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连采机的遥控配接方式及国产配套的可能性(论文文献综述)
叶杰杰[1](2019)在《EBZ160掘进机截割部行星减速器优化》文中研究表明掘进机作为煤巷综掘工作面的主要设备,其工作环境复杂恶劣,截割部行星减速器经常受损,进而影响综掘工作面的正常生产。为解决这一问题,提升整机的可靠性,本文围绕西安煤矿机械有限公司EBZ160掘进机,对截割部行星减速器结构进行优化设计,强度分析以及模态分析,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确定EBZ160掘进机行星减速器结构优化设计总体方案,采用粒子群算法对截割减速器结构进行优化设计,获得该减速器结构的相关参数,利用Pro/E建模软件对掘进机行星减速器的主要零件进行三维建模。建立EBZ160掘进机截割减速器动力学仿真模型,依次对空载工况、恒载扭矩工况和变载扭矩工况进行动力学仿真分析。利用ABAQUS有限元分析软件对优化后的EBZ160掘进机减速器关键零件行星架进行非线性接触分析,研究正常工况条件下减速器行星架的强度及变形情况。针对优化后的掘进机截割部行星减速齿轮传动系统,使用ABAQUS的模态分析功能模块,对一级行星减速和二级行星减速传动机构分别进行有限元模态分析,得到其前十二阶的模态频率和模态振型,分析行星减速系统的固有特性频率和振动形式,为掘进机截割部行星减速器的设计和研发工作提供了参考。
陈浜[2](2018)在《基于视觉计算的煤岩识别方法研究》文中认为煤炭作为工业之粮食,一直以来都是我国主体能源。近年来,我国正在大力推进煤炭供给侧改革,倡导发展清洁能源,煤炭消费比重不断下降。然而,我国富煤缺油少气的资源禀赋决定了,我国以煤炭为主体能源的基本格局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难以改变。煤岩自动识别是一个公开的国际性难题,它是实现煤炭智能开采与加工的关键技术之一,它的突破有望使采煤机滚筒自动调高、综采放顶煤过程控制和选煤厂煤矸快速分选直接受益。传统的煤岩识别方法普遍存在效果欠佳、稳定性差、应用范围小等问题。鉴于煤岩的视觉差异明显,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51134024)、国家重点研发计划(NO.2016YFC0801800)以及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863计划)(NO.2012AA062203)等经费的支持下,本研究从视觉计算的角度进行了煤岩识别新方法的一些有益探索,其主要贡献和创新点如下:1)提出了一种基于小波域非对称广义高斯分布统计模型的煤岩识别方法。首先,对煤岩图像进行多级离散小波变换,得到若干个中高频小波子带。然后,采用非对称广义高斯分布统计模型分别对这些子带的系数分布进行建模,通过最大似然估计得到模型的各个参数。最后,以推导得到的关于非对称广义高斯分布的相对熵表达式为相似性测度,完成煤岩类别判定。多组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所达到的准确识别率比其他同类方法更令人满意。鉴于此,对该方法作了进一步的改进,把离散小波变换换成了方向可选余地更大、旋转不变性更强的可控塔式分解。进一步的实验结果表明,改进后的煤岩识别方法在准确识别率方面比改进前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对于煤岩图像中高频小波子带或者可控方向子带的系数分布,采用非对称广义高斯分布统计建模是合理的。此外,实验结果还显示这两种煤岩识别方法均满足实时性要求。2)提出了一种基于双树复小波变换和广义伽玛分布统计模型的有效煤岩识别方法。首先,对煤岩图像进行多级双树复小波变换,得到若干个方向子带。接着,为了减少因样本发生旋转而引起方向子带相似性错位比对,提出了一种简单而又有效的旋转不变增强策略,即对每一级双树复小波变换产生的6个方向子带按绝对系数的均值和方差之积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然后,采用广义伽玛分布统计模型对这些子带的绝对系数进行建模,借助一种基于尺度独立形状估计方程的广义伽玛分布参数估计方法确定模型的各个参数。最后,以推导得到的关于广义伽玛分布的相对熵表达式为相似性测度,完成煤岩类别判定。多组交叉验证实验和随机抽样实验的结果均表明:与其他同类方法相比,该方法在准确识别率方面的表现更令人满意。旋转不变增强策略的提出和引入,一方面,有利于准确识别率的进一步提高,另一方面,使工程技术人员可以更加灵活地在准确识别率和运行时间、占用存储量这三者之间作出折中权衡。此外,实验结果还可以证实,对于煤岩图像双树复小波方向子带的绝对系数分布,采用广义伽玛分布统计建模是可行的。3)把最新的基于中值滤波的鲁棒扩展局部二值模式(RELBP)引入煤岩识别领域,由于面向类别判定的煤岩图像的RELBP各特征的重要程度分布具有不平衡性,也就是说面向类别判定的关于煤岩图像RELBP特征重要性的权重矩阵是结构化稀疏的,在分别推导最小二乘回归模型和正则化相关熵模型各自所涉及的优化问题求解的基础上,相继提出了一种通过最小二乘回归优选RELBP的有效煤岩识别方法和另一种基于RELBP和正则化相关熵模型的有效煤岩识别方法。