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芝有效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灵芝有效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一、灵芝有效化学成分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宋国宾[1](2021)在《牛蒡根下脚料赤芝固态发酵及其化学成分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牛蒡是一种药食同源类植物,在中国被广泛栽培。在牛蒡根精深加工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下脚料,为提高其经济利用价值,近来使用固态发酵技术进行牛蒡根下脚料的综合利用引起大家的关注。研究表明,固态发酵技术具有促进有效成分析出、产生新的活性物质、改良风味及增加功效等优点。本试验首次比较了不同地区牛蒡根下脚料的化学成分,然后以筛选出的安丘牛蒡根下脚料为发酵基质,采用赤芝为发酵菌种,对其进行固态发酵,优化其发酵条件及发酵基质配方,并对发酵前后菌质化学成分变化开展了初步研究。旨在探讨出一种适合牛蒡根下脚料赤芝固态发酵的发酵体系,以提高发酵菌质中有效化学成分含量,为新型畜禽饲料添加剂的开发提供一定的参考和理论依据。(1)不同产地牛蒡根下脚料的化学成分测定。根据牛蒡根下脚料主要来源地区,选择了安丘、徐州、毫州、苍山、陇南和城阳地区的牛蒡根下脚料,对其化学成分含量进行测定,以便筛选出最适赤芝发酵基质。在营养成分方面,安丘样品中菊糖、总糖、氨基酸、核苷总量、蛋白质含量最高,分别为10.40 g/100 g、11.79 g/100 g、0.72 g/g、0.66g/g、185.04μg/g;城阳样品中还原糖含量最高,含量为0.09 g/g,与毫州具有极显着性差异(P<0.01)。在功效成分方面,安丘样品中类黄酮含量最高,含量为6.72 mg/g,与陇南具有极显着性差异(P<0.01);城阳样品中总三萜酸含量最高,含量为0.15 mg/g,与徐州具有极显着性差异(P<0.01)。在挥发性物质方面,安丘样品中总挥发性物质种类最多,为108种,其中醛、醇、酮、烯、氮杂环种类相对较多,分别为23、11、11、9、19种;城阳样品中总挥发性物质种类最少,为67种,其中醛、氮杂环种类相对较多,分别为15、10种。安丘样品中总挥发性物质相对含量最高,相对含量为78.47%,其中醛、醇、有机酸、氮杂环类挥发性物质相对含量最高,分别为26.35%、7.31%、10.28%、12.76%;城阳样品中总挥发性物质相对含量最低,相对含量为14.23%,其中醛、醇类等挥发性物质相对含量均较低。赤芝菌丝体的生长和繁殖需要丰富的碳、氮源及其它营养物质,因此选择碳氮源相对较丰富的安丘地区牛蒡根下脚料作为赤芝固态发酵基质。(2)赤芝固态发酵牛蒡根下脚料工艺参数优化。以发酵液培养时间、p H和菌丝干重为指标,对种子液的培养时间、p H进行单因素优化,种子液优化结果:优化得到赤芝菌丝体种子液培养基最佳发酵时间为70 h,p H4.5左右,此时菌球表面毛刺均匀,颜色浅,生长旺盛;镜检菌丝壁上无明显芽头和锁状联合,并有少量菌丝体自溶,无杂菌;气味清香,菌丝球多,稍粘稠,此时种子液作为接种种龄的菌丝适宜。以染菌情况、长满时间、菌丝体长势为指标,对固态发酵条件的灭菌时间、含水量、接种量、装袋量、温度、发酵时间进行单因素优化,固态发酵条件优化结果:确定了牛蒡根下脚料(湿料)最佳灭菌时间为:2 h(121℃),采用单因素试验确定最佳固态发酵条件为:含水量65%、接种量10 m L/100 g、装袋量300 g/袋、温度26℃、发酵时间16 d,在该条件下,赤芝菌丝体生长快且浓密洁白、满袋时间最短。以长满时间、菌丝体长势为指标,对固态发酵配方的不同碳源(葡萄糖、蔗糖、可溶性淀粉、麦芽糖、果糖、及乳糖)、氮源(硫酸铵和磷酸氢二铵(无机氮源)以及蛋白胨、酵母浸粉和鱼粉蛋白胨(有机氮源))进行单因素优化,固态基质配方初步优化结果:最佳碳源为可溶性淀粉,可溶性淀粉组菌丝体生长最快,满袋时间最短,且发酵菌质中氨基酸、蛋白质及总三萜酸物质含量最高;确定最佳氮源为蛋白胨,蛋白胨组菌丝体生长最快,满袋时间最短,且发酵菌质中氨基酸、蛋白质及总三萜酸物质含量最高。(3)赤芝固态发酵牛蒡根下脚料化学成分含量及其变化规律研究。试验以第7、10、13、16、19d为时间点,对每个时间点中营养成分(蛋白质、氨基酸、总糖、还原糖和菊糖和核苷酸(胞苷、尿苷、鸟苷、肌苷和腺苷))、功效成分(类黄酮和总三萜酸)、挥发性物质(烯类、胺类、烷烃类、醛类、醚类、醇类、酯类、酮类、酚类、有机酸类、含硫类、氮杂环类、氧杂环类和芳香烃类化合物)的成分或含量进行测定分析。在营养成分方面,氨基酸含量在发酵后极显着性降低(P<0.01),在发酵第19 d时含量最低,含量为5.63 g/100 g;蛋白质含量在发酵后极显着性升高(P<0.01),发酵第16 d时含量最高,约为未发酵样品的1.16倍;牛蒡根下脚料经过赤芝菌丝体发酵后,总糖、菊糖含量与未发酵相比极显着性降低(P<0.01),发酵过程中呈逐渐降低趋势;还原糖含量在发酵后极显着性升高(P<0.01),在发酵第13 d时含量最高,约为未发酵样品的3倍。这可能说明总糖和菊糖在发酵过程中被赤芝菌丝体利用和转化,证明固态发酵具有“双向性”。核苷总量发酵后极显着性升高(P<0.01),在发酵第16 d时核苷总量达到最高,约为未发酵样品的14.25倍,并且发酵后产生了新的核苷物质(鸟苷、肌苷、腺苷)。在功效成分方面,类黄酮化合物发酵前含量为6.72 mg/g,发酵菌质中未检出;总三萜酸含量在发酵后极显着性升高(P<0.01),约为未发酵样品的3.29倍,说明赤芝-牛蒡根下脚料发酵能够产生三萜类化合物。在挥发性物质方面,发酵第16 d菌质中总挥发性成分种类比未发酵样品中减少,其中烯、烷烃、醛、醚、醇、有机酸和氮杂环类化合物种类在发酵后明显减少,尤其是醇、有机酸和氮杂环类化合物变化最为明显,分别由11、8、19种减少为3、2、9种,总挥发性物质相对含量增加了83.74%,醛、酮、氧杂环类化合物相对含量显着提高,分别由26.35%、3.05%、4.34%升高到91.42%、22.38%、20.21%,且发酵后去除和降低了较难闻的高含量香气成分,在发酵第16 d菌质中,15种香气成分具有较高含量,异戊醛、己醛、糠醛、苯甲醛、5-甲基呋喃醛、苯乙醛、可卡醛、甲基壬基甲酮及2-乙酰基吡咯具有较好的香气品质,对发酵菌质的香气品质形成起着直接促进作用,且未发酵样品中β-榄香烯、2-甲基丁醛、反式-2-壬烯醛、2-丁基-2-辛烯醛、2-乙基己醇、5-甲基-2-己酮、己酸和庚酸类高含量化合物在发酵后消失,说明牛蒡根下脚料经发酵后降低或者去除了牛蒡根本身的不良气味,香气品质大幅度提高。综上所述,通过牛蒡根下脚料-赤芝发酵结果表明,固态发酵技术有利于赤芝-牛蒡根下脚料蛋白质、还原糖、核苷总量、总三萜酸含量的大幅度提高。牛蒡根下脚料经过赤芝发酵后去除和降低了较难闻气味,愉悦的气味得到较好的呈现,为相关企业对新型饲料添加剂的开发及技术创新提供一定的思路。

裴浩田[2](2021)在《莲不同部位的化学成分及去心莲子安神作用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莲(Nelumbo nucifera Gaerth.)为睡莲科,莲属,水生植物。莲子、莲子心、莲房、莲须、荷叶和藕节6个部位均为《中国药典》(2020版)收录中药材。本论文首先对莲子的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然后,采用UPLC-QTo F-MS,对莲的6个药用部位(去心莲子、莲子心、莲房、莲须、荷叶和藕节)进行了全成分分析;应用植物代谢组学技术,对6个部位进行了差异性分析。随后,基于以上成分分析结果加上文献检索结果得到去心莲子化学成分总和,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对去心莲子安神的药理活性作用机制进行了预测。最后,采用对氯苯丙氨酸腹腔注射失眠模型小鼠对去心莲子安神作用进行了研究。取得了如下结果:1.全成分分析从莲的6个药用部位共鉴定了414个化合物,包括:黄酮79个,生物碱37个,萜类44个,甾体31个,有机酸54个,酯类81个,苷类21个,醇类20个,酚类15个,酮类10个,糖类7个,蒽醌类6个,醛类4个,其他5个。其中,去心莲子164个、莲房116个、莲子心187个、莲须173个、荷叶102个和藕节51个。2.差异性分析从6个部位发现了31个差异性成分,其中去心莲子3个、莲房5个、莲子心9个、莲须6个、荷叶5个和藕节3个。3.网络药理学研究发现了去心莲子发挥安神作用的主要靶点是65种酶、30种G蛋白耦联受体和29种激酶,其中AKT1、APP、SLC6A4、ACHE、MAOA和CHRNA4等为潜在关键靶点;揭示了去心莲子发挥安神作用的Neuroactive ligand-receptor interaction、c AMP、Serotonergic synapse等16条潜在相关信号通路。4.对失眠小鼠药理研究发现了去心莲子和莲子心都通过影响血清中5-HT、GABA和Glu/GABA发挥作用。去心莲子还影响血清中NE,莲子心还影响脑组织中GABA含量。本研究的创新性在于:1.首次采用UPLC-QTo F-MS,对去心莲子、莲子心、莲房、莲须、荷叶和藕节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首次在莲须中检测到生物碱(二聚体白屈菜默碱,西藏龙胆碱,亚美罂粟碱,N-甲基衡州乌药碱,阿朴东莨菪碱,广金钱草碱,荷叶碱,天仙子胺,贝母辛),首次在去心莲子中检测到萜类化合物(灵芝酸α,灵芝酸H,灵芝烯酸B,灵芝酸G,丹参酮IIA,mongholicosideⅠ,pristimerin,高根二醇,大豆甾醇B,齐墩果酸,美洲茶酸,20(S)-Protopanaxatriol,20(R)-人参皂苷Rh2,蒲公英甾酮,3-O-β-D-吡喃葡萄糖基-达玛-3β,12β,20R,25-四醇)。2.首次基于网络药理学,构建了“去心莲子活性成分-安神靶点-通路”网络,对去心莲子安神作用机制进行了研究;首次采用PCPA腹腔注射法复制了失眠模型,对去心莲子安神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去心莲子中金圣草黄素、桑色素,通过作用AKT1、APP、ACHE、MAOA靶点,c AMP signaling pathway、Serotonergic synapse、Prolactin signaling pathway等信号通路,调节失眠小鼠血清中神经递质5-HT和NE,发挥安神作用。去心莲子中荷叶碱、甲基莲心碱、N-甲基衡州乌药碱、亚美罂粟碱、莲心碱、衡州乌药碱,通过作用CHRNA4靶点,Neuroactive ligand-receptor interaction、Calcium signaling pathway、Gap junction等信号通路,调节失眠小鼠血清中GABA、Glu/GABA,发挥安神作用。

