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您的笑靥是我们的企盼(论文文献综述)
向本贵[1](2021)在《上垭下垭》文中研究说明一刚下车,邹心妹就看见了他,上垭村那个当了一辈子村主任的李生柱,默默地站在一群乡村干部的后面。邹心妹的心里不由一阵战栗,她差点就认不出他了,曾经牛高马大的壮实汉子,被岁月的风霜雨雪摧残得不成形了:满脸沟壑般的皱纹,一头杂乱的白发,背还驼得厉害。可他却没有认出她来。目光在几个扶贫工作队员之间流连,沧桑的脸上,除了满布着慈祥,就是满满当当的企盼和期待了。
宋雪伟[2](2021)在《李商隐无题诗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李商隐的无题诗,包括以“无题”为题的诗作十四首,界定上有争议之作六首。除此之外,在李商隐诗集中存在大量的与无题诗风格相类似的首句命题式“准无题诗”以及抽象类题目的“准无题诗”共计二十余首。无题诗是一种在题目上不表现内容,不显示功用,在内容上多以描写女子恋情或男女相思为诗面意义,以表现抒情主人公可望而不可即之情思或无悔追求的执着精神为抽象意义,在艺术上善用颇具细微和抽象意义的表现手法,表达含蓄抽象情绪、抽象意义的一种独特的诗歌类型。李商隐无题诗的形成是多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其风格特征的定型也非单一因素所致。传统的考评、笺注在诗面意义的解读上具有一定的价值,但因为本事不可考,任何企图将李商隐无题诗做“实化”解读的做法都是很难令人信服的。李商隐无题诗的解读必须重新寻求一种思路,那便是对其抽象性的探讨。此外,近些年来,学术界对李商隐无题诗提出的很多全新的解读,很多也没有逃出将诗歌意义“实化”的思维误区。虽然古今笺注家对李商隐的无题诗多有阐释,但很多细节解读依旧存在较大分歧。通过文本细读、典故细节的梳理,不难发现无题诗中依旧存在诸多值得去研究乃至进一步确认细节意义的地方,例如“多羞钗上燕,真愧镜中鸾”里,燕和鸾的典故都暗含了鸟雀企图成双等细节都可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之上获得。李商隐的无题诗的最大特征便是其抽象性。抽象性贯穿无题诗的始终。首先,无题诗的题目便是抽象的,其题目不表示内容,不指明功用。其次,无题诗的内容充斥着一种抽象情绪,这种抽象情绪可以概括为“对美好事物的发现或追求——认定自己有资格追求美好事物——追求过程中因受阻而失落——追求失败后的愤愤不平以及绝望而难以排遣的凄楚情绪——受阻后继续执着无悔的追求”这样一条潜在的线索。虽然落实在具体的诗作当中,每一首无题诗所投射的情感线索的侧重有所不同,但李商隐的无题诗所传达的抽象情绪都在这样一条线索中有所印证。再次,李商隐的无题诗惯用颇具细微和抽象意义的艺术手段表达抽象的情感线索,这些抽象的艺术手段造就了李商隐无题诗别具一格的艺术特征。在声音方面,它们巧妙地运用了文字用韵、节奏等方面的抽象表达效果,形成了声情并茂的抽象情绪的传达;在色彩方面,它们注重色彩的基本特性与通感效果,注重色彩的组合与搭配作用,使得色彩与抽象情绪的传达得到巧妙的配合;在结构方面,李商隐无题诗的诸多构成因素貌似支离破碎实则紧密相连,各因素组合作用形成了诸多意义完整而层次多样的“格式塔”,整体意义大于各部分意义组合的手法拓宽了抽象情绪的表达境界;在意义方面,李商隐的无题诗自始至终贯穿着一种“阻隔”情节,这种“阻隔”同时也是李商隐无题诗所展现出的抽象情绪链条中起到转折性作用的关键一步,这种“阻隔”情节有时候也会生成抒情主体的离别之苦,促成抒情主体的偷窥行为,乃至成为生成可望而不可即之感以及执着无悔追求的根源所在。李商隐的无题诗在文学史和文化史上具有深远的意义。究其根源,也是自始至终贯穿李商隐无题诗的抽象情绪所致。李商隐无题诗的解读历程是中国古典文学阐释学发展的必然结果,其发生与发展与中国文学与社会的客观情况有着直接的、必然的联系。无题诗的抽象情绪特征是其能够穿越古今获得跨时空读者共鸣的本质条件。
白发科[3](2020)在《白发科的诗》文中认为
李治邦[4](2020)在《二胡》文中指出一罗盟的二胡演奏在全省应该是头把,没人能比。就是在全国,罗盟也是有位置的,他的老师毕竟是中央音乐学院着名二胡教授刘长福。罗盟连续两次获得全国民乐大赛的二胡金奖,后来就不参加了。省里一再动员他,他回答,我再去就没有意思了。他天生女人相,皮肤很白,如豆腐刚出屉。腰身也很细,有好事者给他量腰围,竟然是二尺三。尤其他的眼睛,是丹凤形,眼睫毛
陈融[5](2020)在《岛上别情书》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后来,当郁青庭的目光缓慢地越过高窗,想起一年前在海岛上度过的那些清晨和夜晚,终于明白自己为什么会成为现在这个人了。他的脸映在一小片月光里,像浮动在清凉的水中。他对水有特殊的感觉,或者可以说,他所有的故事都和水有关。到海岛的第七天,郁青庭迎来了他的三十四岁生日。最近几年,他对生日几乎丧失了概念,这个特殊的日子究竟要提醒他什么,他不愿去细想。童年和少年时期的生
袁静[6](2020)在《山西大同方言词汇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大同市位于山西省最北端,大同方言属于山西晋语区的大包片。本文在汉语词汇学、汉语方言学、汉语方言词汇比较等理论的指导下,采用田野调查法、文献资料法、比较分析法和列举法,对收集到的4020个大同方言词进行研究,揭示大同方言词汇在语音、构词、语义等方面的特点。本文包括绪论和结语在内,共七个部分。绪论部分首先介绍了大同地区的概况及历史沿革,然后梳理了本论文选题的相关研究概述,之后介绍了本文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理论基础及研究方法,最后从语料来源、标音符号、主要调查合作人、其他说明等四方面进行补充说明。第一章从声母、韵母、声调三个方面介绍了大同方言的语音系统。第二章是对大同方言词汇的语音研究,首先从音节数量方面进行考察,大同方言词汇可以分为单音节词,双音节词以及多音节词,然后着重对大同方言词汇中的分音词和合音词进行整理分析,并且考察了它们的类型和构造规则,最后归纳大同方言词汇的语音特点并对本章内容进行总结。第三章是对大同方言词汇的构词研究,分别从构词语素、构词方式、四字格结构三方面进行分析说明,其中构词语素从语素的选择、顺序及价值方面进行研究,构词方式主要有复合式、重叠式和附加式,再从四字格的构成方式及语义特点对四字格进行分析,最后归纳大同方言词汇的构词特点并对本章内容进行总结。第四章是对大同方言词汇的语义研究,分别对义位的义值、义域、语义场三方面进行分析说明。义值方面,主要研究了义位的基义和陪义;义域方面,考察了其意义范围和使用范围;语义场方面,分析了义位的同义义场、反义义场、多义义场以及类义义场,最后归纳大同方言词汇的语义特点并对本章内容进行总结。第五章把大同方言词汇与怀仁方言词汇进行比较,首先整理出大同方言词汇与怀仁方言词汇的共性特点,然后再分析二者的个性特征,最后对本章内容进行总结。结语部分对文章进行概括总结,对大同方言词汇的特点进行总结归纳。