首先,提取煤岩图像的多尺度RELBP原始特征向量。接着,基于训练样本的RELBP原始特征向量,建立一个最小二乘回归模型或者正则化相关熵模型,并通过求解该模型所涉及的优化问题获取能够尽可能地保持原始特征向量较强判别性的优选模式。然后,根据这些优选模式,从RELBP原始特征向量中抽取得到RELBP优选特征向量。最后,通过计算优选特征向量之间的χ2距离来完成煤岩识别任务。多组交叉验证实验结果表明,这两种方法的准确识别率均高出绝大多数其他方法一大截,略高于直接采用RELBP原始特征向量进行煤岩识别的最新方法(记为RELBP方法)。多组随机抽样实验结果表明,在准确识别率方面,这两种方法和RELBP方法是基本相当的或者说是可比较的,但是与除此以外的其他方法相比还是高出不少。不得不提的是,与RELBP方法相比,这两种方法的占用存储量有不同程度的减少。最小二乘回归模型或者正则化相关熵模型所涉及的优化问题的求解比较耗时,然而它是在样本训练阶段的离线状态下完成的,因此不会对方法的实时性造成不利影响。4)虽然RELBP是一种很新的图像特征描述子,但是其参数设置有些繁琐、运算过程比较耗时。于是,把研究目光转向了另一种可判别性还算可以但运算速度更快的图像特征描述子——完备局部二值模式(CLBP)。如果按照默认的参数设置建议,那么提取得到的CLBP原始特征向量的维度非常高,远高于采用默认参数获得的RELBP原始特征向量。针对该问题,试图对煤岩图像的CLBP原始特征向量进行某些变换,先后提出了一种支持向量诱导字典学习CLBP的煤岩识别方法和另一种基于CLBP类别明确重构残差的煤岩识别方法。前者的基本流程为:首先,提取煤岩图像的多尺度CLBP特征向量;接着,在样本训练阶段,对已知类别训练样本的CLBP特征向量进行支持向量诱导字典学习,得到一组煤岩表征字典、煤岩类别权向量和偏移量,该过程的完成不仅要求训练样本CLBP特征向量的字典表示即编码向量具有一定的稀疏性,还要求它们尽可能地线性可分;然后,在样本测试阶段,计算测试样本CLBP特征向量对于煤岩表征字典的编码向量;最后,采用以煤岩类别权向量和偏移量为参数的线性判别函数完成对测试样本编码向量的类别判定。后者的基本流程为:首先,提取煤岩图像的多尺度CLBP特征向量;然后,在样本训练阶段,对已知类别训练样本的CLBP特征向量进行成对投影字典学习,得到多组类别明确的成对字典——综合型字典和解析型字典,其中每一种类别分别对应一组成对字典;最后,在样本测试阶段,分别采用各种类别对应的成对字典重构测试样本CLBP特征向量,把获得最小重构残差所采用的成对字典所对应的类别作为煤岩识别的最终结果。多组交叉验证实验和随机抽样实验的结果均表明,这两种方法的识别效果均好于其他方法。尤其在训练样本不充足的随机抽样实验条件下,它们仍然能够达到很高的准确识别率。尽管这这两种方法所涉及的支持向量诱导字典学习和成对投影字典学习都比较耗时,但它们都是在样本训练阶段完成的。因此,这两种方法是否满足实时性要求完全取决于CLBP特征提取和煤岩类别判定。多组实验结果显示,无论在交叉验证实验条件下还是在随机抽样实验条件下,这两种方法完全可以实时在线运行。此外,它们的占用存储量均与训练样本数量无关,这一优势在一定程度上给将来针对它们的硬件系统集成带来了便利,因为嵌入了这两种方法的硬件系统能够很好地适应训练样本数量随着时间推移会发生动态变化的工作场合。
郭锐[3](2016)在《大型载重车联合作业液压系统群可靠性增长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大型工程运输车辆通常是指大型液压载重车,其额定载重不但质量大,尺寸也大,是具有电液驱动、转向和升降一体的专用特种车辆,具有机动灵活、高稳定性以及高通过性等特点,广泛应用于高铁建设、船舶工业、公路桥梁、海洋工程、石油化工、冶金工程、航天航空、军事工业及大型设备物流等领域中,是各领域工程中新的工法施工和特大型装备运输必不可少的关键设备。常见的大型液压载重车有自行式液压平板车、运梁车、提梁机、抱罐车、框架车、铁水车、自行式模块车、轴线车等,随着各领域制造工艺和装配水平的不断提高,设备单体不断向超长、超高、超重方向发展,单台载重车已无法满足需要,利用大型液压载重车多车联合作业(并车)模式的使用量急剧增加,目前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工程装备大型化的发展,单一液压载重车以满足不了运输要求,因此需要通过多个液压载重车联合作业的形式以达到运输目的。对于大型液压载重车的寿命预测与可靠性增长技术是系统工程设计过程中的重要研究内容,对于系统工程的可靠运行、性能提升有重要意义。在这种系统中,往往存在多个相同或相似的子系统,所有子系统面向的是同一复杂载荷,因此我们提出系统群概念,并针对单一液压载重的液压系统群以及多台联合作业时液压系统群的可靠性研究,并通过分析子系统的可靠性增长规划从而实现系统群的可靠性增长需求,建立系统群可靠性增长的集成评价模型,从而达到对系统群的寿命预测以及修正。本文主要研究系统群的定义与识别,液压载重车系统群的应用,大型液压载重车联合作业系统群的应用,系统群可靠性增长理论及寿命预测。
