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外固定支架结合简单内固定治疗胫腓骨粉碎骨折(附47例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王宝[1](2021)在《单边外固定架终极治疗胫骨干骨折的最佳构型的有限元分析及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对于开放性或软组织条件较差的胫腓骨干骨折,外固定治疗应用较广。但由于外固定治疗仍存在诸多问题,故应用于终极治疗仍缺少临床实践。本研究旨在通过建立单边外固定架固定胫骨干骨折模型并进行分析,找出最佳的单边外固定构型,同时应用于临床实践,验证其疗效,为外固定终极治疗胫腓骨干骨折提供参考。方法:对一名35岁健康男性志愿者进行CT扫描,建立胫腓骨有限元模型。去除胫腓骨干中段3cm长度骨段制作为胫骨干骨折模型,并进一步制作9种单边外固定架构型固定胫骨干骨折模型。对9组模型施加600N纵向负荷,观察并记录最大位移。根据其有限元模型并结合临床经验,确定单边外固定固定胫骨干骨折的最佳构型。纳入2017年12月至2019年8月之间就诊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创伤急救中心的软组织条件欠佳的胫骨干骨折患者31名,应用有限元分析获得的最佳单边外固定构型固定治疗。术后鼓励早期功能锻炼,并定期随访。术前及术后3天、术后一个月分别采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对疼痛进行评定。随访过程中使用LEFs下肢功能评分和Johner-Wruh胫骨干骨折疗效评分,进行功能评定。使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31例患者平均年龄36.5±12.9岁(19~63岁),患者平均住院时间7.3±2.3天(4~12天)。患者术后平均随访时间25.2±5.7月(16~36月)。其中闭合骨折23例,Gustilo I型开放骨折8例。钉道感染率12.9%(4例),再手术率3.2%(1例)。患者术后脱拐行走,达到临床愈合时间3.0±0.85个月(2~5月)。患者术后3天VAS评分平均3.8±1.2,明显低于术前评分7.1±1.3,术后一个月评分1.0±1.2,相对于术后3天评分再次明显减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患者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LEFs评分分别为,35.5±9.7、59.5±4.2、75.2±3.7,差距具有统计学意义。依据胫骨骨折Johner-Wruh疗效评分系统,其中优27例(87.1%),良4例(12.9%)。结论:采用合理构型的单边外固定架终极治疗胫腓骨骨折,创伤小,固定可靠,无需二次手术,可以允许早期功能锻炼。是终极治疗胫腓骨干骨折的一种安全有效的选择。
牛锋[2](2020)在《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治疗成人四肢骨折临床疗效观察及其改良设计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观察基于“正骨八法”指导下保守治疗、切开复位桥接组合式内固定和解剖锁定钢板内固定在治疗成人四肢骨折方面的对比研究,总结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在治疗成人四肢骨折方面的优势及不足,并在原有结构基础上提出改良设计方案,进行生物力学测试,为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的性能改进提供参考建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8月期间南京中医药大学扬州附属医院骨伤科收治的成人四肢骨折患者,按照纳入标准、排除标准,确定本试验的研究对象共计104例患者。根据治疗方式分为保守组,桥接组和锁定钢板组,其中保守组28例均为锁骨骨折患者,采用“正骨八法”手法复位后“8”字绷带固定治疗,桥接组38例患者(其中锁骨骨折28例,四肢骨折10例)采用基于“正骨八法”指导下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进行手术治疗,锁定钢板组38例(其中锁骨骨折28例,四肢骨折10例)患者根据具体骨折情况采用解剖锁定钢板进行手术治疗。比较三组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功能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评价临床疗效,并比较桥接组和锁定钢板组手术相关指标,评价两种内固定方式的优点及不足。采用聚甲醛骨折模型作为极限测试和破坏性试验对象,测试桥接内固定1.0(圆形竹节状棒)、桥接内固定2.0(六边竹节状棒)、桥接内固定3.0(六边形凹槽棒)和解剖锁定钢板之间的抗压缩性能和抗旋转性能的区别。