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快速推进山西省小流域治理开发(论文文献综述)
杨建辉[1](2020)在《晋陕黄土高原沟壑型聚落场地雨洪管控适地性规划方法研究》文中认为晋陕黄土高原水资源缺乏、地貌复杂、生态脆弱,季节性雨洪灾害、水土流失及场地安全问题突出。在城镇化过程中,由于用地紧张导致建设范围由平坦河谷阶地向沟壑谷地及其沟坡上发展蔓延,引发沟壑型场地大开大挖、水土流失加剧、环境生态破坏、地域风貌缺失等系列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论文基于海绵城市及BMPs、LID等雨洪管理的基本方法与技术,通过对聚落场地水文过程与地表产流机制的分析,借鉴传统地域性雨洪管理实践经验与智慧,建构了晋陕黄土高原沟壑型聚落场地适地性雨洪管控体系;提出了雨洪管控的适地性规划策略、场地规划设计方法与模式;在规划实践中实现了城乡一体化的水土保持、雨水利用、生态恢复、场地安全、地域海绵、风貌保持等多维雨洪管控目标。论文的主体内容如下。一是雨洪管控适地性规划的理论基础与基本方法研究,核心内容是从理论与方法上研判雨洪管控的可行思路;二是黄土高原雨洪管控的地域实践与民间智慧总结和凝练,一方面总结和继承传统,另一方面与当前的海绵城市技术体系进行对比研究,彰显传统技术措施的地域性优点并发现其不足,改进后融入现代体系;三是晋陕黄土高原沟壑型聚落场地雨洪特征与产流机制分析,包含场地的地貌特征、产流机制、雨洪管控的尺度效应、雨洪管控的影响因子等内容,分析皆围绕地表水文过程这一主线展开;四是晋陕黄土高原沟壑型聚落场地适地性雨洪管控体系建构,包含技术途径和总体框架以及目标、措施、评价、法规4大体系和规划步骤等内容;五是聚落场地尺度雨洪管控适地性规划方法研究,主要内容包括规划策略与措施的融合改造、场地空间要素布局方法以及适宜场地模式,核心是解决适地性目标、策略与措施以及多学科方法如何在场地层面落地的问题。研究的特色及创新点如下。(1)以雨洪管控目标导向下的类型化场地空间要素布局方法为核心,整合传统与低影响开发技术措施,建构了晋陕黄土高原沟壑型聚落场地的雨洪管控规划设计理论方法,归纳形成了雨洪管控适宜场地建设模式和适地化策略;(2)引入适宜性评价方法,融合多学科技术体系,构建了黄土高原沟壑型聚落场地雨洪管控的适地性技术途径和规划技术体系;(3)从水观念、雨水利用与管控技术、场地建设模式三个层面总结凝炼了黄土高原传统雨洪管控的经验智慧与建设规律。研究首次将BMPs理念、LID技术方法、传统水土保持规划方法与晋陕黄土高原沟壑型聚落场地的地域特点相结合,从理念、方法及措施三方面为我国海绵城市规划设计方法提供了地域性的补充和完善及实践上的现实指导,进一步从方法论上回应了当前和未来本地域城乡一体化规划中的相关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跨学科、跨领域的规划方法创新。
张志勇[2](2018)在《改革开放40年山西水土保持发展回顾》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面对水土流失严重、山区农村长期贫困的现状,改革开放以来,山西省委、省政府因时制宜、改革创新,依靠和发动人民群众,治山治水,治沟治滩,大搞水土保持,取得了显着成效,使全省水土流失面积大为减少,水土流失强度大为减轻,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主要介绍了山西省水土保持工作在民营水保、重点治理、依法防治方面的发展历程、经验做法和取得的成效。
杨军,张明[3](2017)在《山西省水土保持持续发展战略思路探讨》文中研究指明在分析论述山西省水土流失与水土保持的基础上,提出了把水土保持国策宣传教育作为头等大事来抓、以饮水安全为目标实施重要水源区水土保持、奋力建设高标准水土保持示范区、编制批复全省的水土保持规划、持续抓好水土保持项目建设、高度重视革命老区的小流域治理扶贫攻坚、全面提高水土保持监督管理能力、强化水土保持科技支撑等对策措施。
张志勇[4](2016)在《山西民营水土保持发展历程及深化发展对策》文中研究指明20世纪80年代初,以苗混瞒承包治理新尧沟小流域为标志,民营水土保持正式走上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征程。历经30多年改革发展,民营水土保持已成为山西水土流失治理的一支重要力量。截至2015年底,山西省已发展民营水土保持治理开发户30万户,累计投入治理资金约35亿元,治理开发"四荒"8 100 km2,为加快全省水土流失治理、带动农民脱贫致富做出了重要贡献。针对民营水土保持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建议进一步加大政府支持力度,进一步优化政策环境,进一步创优投资环境,切实保护民营水保的合法利益。