李东印[4](2012)在《科学采矿评价指标体系与量化评价方法》文中提出科学采矿是在安全、环保前提下,最大限度地高效采出煤炭资源的开采技术,是人类认识自然和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理念的升华,是采矿技术、发展方式,乃至煤炭行业命运的重大变革,是一种全新的采矿模式,科学采矿必将对煤炭工业的未来产生深远影响。为推动科学采矿的进一步发展,亟待建立科学采矿的评价指标体系及量化评价方法。针对我国煤炭开采引发的资源、环境、安全、社会经济文化等问题,在系统分析煤炭开采历史演化进程的基础上,根据钱鸣高院士等前人的研究成果,提出了以“安全开采、绿色开采、高采出率开采、集约化高效开采、智能化开采和完全成本开采”等6个反映科学采矿的核心内涵指标,及对科学采矿影响较大的“资源禀赋条件、安全技术保障、科学管理保障、经济与社会效益”等4个主控因素指标。采用数理统计、图论方法,以及物理学中的“力”、“场”原理及方法,研究了煤炭开采技术与相关社会因素的定量关系,构建了科学采矿量化评价指标函数,建立了集安全、环保、效率、科技及责任等为一体的“10-41-61”结构的科学采矿评价指标体系。以可拓理论、主观动态赋权方法、线性加权综合方法、专家定参方法等为手段,建立了必须多专家共同参与的科学采矿评价数学模型,并对各级评价指标进行了无量纲化处理,探索了以综合评判法结合可拓理论确定科学采矿指数(ScMC)和科学采矿等级(ScMR)的方法,形成了完整的科学采矿评价方法及评价体系。研发了用于科学采矿评价的ESSM软件,可分别或同时计算ScMC和ScMR,并根据需要对评价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应用该评价方法和软件,对典型矿井进行了科学采矿的评价。
徐恳,朱屹生,朱敏[5](2010)在《液压牵引采煤机的无线遥控装置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改善液压牵引采煤机司机的工作条件,改变现有的司机跟机行走的操作方式,在液压牵引采煤机上安装了无线遥控装置。该装置由电气装置和液压装置组成,可实现采煤机的遥控调高、遥控启停、遥控断电、遥控牵引等功能,同时为了增加可靠性,仍旧保留原有的手动功能。通过对采煤机结构的布置、接收装置、无线遥控原理等方案的制定与实施结果,表明遥控装置的使用大幅增强了司机的安全感,避免了多起煤矸片帮伤人事故。
张喜武[6](2003)在《神东矿区可持续发展战略及其保障系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前国内外关于矿区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矿区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和宏观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分析两个方面。论文在总结目前已有的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新兴的大型能源基地——神东煤炭责任有限公司的实际,系统研究了神东矿区可持续发展评价、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增长等问题,建立了神东矿区可持续发展保障体系。本文在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 神东矿区发展现状分析及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 (2) 神东矿区可持续发展战略及可持续发展途径研究 (3) 神东矿区可持续发展的技术保障体系研究 (4) 神东矿区可持续发展的管理保障体系研究 (5) 神东矿区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保障体系研究 本文在利用可持续发展和区域经济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思想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十年来可持续发展的经验和教训,指出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全新的发展观和一种全新的发展模式,并取得如下研究成果。 1) 论文在分析评述现有的可持续发展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矿区可持续发展保障系统的概念,并从矿区可持续发展的技术保障体系、矿区可持续发展的管理保障体系和矿区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保障体系三个方面进行了详细论述,初步建立了神东矿区可持续发展评价及能力增长的保障系统。 