等情绪问题,更会对大脑的正常发育造成不良影响,导致学习记忆功能降低。而睡眠问题在ASD患者中引发的不良影响比在正常人中更加严重,除了情绪和认知发育的影响,还会加剧ASD患者的核心症状。然而对于ASD患者来说,睡眠问题往往没有得到足够的认识和重视,也没有有效的治疗措施。睡眠在动物模型上的一致性也为我们研究ASD患者的睡眠问题提供了机会,目前也已有很多对不同ASD模型小鼠睡眠问题的研究发现其的确伴有不同程度的睡眠问题,我们通过人类基因组测序筛选出一个自闭症风险基因CTNND2,连环蛋白δ2(CTNND2)位于人5号染色体短臂上,小鼠的15号染色体上,文献报道CTNND2基因和自闭症高度相关,我们通过CRISPR/Cas9基因敲除技术对小鼠进行了Ctnnd2基因敲除,并且前期实验结果已经证实Ctnnd2基因敲除(KO)后小鼠表现出ASD核心症状并伴有学习记忆能力受损,但是CTNND2是否参与睡眠的调节未见报道,Ctnnd2 KO后是否诱发小鼠睡眠-觉醒障碍,并且应用睡眠调节剂褪黑素(MT)后能否改善其睡眠-觉醒障碍也缺乏实验证据。兴奋-抑制(E/I)失衡既是自闭症核心症状发生的病因假说之一,又是睡眠-觉醒障碍的病理机制之一,GABA能中间神经元对于睡眠的诱导以及维持至关重要。因此本文首先建立了Ctnnd2 KO小鼠的自闭症模型,采用脑电(EEG))-肌电(EMG)记录来确定Ctnnd2 KO模型鼠是否存在睡眠-觉醒障碍,以及褪黑素(MT)对Ctnnd2 KO模型鼠睡眠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本文又对全脑GABA能递质系统进行了初步评估,以筛选出GABA能系统改变最大的脑区作为靶向研究脑区,最终解析MT是否通过与靶向脑区GABA能神经元上MT-R结合,调控GABA能神经元突触传递效能,从而改善Ctnnd2 KO小鼠睡眠-觉醒障碍的分子机制。第一部分MT改善Ctnnd2 KO小鼠的睡眠-觉醒障碍目的:验证MT干预是否可以改善Ctnnd2 KO小鼠的睡眠-觉醒障碍方法:1.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确认小鼠基因型。2.采用EEG-EMG采集系统记录小鼠睡眠-觉醒状态。3.检测指标:(1)小鼠睡眠-觉醒结构中各时相的时间占比(2)小鼠睡眠-觉醒结构中各时相的发生次数(3)小鼠睡眠-觉醒结构中各时相的平均持续时间(4)小鼠睡眠-觉醒结构中各时相的EEG能谱分析结果:1 Ctnnd2 KO小鼠存在睡眠-觉醒障碍(1)与野生型(WT)小鼠相比,KO小鼠觉醒(Wake)时间所占百分比增加(P<0.05),非快速眼动睡眠期(NREM)(P<0.05)和快速眼动睡眠期(REM)(P<0.001)时间所占百分比减少。(2)KO小鼠进入REM睡眠的次数减少(P<0.01)。(3)KO小鼠进入觉醒之后觉醒的平均持续时间增加(P<0.05),进入REM睡眠之后REM睡眠的平均持续时间减少(P<0.05)。(4)KO小鼠觉醒期(P<0.01)和REM睡眠期(P<0.05)EEG能谱活动发生改变。2 MT干预可以改善Ctnnd2 KO小鼠的睡眠-觉醒障碍(1)与KO小鼠相比,MT干预后KO小鼠的REM睡眠时间所占百分比增加(P<0.05)。(2)MT干预后,KO小鼠进入REM睡眠的次数增加(P<0.05)。(3)MT干预后,KO小鼠进入进入觉醒之后觉醒的平均持续时间减少(P<0.05),进入REM睡眠之后REM睡眠的平均持续时间增加(P<0.05)。(4)MT干预对KO小鼠EEG能谱活动无明显影响。结论:Ctnnd2 KO小鼠伴有明显的睡眠-觉醒障碍,主要表现为觉醒时间的延长,NREM和REM睡眠时间的减少和睡眠质量受损。而对其进行MT干预后,KO小鼠的睡眠-觉醒障碍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主要表现为REM睡眠时间的增加、进入REM睡眠的次数增加、REM睡眠发生之后REM睡眠的平均持续时间增加和进入觉醒之后觉醒的平均持续时间减少;其睡眠质量没有明显改善。第二部分验证MT是否通过与GABA能神经元上MT-R结合,激活PI3K/Akt通路,增强GABA能神经元突触传递效能,从而改善Ctnnd2 KO小鼠睡眠-觉醒障碍目的:探究MT改善Ctnnd2 KO小鼠睡眠-觉醒障碍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1.采用Western blot对WT和Ctnnd2 KO小鼠全脑谷氨酸脱羧酶67(GAD67)和谷氨酸脱羧酶65(GAD65)的表达进行检测,筛选出最佳脑区。2.利用脑立体定位仪对Ctnnd2 KO小鼠前额皮层(PFC)分别进行MT注射、不同阻断剂注射后30 min再进行MT注射,2 h后处死取脑组织。3.采用Western blot对各组小鼠PFC中GAD67、ELKS、磷酸化突触素蛋白(p-Syn)以及磷脂酰肌醇-3-羟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信号通路的表达进行检测。4.采用免疫荧光对WT和Ctnnd2 KO小鼠PFC中MT I型受体(MT1R)、MT II型受体(MT2R)和GAD67分别进行共同标记。5.采用免疫荧光对各组小鼠PFC中p-Syn和ELKS与GAD67分别进行共同标记,判断γ-氨基丁酸(GABA)能神经元突触传递效能的改变。结果:1.与WT小鼠相比,Ctnnd2 KO小鼠PFC中GAD67的表达显着降低(P<0.001)。2.对Ctnnd2 KO小鼠PFC局部注射MT后,MT通过与MT受体(MT-R)结合,激活PI3K/Akt信号通路,增强神经元的突触传递效能。3.对Ctnnd2 KO小鼠PFC局部注射MT后,MT通过与GABA能神经元上MT-R结合,激活PI3K/Akt信号通路,增强GABA能神经元突触传递效能。结论:MT可能通过与GABA能神经元上MT-R结合,激活PI3K/Akt信号通路,增强GABA能神经元突触传递效能,从而改善Ctnnd2 KO小鼠的睡眠-觉醒障碍。

蒋婷[5](2021)在《世界睡眠日:良好的睡眠,你值得拥有》文中研究指明专家介绍张雯静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市中医医院神志病科主任医师,博士,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市中医医院党委副书记,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访问学者。2003年起师从全国名老中医王翘楚教授从事睡眠疾病的临床医疗、科研工作。擅长中医治疗以失眠为主症的躯体疾病及情感障碍疾病。如失眠伴围绝经期综合征、焦虑障碍、异态睡眠、不安腿综合征等。门诊时间:周三下午,周五、

丑易倩[6](2020)在《基于菌肠脑轴探讨以脾为核心辨治孤独症谱系障碍的疗效及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及意义:孤独症谱系障碍的患病率逐年升高,已经成为我国儿童致残的一大原因,严重影响患儿甚至其家庭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对于国家社会保障体系也是极大的考验。但此病目前尚无特效药物,以教育干预康复训练为主,患儿又有极大的个体差异性,康复训练效果很多时候不尽如人意。此病患儿还极易共患其他躯体或精神系统疾病,且多数症状较为顽固,加重患儿的不适及照料者的负担,因此孤独症谱系障碍的共患病也逐渐被关注。由于ASD患儿普遍共患胃肠道症状,近年来随着“菌肠脑轴”理论的提出,孤独症谱系障碍患儿的肠道开始被认为与发病机制相关。导师在多年临床中运用自拟中药复方“运脾方”,以脾为核心辨治孤独症谱系障碍患儿,在改善ASD患儿核心症状及共患消化道症状方面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因此本研究从肠道菌群及肠道屏障为切入点,选取肠道菌群及Zonulin作为标志物,探究中药复方“运脾方”以脾为核心辨治孤独症谱系障碍的疗效及作用机制。研究方法:纳入孤独症谱系障碍患儿40例,分成治疗组、对照组,各20例。治疗组予导师自拟复方“运脾方”加减口服3个月,药物剂型为东直门医院中药房配制的中药颗粒剂,同时,对照组观察周期3个月,不予中药治疗。两组患儿同时均在专业康复机构接受以应用行为分析为主的教育干预康复训练,方案一致。分别在入组、出组时予治疗组患儿ABC量表评估、CARS量表评估、中医脾胃疾病症状评估、血清Zonulin水平检测、肠道菌群检测,予对照组患儿ABC量表评估、CARS量表评估、中医脾胃疾病症状评估、血清Zonulin水平检测,期间每4周一次ABC及CARS量表评估、中医脾胃疾病症状评估。