结果:(1)三组患者在治疗前各项基线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2)与保守组相比,桥接组和锁定钢板组骨折愈合时间明显缩短(P<0.05);根据肩关节Constant评分标准,三组患者治疗后1个月、治疗后3个月及治疗后12月Constant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0.05),但治疗后12月三组患者肩关节Constant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与锁定钢板组相比,桥接组的手术时间短(P<0.05),术中每分钟出血量没有差异(P>0.05)。(4)术后并发症:保守组和桥接组均有1例患者发生骨不连,锁定钢板组有1例发生内固定取出后骨折部位再断裂。(5)在聚甲醛骨折模型上,桥接内固定2.0(六边竹节状棒)的抗压缩性能和抗旋转性能强于桥接内固定1.0(圆形竹节状棒);桥接内固定3.0(六边形凹槽棒)的抗压缩性能和抗旋转性能强于桥接内固定2.0(六边竹节状棒);桥接内固定3.0(六边形凹槽棒)的抗压缩性能和抗旋转性能强于桥接内固定1.0(圆形竹节状棒);解剖锁定钢板的抗压缩性能和抗旋转性能强于桥接内固定1.0(圆形竹节状棒)、桥接内固定2.0(六边竹节状棒)和桥接内固定3.0(六边形凹槽棒)。结论:中医保守治疗、切开复位桥接组合式内固定和解剖锁定钢板内固定在治疗成人锁骨骨折方面疗效相当,但基于“正骨八法”指导下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治疗成人四肢骨折更有优势,具有恢复快、并发症少的特点,可以降低内固定物发生断裂、应力下骨质疏松、内固定取出后再骨折的风险,可以作为治疗成人四肢骨折的一种新型内固定方式,值得骨科医师推广应用。在聚甲醛骨折模型上,桥接内固定2.0(六边竹节状棒)和桥接内固定3.0(六边形凹槽棒)的抗压缩性能和抗旋转性能强于桥接内固定1.0(圆形竹节状棒),可作为未来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产品进一步改良设计的参考依据。
闫利伟[3](2019)在《59例胫腓骨骨折术后感染病情及治疗的回顾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我院59例胫腓骨骨折术后感染患者临床治疗的回顾性研究。方法:资料选自2013年4月-2018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胫腓骨骨折术后感染患者59例,对其首次手术治疗方式、感染细菌及术后感染后治疗方式进行分析。结果:随访后发现59例骨折术后感染当中45例在治疗后的3-11个月之内骨折恢复较好;14例胫腓骨骨折术后感染愈合差,恢复不好。结论:对于胫腓骨骨折患者,手术方式的选择非常重要,尤其是胫腓骨开放性骨折,手术方式及手术时机的选择很重要,胫腓骨骨折术后感染患者要依据每个患者情况个性化治疗,尽快治疗术后感染,减少患者痛苦,清创骨水泥治疗胫腓骨骨折术后感染具有良好的效果。
苏虔[4](2018)在《单臂外固定支架联合接骨2号方治疗上肢骨折15例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分析单臂外固定支架联合接骨2号方治疗上肢骨折15例的疗效,探讨其安全性及优越性。方法:回顾性收集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骨科2014年9月2017年6月采用单臂外固定支架联合接骨2号方治疗上肢骨折共15例作为治疗组。其中男性10例,女性5例,年龄1572岁,平均为41.20±16.37岁。肱骨骨折6例,尺桡骨双骨折4例,桡骨远端骨折5例。骨折类型:其中粉碎骨折8例(占病例总例数53%),横断骨折2例,斜形骨折2例,螺旋形骨折3例。开放性骨折9例(占病例总例数60%),根据Gustilo分型,其中GustiloⅠ型3例,GustiloⅡ型5例,GustiloⅢa型1例,闭合性骨折6例。根据性别、年龄、骨折类型、骨折部位具有可比性,随机选取同期上肢骨折行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联合接骨2号方的患者15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性8例,女性7例,年龄2080岁,平均为49.40±19.21岁。肱骨骨折8例,尺桡骨干双骨折3例,桡骨远端骨折4例。骨折类型:其中粉碎性6例(占病例总例数40%),横断骨折1例,斜形骨折3例,螺旋形骨折5例。开放性骨折5例(占病例总例数33%),根据Gustilo分型,GustiloⅠ型4例,GustiloⅡ型1例,闭合性骨折10例。通过查阅住院、门诊病历及定期随访观察两组患者术后骨折临床愈合时间、并发症及上肢功能活动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最短10个月,最长18个月,平均13.5个月。1、治疗组骨折临床愈合时间优于对照组(P=0.004﹤0.05),治疗组骨折愈合时间最短3.5周,最长16周,平均12.13±3.45周,对照组骨折愈合时间最短4周,最长18周,平均13.22±3.44周。