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PC 上安装 Linux 的原因

在 PC 上安装 Linux 的原因

一、在PC上装Linux的理由(论文文献综述)

陈毅维[1](2019)在《步进云台自适应稳姿控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云台由于能搭载各种仪器设备,有扩展和延伸仪器设备工作空间、补偿运行过程中的各种扰动对于仪器设备影响的功用,而广泛应用在诸多领域和场合。本文研究的内容是具有高速响应能力并兼具动态稳定性能的自适应稳姿步进云台,设计并实现了一套完整的二自由度步进云台控制系统,主要工作如下:(1)该云台控制系统在硬件上由环架机械结构、两相混合式步进电机和细分驱动器、姿态传感器MPU6050、主控制器为S3C2440的开发板MINI2440组成。软件上,搭建arm-linux交叉编译环境,在MINI2440上构建嵌入式Linux操作系统,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云台控制软件和电机驱动程序。(2)建立了适用于该云台的坐标系,同时推导了获取较为稳定、准确的姿态信息时涉及的相关方法,并由主控制器以I2C接口与MPU6050通信采集原始数据进行相关计算,以验证该方法可行性。(3)由两相混合式步进电机的电压平衡方程和运动平衡方程推导出其数学模型。为了满足步进电机对广频率范围的要求,提出一种频变频脉冲调制技术,具有不受占空比、不受频率限制的优势;实现了电机驱动程序,探索了 Linux调用该驱动程序并产生脉冲信号的过程。比较了三种控制曲线所描述的控制过程的优劣,剖析了电机在采用曲线控制过程的前提下实际控制时的脉冲情况,就控制过程中可能面临的干扰提出应对措施。(4)对变论域模糊自适应PID控制算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且详细的阐述了各个组分的功能、原理及实现方式;以Matlab/Simulink工具进行仿真实验,对其伸缩因子展开研究,并对比了变论域模糊自适应PID控制算法与传统PID控制算法优劣。在上述研究基础上,设计了三种云台控制策略,细述了算法与控制过程的关联、涉及到的控制参数及其确定方法,最后进行了系统集成测试。测试结果表明,本文实现的步进云台达到了高速响应的要求,运行过程较为平滑稳定,具有姿态自适应能力,且定位精度较好。

李洋洋[2](2019)在《基于机器视觉的齿轮齿廓测量方法研究及实现》文中指出齿轮是一种用途非常广泛的机械传动部件,其生产制造的水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一个国家的工业实力。随着我国齿轮市场的规模以及各种应用场合对齿轮精度要求的不断增加,齿轮生产企业需要尽快完成制造技术的迭代升级。齿轮测量是齿轮生产过程中重要的一环,然而目前的齿轮测量设备大多具有高精度、低效率、高成本、操作复杂等特点。这些特点即给制造企业的带来了成本压力,也增加操作人员的学习负担。因此本文设计了一种基于嵌入式设备的机器视觉齿轮测量系统。该测量系统有如下特点:1、价格低廉:与价格为几万的影像测量仪和动辄几十万的CNC齿轮测量中心相比较,本测量系统的硬件成本只有三千元人民币。2、操作简单:人机交互界面类似于手机App,对操作人员十分友好。3、精度适中:本系统采用视觉测量方式,虽然测量精度不及CNC齿轮测量中心等方式,但已经可以满足精度等级在712级的齿轮的测量。本文主要围绕者着上述三个特点来进行嵌入式视觉测量系统的设计与实现:首先分析了当前的嵌入式硬件平台架构,选取基于博通BCM2837芯片的树莓派3B作为硬件开发平台,利用其自带的VideoCore GPU进行图像卷积计算的硬件加速,现实性能与价格的平衡;同时利用像素坐标拟合的方法对相机装配的垂直度进行校正,以减小因相机装配所带来的测量误差。然后利用开源平台Qt和自行开发的树莓派3B GPIO驱动实现了图形用户交互系统;在图像算法方面,首先分析了常见的图像灰度化算法,根据本测量系统应用场合的特点,优化RTCP灰度化算法;接着介绍了几种不同的亚像素测量方式如高斯拟合法、曲线插值法、矩方法,最终结合Canny算法和Zernike矩方法实现亚像素边缘检测,以保证测量精度;针对最小二乘法拟合圆心的缺陷,本文采用最小化径向偏差和的方法对其进行修正;然后基于OpenCV将算法实现应用到测量系统中。最后,通过测量实验验证了本测量系统的可行性,并对本测量系统后续的扩展工作做了几点的畅想。

廖望[3](2019)在《基于ARM和4G的无人机机载计算机及管理系统的设计》文中研究说明无人机近几年在航拍航测、农用植保、警务安防、电力巡检、环境监测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目前市面上的无人机搭载的基本是基于STM32的飞控自驾仪,虽然能够满足无人机在飞行过程中姿态的调整,但无法满足更高计算量的实时处理需求,尤其是常用的视频实时传输。传统无人机图传采用Wi-Fi传输,传输距离受限,使得目前无人机飞手在操控无人机时往往都是采用目视遥控,缺少智能化,同时也不便于管理。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本文设计了一种基于ARM和4G的无人机机载计算机及管理系统,并设计了基于HEVC的实时视频传输系统。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设计了一种无人机机载计算机,绘制了相关硬件电路图;该机载计算机以NXP公司的i.MX6Q为核心处理器,修改移植了嵌入式Linux操作系统,配置了多种外接接口,扩大了无人机端的处理和运算能力,扩展了无人机的应用范围。(2)针对无人机视频传输系统对低延时的需求,对比了当前主流的多种视频压缩编码技术,确定使用最新的HEVC作为本系统的视频压缩编码算法;使用4G移动网络进行数据的传输,有效解决了基于Wi-Fi的无人机图传系统传输距离短的问题;在云端服务器使用NGINX搭建了流媒体服务器,将无人机端的摄像头采集到的视频数据,送入上述的机载计算机以HEVC标准进行压缩编码,并以RTMP的格式传输到云端的流媒体服务器;地面PC端设计了基于FFmpeg和SDL的播放器,能够对云端流媒体服务器中的视频信息进行拉流,并进行解码播放。该实时视频传输系统能够高清、低延时的播放实时视频。(3)针对无人机操控难管理等问题,设计了无人机管理系统,该管理系统通过在云端服务器使用MySQL建立用户的数据库,并使用Qt5设计界面系统。该管理系统能够有效的连接飞手、无人机和管理员,能够对无人机进行更有效的管控,提升了无人机使用中的安全性。

