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介绍一种染疫动物简便、快速、有效的扑杀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许芳[1](2020)在《我国部分地区牛结核病调查与牛肺外结核病病原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牛结核病(bovine tuberculosis,bTB)是一种主要由牛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bovis,M.bovis)感染引起的慢性消耗性人兽共患传染病。该病可通过病牛咳嗽喷出的飞沫或悬浮在空气中的带菌尘埃经呼吸道传播,也可通过摄取带菌的食物、饮水而经消化道传播。症状因发病部位不同而异,常表现为肺结核和淋巴结核,也可出现乳房结核、浆膜结核和肠结核等其他组织器官结核。我国是bTB高负担国家,流行率约为015%,资料表明,建国后,我国bTB的主要表现形式为肺结核,其他国家普遍实行牛奶巴氏灭菌后bTB表现形式也是以肺结核为主。但是,进入21世纪,全国bTB流行病学调查发现一个令人困惑的普遍现象:采用PPD方法检疫结果呈阳性的牛无咳嗽等呼吸道症状,剖检极少发现肺脏结核病变。为进一步了解我国部分地区bTB的流行情况,揭示奶牛场PPD阳性牛与剖检肺脏结核病变不对应、不吻合的原因,探究其传染源、传播途径及病原特性,本研究在14个省份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开展bTB流行病学调查,选取8个规模化奶牛场进行免疫学综合诊断、系统剖检、病理组织学检查、病原分离鉴定、动物致病性试验、菌株全基因组测序、系统进化分析等生物学特性研究。1.2015-2018年,采用比较皮内变态反应(SICCT)和IFN-γ试验对我国14个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进行bTB流行病学调查,并采集SICCT或IFN-γ试验阳性牛病料,进行细菌分离鉴定。利用SICCT方法,共计在6,943头牛中检出阳性1,594头,平均个体阳性率为22.96%;共计在185个场户中检出阳性场114个,平均场群阳性率为61.62%。IFN-γ试验共计在8,677头牛中检出阳性1,786头,平均个体阳性率为20.58%;共计在236个场户中检出阳性场150个,平均场群阳性率为63.56%。共计从64.44%(87/135)的bTB阳性牛中分离到细菌,分离株经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两级多重PCR鉴定,其中72株为M.bovis,11株为M.avium,4株为其他分枝杆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我国部分地区bTB阳性率仍呈高流行态势,14个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均有bTB流行。但现场调查发现,PPD或IFN-γ试验阳性牛很少表现咳嗽、呼吸困难和极度消瘦等典型肺结核症状,而且,由于上述原因,在基层出现了对bTB阳性牛扑杀正当性的怀疑及正常检疫难以实施的现象。2.为调查目前规模化奶牛场bTB的表现形式,揭示PPD阳性牛与剖检肺脏病变不吻合的真实原因,并确定其传染源及传播途径,对3个省份8个规模化奶牛场的13,345头奶牛进行SICT、SICCT、IFN-γ试验、PPD点眼反应和ELISA抗体检测5种免疫学综合诊断,剖检后期感染牛并采集病料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和病原分离鉴定。结果显示,综合判定后期感染牛752头,剖检151头,有131头(86.75%)眼观可见明显结核病变,其中119头(占90.84%)病变发生在肝脏、脾脏、肠系膜淋巴结、乳房淋巴结等肺外组织器官,仅12头(占9.16%)病变发生在肺脏。HE染色表明151头剖检牛组织切片镜下均可见不同程度的结核病理变化,Ziehl-Neelsen抗酸染色显示26头牛组织切片中可见红染的结核杆菌。并从60.26%(91/151)的剖检阳性牛中分离到细菌,且经qPCR、GeneXpert MTB/RIF和Enigma鉴定均为M.bovis。综合诊断结果表明,8个规模化奶牛场bTB主要表现为肺外结核,病变主要分布在肠系膜淋巴结、肠道、肝脏和脾脏等肺外组织器官,且值得注意的是,71.26%的肺外结核与胃肠道有关。而且现场调查、临床表现、剖检病变、病理组织学检查、病原分离鉴定结果均提示试验牛场肺外结核的传播途径可能是消化道,主要或因牛饮食被M.bovis污染的牛奶或饲草料而感染。3.为验证试验牛场肺外结核的传染源及传播途径,从8个规模化奶牛场共采集54份奶样(其中8份为来自8个牛场的产房混合乳,46份为阳性牛奶样)、54份粪便(其中8份为来自8个牛场粪便处理池的混合粪便样品,46份为阳性牛粪便样品)分别进行qPCR检测和细菌分离培养。qPCR结果显示,8份产房混合乳均为M.bovis核酸阳性,39份阳性牛奶样为M.bovis核酸阳性;8份混合粪便均为M.bovis核酸阳性,34份阳性牛粪便样品为M.bovis核酸阳性。从54份奶样中分离培养出12株M.bovis,但未从粪便中成功分离出M.bovis。结果表明,8个规模化奶牛场肺外结核是经由产房带菌的初乳和常乳以及粪口传播引起的消化道传播所致。4.为研究分离株的致病性,选择代表性分离株(113、105)和阳性对照菌株(M.bovis AN5)进行家兔感染试验。分组并经腹腔注射、口服、滴鼻3种途径感染家兔,8周后剖检,无菌采集各组家兔组织器官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和组织匀浆活菌培养。家兔病理组织学变化主要发生在肺脏、肺门淋巴结、肠系膜淋巴结和脾脏,可见典型肉芽肿病变,三层结构清晰,中心干酪样坏死层、上皮样细胞和多核巨细胞构成的特殊肉芽层和淋巴细胞构成的普通肉芽组织层,还可见马蹄样或花环状的郎罕氏巨细胞存在,其他组织镜下未见病变。Z-N抗酸染色在肺脏、肺门淋巴结、肠系膜淋巴结可见红染杆状细菌。实验组家兔剖检病变比阳性对照组家兔剖检病变累及范围更广泛,病变程度更严重,从实验组和阳性对照组家兔体内均可回收到细菌,且实验组CFU高于阳性对照组,表明肺外结核分离株表现出较强的致病性,具有感染牛并在牛群中传播的潜在风险。5.利用24位点MIRU-VNTR基因分型方法对分离株进行基因分型,并对典型菌株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和系统进化分析。MIRU-VNTR基因分型结果表明,分离株聚类为三个大群,同一地区分离株亲缘关系较近,可能来自相同的进化分枝,且M.bovis具有独特的地理性差异。对10株分离株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同源性分析表明10株分离株均为M.bovis,与标准株M.bovis AF2122/97同源性在98.80%99.31%;系统发育分析表明10株分离株分为两簇,分别与M.bovis AF2122/97和M.bovis 30亲缘关系较近。综上所述,这是我国首次对bTB肺外组织器官病变分布进行详细调查,证实经消化道传播的肺外结核在我国多个省份奶牛场呈现高患病率。本研究确定了我国部分省份bTB的流行特征,建立了肺外结核综合诊断策略,并确定了肺外结核分离株的致病能力。为当前行业存在的PPD阳性牛扑杀难的问题提供了有力证据,为大型牧场快速降低bTB阳性率提供了诊断策略和防控指导,为我国bTB流行株的溯源及遗传特征分析提供了数据支持,也为我国制定bTB控制和根除计划提供了决策依据。