白玉琳[7](2020)在《江湜及其诗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江湜是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时期杰出的诗人,陈衍《石遗室诗话》称其为“咸、同间一诗雄也”,钱钟书《谈艺录》誉其为“霸才健笔”。江湜一生沉沦下僚,终其一生为一介寒士,然而他却在颠沛流离的生涯中创作了大量的诗歌作品,并以“清故诗人江弢叔”为自己的短暂一生作了定位。他将自己的一生心血凝聚为《伏敔堂诗录》,共计1500余首诗歌。可是,就是这样一位杰出的诗人,一直以来学术界对其关注不够,研究不足,因此本文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江湜其人及其诗歌创作进行系统研究,力图用详实的资料,不同的角度,对其诗歌的思想蕴涵和艺术特征进行全面论述,同时也对他在近代诗坛的地位和影响分析总结,从而进一步探讨晚清诗坛诗歌创作的流变趋势。本文通过对江湜《伏敔堂诗录》的仔细研读,并在整理、分析了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对江湜及其诗歌创作进行整体论述,论文共分七个部分:绪论部分,分别从江湜研究的历史与现状、论文选题的缘由、研究重点与难点、研究方法共四个方面对有关江湜的研究状况作了系统描述,以期更加明确研究对象的意义和价值。第一章梳理了江湜的家世、生平、交游及着述情况,通过揭示诗人的生活背景和成长环境及交游情况对其诗歌创作以期有更全面的理解。第二章阐述了江湜的诗学主张,分别从诗歌取径宽广、诗歌创作的“独创论”、诗歌创作的“真情观”、诗歌创作的“通俗化”共四个方面,阐发了江湜的诗歌理论。第三章探讨了江湜诗歌的题材内容,从关注时局,心系民生;奔波羁旅,思乡念亲;悲士不遇,嗟苦叹贫;山水游历,怡然自得;酬唱赠答,怀人悼友;咏物题画,哲理思趣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论述。第四章论析了江湜诗歌的艺术成就,主要从诗歌体裁、艺术风格、学问化与议论化倾向、语言特色、意象分析等方面对其诗歌的艺术成就进行了剖析总结。第五章对江湜与金和的讽刺诗进行了比较研究,分别从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方面,对生活在同一时代、出生于同一地域的两位着名讽刺诗人的讽刺诗创作的特点、异同、成就进行了比较分析。结语部分归纳总结了江湜及其诗歌创作的成就,对其在近代诗坛上的地位及影响加以明确的定位。
吕姝焱[8](2019)在《晚清民国虞山文学世家与地域诗学》文中研究说明晚清民国虞山文学世家的诗歌创作,是笔者对特定时间、特定地域、特定人群的诗歌活动和诗学理念的梳理与讨论。吴蔚光、孙原湘相继主持了乾嘉之际的虞山诗坛,此时性灵诗风最受推崇。道光九年(1829)孙原湘去世,这标志着虞山诗坛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时期,虞邑诗人创作了大量表现社会民生苦难及自身不幸遭际的诗歌。同治、光绪与宣统三朝,同光体风靡诗坛,虞邑诗人仍然坚守清初“虞山诗派”的诗学传统。特别是在光绪末年,张鸿等人组织了吴下西昆派,他们以诗笔表现波澜壮阔的社会与时代。受“诗界革命”和“革命诗潮”的影响,此期的虞邑诗人也有从事新诗创作者,更有加入革命团体的革命诗人。民国时期,虞邑的宗唐派诗人开始向其他诗派寻求新路,但他们不忘汲取清初“虞山诗派”的诗史精神,以诗歌关注社会时事与民生疾苦。虞邑文人十分重视乡邦文化,他们从中汲取营养助益地域诗学的发展。虞邑诗人对凝结着钱谦益精神的红豆特别关注,他们创作了大量红豆题材的诗歌。藏书、读书、文学创作更是相互促进,他们将藏书活动引入诗歌,充实了诗歌题材。糅合了诗、书、画艺术之长的题画诗,则丰富了本邑诗学图景。有清以来,虞邑地域文化繁盛,这为晚清民国虞山文学世家的出现提供了重要保障。晚清虞山地区涌现出以席佩兰、归懋仪、屈秉筠为首的众多才媛,她们与才子夫婿联吟唱和,并承担起教育子嗣的重任,这为文学世家的延续作出了巨大贡献。常熟的士绅贵族也多设有义庄、义田,这为家族教育提供了充裕的经济支持。母教与义庄的兴盛直接推动了虞山地区科举事业的发展,由此造就了众多科举世家。举业兴盛的家族,其文学创作也往往可以取得丰硕成就。家集和乡镇诗歌选本是虞山文学世家与地域诗学交互与呈现的重要载体,文学世家以保存家族文脉、传承地域文化为己任。得益于对虞邑乡贤的感召、旧学知识的累积和发达报刊业,清末民初虞邑文人的结社酬唱活动特别频繁。它们勾连起家族内部、家族之间、虞邑与其它地区的诗歌交往活动,并为丰富和传播虞邑诗学做出贡献。晚清民国的虞山诗坛涌现出许多极具代表性、影响巨大的文学世家。孙原湘引领了虞邑的性灵诗风,他是虞山乾嘉诗坛向晚清诗坛过渡的关键。清末民初,孙原湘的裔孙孙雄在经学、诗文创作、选诗等领域均有建树,孙雄在承继家学的同时,也能够结合时代的变化,对家族诗学作出适时调整。杨氏家族的学诗过程有明显的宗宋倾向,杨沂孙在咸同时期创作了大量忧时悯乱的作品。杨圻诗学盛唐,这与其家族诗学异趣,也在清末民国的诗坛独树一帜。翁心存雅好苏轼而独崇唐诗,“结道光前宗唐之局”。翁同龢推崇苏轼、黄庭坚,诗歌重典实、尚真挚,显赫的政治地位更是助力他成为清末虞山诗坛的盟主。清初钱谦益、二冯、钱陆灿等人领衔的“虞山诗派”,其诗论主张在清末民初再次兴盛。汪氏、钱氏与单氏家族是追效钱氏诗学的代表。钱氏家族直承钱谦益兼采众长而去门户之见的诗学思想。汪氏家族与单氏家族则通过学习钱陆灿、钱良择、陈祖范、王应奎等人的诗学思想,上承钱谦益“学人之诗”的传统。庞氏、张氏家族是宗二冯诗学的典范,庞树典、庞树阶以及张鸿均学习李商隐,他们是清末吴下西昆派的主要力量。宗氏家族学诗兼采众长而自出机杼,诗歌反映时变,颇能代表虞山地域诗学的诗史精神。民国时期的宗威将诗歌融入大学课堂,影响了一批批青年学子的旧体诗词创作。
