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验食品包装印刷安全性的两种方法

检验食品包装印刷安全性的两种方法

一、检测食品包装印刷安全性的两种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王鑫[1](2021)在《生姜精油的抑菌活性及其在冷鲜牛肉保鲜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学位论文以铜陵白姜为原料,优化了生姜精油(Ginger Essential Oil,GEO)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获得了提取率高、品质好的GEO;探究了GEO广谱的抑菌活性以及可能的抑菌机理;此外,制备了富含GEO的复合薄膜,并通过对冷鲜牛肉的保鲜试验研究了复合薄膜的保鲜效果。论文结果可以为植物精油在食品保鲜方面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首先,明确了超临界CO2提取GEO的最佳工艺条件和GEO的主要活性成分。采用经过一系列前处理的白姜姜粉为原料,以提取率为指标,通过单因素和响应面优化试验,确定了GEO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提取温度为42°C,提取压力为312bar,CO2流量为1.6 L/min,提取时间为36 min,在此条件下GEO的提取率为4.543%。GC-MS分析鉴定表明,GEO的主要成分为姜烯、α-姜黄烯、姜酮,含量分别为:37.549%、10.221%、6.591%。其次,探究了GEO广谱的抑菌活性和可能的抑菌机理。结果表明16 mg/m L浓度的GEO对四种供试菌种的抑菌圈直径均大于10 mm。大肠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最小杀菌浓度(MBC)均为最大,分别为2 mg/m L和4 mg/m L。以MIC和MBC的GEO处理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后,其膜电位降低、菌体蛋白浓度和核酸含量均下降。q PCR结果表明,与细胞膜蛋白合成相关的基因(青霉素结合蛋白、葡萄糖胺还原酶)、与能量代谢相关的基因(腺苷三磷酸酶、碱性磷酸酶、β-半乳糖苷酶)、与TCA循环通路相关的下游基因(酮戊二酸脱氢酶、琥珀酸转移酶、二氢酯酰胺脱氢酶)、以及与DNA代谢相关的基因(DNA修复蛋白、DNA聚合酶)表达量均显着下调;而一些编码热激蛋白的基因(伴侣蛋白酶、热激蛋白)和TCA循环相关的上游基因(柠檬酸合成酶、异柠檬酸合成酶)表达量均显着上调,进一步从分子水平上佐证了GEO的抑菌机理。最后,制备并表征了含不同比例GEO、壳聚糖(Chitosan,Ch)、蒙脱石(Montmorillonite,MMT)的复合薄膜,评价了复合薄膜对冷鲜牛肉的保鲜效果。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表明,各成分之间发生了一系列强相互作用;GEO的渗入,减少了薄膜的抗张力,增加了断裂伸长率和水蒸气透过率;薄膜中有效成分酚类的迁移开始呈指数增长,48 h左右达到平衡。复合薄膜在保鲜的过程中,Ch+0.5%GEO组和Ch+MMT+0.5%GEO组均有效延缓了冷鲜牛肉p H值、色调角值和水分含量值的上升,同时减缓了冷鲜牛肉的脂肪氧化和表面微生物的滋生,保持了冷鲜牛肉的品质,延长了货架期。

张馨月[2](2021)在《咖啡壳酚酸化合物的光转换功能材料构建与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咖啡作为世界三大饮品之一而备受人们的喜爱。在咖啡制备工艺中,咖啡壳是主要废弃物,产量丰富,价格低廉,却因为利用率低而造成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污染。咖啡壳中富含酚酸化合物,具有广泛的生理活性,且其优异的抗氧化性和能与金属螯合的特性,使其具有广泛的研究和应用价值。通过两种方法提取咖啡壳中的酚酸化合物,分析了其中的成分和结构。绿原酸类化合物、原儿茶醛和儿茶素类化合物等为主要成分。以绿原酸作为原料开展研究。绿原酸结构中所含有的邻苯二酚基团,与贻贝分泌的足丝蛋白中多巴胺的结构相似。因此进行贻贝的仿生研究,制备了一种植物多巴胺掺杂的聚丙烯酰胺水凝胶。结合紫外可见光谱(UV-vis)和电子自旋共振光谱(ESR)验证了水凝胶的形成机理,紫外光诱导绿原酸释放自由基加快聚合,绿原酸的酚羟基、羧基与丙烯酰胺的氨基发生非共价相互作用,形成了更为致密的网状结构。采用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表征了水凝胶的结构和形貌。利用电子万能试验机测试了水凝胶的力学性能和粘附性能,结果表明绿原酸的加入不仅成功提高了水凝胶的机械性能,同时还赋予了其优异的粘附性能,可以粘附在不同基底材料的表面。基于酚酸可以与金属发生螯合作用的特性,制备一种绿原酸-铁螯合物,阻断了激发态的辐射跃迁,光能转化为分子内热运动,即光热转化。酚-金属螯合物掺杂在多孔的三维气凝胶中,形成了光热转化材料。采用多种常规表征手段对光热转化材料的结构和形貌进行了表征分析。用同步热分析仪验证了绿原酸光热转化材料良好的热稳定性。当用一个太阳光光强照射,60 min后干态样品可以升温到76.9℃,湿态样品升温到到40.2℃,水的蒸发速率为1.804 kg·m-2·h-1,光热转化效率89.9%。证明了绿原酸光热转化材料具有较好的光热转化效果和较高的水蒸发速率。并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光谱仪(ICP)对比了淡化处理前后的四种离子浓度的变化,验证了绿原酸光热转化材料可以成功的应用于盐水淡化。由于绿原酸的共轭π键结构,使得其在溶剂中发生了自组装,引发了分子的聚集,由此探究了绿原酸超分子聚集现象。绿原酸通过超分子同质聚集制备纳米级荧光碳点。用TEM表征了直径在1.4-3.4 nm之间的球状碳点,晶纹结构清晰可见。用UV-vis和PL探究了绿原酸碳点的光学性能。随后制备了一种透明的绿原酸碳点掺杂的聚乙烯醇复合膜材料。用SEM和原子力显微镜(AFM)表征了复合膜的结构与形貌。对比了空白膜和复合膜的力学性能、透气性和透湿性,结果证明碳点的加入对膜的机械性能和物理性能没有影响。另外复合膜还表现出对pH和Al3+的独特荧光敏感性,良好的荧光抗光漂白能力以及抗氧化能力。结果证明复合膜不仅可以检测食品中的Al3+和碱性物质(包括食品变质过程中产生的生物胺),还可以用于食品的储藏,延长食品货架期,在食品包装膜材料领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咖啡壳碱溶酸沉提取物中的酚酸结构同样能够在溶剂中自组装形成J型堆积,引发超分子同质聚集,形成荧光碳点。用FTIR、XPS和拉曼光谱(Raman)表征了碳点的基础结构性能,通过TEM观察到直径在1-5 nm之间,具有清晰晶纹结构的碳点。这种碳点具有优异的光学性质,即使存在于PBS缓冲溶液中也具有抗光漂白能力。用碳点溶液培养的L929细胞存活率大于95%,证明碳点的毒性较低,且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随后研究了碳点对HeLa细胞的摄取和分布,验证了其作为核染色剂的可行性。除了细胞成像,还做了活体小鼠成像实验,发现了其在肿瘤位置富集的特性。基于以上实验结果,此种碳点可以应用于生物成像领域。另外,自由基清除能力达到85%以上,且优于商用食品抗氧化剂的碳点还可以用于香蕉贮藏,延长食品货架期,这种双功能碳点可以应用多个领域,且很有研究前景。