2、治疗组均未出现并发症,5例患者出现针口渗液,细菌培养结果均为阴性,经加强伤口换药处理后好转。对照组出现2例并发症(发生率13.3%),1例桡骨远端骨折术后出现感染,经换药及应用抗生素处理,骨折3个月达到临床愈合,予以取出钢板。1例肱骨干骨折术后出现神经损伤,予营养神经及功能锻炼,3个月后恢复。3、两组患者上肢功能评分(DASH)时间效益差异具有显着性(P<0.01),术后当天、术后2周、术后4周、末次随访治疗组上肢功能评分(DASH)优于对照组(P<0.05),说明两组患者上肢功能均获得良好恢复,术后当天、术后2周、术后4周、末次随访治疗组上肢功能恢复较对照组好。结论:1、两种固定方式在治疗上肢骨折中均能取得较为满意的临床疗效。2、单臂外固定支架治疗上肢骨折,骨折愈合时间短、并发症少、功能恢复好,更适用于开放性、粉碎性骨折。
祁雷,吴晗,李军,詹俊锋,李子煜,姚飞,查小伟,张理乾,姚运峰,荆珏华[5](2018)在《Pilon骨折的诊断与治疗进展》文中研究表明Pilon骨折是涉及胫骨远侧干骺端及关节面的骨折,占胫骨骨折的3%10%,占下肢骨折的1%,其中10%30%为开放性骨折[1]。由于Pilon骨折损伤机制的特殊性,骨折发生时往往伴随严重的软组织损伤,其诊断与治疗是目前临床上面临的难题。因胫骨远端血供差、软组织薄弱等因素存在,致使其术后并发症
高骏凯[6](2016)在《Ilizarov外固定架与钢板内固定治疗胫腓骨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胫腓骨粉碎性骨折是较为常见的下肢骨折,固定方式有髓内钉、钢板、外固定架。目前临床工作中多采用钢板内固定治疗,环形外固定支架作为最终稳定的固定也有较多的使用。本文通过记录这两种手术方式的手术时间,出院后随访观察临床愈合时间和下肢力线、功能恢复,进行分析两种治疗的优缺点。方法:前瞻性分析2014年3月到2015年8月患者,有42例胫腓骨粉碎性骨折患者参与研究,其中采用Ilizarov外固定支架固定术分为治疗组;使用钢板内固定手术患者分对照组。1.两组都是单侧胫腓骨粉碎性骨折;术前、术后及复查的影像学资料的收集。2.记录手术时间;测量术前、术后胫腓骨的长度、力线,并进行比较。3.术后均给予接骨续筋方药煎剂口服治疗一周,术后1个月予以中药熏洗方熏洗治疗。4.术后2周、1个月、2个月、3个月、6个月的观察、评估。结果:42例纳入患者成功获得6个月的随访有39例。这些患者均在2月后达到临床愈合。Ilizarov外固定支架组及钢板内固定组治疗胫腓骨粉碎性骨折Müller AO分类42、42,固定在位,无断裂及松动,均未出现皮肤坏死、感染、骨不连。手术时间差异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考虑由于手术的复位较为困难,导致手术时间无明显差异。两组患者在临床愈合天数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环形外固定支架组临床愈合时间优于钢板内固定组。术后6周与术后6个月两个时间点复查的X片,进行内翻畸形或外翻畸形的大小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大于0.05),故两组患者术后6周、6个月内、外翻角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后6周前后屈角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前后屈角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环形外固定支架组患者术后6个月前后屈角度大于钢板内固定组。患者术后治疗随访至6个月,采用Johner-Wruh评估方法进行疗效评估,结果显示Ilizarov外固定支架组:优5例,良7例,中3例,差无,优良率达到80%,而钢板内固定组:优10例,良8例,中5例,差1例,优良率达到75%,可见Ilizarov外固定支架组疗效较优于钢板内固定组。结论:临床工作中对于要求解剖复位的患者,在软组织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选择钢板螺钉固定。对于骨折复位要求不高,患肢软组织条件不允许的情况下,选择Ilizarov外固定支架。Ilizarov外固定支架临床愈合时间优于钢板内固定。