研究结果:ABC量表得分总分上:治疗组内,患儿第0周与第4、8、12周对比、第4周与第8周、第8周与第12周对比,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内,患儿仅第0周与第12周、第8周与第12周之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组间对比,第0周与第4周、第4周与第8周、第8周与第12周、第0周与第8周、第0周与第12周的得分差值中,第8周与第12周的得分差值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他时段得分差值组间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ABC量表中的感觉能力方面:治疗组内,患儿第0周与第4、8、12周分别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第4周与第8周、第8周与第12周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内,患儿各周得分之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组间对比,第0周与第4周、第4周与第8周、第8周与第12周、第0周与第8周、第0周与第12周的得分差值中,第4周与第8周、第8周与第12周的得分差值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他时段得分差值的组间对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ABC量表中的交往能力方面:治疗组内,患儿第0周与第4周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第0周与第8、12周分别对比、第4周与第8周、第8周与第12周对比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内,患儿各周得分之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组间对比,第0周与第4周、第4周与第8周、第8周与第12周、第0周与第8周、第0周与第12周的得分差值中,第0周与第4周、第8周与第12周的得分差值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他时段得分差值的组间对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ABC量表中的运动能力方面:治疗组内,患儿第0周与第4周、第4周与第8周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第0周与第8、12周分别对比、第8周与第12周对比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患儿仅在第8周与第12周的得分对比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但第8周时的运动能力得分有所反弹升高;组间对比,第0周与第4周、第4周与第8周、第8周与第12周、第0周与第8周、第0周与第12周的得分差值中,第8周与第12周的得分差值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他时段得分差值的组间对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ABC量表中的语言能力方面:治疗组内,患儿第0周与第4周、第8周与第12周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第0周与第8、12周分别对比、第4周与第8周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患儿各周得分之间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组间对比,第0周与第4周、第4周与第8周、第8周与第12周、第0周与第8周、第0周与第12周的得分差值中,第0周与第4周、第8周与第12周、第0周与第12周的得分差值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第4周与第8周、第0周与第8周的得分差值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ABC量表中的自我照顾能力方面:治疗组内,患儿第0周与第4、8、12周对比、第4周与第8周、第8周与第12周对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内,患儿各周得分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组间对比,第0周与第4周、第4周与第8周、第8周与第12周、第0周与第8周、第0周与第12周的得分差值中,第0周与第4周、第8周与第12周、第0周与第12周的得分差值的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第4周与第8周、第0周与第8周的得分差值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ARS量表得分上:治疗组内,患儿第0周与第4、8、12周对比、第4周与第8周、第8周与第12周对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内,患儿第0周与第4、8、12周对比、第4周与第8周、第8周与第12周对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组间对比,第0周与第4周、第4周与第8周、第8周与第12周、第0周与第8周、第0周与第12周的得分差值中,各时段得分差值的组间对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中医脾胃疾病症状方面:入组时,治疗组和对照组患儿均有超过70%的患儿具有中医脾胃疾病症状,说明其普遍性。得分上,治疗组内,患儿第0周与第4、8、12周对比、第4周与第8周、第8周与第12周对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内,患儿除第0周与第4周相比外,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组间对比,第0周与第4周、第4周与第8周、第8周与第12周、第0周与第8周、第0周与第12周的得分差值中,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具体到每个症状条目,除“消瘦”外,每个症状条目治疗组患儿的阳性人数都随着中药治疗时间的增加而减少。血清Zonulin水平上:对比治疗组和对照组的Zonulin变化比率,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肠道菌群上:治疗组经过中药复方“运脾方”治疗,埃希氏菌属水平降低。研究结论及意义:导师自拟中药复方“运脾方”以脾为核心辨治孤独症谱系障碍具有良好临床疗效。中药对于ABC量表中的感觉能力、交往能力、运动能力、语言能力、自我照顾能力方面的异常行为改善均有促进作用,对于CARS量表提示的疾病各方面严重程度的改善有促进作用,中药联合康复训练的临床疗效优于单纯康复训练。中药对于改善中医脾胃疾病症状具有显着临床疗效。其疗效机制可能在于中药降低了肠道中埃希氏菌属的水平,从而减少了 Zonulin分泌,肠道屏障更加完善,进而减少肠内物质进入系统循环而影响中枢神经系统。这些发现揭示了中药复方“运脾方”以脾为核心辨治孤独症谱系障碍的临床疗效及可能的疗效机制,可为日后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王钰凯[7](2020)在《基于ET和fMRI技术的针刺干预原发性失眠的中枢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原发性失眠是以睡眠障碍为唯一症状的疾病,其表现为入睡困难、眠浅易醒、并伴有疲劳等日间功能障碍,上述症状可持续一个月以上。其干预措施通常侧重于通过药物疗法调节睡眠。然而,药物疗法因其长期服用产生的依赖性、记忆力损害及肝肾损害,或者突然撤药导致的戒断症状等副作用,在临床的应用仍然受到很大限制。