伍法杰[3](2021)在《刺五加浸膏发酵曲剂的制备工艺研究、化学标志物鉴定及活性成分筛选》文中认为目的:以刺五加浸膏为药性基质,灵芝菌为菌种进行双向液体发酵,建立刺五加发酵曲剂的最佳发酵工艺。对刺五加发酵曲剂中的化学标志物进行鉴定并初步制定质量控制标准,挖掘抗肿瘤活性成分,同时对发酵过程中含量变化较大的刺五加苷进行单体生物转化实验,以确定刺五加发酵曲剂的化学标志物、抗肿瘤活性物质基础和转化规律,为刺五加发酵曲剂相关制剂的开发应用和质量控制提供一定实验依据。方法:采用液体发酵技术,以菌丝体生物量为考察指标,通过单因素实验、响应曲面实验,对刺五加发酵曲剂的液体发酵条件进行优化;通过LC-MS对刺五加发酵曲剂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对化学标志物进行鉴定,建立初步分离纯化方法,分离差异化合物。测定刺五加发酵曲剂中化学标志物的含量,初步建立质量控制标准。通过体外抗肿瘤活性实验筛选活性成分,对具有抗肿瘤活性成分进行分离纯化,利用高分辨多级质谱进行结构鉴定。通过对刺五加苷A、B、C、E进行单体生物转化,分离转化产物并对发酵过程中主要活性成分的结构转化规律进行探究。结果:刺五加发酵曲剂的最佳发酵工艺为:刺五加浸膏添加量14g/L、摇瓶相对装液量为2:5(V/V)、灵芝菌接种量5%、培养基初始p H为6、摇床转速为135r·min-1、发酵温度为28℃、发酵时间为11d。通过LC-MS结合标准品指认刺五加发酵曲剂中4个化合物分别为Quinic acid、Sachaliside 1、Pinoresinol 4-O-glucoside、Caffeic acid 4-O-glucuronide;以分析为导向从刺五加发酵曲剂中分离鉴定出4个化合物,分别为8-hydroxy-2-oxo-chromen-7-allopyranoside、Fraxin、Hedrin和(3β)-3-{[2-O-(6-deoxy-mannopyranosyl)-arabinopyranosyl]oxy}olean-12-ene-28,29-dioic acid,初步建立刺五加发酵曲剂的质量控制标准。以活性为导向从刺五加发酵曲剂中通过硅胶柱色谱和制备液相等方式分离得到8个潜在抗肿瘤活性成分。通过刺五加苷A、刺五加苷B、刺五加苷C、刺五加苷E的单体生物转化,阐明了两种化合物的转化途径,分离得到刺五加苷A、刺五加苷E的转化产物,其中刺五加苷E的转化产物推测为新化合物。结论:利用液体双向发酵技术,对刺五加浸膏进行灵芝菌生物发酵,制备刺五加发酵曲剂,进行制剂前研究并初步建立质量控制标准,对于开发刺五加产品提供了相关的理论参考;以LC-MS分析为导向,指认、分离和鉴定刺五加发酵曲剂的特异性成分,并对抗肿瘤活性成分进行筛选,对发酵过程中含量变化较大的恒分进行单体转化实验,进一步明确了刺五加发酵曲剂的化学标志物及抗肿瘤活性物质基础,为刺五加发酵曲剂产品开发和质量控制提供理论依据,也为灵芝-刺五加浸膏液体发酵体系的转化规律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宋丹丹[4](2021)在《藏药蚤缀化学成分及质量标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蚤缀系石竹科蚤缀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本属植物包括多个种,常被统一称作蚤缀或雪灵芝。蚤缀全草入药,临床主要用于治疗肺炎及各种肺病。目前有关蚤缀的基础研究还较少,其质量标准并未得到完善,不利于该类药材在我国的开发与应用。为了建立蚤缀的质量标准草案,本文展开以下研究。为了解蚤缀的化学成分,以便为后续开展质量标准提供依据。本实验基于UHPLC-QTOF-MS/MS技术对藓状蚤缀的成分进行分析与鉴定,建立了一种可靠的化合物分析方法。通过得到准确的一级和相应的二级质谱数据、应用PeakView 1.2定性软件分析技术、在线数据库、参照已报道过的相关文献等总结了该植物成分的裂解方式和规律。在藓状蚤缀中推测了60个化合物的结构,其中40个黄酮类成分,20个其他类成分。本实验全面的分析了藓状蚤缀中化学成分,为藓状蚤缀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与质量标准研究提供了基础。基于藓状蚤缀的液质联用数据分析结果,继续对该植物醇提物的乙酸乙酯萃取部位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与鉴定,应用多种化学分析技术,结合相应的分离方法,并利用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了其中的20个。化合物如下:苜蓿素(1)、山萘酚(2)、槲皮素(3)、异槲皮素(4)、芹菜素(5)、木犀草苷(6)、β-羟丙基香草酮(7)、儿茶酸(8)、十六烷酸(9)、阿魏酸(10)、香草酸(11)、对羟基安息香醛(12)、刺芒柄花素(13)、D-甘露醇(14)、蔗糖(15)、异牡荆素(16)、4-羟基苯乙酮(17)、奎宁酸(18)、咖啡酸(19)、对苯二酚(20)。其中化合物1~20为首次从藓状蚤缀中分离得到,化合物7、11~15、17为首次从蚤缀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基于对藓状蚤缀化学成分的综合研究和文献调研,拟定苜蓿素为药材含量测定的指标成分,采用HPLC法对蚤缀中苜蓿素的含量进行测定,其具体检测标准方法如下:采用ODS柱(Inertsil?ODS-SP,250mm×4.6mm,5μm),以乙腈-0.1%甲酸水(35:65)为流动相,流速:1.0 ml/min,检测波长350nm,苜蓿素在0.0400~0.8000ug测定范围内,其线性关系良好,回归方程为Y=284876X-18561,相关系数:R2=0.9999。利用上述建立的高效液相色谱法分别测定了不同产地的12批蚤缀中苜蓿素的含量,规定蚤缀中苜蓿素含量不得少于0.12mg/g。同时对蚤缀药材进行显微鉴别、薄层色谱鉴别,并进行了药材中水分测定、灰分测定、酸不溶性灰分测定和浸出物测定,结果表明水分不得过14%;总灰分不得过10%;酸不溶性灰分不得过5%;醇溶性浸出物不得少于2%。通过以上研究,建立蚤缀质量标准,形成质量标准草案,为蚤缀药材质量的评价、药材资源的利用提供了依据。

向巧[5](2021)在《滑菇次级代谢产物的挖掘》文中指出高等真菌是抗生素以及农药的先导化合物的重要来源之一,它里面含有的化合物具有结构新颖、活性显着等特点。滑菇(Pholiota nameko),属于担子菌门、层菌纲、伞菌目、球盖菇科、鳞伞属,又名光帽黄伞、滑子菇。滑菇具有材料来源广、菌种可以被分离培养等优点。本文以高等真菌滑菇(Pholiota nameko)为研究对象。文献报道滑菇浸膏、多糖、蛋白等还具有增强机体免疫、抗氧化、抗炎、抗肿瘤等多种药理作用。通过本课题组其他成员前期对滑菇的研究发现滑菇属于敏感类真菌即改变它的发酵条件则可诱导其产生不同的次级代谢产物,并且滑菇发酵液中含有不同化学结构类型且活性显着的化学成分。为了充分发掘其产生次级代谢产物的潜力,探索其产生次级代谢产物所发的机制,我们从化学成分、代谢组学以及转录组学三方面对滑菇次级代谢产物进行了深入挖掘,以期从中获得大量结构新颖、活性显着的次级代谢产物。(1)通过多种分离纯化手段,对不同发酵条件下得到的滑菇乙酸乙酯层浸膏进行化学成分的分离纯化及结构鉴定:(1)发酵条件:每升灭菌水含去皮土豆200 g,葡萄糖20 g,Mg SO4 1.5 g,KH2PO43g,VB1 10 mg,蛋白胨1.0g,用柠檬酸调p H至6.0~6.5。培养条件:24℃恒温,转速150 r/min,暗培养发酵25天。得到乙酸乙酯层浸膏27g,并从中分离鉴定出了一个新化合物:1-hydroxy-6-bromo-2,2,5,7-tetramethylindan。(2)发酵条件:大米和水(1:1.4),培养条件:室温静置,发酵45天。得到的滑菇发酵液的乙酸乙酯层浸膏62.1g,从中分离并鉴定出了5个化合物,它们分别是:(22E,24R)-Ergosta-7,22-dien-3β-ol(1)、(22E,24R)-5α,8α-Epidioxy-ergosta-6,22-dien-3β-ol(2)、β-Sitosterin(3)、(22E,24R)-ergosta-4,6,8(14),22-tetraen-3-one(4)、22E,24R)-Ergosta-4,6,8(14),22-tetraen-3-one(5)。(3)发酵条件:每升超纯水中加入葡萄糖5.00%、酵母粉0.50%、蛋白胨0.15%、Mg SO4和KH2PO40.05%,培养条件:24℃、150 r/min,摇床暗培养25-30天。得到乙酸乙酯层浸膏36g,从中分离鉴定出了4个已知化合物,它们分别为:Donacinol B(6)、Donacinol C(7)、Trichapargins A(8)、Trichapargins B(9)。(4)对从滑菇发酵液中分离出的单体化合物进行了初步的胰岛素的敏感性和降血糖活性研究。通过细胞实验,结果显示化合物8在10μM浓度下单独作用24小时后表现有一定活性;化合物7、化合物6、化合物9在10μM浓度下单作用24小时后表现无活性。(2)由于实验室的培养条件以及分离纯化手段的局限性,就使得我们想要从滑菇发酵液中分离得到那些本身含量就不多但化学结构新颖的化合物增加了困难。LC与高选择性、高灵敏度的MS/MS相结合,可对复杂样品进行实时分析,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能够准确定性定量。代谢组学分析主要目的是从生物样本中检测并筛选出具有重要生物学意义和统计学显着差异的代谢物,并以此为基础阐明生物体的代谢过程和变化机制。运用LC-MS/MS技术对滑菇在不同培养条件下的发酵液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进行了定性定量分析。结果表明:从混合的样品中总共检测出七种类型的次级代谢产物,总共为342种代谢物。其中与我们比较感兴趣的的类型有:萜类(9种)、香豆素(15种)、其他类(64种)。对每组样品分别进行两两比对,筛选出它们两组间的不同差异代谢物,它们各组间依次筛选出的不同差异代谢物数目分别:231、211、230、199、133、211。通过对各组间筛选得出的差别性代谢物进行了分析,结果可以发现土豆配养基3中的代谢物含量最丰富,GP培养基的含量最差。并对它们两个间的差异代谢物进行了代谢通路分析。通过KEGG代谢途径分析,发现差异代谢物富集用于63条通路途径,其中与我们研究相关的通路途径有两条,它们为:代谢途径和次生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它们富集的差异代谢物的数目最多,分别为80、35个。(3)运用转录组测序对不同培养条件下滑菇发酵液菌丝体次级代谢产物进行深入研究,探索滑菇在不同发酵条件下产生不同次级代谢产物的发生机制,为进一步的开发利用滑菇提供了理论基础。对不同培养条件下滑菇菌丝体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初步筛选出与次级代谢产物相关的差异基因:结果表明:将15480条Unigene序列通过Blast软件与公共数据库进行比对,从中获得注释的Unigene有10900个。对各组间的差异基因的进行了筛选,发现GP培养基vs大米培养基筛选出的差异基因数最多为:2450个,GP培养基vs土豆培养基筛选出的差异基因数最少为:1020个。通过差异基因GO富集分析结果可以明确滑菇发酵液菌丝体在不同培养条件下的细胞组分、生物学过程和分子功能三大分类中的差异表达基因。最后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KEGG富集分析,确定了差异表达基因的显着富集通路,同时找出了差异表达基因参与的滑菇次级代谢产物有关通路途径,并在KEGG数据库中找到了与次级代谢产物有关通路所富集的基因数以及基因名。