吕志刚[7](2014)在《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支架治疗胫腓骨多段开放性骨折临床效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究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支架治疗胫腓骨多段开放性骨折临床效果。方法:对照组采用简单内固定术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外固定支架治疗,观察对比临床疗效。结果:术后随访612个月,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8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1.0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骨折愈合时间、切口甲级愈合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术后并发症为17.24%,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9.31%,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支架治疗胫腓骨多段开放性骨折的临床效果确切,骨折愈合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少,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徐国荣,王云龙,罗建民[8](2013)在《分阶段治疗胫腓骨开放性粉碎性骨折47例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分阶段治疗胫腓骨开放性粉碎性骨折的方法及治疗的效果。方法早期应用外固定支架结合有限内固定治疗严重胫腓骨开放性粉碎性骨折47例。结果 47例随访1~24个月,其中29例4~7个月获得骨性愈合,7例因创口感染,经扩创VSD负压引流及皮瓣转移后创口愈合,胫腓骨获得骨性治愈,8例钉道松动改锁定钢板内固定后获得骨性愈合,3例多段胫腓骨骨折改髓内钉获得骨折愈合,无骨折畸形愈合。膝踝关节功能按照Johner-Wruh评定标准[1]评分:优38例,良7例,可2例,优良率95.74%。结论早期应用外固定支架结合有限内固定治疗严重胫腓骨开放性粉碎性骨折,能够达到早期复位,创伤小,固定可靠,术后能早期功能训练,减少骨折并发症的发生,为日后Ⅱ期处理骨折带来方便,临床效果好。因此分阶段治疗治疗胫腓骨开放性粉碎性骨折,是早期有效方法。
姚平[9](2007)在《交锁髓内钉与单臂外固定支架治疗胫腓骨骨折的比较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探讨交锁髓内钉与单臂外固定支架治疗胫腓骨骨折的临床疗效,寻求胫腓骨骨折治疗的合理有效的固定方式。方法:将50例胫腓骨骨折患者分为具有可比性的两组,分别采用交锁髓内钉与单臂外固定支架进行固定治疗。分析比较两组胫腓骨骨折的愈合时间、并发症及疗效评价方面的情况,作统计学处理并加以分析。结果:骨折愈合时间比较方面,交锁髓内钉组平均骨折愈合时间较单臂外固定支架组愈合时间短,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疗效评价比较方面,交锁髓内钉组疗效评分平均分高于单臂外固定支架组,但是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疗效相同。并发症比较方面,交锁髓内钉组无感染病例,单臂外固定支架组有2例钉道感染病例,两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具有显着性差异。但从百分比来看,单臂外固定支架组要高于交锁髓内钉组。结论:交锁髓内钉治疗胫腓骨骨折较单臂外固定支架,固定牢靠,并发症少,愈合率高,愈合时间短,其生物力学特性更适合胫腓骨骨折愈合需要,更适用于治疗GustiloⅢa型以下的胫腓骨骨折,尤其适用于多段骨折。外固定支架操作简便,创伤小,尤其适用于GustiloⅢb型以上及近关节的胫腓骨开放性骨折,两者均有较高的临床使用价值。
杨树忠[10](2006)在《外固定架和带锁髓内针内固定治疗胫腓骨开放性骨折的比较》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比较外固定架和带锁髓内针内固定治疗胫腓骨开放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探讨外固定架和带锁髓内针内固定治疗胫腓骨开放性骨折的适应证、方法、并发症。资料与方法:胫腓骨开放性骨折患者共选择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或原白求恩医科大学第三临床学院)自2000年1月至2006年2月患者共297例,年龄18-60岁,胫腓骨开放性骨折患者按Gustilo分型均为IlIa以下型,其中外固定架组171例,带锁髓内针组126例。两组病例均获随访8—18个月,从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及术后疗效评价等方面进行比较。数据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所有病例均获随访6—18个月。结果术后疗效采用Johner-Wruh评定标准,126例采用带锁髓内钉治疗,优良率85.7%, 171例采用单臂外固定支架治疗,优良70%,两者优良率比较(P<0. O5)有显着差异;带锁髓内钉组骨折愈合时间较外固定支架组短,两组愈合时间比较(P<0. O5)具有显着差异;带锁髓内钉组仅21例浅表感染,4例深部感染,8例延迟愈合和3例不愈合;外固定支架组有59例浅表感染,6例深部感染,15例延迟愈合,13例不愈合,前者明显优于后者。结论:带锁髓内钉治疗和外固定支架治疗胫腓骨开放性骨折均有较高的治愈率,可以根据情况选用带锁髓内钉治疗和外固定支架,而其带锁髓内钉
