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游戏花鼓的调研报告

民间游戏花鼓的调研报告

问:凤阳花鼓的发展现状
  1. 答:第一届中国·凤阳花鼓文化旅游节在2006年9月12日--9月19日在花鼓之搭察败乡安徽凤阳举行,之后,第二届于2007年10月22日至31日举行,第三届于10月24日至31日举行。
    21世纪以后,凤阳县高度重视对凤阳花鼓这一充满浓郁民间传统和地方特色的艺术进行保护与传承,并于2006年9月成功举办了主题为“敲凤阳花鼓,唱经济大戏”的第一届中国凤阳花鼓文化旅游节。
    本届凤阳花鼓文化旅游节活动主题是没激“新凤阳,新发展”,节会为期10天,内容包括开展大型文艺演出、文化旅游产业开发及凤阳民俗风情文化周等。
    2007年以来,原生态的凤阳花鼓已经趋于衰亡,其中蕴涵知颤的丰富艺术资源还远没有被挖掘出来,这份珍贵的民间艺术遗产,需要保护。
问:介绍花鼓戏作文?
  1. 答:花鼓戏是湖南最著名的戏种,源出于民歌,逐渐发展成为一旦一丑演唱的花鼓戏初级形式。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刊行的《浏阳县志》谈及当地元宵节玩龙灯情况时说:“又以童子装丑旦剧唱,金鼓喧阗,自初旬起至是夜止”。说明一旦一丑演唱的花鼓戏——地花鼓,最迟在清嘉庆年间已经形成。又据杨恩寿《坦园日记》清同治元年(1862),杨恩寿在湖南永兴观看的“花鼓词”(即花鼓戏)中,已有书生、书童、柳莺、柳莺婢四个角色,而且情节与表演都较生动,说明这时的花鼓戏不但已发展成“三小”(小旦、小丑、小生)戏,而且演出形式也具有一定规模。从声腔和剧目看,初期以民间小调和牌子曲演唱边歌边舞的生活小戏,如《打鸟》、《盘花》、《送表妹》、《看相》等。 湖南花鼓戏名剧 后来,“打锣腔”与“川调”传入,才逐渐出现故事性强的民间传说题材剧目。打锣腔主要剧目有《清风亭》、《芦林会》、《八百里洞庭》、《雪梅教子》等,川调主要剧目有《刘旁磨蠢海戏蟾》、《鞭打芦花》、《张光达上寿》、《赶子上路》等。这样,便形成了艺术上比较完整的地方剧种了。 早期的花鼓戏,只有半职业性班社在农村作季节性演出,农忙务农,农闲从艺。光绪以来运陪,这种班社发展较快,仅宁乡、衡阳两县就有几十副“行箱”,艺人近200人。训练演员采取随班跟师方式,也有收徒传艺的,称“教场”或“教馆”,每场数十天,教三、四出戏。过去,由于花鼓戏经常遭受歧视和禁演,各地花鼓戏班都曾兼演当地流行的大戏剧目以作掩护,这种戏班称“半台班”或“半戏半调”、“阴阳班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地分别成立专业剧团,进入城市剧场公演。据1981年统计,全省有花鼓戏剧团54个,并成立游卖了湖南省花鼓戏剧院。1957年,湖南省艺术学院成立,设有花鼓戏专科。
问:花鼓戏表达了人们哪些愿望?
  1. 答:花鼓戏是湖南各地地方小戏花鼓、灯戏的总称。它源出民歌,至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经历了从民间歌舞到对子花鼓蚂运直到能够演出一整本大戏这样一个从简到繁的过程。早期的花鼓戏,只有半职业性班社在农村作季节性演出,农忙务农,农闲从艺。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双百”方针指引下,各地分别成立专业剧团,进入城市剧场公演。据统计,全省有花鼓戏剧团54个,并成立了湖南省花鼓戏剧院。在演出剧目上,仅传统剧目就闷宴梁有约400多个,多以反映民间生活为主,以生产劳动、男女爱情或家庭矛盾为题材,语言生动,乡土气息浓厚。既有《刘海砍樵》、《打鸟》等传统戏,也有新创作的《双送粮》、《姑嫂忙》、《三里湾》《打铜锣》、《补锅》、《送货路上》、《野鸭洲》等现代戏。这些剧目在反映社会现实生活和表现人民群众思想感情的同时,表演艺术朴实、明快、活泼,行当以小丑、小旦、小生祥铅的表演最具特色。活泼诙谐、载歌载舞,且戏剧动作多从农村生活和民间艺术中提炼而成,带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独特的地方风味,形成了鲜明的艺术特色,深为广大群众所喜爱。
民间游戏花鼓的调研报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