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源管理集成电路:年增长两位数

电源管理集成电路:年增长两位数

一、电源管理集成电路:年均增长保持两位数(论文文献综述)

韩美琳[1](2021)在《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中国经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研究 ——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文中研究指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这是我国备受关注、持续多年、任重道远的经济话题。近些年,关于“产业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文章虽然很多,大多都是从产业经济学视角,应用西方经济学理论,阐释产业结构演进的过程和规律。也有部分学者应用马克思的社会资本再生产和列宁的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理论,解析产业结构变迁,但从政治经济学视角对其进行全面而系统分析并不多见。本文则以“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中国经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为题,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相关原理进行系统研究,不仅有助于加深对“高质量发展”,以及“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等相关概念的认识和理解,更是对研究“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理论的应用和补充。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这一话题,是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引出的。此前的通常提法都是“产业结构的合理化、高度化”或“产业结构调整”。几种不同的提法虽然在含义上彼此相似,但“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被提上日程却意味着结构性矛盾已经相当突出,解决问题的期盼也十分紧迫。世界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冲击使中国经济的短板暴露无遗。资源的掠夺式开发、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大量的过剩产能,说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迫在眉睫。因此,中共十九大报告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基础上,又提出了“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目前,我国的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实现“高质量发展”:一要经济增长稳定、区域城乡发展均衡、以创新为动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二要产业布局优化、结构合理,不断实现转型升级,并显着提升产业发展的效益;三要具有一流竞争力、质量的可靠性与品牌影响力,以及先进的管理理念与方法。“高质量发展”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关系是统一的。一方面,“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动力,是“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至关重要一环,能够加速“高质量发展”进程;另一方面,“高质量发展”对“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具有促进作用,“高质量发展”势必会倒逼产业结构进行转换。“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把重点放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上,把实体经济做强做优”。(1)可见,“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是经济工作的牛鼻子,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相关原理是理解和指导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理论依据。马克思的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阐释的社会生产两大部类之间、部类内部不同生产部门(行业)之间,必须保持相互协调的比例关系。这种相互协调的比例关系一旦遭到破坏,产业结构就会出现失衡,供需关系扭曲,我国经济出现的大量过剩产能,就是违背社会资本再生产原理的结果。马克思资本有机构成学说,是诠释“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钥匙。科技进步条件下,资本积累不断追加,必然导致资本有机构成呈现不断提高的趋势。资本有机构成提高过程,就是“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过程。资本有机构成提高总是以技术的进步、创新为前提;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意味着产业资本的配置方式必然会由原来的劳动密集型,逐步向更高层次的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转变,这既是资本构成向高度化演变的必然趋势,也是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一个固有特征。马克思的产业竞争理论,阐释了竞争机制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机制,对资源的优化配置起决定性作用。竞争结果优胜劣汰,不仅不是资源的浪费,而是资源优化配置的实现途径。产业竞争理论启示我们,转变政府职能必须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有效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关键。“着力解决市场体系不完善、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问题”,(2)是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决定性条件。习近平总书记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原理和“高质量发展”学说,为推动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供了实现途径和原则。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在全面分析国内经济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治本良方;是培育增长新动力、形成先发新优势、实现创新引领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发展和经济工作的主线。“高质量发展”是统领“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目标和原则。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实现质的飞跃。纵观我国产业结构演进历程,经过几个阶段的调整、优化,转型升级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对应“高质量发展”要求而言任重道远。现存的结构性问题是:比例关系失调,结构层次不高;供需结构扭曲,产销矛盾突出;技术含量较低,创新能力不强;产品附加值偏低,资源能源消耗过高;受区域屏障制约,产业联动效应太小。究其问题成因可从七个方面概括:一是经济发展政策存在导向偏误;二是国际市场需求萎缩;三是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制度环境不佳;四是企业获利能力偏低,生产方式过于粗放;五是经济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尚不健全;六是要素价格上涨,比较优势丧失;七是新发展理念贯彻落实上不够到位。存在的问题成因说明,以往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只注重数量不注重质量、忽视效率和效益的发展方式和理念,有悖于马克思主义协调发展、创新发展、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原理和要求。因此,痛定思痛,认真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才能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策。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为开阔视野,本文在借鉴美、日、德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经验基础上,针对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存在的问题及成因,遵循“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和理念,从五个方面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办法。一是从宏观制度层面营造有利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良好环境;二是从中观产业技术层面强调加快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三是从微观企业层面呼吁提升自主创新和科技研发能力;四是从企业运营机制角度要求转变经营管理模式;五是从市场供给端发力,强调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本文认为,决定和影响产业结构如何变迁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因而思考“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对策也是综合性的。它不仅涉及到政府、企业、个人不同的市场主体,而且还涉及到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不仅能够收获提高产业竞争力的积极效应,而且还要承受企业破产员工下岗的负面效应。因此,我们必须要求深化财税、金融、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各项制度改革配套跟进,为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扫清障碍。总之,只要我们坚定改革信心,把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发展和经济工作的主线,“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将会迈出更快步伐。

