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拒绝邀请的方式

美国拒绝邀请的方式

一、American Ways of Refusing Invitations(论文文献综述)

尤达[1](2021)在《网络时代美国创剧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美国创剧人,英文为the creator of American TV soaps,sitcoms and series,原指提供故事创意或者完成试播集剧本向各大电视网推销的人,在实际生产中演变为美剧的创作主体,即具有创作剧本能力的执行制片人。从历史观之,电视时代的创剧人在美剧生产过程中流露出普遍性特点,由此形成的群体特征深刻影响着创剧人自身的演变:从身份的确立到群体的形成,再到阶层的固化。网络时代的创剧人致力于群体特征的变革,以此打破阶层的桎梏。立足创剧人文本的内容与形式观之,所谓“变革”与以往并非只是理念上的区分,在实践场域的分野十分明晰。创剧人既对美剧成规化生产模式进行大胆革新,又依据“自我”的觉感与体认进行个性化创造。更为重要的是,创剧人调和了成规与个性间的对立关系,在文本的内容选择上追求“他者互文”与“自我表现”的紧密结合,表现形式上注重制作范式与创作风格的高度统一,由此在作品中反映出多元且精彩的主题,满足受众不断增长和变化的娱乐需求。这便使得创剧人不再只是播出机构定义下一味媚俗的符号客体,而是被赋予对超越性的追求。本文从历史与现实的维度探讨美国创剧人群体的演变;从文本的内容选择与表现形式上深入考察网络时代创剧人的变革举措,指出其群体特征的两个维度;进而分析这两个维度的相互关系与共同作用;最后基于媒介场域的变化探讨群体特征发生变革的外在成因,从创剧人心理探讨变革的内在动因。如此,形成了对网络时代美国创剧人从表象到本质的考察。揆诸现实,这一研究的目的在于面对美剧在全球范围内卓越的传播力,从创作主体维度探寻美剧的成功之道,以求能在去芜存菁中有效“吸收外来”,为国产电视剧的发展带来启示意义。

王雨微[2](2021)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拒绝语的调查研究》文中指出拒绝是一种言语行为,与邀请、称赞等言语行为不同,拒绝会让对方产生不满的情绪,威胁对方颜面。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提高,进一步加强中西方交流已经成为共识。为了正确展示交际双方的表达意愿,达到有效交际,为跨文化交际减少不必要的误解,各领域的人们将视角转向了语言的得体使用。如何正确使用拒绝语表达自己的意愿也成为一个新的研究方向。汉语拒绝语的使用有其自身的文化内涵。中国人在拒绝时,倾向于使用委婉的语言表达拒绝意愿,这种表达有时不含有典型的拒绝词汇标志,留学生在理解上有一定的困难,容易造成交际误解,无法达到有效交际。本文对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拒绝语进行了研究,首先介绍了拒绝语的理论基础,根据文献资料以及笔者的思考,对汉语拒绝语的含义、特点、表达和分类进行了界定。其次,对对外汉语教材中的拒绝语分布以及留学生使用汉语拒绝语的情况进行调查,探讨了影响拒绝表达的因素。我们认为交际场景的选择、社会地位的高低、社会关系的亲疏以及交际的内容都会对留学生的拒绝策略有一定的影响。最后根据两次调查结果及其问题,在教材编写、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拒绝语方面给出了建议。希望可以为今后对外汉语课堂上拒绝语的教与学提供一些参考。

孜那提·阿丁[3](2021)在《对外汉语口语教材拒绝言语行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刘淑慧(Luu Thuc Hue)[4](2021)在《汉越拒绝言语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对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拒绝是日常生活的交际中常接触到的言语行为,也是最容易使交际失败的言语行为之一。若拒绝言语行为实施不好,往往会影响到交际双方的关系。因此,拒绝者会选用各种各样的拒绝策略来降低请求者的面子威胁程度。中越两国人民由于思维方式、文化背景不同,采用的拒绝方式和拒绝策略也有所不同。所以,中国人和越南人交际时,很容易由于文化差异而误用不正确的拒绝策略,引起双方的误解和矛盾。本文运用言语行为理论、礼貌原则、合作原则、面子理论作为理论框架,并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以中越影视剧本所收集到的语料为研究对象,采用总结归纳法、对比法、数据分析法,对汉越拒绝言语行为的定义、分类、特征进行研究。通过影视剧本语料归纳出汉越拒绝语的语用策略,并通过语料分析影响拒绝策略的因素,总结两国人民拒绝言语行为的共性与特性。以希望对中越的日常交际言语的研究做出一点贡献。研究发现,常用的汉越拒绝策略包括1种直接拒绝策略和17种间接拒绝策略。中国和越南都倾向于使用间接拒绝策略,主要集中在“说明理由策略”、“找借口策略”、“批评教育策略”、“反问策略”四类。汉语和越南语的间接策略除了能表示含蓄委婉地实施拒绝,维护对方面子以外。间接拒绝中的反问策略、批评教育策略、警告策略等这些策略语气比较强烈,可能威胁到对方的面子,违背了礼貌原则。本研究还从社会地位、社会距离及性别差异等三方面进一步探讨社会因素对汉越拒绝言语行为使用的影响。研究发现,中国和越南在社会地位的影响下,请求者的地位越高,拒绝者越礼貌。而在社会距离的影响下,距离越远,拒绝者采用的拒绝策略则越委婉、礼貌。但社会距离对中国人的影响比越南人影响更显着。性别因素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中国男性和越南男性都倾向于使用“直接拒绝策略”和“说明理由策略”,而中国女性和越南女性都倾向于使用“直接拒绝策略”和“找借口策略”。

