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进入WTO水果业面临什么(论文文献综述)
卢晓菲[1](2020)在《贸易政策不确定性对中国制造业出口升级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以英国硬脱欧、美国频频加税等为代表的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成为国际贸易的突出特点,由此导致地缘政治风险上升,世界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在这种环境下,贸易壁垒、贸易保护、贸易政策不确定性、中美贸易摩擦、贸易萎缩、经济损失等关键词频频出现,由此,学术界展开对贸易政策不确定性的丰富研究。本文基于当前中美贸易摩擦这一背景,深入研究了2002年中国入世期间、入世之后的过渡期和2018年前后中美贸易摩擦期这三个不同阶段的贸易政策不确定性,理论分析了贸易政策不确定性对中国制造业出口升级的影响效应。然后,利用中国海关数据、中国工业企业数据、UNcomtrade数据、Feenstra等(2002)提供的关税数据和WTO的Tariff Download Facility数据等,使用引力模型估计、双重差分估计(DID)、高维面板固定效应估计、泊松模型和分位数估计等方法,针对三个阶段贸易政策不确定性的影响效应及其作用机制进行了较为全面深入的实证检验。本文主要研究结论如下:第一,以往经验表明,美国市场对中国来说具有重要地位,占中国总出口的18%左右。中国入世以来,输美出口主要以制造业为主,商品结构日益高级化,出口商品的价值链嵌入日益高端化,出口产品技术水平逐渐提高。第二,中国入世背景下,关税政策不确定性下降,显着促进了出口规模扩张,TPU下降0.1单位,导致行业出口规模提高4.59%。这一结论十分稳健,且消费品行业和中低技术行业规模扩张效应显着大于其他行业。关税政策不确定性影响效应的作用机制主要是沉没成本效应以及集约边际和扩展边际效应。第三,在中国入世的过渡期,非关税壁垒政策不确定性和出口升级之间显着正相关,在控制一系列因素的条件下,TPU提高的企业相较于TPU没有提高的企业,其出口规模要高15.6%、出口产品质量要高1.2%、新增出口产品数量要低5.6%、退出出口产品数量要高28.4%。这一倒逼升级效应具有良好的稳健性,且加工贸易企业和外资企业的出口规模扩张和出口质量升级效应显着强于其他企业,国有企业的出口产品转换效应显着强于其他企业。就行业异质性而言,消费品行业和中低技术行业的出口产品规模扩张效应和产品转换效应显着强于其他行业,而资本品和中间品行业或高技术行业的出口质量升级效应显着更强。就出口市场异质性而言,美国市场或高收入市场的出口产品规模效应显着强于其他市场。最后,非关税壁垒政策不确定性影响效应的作用机制略有差异,出口规模扩张和出口质量升级效应主要是通过企业自选择行为和市场再分割机制,而出口产品转换则主要是由于企业生产率的的中介效应。第四,中美贸易摩擦背景下,广义贸易政策不确定性和中国输美产品水平出口规模负相关,即TPU每提高1个单位,中国输美产品出口额降低7.6%。这一影响效应非常显着且稳健,具有异质性:加工贸易产品受到的抑制作用显着强于一般贸易;中间品显着强于资本品和消费品;高技术显着强于中低技术行业,主要原因可能是美国此次掀起贸易摩擦重点针对的是中国小规模的高技术出口。广义贸易政策不确定性影响产品出口规模的作用机制体现出明显的市场替代效应和产品调整效应。本文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政策内涵。全球贸易紧张局势日益升级的国际大背景下,各国均致力于增强经济内生增长动力,以突破当前的低迷时期。无论是对政策制定者,还是对微观企业而言,本文的研究结论均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对政策制定者而言,尽管中美贸易摩擦抑制了宏观行业出口,但中国目前正在全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高产业竞争力,出口贸易仍是推动这一战略目标的重要手段,美国也仍是中国的重要贸易伙伴,所以在目前的经济转型关键期,应对中美贸易摩擦,更应该保持战略定力,坚持扩大贸易自由化。对微观企业而言,贸易政策不确定性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一方面,贸易政策不确定性导致外贸市场进入门槛提高,市场竞争持续升级,原本靠出口低附加值、低质量产品而生存的企业纷纷退出,对出口企业构成了挑战。但另一方面,市场环境的恶化也形成新一轮的“洗牌”:出口企业各自凭借产品竞争力重新分割出口市场份额,倒逼企业不得不放弃“薄利多销”、只为短期获利的低质量出口,转而加强研发、提高质量、提高核心竞争力实现出口结构的转型。因此,企业更应该借此迎难而上、破茧成蝶。
茹合沙丽·阿布都热西提[2](2014)在《新疆外向型农业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农业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目前,世界农业生产已进人全球性配置新阶段,发展农业不能光走传统发展道路,必须开拓与全球农业市场衔接、参与国际农业竞争与合作、实现内外农业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外向型农业发展道路。发展外向型农业是我国应对加入世贸组织挑战、增强农业综合竞争力的内在要求,是农业产业化深入发展的新路径,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之后,稳疆兴疆、富民固边、实现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成为党和国家以及新疆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农业是新疆最具战略意义的基础产业,在新疆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不断推进,新疆经济的增长势头迅猛,农业和农村经济取得长足发展。新疆农产品具有相当可观的出口潜力,然而,新疆仍处于外向型农业发展的初级阶段和创业阶段,新的挑战和发展问题不断涌现,如何将新疆的农产品从产量优势转化为出口优势是目前我区面临的一大难题。本文以新疆外向型农业为研究对象,采取比较优势法、典型调查法、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按照“基础理论——现状分析——对策提出”的研究思路,在对外向型农业的概念、基本特征及理论依据进行一般性认识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外向型农业发展实践,对新疆外向型农业发展现有模式进行系统客观的分析探讨,通过SWOT分析,初步认识现阶段新疆外向型农业发展的主要特征、比较优势和影响长期发展的瓶颈制约,从统筹和创新外向型农业发展模式的角度出发,借鉴国外及兄弟省市的成功经验,提出实现新疆外向型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及相应对策建议。
江凌[3](2012)在《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影响分析及应对策略研究》文中指出上世纪90年代以来,在关税和配额、反补贴、反倾销等传统非关税壁垒措施受到了WTO严格限制的情况下,以保护人类和动植物健康及环境资源为名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因其具有的针对性强、隐蔽性好、运用灵活等特性正逐步取代关税和传统非关税壁垒,越来越成为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进行贸易保护的主要政策工具和手段,对国际贸易产生着深远的影响。而在保护主义盛行的农产品国际贸易领域,由技术性贸易壁垒而引发的贸易纠纷已成为一个新的焦点,并对我国农产品出口产生着重要影响。1、本论文所遵循的是理论分析—实证分析—对策研究的基本逻辑思路:在大量参阅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运用定性对比分析、‘理论模型分析、实证模型分析等研究方法,深入阐述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双刃性”,对技术性贸易壁垒形成的技术与政治经济原因及其对出口国在贸易流量、社会福利及产业发展方面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对主要发达国家的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体系及技术性贸易壁垒的WTO-TBT/SPS国际制度框架①进行了介绍、分析;对技术性贸易壁垒影响我国农产品出口的现状进行了实证描述与定量测度;在对我国农产品出口受制于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深层次原因进行较为全面解析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提出了应对策略。2、论文的主要研究结论:1)技术性贸易壁垒具有双重性,在合理限度内,对达不到技术要求的商品进行限制,既有利于保护人类和动植物健康及环境资源,也有利于贸易正常进行;但政府出于保护本国产业或市场的目的,借技术性贸易壁垒进行贸易限制,则对国际贸易造成了扭曲,不仅对出口方造成负面影响,也有损于本国福利水平。而现实中,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基本属性主要表现为贸易保护的重要政策工具和手段。2)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形成,是各国经济社会发展及技术水平存在客观差距的现实条件,与政府及市场主体基于克服市场失灵及寻求新的贸易保护手段的主观需求等因素相互作用的共同结果。从政治经济学的视角,技术性贸易壁垒政策可被视作“公共物品”,具有非市场决策的特征;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形成,不仅是国与国之间博弈的结果,也是各国生产者、进口商、消费者等不同利益集团和政府部门在各自权利资源基础上的利益表达和选择的结果,是各方在利益冲突条件下的政治经济的博弈过程。3)从实践来看,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设置和应对方面呈现出严重的不对等性,美、欧、日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积极主动构建成熟完善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体系以保护其国内产业和市场,而发展中国家由于受制于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技术水平差距及技术性措施制度差异等因素,往往处于被动应对的境地,承担了更多的消极后果。4)近年来,由于受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低下,技术法规标准体系建设滞后,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及质量安全认证体系不完善,行业协会作用发挥有限,出口企业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能力不足及国际环境制约等多种因素影响,我国蔬菜产品、水产品、畜产品等优势农产品的出口不断遭遇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打击,给我国农产品出口及国内农业生产造成了较大负面影响;农产品出口已成为受技术性贸易壁垒限制最严重的行业之一,同时,技术性贸易壁垒也成为我国农产品出口企业所面临的最主要障碍。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是重要而复杂的,它既会产生提高市场准入条件、抑制农产品出口数量,提高我国农产品出口成本、削弱产品国际竞争力等短期消极影响;也可能在一定的条件下产生促进农业生产技术的提升,优化生产经营方式,提高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促进政府部门不断改进管理方式等长期积极影响。5)通过一个估量蔬菜农药残留限量标准对蔬菜贸易影响的引力模型并采用我国对日本、美国和欧盟1994-2009十六年间蔬菜出口的面板数据以测度技术性贸易壁垒对农产品出口的影响,数据分析的结果表明:日本、美国和欧盟的蔬菜农药残留限量标准对我国蔬菜对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出口产生了较为明显的负面影响,进口国家和地区的标准数量每上升10%,我国蔬菜出口将降低4.16%;而我国蔬菜农药残留限量标准的提高对我国蔬菜出口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日本肯定列表制度虽然对我国对日蔬菜出口具有显着的短期抑制效应,但其倒逼机制却有利于促进我国蔬菜对美、欧、日市场的整体出口。6)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应对是一项系统工程,既需要从宏观上提出长期战略对策,也需要有战术上的具体应对措施。充分整合利用政府、行业协会、企业各自的资源与优势,建立三者之间的战略联盟,建立以行业协会为纽带、企业参与、政府推动的应对机制,建立高效的技术性贸易壁垒预警系统是应对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重要战略;合理利用技术性贸易壁垒规制,构建我国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提升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能从根本上提高我国农产品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能力。3、论文的创新之处在于:1)论文从贸易保护的政治经济学的角度来阐释了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形成动因。对在完全静态信息条件下和不完全信息条件下的技术性贸易壁垒设置的国家间博弈进行了分析。通过最小质量标准(Minimum Quality Standard缩写为MQS)模型的扩展,分析了国内利益集团对政府技术性贸易壁垒政策选择的影响。2)论文在对量化技术性贸易壁垒影响的方法进行分析比较的基础上,结合论文研究内容,考虑数据的可获得性,选择运用引力模型,构造了一个估量蔬菜农药残留限量标准对蔬菜贸易影响的模型以测度技术性贸易壁垒对农产品出口的影响,采用我国对日本、美国和欧盟1994-2009十六年间蔬菜出口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并进一步将日本肯定列表制度作为虚拟变量引入模型,以对该项制度对我国蔬菜出口美国、日本和欧盟市场的整体影响进行分析。