宫俐[9](2016)在《当代大学生电影消费中的价值观引导研究》文中提出电影是一门有缺憾的艺术,但教育不应该有遗憾。作为一门艺术,电影理所当然地承载着电影人的价值观念和思想意识形态;作为一种消费品,只有当电影真正为人们所“使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影响的时候,它的使命才算真正完成。对于有着“网络时代原住民”之称的当代90后大学生来说,电影早已成为他们生活环境的一部分,在无形之中影响着他们的价值选择、价值判断,甚至是价值观。但是,高额的票房未必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符,奥斯卡绝非为中国梦鼓劲加油。因此,对于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引导,不能关起门来自说自话,而是要直面问题,在日益壮大的电影市场面前守住我们的思想底线。从电影消费出发引导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以文献研究、问卷调查、个案研究为途径,通过对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特征以及观影情况进行分析和调查,从电影消费的角度剖析当下中国电影市场蕴涵的价值导向和价值输出现象,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在价值观引导方面的作用,从电影消费以及电影消费引导方式入手,积极引导思想政治教育客体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同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电影消费进行大学生价值观引导、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以政府的力量引领大学生电影消费的社会主义方向,以社会的力量引导电影消费的舆论方向,以高校的力量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燕山大学“红色旋律”影苑活动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客体之间的有效互动,探索出了以电影消费培育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可行性和可能性,逐渐让思想政治教育走下“神坛”,用积极有效的方式引导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情系声光影,红润学子心。
朱东旭[10](2016)在《1973年女知青夏雨一案》文中认为一、女知青未婚而孕是政治事件1973年7月的一天。上午,我在公社大批判组誊抄《红旗》杂志上那篇上海知青朱克家的文章《我深深爱上了边疆的一草一木》。抄写这篇文章,我内心很复杂。此时,公社副主任陈玉和正在县里开招工招生会议,公社党委李书记指示我把文章上墙自有意思。朱克家想扎根云南西双版纳一辈子,推荐上大学也不去,可我们大多数知青却胸无大志,梦里都想招生招工走掉,远走高飞。正在抄写,公社王副主任来了,我起身喊:"王叔,您找我!"王叔
二、您的笑靥是我们的企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您的笑靥是我们的企盼(论文提纲范文)
(1)上垭下垭(论文提纲范文)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2)李商隐无题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李商隐无题诗的研究现状 |
一、中国古代对李商隐无题诗的研究 |
二、二十世纪对李商隐无题诗的研究 |
三、新世纪以来对李商隐无题诗的研究 |
四、海外学者对李商隐无题诗的研究 |
第二节 以往对李商隐无题诗阐释的主要问题 |
一、充满缺陷的“寄托说”阐释 |
二、因阻距性而亟需准确解读 |
三、深入研究李商隐无题诗的可能性 |
第三节 本研究的主要创新之处 |
一、研究方法上的创新之处 |
二、研究思路上的创新之处 |
三、研究观点上的创新之处 |
第四节 本研究的主要结构及结论 |
一、以双重抽象性界定无题诗及准无题诗 |
二、以抽象类情绪线索解读无题诗的主旨 |
三、李商隐无题诗具备四大抽象艺术特征 |
第一章 李商隐无题诗的界定 |
第一节 首句命题诗、准无题诗及无题诗 |
一、裸题诗与首句命题诗 |
(一)早期诗歌的流传与题目的功用 |
(二)从“裸题诗”到“首句命题诗” |
二、抽象类题目诗作 |
(一)古代制题方式的发展 |
(二)抽象类型题目的形成 |
三、“首句命题诗”与无题诗 |
(一)“首句命题诗”与便稽检的题目功能 |
(二)李商隐的“首句命题诗”及其无题诗 |
第二节 无题诗的界定与准无题诗的争论 |
一、李商隐无题诗的界定范围 |
(一)现存古籍中李商隐无题诗的文本情况 |
(二)李商隐十四首无题诗及六种类型划分 |
二、李商隐“准无题诗”的争论 |
(一)“准无题诗”界定的分歧 |
(二)《锦瑟》的无题属性问题 |
第三节 “无题”中的“阙题”之作 |
一、“万里风波一叶舟”评析 |
(一)七律“万里风波一叶舟”的基本性质 |
(二)七律“万里风波一叶舟”与无题有别 |
二、“幽人不倦赏”评析 |
(一)五律“幽人不倦赏”的基本性质 |
(二)五律“幽人不倦赏”与无题有别 |
第四节 “无题”中的“误合”之作 |
一、“无题”与“蝶” |
(一)《蝶》其一与其二、其三性质迥异 |
(二)《蝶》其二、其三的“阙题”性质 |
二、“无题”与“留赠畏之” |
(一)《留赠畏之》其一与其二、其三性质迥异 |
(二)《留赠畏之》其二、其三的“阙题”性质 |
第五节 首句命题式题目与准无题诗 |
一、首句命题式诗作成为准无题诗的条件 |
(一)首句命题诗成为准无题诗的条件 |
(二)诗句中间词汇命题的诗作不可归为“无题”一类 |
二、首句命题诗与准无题诗间的分流 |
(一)首句命题诗中可以归为“无题”一类的诗作 |
(二)首句命题诗中不可归为“无题”一类的诗作 |
第六节 抽象式题目与准无题诗 |
一、抽象题目及其与首句命题诗间的关系 |
(一)全抽象类题目与半抽象类题目 |
(二)抽象题目与首句命题诗之间的关系 |
二、抽象题目诗作如何归为准无题诗 |
(一)抽象内容类题目诗作的“无题”性质 |
(二)抽象功用类题目诗作的“无题”性质 |
第二章 李商隐无题诗的形成 |
第一节 无题诗的形成条件 |
一、家道中落与诗风的形成 |
(一)自谓尊贵的家族和凄楚的童年 |
(二)反衬文学作品中的理想与现实 |
二、诗歌中折射的早逝阴影 |
(一)“早逝”引导的文学伤感细腻的风格 |
(二)“早逝”对诗歌中女性形象塑造的影响 |
三、因仕途坎坷诱发的悲情 |
(一)“悲”是文学中的一大母题 |
(二)缺失性经验与李商隐诗中之“悲” |
第二节 无题诗的创作追求 |
一、虚化朦胧之美的追求 |
(一)中国文学中的“隐秀”理论 |
(二)无题诗的虚化朦胧特质 |
二、非功利性的心灵书写 |
(一)诗性与诗人纯粹的心灵 |
(二)李商隐与非功利“诗性” |
三、道教思想文化的影响 |
(一)李商隐思想中饱含道教元素 |
(二)“内丹”法与诗歌对心灵的刻画 |
(三)对女冠的单相思及对诗作的影响 |
(四)道教思维并非无题诗风格形成的唯一助力 |
第三节 无题诗与通俗文学风尚 |
一、李商隐与通俗文学风尚 |
(一)李商隐的通俗文学观及相关创作 |
(二)李商隐文学观念中的尚真与任情 |
二、从载道到刻画生活细节 |
(一)从咏叹“性灵”到深入内心 |
(二)晚唐初期社会风尚的推进 |
第四节 李商隐无题诗形成的意义 |
一、李商隐的无题诗有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
(一)诗“无题”为描绘真性情提供便利 |
(二)诗“无题”可能并且需要有其发展 |
