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凝石及其书法艺术对后世的启示

杨凝石及其书法艺术对后世的启示

一、杨凝式及其书法艺术对后世的启迪(论文文献综述)

邹广胜[1](2021)在《魏晋南北朝文论书论关系研究》文中指出本论文以魏晋南北朝文论与书论的关系为研究课题,当然,有些问题文论中讨论得多些,有些问题书论中讨论得更为深入,但都以文论书论中共同关注、共同存在的问题为轴心与线索展开讨论与论述,同时也充分考虑这些问题在中国文论史与中国书论史上产生的影响。本论文的基本内容如下:绪论作为开篇,讨论本选题的价值及意义、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主要内容、研究思路与方法,并阐明各章节之间的关系。第一章为“魏晋文论与书论之关联”,讨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人,包括文学家、文论家、书法家、书论家他们共同面临的人生际遇,共通的审美趣味,艺术家的多才多能,艺术的觉醒与人的觉醒,艺术的独立性与人的独立性等问题,以及艺成而下、德成而上的儒家观念对文学、文学家与书法、书法家之地位的影响。第二章为“文论与书论之差异”,探讨图像与语言作为不同的媒介对书法与文学审美特质的不同意义,如陆机的《文赋》与《平复帖》,曹植的《洛神赋》与王献之的《洛神赋十三行》,《兰亭》的文学性与书法性等所表现出的不同之美等问题。第三章为“魏晋风度与魏晋书韵”,讨论魏晋文论与书论中的不同审美风格及文风与书风中共同存在的风格与个性问题等,如错彩镂金与出水芙蓉,妍媚与质朴,它们都是魏晋文学书法追求个性的具体表现,如《典论·论文》中所说虽父兄不能移子弟。至于二王妍媚的风格与钟繇质朴的风格、儒家刚健质朴与道家自然飘逸的审美原则等两种不同的审美风格都同样贯穿于中国古代书法与文学的批评之中。第四章为“魏晋南北朝文论与书论中的观物取象”,主要讨论文学与书法的道法自然,模拟自然,以自然物象及人体之美来说明文学及书法之美的问题,特别是人体中的骨、肉、筋、肤、神气等。第五章为“魏晋南北朝人品及文品与书品的同一性及矛盾性”,也就是文如其人与书如其人的问题,文品与人品之争、艺术与人格及道德之争贯穿于中国古代文论与书论。在中国古代文论及书论发展史上,古典风格与浪漫风格、儒家的美善合一与中庸原则,鉴赏判断与价值判断等都贯穿于中国古代书法与文学的评论与鉴赏之中,坚持经典与变易的结合正是《文心雕龙·通变》中的基本原则,也是贯穿中国古代书论、文论始终的核心问题。

李梦媛[2](2021)在《中国古代书法雅俗观嬗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雅”“俗”作为审美范畴,在中国历史上被普遍用于人物臧否和艺文鉴评。“雅”有正统、官方、优美、文雅、典雅等含义,“俗”则有风俗、流俗、粗俗、浅俗、庸俗等含义。立足具体的历史语境,结合社会文化及时代思潮,古代书法雅俗观在其生成与递嬗中的意涵是不断变化、不断丰富的,而书法美的意义和价值也在这一过程中不断被证实。综合来看,古代书法“雅俗”品评主要体现在两个维度:聚焦于“书”,“雅俗”是对笔墨语言及风格形式的评价;聚焦于“书家”,“雅俗”是对主体精神及人格学养的评价;二者并不割裂。通过对历代书论的爬梳,雅俗观既是书家对雅正传统和书脉统绪的认定,又包涵着书家高雅的精神旨趣和超越尘俗的审美理想。关于书法“雅俗”的探讨,可追溯到东汉,魏晋南朝在对书法认识的不断深入中形成了诸多围绕“雅俗”的相关范畴、概念及命题。到了唐朝,随着唐太宗对王羲之的推崇,加之孙过庭等在理论上的进一步阐述,王羲之的书圣地位得到了确立,帖学的雅正传统得以明确;其后,张怀瓘较为客观且辩证的看待王羲之书法,对书法“雅俗”进行了进一步的理论辨析,并提出“与众同者俗物”。宋明书法雅俗观大抵呈现三种旨趣:其一,北宋文人极重“雅俗”区分,探讨围绕主体德性学问之“雅俗”展开,以书写自然、表达自我精神为“不俗”;其二,“道统”影响下,朱熹、郝经、赵孟頫等人求雅求正、崇尚古法,郑枃、项穆致力于对书法正脉及书学统绪的梳理与总结;其三,心学背景下,“真”“生”“拙”“丑”“奇”等范畴成为理论讨论重心,主体之真性情、真本色成为破“俗”的方法论。清代碑学范式下,传统书学观和品评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碑学的合法化也导致了书法雅俗观的丕变。由于“雅俗”意涵也不是恒定不变的,甚至在一定条件下还能相互转化,书法中还有着“过雅则俗”和“化俗为雅”的问题。