因此,临床治疗原发性失眠需要更为安全可靠的治疗方法。针刺作为一种副作用较小且临床操作安全性高的治疗方法,在失眠等一系列疾病中已被证明是有效的,但其确切机制尚不完全明确。近年来研究表明,针刺可以通过刺激体表感觉来激活相应脑区,从而达到改善脑功能状态的目的,这或许是针刺产生疗效的潜在中枢机制。目前,针对失眠的临床针刺治疗有单个穴位或多个穴位腧穴配伍的方式,但其产生的临床疗效差异尚需进一步探讨。且针刺干预不同穴位所产生的对脑功能状态的调节效果也需深入探讨。本研究中通过对原发性失眠患者随机进行不同组别(单穴组、腧穴配伍组、非经非穴组)的针刺干预,采用阿森斯睡眠量表(AIS)、匹兹堡睡眠指数量表(PSQI)、多导睡眠监测(PSG)对三组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完成针刺治疗原发性失眠的疗效评估。采用脑电超慢涨落图(ET)及功能性磁共振技术(fMRI)对针刺干预原发性失眠的中枢机制进行探讨,其中ET对失眠患者针刺前后的神经递质水平进行评价比较,探讨可能存在的生理机制;并采用静息态fMRI对其治疗前后的脑功能状态进行检查,探究长期的针刺治疗是否会改善脑功能状态。1.针刺干预原发性失眠症的临床疗效研究目的:探讨针刺治疗原发性失眠的有效性及不同位点针刺干预原发性失眠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本研究为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由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长春中医药大学、湖南中医药大学共同参与研究,并在美国国家卫生研究生登记(No.NCT02448602),该研究试验方案通过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备案(CZYFYLL2014-043)。以原发性失眠诊断标准(DSM-5)(a:患者主诉为入睡困难、睡眠维持困难、早醒,症状可单一存在或同时存在;b:睡眠障碍症状每周发生至少3次,并且持续时间不少于3个月;c:睡眠障碍给患者在情感上和(或)日间社会活动及职业功能方面造成明显的影响及相关后果;d:在有睡眠条件且适合睡眠环境中仍然出现睡眠障碍症状;e:眠障碍并非由其它的精神疾患、躯体疾病引起,非药物或其他物质滥用所引发)严格制定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在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神经内科门诊及长春中医药大学神经内科门诊共同纳入符合入组标准的原发性失眠患者129例(男性27例,女性102例),随机分为单穴组(神门穴)、腧穴配伍组(神门穴、百会穴、三阴交穴)、非经非穴组,接受针刺干预。干预方法具体为在相应穴位入针后,连接电针刺激仪,选用频率60Hz的连续波,以患者能耐受的强度为刺激量,刺激时间为30分钟,1次/日,一个疗程5天,每疗程之间休息2天,共治疗5个疗程。临床疗效的评价包含两方面:一是在针刺治疗期开始(0±3天)、针刺治疗期结束(5周±3天)、随访期结束(9周±3天)分别进行阿森斯睡眠量表(AIS)及匹兹堡睡眠指数量表(PSQI)评价,其中AIS观察入睡时间、夜间苏醒、比期望时间早醒、总睡眠时间、总睡眠质量、日间情绪、日间身体功能、日间思睡等,判断是否出现失眠症状;PSQI记录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药物催眠和日间功能等,对睡眠质量进行评价。二是在治疗期开始、结束后进行多导睡眠监测(PSG),用以记录原发性失眠患者的睡眠分期时长。其中组内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而三组间数据进行单因素ANOVA检验,最终以AIS、PSQI、PSG共同评价单穴组、腧穴配伍组、非经非穴组针刺干预对原发性失眠患者的临床疗效差异。结果:由AIS的结果观察到,三组均能起到改善临床症状的效果,治疗前与治疗后的评分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组间比较发现,腧穴配伍组效果优于非经非穴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32),但与单穴组无明显区别。由PSQI的结果观察到,三组均能起到改善临床症状的效果,治疗前与治疗后的评分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组间比较发现,单穴组效果优于非经非穴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7);腧穴配伍组效果优于非经非穴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3),但腧穴配伍组与单穴组无明显区别。由PSG结果观察到,单穴组、腧穴配伍组在经过针刺治疗后,睡眠时间明显延长(P<0.01),睡眠效率有所提高(P<0.01),睡眠结构上REM期时间延长;且腧穴配伍组在延长睡眠时间,提高睡眠效率方面的疗效优于单穴组(P<0.01)。结论:(1)针刺均可改善原发性失眠的临床症状,延长快速眼动睡眠期(REM),其可能是睡眠质量得到改善的原因;(2)腧穴配伍可提高针刺治疗的临床疗效,在延长睡眠时间、提高睡眠效率、改善睡眠中觉醒症状等方面较针刺单穴具有优势。2.基于ET的不同针刺干预方式治疗原发性失眠的中枢机制研究目的:基于不同位点针刺治疗原发性失眠存在疗效差异,拟通过脑电超慢涨落图技术进一步探讨不同位点针刺干预原发性失眠的可能生理机制。方法:对针刺干预原发性失眠的临床疗效研究中入组的单穴组、腧穴配伍组、非经非穴组三组受试者,在针刺治疗期开始(0±3天)、针刺治疗期结束(5周±3天)分别进行脑电超慢涨落图(ET)检查,记录γ-氨基丁酸(GABA)、谷氨酸(Glu)、乙酰胆碱(Ach)、5-羟色胺(5-HT)、去甲肾上腺素(NE)、多巴胺(DA)等递质水平,组内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组间数据进行单因素ANOVA检验。结果:ET结果观察到单穴组DA水平升高明显,趋向于正常值变化,变化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腧穴配伍组DA水平升高明显,趋向于正常值变化,变化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非经非穴组Glu及NE水平变化明显,并不趋向于正常值变化,变化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组间比较发现,非经非穴组与腧穴配伍组的乙酰胆碱(Ach)及去甲肾上腺素(NE)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单穴或腧穴配伍的针刺治疗均有神经递质的调节作用,并有神经递质异常向正常调节的趋势;(2)针刺治疗对DA、Ach和NE水平的调节作用最为显着,可能是单穴和腧穴配伍治疗后患者REM延长的原因之一。3.基于静息态功能磁共振的原发性失眠患者的脑功能水平研究目的:通过静息态功能性磁共振技术检测原发性失眠患者的脑功能状态,探究年龄及性别因素是否影响脑功能水平,并探讨原发性失眠患者脑功能水平与临床疗效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对针刺干预原发性失眠的临床疗效研究中入组的单穴组、腧穴配伍组、非经非穴组三组受试者中每组随机抽取10人(共计30人),在针刺治疗期前后接受静息态磁共振扫描,静息态数据进行低频振荡振幅(amplitude of law frequency fluctuation,ALFF)分析。ALFF是应用低频信号的能量强弱反映静息态下大脑神经元自发活动的有效方法,能准确地反映静息状态下脑功能神经元活动的变化特点,可以用于反映局部自发神经活动的高低和脑组织的生理状态。静息态数据通过基于MATLAB软件的DPARSF软件进行预处理,并通过REST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及结果呈现。对原发性失眠患者的ALFF值分别进行年龄、性别因素的回归分析,探讨年龄/性别相关因素所导致的脑功能水平差异;对原发性失眠患者的ALFF值进行AIS评分的回归分析,探讨临床疗效与脑功能水平的相关性。结果:原发性失眠患者年龄因素导致的脑功能水平差异(P<0.001)主要存在于双侧小脑后叶,年龄越大,ALFF值越低。