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美国黑莓及栽培管理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吴林,张强,王颖,李金英[1](2021)在《中国树莓科学研究和产业发展的回顾与展望》文中研究指明中国树莓果树资源丰富,分布广、抗性强、产量高,果实中活性成分种类多、功效强,具有悠久的入药历史。早在1 800年前,以覆盆子为名记载于我国《神农草本经》《本草纲目》等药物典籍中。1981年,吉林农业大学郝瑞教授从美国引进树莓品种,于1991年提请审定了中国第一个树莓品种——红宝玉。1999年,中国林业科学院张清华教授引入50种树莓实生苗,2002年在辽宁、黑龙江实现了树莓的推广种植。2012年,全国20多个省开展了黑莓和红树莓的引种工作,2015年,全国树莓栽培面积为13 465.7 hm2,产量达10.8万t,解决了树莓杂交育种、组织培养、根孽繁育、扦插育苗、土壤改良、种植管理、采后保鲜、加工销售等技术难题,树莓产业发展逐步完善。在对中国1981年至2019年树莓科学研究与产业发展回顾与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树莓产业化发展道路:推广优良品种、规范种植管理、实现周年供应、完善产业配置、助力信息推广。
胡慧中[2](2020)在《西北干旱地区农业观光园景观规划研究 ——以中卫市富硒苹果农业观光园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我国的基础性和战略性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体系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农业在我国西北干旱地区的地位更为显着。然而随着全球气候的变化,我国西北干旱地区出现气温日益升高、地面蒸发加剧、降水波动较大、土壤干旱化严重等现象,对该地区农业的发展产生了越发不利的影响,使得我国西北干旱地区农业在社会经济增长和生态环境改善等方面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因此,西北干旱地区应基于当地特殊的生态环境条件,积极探索一条既经济又生态的农业发展新模式,以促进当地农业产业以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农业观光园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结合旅游观光、休闲体验、科普教育等功能为一体的,引进高效的科学技术和多元发展模式以促进农业产业的发展,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延伸农业发展的产业链,给当地居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让农业成为旅游发展的新载体,旅游成为农业增收的新途径,是一种具有较高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农业发展模式,符合我国西北干旱地区农业发展的要求。该研究立足于西北干旱地区的气候和环境特征,基于农业产业发展理论、旅游产业发展理论、景观生态学理论等,同时融入低碳、可持续发展等理念,对西北干旱地区农业观光园的规划设计进行研究,以形成关于西北干旱地区农业观光园的景观规划设计理论,从而指导西北干旱地区农业资源的合理保护与利用。并以宁夏自治区中卫市富硒苹果农业观光园的规划为例,为西北干旱地区农业观光园的规划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以推动西北干旱地区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当地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实现西北干旱地区美丽乡村和生态文明的建设。通过对西北干旱地区农业观光园景观规划理论和中卫市富硒苹果农业观光园规划设计实践等进行研究,得出以下研究结论:(1)西北干旱地区农业观光园在气候环境、产业发展、地形地貌、历史人文等方面均存在特异性,使得该地区农业产业和农业观光园也呈现一定独特的特征。(2)西北干旱地区农业观光园是一个综合性的产业园区,其景观规划涉及低碳农业、产业发展、景观生态学、园林美学、生态旅游学、景观规划设计等方面的知识,应遵循因地制宜、低碳环保、科学发展等原则。(3)西北干旱地区农业观光园的景观规划设计可分为主题定位、景观环境形象、功能分区、景观系统规划和游憩项目规划等方面,合理安排观光园功能区和细节,使得农业观光园更加人性化,满足游客农业观光、知识学习、游憩体验等要求,达到“用、赏、游”各体系整体最优。(4)中卫市富硒苹果农业观光园是以当地富硒苹果产业发展概况和场地现状等为基础,遵循因地制宜、科学发展观以及生态、社会与经济三大效益相协调等原则,可分为苹果种植区、仓储加工区、生态防护区、游憩观光区、综合管理区、科技示范区等。通过系统地整合各个景观要素,合理安排观光园功能区和细节,将生态环境保护与景观设计结合在一起,营造美的景观视觉形式,给游客以最佳的视觉感受。
孙美乐[3](2019)在《12个树莓品种在新疆的引种适应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树莓(Rubus spp)是蔷薇科悬钩子属多年生灌木类落叶果树,被誉为第三代小浆果,适宜在我国东北、西北、华北等地发展,但目前在多数地区尚未进行大面积栽培,形成种植规模主要在东北地区,且树莓果大部分出口国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果品多样化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各种果品间的市场供求极大的不平衡,以桃子、梨、苹果等为代表的大宗果品历经长时间的研究利用,发展迅猛,产业链已非常成熟。小浆果发展起步晚,尤其是树莓的发展远不及草莓、蓝莓等其他小浆果的发展速度,开发利用滞后,有很大的市场缺口。具有优良特性的树莓在我国有很大的市场潜力。新疆因其所处的地理纬度和独特的气候条件,是树莓的主要适生区,沿天山北坡伊犁河谷一带,均有野生树莓分布。但到目前为止,大规模、标准化的栽培还很少,当地的主栽品种多为野生驯化品种,存在产量不高、不耐储运、成熟期较为集中等问题,因此在乌鲁木齐开展树莓新优品种引种试验,观察其在本区的生态适应性,筛选适合新疆乃至我国西北地区栽植的优良品种,以期能够丰富本生态区的优质树莓栽培种资源,并根据本区的气候条件和消费需求,为不同品种不同模式的搭配种植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本试验于2016-2018年在乌鲁木齐市北郊新疆农业科学院综合试验场小浆果基地开展,采取田间生物学及生态学调查手段,并结合室内测试分析法,对引进的12个树莓品种进行栽培试验,系统地调查分析各个品种的抗逆性、物候期、枝条生长特性、果实品质、结实能力及产量、储藏性状等指标,以了解引进品种在本生态区的生态反应及生长发育状况,评价其生态适应性。