孙晓东[3](2020)在《东北地区传统发酵豆酱中真菌区系及功能菌株的代谢组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豆酱是中国传统的发酵食品,传承至今已有近3000年的历史。我国各地都有制作豆酱的风俗,尤其在东北,豆酱几乎成为每家每户必备的佐餐美食。“整体制曲法”是东北地区豆酱的主要制作方法。从农历新年到第二年的5月,豆酱暴露于空气中任由空气中的微生物自然发酵,并形成了豆酱表面丰富的微生物类群。豆酱中有很多种类的真菌,它们产生各种水解酶分解大豆的营养变为易被人体吸收利用的小分子物质。在以往的研究中,关于东北地区发酵豆酱中存在哪些真菌类群,有哪些优势菌株参与到了豆酱的发酵过程,目前还没有详尽的报道。鉴于豆酱在东北地区饮食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本研究从2013年至2017年间,采集东三省范围内26个城市72个地区近300余户的农民家庭,采集自制豆酱样品388份。采用传统的分离培养和现代高通量测序相结合的方法全面地分析东北地区自然发酵豆酱中的真菌类群,筛选优质发酵功能菌株。本论文围绕以上目的展开,得到如下研究内容及结果:(1)采用传统的分离培养共获得25属真菌,采用高通量测序共检测出76属真菌。本研究采用稀释分离和直接分离两种方法,选用孟加拉红培养基作为主要分离培养基,经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从东北三省的自制豆酱样品中分离获得25属82种真菌。其中接合菌3属14种,子囊菌4属7种,无性型真菌18属61种;青霉Penicillium的分离频率为39.2%,是存在于发酵豆酱中数量最多的真菌类群。采用高通量测序共检测到76属真菌,其中子囊菌57属,为豆酱中数量最多的真菌类群。Ophiocordyceps(14.78%)、Debaryomyces(17.37%)、Dipodascus(3.22%)、Wickerhamomyces(1.89%)、Penicillium(2.26%)、Epicoccum(1.39%)、Fusarium(1.15%)和一些没有确定到属的类群Capnodiales(2.01%)、Trichocomaceae(37.4%)、Tremellomycetes(2.72%)、Nectriaceae(1.14%)、Mucoraceae(1.6%)、Saccharomycetes(1.05%)、Sacccharomycetales(8.78%)的片段数量共占真菌总序列的96.76%,分布于各地的样品中。发菌科真菌Trichocomaceae、德巴利酵母Debaryomyces和青Penicillium在各地样品中都有分布,但数量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对以家庭为单位自制的发酵豆酱来讲,制作工艺、制作环境的差异以及生产过程中人为干扰等因素都会引起豆酱中真菌类群的变化。正因为有很多外部因素的影响,使得每一份豆酱样品都有自己独特的真菌组成。(2)经蛋白酶活性初筛获得116株产蛋白酶菌株,去掉酶活较低的种类,有33株表现出相对较高的蛋白酶活性。其中米曲霉Aspergillus oryzae HGPA20和光孢青霉Penicillium glabrum GQ1-3 的酶活最高,分别为 121.96±1.27 和 127.193±1.595μg/mL·min。研究通过可溶性淀粉平板初筛和麦麸固体培养基复筛,共得到29株产淀粉酶的菌株。通过三丁酸甘油酯平板初筛和大豆固体培养基复筛,共得到21株产脂肪酶的菌株。在获得的这些产酶菌株中,青霉和曲霉无论数量还是种类都占有绝对的优势,是豆酱发酵过程中重要的功能菌株。此外,毛霉、镰孢、帚霉、芽枝也能产生蛋白酶和淀粉酶,有两株毛霉也检测到了脂肪酶活性。(3)将米曲霉HGPA20和光孢青霉GQ1-3接种豆酱进行单菌发酵,40天时GQ1-3和HGPA20的发酵豆酱中氨基酸态氮含量均达到最大值,分别为0.59±0.023 g/100 mL和0.56±0.008 g/100 mL。研究通过国标的方法检测发酵豆酱的水分、pH、总酸、氨基酸态氮、还原糖、脂肪等指标,发现豆酱中的氨基酸态氮、还原糖和总酸含量都随着发酵时间的推移而稳步增加,各检测组分达到最大值的时间不同,主要集中在40-60天。粗脂肪的含量在发酵的前70天都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4)本研究通过GC-TOFMS分析,从两株菌的发酵豆酱中检测出350种代谢物。通过单变量、多变量和KEGG分析得到72种差异代谢产物,筛选出7条与发酵密切相关的差异代谢途径,其中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与差异代谢物和发酵过程的相关性最高。氨基酸生物合成和TCA循环是两株菌发酵过程中重要的生命活动。参与这个过程的代谢物,如α-酮戊二酸、异亮氨酸、鸟氨酸、谷氨酰胺、瓜氨酸等,在菌株GQ1-3发酵豆酱中的相对含量高于HGPA20,而延胡索酸、L-苹果酸、琥珀酸、L-高丝氨酸、天冬氨酸、天冬酰胺等在菌株HGPA20发酵豆酱中相对含量较高。研究结果揭示了两种菌的发酵体系中呈鲜物质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本论文明确了东北地区自制豆酱中的真菌多样性,丰富了发酵食品中功能真菌的种类,并为提高发酵豆酱的品质奠定了理论基础和菌种资源。

崔蕴晗[4](2020)在《合成化学品的动态物质流和生态风险研究 ——以中国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为例》文中指出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DEHP)常用作增塑剂,是一种高产量化学品。DEHP是环境内分泌干扰物,长期暴露于DEHP会对人体和生态健康构成威胁。DEHP容易在生产、产品加工、使用、运输以及废弃物处置等过程中释放到环境中。对DEHP进行管理,需要评价其在经济系统的物质流、环境水平以及生态风险。本研究通过调研DEHP在中国的全生命周期数据,开展了DEHP的动态物质流分析(DMFA);基于DMFA的结果,通过构建多介质环境模型,预测了DEHP的环境水平,进而评价了DEHP的生态风险。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采用DMFA方法,对1956年至2017年DEHP在中国的全生命周期的动态流量、存量以及排放量进行了量化。结果表明,中国DEHP流量和存量逐年递增;使用阶段DEHP积累量最高;土壤和土地填埋阶段是DEHP最主要的两种末端流向;末端处置中DEHP土地填埋比例最大,回收比例最小;DEHP空气排放中,室内产品排放量最高;回收阶段DEHP排放量最小;日本的DEHP人均存量和排放量在2000年后呈现下降趋势,其在中国仍逐年增加。基于DMFA得到的DEHP排放速率,构建了基于逸度的III级多介质环境模型,对1956年至2017年DEHP在中国的环境浓度进行预测。结果表明DEHP在大气、水、土壤和沉积物中浓度逐年递增;沉积物中DEHP浓度最高;模型预测值是中国DEHP平均环境浓度的保守估算。基于多介质环境模型所预测的DEHP在水体、土壤和沉积物中的逐年平均浓度,采用评价因子方法(AF)和物种敏感性分布(SSD)两种方法,评价了DEHP在我国水体、土壤和沉积物中对生态系统关键物种的生态风险。结果表明DEHP在中国的生态风险逐年递增;DEHP分别在1975年(AF)和1991年(SSD)后,对中国沉积物、地表水以及土壤中生物均具有生态风险;沉积物和地表水中DEHP较土壤中DEHP具有较高生态风险。本研究系统耦合了DMFA、多介质环境模型和风险评价模型,量化了典型高产量化学品DEHP在我国经济系统的存量、物质流和环境释放速率,在自然环境中的浓度及相应的生态风险。这种多模型耦合的手段,在化学品生态风险评价和管理研究中尚不多见。本研究的方法可推广应用于其它化学品,有助于弥补化学品管理所需数据空白。

闫宁[5](2020)在《典型造纸湿部化学品质量参数的检测及过程评价方法的研究》文中提出在纸浆流送和纸幅成形过程中,造纸湿部非纤维性化学品的添加有助于改善纸张的质量性能、提高湿部的成形效率、保证纸机运行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等。然而,化学品合成工艺控制不当会带来化学品有效含量或取代度失准、产品中有毒副产物超标等问题,并最终导致化学品在产品质量、稳定性以及安全性方面不达标。因此,在兼顾环保的同时为了实现化学品的少量高效使用,必须对湿部化学品的质量提出严苛的管控要求,这对于降低生产成本、维持湿部平衡以及整个造纸工艺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国内纸厂在使用化学助剂中缺乏必要的监测和控制手段,而一些传统落后的检测概念以及检测手段又难以满足各类新型助剂关键参数(如有效含量、取代度、含氯有害副产物、储存及使用过程中稳定性等)的检测要求,不利于造纸湿部化学品质量性能的准确及时评估。因此,为了更加客观地评价湿部化学品的质量性能、安全性能以及过程稳定性等,基于顶空分析技术和紫外可见光谱技术,本论文开发了一些快速准确、科学合理的新方法用于湿部化学品关键参数的检测。针对目前化学品固含量或水分指标检测概念和检测方法存在的问题,引入了“有效固含量”的概念,并且基于现代仪器分析技术建立了准确快速的定量方法。包括:一种双波长紫外可见光谱技术测定聚酰胺多胺环氧氯丙烷树脂(PAE)溶液的有效固含量的新方法;一种基于离子液体辅助顶空气相色谱技术快速测定烷基烯酮二聚体乳液(AKD)有效含量的新方法;一种基于示踪剂光谱衰减技术快速测定羧甲基纤维素水溶液的浓度新方法;一种基于多次抽提顶空气相色谱技术测定聚丙烯酰胺(PAM)的水分含量新方法。这些方法学的建立从样品实质有效成分的角度出发,检测结果客观准确,对产品质量真伪的有效鉴别以及在后续湿部的应用添加提供了更加科学的指导依据。此外,AKD乳液有效含量测定方法中首次采用离子液体辅助模式,这对于其他检测方法的开发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建立了造纸湿部关键生物质基化学品脱乙酰度或取代度的检测新方法。首先,建立了一种基于自动化顶空分步滴定技术高效测定壳聚糖脱乙酰度的新方法,该方法是基于酸化后壳聚糖分子上的-NH3+基团呈弱酸性质,并且采用碳酸氢钠代替传统氢氧化钠溶液作为碱滴定剂,根据所释放的CO2信号与滴定剂体积之间的关系可以得到最终产品的脱乙酰度值。在此基础上结合透析作用,开发了同时测定羧甲基壳聚糖脱乙酰度和取代度的相反应顶空气相色谱方法。其次,建立了多波长光谱技术测定纳米纤维素羧基含量的新方法,该方法采用亚甲基蓝作为示踪剂,基于离子交换反应以及多波长光谱解析最终得到纳米纤维素羧基计算公式,该方法克服了混合溶液中亚甲基蓝与其缔合产物光谱高度叠合的问题。最后,建立了一种基于离子交换的可见光谱技术测定阳离子淀粉取代度的新方法,该方法采用阳离子淀粉结构上的结合氯含量来描述其取代度。建立了PAE树脂溶液中残余单体环氧氯丙烷(ECH)及其水解或酸解产物1,3-二氯-2-丙醇(DCP)和3-氯-1,2-丙二醇(MCPD)有害氯组分的检测新方法。首先,建立了一种基于内标校正法的相平衡顶空顶气相色谱技术测定PAE树脂溶液中挥发性有机氯(ECH和DCP)含量的新方法,该方法选择性高,可以对各含氯物质单一组分进行分别定量检测,且不需要预处理和外标校准操作,提高了检测效率。其次,建立了一种基于相反应的顶空气相色谱技术测定PAE树脂溶液中MCPD含量的新方法,该方法采用高碘酸盐对MCPD上的邻二醇进行选择性氧化,其氧化产物甲醛被硼氢化钠还原为甲醇,最终通过GC-FID分析甲醇可以实现MCPD的间接定量。与参考方法相比,该方法精准度高,十分适用于PAE树脂溶液中MCPD的定量检测。建立了相关湿部化学品过程参数的检测方法及合成与使用过程控制的手段与模型评价方法。首先,建立了一种全新的自动程序升温结合多次抽提顶空气相色谱技术测定AKD蜡片熔点的新方法,该方法简单、准确并且自动化程度高。其次,建立了AKD乳液在储存和造纸工艺过程中水解反应的动力学模型,考察了工艺过程参数(温度、时间和体系p H)对AKD乳液水解行为的影响,通过数学拟合得到AKD在储存和造纸工艺过程中的水解动力学模型,为AKD乳液在造纸湿部工艺中的实践应用及过程控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最后,利用紫外光谱技术对PAE树脂合成工艺过程中的实时粘度及环氧化反应程度进行监测与控制,这为PAE合成工艺的过程提供了有效的控制手段。