何柳[4](2012)在《中国台湾主要外贸市场从美国转移到祖国大陆的原因探析(1979-2008年)》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三十年来,台湾海峡两岸的经贸发展迅速扩大并日益深化。1992年,祖国大陆取代美国成为台湾最大的贸易顺差来源地。2002年,大陆取代美国成为台湾最大的出口市场。2003年起,大陆成为台湾最大的贸易伙伴。自此以后,祖国大陆取代美国成为台湾最大的贸易伙伴、最大的出口市场和最大的贸易顺差来源地。在这一过程中,台湾对大陆出口依存度持续升高,而对美国出口依存度则不断降低。台湾主要对外贸易关系发生了重大转移,改变了过去长期且高度依赖美国市场的局面。本论文针对这一现象,主要从1979至2008年间大陆对台政策、美台贸易的演变、台湾内部环境、国际经济环境等四个方面分析台湾外贸的主要市场从美国转移到祖国大陆的原因。论文的主体共有五个部分,包括四个章节和一个结语,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首先回顾了由50、60年代美国对台经济援助所开启的美台之间紧密的贸易关系,分析了“美援”对于美台经贸关系的深刻影响,以及之后美台之间投资、贸易情况。随后探讨了台湾外贸主要市场转移到大陆之后两岸间贸易与投资的现状。第二章主要探讨了改革开放以来祖国大陆对台政治、经贸政策对于台湾外贸主要市场转移所产生的影响。首先,回顾了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陆对台大政方针及台湾当局的因应政策、大陆对台贸易和投资政策的制定和调整。在此背景下,检视了台湾官方经贸政策的转变和台湾外贸关系的变化。大陆对台大政方针是两岸从隔绝走向互动的主导因素,也是两岸经贸往来发生发展的政治前提;大陆对台经贸政策开启并主导着两岸转口贸易和间接投资的发展,是两岸经贸往来的决定因素。在大陆优惠政策的推动下,从70年代末期开始两岸间的转口贸易开始起步,至80年代后期已经初具规模。从80年代后期开始,大陆给予台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引起了台湾对大陆投资的快速增长,台湾当局又有限地放松了台商赴大陆投资。在这种情况下,台湾企业将其海外生产基地逐渐扩展到中国大陆,由此导致对美直接出口的减少和对大陆出口半成品和机械设备的增加,台湾对大陆出口的扩大则伴随着其对美国出口的下降。所以,在台商投资的带动下,两岸间接贸易规模和数额有了突飞猛进地发展,以致最终大陆于2002年取代美国成为台湾最大的出口市场。第三章主要检视了1979至2008年这30年间,美台贸易关系的演变轨迹。从美国方面的因素探讨了台湾外贸主要市场转移的原因,并得出如下结论:虽然,就整体而言,美台贸易总额和规模在不断扩大,但其双边贸易的密切程度和依赖程度却在不断下降,美台贸易在各自贸易格局中的比重呈现出稳步下降的趋势。台湾外贸已经改变了过去片面倚靠美国市场的局面。第四章主要检视了近三十年来台湾经济发展内外环境的变迁。从经济增长的角度来探讨台湾内部政治、社会和经济转型以及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对于台湾外贸市场从美国转移到中国大陆的影响。政治转型和社会运动的频仍导致台湾经济发展受非经济因素的干扰日益严重,经济发展所需要的稳定的社会环境不复存在;经济结构的转型也增加了经济增长的困境;区域经济一体化、集团化的快速发展,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压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取代竞争使得台湾产品在国际市场上面临严峻挑战。两岸经贸的迅速发展适时地成为台湾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并且对其重要性与日俱增。随着两岸日益紧密的经贸合作格局不断扩大和深化,大陆市场最终取代美国市场成为支撑台湾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来源。结语部分主要总结了1979至2008年这三十年之间,台湾主要贸易对象从美国转移到祖国大陆的原因,分析了两岸经贸关系的加强对于未来两岸政治统一的影响,并且进一步指出台湾的经济前途在大陆。
徐维[5](2012)在《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效应》文中提出农产品贸易大则事关国家粮食安全,平衡世界粮食余缺;小则影响人们日常膳食,优化饮食结构。通过扩大农产品出口,有利于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促进农业科技的创新和推广,带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实现农民增收。加强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出口可以缓解农产品贸易逆差不断扩大的局面,并逐步实现农产品贸易的基本平衡,对保证国民经济的平稳运行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然而,由于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特别是美国次贷危机带来的全球经济疲软,让已经趋于恶化的国际贸易环境更是雪上加霜。一些发达国家依仗自身经济和技术上的绝对优势,频频出台技术性贸易壁垒措施对发展中国家的农产品设置障碍。我国作为农产品出口大国,自然也深受其害。我国农产品贸易逆差进一步扩大,对主要贸易伙伴的出口陷入量值双降的困境。因此,了解主要出口市场或地区的技术性贸易措施实施情况及实施动力,研究其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及影响程度,提出积极应对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有效途径是急需解决的问题。基于此,本研究的目的是就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展开全面系统的研究并度量其影响程度,针对应对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中凸显的问题提出“破壁”的有效路径。本文首先从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内涵、技术差距论、技术性贸易壁垒博弈论、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经济效应等方面进行理论铺垫,对我国农产品的出口遭遇美国、欧盟和日本的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情况和我国应对中存在的问题展开剖析。另外,在社会政治和经济技术两方面原因分析的基础上,基于主成分分析法对我国农产品主要贸易伙伴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实施动力进行排序。然后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及案例分析法从增加成本风险、加大通关风险、平添贸易摩擦风险三方面论述技术性贸易壁垒对出口风险的影响效应;利用面板数据的变截距固定效应模型及深度访谈法从推动技术进步、提升质量安全水平和加速绿色转型等方面论证技术性贸易壁垒对企业生产的影响效应;构建引力模型从全球19个样本国家、三大区域市场和实施潜在国三维视角测度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规模的影响效应。文章最后提出了应对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政策建议。论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从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实施动力来看,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欧盟及日本排名靠前;相比之下,东盟、南非、墨西哥等国实施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动力较弱。(2)技术性贸易壁垒从增加成本风险、加大通关风险、平添贸易摩擦风险三方面对出口风险产生影响。技术性贸易壁垒增加成本风险主要表现在提升出口价格,削弱价格优势。具体来讲,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价格具有提升效应,日本和美国TBT通报数每提高一个百分点,我国农产品出口价格指数将分别上涨0.118和0.439个百分点。(3)技术性贸易壁垒从推动技术进步、提升质量安全水平和加速绿色转型三方面对企业生产产生影响。其中,技术性贸易壁垒对企业技术进步具有正效应,影响的弹性系数为0.164。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技术弹性比较低,其对技术进步的贡献率不高,技术性贸易壁垒刺激强迫型自主创新和自发型技术溢出的机制还有待完善。(4)我国农产品主要贸易伙伴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实施,对我国农产品出口规模影响的弹性系数为-0.039;东盟、欧盟和北美的通报数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出口额将分别降低0.123、0.116和0.087个百分点;菲律宾、巴西、澳大利亚作为技术性贸易壁垒实施潜在国,我国农产品出口以上市场应该未雨绸缪,早做防范,争取有利时机实施多元化出口战略。
阮晓毅[6](2010)在《我国柑橘产业化中的法律问题研究 ——基于宜昌市的实证调研》文中指出我国是世界柑橘重要的起源地之一,柑橘业作为我国南方的支柱产业之一,对促进农民增收,扩大就业和改善生态环境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但是,自20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我国农产品市场由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卖橘难”的问题一直困扰着柑橘农户。随着中国加入WTO,农产品市场逐步放开,柑橘作为主要国际贸易农产品,市场竞争更为激烈,柑橘产业将进入一个全面的国际化竞争的时代。在新形势下,如何发展我国柑橘产业化,提高柑橘产业的竞争力,在保住原有市场份额的基础上开拓新的市场,已成为当前我国柑橘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论文通过法学、产业学和经济学视角,系统梳理了我国柑橘产业化发展的基础理论。在法学基础理论上,主要从利益与利益机制理论、平等发展权理论、安全价值理论和市场规制理论来展开论述;在产业理论上,主要借鉴了产业结构优化理论、产学研结合理论和宏观调控理论;在经济学理论上,则通过利益分配理论和竞争优势理论入手分析。力求在多重理论的研究视角下,探求我国柑橘产业化的具体法律制度的体系化完善及发展模式。同时,充分借鉴了美国、巴西、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在柑橘产业化发展的先进经验,提出了对我国柑橘产业化发展的现实借鉴。论文以宜昌市柑橘产业发展现状为例,通过宜昌市柑橘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的典型性,全面分析了我国柑橘产业化中存在的主体、安全、信息、技术等多方面多角度的法律问题,进而针对性提出我国柑橘产业化的法律制度体系化思路,即通过利益分配制度、市场准入制度、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等多项制度共同作用、相互配套,促进我国柑橘产业化法律制度的有效运行,提升我国柑橘产业化发展工作的实践绩效。最后,基于我国柑橘产业化法律制度的体系化供给,进一步提出我国柑橘产业化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对策及模式选择。提出了通过多元主体互动体系、专业市场链条体系和法律服务保障体系来促进我国柑橘产业化可持续发展的体系化完善。立足我国已有的柑橘产业化发展模式的评析,提出我国柑橘产业化的“产学研结合为核心+中介组织链接+政府推动为支撑”创新模式——产学研结合带动型,进而以柑橘生产、流通、消费、管理为突破口,构建适应我国柑橘产业化创新模式的特色鲜明的、长效的运行机制。实现以通过法律的指引、规范和保障作用来促进我国柑橘产业化的可持续发展。
