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急性血吸虫病致肺异位损害17例临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Working Group on Pulmonary Vascular Diseases of Chinese Society of Cardiology of Chinese Medical Association;Editorial Board of Chinese Journal of Cardiology;[1](2018)在《中国肺高血压诊断和治疗指南2018》文中研究说明2007年7月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联合发布了我国"肺动脉高压筛查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1],该共识参考2003年在意大利威尼斯举办的第3次世界肺高血压大会对肺高血压的定义、临床分类、诊断流程和治疗策略,基于当时国际上临床实践的现状,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对我国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PAH)的筛查、诊断与治疗均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对规范临床医生的诊疗行为、提高我国肺高血压临床诊治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过去的11年间,国内外肺高血压领域研究进
丁嫦娥,丁兆军[2](2018)在《我国日本血吸虫病异位损害分析》文中指出目的分析日本血吸虫病异位损害情况,为诊疗提供参考。方法检索《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2007年以来所有异位日本血吸虫病的文献报道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与总结。结果 2007—2017年共报道异位血吸虫病211例,其中脑异位损害160例,占75.83%;肺异位损害45例,占21.33%;卵巢、输卵管、眼、脊髓、皮下、腮腺异位损害各1例。胃肠等消化道血吸虫病12例。结论脑和肺血吸虫病异位损害发生率和误诊率最高,具有呼吸系统、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血吸虫病患者应首先排除血吸虫异位损害。血吸虫病疫区要重视异位血吸虫病诊断与治疗。异位血吸虫病预后大多良好,其病原治疗药物首选吡喹酮。
胡勤明,杨政,袁喆,杨忠民[3](2018)在《我国急性血吸虫病临床特征分析》文中指出目的分析我国急性血吸虫病的临床特点,以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疾病的认识。方法通过中国知网以"急性血吸虫病"为主题词,对2000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发表的中文文献进行检索,回顾性分析我国急性血吸虫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结果共纳入26篇临床研究,1380例急性血吸虫病患者。感染病例数由高到低依次分布于湖北(656例)、四川(312例)、湖南(154例)、安徽(154例)、云南(51例)、江西(24例)、江苏(19例)、浙江(10例)等省份,感染人群以学龄期儿童及青壮年为主,均有明确的疫水接触史,发病时间集中于夏秋季。临床特征有发热[1256(91.0%)]、腹泻[766(55.5%)]、咳嗽[650(47.1%)]、腹痛[538(39.0%)]、畏寒[410(29.7%)]、脓血便[309(22.4%)]、腹胀[182(13.2%)]、头痛[50(3.6%)]、尾蚴性皮炎[48(3.5%)]等症状。实验室表现包括感染患者白细胞[885(64.1%)]和嗜酸性粒细胞[998(72.3%)]增多,粪便显微镜下可找到虫卵、毛蚴[901(65.3%)]和(或)血清免疫学检测阳性[639(46.3%)],超声检查提示肝脾肿大[635(46.0%)]。结论临床医生对于有血吸虫疫区接触史的发热、腹痛、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患者,应考虑感染急性血吸虫病可能。
