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热电厂高压给水加热器的节能降耗综合治理(论文文献综述)
刘荀[1](2020)在《汽电双驱引风机灵活高效供热系统设计与优化》文中认为随着我国电力行业稳步发展,装机容量不断提升,燃煤发电依然占据主体地位。一方面,高效率的二次再热机组成为火电发展方向,新建超超临界燃煤机组大多为二次再热机组;另一方面,供热需求逐年增高,中国供热需求量全球最大,集中供热成为电站重要职责。目前的二次再热机组同样兼顾供热功能。本文在660MW二次再热机组的基础上集成供热系统——汽电双驱引风机高效供热系统,小汽机和电动/发电机共同驱动引风机,小机排汽供热,解耦供热和驱动引风机的关联性。热电厂供热方式通常有直接抽汽供热、汽动引风机排汽供热和汽电双驱引风机高效供热三种模式。本文首先进行汽电双驱引风机高效供热系统抽汽位置的选择、表面式/混合式换热器的选择,通过模拟选出最佳设计方案。其次在 100%THA、75%THA、50%THA 发电工况、20t/h、78t/h、156t/h供热工况下,进行三种供热系统高效性、灵活性的性能对比,保持发电负荷、供热负荷稳定,采用热效率和(?)效率分别对系统性能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汽电双驱引风机高效供热系统可以有效降低厂用电率,在设计工况下,厂用电率达到1.99%,提高了电厂经济性。本文还基于两种风机在不同负荷下的效率特性提出了动叶定频引风机系统、静叶变频引风机系统并联运行的方式,结果表明,该运行方式可以有效降低机组在低负荷时引风机能耗,与两台动叶定频引风机相比,厂用电率明显下降。
许可[2](2020)在《母管制热电机组热力系统建模与负荷优化分配》文中认为在我国火电行业中,母管制的热电联产机组占了很大的部分。母管制热电厂一般以“以热定电”的原则确定热电负荷,而现有的热电负荷分配方式大多基于经验,不当的热电负荷分配方式会造成能源的利用效率低下。此外,母管制机组热力系统复杂,电厂没有完整的热力系统监控画面,整体运行情况难以了解。因此,建立准确的母管制热力系统模型以及对机组的热电负荷分配方式进行优化有利于电厂的节能降耗,对热电联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论文以某“3炉2机”的母管制热电机组为研究对象,利用Ebsilon热力循环仿真软件建立完整的全厂热力系统计算模型,利用该模型可进行机组不同工况下的仿真计算。基于汽轮机和锅炉的负荷特性方程,分别建立了汽轮机侧和锅炉侧的热电负荷优化数学模型,两侧的目标函数分别为汽轮机发电汽耗率和锅炉产汽煤耗率最低,对低压供热负荷进行负荷优化分配。利用蚁群算法对目标函数进行求解,以获得最佳负荷分配方式。以穷举算法的优化结果为最优解参考验证该蚁群算法的寻优性能。利用Ebsilon进行变工况计算,对中压供热负荷的多个分配方式进行了仿真计算,通过比较获得中压供热负荷最佳分配方式。研究结果表明:通过Ebsilon模型仿真值与实际运行值对比,验证了Ebsilon母管制热力系统模型的准确性,仿真值可用于热力分析与热电负荷优化分配的参考;通过蚁群算法对低压供热负荷进行优化分配后,在满足外界供热需求的前提下,汽轮机发电汽耗率和锅炉产汽煤耗率在各个工况下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发电效率和产汽效率提高;Ebsilon变工况计算结果表明在选取的工况下,当中压供热负荷一定时,由于1#机发电效率较2#机低,随着1#机中压供热流量增加,汽轮机发电汽耗率降低,发电效率提高。本文将Ebsilon软件应用于母管制机组的建模中并利用软件及进行变工况计算,将蚁群算法扩展到热电负荷优化分配问题,为热电联产的热力计算和热电负荷分配提供了新思路,负荷优化分配求解结果可以为实时负荷调度提供优化的方向,对电厂的节能降耗运行提供指导意见,对热电厂的经济效益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刘哲毅[3](2019)在《燃煤烟气余热回收用于集中供热的系统分析》文中指出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节能减排已成为发展中面临的重点问题。目前我国供热的主要能源依然是煤炭,数量庞大的燃煤锅炉房和热电厂却很少回收烟气余热,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能源浪费。该问题虽然引起了关注但是目前的解决方法并不完善,亟需更加高效、先进和可靠的余热回收利用技术。采用余热回收塔与吸收式热泵相结合的烟气余热回收系统能使排烟温度得到显着降低,同时有效回收烟气中水蒸气汽化潜热和冷凝水,充分利用燃煤烟气的余热用于供暖,从而显着提高系统效率和经济性。首先,本文建立了余热回收塔内烟气-水逆流式热质交换数学模型,并对该模型进行了求解和验证。同时推导出烟气与水的热交换效率表达式,充分考虑影响烟气和水换热效率的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所建立的数学模型具有较高的准确性,液气比、喷淋液滴粒径、余热回收塔尺寸是影响烟气-水直接接触热交换效率的主要因素,而烟气流速对其影响较小。其次,通过理论计算获得燃煤烟气中的各组分含量、烟气量、烟气物性参数、烟气余热回收量等,在此基础上开发了热电厂余热回收计算软件(Flue Gas Heat Recovery)FGHR1.0,并采用实际工程相关设计和运行数据对该软件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烟气的水露点温度主要受烟气中水蒸气分压力影响,助燃空气温度的变化较湿度的变化对烟气露点温度的影响更大。通过对比验证,开发的FGHR 1.0软件具有很高可靠性。