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微生物菌肥对酱用番茄产量及品质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王丽丽,朱诗君,狄蕊,周金波,金树权[1](2022)在《微生物菌肥菌剂对番茄生长发育和产量品质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为了探究微生物菌肥和微生物菌剂对番茄生长发育和产量品质的影响,以"桃星"番茄为试验对象,设置普通商品有机肥+灭菌后的微生物菌剂(CK)、普通商品有机肥+微生物菌剂(T1)、微生物菌肥+灭菌后的微生物菌剂(T2)、微生物菌肥+微生物菌剂(T3)4个处理。在膨果初期测定番茄植株株高、茎粗和叶片SPAD值,膨果期计算番茄每层膨果挂果数、产量和品质(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糖酸比和Vc含量)。结果表明,微生物菌肥能显着地促进番茄植株生长发育,施用微生物菌肥的处理(T2和T3)的植株茎粗均达到13 mm以上,株高比对照(CK)稍有增加;微生物菌肥+微生物菌剂(T3)增产效果最好,总产量较对照(CK)提高13.6%;第3-5膨果期果实的可溶性固形物较对照分别提高了3.21%,3.87%和4.55%,糖酸比分别较对照提高了7.63%,10.1%和12.9%,Vc含量分别较对照提高了6.27%、7.67%和8.10%。综上,施用微生物菌肥和菌剂能促进番茄植株生长,增加番茄产量,提高果实品质,对产量和品质的促进作用在番茄挂果期的中后期表现出来。
王亚文,史慧芳,张鹏,郝哲,阎雄飞[2](2021)在《微生物菌肥在设施蔬菜生产中的研究进展》文中指出微生物菌肥是根据土壤生态学、植物营养学原理和现代有机可持续发展农业研制出来的含有活性物质对环境友好的新型生物肥料,可以改良土壤的理化性质,促进作物生长,提高果蔬品质,在土壤-作物-微生物三者之间存在良好的关联,对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本文就微生物菌肥的研究进展,促进蔬菜作物生长、改善果实品质、提高蔬菜作物抗性及改善土壤环境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同时对微生物菌肥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杨昌钰[3](2021)在《水分胁迫与微生物菌肥添加对设施栽培葡萄生长发育及土壤微生物环境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针对甘肃河西地区设施栽培葡萄生产中水分和土壤微生物群落调控管理研究不足,造成水肥利用效率不高及土壤微生物环境不佳等问题。本研究在甘肃省永登县开展水分与菌肥协同调控对葡萄生长及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影响试验,其中水分调控设3个水平,分别为中度水分胁迫(土壤含水率下限为55%FC)、轻度胁迫(土壤含水率下限为65%FC)和充分供水(土壤含水率下限为75%FC),菌肥添加设置为不添加(0 g)、少量添加(75 g)和多量添加(150 g)3个水平,共9个水菌调控处理。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轻度水分胁迫少量菌肥添加提高葡萄果实膨大期的新梢长度;而中度水分胁迫下,多量菌肥处理抑制果实膨大期新梢茎粗的生长,少量菌肥添加则促进果实膨大期葡萄果粒纵、横茎生长。(2)轻度水分胁迫少量菌肥添加能够提高整个生育期葡萄叶片丙二醛(MDA)含量,促进果实膨大期的叶绿素(SPAD)合成;少量菌肥添加水平下,轻度和中度水分胁迫抑制叶绿素a与总叶绿素的合成。(3)少量菌肥添加下,轻度水分胁迫处理葡萄产量达到最大值46505.56kg/hm2,较充分供水提高产量56.34%,充分供水水平下,多量添加菌肥处理产量也相对较高,达到43661.11 kg/hm2,较不添加菌肥提高42.48%。全生育期充分供水无菌肥处理总耗水量最高为5135.44 m3/hm2;水菌互作条件下,中度水分胁迫多量菌肥添加和轻度水分胁迫少量菌肥添加处理水分生产效率相对较高,依次为11.30 kg/m3、11.17 kg/m3;充分供水条件下的灌溉水利用效率显着低于中度和轻度两个水分胁迫处理。(4)中度水分胁迫少量菌肥添加能够提高着色成熟期葡萄果实可溶性固形物(SSC)含量;充分供水各菌肥处理降低果实p H值;轻度水分胁迫多肥处理提高维生素C含量;中度水分胁迫多量菌肥与轻度水分胁迫少量菌肥均能提高着色成熟期花青素含量。轻度水分胁迫少量菌肥处理提高整个生育期总糖与葡萄糖含量,轻度水分胁迫下各菌肥添加均能够促进果糖含量。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轻度与中度水分胁迫均抑制蔗糖合成酶(SS)活性;中度亏水少肥促进果实膨大期酸性转化酶(AI)活性,但随胁迫时间的增加,同一菌肥添加条件下中度亏水抑制AI活性;中度水分胁迫下,少量菌肥处理能促进果实全生育期蔗糖磷酸合成酶(SPS)活性,而多量菌肥处理促进中性转化酶(NI)活性。并且通过隶属函数对果实品质分析得轻度水分胁迫少量菌肥添加处理综合指标评价系数最高。(5)轻度水分胁迫下,少量菌肥添加能够提高果实膨大期葡萄根际土壤蔗糖酶活性,多量菌肥处理提高萌芽期和着色成熟期土壤脲酶活性;中度水分胁迫下,少肥处理较无肥处理提高萌芽期根际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且无菌肥处理降低果实膨大期脲酶活性。(6)水菌调控下各生育期土壤全磷及全氮含量无显着性变化,但充分供水多量菌肥处理能提高有机质、有机碳、和水溶性碳含量;轻度水分胁迫多量菌肥处理促进果实膨大期速效磷与微生物熵(SMQ)含量,中度水分胁迫少肥处理降低新梢期铵态氮含量,但提高微生物生物量碳氮比(MBC/MBN);持续轻度与中度亏水也会抑制果实膨大期硝态氮含量,且中度亏水多量菌肥添加抑制葡萄新梢期速效磷积累。(7)不同水分胁迫均会抑制非酸解态氮含量的汇聚,而轻度水分胁迫下酸解氨基酸态氮、酸解氨基糖态氮、酸解铵态氮、酸解未知态氮占全氮百分比最大,冗余分析(RDA)结果显示硝态氮、铵态氮是影响土壤有机氮组分变化的最重要的环境因子。综合分析得全生育期轻度水分胁迫为当地设施延迟栽培葡萄最佳的水分调控处理,即土壤水分达到田间持水率的65%~80%,灌水定额为270 m3/hm2可达到节水和改善设施农田土壤微生态环境的效果;水菌互作条件下,轻度水分胁迫少量菌肥添加能够优化果实品质,并改善根际土壤微生物环境。
武杼华[4](2021)在《不同菌肥对温室连作土壤的短期改良效果研究》文中指出温室大棚因长期种植单一农作物,出现土壤板结、养分不均衡、连作障碍等问题,使农产品产量下降,品质不佳,造成经济效益下降,生物菌肥的出现缓解了连作障碍带来的影响。本文以常规底肥为对照(CK),选取四种生物菌肥作为试验处理:均良固体菌肥(F1)、均良液体菌肥(F2)、生物菌肥(F3)和土壤修复剂(F4)。采用滴灌施肥的方式和宽窄行种植模式,比较分析四种菌肥对番茄生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合四种菌肥对温室大棚内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性质的影响,客观评价四种菌肥在温室大棚的实践效果,得出主要结论如下:(1)不同菌肥处理对番茄生长指标影响较为积极,施加菌肥显着提高了植株高度,对产量提高也有一定效果。在四种菌肥中,F3菌肥在多种指标上效果最好,显着提高了番茄植株高度、干物质含量、单果重,同时,对降低番茄酸度有积极作用,使番茄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增加了10.00%,产量增加了15.72%。(2)这四种菌肥处理均能提高土壤含水率、降低土壤容重,F2菌肥对增加粘粒含量减少砂粒含量有良好效果。F1、F2、F3这三种菌肥处理均能不同程度地提高土壤养分的含量,尤其是有机质和速效养分含量,还提高了脲酶、碱性磷酸酶、蔗糖酶这三种酶的活性。四种菌肥相比,F3菌肥对指标的作用比较突出,能使耕作层有机质、全氮、有效磷、铵态氮含量显着提高,脲酶、碱性磷酸酶、蔗糖酶活性显着提高。(3)本试验条件下,与CK相比,四种菌肥处理对耕作层土壤细菌Alpha多样性无显着影响,耕作层土壤中优势细菌有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芽单胞菌门(Gemmatimonadetes)。在众多环境因子中,有效磷含量对土壤细菌群落的影响最大。F2、F3、F4这三种处理显着降低了真菌Alpha多样性,优势真菌有子囊菌门(Ascomycota)和接合菌门(Zygomycota)。在环境因子中,有机质、全磷、有效磷、铵态氮含量对耕作层土壤真菌群落的影响最大。综上所述:这四种处理均能显着提高植株高度。干物质含量、单果重、产量也有不同程度地提高,同时显着降低番茄总酸含量,但是对可溶性糖和维生素C的提高作用不大。通过因子分析得出,F3生物菌肥的综合得分最高,说明生物菌肥对番茄的生长特性、品质特性的改良作用最优。F1、F2、F3均能不同程度地提高土壤养分的含量,尤其是有机质和速效养分含量,并且显着提高了三种土壤酶的活性。F3菌肥在这四种菌肥处理中,速效养分提高的程度最高,土壤酶活性提高的程度也最高,在养分比较贫瘠的农田可以推荐使用。