郑璐侠[6](2020)在《提取类生化药物的关键质量指标研究及其应用》文中提出提取类生化药物是一类来源于生物体,经分离、提取、纯化制得的药物,在临床上多年来应用广泛,在近期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中亦发挥了有效作用。由于这类药物存在生物多样性和组成不确定性,部分已上市多年产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尚不完全确切,使得制订科学合理的质量评价体系成为生产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和我国药品监管部门实现对上市药品科学监督的迫切需求。本研究隶属国家药典委员会十三五规划的组成部分,选择尿激酶、胰酶、磷脂、琥珀酰明胶4个特点各异的有代表性品种作为切入点,涵盖提取类生化药物的3大类型和2种主要剂型,采用包括色谱、酶动力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等多学科领域的现代分析新技术,针对这类药物国内外法定标准中存在的难点和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涉及纯度、溶出度、分子量与分子量分布、热原、种属鉴定、病毒检测、效价测定、组成分析等多个具有生化特色的关键质控项目。经过系统的研究,开发了合适的分析方法,进行了相关方法学验证。将研究应用于上述品种的质量评价,首次发现了一些潜在的质量问题。基于课题研究成果制订的脂肪酸组成、甾醇组成、聚合酶链式反应、单核细胞活化反应测定法4个新方法已获得药典会认可,首次收入中国药典2020年版通则。制订的相关品种的国家质量标准,正在上报药典会的过程中。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上,首次创新性地形成提取类生化药物的质量评价策略和基本的技术通用要求,从战略高度上总结归纳出其质量控制要点,提出应结合具体品种的特性和剂型特点,采用组合技术手段进行综合分析,并加强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为我国和国际上此类药物的质量研究提供解决思路和指导。品种研究主要开展了以下创新性工作。(1)尿激酶首次采用分子排阻色谱和毛细管电泳两种技术分别建立了测定尿激酶原料分子组分比的方法,并发现原料中含有少量高分子量杂质,需加以控制。首次将离子交换层析技术应用于提取类生化药物的分析,建立了去除注射用尿激酶中的人血白蛋白辅料干扰的样品前处理方法,在国际上率先解决了制剂标准中无法控制分子组分比的难题。同时,建立了生色底物法测定尿激酶原料及制剂效价的方法。应用所建立的方法,发现部分尿激酶原料和制剂产品的分子组分比不符合规定;部分企业不同批次间差异较大,工艺一致性差;个别企业存在原料和制剂分子组分比测定结果差异较大的不合理现象,有采用不合格原料投料的可能性。(2)胰酶基于本品效价高低不一的现状,首次将自身对照法应用于提取类生化药物的分析,创新性地建立了以胰蛋白酶效价为测定指标的溶出度检查方法。将绝对效价修订为相对效价,解决了绝对效价法因牛胆盐试剂来源不同而导致的测定结果差异大的问题。建立了聚合酶链式反应法对胰酶原料进行种属鉴定和猪细小病毒核酸检测,可用于从源头对该品种进行质量控制。应用所建立的方法,发现各企业样品的溶出速率与进口参照制剂间一致性差,效价水平高低不一,国产样品总不合格率高达57%,临床有效性存疑。各家企业原料中均检出猪细小病毒核酸,生产企业未能严格执行新版生化药品GMP的要求。(3)磷脂以蛋黄卵磷脂、大豆磷脂、蛋黄磷脂酰胆碱和大豆磷脂酰胆碱4种应用范围最广的磷脂为研究对象,建立了采用超临界流体色谱技术同时测定8种磷脂组分含量的方法和采用三氟化硼甲酯化-气相色谱技术同时测定20种脂肪酸组成的方法,并在国际上首次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分离不皂化物后经衍生化处理-气相色谱技术同时测定9种甾醇的方法。应用所建立的方法,发现不同种类、来源的磷脂具有各自特征的磷脂、脂肪酸和甾醇组成,以这3类组成作为指标进行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分类结果与样品的种类和来源关系显着,可作为区分不同性质和来源磷脂的特征指标,并首次提出对蛋黄卵磷脂、大豆磷脂进行分型管理的理念。(4)琥珀酰明胶建立了采用分子排阻色谱与多角度光散射联用技术测定琥珀酰明胶注射液绝对分子量和分子量分布的直接方法。以细胞系法为基础,首次建立了HL60/IL-6的单核细胞活化反应测定法用于该品种的热原检测,为国际上首次将该方法成功应用于提取类生化药物的热原检测。

王立军[7](2019)在《产品运输包装系统的加速随机振动试验研究》文中认为电商的兴起推动了物流行业的快速发展,现代物流运输具有历程长、时间久、跨域广的特点。在运输过程中,由于路面不平、车速不稳等原因,产品包装会持续受到随机振动的作用。包装甚至产品会产生疲劳损伤,累积到一定值即发生疲劳失效,造成商品使用价值和商业价值的降低。因此,对产品运输包装系统在运输过程中的安全性能进行评估测试尤为重要。目前有两种评估方法:(1)实地运输测试;(2)实验室模拟测试。前者因为耗时耗力成本高,较少采用。实验室模拟测试通常通过提高振动量级,缩短实验时间来进行,即加速随机振动试验。它可有效评估产品包装的安全性能,提高工作效率,缩短产品及包装开发设计周期。运输包装系统结构复杂,由于产品、部件、包装材料和结构的多样性,其振动和损伤机理不尽相同。目前尚未建立有针对性的适合于复杂运输包装系统的加速随机振动试验理论和方法。本文对此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与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和主要结论如下:(1)建立了多轴激励下产品的加速随机振动试验理论和方法。基于线弹性假设,应用有限元法和集中质量法,建立产品的响应与激励之间的关系,提出用Grms-N曲线代替S-N曲线来评估产品的疲劳损伤。根据损伤等效原则,建立了基于加速度功率谱(PSD)和产品部件Grms-N曲线的加速随机振动试验时间压缩比的表达式和实验方法,并给出了Grms-N曲线在符合幂函数形式和指数函数形式下的时间压缩比表达式。通过有限元分析和实验进行了验证。(2)建立了单轴激励下基于部件加速度功率谱的运输包装系统的加速随机振动试验理论和方法。将产品等效为由主体部分和多个关键部件组成的多自由度系统,分析了部件的响应与激励之间的关系。根据损伤等效原则,建立了运输包装系统在单轴激励下的加速随机振动试验时间压缩比表达式。以此理论为指导,给出了运输包装系统加速随机振动试验方法步骤,通过台式计算机运输包装系统的随机振动实验进行了验证。(3)研究了应用较为广泛的典型包装容器—瓦楞纸箱的振动疲劳,构建了瓦楞纸箱的Grms-N曲线。将刚度作为监测瓦楞纸箱疲劳损伤的参数,分别以刚度下降20%、30%和40%作为疲劳失效标准构建Grms-N曲线,给出了瓦楞纸箱的加速随机振动试验方法和步骤。结果表明,瓦楞纸箱的疲劳失效既符合幂函数形式,又符合指数函数形式。幂函数形式的指数b取值范围为8.16-11.01,指数函数形式的指数b取值范围为21.19-26.84。(4)研究了运输包装中常见的磨损形式—印刷油墨磨损的磨损过程,建立了Grms-N曲线。本文设计了一种油墨磨损装置,可以用来模拟实际运输过程中的包装印刷图像磨损。对该装置实施不同等级的随机振动实验,探究油墨磨损过程。文中提出了一种基于颜色RGB值的油墨磨损量计算方法。分别以6%和8%作为油墨磨损失效标准,从激励加速度Grms,e和相对加速度角度Grms,re出发,构建油墨磨损的Grms,e-Na,e和Grms,re-Na,re曲线。结果表明,油墨磨损失效同时符合幂函数形式和指数函数形式。另外,本文还探讨了激励加速度功率谱频率范围对包装系统响应的影响。本文建立了基于部件加速度功率谱和Grms-N曲线的产品运输包装系统的加速随机振动试验理论和方法,对任意疲劳损伤形式的运输包装系统皆适用,应用范围更加广泛,推进了运输包装加速随机振动试验的研究进展,可以更加科学地指导运输包装系统的加速随机振动试验,具有较大的工程价值。对典型的包装容器和运输过程中常见的磨损形式进行振动损伤研究,构建其Grms-N曲线,为实验室开展加速随机振动试验提供基础参考。