张春[4](2019)在《自阻电加热渐进成形温度控制系统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金属板料渐进成形是一种结合快速原型制造与塑性成形工艺的柔性无模成形技术。针对航空航天领域个性化小批量结构件的迫切需求,该技术无模成形的优势能替代传统成形工艺成形出结构复杂、外形灵活度高的航空类复杂薄壁结构件。近年来,航空航天领域对轻质合金类钣金件的需求日益增加。针对该类航空难成形材料结构件的制造难题,近十年提出了单点自阻电加热渐进技术,该技术有效地解决了炉内加热渐进成形的弊端。相比于单点自阻电加热渐进成形技术,整体自阻电加热渐进成形技术能显着提升板料温度均匀性,有望实现轻质合金类材料复杂曲面结构件精确成形的技术跨越和创新。然而,种种研究都表明成形中的温度控制成为进一步提高轻质合金类材料成形极限的技术突破点和研究关键点。因此,开发出一套温度实时监控系统来控制成形区域的温度,从而提高成形件的成形极限成为该项技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该问题的解决为该项技术在航空航天制造业中的应用和推广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以TC4钛合金为材料,基于整体自阻电加热渐进成形的工艺特点,开发了一套整体自阻电加热渐进成形温度控制系统,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基于整体自阻电加热渐进成形工艺的特点对温控系统进行了总体设计。采用有限元模拟与实验验证相结合的方式研究了整体自阻电加热渐进成形加工区的温度场,并得出了使加工区温度场较为均匀的加热电极。进一步设计了整体自阻电加热渐进成形装置,并对温控系统的测温传感器和温控系统软硬件平台进行了设计与选型。(2)开展了温度控制系统的算法研究。详细综述了工控领域常用的PID控制算法、模糊控制算法以及模糊自整定PID控制算法。采用了Matlab/Simulink模块设计了基于上述算法的温控仿真模型,并通过对比仿真结果的方式得出了适合本文温控系统的控温算法。(3)基于嵌入式Linux平台设计了温控系统的软件。搭建了嵌入式Linux开发环境,在2440硬件平台上移植了U-boot、Linux内核、文件系统以及温控系统所用的嵌入式Linux驱动,并基于Qt/Embedded平台开发了温控系统的应用程序。(4)温度控制系统的实验验证。采用对照实验的方式验证了本文设计的温度控制系统的准确性,证明了本文温度控制系统有助于提升渐进成形工艺的成形极限。

樊冬冬[5](2017)在《高铁轨道监测系统远程控制终端的研制》文中研究说明为保障高速铁路运营安全,需要对高铁线路的关键位置进行实时在线监测,由于高铁线路分布全国,南北气候差异大,监测系统需要耐受户外的风吹日晒雨淋及强电磁干扰,在这种恶劣服役环境下,在线监测设备出现故障的概率就会大大增加,如程序跑飞导致监测设备死机,由于监测设备分布范围极广,如何快速高效地诊断和维护故障设备,这是实际工程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本论文针对高铁监测的实际需求,从构建远程交互式设备控制系统的目标出发,分析了相关远程测控技术的优缺点,设计了对高铁安全监测设备进行远程测量控制的嵌入式ARM架构终端,以AM3354为核心设计了远程测控模块(Remote Control Unit)对高铁监测设备的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监控,编写了上位机软件,通过4G无线通信模块SIM7100C把数据上传到Web服务器和云平台,使铁路设备管理者可以随时通过移动智能手机端App应用程序或者PC登入访问Web/Lab VIEW监控页面,掌握高铁监测设备运行的状态信息。当高铁监测设备发生程序跑飞或停止运行工作时,可以通过远程控制继电器使设备强制关机后重新启动,当设备发生异常时进行报警,系统扩展了通过移动手机端或PC登入在线Web服务器进行必要的远程调试维护。高铁监测系统远程控制终端可以解决大量在线监测设备运行状态监测、故障诊断、远程维护的工程技术难题,降低高铁安保系统的运营成本,提高设备故障维修效率,对高铁安全运营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屈雷[6](2016)在《基于ARM的说话人识别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的说话人识别系统普遍采用PC机或者服务器的形式作为系统的工作平台,这种方式不可避免地存在体积大、功耗高、不便携和实用性低等问题,使得说话人识别系统至今无法普及。针对这样的问题,本文设计并实现了一种基于ARM的便携式说话人识别系统。本文对说话人识别系统的基本算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分析与改进,提出了基于时频参数融合的自适应端点检测算法,提高了端点检测的准确率和抗噪性,解决了常用端点检测算法在噪声环境中不能有效地分割词语的问题;还提出了基于Fisher比的Bark小波包变换的特征提取算法,明显提高了系统的识别率和鲁棒性,解决了MFCC特征参数在噪声环境中识别率低的问题。本文采用OK6410开发板作为硬件平台,并移植Linux操作系统作为软件平台,在此基础上设计软件框架。首先移植本文研究的说话人识别算法,实现算法各部分功能;其次在硬件平台上实现语音信号的采集,采集的语音数据经过特征提取算法获得Fisher比Bark小波包倒谱系数(FWBCC),使用VQ建立模型,采用欧式距离计算出识别测试模板与模板库中所有模板的误差,找出误差最小的模板作为识别结果;最后在QT用户界面上显示和播报识别结果,并将整个系统移植到硬件平台上进行测试。测试表明,系统达到了预期的设计目标,具有较好的便携性、准确性和鲁棒性,为实际生活中的密码支付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案。