原发性失眠患者ALFF值的性别差异主要存在于双侧额中回,左额上回,右小脑后叶。男性患者的ALFFF值低于女性患者。由于其影响范围并不广泛,故后续试验中将不考虑年龄及性别差异。原发性失眠患者部分脑区ALFF值与AIS评分呈负相关:包括右小脑后叶,颞叶(左颞中回,左颞上回),右扣带前回,左海马旁回,额叶(双侧额下回,左额上回,双侧额上回),顶叶(右中央前回,左中央后回,左缘上回,左顶上小叶,左顶下小叶,左楔前叶)(P<0.001)。结论:(1)原发性失眠患者的脑功能水平存在性别和年龄因素的差异,但其差异范围较小。(2)原发性失眠患者脑功能水平受睡眠质量影响,其脑区主要与认知和情绪处理功能相关,其可能是睡眠启动障碍或睡眠维持障碍的原因之一。4.基于静息态功能性磁共振的不同针刺干预方式治疗原发性失眠的中枢机制研究目的:基于不同位点针刺治疗原发性失眠存在疗效差异,拟通过静息态功能性磁共振技术进一步探讨不同位点针刺干预原发性失眠的可能中枢机制。方法:对针刺干预原发性失眠的临床疗效研究中入组的单穴组、腧穴配伍组、非经非穴组三组受试者中每组随机抽取10人(共计30人),在针刺治疗期开始(0±3天)、针刺治疗期结束(5周±3天)接受静息态磁共振扫描。静息态磁共振数据使用基于MATLAB软件的DPARSF软件进行低频振荡振幅(amplitude of law frequency fluctuation,ALFF)分析。各组治疗前后数据通过SPM软件进行以组别为组间因素,重复测量为组内因素的单因素ANOVA检验。明确各组长期针刺对脑功能水平产生调节作用的脑区分布,及各组之间调节区域的差异。结果:电针治疗5周后,三组的脑区功能水平发生改变,在单穴组,双侧小脑后叶、双侧脑干、颞叶(右颞下回、左颞中回、左颞上回)、右海马旁回、左楔前叶、双侧额上回ALFF值升高;在腧穴配伍组中,患者在右侧小脑后叶,左侧海马旁回,颞叶(双侧颞中回,双侧颞上回),额叶(左额中回,左额下回),顶叶(双侧中央前回,双侧中央后回,左顶下小叶,左顶上小叶,左角回,左缘上回,双侧楔前叶),左侧楔叶ALFF值升高;在非经非穴组中,患者在额叶(双侧额上回,右内侧额上回,双侧额中回,右额下回),右前扣带回,左岛叶ALFF值升高。针刺调节功能水平的脑区分布与受睡眠质量影响功能水平的脑区分布存在较大重叠,单穴组调节了右侧小脑后叶、左侧颞上回及颞中回、双侧额上回、左侧楔前叶;腧穴配伍组调节了右侧小脑后叶、左侧颞上回及颞中回、左侧额中回及额下回、右侧中央前回、左侧中央后回、左侧顶上小叶及顶下小叶、左侧楔前叶、左侧缘上回、左侧海马旁回;非经非穴调节了双侧额上回、左侧额中回、右侧额下回、右侧扣带前回。腧穴配伍组在调节脑区的数量与程度上占据优势。结论:(1)长期针刺可调节脑区的功能水平,调节的脑区主要与情绪和认知功能相关,并与受睡眠质量影响功能水平的脑区之间存在较大重叠;(2)与单穴针刺相比,腧穴配伍可更大范围的调节受睡眠质量影响功能水平的脑区,从而发挥更大的治疗作用。

王泽颖[8](2020)在《青少年女生月经相关问题与日间嗜睡的关系研究》文中认为1.研究背景青少年期是在人体生长和发育过程中的重要转折过渡阶段,也是生命周期中的一个重要转变期。在这个阶段,青少年的一系列青春发育情况会对其生理、心理、行为与健康方面产生重要的影响。对于青少年女生来说,月经相关问题对其生活影响最大,并且以月经初潮年龄早、月经不规律和痛经最为常见。在大多数有关青少年女生月经相关问题的研究中发现,近年来在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研究中均呈现出月经初潮年龄有提前的趋势,月经不规律的报告率约为9.0%-65.0%,痛经的报告率在各国研究中从16.0%-93.0%不等,其中严重痛经约占2.0%-19.0%,并且月经问题与学校缺勤、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心理健康问题、自伤甚至自杀行为有关,应该引起社会的关注和重视。青少年睡眠健康问题在当今社会日益成为国际关注的重大问题之一。在基于青少年睡眠问题的流行病学研究中发现,有5.0%-57.0%的青少年存在不同程度的睡眠问题,其中1 0.0%-50.0%的青少年报告有日间嗜睡。并且越来越多的流行病学研究显示日间嗜睡对于青少年日常生活的影响呈现不断上升趋势,进而对于青少年的学习成绩、学校表现、认知行为和生活质量等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目前国外有不少基于青少年女生月经相关问题和日间嗜睡的独立研究及论述,或是分别对二者与其他因素的关系进行探究,但国内对于青少年女生月经相关问题和日间嗜睡的研究较少,并且目前还没有研究对二者的关系进行探究,因而本研究将初步探索青少年女生月经相关问题和日间嗜睡的关系,为预防和筛查日间嗜睡提供有效途径,以提高青少年女生的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2.研究目的研究青少年女生日间嗜睡的基本流行特征、在基线和随访资料三年中的变化情况以及随年龄增长日间嗜睡的变化趋势,并探究青少年女生日间嗜睡的影响因素;探讨月经相关问题包括月经初潮年龄、月经规律情况、痛经情况、月经周期间隔天数和月经平均持续时间的基本特征、报告率和构成比;初步探索青少年女生月经相关问题和日间嗜睡之间的关系。3.研究方法3.1 研究对象本研究资料来源于一项基于青少年行为与健康状况调查的随访研究。该研究于2015年11月-12月在山东省利津县、阳谷县和邹城市开展基线调查,并分别于2016年、2017年进行两次随访调查。在每个县(市)选取两到三所学校开展调查工作,最后共选取八所学校:五所初中和三所高中。调查对象包括初一、高一的全体学生和初二、初三、高二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整群随机抽样后目标班级的学生。在调查开始之前,均已取得目标学校校长、老师及学生的知情同意。3.2调查方法本研究使用青少年行为与健康问卷收集信息,采取问卷自填的方式进行调查。学生在开始回答问题前,由接受过问卷使用培训指导且具有公共卫生背景的工作者统一使用引导语告知调查对象:在填写问卷前需要认真阅读问卷开头的引导语,并说明本研究为匿名调查,以保证问卷回答的准确性。问卷调查在正常上课时间进行,完成整个问卷平均需要四十五分钟。本研究已取得山东大学研究伦理委员会和目标学校校长的同意。在2015年11月-12月阳谷县调查结束两周后,分别在阳谷县的初一、初二、高一、高二每个年级随机抽取两个班级进行重测调查,最后共有8个班级进行重测调查,纳入统计分析的共有490人。3.3 调查内容青少年行为与健康问卷共包括七个部分,分别为:一般健康状况、青春期发育状况、日常活动和健康行为、性格和情绪、社会支持和家庭状况、生活应激事件、社区环境。本次分析中包括了青少年女生的基本人口学信息(出生年月、身高、体重、学校、身体健康状况、家庭经济状况、父母婚姻状况)、心理状况(焦虑/抑郁症状)、体育锻炼情况、青少年女生月经相关问题(月经初潮年龄、月经规律情况、痛经情况、月经周期间隔天数、月经平均持续天数)以及睡眠相关问题(失眠症状、夜间睡眠时间、睡眠质量、日间嗜睡)等。3.4 统计分析使用SPSS 24.0和Stata 15.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使用χ2检验、t检验、H检验、U检验以及方差分析用于数据特征对比分析;利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2015年基线数据中青少年女生月经相关问题和日间嗜睡进行初步分析;使用广义估计方程模型对2015年基线数据、2016年和2017年初一、高一青少年女生随访数据的月经相关问题和日间嗜睡进行关联性分析。4.主要研究结果4.1 2015年青少年女生基线调查在利津县、阳谷县和邹城市三个调查地点的八所学校中,2015年基线目标班级中的调查人数为12301人,最终共有1 1836名学生参与调查,应答率为96.2%。在11836份问卷中,其中5份为空白问卷,最终可纳入分析的共11831份问卷。其中女生5813(49.1%)人,平均年龄为15.02±1.44岁。2015年基线5813名青少年女生的日间嗜睡总体报告率为42.7%,其中轻度、中度、重度日间嗜睡报告率分别为20.5%、16.7%和5.5%。基线调查的5813名青少年女生月经初潮的平均年龄为12.73±1.54岁,月经初潮年龄早(≤11岁)的青少年女生约为8.9%,月经初潮年龄为12-13岁的青少年女生占比较大,约为72.2%,月经初潮年龄晚(≥14岁)的青少年女生约为18.9%;轻度、中度、重度痛经症状的报告率分别为53.1%、17.0%、5.2%;月经有时不规律和月经非常不规律的报告率分别为68.9%和8.6%;月经周期间隔天数≤24天、25-34天、≥35天的构成比分别为10.8%、81.9%、7.3%;月经平均持续天数≤3天、4-6天、≥7天的构成比分别为5.1%、76.2%、18.7%。