彭秋霞[6](2021)在《基于数据挖掘何晓晖教授治疗胃癌的用药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运用“古今医案云平台”系统对何晓晖教授治疗胃癌的临床医案进行系统整理和数据挖掘,分析何师治疗胃癌的用药规律,总结何师的临床经验,对今后指导中医药在该病的临床防治中提供可资借鉴的临床经验。方法:收集整理何晓晖教授2018年9月-2021年1月于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国医堂、三溪堂中医门诊部治疗胃癌的病例。将资料齐全,符合标准的126例的临床病例进行症状、证候、药名术语规范化,按标准录入Microsoft Excel软件,建立原始数据库,然后导入古今医案云平台(V2.3.5版本),分析患者的年龄、性别、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的改善、用药频数、中药属性、药物功效、关联规则、聚类分析、复杂网络分析,找出其用药规律和特点,根据统计结果,并结合临床,总结何师治疗胃癌的用药规律和临床经验。结果:1、在126例病例中,出现频次较多的临床症状依次为乏力、纳差、消瘦、口干、胃痛、胃胀、寐差、便溏等;证型统计结果显示有12种,其中以脾胃虚弱证最为常见。2、本研究中共使用中药147味,共计用药频次为11588次,每个处方平均用药17.5味,出现频次前10的药物有黄芪、白术、太子参、茯苓、半枝莲、鸡内金、白花蛇舌草、当归、灵芝、龙葵。3、将147味中药按功效分为15类进行药类分析,其使用频次前6位依次为补虚药、清热解毒药、利水渗湿药、消食药、安神药、理气药,其中补虚药的使用频次为4661次,位居第一。4、药物四气以平、寒、温、凉为主,其中平性药物位居第一。中药五味以甘、苦、辛、淡味为主,其中甘味位居第一,其次为苦味、辛味。药物主归脾、肺、肝、肾经,其中与脾经关系最为密切,其次是肺经。5.对使用频次前30的中药以≥18的距离为界进行聚类分析,可分为以下6组:第一组:仙鹤草,天葵子,鸡血藤;第二组:石见穿,绞股蓝,猕猴桃根;第三组:蒲公英,枳壳,姜半夏;第四组:山药,薏苡仁,淫羊藿;第五组:女贞子,黄精;第六组:肉苁蓉,龙葵,白英,灵芝,鸡内金,当归,半枝莲,白花蛇舌草,茯苓,太子参,黄芪,白术。6.基于复杂网络分析可以得出何师治疗胃癌的核心处方为黄芪、白术、茯苓、太子参、鸡内金、半枝莲、当归、灵芝、白花蛇舌草、肉苁蓉、女贞子、黄精、山药、蒲公英。结论:通过数据挖掘的方法,对何晓晖教授治疗胃癌的用药规律进行分析,得出何师治疗胃癌以补虚药为主,其次为清热解毒药、利水渗湿药、消食药。何师认为胃癌的发生,其关键在于人体正气虚弱,气血阴阳不足,兼有热毒、痰浊、血瘀等病理因素,在拟方时重视平衡脾胃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状态,其治疗胃癌以扶助正气为主,祛邪为辅,重视体质,注重补益脾胃,辨病用药,病症兼治。

刘佳[7](2021)在《女贞子免疫增强活性成分分离鉴定及作用机制研究》文中提出女贞子Ligustri Lucidi Fructus系木犀科植物女贞Ligustrum lucidum Ail.的干燥成熟果实,性味甘、苦,凉;归肝、肾经;功能补肝肾,强筋骨,明目;主治阴虚内热,腰肢无力,肾虚滑精,视力减退等。研究表明,女贞子主要含有齐墩果酸、熊果酸、特女贞苷、女贞子苷等化学成分,具有免疫调节、保肝、抗炎、抗菌和抗病毒等作用。已有文献证明女贞子可以提高家畜的生产性能和免疫功能,然而目前的研究未能阐释女贞子发挥免疫增强活性的化学成分,对其作用机制的研究更是少见。本研究进行了女贞子免疫增强活性部位筛选、活性成分分离鉴定、活性成分增强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免疫活性的作用及机制研究,取得以下主要结果:(1)女贞子免疫增强活性部位的筛选通过乙醇提取法和液-液萃取法制备女贞子五个极性部位,通过巨噬细胞吞噬试验和淋巴细胞增殖试验检测五部位萃取物的免疫活性。结果表明,女贞子石油醚、氯仿、乙酸乙酯、正丁醇和水部位萃取物得率分别为1.64%、1.28%、1.13%、11.15%和26.96%;女贞子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和水部位萃取物均可不同程度地提高RAW264.7巨噬细胞吞噬中性红的能力,且正丁醇和乙酸乙酯部位萃取物的增强效果较好;女贞子乙酸乙酯、正丁醇和水部位萃取物均可不同程度地促进淋巴细胞增殖,其中正丁醇和乙酸乙酯萃取物的促增殖效果较好。说明正丁醇和乙酸乙酯部位为女贞子的主要免疫增强活性部位。(2)女贞子免疫增强活性成分的分离纯化与结构鉴定通过大孔树脂、硅胶和Sephadex LH-20柱色谱法及制备薄层色谱法,对女贞子正丁醇部位萃取物进行分离纯化,并运用1H-NMR、13C-NMR和HR-ESI-MS对单体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通过巨噬细胞吞噬试验和淋巴细胞增殖试验检测大孔树脂乙醇洗脱段和单体化合物的免疫活性。结果表明,女贞子正丁醇部位萃取物的大孔树脂水洗脱段、30%、50%、70%和90%乙醇洗脱段得率分别为8.54%、25.62%、58.34%、1.42%和1.07%,其中30%乙醇洗脱段的免疫活性较强;对30%乙醇洗脱段进行分离纯化得到10个单体化合物,结构鉴定为:橄榄苦苷酸(oleuropeinic acid)、女贞子苷(nuezhenide)、异女贞子苷(isonuezhenide)、红景天苷(salidroside)、异女贞苷酸(isoligustrosidic acid)、ligulucidumoside A、8(E)-女贞子苷(8(E)-nuezhenide)、羟基酪醇(hydroxytyrosol)、橄榄苦苷(oleuropein)和p-hydroxyphenethyl 7-β-D-glucosideelenolic acid eater,其中橄榄苦苷酸、红景天苷、羟基酪醇、橄榄苦苷和p-hydroxyphenethyl7-β-D-glucosideelenolic acid eater有不同程度增强免疫细胞活性的作用,且羟基酪醇的作用最强。说明羟基酪醇等是女贞子的主要免疫增强活性成分。(3)女贞子活性成分羟基酪醇增强巨噬细胞免疫活性的作用及机制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羟基酪醇作用于RAW264.7巨噬细胞后细胞抗原摄取能力,ELISA检测细胞因子分泌,Griess法检测一氧化氮(NO)释放,荧光显微镜和流式细胞术检测活性氧(ROS)产生,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面分子和共激活分子的表达,并通过Western blot检测NF-κB和TLR4信号通路相关靶点蛋白的表达。结果表明,羟基酪醇能显着增强巨噬细胞对FITC-OVA的摄取能力,提高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1β(IL-1β)等分泌,促进NO释放和ROS产生,并显着上调细胞表面分子MHC-Ⅱ和共激活分子CD80和CD86的表达;进一步研究表明,羟基酪醇可以显着上调细胞核NF-κB p65表达,下调细胞浆IκB-α表达,同时还能显着上调TLR4,My D88,TRIF和IKKβ的表达,说明羟基酪醇对RAW264.7巨噬细胞的活化可以通过TLR4/My D88(TRIF)/IKKβ介导的信号反应激活细胞内NF-κB信号通路实现。(4)女贞子活性成分羟基酪醇增强淋巴细胞免疫活性的作用及机制通过ELISA检测细胞因子和免疫球蛋白分泌,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亚群比例,荧光显微镜和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内Ca2+浓度,微板法检测细胞中钙调神经磷酸酶(Calcineurin)活力,并通过Western blot检测核转录因子NFAT和NF-κB信号通路相关靶点蛋白表达。结果表明,羟基酪醇可显着增加白细胞介素4(IL-4)、γ干扰素(IFN-γ)和TNF-α分泌,提高淋巴细胞亚群CD3+和CD4+/CD8+比例;进一步研究表明,羟基酪醇可以显着增加细胞内Ca2+浓度,提高Calcineurin活力,并且显着上调细胞核NFAT和NF-κB p65表达,同时下调细胞浆NFAT和IκB-α表达,说明羟基酪醇可以通过促进Ca2+/Calcineurin/NFAT和NF-κB信号通路的级联反应,激活脾淋巴细胞。综上所述,本研究发现女贞子正丁醇和乙酸乙酯部位萃取物为其主要免疫增强活性部位,并分离和筛选得到多个具有免疫增强活性的单体化合物,其中羟基酪醇活性最好;进一步研究阐释了羟基酪醇可以通过影响细胞信号通路的传递,引起NF-κB p65和NFAT的入核来增强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的免疫活性。本论文研究结果为今后将女贞子开发为免疫增强剂提供了理论依据,为发展可以替代抗生素的中兽药饲料添加剂提供思路。