邵雪凤[5](2020)在《防控土传病害的绿农林?41号菌肥田间激活技术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说明微生物菌肥具有重构健康土壤,防控土传病害的作用,但田间应用效果稳定性广受质疑,用户施用时忽略了菌肥中的有效菌处于休眠状态,普遍将产品简单水溶后,未经田间激活直接施用到土壤,难以保证有效微生物施用菌量和活性物质含量,导致田间应用成本高和功效不稳定问题,因此研究如何通过田间激活提高微生物菌肥中的有效施用菌量和活性物质含量对于正确指导其施用方式具有重要意义。绿农林(?)41号菌肥是本实验室自主研制的多功能复合芽孢杆菌肥产品,但田间环境条件对绿农林(?)41号的激活作用还缺乏系统研究。本研究在上述良好基础上,通过分析氨基酸水溶肥对复合芽孢杆菌生长繁殖、分泌活性物质和促生防病功效的影响,进一步明确田间施用绿农林(?)41号的激活条件,为建立以田间激活技术为核心的微生物菌肥科学施用方法和防控土传病害提供理论指导。试验结果如下:1、通过检测活菌量、抑菌圈和IAA产量,验证了田间条件下绿农林(?)41号中的营养载体氨基酸水溶肥对复合芽孢杆菌菌量增殖、分泌活性物质和IAA的激活作用。结果表明,绿农林(?)41号经清水稀释20倍未激活取样检测的活菌量仅为2.60×108 cfu/mL,拮抗圈直径仅为0.92cm,IAA产量仅为54.3 ug/mL。绿农林(?)41号经清水稀释20倍后,置于室温(26-35℃,打氧泵通气24h,其溶液中检测到活菌量为3.85×109 cfu/mL,抑菌圈直径为1.57 cm,IAA产量为98.5 ug/mL,比未激活的绿农林(?)41号分别增加13.8倍、70.7%、81.4%。2、通过单因素优化和响应面优化试验,综合分析确定了绿农林(?)41号的田间激活条件为:稀释50倍、温度25-37℃、通气时间为36 h,拮抗圈直径为1.41-1.86 cm、IAA 产量为 86.0-118.9ug/mL。3、通过盆栽试验评价了田间激活后的的绿农林(?)41号对香蕉枯萎病防控作用。结果表明,与未经激活直接稀释至500倍施用的绿农林(?)41号处理相比,经激活后再稀释至500倍施用的绿农林(?)41号处理抗病促生作用显着,具体表现为香蕉苗的株高、茎粗、地上鲜重、地下鲜重分别提高14.8%、26.4%、9.4%、1.7%;根际土壤中真菌、放线菌、细菌数量分别增加45.5%、23.7%、5.3%;根际土壤中Foc数量降低了 15.4%;香蕉枯萎病发病率降低至25.0%,防治效果提高至46.7%。4、通过盆栽试验评价了田间激活后的绿农林(?)41号对番茄枯萎病的防控作用。结果表明,与未经激活直接稀释至500倍施用的绿农林(?)41号处理比较,经激活后再稀释至500倍施用的绿农林(?)41号处理的促生防病作用显着,番茄的株高、茎粗、叶面积、鲜重、根长分别提高27.1%、27.2%、21.5%、25.4%、17.1%;番茄植株的PAL、PPO、POD、CAT等防御酶分别提高20.0%、14.0%、22.2%、13.2%,番茄枯萎病发病率降低至22.2%,防治效果提高至66.1%。5、通过田间试验评价了田间激活后的绿农林(?)41号对番茄枯萎病防控作用及根际土壤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未经激活直接稀释至500倍施用的绿农林(?)41号处理比较,经激活后再稀释至500倍施用的绿农林(?)41号处理的促生防病功能最为显着,番茄植株的株高、茎粗、叶面积、叶绿素含量分别增长16.9%、20.8%、27.6%、4.4%,番茄的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番茄红素、Vc含量分别提高10.8%、13.5%、15.7%、15.6%,土壤有机质、速效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提高 3.2%-4.5%、4.7%-6.8%、1.5%-2.4%、2.9%-7.1%。GC-MS分析发现,草酸(Ethanedioic acid)、L-脯氨酸(L-Proline)、谷氨酰胺(Glutamine)、和未鉴定物质9(Unknown9),4种物质相对含量在不同处理间呈现规律性的差异。施用经激活后的绿农林(?)41处理的番茄枯萎病的发病率降低至为20.0%,防治效果为74.3%;而施用未激活的绿农林(?)41号处理的发病率为40.0%,防治效果仅为36.9%。总之,施用激活后的绿农林(?)41号菌肥具有明显增产提质、诱导抗性和防病的功能。
赵丹丹[6](2020)在《不同浓度微生物菌剂对番茄土壤理化性质及生长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本试验以“合作918”粉红番茄为试材,研究了微生物菌剂对其土壤理化性质及产量的影响,试验共设置5个梯度,0Kg/667m2菌剂(CK)+有机肥、3Kg/667m2菌剂(T1)、6Kg/667m2菌剂(T2)、9Kg/667m2菌剂(T3)、12Kg/667m2菌剂(T4)与有机肥混合为处理,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了使用菌剂对番茄土壤理化性质性质与番茄生长、品质的影响。研究表明:(1)施用一定浓度的微生物菌剂能够有效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其中,T3处理下土壤理化性状的改善效果最好,使番茄根际土壤的容重较对照降低了30.38%;p H值降低了10.31%;电导率降低了34.23%;使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分别增加了14.06%、28.58%、14.06%、21.45%。(2)施用一定浓度的微生物菌剂增加土壤有效养分含量,提高土壤酶活性。各处理相比,T3处理下土壤养分含量最丰富,土壤酶活性最高,其脲酶活性、过氧化氢酶活性、蛋白酶活性、硝酸还原酶活性分别较对照提高了26.06%、26.32%、52.03%、28.06%。(3)施用一定浓度的微生物菌剂促进了番茄植株的生长,提高番茄的产量。综合看,处理T2和T3对番茄植株形态学性状的促进作用较好。产量方面,T2对番茄单株果数的作用效果最明显,较对照提高了4.95%;T3处理对单果重和折合亩产量提高最佳,分别较对照提高了40.15%、14.54%。(4)施用一定浓度的微生物菌剂提升了番茄的光合能力。处理T3使番茄的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和气孔导度提升了58.48%、47.90%、41.87%,蒸腾速率和胞间CO2浓度降低了14.95%、5.54%,T3处理下各光合指标均与对照存在极显着差异。(5)微生物菌剂改善了番茄的品质,提升了番茄的营养价值。T3处理下,番茄的总糖、维生素C含量、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番茄红素含量较对照分别提高了6.47%、23.83%、12.78%、19.13%,总酸含量较对照降低了9.44%,与对照存在极显着差异。