二、外固定支架结合简单内固定治疗胫腓骨粉碎骨折(附47例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外固定支架结合简单内固定治疗胫腓骨粉碎骨折(附47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单边外固定架终极治疗胫骨干骨折的最佳构型的有限元分析及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应用单边外固定架治疗胫腓骨骨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2)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治疗成人四肢骨折临床疗效观察及其改良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研究背景和进展 |
一、研究背景 |
1. 目前在用的骨折内固定系统使用过程中常见的问题 |
2. 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的研发过程和研发思路 |
2.1 研发过程 |
2.2 研发思路 |
2.3 结构组成 |
2.4 结构特点 |
2.5 固定机制 |
3. 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的临床优势 |
二、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的研究进展 |
1. 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动物实验系列研究 |
2. 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生物力学及有限元分析 |
3. 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在治疗四肢骨折中的应用 |
3.1 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在锁骨骨折中的应用 |
3.2 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在股骨骨折中的应用 |
3.3 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在肱骨骨折中的应用 |
3.4 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在肩胛骨骨折中的应用 |
3.5 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在骨盆骨折中的应用 |
3.6 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的在其他疾病中的应用(治疗四肢骨折骨不连和高位截骨治疗内翻型膝骨关节炎) |
4. 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在治疗四肢骨折中的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基于“正骨八法”指导下保守治疗、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与解剖锁定钢板治疗成人四肢骨折的对比研究 |
1. 引言 |
2. 资料与方法 |
2.1 一般资料 |
2.2 病例选择 |
2.2.1 诊断标准 |
2.2.2 纳入标准 |
2.2.3 手术排除标准 |
2.2.4 病例剔除标准 |
2.3 内固定种类的选择 |
2.4 术前准备 |
2.5 保守治疗及手术方法 |
2.5.1 保守治疗组 |
2.5.2 切开复位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观察组 |
2.5.3 切开复位解剖锁定钢板对照组 |
2.6 术后处理及中药方剂 |
2.7 疗效观察 |
2.7.1 观察指标 |
2.7.2 疗效评价标准 |
2.8 统计方法 |
2.9 结果 |
2.9.1 三组患者手术时间及出血量比较 |
2.9.2 术后骨折愈合情况组间比较 |
2.9.3 保守治疗成人锁骨中段骨折亚组Constant肩关节功能评分 |
2.9.4 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成人锁骨中段骨折亚组Constant肩关节功能评分 |
2.9.5 解剖锁定钢板成人锁骨中段骨折亚组Constant肩关节功能评分 |
2.9.6 成人锁骨中段骨折亚组手术时间和愈合时间 |