贾旭森[8](2021)在《新鲜白条党参酵母菌固体发酵工艺及其成分和抗氧化活性研究》文中认为中药发酵技术因其可借助微生物的生长代谢活动改变药材的活性成分含量以及结构而被应用于中药的增效或减毒,且随发酵菌种的不同,对于中药功效的改变作用不同。在众多的发酵菌种中,酵母菌作为典型的糖菌,喜在含糖较高、酸性的环境中生长,新鲜党参中富含糖分且水分充足,可以作为酵母菌天然的营养体系,实验室前期研究发现鲜白条党参总多糖、黄酮、苍术内脂Ⅲ、党参炔苷等的含量均高于党参药材,因而新鲜白条党参具有比党参药材更优的活性。考虑到新鲜白条党参具有较党参药材更明显的发酵优势以及发酵带来的有益作用,本论文设计了一种酵母菌固体发酵新鲜白条党参的方法,并对发酵过程中的加菌量、发酵温度等条件进行优化,以期获得一种有利于增加新鲜白条党参功效的发酵方法。本论文的具体研究内容包括以下4个部分:1.新鲜白条党参的酵母菌固体发酵工艺研究为了获得一种稳定可行的酵母菌固体发酵新鲜白条党参的工艺,首先将新鲜白条党参打碎至无颗粒后灭菌,再按一定的比例加入酵母菌发酵,在此过程中,观察酵母菌的菌数变化和计算基质消耗率,以此评价酵母菌固体发酵新鲜白条党参体系的可行性。根据发酵过程中底物p H值变化趋势和发酵产物的水浸出物、醇浸出物含量的变化趋势来确定发酵周期。进一步以黄酮含量为指标,采用正交实验法优化发酵条件(发酵温度、含水量、加菌量)。研究结果表明,酵母菌的基质消耗率在48h时最高可达11.7%,菌数最高增加了29倍,说明酵母菌固体发酵新鲜白条党参可行性高。根据发酵产物的水浸出物、醇浸出物含量、底物p H值变化趋势确定发酵周期为48h。优化的最佳发酵条件为温度30℃,含水量66%,加菌量10%。2.发酵产物的化学成分分析以稳定的发酵工艺发酵新鲜白条党参后,将发酵产物在一定温度条件下烘干、粉碎,测定发酵产物以及发酵前新鲜白条党参中总糖、低聚糖、多糖、膳食纤维、脂肪、黄酮、三萜、17种氨基酸的含量,研究发现发酵后的低聚糖、膳食纤维含量分别降低了35.96%、9.24%,多糖、黄酮、三萜、总氨基酸含量、脂肪和党参炔苷升高了47.89%、69.85%、56.14%、46.04%、402.22%和69.91%。17中氨基酸中除了胱氨酸含量降低了20.83%外,其余16种氨基酸含量均有所升高。3.发酵产物的抗氧化活性研究测定新鲜白条党参和发酵产物各自提取物(95%乙醇提取物、低聚糖、多糖)的DPPH自由基、超氧阴离子和羟自由基清除率。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浓度下,发酵产物的三种提取物的DPPH自由基、超氧阴离子和羟自由基清除率均高于发酵前,说明酵母菌固体发酵新鲜白条党参有利于增强其抗氧化活性。4.发酵产物的化学成分分离采用硅胶和半制备液相色谱等柱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波谱学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从发酵产物的氯仿、乙酸乙酯、石油醚提取部位分离得到18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dodecane、4-(4’,4’-dimethyl-2’-vinyl-decy)benzene-1,2-diol、甘露醇、琥珀酸、3-O-acetyl-protocatechuic acid、5-羟甲基糠醛、ferulic acid、苍术内酯III、2’-hydroxydecanylpentadec-5,8,10,12-tetraeno、豆甾醇、stigmasteryl-3β-arachidate、dioctyl phthalate、syringaresinol、4-oxopinoresinol、亚麻酸、(4S,5S)-5-Hydroxy-4-hexanolide、2-hydroxyoctadec-1-yl acetate、亚油酸。基于上述研究证实,我们所构建的酵母菌固体发酵新鲜白条党参的工艺稳定,发酵产物中部分成分含量显着增加,抗氧化活性显着增强,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发酵产物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明确其成分。

崔一平[9](2020)在《谱效关联分析在灵芝免疫活性研究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中药化学成分复杂,治疗作用由化学成分组成的整体系统产生,且相互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因此要全面评价中药质量的优劣,不能只是检测其中某一个或几个化学成分。应用指纹图谱能够全面地、完整地反映化学成分的种类及含量。然而,单纯的化学指纹图谱难以有效评价中药药效,需要将化学指纹图谱与中药药效有机结合,通过线性或非线性数学处理,建立中药谱效关系,阐明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确定与药效有关的化合物群。目的:研究灵芝调节免疫的活性成分;在单因素试验与正交试验相结合的基础上,优化离子液体-超声辅助提取灵芝活性成分最佳提取工艺,建立BP神经网络模型预测萃取量。方法:1.建立HPLC指纹图谱和谱效关系模型,预测灵芝乙醇提取物中的活性化合物,然后利用成分敲出技术分离得到目标化合物,通过高分辨质谱对化合物结构进行鉴定。建立BP神经网络模型,进行药效预测。2.采用离子液体-超声辅助提取灵芝活性成分,单因素试验与正交试验相结合优化离子液体浓度、超声功率、超声时间、离心转速和固液比对萃取量的影响。建立BP神经网络模型,预测目标化合物的萃取量。结果:1.建立灵芝指纹图谱,采用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建立了谱效关系;建立BP神经网络模型,结合谱效关系综合评价灵芝质量。2.由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可得,峰P7、P8、P13、P14、P17、P22、P23、P26、P28、P31、P32、P33、P41和P45与灵芝提取物激活RAW264.7细胞、增强免疫活性呈正相关;峰P3、P34、P39和P43与灵芝提取物增强免疫活性呈负相关。利用高分辨质谱鉴定化合物赤芝酸N(P14)、灵芝烯酸B(P16)、灵芝烯酸K(P18)、灵芝酸A(P22)、赤芝酸A(P24)、灵芝酸D(P26)、灵芝酸F(P28)和灵芝酸J(P30)。当样品的浓度相当于原药材200μg/m L时,灵芝中同时存在激活和抑制RAW264.7细胞的化合物。以灵芝指纹图谱共有峰峰面积和免疫药效指标为样本训练BP神经网络,建立了灵芝谱效结合评价系统。所建BP网络模型相关系数R为0.98643,药效预测结果的误差均在理想的范围内。2.灵芝中活性成分的最佳提取工艺为:离子液体浓度1.4 M、超声功率400 W、超声时间20 min、离心转速4000 r/min、固液比1 g:33.3 m L。在此条件下,萃取总量为3.31 mg/g。以单因素和正交试验为基础采用Levenberg-Marquardt反向传播算法对三层神经网络进行优化,并对正交试验进行预测仿真,预测值与试验值能够较好地拟合。结论:1.当浓度为相当于原药材200μg/m L时,赤芝酸N、灵芝烯酸B、灵芝烯酸K、灵芝酸A、灵芝酸D和灵芝酸F为灵芝中激活RAW264.7细胞的活性成分。赤芝酸A、灵芝酸J为抑制RAW264.7细胞的活性成分。同时建立了灵芝谱效结合评价系统,实现了通过测定灵芝指纹图谱评判其药效的优劣,达到了应用谱效结合模式评价灵芝质量的目的。2.加入离子液体之后,灵芝中目标化合物的总萃取量提高了36.21%,说明离子液体对灵芝中化学成分萃取效率高。并在单因素试验与正交试验的数据基础上,建立BP神经网络模型对试验数据进行分析预测。并对正交试验进行预测仿真,预测值与试验值能够较好地拟合。结果表明,在所考虑的试验条件下,神经网络模型能够有效地模拟实验数据和再现过程行为,使用BP神经网络模型可以低能耗、高效、准确地预测目标化合物萃取总量。

刘敏[10](2020)在《复方益眠片的药学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社会经济迅猛发展,人们面临着各种竞争压力,心神难安、睡眠障碍往往使人们享受家庭生活的能力下降,工作表现变差,也会产生更多的消极情绪。复方益眠片是由刺五加、人参和灵芝孢子粉组成,该复方制剂可以起到补肾安神,益气健脾,辅助睡眠的作用,且副作用小。目的:筛选复方益眠片科学合理的工艺条件,并开发全面且准确可靠的质量检测方法,初步研究复方益眠片的稳定性。方法:经查阅刺五加药材中含有药理活性的物质所具有的性质,选择乙醇为提取溶剂。紫丁香苷是刺五加药材中发挥药理活性的主要成分,以其提取率作为检测标准,采取正交试验的方法选择提取刺五加药材的最优工艺。然后通过对制剂过程中所需要的辅料进行选择,以单因素考察的方法筛选复方益眠片最优成型工艺。参考2015版药典对本片剂中的人参和刺五加进行定性鉴别。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本片剂中主要活性物质的含量,以本片剂中的四种成分(人参皂苷Rb1、Re、Rg1和紫丁香苷)作含量分析的目标,建立复方益眠片的质量标准,并通过试验完成方法学验证。结果:称取适量刺五加药材,使其与6倍量的60%乙醇溶液混合,回流2h,操作此步骤3次,回收乙醇并干燥提取物,得干膏。将刺五加提取物粉末(96g)与人参粉末(252g)、灵芝孢子粉(252g)混匀,将羧甲基淀粉钠(7.5g)和糖粉(150g)添加其中,搅拌均匀,水为润湿剂制粒,将湿颗粒放入35℃真空烘箱中2小时,整粒。将硬脂酸镁(1%)添加到所获得的干颗粒中,充分混合,压片,得复方益眠片。经试验考察,本试验所得制剂的重量差异,硬度,脆碎度和崩解时限都满足药典要求。本文对片剂中人参皂苷Rb1、Re、Rg1和紫丁香苷所使用的高效液相条件及含量计算方法,能够准确测定人参皂苷Rb1、Re、Rg1和紫丁香苷在复方益眠片中的含量,对片剂中的刺五加和人参所使用的薄层色谱法亦可完成准确的定性鉴别。结论:本文得出复方益眠片中刺五加的最优提取工艺,并确定出制备复方益眠片的最优成型工艺,考察的工艺参数均符合规定,制得的复方益眠片工艺稳定性良好。本文为检测有效成分建立的液相色谱条件准确可靠,能够准确地检测复方益眠片中有效成分的含量,使得进一步生产有可靠的研究基础。

二、灵芝有效化学成分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灵芝有效化学成分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牛蒡根下脚料赤芝固态发酵及其化学成分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1 牛蒡概述
        1.1.1 牛蒡的生长特性及分布
        1.1.2 牛蒡的营养作用与应用价值