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青少年女生月经初潮年龄≥14岁(OR=1.31,95%CI:1.15-1.50)、月经有时不规律(OR=1.89,95%CI:1.65-2.16)、月经非常不规律(OR=3.53,95%CI:2.85-4.37)、中度(OR=1.74,95%CI:1.48-2.06)和重度痛经(OR=2.86,95%CI:2.21-3.70)、月经周期间隔天数≤24天(OR=1.37,95%CI:1.16-1.62)和≥35天(OR=1.39,95%CI:1.14-1.69)均与日间嗜睡的风险增加有关。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青少年女生月经有时不规律(OR=1.32,95%CI:1.12-1.54)、月经非常不规律(OR=1.88,95%CI:1.45-2.44)、中度(OR=1.27,95%CI:1.05-1.54)和重度(OR=1.40,95%CI:1.04-1.90)痛经、月经周期间隔天数≤24天(OR=1.29,95%CI:1.05-1.57)与日间嗜睡的危险度增加有关。4.2 2015年-2017年初一、高一青少年女生随访调查在初一、高一班级青少年的随访调查中,2015年基线调查目标人数为7086人,最终共有6995名学生参与了问卷调查,应答率为98.7%,其中女生共3399(48.6%)人,平均年龄为14.92±1.46岁。2016年第一次随访共访问到5807人,其中女生共2878(49.6%)人,平均年龄为15.67±1.52岁。2017年第二次随访共访问到4853人,其中女生共2432(50.1%)人,平均年龄为16.67±1.53岁。初一、高一青少年女生随访中日间嗜睡报告率整体变化不大,日间嗜睡青少年女生中的总体报告率在三年中分别为47.2%、44.9%和46.0%。其中,轻度日间嗜睡报告率在三年中分别为21.9%、20.4%和21.8%;中度日间嗜睡报告率在三年中分别为1 8.8%、18.3%和17.2%;重度日间嗜睡报告率在三年中分别为6.5%、6.2%和7.0%。在三年的调查中,日间嗜睡总体报告率随年龄变化的整体趋势一致:13岁之前基本变化不大,13-15岁随年龄增长而显着增加,15岁以上日间嗜睡报告率较平稳的上升。日间嗜睡报告率在青少年女生中整体呈现随着年龄增加而随之升高的趋势。初一、高一青少年女生的月经初潮平均年龄为12.58±1.23岁,月经初潮年龄早(≤11岁)的青少年女生约为9.7%,月经初潮年龄为12-13岁的青少年女生占比较大,约为73.6%。痛经的总体报告率在青少年女生月经问题中最高:在随访调查中,轻度痛经症状的报告率在三年中分别为53.5%、42.7%和59.2%;中度痛经症状报告率在三年中分别为16.3%、18.7%和15.5%,重度痛经症状的报告率在三年中分别为5.1%、9.7%和4.4%。月经不规律的青少年女生报告率较高:月经有时不规律在三年中的报告率分别为66.8%、71.1%和68.6%;月经非常不规律在青少年女生三年调查中的报告率分别为8.7%、9.0%和8.4%。在对初一、高一青少年女生随访调查中,月经周期短(≤24天)和月经周期长(≥35天)的青少年女生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月经周期为25-34天者逐渐升高,月经周期随年龄增长逐渐趋于正常。在对初一、高一青少年女生随访调查中,月经持续时间短(≤3天)和月经周期为4-6天者的比例在三年调查中呈现逐渐降低趋势,分别由5.4%、5.0%降至4.5%,76.4%、74.1%降至74.0%;月经持续时间长(≥7天)的青少年女生呈现逐渐升高的趋势,三年中分别为18.2%、20.9%和21.5%。使用广义估计方程对青少年女生月经相关问题与日间嗜睡的关系进行分析,模型一纳入年龄、学校、体质指数、体育锻炼情况、身体健康状况、家庭经济状况和父母婚姻状况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月经有时不规律(OR=1.45,95%CI:1.28-1.63)和非常不规律(OR=2.47,95%CI:2.00-3.03)、中度(OR=1.61,95%CI:1.38-1.88)和重度(OR=2.34,95%CI:1.85-2.95)痛经症状、月经周期间隔时间短≤24天(OR=1.17,95%CI:1.01-1.37)可以增加青少年女生日间嗜睡的风险;模型二是在模型一的基础上加入焦虑/抑郁症状分析,结果显示:月经有时不规律(OR=1.37,95%CI:1.20-1.55)和非常不规律(OR=2.01,95%CI:1.62-2.50)、中度(OR=1.38,95%CI:1.18-1.62)和重度(OR=1.78,95%CI:1.39-2.26)痛经症状与青少年女生日间嗜睡的风险增加有关;模型三是在模型二的基础上进一步将失眠症状、夜间睡眠时间和睡眠质量纳入分析,结果显示:月经有时不规律(OR=1.28,95%CI:1.12-1.45)和非常不规律(OR=1.77,95%CI:1.41-2.22)、中度(OR=1.29,95%CI:1.10-1.52)和重度(OR=1.62,95%CI:1.26-2.08)痛经症状与青少年女生日间嗜睡的危险度增加有关。5.研究结论(1)本研究发现山东省青少年女生日间嗜睡的总体报告率较高,基本呈现随着年龄增长报告率增加的趋势,并且在有日间嗜睡的青少年女生和无日间嗜睡的青少年女生中,基本人口学信息、睡眠相关问题和心理问题特征存在一定差异。(2)在本研究中青少年女生自我报告的月经初潮年龄与国内外研究结果基本一致。月经不规律和痛经症状的报告率相比国内外其他研究相对较高。(3)本研究发现青少年女生月经不规律、中度痛经和重度痛经与日间嗜睡的危险度增加显着相关。

文江山[9](2020)在《艾地苯醌治疗抑郁状态伴失眠障碍的临床疗效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抑郁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显着而持久的精神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类心境障碍,WHO统计报告显示从2005-2015的十年间抑郁症发病率增加了 18.4%,2018年全球抑郁症患者超过3亿人,抑郁在全球范围内造成巨大的经济负担。失眠是抑郁患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抑郁和失眠共病率高,共病时相互影响、加重病情,目前临床上以单胺能为代表的抗抑郁药物起效缓慢、不良反应相对较高,临床上患者依从性差,治疗后易出现残留症状、复发率相对较高,给个人和社会造成极大的负担,因此进一步明确抑郁和失眠共病的神经生物学机制,开发单胺能以外的药物应用于抑郁和失眠共病显得极为重要。抑郁和失眠的疾病发生的显着关联可能具有独特的神经生物学基础,近年来国内外很多学者对此作出了大量的假设和研究。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在抑郁和失眠的疾病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研究表明抑郁患者炎性细胞因子IL-6、IL-2、TNF水平升高,同时研究表明失眠患者IL-6和TNF水平同样也会升高,荷兰学者研究显示抑郁的严重程度与炎性细胞因子IL-6水平成正相关,同时抑郁患者的失眠症状与炎性标记物相关。大量研究证明抗氧化剂可改善抑郁症状。艾地苯醌作为ETC的重要组成部分,艾地苯醌能够促进ATP生成、改善细胞代谢,同时艾地苯醌能够有效地抑制脂质过氧化、清除氧自由基,从而起到保护神经细胞、改善神经递质代谢的作用。研究目的:1.回顾国内外近几年开展的关于抑郁与失眠病理生理机制和治疗机制的研究,分析艾地苯醌治疗抑郁伴失眠的药理机制。2.将艾地苯醌与抗抑郁药物联合应用治疗抑郁状态伴失眠障碍的病人,观察其对于抑郁症状、失眠症状的改善情况,为抑郁失眠共病的用药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方法:选取206名抑郁状态伴失眠障碍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103人和观察组103人,经系统全面的临床诊断评估后,对照组给予常规抗抑郁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抗抑郁药物治疗基础上联用艾地苯醌(30mg/次,每日3次)治疗,两组患者均于用药前、用药3个月后进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和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进行评估。