赵紫文[3](2020)在《晚明草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是探究特定历史时期内特定书体发展的研究型论文,即以“晚明”为时间限定,以“草书”为研究对象。其中,“晚明”是社会发展及审美意识的重要转型期,“草书”是极具个性及表现力的书体。两者的交融,无论是形体还是审美,都形成了诸多极具特殊性的艺术现象。本文试以形体发展、审美风格、理论批评等问题为探究视角,根据史料文献及图版资料,在前贤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晚明社会变迁的迹象与草书发展的特性之间的关联性为切入点,深入晚明草书的表现形态及细节变化,阐释其嬗变与流变的规律。并试图深化对其发展特徵的认识,揭示影响这一时期草书发展的成因、变化及旨趣。文章分为上下两编。上编主要是对晚明草书发展的背景,及基于本体的诸多形态所进行的研究。所涉内容为:绪论部分是对晚明草书领域的学术研究情况所进行的梳理。同时,对相关概念、范围、方法等进行简要的阐释;第一章总体论述晚明草书继承与发展的背景及基本形态,从社会生态、书体生态、承袭的观念及途径等方面进行论述;第二章主要讨论晚明草书笔法形态的正统探索与个性延展的相关问题,从历代笔法流变中审视晚明草书家对笔法谱系的吸取情况,并探究晚明草书“正统笔法”观念的细微构成,以及各位书家之间笔法理念的差异化。同时对笔法的实践条件、类型、特徵等进行阐释,并对“个性化线变”的利弊进行辩证分析;第三章是针对晚明草书墨法形态的维度开拓与创造的研究,从晚明之前的墨法运用及理论中,总结墨法流变的规律与规约,并阐释晚明至清代对墨法突破与总结的特徵。以此考察墨法在晚明“泛化”的成因,并对晚明草书“创造性墨变”的维度及特徵进行探索;第四章主要涉及晚明草书字法形态的择用与形体再草化的问题。在深入草书字法的发展内涵,及晚明草书字法的发展状态中,对符号草法和形体字法的改造予以细致探究,总结了晚明草书草法中的一些形变规律和特点;第五章以晚明草书结体形态的奇异形变及空间特徵为主要研究内容。通过梳理从晋唐到晚明草书结体空间的流变,从单字、字组、长字组、纵向行形等角度,探讨草书结体空间的异变及奇异性;第六章主要讨论晚明草书章法与势的表现提升,及审美视域的拓展,通过设定参照系与测算参数的方式,对晚明草书章法的字间距问题进行寻绎。同时,对章法的欹正关系进行考察,通过“横中心倾角线”和“横行线律动”的方式进行尝试性阐释,得出数据和相关结论以辅助论述。另,对草书章法的区域对比与表现力之间的关系,以及对笔势、体势等进行探究;第七章是从明代文艺思想与书学理论的同步关系出发,结合明代前期、中後期,书学理论的变化与特徵,对晚明草书相关的理论进行讨论。并以此为基础对晚明草书的历史地位进行重新分析。下编是为配合正文研究所编《晚明草书字形汇编》,收集了晚明董其昌、邢侗、张瑞图、黄道周、倪元璐、王铎以及傅山等书家的草书作品共420件,分为4100余个字头,共32220个草书字形。

李浩然[4](2020)在《米芾艺术着述微观叙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艺术史的两大叙事体例于唐宋时臻于成熟:一是借用正史体例的艺术通史,二是传衍稗史志怪的私人艺术笔记。由于宋代及以后,以个人见闻、微观叙事见长的艺术笔记,无论是数量,还是学术影响力,都远超体现宏大历史叙事意识的艺术通史。因此,通过着述家及其文本案例,追问艺术史微观叙事勃兴的现象、缘由与价值,就是重审传统艺术史学的一个重要角度。作为着述家,米芾既参与过官方艺术通史的编撰,也因其自由、多变而具创见的五本笔记闻名于史。通过对其生平及着述的考察,论文认为,米芾在宋前艺术着述的基础上,思考艺术着述的写作体例和艺术史论研究中的叙事对象问题,放弃了以朝代为类目、以艺术家为中心的宏观“叙史”品评体例,逐渐建构起以艺术作品为中心的“叙事”模式。米芾之所以关注和聚焦亲见目历的艺术作品,是有其现实的考量。在他看来,艺术着史传统发展到北宋,其一,“按史发论”的写作体例是“徒欺后人”;他一,晋唐时期的艺术论题已落后于宋代文人的理论高度和审美要求。他解决问题的方式,是着眼于对所见艺术作品的形制、内容、样貌、技巧、辨伪、流传与收藏等具体问题为对象进行微观叙事,进而带来了三个方面的叙事转向:从以艺术家为中心到以艺术作品为中心的目的转向、从为艺术家作传到对艺术作品本身进行品鉴活动的内容转向、从文学性语言到纪实性语言的语言转向;同时,米芾承接晋唐以来艺术史论的核心论题,以个人化、微观化的叙事手法重建“古法追寻与历史新见”、“妙物真性与品鉴心得”、“清玩之致与生命精神”三个论题。米芾对古法的追寻,实质上是对艺术传统及其历史脉络的探究;对妙物真性的赏品,是对艺术作品美学意义的判断;对清玩之物的喜好与言说,是对艺术家个体生命精神的贯彻。米芾对晋唐艺术论题的见解阐述,赋予了各论题新的内涵和理论维度,具有继承性和开创性。米芾的微观叙事模式,不仅是唐宋艺术史论传统的一个新发展,而且在当时和后世的不断充实和丰富中成为元、明、清艺术着述家使用的主要着史方式;而他对晋唐艺术论题的探讨,成为影响中国古代文人艺术价值观的重要论点。

