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忆爱国画家沈逸千(论文文献综述)
石磊[1](2021)在《民国时期民众教育馆美育工作研究(1927-1949)》文中提出民国时期的民众教育馆,是在民众教育运动中转型或改组生成的综合性地方社会教育机构,1949年以前承担着尚未建立博物馆的省、市、县文物考古、艺术品征集保护、美术展览、研究教育工作。其博物馆美育事业萌芽于社会式美术教育崛起和博物馆兴建的热潮中,在当时以民众教育馆为中心机关的社会教育体系中,其艺术品展示、收藏、说明以及传授艺术知识提高民众审美觉悟的责任由政府以立法形式赋予,服务国民性改造和社会艺术化事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以往在美术史、博物馆的通史或个案研究中,关于民众教育馆美术教育的研究成果和文献记录较少,且缺乏完整性和系统性。因此,文章选取1927年—1949年的民众教育馆的实物收藏、展览、讲演、出版、培训等美育举措为考察对象,研究其实践过程、理念、特点和历史价值。首先,在社会教育和博物馆史的视域中,分析博物馆美育产生的思想根源,梳理民众教育馆美育工作体系形成的社会背景和过程,阐明民众教育馆跻身社会美育领域的必然性。然后,在美术、博物馆领域的交叉带,全面考察非战时状态下江浙、云南、山东等地建制较完善的民众教育馆在行使美术馆应有的社会美育职能时,运用的手段、奉行的原则、施教的内容,把握民众教育馆开展艺术、博物馆类工作实践的落脚点、总体态势和成果业绩。紧接着,解读以往疏于研究的全面抗战时期后方民众教育馆抓住国难当头之际艺术教育与文化保护工作地位提升的机遇,依托教育政策和文化区位条件优势,协助、承办的民族艺术文化保护、公共美术宣教等工作,肯定其在统一艺术家思想、加快美术大众化进程、平衡社会艺术教育资源分配、扞卫及重塑国家文化等方面的意义。在此基础上,针对美术馆普遍规律与民众教育馆的文化个性、民众教育馆通用规程与各馆艺术教育实际情况两对矛盾,归纳出本质相似的民众教育馆和专业美术馆在公共美术教育工作中表现出的共性,剖析民众教育馆相比专业美术馆更突出的平民性、实利性、多元性、指导性特点及其成因,发掘出民众教育馆地域特色鲜明、协同性强、全民覆盖率高等优势。最后,总结民众教育馆在社会动荡和国民经济困难时期,对中国社会美术教育现代转型以及对博物馆本体发展所起的作用,辩证看待民众教育馆在艺术教育和博物馆事业本土化建设中的前瞻性和存在问题的成因。希望通过整理、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相关史料、案例,客观揭示民众教育馆对中国近现代博物馆美育事业发展的历史贡献,明晰其在博物馆史与美术史中的独特地位,更完整地呈现早期博物馆美育发展的全貌,并弥补社会美术教育历史版图的缺失。
霍楷,赵晨旭[2](2020)在《伪满洲国广告画的创作群体与作品风格》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伪满洲国时期,广告画是当时宣传的重要手段。在当时其他媒介不发达的条件下,广告画都被作为重要的宣传武器得到充分利用,宣传效果不言而喻。伪满政府和抗战军民双方作为不同政治立场的宣传画创作群体,在压迫与被压迫的背景下创作风格大相径庭。对伪满洲国广告画创作背景与状况进行研究,有利于了解广告画的基本概貌;分析伪满时期广告画的创作群体,可以正反两方面对比伪满政府广告画和抗战宣传画的创作群体、创作个人,得出二者的服务对象、概貌和风格存在的差异;分析伪满时期广告画代表作风格,可以正反两方面对比伪满政府广告画和抗战宣传画的代表作内容及风格,得出二者的画面内容、视觉形式的差异化特点,在造型特征和精神内涵上形成鲜明的对比,进而体现出伪满政府广告画的殖民统治本质和抗战宣传画爱国抗争精神。
霍楷,冯靖,周宏蕊[3](2019)在《伪满时期抗战宣传画艺术特点和美学风格研究》文中提出文化宣传是战争中的第二战场,抗日战争宣传画是一种无声的抗战方式。东北抗战宣传画是中国抗战宣传史上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艺术特点和美学风格。东北抗战宣传画的题材与内容充满了反殖民主义色彩,揭露了日本利用"伪满洲国"为掩饰的侵略行径;东北抗战宣传画形神兼备,在造型上塑造了艰苦奋斗和革命抗争的艺术形象,在理念上传达出批判现实主义和狂热表现主义的特点。东北抗战宣传画美学风格集中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在日本殖民压迫下的悲壮和压抑风格,二是表现了英勇抗争的激昂豪迈风格。研究伪满时期抗战宣传画的艺术特点与美学风格,有助于铭记历史、展望未来,学术研究和爱国教育意义不言而喻。