王亚玲[7](2020)在《单控和组配施肥模式对设施黄瓜养分利用、品质及土壤性状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针对设施蔬菜需求量增加、种植面积扩大,生产中存在化肥施用过量,黄瓜产量和品质下降,土壤理化性状变差,肥料效率低等问题。本文采用田间试验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两季设施黄瓜为研究对象,每季设置6个处理,研究生物菌肥、中微量养分、沸石在减施无机肥基础上,单项调控和组配调控施肥模式对植株养分吸收、黄瓜产量、果实品质、经济效益、肥料利用率、土壤物理性状、土壤养分时空分布及土壤微生物数量等影响,为实现蔬菜安全施肥提供理论支撑。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推荐施肥基础上,单施生物菌肥整株养分积累量与农民习惯施肥比分别提高13.3%-22.7%;单施沸石的黄瓜产量最高为58237 kg/hm2。组配处理中以推荐无机肥+生物菌肥+中微量养分+沸石较农民习惯施肥整株养分积累量提高9.7%-19.6%;黄瓜产量最高为71145kg/hm2,增产29.9%。说明无机肥配施生物菌肥和沸石均可以提高黄瓜产量、促进养分吸收效果较好。2.较农民习惯施肥比,推荐施肥处理减少化肥用量及成本,有效提升肥料生产效率、农学效率和黄瓜纯收益。等量施肥下,较推荐无机肥处理比,3种添加单项调控措施的肥料生产效率提升6.2%-8.5%,农学效率增加26.1%-35.9%,经济效益提高6333-7628元/hm2;4种组配调控措施的肥料生产效率提升13.0%-22.8%、经济效益提高3789-25614元/hm2。说明在推荐无机肥基础上添加调控物质不仅提升肥料效率,还能增加经济效益。以组配调控措施效果为佳。3.与农民习惯施肥相比,单项调控措施中的推荐无机肥配施生物菌肥的果实Vc、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增加7.8%-22.2%,配施中微量养分的果实品质提升10.0%-34.6%,4种推荐施肥处理的硝酸盐显着降低15.0%以上。组配措施中以推荐无机肥+生物菌肥+中微量养分、推荐无机肥+生物菌肥+中微量养分+沸石的黄瓜Vc、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含量提升23.1%-42.9%,硝酸盐降低35.0%以上,两者之间差异不显着。说明生物菌肥和中微量养分有利于改善黄瓜品质,降低黄瓜中硝酸盐含量。4.推荐施肥基础上,单配施生物菌肥有利于增加土壤有效磷、速效钾含量,提升有机质,增加土壤细菌、放线菌数量,降低电导率,减少土壤NO3--N积累;单配施沸石有效提高土壤含水量及NH4+-N含量。组配措施中以推荐无机肥+生物菌肥+中微量养分+沸石有效提高土壤含水量、pH、NH4+-N、有效磷、速效钾、有机质、细菌及放线菌数量。土壤理化和微生物数量与黄瓜产量、品质间具有一定相关性,提升土壤质量及肥力有利于提高黄瓜产量并改善其品质。综上,推荐无机肥基础上,单独配施生物菌肥和沸石处理产量较高,而且改善土壤环境较好;单独配施生物菌肥和中微量养分处理黄瓜品质较优;以单独配施沸石的处理肥料效率和经济效益较佳。组配措施中以推荐无机肥+生物菌肥+中微量养分+沸石措施既稳定增产、提升品质,又改善土壤性状,维持土壤微生物平衡。建议农民在减施化肥基础上选择合适调控物质,以达到高产、优质、高效和高收入的不同目的。
马凤捷[8](2020)在《不同放线菌剂对连作哈密瓜产量、品质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文中提出哈密瓜是新疆主要的名特优产品之一,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欢,随着哈密瓜经济效益的增长,种植条件的优化,新品种的引进,促使哈密瓜在全国各地种植面积广泛,但大规模的设施栽培和连年种植导致哈密瓜产量下降,品质变差;为了满足人们的种植需求,研究学者发现施用放线菌剂能够显着改善哈密瓜品质,增加产量,且效果较好;因此,本研究以哈密瓜连作土壤为试验对象,选择Act12密旋链霉菌、D74娄彻氏链霉菌、1#淡紫褐链霉菌三种放线菌剂组成的BT1BT4四种处理和不施菌剂的CK处理,选择连作年限为1年、3年、7年、10年土壤,每个年限分别设置CK处理、BT1BT4五个处理;探究放线菌剂施用下,不同连作年限对哈密瓜产量、品质及土壤养分特征、酶活性的影响。试验结果如下:(1)随着连作年限的增加,土壤pH先降低后增加,电导率先增加后降低,土壤养分含量逐年降低;随着哈密瓜的成熟,土壤pH无显着变化,养分含量逐渐减少;随着放线菌剂的施用,土壤有机质、有效磷、速效钾、全氮、全磷、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含量平均增加了035.79%、037.59%、049.29%、028.6%、039.32%、043.88%、058.65%,放线菌剂显着提高了土壤速效养分含量。(2)随着连作年限的增加,土壤过氧化氢酶、蔗糖酶、脲酶、碱性磷酸酶活性呈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硝酸还原酶逐年降低,不同酶活性所达到的峰值不同,但整体随连作年限的增加,活性下降;施用放线菌剂土壤酶活性高于对照,混合菌剂作用效果高于单一菌剂,施放线菌剂促使过氧化氢酶、脲酶、蔗糖酶、碱性磷酸酶、硝酸还原酶活性分别增加了0208.25%、0109.46%、0135.72%、0260.14%、086.11%;果实膨大期,土壤微生物和动物活动频繁,生物活性高,酶促反应剧烈,酶活性最高。(3)随着连作年限的增加,哈密瓜糖度、维生素C、糖酸比先增加后降低,总酸度和硬度逐年增加,横径和纵径不同年限间无显着差异;不同放线菌剂增加了哈密瓜产量、糖度,硬度,维生素C含量,降低了哈密瓜总酸度、发病率,四种处理之间差异显着,复合菌剂BT4处理较单一菌剂BT1BT3处理效果好。(4)本试验将品质指标、养分指标、酶活性间做Pearson相关性分析,得出pH、电导率与养分间呈显着负相关,不同养分指标间呈显着正相关;硝酸还原酶与过氧化氢酶、脲酶、蔗糖酶、碱性磷酸酶间均呈显着负相关,其他酶彼此之间呈显着正相关;糖度、维生素C、糖酸比与土壤有机质等养分指标和脲酶等酶活性指标均呈显着正相关,哈密瓜硬度和总酸度与土壤养分和酶活性呈显着负相关;通过逐步回归分析,土壤磷素、钾素、过氧化氢酶、蔗糖酶、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是影响哈密瓜产量、品质的主要因子。以上试验结果表明,随着连作年限增加,土壤养分和酶活性含量降低,哈密瓜产量和品质变差,施放线菌剂能够活化土壤养分,提高土壤酶活性,改善土壤肥力,缓解哈密瓜连作障碍,提高哈密瓜产量和营养品质,提高农民创业者的经济收益,为大众提供香甜可口的水果,因此实际生产中应建议连作时间不易超过3年,复合菌剂效果较单一菌剂好,生产中建议有机无机配施菌剂,适当的轮作倒茬、休耕养地,促进作物增产增效。
覃坤坚[9](2020)在《罗汉果生态肥施用及果实蝇物理防治技术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索罗汉果生态种植的两项关键技术:(1)以罗汉果为研究对象,探究以有机肥、有机生物菌肥、有机+无机复合肥和无机复合肥作基肥对罗汉果生长发育的影响;(2)调查罗汉果果期实蝇发生规律,对比4种不同引诱剂对罗汉果果实蝇的诱捕效果,明确罗汉果实蝇对罗汉果自身散发的气味有趋向性。方法:第一部分:(1)罗汉果种植基肥设5个不同施肥处理:分别为T1:有机肥(猪粪5 kg)、T2:有机生物菌肥(生物菌发酵猪粪5 kg)、T3:有机-无机复合肥(猪粪5 kg+无机复合肥0.25 kg)、T4:有机生物菌肥(生物菌发酵花生麸2.5 kg)、CK:无机复合肥0.25 kg,后期所有处理组田间管理一致,后期追肥均采用纯有机的施肥模式。(2)用游标卡尺测量罗汉果植株果期主蔓1 m处粗细、鲜果和干果横径、纵径大小;根据病情等级表调查植株根结线虫病及花叶病毒病发生情况;统计挂果蔓级次及单株果实数量、大中小各等级果占比及种子数量;用电子秤天分别称量果实鲜果、干果、果壳、种子、果肉重;计算种子与果肉重量之比。(3)使用高效液相法测定罗汉果甜苷V的含量。第二部分(1)定期收集非诱捕试验区固定区域被实蝇危害的虫果,统计数量,带回实验室饲养成成虫,统计成虫数量,鉴定其种类及雌雄;(2)以甲基丁香酚、98%诱蝇酮、自制食诱剂和糖醋酒混合液为引诱剂,以挂瓶方式在罗汉果园内诱捕果实蝇,10天调查一次,收集统计诱捕到果实蝇的数量,并带回实验室鉴定其种类、雌雄,40天更换一次引诱剂;(3)趋向性试验每次取一个完好无损、人为破坏的果依次放入有一定数量果实蝇的A、B、C笼子里,2分钟后分别观察统计停留在果上的果实蝇数量,重复10次,每次重复一个果。