刘冬雪[5](2020)在《销售洽谈类拒绝话语互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言语是行为的影子。”(Η ομιλ?α ε?ναι η σκι? τη? δρ?ση?”)——德谟克利特汉语拒绝语是一种常用的交际语言,是指说话人对交际对象的邀请、请求、建议、提供等行为表达不接受意图的言语行为。人们常常把拒绝语看成是一种令人不舒服的、挫伤他人面子的言语行为。本文主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使拒绝话语成为一种艺术,成为增进人们情感的一种手段。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发现,当人们提出的具体需求得不到满足时,在心理上就会产生不舒服的感觉,即拒绝常常造成伤害。在销售洽谈过程中,拒绝言语行为的实施可能直接导致双方交易的失败,即拒绝常常导致失败。由此可见,以往的拒绝言语行为的实施常常是以伤害他人、影响双方关系为代价的,所以我们有必要对这个问题进行详细地剖析。我国目前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商务往来日益频繁,面对这种情况,大到国与国之间的商务谈判,小到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买卖话语活动,都离不开拒绝话语的表达。我们首先在第三章中提出了言语理论三重性及三重关系的错位问题。在此基础上,我们划分了销售洽谈拒绝言语行为的不同类型,并发现不同的类型均显示出言语理解错位的问题。通过真实的话语描写,展现出销售洽谈言语行为的主要特点。强调在拒绝言语行为实施过程中要注重策略的使用,从表层形式策略和深层语用策略这两个方面给出了具体的表达方式。本文的研究对象是销售洽谈过程中买卖双方的拒绝言语行为,即买卖双方在追求自身经济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所使用的“不接受”类言语行为。本文的研究语料来自于笔者自建的“销售洽谈话语语料库”,语料收集范围涉及汽车销售行业、旅游服务行业以及财产保险行业。本文共分为七章,各章具体研究内容如下:第一章,绪论。具体介绍本文的研究缘起、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同时,介绍了本研究所采用的具体研究方法及语料的收集和整理情况,最后对全文的主要内容做出说明。第二章,相关文献综述。回顾了国内外拒绝言语行为研究以及商业洽谈话语研究的相关研究成果,对其进行梳理与评价。第三章到第七章是本文的主体部分。第三章,销售洽谈言语理论界说。本章谈论的主要内容是关于销售言语理论的基本问题。从言语理论三重性、销售言语中的等级问题、销售言语中的节奏问题以及销售言语中的目的问题这四个方面逐一进行阐述。第四章,销售洽谈拒绝言语行为的界定和分类。我们对销售洽谈言语行为的含义、基本特征和语言特点展开分析。之后对销售洽谈拒绝言语行为的内涵,拒绝言语行为与否定的关系,销售洽谈拒绝言语行为的基本特征展开分析。将销售洽谈拒绝言语行为从总体上划分为直接拒绝言语行为和间接拒绝言语行为这两大类,根据拒绝程度的不同将其分为强拒绝和弱拒绝,根据拒绝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诚意拒绝和虚假拒绝。第五章,销售洽谈类互动话语分析原则。通过对买卖双方目的的识别以及销售洽谈过程中话语主体目的实现结构的分析,强调了在话语分析中应当关注话语实现的目的原则。其次,通过对销售洽谈话语整体和局部结构的分析,强调了注重过程分析的原则,并提出销售洽谈的三阶段,即开局准备阶段、中场博弈阶段和终局协议阶段。最后,通过对销售洽谈过程中主要参与人具体情况的分析,提出应当重视参与人分析的原则。第六章,销售洽谈拒绝言语行为话语实施的类别。具体分析了请求与拒绝、建议与拒绝、提供与拒绝、诱导与拒绝、邀请与拒绝、答谢与拒绝这六种类型的实现方式。第七章,销售洽谈拒绝言语使用的策略。从表层形式策略和深层语用策略这两个角度分析了在销售洽谈过程中应当如何具体实施拒绝言语行为。第八章,结语。总结出本研究的主要成果,指出了研究中的创新之处与不足,明确了未来的研究方向,以提高本研究成果的层次,使其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得到更大地提升。

刘琦[6](2020)在《体演文化教学法在马达加斯加初级口语课堂中的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体演文化教学法是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吴伟克教授提出的第二语言教学法,强调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相融合,注重在口语交际中“演练文化”。文章以马达加斯加菲纳大学初级口语教学为研究对象,以功能主义语言学和建构主义心理学为理论基础,先针对教学困境论证了体演文化教学法的可行性和适应性;接着展示了体演文化教学法课堂中学生通过“设置语境”、“变更语境”、“模仿中国人的行为习惯和思维方式”来构建第二文化世界观的新型学习模式;然后通过主、客观评估认为体演文化教学法适用于马达加斯加初级口语教学,学生口语的开口度和流利度明显提高,跨文化交际意识增强,表达更加地道得体。最后建议结合本土文化编写初级口语教材,实行小班教学,加强课堂评估与和课堂管理,希望对体演文化教学法的传播和应用有所帮助。