马映荣[2](2020)在《中等职业学校涉农专业《植物保护技术》教材分析》文中指出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对于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日益显着。中等职业学校承担着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使命,其教育的优质输出是每一位从事职业教育一线教师关注的焦点。中职教育的高质量输出又直接的反映在专业教学的每一堂课上,因此对于专业教材的充分挖掘分析对于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的《植物保护技术》第三版为研究对象,以众多教育学者研究成果以及教育学和心理学相关理论为研究基础。使用结构分析方法,并结合系统论教材分析模型的方法对教材进行了分析,主要包括教材整体分析、教材局部分析和教材使用建议三个方面,以明确教材编写意图,挖掘教材中专业知识和技能,并领会教材中所蕴含的情感渗透,将教材中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编排与中职生心理特点和智力类型相结合,提出了相应使用建议。在分析过程中也将发现的问题和不足进行了探讨,提出了相应改进措施。通过分析,认为教材在整体设计中始终以素质教育理念为核心,以学生职业能力提升为目的,在编排上以植物保护工作过程为基本依据,整体上分为两部分内容,首先是基于植物保护工作过程的基本内容学习,其次是基于植物保护工作的针对性学习和训练,为学生系统学习植物保护工作流程和专业知识技能提供了载体。局部分析发现,教材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进行了合理搭配,在每一项目编排了任务学习和技能训练,将植物保护工作细分为不同的片段,再将知识和技能渗透于其中,切实为提升学生植物保护工作能力奠定基础。对审美要素分析认为,教材趣味性的体现有待进一步改进,可以适当增设和植物保护工作或专业就业前景相关栏目,从而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并拓展学生视野。在教材使用过程中,建议结合本地常见病虫害为例进行教学,让学生感受到本课程与生活生产的紧密联系。同时让学生依据教材内容,以本地特色作物为对象调查病虫害发生情况,提升专业能力。其次通过创设情景,并使用合作学习、汇报演讲等多种形式满足学生社会需求、自尊需求,从而提升专业能力的同时促进了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因此对于中职专业课教学而言,应充分挖掘教材所蕴含的隐性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理念,研究教材内容编排规律,将教材内容与学生思维类型和真实需求相互结合。高效能的实施课堂教学,以获得良好教学效果,促进中职教育质量的提升。
王海月[3](2020)在《基于心跳信号分析的鸡蛋胚胎成活性检测方法研究》文中提出禽流感疫苗一般是使用鸡蛋胚胎培养法制备的,死亡的鸡蛋胚胎需要及时剔除,否则会滋生细菌,造成污染,影响疫苗质量。因此,在禽流感疫苗生产过程中,需要对鸡蛋胚胎进行多次成活性检测,剔除死亡鸡蛋胚胎。目前我国主要通过人工检活法检测鸡蛋胚胎成活性,该方法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检测成本高,效率低,检测准确率难以得到保障。现代疫苗产业亟需一种准确、高效、低价的鸡蛋胚胎成活性自动检测方法。本文结合序列分类与深度学习技术,提出了一种基于心跳信号分析的9日鸡蛋胚胎的成活性检测方法。首先,使用光电容脉搏波描记法采集固定长度的鸡蛋胚胎心跳信号,通过设计数字滤波器滤除信号噪声并制作数据集。然后运用时序卷积网络(TCN)对心跳信号进行分类。为了能够更好地处理心跳信号中存在的长期依赖关系,本文通过添加RNN模块的方式对基础网络进行增强,提出了一种双分支结构的TCN增强网络,其中一个分支为基础TCN网络,用于提取鸡蛋胚胎心跳信号的轮廓形状特征;另一个分支为由门控循环单元网络组成的增强模块,用于提取心跳信号的时序特征。鸡蛋胚胎心跳数据同时输入到两个分支,并使用向量拼接的方式融合来自两个分支的特征,最后使用softmax分类器输出网络分类结果。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双分支TCN增强网络在鸡蛋胚胎成活性检测任务中表现出了优秀的性能,其检测准确率高达99.87%,同时,在查准率、召回率和F1得分三个评估指标上的得分分别达到了0.9970、0.9987和0.9978,并且能够在疫苗生产现场实现对鸡蛋胚胎成活性的准确判断。
胡玲玲[4](2018)在《规模化猪场猪瘟和猪伪狂犬病流行病学调查及净化的研究》文中指出猪瘟(CSF)和猪伪狂犬病(PR)是感染猪的两种重要疫病,农业部于2008年将猪瘟列为一类动物疫病,伪狂犬病列为二类动物疫病,目前这两种疫病在我国一些规模化猪场普遍存在,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我国养猪业的持续健康发展。近年来,随着我国CSF和PR诊断技术和综合防控措施研究的不断突破与创新,以及CSF和PR的净化技术的成熟,规模化猪场CSF和PR的净化已被列入《国家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2012-2020)》。为进一步探索研究完善规模化猪场CSF和PR科学可行的净化方案,本研究对已建立的规模化猪场猪瘟和猪伪狂犬病净化方案在规模化猪场中的应用效果进行监测净化研究,并在以净化为目的条件下对规模化猪场CSF和PR展开了流行病学调查以及病原的分离鉴定工作。以期为后期规模化猪场CSF和PR的流行、变异、防控及净化提供一定的参考。1、规模化猪场猪瘟和猪伪狂犬病血清学调查研究为了更好的实施CSF和PR净化方案,试验对贵州省实施方案前的某规模化猪场采集的1 430份血液样品进行CSF和PR抗体ELISA检测,结果显示,在所检测的样品中,PRV gB抗体阳性率87.2%(1 247/1 430);其中种猪、后备猪、保育猪和育肥猪的PRV gB抗体阳性率均在85%以上。PRV gE抗体阳性率4.48%(46/1 430);保育猪群中检出PRV gE抗体阳性率最高,为5.26%(12/228),育肥猪群中检测阳性率最低,为4.14%(11/266)。猪瘟抗体阳性率为84.27%(1205/1 430);其中种猪、后备猪、保育猪和育肥猪的猪瘟抗体蛋白阳性率均在80%以上。该研究结果为后期规模化CSF和PR的净化提供本底调查,并为贵州规模化CSF和PR的流行状况提供参考依据。2、规模化猪场CSFV和PRV病原学调查研究为了掌握规模化猪场CSFV和PRV的感染状况及相应病原特征,试验对贵州省实施方案前的某规模化猪场采集的1 430份扁桃体及血液样品进行CSF和PR的mPCR和单一PCR/RT-PCR检测,并对PCR/RT-PCR检测阳性的部分样本进行CSFV和PRV的分离鉴定。结果显示,猪伪狂犬病病原核酸阳性率为1.96%(28/1 430);实验成功分离得到1株猪伪狂犬病病毒,命名为Guizhou-T1株。该毒株接种Vero细胞盲传至第3代时开始产生CPE,盲传至第5代出现稳定的CPE,其TCID50为10-10.11/100μL;电镜下可见呈椭圆形、有囊膜、直径为120180 nm病毒粒子,核内见呈晶格状排列的病毒包涵体;病毒悬液过滤后接种引起家兔奇痒、麻痹死亡。猪瘟病原核酸阳性率2.59%(37/1 430),其中保育猪群野毒阳性率最高,为3.07%(7/228);分离鉴定了一株猪瘟病毒,命名GZA株。该毒株接种PK-15细胞后连传7代RT-PCR均能扩增出CSFV E2基因阳性条带。间接免疫荧光试验表明CSFV确在PK-15细胞中得以增殖;病毒粒子在电镜下呈椭圆形或圆形,直径3080 nm。研究结果初步摸清了规模化猪场PRV和CSFV病原学特点,为后期规模化猪场开展CSF和PR的净化提供了本底调查。