陈浩[2](2021)在《反激式Buck-boost转换器的研究与设计实现》文中指出近年来,有源矩阵有机发光二极管(AMOLED)显示器以其高能效和优越的显示质量特性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应用领域。为了驱动AMOLED显示器,通常需要双极供电轨,一个固定的正电压为像素级颜色控制提供电流源,一个可编程的负电压为亮度控制提供显示器输出功率,本文重点对可提供负电压的反激式Buck-boost转换器为研究对象,旨在为AMOLED提供高质量的驱动负电源。为提升Buck-boost芯片的转换效率,本文采用了 NMOS管主开关管技术,以减小开关管的传导损耗,针对NMOS主开关管的栅极驱动能力问题,本文利用已有的开关时序信号与电压切换关系设计实现了对应的自举驱动电路,针对NMOS主开关管采样过程中由于栅源电压过低无法使用同类型的MOS采样电阻的问题,本文采用了多种电阻相结合的方式实现零温度系数的采样比例;由于Buck-boost是一个闭环高度非线性控制系统,需要复杂的稳定性验证过程,本文研究了一种更加简便且适用于工程的频率稳定性验证方法,利用电流调制器与电压环之间的对应关系,将环路分解成两个独立的验证环路,分别进行稳定性验证;为实现Buck-boost的多功能输出,利用6位DAC编程来实现输出电压的编程控制,通过对控制信号的脉冲数进行计数,脉冲数与6位DAC编程码一一对应,利用编程码控制误差放大器输入端的基准电压,从而控制输出电压,实现输出电压的可编程控制。本文的研究成果基于CSMC 0.1 8μm高压BCD工艺完成了具体的电路与系统设计、后端与版图实现。经过全面验证,输入电压为2.9V到4.5V时,开关频率为1.45MHz,输出电压可实现-5.V4到-1.4V的可编程控制,满载时输出电压纹波小于6mV,负载调整率下冲时为16.7mV/A过冲时为10mV/A,线性调整率下冲时为7.5mV/,V过冲时为1.25mV/V,最高转换效率为9 1%。

陈东东[3](2020)在《井下涡轮发电技术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石油开发技术迈向更高度智能化和自动化,注水井测控系统的供电技术创新是非常关键的一步。如今油田的注水井数量不断地增多,分布更广泛,难度更大以及仪器越来越精密。因此井下测控技术极具挑战性的难点在于长效稳定的电力保障系统。一套良好的供电系统能够有效地保障油田的长期稳定的开发和运转,实现增产、增收持续地发展。本论文针对的是我国胜利油田的注水井设计的一整套闭环实时供电系统。在对3种涡轮发电技术方案开展对比分析后,选择和设计了以偏心组合式涡轮发电机为核心部件的井下供电系统。在分析了注水井的空间特点和学习了相关技术原理后,分别设计了涡轮、导轮、转接轴和发电机。在分析负载设备的电特性基础上,设计了整流稳压电路、保护电路、储能均衡管理电路以及电池组模块的液冷散热管理模块的闭合供电系统。系统追求稳定的输出电压和功率、全面的保护电路、高效的充电速率、高功率的放电特性、大容量的储能、长期有效的电池组。在论文期间取得的阶段成果有:设计并加工了涡轮、导轮、发电机并整机组装达到输出直流电压24V,输出功率10W的预期目标。设计了7节电池组串并联组合的均衡充电管理和热管理系统并在不同温度环境中完成试验。在油田将样机与脉冲发生器匹配试验,整理后的数据表明一次充电完成后设备可持续供电工作超过68小时。

张梦蕾[4](2020)在《山东华芯半导体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芯片作为电子信息产业的基础和核心,推动了 AI、大数据、云存储、5G等产业发展。关键芯片和设备禁售导致国家遭受“芯”痛给我们敲响警钟,我国亟需发展信息产业中的高端芯片技术,解决当前缺“芯”软肋,构建安全可靠的信息技术体系。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信息数量急剧、快速增加,信息的大量高速增长是当下社会的一大特点。由于纸张存储存在体积大,不利于查阅和维护的缺点。计算机技术的出现和发展很好地解决了这些问题,而计算机技术与现代通信技术的结合使信息处理速度和存储效率得到了惊人的提高,人类对信息的处理能力也快速提升。所谓“固态存储”技术,指的就是以半导体存储器件为介质进行数据存储和读取的一种技术。以数据为中心的智能管理时代,智能的数据管理、调度、挖掘和分析,渐渐成了各行业所追求的技术,数据中心会迎来新一轮的变革,企业级SSD控制器的需求将大幅度增长,至2022年,企业级SSD控制器将成为存储市场的主要增长动力之一。企业级SSD控制器市场将以近26%的复合年增长率爆发式增长。在目前云计算、大数据和信息安全的基础上,存储器行业迅速发展的今天,公司应如何创新,并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目前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论文将通过企业战略管理理论、工具、方法的应用,通过分析公司外部环境因素,内部资源和能力,研究公司在现有资源、现有能力基础上可实现的发展战略并制定战略实施计划,构建完善的保障体系,促进公司可持续发展,满足电信、电力、互联网等关键领域日益增长的海量数据存储安全需求,进一步推动大数据的高速可靠存储,保障“云端”数据的信息安全,改变国内大数据产业缺少自主可控的固态存储产品支撑的不利局面,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本研究对于公司的发展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经过多年培育和积累,公司已形成一定的人才、技术、专利、产品和市场基础,且公司注重开放创新和国际合作。山东华芯接下来的发展中,应在继续坚持现有产品业务拓展的基础上,重点进行企业级SSD控制芯片研发,明确市场规划,加强营销体系建设,提高营销能力。利用公司完备的软硬件研发平台,面向市场开展研发,打造金刚钻产品。应从提高产品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入手进行设计开发,提供全系列的可靠的服务。通过与大客户深度合作,推动产业化应用。同时建立健全组织、技术、管理、风险识别等机制,保障战略的顺利实施,对组织架构进行微调,需要不断引进营销和研发的高端人才并加强培训,需要在管理机制上进行更新,需要研发人员学习新的技术,需要进行风险识别并制定风险防范措施来保障发展战略的实施。从而实现公司的长远发展。