朱国平[5](2020)在《道夫先路—论书法对绘画的影响》文中认为书法对传统绘画艺术发展存在着显着影响,虽然学界对书法与绘画关系的研究较为深入且广泛,但书法对绘画单向影响尚未有人做过系统研究。本研究主要采用考据法、图像分析法,图表归纳法、实践感知与文献分析相结合、比较法等多种方法,以文化史为背景,系统梳理传统书画与美学史论来构建书法对传统绘画单向影响的史纲性体系框架,揭示其间的对应关系与隐藏规律,在理论上对于丰富中国美术史、中国画创作理论有着独特价值;在实践上对于启发当代作者汲取历史经验、探索富有民族特色的绘画造型语言,进行精品创作、寻求文化强国道路也具有重要参考意义。本文从书法“何以”、“以何”影响绘画及其具体历史表现三个方面展开论述。首先,书法在自身率先发展、作为经艺之本的优势、线质同构的技术条件等诸方面形成了影响绘画发展的客观前提,张彦远提出“书画同体、画从书出”、“书画用笔同法”、“本乎立意而归乎用笔”等诸多观点,成为后世文人画家自觉追求“以书入画”的理论基础。书法影响绘画,从纵向来讲可总分为自发期与自觉期,从横向来讲可分理论审美和实践用笔两方面。从审美思想上看,考察老子朴素的自发美、素以为绚的绘画审美皆晚于书法,“古质今妍”的书法审美流变历程也同样适用于稍晚发展的绘画。总论书画审美无非“雅俗”;雅正之美分出逸、神、妙、能的品鉴次第,对自然、神、逸范畴及品评对象的界定,可知皆为美的极致。自然、神、韵、意、理、性皆是向内挖掘探求的内蕴美,属同一境层。由内而外的开拓则形成对逸、法、情、味等外态追求。而所有这些都隐藏着由书而画的有序导引规律。从书画实践上看,书法实践入画导致绘画三次改弦易道:一、两汉以降,绘画精于学士,绘画由画工画变成了士夫画。文墨双修的学士将书法审美、娴熟的书写用笔技能潜移默化地渗入到绘画之中,属于“心有所能,必形诸于外”的必然结果。二、北宋文人士大夫主动追求突出绘画的书写性、文学性(诗意),文人画得以宏兴,后逐渐占据画坛主导地位。三、明末清初,文人治印勃兴,经由金石碑版考据与学习之陶泳,画家以擅长的篆隶而入绘画,金石气涵养其中,形成金石绘画。最后,通过综合梳理魏晋以来书画发展的时代风貌特征变迁,展示了书法影响绘画的具体历史表现——“书前画后”相差50至300年不等的“尚韵、尚法、尚意、尚态”四大审美与风貌对应关系,由此可见,书法对绘画的影响一直处于道夫先路的状态。

段霄芸[6](2020)在《赵佶书法艺术及其社会文化价值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通过对赵佶书法、绘画、印章等相关文献资料的分析研究,旨在进一步阐释赵佶书法艺术与北宋社会文化之间的关系,深入研究赵佶书法艺术与所处时代的社会文化、商业文化和文学上的互动,从而对后世书家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采用文献分析法、对比法和图文结合法进行研究,全篇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概述本文研究目的与意义,围绕赵佶书法艺术的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指出本文研究的创新点。第二章:从北宋社会统治者制定的政策、经济和文化以及赵佶早期生活进行分析,指出赵佶早期审美观念的形成受文人精神、皇室熏陶的影响。第三章:本章从赵佶书法作品入手,分析其书法作品风格的变化受赵佶书法创作手法所带来的影响,重点论述赵佶的瘦金体集多家所长、楷书与草书笔法互通的艺术风格。第四章:本章重点研究瘦金体的文化价值。对赵佶绘画作品、题画诗、诗帖和御书钱币进行分析,研讨赵佶书法对书画、文学和商业文化的影响,以及体现出的赵佶的美学思想。第五章:分析赵佶书法对后世书家的贡献以及对当今书坛的影响。本章通过对蔡京、赵构和完颜璟书法作品的深入分析,讨论赵佶书法艺术对三人的影响,进一步研究其对当今书坛的格调品味以及对现代书家的创作带来的反思与启示。本文深入研究了北宋社会文化背景以及其早期生活状况,对赵佶书法艺术带来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全面分析其书法艺术与北宋社会文化相互关系和影响,不仅对北宋书风的人文背景、赵佶书法艺术在尚意与崇古的审美趣味、笔法随社会环境的变化具有互为因果的关系进行了考察与梳理,而且对赵佶书法艺术作品进行剖析和解读,进而阐明赵佶书法审美取向与其书法艺术对当今书坛的影响及价值。

张艳芳[7](2020)在《邓散木书法教育思想研究》文中提出邓散木先生是现代着名的书法篆刻艺术家,在诗、书、画、印及书学研究方面都取得了极高的成就。1931年至1949年之间,他曾在江南一带连开十二次展览,很早就在国内外取得盛誉,有书坛“江南祭酒”之美誉,在艺坛上有“北齐(白石)南邓(散木)”之美称。邓散木先生一生治学严谨、着述甚富,不仅是誉满艺坛的艺术家,更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着有8万字的《篆刻学》一书,是他治印的经验之谈。还有《书法百问》、《三长二短印存》、《厕简楼编年印稿》、《邓散木诗词选》等书籍。1955年,受北京人民出版社的邀请,邓散木扛起简化字字模的重任,书写教科书、课外普及读物以及学生字帖,包括《简化汉字小楷字帖》、《简化汉字大楷字帖》、《初级小学课本语文》、《初级小学习字帖》、《高级小学习字帖》、《绘图注音小字典》、《拼音识字课书上册》、《拼音识字课书下册》、《写字练习本》、《简化汉字钢笔字帖》、《四体简化字谱》、《三体简化字帖》、《简化字楷体字帖》等,在书法的普及教育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本论文主要分为三个章节,大体的思路和论述的重点如下:第一章从邓散木所处的历史大背景出发,简述民国书法教育背景以及民国书法教育的状况。第二章为本论文的核心部分,主要论述邓散木的教育思想,大体上可分为三大块:一是邓散木软笔书法教育思想,首先从邓散木的学书经历总结出其从小接受过的学书类型,其次又通过邓散木的学书态度以及其软笔所取得的成就窥探邓散木软笔教育思想的内涵,最后通过分析邓散木的具体书法作品来直观地体现其书法教育思想;二是篆刻教育思想,邓散木的篆刻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其着作《篆刻学》一书,此小节重点介绍了《篆刻学》的成书背景、主要内容以及他的篆刻学观念;三是实用书写教育思想,邓散木的实用、书写教育思想主要是说他晚年对简化字的普及,编写各种硬笔书法教材。本小节首先对简化字的发展历史作了一个简单的介绍,然后以邓散木编写的硬笔书法教材为重点,总结其教材当中蕴涵的主要思想特点。第三章为邓散木书法教育思想对当今书法教育的启迪。