在此基础上,本文对基于直接接触式换热和吸收式热泵技术的烟气余热梯级回收利用系统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探究影响系统初投资的主要参数,并分析了热网回水温度对系统能效的影响及排烟温度对系统供热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当降低板式换热器的冷端温差Δtc可降低该系统的初投资,降低一次网回水温度可提高系统的能效,适当降低排烟温度可提升系统回收余热能力。最后,以吉林市某热电厂为研究对象,利用本文的理论研究成果对实际工程进行设计计算,并就新系统的经济性、节能性和环保性进行可行性分析,从而验证本套系统的应用价值。结果表明,吉林市某热电厂新建烟气余热回收系统后,动态投资回收期为5.3年,同时具有较好的节能性、经济性和环保性。因此,本文的研究证实了基于余热回收塔与吸收式热泵相结合的烟气余热回收用于供热系统节能潜力巨大,回收期较短,具有较好的经济性和环保性,具有很高的推广应用价值。
鲁永强[4](2019)在《巴陵石化机炉改扩建工程项目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项目评价研究在项目分析和决策过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不仅是不可缺少的工作程序,更为项目的投资决策提供了最直接有效的依据。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项目前评价研究是深化投融资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实现项目决策的科学化,提高项目的整体效益,以实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从另一方面来说,投资体制改革在我国的发展以及投资风险约束机制的逐渐建立使得各类投资主体更加关注项目决策的成功率以及项目的投入产出比。在此基础上,本文深入研究了国内国外现有的关于项目建设前评价的理论与方法,为巴陵石化机炉改扩建工程项目提出了改进意见,也为我国项目建设前评价提供了一些理论基础,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与实用价值。本文首先介绍了研究评价的背景、意义、内容以及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对项目前评价的理论内涵做了系统性分析;基于巴陵石化热电事业部一机一炉的现状讨论了本次工程项目建设的必要性;细致分析了本工程项目投资预算、经济效益以及敏感性,全面评价了项目对于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所采取的措施;最后从经济效益角度以及社会效益角度得出本次工程改扩建项目是合理的、可行的。
孙婧[5](2019)在《超超临界二次再热机组节能优化研究》文中认为超超临界二次再热技术是目前较为高效、低污染的火力发电方式之一,已成为大容量、高参数火电机组发展的重要选择。然而一方面二次再热机组实际运行中变负荷效率低且可利用小时数低,另一方面由于有两级再热且蒸汽参数高,使得加热给水的抽汽过热度偏高,导致回热系统存在较大的不可逆损失,降低了二次再热机组的节能优势。目前,关于二次再热机组在不同负荷下的能耗分布情况和降低回热抽汽过热度以减小不可逆损失方法的探究已成为超超临界二次再热机组进行节能优化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以某660 MW超超临界二次再热机组作为研究的参考机组,在此基础上利用商业软件Ebsilon Professional对机组进行模拟计算,并采用单耗分析法对其进行全工况下的能耗分布特性研究,得到了不同设备在各个工况下的单耗变化规律,以此定位机组能耗较大的部位,便于进一步挖掘节能潜力。研究表明:运用单耗分析法计算的煤耗与机组实际运行的数据基本吻合,其中附加煤耗最大的是锅炉设备;且机组负荷越低,其煤耗越大。针对目前普遍采用的加装两级外置式蒸汽冷却器降低二次再热机组抽汽过热度的方式存在的冷却回热抽汽的级数受限、换热效果不够理想等问题,本文提出了二次再热机组集成回热式汽轮机的四种系统配置方案,从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热力学第二定律的角度,分析比较了四种集成回热式汽轮机方案中系统的热力学性能,包括各级抽汽过热度、各级回热加热器的不可逆(?)损以及机组整体的能耗情况,通过对比分析得到集成回热式汽轮机的最优系统配置方案。最后,将得到的四种集成回热式汽轮机方案中最具热力性能优势的方案和加装两级外置式蒸汽冷却器的参比系统进行几种典型工况下的机组变工况热力性能的比较研究,还进一步比较了两者的技术经济性,研究结果将为超超临界二次再热机组的节能优化提供理论指导。
蔡立超[6](2018)在《承徳热电厂基于提高凝结水温度的机组经济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电力行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能源产业,但随着能源危机的不断加重和国家对节能减排工作的不断进行,如何进一步提高电厂的经济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以提高承德热电厂的经济性为目标,分析了提高凝结水温度的不同方法,从回热循环系统和烟气余热利用装置系统两个方面,说明了提高凝结水温度对热电厂经济性的影响。根据承德热电厂机组运行特点和结构特点,对回热循环所需的相关数据进行了整理计算,分析了回热循环系统对机组效率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对承德热电厂的回热循环系统进行了设计和选型。并对承德热电厂的设计燃烧物进行了煤质分析,探讨不同的烟气余热回收方式对热电厂的热经济影响。最后针对机组在夏季、冬季的不同运行特点对热网侧进行计算,分别对承德热电厂设计改造的方式进行经济性计算和热经济性计算,并对添加低温省煤器后的设备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