吴倩[8](2019)在《药品包装材料和容器质量控制标准研究》文中认为新型口服液体药用硬片是继聚氯乙烯/聚乙烯液体药用复合硬片用于液体药物软包装基础上,在液体药物制剂包装容器中开发出来的一种新一代的复合硬片软包装产品,通过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批中心查询获批准的文号有13家。目前2015年版《国家药包材标准》中未收载有关口服液体制剂用软包装产品的质量标准。而对新型口服液体药用硬片的质量标准及安全性研究的也比较欠缺,因此亟待掌握新型口服液体药用硬片安全性,建立其科学有效地质量标准和安全性评价方法,对口服液体软包装类产品的开发与研究有着指导意义。注射用冷冻干燥用卤化丁基橡胶塞是在注射用无菌粉末用卤化丁基橡胶塞发展而来,用于冻干制剂的密封和储存。冻干制剂具有较强的引湿性,胶塞中的残余水分会影响冻干制剂的储存和使用。目前国内未收载有关胶塞水分的测定标准,而通过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批中心查询,获批准的冻干胶塞多至53家,因此亟需对冻干胶塞中的残余水分进行质量控制。本文主要对新型口服液体药用硬片安全性和冻干胶塞的残余水分进行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在对新型口服液体药用硬片中残留溶剂的顶空气相测定方法的研究中,采用HP-INNOWAX色谱柱,进样口温度为200℃,FID温度为220℃,采用分流进样,分流比为10:1;氮气流量为2 mL·min-1,氢气流量为40 mL·min-1,空气流量为400 mL/min;升温程序:初始温度50℃°,保持5 min,以10℃/min升温至150℃,保持5 min。顶空最佳平衡温度为100℃,最佳平衡时间为60 min。在此条件下,12种残留溶剂在0.0036μg·mL-15.5488μg·mL-1线性范围内良好,相关系数均大于0.9949,定量限为0.0036μg·mL-10.6936μg·mL-1,加标回收率在83.31%106.55%之间,RSD在1.98%9.06%之间。本方法用于检测新型口服液体药用硬片中的溶剂残留量,分析速度快、分离效果好。2.在对新型口服液体药用硬片中乙二醇和二甘醇的气相色谱测定方法的研究中,得到结论:回流提取法能够有效提取出乙二醇和二甘醇,最佳回流温度为100℃,最佳回流时间为4小时。采用HP-INNOWAX色谱柱,通过对气相条件的优化,选择脉冲不分流进样:脉冲压力为10 psi,不分流时间为0.75 min,吹扫流量为60 mL·min-1;升温程序:初始温度45℃保持1 min,以50℃·min-1升温至230℃,保持13 min;进样口温度230℃,检测器温度260℃;H2流量40 mL·min-1,N2流量39 mL·min-1;空气流量450 mL·min-1。在此条件下,乙二醇和二甘醇的线性方程分别为YEG=3689.8X+2.24,YDEG=4053.2X+3.02;相关系数分别为0.9996,0.9934,样品的加标回收率分别为92.21%、99.15%,相对标准偏差为3.85%、4.76%。本方法适用于检测新型口服液体药用硬片中痕量乙二醇和二甘醇,该方法分离效果好、灵敏度高。3、实验比较了新型口服液体药用硬片中乙二醇和二甘醇在不同极性模拟液中的迁移情况,选择水、65%乙醇和正己烷作为模拟液,发现乙二醇和二甘醇易在强级性水模拟液中发生迁移。4、干燥法与卡尔费休法测定胶塞残余水分时,发现干燥法加热6小时的结果与卡尔费休法测定结果相当,建议将干燥法加热6小时后的结果作为冻干胶塞残余水分值,对20批胶塞测定时发现冻干胶塞中的残余水分失重比例均小于0.5%,建议将残余水分限度控制为不超过0.5%。对于干燥法与卡尔费休法结果不相同的,以卡尔费休法测定结果为准。

戴毅[9](2019)在《纸张及造纸辅料质量参数的快速检测与评价方法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纸或者纸板是一种丰富、可循环利用的环保纤维基材料,其现已经替代部分不可降解的石油基材料用于食品包装、机械装备、医疗以及建筑装饰等诸多领域。在纸张的诸多性质中,除了抗张、撕裂强度等机械性能外,纸张的其他性能如疏水性、疏油性、透湿性能、孔隙度等越来越受到重视。这些性质参数对纸张产品的印刷性能、过滤效率、食品的包装效果以及保证期等具有重要影响。目前,对于这些非机械性能的纸张参数(如疏水疏油性等)以及造纸辅料质量参数的检测方法,传统的标准方法存在检测过程繁琐、耗时、易受干扰、误差大等缺点。因此,为了解决纸张和造纸辅料关键性参数检测方法存在的缺陷及落后等问题,本论文主要开发了一系列快速准确的检测方法,此外,系统分析了国内外高档卷烟纸间的差异性,并构建了一种新的卷烟纸质量评价方法。具体结论如下:1.建立了一种利用X射线能谱法(EDS)快速无损检测卷烟纸中K和Na金属元素实际含量的半定量方法。EDS具有快速、无损检测的优点,可以有效提高测定卷烟纸中K和Na类助剂添加量的实验效率;利用相转化-压力效应的顶空气相色谱技术建立了快速检测纸张中碳酸钙含量的新方法。该方法不仅具有较高的准确度(相对标准偏差<2.28%)与精确度(相对偏差小于5.76%),还可以有效避免样品中其他金属元素的干扰,大大减少繁琐的预处理步骤,提高实验的效率。在工业化应用中,该方法还可实现对纸张中碳酸钙含量的快速批量检测。2.开发了一种利用顶空气相色谱技术定量测定食品纸基包装材料表面疏水度的方法,与参比方法相比,该方法具有更广的应用范围;然后基于与前者相同的原理,建立一种定量测定食品包装纸疏油度的方法。该方法具有较高的精确度与准确度,其不仅可以有效地避免纸张的本底颜色干扰实验的结果,还可实现纸基材料疏油程度的精准量化分析;建立了一种利用双示踪剂顶空气相色谱技术同时定量测定固体材料表面疏水疏油度的新方法。该方法不仅检测效率高,而且所得的数据可以更加直观反映出材料表面的疏水或者疏油程度。3.开发了一种利用多次抽提顶空气相色谱技术测定纸基材料透湿度的新方法。与传统的杯式法相比,该方法具有良好的精确度与准确性(RSDS<3.49%,R2=0.9755),不仅可以大幅度减少测定时间,提高检测效率,还可以用于测定不同温度下的纸张透湿度,这对于新材料的研究和实际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建立一种利用示踪剂顶空气相色谱技术准确测定纸张孔隙率的方法。与参考方法相比,该方法具有更好的准确度。4.利用单因素法分析了国内外进口优质卷烟纸与国内高档卷烟纸在原料种类、配比以及纤维形态参数间的差异性,结果发现国产卷烟纸的纤维平均宽度均低于进口高档卷烟纸的纤维平均宽度;利用SEM-EDS分析了国内外卷烟纸在表面形态、元素种类和含量的差异性,结果发现进口优质卷烟纸相比国内高档卷烟纸,其填料的分散性、均一性以及与纤维的交织程度更好,进口优质卷烟纸的K/Na比值低于国产卷烟纸的比值;利用多变量分析技术建立了一个评价各种纸张品质差异性和相似性的模型。该模型不仅可以用于研究国内卷烟纸与进口优质卷烟卷烟纸的品质差距,对相似程度进行量化分析,还可以识别采购卷烟纸品质的稳定性,对采购的卷烟纸品质进行量化的控制。这种多变量技术将对其他高端特种纸基材料的国产化研究与生产工艺的优化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5.利用相转化顶空气相色谱技术建立快速检测松香酸度的新方法,该方法具有较高的准确度和精确度(RSD<1.96%,相对标准偏差<7.14%)。与传统酸碱滴定法相比,本方法可以有效避免样品基质颜色的干扰和减少实验中滴定终点判断的误差;利用自动程序升温技术、多次抽提技术和原位示踪剂技术建立了一种准确测定松香的软化点的新方法,该方法具有良好的精密度,与传统的环球法相比,本方法操作简单便捷、操作干扰小且全程自动化控制;最后利用自动程序升温技术和示踪剂技术建立检测淀粉糊化温度的新方法,与两种标准注方法比较发现,该方法具有较高的灵敏度、重现性、可靠性以及适用范围(RSD<0.76%,相对标准偏差<4%)。