[结果]:(1)12个树莓品种均可在本区正常的生长发育、开花结果,顺利完成整个生育期,并在整个生长过程中表现出了较强的抗病性,在生长季加强水肥管理及修剪措施,均可不覆土自然越冬。基生枝、结果枝枝条的增粗生长和加长生长趋势一致,且与温度有着密切的关系,随着温度的升高,生长期集中在5月上旬到6月上旬,到花期生长基本停止。夏果型品种在开花结果后,基生枝有一个短时间的生长期。(2)在本生态区,引进的12个树莓品种与引种地相比,生长季延长,从枝条萌芽开始到果实采收都早于黑龙江地区10-15天,落叶时间一致。本区果实成熟时间错开了国内树莓主产区上市高峰期,保证价格稳定。且在本生态型区,果实成熟期光热资源充足,降雨较少,有利于果实的采收和运输,适宜大规模种植发展。(3)综合评价,秋果型品种秋福、寒莓、杨2号果期长、产量高、植株长势强、耐储运,可搭配其它夏果型品种种植延长采收期;菲尔都德、维拉米特、秋福、红孩风味佳,硬度适中、维C含量较高,长势强,较丰产、果实出汁率高,可作为夏季结果的鲜食或加工品种种植;寒莓口感酸,籽粒大,风味偏酸,但硬度大,耐储运,出汁率高,可作为加工品种推广种植;欧洲红,北京19果粒小、结实能力差、产量不高,不推荐在本区种植。
刘晓微[4](2018)在《黑莓‘Arapaho’组织培养快繁技术体系建立及叶片原生质体制备》文中研究指明黑莓作为第三代新兴小浆果,不仅营养价值丰富而且经济价值高。近年来,中国黑莓产业不断发展,无论栽培面积还是产量都不断增长。伴随着真菌及病毒病等蔓延,以及范围日益扩大,造成了严重的损失。为使黑莓育种效率进一步提高,推动其育种进程,当代许多研究者加速了现代生物技术和基因工程技术的研究。目前,我国黑莓优良苗木的缺乏对黑莓种植业造成了一定程度的限制。基于组织培养具有育苗周期短,苗木整齐性统一,不受自然环境生长季节的限制等特点,本试验对组织培养进行黑莓快速繁殖的技术体系进行了初步研究。尤其是对黑莓外植体消毒、外植体的建立、增殖培养,生根培养、炼苗及移栽等生产环节进行了试验,同时结合育种工作需求,对叶片不定芽诱导及愈伤组织诱导几个环节进行了试验研究,并利用黑莓组培苗叶片进行了原生质体分离、纯化研究。主要试验结果如下:1、建立了黑莓‘Arapaho’基于组织培养快繁技术体系。(1)适宜黑莓‘Arapaho’茎尖及茎段消毒的方法:用70%酒精消毒10 sec,在无菌水中清洗3次,用0.1%的Hg Cl2消毒10 min,然后无菌水中清洗6次。(2)最适增殖培养基:以组织培养30 d左右的壮苗为材料,培养基配方为:MS+6-BA 1.0 mg/L+NAA 0.1 mg/L+蔗糖20 g/L+琼脂6 g/L,增值系数为4.98。(3)最适生根培养基:黑莓‘Arapaho’极易生根。在添加1 g/L的活性炭的1/2MS培养基中,黑莓‘Arapaho’的生根率达到93.33%;当IBA浓度达到5 mg/L时,黑莓‘Arapaho’的生根率可达到100%,而且会有侧根长出。(4)炼苗及移栽:选取生根良好,植株健壮的组培苗为材料,开盖炼苗一周左右进行移栽。移栽基质为泥炭土、珍珠岩与原土比例为6:3:1,成活率达100%。(5)最适叶片不定芽诱导培养基:继代培养30 d左右组培苗茎尖的幼嫩叶片为材料,叶片不定芽诱导培养基使用MS+TDZ 1.5 mg/L+IBA 0.4 mg/L+蔗糖20g/L+琼脂6 g/L时不定芽再生率最高。低浓度TDZ仍然能诱导叶片不定芽再生,但TDZ浓度为0.01、0.02、0.04、0.08和0.16 mg/L对叶片不定芽的再生率无显着差异。(6)最适愈伤组织诱导的培养基:继代培养30 d左右组培苗茎尖的幼嫩叶片为材料,细胞分裂素TDZ与低浓度生长素NAA组合能够诱导黑莓‘Arapaho’愈伤组织产生,愈伤组织诱导率可达100%。其中NAA 0.1 mg/L,TDZ 1 mg/L时愈伤组织多为疏松型,浅绿色愈伤或黄绿色愈伤,而且生长速度快。(7)在整个过程中,可以使用市售白砂糖为碳源替代物,自来水为蒸馏水替代物,与使用实验室分析纯蔗糖碳源与蒸馏水并无显着差异。2、建立了黑莓叶片原生质体分离纯化体系,获得了产量高,活力高的原生质体。以最优的体系获得的原生质体得率可达8.64×107个/g﹒FW,活力可达94.44%。(1)最佳酶解液组合是:2.5%的纤维素酶(Cellulase R-10)+0.03%的果胶酶(Pectolyase Y-23)+1%的离析酶(Macerozyme R-10)。(2)原生质体分离中在低速(80r/min左右)的恒温摇床上酶解9 h,可以获得较高产量和活力的原生质体。(3)当甘露醇作为渗透压调节剂时,适宜浓度为12%。浓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原生质体产量和活力。(4)在原生质体分离前,将材料暗处理7d,能够提高原生质体产量。
刘昭[5](2018)在《设施草莓无土栽培基质筛选及品种优选研究》文中认为通过对无土栽培基质筛选和日本不同草莓品种主要性状差异研究,筛选出适宜设施无土栽培的无土栽培基质和草莓品种,并对筛选出的草莓品种光合日变化进行研究,以期为设施草莓无土栽培技术体系的研究和建立提供试验基础和理论指导依据。试验结果如下:(1)无土栽培基质配比筛选试验:以草莓品种06-L87-1为试材,将草炭、蛭石、椰糠、珍珠岩按不同比例配制成10种无土栽培基质,研究不同基质配比对草莓生物学性状、光合特性及果实品质的影响。研究表明:S7处理下的草莓生长状况良好,其株高和叶面积高于其它处理。通过对草莓叶片光合特性分析,S7叶片的净光合速率、叶绿素a、叶绿素b、总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和相对叶绿素含量均高于其它处理,综合分析表明S7的光合性能最佳。果实品质方面,S7处理可溶性固形物、固酸比和平均单果重高于其他处理。对草莓植株的营养生长、光合性能和果实品质指标进行隶属函数值分析得出,配比为蛭石:草炭:椰糠=2:1:1时基质的综合表现最好,可以作为草莓无土栽培基质进行生产。(2)日本不同草莓品种主要性状差异试验:以7个日本草莓品种为试材,对不同品种草莓的生物学性状、光合特性及果实品质进行了测定,采用隶属函数法分析,以期筛选出最适合天津地区种植的草莓品种。研究表明:不同草莓品种间生物学性状、光合特性及果实品质指标差异明显,通过对净光合速率、叶面积、平均单果重、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糖、糖酸比和硬度7个指标进行隶属函数值分析得出,品种姣美光合能力强,果实酸甜适中,硬度高,耐贮藏和运输,最为适合进行推广栽培。(3)不同草莓品种光合日变化试验:以草莓品种姣美和红颜为试材,对草莓日光合变化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2个品种草莓净光合速率日变化曲线为双峰型,且同步增减,存在光合“午休”现象。2个品种峰值出现时间基本相同,10:00左右为全天最高峰值,14:00时达到第二个峰值,但红颜品种峰值分别比姣美品种低4.27、1.33μmol·m-2·s-1。2个品种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日变化曲线均为双峰型,胞间CO2浓度变化曲线先逐步下降,而后上升12:00达到第二个高峰,随后开始下降,在14:00后逐渐上升,净光合速率与胞间CO2浓度变化规律负相关。综合分析表明,姣美光合能力强于红颜。