凌华[7](2010)在《基于农产品贸易的中韩FTA可行性及其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区域自由贸易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中国在积极参与多边自由贸易谈判的同时也开始逐渐重视双边自由贸易协定的作用。尤其是在多边自由贸易协定多次受挫和依然受到不公平贸易待遇的情况下,中国转而重视双边自由贸易协定的作用。迄今为止,中国已经与东盟、巴基斯坦、智利、新西兰、新加坡等国形成了双边自由贸易区,另有多个自由贸易区的谈判工作还处于协商与探讨阶段,这其中就包括中韩自由贸易区。事实上,中韩两国就建立双边自由贸易区的事宜已经进行了多次商讨。尤其是2007年4月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应韩国总统卢武铉的邀请前往韩国访问,在温总理访韩期间,他积极呼吁双方深化经贸合作,尽早就中韩自由贸易区提出双赢方案,为最终建立自贸区奠定基础。韩国总统卢武铉也明确表示,韩方愿积极推动两国自由贸易区建设商谈进程,致力于消除中国商品进入韩国市场的障碍,为双边贸易的平衡发展做出努力。这大大推进了中韩自由贸易区的建设进程,在随后的2007年6月份起便启动了中韩之间由政府、产业界和学术界合作进行的中韩自由贸易区联合研究工作。而在2010年5月,温家宝总理访问韩国时再一次与韩国总统李明博举行会谈,此次会谈中双方宣布结束中韩自贸区官产学联合研究,并由双方经贸部长签署谅解备忘录。双方一致认为,中韩自由贸易区联合研究工作使得两国进一步加深了了解,为推动中韩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从中韩自由贸易区联合研究的内容来看,自从第三次会议开始,双方就开始逐渐对农林渔业等重要行业展开协商,这也标志着中韩自由贸易区联合研究工作已经进入了实质性的阶段。然而,农产品作为中韩都非常重视的领域,对其进一步开放可能会给两国带来极大的发展机遇,但同时也可能形成严峻的挑战。尤其,中国农产品生产具有较强的自然资源禀赋优势和较大的劳动力优势,在农产品贸易中表现为具有较强的价格优势;而韩国的农业生产则不够发达,农产品的市场价格也相对较高。因此,随着中韩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很多人担心农产品市场的开放将会导致韩国农业遭受巨大冲击。考虑到这种冲击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两国相关产业部门对中韩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抱有较大的顾虑。为了消除相关人士的疑虑,扫除中韩自由贸易区实现道路上可能出现的障碍,深入研究中韩农产品贸易的发展趋势及中韩FTA对两国尤其是韩国农产品贸易带来的影响就显得非常必要。因此,本文在前人农产品贸易及自由贸易区相关理论研究和中韩自由贸易区实证研究的基础上,首先通过对中韩两国农产品贸易的竞争性与互补性进行考察,以论证建立中韩自由贸易区的可行性;其次,从宏观层面对中韩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对双边农产品贸易的影响做出分析;再次,鉴于中韩自由贸易区的成立可能对两国的敏感农产品行业造成冲击,而粮食产品作为两国都非常重视且举足轻重的农产品,其安全问题一直是双方政府的问题,为此本文选择了粮食产品中的大米产品为例,深入考察中韩FTA对两国大米及相关产业的产出及需求、进出口情况和产品的市场价格等方面的影响。之所以选择大米产品主要出于两方面的考量,一方面是由于在中国和韩国的饮食结构中,两国民众对大米产品具有特殊的饮食偏好;另一方面,在上次的粮食危机中,大米产品的价格涨幅为各种粮食产品之最,其粮食安全问题引发了各国的重视,如泰国等国甚至出台了限制大米出口的政策,可以说上次粮食危机的实质就是大米危机。最后,本文从农产品贸易的角度就中韩早日建成自由贸易区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全文共分七章,主要内容如下:第1章,导论。主要是对本文选题的背景、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创新及不足之处等方面做出相关说明。第2章,理论回顾与文献综述。本章主要为后面的实证研究提供理论框架和研究的出发点。首先对比较优势理论的发展历程进行述评,其次对自由贸易的相关理论及实证的发展情况进行阐述,最后对中韩农产品贸易及中韩自由贸易区的已有研究进行了详细的文献综述,并据此提出了本文需要研究的问题。第3章,中韩农产品贸易的实证分析。本章旨在探求中韩两国农产品贸易合作是否具备一定的基础,主要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首先简单阐述当前中韩两国农产品贸易的现状,其次将会对两国目前向对方市场上出口的农产品种类进行研究,并对出口农产品的结构及其变动趋势进行分析,以寻求双边农产品贸易合作的可能性。再次将会运用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标测算两国具体农产品的RCA值,以深入研究两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具体农产品种类,从而探求双边农产品合作的基础所在。第4章,中韩农产品贸易的互补性及贸易强度分析。本章基于第3章对中韩两国农产品比较优势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对两国农产品贸易的合作空间及合作潜力进行分析。为此,首先对两国的农产品贸易结合度进行测算,以了解双方在农产品贸易方面的联系是否紧密;其次利用贸易互补性指数计算中韩两国总体及各大类农产品的贸易互补性,并更深层地对两国具体农产品的产业内互补性进行了研究,以寻求两国农产品进一步贸易合作的空间。最后,利用贸易强度指标对中韩两国农产品的贸易增长空间进行了简单的测算,以期明了中韩两国农产品贸易的未来走向。第5章,中韩FTA对两国农产品贸易的影响。上文主要从农产品贸易的角度对中韩两国进行自由贸易谈判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两国在农产品贸易方面具备进一步合作的基础和潜在发展空间,因此从理论上说,中韩建立自由贸易区是切实可行的。然而,建立中韩自由贸易区后对两国农产品究竟是带来福利收益还是福利损失呢?具体的收益或损失的大小又如何?本章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拟运用一般均衡模型分别设定基准预测方案和动态情景方案进行模拟,分析中韩自由贸易区内农产品关税的削减对贸易区内农产品的价格、进出口贸易量和产业结构等的影响。第6章,以大米产品为例,考察中韩FTA对该产品及其他相关产业的具体影响。作为中韩两国都极为重视的农产品,对该产品的开放将会影响到两国大米产品的进出口情况,并会对其他方面也造成一定的影响。本章在前一章的基础上将局部均衡模型与一般均衡模型联系起来,深入考察中韩FTA对两国大米及相关产业的产出及需求、进出口情况和产品的市场价格等方面的影响。第7章,总结及相应的政策建议。为了能够推动中韩自由贸易区的早日实现,本文在对全文研究结论进行总结的基础上,分析了目前在农产品贸易方面阻碍中韩自由贸易区实现的因素,并就此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贺文英[8](2009)在《闽台农业合作与交流模式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福建与台湾一水之隔,独特的地缘和文缘关系为闽台农业推行先行先试的合作模式提供了条件。本论文将两岸农业产业合作交流置于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大背景下进行研究,着眼于两岸关系积极变化了的现状,以及闽台之间的历史、文化、自然的相似性,和产业机构以及农业发展的互补性。近三十年来,闽台之间的农业合作与交流历程大致可分为“摸索阶段”、“发展阶段”、“深化阶段”、“后WTO”和“台湾2008选举后”等五个阶段;经历了一个从民间自发到政府主导、从小额贸易到规模经营的渐进演变的过程。参与交易的双方,在政济、自然等外部条件的约束下,在追求效用最大化的动机的驱动下,逐渐形成了一套有效的合作交流模式。30年来尤其是新世纪以来,闽台农业合作与交流成绩很大,但毋庸讳言,也存在着一些障碍和难点。台湾当局从市场保护主义和技术保护主义的立场出发,对两岸农业合作采取了诸多不合理的限制。台民进党当局的“台独”意识,已经成为阻挠两岸产业合作进而大大增加了闽台农业交易成本的僵化的“意识形态”。2001年11月海峡两岸相继加入WTO,这对两岸的农业生产结构、资源结构、品质结构、市场结构等产生了一系列深刻影响。如果说WTO为闽台农业合作提供了外部助力的话,那么CEPA的实施,则有利于通过区域一体化的途径,建立起更紧密的闽台农业合作模式,以应对WTO自由贸易的挑战。闽台农业合作与交流是促进海峡西岸现代农业发展最有效的途径,是海峡西岸现代农业建设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是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不可或缺的部分。
孙兰凤[9](2009)在《可持续视角下的新疆特色林果业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林果业是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相结合的产业,随着我国宏观经济结构及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林果业以其较大的经济生态效益,较为广泛的从业人数和深远的产业开发前景,以及对社会需要和人民生活不可替代的必要性,成为农业经济增长、农村建设发展和农民致富的重要支柱性产业。由此,近年我国林果业发展进入新一轮高潮,这就需要探索与之相适应的新的发展方式,以改变传统的片面追求的数量型的粗放经营模式。本文是在可持续发展思想己被全世界各国政府和广大人民所接受,并己成为国家和地区发展共同遵循的指导原则和战略目标的今天,强调林果业是在如何保持经济持续发展的同时,提倡一种对环境、对社会以及对人更为友好的方式和态度,来确保其具有可以继续发展的潜力和活力的问题。林果业可持续发展既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组成部分,又是可持续发展由理论走向实践的具体体现。新疆素有“水果之乡”的美称。由于种植栽培历史早,形成了众多的名特优果品。新疆特色林果业从改革开放以来得到长足发展,己初具规模。目前,林果业己成为新疆仅次于粮食、棉花的第三大产业,2007年林果种植面积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19.72%,2006年果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11.2%。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已经把林果业列为新疆农业经济发展的四大支柱产业之一,并予以政策上的扶持,以此带动新疆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和广大果农增加收入。特色林果业的发展是实现新疆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新疆自然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农民增收、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政治稳定、民族团结的重要保障。新疆虽为果品生产大省区,林果业已具有一定的规模优势和发展水平。