结果:对照组和观察组治疗前后HAMA、HAMD、PSQI得分,两组的组内样本经配对样本t检验分析可得对照组和观察组治疗后评分均较治疗前评分明显下降,(P<0.05);对照组和观察组治疗后HAMA、HAMD、PSQI评分,两组的组间样本经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观察组评分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可明显改善抑郁症状、焦虑症状、睡眠症状。结论:回顾文献发现炎症和氧化应激可以通过影响单胺类神经递质水平、造成HPA轴紊乱糖皮质激素异常分泌、导致小胶质细胞异常激活等方式在抑郁和失眠的发病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将艾地苯醌作为抗氧化剂与抗抑郁药物联用治疗抑郁伴失眠患者与只应用抗抑郁药物治疗进行对照实验,证明艾地苯醌与抗抑郁药物联用能够更有效地改善抑郁症状、焦虑症状和失眠症状。

武田博[10](2020)在《新生儿松果体体积及其与胎龄和睡眠质量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索MRI测量新生儿松果体体积的可行性,探讨新生儿松果体(pineal gland,PG)体积与受孕后胎龄(postmenstrual age,PMA)增长的相关性,探究影响新生儿松果体体积发育的相关因素;探讨松果体体积大小与新生儿睡眠质量、睡眠觉醒行为之间的相关性。一般资料:本研究选取在2018年10月1日—2019年11月1日收住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并在住院期间完善MRI检查的新生儿作为本次研究对象。符合入选标准并纳入本研究的新生儿共102例,MRI检查时受孕后胎龄分布在(32.0-43.3)W。方法:所有研究对象均接受全脑3.0T MRI扫描,采用三维快速扰相梯度回波序列(three-dimensional fast spoiled gradient-recalled,3D-FSPGR)获取松果体结构图像。用手绘方法于电脑端图像处理站进行松果体体积测量和测值统计。收集所有实验者的出生信息、出院诊断等一般临床资料,且统计MRI检查时受孕胎龄。以研究对象好转出院为基础,随访研究对象睡眠质量,并指导家长以记录睡眠日记为方式获取研究对象睡眠觉醒行为信息,收集睡眠日记进行数据统计。最后将统计的研究数据输入数据库,采用SPSS 25.0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结果:1、新生儿PG平均体积为(6.65±2.33)mm3,PG体积与MRI胎龄具有正相关性(r=0.522,P=0.001),新生儿PG体积无性别差异。2、有高胆红素血症病史的新生儿PG体积与无高胆红素血症病史的PG体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高胆红素血症组<非高胆红素血症组,t=-3.042,P=0.002)。3、睡眠质量差的新生儿与睡眠质量良好的新生儿比较PG体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睡眠质量差组<睡眠质量良好,t=-2.016,P=0.047)。4、早产儿PG体积与24h睡眠总时长及平均夜间觉醒次数均无相关性(均P>0.05);早产儿PG体积与夜间最长睡眠时长呈正相关性(r=0.46,P<0.05);足月儿PG体积与其24h总睡眠时长及夜间最长睡眠时长均无相关性(均P>0.05);足月儿PG体积与夜间觉醒次数呈负相关(r=-0.39,P=<0.05)。结论:(1)本研究提供了不同胎龄的活体新生儿松果体体积MRI测值范围,并证实新生儿松果体体积随胎龄增长而增加;(2)研究得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会诱导松果体细胞损伤导致新生儿松果体体积偏小;(3)睡眠质量较差的新生儿其松果体体积偏小,松果体体积越大的新生儿其夜间睡眠能力越好。

二、褪黑素治疗儿童失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褪黑素治疗儿童失眠(论文提纲范文)

(1)交泰无忧散联合经颅微电流刺激治疗老年失眠症(心肾不交型)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引言
文献综述
    一、老年失眠症中西医研究进展
    二、经颅微电流刺激疗法国内外临床应用现状
临床研究
    1.研究对象
    2.研究方案
    3.研究结果
讨论
    1.试验结果分析
    2.自拟交泰无忧散联合经颅微电流刺激治疗老年失眠症理论分析
    3.心肾不交型老年失眠症的理论探讨
    4.不足与展望
结论
本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介

(2)温胆安神汤治疗心虚胆怯型围绝经期失眠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病例选择标准
        2.1 诊断标准
        2.2 纳入标准
        2.3 排除标准
        2.4 剔除标准
        2.5 脱落标准
    3 研究方法
        3.1 分组方法
        3.2 治疗方法
        3.3 治疗疗程
    4 观察指标
        4.1 一般资料
        4.2 安全性指标
        4.3 疗效观察指标
        4.4 疗效评价标准
    5 统计学方法
结果
    1 病例纳入及完成情况
    2 一般资料比较
        2.1 年龄及病程比较
    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 PSQI 评分及临床疗效比较
        3.1 两组治疗前后 PSQI 积分比较
        3.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4 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及疗效比较
        4.1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单项积分比较
        4.2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总积分比较
        4.3 两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5 实验室指标比较
        5.1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雌二醇比较
        5.2 两组治疗前后促卵泡激素比较
        5.3 两组治疗前后促黄体生成素比较
    6 两组复发率比较
    7 安全性比较
讨论
    1 现代医学对围绝经期失眠的认识
    2 围绝经期失眠与西医相关指标的关系
    3 对照组的药物选择
    4 中医对围绝经期失眠的认识
    5 对心虚胆怯型围绝经期失眠病因病机的探讨
    6 治法分析
    7 组方分析
        7.1 方药组成及方解
        7.2 组方内中药认识及现代药理分析
    8 疗效分析
        8.1 对临床疗效的分析
        8.2 对中医证候疗效的分析
        8.3 对血清雌二醇、促卵泡激素和促黄体生成素的分析
        8.4 复发率分析
        8.5 安全性分析
    9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围绝经期失眠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3)基于核受体PPARγ及其共激活因子PGC-1α研究酸枣仁汤对老年慢性快动眼睡眠剥夺模型大鼠中枢SCN昼夜节律及能量代谢的并联调控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昼夜节律机制研究进展