张琪[6](2018)在《不同树莓品种光合特性及耐高温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树莓是风靡世界的“第三代水果”,其色香味美、营养价值丰富、药用保健功能强大,具有良好的市场发展前景,各地积极进行引种栽培。安徽地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但夏季常出现3540℃的高温天气,对于性喜冷凉的树莓来说,高温已成为制约其推广种植的重要因素。目前,关于树莓各品种的耐高温研究报道较少。为探讨不同树莓品种的光合特性及耐热性,为生产上正确选择栽培品种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以3个红树莓品种‘秋福’、‘中林18号’、‘红宝石’为主要研究对象,以耐热性强的‘赫尔’黑莓和野生树莓黄果悬钩子为对照,测定不同树莓品种的光合特性,以及在高温胁迫下,不同树莓品种的生理生化变化,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3个红树莓品种的耐热性进行综合评价。研究结果如下:1.5个树莓品种光合参数日变化均呈“双峰”型,峰值分别出现于9:00、15:00,有明显的“光合午休”现象,主要是气孔限制因素与非气孔限制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气孔因素占主导地位;细胞间隙CO2浓度(Ci)与气孔限制值(Ls)的变化方向相反,气孔限制值的增加与树莓午休现象密切相关。2.5个树莓品种的净光合速率(Pn)为:黄果悬钩子>赫尔>秋福>中林18号>红宝石;黑莓和野生树莓的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及光能利用效率(LUE)高于3个红树莓品种,而水分利用效率(WUE)则相反;光合作用受生理生态因子的综合影响较大,Tr、Gs是影响树莓光合速率的主导因子。3.3个红树莓品种光饱和点(LSP)在839898μmol·m-2·s-1,光补偿点(LCP)在1724μmol·m-2·s-1,表观量子效率(AQY)在0.0280.044,CO2饱和点(CSP)在14751500μmol·mol-1,CO2补偿点(CCP)在6090μmol·mol-1,羧化效率(CE)在0.0390.057 mol·m-2·s-1之间;秋福的LSP、CSP最高,中林18号LCP、CE最高,CCP最低,红宝石的AQY最高,LSP最小;红树莓属耐阴的C3植物。4.在高温胁迫过程中,3个红树莓品种的相对电导率、丙二醛(MDA)含量、脯氨酸(Pro)含量都随着温度的升高而不断增长,中林18号、红宝石的电导率和MDA含量增幅较大,秋福Pro含量增幅较大;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可溶性蛋白含量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秋福增幅最大,红宝石降幅最大;叶绿素含量均呈现下降趋势,温度越高,降幅越大,秋福降幅小于中林18号与红宝石。5.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3个红树莓品种进行耐热性综合评价,根据6个因子的得分值及贡献率得出:秋福0.782>中林18号0.309>红宝石-0.241,秋福树莓的耐热性较强,中林18号与红宝石树莓,耐热性较弱。
谷鑫鑫,宋维秀[7](2018)在《不同浓度山梨酸钾对树莓果实品质的影响》文中指出为了解不同浓度山梨酸钾对树莓果实贮藏品质的影响,试验设常温1720℃,冷藏(-1.1±0.4)℃两个贮藏条件;并在两种条件下分别设5个处理组,即在树莓果实中添加不同浓度的山梨酸钾,一个空白对照(不添加保鲜剂),测定各处理组的感官品质、好果率、烂果率、可滴定酸含量等指标。结果表明:冷藏条件更有利于树莓果实保鲜期的延长;两种贮藏条件下,山梨酸钾对树莓果实均具有一定的保鲜作用,且各项指标测定结果较好的处理组其山梨酸钾浓度为0.5 m L/kg。用浓度为0.5 m L/kg的山梨酸钾对树莓果实进行保鲜,不仅保鲜效果好,还可延长树莓果实的保鲜期。
汪二霞[8](2016)在《鄢陵县大马乡苗木花卉园区规划探讨》文中研究说明苗木花卉产业是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效合一”的绿色产业,此外它还是一个朝阳产业,作为特色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国家对其都十分重视和支持。目前,以花卉苗木产业为支柱的产业园区正如火如荼地建设,在发展的同时,园区与生态旅游、郊区旅游等农业观光形式相结合,也成为苗木花卉园发展的一个新方向,同时也是农业观光园的一种类型。本文以苗木花卉园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一些相关园区的实地调研,研究相关的理论资料,对国内外优秀案例进行深入分析,并亲自参与鄢陵县大马乡苗木花卉园的规划设计,用理论指导实践,最后得出自己的理论。论文首先对苗木花卉园规划设计的背景和意义进行阐述,并介绍了与苗木花卉园规划设计相关的理论、概念,以及国内外的发展状况,总结出苗木花卉产业园的规划设计原则和规划流程。最后,在大量理论的基础上,以鄢陵县大马乡苗木花卉园的规划设计为例进行分析,探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本研究,旨在丰富和完善苗木花卉园规划设计的理论体系,为我国农业园规划设计领域提供借鉴。
张柳[9](2016)在《基于都市型生态农业的园区规划设计研究 ——以北京市青龙湖农庄设计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都市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化问题日益突出,人们对于休闲活动的要求也发生改变,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观光旅游和文化体验的方式,而是将关注点更多转移到科学技术和生态环境方面。生态型、科普性、休闲型的农业园区逐渐发展起来,转变了传统农业只注重农业生产的单一经营模式,拓展了对农业资源在旅游业的开发。不仅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还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问题提供了新思路。