袁明杰[7](2020)在《1947年莫斯科外长会议与中国的护权运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二战结束前夕,盟国为处理战后问题,在1945年的波茨坦会议上决定设立外长会议机制,国民政府接受大国邀请成为外长会议成员之一。1947年的莫斯科外长会议是外长会议机制的第四次会议,原定议程为9项欧洲问题。虽然中国没有参加此次会议,但是由于苏联外长提议将中国问题列入会议议程、敦促美国从中国撤军,引发了中国各方一系列的不同反应。其中,国民政府组织所谓的“护权运动”,表面上是在抗议苏联侵犯中国主权,实际上是维护美军留华。本文着重讨论莫斯科外长会议上美苏围绕中国问题的争论以及中国方面作出的反应,以分析战后国民政府的对外政策,并对其作出评价。文章由引言、正文、结语三个部分构成。正文第一章重点对莫斯科外长会议讨论中国问题的经过作了介绍,同时也回顾了外长会议的设立以及中国对历次外长会议的参与和努力。在大国的排挤下,国民政府的与会目标均未实现,最终还失去了参与外长会议机制的机会。第二章主要论述中国各方力量对莫斯科外长会议讨论中国问题作出的反应及“护权运动”始末。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人士希望可以借外长会议的机会促使美国从中国撤军、停止干涉中国内政。国民政府则在国统区各大城市组织反苏反共的“护权运动”,指责苏联侵犯中国主权的同时,又将矛头对准中共。第三章透过国民政府的“护权运动”考察战后中国与美、苏、英、法四大国的关系。国民政府为赢得内战,不仅维护美国单独干涉中国内政,而且在英法侵犯中国主权与领土的问题上选择性“护权”,以出卖香港、西沙的主权为代价,换取大国在莫斯科外长会议上的支持;而对于敦促美国撤军的苏联,国民政府则组织反苏的“护权运动”进行抗议。结语部分,是对莫斯科外长会议与“护权运动”的简要总结。国民政府在战后参与外长会议的过程中受到大国掣肘,中国的国家利益受到严重损害。然而在内战中,国民政府依赖大国的支持,在“护权”的幌子下为美国辩护。在内战溃败之际,国民政府乞求大国进行干涉与调停,却被大国以不干涉中国内政的理由拒绝。国民政府依赖大国、出卖主权的外交彻底失败。文章认为,在大国关系中奉行独立自主的对外政策有助于维护国家主权的完整,也是维护国家利益的必然选择。

王迎[8](2020)在《九一八事变后顾维钧对日外交活动研究(1931-1937)》文中研究表明顾维钧(1888-1985)是中国近代史上杰出的外交家。顾维钧亲历中国近代历史进程中的重大事件,见证了中国外交的发展历程。顾维钧在九一八事变后,提出直接对日交涉,支持锦州中立,参与李顿调查团调查日本侵华罪行。七七事变后,顾维钧再次在国联要求制裁日方并参加九国公约会议,在布鲁塞尔会议上积极为国辩护,联美制日。顾维钧在九一八事变后开展的一系列对日外交活动,取得了重要成果,为维护中华民族的利益做出重要的贡献。本文以九一八事变后顾维钧的对日外交活动为主线,归纳顾维钧的对日外交成果,客观评价九一八事变后中日关系演变进程。因此本文选取1931到1937年间顾维钧对日外交的一些典型事例加以分析。本文共分为三章:第一章介绍九一八事变前顾维钧的对日外交活动。首先简单介绍顾维钧的生平,顾维钧对日态度与他自身的经历是分不开的。顾维钧在九一八事变前就已经对日开展外交活动了,1915年,日本向中国提出了“二十一条”,顾维钧想到运用国际法解决。1919年顾维钧在巴黎和会崭露头角。对于不平等条约,顾维钧有着深刻认识,对日修约,希望实现中国的独立自主。九一八事变前顾维钧的对日对日外交活动对日后顾维钧在1931年到1937年间的外交活动奠定了基础。第二章主要阐述九一八事变后顾维钧的对日外交活动。首先阐述一下九一八事变后的中日两国,顾维钧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对日外交。其次对顾维钧的对日外交活动以时间为线索进行分析。分为两个时期进行考察,即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和1937年七七事变后顾维钧的对日外交。九一八事变后顾维钧支持锦州中立计划,提出对日直接交涉。出任李顿调查团顾问,塘沽协定时争取对外合作。七七事变后顾维钧为国运奔走呼号,在国际联盟中为国伸张正义,在布鲁塞尔会议上为国辩护。第三章对顾维钧对日外交活动进行评价。对顾维钧在九一八事变前后对日外交活动取得的外交成果进行分析。既要肯定顾维钧的对日外交,又要明确顾维钧的对日外交局限,归纳经验,汲取历史教训。

赵晓蕊[9](2020)在《中亚东干族留学生邀请类言语行为语用研究》文中认为邀请类言语行为作为日常生活中一种常见的言语行为,日益受到学者们的广泛关注,不恰当地使用或回应邀请容易引发双方情感障碍和交际失败。本研究在会话分析理论和言语行为理论的支持下,结合Searle和顾曰国先生的研究成果,对汉语邀请行为的概念进行界定,并对汉语邀请类言语行为的话轮模式和行为策略进行了分类汇总。由于此前并没有对东干族留学生汉语邀请类言语行为方面的研究,所以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西北师范大学三年级的东干族留学生和中国籍学生进行了调查,通过对比发现:(1)东干族留学生在社会称呼语上易产生语用失误,且不擅长使用提醒语,礼貌用语也出现场合错用的现象。(2)东干族留学生使用辅助邀请语时很少使用寒暄问候和夸耀赞扬策略,即使面对熟悉的朋友,也过多使用试探可能性策略。(3)东干族留学生使用核心邀请语时偏爱规约式策略,在面对角色关系平等的受话人时,他们也过多使用规约句来发出邀请,且很少使用间接推理策略。(4)东干族留学生在回应邀请时,话语生硬,表达形式单一,面对多邻对话轮,多数留学生坚持第一次的回应态度,且有近50%的留学生不能正确区分非真诚邀请。最后本文在分析结果的基础上对东干族留学生使用的口语教材进行分析,发现教材中存在对话场景单调、邀请及邀请回应策略单一等问题,针对教材语用知识的缺失,我们对东干族留学生和对外汉语教师提出相关建议,对外汉语教师在教学中应把教材中的语言知识和日常的语用知识相结合,促进第二语言学习者更好地了解汉语文化;留学生也应培养汉语语用意识,在交际过程中应将汉语文化放在首位,并主动与中国人进行交际,才能正确得体地使用邀请类言语行为,提高自身的语言交际能力和语用能力。

