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于DEA-DA模型的区域规划方法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张入川[1](2021)在《中国上市物流公司经营效率的评估及其与每股收益的相关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各国物流行业的发展已经成为了衡量国际间贸易能力的重要指标。物流公司作为物流行业的先行者,其在巩固发展自己传统经营业务的同时,也面临着其他增值业务,例如物流金融的机遇与威胁。因此物流公司在纵深发展自己传统优势业务的同时,如何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市场竞争力和识别自身与其他类别物流公司的差距,是现阶段物流公司面临的主要困难与问题。基于以上背景,本文从实证分析角度出发,研究中国物流上市公司经营效率高低及其与每股收益的相关关系,并对下一步促进人才、资金和技术等要素的优化配置以及促进物流金融业务开展的物流公司提出相应建议。本文以88家物流上市公司作为被评估单元,将营业成本、应付职工薪酬、固定资产作为投入指标,营业收入、净利润作为合意产出指标,分别采用SARM模型,K均值聚类算法下元边界分析模型、以及在保持自身效率值不变的情况下引入交叉效率值三种方法,对中国物流上市公司的经营效率进行评估分析。同时本文采用皮尔森相关系数方法、秩和检验以及基尼系数分解算法,分别对物流上市公司经营效率与每股收益的相关系数、差异程度和不平等程度展开进一步的分析。本文共得出以下结论:(1)邮政业、装卸搬运和运输代理业在效率评估中表现最佳,航空运输业以及水上运输业类别的物流公司经营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2)每股收益与物流上市公司的效率值呈现显着正相关关系,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关系愈加密切。(3)物流上市公司的每股收益以及效率基尼系数在2013-2019年间呈现上涨趋势,其中道路运输业和水上运输业所贡献的不平等程度最大。(4)中国国航、春秋航空、宁波港、大连港等多家公司在2013-2019年时间中均出现非合意拥挤现象,效率值随着投入的增多而呈现递减趋势。在以上结论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以下建议:(1)将效率评估纳入物流上市公司的考核指标,推广DEA交叉效率、K均值聚类算法下元边界分析相关模型。(2)航空运输业和水上运输业类别的物流公司经营效率值停滞不前,应在保持现有盈利模式的前提下,尽可能改善其发展方式较为粗放的问题,使社会物流费用的投入得到更加有效地利用。(3)每股收益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投资者们判断不同类别物流企业经营效率的通用标准。(4)产品和运输渠道的不断创新是物流公司发展的命脉,物流公司应大力提高开拓新业务的能力,将物流金融这一战略转变纳入考虑的范畴。
谭文金[2](2021)在《结合机器学习算法与DEA的综合评价模型的研究与应用》文中指出数据包络分析(DEA)是一种评价包含多输入和多输出的样本之间相对有效性的方法,在确定有效以及最优得分的样本这一应用环境中,已被证明非常有效。但是,在应用的时候,此类方法存在两个问题,第一是需要人为设定权重本身或者权重的范围,这会带来了综合评价模型存在任意性的问题;第二是会产生太多的有效样本,这类结果在解释性上与实际存在偏差。本论文针对上述问题,结合回归和分类的思想,对传统的DEA模型分别进行改进。首先,样本评价的权重不同,会产生评价不客观的结果,针对DEA模型第一个产生非均一权重的问题,本论文通过结合样本回归的思想,构建得到统一权重的综合模型,以此达到各个样本得分均衡点,最终客观有效的评价系统的样本。其次,有效样本太多,往往在现实中不可能存在较多的有效样本。意味着模型评估过程中并没有充分利用给定指标,本论文通过引入结合强互补松弛条件的基础模型,可以从数学上保证最优变量乘数值为正,但同时这样的模型不能减少有效样本的数目,进一步考虑利用了DEA-DA的分类思想,构建基于分类的模型,实现对样本进行单一的综合排名。最后,对基于改进的DEA综合模型分别进行案例研究,第一个案例选取反映全国各省份的市场,政府,科技,社会,生态,全球化的相关指数,共31个样本地区,经过构建的共同权重模型运算,得到各地区和科技指标评分排名,结果表明全国各地区均有客观的评分;第二个案例选取反映全国各省份的质量安全,数量安全,经济安全,技术安全,生态安全,贸易安全的相关指数,共31个样本地区,首先经过传统的数据包络模型和结合了强互补松弛条件的模型分别运算,之后利用结合基于分类的评价模型运算,结果表明传统的数据包络模型得到有效样本和无效样本乘数存在值为0的情况,有效样本数较多,而结合了强互补松弛条件的模型通过改表有效样本数避免乘数值为0;在基于分类的最终评分排名中,产生了得分值为1的唯一有效样本地区,且各地区的综合评分差距显着。