结果:第一部分:在本试验的施肥管理模式下,(1)对罗汉果植株有机质吸收的影响不同,最大吸收量T1-CK分别为:53.80%、49.50%、48.40%、64.80%、68.10%,无机复合肥组有机质吸收量最大。(2)对主蔓粗细的影响不同,T1与T3组、T2与T3组、T3与CK组、T3与T4组(P<0.001,P<0.01,P<0.001,P<0.05)(3)对挂果蔓级数影响不同,T1组挂果蔓级数在4-6级蔓,以4-5级蔓为主;T2组挂果蔓级数在4-6级蔓,5级蔓为主;T3组挂果蔓级数在4-6级蔓,4-5级蔓为主;T4组主要在4-8级蔓挂果,以5-6级蔓为主;CK组植株均在5-6级蔓挂果。(4)罗汉果植株均未发现根结线虫危害;但均受到不同程度的花叶病毒病侵害,各处理组病情指数从高到低分别为:T3>T4>T2=CK>T1,受花叶病毒病影响最大的是T3组,T1组受花叶病毒病影响较其他组小。(5)不同处理组间果实数量(P>0.05)。(6)不同处理组间罗汉果鲜果、干果、果壳、果肉重量及种子数量经统计分析大多(P>0.05)无显着性差异。(7)对罗汉果种子重量影响不同,T1与T3组、T1与CK组、T2与CK组、T4与T3组、T4与CK组(P<0.01,P<0.001,P<0.01,P<0.01,P<0.001),基肥含复合肥的处理组种子重量较高,其中CK组为8.82 g最高,其次为T3组8.40 g。(8)对罗汉果种子与果肉重量之比影响不同,T1与T2组、T1与T3组、T1与CK组、T4与T3组、T4与CK组(P<0.05,P<0.01,P<0.001,P<0.05,P<0.05),T1组种子与果肉的质量之比为4.43,果肉含量最高;CK组果肉含量最低,种子与果肉的质量之比为3.51 g。(9)对罗汉果甜苷V含量的影响不同,各处理组间比较P<0.0001,组间均有显着性差异,各处理组罗汉果甜苷V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CK>T4>T1>T3>T2(9.07>8.10>7.62>6.72>6.48mg/g)。第二部分:(1)虫果饲养出的成虫数量在10月中下旬达到峰值,包括南亚果实蝇、瓜实蝇、橘小实蝇3种实蝇。(2)不同诱剂对实蝇的诱捕效果不同,糖醋酒混合效果最佳,诱杀总量达5781头,且对雌性实蝇有较好的引诱效果,诱杀雌性实蝇占组内诱杀量的51.44%,占诱杀总量33.30%;其次为98%诱蝇酮、自制食诱剂及甲基丁香酚诱杀总量分别为1275头、1265头、616头;自制食诱剂诱杀雌性实蝇仅占诱捕总数的4.53%,甲基丁香酚及98%诱蝇酮仅对雄性实蝇有引诱效果。诱杀实蝇为南亚果实蝇、瓜实蝇、橘小实蝇和具条实蝇4种实蝇。(3)实蝇对人为破坏的罗汉果趋向性比完好的果强;罗汉果挥发性气味对来自罗汉果的果实蝇引诱效果比来自西葫芦的果实蝇效果好,果龄越大气味越大,实蝇对该果实的趋向性越强。结论:第一部分:在本试验的施肥管理模式下,(1)不同基肥处理对罗汉果生长发育果期主蔓粗细、产量高低、鲜罗汉果、干罗汉果、果壳、果肉重量及种子数量影响不大;(2)使用有机肥作基肥种植罗汉果在一定程度上能促使罗汉果植株提早开花。(3)使用无机复合肥作基肥种植罗汉果,其种子重量较高,种子与果肉之比较有机肥作基肥的低,使用有机肥作基肥种植罗汉果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果实果肉含量。(4)不同基肥处理组罗汉果甜苷V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CK>T4>T1>T3>T2。第二部分:(1)罗汉果果期实蝇危害高峰从9月下旬开始,10月中旬达到峰值,11月中下旬到达尾声,(2)糖醋酒混合液对罗汉果果实蝇的诱捕效果最佳,且对雌性果实蝇引诱效果较好,诱捕实蝇种类最多。(3)罗汉果果实本身含对罗汉果果实蝇有较强引诱作用的化学成分,且破坏后的罗汉果引诱效果比完好无损的果实强。
韩亚萍[10](2020)在《硒与酵素混施对番茄与菠菜生长及品质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以番茄品种‘冠夏3号’和菠菜品种‘菠斯特F1TY6000’为试验材料,研究了外源硒与酵素单施或混施对番茄和菠菜生长、生理代谢与品质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灌根法研究发现,6 mg/L的亚硒酸钠溶液与稀释50倍的酵素处理番茄幼苗14d后,硒与酵素混施条件下的番茄幼苗叶绿素含量显着提高,改善幼苗光合特性,有效加快番茄幼苗的生长。单施酵素和硒与酵素混施可以有效提高番茄的株高、单果重和单株产量,以混施时增加效果最好,分别比对照提高了11.09%、24.05%和23.77%。硒与酵素混施时可以增加番茄果实中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酒石酸、柠檬酸、苹果酸含量;提高果实中总酚、类黄酮、花青素、维生素C含量,增强番茄的抗氧化能力;增强果实硬度,促进果实中原果胶的积累,降低可溶性果胶含量;增加番茄叶片和果实中的硒含量,提高番茄果实品质。2.用0.5 mg/L的亚硒酸钠溶液和稀释50倍的酵素对菠菜进行叶面喷施,处理21 d后,单施酵素和硒与酵素混施显着提高了菠菜的地上部干鲜重,以混施处理时增产效果最好,分别增加了50.00%和48.60%,单施酵素时地上部干鲜重分别比对照增加了22.00%和18.80%。硒与酵素混施可以有效提高菠菜的叶绿素含量和根系活力,促进菠菜幼苗生长发育;增强植株对硒的吸收利用,提高叶片中硒、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维生素C含量,降低草酸含量,促进菠菜品质的改善;增加菠菜叶片中蔗糖、淀粉、硝态氮含量,提高SS、SPS、NR、GS、GDH的酶活性,增强碳、氮代谢能力。3.单施硒时番茄中的可溶性蛋白、总酚、类黄酮、花青素含量下降,菠菜的根系活力、SS、SPS的酶活性下降,添加酵素处理后缓解了硒引起的抑制作用,促进番茄和菠菜品质的改善。
二、微生物菌肥对酱用番茄产量及品质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微生物菌肥对酱用番茄产量及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微生物菌肥菌剂对番茄生长发育和产量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时间 |
1.3 试验地点与土壤基础地力情况 |
1.4 试验设计 |
1.5 番茄生长指标的测定 |
1.6 番茄品质和产量指标的测定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处理对不同时期番茄生长指标的影响 |
2.2 不同处理对番茄产量的影响 |
2.3 不同处理对番茄品质的影响 |
2.4 不同处理对经济效益的影响 |
3 讨论 |
3.1 施用微生物菌肥对番茄生长发育的影响 |
3.2 施用微生物菌肥和微生物菌剂对番茄产量品质的影响 |
4 结论 |
(2)微生物菌肥在设施蔬菜生产中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微生物菌肥的研究进展 |
2 微生物菌肥的作用机理 |
2.1 改善土壤结构 |
2.2 提高土壤肥力 |
2.3 提高土壤酶活性 |
2.4 产生植物激素类物质 |
2.5 提高作物的抗病性 |
2.6 提高作物的抗逆性 |
3 微生物菌肥在设施蔬菜作物的应用效果 |
3.1 改善设施土壤理化性质 |
3.2 缓解设施连作障碍 |
3.3 提高设施蔬菜作物品质和产量 |
3.4 增强设施蔬菜作物抗病能力 |
4 微生物菌肥的展望 |
(3)水分胁迫与微生物菌肥添加对设施栽培葡萄生长发育及土壤微生物环境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SUMMARY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水分胁迫对作物生长及土壤微生物环境的影响 |
1.2.1 水分胁迫国内外研究动态 |
1.2.2 水分胁迫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