    1.2 牛蒡根下脚料资源利用现状
        1.2.1 生产畜禽饲料
        1.2.2 生产有机肥料
        1.2.3 提取膳食纤维
    1.3 药用真菌-赤芝研究进展
        1.3.1 赤芝概念
        1.3.2 赤芝的主要成分及功效
        1.3.3 赤芝在发酵中的应用
    1.4 固态发酵技术的研究进展
        1.4.1 双向发酵理论基础与技术特点
        1.4.2 微生物双向发酵的优势
        1.4.3 双向发酵的发展前景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与仪器
        2.1.1 供试材料
        2.1.2 主要试剂与药品
        2.1.3 主要仪器设备
    2.2 方法
        2.2.1 菌种活化
        2.2.1.1 活化培养基的配制
        2.2.1.2 菌种活化
        2.2.2 摇瓶种子培养
        2.2.2.1 赤芝菌丝体收集和生物量的检测
        2.2.2.2 摇瓶种子液发酵时间的确定
        2.2.3 固态发酵基质的筛选
        2.2.4 固态发酵条件单因素试验
        2.2.4.1 固态基质灭菌时间优化
        2.2.4.2 固态基质含水量优化
        2.2.4.3 接种量优化
        2.2.4.4 固态基质装袋量优化
        2.2.4.5 发酵时间优化
        2.2.5 发酵基质配方优化
        2.2.5.1 发酵基质碳源的优化
        2.2.5.2 发酵基质氮源的优化
        2.2.6 营养成分和功能成分测定
        2.2.6.1 蛋白质含量测定
        2.2.6.2 氨基酸含量测定
        2.2.6.3 多糖含量测定
        2.2.6.4 还原糖含量测定
        2.2.6.5 菊糖含量测定
        2.2.6.6 总三萜酸含量测定
        2.2.6.7 核苷含量测定
        2.2.6.8 类黄酮含量测定
        2.2.7 挥发性物质种类和含量测定
    2.3 数据统计与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液体种子液发酵条件优化结果
    3.2 最佳固态发酵基质的确定
        3.2.1 不同地区牛蒡根下脚料的营养成分和功效成分测定结果
        3.2.1.1 不同地区牛蒡根下脚料的营养成分含量
        3.2.1.2 不同地区牛蒡根下脚料的功效成分含量
        3.2.2 不同地区牛蒡根下脚料的挥发性物质种类和含量
    3.3 固态发酵条件单因素优化结果
        3.3.1 高压灭菌时间的优化结果
        3.3.2 接种量的优化结果
        3.3.3 固态基质含水量的优化结果
        3.3.4 固态基质装袋量的优化结果
        3.3.5 发酵温度的优化结果
        3.3.6 发酵时间的优化结果
    3.4 发酵基质配方优化结果
        3.4.1 碳源配方优化结果
        3.4.2 氮源配方优化结果
    3.5 发酵前后菌质营养成分和功效成分分析
        3.5.1 发酵前后菌质营养成分含量比较
        3.5.2 发酵前后菌质功效成分含量比较
    3.6 发酵前后菌质挥发性成分组成及含量分析
        3.6.1 发酵菌质挥发性成分组成及含量测定结果
        3.6.2 发酵前后菌质挥发性成分种类及含量比较
    3.7 发酵前后菌质高含量香气成分的气味特征分析
        3.7.1 未发酵样品高含量香气成分的气味特征分析
        3.7.2 发酵菌质高含量香气成分的气味特征分析
4 讨论
    4.1 不同产地牛蒡根下脚料化学成分比较分析
    4.2 种子液、发酵条件、发酵基质的优化分析
    4.3 发酵前后化学成分变化
        4.3.1 发酵前后营养成分变化
        4.3.2 发酵前后功效成分变化
        4.3.3 发酵前后挥发性物质及含量变化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2)莲不同部位的化学成分及去心莲子安神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莲子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1.1.1 莲子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1.1.2 莲子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1.2 立题依据与研究内容
        1.2.1 立题依据
        1.2.2 研究内容
第2章 莲不同部位化学成分研究
    2.1 实验材料
        2.1.1 材料与试剂
        2.1.2 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样品的制备
        2.2.2 UPLC-QToF-MS检测条件
        2.2.3 数据采集和处理
    2.3 实验结果
        2.3.1 莲不同部位化学成分
        2.3.2 莲不同部位成分的区别
    2.4 讨论
第3章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去心莲子安神的作用机制
    3.1 实验方法
        3.1.1 构建活性成分-靶点网络
        3.1.2 构建蛋白-蛋白相互作用网络
        3.1.3 GO功能富集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
    3.2 实验结果
        3.2.1 活性成分-靶点网络
        3.2.2 蛋白-蛋白相互作用网络
        3.2.3 GO功能和KEGG通路
    3.3 讨论
第4章 去心莲子安神作用研究
    4.1 实验材料
        4.1.1 材料与试剂
        4.1.2 仪器
    4.2 实验方法
        4.2.1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4.2.2 实验动物及分组
        4.2.3 失眠模型建立及给药
        4.2.4 指标的测定
    4.3 实验结果
        4.3.1 对小鼠血清和脑组织中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影响
        4.3.2 对小鼠血清和脑组织中氨基酸类神经递质的影响
        4.3.3 对小鼠血清中IL-1β 的影响
    4.4 讨论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刺五加浸膏发酵曲剂的制备工艺研究、化学标志物鉴定及活性成分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引言
文献综述
实验研究
    第一章 刺五加浸膏发酵曲剂制备工艺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菌种及药材
        1.2 实验试剂
        1.3 实验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PDA斜面培养基的制备
        2.2 斜面灵芝菌的培养
        2.3 灵芝菌种子液的培养
        2.4 刺五加浸膏的制备、动态发酵与灵芝菌丝体生物量测定方法
        2.5 刺五加浸膏液体发酵条件单因素考察
        2.5.1 刺五加浸膏最佳添加量的考察
        2.5.2 摇瓶最佳装液量的考察
        2.5.3 灵芝菌最佳接种量的考察
        2.5.4 培养基最佳初始p H的考察
        2.5.5 摇床最佳转速的考察
        2.5.6 最佳发酵温度的考察
        2.6 响应曲面法优化刺五加浸膏液体发酵工艺
        2.6.1 响应曲面法的实验设计
        2.6.2 响应曲面法的模型建立
        3 实验结果
        3.1 刺五加浸膏最佳添加量的试验结果
        3.2 摇瓶相对装液量的试验结果
        3.3 灵芝菌最佳接种量的试验结果
        3.4 培养基最佳初始p H的试验结果
        3.5 摇床最佳转速的试验结果
        3.6 最佳发酵温度的试验结果
        3.7 响应曲面分析、预测及验证结果
        3.8 工艺验证与生长曲线的绘制
        4 讨论
        5 小结
    第二章 刺五加浸膏发酵曲剂化学标志物鉴定及质量标准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试剂
        1.2 实验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刺五加发酵曲剂浸膏的制备
        2.2 刺五加发酵曲剂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2.3 定性分析混合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2.4 HPLC-MS定性分析方法的建立
        2.5 以分析为导向的化合物分离及结构鉴定
        2.6 刺五加发酵曲剂主要化学成分的含量测定
        2.6.1 HPLC-MS定量分析方法
        2.6.2 含量测定的方法学考察
        2.6.2.1 线性关系考察
        2.6.2.2 精密度考察
        2.6.2.3 稳定性考察
        2.6.2.4 重现性考察
        2.6.2.5 加样回收率考察
        2.7 刺五加发酵曲剂的质量控制标准制定
        2.7.1 水分测定