周敏[3](2018)在《旅游建筑满意度与地域经济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基于建筑学与经济学的交叉理论,缩小建筑对象范围,将其限定为与旅游经济紧密相连的旅游建筑,以及旅游经济研究中的游客满意度,采用空间面板计量经济模型,从宏观视角分析研究旅游建筑及游客满意度对省域经济和城市经济的空间效应。具体研究内容为以下三个方面:旅游建筑与旅游经济关系、游客满意度与城市宏观经济关系、旅游建筑与游客满意度的内在联系及其对城市宏观经济的影响,研究角度为省域层面和城市层面。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主要为三个方面:旅游建筑与旅游经济关系、旅游建筑与游客满意度的内在关系、游客满意度与城市宏观经济关系,研究角度为省域层面和城市层面。具体说来:(1)在旅游建筑与旅游经济关系研究中,拟以省域层面的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旅游业为研究样本,探讨旅游收入是否具有空间依赖性和临近效应,使用空间计量模型来实证分析旅游建筑投资、旅游资本和旅游劳动等生产要素对旅游收入的贡献度,同时考虑对外开放程度、制度质量、科技创新能力、制造业水平等控制变量。(2)在游客满意度与旅游经济关系研究中,以35个大中城市游客满意度和城市主要宏观经济变量在的季度数据为样本,使用空间面板杜宾计量模型,从宏观视角分析城市旅游满意度对城市宏观经济的影响,区别于以往学者集中于构建游客满意度测评指数,从微观层面旅游内部构成来分析旅游满意度的影响因子。(3)在旅游建筑与游客满意度的内在联系及其对城市宏观经济空间关系的研究中,首先,考虑旅游建筑因素对旅游吸引物的影响,使用合理的统计方法构造突出旅游建筑因子的作用新的游客满意度指标.接着,使用空间面板杜宾计量模型深入探讨新的游客满意度与宏观经济变量之间的空间关系。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在旅游建筑与旅游经济空间关系的研究问题中:基于空间面板计量经济模型,估计旅游资本、旅游劳动和旅游建筑对旅游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并重点探讨旅游建筑这种旅游地产资源对旅游业的作用。首先,从极大似然值可以看出,空间滞后模型(SLM)和空间误差模型(SEM)实证得出的极大似然值大于基本模型的,意味着空间模型的适应性;进一步,SEM估计效果优于SLM,说明旅游收入之间具有较强的邻近效应,空间异质性则相对较弱;最后,旅游建筑对旅游经济增长有正向作用,启示随着旅游地产的出现,其投资于古街、古镇等旅游古建筑、仿古建筑的项目在促进旅游业的发展中起到了实际的作用。(2)在城市游客满意度对城市宏观经济空间关系的研究问题中:使用空间面板杜宾计量模型(SDM),从城市层面,检验国内35个大中城市游客满意度对城市宏观经济的空间溢出影响。第一,在城市游客满意度对城市GDP收入影响的中,对数游客满意度的短期和长期间接效应显着为正,表明城市游客满意度的提高亦会对其他城市的GDP产生正向作用,换言之,城市满意度对其他城市的GDP增长具有明显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第二,以CPI、商品消费指数和住宅销售价格为因变量时,对数满意度的长期直接效应显着为正,游客满意度的提高会导致该城市消费品的价格提高,增加生活成本,也即游客满意度对城市CPI和商品消费指数具有地区内溢出效应,同时,游客满意度的间接效应也是显着为正,表明城市游客满意度的提高亦会对其他城市的CPI和商品消费指数产生正向作用,城市满意度有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总体而言,从空间维度进一步认识了不同城市游客满意度对城市宏观经济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现有关于游客满意度的研究。(3)在旅游建筑与游客满意度的内在联系及其对城市宏观经济空间关系的研究问题中:第一,在游客满意度新指标与城市GDP空间关系的实证结果显示:游客满意度的空间间接效应显着为正,相比游客满意度(旧)指标,新的游客满意度指标的显着性虽然降低,但还是统计显着程度较高,符号与前者一致,因而既是在计量统计中可行的变量,同时,由于它突出了旅游建筑的核心作用,因而是一个具有经济含义和统计意义的新的重要变量,有利于本文研究目的的达成。第二,在游客满意度新指标与城市生活水平空间关系的实证结果显示:在不同的城市生活水平的表示变量中,游客满意度新指标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的显着性及符号有一定的差别。但使用三个关于城市满意度新指标对城市生活成本的空间溢出影响的模型结果都显示:游客满意度新指标变量在统计和经济意义上的显着性,以及整体模型的拟合优度与第四章的基本上保持一致,说明本章重点突出旅游建筑的游客满意度新指标的可行性。本文可能的主要创新在以下几个方面:(1)基于空间面板计量经济模型,估计旅游资本、旅游劳动和旅游建筑对旅游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并重点探讨旅游建筑这种旅游地产资源对旅游业的作用。将先比较基本模型与空间模型的好坏,从极大似然值来判断空间滞后模型和空间误差模型是否要优于基本模型;(2)比较空间滞后模型和空间误差模型的优劣,判断旅游收入之间是否具有较强的邻近效应和空间异质性;比较旅游建筑投资系数值在空间计量模型和基本模型中的大小和显着度变化,这些值将意味着金融危机后的近几年,随着旅游地产的出现,其投资于古街、古镇等旅游古建筑、仿古建筑的项目在促进旅游业的发展中起到实际的作用。(3)试图从空间维度的宏观视角分析城市旅游满意度对城市宏观经济的作用,其中城市宏观经济包括主要旅游城市GDP、CPI、旅游建筑投资及其它固定资产投资等。也即,使用空间面板杜宾计量回归模型,将旅游满意度作为自变量因子,以旅游建筑作为控制调节变量,一方面,探讨它对城市GDP收入的地区内溢出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另一方面,使用考察它对城市生活水平的地区内溢出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4)基于建筑学理论中建筑与环境的关系、旅游经济与环境的关系,试图构建强调旅游建筑因子的游客满意度新指标,再深入探讨新的游客满意度与宏观经济变量之间的空间关系。它重要性在于,将游客满意度、旅游建筑与宏观经济三者联系起来。
