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外商直接投资与技术进步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谭燕[1](2021)在《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环境污染的影响研究 ——基于空间杜宾模型的分析》文中认为
韩科振[2](2021)在《国际研发资本技术溢出对绿色技术进步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人类与生存环境之间错综复杂的依存关系和反馈关系,具有很强的时空特性。环境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投入要素,解决好了环境问题实际上就是解决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问题。2019年1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历次会议明确强调“绿色技术创新是绿色发展的重要动力,是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绿色发展就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战略举措,绿色经济是实现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保障。绿色经济发展离不开绿色技术进步,绿色技术进步必须依靠技术创新支撑,绿色技术创新是确保绿色发展战略的关键所在。支持技术创新的共性的基本要素是人力资本和研发支出(R&D),特别是研发资本的积累。面对绿色经济这个当今全球共同性的主题,中国在更加开放的过程中,除了要充分利用本国资本不断自主创新和强化内部的研发技术积累外外,还要更加有效的利用国际研发资本,通过对外直接投资(OFDI)逆向技术溢出、外商直接投资(FDI)和进口的产业集聚效应等引发的竞争效应和技术扩散效应,促进我国绿色技术进步,提高资源资源利用效率,减轻环境对人类生存带来的压力,与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共享绿色生态的经济发展模式,这是需要深思的课题。绿色技术进步是推动绿色发展的核心所在。如何推动绿色技术进步已成为学术界和实业界的重点研究领域,纵观现有研究,推动一国绿色技术进步的因素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国内的自主创新和通过国际研发资本技术溢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的重要保障在于研发投入,而国际研发资本技术溢出可借助或依靠对外直接投资(OFDI)、外商直接投资(FDI)以及进口等渠道实现。不过,相关研究基本上是沿着自主创新和国际研发资本技术溢出对绿色技术进步影响的两种不同途径展开的,尚鲜有将自主创新与国际研发资本技术溢出统一在同一框架下的研究,特别是实证研究。伴随我国的进一步对外开放和“走出去”战略的实施,我国企业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外商直接投资和进口渠道的国际研发资本技术溢出是否能够显着促进企业的绿色技术创新和绿色技术进步,推动我国绿色技术进步?尤其是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存量和流量均处于全球前列;还有,国际研发资本技术溢出的推动作用是否受到其它因素的影响?如本国的自主创新和先进技术的吸收能力与国际研发资本技术溢出的协同,对这些问题加以研究,不仅事关如何有效提高我国绿色技术进步,而且与我国绿色发展密切相关,进而关系到我国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因而,本文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此,本文以“国际研发资本技术溢出影响绿色技术进步的作用机制”为核心,首先在理论上演绎国际研发资本技术溢出对绿色技术进步的影响,分析在政府要求绿色创新和企业自主绿色创新的双重约束下,国际研发资本技术溢出对对企业、区域、国家三个层面的绿色技术进步提升的内在机理,并提出了对应假设。然后针对中国绿色技术进步的现实情况,从微观层面的企业到宏观层面的国家,以不同视角实证研究国际研发资本溢出对绿色技术进步的影响。中国绿色技术进步的考察主要从企业层面、制造业行业层面、区域层面以及国家层面进行测度。国际研发资本技术溢出主要通过国际研发投入、跨国技术转移、外商直接投资(FDI)、对外直接投资(OFDI)和进口贸易渠道,产生直接和间接的扩散或溢出,影响绿色技术进步。本文共设九个章节,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导论,由第1章构成;第二部分是理论基础和影响机制的理论分析,包括第2章的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及第3章的影响机制分析;第三部分是实证检验和分析,包括第4章、第5章、第6章、第7章和第8章;第四部分为总结与研究展望,由第9章构成。第1章描述本文研究主题的相关背景,据此提出研究问题,并阐述该选题的意义,梳理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界定研究对象的概念,指出本文的创新点。第2章梳理本文的理论基础与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文献。本章主要梳理与国际研发资本技术溢出和绿色技术进步相关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国际研发资本技术溢出理论、绿色经济理论和技术创新理论,了解和掌握国际研发资本技术溢出对绿色技术进步的研究动态。第3章从理论分析国际研发资本对绿色技术进步的影响机制。重点分析OFDI、FDI和进口渠道对绿色技术进步的影响机制,尤其是分析了OFDI对绿色技术进步的内在机制。第4章是基于微观视角下的国际研发资本技术溢出对企业绿色技术进步影响的实证研究,并从企业特质层面深入分析企业绿色技术进步受国际研发资本技术溢出影响的异同。第5章是从制造业的行业异质性的视角实证分析国际研发资本技术溢出对绿色技术进步的影响,因为制造业是推进绿色技术创新的主导产业,在影响绿色技术进步中占有主导地位。第6章是国际研发资本溢出对区域绿色技术进步的影响的实证研究。同时,探讨技术吸收能力下的国际研发资本技术进步对区域绿色技术创新的门限效应,实证分析自主创新和OFDI逆向技术对区域绿色技术创新的综合影响。第7章是第6章的延伸,实证研究国际研发资本技术溢出对区域绿色技术进步的影响的空间溢出效应,探讨绿色技术进步在区域间的相互影响,还有国际研发资本技术溢出在区域间对绿色技术进步的影响。第8章是从国家层面实证研究国际研发资本技术溢出对一国绿色技术进步的影响。第9章是总结部分。本章整合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的结论,按照本文的逻辑脉络,归纳提炼研究结论,提出政府决策和企业应对两方面的相关建议,还有未来研究展望。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本文认为国际研发资本技术溢出对绿色技术进步有显着影响,主要有以下结论。从微观层面看,国际研发资本技术溢出显着地促进了企业绿色技术进步,国际研发资本是推动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动因之一。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能够通过逆向技术溢出促进企业绿色技术水平提升,企业通过引入外资和进口贸易也能显着提升企业的绿色技术水平,不过,进口贸易所获得的国际研发资本技术溢出对绿色技术进步的推动作用相对有限。国际研发资本技术溢出对企业绿色技术进步的影响存在显着的企业异质性特征。相较于渐进性绿色技术进步,对突破性绿色技术进步的影响OFDI的逆向技术溢出要强,FDI和进口渠道的技术溢出相对较弱。从制造业及行业层面看,国际研发资本技术溢出对制造业行业绿色技术进步具有显着的促进作用。OFDI、FDI和进口贸易获得的国际研发资本都有助于提升制造业的绿色技术水平,但进口贸易的效应相对较弱。国际研发资本技术溢出对制造业绿色技术进步的影响存在企业异质性,对于劳动密集型行业而言,相较于OFDI对绿色技术进步的积极影响,FDI以及进口贸易的影响要更为显着,而对于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行业而言,OFDI的绿色技术水平提升作用更为明显。对于渐进性绿色技术进步而言,制造业通过引入外资以及进口贸易所带来的技术溢出的推动作用较大,OFDI的促进效应相对较小,对于突破性绿色技术进步而言,OFDI的促进效果更为显着,FDI的影响相对较弱,进口贸易的影响在统计上不显着。从区域角度看,国际研发资本对区域绿色技术进步有显着的提升效果。OFDI技术溢出是我国绿色技术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OFDI技术溢出对绿色技术进步的促进效应受到国内自主创新能力以及人力资本水平的影响,自主创新能力越强,人力资本水平越高的区域,OFDI技术溢出对绿色技术进步的提升作用越强。相邻地区的环境规制越强、研发投入越多、人力资本越丰富,对本地区绿色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越有效果。我国绿色技术进步存在显着的空间溢出效应,相邻地区的绿色技术进步对本地区的绿色技术进步具有积极(positive)推动作用。回顾本文研究方法与结果,主要有以下四点创新。第一,有机结合国内自主创新和国际研发资本技术溢出,构成国际研发资本技术溢出对我国绿色技术进步的影响的分析框架。对国际研发投入、跨国技术转移、FDI、OFDI和进口贸易多个溢出渠道,从微观到宏观,从行业到产业,在理论和实证上分析了这些渠道产生的技术溢出效应对绿色技术进步的影响。相关研究文献关于国际研发资本技术溢出的渠道缺乏一定的系统性,大多数研究国际研发资本溢出渠道其中之一或其中的一部分,同时,鲜有将国内自主创新纳入一个整体分析范畴的研究。结论显示国际研发资本技术溢出对我国绿色技术水平的提升有显着地促进作用,特别是OFDI对绿色技术进步的影响的敏感性受国内自主研发水平的影响,国内自主研发水平越高,OFDI对绿色技术进步的影响程度越强。第二,对绿色技术水平划分更加细化,拓展了国际研发资本技术溢出渠道并重新测度了各种渠道的技术溢出,多维度分析了企业不同异质性特征的国际研发资本技术溢出对绿色技术进步影响的影响,使得分析更加有针对性,结果精准可靠。将绿色技术创新区分为渐进性绿色技术创新和突破性绿色技术创新,还有,将绿色技术创新效率、绿色技术进步指数、绿色发展指数等纳入到统一分析框架。对企业异质性下的国际研发资本技术溢出对绿色技术水平的影响考虑了企业的所有制、企业所属产业或行业、生产率、融资约束、所在区域。第三,国际研发资本技术溢出对绿色技术进步的影响既存在门限效应也存在空间溢出效应。绿色区域绿色技术进步的门限效应的存在与国内自主创新能力和人力资本的吸收能力有关联。本文系统分析了国内自主创新能力以及人力资本水平对国际研发资本技术溢出对渐进性绿色技术创新和突破性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效应,认为出存在门限效应,具有非对称的影响特征。区域间的绿色技术进步相互影响,一个区域的国际研发资本技术溢出对其它区域的绿色技术进步也有显着影响,存在空间的相互依赖性,具有空间溢出效应。第四,采用多种方法测度绿色技术水平和多种实证分析方法研究了国际研发资本技术溢出对绿色技术进步的影响路径和程度。对绿色技术进步指数的测度采用“让数据说话”的非参数估计方法,运用SBM和Luenberger生产率指数进行测度,该测度方法得到的绿色技术进步指数更加精确;采用面板数据模型、面板门限模型和空间面板模型等多种,实证分析了国际研发资本技术溢出对绿色技术进步的影响,并且进行了稳健性检验,得到并探究了一些具有新颖性和可比性的实证结论,为更加深化开放的精准施策提供了一些可行的决策依据。