张明学,李汶倍[4](2019)在《云南抗战美术代表画家及其作品》文中认为抗战时期的云南美术,是中国抗战美术和抗战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是随着抗日救国运动而蓬勃发展。客居云南的美术家和本地美术工作者把自己的画笔作为抗日救国的武器,积极宣传抗战,唤起民众,鼓舞士气,揭露日本军国主义的暴行,为抗战胜利做出了贡献。与此同时,对中国抗战文化、抗战美术教育及近代艺术史的发展谱写、增添了靓丽的篇章。
马楠[5](2018)在《民国时期中国传统题材油画形式语言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油画这一西方画种自明末进入中国始,一直面对一个如何与本土视觉艺术融合并且进行再创造的课题,其难度在于东西两种源远流长的视觉文化传统间存在的巨大差异。民国时期是对这个融合与再创造的课题深入研究、努力实践的重要阶段,其方法之一是将传统水墨画题材用之于类似的油画题材进行创作,换言之,艺术家以中国人物、山水、静物题材与油画人物、风景、静物题材融合,并且将传统的诗情画意引入这种融合中。进行这种研究与实践的民国油画家众多,徐悲鸿、刘海粟、李毅士、王悦之、林风眠、关良、丁衍庸、常玉、潘玉良、颜文梁等为其中佼佼者。他们凭借深厚的中国文化与艺术的修养,负笈欧美、东瀛研习西画,汲取其艺术技巧和美学思想,进而研究两种视觉艺术的异同,探索融合之道,传统题材经过文艺复兴和现代主义的油画语言演绎和阐释,被赋予了时代意义,走出了油画本土化的独特道路。本文一共六章。第一章是纵与横的历史梳理,讨论民国时期传统题材融入油画的过程,包括学院中身兼艺术家与艺术教育家双重身份的油画家在融合方面的艺术与教育实践,洋画运动中传统题材与现代主义油画语言的融合,以及抗战期间救亡图存背景下油画向传统题材的回归。第二章至第五章为具体的融合实践的研究,手法上分为写实与表现,题材上则从中西人物画的异同、风景与山水的异同、静物与花鸟的异同结合前述十位艺术家的作品进行讨论,并独辟一章专门讨论艺术家将文人画特有的诗情画意传统引入融合实践。第六章则试图对这种融合进行理念上、学理上的概括和梳理,包括传统题材元素的符号化运用、意象性表现语言的多样化、图形色彩的书写性特征和东方平面化装饰图式的构成倾向。本文试图通过这样的历史梳理以及学理和个案的研究走出改变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中传统水墨题材及其美学与西洋美术一—文艺复兴美术与现代主义——融合的系统研究阙如状态的第一步。
张垒[6](2017)在《民国时期(1912-1949)水彩画教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根据民国时期颁布和修订的数次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水彩画成为我国普通中小学校调剂学生精神生活,培养学生审美观念的必要内容,并最终发展成为高级中学法定必修课程。在中高等职业、师范、专门院校以及大学相关科系内,水彩画从"工艺科"的工具课程,发展成为油画、图案画、雕塑等画科的专业基础课程。各级学校水彩画教材建设日益成熟,教学和人才培养的成果颇为丰富。此外,水彩画社会教育作为水彩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面授式或函授式水彩画业余教育的方式,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对拟以此为职业的失学民众进行短期速成式的教育,内容偏重应用美术。同时以作品展览或者报刊发表的形式使水彩画作品直观的面向艺术家群体以及普通社会民众,一方面促进画家之间的交流,相互感化;另一方面供普通民众自由欣赏,无形中得到美的熏陶,收到美育上的实效,使社会艺术空气更加浓厚。民国时期水彩画教育的发展对我国当代水彩画教育和水彩画创作的发展都有着指导性的影响和意义。本文立足于原始文献,结合艺术学,美学,社会学,教育学等研究方法,考察水彩画教学文化历史形态和水彩画教育者的艺术实践与教学实施,分析水彩画教育发展内在文化结构系统。在中国传统美术教育向现代美术教育转型的时代背景下,对水彩画教育的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成果、社会影响以及历史意义等方面做出新的探索。