2) 论文在分析和研究神东矿区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神东矿区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神东公司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了评估。 3) 根据神华集团中长期发展目标,研究提出了神东公司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及实现该战略的途径与措施。 4) 系统总结了神东矿区近年来技术创新的成果,结合矿区实际,从开拓开采方案的调整、工作面开采参数选择及设备选型优化、矿井生产工艺改革和河东矿区开发建设规划等方面研究提出了确保神东发展目标实现的技术措施,建立了矿区可持续发展的技术保障体系。 5) 根据国内外矿山企业管理理论研究与实践的最新成果,结合近年来神东矿区管理改革的探索与实践,从矿区企业管理的理念、模式和手段等 三个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建立了矿区可持续发展的管理保障体系。 。6)根据神东矿区所处地域的特点,提出了神东矿区及其周边地区环境 保护与生态建设的主要措施,对矿区水资源承载能力进行了全面分析,从 减少井下出肝量、井下粉尘治理、井下废气污染治理等方面研究了矿山洁 净开采技术,建立了神东矿区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保障体系。
韩炬,王志刚[7](2002)在《连采机的遥控配接方式及国产配套的可能性》文中研究说明分析 12CM 18型连续采煤机遥控装置的配接方式并说明采用国产遥控整体配套的办法是完全可行的。
二、连采机的遥控配接方式及国产配套的可能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连采机的遥控配接方式及国产配套的可能性(论文提纲范文)
(1)EBZ160掘进机截割部行星减速器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 |
2 EBZ160掘进机截割减速器优化设计 |
2.1 总体设计 |
2.1.1 截割减速器设计方法 |
2.1.2 截割减速器设计要求 |
2.2 基于粒子群算法的截割减速器优化设计 |
2.2.1 掘进机截割行星减速器结构 |
2.2.2 优化设计数学模型 |
2.2.3 优化模型求解 |
2.2.4 行星减速器参数确定 |
2.3 截割减速器优化结构三维建模 |
2.3.1 齿轮建模 |
2.3.2 截割减速器建模与干涉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3 EBZ160掘进机截割减速器动力学仿真分析 |
3.1 ADAMS动力学仿真步骤 |
3.2 掘进机截割行星减速器动力学仿真分析 |
3.2.1 动力学仿真模型建立 |
3.2.2 空载工况下的动力学分析 |
3.2.3 恒载扭矩工况下的动力学分析 |
3.2.4 变载扭矩工况下的动力学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4 掘进机截割减速器行星架有限元分析 |
4.1 有限元法及ABAQUS力学分析 |
4.1.1 有限元理论基础 |
4.1.2 ABAQUS软件求解步骤 |
4.2 行星减速器行星架有限元分析 |
4.2.1 有限元模型建立 |
4.2.2 结果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5 EBZ160掘进机截割减速器模态分析 |
5.1 模态分析理论 |
5.1.1 模态分析理论及技术 |
5.1.2 有限元模态分析步骤 |
5.2 掘进机截割减速器模态分析 |
5.2.1 有限元模型建立 |
5.2.2 模态分析结果分析与评定 |
5.3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专利 |
(2)基于视觉计算的煤岩识别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英文缩写对照 |
1 绪论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3.1 煤炭开采与加工 |
1.3.2 煤岩识别方法综述 |
1.4 存在的问题 |
1.5 主要研究工作 |
2 基于变换域非对称广义高斯分布统计模型的煤岩识别方法 |
2.1 引言 |
2.2 离散小波变换 |
2.3 可控塔式分解 |
2.4 非对称广义高斯分布 |
2.5 相似性定量判别 |
2.6 实验及结果分析 |
2.6.1 评价指标 |
2.6.2 实验样本 |
2.6.3 参数设置对本章所提出方法性能的影响 |
2.6.4 不同方法之间的比较实验 |
2.6.5 本章所提出方法的时空开销 |
2.7 小结 |
3 基于双树复小波域广义伽玛分布统计模型的煤岩识别方法 |
3.1 引言 |
3.2 双树复小波变换 |
3.3 旋转不变增强 |
3.4 广义伽玛分布 |
3.5 相似性定量判别 |
3.6 实验及结果分析 |
3.6.1 参数设置对本章所提出方法性能的影响 |
3.6.2 不同方法之间的比较实验 |