王鹏程[3](2021)在《中国FDI的生产率溢出效应 ——基于市级空间面板数据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在世界范围内,中国已成为外商直接投资(FDI)的主要流入地之一,外商投资企业目前在中国经济中具有重要地位,是中国经济增长、固定资产投资、税收和利润增长、技术进步的关键力量。然而,由于地理位置、资源禀赋、政策偏向等因素的影响,各个区域间、区域内的城市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外商直接投资流入额都非常不平衡。在这一背景下,摸清外商直接投资溢出效应背后的机制,为欠发达城市吸收外资溢出从而帮助提升生产率、促进经济发展指明方向,成为当前亟需研究的重要课题。外商直接投资的溢出效应一直以来是国际投资与跨国公司领域内的研究热点,其存在性已经被许多文献所证明,多数研究发现外商直接投资对本土企业生产率具有正的溢出效应,但这些研究大多仅关注到外商直接投资的行业内、行业间以及地区内的溢出效应,而忽略了地区间溢出效应。这种忽略一方面影响计量估计的准确性,另一方面限制了此类研究对于国家区域战略及地方政府特别是欠发达地区政府经济发展政策制定的参考价值。本文采用空间计量方法研究外商直接投资的地区内和地区间的溢出效应,从而补足当前这一领域的研究空白。同时,本文通过对外商直接投资溢出渠道进行分析,提出可能影响地区间溢出的因素,并进行实证检验。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第一,一个城市的全要素生产率会随着其自身以及周边城市外商直接投资的增加而提高,表明外商直接投资的溢出效应具有显着的空间效应。系数结果表明,如果不考虑外商直接投资的空间溢出效应,将显着低估外商直接投资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第二,通过将城市的全要素生产率分解为技术进步和效率改进两项并分别进行回归,发现外商直接投资主要是通过促进东道国本土企业的技术进步而非效率改进来提升东道国生产率的。第三,本文通过构建地理距离结合经济水平差异和地理距离结合文化差异的空间权重矩阵,发现在考虑城市间经济水平差异后,模型的拟合程度更好,反映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小的城市间溢出效应更为显着;纳入文化差异对模型的拟合程度没有提升,反映城市间文化差异可能对溢出效应的影响可能较小。
王伟杰[4](2021)在《FDI对我国高技术产业出口复杂度影响研究》文中提出高技术产业是促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领域,其发展状况也是衡量一国制造业发展水平重要依据。我国高技术产业出口量已位居世界前列,但出口质量相比数量仍处于较低水平。FDI一直被称作最具活力的要素,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打开国门,吸收外来资本,已成为全球第二大外资流入国,我国的外资流入量与高技术产业出口量均获得了较大提升。本文对我国利用外资及高技术产业利用外资的现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的外资流入整体数量提升较大,但各区域各行业利用外资发展不均衡,外资来源国主要以亚洲国家或地区。本文通过借鉴前人测算出口复杂度的模型对我国各省市高技术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各行业的出口复杂度分别进行测算,结果表明:我国各省市间高技术产业出口复杂度差距较明显,东部地区优势明显,但这一差距呈现逐步缩小的态势,各行业出口复杂度差距也明显,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和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出口复杂度较高,而医药制造业和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的出口复杂度较低,但增长速度却成相反态势。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全面分析了FDI和其他相关因素对高技术产业出口复杂度的影响机制。并建立我国29个省市2009-2016年的面板数据模型,全样本,分地区测算了FDI及其他潜在变量对高技术产业出口复杂度的提升作用。研究表明,FDI对高技术产业的出口复杂度具有显着提升作用,此外,人力资本、物质基础、金融发展、技术创新、对外开放等对出口复杂度的提升也具有显着作用,FDI对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的高技术产业出口复杂度均有提升作用,但对各区域的提升效果存在差异,对东部地区高技术产业出口复杂度的提升高于西部地区高于中部地区。为了促进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出口复杂度提升提出如下建议:FDI方面,提高对FDI的利用效率、培育良好的外商投资环境、促进FDI结构合理化;其他方面建议:加强高技术人才培育,提升人力资本、完善优化基础设施建设、建立稳健的金融体系、加强创新要素投入,坚持对外开放,加强地区对外交流合作。论文的创新之处有:将国家层面测算出口复杂度的方法运用到中国各省市的高技术产业出口复杂度测算上,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系统、全面地分析外商直接投资对高技术产业出口复杂度的影响。
黄焘[5](2021)在《技术进步对隐含碳污染贸易条件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全球贸易不断向纵深发展,以及与贸易相关的环境问题日益凸显,环境与贸易相关问题研究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本文采取隐含碳污染贸易条件(Embodied Carbon Pollution Terms of Trade,PTTec)指标作为衡量贸易过程中的环境代价(PTTec越大,对环境越不利),界定了影响技术进步的四种途径:本地自主研发活动、外商直接投资、进口和出口;探讨了影响PTTec的技术进步渠道,以及这些渠道影响PTTec的内在机制。本文从技术溢出效应的角度综合分析了本地自主研发活动、外商直接投资、进口和出口对一国总体PTTec的影响。该研究是本土创新和国内外技术获取对PTTec影响的初步尝试,得出的结论对包括部分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的41国都具有普遍适用性。该研究结论将为41国制定有效的经济发展政策和绿色可持续的能源环境政策提供理论依据和政策参考。许多学者认为贸易与技术进步、技术进步与环境之间存在着影响机制。经济增长理论认为一国技术的获取有两种渠道,即国内研发投入和贸易交流。国内研发投入通过当地研发活动实现技术的进步;贸易交流通过进出口和外商直接投资三种途径产生技术溢出效应和出口学习效应,推动技术的进步。同时,新要素禀赋论和波特假说认为技术进步对环境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本文研究认为,技术进步在四种技术溢出直接渠道,以及产业结构、城镇化率和经济增长三种间接渠道下,通过提高生产效率和能源使用率影响碳排放强度,进而影响PTTec。研发强度和人类发展指数会影响一国的技术吸收能力,进口技术溢出效应、出口技术溢出效应和外商直接投资技术溢出效应在不同的技术吸收能力水平下产生不同的影响。本文为了数据的可获得性,选取41国为研究对象,采用基于增加值的多区域投入产出法,利用WIOD数据库中的涉及56个部门的投入产出表和CO2环境账户表,以国外最终需求为导向,测算了2000—2014年41个国家或地区的PTTec。同时,通过CH-LP模型量化了四种技术溢出直接渠道。本文采用线性回归模型分析了影响技术进步的不同渠道对PTTec的影响,以及采用门槛回归模型分析了不同技术吸收能力下三种技术进步渠道对PTTec的影响。线性回归结果显示,进口和本地自主研发技术溢出对PTTec具有负面影响,出口技术溢出对PTTec具有正面影响。FDI技术溢出效应不明显。城镇化和工业结构对PTTec具有正面影响。此外,四种技术溢出效应在各国具有明显的差异性,本文进行异质性分析发现四种技术溢出效应受一国环境规制强度、人均GDP影响很大。当一国环境规制水平较低时,出口技术溢出对PTTec具有正面影响,而进口技术溢出对PTTec具有负面影响。本土自主研发技术溢出效应和城镇化带来的效应不明显,而工业结构对PTTec具有正面影响。当一国环境规制水平高时,进口技术溢出对PTTec的负面影响得到加强。出口技术溢出效应由正面影响转为负面影响。本地自主研发技术溢出对PTTec具有负面影响。而工业结构对PTTec的正面影响受到削弱。当一国人均GDP水平低时,进口技术溢出对PTTec具有负面影响,工业结构对PTTec具有正面影响。而其他技术溢出效应对PTTec的影响均不明显。当一国人均GDP水平较高时,进口技术溢出和本土自主研发活动技术溢出对PTTec具有负面影响。同时,不断提高的城镇化和工业化对PTTec的正面影响受到削弱。门槛回归结果表明,随着本地自主研发强度的提高,其对进口技术溢出效应和出口技术溢出效应具有显着的促进作用,即研发强度的提高加强了进口技术溢出对PTTec的负面影响,加强了出口技术溢出对PTTec的正面影响。当人类发展指数较低时,以出口和外商直接投资带来的技术溢出对PTTec具有正面影响,进口技术溢出对PTTec具有负面影响。随着人类发展指数的提高,一国技术吸收能力逐渐增强,加强了进口技术溢出对PTTec的负面影响,削弱了出口技术溢出对PTTec的正面影响,外商直接投资效应由正面影响转为负面影响。本文根据以上结论,提出四点建议:一要加大对贸易进出口的环境管理力度;二是加大外商直接投资过程中对绿色技术的引进力度;三是完善环境监管体系,提高政府环境规制能力;四是提高人类发展指数,促进低碳清洁技术创新。