戴沅芳[10](2019)在《双语理论下的中国英语学习者语用能力与语用迁移关系研究》文中提出语用能力和语用迁移是语用学界和应用语言学界十分关注的论题,然而关于两者之间的关系却鲜有人探究。先行研究表明,当前语用能力研究存在一定的缺欠,具体表现为缺乏对非母语环境下外语学习者语用能力的研究,并且对其与语用迁移之间的关系解释力不足。因此,本研究依据双语理论(Dual Language Theory),采用基于自建小型语料库收集语料的实证研究方法,探究外语学习者语用能力与语用迁移之间的关系。根据研究目的,本论文主要回答三个问题:(1)中国英语学习者使用英语进行口语表达时出现何种类型的语用迁移?具体来说,在语义程式的使用上和语篇表达内容上如何体现?(2)中国英语学习者使用英语进行书面语表达时出现何种类型的语用迁移?具体来说,在词汇、句法和语篇上如何体现?(3)不同水平中国英语学习者的语用能力和语用迁移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如何解释?针对上述问题,通过对语用能力和语用迁移研究的文献梳理,本研究以双语理论作为理论依据,建构了本论文的分析框架,用以阐释外语学习者语用能力的内涵及其与语用迁移的关系。根据自建小型语料库中的语料数据,本论文分别呈现了数据分析结果,包括英语本族语者、中国英语学习者和汉语本族语者分别在口语语料中的语义程式使用频率上和语篇表达内容上,以及在书面语语料中的各类词汇选择、句式使用、论点论据和布局谋篇手段的使用频率的统计;汉、英本族语者在口语表达和书面语表达中的差异度;不同口语语用能力和书面语语用能力的学习者与汉、英本族语者在口语表达和书面语表达上的差异度。根据研究结果,本论文分别从不同口语语用能力的中国英语学习者在语义程式和语篇表达内容上的语用迁移类型及特点,不同书面语语用能力的中国英语学习者在词汇、句法以及语篇上语用迁移类型及特点,中国英语学习者口语语用能力与语用迁移的关系,以及中国英语学习者书面语语用能力与语用迁移的关系几个方面分别进行分析。最后,结合分析结果,分别围绕外语学习者语用知识体系中的共同语用知识、协同语用知识和特定语用知识与语用迁移的关系,中国英语学习者语用能力发展路径及各阶段语用表现几个方面展开进一步的讨论。本研究发现如下:(1)中国英语学习者在进行英语口语表达时,在语义程式使用方面出现了语用迁移。明显语用迁移、非明显语用迁移、语用迁移过度和语用迁移凹陷四种类型的语用迁移均有发生。其中,发生非明显语用迁移的语义程式数量最多,发生语用迁移过度的语义程式数量最少。在语篇表达内容方面,除语用迁移过度外,明显语用迁移、非明显语用迁移和语用迁移凹陷均有发生,其中非明显语用迁移的发生频率最高。在不同“拒绝”言语行为诱发因素下,学习者发生语用迁移的类型和数量不同。其中在“邀请”和“建议”诱发因素下发生语用迁移的数量较多,“请求”和“提供”诱发因素次之。总体而言,中国英语学习者发生迁移的程度差异不大,已逐渐接近英语本族语者。(2)中国英语学习者进行英语书面语表达时,明显语用迁移、非明显语用迁移、语用迁移凹陷和语用迁移过度均有出现。具体而言,在词汇和句法层面上,仅出现明显语用迁移、非明显语用迁移和语用迁移过度,而四种类型的语用迁移全部出现在语篇层面。在词汇层面,发生非明显语用迁移的数量最多,明显语用迁移次之;在句法层面,发生语用迁移凹陷的数量最多,明显语用迁移次之;在语篇层面,发生语用迁移过度的数量最多,非明显语用迁移次之,而明显语用迁移最少。与口语语篇表达的结果不同,中国英语学习者在书面语篇中语用迁移过度的大量出现说明社会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在学习者使用目的语进行表达时具有深刻影响,即使已具备较高的语用能力水平,母语特有的文化烙印也会难以抹去。(3)无论在英语口语语篇表达还是书面语语篇表达上,中国英语学习者的语用能力与语用迁移的关系都呈倒U型。即从语用能力弱的到中等的学习者,随着语用能力的提高,语用迁移程度变大;从语用能力中等的到强的学习者,随着语用能力的提高,语用迁移程度变小。两者之间关系的动态呈现与外语学习者所具备的语用知识结构密切相关。本研究结论:中国英语学习者与英语本族语者在使用英语进行口语和书面语表达时存在显着差异,且与汉语本族语者极为相似,体现出语用迁移普遍存在于中国英语学习者的英语口语和书面语的表达中,汉、英两种语言系统和文化背景的差异是导致语用迁移发生的两大主要原因。本研究对外语教学有三点启示:一是应针对不同外语语用能力的学习者开展语用教学;二是在外语教学中应重视语言使用的基础性训练,注重语用语言知识应用的适切性训练,加强学习者的语言意识的培养;三是教学中应注重社会语用知识的渗透,使学习者了解母语和目的语社会文化之间的差异,从而加强学习者文化意识的培养,最终减少语用负迁移的影响,甚至避免语用失误的发生,提高外语学习者的语用能力。本研究从理论视角和研究方法两个方面进一步拓展了语用能力和语用迁移的研究,发现了中国英语学习者语用能力发展的一般性特征及路径,并从外语学习者的语用知识结构出发,深入分析了发生语用迁移的深层原因,对外语教学中语用能力培养有重要启示作用。最后应该指出,本研究仍存在某些局限,需要在未来的研究中加以克服和不断完善。