本文中提出的都市型生态休闲农业园区是以农业生产和休闲旅游为经济来源,以农业科技和生态技术为支撑,以农事体验活动和休闲娱乐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景观体验和生态体验为创新点,来实现生产效益、生态效益、景观效益和游憩效益“四位一体”的综合性休闲体验园区模式。都市型生态休闲农业是近年来在观光农业的发展基础上,都市化与生态化并行发展,与现代农业科技相辅相成的新型园区模式。它既给城市居民带来了郊区农业休闲模式的新体验,也为都市型农业经济开创了新的生态之路。本文主要阐述了都市型生态休闲农业的产生背景、概况和发展趋势等理论内容,并且对都市型生态休闲农业园区的规划设计提出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和技术支撑。另外,分别列举了美国、欧洲、日本、我国台湾和北京的五个经典案例,从中总结出我们可以学习借鉴的优点。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以北京市青龙湖农的设计为例展示了都市型生态休闲农业理论在实际中的应用。
马晓华[10](2015)在《喜树苗木生长、生理生化特性及喜树碱含量对光照强度的响应》文中提出论文研究了不同光照强度(全光照、75%光强、50%光强、25%光强)对喜树苗木生长、叶绿素含量、光合参数、荧光参数、保护酶系统、喜树碱含量以及喜树碱合成过程关键酶和基因表达量的影响。结果表明,75%光强最有利于喜树的生长,而100%和25%光强则使喜树的生长受到抑制;随光照强度降低和处理时间的延长,喜树碱合成过程相关酶TSB和TDC活性的增加,与之相应的tsb、tdc1、tdc2基因表达也随之增加,促进喜树碱含量的增加;50%光照水平下,单位面积上的喜树碱产量达到最高。研究结果为喜树叶用园密度设置和光照强度的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通过对各项指标的分析和比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光照强度下,喜树的生长不同:75%光照喜树生长最优;100%和25%光照强度下,生物量和苗高增长受到抑制。喜树的叶面积的变化表现为喜树幼苗的叶面积随着光照强度的降低而增加。(2)随着光照强度的升高,喜树叶片中chla、chlb、chl(a+b)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均下降,喜树幼苗的光合参数(包括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均呈上升趋势,说明低光下喜树叶片合成大量的叶绿素以便吸收更多光能,促进光合作用;但在全光照条件下,光合参数(包括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略有下降,胞间CO2浓度Ci也有所升高,说明过高的光强引起的光能过剩促进了叶绿素的降解。而75%光照条件下,有较高的Fv/Fm、Fo、Fm、ΦPSⅡ、q P的值,说明此时喜树叶片的光抑制程度和光缺乏现象得到缓解,使喜树幼苗在此时保持较高的PSⅡ光化学效率。(3)25%和全光照条件下,喜树幼苗的REC、MDA含量以及超氧阴离子(O2.-)的产生速率和过氧化氢H2O2的含量较其他光照条件下高,说明此时植物受到光缺乏以及光抑制引起的伤害作用。且与全光照组相比,喜树幼苗的SOD、CAT、POD的活性在75%光照下较低,在其他光照下较高,说明SOD、CAT和POD对清除喜树体内的活性氧有着重要作用,但当伤害加强时,POD、SOD和CAT,却不能完全清除植物体内过多的活性氧。(4)光照强度影响着喜树叶片气孔和叶绿体的生长发育。过低和过高的光照强度都不利于气孔和绿体的发育。低光强通过减少气孔密度以减少光反应中心的负担,高光强通过减少气孔的开度减少水分的散失。而过低和过高的光强导致了叶绿体的变形以及类囊体薄膜结构紊乱。(5)光照强度的降低和处理时间的延长促进了次生代谢产物喜树碱含量的增加,也引起与喜树碱合成过程相关酶TSB和TDC活性的增加。与之相应的TSB基因表达量和TDC1、TDC2也随之增加。但是,当处理时间达到60天时,在25%光强条件下的喜树生长受到抑制,导致最终50%光照水平下,喜树碱的产量最高。
二、美国黑莓及栽培管理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美国黑莓及栽培管理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树莓科学研究和产业发展的回顾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国树莓科学研究发展历程 |
1.1 第一阶段——我国树莓的药用历史 |
1.2 第二阶段——树莓引种与品种选育研究 |
1.3 第三阶段——我国野生树莓资源调查研究 |
1.4 第四阶段——我国树莓现代科学大融合 |
1.4.1 国家政策支持 |
1.4.2 各地研究机构、协会的成立 |
1.4.3 学术课题的开展 |
1.4.4 栽培生理与技术 |
1.4.5 树莓活性物质与功效 |
1.4.6 病虫害防治 |
1.4.7 树莓采收与保藏 |
1.4.8 树莓副产品的开发利用 |
2 我国树莓产业发展历程 |
2.1 引种经验的积累 |
2.2 龙头企业的快速发展 |
2.3 各地采摘节的举办 |
2.4 食药领域的加工利用 |
2.5 树莓市场现状 |
3 树莓产业的展望 |
3.1 优良品种选育 |
3.2 规范种植管理 |
3.3 实现周年供应 |
3.4 完善产业配置 |
3.5 助力信息推广 |
(2)西北干旱地区农业观光园景观规划研究 ——以中卫市富硒苹果农业观光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相关概念 |
1.3.1 西北干旱地区 |
1.3.2 农业观光园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国内研究现状 |
1.4.2 国外研究现状 |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方法 |
1.6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农业观光园案例分析 |
2.1 国内案例分析 |
2.1.1 新疆尉犁县生态园 |
2.1.2 宁夏孙家滩国家农业科技园区 |
2.1.3 榆林毛乌素沙地农业生态科技园 |
2.1.4 杨凌现代农业创新园 |
2.2 国外案例分析 |
2.2.1 以色列耐特菲姆滴灌和精准农业示范园区 |
2.2.2 美国黑莓牧场 |
2.2.3 日本大王山葵农场 |
2.3 案例总结 |
第三章 西北干旱地区农业观光园景观规划设计理论研究 |
3.1 农业观光园的类型及特点 |
3.1.1 观光农园 |
3.1.2 农业公园 |
3.1.3 教育农园 |
3.2 西北干旱地区农业观光园特质性分析 |
3.2.1 西北干旱地区气候环境特征 |
3.2.2 西北干旱地区产业发展特征 |
3.2.3 西北干旱地区地形特征 |