荣婧[6](2021)在《中国工业绿色效率评价及提升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绿色是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推动绿色发展是提升我国工业竞争力的必然途径。工业绿色效率的有效提高是实现工业绿色发展的重要方式,是工业绿色发展的动力源泉,未来提升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在于提升绿色效率。但是,现阶段我国工业经济增长仍以消耗大量能源和牺牲环境为代价,存在高能耗、高排放特征,工业绿色效率整体不高。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劳动、资本、能源等生产要素经济产出和污染减排能力在削弱,尚未实现效率的最大化,工业绿色效率提高面临较大困境。基于此,以工业绿色效率为研究对象,依据扩展的索洛模型厘清工业绿色效率与工业绿色发展之间的关系,并系统梳理工业绿色效率影响因素及层级结构,分析影响路径及驱动机理;运用EBM模型评估工业绿色效率,分析我国工业绿色效率的区域和行业分布特征;运用核密度方法解析工业绿色效率收敛特征,并运用马尔科夫链研究动态演进规律;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和动态面板模型分析工业绿色效率区域异质性影响因素和行业异质性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运用系统动力学进行仿真模拟,研究工业绿色效率提升路径。研究结论显示:(1)2005-2016年间,工业绿色效率值由0.322上升至0.659,整体上呈不断增加的发展趋势。区域分布来看,大体上以黑河和腾冲为线,工业绿色效率水平由东向西呈逐级递减的趋势,具有一定的区域差异和空间集聚性;行业分布来看,技术-资本密集型行业工业绿色效率较高,劳动-资源密集型行业工业绿色效率较低,行业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2)工业绿色效率动态演进分析结果显示,区域来看,各地区工业绿色效率的分布在2005年呈明显“双峰”状,2016年各地区的双峰特征慢慢消失,各省工业绿色效率水平在不断提高,地区间工业绿色效率低水平和高水平差距逐渐扩大;我国工业绿色效率水平转移体现出来一定的空间依赖性,工业绿色效率较高水平邻域对周围省市的工业绿色效率具有一定带动作用,水平较低的邻域则有一定消极作用;处于低水平的省市更容易陷入低水平马太效应;高水平省市间相邻更容易呈趋同效应。行业来看,2005-2016年间,我国整体各行业工业绿色效率水平存在一定程度地提高,部分行业提升速度领先于其他行业;技术-资本密集型行业具有更强的自我锁定效应,劳动-资源密集型行业的自我锁定效应相对较低,而且资源密集型行业提升效应不足。(3)工业绿色效率的区域差异影响因素中,工业企业规模扩大、人力资本、环境规制因素可以显着驱动区域工业绿色效率水平提高,行业结构、外商直接投资等因素显着抑制区域工业绿色效率水平发展。区域整体空间溢出效应结果显示:对邻省工业绿色效率产生正向溢出效应的有工业企业规模和研发投入因素;对邻省工业绿色效率产生负向溢出效应的有行业结构、人力资本、环境规制与外商直接投资因素;对邻省工业绿色效率空间溢出效应不显着的有能源结构和所有制结构因素,能源结构的空间溢出效应为正。(4)工业绿色效率行业差异影响因素中,工业企业规模可以显着推动资源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行业工业绿色效率水平。所有制结构抑制了技术密集型工业绿色效率水平提升,但促进了劳动密集型工业绿色效率水平。人力资本即期显着推动了资本密集型行业工业绿色效率水平,但是滞后一期显着抑制了其发展,对资源密集型行业的滞后一期影响也显着为负,其他影响不显着。环境规制对技术密集型行业工业绿色效率起到显着的推动作用,而且存在非线性影响,但显着抑制了资源密集型行业工业绿色效率,对其他行业影响均不显着。外商直接投资显着抑制了资源密集型行业工业绿色效率发展。研发投入当期显着抑制了资本密集型行业工业绿色效率水平,滞后一期后起到了促进作用。(5)基于系统动力学工业绿色效率路径分析结论表明,从工业绿色增加值角度和工业增加值来看,创新-结构-环保驱动路径是最优路径,该模式兼顾了经济、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协调发展,既保证了工业经济高速增长,又可以有效从源头和末端对工业三废污染进行控制,降低工业污染带来的经济损失,有助于帮助工业增长方式由规模、速度、粗放型增长,向绿色效率、环保、集约型增长转变。从保护资源环境的角度看,创新-环保驱动路径的工业污染经济损失模拟值最小,是最佳路径,说明与创新-结构-环保协同路径相比,资本深化一定程度上会提高污染带来的经济损失。综上,本文从系统论出发,将EBM模型、核密度方法、马尔科夫链、动态面板空间杜宾模型、动态面板模型和系统动力学进行方法集成,在解析工业绿色效率区域异质性和行业异质性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有机整合工业绿色效率的环境规制、技术、结构等各项影响因素,并将线性规划维度扩展为涵盖人口、社会、工业经济、资源与环境多维度的工业绿色效率系统,运用系统动力学模型对八种情景模式下工业绿色效率进行仿真模拟与预测,定量解析工业绿色效率提升路径,识别最优路径。研究成果可为我国工业绿色效率提升提供技术支撑。
赵永斌[7](2021)在《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与效益研究(1978-2018)》文中研究指明利用外资是中国对外开放的关键内容,也是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重要动力。改革开放以来,外资首先弥补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双缺口”,发挥了经济增长“催化剂”的作用,然后通过产业关联产生投资带动和乘数效应,间接推动了中国经济增长。此间,外资通过技术和管理溢出、出口促进、就业吸纳和竞争效应等机制,直接或间接提升了中国经济发展质量,带来诸多效益。目前,中国已经从政策型开放进入制度型开放的新阶段,从重点区域开放进入全方位开放的新格局,在利用外资方面,进入了以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落实准入后国民待遇的投资自由化、便利化阶段。在此背景下,内陆地区引进外资,提升利用外资效益,对于支撑全方位开放新格局具有重要意义。山西省作为连接东西,贯通南北的中部省份,经济外向度较低,发展水平不高,如不加强引进外资,提高利用外资效益和经济开放度,势必造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的中部“梗阻”。目前,山西省利用外资存在三方面的挑战:一是逆全球化抬头、其他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引资竞争等因素,导致来晋投资流量有减少的风险;二是中国长期对外开放政策的区域异质性,使山西省在新时代利用外资面临“马太效应”;三是外商投资的资源型经济路径依赖可能降低利用外资的效益。在上述背景下,如何在新形势下加强利用外资,提升综合效益,变“马太效应”为“后发优势”,成为山西省推动制度型开放,支撑中国全方位开放新格局需要解答的重大命题。而解答此命题,必须首先梳理利用外资的变迁历程、总结规律、评价效益并剖析影响因素,据此提出针对性强的政策建议,才能鉴往知来,解答上述命题。目前,全国层面对内陆资源型地区利用外资变迁与效益的研究比较少,已有的关于山西省利用外资效益的研究,也因缺乏对史实的把握而解释力不足。山西省作为内陆资源型地区,内陆区位特征和资源型经济特征决定了其在利用外资上具有独特的逻辑和规律。从这两个特征出发,研究山西省利用外资的变迁与效益问题,具有典型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基于此,本文对改革开放以来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与效益问题进行了研究。首先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参照利用外资史上的标志性事件、山西省利用外资的阶段性主导因素等,将研究时段分为1978-1991年(内陆区位约束下的小规模探索阶段)、1992-2001年(内陆与资源型特征主导易位下的高速流入阶段)、2002-2012年(资源型经济优势强化与服务业快速引资阶段)、2013-2018年(资源型经济转型与内陆开放型经济建设双主导的高质量导向引资阶段)四个阶段。其次采用史料实证分析、规范分析、历史制度分析和归纳演绎等分析方法,对每个阶段利用外资变迁的事实和规律进行梳理总结,评价利用外资的综合效益并剖析其影响因素。最后,结合山西省当下利用外资的内外部环境,提出政策建议,以鉴未来。本文主要研究结论和观点如下:一、关于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的事实梳理改革开放以来,山西省利用外资的总体规模较小,但呈现上升趋势,到现阶段已经与其经济规模相适应。外商直接投资自2006年之后成为主要投资方式。港澳台资项目比例始终占有绝对优势;欧美澳等发达国家投资份额先增后减,但高于全国水平。影响外资来源国别结构的主要因素是金融危机、地缘经济等。在投资方式上,外商独资企业比例持续低于全国,营商环境差、交易成本高和资源型行业股权比例限制使然。外商投资行业上,入世之前以工业为主,入世后服务业逐步增加,工业内部“煤焦冶电”等传统领域投资比例经历了“增-减-增”的过程。