王代平,王友斌,徐肇纲[4](2012)在《肺型急性血吸虫病25例临床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肺型急性血吸虫病多见于急性血吸虫感染,是最主要的异位血吸虫病。血吸虫虫卵或童虫在肺内移行可导致肺肉芽肿性病变或肺间质性病变。由于肺型急性血吸虫病临床表现复杂,X线胸片(或CT片)无特异性,极易导致误诊。我们收集了2002年1月至2012年1月在我院误诊的肺型急性血吸虫病患者25例,针对临床特点及误诊原因进行分析。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黄劲柏[5](2010)在《脑型血吸虫病的影像学与免疫组织化学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脑型血吸虫病的MRI表现特征和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66例经手术病理或临床证实的脑型血吸虫病患者,常规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在MRI表现分型的基础上,对病变的部位、数目、信号改变、灶周水肿、邻近脑膜和脑沟内血管强化情况等几个方面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单发结节型9例,8例位于大脑半球,7例位于皮层及皮层下白质区等浅表部位。T1WI呈等信号4例,稍低信号5例,T2WI呈等信号2例,呈稍高信号7例。7例为中度灶周水肿。增强扫描8例可见多个明显强化的小结节融合为大结节。3例出现邻近脑膜强化和脑沟内血管强化较对侧增多、增强表现。2.多发结节型45例,42例位于大脑半球,累及脑皮层及皮层下区44例,均可见结节聚集、融合征象。多处病灶者16例,均可见“主体病灶”。T1WI呈等信号16例,稍低信号29例。T2WI呈等信号11例,稍高信号29例。34例为中度灶周水肿。增强扫描均呈多发大小不等均匀结节状强化。35例出现邻近脑膜线样强化,34例出现邻近脑沟内血管强化较对侧增多、增强表现。3.环状强化型2例,均位于大脑半球,呈中度灶周水肿,增强扫描呈多发小环状强化,可见结节聚集、融合征象。4.脑炎型8例,6例位于大脑半球,5例为轻度灶周水肿,3例为中度灶周水肿。增强扫描呈淡薄小片状、条状及边缘模糊的小点状强化。5例有邻近脑膜线状强化和脑沟内血管强化较对侧增多、增强表现。5.脑梗塞型2例,均位于小脑半球。增强扫描呈不规则片状、脑回样强化。1例出现邻近脑膜线状强化。结论1.脑型血吸虫病依据其MRI表现可分为单发结节型、多发结节型、环状强化结节型、脑炎型和脑梗塞型,以多发结节型最多见。2.单发和多发结节型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有利于临床鉴别诊断。3.脑炎型和脑梗塞型表现无特征性,应结合临床表现及相关实验室检查进行综合分析。目的运用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CT perfusion imaging, CTPI)的方法对脑型血吸虫病进行研究,探讨脑血吸虫病灶及灶周水肿的灌注参数特性及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10例经临床或手术病理证实的脑型血吸虫病患者,常规CT扫描的基础上行CT灌注成像检查。分析灌注图像,分别测量脑血吸虫病灶、近侧灶周水肿、远侧灶周水肿及对侧正常脑组织的脑血流量(CBV)、脑血容量(CBF)、平均通过时间(MTT)和表面通透性(PS)值;并以对侧正常脑白质为标准,分别计算相对CBF(rCBF), rCBV, rMTT和rPS值。各部位的CT灌注参数值间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1.10例脑型血吸虫病中,脑炎型1例,单发结节型2例,多发结节型7例。2.脑血吸虫病灶、近侧灶周水肿、远侧灶周水肿及对侧正常脑白质的CBF均值分别为(44.6±13.94)、(7.82±1.79)、(7.85±2.23)和(11.85±2.05)(ml/100g/min)。脑血吸虫病灶的CBF值较近、远侧灶周水肿和对侧正常脑白质的CBF值均明显增高。近、远侧灶周水肿间CBF值无明显差异,但均较对侧正常脑白质的CBF减低。脑血吸虫病灶的rCBF值较近、远侧灶周水肿的明显增高,而近、远侧灶周水肿间rCBF值无明显差异。3.脑血吸虫病灶、近侧灶周水肿、远侧灶周水肿及对侧正常脑白质的CBV均值分别为(1.99±0.59)、(0.47±0.089)、(0.45±0.11)和(0.64±0.13)(ml/100g)。脑血吸虫病灶CBV值较近、远侧灶周水肿及对侧正常脑组织的CBV值均明显增高。