3.2.4 西北干旱地区历史人文特征 |
3.3 西北干旱地区农业产业特征 |
3.3.1 农业生态的脆弱性 |
3.3.2 产业发展的落后性 |
3.3.3 农业产业的局限性 |
3.4 西北干旱地区农业观光园特征 |
3.4.1 产品的独特性与安全性 |
3.4.2 科技的高渗透性 |
3.4.3 强烈的参与性 |
3.4.4 产业发展的延伸性 |
3.4.5 生态效益的突出性 |
3.5 西北干旱地区农业观光园景观规划设计理论依据 |
3.5.1 低碳农业理论 |
3.5.2 产业发展理论 |
3.5.3 景观生态学理论 |
3.5.4 园林美学理论 |
3.5.5 生态旅游学理论 |
3.5.6 景观规划设计理论 |
3.6 西北干旱地区农业观光园景观规划设计原则 |
3.6.1 因地制宜,打造特色西北干旱生态农业园 |
3.6.2 低碳环保,保护和改善旱区农业生态 |
3.6.3 科学发展,打造西北旱区农业创新高地 |
3.6.4 调整产业结构,建立融合、高效的旱区农业发展模式 |
3.6.5 与区域规划相结合,形成旅游开发的整体效应 |
3.7 西北干旱地区农业观光园景观规划设计策略 |
3.7.1 主题定位 |
3.7.2 景观环境形象 |
3.7.3 功能分区 |
3.7.4 景观系统规划 |
3.7.5 游憩项目规划 |
第四章 中卫市富硒苹果农业观光园设计实践 |
4.1 项目概况 |
4.1.1 项目区位分析 |
4.1.3 项目建设条件 |
4.2 优劣势分析 |
4.2.1 项目优势 |
4.2.2 项目劣势 |
4.3 规划理念与目标定位 |
4.3.1 规划理念 |
4.3.2 目标定位 |
4.4 总体结构与布局 |
4.4.1 总体结构 |
4.4.2 景观布局 |
4.5 专项设计 |
4.5.1 道路系统规划 |
4.5.2 种植系统 |
4.5.3 标识系统 |
4.5.4 景观节点设计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12个树莓品种在新疆的引种适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研究背景 |
1.1.1 树莓的分类 |
1.1.2 树莓的生态习性 |
1.1.3 树莓的用途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外树莓分布及栽培概况 |
1.2.2 国内外树莓研究概况 |
1.2.3 国内外树莓生产及市场供求现状 |
1.3 研究的目的意义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试验地概况 |
2.3 试验设计 |
2.4 测定指标与方法 |
2.5 数据处理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3.1 不同品种树莓的抗逆性调查 |
3.2 不同品种树莓的物候期调查 |
3.3 不同品种树莓枝条生长量调查 |
3.3.1 不同品种树莓基生枝株高生长量调查 |
3.3.2 不同品种树莓基生枝茎粗增长量调查 |
3.3.3 不同品种树莓结果枝枝长生长量调查 |
3.3.4 不同品种树莓结果枝茎粗增长量调查 |
3.4 不同品种树莓基生枝抽生数量 |
3.5 不同品种树莓的果实性状 |
3.5.1 不同品种树莓果实外观品质性状 |
3.5.2 不同品种树莓果实内在品质性状 |
3.6 不同品种树莓结实力及丰产性调查 |
3.7 不同品种树莓果实储藏性状调查 |
第四章 讨论 |
4.1 不同品种树莓的适应性 |
4.2 不同品种树莓的物候期 |
4.3 不同品种树莓的植株特性 |
4.3.1 基生枝特性 |
4.3.2 结果枝特性 |
4.4 不同品种树莓的品质 |
4.5 不同品种树莓的结实能力及产量评价 |
4.6 不同品种树莓的储藏性状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全文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科研成果 |
致谢 |
石河子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
(4)黑莓‘Arapaho’组织培养快繁技术体系建立及叶片原生质体制备(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文献综述 |
1.1 黑莓生产的意义 |
1.2 黑莓的生产及育种现状 |
1.2.1 世界黑莓生产育种现状 |
1.2.2 国内黑莓生产育种现状 |
1.3 黑莓的繁殖方式 |
1.3.1 压条繁殖 |
1.3.2 扦插繁殖 |
1.3.3 根蘖苗 |
1.3.4 黑莓组织培养 |
1.3.4.1 基因型 |
1.3.4.2 基本培养基 |
1.3.4.3 外植体的生理状态 |
1.3.4.4 植物生长调节剂 |
1.3.4.5 暗培养 |
1.3.4.6 放置方式 |
1.4 黑莓及其它果树原生质体研究进展 |
1.4.1 原生质体的制备 |
1.4.1.1 材料种类 |
1.4.1.2 材料预处理 |
1.4.1.3 酶解条件 |
1.4.1.4 酶解液渗透压 |
1.4.1.5 膜质稳定剂 |
1.4.2 原生质体纯化 |
1.4.2.1 离心纯化法 |
1.4.2.2 流式细胞纯化法 |
1.4.3 原生质体活力检测 |
1.5 本试验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2.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试验方法 |
2.2.1 黑莓‘Arapaho’组织培养 |
2.2.1.1 外植体的表面消毒 |
2.2.1.2 外植体的建立 |
2.2.1.3 增殖培养 |
2.2.1.4 生根培养 |
2.2.1.5 炼苗 |
2.2.1.6 移栽 |
2.2.1.7 简化培养方式探索 |
2.2.1.8 叶片不定芽诱导 |
2.2.1.9 愈伤组织诱导 |
2.2.2 原生质体的制备 |
2.2.2.1 原生质体的分离 |
2.2.2.2 不同酶种类配比的筛选 |
2.2.2.3 酶解时间的筛选 |
2.2.2.4 甘露醇浓度的筛选 |
2.2.2.5 材料暗处理对原生质体分离的影响 |
2.2.2.6 原生质体的纯化 |
2.3 数据统计 |
2.3.1 外植体的建立 |
2.3.2 增殖培养 |
2.3.3 生根培养 |
2.3.4 移栽成活率 |
2.3.5 叶片不定芽诱导 |
2.3.6 愈伤组织诱导 |
2.3.7 原生质体制备与纯化 |
3.结果与分析 |
3.1 组织培养 |
3.1.1 不同消毒时间对黑莓外植体建立的影响 |
3.1.2 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组合对增殖培养的影响 |
3.1.3 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生根培养的影响 |
3.1.4 炼苗及移栽 |