杨天民[5](2020)在《基于静压头和硅铝异质结阵列的压力测量系统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市场需要日益增长和行业标准逐渐提高,人们对MEMS压阻式压力传感器的性能要求也水涨船高。传统的压阻式压力传感器存在精度较低、温漂较高、灵敏度偏低以及易受到风速效应影响等缺点。基于高灵敏异质结阵列和静压头装置的恒温压力测量系统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一种解决方案。为此,本文针对性设计与研究了带静压头和恒温控制功能的MEMS硅铝异质结阵列压力传感器测量系统。首先,设计了一种带温度补偿结构的硅铝异质结阵列压力传感器,其单个硅铝异质结由掺杂硅和金属铝接触形成。通过理论推导阐述了硅铝异质结阵列具有增强的压阻效应。结合ANSYS有限元应力仿真与理论计算,着重对异质结阵列压力传感器的灵敏度和信噪比进行了研究,优化了阵列传感器的结构和掺杂浓度。根据优化结果设计了阵列传感器版图和相应制作工艺流程,进而完成了阵列传感器加工和芯片的恒温控制封装。其次,设计了一种带温度控制系统的静压头装置,以削弱自然风速风向所带来的气压测量干扰。基于Fluent软件开展CFD模拟仿真,对静压头结构参数进行优化设计,并重点探讨了海拔高度、风速和风向角度对静压效果的影响。利用3D打印加工制作了静压头实物,通过实验验证了静压头装置的静压和恒温防结冰效果。然后,完成了阵列压力测量系统的软硬件设计。系统硬件以STM32F407微处理器为主控芯片,可对温度和压力信号进行采集和处理,并通过PID算法控制加热电路实现系统恒温效果。系统软件基于RT-Thread操作系统实现信号采集、恒温控制、传输通信等多线程操作。通过网络通信和Win Form上位机实现测量系统的人机交互功能。针对近地面探空无人机应用平台,拓展了远距离数据传输、卫星定位、位姿获取等配套功能。最后,对硅铝异质结阵列压力传感器进行了系统的实验测试和温度补偿效果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在-20℃到50℃范围内,在10~370k Pa压力量程内,阵列传感器恒温效果明显,结合硬件温度补偿和恒温控制的传感器的灵敏度为0.251m V/V/k Pa,热灵敏度漂移系数为1.52×10-2%FS/℃。通过函数校正法补偿,可有效降低传感器的非线性误差、迟滞误差和重复性误差,经补偿后阵列传感器综合精度可达2.49%FS。本文通过软硬件补偿和恒温设计,利用静压头提高了传感器的测量精度,降低了温度漂移影响,为基于硅铝异质结构的高性能压力传感器的研究提供了有益参考。

马海妮[6](2019)在《基于DEA方法的中国集成电路企业绩效评价》文中提出科技创新支撑经济发展模式转变,已成为目前中国经济转型的主基调。作为科技含量高、精、尖的集成电路技术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我国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集成电路相关技术的进步制约着多个行业的发展,更关乎国家信息安全。近些年来全球经济发展速度放缓,而集成电路行业的发展却呈现出高增长态势,或许在不久的将来集成电路会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突破口与主力点,因此对中国集成电路企业经营绩效现状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研究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对绩效现状进行分析才能了解中国企业的优势与不足,才能更好的把发挥中国集成电路企业的优势与弥补短板相结合,提高中国集成电路企业整体绩效水平。首先,从近3年全球集成电路企业销售收入排名前8的企业中,挑选其中5家排名一直比较稳定的企业作为成功案例分析,应用这些企业近三年的财务数据与其它相关资料对影响集成电路企业绩效的因素进行分析。即使近几年全球经济放缓,全球贸易趋势不断恶化,这些国际性集成电路企业的投资规模与营业收入规模依然呈现出上升态势,分析得出企业投资规模、研发投入、技术水平、创新能力、产业政策是影响集成电路企业竞争优势与稳定绩效的关键因素。其次,从产业链视角对比全球优秀的集成电路企业定性与定量分析中国集成电路企业绩效现状。结果表明中国集成电路企业绩效整体水平不高,企业销售收入在全球集成电路市场中占有的份额比较低、营利水平不高、技术水平较为落后,但在某些产业链环节还具有一定优势:集成电路设计企业开始进入全球视野、封装测试企业绩效相对设计与制造企业较好,制造企业差距最大。最后,应用上述分析结果,选取国内11家在某些细分市场比较有影响力企业的数据,分析国内集成电路企业绩效水平与影响国内集成电路企业绩效的关键因素,利用关键因素建立DEA评价指标体系,应用MATLAB软件对指标进行归一化处理与相关性分析,筛选出DEA模型的投入产出指标,投入指标-资产规模、研发投入、政府补助,产出指标-营业收入、净利润、新申请专利数。采用DEA模型对11家企业进行绩效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综合效率为45.5%,技术效率为72.7%,与多位研究者的分析结果不谋而和,也与中国集成电路企业的现状基本相符-整个行业投资规模不大,技术实力不强,表明企业资产规模、政府补助、研发投入是影响国内集成电路绩效的关键因素。