1.2.3 水分胁迫对土壤微生物环境的影响 |
1.3 微生物菌肥对作物生长发育及土壤微生物环境的影响 |
1.3.1 微生物菌肥简述及作用机理 |
1.3.2 微生物菌肥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
1.3.3 微生物菌肥对土壤微生物环境的影响 |
1.4 水分与微生物菌肥对作物生长及土壤微生物环境的影响 |
1.5 研究目标与内容 |
1.6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区概况 |
2.2 试验材料 |
2.3 试验设计 |
2.3.1 葡萄生育期划分 |
2.3.2 主试验设计 |
2.3.3 辅试验设计 |
2.4 田间管理 |
2.4.1 施肥管理 |
2.4.2 病虫害防治 |
2.4.3 其他管理 |
2.5 测试指标及方法 |
2.5.1 葡萄生长指标的测定 |
2.5.2 葡萄叶片相关指标测定 |
2.5.3 葡萄果实品质测定 |
2.5.4 产量测定及水分利用效率 |
2.5.5 土样采集 |
2.5.6 土壤含水率 |
2.5.7 土壤理化指标和微生物生物量 |
2.5.8 土壤酶活性 |
2.5.9 土壤有机氮组分测定 |
2.6 数据分析 |
第三章 水分胁迫与微生物菌肥对设施栽培葡萄生理生长的影响 |
3.1 水分胁迫与微生物菌肥对葡萄生长动态的影响 |
3.1.1 对葡萄新梢长度的影响 |
3.1.2 对葡萄新梢茎粗的影响 |
3.1.3 对葡萄纵径的影响 |
3.1.4 对葡萄横径的影响 |
3.1.5 对葡萄果形指数的影响 |
3.2 水分胁迫与微生物菌肥对葡萄叶片SPAD值及丙二醛、叶绿素的影响 |
3.2.1 对葡萄叶片丙二醛(MDA)的影响 |
3.2.2 对葡萄叶片SPAD值的影响 |
3.2.3 对葡萄叶片叶绿素的影响 |
3.2.4 葡萄叶片叶绿素含量、SPAD及丙二醛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
第四章 水分胁迫与微生物菌肥对设施栽培葡萄产量、品质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
4.1 对设施栽培葡萄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
4.1.1 对葡萄耗水强度(DWC)的影响 |
4.1.2 对葡萄耗水特征的影响 |
4.1.3 不同水菌调控处理对葡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
4.2 水分胁迫与微生物菌肥对设施栽培葡萄品质的影响 |
4.2.1 对葡萄果实可溶性固形物(SSC)的影响 |
4.2.2 对葡萄果实可滴定酸含量的影响 |
4.2.3 对葡萄果实p H值的影响 |
4.2.4 对葡萄果实花青素含量的影响 |
4.2.5 对葡萄果实维生素C含量的影响 |
4.3 水分胁迫与微生物菌肥添加对葡萄果实糖分及糖相关转化酶的影响 |
4.3.1 对葡萄果实总糖含量的影响 |
4.3.2 对葡萄果实葡萄糖含量的影响 |
4.3.3 对葡萄果实果糖含量的影响 |
4.3.4 对葡萄果实蔗糖含量的影响 |
4.3.5 对葡萄果实蔗糖合成酶(SS)含量的影响 |
4.3.6 对葡萄果实蔗糖磷酸合成酶(SPS)含量的影响 |
4.3.7 对葡萄果实酸性转化酶(AI)含量的影响 |
4.3.8 对葡萄果实中性转化酶含量(NI)的影响 |
4.4 葡萄果实糖及糖转化酶相关性关系及果实品质的隶属函数分析 |
4.4.1 葡萄果实糖及糖相关转化酶相关性分析 |
4.4.2 不同水菌处理下葡萄果实品质指标隶属函数及权重分析 |
第五章 水分胁迫与微生物菌肥对设施栽培葡萄根际土壤微生物特性及酶活性的影响 |
5.1 水分胁迫与微生物菌肥对葡萄根际土壤基本理化性质的影响 |
5.2 水分胁迫与微生物菌肥对葡萄根际土壤MBC与 MBN的影响 |
5.3 水分胁迫与微生物菌肥对葡萄根际土壤有机碳和水溶性碳的影响 |
5.4 水分胁迫与微生物菌肥对葡萄根际土壤微生物熵和微生物生物量碳氮比的影响 |
5.5 水分胁迫与微生物菌肥对葡萄根际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
5.5.1 对葡萄根际土壤脲酶活性的影响 |
5.5.2 对葡萄根际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 |
5.5.3 对葡萄根际土壤蔗糖酶活性的影响 |
5.6 土壤理化指标与土壤酶间相关分析 |
5.7 水分胁迫对设施栽培葡萄根际土壤有机氮组分的影响 |
5.7.1 水分胁迫对设施栽培葡萄根际土壤有机氮组分的影响 |
5.7.2 水分胁迫下土壤理化性质及土壤酶活性与土壤有机氮组分间相关性分析 |
5.7.3 水分胁迫对设施栽培葡萄土壤环境因子与有机氮组分之间的关系 |
第六章 讨论与结论 |
6.1 讨论 |
6.1.1 水分胁迫与微生物菌肥对葡萄生长发育的影响 |
6.1.2 水分胁迫与微生物菌肥对葡萄叶片指标的影响 |
6.1.3 水分胁迫与微生物菌肥对葡萄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
6.1.4 水分胁迫与微生物菌肥对葡萄品质的影响 |
6.1.5 水分胁迫与微生物菌肥对葡萄糖分及糖相关转化酶活性的影响 |
6.1.6 水分胁迫与微生物菌肥对根际土壤微生物特性的影响 |
6.1.7 水分胁迫与微生物菌肥对根际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
6.1.8 水分胁迫单因素对根际土壤有机氮组分的影响 |
6.2 结论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研究成果等 |
导师简介 |
甘肃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资助基金 |
(4)不同菌肥对温室连作土壤的短期改良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研究背景与目的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菌肥的种类和作用 |
1.2.2 菌肥的发展历程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
1.2.3 菌肥对番茄果实的影响研究 |
1.2.4 菌肥对土壤物理和化学性质的影响研究 |
1.2.5 菌肥对土壤生物性质的影响研究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区概况 |
2.2 试验设计与材料 |
2.3 果实样品及土壤样品的采集 |
2.3.1 番茄样品的采样方法 |
2.3.2 土壤样品的采样方法 |
2.4 测定项目及方法 |
2.4.1 生长和品质指标的测定 |
2.4.2 物理、化学指标的测定 |
2.4.3 生物指标的测定 |
2.5 数据处理 |
第三章 不同菌肥对番茄生长和品质的短期影响 |
3.1 不同菌肥对番茄植株和果实的生长指标短期影响 |
3.2 不同菌肥对番茄果实品质的短期影响 |
3.2.1 不同菌肥对番茄可溶性糖的影响 |
3.2.2 不同菌肥对番茄总酸的影响 |
3.2.3 不同菌肥对番茄维生素C的影响 |
3.2.4 不同菌肥对番茄可溶性固形物的影响 |
3.2.5 不同菌肥对番茄氨基酸总量的影响 |
3.3 添加不同菌肥条件下番茄指标综合因子分析 |
3.3.1 番茄指标数据标准化 |
3.3.2 添加不同菌肥条件下番茄因子分析 |
3.3.3 不同测定方法下番茄公因子得分和综合评价 |
3.4 本章讨论 |
3.5 小结 |
第四章 不同菌肥对土壤理化性质和酶活性的短期影响 |
4.1 不同菌肥对土壤物理性质的短期影响 |
4.1.1 不同菌肥对土壤含水率的影响 |
4.1.2 不同菌肥对土壤容重的影响 |
4.1.3 不同菌肥对土壤颗粒组成的影响 |
4.2 不同菌肥对土壤化学性质的短期影响 |
4.2.1 不同菌肥对土壤p H值的影响 |
4.2.2 不同菌肥对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影响 |
4.2.3 不同菌肥对土壤全氮含量的影响 |
4.2.4 不同菌肥对土壤全磷含量的影响 |