付鹏[7](2017)在《基于降耗时空效应的大型火电机组节能诊断方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能源,尤其是电力,是国家经济的基础和命脉。我国燃煤发电长久以来占据总发电量的百分之七十以上,目前已确立了超(超)临界高参数大容量机组的未来火电主力地位,其能耗水平已经达到世界一流水平。然而,随着化石能源的消耗加剧与环保要求的日益严格,我国对大型燃煤发电机组的深度节能的需求日益迫切,“十三五”电力规划已对我国火电发电行业的煤耗与污染物排放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此背景下,针对大型燃煤发电机组的节能诊断研究必将在火电产业的节能降耗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研究着眼于大型燃煤发电机组,进一步发展了能量系统过程节能分析方法。综合考虑机组能耗在时空维度上的变化特性,提出了大型燃煤机组降耗时空效应的概念。在此基础上,开展了一系列大型燃煤发电机组节能诊断方法的研究。全面揭示了机组部件性能发生衰退时系统能耗的耦合机理;详细分析了火电机组运行时能耗在各部件之间的耦合规律,以及能耗与多变边界条件的依变关系;研究能耗分析理论方法,表征和确定超低排放能耗基准状态,得到机组降耗时空效应,并在此基础上,开展节能诊断方法与负荷优化分配应用,为大型燃煤机组的评价、改造和优化提供了可靠的方法论和实施手段。首先,应用先进(火用)分析的思想方法,改进了基于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单耗分析方法,将部件的附加单耗分解为内因附加单耗和外因附加单耗。其中,前者是由部件自身的不可逆性引起的,而后者是由其它部件的热力学缺陷造成的。改进后的单耗分析方法能够描述燃煤机组的空间能耗水平。在此基础上,结合大型燃煤发电机组在不同时间所处的复杂多变边界条件,提出了降耗时空效应概念,量化计算和评价燃煤发电机组的能耗水平,作为进一步节能诊断工作的依据。其次,根据降耗时空效应的概念,结合能量系统节能诊断方法,进行了三方面的研究应用:(1)提出了基于改进单耗分析的燃煤机组部件性能诊断方法,采用一种新型的内部(火用)指标快速定位故障部件,随后对比实际状态与参考状态的内因附加单耗差异,以量化部件故障的影响,可有效地侦测部件的性能衰退状况,为可能的部件故障预警提供理论依据;(2)在大型燃煤发电机组部件性能诊断的基础上,考虑到大型火电机组在运行过程中会面临复杂多变的边界环境,本文使用多维度、完备性的运行与结构数据,提出了综合考虑火电机组时空因素的“能耗基准状态”,并计算分析相应的降耗时空效应进行机组流程重构分析,提出可行的火电机组节能措施;(3)针对大型燃煤发电机组运行过程中所处的复杂边界条件,详细分析了边界条件(负荷、冷却水温度和煤质因素)的特点,以及边界条件与火电机组间的传热机理,并探索了能耗基准状态与边界环境的变化规律。最后,基于降耗时空效应对大型燃煤发电机组进行节能诊断,将诊断结果分别应用于考虑边界条件和污染物排放的燃煤电厂厂级负荷优化分配问题中。基于火电机组的海量运行数据,引入大数据分析方法,获得机组不同边界和运行工况下的能耗特性;另外,综合考虑经济和排放因素,建立基于物理信息融合的负荷分配模型,得到机组煤耗和污染物排放量物理模型与信息模型的对应关系;以此为基础开展的厂级负荷优化分配可有效降低火电厂的供电煤耗率,对火电机组的节能发电调度具有参考意义。结合实际设计的更多约束,所形成的方法论有潜力切实地服务于大型燃煤发电机组的运行诊断、设计优化或改造,以提出具体可行的运行策略和改进方案。
王晓娟[8](2016)在《热电联产机组汽水系统设计方案的分析与选择》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热电联产是一种既生产电又生产热的先进能源利用形式。在发电过程中,大量的热能被循环水带走,白白的排放到大气中。而人们所利用的热能中,大部分是不同温度的低温热能,通过燃料燃烧获得热能一直是人们利用低温热能的主要来源,其中的可用能损失是很显着的。热电联产按照热能的品位进行梯级利用,具有显着的节能效果。我国政府极为重视热电联产事业的发展,政策导向限制和取缔燃煤直接供热,大力支持热电联产。丹东建设热电联产比较早,但后来发展不快。进入新世纪后,丹东迫切需要改造老旧供热系统,从而提出金山热电联产建设项目。中国华电集团公司接管该项目建设工作后,在调研会上要求该项目应遵照集团公司新建火电项目管理办法,按《中国华电集团公司火力发电工程设计优化指导意见》开展设计选型优化工作。其中汽水系统的部分设计选型优化构成了本文的工作。本文简述了热电联产的发展状况,叙述了丹东金山热电联产项目立项背景与情况,分析计算了丹东市供热现状与项目热负荷,介绍了工程设备选型及热力系统情况,进行了部分汽水系统设计方案优选分析与定型,包括:汽轮机汽封选型优选、主蒸汽及再热蒸气系统与高压给水系统管道选择优化和凝结水泵优化配置分析。在汽封选型方面,蜂窝式汽封密封性能好、安装要求适中、对蒸汽品质要求也适中,与未来电厂的生产条件相适应。主要汽水管道方面,重点分析了新品种钢材性能以及相关的影响因素,确定了主蒸汽管道使用A335 P91钢、热再热蒸气管道使用A335 P92钢、冷再热蒸气管道使用A672B70CL32钢、主给水管道使用WB36钢。凝结水系统选型配置要充分考虑生产运行可靠性和经济性的需要,最后确定本工程凝结水泵的配置采用“3×50%容量凝结水泵加变频器”(变频器为一拖二+一拖一,变频器容量与单台凝泵电机容量相对应)的方案。