3.1.5 简化培养对增殖培养及生根培养的影响 |
3.1.6 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组合对叶片不定芽诱导的影响 |
3.1.6.1 TDZ与IBA组合对叶片不定芽诱导的影响 |
3.1.6.2 低浓度TDZ对叶片不定芽诱导的影响 |
3.1.7 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组合对叶片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
3.2 原生质体分离和纯化 |
3.2.1 不同酶组合对黑莓原生质体分离的影响 |
3.2.2 不同的酶解时间对原生质体分离的影响 |
3.2.3 不同的甘露醇浓度对原生质体分离的影响 |
3.2.4 暗处理对黑莓原生质体分离的影响 |
4.讨论 |
4.1 黑莓组织培养 |
4.1.1 不同消毒时间对黑莓外植体建立的影响 |
4.1.2 生长调节剂对增殖培养的影响 |
4.1.3 生长素对生根培养的影响 |
4.1.4 简化培养 |
4.1.5 生长调节剂对叶片不定芽诱导的影响 |
4.1.6 生长调节剂对叶片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
4.1.7 组织培养中常见问题 |
4.2 黑莓原生质体分离纯化 |
4.2.1 不同酶组合对原生质体分离的影响 |
4.2.2 酶解时间对原生质体分离的影响 |
4.2.3 甘露醇浓度对原生质体分离的影响 |
4.2.4 暗处理对黑莓原生质体分离的影响 |
5.结论 |
6.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
参考文献 |
缩略词表 |
附图 |
项目资助 |
致谢 |
作者简历 |
(5)设施草莓无土栽培基质筛选及品种优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草莓植物学特性 |
1.2 我国草莓主要栽培方式 |
1.2.1 露地栽培 |
1.2.2 保护地栽培 |
1.2.3 无土栽培 |
1.3 草莓无土栽培技术研究 |
1.3.1 国内外无土栽培研究状况 |
1.3.2 草莓无土栽培方式 |
1.3.3 草莓无土栽培基质研究进展 |
1.3.4 椰糠基质的研究进展 |
1.4 草莓育种研究 |
1.4.1 世界草莓品种研究进展 |
1.4.2 中国草莓品种研究进展 |
1.4.3 我国草莓育种存在问题及解决途径 |
1.5 草莓光合特性研究 |
1.5.1 草莓光合特性研究进展 |
1.6 草莓发展现状 |
1.6.1 世界草莓发展现状 |
1.6.2 中国草莓产业发展现状 |
1.6.3 天津草莓发展现状及问题 |
1.7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设施草莓无土栽培基质筛选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试验设计与方法 |
2.1.3 测量指标与方法 |
2.1.3.1 生物学特性测定 |
2.1.3.2 叶绿素和光合参数的测定 |
2.1.3.3 果实品质测定 |
2.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不同基质处理对草莓营养生长的影响 |
2.2.2 不同基质处理对草莓物质质量的影响 |
2.2.3 不同基质处理对草莓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2.2.4 不同基质处理对草莓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 |
2.2.5 不同基质处理对草莓果实品质的影响 |
2.2.6 不同基质处理隶属函数值综合分析 |
2.3 小结 |
第三章 日本不同草莓品种主要性状差异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试验设计与方法 |
3.1.3 测量指标与方法 |
3.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不同草莓品种株高的变化 |
3.2.2 不同草莓品种茎粗的变化 |
3.2.3 不同草莓品种叶面积的变化 |
3.2.4 不同草莓品种相对叶绿素含量(SPAD值)的变化 |
3.2.5 不同草莓品种光合特性的变化 |
3.2.6 不同草莓品种生物学特性差异 |
3.2.7 不同草莓品种光合特性差异 |
3.2.8 不同品种草莓果实外观品质及平均单果重差异 |
3.2.9 不同草莓品种果实品质差异 |
3.2.10 不同草莓品种主要性状隶属函数值分析 |
3.3 小结 |
第四章 不同草莓品种光合日变化研究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材料 |
4.1.2 试验设计与方法 |
4.1.3 测定指标与方法 |
4.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不同品种草莓净光合速率日变化 |
4.2.2 不同品种草莓胞间CO2 浓度日变化 |
4.2.3 不同品种草莓蒸腾速率日变化 |
4.2.4 不同品种草莓气孔导度日变化 |
4.2.5 不同品种草莓叶片温度日变化 |
4.3 小结 |
第五章 讨论 |
5.1 草莓无土栽培基质筛选研究 |
5.1.1 不同栽培基质对草莓营养生长的影响 |
5.1.2 不同栽培基质对草莓果实品质的影响 |
5.2 草莓无土栽培品种筛选研究 |
5.2.1 不同草莓品种营养生长差异 |
5.2.2 不同草莓品种果实品质差异 |
5.3 不同草莓品种光合日变化研究 |
第六章 结论 |
6.1 无土栽培基质配比筛选研究 |
6.2 日本不同草莓品种主要性状差异研究 |
6.3 不同草莓品种光合日变化研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6)不同树莓品种光合特性及耐高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树莓的研究概况 |
1.1.1 树莓的生物学特性 |
1.1.2 树莓的栽培历史及种质资源分布 |
1.1.3 树莓产业概况 |
1.1.4 树莓价值及作用 |
1.2 树莓的抗性研究 |
1.2.1 抗寒性研究 |
1.2.2 抗旱性研究 |
1.2.3 耐水湿研究 |
1.3 树莓光合特性研究进展 |
1.3.1 红树莓类群光合特性研究进展 |
1.3.2 黑莓类群光合特性研究进展 |
1.3.3 野生树莓类群光合特性研究进展 |
1.4 浆果类植物高温胁迫研究进展 |
1.4.1 树莓高温胁迫研究 |
1.4.2 蓝莓高温胁迫研究 |
1.4.3 黑穗醋栗高温胁迫研究 |
第二章 引言 |
2.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2.2 研究内容 |
第三章 材料与方法 |
3.1 试验地概况 |