4.2.5 不同菌肥对土壤有效磷含量的影响 |
4.2.6 不同菌肥对土壤铵态氮含量的影响 |
4.2.7 不同菌肥对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影响 |
4.3 不同菌肥对耕作层土壤酶活性的短期影响 |
4.4 本章讨论 |
4.5 小结 |
第五章 不同菌肥对耕作层土壤微生物的短期影响 |
5.1 耕作层土壤细菌、真菌群落稀释曲线 |
5.2 添加不同菌肥对耕作层土壤细菌的短期影响 |
5.2.1 土壤细菌群落物种多样性 |
5.2.2 土壤细菌群落整体分布特征 |
5.2.3 土壤细菌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
5.3 添加不同菌肥对耕作层土壤真菌的短期影响 |
5.3.1 土壤真菌群落物种多样性 |
5.3.2 土壤真菌群落整体分布特征 |
5.3.3 土壤真菌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
5.4 本章讨论 |
5.5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创新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防控土传病害的绿农林?41号菌肥田间激活技术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表 |
1 引言 |
1.1 枯萎病等土传病害防治概述 |
1.1.1 枯萎病等土传病害的危害 |
1.1.2 土传病害防控 |
1.2 微生物菌肥的概述 |
1.2.1 微生物菌肥的分类 |
1.2.2 微生物菌肥的作用机制 |
1.2.3 微生物菌肥传统施用技术及存在问题 |
1.2.4 微生物菌肥的田间激活技术研究与应用前景 |
1.3 植物防御酶系统的研究进展 |
1.3.1 苯丙氨酸解氨酶 |
1.3.2 过氧化物酶 |
1.3.3 多酚氧化酶 |
1.3.4 过氧化氢酶 |
1.4 代谢组学的概述 |
1.5 研究问题的由来及目的意义 |
1.6 技术路线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1.1 菌株 |
2.1.2 微生物菌肥 |
2.1.3 氨基酸水溶肥 |
2.1.4 复合芽孢杆菌 |
2.1.5 供试植株 |
2.1.6 供试培养基 |
2.1.7 供试土壤 |
2.1.8 试剂 |
2.1.9 仪器 |
2.2 方法 |
2.2.1 绿农林(?)41号中的氨基酸水溶肥对复合芽孢杆菌的激活作用 |
2.2.1.1 试验设计 |
2.2.1.2 复合芽孢杆菌活菌量测定 |
2.2.1.3 复合芽孢杆菌拮抗活力测定 |
2.2.1.4 复合芽孢杆菌分泌IAA测定 |
2.2.2 绿农林(?)41号田间激活条件单因素优化 |
2.2.2.1 稀释倍数的优化 |
2.2.2.2 通气时间的优化 |
2.2.2.3 温度的优化 |
2.2.3 绿农林(?)41号田间激活条件响应面优化 |
2.2.3.1 Box-Benhnken Design实验设计 |
2.2.3.2 验证试验 |
2.2.4 激活后的绿农林(?)41号对香蕉枯萎病的盆栽防控作用 |
2.2.4.1 试验设计 |
2.2.4.2 香蕉植株生长指标测定 |
2.2.4.3 土壤微生物数量测定 |
2.2.4.4 土壤生物、化学性质的测定 |
2.2.4.5 病情调查 |
2.2.5 激活后的绿农林(?)41号对番茄枯萎病的盆栽防控作用 |
2.2.5.1 育苗和定植 |
2.2.5.2 试验设计 |
2.2.5.3 番茄植株生物性状的测定 |
2.2.5.4 防御酶活的测定 |
2.2.5.5 病情调查 |
2.2.6 激活后的绿农林(?)41号对番茄枯萎病的田间防控作用 |
2.2.6.1 试验设计 |
2.2.6.2 生物学性状及产量的测定 |
2.2.6.3 果实品质的测定 |
2.2.6.4 番茄代谢物质GC-MS分析 |
2.2.6.5 发病率及防控效果的测定 |
2.2.7 数据处理 |
3 结果与分析 |
3.1 绿农林(?)41号中的氨基酸水溶肥对复合芽孢杆菌的激活作用 |
3.1.1 对绿农林(?)41号中复合芽孢杆菌生长繁殖的影响 |
3.1.2 对绿农林(?)41号中复合芽孢杆菌产生拮抗代谢物的影响 |
3.1.3 对绿农林(?)41号中复合芽孢杆菌分泌IAA的影响 |
3.2 绿农林(?)41号田间激活条件单因素优化 |
3.2.1 稀释倍数的优化 |
3.2.1.1 对绿农林(?)41号中复合芽孢杆菌生长繁殖的影响 |
3.2.1.2 对绿农林(?)41号中复合芽孢杆菌产生拮抗代谢物的影响 |
3.2.1.3 对绿农林(?)41号中复合芽孢杆菌分泌IAA的影响 |
3.2.2 通气时间的优化 |
3.2.2.1 对绿农林(?)41号中复合芽孢杆菌生长繁殖的影响 |
3.2.2.2 对绿农林(?)41号中复合芽孢杆菌产生拮抗代谢物的影响 |
3.2.2.3 对绿农林(?)41号中复合芽孢杆菌分泌IAA的影响 |
3.2.3 温度的优化 |
3.2.3.1 对绿农林(?)41号中复合芽孢杆菌生长繁殖的影响 |
3.2.3.2 对绿农林(?)41号中复合芽孢杆菌产生拮抗代谢物的影响 |
3.2.3.3 对绿农林(?)41号中复合芽孢杆菌分泌IAA的影响 |
3.3 绿农林(?)41号田间激活条件响应面优化 |
3.3.1 Box-Beheken Design实验设计结果 |
3.3.2 方差分析 |
3.3.3 可信度分析 |
3.3.4 响应面和等高线分析 |
3.3.5 验证结果 |
3.4 激活后的绿农林(?)41号对香蕉枯萎病的盆栽防控作用 |
3.4.1 对香蕉苗生长的影响 |
3.4.2 对香蕉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
3.4.3 对香蕉枯萎病防效的影响 |
3.4.4 香蕉枯萎病病情指数与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的相关性分析 |
3.5 激活后的绿农林(?)41号对番茄枯萎病的盆栽防控作用 |
3.5.1 对番茄苗株高的影响 |
3.5.2 对番茄苗茎粗的影响 |
3.5.3 对番茄苗叶面积的影响 |
3.5.4 对番茄苗鲜重和根长的影响 |
3.5.5 对番茄PAL活性的影响 |
3.5.6 对番茄POD活性的影响 |
3.5.7 对番茄PPO活性的影响 |
3.5.8 对番茄CAT活性的影响 |
3.5.9 对盆栽番茄枯萎病防效的影响 |
3.6 激活后的绿农林(?)41号对番茄枯萎病的田间防控作用 |
3.6.1 对土壤生物、化学性质的影响 |
3.6.2 对番茄植株生长的影响 |
3.6.3 对田间番茄果实品质的影响 |
3.6.4 对番茄代谢组的影响 |
3.6.5 对番茄苗防效的影响 |
4 讨论 |
4.1 绿农林(?)4-1号田间激活条件的优化 |
4.2 激活后的绿农林(?)41号对香蕉和番茄苗促生作用 |
4.3 激活后的绿农林(?)41号对防御酶活性的影响 |
4.4 激活后的绿农林(?)41号对土壤理化性质及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
4.5 激活后的绿农林(?)41号对番茄品质的影响 |
4.6 激活后的绿农林(?)41号对番茄代谢组的影响 |
4.7 激活后的绿农林(?)41号对香蕉和番茄枯萎病防治效果的影响 |
5 结论 |
6 创新点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不同浓度微生物菌剂对番茄土壤理化性质及生长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微生物菌剂研究概况 |
1.2.1 微生物菌剂的概念 |
1.2.2 微生物菌剂的类型 |
1.2.3 微生物菌剂的作用机制 |
1.2.4 微生物菌剂的应用 |
1.3 微生物菌剂研究进展 |
1.3.1 微生物菌剂国内外研究进展 |
1.3.2 番茄研究概况 |
1.4 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1.1 试验植物材料 |
2.1.2 试验菌剂材料 |
2.1.3 试验地点 |
2.2 试验设计 |
2.3 试验测定指标 |
2.3.1 土壤理化及养分指标测定 |
2.3.2 土壤酶活性测定 |