陈洋[7](2016)在《基于ARM和嵌入式Linux系统的多功能工业相机的设计和实现》文中指出工业相机是机器视觉传感系统的核心部件,通常是机器视觉传感系统的前端,完成采集图像的功能。传统的工业相机一般仅具有图像采集和传输功能,图像的处理和分析都依赖于后端的PC机,造成整个系统体积庞大、功耗和安装成本都比较高,从而不适用于野外以及需要工业相机独立工作的应用场景。随着计算机技术和半导体技术的迅速发展,嵌入式CPU的低功耗、低成本和高性能等特性使其在诸如复杂计算和交互应用等领域已经可以独当一面。因此,基于嵌入式系统技术、可以脱离PC机独立工作的多功能工业相机逐渐成为国内外机器视觉系统领域的研究热点。针对传统工业相机功能单一、PC机依赖性强、无法独立工作等缺点,本文提出并实现了一种基于ARM和嵌入式Linux系统的多功能工业相机(以下简称相机)。在硬件设计方面,本文首先分析了相机的系统框架,对比了几种流行的嵌入式方案。通过对嵌入式CPU、图像传感器、图像数据缓存方案和通信接口设计方案的对比和选择,最终,本文采用了TI公司的AM3354作为相机的主控CPU,MICRON的CMOS传感器MT9M001作为图像传感芯片,采用CPLD和SRAM模拟FIFO实现对图片的高速缓存,采用USB、UART和以太网接口作为相机的对外接口,在此方案的分析基础上本文完成了相机的电路和PCB设计。本文还详细分析了相机的软件架构和设计。在相机的操作系统层面,本文研究并完成了uboot的配置和使用、Linux内核的配置和裁剪、Linux根文件系统的制作、摄像头驱动程序的研发等工作。在应用程序层面,本文为相机移植了OpenCV计算机图像处理库,以提供图像处理算法支持。同时,为了便于对相机进行二次开发,本文提供了一套SDK动态链接库用来统一控制相机的外设和接口。本文最后对相机的拍照功能进行了测试,使用OpenCV对拍摄的图片进行了对比度增强、直方图生成和边缘检测算法测试,并分别对比了算法在PC机和相机上运行的耗时情况。测试结果表明,本文设计和实现的多功能工业相机可以实现以30fps帧率拍摄1024x1280分辨率的图片、可以使用内置的OpenCV进行图像的本地算法处理和分析且具有较好的运算性能。通过以上工作,本文最终实现的相机主要具有以下特点:相机在硬件上具有丰富的通信和控制接口,方便数据传输和交互控制;相机支持硬件外设和软件的灵活扩展,可以动态添加软硬件功能;相机提供SDK开发包,方便快速进行二次开发;相机移植和内置了OpenCV图像处理库,支持本地图像处理和分析。

马蓉[8](2016)在《基于ARM的WiFi无线终端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无线城市”的提出及网络技术的成熟和发展,WiFi无线通信技术已经成为未来无线接入的主流标准。为了能够满足用户实现随时随地上网的需求,便携式电子终端具有WiFi功能成为一种发展趋势。针对这种情况,论文提出了基于ARM的WiFi无线终端系统的研制方案,实现基于Qt图形界面开发的无线网络配置与智能电源管理功能。无线终端基于S3C6410处理器和Linux操作系统,主要完成了硬件设计部分和软件设计部分。硬件设计部分包括无线WiFi模块、LCD触摸屏模块、电源模块、串口和USB接口模块。软件设计部分,从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两方面进行设计。系统软件包括搭建嵌入式Linux开发环境、裁剪移植Linux内核以及设计与移植各模块的驱动程序。应用程序主要通过构建Qt/embedded图形界面开发环境,完成无线WiFi网络配置与智能电源管理客户端程序开发,通过Qt/E不同进程间的通信机制,实现界面程序调用外部程序,完成无线网络配置并在WiFi热点区域的多个AP中快速切换;通过Qt/E中的C/S模式,实现界面程序与Linux驱动程序通过接口函数进行通信,完成电源的智能管理,降低系统功耗。并且通过移植嵌入式浏览器,使用户可浏览网页。经测试表明,系统软硬件运行稳定,在多个AP的WiFi热点区域内,无线终端能够快速切换网络,提高了通信效率,用户可通过人机交互的客户端程序方便快捷操作,通过浏览器浏览网页,同时在智能电源管理下系统整体的功耗也得到有效的降低。