        2.7.2 灰分测定
        2.7.2.1 总灰分测定
        2.7.2.2 酸不溶性灰分测定
        2.7.3 含量测定
        3 结果
        3.1 刺五加浸膏发酵液定性分析的方法学考察
        3.1.1 系统适应性实验
        3.1.2 精密度的考察
        3.1.3 稳定性的考察
        3.1.4 重复性的考察
        3.2 刺五加浸膏发酵曲剂化学标志物指认和鉴定
        3.3 以分析为导向的化合物分离与结构鉴定
        3.4 刺五加发酵曲剂主要化学成分的含量测定
        3.4.1 线性关系考察
        3.4.2 精密度考察
        3.4.3 稳定性考察
        3.4.4 重复性考察
        3.4.5 加样回收率考察
        3.5 刺五加发酵曲剂的质量控制标准制定
        3.5.1 十批刺五加发酵曲剂水分测定结果
        3.5.2 十批刺五加发酵曲剂灰分测定结果
        3.5.3 十批刺五加发酵曲剂指标性成分含量测定结果
        3.5.4 刺五加发酵曲剂质量控制标准草案
        4 讨论
        5 小结
    第三章 以抗肿瘤活性为导向的刺五加浸膏发酵曲剂活性成分分离鉴定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试剂
        1.2 实验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刺五加浸膏发酵曲剂浸膏的制备和预处理
        2.2 刺五加发酵曲剂活性部位的初步分离
        2.3 不同提取部位抗肿瘤活性筛选
        2.3.0 刺五加浸膏发酵曲剂三个极性部位抗肿瘤活性筛选
        2.3.1 细胞培养
        2.3.2 样品制备
        2.3.3 CCK8 法检测刺五加浸膏发酵前后对不同肿瘤细胞的抑制作用
        2.3.4 CCK8 法检测灵芝-刺五加发酵液浸膏三个极性部分对HeLa细胞的抑制作用
        2.4 抗肿瘤活性部位分析
        2.4.1 样品制备
        2.4.2 分析方法
        2.5 抗肿瘤活性部位的成分分离
        2.5.1 二氯甲烷部分化学成分的分离纯化
        2.5.1.1 CCK8 法检测二氯甲烷分离组分对He La细胞的抑制作用
        2.5.1.2 二氯甲烷抗肿瘤活性组分的成分分离
        2.5.2 乙酸乙酯部分化学成分的分离纯化
        2.5.2.1 CCK8 法检测乙酸乙酯分离组分对He La细胞的抑制作用
        2.5.2.2 乙酸乙酯抗肿瘤活性组分的成分分离
        2.6 化合物结构鉴定方法
        3 结果
        3.1 刺五加发酵曲剂不同提取部位抗肿瘤活性筛选结果
        3.2 刺五加发酵曲剂二氯甲烷、乙酸乙酯部位的液质联用分析
        3.3 以活性为导向的二氯甲烷部位分离纯化
        3.3.1 硅胶柱纯化
        3.3.2 制备液相分离
        3.4 以活性为导向的乙酸乙酯部位分离纯化
        3.4.1 硅胶柱纯化
        3.4.2 制备液相分离
        3.5 化合物活性筛选与结构鉴定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四章 刺五加苷A、B、C、E的生物转化初探
        1 实验材料
        1.1 菌种
        1.2 实验试剂
        1.3 实验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PDA斜面培养基的制备
        2.2 斜面灵芝菌的培养
        2.3 灵芝菌种子液的培养
        2.4 液质联用分析条件
        2.5 刺五加浸膏发酵前后成分液质联用分析
        2.6 刺五加苷A、B、C、E的单体生物转化
        2.7 刺五加苷A、E单体放大发酵
        2.8 刺五加苷A、E转化产物的提取分离与结构鉴定
        2.9 刺五加苷A、E单体发酵转化率测定
        2.9.1 刺五加苷A、E发酵产物线性范围考察
        2.9.2 刺五加苷A、E发酵产物转化率测定
        3 结果
        3.1 刺五加苷A、B、C、E单体发酵液的薄层检识
        3.2 刺五加苷A、E的单体发酵前后的液质联用分析
        3.3 刺五加苷A、E的单体发酵液成分分离
        3.4 转化产物的结构鉴定结果
        3.4.1 刺五加苷A转化产物的结构鉴定
        3.4.2 刺五加苷E转化产物的结构鉴定
        3.5 刺五加苷A、E的单体转化转化率
        3.5.1 线性关系结果
        3.5.2 刺五加苷A、E转化率测定结果
        3.6 刺五加苷A、E的单体转化途径
        4 讨论
        5 小结
结论
本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介

(4)藏药蚤缀化学成分及质量标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缩略词表
文献综述
    1 基源
    2 蚤缀品种整理
    3 分布
    4 蚤缀属植物的化学成分
        4.1 黄酮类成分
        4.2 生物碱类成分
        4.3 三萜类成分
        4.4 甾体类成分
    5 蚤缀属植物的药理作用
        5.1 抗缺氧
        5.2 抗氧化作用
        5.3 抗病毒作用
        5.4 调节免疫
        5.5 抑菌作用
        5.6 抗肿瘤作用
        5.7 抗炎作用
        5.8 其他
    6 讨论
第一章 藓状蚤缀的UHPLC-QTOF-MS/MS分析
    1 引言
    2 仪器与材料
        2.1 仪器
        2.2 材料
        2.3 对照品
        2.4 药材信息
    3 实验方法
        3.1 供试品溶液的配制
        3.2 对照品溶液的配制
        3.3 液质条件
    4 实验结果
        4.1 藓状蚤缀液质联用数据鉴定结果
        4.2 藓状蚤缀化合物的推断
    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藓状蚤缀的化学成分研究
    1 引言
    2 实验部分
        2.1 仪器和材料
        2.2 化合物的结构解析
    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蚤缀药材质量标准研究
    1 引言
    2 仪器与材料
        2.1 仪器
        2.2 材料
        2.3 药材收集
    3 蚤缀药材的鉴别
        3.1 形态特征
        3.2 显微特征
    4 薄层鉴别研究
        4.1 实验方法
        4.2 实验结果
    5 含量测定
        5.1 药材共有成分HPLC筛选
        5.2 对照品溶液的配制
        5.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5.4 线性范围考察
        5.5 方法学验证
        5.6 耐用性试验
        5.7 样品含量测定
    6 检查
        6.1 水分测定
        6.2 总灰分及酸不溶性灰分
        6.3 浸出物测定
    7 质量标准草案
第四章 结果与讨论
    1 藓状蚤缀药材化学成分研究
    2 蚤缀药材质量标准研究
        2.1 薄层色谱鉴别
        2.2 含量测定研究
        2.3 限量检查
    3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5)滑菇次级代谢产物的挖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食药用真菌的研究现状
        1.1.1 食药用真菌有效成分及其药理作用
        1.1.2 食药用菌的发展现状
    1.2 食药用真菌的发酵历史及应用
        1.2.1 食药用真菌的发酵历史
        1.2.2 食药用真菌深层发酵的应用
    1.3 LC-MS/MS联用技术的发展及应用
        1.3.1 LC-MS/MS的发展
        1.3.2 LC-MS/MS的应用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 研究内容
    1.6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滑菇发酵液化学成分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仪器及试剂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仪器
        2.2.3 实验试剂
    2.3 实验方法
        2.3.1 种子液的制备
        2.3.2 培养基的配制
        2.3.3 接种与培养
        2.3.4 萃取
    2.4 滑菇乙酸乙酯层的分离与纯化
        2.4.1 滑菇浸膏的分离与纯化
        2.4.2 部分化合物分离纯化示意图
    2.5 实验结果与结构鉴定
        2.5.1 实验结果
        2.5.2 化合物的结构鉴定及波普数据
    2.6 滑菇中部分单体化合的降血糖活性研究
        2.6.1 前言
        2.6.2 实验方法
        2.6.3 .判断依据
        2.6.4 .初筛结果
        2.6.5 结论
    2.7 小结
第三章 不同发酵条件滑菇发酵液LC-MS分析
    3.1 前言