苗瑞[7](2015)在《内蒙古现代美术的早期形态及其发展》文中认为内蒙古现代美术的发轫与20世纪初期西学东渐在中国的整体潮流有关系,不过由于地理位置的偏僻,起步稍晚,但就30年代至50年代内蒙古本土的画家以及来此工作或进行短期采风描绘民族地区风貌的画家来说,他们为草原美术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为新时期美术在内蒙古的发展奠定了坚固的基石。一、本土成长的画家油画在刚传入中国时还是稀缺品,加上携带不便,使用者较少,而沿袭传统国画和木刻最为流行,这在当时的内蒙古也是如此。在我们能够查阅到的史料中,1937年举办的民国教育部第二次全国美展,仅有一位蒙族画家田协安参展,当时出版的《现代
朱亮亮[8](2014)在《展示与传播—民国美术展览会特性研究(1911-1949)》文中提出随着二十世纪初美术展览会在中国的兴起,以及民国前中期的盛极一时,直至民国后期的稳定发展,促使我国近代美术的展示与传播进入了一个完全开放的系统,成为艺术观念与主张、美术作品与思潮进行交流与推广的至为重要的媒介和载体。正是由于美术展览会的出现和发展改变了近代中国民众的社会文化心理,拓展了文化艺术的传播路径与交流空间,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动转型、中西美术的相互交流与融汇,以及中国美术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与深化。然而,美术史学界对它的关注远远不够,大部分局限于近现代美术展览历史的研究或是分散的区域或个案研究。民国时期美术展览会的根本特征和内在规律还未被全面、系统、深入地研究,其社会功能及历史作用也没有得到应有的肯定与认同。本课题以民国时期美术展览会所蕴含的两大核心语汇——“展示”与“传播”为崭新的切入角度进行辨析与分析。笔者在已有学术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收集、整理和分析民国时期的报纸、期刊、书籍以及历史档案等史料,在对各类美展活动定量分析基础之上对整个民国时期美术展览会进行整体上的定性分析与研究。笔者还在纵向上打通历史时间的界限,以及横向上突破美术展览会形式上的多元,首次归纳总结出了民国时期美术展览会的四大特性——教育性、现代性、公益性和市场性。具体来讲就是:第一部分,从人体美展所引起的普通民众从封建道德伦理走向现代审美趣味的启蒙教育、从中小学儿童到艺术院校再到社会大众全面实现社会美育教育及爱国主义教育的美术展览会、以及实现美术学科发展的成绩美展、社团美展等个方面探讨美术展览会的教育性特征;第二部分:从美术展览自身形式的现代呈现、引发了中西绘画的现代性美术思潮的兴起、以及美术展览对于中西绘画创作的现代转型的影响等方面研究美术展览的现代性特征;第三部分:从以赈灾救难、帮困扶弱以及抗日救国为目的的筹款(物)美展来分析美术展览会的公益性特征;第四部分:以美术展览会为交易平台的艺术品流通从艺术家的艺术生产、艺术品定价、艺术品交易和艺术品消费等艺术市场中各个要素及相互关系等方面来考察美术展览会的市场性特征;通过对于民国时期美术展览会这四大特性的系统深入研究,深刻揭示民国时期美术展览会的内在规律和根本特征,并明确和揭示了其在中国美术近代化进程中所承担的历史责任和引领并推进近代中国美术逐步走向现代和不断变革深化所发挥的重大历史作用。
黄丽丽[9](2014)在《活跃在世界反法西斯战线上的中国画家 ——二战时期徐悲鸿、张善子、张书旗的国际艺术活动研究》文中提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赋予艺术神圣、庄严、峻急的使命,催促画家用艺术的方式去表现战争、战争中的人,同时传达出艺术家在战争的特殊环境里的道德反思与精神体验。第二次世界大战作为众多国家与民族参与的正义与非正义的历史性大较量,促成了国际性的世界反法西斯民主大联盟的形成。此间,爱好和平的民族间的距离、观念日趋靠近,人心归向达到空前的一致。