龙铁佳[8](2020)在《北宋书学人才培养研究》文中提出书法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中国古代十分注重书法教育,自东汉灵帝设立鸿都门学始,书法不仅成为了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而且成为一种艺术,是艺术教育的主要形式。魏晋时期,在秘书监下曾立书博士,为朝廷培养抄录、缮写政令公文的人才。到了隋朝,国子监之下设立专门进行书法教育的官方学校——书学,强调书法人才的培养。随后的唐代书学在前朝的基础上进行了改革,在教材、考核管理等方面形成了一系列完善的制度,出现了书法教育繁盛的局面。北宋时期的书学发展可谓达到巅峰,在“右文”的政策下,北宋书学从培养目标的设立、课程与教学的改革、组织管理制度的完善等方面又有了新的突破,在宋徽宗时期达到空前繁荣。作为古代官方书法教育的典范,北宋书学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在中国书法教育史上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其历史价值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并发掘。因此,梳理北宋书学诞生、发展演进的历史进程,全面考察北宋书学人才培养体系,概括北宋书学人才培养的特点,总结其历史经验,不仅可以使我们深入了解北宋书学人才培养研究的整体情况,而且有利于揭示书学教育发展规律,为我国当前书法教育,尤其是书法人才培养提供参考与借鉴。本文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历史研究法和比较研究法,分析有关北宋书学人才培养的一手文献及其他相关资料和研究成果,从教育史、艺术史的角度对北宋书学人才培养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论文共分为四个部分。一是引言部分,在引言中简要阐明了论文的选题依据、研究背景与问题、研究目的、研究意义,并在充分掌握大量一手资料的基础上,清晰地界定了相关概念,明确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二是论文的第一部分,这是后续研究的必要铺垫,本部分主要探讨了北宋书学产生的历史背景,从政治改革、经济发展、科学技术、文教政策、尚意书风、帝王的喜好推崇等影响书学产生发展的主要因素进行了深入系统的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北宋书学的发展历程进行系统梳理,以便更好地厘清北宋书学发展的社会背景和历史条件,把握北宋书学人才培养发展的状况。三是论文的重点与核心部分,本部分主要阐述了北宋书学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与考核、教学方法和教学管理四个方面的问题。北宋书学以培养通晓《论语》、《孟子》的儒学人才、精专“篆、隶、草”的技艺人才、兼通“诗、书、画”的文学人才的“全才”为总目标。在这个目标的引领下,书学的课程设置包括技法课程、经学课程、字学课程,课程考核则从考试内容和考核标准两方面进行论述。北宋书学人才培养还具有独特、创新的途径和方法。其中,以名帖临摹、名师指导两种主要实施方法进行。为保障书学的顺利运行,还设有一系列严格的教学管理制度,本文从考选制度、教育管理规章和教学管理机构三个方面对其进行了深入系统的分析。四是结论部分,本部分通过总结和归纳北宋书学人才培养的经验及启示,鉴古知今,以期为当下书法人才培养提供参考和借鉴。

刘佳妮[9](2020)在《书画同源同法的历史建构和审美价值》文中认为本文以张彦远提出的“书画同体”和“同法”的命题为由,对书画两者的原初渊源和后来相互借鉴的关系作了深入的理论阐发和历史探讨。张彦远所谓“书画同体”也就是后来理论家所讲的书画“同源”问题,这一问题的考察构成了书画“同法”的历史根据。本文从书画“同源”的肇始再到“书”与“画”相互借鉴(主要是指画对于书的借鉴)的艺术现象,进行了多维度、多层次的审美解读。本文认为,书画同源是指书(字)与画在起源意义上的合一同体和交融未分的原始亲缘关系;书画同法是指书与画艺术二者在笔墨促发和审美意趣上的贯通融合。书画的同源与同法内涵虽然不同,但两者内在的关联和历史演化却是值得探讨的,构成本文的中心内容。全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以画论中的书画“同源”相关论述作为基本材料,辅之以文字学中的相关研究,深入探讨了“同源”命题的内涵,分别从现实根据,象形原则诸方面论证了书画“同源”作为“同法”的审美基础;第二部分,主要论述了书画“同法”审美建构的历史过程,解读了从六朝到宋元书画“同法”的几个重要关节点(主要表述为对相关书画理论的剖析);第三部分,围绕着书画“同法”的议题,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个案进行考察,从而进一步印证书画关系在具体作品中的艺术关联和表征;第四部分,从文人写意,美感构成,天地精神和时空节奏等方面对书画“同法”的审美价值和哲学意蕴作出更为概括的形而上的理论阐发。

文贻锋[10](2020)在《黄庭坚“师古观”研究》文中指出黄庭坚论书极重师古,其书论中频繁可见的“古人”“学古”等文段,充分体现了他“万事皆当师古”的鲜明态度。而在“如何对待古人”、“如何师法古人”与“如何师古出新”等具体问题上,黄庭坚有独特的见解:在师古的理念上,强调“学书不尽临摹,但观之入神”;在师古的内容上,主张师古务须重视“古人用笔”、“古人法度”与“古人所行”;在师古的方向上,认为北宋以前的隋唐、魏晋、秦汉等代表书家书作皆可学,但须作合理取舍;在师古的目的上,追求“自成一家始逼真”,最终形成自我的个性创造。上述内容的归集,综合构成了黄庭坚的“师古观”。黄庭坚“师古观”的形成与发展和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学书省悟有着密切的联系,在黄庭坚书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一方面,黄氏“师古观”是其核心书学思想“韵胜论”的导因之一;另一方面,黄氏独具面目的书风亦深受其“师古观”的影响。此外,若将视野进一步扩大到整个宋朝,则可发现其中的代表书家如苏轼、米芾等人虽然也重视师古,但在观念上已与黄庭坚同少异多。如蔡襄“学古未化”,苏轼“自出新意”,米芾“集古成家”等等。最后,结合当下的书坛现状,不难发现黄庭坚“师古观”中蕴含的“师古出新”等内涵对于当代书家的学书师古与个性创造同样具有现实意义。

二、杨凝式及其书法艺术对后世的启迪(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杨凝式及其书法艺术对后世的启迪(论文提纲范文)