闫欣欣[4](2018)在《面向城市控规的慢行交通与城市设计协调理论与方法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以人为本”规划设计理念的提出,城市总体规划阶段针对慢行交通与土地利用相互关系宏观规划角度的研究比较多,但实践效果难于达到预期目标;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作为城市规划管理中既具法律效力又具控制能力的技术管理手段,针对该阶段的慢行交通、城市设计等研究成为热点和难点。但从单一角度进行研究的较多,交通专业的研究过于突出街道的通行功能,城市规划专业的研究过于强调土地利用均衡和街区景观设计,实践中效果仍是难达人意。慢行交通和城市设计是互为支撑、协调共存的融合关系,应从二者一体化、互动的视角进行研究。本论文旨在探索面向实践应用的模型和方法,从理论角度解决城市控规管理实践中一直困扰的慢行交通和城市设计相互协调和动态调整问题,以期为该领域的学术研究和实践管理提供理论借鉴和操作指导。因此,本文围绕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动态管理的实际,以控规阶段慢行交通规划与城市设计相互协调为目标,在系统分析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和管理实践的基础上,从深入剖析控规层面慢行交通与城市设计协调的相互作用机理出发,重点围绕慢行交通与城市设计协调指标体系的构建、慢行交通与城市设计协调的基本模型建立、带有偏好约束锥的改进模型建立等方面展开深入研究。具体内容如下:(1)控规层面慢行交通与城市设计协调的相互作用机理分析。从编制层次、规范要求、规划目标、实施管理等角度详细阐述了控规和总规层面慢行交通与城市设计协调的本质区别;明确了慢行交通与城市设计协调的内涵,并进一步指出了慢行交通与城市设计协调的相互影响因素;分析了慢行交通与城市设计间的循环互馈的相互作用关系,并提出了二者协调分析的技术流程;最后,从片区、街区、地块三个层面论证了慢行交通与城市设计协调的合理空间尺度。本部分的研究为后续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和模型的建立奠定了分析基础。(2)控规层面慢行交通与城市设计协调指标体系分析及构建。在深入剖析了国家目前现版执行控规相关指标的基础上,进一步梳理了国内外主要省市地方制定的控规编制导则或技术准则相关指标,从安全性、效率性、舒适性三个角度构建了包括慢行交通节点连通度、过街设施平均间距以及建筑界面贴线率、街区尺度等协调评价指标体系,并同时给出了各项指标的指代含义和计算方法,为后续评价模型的建立提供指标支撑。(3)控规层面慢行交通与城市设计协调的基本DEA模型。建模的基本思想:即影响慢行交通和城市设计相互协调的指标要素较多且存在关联性,二者的协调程度本质是一个模糊、不易量化的变量。同时,由于慢行交通与城市设计之间存在较强的互动关系,可将二者看作互为输入输出的投入产出系统。基于此,论文分析了基于数学规划理论的多投入多产出系统相对有效性评价的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的基本原理,定义了有效生产前沿面、规模效率、技术效率等DEA概念在慢行交通与城市设计协调中的实际含义。结合二者协调的作用机理,分析了 DEA方法的C2R模型、BC2模型、C2WH模型对本研究的适用性,构建了能够同时评价慢行交通与城市设计协调技术有效和规模有效的C2R模型。以邯郸市控规南湖单元的12个街区为实例,检验模型的合理性。应用结果显示,该基本DEA模型无法体现控规管理实践中对不同指标或不同街区的主观偏好,对不协调的街区(即决策单元),也无法获得需要调整哪些指标调整幅度多大的问题。(4)带有偏好约束锥的改进DEA模型。针对基本模型应用中存在的局限性,从5个方面分析了模型的改进思路。提出了基于C-AHP(考虑专家差异的层次分析)方法的反映评价指标不同重要程度的偏好约束锥,建立了反映对街区即决策单元不同偏好的偏袒约束锥,进而构建了改进的带有偏好约束的C2WH模型。同时,给出了各决策单元有效性判断及不协调单元排序的方法,针对不协调决策单元,基于DEA投影原理,结合控规管理实践中各指标受控于相应的法定图则,某些指标不可能按照相同的比例来增加减少模型的松弛变量,甚至某些指标不能改变等现实要求,建立了满足相应限制要求的可控投影模型,解决了不协调单元指标调整的问题。最后,同样采用邯郸市南湖控规单元实例对改进模型与基本模型的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针对不协调单元,利用改进的可控投影模型提出针对性的指标值调整方案,验证了改进模型的科学合理性。