余萌[9](2015)在《基于Linux与ARM的嵌入式无线打印系统的研究与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科技迅猛发展,嵌入式技术以可靠性高、成本低廉、体积小、功耗低等优点而受到广泛的关注和发展,尤其在消费电子、通信设备、信息家电和工业控制等行业得到广泛应用。在传统的打印系统中,打印机与PC相连,功耗大、成本高、应用不便,为了使打印机使用更加智能便捷,嵌入式无线打印技术也越来越被需要,其应用场合也会因其良好的稳定性、相对低廉的成本及快捷智能的打印系统而得到广泛发展与应用。目前的打印机一般连接PC,打印时需要把其他设备比如手机上的文件通过一定手段传送给与打印机相连的PC机,然后在PC机上打印,这样相对比较繁琐,不符合智能化的办公生活,如果移动设备能通过无线网络连接嵌入式打印机打印将解决我们的烦恼。本文结合现实办公生活中的实际情况,将打印机和移动设备作为网络中的一个节点,通过软硬件的结合,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实现高速智能打印输出。本设计以带有嵌入式Linux操作系统的ARM9开发板为平台,硬件上通过USB接口连接HP laserjet cp1025nw color的USB激光打印机,并且连接WI-FI模块,ARM9驱动WI-FI模块并设置为WI-FI热点,形成一个WLAN网络,移动设备连接该WI-FI,通过网络调试助手与开发板进行打印通信。软件上配置、编译、移植Linux内核,并驱动USB打印机和WI-FI模块,交叉编译、安装Ghostscript软件和foo2zjs软件,Ghostscript是格式转换软件,将文件的格式转换为打印机能识别的格式,foo2zjs是打印驱动软件,通过该软件的配置信息对打印文件的需求进行设置,用C#编写网络打印的人机交互界面。通过WI-FI打印测试,该打印系统的有良好的稳定性,并且智能、便捷,相对于传统的打印系统成本低廉,有很大的实用性,但是由于时间关系该系统并不成熟,如果能在人机交互和文件格式兼容上花一定时间,该系统将能得到很好地推广。

林少会[10](2015)在《基于二维条码食品安全溯源终端研究与设计》文中研究指明食品安全是关于民生的重大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我国的食品安全溯源体系处于初级阶段,相应法律法规不够健全,目前难以实现对食品的生产、加工、运输及销售信息进行监管和记录。只有结合现代化信息技术,深入研究食品安全溯源体系,在食品安全事件发生时,找到问题发生源头,约束不正当行为,向消费者提供透明化的食品链信息,才能让食品安全管理得到保证。本文结合云南省食品安全管理现状,研究与设计了食品安全溯源终端。通过对终端进行需求分析,明确了终端的功能,规划出终端的组成,提出溯源终端的技术方案。利用二维条码识别技术、LED显示屏技术、ARM嵌入式技术等设计与实现食品安全溯源终端,该终端具有信息采集、处理和显示功能,向人们提供透明化的食品安全信息。论文研究工作如下:1、结合云南省食品安全管理现状,分析了食品安全溯源终端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食品安全溯源终端的需求。2、研究基于二维条码食品安全溯源终端设计方案,根据该终端的需求,分析了终端的功能,规划了终端的组成,明确了终端的技术难点,并提出技术方案。3、研究食品安全溯源终端采用的主要技术,终端采用了LED屏显示技术、二维条码识别技术、ARM嵌入式技术等技术,设计或购买了LED显示模块、二维条码扫描模块、终端控制模块等模块。将上述技术在终端技术方案完美应用,实现了信息采集、处理和显示功能。4、搭建食品安全溯源终端开发环境,针对外设硬件驱动进行Linux操作系统移植,完成终端底层软件的开发,实现终端系统在开发板上烧写,并测试相关功能。5、食品安全溯源终端软件设计实现,完善串口驱动,对终端控制软件进行设计,编写控制代码,经过编译之后烧写到TQ2440中,测试终端相关功能。

二、在PC上装Linux的理由(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在PC上装Linux的理由(论文提纲范文)