(1)魏晋南北朝文论书论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价值及意义
    二、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三、主要内容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魏晋南北朝文论与书论之关联
    第一节:魏晋南北朝时代与文化语境
    第二节:魏晋南北朝文论与书论中的美
    第三节:魏晋南北朝文论与书论中的道德
第二章:魏晋南北朝文论与书论之差异
    第一节:文学与书法之地位
    第二节:文学之美与书法之美
    第三节:艺术品的兼美与偏于一美
第三章:魏晋风度与魏晋书韵
    第一节:魏晋风度
    第二节:魏晋书韵
    第三节:风格与个性
第四章:魏晋南北朝文论与书论中的观物取象
    第一节:魏晋南北朝文论中的“文贵形似”
    第二节:魏晋南北朝书论中的“书者如也”
    第三节:魏晋南北朝书论中的“肥瘦”问题
第五章:魏晋南北朝人品及文品与书品的同一性及矛盾性
    第一节:文如其人
    第二节:书如其人
    第三节:尽善尽美与羲献之异同
余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2)中国古代书法雅俗观嬗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本课题之选题缘起
    二、本课题之相关研究概述
    三、本课题之研究问题与内容
    四、本课题之研究路径及方法
第一章 “雅俗”之文化原论
    第一节 何为“雅”“俗”
        一、“雅”之义
        二、“俗”之义
    第二节 先秦时期关于“雅”“俗”命题的郄视
        一、“由礼则雅”“中和”:儒家雅俗观及其对雅正审美的基奠
        二、“独异于人”“贵真”:道家雅俗观及其对脱俗审美的妊育
第二章 汉唐:书法雅俗观的萌蘖与生成
    第一节 “离经而趋俗”:赵壹“雅俗”的提出及其反艺术立场
    第二节 魏晋“雅”的意涵构成
        一、“规矩”“工巧”:“雅”与“法”
        二、“书乃吾自书”:魏晋风度与雅士的贵族精神
    第三节 南朝“优劣”论辩中的书法雅俗观
        一、“锺、张、羲、献”:“妍雅”与“古雅”的公案
        二、“寒乞”与“一纸不可得”:士庶身份与雅俗评判
    第四节 唐代雅俗观的多维度阐发
        一、“尽善尽美”:唐太宗与书法雅正传统的确立
        二、“文质彬彬”:孙过庭“雅”的旨趣
        三、“妙各有最”“众同者俗”:张怀瓘雅俗批评的发微
第三章 宋明:书法雅俗观的发展与衍化
    第一节 “唯不可俗”:北宋文人的雅趣范式与反俗精神
        一、对书法传统的承续及对新楷模的推扬
        (一)《淳化阁帖》以“二王”为雅正经典
        (二)欧阳修统绪意识下的书学救弊
        (三)苏、黄对传统的认识及对颜真卿继正脉的阐扬
        二、“与秋霜争严”“万卷书气象”:德性学问向度的雅俗标准
        三、文人的雅趣之旨与“不俗”的核心表达
        (一)“举措自若”:贵“自然”
        (二)“不践古人”:以“精神为上”
    第二节 道统的深化与以“正”为雅的统绪观的发展
        一、“游艺不苟”“自然而中”:朱熹的道学立场与书学正统观
        二、“心正”“则古”:郝经、赵孟頫论书的雅正之度
        三、《衍极》与《书法雅言》:书法正统谱系的梳理与总结
    第三节 “圣人气象不在圣人而在我”:正统观的动摇与雅俗观的变奏
        一、“真”“生”“拙”“丑”:“违礼从情”的“貌俗心雅”
        (一)徐渭“越俗越雅”论与书学“求真面”的脱俗主张
        (二)董其昌以“生”破“熟俗”
        (三)傅山“宁拙毋巧”的雅俗观
        二、“以奇为正”与“正极奇生”:对“奇正”的不同诠释
        (一)董其昌以“正局”为俗、以“奇宕”为雅
        (二)傅山“正入变出”理论的拈出
        三、“奴”:作为“俗”的内涵流变与士人反“奴俗”的话语表征
第四章 清代:范式的变革与书法雅俗观的捩变
    第一节 经典另立:前碑派雅俗观的质疑与反叛
        一、金石考证的遗惠与对汉碑的推崇和美感赋予
        二、对正统权威之“雅”的非议与推重非名家的审美转向
    第二节 秩序重塑:碑学视野下雅俗观的建构
        一、从阮元对“书统”的新排列看其对雅俗的诠释
        二、包世臣碑帖观中的雅俗倾向
        (一)“篆分遗意为上”与“以右军为至奇”:评判的两面性
        (二)以俗为雅:火镰店招牌字“优入妙品”
        三、康有为“碑学入缵大统”下的雅俗观建构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3)晚明草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Abstract
上编:专题研究
    绪论
        一、选题缘起及研究意义
        (一) 晚明草书的特质需要多维探索与系统研究
        (二) 晚明草书的深入研究需要“书体”与“字体”理论相结合
        (三) 研究中的“过誉”与“误读”需要以批评的视域重新思考
        二、相关研究现状综述
        (一) 书法史论中涉及晚明草书研究的成果
        (二) 草书体研究中涉及晚明草书研究的成果
        (三) 以晚明草书家为研究对象的成果
        三、概念界定及研究范围
        (一) “晚明”的界定及研究书家的范围
        (二) “草书”的界定及研究材料的范围
        四、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一) 研究框架
        (二) 本文的研究方法
    第一章 晚明草书继承与发展的背景及基本形态
        第一节 晚明草书继承与发展的社会生态
        一、繁荣与衰飒——经济结构变化下的社会转型