3.6.3 本章所提出方法的时空开销 |
3.7 小结 |
4 利用结构化稀疏特性优选扩展局部二值模式的煤岩识别方法 |
4.1 引言 |
4.2 局部二值模式 |
4.2.1 经典局部二值模式(LBP) |
4.2.2 扩展局部二值模式(ELBP) |
4.3 煤岩类别的判定 |
4.4 通过最小二乘回归优选扩展局部二值模式的煤岩识别方法 |
4.4.1 最小二乘回归(LSR)模型 |
4.4.2 参数设置对本节所提出方法性能的影响 |
4.4.3 不同方法之间的比较实验 |
4.5 基于扩展局部二值模式和正则化相关熵模型的煤岩识别方法 |
4.5.1 正则化相关熵(RCE)模型 |
4.5.2 参数设置对本节所提出方法性能的影响 |
4.5.3 不同方法之间的比较实验 |
4.6 两种方法的时空开销 |
4.7 小结 |
5 采用完备局部二值模式和判别式字典学习的煤岩识别方法 |
5.1 引言 |
5.2 相关基础 |
5.2.1 字典学习 |
5.2.2 支持向量机 |
5.3 完备局部二值模式(CLBP) |
5.4 支持向量诱导字典学习完备局部二值模式的煤岩识别方法 |
5.4.1 支持向量诱导字典学习 |
5.4.2 相似性定量判别 |
5.4.3 参数设置对本节所提出方法性能的影响 |
5.4.4 不同方法之间的比较实验 |
5.5 基于完备局部二值模式类别明确重构残差的煤岩识别方法 |
5.5.1 成对投影字典学习 |
5.5.2 相似性定量判别 |
5.5.3 参数设置对本节所提出方法性能的影响 |
5.5.4 不同方法之间的比较实验 |
5.6 两种方法的时空开销 |
5.7 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及攻读期成果 |
(3)大型载重车联合作业液压系统群可靠性增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来源 |
1.2 液压载重车联合作业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
1.3 课题研究意义和研究内容 |
1.3.1 课题研究意义 |
1.3.2 课题研究内容 |
第2章 液压载重车系统群分析 |
2.1 液压载重车联合作业 |
2.2 液压载重车系统群 |
2.2.1 驱动系统 |
2.2.2 转向系统 |
2.2.3 悬挂机构 |
2.2.4 支腿机构 |
2.2.5 顶升系统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大型液压载重车联合作业系统群分析 |
3.1 双车联合施工的同步驱动 |
3.1.1 双马达同步驱动控制 |
3.1.2 动态特性及分析 |
3.2 差速差力问题 |
3.2.1 轮胎打滑的检测 |
3.2.2 解决打滑问题的几种思路 |
3.2.3 节流阀限流实现防打滑控制 |
3.2.4 分流集流阀实现打滑控制 |
3.2.5 方向控制阀实现打滑控制 |
3.3 顶升系统可靠性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驱动系统系统群可靠性增长 |
4.1 驱动系统中的故障分析 |
4.1.1 闭式行走系统原理 |
4.1.2 闭式回路压力数据采集及分析 |
4.1.3 故障修理及分析 |
4.2 可靠性增长的集成规划技术 |
4.3 可靠性增长的MML方法 |
4.4 系统可靠性增长检验 |
4.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4)科学采矿评价指标体系与量化评价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绪论 |
1.1 论文研究背景 |
1.2 科学采矿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研究意义 |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1.5 论文主要创新点 |
1.6 论文研究的技术路线 |
1.7 本章小结 |
2 科学采矿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2.1 科学采矿量化评价的必要性 |
2.2 科学采矿评价指标体系的作用与构建方法 |
2.2.1 评价指标体系的作用 |
2.2.2 科学采矿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
2.2.3 科学采矿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方法 |
2.3 科学采矿的核心内涵与评价指标 |
2.3.1 科学采矿核心内涵定义 |
2.3.2 科学采矿核心内涵构成 |
2.3.3 科学采矿核心内涵的评价指标 |
2.4 科学采矿的主控因素与评价指标 |
2.4.1 科学采矿的主控因素 |
2.4.2 主控因素的评价指标 |
2.5 科学采矿评价指标体系 |
2.6 本章小结 |
3 基于可拓论与动态权重的科学采矿评价方法 |
3.1 科学采矿评价体系 |
3.1.1 构建科学采矿评价体系的依据 |