严鑫[9](2016)在《某热电厂机组汽水系统设计及主蒸汽管道应力分析》文中提出能源的合理利用及提高其利用效率不仅关系到社会的经济发展,而且影响到生态环境,近年来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达到以上目的一个重要举措就是建设热电厂以实现热电联产和集中供热。汽水系统作为电厂运行体系的重要组成,这使得汽水系统的设计工作成为此类项目中极其重要的部分,主蒸汽管道作为电厂“四大管道”之一,其设计任务也是至关重要的,而分析管道所受的应力是管道设计任务中关键的一部分。本文依托衢州江山一在建热电联产项目,理论联系实际地对电厂汽水系统中部分子系统和主蒸汽管道应力进行了研究。在详细熟悉电厂设计理论、规范的基础上,结合工程设计计算,完成的主要工作和成果如下:1、对热电厂的现有热负荷和近期新增热负荷进行整理统计,经焓值折算得出了设计热负荷,在此基础上对电厂三大主机进行选型(型式、容量、工作温度、工作压力等参数),再结合锅炉汽轮机制造厂资料拟定了原则性热力系统图并计算出电厂汽水平衡和平均设计热负荷下的技术经济指标。2、热电厂蒸汽系统中主蒸汽系统、供热蒸汽系统的研究设计。对主蒸汽系统型式合理地选择了集中母管制系统,并设计了主蒸汽系统,结合工程实际情况对主蒸汽管道的布置进行了详细设计;对供热蒸汽系统相关辅机进行了选型并设计了供热蒸汽系统,采用Auto CAD规范化地完成主蒸汽系统的工艺系统图和管道布置图、供热蒸汽系统的工艺系统图。3、主蒸汽管道应力分析。采用专业的管道应力分析软件CAESAR II重点模拟计算了高温高压的主蒸汽管道所受到的详细应力情况,根据计算结果,校核了管道的一次应力和二次应力,分析了管道的位移,从而验证管道设计的合理性,同时也求出推力,既能防止管道对设备的破坏,也能为建筑结构专业提供设计的依据。4、热电厂水系统中给水系统、疏放水系统的研究设计,结合工程实际和设计计算,对给水系统、疏放水系统的相关辅机进行选型并设计了给水系统和疏放水系统,采用Auto CAD规范化地完成给水系统、疏放水系统的工艺系统图。通过本文的设计研究,得出该热电厂的设计热负荷为50.11t/h,在此基础上选择了75t/h循环流化床锅炉与B7.5MW汽轮机的主机配置并完成了相关配套的汽水系统的部分设计及管道应力分析,对于同类型的中小型热电联产项目的设计具有一定的工程实用价值。
李俊梅[10](2016)在《热电厂提高给水温度技术改造分析》文中提出文章阐述了热电厂提高除氧器入口给水温度的必要性,对热电厂冷渣机回水管道技术改造进行了分析论述,改造后系统应用效果良好,各项指标均优于改造前指标,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并且符合能源的高质高用的原则和理念。
二、热电厂高压给水加热器的节能降耗综合治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热电厂高压给水加热器的节能降耗综合治理(论文提纲范文)
(1)汽电双驱引风机灵活高效供热系统设计与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动态 |
1.2.1 二次再热技术的研究动态 |
1.2.2 供热方案的研究动态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热力系统建模及性能分析方法 |
2.1 二次再热机组系统建模 |
2.1.1 Ebsilon Professional软件介绍 |
2.1.2 机组的软件建模流程 |
2.2 (火用)分析方法 |
2.2.1 (火用)的分类及定义 |
2.2.2 (火用)平衡方程 |
2.2.3 二次再热机组的(火用)分析模型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汽电双驱引风机供热系统 |
3.1 二次再热机组供热系统的流程构成 |
3.2 纯凝汽热力系统 |
3.2.1 机组参数 |
3.2.2 二次再热机组供热性改造 |
3.2.3 “汽电双驱引风机”高效灵活供热系统 |
3.3 供热系统 |
3.4 设计工况下运行性能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汽电双驱引风机高效供热系统热平衡和(?)平衡性能分析 |
4.1 汽电双驱引风机高效供热系统热平衡模型 |
4.2 热力性能评价指标 |
4.3 系统的高效性 |
4.4 系统的灵活性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不同供热系统综合性能对比 |
5.1 系统介绍 |
5.2 直接抽汽供热方案 |
5.3 常规汽动引风机排汽供热 |
5.4 汽电双驱引风机高效供热系统 |
5.5 动叶定频引风机、静叶变频引风机并联运行供热系统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2 下一步工作建议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2)母管制热电机组热力系统建模与负荷优化分配(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母管制热电联产机组概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热电机组热力系统建模研究 |
1.2.2 热电机组负荷优化分配研究 |
1.3 本文研究内容和方法 |
2 母管制机组热力系统建模 |
2.1 Ebsilon软件简介 |
2.1.1 Ebsilon系统仿真功能 |
2.1.2 Ebsilon模型变工况计算 |
2.1.3 Ebsilon其他扩展功能 |
2.2 Ebsilon在母管制机组建模中的应用实例 |