但其发展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与林果大区和支柱产业的地位极不相称,严重制约了特色林果业的发展。在西部大开发的良好宏观背景下,如何协调种植业与林果业之间的关系,探寻把林果业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是目前促进新疆特色林果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基于新疆特色林果业发展的实践需要与理论研究的需要,从可持续发展角度审视新疆特色林果业发展问题,不仅具有理论价值,而且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有关林果业的发展问题在国内外越来越受到理论界和产业界的重视,很多省区都做了林果业发展规划,将林果业的发展提高到了战略的高度。但是,林果业发展的理论体系尚很零散、缺乏系统性,对林果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成果或者是集中在以产业发展的不同环节的经验总结方面,或者是对产业发展对策等局部内容的研究与探讨,因此,建立系统的林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是丰富和发展产业经济理论、指导现代产业可持续发展实践的迫切需要。本文以可持续发展理论、区域经济理论、产业经济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和竞争优势理论为指导,采用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综合运用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方面的理论与方法,遵循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原则,在大量搜集相关数据、信息资料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成果,对新疆特色林果业进行全面系统的理论和应用研究。论文除引言和结论与展望外,主要分为四部分:理论篇: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和产业实践,梳理了当前的林果业研究理论,探讨了林果业发展的理论及实践依据。主要阐述作为研究林果业发展的重要理论基石的可持续发展理论、产业经济理论、比较优势理论、竞争优势理论、规模经济理论、农业产业化理论等,并阐述之所以选择这些理论作为理论依据的主要原因;在分析世界林果业发展概况的基础上,总结了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世界主要林果发达国家林果业发展的经验,从中提炼出林果业发展过程中带有规律性的东西,对新疆发展特色林果业提供借鉴,以此作为全文研究的大背景。基础篇:剖析了新疆特色林果业发展现状。对新疆特色林果业的发展历程进行了简要回顾,重点分析了新疆特色林果业在地区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定性及定量分析了新疆发展特色林果业具备的优势,剖析了新疆特色林果业发展的特征、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以此作为全文研究的另一背景。研究篇:对林果业发展的重大问题进行综合研究:在迈克尔·波特的“钻石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一个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用来解释和分析新疆特色林果业发展要素的“钻石模型”,探讨了新疆特色林果业发展主要影响因素;在分析影响因素及借鉴林果发达国家和地区经验的基础上,构建了新疆特色林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并尝试地对林果业可持续法指标体系进行评价;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探提出了适合新疆区情的林果业发展战略;探寻新疆特色林果业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对策篇: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探讨新疆特色林果业的基地能力建设、加工能力建设、科技支撑能力建设、市场营销能力建设、灾害防控能力建设及政府宏观调控能力建设等问题,为有关部门制定决策提供依据。
尤晓林[10](2009)在《WTO后过渡期黑龙江省农产品出口贸易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WTO后过渡期”,一些经过三年适度保护的产业领域将陆续结束过渡期,开始到达“入世”承诺的终极目标。在农业领域,我国步入“WTO后过渡期”以后,WTO规则下的农产品贸易要求各国只能通过有限关税措施对农产品进口进行限制,不能或尽量减少非关税使用。而随着各国国内农产品市场的逐步放开,和各个区域农业政策不同而导致农产品国际贸易不能完全按照自由贸易原则进行,随着加入WTO农产品贸易和市场更加开放,我国农产品整体竞争力的降低将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在复杂的国际形势下,我国农产品贸易面临着各种压力和风险。本文以“WTO后过渡期黑龙江省农产品出口贸易问题研究”为题对黑龙江省在“WTO后过渡期”的农产品出口贸易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即从WTO规则解读和黑龙江省农产品出口政策研究出发,以国内外相关理论为基础,研究区域农产品出口与WTO规则应用,根据黑龙江省的农产品出口贸易及政策体系现状,建立黑龙江省农产品的WTO农业政策干预模型,并以设置不同参数组的方式,对黑龙江省粮食、畜牧产品和果蔬产品出口政策的评价实现良好的适应性和拟合优度,并根据模型预测和评价,针对黑龙江省农产品出口贸易相关政策和措施调整,提出建议。通过对WTO相关规则阐述与解释,国内外应对措施和相应效果与政策调整,结合黑龙江省农产品出口贸易实际状况,分析黑龙江省运用这些规则和措施的效果,并且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建立模型实证考查政策变化对黑龙江省农业贸易的影响,并在实证基础上给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分别从理论基础、宏观政策分析、黑龙江省省情、评价指标体系及应用、模型实证与政策建议等几个层次展开分析和论述。首先,主要讨论贸易政策与格局演变下,世界各国的应对措施和效果,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现实参考,提出本文的逻辑框架,并着重谈论农业协议产生过程和主要内容,其次,对包括中国农业政策在入市后的调整与适应,应用规则前提下国内农业的支持内容与作用,与国外农业支持政策的不同与对比在内的内容进行了探讨和研究,在历史分析和国内外对比的基础上,提出优化和完善我国农业国内支持政策的相应对策措施。再次,在前几部分中的理论阐述和中国应对农业开放对策措施基础上,对黑龙江省实际进行实证,并且通过建立出口效率的评价指标体系定量测量了黑龙江省农产品出口的效率,通过政策干预模型的建立与应用,考查了建立WTO后过渡期黑龙江省农产品出口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最后,是全文总结和对策建议,主要对以上分析得出的基本结论进行总结和概括,提出利用规则前提下促进黑龙江省农产品国际贸易的相关对策措施。本文系统地对WTO规则、WTO后过渡期的特征、黑龙江省农产品出口贸易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同时分析区域政策对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以国内支持、财政补贴、市场准入和动植物卫生为重点,分析了我国在WTO后过渡期政策层面调整应对复杂的农产品国际贸易环境,其中分析了黑龙江省的农产品出口贸易问题。提出应充分利用国际分工和黑龙江省的比较优势,打好品牌战略。利用黑龙江省的土地和水资源优势及气候条件,发展本省的支柱产品出口,如黑龙江的大豆产业可以利用我国特殊的劳动力资源优势,加强农产品贸易加工产品的出口。先进的农产品加工是提升产品质量与竞争力,提高农业效益的重要途径。增强农产品加工环节,加强农产品出口贸易是一项既扩大出口又解决过多剩余劳动力资源的好方法。继续加强对俄罗斯的边境贸易,进一步开发日本、朝鲜、韩国等国家的边境贸易及非洲国家的市场。中俄有着超过4300公里的共同边界,交通运输条件便捷,地缘优势突出。近年来中俄经贸合作日趋活跃,为中国进一步扩大农产品对俄出口创造了有利的外部环境,并有利于进一步开发黑龙江省农产品出口的潜力。建立健全农产品出口质量监管体制。现行的出口农产品质量管理体制仍存在多头管理、分而治之的现象。如畜禽产品,出口过程中国内的商检部门要检测检疫,畜牧部门也要检测检疫,而且部门之间宽严不同,标准不一。这种多头检、重复检、矛盾检的做法,不仅令出口企业左右为难,增加不必要的负担,而且使出口产品质量得不到根本保证。完善基础设施,提高农产品附加值。这是扩大农产品贸易强化硬件和改善软件的需要,条件成熟时可在俄境内选择适宜地点建立仓储基地或批发中心,同时发展果蔬产品的加工业务,开发果汁、罐头及各类深加工产品,提高对俄出口农产品的附加值。建立健全应对预警机制。健全应对预警机制可以及时指导企业改进生产,提高产品质量,规避出口风险,改进企业管理和积极参加应诉工作,以确保黑龙江省出口贸易发展。本研究从区域农业品出口政策调整的角度来分析黑龙江省农产品出口贸易问题,不仅局限于对作为外因的WTO规则的解读,还进一步对显着影响区域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区域政策制度的演变和调整进行分析。在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上,由于政策及其效应研究问题的性质,大量引入定性变量,以点带面,构建出完整并且真实的政策评价指标体系,对政策干预的影响,建立干预分析模型,研究农产品出口问题,并进行了统计分析和预测。
二、进入WTO水果业面临什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进入WTO水果业面临什么(论文提纲范文)
(1)贸易政策不确定性对中国制造业出口升级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框架、内容和方法 |
1.2.1 研究技术路线图 |
1.2.2 研究主要内容 |
1.3 论文创新与不足 |
1.3.1 创新点 |
1.3.2 不足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贸易政策不确定性研究起源 |
2.1.1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和企业投资 |
2.1.2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和出口贸易 |
2.1.3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和其他经济要素 |
2.2 贸易政策不确定性的测度方法 |
2.2.1 关税测算法 |
2.2.2 非关税壁垒识别法 |
2.2.3 文本提取法 |
2.2.4 测算方法比较 |
2.3 贸易政策不确定性的影响效应 |
2.3.1 贸易协定和贸易政策不确定性 |
2.3.2 贸易协定背景下贸易政策不确定性的影响效应 |
2.3.3 无贸易协定背景下贸易政策不确定性的影响效应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中美贸易和贸易摩擦演变特征事实 |
3.1 中美贸易演变历程和特征事实 |
3.1.1 总贸易规模及地位趋势演变 |
3.1.2 贸易顺差趋势演变 |
3.1.3 行业分布特征演变 |
3.2 中美贸易摩擦演变历程和典型特征 |
3.2.1 摩擦初发时期 |
3.2.2 摩擦爆发时期 |
3.2.3 摩擦频发时期 |
3.2.4 摩擦高发时期 |
3.2.5 摩擦全面升级时期 |
3.3 贸易政策不确定性演变和典型特征 |
3.3.1 关税政策不确定性趋势特征 |
3.3.2 非关税壁垒政策不确定性趋势特征 |
3.3.3 广义贸易政策不确定性趋势特征 |
3.4 日美贸易摩擦演化及经验启示 |
3.4.1 摩擦初发时期 |
3.4.2 摩擦爆发时期 |
3.4.3 摩擦高发时期 |
3.4.4 摩擦全面升级时期 |
3.4.5 中美贸易摩擦和日美贸易摩擦对比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贸易政策不确定性影响出口升级的理论分析 |
4.1 相关概念辨析 |
4.1.1 贸易政策不确定性 |
4.1.2 出口升级 |
4.2 贸易政策不确定性和企业进入决策的理论建模 |
4.2.1 基本假设 |
4.2.2 考虑贸易政策不确定性的企业进入 |
4.3 贸易政策不确定性影响企业出口升级的理论机制 |
4.3.1 关税政策不确定性和出口升级 |
4.3.2 广义贸易政策不确定性和出口升级 |