近、远侧灶周水肿间CBV值间无明显差异,但均较对侧正常脑白质的明显减低。脑血吸虫病灶的rCBV值较近、远侧灶周水肿的明显增高,近、远侧灶周水肿间rCBV值无明显差异4.脑血吸虫病灶、近侧灶周水肿、远侧灶周水肿及对侧正常脑白质的MTT均值分别为(3.17±0.74)、(5.89±1.47)、(5.81±2.02)和(4.42±1.02)(s)。脑血吸虫病灶的MTT值较近、远侧灶周水肿及对侧正常脑白质的MTT值均明显减低。近、远侧灶周水肿间MTT值无明显差异,但均较对侧正常脑白质的明显增高。脑血吸虫病灶的rMTT值较近、远侧灶周水肿的明显减低,而近、远侧灶周水肿间rMTT值无明显差异。5.脑血吸虫病灶、近侧灶周水肿、远侧灶周水肿及对侧正常脑白质的PS均值分别为(4.86±2.36)、(0.82±0.33)、(0.61±0.26)、(0.72±0.38)(ml/100g/min)。脑血吸虫病灶的PS值较后三者明显增高。近、远侧灶周水肿及对侧正常脑白质的PS间均无显着性差异。脑血吸虫病灶的rPS值较近、远侧灶周水肿的明显增高,近、远侧灶周水肿间rPS值无明显差异。结论脑血吸虫病灶是一种高血流灌注、高表面通透性、短平均通过时间的病灶。其灶周水肿呈低血流灌注、长平均通过时间特性。CTPI能对脑型血吸虫病微循环水平进行量化评价,其灌注参数值对诊断与鉴别诊断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目的对脑型血吸虫病、高级别胶质瘤和脑转移瘤行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 DWI)检查,探讨DWI、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cient, ADC)值及指数表观弥散系数(exponential ADC, eADC)值对脑型血吸虫病的诊断与鉴别价值,提高对脑型血吸虫病的认识。材料与方法16例脑型血吸虫病、18例高级别胶质瘤和16例脑转移瘤患者行常规MRI平扫、增强扫描及DWI检查。所有病例均经手术病理或临床证实。分析DWI图像,测量脑血吸虫、胶质瘤和转移瘤病灶,近、远侧灶周水肿,及对侧正常脑组织的ADC和eADC值,并进行组内比较。以对侧正常脑组织为参照,计算三种病灶及相应水肿的rADC和reADC值,并进行组间比较。所有数据均经SPSS 14.0进行统计分析处理,组内及组间差异均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脑型血吸虫病16例中,脑炎型3例,单发结节型3例,多发结节型10例。DWI图上,血吸虫病灶呈低信号1例,等信号10例,稍高信号5例;灶周水肿呈等信号11例,稍低信号2例,稍高信号4例。脑血吸虫病灶、近侧灶周水肿、远侧灶周水肿和对侧正常脑白质的ADC值分别为(12.81±1.28)、(16.74±2.03)、(16.97±1.37)、(8.89±0.61)(×10-4 mm2/s),eADC值分别为0.28±0.034、0.19±0.040、0.19±0.022、0.41±0.031。脑血吸虫病灶的ADC值较对侧正常脑组织的明显增高,较近、远侧灶周水肿的明显减低,而eADC值较对侧正常脑组织的明显减低,较近、远侧灶周水肿的明显增高。近、远侧灶周水肿的ADC值和eADC值间均不存在显着性差异,但其ADC值均较与对侧正常脑组织明显增高,eADC值均明显减低。高级别胶质瘤18例。DWI图上,肿瘤实质呈稍高信号8例,不均匀高信号10例;水肿呈等信号9例,稍低信号3例,稍高信号6例。胶质瘤实质的ADC值较对侧正常脑组织的明显增高,较近、远侧灶周水肿的明显减低;而eADC值较对侧正常脑组织明显减低,较近、远侧灶周水肿的明显增高。近侧灶周水肿的ADC值较远侧灶周水肿的明显减低,eADC值明显增高。与对侧正常脑组织相比,近、远侧灶周水肿的ADC值均明显增高,eADC值均明显减低。转移瘤16例。DWI图上,肿瘤实质呈高或稍高信号12例,等信号4例;水肿呈等信号11例,稍低信号3例,稍高信号2例。转移瘤实质的ADC值较对侧正常脑组织的明显增高,较近、远侧灶周水肿的明显减低,而eADC值较对侧正常脑组织的明显减低,较近、远侧灶周水肿的明显增高。转移瘤近、远侧灶周水肿的ADC值和eADC值间均不存在显着性差异,但ADC值均较对侧正常脑组织明显增高,eADC值均明显减低。脑血吸虫病灶rADC值较转移瘤的明显减低,reADC值明显增高。高级别胶质瘤的rADC值和reADC值与脑血吸虫病灶和转移瘤间均无明显差异。高级别胶质瘤近侧灶周水肿的rADC较脑血吸虫病灶和转移瘤的减低,reADC值增高。脑血吸虫病和转移瘤的近侧灶周水肿rADC值和reADC值间均无明显差异。三种病变远侧灶周水肿的rADC值和reADC值间无显着差别。