2.2.1 研究对象概况 |
2.2.2 Ebsilon模块化建模过程 |
2.2.3 整体热力系统建模 |
2.3 模型准确性验证及误差分析 |
2.3.1 模型准确性验证 |
2.3.2 误差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3 基于蚁群算法的母管制机组热电负荷优化分配 |
3.1 蚁群算法及其基本原理 |
3.1.1 蚁群算法的基本思想 |
3.1.2 蚁群算法的数学模型 |
3.1.3 蚁群算法的实现步骤 |
3.1.4 蚁群算法的应用 |
3.2 母管制机组负荷特性 |
3.2.1 锅炉全负荷特性 |
3.2.2 不同中压、低压供热要求下汽轮机负荷特性 |
3.3 负荷优化分配数学模型 |
3.3.1 汽机侧负荷分配数学模型 |
3.3.2 锅炉侧负荷分配数学模型 |
3.4 基于蚁群算法解决负荷分配问题 |
3.4.1 连续空间蚁群算法求解思路 |
3.4.2 负荷分配问题蚁群算法求解流程 |
3.4.3 求解所需测点 |
3.4.4 算法参数设置 |
3.4.5 负荷优化分配结果分析 |
3.5 蚁群算法的优化性能验证 |
3.5.1 负荷优化分配的穷举算法实现 |
3.5.2 穷举算法与蚁群算法负荷优化分配结果对比 |
3.6 本章小结 |
4 基于Ebsilon变工况计算的中压供热负荷优化分配 |
4.1 利用Ebsilon对蚁群算法优化结果仿真和验证 |
4.2 基于Ebsilon变工况计算的中压供热负荷分配 |
4.3 本章小结 |
5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3)燃煤烟气余热回收用于集中供热的系统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热电厂烟气余热回收技术对比 |
1.2.4 热电厂烟气余热回收技术的发展趋势 |
1.2.5 目前存在的问题 |
1.3 本文研究内容和方法 |
2 烟气与水直接接触式热质交换研究 |
2.1 热电厂烟气余热回收塔 |
2.2 余热回收塔内热质交换原理及数学模型 |
2.2.1 烟气与水直接接触式热质交换原理 |
2.2.2 余热回收塔内烟气-水逆流热质交换模型 |
2.3 数学模型的求解 |
2.3.1 汽化潜热和饱和烟气含湿量的计算方法 |
2.3.2 模型网格的划分 |
2.3.3 建立离散方程组 |
2.3.4 离散方程组的求解流程 |
2.4 数学模型的验证 |
2.5 热交换效率的影响因素及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3 烟气余热回收量理论计算及软件的开发 |
3.1 烟气余热回收量理论计算 |
3.1.1 烟气各组分含量及烟气量计算 |
3.1.2 烟气物性参数计算 |
3.1.3 烟气余热回收量计算及分析 |
3.2 烟气余热回收计算软件FGHR1.0 的开发及验证 |
3.2.1 软件开发工具 |
3.2.2 软件结构及功能 |
3.2.3 软件的验证 |
3.3 本章小结 |
4 烟气余热回收集中供热系统的集成分析 |
4.1 烟气余热回收系统的构建 |
4.2 热网水梯级加热数学模型 |
4.3 系统关键参数分析 |
4.3.1 单位回收余热量投资费用 |
4.3.2 热网回水温度对系统能效的影响 |
4.3.3 排烟温度对系统供热能力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5 工程实例烟气余热回收方案设计及分析 |
5.1 吉林市某热电厂 |
5.1.1 工程概况 |
5.1.2 烟气余热回收系统设计方案 |
5.1.3 节能性分析 |
5.1.4 经济性分析 |
5.1.5 环保性分析 |
5.1.6 敏感性分析 |
5.2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研究结论 |
创新点 |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主要符号表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软件着作权情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科研工作情况 |
致谢 |
(4)巴陵石化机炉改扩建工程项目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理论研究及文献综述 |
2.1 基本内涵与相关理论 |
2.1.1 项目前评价的基本内涵和作用 |
2.1.2 项目前评价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
2.2 文献综述 |
2.2.1 国外项目评价研究主要内容 |
2.2.2 国内项目评价研究主要内容 |
第三章 案例选择与评价体系建设 |
3.1 案例选择 |
3.1.1 城市概况 |
3.1.2 建设必要性 |
3.1.3 主要技术设计原则 |
3.2 项目评价体系建设 |
3.2.1 项目前评价的基本原则 |
3.2.2 项目前评价的一般步骤 |
3.3 项目总体评价 |
3.3.1 热负荷 |
3.3.2 电力系统 |
3.3.3 燃料供应 |
3.3.4 建厂条件 |
3.3.5 机组选型 |
第四章 项目评价分析与建设 |
4.1 工程设想 |
4.1.1 工程设想 |
4.1.2 燃料运输系统 |
4.1.3 燃料系统 |
4.1.4 热力系统 |
4.1.5 除灰渣部分 |
4.2 存在的问题 |
4.2.1 生态环境问题 |
4.2.2 发电厂生产过程中的主要劳动安全和工业卫生问题 |
4.3 项目评价 |
4.3.1 环境保护 |
4.3.2 劳动安全与工业卫生 |
4.3.3 节约和合理利用能源 |
4.3.4 投资估算及财务评价 |