外商投资区域上,省会太原引资居多,但投资区域协调性逐渐增加,开发区、综改区等渐成主要载体。二、关于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的规律总结(1)资源禀赋是山西省吸引外商投资的独特条件,也是导致山西省引资特征、使用效益与全国不同的根源,直到现阶段,该条件仍是吸引外商来晋投资的主要因素。(2)内陆特征与资源型经济特征在引资主导地位上彼此制衡。内陆特征下,交通成本约束形成了高附加值、非运输成本敏感型引资偏好,而资源型经济发展形成了初级资源产品(低附加值、高运输成本)引资偏好。交通条件改善的情况下,后者在“资源诅咒”下取得引资主导地位,倾向于降低外资效益,需要政策予以引导和规制。(3)围绕资源型经济的两面(加强优势、补齐短板)不断调整,是山西省利用外资40年政策变迁的主线,导致利用外资的出发点过度聚焦于资源型经济,而忽视其综合效益的释放。(4)外商选择何种方式在晋投资,是其竞争优势内部化成本和经营收益权衡的结果,也是反映山西省市场化程度和营商环境优劣的指标。(5)资本增殖的本性决定了无论是直接外资还是间接外资,盈利性都是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借用外国贷款用途的盈利性不应被公益性完全覆盖。三、关于山西省利用外资效益的表现改革开放以来,山西省利用外资的综合效益总体上升,港澳台资的综合效益高于其他外资,主要是在创新和协调两方面具有优势,其他外资则在共享效益上更胜一筹。到现阶段,创新效益和绿色效益是利用外资亟待提升的两个方面。四、关于影响山西省利用外资效益的因素分析(1)山西省产业结构单一、产业链长度不足、创新吸收能力较低,不利于吸收外资的创新溢出;合资企业管理“国内化”降低了外资管理经验的溢出。(2)鼓励外商投资于“煤焦冶电”等资源型、高退出门槛的行业,降低了外资在晋的协调效益,而且这种降低是持续性的。(3)投资行业高碳化和低环境规制,降低外商投资的绿色效益。(4)资源型经济下,资源收益追逐型外资挤出外向型外资;汇率缺口消失下,创汇动机减弱,引进外资的外向度降低,影响外商投资的开放效益。(5)成本敏感型外资对劳动力的技术要求低、可替代性强,且多投资于低附加值领域,在房地产过热推动土地价格上升的情况下,外资倾向于削减员工工资,从而降低了收入带动效益。上述因素也是山西省提升利用外资效益的切入点。最后,本文基于上述事实梳理、规律总结和原因分析,结合当下山西省利用外资的国际、国内、省内环境,从6个方面提出了15条针对性、可行性较高的建议。这6个方面是:(1)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大局下,加大绿色外资的引进力度和规模。(2)在RCEP、CIA等新型区域投资贸易协定中,立足关键领域和对象开展精准招商引资。(3)在“一带一路”倡议和“双循环”发展格局中,主动承接和引进相对先进和高效益的外资企业。(4)在“煤炭生产向资源富集地区集中”的煤炭生产布局调整下,既要提升外商投资的协调性,又要在煤炭清洁生产、运输和加工领域发挥外资的绿色效益。(5)在资源型经济转型中,提升外资的创新效益,加大生产性服务业引资力度。(6)构建优质引资环境,重引增量更重稳存量,进一步释放既有外资企业的综合效益。
冯恩慈[8](2021)在《高质量发展视角下FDI对农业技术进步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改革开放以来,国内经济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外商直接投资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从无到有到飞越,FDI实现了巨大的增长。1983年,国内引进外资仅为9.22亿美元,到了2019年,引入外资的金额已经高达1381亿美元,增加了149倍。除此之外,FDI会产生明显的技术扩散,东道国产业结构与技术水平也会随之改变,进而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在提倡高质量发展的大环境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成为时代的主旋律,这对外商直接投资效率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在影响着技术水平的提升。农业部门FDI规模小,为推进农村城镇化,推动农村高质量发展,合理利用外资有重要意义。因此,高质量发展视角下,厘清FDI对农业技术进步的影响,对于缩小城乡差距,助力农业繁荣有一定意义。本文从高质量发展这一视角着手,通过借鉴相关研究,探究FDI与农业技术进步的关系,从理论上具体剖析高质量发展视角下FDI对农业技术进步的作用路径,并从中介效应和非线性效应的角度进行具体阐述。实证上选取2005—2017年中国29个省份(不包含澳门、台湾、香港、西藏地区,重庆与四川省数据合并)的数据,通过中介效应模型、门槛模型实证分析高质量发展下FDI对农业技术进步影响。最后,将实证结论与中国发展现状相结合,提出高质量引进外商直接投资,促进农业技术进步的对策建议,并得出以下结论。首先对高质量发展下FDI对农业技术进步的中介效应进行检验,研究发现遮掩效应的存在,这也说明了在高质量发展这一变量的影响下,FDI对农业技术进步的影响并非单纯的线性关系,可继续探索存在非线性的可能,然后以创新驱动、协调发展、绿色建设、开放合作、成果共享分别作为门槛变量构建门限回归模型,检验FDI对农业技术进步的非线性效应。研究发现创新驱动、绿色发展变量在FDI对农业技术进步的影响中有显着的双门槛效应,成果共享水平在FDI对农业技术进步的影响中有显着的单门槛效应。当创新驱动处于较低水平,外商直接投资对农业技术进步有促进作用,当创新驱动水平达到第1个门槛值时,外商直接投资对农业技术进步的积极影响逐渐增强,当创新驱动达到足够高水平时,农业技术进步对FDI的作用系数下降。当绿色发展处于较低水平,外商直接投资对农业技术进步有促进作用,绿色发展水平达到第1个门槛值时,外商直接投资对农业技术进步的影响变弱。当成果共享处于较低水平时,FDI对农业技术进步存在显着的正向影响,其跨越第一门槛之后,门槛效应表现为不显着。最后基于以上研究内容,针对高质量发展与FDI在农业上的技术溢出相结合等相关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第一,促使农业技术进步进程更好地与高质量发展协同共进,对外资的引进规模和质量持审慎态度;第二,引入外资、发展农业技术应当注重与高质量发展概念相结合;第三,实施区域差异化投资策略,政府应当合理引导FDI流向,因地制宜;第四,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在城市农村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第五,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制定有利于促进高质量发展的外商投资制度。本文主要有以下创新:本文对农业部门进行深入研究,对高质量发展、FDI、农业技术进步三者间的关系进行系统分析;在模型指标选取上,本文引入了几个重要的控制变量;从高质量发展视角切入,并进一步细化,分别从高质量的五个分解指标来分析外商直接投资对农业技术进步的影响,剖析其影响途径和作用路径。
杨风月[9](2021)在《外商直接投资对工业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绩效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新一轮工业革命已经到来,抓住新工业革命的新机遇对实现工业强国目标发挥着重要作用。迈进“十四五”新征程,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中后期,但工业企业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目前还面临着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绿色发展水平不高、产业结构不够合理等问题。因此要加快促进绿色技术创新与工业企业深度融合,走绿色技术创新发展之路。现有研究发现,外商直接投资对工业企业技术创新发挥着重要影响,但关于外商直接投资与工业企业绿色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还存在较多分歧,且有关外商直接投资对工业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影响机理的文献相对较少。有鉴于此,本文研究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工业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及作用机理,以更好地发挥外商直接投资对工业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本文阐述了我国工业企业外商直接投资与绿色技术创新的发展现状,并从经济、创新、环境、社会四个方面构建绿色技术创新指标体系,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工业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绩效进行了测度,发现整体水平偏低,且各区域、省(市)之间差异较大。接着,分别运用面板模型研究外商直接投资对工业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利用中介效应模型研究其影响路径。研究发现,外商直接投资、环境规制、政府支持力度均发挥着促进作用。在中介效应模型中,以研发投入作为中介变量,研究其在外商直接投资与工业企业绿色技术创新之间所发挥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研发投入具有部分中介作用。结合本文的实证研究结果对我国工业企业如何更好地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提高绿色技术创新水平提出了四点政策建议:加大外资引进力度,优化外商投资导向;提高环境规制水平,增强绿色技术创新意识;增强企业研发投入,加大政府支持力度;促进各地协同发展,加大中西部地区扶持。