3、规模化猪场CSFV和PRV分子流行病学调查研究为了解贵州省某规模化猪场CSFV和PRV的分子流行病学状况,本试验对该规模化猪场中的已检测CSF和PR部分阳性样品进行CSFV E2及PRV gE全基因进行的克隆、测序及序列分析。结果显示,4株PRV贵州流行株gE基因核苷酸同源性为99.6%99.9%,氨基酸同源性为99.1%99.8%,Guizhou-T1T4株在gE48和gE496位有天冬氨酸(Asp D)的插入;遗传进化树显示:gE基因序列与2011年后所报道的变异毒株序列同属一个分支。并且Guizhou-T1株与GZ-Z1株和Guizhou-DY株同源性分别为97.5%和99.3%;与Guizhou DY株之间有8个氨基酸突变位点,与GZ-Z1株之间有26个氨基酸突变位点。实验获得的CSFV GZA株和GZB株E2基因与参考毒株的CSFV E2基因的核苷酸同源性为82.8%83.4%,氨基酸同源性为88.7%90.6%,经遗传进化树分析得出CSFV贵州分离株E2基因与参考毒株之间差异较大。该研究结果为贵州规模化猪场CSF和PR的遗传变异状况提供参考依据。4、规模化猪场猪瘟和伪狂犬病净化效果研究为研究规模化猪场猪瘟和猪伪狂犬病净化方案的应用效果,本试验分4次采集该方案实施猪场的1 776份扁桃体和1 776血液样品份,采用已建立的CSFV RT-PCR检测技术((GB/T 16551-2008))、PRV gE/gB-ELISA检测方法(GB/T18641-2002)和本实验室已建立的鉴别猪瘟和猪伪狂犬病野毒和疫苗毒mPCR方法,对贵州省某规模化种猪场CSF和PR开展了净化研究。对贵州省某规模化种猪场CSF和PR分4个阶段开展了净化研究。结果显示,实施净化方案后所检测PRV gB抗体阳性率从83.98%(367/437)上升到98.17%(429/437);PRV gE抗体阳性率从5.72%(25/437)下降到0.23%(1/437);猪伪狂犬病病原阳性率从2.75%(12/437)下降到0;猪瘟抗体阳性率从85.81%(375/437)上升到98.63%(431/437);猪瘟病原阳性率从2.06%(9/437)下降到0,表明采用该净化方案对猪场猪瘟和猪伪狂犬病的净化达到了预期的效果。该研究为规模化猪场猪瘟和猪伪狂犬病的净化思路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韩太武[5](2016)在《第八师动物卫生监督互联网+大数据智能监管平台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提高行政管理效能,实现动物卫生监督智能监管、动物防疫数据实时可查、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等。本研究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八师畜牧业生产现状和动物防疫及动物卫生监督执法工作为落脚点,重点分析了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何利用互联网+大数据技术建设“智慧动监”平台,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为科学管理畜牧业生产、有效防控动物疫情、加强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提供智能管理和数据分析,使动物卫生监督监管工作简便、快捷、精准、规范。本研究通过设计建设“互联网+大数据”智能监管平台,依托信息化管理技术,以畜禽标识及动物检疫合格证为主线,利用网络通信、二维码、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射频识别等技术和设备,采集免疫、检疫、监管和行政执法等各个环节数据,全程跟踪记录各环节监管行为,分析主要业务数据。建成集数据采集、数据同步传输、数据查询、数据统计分析等多项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应用管理系统。系统主要建设内容概括为“中央数据库平台”、“智慧动监”官方网站和十二个应用系统。通过以上建设内容,可实现动物卫生监督执法机构日常管理,规范畜牧生产各环节的工作程序,实现信息化、电子化和自动化的管理模式,加强畜牧业科学管理水平,提高工作效率,及时高效地处置重大动物疫情,促进动物卫生监督工作全面信息化,为各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提供可靠的数据。实现监管服务及“智慧”模式创新,移动执法模式创新。通过防疫、检疫、监督的基础数据的采集,以及GIS系统等实现立体式监管,提高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的工作效率,大大节约相关企业成本,提升畜产品生产的综合效益。创新的现代化安全管理模式,实现动物卫生监督和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人员、企业、畜禽及其产品的综合管理。通过对动物防疫库、检疫库、相关企业库等数据分析,实现动物卫生监督监管预警分析和畜产品供给指导分析。通过调研,现阶段互联网和计算机软、硬件现状可完全满足本设计需求,该设计应用到动物卫生监督实际工作后,达到畜牧兽医主管部门对动物卫生监督机构、上级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对下级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对本级官方兽医、官方兽医对辖区管理相对人,都达到了实时、有效监管的目的。同时,进一步规范动物卫生监督各环节工作程序,降低官方兽医工作强度,督促其尽职免责。提高管理相对人作为第一责任意识。按照本设计搭建第八师动物卫生智能监管平台——“智慧动监”,切实可行。
张敏[6](2016)在《政府应对人感染禽流感防控政策演化逻辑研究 ——以广东省为例》文中认为人感染禽流感是我国高发的人兽共患病,对人民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威胁,给家禽业带来重大经济损失,严重危及着食品安全和社会稳定,政府为有效应对人感染禽流感疫情而积极出台防控政策。本文以广东省政府应对人感染禽流感防控政策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分析法和访谈法,分析人感染禽流感疫情的流行特征和危害性,梳理归纳出广东省政府应对人感染禽流感防控政策经历了“扑杀”、“休市”、“生鲜”三个政策演化阶段,运用林德布洛布姆的渐进决策模式和约翰·金登的多源流理论的综合分析框架分别对整体政策演化过程和关键阶段政策过程进行演化逻辑分析。研究发现,政府应对人感染禽流感防控政策过程在防控对象、防控内容和防控效果三方面凸显渐进决策模式的特色;当“问题之窗”开启,在以政府为主导的利益相关者的推动下实现问题、政治、政策、经济、技术五源流的有序耦合,促进防控政策的演化。