王文嘉[5](2015)在《金融周期与中国产出缺口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潜在经济增长率是潜在产出的增长率,它表征了在现有技术水平下,经济体达到充分就业且通货膨胀平稳时,所实现的最大可持续产出增长率。自1968年美国经济学家奥肯首次提出这一概念以来,产出缺口和潜在经济增长率问题一直是经济研究与宏观决策的焦点命题,大量的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依赖于产出缺口和潜在经济增长率水平的估算结果。产出缺口作为潜在产出与实际产出的差值,与通胀水平有着天然的联系,即当实际产出水平大于(或小于)潜在产出水平的时候,通胀水平上升(或下降);当通胀水平温和时,经济增长就是长期可持续的。但是随着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最大可持续的潜在产出又有了新的影响因素。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至今,全球经济环境出现的一些新变化值得我们关注,以全球一体化和金融自由化为核心的全球经济新趋势,带来了全球经济的不断繁荣。从数据层面看,世界银行和IMF数据显示,1983年至2008年的25年间,全球GDP年均复合增速达到史无前例的3.2%,全球一体化带来全球商品贸易年均复合增速达5.3%,接近全球GDP增速的2倍,而金融自由化使得全球资本流动年均复合增速达到13.4%,是全球GDP增速的4倍。这些数据说明在经济增长的背后,金融流和贸易流成为了关键的驱动因素。从供给角度讲,全球一体化带来了贸易流和金融流的高速增长,生产者也因此获得了新的扩张方式。生产者将资本、劳动力和资源等生产要素配置在全球范围内,使得研发、生产、销售环节的相应成本最低。最后通过全球贸易将全球各地生产的低价商品流通到需求最旺盛的市场销售,从而使最旺盛的需求得到满足。而全球一体化也进一步缩短了生产者的供应链,产品的生产周期越来越短,投入产能以几何级数不断释放,产品供给远远大于有效需求。从需求角度讲,全球化生产带来供给水平持续上升,需求不足问题凸显。各国政府为了应对需求不足问题,将货币体系从金本位向信用货币转化,通过广义货币超发来弥补需求不足。根据世界银行和IMF数据显示,1983年至2008年的25年间,全球广义货币(M2)年均复合增速5%,2009年全球广义货币(M2)占GDP比例为125.7%。广义货币供给远大于实体经济的增速,推动有效需求的扩张。广义货币超发使得货币流动性泛滥,催生了金融市场(尤其是衍生品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张。据国际清算银行统计,2009年全球衍生品的市场规模为677.1万亿美元,是全球GDP总量的13.4倍。金融市场的蓄水池效应集聚了广义货币超发带来的流动性过剩,平复了大规模的通胀预期。本文旨在通过论述经济环境的新特征,引出在金融自由化与全球一体化两方面因素影响下,金融周期因素与中国产出缺口的实证关系,最终延伸至对我国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影响。本文从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可持续性根本特点出发,通过资本、劳动力、自然资源等生产要素路径,考察货币因素、汇率因素、衍生品市场因素等金融周期因素影响产出缺口的逻辑,带来潜在经济增长率提升和下降的判断。最终运用大量的实证数据和计量模型来验证这一逻辑的正确性,总结对潜在经济增长率具有重要促进作用的因素,并对未来趋势进行展望。第1章:首先,提出本文所研究的主要问题,阐明了潜在经济增长率计算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变化,讨论当前研究中亟待解决的问题,陈述了经济环境的新特征在研究潜在经济增长率问题时展现的重要意义。其次,通过对国内外研究状况的论述,引出了海外经济学界在研究潜在经济增长率问题时提出的新研究思路,特别是金融周期理论对于潜在经济增长率问题的影响。最后,根据文章的内容提示了研究方法和主要的研究工作。第2章:首先,在论述传统潜在经济增长研究理论的基础上,总结了主流传统理论的分歧与不足。其次,在描述经济环境新特征的基础上,引入国外经济学界在金融周期理论研究中的新思路,派生出金融周期因素对潜在经济增长研究的影响。第3章:本章以货币因素为起点,从政府、企业、金融机构、居民四大部门的资产负债表中,总结出新经济环境下的四大部门的资产负债表对于产出缺口和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影响:即金融周期波动以泡沫破灭、经济危机的方式调整经济周期,是当前全球经济提升效率、重新分配低效企业所占有资源的重要方式,最终实现资本收益率提升下的潜在增长率的增长。实证分析部分,首先利用趋势分解法和DEA-DA方法分别计算出潜在产出和信贷因素背后的房地产景气度因素,利用非参数的估计方法考察货币流量,信贷质押物等因素对我国不断扩大的产出缺口规模的解释作用。第4章:本章考虑汇率体系背后我国资源、劳动生产率等要素在国际舞台上的竞争力逻辑,去思考汇率因素对产出缺口和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影响,进而采用门限回归模型通过实证数据考察实际有效汇率、离岸人民币NDF价格等汇率因素对产出缺口的影响。第5章:2014年底国际原油、铁矿石、农产品等大宗商品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跌,大宗商品价格的下跌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国际经济增长的势态,说明了全球需求的萎缩。本章从作为中间投入品的大宗商品要素入手,利用非参数的广义可加模型分析了大宗商品价格指数对产出缺口因素的作用。第6章及结论部分,论述了潜在经济增长的趋势展望、政策建议及未来亟待研究的问题