(1)步进云台自适应稳姿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课题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本文主要结构
2 云台软硬件结构及组成
    2.1 云台机械结构
    2.2 云台的硬件组成
    2.3 云台控制软件编译及运行环境
    2.4 云台性能分析与控制软件设计
    2.5 本章小结
3 云台姿态处理
    3.1 姿态传感器的工作方式及安装校准
        3.1.1 坐标系的建立
        3.1.2 姿态传感器的工作方式
        3.1.3 姿态传感器校准
    3.2 云台姿态描述及姿态处理
        3.2.1 姿态的描述
        3.2.2 姿态的更新
        3.2.3 姿态解算
        3.2.4 姿态融合
    3.3 姿态数据对比
        3.3.1 原始采样数据
        3.3.2 加速度计和陀螺仪的解算角
        3.3.3 解算融合角
    3.4 本章小结
4 云台运动控制
    4.1 云台数学模型
        4.1.1 两相混合式步进电机数学模型
        4.1.2 两相混合式步进电机转动惯量计算
        4.1.3 云台、步进电机控制相关性分析
    4.2 云台步进电机驱动技术
        4.2.1 细分驱动技术和频变频脉冲调制技术
        4.2.2 电机驱动程序及脉冲产生过程
    4.3 云台步进电机控制曲线及实控情形分析
        4.3.1 三种步进电机控制曲线
        4.3.2 电机实控过程分析
        4.3.3 控制过程中的干扰因素及应对措施
    4.4 本章小结
5 云台控制算法
    5.1 传统PID控制算法与改进
        5.1.1 传统整定与自适应整定
        5.1.2 变论域模糊自适应PID控制算法的组成
    5.2 模糊控制器
        5.2.1 模糊化
        5.2.2 模糊规则和模糊推理
        5.2.3 解模糊
    5.3 变论域控制器
        5.3.1 伸缩因子及变论域思想
        5.3.2 论域的传递变换过程
        5.3.3 变论域控制器的实现
    5.4 变论域模糊自适应PID控制算法仿真研究
        5.4.1 仿真方法
        5.4.2 伸缩因子研究
        5.4.3 变论域、模糊及传统算法效果比较
    5.5 本章小结
6 云台控制方案
    6.1 姿态域的描述
    6.2 控制策略
    6.3 控制参数与目标域的确定
    6.4 集成测试及控制曲线决策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2)基于机器视觉的齿轮齿廓测量方法研究及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与意义
    1.2 齿轮测量技术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1.2.1 接触式齿轮测量技术
        1.2.2 非接触式齿轮测量技术
    1.3 机器视觉测量技术的发展
        1.3.1 PC平台的机器视觉测量技术
        1.3.2 嵌入式平台的机器视觉测量技术
    1.4 文章的研究目标与结构安排
        1.4.1 研究目标与内容
        1.4.2 文章组织框架
第二章 测量系统的软硬件设计及误差校正的研究
    2.1 嵌入式硬件平台的选择及机械结构的介绍
        2.1.1 嵌入式硬件单元的选择
        2.1.2 测量系统机械结构的选择
        2.1.3 视觉模块的选择
        2.1.3.1 工业相机的介绍
        2.1.3.2 工业相机及镜头的选择
        2.1.3.3 光源的选择
    2.2 误差的分析与矫正
        2.2.1 视觉模块的标定
        2.2.1.1 相机成像模型
        2.2.1.2 视觉测量系统的坐标系模型
        2.2.1.3 相机的误差模型
        2.2.1.4 相机的标定结果
        2.2.2 相机装配的误差分析与校正
        2.2.2.1 步进驱动单元的介绍
        2.2.2.2 相机装配误差校正
    2.3 测量系统软件开发平台的选择
        2.3.1 嵌入式操作系统的选择
        2.3.2 图形用户界面平台的选择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机器视觉测量系统的实现
    3.1 图形界面系统的介绍
    3.2 软件开发环境的搭建
        3.2.1 嵌入式开发环境的搭建
        3.2.2 内核的升级与剪裁
        3.2.3 Qt开发与运行环境的搭建
        3.2.3.1 树莓派中Qt运行环境的搭建
        3.2.3.2 桌面Qt开发环境的搭建
        3.2.3.3 开发与运行环境的测试
    3.3 测量系统软件框架及相关实现
        3.3.1 GPU加速模块实现
        3.3.2 通信模块的实现
        3.3.3 GPIO模块的实现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图像处理及精度算法的研究
    4.1 图像的灰度化处理
        4.1.1 几种灰度化算法简介
        4.1.2 RTCP算法的改进
    4.2 图像滤波
        4.2.1 滤波器的简介
        4.2.2 两类滤波器的对比
    4.3 图像边缘检测
        4.3.1 像素级边缘检测方法
        4.3.2 亚像素边缘检测
        4.3.3 基于Zernike矩的亚像素边缘定位
        4.3.3.1 Zernike矩算法的数学模型
        4.3.3.2 旋转不变特性
        4.3.3.3 边缘点条件及亚像素计算公式
        4.3.3.4 Zernike算法的优化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齿轮参数测量的数学模型及测量实验
    5.1 渐开线齿轮测量的理论基础
        5.1.1 渐开线的数学模型
        5.1.2 齿轮中心的定位
        5.1.3 齿廓偏差的测量模型
        5.1.3.1 齿廓偏差的定义
        5.1.3.2 齿廓偏差测量的数学模型
        5.1.5 齿顶圆、齿根圆、分度圆、齿数及齿距偏差的确定
    5.2 测量实验
        5.2.1 测量流程的介绍
        5.2.2 测量条件及结果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后续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3)基于ARM和4G的无人机机载计算机及管理系统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1.2.1 机载计算机发展现状
        1.2.2 无人机管理系统发展现状
    1.3 论文主要内容
2 系统总体设计和平台搭建
    2.1 系统总体架构设计
    2.2 4G移动网络
    2.3 系统硬件电路设计
        2.3.1 电源电路
        2.3.2 外围接口电路
        2.3.3 4G模块电路
    2.4 嵌入式Linux操作系统的移植
        2.4.1 嵌入式操作系统
        2.4.2 建立交叉编译环境
        2.4.3 BootLoader的移植
        2.4.4 kernel的修改移植
        2.4.5 rootfs的移植
        2.4.6 映像烧写
    2.5 视频采集模块设计
    2.6 本章小结
3 视频实时传输系统
    3.1 视频实时传输工作原理
    3.2 常见的视频压缩编码标准
    3.3 视频压缩编码标准对比
        3.3.1 峰值信噪比PSNR
        3.3.2 结构相似性SSIM
        3.3.3 视觉信号保真度VIF
        3.3.4 视频压缩编码对比
    3.4 HEVC压缩编码标准
        3.4.1 编码数单元
        3.4.2 并行工具
        3.4.3 帧内预测
        3.4.4 帧间预测
        3.4.5 滤波器
    3.5 QoS设计
        3.5.1 IPB编码帧
        3.5.2 图像群组GOP
        3.5.3 码率控制
    3.6 RTMP传输设计
    3.7 HEVC在 RTMP中的扩展
        3.7.1 扩展编码类型定义
        3.7.2 FLV复用
        3.7.3 FLV解复用
    3.8 流媒体服务器的设计
    3.9 本章小结
4 无人机管理系统
    4.1 无人机管理系统架构
        4.1.1 普通用户功能
        4.1.2 管理员用户功能
    4.2 无人机姿态信息的获取
        4.2.1 MAVLink数据结构
        4.2.2 MAVLink负载数据
    4.3 用户数据库的设计
    4.4 本章小结
5 系统测试
    5.1 测试环境搭建
    5.2 测试与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工作
    6.2 未来的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附录 A 原理图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致谢