二、American Ways of Refusing Invitations(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American Ways of Refusing Invitations(论文提纲范文)

(1)网络时代美国创剧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第二节 文献综述
    第三节 研究对象
    第四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第一章 身份与阶层:美国创剧人群体的演变
    第一节 电视时代创剧人的身份界定(1928-1963)
        一、创剧人身份的探索:从发明家到电视人
        二、创剧人身份的确立:首席编剧与执行制片人
    第二节 电视时代创剧人的阶层分析(1964-1998)
        一、创剧人群体的形成:三大剧种创剧人群体
        二、创剧人阶层的出现:三大阶层创剧人分布
    第三节 网络时代创剧人的阶层突破(1999-2019)
        一、模型构建:多源异构数据下的第一阶层创剧人画像
        二、画像分析:从第一阶层创剧人到创剧人“职业群体”
第二章 他者与自我:网络时代创剧人文本的内容选择
    第一节 他者互文:临摹现实文本下的客观写实
        一、效仿现实生活:从真人真事中取材
        二、互文经典作品:从文学与影视中取材
    第二节 自我表现:“三重自我建构”下的主观抒情
        一、对“个体自我”的探寻
        二、对“关系自我”的定位
        三、对“集体自我”的认知
    第三节 紧密结合:创剧人文本内容层面的群体特征
        一、他者故事中自我的汇入
        二、自我镜像中他者的虚构
第三章 制作与创作:网络时代创剧人文本的表现形式
    第一节 制作范式:视听电影化与叙事文学性
        一、电影化影像策略:质感营造与“景观”制造
        二、文学性叙事策略:叙事结构与叙事线索
    第二节 创作风格:视听个性化与叙事风格化
        一、个性化的长镜头与蒙太奇
        二、风格化的“话语”建构
    第三节 高度统一:创剧人文本形式层面的群体特征
        一、制作范式中个性的凸显
        二、创作风格中成规的体现
第四章 互构与升华:群体特征两个维度的相互关系与共同作用
    第一节 相互关系:成规与个性的互构
        一、同源性:相近起源与发展
        二、同构性:相互建塑和形构
        三、共生性:互相依存与协作
    第二节 共同作用:多元且精彩的主题
        一、世界观的引导:个人信仰与哲学思辨
        二、人生观的认同:女性主义、反同性歧视和反种族歧视
        三、价值观的迎合:反英雄、非英雄与集体无意识
第五章 环境与心理:网络时代创剧人群体特征的成因
    第一节 外在环境之变:媒介场域架构下的特征成因
        一、网络时代媒介场域的架构变化
        二、媒介与受众博弈下的底层逻辑
    第二节 内在心理动因:“人类动机理论”下的特征成因
        一、自我求生:生活困难者的生理需要
        二、自我救赎:面临威胁者的安全需要
        三、自我倾诉:身份认同困惑者的归属需要与情感缺失者的情感需要
        四、自我证明:事业受挫者的尊重需要
        五、自我实现:美国创剧人的终极追求
结语
    第一节 从传播到效仿:美剧强大的影响力
    第二节 在分辨中学习:现状、启示与反思
附录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取得的成果
致谢