房宁[6](2014)在《基于大群体决策的建设供应链协调性关键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前我国的建设管理水平还比较低,停留在单一项目管理层面,对建设过程中企业层面的跨组织协作管理重视不足。我国的城镇化建设以及建筑业提高自身竞争力的需求要求工程项目管理集成化、精细化,传统项目层面的管理方法,已经不能满足上述要求,主张竞争合作、跨企业集成管理的供应链管理思想在制造业的成功运用,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借鉴。供应链运作中的协调是供应链思想成功实施的保障,因此本文以建设供应链协调性为研究对象,采用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索建设供应链协调性关键影响因素。本文通过对建设供应链协调问题产生原因分析,构建建设供应链协调性影响因素识别框架,结合文献阅读初步识别出19个建设供应链协调性影响因素;为进一步验证上述指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收集到我国工程建设领域124位从业人员对上述影响因素重要性的评价信息;并构建了一套大群体决策模型对上述问卷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在该模型中利用决策者的决策偏好信息的相似度对决策者进行分类,构建了偏二叉树MIP DEA-DA循环聚类模型,有效避免将决策者按照某一量化个体信息进行聚类的主观性与随意性;考虑到决策者对决策问题主观判断的模糊性,采用二元语义对决策信息进行描述,开发了二元语义环境下决策者双层权重确定模型。最后运用上述大群体决策模型进行数据分析,找出11个影响我国建设供应链协调性的关键因素。本研究对于丰富和补充建设供应链管理理论,改善我国建筑业低效率、高成本现状,提高行业竞争力,推进我国城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并为一进步探索建设供应链协调性影响机理,提供改进措施打下基础。
王赫一[7](2012)在《我国证券投资基金绩效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不断发展,证券投资基金以其集腋成裘之功能、专家运营之优势、风险分散之特点在众多金融理财工具中脱颖而出,受到投资者特别是缺乏投资知识且具有强烈风险厌恶倾向的中小投资者的青睐。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投资基金的数量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品种越来越丰富、投资者的投资需求越来越强烈,对证券投资基金全面、合理、科学的评价就成为我国基金业健康快速发展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我们不但需要建立公正、权威的机构来开展,更需要在评价过程中建立一套完整、科学的体系来充分反映和描述。因此,可以说证券投资基金评价研究领域的出现是我国金融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产物。站在投资者的角度,从理论上来说,证券投资基金的主要投资者是那些风险规避程度高并追求稳定收益的人,他们往往缺乏科学有效的投资分析能力。通过对投资基金科学、合理的绩效分析并评价,可以为这些投资者提供有效地决策参考,倡导其进行理性投资。更重要的是,评价过程也为投资者普及了基金知识,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基金信息的传播,提高了投资者信心;站在基金管理者角度,基金绩效评价能够对基金经理形成反馈与监督机制,促使其改善投资管理,提高风险控制水平及决策效率,进而完善其投资策略在市场中的适应能力;站在监管者的角度,对内是对基金经理激励作用的量化指标,对外可以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站在基金业自身发展和金融市场稳定的角度,如前文所言,由于我国证券投资基金在市场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客观公正的评价有助于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秩序。同时,由于基金掌握着重要的资金流,基金的投资走向往往诱导着市场投资热点的发展方向,通过对西方成熟市场的研究,市场新增资金主要流向评级较高的基金,因此,通过对于基金绩效评价,我们可以从侧面发现市场风险以便及时采取防范措施。我国的证券投资基金评价体系主要是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和方法的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在形式上比较接近国外的评价体系,但是,与发达国家成熟市场相比,我国的证券市场的发育状况、信息披露制度、财务制度、证券法律法规和投资者的投资理念都有显着差异。因此,如何建立科学合理的基金绩效评价体系,开发先进并符合我国市场实际情况的绩效评价方法成为我国基金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完整的绩效评价体系除了绩效评价之外,还包括对绩效的归因分析,虽然绩效值可以为投资者和经营者以及监管者提供必要的决策帮助,但是孤立的绩效值并不能为我们提供基金表现影响要素的全貌。作为基金的参与者,特别是投资者与运营者,他们需要了解是哪些因素导致了基金的差异化表现,从而在基金的运营过程中做出更为科学合理的决策,同时这也对基金投资者的投资选择行为具有参考价值。本文主体部分共分五章,从分析评价我国基金绩效入手,结合基金持续性检验和基金风格分析建立和完善了基金绩效评价体系,并对基金绩效进行了影响因素分析。绪论部分着重介绍本文的选题背景、选题意义、研究内容与结构、论文的创新点等。第一章为基金绩效相关理论回顾。