中国美术理所当然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后,中国成为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国之一,中国同苏联、美国、英国、印度等国的文化艺术交流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空前活跃的交流中,中国美术家的艺术才华、爱国情怀和国际主义意识,让世人感动;世界也由此认识中国、中华民族,以及中国人民正在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二战期间,中国美术与国际反法西斯美术力量紧密配合,为打倒全世界人民共同的敌人——德、意、日法西斯侵略势力,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其中,以徐悲鸿、张善子、张书旗为代表的中国最具影响的美术家,纷纷走出国门,以文化使者的身份向世界宣传中国的抗战,传播中国文化艺术,推动民间交流和各民族的大团结。他们的作为不仅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上写下了辉煌的篇章,也在中国抗战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基于大量史料的收集和研究,本文旨在通过彰显历史,认识中国美术家的历史性贡献,认识中国抗战文化艺术与世界反法西斯文化艺术的关系,以及中国艺术家历史性作为的影响及意义。论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抗战时期中国的救亡美术以及中国抗战美术与国际反法西斯文化艺术之间的联系。抗战爆发后,各种美术团体、救亡协会纷纷成立,抗日美术社团及其画家举办了各种各样的抗日美术展览,美术成为战时宣传的有力武器。国民政府为谋求国际支持与许多反法西斯国家建有外交关系。艺术家们也通过各种对外文化交流机构与对外文化协会,与苏、美、英、法、印度等国之间展开对话与交流。第二、三、四部分是论文的重要部分。第二部分,介绍了徐悲鸿1939年至1942年间在东南亚一带的国际艺术活动情况。他携带大批艺术作品经香港去到新加坡、印度、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在这些国家举办筹赈画展,募集捐款支援国内的抗战,宣传中国抗战和中国的文化艺术;同时创作了《愚公移山》、《放下你的鞭子》等具有历史意义的作品。第三部分,介绍了张善子在法国和美国的艺术活动。1938年底,他以国民政府赈济委员名义出国谢赈,宣扬中国的文化艺术,进行国民外交活动。他在巴黎国家博物馆举办画展,后又到美国各大学和群众团体中进行讲演,举办展览。他曾绘《虎》图赠给罗斯福总统,《飞虎图》赠陈纳德将军;还代表中国参加世界博览会等的一系列文化艺术活动,向世界人民宣传中国的抗战事业,赢得世界人民的同情,宣扬中国文化艺术,宣传中华抗战精神。第四部分,主要介绍张书旗在北美的艺术活动情况。为庆祝罗斯福第三次出任美国总统,张书旗于1940年底创作了《世界和平的信使》赠送给罗斯福总统。1941年,他只身赴美,宣传中国文化艺术,举办画展筹资支持国内抗战,由此实施了在北美长达五年之久的巡展和讲学生涯。在许多博物馆、美术馆、大学举办展览和讲学。他那充满现代气息和富有东方文化内涵的绘画社会各界人士的赞美,受到美国和加拿大广大民众的喜爱和欢迎。第五部分,通过总结分析以上内容,从而思考和分析艺术家们国际艺术活动的影响与意义。以徐悲鸿、张善子、张书旗为代表的着名中国艺术家的艺术活动十分活跃,他们或者创作反对侵略的优秀抗战作品,抒发并激励民众的爱国主义情怀,鼓动人民大众起来抗战;或者举办赈济画展,筹集捐款支援祖国的抗战事业;或者在严峻的斗争中不屈不挠,表现出祟高的民族精神;或者以艺术的方式维护正义与和平,反对邪恶与战争。他们的国际艺术活动推动了中外文化艺术的交流与合作,向世界人民传播了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艺术,促进了世界反法西斯阵营的团结,给我们以历史性的启示。
宋岚[10](2013)在《沈逸千的毛泽东速写像》文中提出距今73年前,曾有一位来自国统区的画家在革命圣地延安为毛泽东画像,当场获得了毛泽东本人的签名认可。这幅画像的作者就是我国近代美术史上的杰出画家沈逸千。故事发生在1940年2月15日那天。当天晚上,在延安窑洞里,毛泽东亲切地接见了一批来自重庆的文艺界名流,这其中,有着名导演应云卫,演员舒绣文、黎莉莉等,还有画家沈逸千。
二、忆爱国画家沈逸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忆爱国画家沈逸千(论文提纲范文)