付鹏超[10](2021)在《FDI及国际贸易的技术外溢效应对中国先进制造业创新产出的影响 ——基于制度环境视角》文中提出现代经济发展的趋势表明,制造业尤其是先进制造业成为一国工业化水平以及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而技术创新水平则是影响先进制造业发展的决定因素。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一国制造业技术创新水平的提高,既依赖于国内技术创新的投入,也与国际技术外溢息息相关,同时也受到国内制度环境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对外贸易和外商直接投资的迅速增加所带来的技术外溢,我国制造业获得了快速发展,技术进步水平也得到了明显提升。特别是在国家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中国制造2025》战略后,我国先进制造业不仅获得了空前的发展,而且先进制造业的技术创新也不断取得突破。虽然近年来我国制造业技术创新水平不断提高,但在部分关键技术领域仍存在瓶颈。如何通过制度环境的改善充分发挥技术外溢对先进制造业技术创新的推动效应,是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我国先进制造业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之一。基于此,本文首先对相关理论及研究成果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并对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其次,对我国技术外溢渠道、制度环境及先进制造业创新水平状况进行了总结;第三,对FDI以及国际贸易在制度环境作用下影响先进制造业创新产出的相关机制进行了整理分析;第四,通过采用广义矩估计方法研究了技术外溢对先进制造业创新产出的影响及地区差异;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采用面板门槛效应模型以及面板平滑转换模型等计量方法,以制度环境为门槛变量,就外商直接投资以及国际贸易对我国先进制造业创新产出的技术溢出效应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外商投资以及国际贸易对先进制造业创新产出有着显着的积极影响,且受到制度环境的门槛调节作用。最后,结合相关分析及实证结果,分别从增加创新投入,加快创新成果市场化进程;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多途径促进产业创新;夯实国内制度环境,强化技术外溢效应等方面,对提高我国先进制造业创新产出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二、中国外商直接投资与技术进步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外商直接投资与技术进步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2)国际研发资本技术溢出对绿色技术进步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现实背景 |
1.1.2 理论背景 |
1.1.3 研究意义 |
1.2 研究问题 |
1.3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3.1 国际研发资本 |
1.3.2 自主创新 |
1.3.3 绿色技术 |
1.4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思路 |
1.4.2 技术路线 |
1.5 研究内容 |
1.6 研究方法与主要创新点 |
1.6.1 研究方法 |
1.6.2 主要创新点 |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理论基础 |
2.1.1 技术溢出效应基础理论 |
2.1.2 进口贸易的技术溢出效应理论 |
2.1.3 FDI技术溢出效应理论 |
2.1.4 OF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理论 |
2.2 文献综述 |
2.2.1 国际研发资本技术溢出效应研究述评 |
2.2.2 FDI与技术创新的研究述评 |
2.2.3 OFDI与技术创新的研究述评 |
2.2.4 进口贸易与技术创新的研究述评 |
2.3 文献述评 |
3 国际研发资本技术溢出对绿色技术进步的影响机制 |
3.1 国际研发资本影响绿色技术进步的理论框架 |
3.1.1 基准模型 |
3.1.2 路径设计模型 |
3.1.3 路径收敛模型 |
3.2 FDI技术溢出对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机制 |
3.2.1 竞争效应 |
3.2.2 模仿-示范效应 |
3.2.3 人员流动效应 |
3.2.4 关联效应 |
3.2.5 研发国际化效应 |
3.3 OFDI逆向技术溢出对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机制 |
3.3.1 研发成果逆向转移机制 |
3.3.2 要素吸纳机制 |
3.3.3 研发人员培养机制 |
3.3.4 技术扩散机制 |
3.4 进口贸易技术溢出对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机制 |
3.4.1 技术溢出效应 |
3.4.2 中间品进口效应 |
3.4.3 竞争效应 |
3.5 本章小结 |
4 基于企业层面的国际研发资本对绿色技术进步影响的实证分析 |
4.1 模型设定与变量选择 |
4.1.1 模型设定 |
4.1.2 变量选择 |
4.1.3 数据说明与描述性统计 |
4.2 全样本基准模型估计与分析 |
4.2.1 基准模型估计 |
4.2.2 基准模型估计结果分析 |
4.3 企业异质性特征下的国际研发资本技术溢出对企业绿色技术进步的影响 |
4.3.1 所有制异质性的估计与分析 |
4.3.2 融资约束异质性的估计与分析 |
4.3.3 生产率异质性的估计与分析 |
4.3.4 区域异质性的估计与分析 |
4.3.5 产业异质性的估计与分析 |
4.4 国际研发资本技术溢出对渐进性和突破性绿色技术进步的影响 |
4.4.1 对渐进性技术进步影响的估计与分析 |
4.4.2 对突破性技术进步影响的估计与分析 |
4.5 稳健性检验 |
4.6 本章小结 |
5 基于行业异质性的国际研发资本溢出对绿色技术进步影响的实证分析 |
5.1 模型设定与变量选择 |
5.1.1 模型设定 |
5.1.2 变量选择 |
5.1.3 数据说明与描述性统计 |
5.2 全样本的基准模型估计与分析 |
5.3 制造业行业异质性的实证分析 |
5.3.1 要素禀赋异质性的估计与分析 |
5.3.2 技术异质性的估计与分析 |
5.4 稳健性检验 |
5.5 本章小结 |
6 国际研发资本技术溢出对区域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 |
6.1 区域绿色技术创新与国际研发资本技术溢出的指标构建 |
6.1.1 区域绿色技术创新 |
6.1.2 区域的国际研发资本技术溢出 |
6.1.3 其他变量与数据解析 |
6.2 总体与分区域的实证分析 |
6.2.1 研究假设与模型设定 |
6.2.2 总体回归结果与分析 |
6.2.3 分区域回归结果与分析 |
6.2.4 稳健性检验 |
6.3 绿色技术进步的自主创新与国际研发资本技术溢出的协同效应分析 |
6.3.1 模型构建 |
6.3.2 基准估计结果 |
6.3.3 分区域估计结果 |
6.3.4 稳健性检验 |
6.4 国际研发资本技术溢出对区域绿色技术进步的门限效应 |
6.4.1 模型构建 |
6.4.2 门限效应存在性分析 |
6.4.3 门限效应估计 |
6.5 本章小结 |
7 国际研发资本技术溢出对区域绿色技术进步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 |
7.1 空间计量模型设定 |
7.1.1 设定空间计量模型的基本类型 |
7.1.2 空间计量模型的选择 |
7.2 绿色技术进步的空间相关性检验 |
7.3 空间面板模型估计结果与区域空间溢出效应分析 |
7.3.1 空间面板模型估计 |
7.3.2 空间面板模型估计结果分析 |
7.4 稳健性检验 |
7.5 本章小结 |
8 宏观视角下的国际研发资本技术溢出对我国绿色技术进步影响的实证研究 |
8.1 研究假设与模型设定 |
8.1.1 研究假设 |
8.1.2 模型设定 |
8.1.3 描述性统计分析 |
8.2 静态面板数据模型的回归结果与分析 |
8.2.1 基准回归结果 |
8.2.2 分样本回归结果 |
8.3 动态面板数据模型的回归结果与分析 |
8.4 稳健性检验 |
8.5 本章小结 |
9 结论与政策建议 |
9.1 研究结论 |
9.2 政策建议 |
9.2.1 企业层面的政策建议 |
9.2.2 区域和产业层面的政策建议 |
9.2.3 政府层面的政策建议 |
9.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博士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3)中国FDI的生产率溢出效应 ——基于市级空间面板数据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言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理论思路与研究方法 |
1.2.1 理论思路 |
1.2.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框架与内容 |
1.4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
1.4.1 可能的创新 |
1.4.2 存在的不足 |
2 文献综述 |
2.1 外商直接投资溢出效应的一般研究 |
2.2 外商直接投资溢出效应的渠道和影响因素 |
2.2.1 外商直接投资溢出效应的渠道 |
2.2.2 外商直接投资溢出效应的影响因素 |
2.3 外商直接投资溢出效应的空间视角 |
2.4 文献评述 |
3 中国外商直接投资的历史与现状分析 |
3.1 中国外商直接投资的历史梳理 |
3.2 中国外商直接投资的现状分析 |
3.2.1 中国外商直接投资的现状特征 |
3.2.2 中国外商直接投资的空间特征 |
3.2.3 中国外商直接投资的技术特征 |
4 外商直接投资空间溢出效应的理论分析 |
4.1 外商投资企业的生产率优势 |
4.2 外商直接投资影响全要素生产率的渠道分析 |
4.2.1 示范效应 |
4.2.2 竞争效应 |