2.3.3 番茄生长及产量指标测定 |
2.3.4 番茄光合指标测定 |
2.3.5 番茄品质指标测定 |
2.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3.1 不同浓度微生物菌剂处理对土壤理化特性及养分的影响 |
3.1.1 不同浓度微生物菌剂处理下土壤理化特性的变化 |
3.1.2 不同浓度微生物菌剂下土壤养分变化 |
3.2 不同浓度微生物菌剂下土壤酶活性的变化 |
3.2.1 不同浓度微生物菌剂下土壤脲酶活性的变化 |
3.2.2 不同浓度微生物菌剂下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变化 |
3.2.3 不同浓度微生物菌剂下土壤蛋白酶活性的变化 |
3.2.4 不同浓度微生物菌剂下土壤硝酸还原酶活性的变化 |
3.3 不同浓度微生物菌剂下番茄形态和产量指标的变化 |
3.3.1 不同浓度的微生物菌剂对番茄株高的变化 |
3.3.2 施用不同浓度的微生物菌剂对番茄茎粗的影响 |
3.3.3 施用不同浓度的微生物菌剂对番茄叶面积的影响 |
3.3.4 施用不同浓度的微生物菌剂对番茄叶片数的影响 |
3.3.5 施用不同浓度的微生物菌剂对番茄产量指标的影响 |
3.4 不同浓度微生物菌剂下番茄光合特性的变化 |
3.5 不同浓度微生物菌剂下番茄品质指标的变化 |
3.5.1 不同浓度微生物菌剂下番茄总糖的变化 |
3.5.2 施用不同浓度的微生物菌剂对番茄总酸的影响 |
3.5.3 施用不同浓度的微生物菌剂对番茄维生素 C 的影响 |
3.5.4 不同浓度微生物菌剂下番茄可溶性固形物的变化 |
3.5.5 施用不同浓度的微生物菌剂对番茄红素的影响 |
第四章 讨论 |
4.1 施用菌剂对番茄土壤性质、肥力的影响 |
4.2 施用菌剂对番茄形态及产量的影响 |
4.3 施用菌剂对番茄光合作用的影响 |
4.4 施用菌剂对番茄品质的影响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单控和组配施肥模式对设施黄瓜养分利用、品质及土壤性状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设施蔬菜生产现状 |
1.2.2 施肥对蔬菜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
1.2.3 施肥对蔬菜品质旳影响 |
1.2.4 施肥对菜田土壤生态环境的影响 |
1.2.5 黄瓜生长特性及其养分吸收利用规律研究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1.1 供试地点及土壤理化性状 |
2.1.2 供试作物 |
2.1.3 供试肥料及其养分含量 |
2.2 试验处理及方法 |
2.2.1 单项调控措施对设施黄瓜生长发育、品质和土壤性状的影响 |
2.2.2 组配调控措施对设施黄瓜生长发育、品质和土壤性状的影响 |
2.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2.3.1 土壤样品采集、测定项目及方法 |
2.3.2 植物样品采集、测定项目及方法 |
2.3.3 计算肥料效率 |
2.3.4 计算产量和经济效益 |
2.4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单项调控措施对设施黄瓜生长发育、品质和土壤性状的影响 |
3.1.1 单项调控措施对黄瓜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
3.1.2 单项调控措施对黄瓜养分利用的影响 |
3.1.3 单项调控措施对黄瓜产量的影响 |
3.1.4 单项调控措施对肥料效率的影响 |
3.1.5 单项调控措施对黄瓜品质的影响 |
3.1.6 单项调控措施对黄瓜经济效益的影响 |
3.1.7 单项调控措施对土壤性质的影响 |
3.1.8 土壤各种性状与黄瓜产量和品质间的相关性分析 |
3.1.9 小结 |
3.2 组配调控措施对设施黄瓜生长发育、品质和土壤性状的影响 |
3.2.1 组配调控措施对黄瓜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
3.2.2 组配调控措施对黄瓜养分利用的影响 |
3.2.3 组配调控措施对黄瓜产量的影响 |
3.2.4 组配调控措施对肥料效率的影响 |
3.2.5 组配调控措施对黄瓜品质的影响 |
3.2.6 组配调控措施对黄瓜经济效益的影响 |
3.2.7 组配调控措施对土壤性质的影响 |
3.2.8 土壤中各种性状指标与黄瓜产量和品质指标间的相关性分析 |
3.2.9 小结 |
4 讨论 |
4.1 不同处理对植株产量、品质、经济效益的影响 |
4.2 不同处理对植物养分吸收和利用的影响 |
4.3 不同处理对土壤性状和环境效应的影响 |
4.4 土壤性状与黄瓜产量和品质间相关性分析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附件 |
致谢 |
(8)不同放线菌剂对连作哈密瓜产量、品质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SUMMARY |
第一章 绪论 |
1.1 哈密瓜连作障碍的研究现状 |
1.2 连作障碍产生的原因 |
1.2.1 土壤理化性质恶化 |
1.2.2 土壤酶活性的变化 |
1.3 微生物菌肥概述 |
1.3.1 微生物菌肥简介 |
1.3.2 微生物菌肥的功能 |
1.4 放线菌肥的研究现状 |
1.4.1 放线菌的促生作用 |
1.4.2 链霉菌的促生作用 |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6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6.1 研究内容 |
1.6.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地概况 |
2.2 试验设计 |
2.3 样品采集 |
2.4 测定指标和方法 |
2.5 数据处理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3.1 不同连作年限及放线菌剂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
3.1.1 不同处理对土壤pH的影响 |
3.1.2 不同处理对土壤电导率的影响 |
3.1.3 不同处理对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影响 |
3.1.4 不同处理对土壤全氮含量的影响 |
3.1.5 不同处理对土壤全磷含量的影响 |
3.1.6 不同处理对土壤有效磷含量的影响 |
3.1.7 不同处理对土壤速效钾含量的影响 |
3.1.8 不同处理对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的影响 |
3.1.9 不同处理对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的影响 |
3.1.10 不同处理各养分指标间相关性 |
3.1.11 不同连作年限、不同菌剂处理及交互作用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
3.2 不同连作年限及放线菌剂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
3.2.1 不同处理对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 |
3.2.2 不同处理对土壤脲酶活性的影响 |
3.2.3 不同处理对土壤蔗糖酶活性的影响 |
3.2.4 不同处理对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 |
3.2.5 不同处理对土壤硝酸还原酶活性的影响 |
3.2.6 不同处理各酶活性间的相关性 |
3.2.7 不同连作年限、不同菌剂处理及其交互作用对土壤酶活性指标影响 |
3.3 不同连作年限及放线菌剂对哈密瓜产量、品质的影响 |
3.3.1 不同连作年限及放线菌剂对哈密瓜横径的影响 |
3.3.2 不同连作年限及放线菌剂对哈密瓜纵径的影响 |