第五章 结论 |
5.1 结论 |
5.2 项目前评价应用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导师和作者简介 |
附件 |
(5)超超临界二次再热机组节能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动态 |
1.2.1 二次再热技术的研究动态 |
1.2.2 二次再热机组节能优化的研究动态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热力系统建模及研究理论 |
2.1 热力系统建模 |
2.1.1 Ebsilon Professional软件介绍 |
2.1.2 机组的软件建模流程 |
2.2 (?)分析法 |
2.2.1 (?)的分类及定义 |
2.2.2 (?)平衡方程 |
2.2.3 二次再热机组的(?)分析模型 |
2.3 单耗分析法 |
2.3.1 单耗的表达式 |
2.3.2 理论最低单耗 |
2.3.3 附加单耗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典型超超临界二次再热机组的能耗分布特性研究 |
3.1 超超临界二次再热660MW机组介绍 |
3.2 二次再热机组的软件建模及系统划分 |
3.2.1 二次再热机组的Ebsilon软件建模 |
3.2.2 二次再热热力系统的划分 |
3.3 机组全工况的能耗分布情况 |
3.3.1 机组单耗的计算结果 |
3.3.2 机组整体单耗的分析与讨论 |
3.4 各个设备全工况的能耗变化规律 |
3.4.1 锅炉系统的全工况能耗分布 |
3.4.2 汽轮机系统的全工况能耗分布 |
3.4.3 回热加热器系统的全工况能耗分布 |
3.4.4 小汽机和凝汽器系统的全工况能耗分布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集成回热式汽轮机的超超临界二次再热机组的设计优化研究 |
4.1 回热式汽轮机方案的提出和软件建模 |
4.1.1 回热式汽轮机的应用介绍 |
4.1.2 参比机组抽汽过热度 |
4.1.3 新方案的介绍 |
4.1.4 给水泵驱动方式与功率匹配 |
4.1.5 新方案系统的软件建模 |
4.2 机组热力性能对比分析 |
4.2.1 各个方案抽汽过热度分析 |
4.2.2 回热加热器(?)分析 |
4.2.3 整个系统的热力性能指标 |
4.2.4 整个机组的(?)分析 |
4.3 变工况下系统性能分析 |
4.3.1 变工况下机组抽汽过热度分析 |
4.3.2 变工况下系统能耗分析 |
4.4 过热度热能利用方案的技术经济性分析 |
4.4.1 数学计算模型 |
4.4.2 技术经济性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总结 |
5.2 下一步工作建议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攻读硕士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
致谢 |
(6)承徳热电厂基于提高凝结水温度的机组经济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加装低温加热器 |
1.3 高加外置蒸汽冷却器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利用回热系统提高凝结水温度 |
2.1 给水回热的热经济性 |
2.1.1 采用回热提高η_i |
2.1.2 做功能力的损失 |
2.2 汽轮机部分参数 |
2.3 外置蒸汽冷却器设计理念 |
2.4 回热系统设备设计分析 |
2.4.1 热网疏水冷却器系统分析 |
2.4.2 外置式蒸汽冷却器系统分析 |
2.5 除氧器的选型 |
2.5.1 除氧器分类 |
2.5.2 除氧器选择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烟气余热提高凝结水温度 |
3.1 承德热电厂煤质介绍 |
3.2 烟气余热利用方式 |
3.3 烟气回热加热器设计及布置 |
3.3.1 烟气回热加热器设计 |
3.3.2 烟气回热加热器的布置 |
3.4 低温加热器对供热管网影响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经济性计算 |
4.1 投资经济性分析 |
4.2 能耗分析 |
4.3 回热系统设备经济性分析 |
4.3.1 热网加热器疏水经济性分析 |
4.3.2 外置蒸汽冷却器经济性计算 |
4.4 烟气余热回收系统经济性计算 |
4.5 选取不同循环水泵经济性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基于降耗时空效应的大型火电机组节能诊断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对照表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和意义 |
1.1.1 火力发电在我国电力行业的地位 |
1.1.2 我国燃煤发电机组能耗水平发展及现状 |
1.1.3 大型燃煤发电机组节能降耗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
1.2 燃煤发电机组能量系统能效评价方法 |
1.2.1 热量分析方法 |
1.2.2(火用)分析方法 |
1.2.3 单耗分析方法 |
1.3 燃煤发电机组节能诊断方法 |
1.3.1 热力学诊断方法 |
1.3.2 基准值的确定 |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燃煤发电机组能量系统降耗时空效应 |