葛萍萍[7](2016)在《B半导体公司供应链交期改善策略研究》文中提出当前全球化竞争的环境下,半导体行业的竞争也是日趋激烈,再加上其产品种类繁多、生命周期不断加快、繁琐的生产工序和高昂的设备费用,使得半导体企业的竞争已由单纯的产品质量,性能方面的竞争转向了客户资源的竞争,而抢占客户资源的第一步就是及时的交货,因此如何能够缩短交期成了半导体企业必须研究的问题。本文首先对交货周期的理论和有关文献进行了学习研究,说明了交货周期对整个供应链中的重要性,然后分析了近几年半导体产业的国内外发展状况以及B半导体公司的基本情况,基于B公司产品准时交货率在70%-93%之间的情况,通过对其影响因素的分析,指出造成交期延误的主要因素为三个方面,即需求预测的不准确、生产计划的不合理以及生产过程的监控不到位。接着结合B半导体公司的实际情况对这三点主要影响因素进行逐个分析,找出B公司在需求预测和生产计划以及生产过程监控方面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改善策略以缩短交货周期:第一,针对需求预测中存在的问题,对不同的产品采用不同的预测方法;通过合理管控产品的料号避免需求预测数据对应料号的错位;以及运用“帕累托原理”管理产品的需求预测,最后为了确保需求预测流程能够有效地执行,实行需求预测绩效考核,并制定了相应的指标和激励机制。第二,针对主生产计划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如何根据产品的特性运用不同的生产模式,接着优化了可承诺量ATP功能,并提出运用线性规划的方法进行产能规划。第三,针对公司疏于监控生产周期的问题,提出了利用各种生产及销售报表对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的监控。

大连市人民政府[8](2016)在《大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大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文中认为大政发[2016]35号各区市县人民政府,各先导区管委会,市政府各委办局、各直属机构:《大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业经大连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2016年4月8日附件:《大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附件:大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目录

徐世六,赖凡[9](2013)在《加快IC/IP研发,推动系统芯片发展》文中认为运用翔实的事实和数据,分析研究集成电路技术和产业发展规律。提出发展我国集成电路(包括IP)产业的竞争力是推动自主可控系统芯片发展的较好途径。

裴树林[10](2011)在《基于自适应电荷泵的DC-DC设计与研究应力》文中提出电源管理单元是便携式设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便携式设备的电池续航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便携式产品向小型化和功能多样化发展,要求电源管理单元朝着高效率、低噪声、集成化的方向发展。本文正是根据这种技术发展趋势,设计了一款基于自适应电荷泵技术的DC-DC。为了提高输出效率,采用分数增益电荷泵,将输入电压和输出电压都反馈给控制电路,通过对输入电压的采样,决定电荷泵工作的增益,通过对输出电压的采样,决定电荷泵的工作状态,该方案改进了传统电荷泵式DC-DC只反馈输出电压给控制电路的单反馈模式。该电荷泵电路采用跳周期调制方式(PSM),有效的降低了电路功耗,特别在轻负载情况下提高了系统的转换效率。该电路可以在2.9V~5V电源电压下工作得到稳定的5V输出电压和100mA的输出电流。在电路中,带隙基准电压模块和振荡器模块是整个电路中非常重要的模块,它们决定了整个电路的温度特性以及输出电压的纹波大小,同时其静态功耗对芯片的转换效率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首先介绍了电路的整体架构,给出了电路的内部结构框图,并根据电荷泵的基本原理和拓扑结构,设计了电路的核心模块1.5X/2X自适应电荷泵电路,它可随输入电压的变化而调整电荷泵的升压倍数。介绍了各个子电路模块的设计,包括带隙基准电压源电路、振荡器电路、电荷泵逻辑控制电路、比较器电路、过热保护电路等。在完成了电路设计之后,基于CHRT 0.35CMOS工艺模型,采用Cadence仿真软件进行仿真。电路具有有三种工作模式:1.5X升压模式、2X升压模式、停机模式,在停机模式电路仅消耗600nA的电流,可以更好的满足在便携式设备的应用。仿真结果表明该电路具有最高85%的转换效率,良好的温度特性,输出纹波小于150mV,达到了设计目标。

二、电源管理集成电路:年均增长保持两位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电源管理集成电路:年均增长保持两位数(论文提纲范文)