2.9.7 保守治疗组、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组和解剖锁定钢板组治疗成人锁骨中段骨折骨折愈合时间和术后6个月优良率比较 |
2.9.8 保守治疗组、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组和解剖锁定钢板组治疗成人锁骨中段骨折Constant肩关节功能评分比较 |
2.9.9 两组患者并发症分析比较 |
2.10 典型病例 |
2.10.1 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组典型病例 |
2.10.2 解剖锁定钢板组典型病例 |
2.11 并发症病例 |
2.11.1 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组骨不连病例 |
2.11.2 解剖锁定钢板取出术后再骨折病例 |
2.11.3 固定棒脱落(脱棒)病例 |
2.12 结论 |
3. 讨论 |
3.1 钢板治疗四肢骨折(以锁骨中段骨折为例)目前存在的部分不足 |
3.2 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应用体会及优势(以锁骨中段骨折为例) |
3.3 借助专用工具“正骨八法”在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治疗四肢骨折手术复位过程中的应用 |
3.3.1 中医正骨手法的渊源 |
3.3.2 目前四肢骨骨折术中复位存在的问题 |
3.3.3 解剖锁定钢板和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治疗四肢骨折手法复位的区别 |
3.4 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的不足之处 |
3.5 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治疗四肢骨折的并发症分析 |
3.5.1 四肢骨折固定理念的演变 |
3.5.2 骨折固定方式的演变 |
3.5.3 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并发症种类及其临床使用缺陷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改良桥接组合内固定系统设计与实验研究 |
1. 改良桥接组合内固定系统的研究背景 |
2. 改良桥接组合内固定系统的设计思路 |
2.1 桥接组合内固定系统2.0-六边竹节状固定棒的设计思路 |
2.2 桥接组合内固定系统3.0-六边凹槽固定棒的设计思路 |
3. 改良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生物力学测试方法 |
3.1 测试材料 |
3.2 测试设备 |
3.2.1 抗扭转试验设备:采用长春科新ND-200扭转试验机,中国长春生产。 |
3.2.2 抗压缩试验设备:采用ProAgi I ity MC4拉压扭疲劳试验机,由美国Accutek Test ingLaboratory 生产 |
3.3 测试方法 |
3.3.1 组合方法 |
3.3.2 轴向压缩试验 |
3.3.3 径向扭转试验 |
3.3.4 主要观察指标 |
3.3.5 统计学方法 |
3.4 测试过程 |
3.4.1 解剖锁定钢板生物力学测试 |
3.4.2 桥接组合内固定系统1.0(圆形竹节状固定棒)生物力学测试 |
3.4.3 桥接组合内固定系统2.0(六边竹节状固定棒)生物力学测试 |
3.4.4 桥接组合内固定系统3.0(六边形凹槽固定棒)生物力学测试 |
3.5 测试结果 |
3.5.1 轴向压缩性能测试结果 |
3.5.2 径向扭转性能测试结果 |
3.6 结论 |
4. 讨论 |
4.1 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的材料学特点 |
4.2 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的不足和缺陷 |
4.3 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现阶段生物力学研究 |
4.4 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未来研究方向展望 |
4.5 本研究的缺陷和不足 |
4.6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附录 |
附录一 伦理审查表 |
附录二 Johner-Wruh评分标准 |
附录三 肩关节Constant功能评分标准 |
附录四 病例观察表 |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3)59例胫腓骨骨折术后感染病情及治疗的回顾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成年人胫腓骨中下段骨折的治疗发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单臂外固定支架联合接骨2号方治疗上肢骨折15例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资料与方法 |