在本章中,我们针对本文的研究内容对前人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并对本文应用的主要方法——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的历史沿革进行了系统回顾,最后结合笔者对DEA方法的相关研究给出了该方法未来的发展趋势。第二章主要进行我国证券投资基金绩效评价及绩效持续性检验。首先,我们系统的整理了传统的基金绩效评价方法,这其中主要包括Markowitz投资组合理论方法、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方法和风险调整的基金绩效评价方法。然后,我们从基金的获利能力、风险水平、运营成本、成长能力以及获取超额收益的能力等5个方面建立了基金绩效评价的综合指标体系,并基于该体系运用基于规模收益可变的超效率DEA方法对我国72只基金在样本期间的绩效进行了评价。最后,我们以前文基金绩效评价实证结果为依据对评价期基金绩效进行了持续性检验。基金业绩持续性是着眼于基金的过去绩效与未来绩效之间关系的研究,实质上是对基金绩效是否具有可预测性的研究。因而在绩效评价之后,我们进行了绩效持续性检验。从实证结果来看,我们成功的将基于规模收益可变的超效率DEA这一评价新方法引入基金绩效评价中,同时能够在获取绩效值的过程中区分和判断出绩效值贡献源。在运用双向表法对基金绩效持续性检验后发现,我国基金整体存在绩效持续性,但是就被评价的某一只基金而言,其绩效在各期间存在很强的跳跃性,领先的基金难以保持领先优势,落后的基金可以轻易改变地位。第三章为基金风格识别问题研究。首先,我们通过分析前人对基金风格含义的研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归纳总结定义了本文中基金风格的基金含义。此后,我们分析比较了基于组合及基于回报等两种基本的基金投资风格分析方法的优缺点。基金风格识别最为重要的目的是作为基金风格是否存在漂移的判断依据。所谓基金风格漂移就是指在所研究的时域内,基金投资组合所表现出来的实际投资风格与其在基金招募书中所宣称的风格存在偏差的现象,比如在招募说明书中宣称的基金风格为价值型,却实际表现为成长型的风格,通俗的讲就是“言不符实”。我们以信息不对称理论、行为金融理论和委托代理理论作为分析研究基金投资风格漂移成因的三大理论支撑,创新性的引入基于二阶随机占优DEA方法对基金风格进行二次识别。引入全新的“模型筛”思想对基金获利能力风格与风险水平风格所表现出的特征进行识别,并应用Spearman和Pearson相关系数对这两项风格值进行相关性检验,用以判定基金风格是否存在漂移。从实证结果分析得知,在我国基金市场中,无论是成长型基金、价值型基金或平衡型基金都存在大量的风格漂移。特别是成长型基金与价值型基金,其风格漂移发生率在60%以上。同时,我们还发现基金获利能力风格值存在趋同性,这意味着投资者在选择基金时如果将注意力仅集中于收益率,则无法根据基金风格进行合理选择;风险水平风格值具有很强的差异性,可以对基金的投资风格漂移进行判断。至此,我们完成了基金绩效的评价过程。第四章为基金结构性指标对于基金绩效的影响。本章着力研究影响基金绩效的结构性因素。我们将基金的结构性因素细化为两类:一类是基金自身的产品结构因素;一类是影响基金运营的外部环境因素。以流动性假说为理论基础,对于基金自身的结构性因素我们将研究基金规模与流动性;在外部环境方面,我们将对四个方面因素进行考察,第一是以库存周期理论为基础的我国制造业产业周期因素;其二,我们借助物理学中“承载力”概念而衍生出我国资本市场承载力及驱动力因素;其三,结合我国货币市场货币供给及货币政策来考察市场货币供给因素;最后,我们通过国际资本市场的汇率传导机制,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推断国际资本对我国市场影响的传导路径,因此我们考察了国际资本对我国投资市场的影响。在本章的实证部分,我们采用面板数据结合DEA方法。通过实证分析,特别是结合2011年我国基金绩效普遍较差的整体表现,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第一,我国的证券投资基金规模过大,风险性投资占投资组合比例过多,而我国尚不成熟的基金投资理念与基金运营管理理念还不足以支撑如此大规模的基金操作;第二,持续上升的人民币升值预期导致大量国际资本进入,流动性泛滥导致我国被迫采取紧缩性政策,直接抑制投资的供给水平;第三,一味追求股市扩容导致资本市场资金稀释作用明显,资本市场的发展速度快于宏观经济的发展速度,股市处于负载状态,且没有“血液”资金注入;第四,产业经济虽已开始复苏,但尚处于被动去库存阶段,产业行为与投资行为的时滞使得目前的行业状况并不能提振投资者信心。该部分为基金绩效外部影响因素的归因分析。第五章为基金治理结构对基金绩效影响的分析。首先,我们对基金治理结构与公司治理结构以及契约型基金与公司型基金的进行了比较分析,并结合我国基金行业的自身特点总结了我国基金治理结构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办法。其次,我们对基金公司的治理结构进行了分析。由于我国基金属于契约型基金,因此本章的理论基础为“委托——代理”理论。由于基金治理结构的特殊性,本章从基金组织的治理结构以及基金公司的治理结构两个方面,对基金治理结构如何影响基金绩效进行深入分析。基金组织的治理结构集中体现为基金持有人对基金的申购赎回操作,通过对基金份额的控制直接关系到基金公司经营效益,因此可以很大程度的影响基金绩效。而公司的治理结构我们将主要检验基金管理层的治理结构对基金绩效的影响。尽管基金经理是基金的直接运营者,但是基金公司高层的决议将对基金经理的操作产生间接影响,进而对基金绩效表现产生间接影响。