(1)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中国经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研究 ——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与不足
        1.4.1 创新点
        1.4.2 不足
第2章 研究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内涵界定
        2.1.1 高质量发展
        2.1.2 产业结构调整
        2.1.3 产业结构转型
        2.1.4 产业结构升级
    2.2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涉及的主要内容
        2.2.1 方向动力
        2.2.2 政策导向
        2.2.3 模式选择
        2.2.4 可行路径
        2.2.5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与高质量发展的关系
    2.3 研究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理论应用
        2.3.1 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
        2.3.2 资本有机构成学说
        2.3.3 产业竞争原理
        2.3.4 产业结构优化理论
        2.3.5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原理
        2.3.6 高质量发展学说
第3章 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纵览
    3.1 产业结构构成状况
        3.1.1 产业部门分布
        3.1.2 主导产业选择
        3.1.3 规模水平测度
    3.2 产业结构的演进历程
        3.2.1 以重工业为主导的初步工业化阶段(1952-1977)
        3.2.2 产业结构重型化的纠偏阶段(1978-1991)
        3.2.3 产业结构趋向合理的深入改革阶段(1992-2008)
        3.2.4 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全面转型升级阶段(2009-至今)
    3.3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取得的初步成效
        3.3.1 三次产业比例关系有所改善
        3.3.2 产业层次在缓慢提升
        3.3.3 产业核心竞争力有所提高
        3.3.4 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新格局正在形成
第4章 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4.1 问题表现
        4.1.1 比例关系失调,结构层级不高
        4.1.2 供需结构扭曲,产销矛盾突出
        4.1.3 技术含量较低,创新能力不强
        4.1.4 产品附加值偏低,资源能源消耗过高
        4.1.5 受区域屏障制约,产业联动效应太小
    4.2 症因探析
        4.2.1 经济发展政策存在导向偏误
        4.2.2 国际市场需求萎缩
        4.2.3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制度环境欠佳
        4.2.4 企业获利能力偏低,生产方式过于粗放
        4.2.5 经济运行机制与管理体制尚不健全
        4.2.6 要素价格上涨,比较优势丧失
        4.2.7 新发展理念贯彻落实不够到位
第5章 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国际经验借鉴
    5.1 美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做法与经验
        5.1.1 制定、调整与完善产业政策
        5.1.2 致力于不断推进科学技术创新
        5.1.3 积极推动产业国际转移
        5.1.4 提出并实施“再工业化”战略
    5.2 日本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做法与经验
        5.2.1 适时制定产业政策与产业发展战略
        5.2.2 重点发展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
        5.2.3 对外直接投资生产兼扩大内需
        5.2.4 提升产业结构的信息化和服务化水平
    5.3 德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做法与经验
        5.3.1 推行积极的产业政策
        5.3.2 鼓励支持产业技术创新
        5.3.3 培养产业发展所需人才
        5.3.4 稳步推进工业4.0 战略
    5.4 国外经验对中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启示
        5.4.1 完善产业政策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保驾护航
        5.4.2 加快技术创新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供动力
        5.4.3 培养人才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供智力支撑
        5.4.4 实施中国制造2025 战略,助力制造强国建设
第6章 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促进对策
    6.1 营造有利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良好环境
        6.1.1 建立健全现代化产业发展体系
        6.1.2 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6.1.3 提升有利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公共服务管理能力
        6.1.4 创新产业发展思路
    6.2 加快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6.2.1 提升三次产业层级质量
        6.2.2 推动传统产业向中高端转变
        6.2.3 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6.2.4 促进各产业间的融合发展
    6.3 提升自主创新与科技研发能力
        6.3.1 积极构建科技创新体系
        6.3.2 培育健康的创新环境
        6.3.3 实现自主创新与开放创新的有机结合
        6.3.4 重视人才的战略作用
    6.4 转变企业经营管理模式