(1)民国时期民众教育馆美育工作研究(1927-194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与意义 |
(一)选题的缘起 |
(二)选题的意义 |
二、选题范围、概念界定 |
(一)时空范围 |
(二)概念界定 |
三、研究现状述评 |
(一)民国时期民众教育馆及博物馆美育研究 |
(二)1949年后民众教育馆及博物馆美育研究 |
四、研究方法 |
五、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六、研究价值 |
第一章 民众教育馆美育职能确立的背景 |
第一节 民众教育馆美育职能产生的思想条件 |
一、历史根源:古物遗迹的审美教化功用 |
二、外因刺激:西方博物馆审美思想启发 |
三、引荐媒介:近代学者的博物馆译介 |
第二节 民众教育馆美育职能产生的历史条件 |
一、救亡图存运动决定文化使命 |
二、社会教育环境决定功能选择 |
第三节 民众教育馆美育职能的确立经过 |
一、民众教育运动助推博物馆转型 |
二、民众教育馆美育职能正式确立 |
三、民众教育馆附属博物馆的涌现 |
第二章 民众教育馆社会美育的方法与实践 |
第一节 民众教育馆发挥美育功能的实体依靠 |
一、馆舍建筑的美感化育作用 |
二、艺术收藏的物化资源整合 |
三、展览陈列的直观启发性能 |
第二节 民众教育馆艺术教育规范与实施方法 |
一、技能教授与精神渗透:公共美术宣教与活动 |
二、内质整改与外延交流:艺术团体创立与合作 |
三、人才资源与文化担当:人员素质与人事聘用 |
第三章 后方民众教育馆艺术工作的历史贡献 |
第一节 民众教育馆艺术工作方向的扭转 |
一、艺术教育工作地位提升 |
二、充当特殊艺术抗战力量 |
第二节 后方民众教育馆艺术事业进展及成果 |
一、持续并恢复展览与宣教 |
二、促进大众美术全面推广 |
三、转型成为专业艺术机构 |
四、协助延续博物馆的工作 |
第三节 后方民众教育馆艺术教育工作的意义 |
一、加快美术的大众化步伐 |
二、平衡艺术教育资源配置 |
三、统一思想淡化门户之见 |
四、文化保护提振爱国情绪 |
五、充实艺术的社会性内涵 |
第四章 民众教育馆与专业美术馆的工作异同对比 |
第一节 民众教育馆与专业美术馆美育工作的共性 |
一、功能定位有一致性 |
二、教育模式的相似性 |
第二节 民众教育馆不同于专业美术馆的工作特点 |
一、基层性 |
二、指导性 |
三、实用性 |
四、多样性 |
第三节 民众教育馆美育工作特点的主要成因分析 |
一、坚持下层民众为本的教育方向 |
二、政府制定规章强化制度管理 |
三、定位任务决定艺术事业走向 |
四、迥异地域政治文化基础影响 |
第四节 民众教育馆相较于专业美术馆的优势所在 |
一、突出艺术教育的地域性特色 |
二、提高艺术教育全民化覆盖率 |
三、强化艺术与其他部门协同性 |
第五章 民众教育馆美育工作的历史意义 |
第一节 民众教育馆的本土美术教育现代性探索 |
一、社会美育向现代化转型 |
二、社会美育向正规化迈进 |
第二节 民众教育馆的博物馆本体论意义 |
一、公共收藏积累与国家文化形象树立 |
二、教育功能居首与博物馆美育常态化 |
三、敞开平民参与大门让美育走入基层 |
四、现代公共文化场馆功能与建制铺垫 |
第六章 民众教育馆美育事业的进步性与局限性 |
第一节 民众教育馆美育工作的进步性 |
一、构建地方艺术图景推动本土文化进程 |
二、认清社会历史责任应对阶段冲突挑战 |
三、协同利用内外资源争取最优社教效益 |
第二节 民众教育馆美育工作的局限性 |
一、民众教育馆艺术教育问题的表现 |
二、民众教育馆艺术工作的干扰因素 |
结论 |
附录 民国时期国内各地方民众教育馆相关艺术活动大事年表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2)伪满洲国广告画的创作群体与作品风格(论文提纲范文)
一、伪满洲国广告画 |
(一)伪满洲国广告画背景 |
(二)伪满洲国广告画状况 |
二、伪满洲国广告画创作群体解析 |
(一)伪满洲国广告画创作群体 |
1. 伪满洲国广告画创作群体 |
2. 伪满洲国广告画创作个人 |
(二)伪满洲国时期东北抗战宣传画创作群体 |
1. 东北抗战宣传画创作群体 |
2. 东北抗战宣传画创作作者 |
三、伪满洲国广告画家代表作风格 |
(一)伪满宣传画代表作 |
1. 伪满宣传画代表作内容 |
2. 伪满宣传画代表作风格 |