    2 能量代谢和昼夜节律紧密关联
    3 基于核受体PPARγ及其共激活因子PGC-1α调控中枢昼夜节律与能量代谢的“并联型”整合模式
    4 酸枣仁汤改善睡眠及调节睡眠昼夜节律的脑保护机制研究进展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实验一 酸枣仁汤的镇静催眠作用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药品及试剂
        1.3 实验仪器
        2 方法
        2.1 分组和给药
        2.2 观察酸枣仁汤对阈下剂量戊巴比妥钠所致各组小鼠入睡率的影响
        2.3 观察酸枣仁汤对阈上剂量戊巴比妥钠所致各组小鼠睡眠潜伏期和睡眠时间的变化
        2.4 统计学处理
        3 结果
    实验二 酸枣仁汤对老年慢性快动眼睡眠剥夺模型大鼠自主活动昼夜节律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药品及试剂
        1.3 实验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动物分组及给药
        2.2 自主活动检测
        2.3 动物取材
        2.4 采用Real-Time PCR法检测各组大鼠下丘脑生物钟基因Clock、Bmal1 与钟控基因Rev-erbα、Rorα的 m RNA表达水平
        2.5 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大鼠下丘脑节律基因Clock、Bmal1 以及钟控基因Rev-erbα、Rorα的主要蛋白含量
        2.6 统计学处理
        3 结果
    实验三 酸枣仁汤对老年慢性快动眼睡眠剥夺模型大鼠下丘脑核受体PPARγ及其共激活因子PGC-1α表达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药品及试剂
        1.3 实验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动物分组及给药
        2.2 动物取材
        2.3 采用Real-TimePCR法检测各组大鼠下丘脑核受体PPARγ及其共激活因子PGC-1α的 m RNA表达水平
        2.4 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大鼠下丘脑核受体PPARγ及其共激活因子PGC-1α的蛋白表达水平
        2.5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实验四 酸枣仁汤对老年慢性快动眼睡眠剥夺模型大鼠中枢下丘脑线粒体能量代谢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药品及试剂
        1.3 实验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动物分组及给药
        2.2 动物取材
        2.3 采用透射电镜观察各组大鼠下丘脑超微结构
        2.4 采用比色法检测各组大鼠下丘脑ATP含量
        2.5 采用定磷法检测各组大鼠下丘脑中Na~+-K~+-ATP、Ca~(2+)-Mg~(2+)-ATP酶活性
        2.6 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大鼠下丘脑 Cyt C、Bcl-2、Bax及Caspase 3 蛋白表达水平
        2.7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实验五 酸枣仁汤对老年慢性快动眼睡眠剥夺模型大鼠心肌线粒体能量代谢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药品及试剂
        1.3 实验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动物分组及给药
        2.2 动物取材
        2.3 采用透射电镜观察各组大鼠心脏超微结构
        2.3 采用比色法检测各组大鼠心肌ATP含量
        2.4 采用分光光度法检测大鼠心肌MDA含量、总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
        2.5 采用Real-TimePCR法检测各组大鼠心肌SIRT3、SOD2m RNA表达水平
        2.6 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大鼠心肌SIRT3、SOD2蛋白表达水平
        2.7 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各组大鼠心肌SIRT3 的定位表达
        2.8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实验六 酸枣仁汤对老年慢性快动眼睡眠剥夺模型大鼠肝脏线粒体能量代谢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药品及试剂
        1.3 实验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动物分组及给药
        2.2 动物取材
        2.3 采用透射电镜观察各组大鼠肝脏超微结构
        2.4 采用比色法检测各组大鼠肝脏ATP含量
        2.5 采用比色法检测肝脏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Ⅰ、Ⅱ、Ⅲ、Ⅳ的活性
        2.6 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CS、IDH、ATP5F1 蛋白的表达
        3 结果
讨论
    1 酸枣仁汤的镇静催眠作用
    2 酸枣仁汤对老年慢性快动眼睡眠剥夺模型大鼠自主活动昼夜节律的影响
    3 酸枣仁汤对老年慢性快动眼睡眠剥夺模型大鼠下丘脑核受体PPARγ及其共激活因子PGC-1α表达的影响
    4 酸枣仁汤对老年慢性快动眼睡眠剥夺模型大鼠中枢下丘脑线粒体能量代谢的影响
    5 酸枣仁汤对老年慢性快动眼睡眠剥夺模型大鼠心肌线粒体能量代谢的影响
    6 酸枣仁汤对老年慢性快动眼睡眠剥夺模型大鼠肝脏线粒体能量代谢的影响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失眠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参加的课题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4)褪黑素改善Ctnnd2敲除小鼠睡眠-觉醒障碍及其机制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词名词对照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MT改善Ctnnd2 KO小鼠的睡眠-觉醒障碍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第二部分 验证MT是否通过与GABA 能神经元上MT受体结合,激活PI3K/Akt信号通路,增强GABA 能神经元突触传递效能,从而改善Ctnnd2 KO小鼠睡眠-觉醒障碍
    1 材料和方法
    2.结果
    3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自闭症谱系障碍睡眠问题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6)基于菌肠脑轴探讨以脾为核心辨治孤独症谱系障碍的疗效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1 孤独症谱系障碍
        1.1 孤独症谱系障碍的临床表现