孙新玉[10](2018)在《可食性胶原蛋白/姜黄素活性缓释膜的制备、性质分析及对草鱼肉片保鲜的机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可食性食品包装膜是食品包装材料的一个重要分支,已经成为各国食品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研究热点。然而,单纯生物高分子基可食性包装膜的生物活性较差。添加茶多酚、植物精油、姜黄素等天然活性物质是改善生物高分子基可食性膜性能的一个重要途径。研究发现,直接将活性物质加入到可食性包装膜中,活性物质释放较快,膜的活性持续时间较短。因此,制备具有缓释性能的可食性活性包装膜变得尤为重要。本论文首先将天然抗氧化剂姜黄素与倍他环糊精结合制备姜黄素/倍他环糊精(CUR/βCD)乳液,其次将乳液与成膜基质材料鲢鱼皮胶原蛋白复合制备具有缓释性能的胶原蛋白活性复合膜,最后利用涂膜法研究了胶原蛋白活性涂层对草鱼肉片的保鲜。研究内容如下:(1)将姜黄素(CUR)与倍他环糊精(βCD)结合,制得了水包油型的CUR/βCD乳液,并确定了CUR/βCD的最佳比例。结果显示,CUR/βCD的最佳比例为1/4,CUR/βCD乳液显着提高了姜黄素的水溶性。(2)从鲢鱼皮中提取得到了胶原蛋白,以胶原蛋白为成膜基质,与CUR、βCD、CUR/βCD乳液复合,采用铸膜法制备了胶原蛋白基复合膜,研究了膜的光阻隔性能、水蒸气阻隔性能、抗氧化性能及其稳定性、姜黄素的释放、微观结构(SEM)、以及热封性能等。结果显示,与胶原蛋白/βCD膜相比较,胶原蛋白/CUR/βCD膜具有更好的光阻隔性、水蒸气阻隔性和抗氧化活性。与胶原蛋白/CUR膜相比较,胶原蛋白/CUR/βCD膜的抗氧化活性的稳定性更好,姜黄素释放更加缓慢。SEM结果表明,胶原蛋白/CUR/βCD活性膜具有光滑的表面结构和完整的断面结构。热封性研究结果表明,当姜黄素含量合适时,胶原蛋白/CUR/βCD复合膜具有较好的热封性能。(3)利用CUR/βCD乳液与鲢鱼鱼皮胶原蛋白制备了具有抗氧化和缓释性能的可食性涂层,用涂膜保鲜的方法研究了在4℃贮藏条件下该涂层对草鱼肉片的保鲜效果并分析了其保鲜机理,测定了鱼肉样品的质量损失、pH、挥发性盐基总氮(TVB-N)、过氧化值(PV)、酸败(TBA)、蛋白质降解、游离氨基酸以及微生物等指标。结果表明胶原蛋白基活性涂层能够降低草鱼肉片的质量损失、明显抑制鱼肉的脂质氧化和蛋白质的降解,较好地维持鱼肉的品质,达到了延长其货架期的目的。