(2)对外汉语教学中拒绝语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依据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相关文献综述
        (一)汉语拒绝语的研究
        (二)拒绝语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相关研究
    四、研究方法
        (一)统计分析法
        (二)归纳法
        (三)问卷调查法
第二章 拒绝语的相关问题阐述
    一、理论基础
        (一)言语行为理论
        (二)面子理论
    二、使用原则
        (一)合作原则
        (二)礼貌原则
    三、汉语拒绝语概述
        (一)汉语拒绝语的含义
        (二)汉语拒绝语的特点
        (三)汉语拒绝语的表达方式及分类
        (四)影响汉语拒绝语使用的因素
第三章 对外汉语教材中拒绝语分布及选用情况的调查分析
    一、教材的选择
    二、教材中拒绝语的分布情况考察及分析
        (一)拒绝语的分布情况考察
        (二)拒绝语的分布情况分析
    三、教材中拒绝语的选用情况考察及分析
        (一)拒绝语的选用情况考察
        (二)拒绝语的选用情况分析
第四章 留学生使用拒绝语情况的调查分析
    一、留学生拒绝语的使用情况调查
        (一)调查对象
        (二)问卷设计与实施
    二、留学生拒绝语使用情况的统计与分析
        (一)调查对象基本情况的统计与分析
        (二)不同场景下留学生拒绝语使用情况的统计与分析
        (三)不同社会地位下留学生拒绝语使用情况的统计与分析
        (四)不同社会关系下留学生拒绝语使用情况的统计与分析
    三、留学生使用拒绝语时存在的问题
        (一)缺少必要的称呼用语
        (二)忽视社会地位和距离的不同
第五章 对外汉语中拒绝语教学与使用的建议
    一、对教材编写的建议
        (一)加强对拒绝功能句的考察
        (二)重视课文中拒绝话题的安排
        (三)设置针对性练习
    二、对教师教学的建议
        (一)重视拒绝语教学
        (二)提高拒绝语教学技巧
    三、对学生学习的建议
        (一)紧跟教师节奏
        (二)积累语言素材
        (三)主动进行交际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留学生汉语拒绝语使用情况调查问卷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4)汉越拒绝言语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理由
    二、拒绝言语行为研究现状综述
        (一)中国国内研究现状
        (二)越南研究现状
    三、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奥斯汀与赛尔的言语行为
        (二)利奇的礼貌原则
        (三)布朗与列文森的面子理论
        (四)格赖斯的合作原则
    四、研究意义
    五、研究内容
    六、研究方法
第一章 汉越拒绝言语行为概述
    第一节 汉越拒绝言语行为的界定
    第二节 汉越拒绝言语行为的分类
        一、直接拒绝与间接拒绝
        二、强烈拒绝与委婉拒绝
        三、诚意拒绝与虚假拒绝
    第三节 汉越拒绝言语行为的特征
        一、语篇结构特征
        二、表意特征
        三、行为特征
第二章 汉越拒绝言语行为策略对比分析
    第一节 汉语拒绝言语行为策略
        一、汉语直接拒绝策略
        二、汉语间接拒绝策略
    第二节 越南语拒绝言语行为策略
        一、越南语直接拒绝策略
        二、越南语间接拒绝策略
    第三节 汉越拒绝言语行为策略对比
        一、汉越直接拒绝策略对比
        二、汉越间接拒绝策略对比
第三章 汉越拒绝言语行为策略的影响因素对比
    第一节 社会地位对汉越拒绝策略的影响对比
        一、汉越具有一致性规律的拒绝策略
        二、汉越具有差异性规律的拒绝策略
    第二节 社会距离对汉越拒绝策略的影响对比
        一、汉越具有一致性规律的拒绝策略
        二、汉越具有差异性规律的拒绝策略
    第三节 性别差异对汉越拒绝策略的影响对比
        一、汉越具有一致性规律的拒绝策略
        二、汉越具有差异性规律的拒绝策略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5)销售洽谈类拒绝话语互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第二节 研究目的
    第三节 研究对象和语料说明
        一、研究对象
        二、语料的收集与处理
    第四节 研究方法
        一、文献理论分析法
        二、社会观察实录法
        三、数据统计分析法
    第五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六节 研究框架
第二章 相关文献综述
    第一节 国内外拒绝言语行为研究综述
        一、国内拒绝言语行为研究综述
        二、国外拒绝言语行为研究综述
    第二节 国内外商业洽谈话语研究综述
        一、国内商业洽谈话语研究
        二、国外商业洽谈话语研究
    第三节 从国内外研究中得出的结论
第三章 销售洽谈言语理论界说
    第一节 言语理论三重性问题
        一、传递信息
        二、传递情感
        三、传递人文关怀
        四、三重关系的错位问题
    第二节 销售言语中的等级问题
        一、控制与反控制
        二、主动与被动
        三、二者间的辩证关系
    第三节 销售言语中的节奏问题
        一、快与慢
        二、轻与重
        三、虚与实
        四、二者间的辩证关系
    第四节 销售言语中的目的问题
        一、买卖双方的利益最大化
        二、买卖双方的现实目的达成
        三、买卖双方的心理目的实现
第四章 销售洽谈拒绝言语行为的界定和分类
    第一节 销售洽谈言语行为概述
        一、销售洽谈言语行为的含义
        二、销售洽谈言语行为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 销售洽谈拒绝言语行为概述
        一、销售洽谈拒绝言语行为的内涵
        二、拒绝言语行为与否定
        三、销售洽谈拒绝言语行为的基本特征
    第三节 销售洽谈拒绝言语行为的分类
        一、直接拒绝言语行为
        二、间接拒绝言语行为
第五章 销售洽谈类互动话语分析原则
    第一节 关注话语实现的目的原则
        一、确认话语主体的目的
        二、重视目的结构的特点
    第二节 注重过程分析原则
        一、销售洽谈话语整体结构分析
        二、销售洽谈话语局部结构分析
    第三节 重视参与人分析原则
        一、参与人的互动关系
        二、参与人的相对地位
        三、参与人的性别
        四、参与人的年龄
第六章 销售洽谈拒绝言语行为话语实施的类别
    第一节 请求与拒绝
        一、直接拒绝
        二、间接拒绝
    第二节 建议与拒绝
        一、直接拒绝
        二、间接拒绝
    第三节 提供与拒绝
        一、直接拒绝
        二、间接拒绝
    第四节 诱导与拒绝
        一、直接拒绝
        二、间接拒绝
    第五节 邀请与拒绝
        一、直接拒绝
        二、间接拒绝
    第六节 答谢与拒绝
第七章 销售洽谈拒绝言语使用的策略
    第一节 销售洽谈拒绝言语行为的表层形式策略
        一、表层形式策略
        二、表层形式策略的表达方式
    第二节 销售洽谈拒绝言语行为的深层语用策略
        一、深层语用策略
        二、深层语用策略的表达方式
第八章 结语
    一、主要研究成果
    二、本研究的创新之处与局限
        (一)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二)本研究的局限
    三、未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 销售场景实录
后记