二、李商隐的无题诗有其发展的可能和空间 |
(一)诗“无题”与格律限定之间的中和作用 |
(二)诗“无题”与以音乐形式传唱关系密切 |
(三)诗“无题”是对儒家诗教的反扑与补充 |
三、李商隐的无题诗有其复归的条件和必要 |
(一)中唐文学思潮的特征及其文学影响 |
(二)“无题”一类诗作对中唐文学思潮的反扑 |
第三章 李商隐无题诗的最大特征——抽象性 |
第一节 无题诗与言意关系 |
一、诗“无题”与言意之关系 |
(一)关于“言”与“意”的争论 |
(二)作为“言”的题目之作用 |
二、诗本乎情与诗循乎物 |
(一)诗歌题目在情感多样表达上的劣势 |
(二)真情、矫情与诗歌题目之间的关系 |
三、无题之诗与天籁之音 |
(一)“无题之诗”区别于无题诗,是对天籁之音的追求 |
(二)天籁之音的追求推动了唐代诗人回归首句命题的方式 |
第二节 无题诗的意在言外 |
一、当词汇进入意境 |
(一)词汇“烛”进入意境时的积极功能 |
(二)词汇“烛”在李商隐无题诗中的作用 |
二、无题诗对境界的超越 |
(一)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的片段化超越 |
(二)无题“来是空言去绝踪”的片段化超越 |
第三节 无题诗的形象与思想 |
一、无题诗的创作思想——抽象而不尽可知 |
(一)无题诗的抽象性大于诗歌普遍意义上的抽象性 |
(二)虚化本事是无题诗区别于其他诗作的典型特征 |
二、无题诗呈现的形象——零碎而相对抽象 |
(一)无题“八岁偷照镜”中的零碎抽象特征 |
(二)七律无题诗中的零碎抽象特征 |
三、抽象于形象,具体于创作思想 |
(一)抽象中包含具体的成分 |
(二)抽象方式是解读无题诗的有效手段 |
第四节 李商隐诗歌的抽象性与具象性 |
一、诗歌抽象性的两个层面 |
(一)抒情类文本较之叙事类文本的抽象性 |
(二)无题诗较之其他类抒情文本的抽象性 |
二、抽象与具象诗意的区别 |
(一)诗意具象明确的李商隐传统诗作 |
(二)诗意抽象含混的李商隐无题诗作 |
三、无题诗及其抽象性诗意 |
(一)题目因不显内容而题旨不明 |
(二)文本内容抽象使含义不确定 |
(三)抽象性与朦胧、多义、含蓄的关系 |
第四章 李商隐无题诗抽象情绪解读(上) |
第一节 “白日当天三月半”——李商隐无题诗中的美女愁嫁 |
一、“泣春风”的背后:无法满足对美的追求 |
(一)无题“八岁偷照镜”的民歌特质 |
(二)“偷”“芙蓉”“银甲”“悬知”所隐含的细节 |
(三)广泛寄托身世与单纯爱情描绘 |
(四)“追求——阻隔——惆怅”的情感线索 |
二、“闻长叹”的背后:无法解决的悬殊境遇 |
(一)诗面意义分析 |
(二)绝非陈情令狐 |
(三)难以成立的解说 |
(四)失势者的无奈与不平 |
三、“春风笑”的背后:没有价值的绝世美艳 |
(一)诗面意义分析 |
(二)“怀才不遇”辨析 |
(三)因无人欣赏而失落、不平 |
四、“待好风”的背后:未知结局的美好期待 |
(一)诗面意义分析 |
(二)评析的争议 |
(三)题旨的争议 |
(四)细节的争议 |
(五)恋情说的争议 |
(六)实现自我的期待与失落 |
五、“弹棋局”的背后:虽嫁犹怨的不平之鸣 |
(一)诗面意义与“不平”的题旨 |
(二)针对抽象题旨的具象化推测 |
(三)充斥着“恨”与“不平”的情绪 |
第二节 “偷看吴王苑内花”——李商隐无题诗中的庐山真容 |
一、“苑内花”的背后:得偿所愿的窥见 |
(一)由天涯到眼前的诗面意义 |
(二)笺注家的争议及解读评析 |
(三)远在天边的失落,近在眼前的兴奋 |
二、“作重楼”的背后:企盼真容的睹见 |
(一)小律体的性质与浅显的诗面意义 |
(二)古人对题旨的争议 |
(三)现代学者的主要阐释观点 |
(四)企盼得见——美好事物的追求 |
三、“欲过难”的背后:羞怯心理的反映 |
(一)“钗上燕”与“镜中鸾”的隐喻解读 |
(二)颇具情节连贯性特征的诗面意义 |
(三)三种类型解读评述 |
(四)渴望又羞怯的矛盾心理 |
第五章 李商隐无题诗抽象情绪解读(下) |
第一节 “未妨惆怅是清狂”——李商隐无题诗中的执着追求 |
一、“相思成灰”的背后:无尽的失落 |
(一)执着的爱情与成灰的相思 |
(二)描绘男女爱情的解读——部分剑走偏锋 |
(三)托寓政治仕途的解读——落得太死太实 |
(四)别具新意的说法——缺乏更可靠的佐证 |
(五)执着无悔的抽象情绪 |
二、“相思惆怅”的背后:无悔的执着 |
(一)占据优势的爱情解读 |
(二)政治寄托说的得与失 |
(三)以爱情传达的执着无悔 |
三、“丝尽泪干”的背后:至死的坚守 |
(一)占据优势且内部分歧大的爱情解读 |
(二)君臣寄托、怀才不遇说的局限性 |
(三)托寓令狐说的不确定性 |
(四)从企盼获得到执着追求 |
第二节 “更在瑶台十二层”——李商隐无题诗中的渴望难即 |
一、“瑶台”的另一端:可望不可即 |
(一)诗歌题旨的各置其辞 |
(二)难以简单认定的托寓之说 |
(三)尚待论证的讥讽求仙之作 |
(四)充满想象的爱情诗解读 |
(五)越发难以追求的抽象情绪 |
二、“蓬山”的另一端:层层之阻隔 |
(一)诗面意义的梳理及相思题旨的争议 |
(二)别有寄托的主张臆测性质浓重 |
(三)咏李夫人说并不成立 |
(四)托寓政治仕途的不准确性 |
(五)难上加难的抽象情绪 |
第三节 “昨夜星辰昨夜风”——客观纪实的宴饮博戏之诗 |
一、宴饮博戏的单纯诗意 |
(一)描绘宴饮博戏的诗面意义 |
(二)诸家“寄托说”的得失 |
(三)爱情诗解读的意义与局限 |
(四)对欢乐时光的追忆 |
二、别无寄托亦绝非艳诗 |
(一)描写爱情题材并不等于情感不够严肃 |
(二)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题旨的认定 |
第六章 李商隐无题诗的声情艺术 |
第一节 声情艺术的审美价值及在无题诗中的表现 |
一、汉字字音中的声情艺术 |
(一)声情在诗歌中的表现 |
(二)韵字层面的声情艺术 |
(三)声调层面的声情艺术 |
二、以“声”传“情”的无题诗 |
(一)李商隐诗之声情艺术 |
(二)无题诗声情艺术的表现特征 |
第二节 李商隐无题诗的用韵艺术 |
一、李商隐无题诗用韵与情感之关联 |
(一)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的用韵与情感 |
(二)无题“来是空言去绝踪”的用韵与情感 |
二、李商隐古体无题诗的用韵技巧 |
(一)古体诗的转韵艺术 |
(二)李商隐古体诗的转韵特质 |
(三)无题诗中类似转韵的艺术技巧 |
第三节 李商隐无题诗的节奏音高 |
一、无题诗的声律与规范 |
(一)近体诗声律规范的声情艺术 |
(二)近体诗声律规范的消极作用 |
二、无题诗的双声与叠韵 |
(一)李商隐诗歌的叠韵魅力 |
(二)无题诗中的叠音词与联绵词 |
三、无题诗的句中韵 |
(一)叠音词的声情艺术魅力 |
(二)句中韵的声情艺术效果 |
第七章 李商隐无题诗的色彩艺术 |
第一节 李商隐诗歌中的色彩艺术 |
一、李商隐诗歌色彩使用特点 |
(一)李商隐诗歌中的颜色对举 |