(二)东北抗战宣传画代表作 |
1. 东北抗战宣传画代表作内涵 |
2. 东北抗战宣传画代表作风格 |
四、结语 |
(3)伪满时期抗战宣传画艺术特点和美学风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 题材与内容:殖民与批判 |
1. 统治题材与内容 |
2. 战争题材与内容 |
3. 批判题材与内容 |
二、 艺术特点:抗争精神 与批判现实 |
1. 东北抗战宣传画的表形特点:革命与抗争 |
2. 东北抗战宣传画的表意特点:表现主义与批判现实 |
三、 美学风格:悲壮与豪迈 |
1. 东北抗战宣传画悲壮与压抑之美 |
2. 东北抗战宣传画激昂与豪迈之美 |
(5)民国时期中国传统题材油画形式语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论文缘起 |
二、价值意义 |
三、研究对象及相关概念界定 |
四、前期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五、创新点 |
六、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民国时期油画中国传统题材探索的历程 |
第一节 民国初期的新兴美术教育 |
一、传统美术“画院”、“师徒制”向美术学校/系的转型 |
二、油画家兼美术教育家的美术教学 |
三、中西美术教材比较 |
第二节 上海洋画运动中传统题材的运用 |
一、上海洋画运动的意义 |
二、传统题材油画与现代主义风格的互融 |
三、西画社团共存的多元化格局 |
四、女性人体写生对封建传统礼教的挑战 |
五、西洋画传播对中国传统绘画的影响 |
第三节 抗战时期的回归传统 |
一、对民族传统艺术精神价值观的反思 |
二、关于“抗战绘画”的中国传统题材与技法的应用 |
三、纯粹美术思想的提倡对回归传统的影响 |
四、艺术民族化与大众化思潮的倡导 |
五、艺术宝库敦煌研究的风潮 |
六、中国传统民族题材和形式的初步确立 |
第二章 写实性、表现性油画语言与中国传统人物题材 |
第一节 中西人物画的同和异 |
一、传统中西人物画的比较 |
二、近现代中西人物画的传统沿袭与交融 |
第二节 典型案例分析——代表性艺术家与其作品 |
一、写实性油画与中国历史题材的融合——徐悲鸿《田横五百士》 |
二、戏曲性的视觉化——林风眠、关良的油画戏曲人物画 |
第三章 表现性油画语言与中国传统山水题材 |
第一节 西方风景画与中国山水画的同和异 |
一、传统风景画与山水画之同 |
二、传统风景画与山水画之异 |
三、山水画吸收风景画的美学和技巧 |
第二节 典型案例分析——代表性艺术家及其作品 |
一、风景油画中的表现性——中国表现主义先驱刘海粟 |
二、“脉脉之思”——王悦之风景油画之表现性 |
第四章 表现性油画语言与中国传统花鸟题材 |
第一节 西方静物画与中国花鸟画的同和异 |
一、传统静物画与花鸟画之同 |
二、传统静物画与花鸟画之异 |
三、近现代静物画与花鸟画的同和异 |
第二节 典型案例分析——代表性艺术家及其作品 |
一、从东方马蒂斯到现代八大山人——丁衍庸静物油画中花鸟题材的表现性 |
二、以花卉作为自我的观照——常玉静物油画中的传统花鸟题材意蕴 |
第五章 中国古典诗词意蕴与民国油画的意象 |
第一节 西画的“诗画异质”与中国画的“诗画一体” |
一、诗画关系差异的哲学和美学背景 |
二、从模仿说探寻西方诗画异质的必然性 |
三、从意境论尝试中国诗画融合的必然性 |
四、“意象性”——中西诗画关系的异中之同 |
第二节 典型案例分析——代表性艺术家及其作品 |
一、人物写实技法与古典诗词意蕴的融合——李毅士《长恨歌画意》 |
二、意象与诗化——颜文梁写实性风景油画 |
三、古典诗词意蕴的表现性——常玉、潘玉良的静物油画 |
第六章 民国时期传统题材油画形式语言的特征 |
第一节 传统题材元素的符号化运用 |
一、中国传统人物形象符号的运用和表现 |
二、中国传统山水形象符号的运用和表现 |
三、中国传统花鸟形象符号的运用和表现 |
第二节 意象性表现语言的多样化 |
一、东西方意象油画的渊源 |
二、民国油画意象性表现语言特征 |
三、油画作品中的个性化意象特征 |
第三节 图形色彩的书写性特征 |
一、西方现代派油画中的书写性 |
二、中国画线性笔墨糅入西方油画笔触 |
三、书写性与图形的生成 |
四、书写性与色彩的挥洒 |
第四节 东方平面化装饰图式的构成倾向 |
一、中国传统绘画中的装饰美 |