3.1.2 科学采矿评价体系的主要内容 |
3.2 科学采矿评价模型 |
3.2.1 构建科学采矿评价模型的原则 |
3.2.2 科学采矿评价模型的特点 |
3.2.3 科学采矿评价模型构建 |
3.3 科学采矿评价模型计算流程与指标量化 |
3.3.1 科学采矿评价模型的计算流程 |
3.3.2 评价指标的量化与无量纲处理方法 |
3.4 评价指标动态权重的实现方法 |
3.4.1 评价系统中常用的指标权重实现方法 |
3.4.2 科学采矿评价模型中动态权重的实现方法 |
3.5 线性加权综合法计算科学采矿指数 |
3.5.1 科学采矿指数的定义 |
3.5.2 科学采矿指数的计算方法 |
3.6 运用可拓方法确定科学采矿等级 |
3.6.1 科学采矿等级的概念 |
3.6.2 可拓论简介 |
3.6.3 可拓论与科学采矿的关系 |
3.6.4 科学采矿等级的形成过程 |
3.7 本章小结 |
4 ESSM 的工程应用实例 |
4.1 ESSM 的特点与功能 |
4.2 被评价矿井基本情况 |
4.3 ESSM 的应用过程 |
4.4 结果输出与分析 |
4.4.1 ScMC 输出 |
4.4.2 ScMR 输出 |
4.4.3 评价结果综合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主要结论与展望 |
5.1 主要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部分评价指标的量化拟合曲线图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6)神东矿区可持续发展战略及其保障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绪论 |
1.1 国外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
1.1.1 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提出 |
1.1.2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
1.1.3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容 |
1.1.4 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 |
1.1.5 国内外可持续发展研究的进展 |
1.2 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选择背景 |
1.2.1 我国提出可持续发展的历史背景 |
1.2.2 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
1.2.3 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性 |
1.2.4 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 |
1.3 矿区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必要性及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1.3.1 矿区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
1.3.2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2 神东矿区发展状况分析及可持续发展系统评价研究 |
2.1 神东矿区概况及开发建设现状简介 |
2.1.1 神东矿区概况 |
2.1.2 神东矿区开发建设现状 |
2.1.3 矿区开采技术及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
2.2 神东矿区生产经营外部影响因素分析 |
2.2.1 煤炭市场及其对神东矿区生产经营的影响 |
2.2.2 外部基础设施建设及其对矿区生产经营的影响 |
2.3 矿区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选择 |
2.3.1 矿区可持续发展程度的定性描述 |
2.3.2 矿区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 |
2.4 矿区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与分析 |
2.4.1 模糊综合评判方法的基本模型 |
2.4.2 各因素的隶属函数及各项指标隶属度的确定 |
2.4.3 层次分析法确定各项指标权重 |
2.4.4 评价值的计算与分析 |
2.4.5 神东矿区可持续发展程度的系统评价 |
3 神东矿区可持续发展战略及可持续发展途径研究 |
3.1 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 |
3.1.1 结构分系统 |