(二)李商隐诗歌中的色彩明暗 |
二、无题诗在色彩使用上的特殊性 |
(一)无题诗中色彩的艺术作用 |
(二)无题诗中色彩表情之关系 |
第二节 色彩的环境铺垫 |
一、晚霞的色彩环境 |
(一)无题“白道萦回入暮霞”的色彩环境 |
(二)无题“含情春晼晚”的色彩环境 |
二、灯烛的色彩环境 |
(一)无题诗中的三处灯烛色彩环境 |
(二)蜡烛点燃在主人公熟睡之前 |
三、星月的色彩环境 |
(一)无题诗中星与月的色彩特征 |
(二)无题诗中星与月不同时出现 |
第三节 色彩的组合作用 |
一、色彩内外的组合作用 |
(一)外部色彩的艺术效果 |
(二)内部色彩的艺术效果 |
二、色彩的明暗组合作用 |
(一)“金烬暗”的细节解读 |
(二)“暗”与“红”的组合 |
三、色彩的串联组合作用 |
(一)金之黄与玉之白的串联组合 |
(二)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中的色彩串联 |
第四节 色彩的通感作用 |
一、暖色调的通感效果 |
(一)夜晚室内灯烛的暖色调艺术效果 |
(二)室内暖色调在对举中的艺术作用 |
二、冷色调的通感效果 |
(一)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的冷色调效果 |
(二)无题“紫府仙人号宝灯”的冷色调效果 |
三、色调与声情之关系 |
(一)声音艺术通过感觉传达画面效果 |
(二)声音艺术与色彩艺术的勾连关系 |
第五节 色彩的补偿作用 |
一、色彩在情感之中的浓度 |
(一)色彩浓度的抽象性 |
(二)色彩浓度与情感浓度的关系 |
二、色彩对心灵的补偿作用 |
(一)色彩是对平淡情感的一种补偿 |
(二)色彩是对消极情感的一种补偿 |
三、色彩的使用与文化环境 |
(一)无题诗的色彩艺术是晚唐社会审美的反映 |
(二)无题诗的色彩艺术是对生命意识的萌动 |
第八章 李商隐无题诗中的“阻隔”情节 |
第一节 贯穿“阻隔”情节的无题诗 |
一、男女恋情中的阻隔情节 |
(一)以女子为主导的恋情阻隔 |
(二)以男子为主导的恋情阻隔 |
二、复杂思绪中的阻隔情节 |
(一)蕴含阻隔情节的无题诗 |
(二)饱含阻隔情感的无题诗 |
三、阻隔情节中的悲剧意味 |
(一)因阻隔而生成的悲剧意味 |
(二)阻隔酝酿强大的精神魅力 |
第二节 “阻隔”与“偷窥”在无题诗中的表现 |
一、李商隐无题诗中的偷窥情节 |
(一)无题诗偷窥情节的三个层次 |
(二)无题诗偷窥情节的深刻内涵 |
二、无题诗偷窥情节的潜在缘由 |
(一)偷窥情节的表面对象——异性恋人 |
(二)偷窥情节的引申对象——美好事物 |
第三节 离别情节引导的“阻隔”情节 |
一、无题诗中别离情节的特征 |
(一)因主观原因而离别进而导致的“阻隔” |
(二)因客观原因而离别进而导致的“阻隔” |
二、别离情节隐含的作者心境 |
(一)焦虑而急切 |
(二)失望与绝望 |
(三)执着的追逐 |
三、李商隐其他诗作中的别离 |
(一)离别-阻隔情节在李商隐诗歌中具有广泛性 |
(二)离别-阻隔情节在无题一类诗作中更具张力 |
第九章 李商隐无题诗的整体性结构 |
第一节 无题诗中的“底”与“图” |
一、背景与人物之关系 |
(一)白道萦回中之笑靥如花 |
(二)雪月瑶台上的紫府仙人 |
(三)幽暗灯光下的写信之人 |
(四)缝罗帐的执着待嫁女子 |
(五)双鬓斑白的夜间耐寒人 |
(六)动态的底图关系之组合 |
二、环境与图案之关系 |
(一)菱枝与桂叶 |
(二)金翡翠与绣芙蓉 |
(三)金烬暗与石榴红 |
(四)金蟾与玉虎 |
三、典故与弱势文本 |
(一)典故为底,文本为图 |
(二)无题诗典故的弱势文本属性 |
第二节 李商隐无题诗中的接近性与连续性 |
一、李商隐无题诗中尾联的断裂性 |
(一)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中尾联的断裂性 |
(二)七律无题诗尾联普遍存在断裂性 |
二、李商隐无题诗的结构疏密关系 |
(一)无题“八岁偷照镜”的结构疏密 |
(二)无题“凤尾香罗薄几重”的结构疏密 |
第三节 李商隐无题诗中的简化性 |
一、李商隐无题诗中的知觉与思维 |
(一)偏向知觉与思维的表达 |
(二)以意义结构为发挥源头 |
二、李商隐无题诗中的同形性载体 |
(一)以具体的形式结构表现抽象的意义结构 |
(二)无题诗的意义焦点在于抽象的意义结构 |
三、李商隐无题诗中的倾向性张力 |
(一)从弹棋的棋盘说起 |
(二)“更在瑶台十二层”与“更隔蓬山一万重” |
第十章 本世纪李商隐无题诗解读观点商榷 |
第一节 对无题诗出自传奇文观点的商榷 |
一、无题诗与准无题诗的混淆 |
(一)不应采用清代底本探讨无题诗来源问题 |
(二)不应将《锦瑟》与无题诗混为一谈 |
二、李商隐无题诗独创性辨析 |
(一)李商隐是晚唐诸家无题诗创作中的代表 |
(二)不见于选本不足以证明无题诗的不存在 |
三、李商隐是否创作过传奇文 |
(一)创作过传奇文并不证明无题诗出自其中 |
(二)无题诗与骈文和词的关系较小说更密切 |
四、穿凿性质明显的传奇文说 |
(一)抽象性决定了无题诗便于被附会到特定故事中 |
(二)无题诗与传奇杂剧故事相勾连具有极大臆测性 |
第二节 对无题诗是表现李王婚恋观点的商榷 |
一、照镜女年龄虚实辨析 |
(一)对传统笺注的质疑并不完全可靠 |
(二)对几首无题诗之间的意义关联并不准确 |
(三)“十五”并非实指王茂元女儿的真实年龄 |
(四)对“藏六亲”的颠覆性解读有待进一步商榷 |
二、阿侯之真实身份辨析 |
(一)“阿侯”的形象不可武断地与王氏等同 |
(二)“黄金屋”不是李商隐别娶的直接证据 |
三、昨夜偷窥之对象辨析 |
(一)旧解的质疑颇具可取之处 |
(二)新解的提出难免臆测之嫌 |
四、中心缘何最不平辨析 |
(一)无题“照梁初有情”很难确考创作时间 |
(二)“岳家不公”的解读法臆测性十分明显 |
第三节 本世纪无题诗解读观点的文学史意义 |
一、无题诗抽象性具体化的必然结果 |
(一)诗歌本事的具体性和诗歌抽象性之间的矛盾 |
(二)传奇文说和王氏婚恋说有其产生的历史条件 |
二、无题诗研究成果繁荣的外在表现 |
(一)李商隐无题诗的研究已经趋于繁荣 |
(二)无题诗新解读是其研究繁荣的表现 |
第十一章 李商隐无题诗的文化意义 |
第一节 因诗教观念而饱受贬斥 |
一、无题诗与儒家诗教的矛盾 |
(一)无题诗与儒家诗教间的对立 |
(二)无题诗与儒家诗教间的统一 |
二、传统诗学对无题诗的诟病 |
(一)无题诗用典虽多但并非全无可取 |
(二)无题诗用词艳丽但绝非浪荡轻浮 |
第二节 因多征典故而广被笺注 |
一、清代的社会环境与古诗的笺注 |
(一)文化气候严谨,雅文学趋于低谷 |
(二)文化行业的发展促使笺注的刊行 |
(三)阶层的固化使无题诗更易产生共鸣 |
二、李商隐的诗歌特征与阐述可能 |
(一)李商隐诗歌在清代之前笺注不足 |
(二)李商隐的诗集有被阐述的可能性 |
第三节 因旨意朦胧而常被穿凿 |
一、托寓令狐与君臣寄托 |
(一)中国诗学的阐释传统 |
(二)托寓、寄托的文化价值 |