4.3.3 非关税壁垒政策不确定性和企业出口升级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关税政策不确定性与出口升级 |
5.1 数据、计量模型和变量选择 |
5.1.1 数据来源 |
5.1.2 计量模型设定 |
5.1.3 变量选择和统计描述 |
5.2 双重差分模型(DID)基础回归结果 |
5.3 稳健性检验 |
5.3.1 平行趋势检验 |
5.3.2 非关税壁垒 |
5.3.3 替代弹性变化 |
5.3.4 不可观测的供给侧冲击 |
5.3.5 不可观测的需求侧冲击 |
5.4 行业异质性影响 |
5.4.1 行业价值链嵌入异质性 |
5.4.2 行业技术异质性 |
5.5 机制分析 |
5.5.1 集约边际和扩展边际 |
5.5.2 沉没成本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非关税壁垒政策不确定性与出口升级 |
6.1 数据、计量模型和变量选择 |
6.1.1 数据说明 |
6.1.2 计量模型设定 |
6.1.3 变量选择和统计描述 |
6.2 基础回归结果 |
6.2.1 企业出口产品规模效应 |
6.2.2 企业出口产品质量升级效应 |
6.2.3 企业出口产品转换效应 |
6.3 稳健性检验 |
6.3.1 序列相关 |
6.3.2 逆向因果 |
6.3.3 入世效应 |
6.3.4 多纤维协议废除 |
6.3.5 金融危机冲击 |
6.4 企业异质性 |
6.4.1 企业贸易模式 |
6.4.2 企业所有权性质 |
6.5 行业异质性 |
6.5.1 价值链嵌入 |
6.5.2 技术水平 |
6.6 出口市场异质性 |
6.6.1 国家差异性 |
6.6.2 收入水平 |
6.7 机制检验 |
6.7.1 出口产品规模效应 |
6.7.2 出口产品质量升级效应 |
6.7.3 出口产品转换效应 |
6.8 本章小结 |
第7章 广义贸易政策不确定性和出口升级 |
7.1 数据、计量模型和变量选择 |
7.1.1 数据来源 |
7.1.2 计量模型设定 |
7.1.3 变量选择和统计描述 |
7.2 引力模型基础回归结果 |
7.3 稳健性检验 |
7.3.1 季节性因素调整 |
7.3.2 时间趋势因素 |
7.3.3 产品编码差异 |
7.4 异质性影响 |
7.4.1 出口规模异质性 |
7.4.2 产品贸易方式异质性 |
7.4.3 价值链嵌入异质性 |
7.4.4 行业技术异质性 |
7.5 机制检验 |
7.5.1 市场替代效应 |
7.5.2 产品结构调整 |
7.6 本章小结 |
第8章 结论和政策建议 |
8.1 结论 |
8.2 政策建议 |
8.3 创新点、不足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得的科研成果 |
(2)新疆外向型农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言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有关外向型农业发展的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2.3 有关新疆外向型农业的研究综述 |
1.2.4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3 研究目的和方法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内容与基本框架 |
1.4.1 研究内容 |
1.4.2 基本结构 |
1.4.3 技术路线 |
1.5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1.5.1 创新点 |
1.5.2 不足之处 |
第2章 外向型农业概述 |
2.1 外向型农业的含义 |
2.2 外向型农业的基本特征 |
2.3 发展外向型农业的理论基础 |
2.4 外向型农业发展的影响因素 |
第3章 国内外外向型农业发展概况 |
3.1 国内外向型农业发展 |
3.1.1 国内外向型农业发展概况 |
3.1.1.1 农产品出口规模及结构 |
3.1.1.2 农业利用外资 |
3.1.1.3 农业对外交流与合作 |
3.1.2 兄弟省市外向型农业发展经验 |
3.1.3 国内外向型农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及存在的问题 |
3.1.3.1 有利条件 |
3.1.3.2 存在的问题 |
3.2 国外外向型农业发展 |
3.2.1 国外外向型农业发展概况 |
3.2.2 国外外向型农业发展的经验启示 |
第4章 新疆外向型农业变迁历程、发展条件和现状分析 |
4.1 新疆外向型农业变迁历程 |
4.2 新疆外向型农业发展的条件 |
4.2.1 地理位置特殊,区位优势显着 |
4.2.2 气候条件优越,适宜特色农产品生产 |
4.2.3 人文基础良好,区域经济往来顺畅 |
4.2.4 口岸农产品出口便利化,上合组织有效推动出口 |
4.2.5 多层面政策扶持,有效推动外向型农业发展 |
4.2.6 农业科技投入水平逐步提高,科技兴农工作成效显着 |
4.2.7 农业产业化进程稳步推进,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不断涌现 |
4.3 新疆外向型农业发展现状 |
4.3.1 农产品出口规模及结构 |
4.3.2 农业利用外资 |
4.3.3 农业对外交流与合作 |
第5章 新疆外向型农业发展 SWOT 分析 |
5.1 SWOT 分析基本原理 |
5.2 新疆外向型农业发展 SWOT 分析 |
第6章 实现新疆外向型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措施 |
6.1 大力培育特色和优势农产品出口基地与绿色生产示范区 |
6.2 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引导企业调整出口结构 |
6.3 全面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切实强化质量安全管理 |
6.4 着力实施品牌战略,打造出口农产品强势品牌 |
6.5 加强行业组织建设,提高外向型农业组织化程度 |
6.6 完善外向型农业政策引导机制,加强农产品出口物流业体系建设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
致谢 |
(3)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影响分析及应对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研究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2.3 文献简评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论文结构与内容 |
1.5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
1.5.1 论文的创新 |
1.5.2 论文的不足 |
第2章 技术性贸易壁垒相关概念及基本理论 |
2.1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界定与内涵 |
2.1.1 概念辨析 |
2.1.2 概念界定 |
2.2 技术性贸易壁垒产生的理论渊源--从重商主义到贸易保护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
2.2.1 重商主义 |
2.2.2 后起资本主义国家的幼稚产业保护理论 |
2.2.3 超贸易保护主义 |
2.2.4 新贸易保护主义 |
2.2.5 贸易保护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
2.3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表现形式及特点 |
2.3.1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表现形式 |
2.3.2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特点 |
2.4 小结 |
第3章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形成动因、作用机制及经济效应分析 |
3.1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形成动因 |
3.1.1 基于克服市场失灵的形成动因 |
3.1.2 基于技术差距的形成动因 |
3.1.3 技术性贸易壁垒形成的政治经济学解释 |
3.2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作用机制 |
3.2.1 数量控制效应 |
3.2.2 价格控制效应 |
3.3 技术性贸易壁垒对出口国的经济效应分析 |
3.3.1 贸易效应分析 |
3.3.2 福利效应分析 |
3.3.3 产业效应分析 |
3.4 小结 |
第4章 发达国家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体系与WTO-TBT/SPS国际制度框架 |
4.1 国际贸易中的农产品概念 |
4.1.1 国际贸易中的商品分类 |
4.1.2 农产品概念的界定 |
4.2 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体系 |
4.2.1 美国的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体系 |
4.2.2 欧盟的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体系 |
4.2.3 日本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体系 |
4.3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WTO-TBT/SPS制度框架 |
4.3.1 TBT协议 |
4.3.2 SPS协议 |
4.3.3 TBT协议与SPS协议的比较 |
4.3.4 规范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其它相关协定 |
4.4 小结 |
第5章 技术性贸易壁垒影响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实证描述 |
5.1 我国农产品出口基本状况分析 |
5.1.1 总体情况分析 |
5.1.2 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地区结构分析 |
5.1.3 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商品结构分析 |
5.2 我国农产品出口遭遇技术性贸易壁垒情况分析 |
5.2.1 总体情况分析 |
5.2.2 我国主要出口农产品受技术性贸易壁垒影响情况分析 |
5.2.3 我国农产品出口遭遇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主要类型 |
5.2.4 日本肯定列表制度对我国农产品对日出口的影响 |
5.3 影响我国农产品出口的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特点 |
5.3.1 壁垒的要求呈愈加严格趋势 |
5.3.2 壁垒涉及的范围不断扩大,影响面广 |
5.3.3 壁垒的扩散效应显着 |
5.3.4 一些壁垒具有明显歧视性,有违WTO-TBT/SPS原则 |
5.4 技术性贸易壁垒影响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定性分析 |
5.4.1 短期内的消极影响 |
5.4.2 中长期内可能的积极影响 |
5.5 小结 |
第6章 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影响的测度—以蔬菜为例 |
6.1 技术性贸易壁垒影响测度方法的比较 |
6.1.1 调研方法 |
6.1.2 价格差和关税等价法 |
6.1.3 存量指标法 |
6.1.4 局部均衡分析方法 |
6.1.5 一般均衡分析方法 |
6.2 引力模型方法的选择 |
6.3 蔬菜农药残留限量标准对我国蔬菜出口影响的测度 |
6.3.1 模型的构建 |
6.3.2 数据整理 |
6.3.3 结果分析 |
6.4 小结 |
第7章 我国农产品出口受制于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原因分析 |
7.1 质量安全水平低下是农产品出口受制于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根本原因 |
7.1.1 农业生产的外部条件较差 |
7.1.2 农业投入品的不合理使用 |
7.1.3 农业生产的技术基础薄弱 |
7.1.4 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组织化程度低、生产经营方式落后 |