        6.4.1 提升品牌建设能力
        6.4.2 以内涵型扩大再生产为主要方式
        6.4.3 实行现代化企业管理机制
        6.4.4 改变经营发展理念
    6.5 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6.5.1 继续推进结构性改革
        6.5.2 进一步优化供给结构
        6.5.3 完善要素市场配置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反激式Buck-boost转换器的研究与设计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发展现状与趋势
    1.3 论文的主要结构
2 Buck-boost的基本结构与工作原理分析
    2.1 Buck-boost的工作模式
        2.1.1 连续导通模式(CCM)
        2.1.2 非连续导通模式(DCM)
    2.2 Buck-boost的控制方式
        2.2.1 PWM
        2.2.2 PFM
        2.2.3 PSM
    2.3 Buck-boost反馈控制模式
        2.3.1 电压控制模式
        2.3.2 电流控制模式
    2.4 本章小结
3 系统设计与分析
    3.1 研究目标
    3.2 应用电路
    3.3 系统的整体设计
    3.4 本章小结
4 关键模块设计
    4.1 栅极驱动电路研究与设计实现
        4.1.1 主开关管自举电路研究
        4.1.2 传统自举驱动结构研究
        4.1.3 本文的自举驱动电路设计实现
        4.1.4 本文自举电路的仿真验证与分析
    4.2 采样电路研究与设计实现
        4.2.1 采样电路的原理与结构分析
        4.2.2 具体采样电路设计
        4.2.3 采样电路的仿真验证与分析
    4.3 频率稳定性验证方法研究
        4.3.1 电压环稳定性
        4.3.2 电流环稳定性
    4.4 输出电压编程模块研究与设计实现
        4.4.1 研究方案
        4.4.2 具体电路设计
        4.4.3 仿真验证与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系统特性验证与分析
    5.1 限流保护
    5.2 功率管驱动
    5.3 瞬态响应特性
        5.3.1 负载瞬态响应
        5.3.2 线性瞬态响应
    5.4 输出电压纹波特性
    5.5 效率仿真
    5.6 本章小结
6 芯片版图设计与后仿真验证
    6.1 版图设计中的匹配技术
        6.1.1 MOS差分管匹配
        6.1.2 电阻匹配
        6.1.3 BJT(双极型晶体管)匹配
    6.2 关键模块版图设计
        6.2.1 采样模块版图设计
        6.2.2 栅极自举驱动电路模块版图设计
        6.2.3 误差放大器版图设计
    6.3 整体版图设计
        6.3.1 整体版图后仿真验证
        6.3.2 瞬态响应后仿真验证
    6.4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3)井下涡轮发电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主要问题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存在的主要问题
    1.3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注水井涡轮发电机设计
    2.1 引言
    2.2 注水井井下发电机组结构及分类
        2.2.1 串联式井下发电机
        2.2.2 移动式井下发电机
        2.2.3 偏置式井下发电机结构
    2.3 注水井导轮和涡轮的结构
        2.3.1 导轮结构
        2.3.2 涡轮结构的设计原则和约束条件
    2.4 发电机设计
        2.4.1 基本参数设计
        2.4.2 发电机电磁设计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整流稳压与保护电路分析
    3.1 引言
    3.2 整流稳压控制器设计
        3.2.1 整流稳压控制器设计主要问题
        3.2.2 整流控制器的分类
        3.2.3 稳压控制技术原理
        3.2.4 整流电路的阻抗和发电机的阻抗匹配
    3.3 功率开关电路设计
        3.3.1 拓扑结构设计
        3.3.2 Buck变换电路的原理分析
        3.3.3 Buck变换电路的DCM模式
        3.3.4 Buck电路电感电流连续的边界条件
        3.3.5 Buck电路元器件参数分析
        3.3.6 DC-DC的建模与控制
        3.3.7 Buck变换电路的传输函数
        3.3.8 抗干扰设计
    3.4 发电机突然三相短路分析
        3.4.1 发电机突然三相短路物理过程分析
        3.4.2 发电机突然短路三相绕组电流
        3.4.3 发电机的相间短路和匝间短路保护
    3.5 发电机定子单相接地保护
        3.5.1 定子单相接地故障
        3.5.2 定子单相接地保护
    3.6 发电机的负序过流保护
        3.6.1 负序电流
        3.6.2 负序电流保护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井下发电储能系统设计
    4.1 引言
    4.2 系统参数匹配
    4.3 电池管理系统设计
        4.3.1 系统设计
        4.3.2 拓朴结构分析
    4.4 储能电池充电方式分析与确定
        4.4.1 充电方式概述
        4.4.2 串并联方式研究
        4.4.3 剩余电量的估算
    4.5 储能管理系统设计方案
        4.5.1 单节锂电池管理方案设计
        4.5.2 三节锂电池管理方案设计
        4.5.3 七节电池均衡电路设计
    4.6 电池组的热管理方案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永磁发电机的建模与仿真
    5.1 引言
    5.2 COMSOL Multiphysics
        5.2.1 COMSOL Multiphysics功能特点
        5.2.2 COMSOL Multiphysics建模与仿真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原理样机工作特性测量及试验
    6.1 引言
    6.2 试验平台介绍
    6.3 发电机整机加工制造
    6.4 锂电池特性试验
        6.4.1 单电池性能测试
        6.4.2 电池温度性能测试
        6.4.3 电池组与脉冲发生器现场匹配试验
        6.4.4 电池工作时长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创新点
    7.1 总结
    7.2 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学术成果
附录