3.3.3 不同连作年限及放线菌剂对哈密瓜硬度的影响 |
3.3.4 不同连作年限及放线菌剂对哈密瓜芯糖含量的影响 |
3.3.5 不同连作年限及放线菌剂对哈密瓜边糖含量的影响 |
3.3.6 不同连作年限及放线菌剂对哈密瓜总酸度含量的影响 |
3.3.7 不同连作年限及放线菌剂对哈密瓜维生素C含量的影响 |
3.3.8 不同连作年限及放线菌剂对哈密瓜糖酸比的影响 |
3.3.9 不同连作年限及放线菌剂对哈密瓜产量和发病率的影响 |
3.3.10 不同连作年限和菌剂处理及交互作用对哈密瓜产量和品质指标的影响 |
3.4 土壤养分、酶活性及其哈密瓜产量品质间的相关性 |
3.5 产量、品质与影响因子逐步回归分析 |
第四章 讨论 |
4.1 连作年限及放线菌剂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
4.2 连作年限及放线菌剂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
4.3 连作年限及放线菌剂对哈密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研究成果等 |
导师简介 |
(9)罗汉果生态肥施用及果实蝇物理防治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不同基肥处理对罗汉果产量、质量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
1.材料方法 |
1.1 试验设计 |
1.2 试验内容与方法 |
2.结果分析 |
2.1 不同基肥处理对罗汉果生长期主要营养成分吸收的影响 |
2.2 不同基肥处理对罗汉果主蔓粗细的影响 |
2.3 不同基肥处理对罗汉果结果蔓级的影响 |
2.4 不同基肥处理对罗汉果病害发生的影响 |
2.5 不同基肥处理对罗汉果果实农艺性状的影响 |
2.6 不同基肥处理种植罗汉果的成本与经济效益分析 |
3 小结 |
第二章 罗汉果甜苷V含量测定 |
1.实验仪器、试剂和样品 |
1.1 实验仪器和试剂 |
1.2 实验样品 |
2 方法与结果 |
2.1 方法学考察 |
2.2 样品罗汉果甜苷V含量测定 |
3 小结 |
第三章 罗汉果实蝇物理防治方法的研究 |
1.罗汉果果期实蝇发生规律调查研究 |
1.1 材料与方法 |
1.2 结果分析 |
1.3 小结与讨论 |
2.罗汉果果实蝇诱剂筛选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2 试验方法 |
2.3 数据统计分析 |
2.4 结果与分析 |
2.5 小结与讨论 |
3.罗汉果挥发性植物源新型气味引诱剂前期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2 结果分析 |
3.3 小结与讨论 |
全文总结 |
创新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缩略词表 |
综述 微生物菌肥应用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10)硒与酵素混施对番茄与菠菜生长及品质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硒对人体的医疗价值 |
1.2 硒与蔬菜生长发育的关系 |
1.2.1 蔬菜的富硒规律 |
1.2.2 促进蔬菜种子萌发,调节植株生长 |
1.2.3 增强蔬菜抗性 |
1.2.4 富硒蔬菜的特点 |
1.3 酵素在农业中的应用 |
1.3.1 酵素改良土壤,改善作物营养状况 |
1.3.2 酵素调控根系发育和植株生长 |
1.3.3 酵素增强植物抗逆性,抑制植物病害 |
1.3.4 酵素提高元素利用率,增加产量和质量 |
1.4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硒与酵素对番茄生长及果实品质的影响 |
2.1.1 试验材料与试验设计 |
2.2 硒与酵素对菠菜生长及品质的影响 |
2.2.1 试验材料与试验设计 |
2.3 指标测定与方法 |
2.3.1 生长指标与果实产量测定 |
2.3.2 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
2.3.3 光合参数的测定 |
2.3.4 果实品质指标的测定 |
2.3.5 果胶物质含量的测定 |
2.3.6 总酚、类黄酮、花青素含量的测定 |
2.3.7 有机酸含量的测定 |
2.3.8 硒含量的测定 |
2.3.9 菠菜质量测定与蛋白含量测定 |
2.3.10 硝态氮含量的测定 |
2.3.11 氮代谢相关酶活性的测定 |
2.3.12 碳代谢相关指标的测定 |
2.3.13 根系活力的测定 |
2.4 数据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硒与酵素对番茄生长及品质的影响 |
3.1.1 浓度筛选试验结果与分析 |
3.1.2 硒与酵素对番茄地上部生长的影响 |
3.1.3 硒与酵素对番茄光合特性的影响 |
3.1.4 硒与酵素对番茄果实营养品质的影响 |
3.1.5 硒与酵素对番茄果实果胶物质含量的影响 |
3.1.6 硒与酵素对番茄果实有机酸含量的影响 |
3.1.7 硒与酵素对番茄果实总酚、类黄酮、花青素含量的影响 |
3.1.8 硒与酵素对番茄叶片与果实硒含量的影响 |
3.2 硒与酵素对菠菜生长和品质的影响 |
3.2.1 硒与酵素对菠菜植株生长和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
3.2.2 硒与酵素对菠菜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3.2.3 硒与酵素对菠菜叶片硝态氮含量的影响 |
3.2.4 硒与酵素对菠菜叶片氮代谢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
3.2.5 硒与酵素对菠菜叶片糖含量的影响 |
3.2.6 硒与酵素对菠菜叶片碳代谢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
3.2.7 硒与酵素对菠菜叶片维生素C和草酸含量的影响 |
3.2.8 硒与酵素对菠菜根系活力的影响 |
3.2.9 硒与酵素对菠菜地上部硒含量的影响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四、微生物菌肥对酱用番茄产量及品质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微生物菌肥菌剂对番茄生长发育和产量品质的影响[J]. 王丽丽,朱诗君,狄蕊,周金波,金树权. 土壤与作物, 2022(01)
- [2]微生物菌肥在设施蔬菜生产中的研究进展[J]. 王亚文,史慧芳,张鹏,郝哲,阎雄飞. 农学学报, 2021(11)
- [3]水分胁迫与微生物菌肥添加对设施栽培葡萄生长发育及土壤微生物环境的影响[D]. 杨昌钰. 甘肃农业大学, 2021
- [4]不同菌肥对温室连作土壤的短期改良效果研究[D]. 武杼华.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
- [5]防控土传病害的绿农林?41号菌肥田间激活技术研究与应用[D]. 邵雪凤. 华中农业大学, 2020(05)
- [6]不同浓度微生物菌剂对番茄土壤理化性质及生长的影响[D]. 赵丹丹.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03)
- [7]单控和组配施肥模式对设施黄瓜养分利用、品质及土壤性状的影响[D]. 王亚玲. 河北农业大学, 2020
- [8]不同放线菌剂对连作哈密瓜产量、品质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D]. 马凤捷. 甘肃农业大学, 2020(12)
- [9]罗汉果生态肥施用及果实蝇物理防治技术的研究[D]. 覃坤坚.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10]硒与酵素混施对番茄与菠菜生长及品质的影响研究[D]. 韩亚萍. 山东农业大学, 20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