杨岭[7](2015)在《猪瘟病毒流行毒株糖蛋白E2高变区氨基酸置换对疫苗C株获得性免疫应答的影响》文中认为猪瘟是具有高度传染性的病毒性疾病,是养猪业危害最严重的疾病之一。其病原为猪瘟病毒(Classical swine fever virus, CSFV),该病毒为具有囊膜的正链RNA病毒,基因组长度大约12.3 kb,包含5’和3’端非翻译区,编码一条含有3898个氨基酸的肽链,能够被剪切为12个蛋白,其中4个为结构蛋白(C、Erns、E1和E2)和8个为非结构蛋白(Npro、p7、NS2、NS3、NS4A、NS4B、NS5A和NS5B)。在结构蛋白中,E2被认为是CSFV的主要保护性抗原。基于E2基因的CSFV基因分型结果显示,流行毒株已经从基因型1转变为基因型2,表明主要抗原基因正在逐步发生变异。有研究表明,E2蛋白单点氨基酸的突变可能影响E2蛋白的抗原性,进而改变E2蛋白与抗体反应性,大部分影响中和反应差异性的重要抗原特异性氨基酸残基位于B/C抗原结构域上。然而,有关E2基因变异是否影响CSFV弱毒疫苗的免疫效果鲜见研究。本研究试图通过原核和杆状病毒系统表达基于流行毒株E2高变区AR3的突变蛋白,系统分析它们与疫苗C株高免血清的反应性及其对C株免疫猪外周血单核细胞的激活效应,以此阐明流行毒株E2蛋白变异对C株疫苗免疫效果的潜在影响。原核表达属于基因2型CSFV流行毒株QZ-07与HZ1-08的E2抗原结构域(AD和BC区),与疫苗C株免疫的猪血清反应性显着低于相同区域的C株E2片段(P<0.05)。通过基因1型和2型E2蛋白分析发现,E2抗原结构域包含3个高变抗原区(Antigenic region, AR)。我们通过对商业的杆状病毒表达系统进行改造,制备了疫苗C株、流行毒株QZ-07和HZl-08不包含跨膜区的截短E2蛋白,以及以C株E2为骨架分别嵌合流行毒株3个AR区的重组嵌合蛋白。ELISA和免疫印迹分析结果显示,C株E2嵌合流行毒株AR3的重组蛋白在所有重组嵌合蛋白中反应性最差(P<0.05)。另外,为了检验流行毒株E2不同抗原区对C株疫苗免疫产生的细胞介导免疫影响,我们用不同的重组E2蛋白刺激C株疫苗免疫的猪外周血单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 PBMC)。通过ELISPOT和流式细胞术分析,我们发现C株E2嵌合不同流行毒株抗原区的重组蛋白在刺激PBMC分泌抗体和分泌IFN-γ能力上没有显着的区别。上述结果表明,E2蛋白主要诱导体液免疫,C株疫苗血清与基因2型流行毒株的E2蛋白反应性有显着差别,这种差别可能主要来自于AR3的变异。为了进一步探索AR3的变异在E2蛋白与C株疫苗诱导的体液免疫之间的关系,我们选取了AR3区的10个差异显着的氨基酸位点,利用杆状病毒表达系统制备了以C株E2为骨架、分别携带流行毒株单一氨基酸置换的10个突变E2蛋白。免疫印迹结果显示,不同突变蛋白之间及其与C株E2蛋白之间对C株血清的反应性差异并不明显。ELISA分析结果表明,相对于C株E2蛋白所有重组突变蛋白与C株免疫猪血清反应能力都有降低,其中以E37N和V45Q(以AR3区域的氨基酸位置)反应能力降低更为显着(P<0.05),表明这两个氨基酸可能与E2蛋白的构象相关。以上结果表明,基因型2的流行毒株E2蛋白抗原区变异影响其对C株疫苗的血清反应性,其中以AR3区的影响尤为明显;AR3区的E37N和V45Q两个位点置换显着降低其与C株高免血清的反应性,表明这些氨基酸可能介导了E2蛋白的构象变化。本研究结果为猪瘟疫苗的改良和基于E2蛋白亚单位疫苗的研制提供了基础。
赵书峰[8](2011)在《湖南瑶传道教音乐与梅山文化 ——以瑶族还家愿与梅山教仪式音乐的比较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民族志、互文性理论及音乐形态学等理论为基础,对湖南瑶族还家愿仪式与梅山教仪式音乐及其之间的关系问题进行了考察、分析与比较研究。文章首先对蓝山县瑶族还家愿、资兴市瑶族梅山教中的“祭梅山神”仪式,以及隆回县古梅山峒区汉族梅山教中的“和娘娘”仪式进行了详尽描述,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分析与比较,从而揭示出湖南瑶传道教与梅山教之间所具有的深层的文化互文关系。本文的第一章主要介绍梅山文化的概念、内涵及区域界定等相关内容,并对瑶传道教与梅山教的文化内涵及分类给予了界定。第二章中,笔者运用音乐民族志的书写方法,对具有瑶传道教色彩的湖南蓝山瑶族还家愿、资兴市瑶族祭梅山神,及隆回县古梅山峒区汉族梅山教中的“和娘娘”仪式及其音乐活动过程进行了全程实录。第三章主要是对上述音乐的风格与形态特征进行的描述与剖析,笔者力求从音乐方面观照和审视出如上个案之间所存在的文化互文关系。第四章中,笔者运用互文性及表演民族志的相关理论,分析和阐释了湖南瑶传道教与梅山教仪式及其音乐之间的文化内涵,瑶、汉梅山教仪式之间所具有的文化关系,及瑶、汉道教仪式音乐及文化之间的互文关系。第五章主要是结合笔者的多次考察感受,对湖南瑶传道教与梅山教仪式音乐的生存、发展现状给予的初步考察。第五章是在笔者数次田野工作收上对湖南瑶传道教与梅山教仪式音乐的生存、发展现状进行的分析与解读。综上所述,本文研究结论如下:其一,湖南瑶传道教与梅山教仪式音乐是梅山文化历史语境中瑶、汉文化互动、交融的结果;其二,上述仪式及其音乐活动的描述与分析充分说明梅山文化中至今仍存在着一种农耕文化与渔猎文化类型二维并置的局面;其三,两种梅山教仪式及其音乐,是瑶、汉民族对“三峒梅山”信仰的选择性继承、吸收与改造的结果。其中,瑶族梅山教的信仰体系、仪式及音声特性,具有鲜明的瑶传道教文化色彩;其四,基于对古梅山峒区汉族梅山教(以“和娘娘”仪式为例)及瑶族还家愿仪式音乐结构的分析,结合蒲亨强先生提出的“核腔”理论一瑶族音乐“大声韵”(do-mi-sol)结构特性的“核腔”是北音“宽声韵”(sol-do-re)与南音“小声韵”(la-do-mi)两类不同结构的音调在江汉荆楚一带长期融合、相互适应的产物”,本文论证了瑶族传统音乐中“核腔”结构的形成与古梅山峒区汉族梅山教仪式音乐中的“核腔”结构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该研究同时说明以瑶族梅山教、瑶族还家愿为代表的湖南瑶传道教仪式音乐的形成是梅山文化历史语境中,瑶、汉文化互动、互融的历史产物,此结论亦进一步论证了瑶族来源于“核心圈”(又称“古梅山峒区域”)内的这一观点。
王兴龙,杨艳玲[9](2010)在《犬布鲁氏菌病》文中研究指明目前,犬布鲁氏菌病在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都有发生,而且发病数量逐年上升,由犬布鲁氏菌病感染人的病例报道也日益增多。因此,犬布鲁氏菌病的控制和根除对人类健康和公共卫生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据报道,我国多个省份存在犬布鲁氏菌病,而且感染和发病率有上升的趋势。由于我国养犬数量巨大,犬与人类接触密切,病犬作为人类布鲁氏菌病的传染源不容忽视。犬布鲁氏菌病的研究起步较晚,流行病学资料欠完善,公共卫生学意义有待阐明,诊断、免疫预防等诸多问题还没完全解决,加强犬布鲁氏菌病的研究和防控应引起足够的重视。本文就犬布鲁氏菌病的病原学、流行病学、病理学、临床症状、诊断、治疗、预防及公共卫生安全等分别做一阐述。
李晓华[10](2010)在《龙岩市规模化猪场猪瘟流行病学调查及其控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猪瘟又称经典猪瘟(Classical Swine Fever CSF),是由猪瘟病毒(Classical swine fever virus, CSFV)引起的猪的高度致死性、接触性传染病。本文通过对龙岩市规模化猪场进行猪瘟流行病学调查、病理剖检、RT-PCR检测及免疫状况调查等,研究了该病在我市的流行特点,从而进一步制定规模化猪场猪瘟控制(净化)措施,以减少该病对我市养猪业的损失,提高养猪规模效益。主要结果如下:1、猪瘟流行现状调查:经过对龙岩市17个发病猪场进行发病情况及临诊调查、病理解剖,表明病猪可能感染猪瘟,进一步应用RT-PCR方法对猪瘟疑似病例进行猪瘟病原检测,结果12个猪场阳性,阳性率为70.59%,说明猪瘟仍然是危害我市养猪业重要传染病之一。2、猪瘟抗体水平检测:从2009年1-12月,选取覆盖龙岩7个县市能繁母猪100头以上的93个规模化猪场,随机采集血清4471份,其中母猪2161头份,公猪280头份,10-25日龄哺乳仔猪415头份,30-60日龄保育猪713头份,120-180日龄育肥猪946头份,应用酶标法检测猪瘟抗体水平,结果各阶段猪群的猪瘟抗体合格率分别为:母猪58.64%(1364/2161);公猪62.47%(176/280),哺乳仔猪42.16%(180/415),保育猪32.89%(307/713),育肥猪62.23%(699/946),检测结果表明,尽管我国猪瘟免疫密度普遍较高,但猪瘟免疫抗体的合格率仍不高,其中哺乳仔猪和保育猪的猪瘟抗体合格率明显偏低。3、猪瘟控制实践及成效:尝试应用单克隆抗体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技术,在一规模化种猪场,实施以净化种公、母猪为主的猪瘟控制(净化)研究,结果表明,猪瘟抗体水平低(阻断率≤50%)或异常高(阻断率>90%)的猪群,猪瘟带毒率较高,对阻断率<50%的母猪,重免猪瘟疫苗后,猪瘟抗体上升的种猪很少,表现为免疫抑制或免疫耐受。试验猪场通过培育健康无猪瘟带毒的种猪群和后备种猪群,定期检测,同时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取得较好的成效。平均窝产活仔数略有提高(P=0.0983);各阶段猪群月成活率(产房、保育、育肥)均有提高,全程成活率提高了2%;母猪流产死胎率显着降低(P<0.01)。