(4)山东华芯半导体公司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论文思路与结构
    1.3 研究方法与工具
        1.3.1 研究方法
        1.3.2 分析工具
    1.4 论文的创新点
第2章 理论与文献综述
    2.1 概念界定
    2.2 战略管理的基本理论观点
        2.2.1 产业基础观理论
        2.2.2 资源基础观理论
        2.2.3 制度基础观理论
        2.2.4 动态能力观理论
    2.3 前沿战略管理理论
    2.4 文献综述
第3章 外部环境分析
    3.1 宏观环境
        3.1.1 政治环境
        3.1.2 经济环境
        3.1.3 社会环境
        3.1.4 技术环境
    3.2 行业环境
        3.2.1 行业发展现状和趋势
        3.2.2 行业波特五力模型分析
    3.3 竞争环境
        3.3.1 半导体行业战略群组
        3.3.2 主要竞争对手
    3.4 机会与威胁
        3.4.1 机会
        3.4.2 威胁
    3.5 外部因素评价矩阵
第4章 内部环境分析
    4.1 华芯公司价值链构建
        4.1.1 基本价值活动
        4.1.2 辅助价值活动
    4.2 公司内部资源
        4.2.1 公司组织资源
        4.2.2 公司人力资源情况
        4.2.3 公司财务状况
        4.2.4 公司企业文化
        4.2.5 公司品牌
    4.3 公司能力
        4.3.1 公司经营管理能力
        4.3.2 公司研发能力
        4.3.3 公司服务能力
        4.3.4 公司营销能力
    4.4 优势和劣势
        4.4.1 优势
        4.4.2 劣势
    4.5 内部因素评价矩阵
第5章 战略选择
    5.1 使命与愿景
    5.2 指导思想与战略目标
        5.2.1 基于SWOT分析的战略制定
        5.2.2 战略目标
    5.3 战略措施
        5.3.1 利用公司完备的软硬件研发平台,面向市场开展研发,打造金刚钻产品
        5.3.2 明确市场规划,加强营销体系建设,提高营销能力
        5.3.3 安全可靠,质量聚焦
        5.3.4 通过深度合作,推动产业化应用
第6章 战略保障体系构建
    6.1 从传统采购走向战略采购,有效控制成本
    6.2 提升研发能力,注重知识产权保护
    6.3 优化组织架构,细化人员分工
    6.4 加强销售团队建设,引进高端人才
    6.5 建立健全管理机制,加强运行过程监督
    6.6 强化风险意识,建立风险识别和控制机制,重视风险管理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山东华芯半导体公司发展战略访谈提纲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5)基于静压头和硅铝异质结阵列的压力测量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MEMS压阻式压力传感器国内外发展现状
    1.3 传感器补偿技术发展现状
        1.3.1 压力传感器温度补偿技术发展现状
        1.3.2 压力传感器风速补偿技术发展现状
    1.4 近地面中低空气压测量技术
    1.5 本文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第二章 MEMS硅铝异质结阵列压力传感器理论分析与结构设计
    2.1 MEMS压阻传感器工作原理
        2.1.1 传统硅压阻传感器工作原理
        2.1.2 硅铝异质结工作原理
    2.2 传感器基本特性
        2.2.1 静态特性
        2.2.2 温度漂移
    2.3 硅铝异质结阵列传感器结构设计
        2.3.1 传感器芯片设计
        2.3.2 阵列传感器应变薄膜设计
        2.3.3 阵列传感器硅杯窗口设计
    2.4 硅铝异质结阵列传感器有限元分析
        2.4.1 结构建模及网格划分
        2.4.2 应力仿真分析
        2.4.3 信噪比及灵敏度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MEMS硅铝异质结阵列压力传感器工艺流程与封装设计
    3.1 掩膜版图设计
    3.2 工艺流程设计
    3.3 芯片封装与校验
    3.4 芯片恒温控制封装设计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带温控静压头CFD仿真与实验验证分析
    4.1 静压头模型与仿真
        4.1.1 系统模型设计与CFD研究流程
        4.1.2 几何建模及网格划分
        4.1.3 Fluent仿真及后处理
    4.2 CFD仿真结果及分析
        4.2.1 CFD风速仿真
        4.2.2 结构参数优化
        4.2.3 其他因素仿真
    4.3 实验测试与分析
        4.3.1 风速静压实验
        4.3.2 风向静压实验
        4.3.3 CFD仿真与实验对比
    4.4 静压头温度仿真与实验
        4.4.1 静压头温度场仿真
        4.4.2 温度控制防结冰实验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阵列传感器测量系统硬件设计
    5.1 硬件设计框架及平台
        5.1.1 系统设计框架
        5.1.2 硬件设计平台
    5.2 模拟电路设计
        5.2.1 MEMS压力信号调理电路
        5.2.2 温度传感器电路
        5.2.3 A/D转换电路
    5.3 隔离电路设计
    5.4 数字电路设计
        5.4.1 MCU电路设计
        5.4.2 通信电路
        5.4.3 无人机应用平台配套电路
    5.5 加热驱动电路设计
    5.6 PCB layout设计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阵列传感器测量系统软件设计
    6.1 测量系统软件设计方案
    6.2 RT-Thread软件平台搭建
        6.2.1 RT-Thread操作系统介绍
        6.2.2 RT-Thread内核移植
    6.3 基于RT-Thread的软件工作流程
    6.4 信号采集设计
    6.5 PID恒温控制设计
        6.5.1 PID控制算法
        6.5.2 恒温控制程序设计
    6.6 其他软件功能设计
        6.6.1 GPS定位获取
        6.6.2 探空仪姿态获取
    6.7 网络通信设计
        6.7.1 基于TCP协议的网络通信
        6.7.2 多线程并发服务器搭建
        6.7.3 通信协议格式
    6.8 无线通信设计
    6.9 上位机设计
    6.10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系统实验测试及结果分析
    7.1 硅铝异质结阵列压力传感器芯片测量
        7.1.1 测量平台搭建
        7.1.2 传感器静态特性测量
        7.1.3 传感器温度漂移特性测量
        7.1.4 稳定性测试
    7.2 温度补偿压力测试
        7.2.1 恒温系统测试
        7.2.2 温度补偿输出测试及数据标定
    7.3 函数校正法补偿
        7.3.1 补偿原理
        7.3.2 函数校正法补偿结果分析
    7.4 实验结果对比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8.1 总结
    8.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6)基于DEA方法的中国集成电路企业绩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1.4 集成电路相关基础知识介绍
        1.4.1 集成电路的概念及其发展历史
        1.4.2 集成电路产业链概述及集成电路企业分类
    1.5 本论文的结构介绍
第2章 集成电路企业绩效评价的有关理论与方法
    2.1 绩效相关概述
    2.2 企业绩效评价的相关理论
    2.3 DEA的定义与发展应用
    2.4 CCR模型与BCC模型介绍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分析影响集成电路企业绩效的因素
    3.1 集成电路企业全球销售额排名分析
    3.2 五家全球性集成电路企业发展经验分析
    3.3 总结影响集成电路企业绩效的因素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从产业链视角分析中国集成电路企业绩效现状
    4.1 中国集成电路设计企业绩效现状分析
        4.1.1 全球集成电路设计企业排名分析
        4.1.2 中国集成电路设计企业的差距分析
    4.2 中国集成电路制造企业绩效现状分析
        4.2.1 全球集成电路制造企业排名分析
        4.2.2 中国集成电路制造企业的差距分析
    4.3 中国集成电路封装测试企业绩效现状分析
        4.3.1 全球集成电路封装测试企业排名分析
        4.3.2 中国集成电路封装测试企业的差距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应用DEA模型分析中国集成电路企业整体绩效
    5.1 投入产出指标的选择
        5.1.1 指标选择的理论依据与原则
        5.1.2 投入产出指标的初步选取依据
        5.1.3 投入产出指标体系的建立
    5.2 数据来源相关资料
        5.2.1 数据来源企业资料介绍
        5.2.2 数据来源企业资料总结
        5.2.3 数据汇总
    5.3 DEA模型建立与结果分析
        5.3.1 综合效率分析
        5.3.2 技术效率分析
        5.3.3 规模效率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中国集成电路企业绩效问题分析与发展建议
    6.1 集成电路企业存在的绩效问题分析
    6.2 提高集成电路企业整体绩效的建议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研究成果
致谢
参考文献