3.1.2 技术分系统 |
3.1.3 价值分系统 |
3.1.4 制度分系统 |
3.1.5 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措施 |
3.2 神华集团发展目标及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 |
3.2.1 神华集团中长期发展目标 |
3.2.2 神华集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 |
3.3 神东矿区可持续发展战略及可持续发展途径研究 |
3.3.1 神东矿区可持续发展战略 |
3.3.2 神东矿区可持续发展途径分析 |
4 神东矿区可持续发展的技术保障系统研究 |
4.1 井田划分与开拓开采方案的调整 |
4.1.1 补连塔和上湾矿井联合开采 |
4.1.2 乌兰木伦矿开拓开采方案的调整 |
4.1.3 康家滩矿孙家沟井开拓开采方案调整 |
4.2 河东矿区总体规划方案 |
4.2.1 煤层与煤质 |
4.2.2 矿井规划 |
4.2.3 煤炭加工 |
4.2.4 矿区地面设施 |
4.2.5 矿区供电 |
4.2.6 煤炭外运 |
4.3 工作面参数与设备选型优化 |
4.3.1 综采工作面参数的确定 |
4.3.2 设备选型优化与分析 |
4.4 改造后矿井生产能力 |
4.5 矿井生产工艺的改革与完善 |
4.5.1 千万吨矿井群的设计与创新 |
4.5.2 综采工作面搬家工艺创新 |
4.5.3 连续采煤短壁机械化开采成套技术与工艺创新 |
4.5.4 矿井辅助运输方式改革与创新 |
4.5.5 煤矿生产综合自动化技术集成与创新 |
5 神东矿区可持续发展的管理保障系统研究 |
5.1 矿区经济发展战略 |
5.2 矿区企业管理理念的创新与完善 |
5.3 神东矿区管理模式的设计与实施 |
5.3.1 依靠科技进步,创建高产高效的矿井 |
5.3.2 以市场为导向,建立新型配煤基地 |
5.3.3 实行专业化、集约化管理,建立“四条线”管理体制 |
5.3.4 “产学研”相结合的外延拓展模式 |
5.4 矿区信息化工程的建设与应用 |
5.4.1 矿区信息化工程建设的必要性 |
5.4.2 矿区信息化工程建设的主要内容 |
5.4.3 矿区信息化工程实施与完善 |
6 神东矿区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保障系统研究 |
6.1 矿区及其周边地区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 |
6.1.1 神东矿区生态环境现状 |
6.1.2 矿区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的主要措施 |
6.1.3 矿区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的效益分析 |
6.2 矿区水资源状况分析及可持续利用 |
6.2.1 矿区水资源状况 |
6.2.2 矿区目前用水量分析 |
6.2.3 矿区2005年用水量预测分析 |
6.2.4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战略 |
6.3 矿区洁净开采技术 |
6.3.1 减少井下出矸量的技术与措施 |
6.3.2 井下粉尘的治理技术 |
6.3.3 减少井下废气污染的技术与措施 |
6.3.4 矿井水的处理与循环利用研究 |
6.3.5 地表塌陷区的治理 |
7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主要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7)连采机的遥控配接方式及国产配套的可能性(论文提纲范文)
1 遥控配接方式的分析 |
(1) 油泵启动操作。 |
(2) 截割头启动操作。 |
2 国产配套的可能性 |
四、连采机的遥控配接方式及国产配套的可能性(论文参考文献)
- [1]EBZ160掘进机截割部行星减速器优化[D]. 叶杰杰. 西安科技大学, 2019(01)
- [2]基于视觉计算的煤岩识别方法研究[D]. 陈浜.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8(05)
- [3]大型载重车联合作业液压系统群可靠性增长研究[D]. 郭锐. 燕山大学, 2016(01)
- [4]科学采矿评价指标体系与量化评价方法[D]. 李东印. 河南理工大学, 2012(08)
- [5]液压牵引采煤机的无线遥控装置设计[J]. 徐恳,朱屹生,朱敏. 煤炭科学技术, 2010(08)
- [6]神东矿区可持续发展战略及其保障系统研究[D]. 张喜武.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03(01)
- [7]连采机的遥控配接方式及国产配套的可能性[J]. 韩炬,王志刚. 煤炭科学技术, 2002(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