3.2 试验材料 |
3.3 试验方法 |
3.3.1 树莓光合特性的测定 |
3.3.2 树莓相关耐热性指标的测定 |
3.4 试验数据分析 |
第四章 结果与分析 |
4.1 不同树莓品种光合特性比较分析 |
4.1.1 净光合速率日变化 |
4.1.2 蒸腾速率日变化 |
4.1.3 气孔导度日变化 |
4.1.4 细胞间隙CO_2浓度日变化 |
4.1.5 水分利用效率(WUE) |
4.1.6 光能利用效率(LUE) |
4.1.7 3 个红树莓品种光合响应曲线比较 |
4.1.8 3 个红树莓品种CO_2响应曲线比较 |
4.1.9 环境因子日变化特征 |
4.1.10 5个树莓品种的净光合速率与生理、生态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
4.2 不同树莓品种的耐高温研究 |
4.2.1 高温胁迫对3个红树莓品种细胞膜透性的影响 |
4.2.2 高温胁迫对3个红树莓品种丙二醛的影响 |
4.2.3 高温胁迫对3个红树莓品种超氧化物歧化酶的影响 |
4.2.4 高温胁迫对3个红树莓品种脯氨酸的影响 |
4.2.5 高温胁迫对3个红树莓品种可溶性蛋白的影响 |
4.2.6 高温胁迫对3个红树莓品种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4.2.7 高温胁迫下3个红树莓品种的耐热性主成分分析 |
4.2.8 高温胁迫下3个红树莓品种耐热性的综合评价 |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
5.1 结论 |
5.1.1 不同树莓品种的光合特性研究 |
5.1.2 不同树莓品种的耐高温研究 |
5.2 讨论 |
5.2.1 不同树莓品种的光合特性研究 |
5.2.2 不同树莓品种的耐高温研究 |
5.2.3 不同树莓品种的光合特性与耐热性关系研究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7)不同浓度山梨酸钾对树莓果实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2.1 测定指标与方法 |
1.2.2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浓度山梨酸钾对树莓果实感官品质的影响 |
2.2 不同浓度山梨酸钾对树莓果实好果率和烂果率的影响 |
2.3 不同浓度山梨酸钾对树莓果实可滴定酸含量的影响 |
3 讨论与结论 |
(8)鄢陵县大马乡苗木花卉园区规划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苗木花卉产业的发展 |
1.1.2 郊区农业旅游的发展 |
1.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2 苗木花卉园规划设计的理论依据及发展历程 |
2.1 相关概念 |
2.1.1 观光农业(Agricultural Tourism) |
2.1.2 农业观光园(Agricultural Tourism Garden) |
2.1.3 农业园景观(Agricultural Park Landscape) |
2.2 理论研究基础 |
2.2.1 景观生态学 |
2.2.2 果树栽培学 |
2.2.3 旅游心理学 |
2.2.4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2.5 园林苗圃学 |
2.3 国内外农业园的发展历程及案例分析 |
2.3.1 国外农业园的发展历程及案例分析 |
2.3.2 国内农业园的发展历程及案例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2.4.1 区位优势 |
2.4.2 资源优势 |
2.4.3 景观与农业结合 |
2.4.4 观赏与体验结合 |
2.4.5 娱乐与教育结合 |
3 农业观光园的规划设计内容及设计原则 |
3.1 农业观光园的规划设计内容 |
3.1.1 农业观光园的规划内容 |
3.1.2 农业观光园的设计内容 |
3.2 农业观光园的规划设计原则 |
3.2.1 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支柱产业 |
3.2.2 开发多形式的旅游项目,注重体验式项目的设立 |
3.2.3 注入乡土气息,突出地域文化特色 |
3.3 本章小结 |
4 鄢陵县大马乡苗木花卉园规划设计 |
4.1 项目概况 |
4.1.1 项目区位 |
4.1.2 项目建设条件 |
4.1.3 现状分析 |
4.2 项目规划依据及指导思想 |
4.2.1 规划依据 |
4.2.2 规划指导思想 |
4.3 规划项目定位 |
4.4 规划理念 |
4.4.1 生态理念 |
4.4.2 创新理念 |
4.4.3 科技理念 |
4.5 规划原则 |
4.5.1 跨越式发展原则 |
4.5.2 开放式发展原则 |
4.5.3 市场发展原则 |
4.5.4 特色发展原则 |
4.5.5 龙头企业带动原则 |
4.6 总体规划设计 |
4.6.1 总体规划 |
4.6.2 分区设计 |
5 结语 |
参考文献 |
ABSTRACT |
(9)基于都市型生态农业的园区规划设计研究 ——以北京市青龙湖农庄设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城市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 |
1.1.2 我国农业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
1.1.3 都市居民休闲观念和价值的转变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拟解决的问题 |
1.3.1 都市型生态休闲农业园区的规划设计理论问题 |
1.3.2 都市型生态休闲农业园区的技术方法问题 |
1.3.3 都市型生态休闲农业园区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
1.4 研究方法及思路 |
1.4.1 研究方法 |
1.4.2 创新思路 |
1.5 研究框架 |
2. 都市型生态休闲农业综述 |
2.1 核心概念 |
2.1.1 都市型农业 |
2.1.2 休闲农业 |
2.1.3 生态 |
2.1.4 都市型生态休闲农业 |
2.2 国内外都市型生态休闲农业相关研究 |
2.2.1 国外都市型生态休闲农业相关研究概况 |
2.2.2 我国都市型生态休闲农业发展概况 |
3. 都市型生态休闲农业的发展 |
3.1 都市型生态休闲农业的特点 |
3.1.1 综合性 |
3.1.2 时代性 |
3.1.3 可持续性 |
3.2 都市型生态休闲农业的发展目标 |
3.3 都市型生态休闲农业的功能定位 |
3.3.1 平衡生态功能 |
3.3.2 经济生产功能 |
3.3.3 休闲游憩功能 |
3.3.4 美化环境功能 |