7.1.5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不健全 |
7.2 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法规体系不健全 |
7.3 农产品技术标准体系建设滞后 |
7.4 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存在缺陷 |
7.5 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体系建设滞后 |
7.6 行业协会的作用发挥极其有限 |
7.7 出口企业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能力不足 |
7.8 国际环境原因分析 |
7.8.1 农产品国际贸易自由化进程缓慢,贸易保护程度高 |
7.8.2 技术性贸易壁垒成为农产品贸易保护的重要手段 |
7.8.3 制衡能力缺乏导致进口国频繁设限 |
7.8.4 国际经济动荡导致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
7.9 小结 |
第8章 我国农产品出口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策略措施 |
8.1 构建政府、行业协会与企业三位一体的战略联盟 |
8.1.1 充分发挥政府在应对技术性贸壁垒中的作用 |
8.1.2 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中的作用 |
8.1.3 充分发挥企业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主体作用 |
8.1.4 建立以行业协会为纽带、企业参与、政府推动的应对机制 |
8.1.5 构建高效的技术性贸易壁垒预警系统 |
8.2 农产品出口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措施 |
8.2.1 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
8.2.2 加强农产品技术法规体系建设 |
8.2.3 健全完善农产品技术标准体系 |
8.2.4 加强农产品检验检疫工作 |
8.2.5 加强农产品认证、认可工作 |
8.2.6 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 |
8.2.7 提升企业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能力 |
8.3 小结 |
结论 |
附录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4)中国台湾主要外贸市场从美国转移到祖国大陆的原因探析(1979-2008年)(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星移斗转:台湾主要外贸市场从美国转向祖国大陆 |
第一节 跨洋经济“蜜月”:台湾对美国市场的严重依赖 |
一、 美国对台经济援助 |
二、 美国——台湾最重要的市场 |
第二节 两岸经贸“蜜月”:台湾融入祖国大陆市场 |
一、 台湾对大陆的投资 |
二、 大陆——台湾最重要的市场 |
小结 |
第二章 祖国大陆的对台方针和政策的作用 |
第一节 大陆对台大政方针及台湾当局的因应政策 |
一、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国策的提出和升华(1979-1986 年) |
二、 在新形势下坚持和发展“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1987-1994 年) |
三、 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反“分裂”、反“台独”(1995-1999 年) |
四、 新形势下的对台政策“新思维”(2000-2008 年) |
第二节 大陆对台贸易和投资政策的制定和调整 |
一、 优先发展对台贸易的政策(1979-1985 年) |
二、 台商投资优惠政策的制定(1986-2000 年) |
三、 构建政党交流平台,开启互利双赢(2001-2008 年) |
第三节 大陆对台政策对于台湾主要外贸市场转移所产生的影响 |
一、 台湾官方经贸政策的转变 |
二、 台湾与大陆经贸关系的变化 |
小结 |
第三章 美国与台湾贸易关系的不断衰退 |
第一节 逆势上扬的美台贸易(20 世纪 70 年代末期至 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 |
一、 前所未有的贸易繁荣 |
二、 贸易失衡问题的凸显 |
三、 美台双边贸易谈判 |
四、 美台贸易失衡的原因及美国的保护主义政策 |
第二节 激烈的美台贸易摩擦(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至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 |
一、 平稳增长的美台贸易 |
二、 美台贸易冲突的激化 |
三、 美台双边贸易谈判 |
第三节 新形势下的美台贸易(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至 21 世纪初期) |
一、 美台贸易的波动起伏 |
二、 美台自由贸易协定 |
小结 |
第四章 台湾经济发展内外环境的影响 |
第一节 战后至 80 年代中期之前台湾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 |
第二节 台湾内部环境的巨大变化 |
一、 政治、社会的变革 |
二、 经济发展的困境 |
第三节 台湾外部环境的变化 |
第四节 内外环境的变迁对于台湾外贸主要市场转移所产生的影响 |
小结 |
综论 |
主要参考文献 |
攻博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后记 |
(5)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综述 |
1.3.1 国外研究动态 |
1.3.2 国内研究动态 |
1.3.3 国内外研究动态评述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技术路线 |
1.4.2 研究方法 |
1.5 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二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 技术性贸易壁垒内容界定 |
2.1.1 “壁垒”与“措施”之争 |
2.1.2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主要内容 |
2.1.3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特点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差距前提论 |
2.2.2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博弈论模型 |
2.2.3 技术性贸易壁垒经济效应分析 |
第三章 国外主要市场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实施及我国的应对现状 |
3.1 主要出口市场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实施概况 |
3.1.1 美国 |
3.1.2 欧盟 |
3.1.3 日本 |
3.2 我国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主要做法 |
3.2.1 技术法规、标准和认证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
3.2.2 质量安全监管措施的实施与强化 |
3.2.3 产品包装与标签的规范化 |
3.3 我国应对中存在的不足与问题 |
3.3.1 技术法规、标准及认证发展滞后 |
3.3.2 检验检疫投入不足 |
3.3.3 包装与标签管理缺位 |
第四章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成因及检验 |
4.1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促成因素 |
4.1.1 社会政治因素 |
4.1.2 经济和技术上的优势 |
4.2 技术性贸易壁垒促成因素的实证检验 |
4.2.1 指标及样本的选择 |
4.2.2 研究方法 |
4.2.3 研究结果及讨论 |
4.3 结论 |
第五章 技术性贸易壁垒对出口风险的影响效应 |
5.1 技术性贸易壁垒引致成本风险 |
5.1.1 成本风险的产生 |
5.1.2 削弱价格优势 |
5.1.3 陷入反倾销困境 |
5.2 技术性贸易壁垒增加通关风险 |
5.2.1 合格评定延时风险 |
5.2.2 海关扣留风险 |
5.3 技术性贸易壁垒平添贸易摩擦风险 |
5.3.1 中欧氯霉素事件 |
5.3.2 中韩泡菜贸易风波 |
5.3.3 几点启示 |
第六章 技术性贸易壁垒对出口企业生产的影响效应 |
6.1 技术性贸易壁垒促进出口企业技术进步 |
6.1.1 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技术进步的影响路径 |
6.1.2 模型、数据来源与说明 |
6.1.3 实证检验结果与分析 |
6.2 技术性贸易壁垒提升出口企业质量水平 |
6.2.1 被调查出口企业基本情况 |
6.2.2 典型出口企业的质量安全管理 |
6.3 技术性贸易壁垒加速出口企业绿色转型 |
第七章 技术性贸易壁垒对出口规模的影响效应 |
7.1 技术性贸易壁垒对出口规模影响路径 |
7.2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
7.2.1 引力模型建立 |
7.2.2 变量的选择 |
7.2.3 样本及数据来源 |
7.3 实证研究结果及讨论 |
7.3.1 来自全球 19 个样本国家的分析 |
7.3.2 基于三大自贸区视角的分析 |
7.3.3 重点国家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与出口额的检验 |
第八章 我国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对策 |
8.1 政府层面 |
8.1.1 加强与贸易伙伴国谈判 |
8.1.2 建立以政府部门为核心的信息提供机制 |
8.1.3 加大质量安全监管力度和提高服务水平 |
8.2 行业协会层面 |
8.2.1 完善与国外相关组织的谈判机制 |
8.2.2 建立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行业预警机制 |
8.2.3 强化企业的团队合作意识 |
8.3 企业层面 |
8.3.1 加大符合成本投入 |
8.3.2 推行“基地+企业+标准化”模式 |
8.3.3 把握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的有利时机 |
8.3.4 打造绿色品牌 |
结语 |
研究结论 |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6)我国柑橘产业化中的法律问题研究 ——基于宜昌市的实证调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缘起 |
1.1.1 问题的提出 |
1.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农业产业化理论的相关研究 |
1.2.2 国外柑橘产业化的相关研究 |
1.2.3 国内柑橘产业化的相关研究 |
1.2.4 中外柑橘产业化的比较研究 |
1.2.5 现有研究的局限和展望 |
1.3 研究设计与分析进路 |
1.3.1 基本概念界定 |
1.3.2 研究思路 |
1.3.3 研究方法 |
1.3.4 研究路线 |
1.3.5 研究的创新点 |
第二章 柑橘产业化的支撑背景与基本理论 |
2.1 我国柑橘产业化的背景研究 |
2.1.1 我国柑橘产业化的政策支持 |
2.1.2 我国柑橘产业化的现实导向 |
2.2 柑橘产业化的法学理论基础 |
2.2.1 利益与利益机制理论 |
2.2.2 平等发展权理论 |
2.2.3 安全价值理论 |
2.2.4 市场规制理论 |
2.3 柑橘产业化的产业学理论基础 |
2.3.1 产业结构优化理论 |
2.3.2 产学研结合理论 |
2.3.3 宏观调控理论 |
2.4 柑橘产业化的经济学理论基础 |
2.4.1 利益分配理论 |
2.4.2 竞争优势理论 |
第三章 国内外柑橘产业化的现实与借鉴 |
3.1 国外柑橘产业化的实践考察 |
3.1.1 美国:柑橘产业市场一体化 |
3.1.2 巴西:柑橘产业产品商业化 |
3.1.3 澳大利亚:柑橘产业管理体系化 |
3.1.4 日本:柑橘产业主体专业化 |
3.1.5 南非:柑橘产业经营集团化 |
3.2 国外柑橘产业化的经验启示 |