二、曲折离奇的恋爱历史 |
(一)爱情说产生的文化背景意义 |
(二)爱情说所呈现出的文化缺陷 |
三、革命反抗与儒法斗争 |
(一)夸张式的穿凿和政治性的误读 |
(二)抽象性在文化阐述上的变异体现 |
第四节 因深入心灵而易于共鸣 |
一、接受者审美价值的变化 |
(一)用典审美取向的影响 |
(二)笺注者与接受者的期待视野 |
(三)接受者不断变化的审美取向 |
二、无题诗自身的世俗特征 |
(一)内向性与细微性 |
(二)因平俗更易共鸣 |
三、无题诗共鸣的客观条件 |
(一)李商隐无题诗文化意义的历史使命 |
(二)李商隐无题诗文化意义的时代生气 |
第十二章 李商隐无题诗的地位及其影响 |
第一节 晚唐后无题诗创作史 |
一、晚唐时期的无题诗 |
(一)唐代现存诸家无题诗概况 |
(二)李商隐无题诗的时代地位 |
二、两宋时期的无题诗 |
(一)西昆派的无题诗创作 |
(二)宋代无题诗创作概览 |
三、元代以后的无题诗 |
(一)元明清的无题诗创作概览 |
(二)民国时期无题诗创作概览 |
四、民国时集句无题诗 |
(一)《西昆贯玉稿》 |
(二)《集玉溪生句》 |
(三)《玉溪碎锦集》 |
第二节 李商隐无题诗评价史 |
一、无题诗的毁誉参半及其“党争说” |
(一)不能够完整准确阐述无题诗的牛李党争说 |
(二)不能够全面准确阐述无题诗的史诗互证法 |
二、南宋前少被选集入选的无题诗 |
(一)古代主要选集录选无题诗情况 |
(二)南宋前无题诗少录选集之原因 |
第三节 李商隐无题诗的历史地位 |
一、绮艳风格在诗词转承中的关节 |
(一)和乐演唱导致题目功能的淡化 |
(二)词与无题诗在形式上的相似性 |
二、以男女寓君臣到以男女寓情怀 |
(一)诗歌深层意义由实转虚的标志 |
(二)以爱情托寓抽象情怀的根本特征 |
三、中国诗索隐式解读的集中体现 |
(一)索隐式解读方式的形成及特征 |
(二)无题诗的抽象性与索隐式解读的穿凿性 |
结语 |
附录A:李商隐无题诗用字中古音归部拟测表 |
附录B:李商隐无题诗用字开口度变化矢量图 |
附录C:李商隐无题诗现存古籍文献情况概述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
(3)白发科的诗(论文提纲范文)
油菜花海随想 |
窗前来了一只鸟 |
写给高考前夕的女儿 |
女儿 |
飞机上 |
秋的味道 |
景观廊桥茶楼品茶 |
游明月峡 |
夏 |
中元节忆母 |
登朝天阁随想 |
输液随想 |
晨鸟 |
天渐凉 |
雅安走走 |
小情歌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春天的风流 |
(一) |
(二) |
(三) |
(四) |
定格 |
去林芝米林机场 |
新康定情歌 |
我在川北大地上写爱 |
雨中偶得 |
(一) |
(二) |
(三) |
(四) |
爱情组章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惊蛰,写给母亲的诗 |
清风峡畔 |
又是一年草绿时 |
美好的春天 |
时间 |
记忆 |
痛人的麦芒 |
窗下 |
错过 |
银杏叶 |
流萤 |
孤独 |
许下一季花事 |
花开时间 |
午后的时光 |
致乙未中秋 |
窗内·窗外 |
小时候 |
水葡萄 |
妈妈的眼睛 |
偶遇 |
春天的翅膀 |
等你 |
慰藉 |
咖啡馆的下午 |
爱 |
梦境 |
路人 |
我喜欢坐在初春的草地上 |
夏雨 |
真相 |
色彩 |
新一天 |
水仙 |
油菜花的梦 |
西出折多 |
朝天,我的城 |
找寻每朵菜花里的春天 |
童话 |
泸山黎明新村 |
村庄 |
秋日痴语 |
秋日遐想 |
味道 |
所谓艺术 |
一枚秋天的种子 |
冬晨素描 |
(4)二胡(论文提纲范文)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七 |
八 |
九 |
(5)岛上别情书(论文提纲范文)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6)山西大同方言词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大同地区概况及历史沿革 |
(一)地理、人口、方言 |
(二)资源、文化 |
(三)历史沿革 |
二、相关研究综述 |
(一)山西晋方言研究概况 |
(二)山西晋方言词汇的研究概况 |
(三)大同方言的研究现状 |
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四、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 |
(一)理论基础 |
(二)研究方法 |
五、相关说明 |
(一)语料来源 |
(二)标音符号说明 |
(三)主要调查合作人 |
(四)其他说明 |
第一章 大同方言的语音系统 |
第一节 声母 |
第二节 韵母 |
第三节 声调 |
第二章 大同方言词汇的语音研究 |
第一节 音节数量 |
一、单音节词 |
二、双音节词 |
三、多音节词 |
第二节 分音词 |
一、分音词的类型 |
二、分音词的构造规则 |
第三节 合音词 |
一、合音词的类型 |
二、合音词的构造规则 |
第四节 大同方言词汇的语音特点 |
一、双音节词占优势 |
二、三音节词所占比例大 |
三、分音词和合音词并存 |
四、四音节词汇丰富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大同方言词汇的构词研究 |
第一节 构词语素 |
一、语素选择 |
二、语素顺序 |
三、语素价值 |
第二节 构词方式 |
一、复合式 |
二、重叠式 |
三、附加式 |
第三节 四字格结构 |
一、四字格构成方式 |
二、四字格语义特点 |
第四节 大同方言词汇的构词特点 |
一、存在逆序词 |
二、重叠式丰富 |
三、特色词缀丰富 |
四、四字格结构灵活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大同方言词汇的语义研究 |
第一节 义位的义值 |
一、义位的基义 |
二、义位的陪义 |
第二节 义位的义域 |
一、义域的意义范围 |
二、义域的使用范围 |
第三节 义位的语义场 |
一、同义义场 |
二、反义义场 |
三、多义义场 |
四、类义义场 |
第四节 大同方言词汇的语义特点 |
一、具有独特的方言义位 |
二、与普通话义位系统存在不对应性 |
三、面食类义场和煤炭类义场凸显地域特色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大同方言词汇与怀仁方言词汇比较 |
第一节 共性特点 |
一、都有分音词 |
二、特色词缀相似 |
三、重叠式丰富 |
第二节 个性特征 |
一、语素选择不同 |
二、造词理据不同 |