3.4 都市型生态休闲农业的发展趋势 |
3.4.1 项目内容多元化 |
3.4.2 观光性质体验化 |
3.4.3 科技应用潮流化 |
4. 都市型生态休闲农业园区规划设计相关理论研究 |
4.1 生态层面 |
4.1.1 农业生态学 |
4.1.2 景观生态学 |
4.1.3 可持续发展理论 |
4.2 产业层面 |
4.2.1 生态产业 |
4.2.2 景观农业 |
4.3 景观层面 |
4.3.1 场地规划理论 |
4.3.2 景观设计学 |
4.4 游憩层面 |
4.4.1 生态旅游 |
4.4.2 环城游憩带理论 |
4.4.3 旅游资源学 |
4.4.4 旅游心理学 |
5. 都市型生态休闲农业园区规划设计相关技术研究 |
5.1 产业科技 |
5.1.1 农业科技 |
5.1.2 旅游科技 |
5.2 生态体验 |
5.2.1 生态修复 |
5.2.2 生态景观 |
6. 相关案例分析 |
6.1 美国黑莓牧场 |
6.1.1 区域背景 |
6.1.2 项目概况 |
6.1.3 园区规划设计 |
6.1.4 总结启示 |
6.2 日本MOKUMOKU农场 |
6.2.1 区域背景 |
6.2.2 项目概况 |
6.2.3 园区规划设计 |
6.2.4 总结启示 |
6.3 瑞典罗森戴尔庄园 |
6.3.1 区域背景 |
6.3.2 项目概况 |
6.3.3 园区规划设计 |
6.3.4 总结启示 |
6.4 中国台湾清境农场 |
6.4.1 区域背景 |
6.4.2 项目概况 |
6.4.3 园区规划设计 |
6.4.4 总结启示 |
6.5 北京蓝调熏衣草庄园 |
6.5.1 区域背景 |
6.5.2 项目概况 |
6.5.3 园区规划设计 |
6.5.4 总结启示 |
7. 北京市房山区青龙湖农庄设计 |
7.1 项目概况 |
7.1.1 区位分析 |
7.1.2 旅游发展 |
7.1.3 场地现状 |
7.2 目标与策略 |
7.2.1. 规划目标 |
7.2.2 设计策略 |
7.3 总体方案 |
7.3.1 方案设计 |
7.3.2 方案分析 |
7.3.3 剖面设计 |
7.4 分区设计 |
7.4.1 山林生态区 |
7.4.2 平原发展区 |
7.4.3 河谷涵养区 |
7.5 专项设计 |
7.5.1 生态设计 |
7.5.2 农业生产 |
7.5.3 游憩体验 |
7.5.4 种植设计 |
7.6 经济技术指标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致谢 |
图纸目录 |
附录 |
(10)喜树苗木生长、生理生化特性及喜树碱含量对光照强度的响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光照强度与植物生长发育关系的研究 |
1.1.1 光照强度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
1.1.2 光照强度对植物生理特性的影响 |
1.1.3 光照强度对植物体内次生代谢的影响 |
1.2 喜树及其研究现状 |
1.2.1 喜树 |
1.2.2 喜树碱 |
1.2.3 喜树碱合成途径 |
1.2.4 喜树碱合成途径中重要的关键酶和基因 |
1.3 试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方法 |
2.1.1 试验材料 |
2.1.2 材料养护 |
2.1.3 试验设计 |
2.2 测定指标及方法 |
2.2.1 生长指标的测定 |
2.2.2 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 |
2.2.3 喜树碱及其合成关键酶和基因的测定 |
2.2.3.3 喜树碱合成关键基因表达的测定 |
RNA提取 |
RNA的反转录 |
引物设计与RT-PCR反应 |
2.3 数据处理 |
第三章 光照强度对喜树幼苗生长的影响 |
3.1 光照强度对喜树幼苗苗高、地径和生物量的影响 |
3.2 光照强度对喜树幼苗叶面积及长势的影响 |
3.3 小结与讨论 |
第四章 光照强度对喜树幼苗光合性能和叶绿素荧光的影响 |
4.1 光照对喜树幼苗叶片光合色素含量的影响 |
4.2 光照强度对喜树幼苗光合参数的影响 |
4.3 光照强度对喜树幼苗荧光参数的影响 |
4.4 小结与讨论 |
第五章 光照强度对喜树叶片质膜完整性和活性氧代谢的影响 |
5.1 光照强度对喜树叶片丙二醛(MDA)含量和相对电导率(REC)、的影响 |
5.2 光照强度对喜树幼苗超氧阴离子(O_2.~-)产生速率和过氧化氢(H_2O_2)含量的影响 |
5.3 光照强度对喜树幼苗叶片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
5.4 小结与讨论 |
第六章 光照强度对喜树光合器官的影响 |
6.1 光照强度对喜树叶片气孔扫描结构的影响 |
6.2 光照强度对喜树叶片叶绿体超微结构的影响 |
6.3 小结及讨论 |
第七章 光照强度对喜树碱合成的影响 |
7.1 光照强度对喜树碱含量以及产量的影响 |
7.2 光照强度对TSB和TDC酶活性的影响 |
7.3 光照强度对tsb、tdc1和tdc2的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
7.4 小结和讨论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致谢 |
四、美国黑莓及栽培管理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树莓科学研究和产业发展的回顾与展望[J]. 吴林,张强,王颖,李金英.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2021(03)
- [2]西北干旱地区农业观光园景观规划研究 ——以中卫市富硒苹果农业观光园为例[D]. 胡慧中.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02)
- [3]12个树莓品种在新疆的引种适应性研究[D]. 孙美乐. 石河子大学, 2019(01)
- [4]黑莓‘Arapaho’组织培养快繁技术体系建立及叶片原生质体制备[D]. 刘晓微. 四川农业大学, 2018(04)
- [5]设施草莓无土栽培基质筛选及品种优选研究[D]. 刘昭. 天津农学院, 2018(08)
- [6]不同树莓品种光合特性及耐高温研究[D]. 张琪. 安徽农业大学, 2018(02)
- [7]不同浓度山梨酸钾对树莓果实品质的影响[J]. 谷鑫鑫,宋维秀. 青海大学学报, 2018(01)
- [8]鄢陵县大马乡苗木花卉园区规划探讨[D]. 汪二霞. 河南农业大学, 2016(05)
- [9]基于都市型生态农业的园区规划设计研究 ——以北京市青龙湖农庄设计为例[D]. 张柳. 北京林业大学, 2016(10)
- [10]喜树苗木生长、生理生化特性及喜树碱含量对光照强度的响应[D]. 马晓华. 浙江农林大学, 201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