二、西方现代派中与东方艺术类似的平面性 |
三、运用中国传统装饰图案的平面构成形式 |
四、“计白当黑”式平面构图形式 |
结论 |
一、西方媒介中国精神 |
二、传统题材的继承对当代架上绘画教育的启示 |
三、艺术遗产与文化资源的当代转换 |
四、现代美术史的拾遗补缺 |
五、写实与表现:发展还是对垒? |
参考文献 |
作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跋 |
(6)民国时期(1912-1949)水彩画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目的 |
第二节 相关领域研究历史及现状 |
第三节 研究意义与研究方法 |
第四节 本论文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
第五节 研究内容与基本结构 |
第二章 民国时期普通中小学水彩画教育 |
第一节 民国时期普通中小学水彩画课程的建立 |
一、壬子癸丑学制下水彩画教学的发展与教学目标 |
二、壬戌学制下水彩画课程的最终确立与教学目标 |
第二节 民国时期普通中小学水彩画教学实践 |
一、水彩画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 |
二、水彩画教育师资 |
三、水彩画教材建设 |
四、水彩画教学成果 |
第三章 民国时期美术院校水彩画教育 |
第一节 民国时期美术院校水彩画课程的设立 |
一、学制变更背景下的水彩画课程的发展 |
二、水彩画课程的教学目的 |
第二节 民国时期美术院校水彩画教学实践 |
一、水彩画教育内容与教材建设 |
二、水彩画教育的典型教学模式 |
第三节 民国时期美术院校水彩画教学成果与社会影响 |
一、水彩画艺术的发展 |
二、水彩画文化的延伸 |
三、商业水彩画的繁荣 |
第四章 民国时期水彩画社会教育 |
第一节 民国时期水彩画的社会业余教育 |
一、私立画馆、画室水彩画业余教育 |
二、美术院校校外水彩画业余教育 |
三、美术团体水彩画业余教育 |
第二节 民国时期水彩画的社会普及教育 |
一、综合性美术展览会中之水彩画 |
二、独立水彩画展的举办 |
三、公开发行报刊杂志中的水彩画 |
第五章 结论:关于民国时期中国水彩画教育的再思考 |
第一节 近代中国水彩画教育的发展 |
一、建国前中国水彩画教育的发展 |
二、中国水彩画教育发展现状 |
第二节 当代中国水彩画的发展与展望 |
一、民国时期水彩画的传承与影响 |
二、当代水彩画发展的振兴与展望 |
小结 |
当代参考文献 |
民国参考文献 |
附录: 民国公开发表的水彩画作品 |
作者简历以及在校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8)展示与传播—民国美术展览会特性研究(1911-194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插图清单 |
绪论 |
一、美术展览会——民国时期美术进程的展示载体与传播媒介 |
二、民国时期美术展览会研究现状之研究 |
三、“美术展览会”概念的界定、时间分期与特征 |
四、本课题的研究视角与方法、论点结构及研究意义 |
第一章 “全民教育与学科发展”——民国时期美术展览会“教育性”之探讨 |
第一节 从封建道德伦理走向现代审美趣味——人体美展的启蒙教育 |
一、从风波到风暴的人体美展 |
二、人体美展促进民众思想的解放与观念的开放 |
第二节 培养能力与塑造人格——实现教育价值的美术展览会 |
一、美展培养儿童及中小学生的认知与创造 |
二、刘海粟以美展促进艺术民众化 |
三、林风眠以美展促进民众接受艺术教育 |
第三节 完善与创新——实现美术学科价值的美术展览会 |
一、美术展览促进美术学科的发展——以上海美专成绩展览会为例 |
二、社团美展促进美术学科发展 |
第二章 “应时代而发展”——民国时期美术展览会“现代性”之研究 |
第一节 美术展览会本体的现代性呈现 |
一、美术展览现代形式之多元化变迁 |
二、展厅布置与展出效果的现代考量 |
第二节 美术展览会推动现代美术思潮的兴起 |
一、教育部第一届全国美展所引发的西画写实派与现代派之争 |
二、由美术展览会形成的中国画“新”与“旧”两大阵营 |
第三节 美术展览会与美术创作的现代转型 |
一、美术展览会引发的西画创作现代转型 |
二、全国美展中“新国画”之异军突起 |
第三章 社会救助与募款救国——民国时期美术展览会“公益性”之分析 |