二、介绍一种染疫动物简便、快速、有效的扑杀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介绍一种染疫动物简便、快速、有效的扑杀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部分地区牛结核病调查与牛肺外结核病病原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SUMMARY |
缩略词表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概述 |
2 牛结核病病原学 |
2.1 病原 |
2.2 基因组学 |
2.3 进化关系 |
2.4 毒力因子 |
2.5 抗分枝杆菌感染的作用机制 |
3 牛结核病的流行病学、发病学及其诊断 |
3.1 牛结核病的流行病学 |
3.1.1 传播途径 |
3.1.2 牛分枝杆菌的流行病学特征 |
3.1.3 家畜中的牛分枝杆菌 |
3.1.4 人源牛分枝杆菌 |
3.2 肺结核与肺外结核的发病学 |
3.3 牛结核病的诊断 |
3.3.1 皮内变态反应 |
3.3.2 基于血液的试验方法 |
4 国内外防控模式 |
4.1 牛结核病的防控现状 |
4.2 国外发达国家牛结核病的防控模式 |
4.2.1 欧盟等发达国家基本策略和主要措施 |
4.2.2 英国的牛结核病防控策略 |
4.3 我国牛结核病的防控策略 |
第二章 2015-2018年我国部分地区牛结核病流行病学调查 |
第一节 2015-2018年我国部分地区牛结核病免疫学检测 |
1 材料 |
1.1 样品 |
1.2 主要试剂耗材 |
1.2.1 试剂 |
1.2.2 耗材 |
1.3 主要仪器设备 |
2 方法 |
2.1 现场问卷调查 |
2.2 现场采样调查 |
2.2.1 比较皮内变态反应(SICCT) |
2.2.2 IFN-γ试验 |
3 结果和分析 |
3.1 现场调查结果 |
3.1.1 检疫情况 |
3.1.2 症状和剖检情况 |
3.2 SICCT检测结果 |
3.3 IFN-γ试验检测结果 |
3.4 时间分布 |
3.5 区间分布 |
3.6 群间分布 |
3.7 重点省份bTB流行情况 |
3.8 禽分枝杆菌等的感染情况 |
4 讨论 |
4.1 群发性特征 |
4.2 流行率 |
4.3 区域分布 |
4.4 非特异性干扰 |
5 结论 |
第二节 牛分枝杆菌的分离鉴定 |
1 材料 |
1.1 病料 |
1.2 培养基 |
1.2.1 丙酮酸钠培养基 |
1.2.2 罗氏培养基 |
1.2.3 7H11培养基 |
1.2.4 7H9培养基 |
1.3 主要试剂 |
1.4 主要仪器 |
2 方法 |
2.1 病料的采集 |
2.2 病料的处理 |
2.3 分枝杆菌的分离培养 |
2.4 临床分离株的萋尼氏抗酸染色 |
2.5 细菌DNA的提取及浓度测定 |
2.6 临床分离株的种属多重PCR鉴定 |
2.6.1 引物的合成 |
2.6.2 反应体系与程序 |
2.6.3 判定标准 |
2.7 临床分离株MTBC群内PCR鉴定 |
2.7.1 引物合成 |
2.7.2 反应体系与程序 |
2.7.3 判定标准 |
3 结果 |
3.1 剖检病变 |
3.2 分枝杆菌的分离培养结果 |
3.3 临床分离株的萋尼氏抗酸染色观察 |
3.4 细菌DNA的提取及其浓度 |
3.5 分枝杆菌种属鉴定结果 |
3.6 MTBC鉴定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三章 牛肺外结核的综合诊断与病原分离鉴定 |
1 材料 |
1.1 试剂和培养基 |
1.2 耗材 |
1.3 主要仪器设备 |
2 方法 |
2.1 试验牛场背景 |
2.2 综合诊断策略 |
2.2.1 免疫学检测方法 |
2.2.2 剖检 |
2.2.3 病料的采集 |
2.2.4 奶样和粪便的采集 |
2.2.5 病理学诊断 |
2.2.6 病原分离培养 |
2.2.7 分子生物学鉴定 |
2.3 针对性防控措施及效果评价 |
2.3.1 针对性防控措施 |
2.3.2 防控效果评价 |
3 结果 |
3.1 免疫学综合检测结果 |
3.2 剖检结果 |
3.3 病理学诊断结果 |
3.3.1 HE染色 |
3.3.2 Z-N抗酸染色 |
3.4 病原分离鉴定结果 |
3.4.1 组织病料分离鉴定结果 |
3.4.2 奶样和粪便样品分离鉴定结果 |
3.5 综合诊断结果 |
3.6 防控效果评价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四章 牛肺外结核临床分离株致病性研究 |
1 材料 |
1.1 实验动物及菌株 |
1.1.1 实验动物 |
1.1.2 菌株 |
1.2 主要试剂耗材 |
1.3 主要仪器设备 |
2 方法 |
2.1 动物分组 |
2.2 攻毒程序 |
2.3 剖检 |
2.4 组织病理学观察 |
2.5 靶器官组织匀浆的活菌培养 |
3 结果 |
3.0 实验兔生理状况 |
3.1 剖检结果 |
3.2 组织病理学结果 |
3.2.1 HE染色 |
3.2.2 Z-N抗酸染色 |
3.3 组织匀浆活菌培养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五章 牛肺外结核分离株基因分型与全基因组测序及系统进化分析 |
1 材料 |
1.1 菌株 |
1.1.1 分型菌株 |
1.1.2 测序菌株 |
1.2 主要试剂 |
1.3 主要仪器 |
2 方法 |
2.1 MIRU-VNTR |
2.1.1 引物的设计合成 |
2.1.2 反应体系与程序 |
2.1.3 聚类分析 |
2.1.4 各位点分辨率的计算 |
2.2 全基因组测序与分析 |
2.2.1 核酸的提取 |
2.2.2 全基因组测序 |
2.2.3 标准参考序列和数据分析所用的其他MTBC菌株序列的获得 |
3 结果 |
3.1 MIRU-VNTR基因分型多态性结果 |
3.1.1 检测样品结果重复性和准确性 |
3.1.2 不同VNTR位点的基因多态性结果 |
3.1.3 牛分枝杆菌VNTR位点的等位基因多态性 |
3.1.4 MIRU-VNTR聚类分析结果 |
3.2 全基因组测序结果 |
3.2.1 测序数据评估结果 |
3.2.2 全基因组测序数据的初步分析 |
3.2.3 基于WGS-SNP的系统发育分析 |
3.2.4 全基因组数据的初步比对分析 |
3.3 肺结核和肺外结核差异基因研究 |
3.3.1 差异基因的比对分析结果 |
3.3.2 差异基因的PCR扩增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研究成果等 |
导师简介 |
(2)中等职业学校涉农专业《植物保护技术》教材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
一、职业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 |
二、教材 |
三、教材分析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第一节 系统理论 |