可以看出,对于基金组织结构的分析属于基金治理结构的共性分析,而对于基金公司治理结构的分析则属于基金治理结构的个性分析。通过实证研究,从实证结果看,基金公司管理层对于基金绩效的影响是间接性的,影响具有弱显着性,而基金经理的个人特征对于基金的运营影响非常显着。且对于回归结果的进一步分析中我们发现,基金经理的学识即理论知识重要于其在从事基金行业之前的金融工作经验,且其掌管的基金数越多则基金绩效越差;在对基金机构投资者的实证分析过程中发现,机构投资者的市场行为与基金绩效息息相关。特别是在市场财富效应的作用下,机构投资者的逐利行为对基金的实际运营影响强烈。从另一角度看,机构投资者相对较强的信息获取能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基金管理方的投资行为。该部分为基金绩效内部因素的归因分析。在本文的结论部分将对前文的实证结论进行总结,并给出相应的政策结论。
刘恒,向云,章佳炜[8](2011)在《湖北省各州市旅游业竞争力分析》文中指出在湖北省旅游业快速发展的今天,如何客观、准确的分析出湖北省各州市旅游业竞争力的优势和不足,是地方政府根据比较优势原则制定产业发展规划的前提和基础。文章以"钻石模型"为基础,结合旅游业发展的特点,构建了旅游业发展的"五力模型"和相关评价指标体系,并分别对湖北省16州市(神龙架林区除外)的五种因素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利用DEA-DA模型进行两次分类判别,将湖北省各州市旅游业竞争力分为三类并进行排序,最后根据各州市的特点提出相关发展建议。
陈能佳[9](2011)在《基于DEA-DA模型的财务危机预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企业财务危机的预测是不仅是企业财务管理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还是投资管理关注的领域,因为企业的财务状况的好坏不仅关系到企业本身的发展和战略的制定与调整,还关系到投资者或是债权者的利益。特别是对于上市公司,若能在财务状况恶化初期就能觉察出来,对投资者来说,能够为投资者的决策提供依据,降低决策风险;对管理者来说,可以及时采取措施缓解危机,提高公司的治理成效。因此,在当今中国经济的发展形势下,研究企业财务危机的判定和预测有着尤其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首先概述了国外和国内学者对财务危机的定义与区分,分析了各种定义的界定,确定了本文财务危机的概念是以上市公司被特别处理(ST)作为标志。总结分析了国内外学者以财务指标为变量的预测模型,将模型分为统计类模型和非统计类模型两大类进行综述,对各种模型的优势和局限性进行了总结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扩展的DEA-DA模型,构建了该模型的财务指标体系,并用样本数据验算了该模型适用的条件、有效性和预测的精确性。扩展的DEA-DA模型能够很好的解决判别分析中存在的“重叠”现象,对样本的要求也没有线性判别方法严格,具有更加灵活和实用的特点。同时它不需要人为主观地赋予权重,并能处理权重为负的情况,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本文的主要工作有以下几方面:1)构建了适用于DEA-DA模型的财务指标体系,主要包括营运能力、成长能力、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四个方面;2)引入扩展DEA-DA模型对财务危机进行预测,通过实证验算了该模型的有效性;3)通过对样本进行分组计算得到的结果进行分析比较,得到了扩展DEA-DA模型用于财务预测时在小样本、ST企业和正常企业指标变量差异显着的情况下预测精度较高的结论。
刘炳胜,王雪青,李冰,胡瑞华[10](2011)在《基于主成分分析与DEA-DA组合的中国区域建筑产业竞争优势系统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建筑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是国民经济主要的贡献者。客观、准确地分析出中国各区域建筑产业竞争优势与不足,是制定建筑产业新发展战略的基础和前提。在对"优势理论"回顾的基础上,借鉴Porter教授的"钻石模型"分析范式,结合中国建筑产业自身特性,提出建筑产业竞争优势"五因素"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采用主成分分析与DEA-DA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思路,首先对中国30个省份(除西藏外)的建筑产业竞争优势进行"五因素"主成分提取、压缩指标,根据计算的结果完成初始分类,而后利用DEA-DA模型进行两次分类判别,将中国30个省份(除西藏外)的建筑产业竞争优势分成四类并进行排序,最后有针对性地根据各区域的特点提出发展建议。
二、基于DEA-DA模型的区域规划方法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DEA-DA模型的区域规划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上市物流公司经营效率的评估及其与每股收益的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中国物流业发展现状 |
1.1.2 中国物流业与国民经济相关行业的关联分析 |