(4)自阻电加热渐进成形温度控制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注释表
缩略词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渐进成形技术
        1.2.1 渐进成形技术的原理及分类
        1.2.2 自阻电加热渐进成形技术
    1.3 国内外相关课题的研究现状
        1.3.1 成形工艺参数的研究现状
        1.3.2 零件成形精度的研究现状
        1.3.3 微观组织控制的研究现状
        1.3.4 温度控制的研究现状
    1.4 课题研究意义及主要内容
        1.4.1 研究意义
        1.4.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温度控制系统的总体设计
    2.1 温度控制系统的设计要求与方案
    2.2 温度场的研究以及电极的选型设计
        2.2.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2.2.2 材料参数的设置
        2.2.3 分析步的设置
        2.2.4 边界条件及电流载荷的施加
        2.2.5 有限元结果的分析
        2.2.6 温度场模拟研究的实验验证
        2.2.7 电极的选型设计
    2.3 温度控制系统的其他设计
        2.3.1 成形装置的设计
        2.3.2 温度传感器的选型与布置
        2.3.3 控制系统的软硬件平台选型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温度控制系统的算法研究
    3.1 PID算法理论
        3.1.1 PID算法简介
        3.1.2 数字PID控制原理
    3.2 模糊控制理论
        3.2.1 模糊控制简介
        3.2.2 模糊控制基本原理
        3.2.3 模糊控制工作步骤
    3.3 模糊自整定PID控制
    3.4 基于Matlab/Simulink的系统仿真
        3.4.1 温控系统数学模型的辨识
        3.4.2 传统PID算法仿真
        3.4.3 模糊算法仿真
        3.4.4 模糊自整定PID算法仿真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温度控制系统的软件设计及实验验证
    4.1 构建嵌入式Linux开发环境
    4.2 嵌入式Linux系统的移植
        4.2.1 移植BootLoader
        4.2.2 移植嵌入式Linux内核
        4.2.3 构建Linux根文件系统
    4.3 嵌入式Linux驱动的开发与移植
        4.3.1 ADC驱动的移植
        4.3.2 定时器驱动的移植
        4.3.3 DM9000C驱动的移植
        4.3.4 LCD驱动的移植
        4.3.5 触摸屏驱动的移植
    4.4 应用程序的开发
        4.4.1 主界面的开发
        4.4.2 温度采集程序的开发
        4.4.3 算法控制程序的开发
    4.5 实验验证
        4.5.1 实验设计
        4.5.2 实验研究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学术论文、专利等)

(5)高铁轨道监测系统远程控制终端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设备远程监测技术发展历程
    1.2 高铁轨道远程监测技术研究现状
    1.3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2章 高铁轨道监测系统远程控制终端工作原理
    2.1 高铁轨道监测系统功能
    2.2 远程控制终端总体架构及功能
    2.3 远程无线控制方式及数据传输协议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远程控制终端的硬件实现
    3.1 远程控制终端的硬件功能框图
    3.2 嵌入式控制核心单元ARM
    3.3 远程数据传输单元4G通信模块
    3.4 环境温湿度监测传感单元
    3.5 继电器控制执行单元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远程控制终端的软件实现
    4.1 远程控制终端的软件功能框图
    4.2 远程数据传输单元接口软件
    4.3 环境温湿度传感器接口软件
    4.4 继电器控制接口软件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系统测试及数据分析
    5.1 测试系统组成
    5.2 无线通信传输功能测试
    5.3 测量控制功能测试
    5.4 测试数据分析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6)基于ARM的说话人识别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1.3 说话人识别系统概述
        1.3.1 说话人识别系统的原理
        1.3.2 说话人识别系统的分类
    1.4 课题研究内容
    1.5 论文组织结构与安排
2 说话人识别系统的基本算法及其改进
    2.1 说话人识别系统的基本算法
        2.1.1 预处理
        2.1.2 端点检测
        2.1.3 特征提取
        2.1.4 模式匹配
    2.2 基于时频参数融合的自适应端点检测算法
        2.2.1 算法改进思路
        2.2.2 算法实现流程
        2.2.3 算法验证与分析
    2.3 基于Fisher比的Bark小波包变换的特征提取算法
        2.3.1 算法改进思路
        2.3.2 算法实现流程
        2.3.3 算法验证与分析
3 说话人识别系统的平台设计
    3.1 系统硬件平台设计
        3.1.1 说话人识别系统硬件设计
        3.1.2 嵌入式处理器的选择
        3.1.3 开发板简介
        3.1.4 音频接口设计
    3.2 系统开发流程
        3.2.1 交叉开发模式
        3.2.2 嵌入式Linux系统开发流程
    3.3 主机开发环境搭建
        3.3.1 制作安装交叉编译工具链
        3.3.2 安装配置NFS服务
    3.4 目标机开发环境搭建
        3.4.1 系统引导程序的移植
        3.4.2 嵌入式Linux内核的移植
        3.4.3 构建Linux根文件系统
4 说话人识别系统的实现
    4.1 系统设计目标与架构
        4.1.1 设计目标
        4.1.2 设计架构
    4.2 系统界面设计
    4.3 系统软件模块设计和应用程序流程
        4.3.1 语音信号采集播放模块
        4.3.2 语音合成模块
        4.3.3 应用程序的主要流程
    4.4 系统测试
        4.4.1 系统测试过程
        4.4.2 测试结果与分析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Bark频率群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7)基于ARM和嵌入式Linux系统的多功能工业相机的设计和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工业相机国外发展现状
        1.2.2 工业相机国内发展现状
    1.3 课题研究目标
    1.4 课题研究内容和论文结构
第2章 多功能工业相机的系统方案设计
    2.1 系统组成框架分析
    2.2 嵌入式系统方案选择
    2.3 图像传感器
        2.3.1 CCD
        2.3.2 CMOS
        2.3.3 图像传感器方案选择
    2.4 图像数据大容量高速缓存方案
        2.4.1 双口RAM
        2.4.2 高速FIFO
        2.4.3 使用CPLD模拟FIFO
    2.5 控制IO接口和通信接口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多功能工业相机的硬件电路设计
    3.1 硬件系统框架
    3.2 模块电路设计
        3.2.1 CPU核心模块
        3.2.2 CMOS摄像头模块电路设计
        3.2.3 CPLD+SRAM电路设计
        3.2.4 串口接口电路设计
        3.2.5 两路独立输出电源电路设计
        3.2.6 系统电源电路设计
        3.2.7 网卡接口电路设计
        3.2.8 SD卡接口电路设计
    3.3 相机PCB设计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多功能工业相机的系统级平台搭建
    4.1 嵌入式Linux系统介绍
    4.2 嵌入式Linux系统开发环境搭建
    4.3 Bootloader的使用
        4.3.1 uboot介绍
        4.3.2 配置uboot支持NFS、FTP
    4.4 Linux内核的配置和裁剪
        4.4.1 Linux内核组成架构
        4.4.2 Linux内核配置、裁剪方法研究
        4.4.3 Linux内核编译
        4.4.4 Linux内核烧写、测试
    4.5 视频设备驱动研究和实现
        4.5.1 mt9m001工作原理和操作时序
        4.5.2 V4L2核心层研究与实现
        4.5.3 基于VIVI的摄像头驱动研究和实现
        4.5.4 驱动程序的编译
    4.6 Linux根文件系统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多功能工业相机的应用软件开发
    5.1 OpenCV移植
        5.1.1 OpenCV介绍
        5.1.2 OpenCV在ARM上的移植
    5.2 SDK的研究和实现
        5.2.1 SDK概念介绍
        5.2.2 动态库、静态库的区别
        5.2.3 SDK的API设计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多功能工业相机的功能测试
    6.1 测试环境搭建
    6.2 拍照功能测试
    6.3 OpenCV测试
        6.3.1 调整图像亮度和对比度,并分别绘制灰度直方图
        6.3.2 图像边缘检测算法测试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多功能工业相机PCB图和 3D模型
附录B 多功能工业相机实物图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从事的科研工作及取得的成果