(6)体演文化教学法在马达加斯加初级口语课堂中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研究背景
    0.2 相关研究综述
        0.2.1 体演文化教学法在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0.2.2 体演文化教学法在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0.3 本文研究概况
        0.3.1 研究意义
        0.3.2 研究方法
        0.3.3 研究内容
        0.3.4 语料来源
1 体演文化教学法介绍
    1.1 体演文化教学法的界定
    1.2 体演文化教学法的理论来源
    1.3 体演文化教学法的要素构成
    1.4 体演文化教学法的课程模式
    1.5 体演文化教学法的教学策略
    1.6 体演文化教学法的评价标准
    1.7 体演文化教学法与其它教学法的区别
2 体演文化教学法在马达加斯加的教学实践
    2.1 体演文化教学法在马达加斯加教学实践的背景
        2.1.1 菲纳大学基本情况
        2.1.2 菲纳大学口语课教学现状
    2.2 体演文化教学法在马达加斯加教学实践的准备
        2.2.1 教学对象的分析
        2.2.2 教材的分析
        2.2.3 教学大纲的设计
    2.3 体演文化教学法在马达加斯加教学实践的设计
        2.3.1 体演文化教学法的教学步骤
        2.3.2 《今晚我们去看杂技吧》教学设计
    2.4 体演文化教学法在马达加斯加教学实践的实施
        2.4.1 阐释课(FACT)具体步骤
        2.4.2 演练课(ACT)具体步骤
3 体演文化教学法在马达加斯加教学实践评价报告
    3.1 学生成绩评价报告
        3.1.1 平时成绩报告
        3.1.2 结课考试成绩报告
    3.2 调查问卷评价报告
        3.2.1 菲纳大学二年级口语教学评价调研
        3.2.2 菲纳大学二年级口语课反馈分析
    3.3 个人访谈评价报告
        3.3.1 学生个人访谈分析
        3.3.2 老师个人访谈分析
4 体演文化教学法在马达加斯加的适用性分析和实施建议
    4.1 体演文化教学法在马达加斯加的适用性分析
        4.1.1 体演文化教学法本体优势
        4.1.2 马达加斯加学生特点
    4.2 体演文化教学法教学实践存在的问题
        4.2.1 教学环境问题
        4.2.2 教材问题
        4.2.3 课堂管理问题
    4.3 体演文化教学法教学实践的实施建议
        4.3.1 实行小班教学
        4.3.2 自编教材
        4.3.3 加强课堂评估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大二年级口语课考试转录
    附录2 关于马达加斯加菲纳大学二年级口语课调查问卷
    附录3 学生个人访谈问卷
    附录4 教师个人访谈问卷
致谢

(7)1947年莫斯科外长会议与中国的护权运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1947 年莫斯科外长会议及其对中国问题的争论
    1.1 外长会议机制的设立
    1.2 中国与外长会议
    1.3 莫斯科外长会议的召开及其对中国问题的争论
第二章 中国对外长会议讨论中国问题的反应及“护权运动”始末
    2.1 中国各界对外长会议讨论中国问题的反应
    2.2 “护权运动”始末及其影响
第三章 “护权运动”映射下的中国与主要大国关系
    3.1 中美关系
    3.2 中苏关系
    3.3 中英关系
    3.4 中法关系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8)九一八事变后顾维钧对日外交活动研究(1931-1937)(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依据及意义
    二、 研究综述
        (一) 史料类
        (二) 报刊类
        (三) 专着类
        (四) 学位论文
        (五) 期刊类
        (六) 国外资料
    三、 研究方法与创新
        (一) 研究方法
        (二) 研究创新
第一章 九一八事变前顾维钧的对日外交活动
    第一节 顾维钧生平概述
    第二节 九一八事变前顾维钧对日外交成果
        一、 20世纪初顾维钧的联美制日外交
        二、 20世纪20年代顾维钧对日修约外交
第二章 九一八事变后顾维钧的对日外交活动
    第一节 九一八事变后的中国与日本
        一、 被侵略的中国
        (一) 内外交困的政治环境
        (二) 合作发展经济
        (三) 全民一致的抗日救国思潮
        (四) 军事改良
        二、 以邻为壑,转嫁危机的日本
        (一) 逐步法西斯化的日本政坛
        (二) 亟待转嫁的经济危机
        (三) 法西斯思想蔓延全国,极端反华
        (四) 军部的独裁统治
    第二节 1931--1934年间顾维钧的对日外交活动
        一、 对日谈判与锦州中立
        二、 担任李顿调查团顾问
        三、 塘沽协定后,促成中国与国联的经济合作
    第三节 1937年后顾维钧的对日外交努力
        一、 争取中美英法苏联合遏制日本
        二、 在国联与九国公约会议中据理力争
        三、 在布鲁塞尔会议上为国辩护
第三章 顾维钧对日外交成果评价
    第一节 顾维钧对日外交积极作用
        一、 一定程度上抵制日本侵略
        二、 争取国家利益最大化
    第二节 顾维钧对日外交局限
        一、 “弱国”的外交困境
        二、 寄希望于外国“调停”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致谢