    3.2 实验材料、仪器及试剂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仪器
        3.2.3 实验试剂
    3.3 实验方法
        3.3.1 不同培养基的制备
        3.3.2 接种与培养
        3.3.3 发酵液的处理
    3.4 LC-MS法分析不同条件下的发酵代谢产物
        3.4.1 样品前处理
        3.4.2 色谱质谱采集条件
        3.4.3 代谢物定性定量分析
        3.4.4 差异代谢物分析
    3.5 小结
第四章 不同培养条件滑菇发酵液菌丝体转录组分析
    4.1 前言
    4.2 实验材料、仪器及试剂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仪器
        4.2.3 实验试剂
    4.3 实验方法
        4.3.1 种子液的制备
        4.3.2 四种发酵条件
        4.3.3 接种与培养
        4.3.4 发酵液的处理
    4.4 四种滑菇发酵液转录组测序分析
        4.4.1 样品采集和制备
        4.4.2 序列组装
        4.4.3 Unigene的获得及其分析
    4.5 结果与分析
        4.5.1 测序信息统计
        4.5.2 转录组测序数据组装
        4.5.3 Unigene功能注释
        4.5.4 Unigene的NR注释
        4.5.5 差异表达分析
        4.5.6 差异表达基因GO功能富集
        4.5.7 差异基因KEGG富集分析
    4.6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Ⅰ 化合物10的谱图
附录Ⅱ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6)基于数据挖掘何晓晖教授治疗胃癌的用药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胃癌治疗的研究进展综述
    1 胃癌的西医治疗
        1.1 手术治疗
        1.2 放射治疗
        1.3 术后化疗
        1.4 免疫治疗
        1.5 分子靶向药物治疗
    2 胃癌的中医治疗
        2.1 辨证论治
        2.2 中成药治疗
        2.3 针灸治疗
        2.4 中西医结合治疗
    3 名老中医治疗胃癌经验
    4 小结
第二部分 基于数据挖掘何晓晖教授治疗胃癌的用药规律研究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病例筛选
        1.3 规范化术语
    2 研究方法
        2.1 信息采集
        2.2 构建数据库
        2.3 研究工具
        2.4 数据挖掘与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基本信息统计
        3.2 症状、舌象、脉象统计
        3.3 证型统计
        3.4 中药统计
        3.5 中药属性统计
        3.6 基于关联规则的中药药对统计
        3.7 中药聚类分析
        3.8 基于复杂网络系统的药物核心组合
    4 研究结果分析与讨论
        4.1 基本信息分析
        4.2 症状、舌象、脉象分析
        4.3 证型分析
        4.4 用药分析
        4.5 中药属性分析
        4.6 基于关联规则的药对规律分析
        4.7 中药聚类分析
        4.8 基于复杂网络系统的药物核心组合分析
第三部分 何晓晖教授治疗胃癌的临证经验
    1 脾胃虚弱,贯穿始终
    2 正气为本,以衡为法
    3 衷中参西,病证结合
    4 扶正祛邪,攻补相宜
    5 弘扬正气,治神为先
    6 重视体质,辨体调治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7)女贞子免疫增强活性成分分离鉴定及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中药增强免疫研究进展
        1.1.1 中药促进免疫器官发育
        1.1.2 中药增强免疫细胞功能
        1.1.3 中药调节免疫分子生成
        1.1.4 中药影响信号通路传递
    1.2 女贞子研究进展
        1.2.1 女贞子化学成分
        1.2.2 女贞子药理作用
        1.2.3 女贞子兽医临床应用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女贞子免疫增强活性部位的筛选
    2.1 材料和方法
        2.1.1 药材
        2.1.2 主要试剂
        2.1.3 主要仪器
        2.1.4 方法
    2.2 结果
        2.2.1 女贞子五部位萃取物得率
        2.2.2 女贞子不同部位萃取物对巨噬细胞活性的影响
        2.2.3 女贞子不同部位萃取物对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影响
        2.2.4 女贞子不同部位萃取物对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
    2.3 讨论
        2.3.1 女贞子五部位萃取物的制备
        2.3.2 女贞子免疫增强活性部位的筛选
    2.4 小结
第三章 女贞子免疫增强活性成分的分离纯化与结构鉴定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药物
        3.1.2 主要试剂
        3.1.3 主要仪器
        3.1.4 方法
    3.2 结果
        3.2.1 大孔树脂吸附法分离女贞子正丁醇部位萃取物试验结果
        3.2.2 不同乙醇洗脱段的免疫活性检测结果
        3.2.3 分离纯化和结构鉴定结果
        3.2.4 单体化合物的免疫活性检测结果
    3.3 讨论
        3.3.1 女贞子正丁醇部位萃取物的分离纯化
        3.3.2 女贞子免疫增强活性化合物的筛选
    3.4 小结
第四章 女贞子活性成分羟基酪醇增强巨噬细胞免疫的作用机制
    4.1 材料和方法
        4.1.1 药物
        4.1.2 主要试剂
        4.1.3 主要仪器
        4.1.4 方法
    4.2 结果
        4.2.1 羟基酪醇对巨噬细胞摄取FITC-OVA的影响
        4.2.2 羟基酪醇对细胞因子TNF-α和IL-1β分泌的影响
        4.2.3 羟基酪醇对NO释放的影响
        4.2.4 羟基酪醇对ROS产生的影响
        4.2.5 羟基酪醇对细胞表面分子MHC-Ⅱ及共激活分子CD80、CD86表达的影响
        4.2.6 羟基酪醇对NF-κB信号通路关键蛋白表达的影响
        4.2.7 羟基酪醇对TLR4/MyD88(TRIF)/IKKβ通路蛋白表达的影响
        4.2.8 信号阻断试验
    4.3 讨论
        4.3.1 羟基酪醇增强巨噬细胞免疫活性
        4.3.2 羟基酪醇活化巨噬细胞的分子机制
    4.4 小结
第五章 女贞子活性成分羟基酪醇增强淋巴细胞免疫的作用机制
    5.1 材料和方法
        5.1.1 药物
        5.1.2 主要试剂
        5.1.3 主要仪器
        5.1.4 方法
    5.2 结果
        5.2.1 羟基酪醇对细胞因子和免疫球蛋白分泌的影响
        5.2.2 羟基酪醇对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
        5.2.3 羟基酪醇对胞内Ca~(2+)浓度的影响
        5.2.4 羟基酪醇对钙调神经磷酸酶的影响
        5.2.5 羟基酪醇对核转录因子NFAT和NF-κB转运的影响
        5.2.6 信号阻断试验
    5.3 讨论
        5.3.1 羟基酪醇增强淋巴细胞免疫活性
        5.3.2 羟基酪醇激活淋巴细胞的分子机制
    5.4 小结
结论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新鲜白条党参酵母菌固体发酵工艺及其成分和抗氧化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中药发酵概述
    1.2 中药发酵的技术研究进展
        1.2.1 中药发酵技术分类
        1.2.2 发酵对中药活性成分的影响
        1.2.3 发酵对中药药效的影响
        1.2.4 中药发酵过程研究
    1.3 党参化学成分研究
        1.3.1 生物碱类化合物
        1.3.2 聚炔类
        1.3.3 萜类化合物
        1.3.4 黄酮及其苷类
        1.3.5 木质素类化合物
        1.3.6 甾体类化合物
        1.3.7 有机酸类化合物
    1.4 党参药理活性研究
        1.4.1 免疫调节作用
        1.4.2 抗肿瘤作用
        1.4.3 抗氧化作用
        1.4.4 抗炎作用
    1.5 立题依据
        1.5.1 新鲜党参前期研究
        1.5.2 酵母菌固体发酵新鲜白条党参优势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新鲜白条党参的酵母菌固体发酵工艺研究
    2.1 引言
    2.2 仪器与材料
        2.2.1 仪器设备
        2.2.2 试剂材料
    2.3 实验方法
        2.3.1 酵母菌固体发酵新鲜白条党参体系的建立