第二节 情景学习理论 |
第三节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
第四节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特点 |
一、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心理特点 |
二、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思维类型 |
第三章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一节 研究思路 |
第二节 研究方法 |
一、结构分析法 |
二、基于系统论的教材分析方法 |
三、文献研究法 |
第四章 《植物保护技术》教材整体分析 |
第一节 教材编写背景和指导思想 |
第二节 教材内部结构分析 |
第三节 教材外部联系分析 |
一、教材内容与初中生物学和化学知识的联系 |
二、教材内容与农作物植保员中级工标准的联系 |
三、教材与中职学校专业目标的联系 |
第四节 教材整体功能分析 |
一、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功能 |
二、知识传递功能 |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
第五章 《植物保护技术》教材局部分析 |
第一节 项目一认知昆虫的局部分析 |
一、知识要素分析 |
二、技能要素分析 |
三、审美要素分析 |
第二节 项目二认知植物病害的局部分析 |
一、知识要素分析 |
二、技能要素分析 |
三、审美要素分析 |
第三节 项目三植物病虫害的田间调查和统计的局部分析 |
一、知识要素分析 |
二、技能要素分析 |
三、审美要素分析 |
第四节 项目四植物病虫害的综合防治的局部分析 |
一、知识要素分析 |
二、技能要素分析 |
三、审美要素分析 |
第五节 项目五农药的使用的局部分析 |
一、知识要素分析 |
二、技能要素分析 |
三、审美要素分析 |
第六节 项目六至项目十一的局部分析 |
一、知识要素分析 |
二、技能要素分析 |
三、审美要素分析 |
第六章 教材使用建议及教学设计案例 |
第一节 教材使用建议 |
一、结合本地特色,充分利用教材提升学生职业能力 |
二、创设真实情境,满足学生合理需求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
第二节 教学设计案例 |
一、昆虫的外部形态教学设计案例 |
二、教学反思 |
第七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总结 |
第二节 研究反思与展望 |
一、研究反思 |
二、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3)基于心跳信号分析的鸡蛋胚胎成活性检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时间序列分类研究现状 |
1.2.1 基于时域相似性的分类算法 |
1.2.2 基于局部相似性的分类算法 |
1.2.3 基于变化相似性的分类算法 |
1.3 论文研究内容与组织结构 |
第二章 卷积神经网络基础理论 |
2.1 深度神经网络 |
2.1.1 循环神经网络基础理论 |
2.1.2 卷积神经网络基础理论 |
2.2 学习准则 |
2.2.1 损失函数 |
2.2.2 风险最小化 |
2.3 网络训练 |
2.3.1 优化算法 |
2.3.2 参数初始化 |
2.3.3 超参数搜索 |
2.3.4 批量归一化 |
2.4 网络正则化 |
2.4.1 丢弃法 |
2.4.2 提前停止策略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鸡蛋胚胎心跳信号采集与处理方法 |
3.1 光电容积脉搏波描记法 |
3.2 鸡蛋胚胎心跳信号采集系统 |
3.3 鸡蛋胚胎心跳信号去噪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RNN和 CNN的鸡蛋胚胎心跳信号分类 |
4.1 数据集与模型设计原则 |
4.1.1 数据集 |
4.1.2 模型设计原则 |
4.2 基于RNN的鸡蛋胚胎心跳信号分类 |
4.2.1 长短期记忆网络 |
4.2.2 门控循环单元网络 |
4.2.3 网络设计与实现 |
4.3 基于CNN的鸡蛋胚胎心跳信号分类 |
4.3.1 残差网络 |
4.3.2 残差网络设计与实现 |
4.3.3 时序卷积网络 |
4.3.4 时序卷积网络设计与实现 |
4.4 模型评估指标 |
4.5 实验结果与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增强TCN的鸡蛋胚胎心跳信号分类 |
5.1 TCN增强模块设计 |
5.2 单分支TCN增强网络 |
5.3 双分支TCN增强网络 |
5.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5.5 与其他方法对比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致谢 |
(4)规模化猪场猪瘟和猪伪狂犬病流行病学调查及净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基金资助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猪瘟和猪伪狂犬病病原学特征 |
1.1 猪瘟病毒 |
1.2 猪伪狂犬病病毒 |
2 猪瘟和猪伪狂犬病流行病学状况 |
2.1 猪瘟流行病学研究 |
2.2 猪伪狂犬病流行病学研究 |
3 猪瘟与猪伪狂犬病的国内外净化研究现状 |
3.1 国外对猪瘟和猪伪狂犬病的净化方案 |
3.2 国内对猪瘟和猪伪狂犬病的净化实施现状 |
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规模化猪场CSF和PR血清学调查研究 |
1 材料 |
1.1 样品来源 |
1.2 主要试剂 |
1.3 主要实验仪器 |
2 方法 |
2.1 血液样本的处理 |
2.2 猪瘟病毒ELISA抗体检测 |
2.3 猪伪狂犬病毒ELISA抗体检测 |
2.4 猪伪狂犬病毒gE-ELISA抗体检测 |
3 结果 |
3.1 CSF血清学检测结果 |
3.2 PR血清学检测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三章 规模化猪场CSF和PR病原学调查研究 |
1 材料 |
1.1 样品来源 |
1.2 主要试剂 |
1.3 主要溶液的配制 |
1.4 主要实验仪器与耗材 |
2 方法 |
2.1 引物设计与合成 |
2.2 病毒核酸的提取 |
2.3 猪瘟病毒E2基因RT-PCR检测 |
2.4 猪伪狂犬病病毒gE基因PCR检测 |
2.5 CSFV的分离鉴定 |
2.6 PRV的分离鉴定 |
3 结果 |
3.1 规模化猪场CSFV和PRV病原学检测结果 |
3.2 CSFV分离鉴定结果 |
3.3 PRV分离鉴定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四章 规模化猪场PRV和CSFV分子流行病学调查研究 |
1 材料 |
1.1 样本来源 |
1.2 主要试剂 |
1.3 主要溶液的配制 |
1.4 主要实验仪器 |
2 方法 |
2.1 引物设计与合成 |
2.2 病毒核酸的提取 |
2.3 猪伪狂犬病病毒gE基因PCR检测 |
2.4 猪瘟病毒E2基因RT-PCR检测 |
2.5 目的基因克隆、测序与分析 |
3 结果 |
3.1 PRVgE基因PCR检测结果 |
3.2 PRVgE基因序列分析结果 |