杨才敏,张明[5](2015)在《山西省水土保持持续发展战略思路研究》文中指出分析论述了山西省的水土流失特点与水土保持建设经验和成效,探讨了生态文明建设新形势下的持续发展战略思路:一是把水土保持国策宣传教育作为头等大事来抓:二是以饮水安全为目标,实施重要水源区水土保持:三是奋力建设高标准水土保持示范区、示范市和示范县;四是以保障粮食、防洪和生态"三大安全"为己任,持续抓好水土保持项目建设:五是以民生水土保持为目标,搞好革命老区的小流域治理:六是顺应生态文明建设新需求,强化水土保持科技支撑。
杨才敏,张明[6](2015)在《山西省水土保持持续发展战略思路研究》文中提出分析论述了山西省的水土流失特点与水土保持建设经验和成效,探讨了生态文明建设新形势下的持续发展战略思路:一是把水土保持国策宣传教育作为头等大事来抓;二是以饮水安全为目标,实施重要水源区水土保持;三是奋力建设高标准水土保持示范区、示范市和示范县;四是以保障粮食、防洪和生态"三大安全"为已任,持续抓好水土保持项目建设;五是以民生水土保持为目标,搞好革命老区的小流域治理;六是顺应生态文明建设新需求,强化水土保持科技支撑。
魏贵富[7](2010)在《“锁”风沙于晋北 献京津以蓝天》文中研究指明十年前,这里风沙肆虐,大风和沙暴日数年均80天以上,十年后,这里风平沙静,大风日数降至8.3天,沙尘日数降至5天;十年前,这里生态十分脆弱,林草覆盖率不足16%,十年后,这里生态环境大变,林丰草茂,林草覆盖率达到30%以上;十年前,这里自然环境恶劣,满目皆是贫瘠而不?
刘震[8](2008)在《中国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回顾与展望》文中研究说明在长期探索实践的基础上,我国水土保持工作者总结提出了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水土保持技术路线。25年来,小流域综合治理在理论、实践、技术、体制、机制等方面不断创新和发展,现已成为我国生态建设的一条重要技术路线,为改善我国水土流失地区生态环境,发展农村经济,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出了显着贡献。展望未来,小流域治理要以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维护为目标,进一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多样化的需求,大力推进规模化治理,创新治理开发的机制,把人工治理与生态修复结合起来,实现在更高层次上推进和加强。
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9](2007)在《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山西省“十一五”以工代赈建设规划的通知》文中指出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委、厅,各直属机构:《山西省"十一五"以工代赈建设规划》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予印发。
王正风[10](2006)在《树立新理念 创建示范区 努力开创水土保持工作的新局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芮城县地处黄河岸畔,总土地面积1 176 km2,水土流失面积884.3 km2,占到75.2%,是全省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县份之一。近20年来,坚定不移地走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的治本之路,累计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368.3 km2,综合治理度达到41.7%,每年减少入黄泥沙186万t,初步形成了“县西花椒林,县东苹果园,沿山干果带,河滩种芦笋”的产业格局,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 905元。之所以取得显着的水土保持成效,主要是树立了“治理大流域,建设大基地,开发大产业,发展大农业,接轨大市场”的五大新理念,加强领导,真抓实干,打造了优质花椒、红枣、苹果和高效农田四大示范区的结果。