4.2.3 劳动力流动效应 |
4.2.4 产业关联效应 |
4.3 外商直接投资影响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分析 |
5 外商直接投资空间溢出效应的实证分析 |
5.1 模型构建与变量选取 |
5.1.1 实证模型构建 |
5.1.2 变量构建方法及数据来源 |
5.2 基准回归结果分析 |
5.2.1 描述性统计 |
5.2.2 基准回归结果 |
5.2.3 技术进步与效率改进 |
5.3 空间溢出效应影响因素检验 |
6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2 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4)FDI对我国高技术产业出口复杂度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概念界定 |
一、高技术产业 |
二、出口复杂度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一、出口复杂度相关研究现状 |
二、FDI 对出口复杂度的影响的研究现状 |
三、FDI 对高技术产业出口复杂度的影响的研究现状 |
四、文献评论 |
第四节 研究内容及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五节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一、创新点 |
二、不足之处 |
第二章 我国外商直接投资及高技术产业出口复杂度现状分析 |
第一节 我国利用外资现状分析 |
一、FDI流入总量 |
二、FDI流入区域 |
三、FDI流入结构 |
四、FDI来源 |
五、FDI流入形式 |
第二节 我国高技术产业出口复杂度现状分析 |
一、高技术产业出口复杂度计算 |
二、高技术产业各行业出口复杂度分析 |
三、各区域高技术产业出口复杂度分析 |
第三章 影响机制分析 |
第一节 FDI对高技术产业出口复杂度的影响机制 |
一、投资效应 |
二、技术溢出效应 |
三、贸易扩张效应 |
四、产业关联效应 |
五、产业集群效应 |
第二节 其他要素对高技术产业出口复杂度影响机制 |
一、人力资本 |
二、物质资本 |
三、金融发展 |
四、技术创新 |
五、政府支持 |
六、对外贸易 |
第四章 FDI对高技术产业出口复杂度影响的实证分析 |
第一节 模型设定与指标选取 |
一、模型设定 |
二、指标选取 |
三、数据来源 |
第二节 实证检验和结果分析 |
一、全样本分析 |
二、区域层面分样本回归 |
三、稳健性检验 |
第五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一、全样本研究结论 |
二、分地区研究结论 |
第二节 政策建议 |
一、培育利用外资新格局 |
二、加强人力资本培育 |
三、完善物质资本建设 |
四、培育高效稳定的金融体系 |
五、加强高技术创新要素投入 |
六、扩大对外经济开放 |
参考文献 |
附录A 高技术产业统计分类目录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5)技术进步对隐含碳污染贸易条件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思路及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思路 |
1.2.3 研究方法 |
1.3 创新与不足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 |
2.2 基于环境成本的贸易得失研究 |
2.2.1 环境与贸易问题研究 |
2.2.2 污染贸易条件研究 |
2.3 技术进步对PTT_(ec)的影响研究 |
2.3.1 技术进步对碳排放的影响研究 |
2.3.2 不同渠道下的技术溢出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研究 |
2.4 文献评述 |
第3章 理论基础和影响机制 |
3.1 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理论 |
3.1.1 熊彼特的创新理论 |
3.1.2 经济增长理论 |
3.2 国际贸易与环境保护理论 |
3.2.1 新要素禀赋理论 |
3.2.2 波特假说 |
3.2.3 EKC理论 |
3.3 影响机制分析 |
3.3.1 贸易对技术进步的影响 |
3.3.2 技术进步对PTT_(ec)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技术进步与PTT_(ec)的测算 |
4.1 技术进步的内涵及测算 |
4.1.1 技术进步的内涵 |
4.1.2 模型选择和测算 |
4.2 PTT_(ec)的内涵及测算 |
4.2.1 PTT_(ec)的内涵 |
4.2.2 模型选择及测算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技术进步对PTT_(ec)的实证影响研究 |
5.1 数据来源及处理 |
5.1.1 数据来源 |
5.1.2 数据处理 |
5.2 面板线性回归实证分析 |
5.2.1 模型设定 |
5.2.2 实证结果分析 |
5.2.3 异质性分析 |
5.3 面板门槛回归实证分析 |
5.3.1 模型设定 |
5.3.2 实证结果分析 |
5.4 稳健性检验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及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件 |
附件一 |
附件二 |
附件三 |
附件四 |
附件五 |
附件六 |
致谢 |
(6)中国工业绿色效率评价及提升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
1.2 研究意义 |
1.3 相关文献综述 |
1.3.1 工业绿色发展与工业绿色效率研究 |
1.3.2 工业绿色效率影响因素研究 |
1.3.3 工业绿色发展路径研究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 研究内容 |
1.6 创新点 |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绿色效率及相关概念的解释 |
2.1.1 效率与经济效率 |
2.1.2 绿色效率与工业绿色效率 |
2.1.3 绿色效率与绿色发展的关系 |
2.2 经济增长理论 |
2.3 生态经济理论 |
2.4 系统论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工业绿色效率影响路径与驱动机理分析 |
3.1 工业绿色效率影响因素及影响路径分析 |
3.1.1 工业绿色效率推动工业绿色发展 |
3.1.2 工业绿色效率影响因素层级结构分析 |
3.1.3 工业绿色效率影响路径分析 |
3.2 工业绿色效率驱动机理分析 |
3.2.1 工业技术追赶效应 |
3.2.2 绿色结构调整效应 |
3.2.3 环境规制激励效应 |
3.2.4 绿色创新外溢效应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中国工业绿色效率评价 |
4.1 模型方法与数据来源 |
4.1.1 方法选择 |
4.1.2 EBM模型构建 |
4.1.3 指标选取及数据来源 |
4.2 工业绿色效率评价分析 |
4.2.1 区域异质性分析 |
4.2.2 行业异质性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工业绿色效率动态演进分析 |
5.1 研究方法 |
5.1.1 核密度方法 |
5.1.2 马尔科夫链 |
5.2 工业绿色效率收敛分析 |
5.2.1 各省市工业绿色效率收敛分析 |
5.2.2 行业工业绿色效率收敛分析 |
5.3 工业绿色效率动态演进分析 |
5.3.1 各省市工业绿色效率分布演进 |
5.3.2 行业工业绿色效率分布演进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工业绿色效率区域异质性影响因素分析 |
6.1 模型方法与数据来源 |
6.1.1 动态面板空间计量模型 |
6.1.2 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
6.2 空间自相关检验与模型诊断 |
6.2.1 空间自相关检验 |
6.2.2 模型检验与选择 |
6.3 实证结果及分析 |
6.3.1 影响因素分析 |
6.3.2 空间溢出效应分析 |
6.4 稳健性检验 |
6.4.1 基于动态面板的全样本检验 |
6.4.2 分区域样本的异质性检验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工业绿色效率行业异质性影响因素分析 |
7.1 动态面板模型与数据来源 |
7.1.1 模型设定 |
7.1.2 估计方法选择 |
7.1.3 变量选取和数据来源 |
7.2 模型诊断 |
7.3 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
7.4 稳健性检验 |
7.5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中国工业绿色效率的提升路径 |
8.1 系统动力学方法介绍 |
8.1.1 系统动力学 |
8.1.2 系统动力学建模步骤 |
8.2 系统动力学模型构建 |
8.2.1 系统边界构建模型选择 |
8.2.2 系统边界确定及基本假设 |
8.2.3 因果回路图 |
8.2.4 系统动力学流图 |
8.2.5 模型方程及参数确定 |
8.3 系统动力学模型检验 |
8.3.1 直观检验 |
8.3.2 运行检验 |
8.3.3 历史性检验 |
8.4 中国工业绿色效率提升路径仿真模拟 |
8.4.1 调节参数与情景设置 |
8.4.2 不同路径仿真模拟与比较 |
8.5 本章小结 |
第九章 结论和政策建议 |
9.1 结论 |
9.2 政策建议 |
9.3 展望 |
附录 系统动力学模型主要方程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与效益研究(1978-2018)(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标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标 |
1.1.3 研究意义 |