结论脑血吸虫病灶的ADC和eADC值与正常脑组织和灶周水肿间均有显着性差异,有助于病变成份的区分。与高级别胶质瘤和脑转移瘤相比,血吸虫病灶具有相对较低的rADC值和相对较高的reADC,特别是与脑转移瘤间具有明显差异,有助于脑型血吸虫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脑血吸虫病灶近侧灶周水肿的rADC和reADC值与高级别胶质瘤间有显着差异,有助于二者的鉴别,但与脑转移瘤间无差别。远侧灶周水肿的rADC和reADC值在三者间均没有差异,对鉴别诊断没有价值。脑型血吸虫病DWI检查及ADC值和eADC值测量可为其诊断与鉴别诊断提供更多的信息,具有一定的临床实用价值。目的检测CD34和Ki-67在脑型血吸虫病和低、高级别胶质瘤中的表达,分析三种病变之间微血管密度(miarovessel density, MVD)和Ki-67阳性表达率的差异,提高对脑型血吸虫病的分子病理学认识。材料与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连结法(streptavidin-perosidase, SP)检测12例脑血吸虫病灶、12例低级胶质瘤和12例高级别胶质瘤手术标本的CD34和Ki-67的阳性表达情况。Ki-67的表达水平根据阳性细胞表达率分为四个等级,计算三组Ki-67的阳性表达率,并采用秩和检验进行比较。MVD表达采用CD34抗体标记测定,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三组间MVD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Ki-67在脑型血吸虫病组、低级别胶质瘤组和高级别胶质瘤组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6.67%、41.7%和100%。脑血吸虫病灶Ki-67的表达水平与低级别胶质瘤间没有差异,但比高级别胶质瘤明显减低。脑血吸虫病灶、低级别胶质瘤和高级别胶质瘤MVD值分别为(16.6±7.75)、(54.34±15.37)和(97.69±27.78)个/视野,三组的MVD值相互之间均存在显着性差异,脑型血吸虫病组最低,高级别胶质瘤组最高。结论脑血吸虫病灶内具有Ki-67的表达,表明病灶内具有较强的细胞增殖活性;其阳性表达率为66.67%,表达水平比高级别胶质瘤低,对二者的鉴别诊断具有一定价值;但与低级别胶质瘤间没有差异,不能用以二者的鉴别诊断。脑血吸虫病灶的MVD值比低、高级别胶质瘤均明显减低,对脑型血吸虫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龚悌,朱华,刘红娥,王虹,彭涛[6](2007)在《卵巢黄体囊肿伴卵巢血吸虫病1例分析》文中指出
唐仲璋,唐崇惕,唐超[7](1973)在《日本血吸虫成虫和童虫的终末宿主体内异位寄生的研究》文中提出 日本血吸虫寄生的位置,通常在门静脉系统的根支血管中。在这里寄生的成虫产生的卵沉积在肠壁和肝组织内。由于血管分布的状况,日本血吸虫寄生的部位有一局限的范围。在此范围以外的病变,医学者称之为异位损害(ectopic lesion)。异位血吸虫病常由临床症状作出诊断,也由尸体解剖,或活组织检查,找到虫卵的沉积或成虫虫体而更加证实。以往国外的报导记录了人体各器官都有卵子的沉积。Faust(1948)曾统计自1889
李芹翠,黄明皓,李秀珠[8](2002)在《急性血吸虫病致肺异位损害17例临床分析》文中研究指明
杨传瑞,张卡琳,郭霞[9](1999)在《《重庆医学》1999年第28卷卷终主题词索引》文中指出
汪天平[10](1998)在《脑型日本血吸虫病》文中认为 日本血吸虫通常寄生于门静脉系统,其病变多限于肝、大肠、肠系膜和小肠,若成虫寄居或虫卵肉芽肿病变发生于门静脉系统之外,称为异位血吸虫病。脑型血吸虫病是日本血吸虫病中最为常见的异位血吸虫病之一,又是异位血吸虫病中危害最为严重的。近年来脑型血吸虫病的病例屡见报道,说明异位血吸虫病并非是罕见疾病。由于脑型血吸虫病的临
二、急性血吸虫病致肺异位损害17例临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急性血吸虫病致肺异位损害17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2)我国日本血吸虫病异位损害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资料来源 |
1.2 方法 |
1.2.1 检索方法 |
1.2.2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一般资料 |
2.2 血吸虫异位损害类型 |