二、快速推进山西省小流域治理开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快速推进山西省小流域治理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1)晋陕黄土高原沟壑型聚落场地雨洪管控适地性规划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1.1 地域现实问题 |
1.1.2 地域问题衍生的学科问题 |
1.1.3 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
1.1.4 研究范围 |
1.1.5 研究目的 |
1.2 研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 |
1.2.2 国外研究 |
1.2.3 总结评述 |
1.3 核心概念界定 |
1.3.1 黄土高原沟壑型聚落场地及相关概念 |
1.3.2 小流域及相关概念 |
1.3.3 雨洪管控及相关概念 |
1.3.4 适地性及相关概念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研究框架 |
2 雨洪管控适地性规划的理论基础与基本方法 |
2.1 雨洪管控的水文学基础理论 |
2.1.1 水循环与水平衡理论 |
2.1.2 流域蒸散发理论 |
2.1.3 土壤下渗理论 |
2.1.4 流域产流与汇流理论 |
2.2 雨洪管控的基本方法与技术体系 |
2.2.1 最佳管理措施(BMPs) |
2.2.2 低影响开发(LID) |
2.2.3 其它西方技术体系 |
2.2.4 海绵城市技术体系 |
2.2.5 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技术体系 |
2.2.6 分析总结 |
2.3 适地性规划的理论基础 |
2.3.1 适宜性评价相关理论 |
2.3.2 地域性相关理论 |
2.4 雨洪管控的适地性探索与经验 |
2.4.1 西安沣西新城的海绵城市建设实践 |
2.4.2 重庆山地海绵城市建设实践 |
2.4.3 上海临港新城的海绵城市建设实践 |
2.4.4 历史上的适地性雨洪与内涝管控经验 |
2.5 相关理论方法与实践经验对本研究的启示 |
2.5.1 水文学基础理论对本研究的启示 |
2.5.2 现有方法与技术体系对本研究的启示 |
2.5.3 雨洪管控的适地性探索与经验对本研究的启示 |
2.6 本章小结 |
3 晋陕黄土高原雨洪管控的地域实践与民间智慧 |
3.1 雨洪管控的地域实践 |
3.1.1 小流域雨洪管控与雨水利用实践 |
3.1.2 聚落场地中的雨洪管控与雨水利用实践 |
3.2 雨洪管控的地域传统经验与措施 |
3.2.1 流域尺度下的雨洪管控与雨水利用地域经验 |
3.2.2 场地尺度下雨洪管控与雨水利用的地域经验 |
3.3 雨洪管控的民间智慧与地域方法总结 |
3.3.1 基于地貌类型的系统性策略 |
3.3.2 朴素的空间审美和工程建造原则 |
3.4 传统雨洪管控方法的价值与不足 |
3.4.1 传统经验与技术措施的意义与价值 |
3.4.2 传统经验与技术措施的不足 |
3.4.3 产生原因与解决策略 |
3.5 本章小结 |
4 晋陕黄土高原沟壑型聚落场地雨洪特征与产流机制分析 |
4.1 地貌特征 |
4.1.1 沟壑密度 |
4.1.2 沟壑长度及深度 |
4.1.3 坡度与坡长 |
4.2 雨洪特征 |
4.2.1 雨洪灾害的空间分布 |
4.2.2 雨洪的季节性特征 |
4.2.3 雨洪的过程特征 |
4.3 产流机制 |
4.3.1 雨洪过程与产流机制 |
4.3.2 产流机制的相互转化 |
4.4 尺度效应 |
4.4.1 雨洪管控中的尺度效应 |
4.4.2 黄土高原沟壑型场地雨洪过程的特征尺度 |
4.4.3 黄土高原沟壑型场地雨洪管控适地性规划的尺度选择 |
4.5 雨洪管控的影响因素 |
4.5.1 自然与社会环境 |
4.5.2 地域人居场地雨洪管控及雨水利用方式 |
4.5.3 雨洪管控、雨水资源利用与场地的关系 |
4.5.4 雨洪管控与场地建设中的景观因素 |