3.2.1 重视良种繁育,品种结构优化 |
3.2.2 产区布局集中,专业化程度高 |
3.2.3 产业加工规模化,营销体系完善 |
3.2.4 产业协会支撑,政府极力扶持 |
3.2.5 法律法规完善,监管体系健全 |
3.3 宜昌市柑橘产业化的实证分析 |
3.3.1 宜昌市柑橘产业化的概况 |
3.3.2 宜昌市柑橘产业化的调查样本剖析 |
3.4 我国柑橘产业化的现状分析 |
3.4.1 产业主体缺乏产业化意识 |
3.4.2 产业生产缺乏集约化协作 |
3.4.3 产业加工缺乏规范化运作 |
3.4.4 产业营销缺乏体系化链条 |
第四章 我国柑橘产业化的法律困境剖析 |
4.1 我国柑橘产业化的法律困境 |
4.1.1 我国柑橘产业化的主体困境 |
4.1.2 我国柑橘产业化的安全困境 |
4.1.3 我国柑橘产业化的信息困境 |
4.1.4 我国柑橘产业化的技术困境 |
4.1.5 我国柑橘产业化的其他困境 |
4.2 我国柑橘产业化法律困境的成因分析 |
4.2.1 法律制度不完善 |
4.2.2 产业结构不合理 |
4.2.3 市场体系不成熟 |
4.2.4 利益机制不健全 |
第五章 我国柑橘产业化的法律制度体系化供给 |
5.1 我国柑橘产业化法律制度体系化的基本理念 |
5.1.1 利益和谐理念 |
5.1.2 协同协调理念 |
5.1.3 公平效率理念 |
5.1.4 政策倾斜理念 |
5.2 我国柑橘产业化法律制度体系化的基本原则 |
5.2.1 效益最大化原则 |
5.2.2 可持续发展原则 |
5.2.3 权利与义务互补原则 |
5.2.4 国际交流与合作原则 |
5.3 我国柑橘产业化的法律制度体系化供给 |
5.3.1 我国柑橘产业化的合作组织制度 |
5.3.2 我国柑橘产业化的利益分配制度 |
5.3.3 我国柑橘产业化的市场准入制度 |
5.3.4 我国柑橘产业化的标准认证制度 |
5.3.5 我国柑橘产业化的教育培训制度 |
5.3.6 我国柑橘产业化的信息服务制度 |
5.3.7 我国柑橘产业化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
5.3.8 我国柑橘产业化的农业补贴制度 |
5.3.9 我国柑橘产业化的纠纷解决制度 |
5.3.10 我国柑橘产业化的环境保障制度 |
5.3.11 我国柑橘产业化的责任认定制度 |
第六章 我国柑橘产业化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回应 |
6.1 我国柑橘产业化可持续发展的体系化完善 |
6.1.1 我国柑橘产业化的多元主体互动体系 |
6.1.2 我国柑橘产业化的专业市场链条体系 |
6.1.3 我国柑橘产业化的法律服务保障体系 |
6.2 我国柑橘产业化可持续发展的创新模式及其运行机制架构 |
6.2.1 我国柑橘产业化已有组织模式评析 |
6.2.2 产学研结合带动型创新模式构建 |
6.2.3 我国柑橘产业化创新模式的运行机制构建 |
第七章 结语 |
7.1 研究结论 |
7.2 具体方略 |
7.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宜昌市柑橘产业化问题的调查问卷样卷 |
附录2 研究生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
附录3 研究生期间参与课题研究情况 |
附录4 研究生期间的社会工作及奖励 |
致谢 |
(7)基于农产品贸易的中韩FTA可行性及其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
1.1.1 研究对象的界定 |
1.1.2 提出问题 |
1.2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
1.2.1 研究目标 |
1.2.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数据来源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技术路线 |
1.3.3 数据来源 |
1.4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1.4.1 可能的创新 |
1.4.2 可能的不足 |
1.5 论文的结构安排 |
第2章 理论回顾与文献综述 |
2.1 比较利益理论溯源 |
2.2 自由贸易区的相关理论与实践研究 |
2.2.1 自由贸易区的相关理论发展 |
2.2.2 自由贸易区相关实证研究的发展历程 |
2.3 关于中韩农产品贸易及自由贸易区的文献综述 |
2.3.1 关于中韩农产品贸易的研究 |
2.3.2 关于中韩自由贸易区的研究 |
第3章 中韩农产品的比较优势分析 |
3.1 中韩农产品贸易现状 |
3.2 中韩农产品的出口结构分析 |
3.2.1 中国对韩出口的农产品结构 |
3.2.1.1 农产品出口大类的总体趋势 |
3.2.1.2 主要农产品出口品目的变化 |
3.2.2 韩国对中国出口的农产品结构 |
3.2.2.1 农产品出口大类的总体趋势 |
3.2.2.2 主要农产品出口品目的变化 |
3.2.3 中韩农产品出口结构的比较 |
3.3 中韩农产品的比较优势分析 |
3.3.1 中韩五大类出口农产品的比较优势分析 |
3.3.2 中韩农产品具体品目的比较优势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中韩农产品贸易的互补性及贸易强度 |
4.1 中韩农产品贸易结合度分析 |
4.2 中韩农产品的贸易互补性分析 |
4.2.1 贸易互补性理论 |
4.2.2 中韩农产品的贸易互补性 |
4.2.2.1 总体农产品的贸易互补性 |
4.2.2.2 具体农产品的贸易互补性分析 |
4.3 中韩农产品贸易的增长空间 |
4.3.1 贸易互补性的农产品的选择 |
4.3.2 中韩农产品贸易强度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中韩FTA对两国农产品贸易的影响研究 |
5.1 关于一般均衡及GTAP的发展研究 |
5.1.1 一般均衡模型的发展历程 |
5.1.2 GTAP的模型构架 |
5.2 中韩FTA的研究背景和问题的提出 |
5.3 中韩建立自由贸易区的研究方法及研究数据 |
5.4 模拟结果及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中韩FTA对两国大米及相关产业的影响 |
6.1 研究背景 |
6.2 基于局部均衡模型的影响分析 |
6.2.1 大米需求函数与供给函数的构建 |
6.2.2 关税变动的影响分析 |
6.3 基于一般均衡模型的影响分析 |
6.3.1 分析方法及参数选择 |
6.3.2 模拟结果及分析 |
6.4 结论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总结与政策建议 |
7.1 中韩农产品贸易的未来发展走势 |
7.2 中韩FTA对两国农产品贸易的影响 |
7.3 中韩FTA进程中面临的困难和障碍 |
7.4 对中韩FTA提出的有关农产品贸易方面的政策建议 |
7.4.1 对中国的政策建议 |
7.4.2 对韩国的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8)闽台农业合作与交流模式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导言 |
1.1 选题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3 本文的研究方法和思路 2 闽台农业合作的历史考察 |
2.1 闽台自然与人文渊源 |
2.2 处于对台合作前沿的福建农业 |
2.3 闽台农业合作交流史 3 闽台农业合作交流既有模式分析 |
3.1 既有模式的效应 |
3.2 既有模式的缺陷 4 从WTO 到CEPA:闽台农业合作的机遇与挑战 |
4.1 WTO 与闽台农业合作 |
4.1.1 WTO 对台湾农业发展的影响 |
4.1.2 WTO 对闽台农业合作的影响 |
4.2 CEPA 框架下的闽台农业合作 |
4.2.1 CEPA:“一国两制”框架内的制度创新 |
4.2.2 两岸共同市场与闽台农业合作 5 海西建设视域下的闽台农业合作 |
5.1 “海西建设”的理念与实践 |
5.2 闽台农业合作新模式 6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
(9)可持续视角下的新疆特色林果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导言 |
1.1 研究主题和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主题 |
1.1.3 选题意义 |
1.2 研究目的和方法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方法 |
1.3 国内外有关林果业发展的研究综述 |
1.3.1 国外研究概况 |
1.3.2 国内研究概况 |
1.3.3 研究评述 |
1.4 相关概念界定 |
1.4.1 产业的含义 |
1.4.2 特色产业的含义 |
1.4.3 优势产业、主导产业、支柱产业、战略产业 |
1.4.4 林果业相关概念 |
1.5 本文的研究范围 |
1.6 研究思路与基本框架 |
1.6.1 研究思路 |
1.6.2 论文结构与主要内容 |
1.7 论文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1.7.1 可能的创新 |
1.7.2 不足之处 |
本章注释 |
2. 林果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 |
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2 比较优势理论 |
2.3 竞争优势理论 |
2.4 规模经济理论 |
2.5 产业经济理论 |
2.5.1 产业结构理论 |
2.5.2 产业组织理论 |
2.5.3 产业政策理论 |
2.6 农业产业化理论 |
本章注释 |
3. 国外林果业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
3.1 世界林果业发展概述 |
3.1.1 世界林果产品生产及其加工概况 |
3.1.2 世界果品贸易概况 |
3.2 国外林果业发展的经验与借鉴 |
3.2.1 国外林果业发展概况 |
3.2.2 国外林果业发展的经验与借鉴 |
3.2.3 国外林果业可持续发展对新疆的几点启示 |
本章注释 |
4. 新疆特色林果业发展现状剖析 |
4.1 新疆特色林果业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
4.1.1 发展新疆特色林果业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推动作用 |
4.1.2 发展新疆林果业有助于实现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换 |
4.1.3 发展新疆林果业有助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 |
4.1.4 发展新疆林果业有利于深化农村改革 |
4.1.5 发展新疆林果业有利于新疆生态环境的保护 |
4.2 新疆特色林果业发展的特征分析 |
4.2.1 供需矛盾性 |
4.2.2 栽培的地域性 |
4.2.3 劳动密集性 |
4.2.4 产销安全性 |
4.2.5 生态性 |
4.2.6 市场需求多重性 |
4.2.7 发展的不平衡性 |
4.2.8 鲜活易损性 |
4.2.9 复杂性 |
4.3 新疆特色林果业比较优势分析 |
4.3.1 比较优势的内涵 |
4.3.3 新疆林果业比较优势的定性分析与定量测算 |
4.4 新疆特色林果业发展现状 |
4.4.1 新疆特色林果业发展阶段分析 |
4.4.2 新疆特色林果种植现状 |
4.4.3 新疆特色林果贮藏加工现状 |
4.4.4 新疆特色林果销售现状 |
4.4.5 特色林果业对果农增收的贡献 |
4.5 新疆特色林果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4.5.1 基地建设水平低 |
4.5.2 林果产业结构不合理 |
4.5.3 科技管理水平低 |
4.5.4 生产技术难已突破 |
4.5.5 产业化程度低 |
4.5.6 市场营销能力弱 |
4.5.7 社会化服务水平低 |
本章注释 |
5. 新疆特色林果业发展要素分析 |
5.1 迈克尔·波特的“钻石模型” |
5.1.1 迈克尔·波特的钻石模型理论 |
5.1.2 对波特“钻石模型”的评价 |
5.2 可持续视角下的林果业发展“钻石模型” |
5.3 林果业发展的自然资源要素 |
5.3.1 自然条件 |
5.3.2 气候资源 |
5.3.3 水资源 |
5.3.4 土地资源 |
5.3.5 生物资源 |
5.3.6 林果业发展的自然资源要素分析结论 |
5.4 林果业发展的经济要素 |
5.4.1 资本资源 |
5.4.2 市场因素 |
5.4.3 相关产业和支持性产业 |
5.4.4 林果产业结构 |
5.4.5 企业组织、战略和竞争状态 |
5.4.6 果农收入 |
5.4.7 品牌 |
5.4.8 林果业发展的经济因素分析结论 |
5.5 林果业发展的社会要素 |