二、检测食品包装印刷安全性的两种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检测食品包装印刷安全性的两种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生姜精油的抑菌活性及其在冷鲜牛肉保鲜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生姜概述
    1.2 生姜精油研究进展
        1.2.1 生姜精油简介
        1.2.2 提取方法
        1.2.3 生物活性
    1.3 生物复合薄膜概述
        1.3.1 定义及发展史
        1.3.2 生物复合薄膜成分
        1.3.3 生物复合薄膜种类
    1.4 冷鲜牛肉的概述
    1.5 课题研究意义与主要内容
        1.5.1 研究意义
        1.5.2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生姜精油提取工艺的研究及组分分析
    2.1 材料与仪器设备
        2.1.1 材料与试剂
        2.1.2 主要仪器设备
    2.2 实验内容与方法
        2.2.1 生姜预处理
        2.2.2 生姜精油萃取工艺流程
        2.2.3 精油提取率的计算
        2.2.4 生姜精油的保存
        2.2.5 提取工艺优化
        2.2.6 生姜精油的GC-MS分析
        2.2.7 数据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单因素试验分析
        2.3.2 响应面优化分析
        2.3.3 生姜精油GC-MS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生姜精油的抑菌活性及机制的研究
    3.1 材料与仪器设备
        3.1.1 材料与试剂
        3.1.2 主要仪器设备
    3.2 试验内容与方法
        3.2.1 细菌菌株活化
        3.2.2 生姜精油对四种细菌抑菌圈活性的测定
        3.2.3 生姜精油对四种细菌MIC和 MBC的测定
        3.2.4 细菌生长曲线的测定
        3.2.5 细菌膜电位的测定
        3.2.6 细菌菌体蛋白浓度的测定
        3.2.7 细菌菌体蛋白的SDS-PAGE电泳
        3.2.8 细菌细胞膜完整性的测定
        3.2.9 RNA的提取和实时荧光定量PCR
    3.3 数据分析
    3.4 结果与分析
        3.4.1 生姜精油抑菌活性的测定
        3.4.2 生姜精油最低抑菌浓度(MIC)及最低杀菌浓度(MBC)的测定
        3.4.3 不同浓度生姜精油对细菌生长曲线的影响
        3.4.4 生姜精油处理对细菌膜电位的影响
        3.4.5 生姜精油处理对细菌菌体蛋白浓度的影响
        3.4.6 生姜精油处理对细菌菌体蛋白SDS-PAGE电泳的影响
        3.4.7 生姜精油处理对细菌细胞膜完整性的影响
        3.4.8 生姜精油处理对细菌裂解相关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生姜精油复合薄膜在冷鲜牛肉保鲜中的研究
    4.1 材料与仪器设备
        4.1.1 材料与试剂
        4.1.2 主要试验仪器
    4.2 试验内容与方法
        4.2.1 薄膜制备
        4.2.2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4.2.3 薄膜的厚度及机械性能的测定
        4.2.4 薄膜水蒸气透过率的测定
        4.2.5 薄膜有效成分的迁移测定
        4.2.6 鲜牛肉预处理
        4.2.7 pH的测定
        4.2.8 色调角值的测定
        4.2.9 水分含量的测定
        4.2.10 脂肪氧化值的测定
        4.2.11 总微生物含量的测定
    4.3 结果与分析
        4.3.1 FT-IR光谱分析
        4.3.2 薄膜的厚度和机械性能分析
        4.3.3 薄膜的水蒸气透过率
        4.3.4 薄膜有效成分的迁移
        4.3.5 不同薄膜处理对冷鲜牛肉p H的影响
        4.3.6 不同薄膜处理对冷鲜牛肉色调角值的影响
        4.3.7 不同薄膜处理对冷鲜牛肉水分含量的影响
        4.3.8 不同薄膜处理对冷鲜牛肉脂肪氧化值(TBARS)的影响
        4.3.9 不同薄膜处理对冷鲜牛肉总微生物含量(TMAB)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2)咖啡壳酚酸化合物的光转换功能材料构建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咖啡
        1.1.1 咖啡工艺
        1.1.2 咖啡壳
    1.2 咖啡壳酚酸
        1.2.1 绿原酸类化合物
        1.2.2 其他酚酸
        1.2.3 咖啡壳酚酸的邻苯二酚
        1.2.4 咖啡壳酚酸与金属螯合的化学性质
        1.2.5 咖啡壳酚酸抗氧化性质
    1.3 光资源利用
        1.3.1 光诱导引发
        1.3.2 光热转化
        1.3.3 荧光碳点
    1.4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
    1.5 本论文创新点
2 咖啡壳中酚酸化合物的提取和成分分析
    2.1 引言
    2.2 咖啡壳提取物的提取与成分分析及表征
        2.2.1 实验仪器及药品
        2.2.2 实验步骤
        2.2.3 表征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甲醇提取物的成分分析
        2.3.2 甲醇提取物的结构分析
        2.3.3 碱溶酸沉提取物的成分分析
        2.3.4 碱溶酸沉提取物的结构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绿原酸仿生贻贝光引发水凝胶的制备及粘附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绿原酸粘附型水凝胶的制备及表征方法
        3.2.1 实验仪器及药品
        3.2.2 实验步骤
        3.2.3 表征方法
        3.2.4 粘附性能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绿原酸的氧化还原性能表征
        3.3.2 水凝胶的形成机理
        3.3.3 水凝胶的结构分析
        3.3.4 水凝胶的形貌分析
        3.3.5 水凝胶的力学性能表征
    3.4 粘附性能
        3.4.1 粘附能力
        3.4.2 粘附机理
        3.4.3 粘附应用
    3.5 本章小结
4 绿原酸光热转化材料的制备及盐水淡化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绿原酸光热转化材料的制备及性能表征方法
        4.2.1 实验仪器及药品
        4.2.2 实验步骤
        4.2.3 表征方法
        4.2.4 盐水淡化应用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绿原酸的金属螯合性能表征
        4.3.2 光热转化机理
        4.3.3 光热转化材料的结构分析
        4.3.4 光热转化材料的形貌表征
        4.3.5 光热转化材料的光稳定性能表征
        4.3.6 光热转化材料的光热转化性能表征
    4.4 盐水淡化
    4.5 本章小结
5 绿原酸荧光碳点的制备及复合膜检测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绿原酸荧光碳点及材料的制备及性能表征方法
        5.2.1 实验仪器及药品
        5.2.2 实验步骤
        5.2.3 表征方法
        5.2.4 食品检测实验
    5.3 结果与讨论
        5.3.1 荧光碳点的形貌表征
        5.3.2 荧光碳点的结构表征
        5.3.3 荧光碳点的抗氧化性分析
        5.3.4 荧光碳点的光学性质表征
        5.3.5 复合膜的结构分析
        5.3.6 复合膜的物理性能分析
        5.3.7 复合膜的光学性质
        5.3.8 复合膜的抗氧化性分析
        5.3.9 Al~(3+)增强荧光的机理
    5.4 复合膜的食品检测性能研究
        5.4.1 香蕉保鲜
        5.4.2 食物监测
    5.5 本章小结
6 咖啡壳碱溶酸沉提取物荧光碳点的制备及成像性能研究
    6.1 引言
    6.2 咖啡壳碱溶酸沉提取物荧光碳点的制备及性能表征方法
        6.2.1 实验仪器及药品
        6.2.2 实验步骤
        6.2.3 表征方法
        6.2.4 食品和生物成像性能研究
    6.3 结果与讨论
        6.3.1 结构分析
        6.3.2 结构表征
        6.3.3 光学性质
        6.3.4 抗氧化性分析
        6.3.5 细胞毒性分析
    6.4 食品和生物成像性能研究
        6.4.1 香蕉保鲜
        6.4.2 细胞成像
        6.4.3 活体成像
    6.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东北林业大学学术博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3)东北地区传统发酵豆酱中真菌区系及功能菌株的代谢组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1 绪论
    1.1 豆酱的起源及发展
        1.1.1 酱的起源
        1.1.2 制酱工艺的发展及传承
        1.1.3 豆酱的地域特点及风味
        1.1.4 豆酱的研究进展
    1.2 豆酱的营养及价值
    1.3 真菌发酵
        1.3.1 丝状真菌与酵母
        1.3.2 豆类发酵制品
    1.4 代谢组学技术
        1.4.1 核磁共振波谱法
        1.4.2 质谱分析法
        1.4.3 食品代谢组学
    1.5 本文主要研究思路
        1.5.1 选题依据
        1.5.2 研究目的及内容
2 传统发酵豆酱中真菌多样性的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样品的采集
        2.2.2 试剂与仪器
        2.2.3 豆酱中真菌的分离
        2.2.4 真菌的标准培养
        2.2.5 形态学鉴定
        2.2.6 分子生物学鉴定
        2.2.7 高通量微生物多样性测序
    2.3 结果与讨论
        2.3.1 从传统发酵豆酱中分离到的真菌类群
        2.3.2 高通量微生物多样性测序获得的微生物类群
        2.3.3 讨论
    2.4 本章小结
3 传统发酵豆酱中发酵功能菌株的筛选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菌株来源
        3.2.2 试剂
        3.2.3 仪器
        3.2.4 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产蛋白酶菌株的筛选结果
        3.3.2 产α-淀粉酶菌株的筛选结果
        3.3.3 产脂肪酶菌株的筛选结果
        3.3.4 讨论
    3.4 本章小结
4 单菌发酵豆酱的理化指标分析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菌株来源
        4.2.2 试剂
        4.2.3 仪器
        4.2.4 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含水量的测定结果
        4.3.2 总酸和pH的测定结果
        4.3.3 氨基酸态氮的测定结果
        4.3.4 还原糖的测定结果
        4.3.5 粗脂肪的测定结果
        4.3.6 黄曲霉毒素的测定结果
        4.3.7 讨论
    4.4 本章小结
5 菌株HGPA20和GQ1-3单菌发酵豆酱的代谢组学研究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样品来源
        5.2.2 试剂
        5.2.3 仪器
        5.2.4 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菌株GQ1-3和HGPA20发酵体系中的代谢产物
        5.3.2 PCA与OPLS-DA
        5.3.3 差异代谢物的筛选
        5.3.4 差异代谢物的代谢通路分析
        5.3.5 讨论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4)合成化学品的动态物质流和生态风险研究 ——以中国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研究进展及选题依据
    1.1 邻苯二甲酸(2-乙基)己酯(DEHP)简介
        1.1.1 DEHP性质
        1.1.2 DEHP应用概况
        1.1.3 DEHP对人体健康和环境的影响
        1.1.4 DEHP污染现状
        1.1.5 DEHP国内外管理政策
    1.2 物质流分析概念、方法及研究进展
        1.2.1 物质流分析概念
        1.2.2 研究方法
        1.2.3 研究进展
    1.3 生态风险评价概念、框架及研究进展
        1.3.1 生态风险评价概念
        1.3.2 生态风险评价框架
        1.3.3 中国邻苯二甲酸酯的生态风险评价
    1.4 本论文的选题依据、研究目的、内容和技术路线
        1.4.1 选题依据
        1.4.2 研究目的和内容
        1.4.3 技术路线
2 DEHP动态物质流分析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模型框架
        2.2.2 数据编译与计算
        2.2.3 不确定性分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DEHP的流量和存量
        2.3.2 DEHP排放量
        2.3.3 国内外对比
    2.4 小结
3 DEHP多介质环境模型
    3.1 引言
    3.2 材料和方法
        3.2.1 模型输入参数
        3.2.2 模型求解
        3.2.3 灵敏度分析和不确定性分析
    3.3 结果与讨论
    3.4 小结
4 DEHP生态风险评价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毒性数据筛选
        4.2.2 生态风险评价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预测无效应浓度
        4.3.2 生态风险评价
    4.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动态物质流分析数据
附录 B 生态风险评价数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5)典型造纸湿部化学品质量参数的检测及过程评价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造纸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1.1.2 我国造纸化学品市场分析
        1.1.3 我国造纸化学品市场质量管理现状
    1.2 造纸湿部化学品分类及其作用
    1.3 湿部关键化石基/合成类助剂的介绍
        1.3.1 烷基烯酮二聚体
        1.3.2 聚酰胺多胺环氧氯丙烷树脂
        1.3.3 聚丙烯酰胺
    1.4 湿部关键生物质基助剂的介绍
        1.4.1 淀粉及其醚化衍生物
        1.4.2 壳聚糖及其羧化衍生物
        1.4.3 羧甲基纤维素与纳米纤维素
    1.5 湿部化学品关键质量参数评价方法的研究现状
        1.5.1 AKD定量分析的研究现状
        1.5.2 PAE树脂的质量安全评估
        1.5.3 生物质基化学品的取代度或脱乙酰度定量分析
    1.6 顶空分析技术
        1.6.1 顶空分析技术发展历程
        1.6.2 静态顶空分析技术的原理
        1.6.3 静态顶空分析的基本理论及分配系数的影响因素
        1.6.4 静态顶空分析的常用技术及其在制浆造纸工业中的应用
    1.7 紫外-可见光谱技术
        1.7.1 紫外-可见光谱技术的基本原理
        1.7.2 紫外-可见光谱的常用技术及其在制浆造纸领域的应用
    1.8 本论文的目的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1.8.1 本论文的目的意义
        1.8.2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造纸湿部化学品水分或有效含量检测新方法的建立
    2.1 双波长紫外光谱技术测定聚酰胺多胺环氧氯丙烷树脂溶液的有效固含量
        2.1.1 前言
        2.1.2 实验部分
        2.1.3 结果与讨论
        2.1.4 本节小结
    2.2 基于离子液体辅助顶空气相色谱技术测定烷基烯酮二聚体乳液的有效含量
        2.2.1 前言
        2.2.2 实验部分
        2.2.3 结果与讨论
        2.2.4 本节小结
    2.3 基于示踪剂光谱衰减技术快速测定羧甲基纤维素水溶液的浓度
        2.3.1 前言
        2.3.2 实验部分
        2.3.3 结果与讨论
        2.3.4 本节小结
    2.4 基于多次抽提顶空气相色谱技术测定聚丙烯酰胺的水分含量
        2.4.1 前言
        2.4.2 实验部分
        2.4.3 结果与讨论
        2.4.4 本节小结
第三章 造纸湿部关键生物质基化学品脱乙酰度或取代度测定新方法的建立
    3.1 基于顶空分步滴定技术测定壳聚糖的脱乙酰度
        3.1.1 前言
        3.1.2 实验部分
        3.1.3 结果与讨论
        3.1.4 本节小结
    3.2 基于相反应顶空气相色谱技术同时测定羧甲基壳聚糖的取代度和脱乙酰度
        3.2.1 前言
        3.2.2 实验部分
        3.2.3 结果与讨论
        3.2.4 本节小结
    3.3 基于多波长光谱技术测定纳米纤维素的羧基含量
        3.3.1 前言
        3.3.2 实验部分
        3.3.3 结果与讨论
        3.3.4 本节小结
    3.4 基于离子交换的可见光谱技术测定阳离子淀粉的取代度
        3.4.1 前言
        3.4.2 实验部分
        3.4.3 结果与讨论
        3.4.4 本节小结
第四章 聚酰胺多胺环氧氯丙烷树脂溶液中有害氯组分检测新方法的建立
    4.1 基于常规顶空气相色谱技术测定聚酰胺多胺环氧氯丙烷树脂溶液中挥发性有机氯含量
        4.1.1 前言
        4.1.2 实验部分
        4.1.3 结果与讨论
        4.1.4 本节小结
    4.2 基于相反应顶空气相色谱技术测定聚酰胺多胺环氧氯丙烷树脂溶液中3-氯-1,2-丙二醇含量
        4.2.1 前言
        4.2.2 实验部分
        4.2.3 结果与讨论
        4.2.4 本节小结
第五章 相关化学品物化参数检测及合成与使用过程控制评价方法的建立
    5.1 基于多次抽提自动顶空气相色谱技术测定烷基烯酮二聚体蜡片的熔点
        5.1.1 前言
        5.1.2 实验部分
        5.1.3 结果与讨论
        5.1.4 本节小结
    5.2 烷基烯二聚物乳液在储存和造纸工艺过程中的水解动力学研究
        5.2.1 前言
        5.2.2 实验部分
        5.2.3 结果与讨论
        5.2.4 本节小结
    5.3 用于聚酰胺多胺环氧氯丙烷树脂合成工艺控制的紫外光谱技术
        5.3.1 前言
        5.3.2 实验部分
        5.3.3 结果与讨论
        5.3.4 本节小结
结论与展望
    本论文的主要结论
    本论文的创新之处
    对未来工作的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6)提取类生化药物的关键质量指标研究及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说明
第1章 绪论
    1.1 提取类生化药物的特点
    1.2 提取类生化药物的生产管理与质量控制存在的问题
    1.3 提取类生化药物的质量标准现状与存在问题
    1.4 本课题的立项意义和研究内容
第2章 尿激酶与注射用尿激酶的关键质量指标研究与应用
    2.1 前言
        2.1.1 临床用途
        2.1.2 生产工艺
        2.1.3 原料的质量标准现状和存在问题
        2.1.4 制剂的质量标准现状和存在问题
    2.2 尿激酶分子组分比研究
        2.2.1 仪器与试药
        2.2.2 分子排阻色谱法研究
        2.2.3 毛细管电泳法研究
        2.2.4 三种测定尿激酶分子组分比的方法比较
        2.2.5 结论
    2.3 注射用尿激酶分子组分比研究
        2.3.1 仪器与试药
        2.3.2 实验方法
        2.3.3 结果与讨论
        2.3.4 结论
    2.4 尿激酶与注射用尿激酶的效价测定研究
        2.4.1 仪器与试药
        2.4.2 实验方法
        2.4.3 结果与讨论
        2.4.4 结论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胰酶肠溶片的关键质量指标研究与应用
    3.1 前言
        3.1.1 临床用途
        3.1.2 生产工艺
        3.1.3 制剂的质量标准现状和存在问题
    3.2 溶出度研究
        3.2.1 仪器与试药
        3.2.2 实验方法
        3.2.3 结果与讨论
        3.2.4 结论
    3.3 胰脂肪酶效价测定研究
        3.3.1 仪器与试药
        3.3.2 实验方法
        3.3.3 结果与讨论
        3.3.4 结论
    3.4 种属鉴定和病毒检测研究
        3.4.1 仪器与试药
        3.4.2 种属鉴定
        3.4.3 猪细小病毒检测
        3.4.4 结论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磷脂的关键质量指标研究与应用
    4.1 前言
        4.1.1 磷脂的结构组成
        4.1.2 磷脂的功能和用途
        4.1.3 磷脂的质量标准现状和存在问题
    4.2 磷脂组成研究
        4.2.1 仪器与试药
        4.2.2 实验方法
        4.2.3 结果与讨论
        4.2.4 结论
    4.3 脂肪酸组成研究
        4.3.1 仪器与试药
        4.3.2 实验方法
        4.3.3 结果与讨论
        4.3.4 结论
    4.4 甾醇组成研究
        4.4.1 仪器与试药
        4.4.2 实验方法
        4.4.3 结果与讨论
        4.4.4 结论
    4.5 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
        4.5.1 聚类分析
        4.5.2 主成分分析
        4.5.3 结论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琥珀酰明胶注射液的关键质量指标研究与应用
    5.1 前言
        5.1.1 临床用途
        5.1.2 生产工艺
        5.1.3 制剂的质量标准现状和存在问题
    5.2 分子量与分子量分布研究
        5.2.1 仪器与试药
        5.2.2 实验方法
        5.2.3 结果与讨论
        5.2.4 结论
    5.3 热原检测研究
        5.3.1 仪器与试药
        5.3.2 实验方法
        5.3.3 结果与讨论
        5.3.4 结论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提取类生化药物的质量评价策略与质量控制技术要求
    6.1 前言
    6.2 提取类生化药物的质量评价策略
    6.3 提取类生化药物的质量控制技术要求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创新性分析
对进一步研究工作的设想和建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专利申请
致谢