第一节 同胞之情与仁爱之心——赈灾与帮困筹款(物)美展的公益性 |
一、救难赈灾美展的公益性 |
二、赈济难民美展的公益性 |
第二节 国家存亡与民族大义——抗战筹款(物)美展的公益性 |
一、国内救国劳军美术展览激发全民抗战热情 |
二、海外抗战筹款及援华美术展览引起国际关注与支持 |
第四章 “公开展示与直接销售”——民国时期美术展览会“市场性”之考察 |
第一节 定位与定价——艺术家及作品在美展中的市场价值体现 |
一、民国时期艺术市场环境与艺术家的身份转化 |
二、美术展览会中艺术品的定价 |
第二节 策划与交易——美术展览会中的艺术品经营 |
一、媒体宣传与名人推介 |
二、美展作品销售中的市场化交易手段 |
第三节 购藏与反馈——美展中的艺术品消费及影响 |
一、美展中艺术品消费者的构成及够藏行为分析 |
二、作品销售对美展本身及艺术家创作的影响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科研成果 |
(9)活跃在世界反法西斯战线上的中国画家 ——二战时期徐悲鸿、张善子、张书旗的国际艺术活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缘起与意义 |
二 概念界定 |
三 文献综述、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一章 中国抗战美术与世界反法西斯文艺 |
第一节 中国抗战时期救亡美术 |
第二节 中国抗战美术是国际反法西斯文艺的组成部分 |
第二章 巡展东南亚,募款赈济抗战——二战时期徐悲鸿的国际美术活动 |
第一节 徐悲鸿在新加坡、马来西亚的筹赈画展 |
第二节 徐悲鸿在印度的筹赈展览及创作活动 |
第三节 油画《放下你的鞭子》和国画《愚公移山》 |
第三章 游访欧美,宣传中华抗战精神——二战时期张善子的国际美术活动 |
第一节 张善子在法国的美术展览 |
第二节 张善子在美国的文化交流及画展募捐活动 |
第三节 国画《怒吼吧,中国》和《飞虎图》 |
第四章 巡访北美,传播和平、文化和友谊——二战时期张书旗的国际美术活动 |
第一节 张书旗在美国的巡展及文化交流活动 |
第二节 张书旗在加拿大的展览活动 |
第三节 国画《世界和平的信使》和《云霄一羽》 |
第五章 抗战时期中国画家国际艺术活动的历史影响、意义 |
第一节 促进世界反法西斯阵营的团结 |
第二节 募捐——以实际行动支援国内抗战 |
第三节 向世界传播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艺术 |
第四节 二战时期中国画家国际艺术活动的历史性启示 |
结语 |
主要参考书目 |
致谢 |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课题研究 |
四、忆爱国画家沈逸千(论文参考文献)
- [1]民国时期民众教育馆美育工作研究(1927-1949)[D]. 石磊.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2)
- [2]伪满洲国广告画的创作群体与作品风格[J]. 霍楷,赵晨旭.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2)
- [3]伪满时期抗战宣传画艺术特点和美学风格研究[J]. 霍楷,冯靖,周宏蕊.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6)
- [4]云南抗战美术代表画家及其作品[J]. 张明学,李汶倍. 抗战文化研究, 2019(00)
- [5]民国时期中国传统题材油画形式语言研究[D]. 马楠. 上海大学, 2018(02)
- [6]民国时期(1912-1949)水彩画教育研究[D]. 张垒. 华东师范大学, 2017(09)
- [7]内蒙古现代美术的早期形态及其发展[J]. 苗瑞. 美术观察, 2015(10)
- [8]展示与传播—民国美术展览会特性研究(1911-1949)[D]. 朱亮亮. 华东师范大学, 2014(11)
- [9]活跃在世界反法西斯战线上的中国画家 ——二战时期徐悲鸿、张善子、张书旗的国际艺术活动研究[D]. 黄丽丽. 西南大学, 2014(09)
- [10]沈逸千的毛泽东速写像[J]. 宋岚. 百年潮, 201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