        1.2 孤独症谱系障碍的治疗
    2 Zonulin
    3 肠道菌群
        3.1 影响肠道菌群的因素
        3.2 肠道菌群与孤独症谱系障碍的关系
    参考文献
前言
1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方案设计
    1.2 研究对象
    1.3 干预措施
    1.4 评价措施
    1.5 标本采集及检测
    1.6 质量控制
    1.7 临床数据统计
2 结果
    2.1 研究对象基本信息
    2.2 入组时ABC量表阳性条目
    2.3 入组时中医脾胃疾病症状评估阳性条目
    2.4 治疗组、对照组量表变化
    2.5 Zonulin
    2.6 肠道菌群
3 讨论
    3.1 ABC量表高阳性率条目具有预警意义
    3.2 中药复方“运脾方”对ASD患儿ABC量表结果的改善情况
    3.3 中药复方“运脾方”对ASD患儿CARS量表结果的改善情况
    3.4 ASD患儿中医脾胃疾病症状的普遍性
    3.5 中药复方“运脾方”对ASD患儿中医脾胃疾病症状的改善情况
    3.6 中药复方“运脾方”可以降低ASD患儿血清Zonulin水平
    3.7 中药复方“运脾方”对ASD患儿肠道菌群的影响
4 中药复方“运脾方”以脾为核心辨治孤独症谱系障碍的中医理论探讨
    4.1 孤独症谱系障碍病因与脾相关
    4.2 以脾为核心的辨治思路
5 结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1 孤独症行为评定量表(ABC量表)
    附录2 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量表)
    附录3 中医脾胃疾病症状评估表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7)基于ET和fMRI技术的针刺干预原发性失眠的中枢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睡眠的生理基础与原发性失眠临床诊治进展
        2.1.1 睡眠的生理基础
        2.1.2 睡眠-觉醒的调节机制
        2.1.3 失眠的临床研究进展
    2.2 ET与FMRI技术应用现状
        2.2.1 脑电超慢涨落图的应用现状
        2.2.2 功能性磁共振技术应用现状
第3章 针刺干预原发性失眠的临床疗效研究
    3.1 基本临床资料
        3.1.1 诊断标准
        3.1.2 纳入标准
        3.1.3 排除标准
        3.1.4 观察中止标准
        3.1.5 剔除与脱落标准
        3.1.6 伦理学审查
    3.2 研究方法
        3.2.1 研究工具
        3.2.2 数据采集方案
        3.2.3 针刺干预方案
        3.2.4 统计分析
    3.3 结果
        3.3.1 一般临床资料
        3.3.2 AIS量表结果
        3.3.3 PSQI量表结果
        3.3.4多导睡眠监测图(PSG)结果
    3.4 讨论
    3.5 小结
第4章 基于脑电超慢涨落图的不同针刺干预方式治疗原发性失眠的研究
    4.1 试验方法
        4.1.1 数据采集
        4.1.2 分析指标
        4.1.3 统计分析
    4.2 结果
        4.2.1 单穴组治疗前后ET指标变化
        4.2.2 腧穴配伍组治疗前后ET指标变化
        4.2.3 非经非穴组治疗前后ET指标变化
        4.2.4 各组治疗后ET指标的差异
    4.3 讨论
    4.4 小结
第5章 基于静息态功能磁共振的原发性失眠患者的脑功能水平研究
    5.1 试验方法
        5.1.1 数据采集
        5.1.2 数据处理
        5.1.3 统计分析
    5.2 结果
        5.2.1年龄及性别相关因素导致的脑功能水平差异研宄
        5.2.2原发性失眠患者脑功能水平与临床疗效相关性研宄
    5.3 讨论
    5.4 小结
第6章 基于静息态功能磁共振的长期针刺治疗原发性失眠的累积效应研究
    6.1 试验方法
        6.1.1 数据采集
        6.1.2 统计分析
    6.2 结果
        6.2.1 三组治疗前后脑功能水平变化
        6.2.2 三组针刺调节脑功能水平变化差异
    6.3 讨论
    6.4 小结
第7章 结论
创新点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获成果
致谢

(8)青少年女生月经相关问题与日间嗜睡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对象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和建议
优势与局限性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9)艾地苯醌治疗抑郁状态伴失眠障碍的临床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前言
对象及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艾地苯醌治疗抑郁状态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
附件

(10)新生儿松果体体积及其与胎龄和睡眠质量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新生儿松果体体积与胎龄的相关性研究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研究结果
    讨论
第二部分、新生儿松果体体积与睡眠质量的相关性研究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研究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松果体形态与生物节律相关性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英汉缩略词对照
致谢

四、褪黑素治疗儿童失眠(论文参考文献)

  • [1]交泰无忧散联合经颅微电流刺激治疗老年失眠症(心肾不交型)的临床研究[D]. 魏淑.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温胆安神汤治疗心虚胆怯型围绝经期失眠的临床观察[D]. 孙冬雪. 河北北方学院, 2021(01)
  • [3]基于核受体PPARγ及其共激活因子PGC-1α研究酸枣仁汤对老年慢性快动眼睡眠剥夺模型大鼠中枢SCN昼夜节律及能量代谢的并联调控机制[D]. 刘鑫.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9)
  • [4]褪黑素改善Ctnnd2敲除小鼠睡眠-觉醒障碍及其机制的初步研究[D]. 徐蔓. 重庆医科大学, 2021(01)
  • [5]世界睡眠日:良好的睡眠,你值得拥有[J]. 蒋婷. 祝您健康, 2021(03)
  • [6]基于菌肠脑轴探讨以脾为核心辨治孤独症谱系障碍的疗效及机制研究[D]. 丑易倩.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7]基于ET和fMRI技术的针刺干预原发性失眠的中枢机制研究[D]. 王钰凯. 吉林大学, 2020(08)
  • [8]青少年女生月经相关问题与日间嗜睡的关系研究[D]. 王泽颖. 山东大学, 2020(02)
  • [9]艾地苯醌治疗抑郁状态伴失眠障碍的临床疗效分析[D]. 文江山. 山东大学, 2020(02)
  • [10]新生儿松果体体积及其与胎龄和睡眠质量的相关性研究[D]. 武田博. 苏州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褪黑激素治疗儿童失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