2.1 引言 |
2.2 能效分析方法 |
2.2.1(火用)分析和单耗分析 |
2.2.2 改进单耗分析 |
2.3 降耗时空效应 |
2.3.1 降耗效应 |
2.3.2 降耗时空效应 |
2.3.3 降耗效应与降耗时空效应对比 |
2.3.4 定量计算方法 |
2.4 应用验证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大型燃煤发电机组部件性能诊断 |
3.1 引言 |
3.2 部件性能诊断 |
3.2.1 单一故障的描述与量化 |
3.2.2 多故障工况的分析与量化 |
3.2.3 性能衰退的(火用)指标 |
3.2.4 劣化过程的诊断步骤 |
3.3 某燃煤发电机组部件性能诊断案例分析 |
3.3.1 机组描述 |
3.3.2 参考工况电厂部件性能诊断 |
3.3.3 单故障工况性能诊断 |
3.3.4 多故障工况性能诊断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大型燃煤发电机组能耗基准状态的表征与确定 |
4.1 引言 |
4.2 能耗基准状态的定义与表征 |
4.2.1 机组的热力状态 |
4.2.2 火电机组能耗基准状态的定义与解析 |
4.2.3 实际状态与能耗基准状态间的关系 |
4.3 能耗作用与能耗基准状态确定模型 |
4.3.1 大型燃煤发电机组的过程分析 |
4.3.2 能耗基准状态确定模型 |
4.3.3 优化算法 |
4.3.4 运行过程诊断步骤 |
4.4 案例分析 |
4.4.1 固定负荷条件下运行状态与降耗时空效应 |
4.4.2 不同工况机组降耗时空效应 |
4.4.3 机组不同热力过程降耗时空效应及机组过程重构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多变边界条件下大型燃煤发电机组节能诊断 |
5.1 引言 |
5.2 大型燃煤机组多变边界条件 |
5.2.1 大型燃煤发电机组流程 |
5.2.2 边界条件分类 |
5.3 能耗基准状态与边界条件关系描述 |
5.3.1 机组状态与基准状态 |
5.3.2 机组状态与多变边界条件的依变关系 |
5.3.3 多变运行边界条件下能耗基准状态的计算模型 |
5.4 案例分析 |
5.4.1 煤质边界条件下的结果展示与讨论 |
5.4.2 循环水温度条件下的结果展示与讨论 |
5.4.3 多变边界条件下的能耗基准状态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降耗时空效应的厂级负荷分配中的应用 |
6.1 引言 |
6.2 火力发电厂厂级负荷分配 |
6.2.1 火电厂级负荷分配系统 |
6.2.2 多变边界条件下的厂级负荷优化分配 |
6.2.3 节能环保厂级负荷分配 |
6.3 多变边界条件火电厂级负荷优化分配 |
6.3.1 火电机组煤耗预测 |
6.3.2 负荷分配方法 |
6.3.3 案例分析 |
6.4 火电机组节能环保负荷优化分配 |
6.4.1 物理信息融合系统的组成 |
6.4.2 火电机组节能环保负荷优化分配CPS建模 |
6.4.3 案例研究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本文主要研究成果 |
7.2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
7.3 后续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8)热电联产机组汽水系统设计方案的分析与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热电联产 |
1.2 国内外热电联产发展历程及现状 |
1.2.1 国外热电联产发展历程及现状 |
1.2.2 国内热电联产发展历程及现状 |
1.3 丹东金山热电联产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1.3.1 符合城市热电发展总体规划 |
1.3.2 缓解省内供电紧张局面,满足地方用电负荷增长 |
1.3.3 改善环境状况 |
1.3.4 支持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 |
1.3.5 符合地区经济发展 |
1.3.6 符合辽宁省电力发展方向 |
1.4 金山(2×300MW)热电厂建设目标 |
1.5 本文研究的内容 |
第2章 丹东市供热现状与项目热负荷 |
2.1 热负荷现状 |
2.1.1 工业热负荷 |
2.1.2 采暖热负荷 |
2.1.3 生活热水及空调热负荷 |
2.2 热源现状 |
2.2.1 热电联产 |
2.2.2 热水锅炉 |
2.3 热网现状 |
2.3.1 蒸汽网现状 |
2.3.2 热水网现状 |
2.4 本工程的热负荷 |
2.4.1 工业热负荷 |
2.4.2 采暖热负荷 |
2.4.3 规划热负荷 |
2.4.4 采暖设计热负荷 |
2.5 电厂供热能力及供热可靠性 |
2.5.1 电厂供热能力 |
2.5.2 供热可靠性 |
2.6 年持续热负荷曲线 |
2.6.1 热负荷延续时间 |
2.6.2 热负荷延时曲线图 |
第3章 丹东金山热电工程设备选型及热力系统 |
3.1 热电工程的主机技术规范 |
3.1.1 汽轮机规范 |
3.1.2 锅炉技术规范 |
3.1.3 发电机技术规范 |
3.2 汽机岛热力系统 |
3.2.1 主蒸汽、再热蒸汽和旁路系统 |
3.2.2 抽汽系统 |
3.2.3 辅助蒸汽系统 |
3.2.4 凝结水系统 |
3.2.5 给水系统 |
3.2.6 加热器疏水及放气系统 |
3.2.7 汽轮机轴封疏水及排汽系统 |
3.2.8 凝汽器抽真空及有关系统 |
3.2.9 开式循环冷却水系统 |
3.2.10 闭式循环冷却水系统 |