三、特色词汇不同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大同方言调查词表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7)江湜及其诗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江湜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
二、论文选题的缘由及意义 |
三、研究重点与难点 |
四、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江湜的家世、生平及着述 |
第一节 江湜的家世 |
第二节 江湜的生平 |
一、求学阶段 |
二、游学时光 |
三、三次入闽 |
四、仕宦经历 |
第三节 江湜的交游 |
第四节 江湜的着述 |
第二章 江湜的诗学主张 |
第一节 诗歌取径宽广 |
第二节 “由来技艺精,必自立于独”——独创论 |
第三节 “一切文字皆贵真,真情作诗感得人”——真情观 |
第四节 “何如学我作浅语,一使老妪皆知音”——通俗化 |
第三章 江湜诗歌的题材内容 |
第一节 关注时局,心系民生 |
第二节 奔波羁旅,思乡念亲 |
第三节 悲士不遇,嗟苦叹贫 |
第四节 山水游历,怡然自得 |
第五节 酬唱赠答,怀人悼友 |
第六节 咏物题画,哲理思趣 |
第四章 江湜诗歌的艺术成就 |
第一节 体裁丰富,各体兼擅 |
第二节 艺术风格丰富多变 |
一、古雅凝重,朴素平淡 |
二、气势雄健,才情纵横 |
三、清深幽峭,苦吟雕琢 |
四、空灵幽远,轻快简练 |
第三节 学问化与议论化倾向 |
第四节 语言通俗平易,清新自然 |
第五节 独特的意象营造,丰富的诗情表达 |
一、“舟”与“车”:漂泊意象 |
二、“月”“灯”“梦”:思亲怀乡意象 |
三、“秋虫”与“水”“酒”:抒发愁苦情绪的意象 |
四、山林与农家:归隐意象 |
第五章 江湜与金和讽刺诗之比较 |
第一节 江湜讽刺诗的类型及艺术成就 |
一、江湜讽刺诗的类型 |
二、江湜讽刺诗的艺术成就 |
第二节 金和讽刺诗的内容及创作特色 |
一、金和讽刺诗的内容 |
二、金和讽刺诗的创作特色 |
第三节 江湜与金和讽刺诗之比较 |
一、内容上的侧重点和同与异 |
二、讽刺的真实性和手法的多样化 |
三、形式上的差异 |
四、语言上的异同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8)晚清民国虞山文学世家与地域诗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原因及意义 |
二、课题名称的范畴界定及学理依据 |
三、本课题的学术研究回顾 |
四、既往研究成果的反思 |
五、研究内容概述 |
上编 晚清民国虞山文学世家与地域诗学的形成 |
第一章 晚清民国虞山诗人的诗学思想演进 |
第一节 道咸时期虞山诗坛:“性灵”风落潮与“虞山诗派”回春 |
一、延续、修正孙原湘的性情说 |
二、承继清初虞山诗派 |
三、虞山诗人对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战争的现实书写 |
第二节 同光宣时期虞山诗人对宗宋祧唐及宗唐诗学传统的坚守 |
一、承继钱谦益宗宋祧唐的诗学思想 |
二、与同光体异趣的宗宋诗人 |
三、同治、光绪、宣统时期虞山宗唐诗风 |
四、光宣时期虞山诗坛的新诗接受者及革命诗人 |
第三节 民国时期虞山诗人的诗史精神与诗学宗向新变 |
一、虞邑诗人对钱谦益的尊崇 |
二、宗唐诗人的诗学变化及革命诗人的诗风转变 |
三、虞山诗人保存国粹的努力 |
四、虞山诗人重视乡邦文化建设 |
第二章 乡邦文化与晚清民国虞山地域诗学的发展 |
第一节 虞山文人诗歌中的“红豆”意象——兼谈钱谦益在虞山后学中的接受进程 |
一、芙蓉庄红豆与虞山文人的“红豆”情结 |
二、虞山红豆诗歌的多样内涵 |
三、民国时期虞邑文人引领的红豆研究热潮 |
四、钱谦益在虞山后学中的接受过程 |
第二节 藏书、读书与虞山文人的诗歌创作 |
一、虞山藏书流派的形成及其特色 |
二、藏书、读书、诗歌创作的相互促进 |
第三节 诗画互动关系与虞山文人题画诗创作 |
一、虞山画派的艺术特色及诗画的互动关系 |
二、以人物情事为主的题画诗 |
三、虞邑题画诗创作的家族性 |
四、以画理阐诗学 |
第三章 才媛、义庄、科举与晚清民国虞山文学世家的形成 |
第一节 才媛与文学世家网络的形成、延续 |
一、文学夫妻 |
二、母教与家学的传承 |
第二节 义庄、家训与家族教育 |
一、义庄为家族教育提供经济支撑 |
二、家训为家族教育提供制度保障 |
第三节 科举与诗书之家 |
一、科举:世家望族形成与维持的正途 |
二、科举仕宦对诗歌创作既促进又制约的双重关系 |
三、科举家族对晚清民国虞山地域诗学的贡献和影响 |
第四章 晚清民国虞山文学世家与地域诗学的交互与呈现 |
第一节 常熟家集的编刊及其文化意蕴——以对家集序跋为中心的考察 |
一、晚清民国常熟家集的存目及其时间分布 |
二、家集:家谱的另一种呈现形态 |
三、晚清民国常熟家集的形态 |
四、家集的主要内容:诗歌与试艺 |
五、家集中的女性 |
第二节 常熟乡镇诗歌选本的存目、编选及其诗学特色 |
一、常熟乡镇诗歌选本的存目 |
二、常熟乡镇诗歌选本的编选 |
三、常熟乡镇诗歌选本的选诗特征 |
第三节 结社酬唱活动盛况 |
一、晚清民国虞山地区诗社简况 |
二、晚清民国虞山地域文士联吟酬唱活动 |
三、晚清民国虞山文士结社酬唱之风兴盛原因、特色及对地域诗学的贡献 |
下编 晚清民国虞山文学世家专题研究 |
第五章 虞山诗坛“性灵诗风”的风靡与消解——以孙氏家族为考察对象 |
第一节 孙原湘与晚清虞山诗坛的演进 |
一、虞邑文化与孙原湘诗学理念的形成 |
二、孙原湘与吴蔚光诗歌创作理路的异同 |
三、“性灵之风”与嘉道时期的虞山诗坛 |
四、清末民初性灵诗风的消解 |
第二节 孙雄诗学思想中的家学渊源——兼谈《道咸同光四朝诗史·甲集》的编刊及选诗理念 |
一、性情·诗史·忠孝——孙雄于孙原湘诗学思想的继承 |
二、《道咸同光四朝诗史·甲集》的刊印 |
三、由《四朝诗史·甲集》论及孙雄的选诗理念 |
第六章 杨氏家族的诗艺传承与诗学宗向变化 |
第一节 晚清民国虞山杨氏家族行传、着述 |
第二节 杨氏家族的诗艺传承——兼论杨沂孙诗作中的劫后记忆 |
一、杨景仁:诗学陶、苏,诗风本色无雕琢 |
二、杨希钰:诗近陶、苏、陆,诗风率直 |
三、杨沂孙诗歌内容与诗学宗向 |
第三节 清末民国杨氏家族诗学代表——力振唐音的杨圻 |
一、杨圻研究综述及上图藏《江山万里楼诗钞》誊清稿本发掘 |
二、杨圻宗唐趣尚 |
三、杨圻诗学风格的转变 |
第七章 翁氏家族的隆起及其在清末虞山诗坛地位的确立 |
第一节 晚清民国常熟翁氏家族的生平及着述 |
第二节 翁心存早年的学习经历及其诗歌创作 |
一、家庭教育与幕府生涯——翁心存早年的学习经历 |
二、翁心存的诗歌创作 |
三、翁心存对子女及虞邑后学的教育与提携 |
第三节 从消遣到遮蔽:翁同龢诗歌创作的心理变迁 |
一、翁同龢诗集的刊印及文献缺失 |
二、“君亦能诗耶”:翁同龢居京时期的诗歌创作 |