(9)中亚东干族留学生邀请类言语行为语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一)邀请类本体研究方面
        (二)邀请类跨文化对比方面
        (三)邀请类二语言得和教学方面
    第四节 研究问题和方法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理论基础及汉语邀请类言语行为的相关概念
    第一节 理论基础
        一、言语行为理论
        二、会话含义与礼貌原则
        三、会话分析理论
    第二节 邀请类言语行为的含义
    第三节 语料收集
    第四节 邀请类言语行为的话轮模式
        一、单邻对模式
        二、多邻对模式
        三、话轮结构
    第五节 邀请话语功能的策略类型分析
        一、起始邀请语
        二、辅助邀请语
        三、核心邀请语
        四、邀请回应语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东干族留学生邀请类言语行为的调查分析
    第一节 调查目的及问卷设计
        一、调查方法
        二、问卷形式、内容及问题来源
        三、问卷被试介绍
    第二节 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起始邀请语运用情况统计分析
        二、辅助邀请语运用情况统计分析
        三、核心邀请语运用情况统计分析
        四、邀请回应语使用情况统计分析
        (一)关于邀请回应态度的分析
        (二)关于邀请回应语策略的分析
        (三)关于对非真诚邀请的回应分析
        五、影响邀请类言语行为使用的因素分析
        (一)角色关系与邀请策略统计分析
        (二)人际关系与邀请回应策略统计分析
        (三)其他因素分析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教学建议与分析
    第一节 对教材的分析及建议
        一、《发展汉语》口语教材中邀请类言语行为分布情况统计
        (一)话轮结构方面
        (二)策略类型方面
        二、对《发展汉语》口语教材的建议
    第二节 对教学的建议
        一、对对外汉语教师的建议
        二、对第二语言学习者的建议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 关于汉语邀请类言语行为的调查问卷
附录二 常见转写符号的意义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10)双语理论下的中国英语学习者语用能力与语用迁移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问题
    1.4 研究意义
    1.5 本论文的结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语用能力概念的界定
        2.1.1 语用能力的语言观
        2.1.2 语用能力的交际观
        2.1.3 语用能力的语用观
        2.1.4 语用能力的认知观
    2.2 外语学习中的语用能力研究
        2.2.1 二语习得研究中的语用能力
        2.2.2 中介语研究中的语用能力
        2.2.3 外语学习者语用能力的发展与评估
    2.3 外语学习者的语用迁移研究
        2.3.1 语用迁移的理论研究
        2.3.2 语用迁移的实证研究
    2.4 先行语用能力及语用迁移研究的缺欠
        2.4.1 西方本族语者语用能力概念界定的局限性
        2.4.2 外语学习环境下语用能力研究的不足
        2.4.3 先行语用迁移研究的缺欠
        2.4.4 外语语用能力与语用迁移关系研究的必要性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理论分析框架
    3.1 双语理论视域下外语学习者的语用能力
        3.1.1 双语理论中的中介语语言能力
        3.1.2 双语语言概念系统
        3.1.3 双语者语用能力的概念社会化过程
    3.2 双语理论视域下外语学习者的语用迁移
    3.3 外语学习者的语用能力分析框架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研究方法
    4.1 语料收集
        4.1.1 英语本族语者语料库
        4.1.2 中国英语学习者语料库
        4.1.3 汉语本族语者语料库
    4.2 研究过程
    4.3 数据描述
        4.3.1 英语本族语者语料数据描述
        4.3.2 中国英语学习者语料数据描述
        4.3.3 汉语本族语者语料数据描述
        4.3.4 口语语料库的数据合并描述
        4.3.5 书面语语料库的数据合并描述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果分析
    5.1 中国英语学习者在英语口语语篇表达中的语用迁移
        5.1.1 中国英语学习者语义程式使用上的语用迁移类型及特点
        5.1.2 中国英语学习者语篇表达内容上的语用迁移类型及特点
    5.2 中国英语学习者在英语书面语语篇表达中的语用迁移
        5.2.1 中国英语学习者在词汇层面语用迁移类型及特点
        5.2.2 中国英语学习者在句法层面语用迁移类型及特点
        5.2.3 中国英语学习者在语篇层面语用迁移类型及特点
    5.3 中国英语学习者口语语用能力与语用迁移的关系
        5.3.1 中国英语学习者口语语用能力与语义程式使用上语用迁移的关系
        5.3.2 中国英语学习者口语语用能力与语篇表达内容上语用迁移的关系
        5.3.3 小结
    5.4 中国英语学习者书面语语用能力与语用迁移的关系
        5.4.1 中国英语学习者书面语语用能力与词汇层面语用迁移的关系
        5.4.2 中国英语学习者书面语语用能力与句法层面语用迁移的关系
        5.4.3 中国英语学习者书面语语用能力与语篇层面语用迁移的关系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讨论
    6.1 中国英语学习者语用知识结构与语用迁移
        6.1.1 共同语用知识与语用正迁移
        6.1.2 协同语用知识与语用正、负迁移
        6.1.3 特定语用知识与语用负迁移
    6.2 中国英语学习者语用能力发展路径及原因
        6.2.1 中国英语学习者不同语用能力发展阶段语用迁移的表现
        6.2.2 中国英语学习者语用能力与语用迁移关系的成因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
    7.1 研究发现
    7.2 研究启示
    7.3 本研究的局限性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四、American Ways of Refusing Invitations(论文参考文献)

  • [1]网络时代美国创剧人研究[D]. 尤达.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2)
  • [2]对外汉语教学中拒绝语的调查研究[D]. 王雨微.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3]对外汉语口语教材拒绝言语行为研究[D]. 孜那提·阿丁. 新疆师范大学, 2021
  • [4]汉越拒绝言语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对比研究[D]. 刘淑慧(Luu Thuc Hue). 大连外国语大学, 2021(12)
  • [5]销售洽谈类拒绝话语互动研究[D]. 刘冬雪.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7)
  • [6]体演文化教学法在马达加斯加初级口语课堂中的实践研究[D]. 刘琦. 江西师范大学, 2020(11)
  • [7]1947年莫斯科外长会议与中国的护权运动研究[D]. 袁明杰. 山西大学, 2020(02)
  • [8]九一八事变后顾维钧对日外交活动研究(1931-1937)[D]. 王迎. 齐齐哈尔大学, 2020(02)
  • [9]中亚东干族留学生邀请类言语行为语用研究[D]. 赵晓蕊.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10]双语理论下的中国英语学习者语用能力与语用迁移关系研究[D]. 戴沅芳.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4)

标签:;  ;  ;  ;  

美国拒绝邀请的方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