3.2.11 热网换热首站系统 |
3.2.12 氮气系统 |
3.3 锅炉岛热力系统简介 |
3.3.1 烟风系统 |
3.3.2 制粉系统 |
3.3.3 烟气脱硫系统 |
3.3.4 烟气脱硝系统 |
第4章 汽水系统设计方案优选分析 |
4.1 汽轮机汽封选型优选 |
4.1.1 汽封选型优选方案 |
4.1.2 汽封改造方案及安装数量 |
4.1.3 汽封改造后的效果 |
4.1.4 汽封改造的经济性比较 |
4.2 主要汽水管道选择优化 |
4.2.1 设计参数的确定 |
4.2.2 系统描述 |
4.2.3 管道耗量统计 |
4.2.4 钢材性能分析 |
4.2.5 管道管径和壁厚的比较 |
4.2.6 经济性分析 |
4.3 凝结水泵优化配置分析 |
4.3.1 凝结水系统简介 |
4.3.2 凝结水泵配置方案的提出 |
4.3.3 凝结水泵配置方案的优劣分析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某热电厂机组汽水系统设计及主蒸汽管道应力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项目概况 |
1.1.2 项目建设必要性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发展与现状 |
1.2.1 电厂汽水系统发展现状 |
1.2.2 管道应力分析发展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本文结构安排 |
第2章 热电厂热力负荷与装机方案 |
2.1 热力负荷 |
2.1.1 供热现状 |
2.1.2 热负荷需求分析 |
2.1.3 设计热负荷 |
2.2 装机方案 |
2.2.1 汽轮发电机组选型 |
2.2.2 锅炉选型 |
2.2.3 主机技术参数 |
2.3 原则性热力系统及热经济指标 |
2.3.1 汽水平衡计算 |
2.3.2 技术经济指标计算 |
2.4 安全供热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主蒸汽系统、供热蒸汽系统设计 |
3.1 主蒸汽系统设计 |
3.1.1 主蒸汽系统的型式及设计 |
3.1.2 主蒸汽管道布置 |
3.2 供热蒸汽系统设计 |
3.2.1 供热参数 |
3.2.2 供热系统辅机选型 |
3.2.3 供热系统设计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主蒸汽管道应力分析 |
4.1 应力分析理论 |
4.1.1 管道所受应力分类与评判 |
4.1.2 管道应力分析的内容 |
4.1.3 应力分析流程 |
4.2 管系计算所需参数设计 |
4.2.1 管道设计压力 |
4.2.2 管道设计温度 |
4.2.3 管道材料 |
4.2.4 管道规格 |
4.2.5 管道支吊架设置 |
4.3 应力分析过程 |
4.3.1 管道模型的建立 |
4.3.2 输入数据检查 |
4.3.3 模拟工况的选择 |
4.3.4 计算结果及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给水系统、疏放水系统设计 |
5.1 给水系统设计 |
5.1.1 给水系统辅机选型 |
5.1.2 系统设计 |
5.2 疏、放水系统设计 |
5.2.1 疏放水系统的设计要求 |
5.2.2 疏放水系统辅机选型 |
5.2.3 系统设计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和成果 |
(10)热电厂提高给水温度技术改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概述 |
2冷渣机回水管道改造 |
3系统改造分析 |
3. 1解决了锅炉冷渣机与汽轮机低压加热器水量的矛盾 |
3. 2优化系统工艺,缓解了管道振动,保证了系统安全运行 |
3. 3除氧器入口给水温度提高,煤耗降低 |
3. 4机组冷源损失,机组背压降低,机组效益提高 |
3.5提高了除氧器的除氧效率,降低了除氧器的排空损失 |
3. 6回热系统效率增加,机组经济性提高 |
4结论 |
四、热电厂高压给水加热器的节能降耗综合治理(论文参考文献)
- [1]汽电双驱引风机灵活高效供热系统设计与优化[D]. 刘荀.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0(06)
- [2]母管制热电机组热力系统建模与负荷优化分配[D]. 许可. 浙江大学, 2020(08)
- [3]燃煤烟气余热回收用于集中供热的系统分析[D]. 刘哲毅.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3)
- [4]巴陵石化机炉改扩建工程项目评价研究[D]. 鲁永强. 北京化工大学, 2019(06)
- [5]超超临界二次再热机组节能优化研究[D]. 孙婧.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9(01)
- [6]承徳热电厂基于提高凝结水温度的机组经济性分析[D]. 蔡立超. 华北电力大学, 2018(01)
- [7]基于降耗时空效应的大型火电机组节能诊断方法[D]. 付鹏.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7(01)
- [8]热电联产机组汽水系统设计方案的分析与选择[D]. 王晓娟. 东北大学, 2016(06)
- [9]某热电厂机组汽水系统设计及主蒸汽管道应力分析[D]. 严鑫. 浙江工业大学, 2016(06)
- [10]热电厂提高给水温度技术改造分析[J]. 李俊梅. 盐业与化工, 201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