(7)B半导体公司供应链交期改善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与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论文结构
第2章 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2.1 相关理论
        2.1.1 交货周期的概念及意义
        2.1.2 影响交货周期的因素分析
        2.1.3 缩短交货周期的方法
    2.2 文献综述
        2.2.1 国外供应链交期管理文献综述
        2.2.2 国内供应链交期管理文献综述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B半导体公司背景介绍及交货周期现状分析
    3.1 半导体产业国内外发展状况
        3.1.1 半导体产业国外发展状况
        3.1.2 半导体产业国内发展状况
    3.2 B半导体公司的基本情况介绍
        3.2.1 B半导体公司概况
        3.2.2 B半导体公司的产品及应用领域
        3.2.3 B半导体公司的市场竞争状况
        3.2.4 B半导体公司的订单生产流程
    3.3 B半导体公司交货周期现状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影响B半导体公司交期的主要因素分析
    4.1 B公司产品需求预测
        4.1.1 B半导体公司产品需求预测的现状分析
        4.1.2 B半导体公司产品需求预测存在的问题
    4.2 B公司产品主生产计划
        4.2.1 B半导体公司产品主生产计划的现状分析
        4.2.2 B半导体公司产品主生产计划存在的问题
    4.3 B公司产品生产过程的管控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B半导体公司交货周期的改善方案
    5.1 需求预测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案
        5.1.1 针对不同的产品采用不同的预测方法
        5.1.2 合理管控产品的料号
        5.1.3 运用“帕累托原理”来管理产品的需求预测
        5.1.4 建立需求预测绩效考核指标以及相应的激励机制
    5.2 主生产计划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案
        5.2.1 根据各产品的特点设置不同的生产模式
        5.2.2 对可承诺量ATP功能进行优化
        5.2.3 运用线性规划方法进行产能规划
    5.3 对生产过程进行有效的管控
        5.3.1 利用Wip报表缩短生产周期
        5.3.2 利用机器利用率报告缩短生产周期
        5.3.3 利用产品良率报表缩短生产周期
        5.3.4 通过调整产品的优先级缩短生产周期
        5.3.5 利用供应商交货周期报表缩短生产周期
        5.3.6 利用销售订单达成率报表缩短生产周期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10)基于自适应电荷泵的DC-DC设计与研究应力(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论文工作及章节安排
第二章 电荷泵概述与分数增益电荷泵设计
    2.1 电荷泵概述
    2.2 基本二倍升压电荷泵
    2.3 电荷泵调制方式和主要性能参数
    2.4 分数增益电荷泵的设计
        2.4.1 分数增益电荷泵结构
        2.4.2 电荷泵的增益控制
第三章 电荷泵DC-DC 系统设计
    3.1 电路的整体结构
    3.2 电路的整体性能参数
    3.3 系统工作原理
第四章 子模块设计
    4.1 带隙基准电压源设计
        4.1.1 带隙基准电压源基本原理
        4.1.2 带隙基准源的设计
        4.1.3 带隙基准电压源仿真结果
    4.2 比较器设计
        4.2.1 比较器电路设计
        4.2.2 比较器电路仿真
    4.3 电荷泵逻辑控制电路设计
        4.3.1 时钟逻辑分配网络
        4.3.2 Nooverlap 电路
        4.3.3 电荷泵逻辑控制电路
    4.4 温度保护电路设计
        4.4.1 温度保护电路的设计
        4.4.2 温度保护电路仿真结果:
    4.5 振荡器设计
        4.5.1 振荡器电路设计
        4.5.2 振荡器仿真结果
第五章 DC-DC 电路联合仿真
    5.1 1.5X,2X 模式下的仿真
        5.1.1 1.5X 模式下的仿真
        5.1.2 2X 模式下的仿真
    5.2 电荷泵参数
        5.2.1 有负载时输出电压和输入电压的关系
        5.2.2 有负载时效率和输入电压的关系
        5.2.3 负载变化时对输出电压的影响
        5.2.4 无负载输出电压和输入电压的关系
    5.3 联合仿真结论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四、电源管理集成电路:年均增长保持两位数(论文参考文献)

  • [1]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中国经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研究 ——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D]. 韩美琳. 吉林大学, 2021(01)
  • [2]反激式Buck-boost转换器的研究与设计实现[D]. 陈浩.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3]井下涡轮发电技术研究[D]. 陈东东. 西安石油大学, 2020(11)
  • [4]山东华芯半导体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张梦蕾. 山东大学, 2020(05)
  • [5]基于静压头和硅铝异质结阵列的压力测量系统研究[D]. 杨天民.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0
  • [6]基于DEA方法的中国集成电路企业绩效评价[D]. 马海妮.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9(01)
  • [7]B半导体公司供应链交期改善策略研究[D]. 葛萍萍.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8)
  • [8]大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大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J]. 大连市人民政府. 大连市人民政府公报, 2016(05)
  • [9]加快IC/IP研发,推动系统芯片发展[J]. 徐世六,赖凡. 微电子学, 2013(03)
  • [10]基于自适应电荷泵的DC-DC设计与研究应力[D]. 裴树林. 华南理工大学, 2011(12)

标签:;  ;  ;  ;  ;  

电源管理集成电路:年增长两位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