        二、僭越与世俗——政治力量失衡下的士人行为转变
        三、彰异与抒发——文艺思想与美学观念下的草书“抒情化”倾向
        四、递传与趣尚——文人圈层对刻帖及草书鉴藏的关注
        第二节 晚明草书继承与发展的书体发展背景
        一、草书形体潦草化的滥觞阶段
        二、草书的发生与形成阶段
        三、草书的形定与调整阶段
        四、草书的标准确立与突破阶段
        五、草书风格的延展与探索阶段
        第三节 晚明草书继承的观念及途径
        一、法崇魏晋独宗羲献——晚明草书继承的理想观念
        二、融合汉唐延扩宋元——晚明草书继承的实践途径
        三、汲取同代承延为继——晚明草书对明前中期草书特徵的汲取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晚明草书笔法形态的正统探索与个性延展
        第一节 古法再造:草书笔法的流传及明代对笔法谱系的接受
        一、草书笔法的流变述略
        二、明代对草书笔法谱系的接受
        第二节 晚明草书“正统笔法”观念及其构成
        一、董其昌、邢侗草书笔法正统意识的构建及坚守
        二、张瑞图、倪元璐、黄道周草书笔法正统观念的构建
        三、王铎、傅山的草书笔法正统观念的多维构成
        第三节 晚明草书家个体笔法理念的差异化
        一、“平淡”与“雄强”——董其昌与王铎草书笔法理念的比较
        二、董其昌的“疑问”——董其昌对张瑞图新型笔法的态度
        三、“遒”“媚”之间——倪元璐与黄道周笔法理念的侧重
        四、“用笔”与“信笔”——关于王铎与傅山草书笔法理念中“随意性”的探讨
        第四节 晚明草书笔法的实践延展
        一、晚明草书实践条件与笔法的关联性
        二、晚明草书笔法实践的类型及特徵
        三、晚明草书笔法“个性化线变”的价值与缺失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晚明草书墨法形态的维度开拓与创造
        第一节 聚墨成形:魏晋至晚明时期墨法理念流变的阶段性
        一、魏晋至唐对墨法观念的基础构建
        二、唐代墨法的整体渐变
        三、元至明前中期的自觉反思与调试
        四、晚明至清代对墨法的突变及总结
        第二节 晚明草书墨法在实践中“泛化”的成因
        一、物体条件方面的因素
        二、草书家主观能动方面的作用
        第三节 晚明草书“创造性墨变”的维度及特徵
        一、“淡墨”非“淡”
        二、“浓重焦渴”施以“力感”
        三、“涨墨”与“破墨”的利弊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晚明草书字法形态的择用与再草化
        第一节 美草法之最奇:草书字法的内涵及晚明字法的特徵
        一、晚明之前草书字法的发展状态
        二、晚明草书字法意识及特徵
        第二节 晚明草书符号草法的择用与改造
        一、主要符号
        二、其他符号
        第三节 晚明草书形体字法再草化的类型
        一、极简草化
        二、极繁草化及楷行化
        三、异写形变及奇异草化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晚明草书结体形态的奇异形变及空间特徵
        第一节 因时相传:晋唐到晚明草书结体空间演化规律述略
        一、从“简炼组合”到“缭绕连绵”
        二、从“衡匀合度”到“矛盾对冲”
        三、从“点线结合”到“点线成面”
        第二节 晚明草书单字结体的形变与奇异性
        一、字形:展大与形扩
        二、部件:位移与逾越
        三、结体:缭绕与支离
        四、空间:疏密与缩放
        第三节 晚明草书字组结体的构成类型及特徵
        一、均称平衡类
        二、动态变化类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晚明草书章法与势的表现提升及审美视域的拓展
        第一节 晚明草书章法的字间距构成问题寻绎
        一、设定参照系与参数的测算方法
        二、以参数视角考察晚明草书章法的字间距情况
        第二节 晚明草书章法的欹正关系探微
        一、“横中心倾角线”和“横行线律动”
        二、从横向律动角度看晚明草书的欹正对立
        第三节 晚明草书章法的区域对比与表现力
        一、区域平衡的逐步突破
        二、微观与宏观空白的营造
        第四节 晚明草书势的嬗变与审美视域的拓宽
        一、晚明草书势的类型及特徵
        二、晚明草书审美视域拓宽的成因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晚明草书理论形态的构建及其历史地位
        第一节 明代文艺思想与书学理论的关系
        一、文艺思想对明代书学理论的影响
        二、明代前期及中後期书学理论的特徵
        第二节 承袭与转化:晚明草书相关理论述评
        一、新古两极:徐渭、项穆
        二、遵古纳新:董其昌、邢侗、赵宦光、李日华
        三、依古反思:王铎、黄道周、傅山
        第三节 推崇与思索:晚明草书的历史地位
        本章小结
    附表:《本文研究所见晚明草书作品表》
    参考文献
        一、图版资料
        二、古代文献
        三、现代着作
        四、学位论文
        五、期刊文章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後记
下编:《晚明草书字形汇编》
    一、介绍
    二、凡例
    三、索引
    四、正文