1.1 诊断标准 |
1.2 分型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一般资料 |
2 治疗方法 |
2.1 治疗组 |
2.2 对照组 |
2.3 术后随访 |
2.4 观察指标 |
2.5 疗效评价标准 |
2.6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一般资料可比性分析 |
3.2 骨折临床愈合时间比较 |
3.3 并发症发生情况 |
3.4 两组患者术后DASH评分比较 |
3.5 典型病例 |
4 讨论 |
4.1 上肢骨折的认识 |
4.2 上肢骨折的治疗 |
4.2.1 石膏或夹板外固定 |
4.2.2 钢板螺钉内固定 |
4.2.3 髓内钉内固定 |
4.3 单臂外固定支架的生物力学特征 |
4.4 单臂外固定支架治疗开放性、粉碎性骨折优越性 |
4.5 单臂外固定支架适应症分析 |
4.6 单臂外固定支架的局限性 |
4.7 手术经验的探讨 |
4.8 术后并发症及其防治措施 |
4.9 单臂外固定支架术后功能锻炼的必要性 |
5 中药对骨折愈合的促进作用 |
6 接骨2号方的组成及具体药物分析 |
7 存在的问题及前景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 |
附表 上肢功能评定表(DASH) |
中英文缩略词汇表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个人简历 |
(5)Pilon骨折的诊断与治疗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Pilon骨折概念及损伤机制 |
2 Pilon骨折骨折分型 |
3 影像学评估 |
4 治疗 |
4.1 非手术治疗 |
4.2 手术治疗 |
4.2.1 切开复位内固定 |
4.2.2 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支架 |
4.2.3 延期切开复位内固定 |
4.2.4 微创治疗 |
4.3 手术治疗相关问题 |
4.3.1 手术时机选择 |
4.3.2 植骨 |
4.3.3 腓骨固定的问题 |
5 Pilon骨折术后并发症及防治 |
5.1 早期并发症的防治 |
5.1.1 皮肤坏死 |
5.1.2 切口及深层组织感染 |
5.2 晚期并发症的防治 |
5.2.1 骨折畸形愈合 |
5.2.2 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 |
5.2.3 关节僵硬 |
5.2.4 创伤性关节炎 |
6 小结 |
(6)Ilizarov外固定架与钢板内固定治疗胫腓骨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1 中医对骨折的认识 |
2 中医的辨证论治 |
2.1 骨折的三期治疗 |
2.2 中医的治疗原则 |
3 现代研究 |
4 小腿及局部解剖和胫腓骨的生物力学 |
4.1 胫腓骨骨性结构和功能 |
4.2 胫腓骨的血供 |
4.3 骨筋膜间隔 |
5 小腿筋膜间隔综合征 |
5.1 病因 |
5.2 自然病程 |
5.3 病史、体格检查 |
5.4 分型 |
6 胫腓骨骨折及分型 |
7 胫腓骨粉碎性骨折的治疗 |
7.1 非手术治疗 |
7.2 手术治疗 |
8 小结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1 研究病例来源及纳入 |
2.研究方法 |
3 研究内容 |
3.1 一般资料 |
3.2 治疗方案 |
3.3 资料的收集 |
3.4 评分标准 |
4 统计学方法 |
5.统计结果及分析 |
6 讨论 |
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Ilizarov 外固定架治疗胫腓骨骨折的研究与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7)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支架治疗胫腓骨多段开放性骨折临床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疗效评定 |
1.5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两组近期临床疗效 |
2.2 骨折愈合时间、切口甲级愈合及术后并发症情况 |
3 讨论 |
(8)分阶段治疗胫腓骨开放性粉碎性骨折47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手术治疗: |
1.3 术后处理: |
2 结果 |
3 讨论 |
(9)交锁髓内钉与单臂外固定支架治疗胫腓骨骨折的比较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一、传统中医对其认识 |