1.2 核心概念界定 |
1.2.1 利用外资 |
1.2.2 利用外资效益 |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3.1 利用外资变迁的断代研究与本文的研究阶段划分 |
1.3.2 利用外资效益及机制研究 |
1.3.3 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与效益研究进展 |
1.3.4 文献评述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创新与不足之处 |
1.5.1 创新之处 |
1.5.2 不足之处 |
第二章 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的理论基础与效益评价体系构建 |
2.1 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的一般理论解释 |
2.1.1 发展中国家(地区)利用外资的动因解释 |
2.1.2 外商向发展中国家(地区)投资的动因解释 |
2.2 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的理论特性分析 |
2.2.1 内陆地区资源型省份利用外资动因解释 |
2.2.2 外商向内陆资源型地区投资的动因解释 |
2.3 山西省利用外资效益评价体系构建 |
2.3.1 评价体系构建依据和思路 |
2.3.2 评价体系构建过程 |
2.3.3 评价体系权重设置和得分计算方法 |
2.4 山西省利用外资效益预评价 |
2.4.1 综合效益预评价 |
2.4.2 综合效益预分解 |
第三章 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与效益研究:1978-1991 年——内陆区位约束下的小规模探索阶段 |
3.1 1978-1991 年山西省利用外资的国内外环境分析 |
3.1.1 国际环境:全球产业转移与后石油危机下的能源投资逻辑 |
3.1.2 国内环境:“双缺口”下的重点区域开放 |
3.1.3 省内环境:消除内陆区位劣势的投资硬环境建设加速 |
3.1.4 政策环境:超国民待遇引资规模导向与山西省的资源型产业产能培育倾向 |
3.2 1978-1991 年山西省直接利用外资变迁与分析 |
3.2.1 主要历程:零星引资转向集中引资,随机引资转向能源重化工重点引资 |
3.2.2 总体情况:外资项目数和规模逐渐增大,投资行业快速拓展 |
3.2.3 阶段性问题:内陆劣势和营商环境短板导致引资规模小且资金到位率低 |
3.2.4 来源国(地区)别特征:港资绝对主导和美资占比较大 |
3.2.5 投资形式特征:高交易成本下的合资主导阶段 |
3.2.6 投资行业特征:以轻工业为主并逐渐向能源重化工倾斜 |
3.2.7 投资区域特征:省会太原“一家独大”和地市引资各具优势 |
3.3 1978-1991 年山西省间接利用外资变迁与分析 |
3.3.1 变迁历程:外国政府和国际金融机构贷款占主导地位 |
3.3.2 间接利用外资特征:政府主导的开发型引资,兼容公益性和盈利性 |
3.4 1978-1991 年山西省直接利用外资和间接利用外资的比较 |
3.5 1978-1991 年山西省利用外资的效益分析 |
3.5.1 经济规模效益:对新增投资依赖较大且产出不稳定 |
3.5.2 创新效益:外资企业创新水平显着高于内资企业 |
3.5.3 协调效益:“煤焦冶电”四大部门投资比例趋增 |
3.5.4 绿色效益:外资企业碳生产率高于内资企业 |
3.5.5 开放效益:外向型外资企业引进偏少 |
3.5.6 共享效益:就业吸纳规模小但工资水平相对高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与效益研究:1992-2001 年——内陆与资源型特征主导易位下的高速流入阶段 |
4.1 1992-2001 年山西省利用外资的国内外环境分析 |
4.1.1 国际环境:冷战结束、金融危机与应对气候变化影响国际资本流向 |
4.1.2 国内环境:改革开放政策稳定性确立与“双缺口”缓解 |
4.1.3 省内环境:基础设施条件改善,产业转型和国企脱困外资需求量大 |
4.1.4 政策环境:投资规则向WTO并轨的主基调与山西省引资导向嬗变 |
4.2 1992-2001 年山西省直接利用外资变迁与分析 |
4.2.1 变迁历程、阶段特征与问题分析 |
4.2.2 来源国(地区)别特征:港澳台资与其他外资的此消彼长 |
4.2.3 投资形式特征:合资比例下降与合作比例上升 |
4.2.4 投资行业特征:投资行业趋向重型化 |
4.2.5 投资区域特征:投资区域协调性增加与开发区引资功能增强 |
4.3 1992-2002 年山西省间接利用外资变迁与分析 |
4.3.1 变迁历程:注重公益性但限制盈利性,引资面向公共产品和工业设备 |
4.3.2 阶段特征、综合效益与问题分析 |
4.4 1992-2001 年山西省直接利用外资和间接利用外资的比较 |
4.5 1992-2001 年山西省利用外资的效益分析 |
4.5.1 经济规模效益:外资工业产值在工业总产值中的占比持续上升 |
4.5.2 创新效益:外资企业的创新优势持续扩大 |
4.5.3 协调效益:产出协调性下降,投资继续向“煤焦冶电”集中 |
4.5.4 绿色效益:外资工业的绿色生产水平优势继续扩大 |
4.5.5 开放效益:对经济开放度的促进作用先增后减 |
4.5.6 共享效益:小规模就业吸纳,高水平工资示范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与效益研究:2002-2012 年——资源型经济优势强化与服务业快速引资阶段 |
5.1 2002-2012 年山西省利用外资的国内外环境分析 |
5.1.1 国际环境:利用外资全球竞争加剧与能源价格驱动的煤炭投资旺盛 |
5.1.2 国内环境:吸引外资优势转换和利用外资目标转变 |
5.1.3 省内环境:基础设施改善与资源型经济对外资的“排斥” |
5.1.4 政策环境:开放领域渐广、准入前国民待遇与山西省能源原材料引资导向 |
5.2 2002-2012 年山西省直接利用外资变迁与分析 |
5.2.1 变迁历程、阶段特征与问题分析 |
5.2.2 来源国(地区)别特征:港澳台资与其他外资的此长彼消 |
5.2.3 投资形式特征:各类投资方式比例保持相对稳定 |
5.2.4 投资行业特征:“煤焦冶电”项目偏多而服务业整体偏少 |
5.2.5 投资区域特征:区域协调性提升但开发区引资不稳定 |
5.3 2002-2012 年山西省间接利用外资变迁与分析 |
5.3.1 变迁历程:援助性国际贷款减少,投资性国际银行商业贷主导 |
5.3.2 阶段特征、综合效益与问题分析 |
5.4 2002-2012 年山西省直接利用外资和间接利用外资的比较 |
5.5 2002-2012 年山西省利用外资的效益分析 |
5.5.1 经济规模效益:外资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相对稳定 |
5.5.2 创新效益:外资创新水平总体较高但内部出现分化 |
5.5.3 协调效益:总体协调下,前期投资重型化导致本阶段产出协调度低 |
5.5.4 绿色效益:外资绿色生产水平继续优于内资但优势开始缩小 |
5.5.5 开放效益:外企在出口总额中的贡献增加但外企的外向度下降 |
5.5.6 共享效益:就业吸纳能力迅速提高但工资低于平均水平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与效益研究:2013-2018 年——资源型经济转型与内陆开放型经济建设双主导的高质量导向引资阶段 |
6.1 2013-2018 年山西省利用外资的国内外环境分析 |
6.1.1 国际环境:全球经济增速放缓、投资保护主义抬头和引资竞争加剧 |
6.1.2 国内环境:经济新常态与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全方位开放新格局构建 |
6.1.3 省内环境:资源型经济转型、营商环境修复和引资便利化条件打造 |
6.1.4 政策环境: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体系建设与区域开放政策一致性提升 |
6.2 2013-2018 年山西省直接利用外资变迁与分析 |
6.2.1 变迁历程、阶段特征与问题分析 |
6.2.2 来源国(地区)别特征:既有外商增资和跨国公司国内转移成为重要来源 |
6.2.3 投资方式特征:独资比例提高但仍然较低 |
6.2.4 投资行业特征:资源型经济转型催生独特的行业引资结构 |
6.2.5 投资区域特征:开发区的引资载体功能增强推动外商投资区域协调性增加 |
6.3 2013-2018 年山西省间接利用外资变迁与分析 |
6.3.1 变迁历程:投资性国际商业贷款主导与挖掘山西特色争取援助性贷款 |
6.3.2 阶段特征、综合效益与问题分析 |
6.4 2013-2018 年山西省直接利用外资和间接利用外资的比较 |
6.5 2013-2018 年山西省利用外资的效益分析 |
6.5.1 经济规模效益:港澳台资规模扩张推动外资整体规模提升 |
6.5.2 创新效益:内外资创新水平差距逐步缩小 |
6.5.3 协调效益:产出相对协调但投资再次开始偏向“煤焦冶电” |
6.5.4 绿色效益:碳生产率保持稳定甚至略有降低 |
6.5.5 开放效益:外资企业的外向度和外贸贡献度同步上升 |
6.5.6 共享效益:就业吸纳保持稳定,收入带动效益有所好转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反思与未来展望 |
7.1 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总结 |
7.2 山西省利用外资效益反思 |
7.3 山西省利用外资的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及荣誉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8)高质量发展视角下FDI对农业技术进步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高质量发展相关研究 |
1.2.2 传统FDI技术溢出研究综述 |
1.2.3 关于技术进步偏向的研究 |
1.2.4 文献评述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基本思路 |
1.3.3 研究方法 |
1.4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1.4.1 创新点 |
1.4.2 不足之处 |