(8)基于ARM的WiFi无线终端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系统的国内外发展现状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结构
2 WiFi无线终端的实现原理
    2.1 WiFi技术
        2.1.1 WiFi的网络结构
        2.1.2 WiFi的工作原理
    2.2 WiFi网络AP切换方案
        2.2.1 快速WiFi网络切换模型
        2.2.2 快速扫描切换算法描述
    2.3 嵌入式系统开发介绍
        2.3.1 嵌入式系统介绍
        2.3.2 嵌入式系统开发模式
        2.3.3 嵌入式系统开发流程
    2.4 本章小结
3 系统总体设计与硬件平台开发
    3.1 系统设计
    3.2 系统设计的功能要求
    3.3 系统硬件平台设计
        3.3.1 OK6410开发板简介
        3.3.2 OK6410开发板硬件资源
        3.3.3 系统硬件总体设计
        3.3.4 系统电源
        3.3.5 USB接口电路及外设选型
        3.3.6 LCD显示器、触摸屏接口
    3.6 本章小结
4 系统软件平台搭建与Linux设备驱动
    4.1 选择操作系统
        4.1.1 嵌入式Linux系统概述
    4.2 构建嵌入式Linux开发环境
        4.2.1 在PC机的Windows中安装虚拟机
        4.2.2 建立交叉编译环境
    4.3 移植引导程序Bootloader
        4.3.1 Bootloader的概述
        4.3.2 U-Boot的工作流程及移植
    4.4 Linux内核配置与移植
        4.4.1 Linux内核简介
        4.4.2 Linux内核移植
    4.5 制作与移植文件系统
        4.5.1 Linux文件系统概述
        4.5.2 制作根文件系统
    4.6 Linux设备驱动程序
    4.7 WiFi模块驱动的实现与移植
        4.7.1 LinuxUSB驱动的基本原理
        4.7.2 USB无线网卡驱动的工作过程
        4.7.3 移植无线网卡的驱动
        4.7.4 无线网卡驱动程序的加载与测试
    4.8 LCD驱动的实现与移植
        4.8.1 TFT-LCD工作原理
        4.8.2 初始集中器LCD设备驱动程序分析
        4.8.3 帧缓冲驱动简介
        4.8.4 改进的基于FrameBuffer的LCD设备驱动
    4.9 触摸屏设备驱动
    4.10 本章小结
5 应用程序设计
    5.1 图形界面开发平台的搭建与移植
        5.1.1 图形界面开发平台选择
        5.1.2 Qt/Embedded简介
        5.1.3 Qt/Embedded的特点——客户端/服务器结构
        5.1.4 Qt的进程间通信机制
        5.1.5 Qt/Embedded安装与移植
    5.2 移植嵌入式浏览器
    5.3 无线网络配置
        5.3.1 无线网络配置界面
    5.4 电源管理
        5.4.1 电源管理设计方案概要
        5.4.2 电源管理技术方案
        5.4.3 LCD背光调节驱动程序
        5.4.4 实现内核监控线程
        5.4.5 内核线程、内核与设备空间的交互
        5.4.6 电源管理用户界面设计
    5.5 本章总结
6 系统测试
    6.1 系统模块测试
        6.1.1 串口模块测试
        6.1.2 LCD触摸屏测试
    6.2 WiFi无线网络连接测试
        6.2.1 无线网络连接测试
    6.3 电源管理测试
    6.4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工作总结
    7.2 课题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致谢