5.5.1 新疆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
5.5.2 人力资源状况 |
5.5.4 机械化 |
5.5.5 果农组织 |
5.5.6 基础设施 |
5.5.7 林果业发展的社会要素分析结论 |
5.6 林果业发展的环境要素 |
5.6.1 生态环境 |
5.6.2 自然灾害 |
5.6.3 林果业发展的环境要素分析结论 |
5.7 机遇 |
5.7.1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机遇 |
5.7.2 西部大开发带来了发展机遇 |
5.7.3 国家政策带来了发展机遇 |
5.7.4 政策带来了发展机遇 |
5.7.5 新亚欧大陆桥的开通带来机遇 |
5.7.6 市场需求空间大 |
5.7.7 信息化带来的机遇 |
5.8 政府因素 |
5.8.1 制度因素 |
5.8.2 政府行为因素 |
5.9 新疆特色林果业发展影响因素的灰色关联分析 |
5.10 新疆特色林果业发展机理分析 |
5.10.1 新疆特色林果业发展的动力机制 |
5.10.2 新疆特色林果业发展的保障机制 |
小结 |
本章注释 |
6. 新疆特色林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构建及评价 |
6.1 构建林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意义及必要性 |
6.1.1 构建林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意义 |
6.1.2 构建林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必要性 |
6.2 新疆特色林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构建 |
6.2.1 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类型 |
6.2.2 构建林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方法 |
6.2.3 构建林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原则 |
6.2.4 林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框架 |
6.2.5 计算各指标的权重及一致性检验 |
6.2.6 层次总排序 |
6.2.7 权重总排序小结 |
6.3 新疆特色林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 |
6.3.1 评价的基本步骤 |
6.3.2 评价的方法-目标值和指标基础数据的确定 |
6.3.3 林果业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估模型 |
6.3.4 结论和建议 |
本章小结 |
本章注释 |
7. 新疆特色林果业发展战略构想 |
7.1 新疆特色林果业发展的战略环境分析 |
7.1.1 SWOT 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
7.1.2 新疆特色林果业发展的SWOT 分析 |
7.2 新疆特色林果业发展指导思想和战略原则 |
7.2.1 指导思想 |
7.2.2 战略原则 |
7.3 新疆特色林果业发展战略目标和战略重点 |
7.3.1 战略目标 |
7.3.2 战略重点 |
7.4 战略规划 |
7.4.1 主要果品品种规划 |
7.4.2 主要果品种植基地区划布局 |
7.4.3 主要果品贮藏、保鲜与精深加工基地建设规划 |
7.4.4 投资概算与效益分析 |
7.5 新疆特色林果业发展战略选择 |
7.5.1 政府驱动战略 |
7.5.2 科技创新战略 |
7.5.3 产业集群战略 |
7.5.4 名牌果品战略 |
7.5.5 人才战略 |
本章注释 |
8. 新疆特色林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选择 |
8.1 发展模式概述 |
8.1.1 模式的概念 |
8.1.2 模式的特征 |
8.1.3 模式的选择 |
8.2 新疆林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 |
8.2.1 生态林果业模式 |
8.2.2 绿色林果业模式 |
8.2.3 休闲林果业模式 |
8.2.4 设施林果业模式 |
本章小结 |
本章注释 |
9. 新疆特色林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 |
9.1 加强林果业基地能力建设 |
9.1.1 优化区域布局和调优品种结构 |
9.1.2 加强良种苗木繁育工作 |
9.1.3 加强无公害、绿色果品基地建设 |
9.1.4 加强出口果品基地建设 |
9.1.5 加大林果业基地的基础设施建设 |
9.1.6 加强土地管理,实现适度规模经营 |
9.1.7 加强节水灌溉型林果业基地建设 |
9.2 通过强化产业化提高林果业加工能力 |
9.2.1 林果产业化的内涵及其意义 |
9.2.2 林果业产业化的基本条件 |
9.2.3 加快培育和扶持龙头企业 |
9.2.4 建立林果业产业化的运行机制 |
9.2.5 做好产后商品化处理 |
9.3 加强林果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 |
9.3.1 创新林果业科技机制 |
9.3.2 创新林果业科技体系 |
9.3.3 创新科技管理方式 |
9.3.4 创新科技人才政策 |
9.3.5 积极推广林果业机械化 |
9.3.6 加强林果业标准化建设 |
9.3.7 建立林果产品贮藏保鲜技术体系 |
9.4 加强林果业市场营销能力建设 |
9.4.1 完善市场营销体系 |
9.4.2 实施果品品牌营销 |
9.4.3 构建新的分销网络 |
9.4.4 强化营销沟通 |
9.4.5 制定有效的果品包装策略 |
9.4.6 完善果品物流体系 |
9.4.7 积极开拓国际市场 |
9.4.8 提高果农组织化程度 |
9.4.9 组建果品产销战略联盟 |
9.5 加快林果业灾害防控能力建设 |
9.5.1 林果业生产经营的外部性特点 |
9.5.2 新疆林果业灾害防控能力建设的目标 |
9.5.3 新疆林果业灾害防控能力建设 |
9.6 加快政府对林果业宏观调控能力建设 |
9.6.1 发挥政府对新疆林果业的宏观调控作用 |
9.6.2 加强政府宏观调控能力建设 |
本章小结 |
本章注释 |
10. 总结与展望 |
10.1 研究结论 |
10.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10)WTO后过渡期黑龙江省农产品出口贸易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1.1 研究目的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技术路线 |
1.4 研究的基本思路与论文结构 |
1.5 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
2 WTO 农业框架评述 |
2.1 经济全球化与WTO 的概述 |
2.1.1 WTO 农产品贸易规则发展沿革 |
2.1.2 关贸总协定有关农产品贸易的缺陷 |
2.1.3 乌拉圭回合中的农产品贸易谈判 |
2.2 WTO 农产品贸易规则框架的基本内容与主要内涵 |
2.2.1 WTO《农业协定》的基本框架与内容 |
2.2.2 WTO《农业协定》三大支柱的内容 |
2.2.3 WTO《农业协定》的规则、义务和实施时间 |
2.3 中国加入WTO 关于农业问题的主要承诺 |
3 WTO 与中国农产品贸易政策 |
3.1 中国现行农产品贸易体制、政策及目标 |
3.2 WTO 与中国农产品贸易政策 |
3.3 加入WTO 与中国农业及贸易政策调整 |
4 我国农业国内支持政策 |
4.1 农业与国内支持政策 |
4.1.1 农业政策的一般理论 |
4.1.2 农业是一个需要政策扶持的特殊产业 |
4.2 农业国内支持政策的国内外比较 |
4.2.1 中国农业国内支持政策现状 |
4.2.2 我国与发达国家农业国内支持政策的比较 |
4.3 WTO 规则下我国农业国内支持政策的改革与调整 |
4.3.1 加大力度,增加国家对农业的预算 |
4.3.2 以WTO 规则为导向,优化农业国内支持政策结构 |
4.3.3 对“绿箱政策”支持的项目应择优重点扶持 |
5 黑龙江省农产品出口贸易实证分析 |
5.1 黑龙江省主要粮食出口现状及分析 |
5.1.1 黑龙江省主要粮食出口现状 |
5.1.2 黑龙江省主要粮食出口实证分析 |
5.2 黑龙江省主要畜牧养殖产品出口现状及分析 |
5.2.1 黑龙江省主要畜牧养殖产品出口现状 |
5.2.2 黑龙江省主要畜牧养殖产品出口实证分析 |
5.3 黑龙江省主要果蔬副产品出口现状及分析 |
5.3.1 黑龙江省主要果蔬副产品出口现状 |
5.3.2 黑龙江省主要果蔬副产品出口实证分析 |
5.4 黑龙江省农产品出口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5.5 小结 |
6 黑龙江省农产品出口政策效率评价 |
6.1 “WTO 后过渡期”黑龙江省农产品出口政策干预模型的建立与应用 |
6.1.1 黑龙江省农产品的WTO 农业政策干预模型的机理分析 |
6.1.2 模型的相关假设与参数设定 |
6.1.3 预测及模型质量评价 |
6.1.4 小结 |
6.2 黑龙江省农产品出口政策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6.2.1 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 |
6.2.2 评价目的 |
6.2.3 指标筛选 |
6.2.4 畜牧业产业链信息化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
6.3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
6.3.1 层次分析法对综合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6.3.2 模糊综合评价法对评价结果的评价 |
6.3.3 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指标体系的指标权重 |
7 基于WTO 规则的黑龙江省农产品出口对策 |
7.1 实施比较优势战略,积极扶持优势农产品出口 |
7.2 发展“三高”农业,实现农业产业化 |
7.3 进一步增加“绿箱”投入,提高农业生产力 |
7.3.1 增加“绿箱”投入 |
7.3.2 采取优惠政策,鼓励私人资本和外资进入农业领域 |
7.4 积极利用WTO 贸易规则,努力开拓新的出口市场 |
7.5 建立、健全农产品市场信息服务系统 |
7.6 加快黑龙江省农产品生产标准化建设 |
7.7 提高黑龙江省农产品出口竞争力 |
7.7.1 加强农产品出口基地建设,全面提高黑龙江省农产品质量 |
7.7.2 加强磋商和谈判,合理运用规则 |
7.7.3 建立一批外向型农业生态示范区,大力发展绿色、有机农产品 |
7.7.4 提高产品质量,走发展品牌的道路 |
7.8 健全黑龙江省农产品检验检疫体系 |
7.9 黑龙江省主要出口农产品的具体对策 |
7.9.1 玉米 |
7.9.2 大豆 |
7.9.3 水稻 |
7.9.4 畜产品 |
7.9.5 蔬菜 |
8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四、进入WTO水果业面临什么(论文参考文献)
- [1]贸易政策不确定性对中国制造业出口升级的影响研究[D]. 卢晓菲.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20(08)
- [2]新疆外向型农业发展研究[D]. 茹合沙丽·阿布都热西提. 新疆大学, 2014(02)
- [3]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影响分析及应对策略研究[D]. 江凌. 西南大学, 2012(11)
- [4]中国台湾主要外贸市场从美国转移到祖国大陆的原因探析(1979-2008年)[D]. 何柳. 武汉大学, 2012(10)
- [5]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效应[D]. 徐维.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2(11)
- [6]我国柑橘产业化中的法律问题研究 ——基于宜昌市的实证调研[D]. 阮晓毅. 华中农业大学, 2010(06)
- [7]基于农产品贸易的中韩FTA可行性及其影响研究[D]. 凌华. 南京农业大学, 2010(05)
- [8]闽台农业合作与交流模式探讨[D]. 贺文英. 福建农林大学, 2009(02)
- [9]可持续视角下的新疆特色林果业发展研究[D]. 孙兰凤. 新疆大学, 2009(01)
- [10]WTO后过渡期黑龙江省农产品出口贸易问题研究[D]. 尤晓林. 东北农业大学, 20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