第2章 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高质量发展水平 |
2.1.2 农业技术进步 |
2.1.3 FDI技术溢出 |
2.2 模型阐述 |
2.2.1 基于RAGA投影寻踪模型的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测算 |
2.2.2 中介效应模型 |
2.2.3 面板门槛模型 |
第3章 高质量发展视角下FDI对农业技术进步的作用机制 |
3.1 高质量发展视角下FDI对农业技术进步的影响分析 |
3.1.1 创新驱动下FDI对农业技术进步的影响 |
3.1.2 协调发展下FDI对农业技术进步的影响 |
3.1.3 绿色建设下FDI对农业技术进步的影响 |
3.1.4 开放合作下FDI对农业技术进步的影响 |
3.1.5 成果共享下FDI对农业技术进步的影响 |
3.2 高质量发展视角下FDI对农业技术进步的路径分析 |
3.2.1 高质量发展视角下FDI对农业技术进步的中介效应作用路径 |
3.2.2 高质量发展视角下FDI对农业技术进步的非线性作用路径 |
第4章 高质量发展视角下FDI对农业技术进步的中介效应分析 |
4.1 模型选择与构建 |
4.2 变量选取与说明 |
4.3 实证检验与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高质量发展视角下FDI对农业技术进步的非线性分析 |
5.1 模型选择与构建 |
5.2 变量选取与说明 |
5.3 实证检验与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主要结论和政策建议 |
6.1 主要结论 |
6.2 政策含义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9)外商直接投资对工业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绩效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外商直接投资对技术创新的溢出效应研究 |
1.2.2 技术创新绩效的测度研究 |
1.2.3 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研究 |
1.2.4 国内外文献评述 |
1.3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
1.3.1 技术路线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结构安排 |
1.5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1.5.1 创新点 |
1.5.2 不足之处 |
第2章 外商直接投资与绿色技术创新相关理论分析 |
2.1 外商直接投资的技术溢出理论 |
2.1.1 外商直接投资的相关理论 |
2.1.2 外商直接投资技术溢出的界定 |
2.1.3 外商直接投资技术溢出的途径 |
2.2 绿色技术创新的相关理论 |
2.2.1 技术创新的相关理论 |
2.2.2 绿色技术创新理论 |
2.3 外商直接投资对工业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绩效影响机理 |
2.3.1 外商直接投资对研发投入的影响 |
2.3.2 研发投入对绿色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我国工业企业外商直接投资与绿色技术创新现状分析 |
3.1 我国外商直接投资的总体状况 |
3.1.1 我国外商直接投资发展历程 |
3.1.2 我国外商直接投资现状 |
3.2 我国工业企业外商直接投资现状 |
3.2.1 总体分布 |
3.2.2 地区分布 |
3.3 我国工业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发展现状 |
3.3.1 我国工业企业技术创新现状 |
3.3.2 我国工业企业绿色发展现状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我国工业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绩效测度分析 |
4.1 绿色技术创新绩效指标体系 |
4.1.1 指标的选取 |
4.1.2 数据来源 |
4.2 绿色技术创新绩效测度 |
4.2.1 主成分分析法基本原理 |
4.2.2 结果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外商直接投资对工业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绩效影响分析 |
5.1 外商直接投资对工业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 |
5.1.1 面板模型建立 |
5.1.2 面板模型结果分析 |
5.1.3 分地区结果分析 |
5.2 外商直接投资影响工业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绩效的中介效应检验 |
5.2.1 中介效应模型介绍 |
5.2.2 实证结果分析 |
5.3 内生性检验 |
5.4 稳健性检验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对策建议 |
6.1 结论 |
6.2 对策建议 |
6.2.1 加大外资引进力度,优化外商投资导向 |
6.2.2 提高环境规制水平,增强绿色技术创新意识 |
6.2.3 增强企业研发投入,加大政府支持力度 |
6.2.4 促进各地协同发展,加大中西部地区扶持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FDI及国际贸易的技术外溢效应对中国先进制造业创新产出的影响 ——基于制度环境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对外商直接投资的技术外溢效应的研究 |
1.2.2 国际贸易的技术外溢效应分析 |
1.2.3 制度环境对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 |
1.2.4 相关研究评述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论文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1.4.1 论文可能的创新之处 |
1.4.2 研究不足 |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相关理论概述 |
2.1 概念界定 |
2.1.1 先进制造业 |
2.1.2 创新产出 |
2.1.3 制度环境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技术溢出的相关理论概述 |
2.2.2 技术创新的相关理论概述 |
2.2.3 新制度经济学的相关理论概述 |
第三章 中国技术外溢渠道、制度环境和创新发展状况 |
3.1 中国技术外溢渠道发展状况 |
3.1.1 中国FDI及国际贸易发展现状 |
3.1.2 中国先进制造业FDI及国际贸易发展现状 |
3.2 产业吸收技术外溢效应的制度环境条件 |
3.2.1 制度环境水平变化状况 |
3.2.2 区域制度环境差异状况 |
3.3 中国先进制造业创新水平发展现状 |
3.3.1 我国先进制造业创新投入状况 |
3.3.2 我国先进制造业创新产出状况 |
3.4 小结 |
第四章 制度环境视角下技术外溢对创新产出的影响机制 |
4.1 制度环境影响下FDI对创新产出的影响机制 |
4.1.1 FDI的后向关联效应与先进制造业的创新产出 |
4.1.2 FDI的前向关联效应与先进制造业的创新产出 |
4.2 制度环境影响下国际贸易对创新产出的影响机制 |
第五章 技术外溢对先进制造业创新产出的影响分析 |
5.1 计量模型选择 |
5.2 变量确定、数据来源与数据处理 |
5.3 技术外溢对先进制造业创新产出的影响 |
5.3.1 内生性问题 |
5.3.2 外商直接投资及对外贸易的技术外溢效应 |
5.4 技术外溢效应的地区性差异分析 |
第六章 制度环境视角下技术外溢对先进制造业创新产出的门槛效应分析 |
6.1 模型选择与说明 |
6.1.1 模型设定 |
6.1.2 门槛值的确定 |
6.1.3 门槛效应的检验 |
6.2 面板门槛模型的回归结果 |
6.3 模型的稳健性检验 |
6.3.1 变量替换检验 |
6.3.2 变换模型检验 |
第七章 结论与对策建议 |
7.1 结论 |
7.2 对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中国外商直接投资与技术进步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环境污染的影响研究 ——基于空间杜宾模型的分析[D]. 谭燕. 四川大学, 2021
- [2]国际研发资本技术溢出对绿色技术进步的影响研究[D]. 韩科振. 四川大学, 2021(12)
- [3]中国FDI的生产率溢出效应 ——基于市级空间面板数据的研究[D]. 王鹏程. 浙江大学, 2021(10)
- [4]FDI对我国高技术产业出口复杂度影响研究[D]. 王伟杰. 安徽财经大学, 2021(10)
- [5]技术进步对隐含碳污染贸易条件的影响研究[D]. 黄焘.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0)
- [6]中国工业绿色效率评价及提升路径研究[D]. 荣婧. 吉林大学, 2021(01)
- [7]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与效益研究(1978-2018)[D]. 赵永斌. 山西大学, 2021
- [8]高质量发展视角下FDI对农业技术进步的影响研究[D]. 冯恩慈.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0)
- [9]外商直接投资对工业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绩效影响研究[D]. 杨风月. 山东财经大学, 2021(12)
- [10]FDI及国际贸易的技术外溢效应对中国先进制造业创新产出的影响 ——基于制度环境视角[D]. 付鹏超. 兰州大学, 202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