(9)基于Linux与ARM的嵌入式无线打印系统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嵌入式打印系统的现状
    1.3 嵌入式系统简介和发展
        1.3.1 嵌入式系统发展
        1.3.2 嵌入式系统的组成
        1.3.3 嵌入式系统的应用
    1.4 研究内容
    1.5 论文结构
    1.6 本章小结
第2章 嵌入式打印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2.1 系统平台总体设计
    2.2 设计方案选择
        2.2.1 ARM9处理器优势
        2.2.2 嵌入式Linux系统优势
        2.2.3 USB激光打印机优势
        2.2.4 打印驱动方案选择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系统平台的搭建
    3.1 系统平台的硬件搭建
        3.1.1 嵌入式处理器
        3.1.2 FLASH
        3.1.3 电源电路
        3.1.4 串行接口
        3.1.5 WI-FI模块
        3.1.6 USB打印机接口
    3.2 系统平台的软件搭建
        3.2.1 Boot Loader简介与移植
        3.2.2 交叉编译工具链建立
        3.2.3 移植嵌入式Linux内核
        3.2.4 Linux文件系统及制作
        3.2.5 三方通信平台构建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网络打印驱动与人机交互
    4.1 打印控制系统框图
    4.2 打印系统底层驱动程序
        4.2.1 Linux设备驱动简介
        4.2.2 USB打印机驱动
    4.3 打印系统应用程序
        4.3.1 Makefile简介
        4.3.2 Ghostscript编译与移植
        4.3.3 foo2zjs编译与移植
    4.4 基于 C#的网络打印客户端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系统平台的联调与测试分析
    5.1 Ghostscript文件格式转换测试
    5.2 WI-FI模块通信测试
        5.2.1 WI-FI模块设置和通信测试
        5.2.2 移动设备通过WI-FI与ARM通信测试
    5.3 ARM板驱动打印机测试
        5.3.1 ARM开发板串口测试
        5.3.2 ARM板驱动打印机测试
    5.4 移动设备通过WI-FI访问ARM驱动打印机测试
    5.5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10)基于二维条码食品安全溯源终端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食品安全溯源国内外现状
        1.2.1 国外现状
        1.2.2 国内现状
    1.3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第二章 基于二维条码食品安全溯源终端方案设计
    2.1 基于二维条码食品安全溯源终端设计
        2.1.1 食品安全溯源终端需求分析
        2.1.2 食品安全溯源终端业务流程
        2.1.3 食品安全追溯终端功能
        2.1.4 食品安全溯源终端技术方案
        2.1.5 食品安全溯源终端组成
        2.1.6 食品安全溯源终端整体设计
    2.2 食品安全溯源终端模块介绍
        2.2.1 二维条码扫描模块
        2.2.2 TQ2440平台
        2.2.3 LED显示模块
        2.2.4 RS串口通讯模块
        2.2.5 单片机控制模块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二维条码食品安全溯源终端开发环境构建
    3.1 嵌入式Linux开发概述
        3.1.1 嵌入式技术的发展史
        3.1.2 arm处理器介绍
        3.1.3 Linux主要版本及选择理由
    3.2 溯源终端硬件环境构建
        3.2.1 交叉开发模式
        3.2.2 硬件要求
    3.3 溯源终端软件环境构建
        3.3.1 交叉开发模式及前期准备
        3.3.2 主机Linux操作系统的安装
        3.3.3 安装交叉编译工具
        3.3.4 Busybox安装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二维条码食品安全溯源终端底层软件开发
    4.1 U-Boot程序引导加载移植
        4.1.1 U-boot简介
        4.1.2 U-boot源码结构
        4.1.3 U-boot移植
    4.2 linux内核移植
        4.2.1 linux内核移植准备
        4.2.2 Linux内核移植步骤
    4.3 Linux根文件系统构建
        4.3.1 Linux文件系统概述
        4.3.2 linux根文件系统结构
        4.3.3 Busybox移植
        4.3.4 构建根文件系统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二维条码食品安全溯源终端软件设计及测试
    5.1 设备驱动的完善
        5.1.1 Linux设备驱动移植概述
        5.1.2 完善串口驱动
    5.2 基于二维条码食品安全溯源终端软件设计
    5.3 基于二维条码食品安全溯源终端测试
        5.3.1 基于二维条码食品安全溯源终端底层软件测试
        5.3.2 基于二维条码食品安全溯源终端功能测试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课题主要工作
    6.2 课题未来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参与项目

四、在PC上装Linux的理由(论文参考文献)

  • [1]步进云台自适应稳姿控制研究[D]. 陈毅维. 西安工业大学, 2019(03)
  • [2]基于机器视觉的齿轮齿廓测量方法研究及实现[D]. 李洋洋. 电子科技大学, 2019(01)
  • [3]基于ARM和4G的无人机机载计算机及管理系统的设计[D]. 廖望. 西华大学, 2019(02)
  • [4]自阻电加热渐进成形温度控制系统的研究[D]. 张春.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9(02)
  • [5]高铁轨道监测系统远程控制终端的研制[D]. 樊冬冬. 黑龙江大学, 2017(06)
  • [6]基于ARM的说话人识别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屈雷. 西安工程大学, 2016(08)
  • [7]基于ARM和嵌入式Linux系统的多功能工业相机的设计和实现[D]. 陈洋. 重庆邮电大学, 2016(03)
  • [8]基于ARM的WiFi无线终端的设计与实现[D]. 马蓉. 西安工程大学, 2016(05)
  • [9]基于Linux与ARM的嵌入式无线打印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 余萌. 湖南大学, 2015(03)
  • [10]基于二维条码食品安全溯源终端研究与设计[D]. 林少会. 昆明理工大学, 2015(01)

标签:;  ;  ;  ;  ;  

在 PC 上安装 Linux 的原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