1、中医诊断 |
2、手法复位 |
3、固定方法 |
4、功能锻炼疗法 |
5、内治法 |
5.1 三期辨证施治 |
5.2 目前的众多研究结果已明确中药促进骨折愈合的八大作用 |
二、现代医学对胫腓骨骨折的认识 |
1、骨折的固定原则 |
2、骨折的愈合 |
3、小腿的局部解剖 |
3.1 小腿的骨性结构 |
3.2 小腿筋膜间隙 |
3.3 胫骨的血液供应及损伤的临床特点 |
4、胫腓骨骨折病因与病理 |
4.1 直接暴力 |
4.2 间接暴力 |
5、类型 |
6、诊断 |
6.1 外伤史 |
6.2 临床体检 |
6.3 X线检 |
6.4 容易出现误诊或漏诊的问题 |
7、胫腓骨骨折治疗 |
7.1 非手术治疗 |
7.2 手术治疗 |
7.2.1 螺丝钉内固定 |
7.2.2 钢板螺丝钉内固定 |
7.2.3 髓内钉内固定 |
7.2.3.1 髓内钉适应症 |
7.2.3.2 动力交锁和静力交锁钉 |
7.2.3.3 髓内钉对开放性骨折的治疗 |
7.2.3.4 扩髓与否 |
7.2.4 外固定支架 |
7.3 开放性胫腓骨骨折的治疗 |
7.3.1 存在的困难 |
7.3.2 术后处理 |
7.4 胫腓骨骨折并发症 |
7.4.1 骨折延迟愈合、不愈合及畸形愈合 |
7.4.2 感染性骨不连 |
7.4.3 创伤性筋膜间隙综合征 |
7.4.4 关节功能障碍及创伤性关节炎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一、临床资料 |
1、病例来源 |
2、诊断标准 |
3、骨折愈合标准 |
4、病例选择标准 |
4.1 纳入标准 |
4.2 排除标准 |
4.3 试验病例的终止 |
4.4 病例的脱落与处理 |
5、临床观察 |
二、治疗方法 |
1、交锁髓内钉组 |
2、单臂外固定支架组 |
三、统计分析结果 |
四、讨论 |
1、两种器械的生物力学比较 |
2、对断端血运的影响 |
3、抗感染能力比较 |
五、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外固定架和带锁髓内针内固定治疗胫腓骨开放性骨折的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资料与方法 |
一、病例资料 |
二、治疗方法 |
结果 |
一、手术创伤比较 |
二、术后随访结果 |
讨论 |
一、胫腓骨开放性骨折的特点 |
二、两种固定对骨折端血运的影响 |
三、带锁髓内钉 |
四、外固定器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综述 |
一、骨折固定目的 |
二、外固定 |
三、内固定 |
四、外固定器 |
五、是否行用腓骨骨折内固定 |
六、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导师及作者简介 |
四、外固定支架结合简单内固定治疗胫腓骨粉碎骨折(附47例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单边外固定架终极治疗胫骨干骨折的最佳构型的有限元分析及临床研究[D]. 王宝. 河北医科大学, 2021(02)
- [2]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治疗成人四肢骨折临床疗效观察及其改良设计研究[D]. 牛锋.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
- [3]59例胫腓骨骨折术后感染病情及治疗的回顾性研究[D]. 闫利伟. 河北医科大学, 2019(01)
- [4]单臂外固定支架联合接骨2号方治疗上肢骨折15例临床疗效观察[D]. 苏虔.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8(01)
- [5]Pilon骨折的诊断与治疗进展[J]. 祁雷,吴晗,李军,詹俊锋,李子煜,姚飞,查小伟,张理乾,姚运峰,荆珏华. 局解手术学杂志, 2018(01)
- [6]Ilizarov外固定架与钢板内固定治疗胫腓骨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疗效观察[D]. 高骏凯.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6(05)
- [7]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支架治疗胫腓骨多段开放性骨折临床效果研究[J]. 吕志刚. 中外医学研究, 2014(27)
- [8]分阶段治疗胫腓骨开放性粉碎性骨折47例分析[J]. 徐国荣,王云龙,罗建民. 浙江创伤外科, 2013(03)
- [9]交锁髓内钉与单臂外固定支架治疗胫腓骨骨折的比较性研究[D]. 姚平.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07(01)
- [10]外固定架和带锁髓内针内固定治疗胫腓骨开放性骨折的比较[D]. 杨树忠. 吉林大学, 20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