三、古籍的鉴赏、收藏活动与翁同龢的诗歌创作 |
四、翁同龢晚年诗歌中的“庙堂”想象 |
第八章 晚清民国虞山诗坛的“唐宋兼采”——以汪氏、钱氏、单氏家族为中心 |
第一节 汪氏家族的学韩风尚 |
一、汪氏家族的“状元诗人” |
二、汪佑南 |
第二节 兼采众长、关注民生:虞山钱氏家族的诗学及诗艺 |
一、钱氏家族的世袭及对钱谦益的追忆 |
二、钱氏家族的诗歌创作 |
三、钱育仁领导下的虞社 |
第三节 晚清民国虞山单氏家族诗学研究 |
一、诗法少陵与昌黎:康乾时期的单氏诗人 |
二、兼采众家:晚清的单学傅与单良玉 |
三、《海虞诗话》的编纂及其编选特色 |
第九章 虞山文学世家的西昆风尚——以庞氏、张氏家族为中心 |
第一节 庞氏家族的崛起及庞树阶“不专事色相”的西昆诗风 |
一、庞氏家族成员的生平及着述 |
二、积学励行与“贻安堂”庞氏的崛起 |
三、虽尚西昆然更崇本色——庞氏家族的诗学实践与新变 |
第二节 张氏家族的诗风演进与张鸿掀起的清末虞山西昆热潮 |
一、张燮的藏书与写诗 |
二、张定鋆 |
三、伉俪情深的张蓉镜与姚畹真 |
四、吴下西昆的旗帜——张鸿的生平及其诗歌创作 |
第三节 清末民初吴下西昆的诗风演进、诗歌理念及其诗学成就 |
一、“西砖酬唱”与清末吴下西昆诗风的兴起 |
二、吴下西昆的诗歌理念及其兴盛原因 |
三、以史入诗、以诗鉴史——吴下西昆的诗学特色及其艺术上的得失 |
第十章 宗氏家族兼采众长与自抒机杼诗学路径的形成——兼论民国教授诗人宗威、宗白华 |
第一节 虞山宗氏家族的源流世系与诗文着述 |
第二节 承继家学与转益多师:晚清宗氏家族的诗歌创作 |
一、吾家多闺秀,俱各擅文辞 |
二、承继家学与转益多师 |
三、宗氏家族的诗学主张 |
第三节 传道授业、竞艳诗坛——民国宗威、宗白华的诗歌创作 |
一、宗威的诗歌活动 |
二、宗白华的旧体诗创作及其诗学思想 |
结语 |
参考书目 |
后记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
(9)当代大学生电影消费中的价值观引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缘起和意义 |
1.1.1 课题来源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案和创新点 |
1.3.1 学术构想与思路 |
1.3.2 论文研究方法 |
1.3.3 论文创新点 |
第2章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对电影消费选择的影响 |
2.1 引言 |
2.2 价值选择的多样性对电影消费内容的影响 |
2.2.1 电影消费内容日趋多元化 |
2.2.2 多元的电影消费内容折射价值选择的多样性 |
2.3 价值判断的网络化对电影消费形式的影响 |
2.3.1 电影消费形式日趋多样化 |
2.3.2 多样的电影消费形式折射价值判断的网络化 |
2.4 价值取向的个性化对电影消费群体的影响 |
2.4.1 电影消费群体日趋年轻化 |
2.4.2 电影消费群体年轻化折射价值取向的个性化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当代大学生电影消费对价值观形成的影响 |
3.1 引言 |
3.2 国内主旋律电影消费对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影响 |
3.2.1“叫好”却鲜“叫座”的主旋律电影消费现状 |
3.2.2 1949-1978:光影里的家国情怀 |
3.2.3 1978-2016:众星加盟的时代回响 |
3.3 国内非主旋律电影消费对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影响 |
3.3.1 大陆剧情片里的人生百态 |
3.3.2 大陆青春片里的“小时代” |
3.3.3 港台故事片里的人文观照 |
3.4 海外电影消费对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影响 |
3.4.1 日韩电影里别样的东方世界 |
3.4.2 欧洲电影里的“资本世界” |
3.4.3“好莱坞”电影所彰显的“美国梦”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立足当代大学生电影消费进行价值观引导的路径 |
4.1 引言 |
4.2 以政府力量引领大学生电影消费的社会主义方向 |
4.2.1 积极引导电影市场的社会主义方向 |
4.2.2 坚持党媒舆论主心骨的社会地位 |
4.2.3 健全对电影行业的监管机制 |
4.3 以社会力量引导大学生电影消费的舆论方向 |
4.3.1 提升电影市场的社会效益 |
4.3.2 重视网络舆论的社会导向作用 |
4.3.3 发挥媒体关乎世道人心的责任 |
4.4 以高校力量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4.4.1 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价值观引导作用 |
4.4.2 构建有思想有内涵的校园文化环境 |
4.5 案例分析:燕山大学“红色旋律”影苑活动 |
4.5.1 价值观引导需要找对方法 |
4.5.2 价值观引导需要引导艺术 |
4.5.3 价值观引导需要建构载体 |
4.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当代大学生电影消费情况的调查问卷 |
附录二 当代大学生电影消费情况的调查报告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四、您的笑靥是我们的企盼(论文参考文献)
- [1]上垭下垭[J]. 向本贵. 芙蓉, 2021(04)
- [2]李商隐无题诗研究[D]. 宋雪伟.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3]白发科的诗[J]. 白发科. 参花(中), 2020(12)
- [4]二胡[J]. 李治邦. 四川文学, 2020(09)
- [5]岛上别情书[J]. 陈融. 清明, 2020(04)
- [6]山西大同方言词汇研究[D]. 袁静. 辽宁师范大学, 2020(02)
- [7]江湜及其诗歌研究[D]. 白玉琳.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8]晚清民国虞山文学世家与地域诗学[D]. 吕姝焱.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2)
- [9]当代大学生电影消费中的价值观引导研究[D]. 宫俐. 燕山大学, 2016(08)
- [10]1973年女知青夏雨一案[J]. 朱东旭. 地火, 201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