(4)米芾艺术着述微观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微观叙事与论题学理辨析
    三、文献综述
    四、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点
第一章 米芾艺术着述微观叙事的动机及撰写之源
    第一节 米芾微观叙事的历史文化境遇
        一、宋代士人游艺的社会风尚
        二、宋代公私艺术着述的文化动因
        三、宋代艺术实践的历史诉求
    第二节 米芾的家世学养及艺术着述的条件
        一、米氏家族的家风:由尚武到贵文
        二、米芾的立身:恩荫入仕途,广交天下士
        三、米芾的癖好:深嗜书、画、砚收藏
    小结
第二章 米芾艺术着述微观叙事的对象及叙事转向
    第一节 米芾艺术着述微观叙事的对象
        一、艺术作品类
        二、艺术家行迹及创作活动类
        三、艺术工艺类
    第二节 米芾艺术着述的微观叙事转向
        一、目的转向:从以艺术家为中心到以艺术作品为中心
        二、内容转向:从为艺术家作传到对艺术作品本身的品鉴
        三、语言转向:从文学化表达到纪实性语言
    小结
第三章 米芾艺术着述微观叙事的论题及内容
    第一节 古法追寻与历史新见
        一、米芾的艺术作品临摹观发微
        二、去古人之气:米芾的艺术创作理念
        三、米芾对“趣时贵书”现象的批判
    第二节 妙物真性与品鉴心得
        一、米芾论艺术作品的“气格”表现与内涵
        二、米芾对“少年笔”、“暮年笔”的年段叙事
        三、书画作伪手段与米芾的辨伪手法
        四、倡导品鉴用语的通俗化及对品鉴主体的双重要求
    第三节 清玩之致与生命精神
        一、书画用纸:选择个体自由表达的最佳载体
        二、赏鉴之印:艺术家对书画等级的标榜
        三、装褫工艺:书画流芳的重要门径
        四、悬画:对艺术作品审美属性的尊重
    小结
第四章 米芾艺术着述微观叙事的时间、空间与视角
    第一节 米芾艺术着述微观叙事的时间特征
        一、米芾艺术着述的行文次序及其时间意识
        二、米芾艺术着述的叙事时间顺序
        三、米芾艺术着述的叙事节奏
    第二节 米芾艺术着述微观叙事的空间意涵
        一、米芾艺术着述微观叙事与地志物理空间的呈现
        二、米芾艺术着述中的微观叙事对宋代社会文化空间的投射
    第三节 米芾艺术着述微观叙事的视角
        一、视角之意义:功能与类型
        二、米芾在视角运用上的变异与突破
    小结
第五章 米芾艺术着述微观叙事的学术价值
    第一节 个体经验与艺术史论研究的路向拓展
        一、“唐宋变革”历史场景中的唐宋艺术转型
        二、转型思潮下米芾对个体经验的重视
        三、基于个体经验的艺术史微观叙事开始张扬
    第二节 对文人艺术创作、鉴赏、杂着风气的推动
        一、将文人艺术创作的写意精神推至新高度
        二、米芾的艺术鉴赏标准对文人画价值观形成的先导作用
        三、助推宋代笔记、随笔等杂着文体的涌现
    第三节 微观叙事模式在后世的传衍
        一、宋后艺术着述对微观叙事写作体例的继承
        二、近当代艺术史写作方法对微观叙事的充实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图版来源
附表目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5)道夫先路—论书法对绘画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方案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一章 书法影响绘画发展的前提基础
    第一节 文明之端,书道崇尚
    第二节 王政之需,书法勃兴
    第三节 书法绘画同构同游于艺
    第四节 书法影响绘画的理论基础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书法审美思想对绘画的导引
    第一节 素以为绚的自发审美
    第二节 古质今妍的审美流变
    第三节 从“雅俗”到“逸神妙能”的审美延续
    第四节 自然神逸为雅之极致
    第五节 溢而为书、变而为画之“尚意”
    第六节 书画内意外露追求尚态之先后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书法实践入画导致绘画三次改弦易道
    第一节 学士介入、古今嬗变
    第二节 士夫画凸显书写性、文学性分流出文人画
    第三节 金石之气涵养,金石书画崛起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书法影响下的历代绘画风貌
    第一节 书法绘画风貌的四大对应
    第二节 以书入画自发下的晋唐尚韵画风
    第三节 尚法书风下的唐宋绘画格法
    第四节 以书入画自觉下的宋元尚意画风
    第五节 个性解放书风下的明清尚态画风
    本章小结
结语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反思与展望
参考文献
    专着
    学位论文
    期刊(报纸)论文
    外文文献
后记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6)赵佶书法艺术及其社会文化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来源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内相关研究
        1.3.2 国外相关研究
    1.4 研究方法
    1.5 创新点
第二章 北宋文化环境和赵佶的早年生活
    2.1 北宋:昌文偃武的时代
        2.1.1 右文政策的制定
        2.1.2 商业贸易的繁荣
        2.1.3 宽松的文化环境
    2.2 “尚意”书风的兴起
        2.2.1 书风文人化
        2.2.2 文人精神的展现
        2.2.3 放逸格调的追求
    2.3 皇室对书法艺术的倡导
        2.3.1 刻帖盛行
        2.3.2 书院文化的高扬
        2.3.3 文人意识对赵佶书画的影响
第三章 赵佶书法风格的形成与融通
    3.1 社会环境对赵佶书法艺术的影响
        3.1.1 皇室熏陶
        3.1.2 北宋楷书凋零
    3.2 师法多家
        3.2.1 习黄庭坚结字
        3.2.2 取二薛笔法
    3.3 瘦金书和行、草书的融合转换
    3.4 俊逸劲健的瘦金体
第四章 赵佶书法的社会文化价值
    4.1 赵佶书法与绘画
        4.1.1 引画入书
        4.1.2 书法与花押的结合
    4.2 赵佶书法与诗词
    4.3 赵佶书法与商业文化
第五章 赵佶书法的翰墨精神
    5.1 赵佶书法对后世书家的影响
        5.1.1 赵佶书法对蔡京的映衬
        5.1.2 赵佶书法对赵构的折射
        5.1.3 赵佶书法对完颜璟的观照
    5.2 赵佶书法对当今书坛的启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7)邓散木书法教育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1.1 环境背景
        1.1.2 邓散木其人
        1.1.3 选题缘由
        1.1.4 研究方法
    1.2 研究现状综述
        1.2.1 研究生论文
        1.2.2 期刊论文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邓散木在民国时期的书法教育背景
    2.1 民国书法教育的整体背景
    2.2 民国书法教育状况综述
3 邓散木的书法教育思想
    3.1 邓散木软笔书法教育思想
        3.1.1 邓散木学书取法类型