        2.3.2 发酵体系适应性研究
        2.3.3 发酵周期的确定
        2.3.4 固态发酵条件的优化
    2.4 实验结果
        2.4.1 酵母菌固体发酵新鲜白条党参体系适应性研究
        2.4.2 发酵周期的确定
        2.4.3 发酵条件的优化
    2.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发酵产物的化学成分分析
    3.1 引言
    3.2 仪器与材料
        3.2.1 仪器设备
        3.2.2 试剂材料
    3.3 实验方法
        3.3.1 总糖、多糖、低聚糖的测定
        3.3.2 膳食纤维含量测定
        3.3.3 脂肪含量测定
        3.3.4 黄酮含量测定
        3.3.5 三萜含量的测定
        3.3.6 党参炔苷含量测定
        3.3.7 氨基酸含量测定
        3.3.8 发酵前后95%乙醇提取部分指纹图谱研究
        3.3.9 发酵前后样品的微观结构(SEM)分析
    3.4 实验结果
        3.4.1 总糖、低聚糖、多糖测定结果
        3.4.2 膳食纤维测定结果
        3.4.3 脂肪测定结果
        3.4.4 黄酮含量测定结果
        3.4.5 三萜含量测定结果
        3.4.6 党参炔苷测定结果
        3.4.7 氨基酸含量测定结果
        3.4.8 发酵前后95%乙醇提取部分指纹图谱研究
        3.4.9 发酵前后微观结构(SEM)变化
    3.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发酵产物的抗氧化活性研究
    4.1 引言
    4.2 仪器与材料
        4.2.1 仪器设备
        4.2.2 试剂材料
    4.3 新鲜白条党参酵母菌发酵前后不同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测定
        4.3.1 95%乙醇提取物抗氧化活性测定
        4.3.2 低聚糖抗氧化活性测定
        4.3.3 多糖抗氧化活性测定
    4.4 实验结果
        4.4.1 95%乙醇提取物抗氧化活性测定结果
        4.4.2 低聚糖抗氧化活性测定结果
        4.4.3 多糖抗氧化活性测定结果
    4.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发酵产物的化学成分分离
    5.1 引言
    5.2 仪器与材料
        5.2.1 仪器设备
        5.2.2 试剂材料
    5.3 提取与分离
    5.4 结构鉴定
    5.5 小结
    参考文献
总结与展望
在学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主要化合物谱图

(9)谱效关联分析在灵芝免疫活性研究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章 灵芝三萜研究综述
    1.1 灵芝地理分布
    1.2 灵芝三萜类化合物
    1.3 灵芝三萜类成分的药理研究
        1.3.1 免疫作用
        1.3.2 抗肿瘤作用
        1.3.3 保肝护肝作用
        1.3.4 降血糖作用
        1.3.5 抗氧化作用
        1.3.6 抗菌作用
        1.3.7 抗病毒作用
        1.3.8 其他作用
    1.4 选题依据及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基于谱效关系和成分敲出法的灵芝免疫活性成分研究
    2.1 前言
    2.2 材料
        2.2.1 试剂与仪器
        2.2.2 材料
    2.3 试验方法
        2.3.1 样品溶液制备
        2.3.2 色谱条件
        2.3.3 样品免疫活性考察—NO含量的测定
        2.3.4 数据分析
        2.3.5 敲出方法
        2.3.6 质谱分析
    2.4 结果与讨论
        2.4.1 量化色谱峰的确定
        2.4.2 灵芝样品免疫活性研究—灵芝提取物对NO释放量的影响
        2.4.3 谱-效关系—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
        2.4.4 BP神经网络分析
        2.4.5 成分敲出试验
        2.4.6 敲出成分和阴性样品对RAW264.7细胞的NO生成的协同/拮抗作用
    2.5 结论
    参考文献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离子液体-超声辅助结合人工神经网络分析提取灵芝中化合物
    3.1 引言
    3.2 材料与仪器
        3.2.1 试剂与仪器
        3.2.2 材料
    3.3 试验方法
        3.3.1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3.3.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3.3.3 含量测定
        3.3.4 BP神经网络的构建
    3.4 结果与讨论
        3.4.1 萃取剂的筛选
        3.4.2 单因素试验
        3.4.3 正交试验
        3.4.4 传统溶剂提取
        3.4.5 BP神经网络分析与建模
        3.4.6 方法学验证
    3.5 结论
    参考文献
    本章小结
结论
论文创新点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10)复方益眠片的药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失眠的原因及危害
        1.1.2 助眠药物的研究现状
    1.2 文献综述
        1.2.1 刺五加的研究进展
        1.2.2 人参的研究进展
        1.2.3 灵芝孢子粉的研究进展
第2章 复方益眠片的制备工艺研究
    2.1 处方组成
    2.2 制备工艺研究
        2.2.1 提取方法的选择
        2.2.2 制备工艺路线
    2.3 仪器与材料
    2.4 实验内容
        2.4.1 正交样品中紫丁香苷的含量测定
        2.4.2 正交试验
        2.4.3 制剂成型工艺研究
    2.5 处方确定
    2.6 工艺流程
第3章 复方益眠片的质量标准研究
    3.1 仪器与材料
    3.2 质量检查项
        3.2.1 重量差异检查
        3.2.2 崩解时限检查
        3.2.3 微生物限度检查
    3.3 薄层鉴别
        3.3.1 复方益眠片中人参的薄层鉴别
        3.3.2 复方益眠片中刺五加的薄层鉴别
        3.3.3 复方益眠片中灵芝孢子粉的薄层鉴别
    3.4 紫丁香苷的含量测定
        3.4.1 色谱条件
        3.4.2 标准品溶液的制备
        3.4.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3.4.4 阴性样品溶液的制备
        3.4.5 方法学考察
    3.5 人参皂苷的含量测定
        3.5.1 色谱条件
        3.5.2 标准品溶液的制备
        3.5.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3.5.4 阴性样品溶液的制备
        3.5.5 方法学考察
第4章 复方益眠片的初步稳定性研究
    4.1 仪器与材料
    4.2 检查项目
        4.2.1 性状
        4.2.2 水分
        4.2.3 脆碎度
        4.2.4 崩解时限
        4.2.5 含量
    4.3 方法与结果
        4.3.1 加速试验
        4.3.2 长期试验
    4.4 小结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四、灵芝有效化学成分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牛蒡根下脚料赤芝固态发酵及其化学成分变化研究[D]. 宋国宾. 山东农业大学, 2021(01)
  • [2]莲不同部位的化学成分及去心莲子安神作用的研究[D]. 裴浩田. 吉林大学, 2021(01)
  • [3]刺五加浸膏发酵曲剂的制备工艺研究、化学标志物鉴定及活性成分筛选[D]. 伍法杰.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藏药蚤缀化学成分及质量标准研究[D]. 宋丹丹.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滑菇次级代谢产物的挖掘[D]. 向巧. 昆明理工大学, 2021
  • [6]基于数据挖掘何晓晖教授治疗胃癌的用药规律研究[D]. 彭秋霞.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7]女贞子免疫增强活性成分分离鉴定及作用机制研究[D]. 刘佳.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
  • [8]新鲜白条党参酵母菌固体发酵工艺及其成分和抗氧化活性研究[D]. 贾旭森. 兰州大学, 2021(09)
  • [9]谱效关联分析在灵芝免疫活性研究中的应用[D]. 崔一平. 河南大学, 2020(02)
  • [10]复方益眠片的药学研究[D]. 刘敏. 吉林大学, 2020(08)

标签:;  ;  ;  ;  ;  

灵芝有效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