4.6 基于产流机制的地域现状问题分析 |
4.6.1 尺度选择问题 |
4.6.2 部门统筹问题 |
4.6.3 技术融合问题 |
4.7 本章小结 |
5 晋陕黄土高原沟壑型聚落场地适地性雨洪管控体系建构 |
5.1 适地性雨洪管控技术途径 |
5.1.1 基于水土保持与雨水利用思想的传统技术途径 |
5.1.2 基于LID技术的“海绵城市”类技术途径 |
5.1.3 雨洪管控适地性技术途径 |
5.2 总体框架与方法 |
5.2.1 总体技术框架 |
5.2.2 基于适地性评价的核心规划设计步骤 |
5.2.3 雨洪管控的空间规划层级 |
5.2.4 雨洪管控方法的体系构成 |
5.3 雨洪管控的多维目标体系 |
5.3.1 雨洪管控目标 |
5.3.2 水土保持目标 |
5.3.3 场地安全目标 |
5.3.4 雨水资源化目标 |
5.3.5 景观视效目标 |
5.3.6 场地生境目标 |
5.3.7 成本与效益目标 |
5.3.8 年径流总量控制目标分解 |
5.4 雨洪管控的综合措施体系 |
5.4.1 传统雨水利用及水土保持的技术措施体系 |
5.4.2 低影响开发(LID)技术类措施体系 |
5.5 雨洪管控目标与措施的适地性评价体系 |
5.5.1 适地性评价因子的提取与量化 |
5.5.2 雨洪管控目标与措施适地性评价方法建构 |
5.5.3 雨洪管控目标适地性评价 |
5.5.4 雨洪管控措施适地性评价 |
5.6 政策法规与技术规范体系 |
5.6.1 政策法规 |
5.6.2 技术规范 |
5.7 本章小结 |
6 晋陕黄土高原沟壑型聚落场地雨洪管控规划策略与模式 |
6.1 针对场地类型的适地性雨洪管控目标 |
6.1.1 晋陕黄土高原沟壑型聚落场地的类型 |
6.1.2 生活型聚落场地的适地性雨洪管控目标 |
6.1.3 生产型聚落场地的适地性雨洪管控目标 |
6.1.4 生态型聚落场地的适地性雨洪管控目标 |
6.2 基于水文过程的雨洪管控适地性规划策略 |
6.2.1 基于BMPs的黄土高原沟壑型聚落场地雨洪管控规划策略 |
6.2.2 源于地域经验的小流域雨洪管控策略与方法 |
6.2.3 BMPs策略与地域性雨洪管控策略的比较与融合 |
6.3 融合改造后的雨洪管控适地性场地技术措施 |
6.3.1 传统技术措施的分析与评价 |
6.3.1.1 传统技术措施的主要特征 |
6.3.1.2 传统技术措施的局限性 |
6.3.2 低影响开发(LID)技术措施的分析与评价 |
6.3.3 场地雨洪管控技术措施的融合改造 |
6.3.4 分析总结 |
6.4 雨洪管控目标导向下的场地空间要素布局要点 |
6.4.1 雨洪管控目标导向下的场地空间要素类型 |
6.4.2 雨洪管控目标导向下的场地空间要素布局原则 |
6.4.3 生活型聚落场地的空间要素选择与布局要点 |
6.4.4 生产型聚落场地的空间要素选择与布局要点 |
6.4.5 生态型聚落场地的空间要素选择与布局要点 |
6.4.6 空间要素选择与布局的核心思路 |
6.5 雨洪管控的适宜场地模式 |
6.5.1 场地尺度的适宜建设模式 |
6.5.2 小流域尺度场地的适宜建设模式 |
6.5.3 分析总结 |
6.6 本章小结 |
7 晋陕黄土高原沟壑型聚落场地雨洪管控适地性规划实践 |
7.1 陕北杨家沟红色旅游景区小流域海绵建设专项规划研究 |
7.1.1 杨家沟红色旅游区总体规划目标与景区小流域海绵建设目标 |
7.1.2 杨家沟景区小流域雨洪管控措施评价与选择 |
7.1.3 杨家沟景区小流域年径流总量控制目标分解 |
7.1.4 杨家沟景区小流域雨洪管控措施规划布局 |
7.1.5 案例总结 |
7.2 晋中市百草坡森林植物园海绵系统适地性规划实践 |
7.2.1 现实条件 |
7.2.2 现状问题 |
7.2.3 场地地貌与水文分析 |
7.2.4 适地性评价 |
7.2.5 场地规划设计与方案生成 |
7.2.6 案例总结 |
7.3 本章小结 |
8 结论与展望 |
8.1 主要结论 |
8.2 研究创新点 |
8.2.1 规划理论方法创新 |
8.2.2 技术体系创新 |
8.2.3 研究方法与结果创新 |
8.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图目录 |
附录B 表目录 |
附录C 附表 |
附录D 附图 |
附录E 博士研究生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2)改革开放40年山西水土保持发展回顾(论文提纲范文)
1 民营水保 |
1.1 发展历程 |