        3.1.2 邓散木软笔书法教育思想的内涵
        3.1.3 邓散木教育思想的自我意识在书法作品中的体现
    3.2 邓散木篆刻教育思想
        3.2.1 《篆刻学》背景介绍
        3.2.2 《篆刻学》主要内容分析
        3.2.3 邓散木的篆刻学观念
    3.3 邓散木实用书写教育思想
        3.3.1 简化字的发展历史
        3.3.2 开硬笔书法先河的邓散木
4 邓散木普及教育的思想及成就
    4.1 兴办学校,教育救国
    4.2 开展金石讲座,传播书法知识
5 邓散木书法教育思想对当代的启迪作用
    5.1 对软笔书法教育的启迪
    5.2 对篆刻教育的启迪
    5.3 实用、书写教育的启迪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8)北宋书学人才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问题的提出
        1. 我国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2. 我国对书法教育的重视和提倡
        3. 北宋书学人才培养的经验值得研究和借鉴
    (二) 研究综述
        1. 有关书学的研究
        2. 有关北宋书学的研究
        3. 有关书法人才培养的研究
    (三) 相关概念的界定
        1. 书学
        2. 北宋书学
        3. 人才培养
        4. 北宋书学人才培养
    (四)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意义
    (五)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 研究内容
        2. 研究方法
一、 北宋书学的产生背景及发展历程
    (一) 北宋书学的产生背景
        1. 政治改革的影响
        2. 经济商业的繁荣
        3. 科学技术的发展
        4. 文教政策的调整
        5. “尚意”书风的形成
        6. 帝王的喜好推崇
    (二) 北宋书学发展的历史进程
        1. 北宋初中期沿袭唐制,设立博士
        2. 宋徽宗时期重新建制,颇有创意
        3. 北宋末期发展艰难,书学消亡
二、 北宋书学的培养目标
    (一) 通晓《论语》、《孟子》的儒学人才
    (二) 精专“篆、隶、草”的技艺人才
    (三) 兼通“诗、书、画”的文学人才
三、 北宋书学的课程设置与考核
    (一) 课程设置
        1. 技法课程
        2. 经学课程
        3. 字学课程
    (二) 课程考核
        1. 考试内容
        2. 考核标准
四、 北宋书学的教学方法与管理制度
    (一) 北宋书学的教学方法
        1. 名帖临摹
        2. 名师指导
    (二) 北宋书学的教学管理制度
        1. 全面严格的三舍考选制度
        2. 严密周详的教育管理规章
        3. 合理完备的教学管理机构
五、 北宋书学人才培养的经验及启示
    (一) 北宋书学人才培养的经验
        1. 课程设置,体系完备
        2. 注重师资,各有专长
        3. 严立标准,讲求艺术
    (二) 对当代中国书法人才培养的启示
        1. 更新中国书法人才培养理念
        2. 建立与完善当代书法教育课程体系
        3. 加强书法师资建设
        4. 创新拔尖书法人才选拔制度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9)书画同源同法的历史建构和审美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缘起
    二、研究现状
    三、论文主要内容及问题:
    四、选题目的及意义
    五、研究方法
第一章 书画“同源”的历史探渊与书画“同法”的逻辑关联
    第一节 书画“同源”的首倡及其理论演绎
    第二节 书画“同源”的文字学探讨
    第三节 画论关于书画审美同构的多种阐释
    第四节 “象形”原则作为书画“同法”的历史前提
第二章 书画“同法”的审美建构
    第一节 晋唐人物画中的书画“同法”初构
    第二节 宋代山水画书画“同法”理论的拓展
        一 郭熙论“人之学画,无异学书”
        二 郭若虚书画“本自心源”说
        三 韩拙论“书不同体,画不杂揉”
        四 米友仁“心画”论
    第三节 元明花鸟画书画“同法”互鉴的理论深化与延伸
        一 赵孟頫论“书画本来同”的转折意义
        二 夏文彦《图绘宝鉴》与历代书画兼善者的载录
        三 书法渗透花鸟的“同法”全面展开和提升
第三章 书画“同法”的个案考析
    第一节 赵孟頫花鸟写意中的书法笔气的贯融
    第二节 倪瓒的山水用笔与书法格调的相映
    第三节 徐渭草书与花鸟画大写意的互通
    第四节 董其昌的清润山水与书法平淡风致的相融
第四章 书画“同法”的审美价值
    第一节 书法对文人绘画写意的推助作用
    第二节 书法题跋与绘画美感的构成
    第三节 画中兼字透发的天地精神(“一画”)
    第四节 书画互鉴蕴含的时间(宇宙)节奏感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10)黄庭坚“师古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第一章 黄庭坚“师古观”的内涵
    第一节 “师古”的理念
    第二节 “师古”的内容
    第三节 “师古”的方向
    第四节 “师古”的目的
第二章 黄庭坚“师古观”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 时代背景
    第二节 个性省悟
    第三节 “师古”与“韵胜”
第三章 黄庭坚“师古观”的实践体现
    第一节 清劲质厚,笔韵悠然
    第二节 拙巧互参,最忌装缀
    第三节 雄而不肆,放逸雍容
第四章 黄庭坚“师古观”与宋代相关书家师古理论之比较
    第一节 北宋四家“师古”主张之异同
    第二节 南宋代表书家的“师古”理论
第五章 黄庭坚“师古观”的现实意义
    第一节 师古之“正大气象”
    第二节 “师古出新”和“以文养书”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四、杨凝式及其书法艺术对后世的启迪(论文参考文献)

  • [1]魏晋南北朝文论书论关系研究[D]. 邹广胜.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2)
  • [2]中国古代书法雅俗观嬗变研究[D]. 李梦媛.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2)
  • [3]晚明草书研究[D]. 赵紫文. 吉林大学, 2020(04)
  • [4]米芾艺术着述微观叙事研究[D]. 李浩然. 东南大学, 2020(02)
  • [5]道夫先路—论书法对绘画的影响[D]. 朱国平. 华东师范大学, 2020(08)
  • [6]赵佶书法艺术及其社会文化价值研究[D]. 段霄芸. 河北大学, 2020(08)
  • [7]邓散木书法教育思想研究[D]. 张艳芳.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
  • [8]北宋书学人才培养研究[D]. 龙铁佳.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9]书画同源同法的历史建构和审美价值[D]. 刘佳妮. 南京艺术学院, 2020(01)
  • [10]黄庭坚“师古观”研究[D]. 文贻锋.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标签:;  ;  ;  ;  ;  

杨凝石及其书法艺术对后世的启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