(7)产品运输包装系统的加速随机振动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加速随机振动试验
    1.2 运输道路信号的采集和分析研究进展
    1.3 实验室信号模拟和再现研究进展
    1.4 产品疲劳损伤和寿命评估研究进展
    1.5 加速随机振动试验研究进展
    1.6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
第2章 随机过程基本理论
    2.1 引言
    2.2 随机过程的统计参数和分类
    2.3 随机过程谱参数
    2.4 线性系统对于平稳随机过程的响应
    2.5 单轴和多轴随机振动激励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多轴激励下产品的加速随机振动试验方法
    3.1 引言
    3.2 多轴激励下产品的加速随机振动试验理论
    3.3 产品加速随机振动试验步骤
    3.4 验证实验
    3.5 有限元算例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单轴激励下运输包装系统的加速随机振动试验方法
    4.1 引言
    4.2 单轴激励下的运输包装系统加速随机振动试验理论
    4.3 加速随机振动试验步骤
    4.4 验证实验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瓦楞纸箱振动疲劳失效和G_(rms)-N曲线
    5.1 引言
    5.2 受载瓦楞纸箱运输包装分析模型
    5.3 瓦楞纸箱整体损伤评估
    5.4 瓦楞纸箱振动疲劳性能
    5.5 G_(rms)-N曲线
    5.6 瓦楞纸箱加速随机振动实验步骤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印刷油墨振动磨损及G_(rms)-N曲线
    6.1 引言
    6.2 印刷磨损装置
    6.3 油墨磨损量的测定方法
    6.4 实验设计
    6.5 油墨振动磨损
    6.6 G_(rms)-N曲线
    6.7 印刷图像磨损加速随机振动实验方法
    6.8 关于激励谱频率范围对部件响应影响的讨论
    6.9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Ⅰ
附录Ⅱ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8)药品包装材料和容器质量控制标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写词表
第一章 引言
    1 药品包装材料分类及安全问题
        1.1 塑料类药品接触材料
        1.2 橡胶类药品包装材料
        1.3 玻璃类药品包装材料
    2 药品包装材料中有害物质的分析方法
        2.1 气相色谱法
        2.2 高效液相色谱法
        2.3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
        2.4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
    3 选题依据与课题设计思路
        3.1 选题依据
        3.2 课题设计思路
第二章 新型口服液体药用硬片的安全性质量标准研究
    第一节 残留溶剂的测定方法研究
        1 实验部分
        1.1 主要试剂与仪器
        1.2 样品采集与存放
        1.3 色谱条件
        1.4 标准曲线的配制
        1.5 重复性试验
        1.6 精密度试验
        1.7 回收率试验
        1.8 样品分析
        2 结果与讨论
        2.1 色谱条件的优化
        2.2 标准曲线和检出限
        2.3 重复性
        2.4 精密度
        2.5 回收率
        2.6 样品测定
        3 小结
    第二节 降解产物残留量测定及其迁移试验研究
        1 实验部分
        1.1 主要试剂与仪器
        1.2 萃取条件
        1.3 色谱条件
        1.4 标准曲线的配制
        1.5 重复性实验
        1.6 精密度实验
        1.7 回收率实验
        1.8 稳定性实验
        1.9 样品含量测定
        1.10 迁移实验
        2 结果与讨论
        2.1 萃取剂的选择
        2.2 萃取方法的考察
        2.3 色谱条件的优化
        2.4 标准曲线和检出限
        2.5 重复性
        2.6 精密度
        2.7 回收率
        2.8 稳定性
        2.9 样品测定
        2.10 迁移实验结果
        3 小结
第三章 注射用冷冻干燥用卤化丁基橡胶塞残留水分测定方法研究
    1 实验部分
        1.1 主要试剂与仪器
        1.2 样品采集与存放
        1.3 胶塞前处理
        1.4 卡尔费休法
        1.5 干燥法
    2 结果与讨论
        2.1 胶塞前处理的考察
        2.2 卡尔费休法方法学考察
        2.3 两种方法的比较
    3 小结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答辩委员会名单