1.2 政府推动 |
1.3 发展现状 |
2 重点治理 |
2.1 发展历程 |
2.2 经验做法 |
3 依法防治 |
3.1 制定完善法律法规 |
3.2 队伍建设 |
3.3 监督执法 |
4 成效显着 |
(3)山西省水土保持持续发展战略思路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山西省的水土流失情况 |
1.1 水土流失形式 |
1.2 水土流失面积 |
1.3 土壤侵蚀强度 |
1.4 水土流失影响因素 |
1.5 水土流失危害严重 |
2 山西省的水土保持发展 |
2.1 以毛泽东主席的“两个按语”批示和“农业学大寨”号召为指导,推动大规模开展以基本农田建设为中心的水土保持 |
2.2 顺应农村改革潮流,推行户包治理、拍卖治理、大户治理、专业队治理,将以小流域为单元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推向新阶段 |
2.3 实施重点治理和治沟骨干工程建设,将小流域综合治理不断深化延伸,建设大流域水保示范区 |
2.4 以晋陕蒙接壤地区监督执法为起点,贯彻执行《水土保持法》,将生产建设项目区的水土保持推向法制化 |
2.5 以水土流失规律、水土保持综合措施及效益为目标,开展科学研究,总结成功的治理模式,推进小流域治理科学化 |
2.6 大力推行封禁治理,巧用大自然威力,大面积恢复生态植被,加快治理速度,提高治理效益 |
3 山西省水土保持持续发展战略思路探讨 |
3.1 把水土保持国策宣传教育作为头等大事来抓 |
3.2 以饮水安全为目标,实施重要水源区水土保持 |
3.3 奋力建设高标准水土保持示范区 |
3.4 重视规划的引领作用,编制批复全省的水土保持规划 |
3.5 以“三大安全”为已任,持续抓好水土保持项目建设 |
3.6 以民生水土保持为目标,高度重视革命老区的小流域治理,推进扶贫攻坚 |
3.7 贯彻落实好水土保持法规,全面提高监督管理能力 |
3.8 顺应生态文明建设新需求,强化水土保持科技支撑 |
(4)山西民营水土保持发展历程及深化发展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民营水保发展历程 |
1.1 户包治理应时而生 |
1.2“四荒”拍卖深入推进 |
1.3 大户治理不断拓展 |
2 深化民营水保发展的对策 |
2.1 进一步加大政府支持力度 |
2.2 进一步优化政策环境 |
2.3 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 |
2.4 切实保护民营水保合法利益 |
四、快速推进山西省小流域治理开发(论文参考文献)
- [1]晋陕黄土高原沟壑型聚落场地雨洪管控适地性规划方法研究[D]. 杨建辉.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2]改革开放40年山西水土保持发展回顾[J]. 张志勇. 中国水土保持, 2018(12)
- [3]山西省水土保持持续发展战略思路探讨[J]. 杨军,张明. 山西水土保持科技, 2017(01)
- [4]山西民营水土保持发展历程及深化发展对策[J]. 张志勇. 中国水土保持, 2016(10)
- [5]山西省水土保持持续发展战略思路研究[A]. 杨才敏,张明. 中国水土保持学会水土保持规划设计专业委员会2015年年会论文集, 2015
- [6]山西省水土保持持续发展战略思路研究[A]. 杨才敏,张明. 2015海峡两岸水土保持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 2015
- [7]“锁”风沙于晋北 献京津以蓝天[N]. 魏贵富. 山西经济日报, 2010
- [8]中国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回顾与展望[A]. 刘震. 小流域综合治理与新农村建设论文集, 2008
- [9]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山西省“十一五”以工代赈建设规划的通知[J]. 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山西政报, 2007(01)
- [10]树立新理念 创建示范区 努力开创水土保持工作的新局面[J]. 王正风. 山西水土保持科技, 20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