3.3 PRVgE基因遗传进化树分析结果 |
3.4 CSFVE2基因RT-PCR检测结果 |
3.5 猪瘟病毒E2基因序列分析结果 |
3.6 猪瘟病毒E2基因遗传进化树分析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五章 规模化猪场猪瘟和猪伪狂犬病净化效果研究 |
1 材料 |
1.1 样品来源 |
1.2 主要试剂 |
1.3 主要溶液的配制 |
1.4 主要实验仪器 |
2 方法 |
2.1 猪瘟和猪伪狂犬病的净化监测技术 |
2.2 猪瘟及猪伪狂犬病的免疫程序及监测 |
2.3 病毒抗体ELISA检测 |
2.4 病毒核酸的RT-PCR/PCR扩增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成果 |
附录二 本文用到的部分英文缩写及含义说明 |
致谢 |
(5)第八师动物卫生监督互联网+大数据智能监管平台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课题研究背景 |
1.1.2 课题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际研究现状 |
1.2.3 兵团及八师石河子现状 |
1.3 论文研究目标与内容 |
1.4 系统知识介绍 |
第二章“智慧动监”系统建设内容 |
2.1 项目总体建设原则 |
2.2 业务流程设计 |
2.2.1 团级畜牧主管部门 |
2.2.2 基层防疫员、官方兽医 |
2.2.3 公路检查站 |
2.2.4 投入品企业 |
2.2.5 屠宰企业 |
2.2.6 三个体系 |
第三章 子系统建设要求和既定目标 |
3.1 投入品监管系统 |
3.1.1 建设意义 |
3.1.2 企业管理 |
3.2 动物防疫管理系统 |
3.2.1 系统结构 |
3.2.2 业务模块 |
3.2.3 预警设置 |
3.3 动物及动物产品检疫管理系统 |
3.3.1 产地检疫管理系统 |
3.3.2 屠宰检疫管理系统 |
3.3.3 票证管理系统 |
3.3.4 跨师调运动物管理系统 |
3.3.5 动物诊疗管理系统 |
3.3.6 检疫出证客户端 |
3.3.7 路检管理系统 |
3.4 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 |
3.4.1 数据抽取与汇总 |
3.4.2 溯源查询 |
3.5 监测机构管理系统 |
3.5.1 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管理 |
3.5.2 疫病监测机构管理 |
3.5.3 数据统计分析 |
3.6 监督检查信息管理系统 |
3.6.1 养殖场监督检查 |
3.6.2 屠宰场监督检查 |
3.6.3 动物交易场所监督检查 |
3.6.4 动物产品交易场所监督检查 |
3.6.5 动物产品贮藏场所监督检查 |
3.6.6 动物诊疗机构监督检查 |
3.6.7 公路动物卫生监督检查 |
3.7 管理相对人档案管理系统 |
3.7.1 动物养殖场档案管理 |
3.7.2 检疫申报点档案管理 |
3.7.3 动物贩运人备案档案管理 |
3.7.4 动物屠宰场档案管理 |
3.7.5 动物交易场所档案管理 |
3.7.6 动物产品交易场所档案管理 |
3.7.7 动物产品贮藏场所档案管理 |
3.7.8 动物诊疗机构档案管理 |
3.7.9 公路检查站档案管理 |
3.8 综合执法信息管理系统 |
3.8.1 执法人员管理系统 |
3.8.2 案件管理子系统 |
3.8.3 电子案卷子系统 |
3.8.4 执法客户端 |
3.9 行政办公管理系统 |
3.9.1 行政审批许可管理系统 |
3.10 人员管理与绩效考核系统 |
3.10.1 人员管理子系统 |
3.10.2 绩效考核 |
3.10.3 诚信管理 |
3.11 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指挥调度系统 |
3.11.1 畜禽养殖动态分布子系统 |
3.11.2 防疫物质动态分布管理子系统 |
3.11.3 重大动物疫病风险评估子系统 |
3.11.4 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应急指挥子系统 |
3.11.5 全师动物产品流通监测预警子系统 |
3.12 专家服务与管理系统 |
3.12.1 系统逻辑结构 |
3.12.2 系统功能设计 |
3.12.3 专家服务子系统 |
3.12.4 用户交流互动子系统 |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石河子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
(6)政府应对人感染禽流感防控政策演化逻辑研究 ——以广东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
1.2 文献综述 |
1.3 研究思路、内容、方法及创新与不足 |
2 人感染禽流感疫情演变及其防控政策历程 |
2.1 禽流感疫情演变及其防控政策 |
2.2 人感染H5N1禽流感疫情演变及其防控政策升级 |
2.3 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演变及其防控政策再升级 |
3 政府应对人感染禽流感防控政策的整体演化过程分析 |
3.1 渐进决策模式与多源流理论综合分析框架 |
3.2 政府应对人感染禽流感防控政策的渐进调整分析 |
3.3 政府应对人感染禽流感防控政策的多源流分析 |
4 政府应对人感染禽流感防控政策的关键阶段政策过程分析 |
4.1“休市”政策阶段过程分析 |
4.2“生鲜”政策阶段过程分析 |
5 结论:政府应对人感染禽流感防控政策的演化逻辑 |
5.1 政府应对人感染禽流感防控政策演化过程凸显渐进决策的特色 |
5.2 政府应对人感染禽流感防控政策是中国特色多源流耦合过程 |
5.3 政府应对人感染禽流感防控政策演化趋势与展望 |
注释 |
参考文献 |
一、中文专着 |
二、中文期刊文献 |
三、英文文献 |
附录 |
附录A |
附录B |
附录C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说明 |
致谢 |
(7)猪瘟病毒流行毒株糖蛋白E2高变区氨基酸置换对疫苗C株获得性免疫应答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猪瘟病毒的生物学特征及其编码蛋白功能 |
1 生物学特征 |
2 流行情况 |
3 病毒编码蛋白功能 |
3.1 结构蛋白 |
3.2 非结构蛋白 |
第二章 |
2 E2亚单位疫苗及其保护效力 |
3 影响E2亚单位疫苗免疫效力的因素 |
3.1 E2蛋白变异 |
3.2 母源抗体 |
4 控制猪瘟病毒感染面临的主要问题 |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部分 试验研究 |
第三章 杆状病毒表达猪瘟病毒C株E2嵌合流行毒株E2高变区重组蛋白 |
摘要 |
1 材料 |
1.1 菌株、细胞和培养条件 |
1.2 主要试剂和仪器 |
2 方法 |
2.1 pFastBac~(TM)HT B载体改造 |
2.2 携带E2基因的pFastHTB-M1重组质粒构建 |
2.3 重组E2蛋白杆状病毒基因组构建 |
2.4 表达E2蛋白的重组杆状病毒制备 |
2.5 重组E2蛋白纯化 |
2.6 SDS-PAGE/免疫印迹 |
3 结果 |
3.1 pFastBac~(TM)HT B改造载体鉴定 |
3.2 携带E2基因pFastHTB-M1重组质粒鉴定 |
3.3 重组E2蛋白杆状病毒基因组鉴定 |
3.4 重组E2杆状病毒制备 |
3.5 重组E2蛋白纯化与鉴定 |
4 讨论 |
第四章 猪瘟病毒流行毒株E2抗原区对C株诱导的免疫反应性影响 |
摘要 |
1 材料 |