(9)纸张及造纸辅料质量参数的快速检测与评价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纸张材料的市场发展概括
        1.1.2 纸张的结构特点
        1.1.3 纸张材料的种类和性质
    1.2 纸张性能参数与辅料质量评价方法的研究状况
        1.2.1 纸张性能参数的研究及表征方法
        1.2.2 造纸用辅料的性能及表征方法的研究
    1.3 现代仪器分析技术在造纸过程中的应用
        1.3.1 紫外-可见光谱分析技术
        1.3.2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技术
        1.3.3 X射线能谱分析技术
    1.4 顶空分析技术
        1.4.1 顶空分析技术的发展历程
        1.4.2 顶空分析技术的原理
        1.4.3 静态顶空气相色谱分析技术的影响因素
        1.4.4 静态顶空分析的常用技术及在制浆造纸领域中的应用
    1.5 多变量分析技术的原理及其在制浆造纸领域中应用
        1.5.1 多变量分析技术的原理与分类
        1.5.2 多变量分析技术在制浆造纸领域中的应用研究
    1.6 本论文的目的意义与主要研究内容
        1.6.1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1.6.2 本论文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纸张中无机金属离子及碳酸钙含量的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
    2.1 基于X射线能谱检测卷烟纸中钾和钠元素含量
        2.1.1 前言
        2.1.2 实验部分
        2.1.3 结果与讨论
    2.2 基于相转化—顶空压力效应技术检测纸张中碳酸钙含量
        2.2.1 前言
        2.2.2 实验部分
        2.2.3 结果与讨论
    2.3 小结
第三章 纸基材料界面疏水、疏油特性定量分析方法的建立
    3.1 基于顶空气相色谱技术定量检测纸张的疏水性
        3.1.1 前言
        3.1.2 实验部分
        3.1.3 结果与讨论
    3.2 基于示踪剂-顶空气相技术定量检测纸张的疏油性
        3.2.1 前言
        3.2.2 实验部分
        3.2.3 结果与讨论
    3.3 基于双示踪剂顶空气相技术同时定量检测固体材料表面的双疏性能
        3.3.1 前言
        3.3.2 实验部分
        3.3.3 结果与讨论
    3.4 结论
第四章 纸基材料介观性质定量分析方法的建立
    4.1 基于多次抽提顶空气相色谱技术高效测定纸张的透湿度
        4.1.1 前言
        4.1.2 实验部分
        4.1.3 结果与讨论
    4.2 基于示踪剂顶空气相技术检测纸张的孔隙率
        4.2.1 前言
        4.3.2 实验部分
        4.2.3 结果与讨论
    4.3 结论
第五章 多变量分析技术评价纸张的品质差异性
    5.1 基于单因素法研究各种纸张中纤维特征与表面特性的差异性
        5.1.1 前言
        5.1.2 实验部分
        5.1.3 结果与讨论
    5.2 基于多变量技术定量分析各种纸张的相似性与差异性
        5.2.1 前言
        5.2.2 实验部分
        5.2.3 结果与讨论
    5.3 结论
第六章 快速检测造纸辅料特性参数方法的建立
    6.1 基于相转化顶空气相色谱技术检测固体松香的酸度
        6.1.1 前言
        6.1.2 实验部分
        6.1.3 结果与讨论
    6.2 基于顶空阶梯升温技术检测固体松香的软化点
        6.2.1 前言
        6.2.2 实验部分
        6.2.3 结果与讨论
        6.2.4 方法的评估
    6.3 基于顶空阶梯升温技术检测淀粉的糊化行为
        6.3.1 前言
        6.3.2 实验部分
        6.3.3 结果与讨论
    6.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10)可食性胶原蛋白/姜黄素活性缓释膜的制备、性质分析及对草鱼肉片保鲜的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食品包装材料
        1.1.1 食品包装材料的研究意义
        1.1.2 食品包装材料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1.1.3 食品包装的发展趋势
    1.2 可食性包装材料
        1.2.1 可食性包装材料简介
        1.2.2 可食性包装膜
        1.2.3 可食性膜的制备方法及其保鲜应用
        1.2.4 可食性膜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1.3 乳液
        1.3.1 乳液的简介
        1.3.2 乳液的制备
        1.3.3 水包油型(O/W)乳液
    1.4 草鱼概况
        1.4.1 草鱼
        1.4.2 草鱼营养价值
        1.4.3 研究草鱼肉片保鲜方法的重要性
    1.5 课题来源及研究意义
    1.6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姜黄素/倍他环糊精乳液的制备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试剂
        2.1.3 实验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姜黄素/倍他环糊精乳液的制备
        2.2.2 粒径的测定
        2.2.3 姜黄素与倍他环糊精最佳比的确定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姜黄素的水溶性变化
        2.3.2 粒径分布及最佳芯壁比(CUR/βCD)
    2.4 小结
第三章 可食性胶原蛋白/姜黄素缓释膜的制备
    3.1 实验材料与仪器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试剂
        3.1.3 实验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鲢鱼鱼皮胶原蛋白的提取
        3.2.2 胶原蛋白/姜黄素抗氧化膜的制备
        3.2.3 膜厚度的测定
        3.2.4 机械性能的测定
        3.2.5 膜的水分含量及水溶性的测定
        3.2.6 水蒸气透过率(WVP)的测定
        3.2.7 透光率(T%)和不透明度
        3.2.8 微观结构分析
        3.2.9 傅里叶表面衰减全反射变换红外光谱(FTIR-ATR)
        3.2.10 膜抗氧化性能及其稳定性检测
        3.2.11 姜黄素的释放
        3.2.12 膜的热封性能的测试
    3.3 统计学方法
    3.4 结果与讨论
        3.4.1 膜的厚度
        3.4.2 膜的机械性能
        3.4.3 膜的水分含量(WC)和水溶性(WS)
        3.4.4 膜的水蒸气透过率(WVP)
        3.4.5 膜的透光率(T%)和不透明度
        3.4.6 膜的微观结构
        3.4.7 膜的傅里叶表面衰减全反射变换红外光谱(FTIR-ATR)
        3.4.8 膜抗氧化性能及其稳定性
        3.4.9 姜黄素的释放
        3.4.10 膜的热封性能
    3.5 小结
第四章 胶原蛋白活性膜对草鱼肉片保鲜的机理研究
    4.1 实验材料与仪器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试剂
        4.1.3 实验仪器
    4.2 实验方法
        4.2.1 胶原蛋白基活性涂层的制备
        4.2.2 草鱼肉片的制备及样品处理
        4.2.3 质量损失
        4.2.4 pH的测定
        4.2.5 挥发性盐基总氮(TVB-N)的测定
        4.2.6 过氧化值(PV)的测定
        4.2.7 酸败程度(TBA值)的测定
        4.2.8 高盐溶性蛋白质的SDS-PAGE和质谱鉴定分析
        4.2.9 游离氨基酸含量的测定
        4.2.10 微生物的测定
    4.3 统计学方法
    4.4 结果与讨论
        4.4.1 质量损失
        4.4.2 pH的变化
        4.4.3 挥发性盐基总氮(TVB-N)的变化
        4.4.4 过氧化值(PV)的变化
        4.4.5 酸败(TBA值)的变化
        4.4.6 高盐溶性蛋白质的变化
        4.4.7 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变化
        4.4.8 微生物含量的变化
    4.5 小结
结论与创新
    1. 结论
    2. 创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检测食品包装印刷安全性的两种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生姜精油的抑菌活性及其在冷鲜牛肉保鲜中的应用研究[D]. 王鑫. 合肥工业大学, 2021(02)
  • [2]咖啡壳酚酸化合物的光转换功能材料构建与性能研究[D]. 张馨月. 东北林业大学, 2021
  • [3]东北地区传统发酵豆酱中真菌区系及功能菌株的代谢组学研究[D]. 孙晓东.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1)
  • [4]合成化学品的动态物质流和生态风险研究 ——以中国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为例[D]. 崔蕴晗.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2)
  • [5]典型造纸湿部化学品质量参数的检测及过程评价方法的研究[D]. 闫宁.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1)
  • [6]提取类生化药物的关键质量指标研究及其应用[D]. 郑璐侠. 中国医药工业研究总院, 2020(05)
  • [7]产品运输包装系统的加速随机振动试验研究[D]. 王立军. 暨南大学, 2019(03)
  • [8]药品包装材料和容器质量控制标准研究[D]. 吴倩.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19
  • [9]纸张及造纸辅料质量参数的快速检测与评价方法的研究[D]. 戴毅.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10]可食性胶原蛋白/姜黄素活性缓释膜的制备、性质分析及对草鱼肉片保鲜的机理研究[D]. 孙新玉. 福州大学, 2018(03)

标签:;  ;  ;  ;  ;  

检验食品包装印刷安全性的两种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