2.2.1 脑异位血吸虫病 |
2.2.2 肺异位血吸虫病 |
2.2.3 脊髓异位血吸虫病 |
2.2.4女性生殖系统异位血吸虫病 |
2.2.5 腮腺异位血吸虫病 |
2.2.6 眼异位血吸虫病 |
2.2.7 皮下异位血吸虫病 |
2.2.8 胃及十二指肠等消化系统血吸虫病 |
3 讨论 |
(3)我国急性血吸虫病临床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资料来源 |
1.2 纳入标准及剔除标准 |
2 结果 |
3 讨论 |
(4)肺型急性血吸虫病25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临床资料 |
一、一般资料 |
二、临床表现 |
三、实验室检查 |
四、影像学检查 |
五、诊断依据[1,2] |
六、治疗与转归 |
讨论 |
(5)脑型血吸虫病的影像学与免疫组织化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摘要 |
Abstract |
1 第一部分 脑型血吸虫病的MRI表现分析 |
1.1 材料与方法 |
1.2 结果 |
1.3 讨论 |
1.4 附图 |
1.5 参考文献 |
2 第二部分脑型血吸虫病的CT灌注成像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2 结果 |
2.3 讨论 |
2.4 附图 |
2.5 参考文献 |
3 第三部分脑型血吸虫病与脑肿瘤的弥散加权成像对照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2 结果 |
3.3 讨论 |
3.4 附图 |
3.5 参考文献 |
4 第四部分 脑型血吸虫病与胶质瘤的免疫组织化学对照研究 |
4.1 材料与方法 |
4.2 结果 |
4.3 讨论 |
4.4 附图 |
4.5 参考文献 |
综述 |
致谢 |
附录 |
(6)卵巢黄体囊肿伴卵巢血吸虫病1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病例摘要 |
2 讨论 |
2.1 患病特点 |
2.2 发病机制 |
(8)急性血吸虫病致肺异位损害17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临床症状及体征 |
1.3 实验室资料 |
1.4 胸部X线检查 |
1.5 治疗 |
2 结果 |
2.1 疗效 |
2.2 药物副作用 |
3 讨论 |
四、急性血吸虫病致肺异位损害17例临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肺高血压诊断和治疗指南2018[J]. Working Group on Pulmonary Vascular Diseases of Chinese Society of Cardiology of Chinese Medical Association;Editorial Board of Chinese Journal of Cardiology;.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18(12)
- [2]我国日本血吸虫病异位损害分析[J]. 丁嫦娥,丁兆军. 中国热带医学, 2018(09)
- [3]我国急性血吸虫病临床特征分析[J]. 胡勤明,杨政,袁喆,杨忠民. 临床肝胆病杂志, 2018(05)
- [4]肺型急性血吸虫病25例临床分析[J]. 王代平,王友斌,徐肇纲.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2012(04)
- [5]脑型血吸虫病的影像学与免疫组织化学研究[D]. 黄劲柏. 华中科技大学, 2010(11)
- [6]卵巢黄体囊肿伴卵巢血吸虫病1例分析[J]. 龚悌,朱华,刘红娥,王虹,彭涛.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07(01)
- [7]日本血吸虫成虫和童虫的终末宿主体内异位寄生的研究[J]. 唐仲璋,唐崇惕,唐超. 动物学报, 1973(03)
- [8]急性血吸虫病致肺异位损害17例临床分析[J]. 李芹翠,黄明皓,李秀珠. 实用寄生虫病杂志, 2002(04)
- [9]《重庆医学》1999年第28卷卷终主题词索引[J]. 杨传瑞,张卡琳,郭霞. 重庆医学, 1999(06)
- [10]脑型日本血吸虫病[J]. 汪天平. 寄生虫病防治与研究, 199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