1.1 动物、细胞和养殖及培养条件 |
1.2 主要试剂和仪器 |
2 方法 |
2.1 C株疫苗免疫血清及外周血单核细胞分离 |
2.2 ELISA |
2.3 免疫印迹 |
2.4 外周血单核细胞抗体分泌水平检测 |
2.5 外周血单核细胞IFN-γ分泌水平检测 |
3 结果 |
3.1 携带流行毒株E2高变区重组蛋白与C株高免血清反应性 |
3.2 携带流行毒株E2高变区重组蛋白对PBMC抗体水平分泌的影响 |
3.3 携带流行毒株E2高变区重组蛋白对PBMC分泌IFN-γ的影响 |
4 讨论 |
第五章 猪瘟病毒C株E2置换流行毒株高变区差异氨基酸对C株免疫猪血清反应性的影响 |
摘要 |
1 材料 |
1.1 动物、毒株和细胞 |
1.2 主要试剂和仪器 |
2 方法 |
2.1 流行毒株高变区AR3差异氨基酸位点分析 |
2.2 基于C株E2的pFastHTB-M1-C-E2为骨架置换流行毒株高变区氨基酸 |
2.3 置换流行毒株高变区氨基酸的重组E2蛋白杆状病毒基因组构建 |
2.4 表达E2突变蛋白杆状病毒的制备 |
2.5 重组蛋白表达与纯化 |
2.6 突变蛋白与高免血清反应性分析 |
3 结果 |
3.1 流行毒株高变区AR3变异显着的氨基酸位点 |
3.2 携带C株E2置换流行毒株AR3差异氨基酸的pFastHTB-M1载体鉴定 |
3.3 突变C株E2基因的杆状病毒基因组和重组病毒鉴定 |
3.4 重组E2蛋白鉴定 |
3.5 流行毒株高变区氨基酸置换对E2蛋白与高免血清反应性的影响 |
4 讨论 |
结论和创新性 |
附图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8)湖南瑶传道教音乐与梅山文化 ——以瑶族还家愿与梅山教仪式音乐的比较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主旨、范围与对象 |
第二节 本课题的研究现状综述 |
第三节 研究方法、思路与田野工作回顾 |
第一章 湖南瑶族与梅山文化 |
第一节 湖南瑶族与梅山文化 |
一、瑶族源流 |
二、湖南瑶族分布 |
三、梅山文化区域内的主体民族——瑶族 |
第二节 瑶传道教与梅山教仪式的分类与界定 |
一、瑶传道教的概念界定 |
二、梅山教的概念与文化内涵 |
三、瑶传道教与梅山教仪式的分类 |
第三节 梅山文化概述 |
一、梅山文化的概念及区域界定 |
二、梅山文化的构成及形态特征 |
三、《梅山图》与梅山文化 |
结语 |
第二章 仪式与仪式音乐活动过程实录 |
第一节 湖南蓝山县汇源瑶族还家愿仪式 |
第二节 湖南资兴市龙溪乡瑶族"祭梅山神"仪式 |
第三节 古梅山峒区汉族梅山教仪式——以"和娘娘"为例 |
结语 |
第三章 仪式音乐的风格与形态分析 |
第一节 仪式音乐的界定与符号学分类 |
第二节 湖南蓝山瑶族还家愿仪式音乐 |
一、瑶族还家愿仪式音乐 |
二、蓝山汇源瑶族[盘王歌] |
三、长鼓舞及音乐的结构特征 |
四、仪式音声特点 |
五、乐器配置 |
六、小结 |
第三节 湖南瑶族祭祀梅山神仪式音乐 |
一、湖南资兴瑶族梅山教仪式音乐 |
二、资兴与蓝山瑶族梅山教仪式音乐之比较 |
三、蓝山瑶族梅山教与其还家愿仪式音乐的关系 |
第四节 古梅山峒区汉梅山教仪式音乐的本体分析——以"和娘娘"音乐为例 |
一、基本形态特征 |
二、多元融合特征 |
三、结构分层特征 |
四、结构模式特征 |
五、小结 |
结语 |
第四章 瑶传道教与瑶、汉梅山教仪式音乐的文化分析 |
第一节 瑶传道教仪式及其音乐的历史构成 |
第二节 蓝山瑶族还家愿仪式及其音乐的文化阐释 |
一、蓝山瑶族还家愿仪式及其音乐的构成 |
二、蓝山瑶族还家愿仪式及其音乐的表演民族志考察 |
第三节 瑶传道教与瑶族梅山教仪式及其音乐的关系 |
一、还家愿与瑶族梅山教的关系 |
二、"度戒"仪式与瑶族梅山教的关系 |
三、道教与瑶族梅山教的关系 |
第四节 梅山教仪式及其音乐的文化阐释 |
一、瑶族梅山教仪式及其音乐的文化分析 |
二、古梅山峒区汉族梅山教仪式及其音乐的文化分析——以"和娘娘"为例 |
三、梅山文化区域内两种梅山教的异同关系 |
第五节 瑶、汉道教仪式音乐文本的互文性研究 |
一、瑶、汉道教仪式音乐文本的"互文性"研究 |
二、瑶、汉道教仪式音乐文本的"承文本性"研究 |
结语 |
第五章 仪式音乐与师公的生存与现状考察 |
第一节 仪式音乐的现状考察 |
一、商业社会的影响 |
二、婚姻及生活环境变化的影响 |
三、国家政策的影响 |
四、传统思想的变化 |
五、多元审美观的影响 |
第二节 师公生存与现状考察 |
一、师公生存现状考察 |
二、仪式传承现状考察 |
结语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谱例 |
附录二:田野考察图片 |
附录三:梅山教相关资料 |
附录四:索引 |
后记 |
(9)犬布鲁氏菌病(论文提纲范文)
1 流行病学 |
2 病理学 |
3 临床症状 |
4 诊断 |
4.1 细菌的分离培养鉴定 |
4.2 血清学诊断 |
4.2.1 RSAT和ME-RSAT: |
4.2.2 试管凝集试验 (TAT) : |
5 治疗 |
6 预防 |
7 公共卫生安全 |
8 展望 |
(10)龙岩市规模化猪场猪瘟流行病学调查及其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篇 文献综述 |
1 猪瘟(CSF)的历史与分布 |
2 猪瘟(CSFV)的抗原性与毒力 |
3 当前猪瘟(CSF)的流行特点 |
4 猪瘟(CSFV)持续存在的原因 |
5 猪瘟的诊断方法 |
6 猪瘟的防制现状 |
7 猪瘟的控制(净化) |
第二篇 研究内容 |
前言 |
第一章 龙岩市猪瘟流行现状调查 |
1 猪场发病情况和临诊表现 |
2 RT-PCR诊断 |
2.1 材料与方法 |
2.2 结果 |
3 讨论 |
第二章 龙岩市规模化猪场猪瘟免疫状况调查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三章 规模化猪场猪瘟控制(净化)的实践及成效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语 |
四、介绍一种染疫动物简便、快速、有效的扑杀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部分地区牛结核病调查与牛肺外结核病病原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D]. 许芳. 甘肃农业大学, 2020(01)
- [2]中等职业学校涉农专业《植物保护技术》教材分析[D]. 马映荣.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3]基于心跳信号分析的鸡蛋胚胎成活性检测方法研究[D]. 王海月. 天津工业大学, 2020(02)
- [4]规模化猪场猪瘟和猪伪狂犬病流行病学调查及净化的研究[D]. 胡玲玲. 贵州大学, 2018(05)
- [5]第八师动物卫生监督互联网+大数据智能监管平台设计[D]. 韩太武. 石河子大学, 2016(05)
- [6]政府应对人感染禽流感防控政策演化逻辑研究 ——以广东省为例[D]. 张敏. 暨南大学, 2016(12)
- [7]猪瘟病毒流行毒株糖蛋白E2高变区氨基酸置换对疫苗C株获得性免疫应答的影响[D]. 杨岭. 浙江大学, 2015(01)
- [8]湖南瑶传道教音乐与梅山文化 ——以瑶族还家愿与梅山教仪式音乐的比较为例[D]. 赵书峰. 中央音乐学院, 2011(05)
- [9]犬布鲁氏菌病[J]. 王兴龙,杨艳玲.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2010(Z1)
- [10]龙岩市规模化猪场猪瘟流行病学调查及其控制[D]. 李晓华. 福建农林大学, 20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