1.1.3 物流金融业务对物流公司的作用机制与现状分析 |
1.1.4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 |
1.3 本文创新点与不足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数据包络分析方法的文献分析 |
2.2 物流公司经营效率的文献分析 |
2.3 上市公司每股收益与经营状况关系的文献分析 |
第3章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
3.1 物流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的研究方法 |
3.1.1 基于非径向SARM模型的评估方法 |
3.1.2 基于K-means聚类与元边界分析模型的评估方法 |
3.1.3 基于交叉效率DEA模型的评估方法 |
3.1.4 基于DEA-DA模型的评估方法 |
3.1.5 物流上市公司所属非合意拥挤与规模报酬类别的判断方法 |
3.2 物流上市公司每股收益与经营效率的相关系数及差异性研究 |
3.2.1 物流上市公司每股收益与经营效率相关系数的评估方法 |
3.2.2 物流上市公司每股收益与经营效率差异性程度的评估方法 |
3.3 物流上市公司每股收益与经营效率不平等指标的构建方法 |
3.3.1 基尼系数测算方法 |
3.3.2 基尼系数分解模型 |
3.4 指标选取 |
3.4.1 投入指标 |
3.4.2 产出指标 |
3.5 数据来源 |
3.6 数据分析 |
第4章 实证分析 |
4.1 物流上市公司的经营绩效分析 |
4.1.1 基于SARM模型的经营效率分析 |
4.1.2 基于元边界分析模型的经营效率分析 |
4.1.3 基于交叉效率与DEA-DA模型的经营效率分析 |
4.1.4 物流上市公司非合意拥挤与所处规模报酬的分类 |
4.2 物流上市公司每股收益与经营效率的相关系数与差异性分析 |
4.2.1 物流上市公司每股收益与经营效率的相关系数分析 |
4.2.2 物流上市公司每股收益与经营效率的差异性分析 |
4.3 物流上市公司每股收益与经营效率的不平等程度分析 |
第5章 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 |
5.1 主要结论 |
5.2 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2)结合机器学习算法与DEA的综合评价模型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及意义 |
1.2.1 DEA理论研究现状 |
1.2.2 DEA应用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基本理论概述 |
2.1 数据包络分析理论介绍 |
2.1.1 评价样本 |
2.1.2 生产可能集 |
2.1.3 有效性和无效性 |
2.1.4 DEA分析的基本思路 |
2.2 基本DEA模型的介绍 |
2.2.1 CCR模型 |
2.2.2 BCC模型 |
2.3 机器学习及相关算法介绍 |
2.3.1 k近邻分类 |
2.3.2 决策树分类 |
2.3.3 支持向量机分类 |
2.3.4 建立判别函数分类 |
2.3.5 回归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机器学习的样本回归的综合模型探讨 |
3.1 研究问题的提出 |
3.2 基于样本回归的综合模型的建立 |
3.2.1 优先评价模型 |
3.2.2 构建共同权重的评价模型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机器学习的样本分类的综合模型探讨 |
4.1 研究问题的提出 |
4.2 相关理论的介绍 |
4.2.1 对偶形式设计 |
4.2.2 严格互补松弛定理的定义 |
4.2.3 强互补松弛定理对应的算例 |
4.3 基于样本分类的综合模型的建立 |
4.3.1 结合强互补松弛条件的基础模型 |
4.3.2 基于分类的评价模型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改进的DEA模型的案例研究 |
5.1 基于样本回归的综合模型应用分析 |
5.1.1 指标选取和处理 |
5.1.2 结果的分析 |
5.2 基于样本分类的综合模型应用分析 |
5.2.1 指标体系的构建 |
5.2.2 数据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
致谢 |
附录 A 图 |
参考文献 |
(3)旅游建筑满意度与地域经济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与框架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的创新及贡献 |
第2章 研究综述 |
2.1 建筑与旅游建筑 |
2.1.1 建筑设计 |
2.1.2 建筑施工 |
2.1.3 建筑产业化 |
2.1.4 建筑经济 |
2.1.5 旅游建筑 |
2.2 旅游建筑与旅游经济 |
2.3 游客满意度与旅游经济 |
2.4 空间面板计量模型设定、选择、估计及应用 |
2.4.1 空间自相关性及空间权重矩阵 |
2.4.2 空间面板计量的模型设定 |
2.4.3 空间面板计量的估计方法 |
2.4.4 空间面板计量模型的广泛应用 |
第3章 旅游建筑与旅游经济增长关系——基于空间面板计量分析 |
3.1 引言 |
3.2 理论基础及数据 |
3.2.1 理论基础 |
3.2.2 数据来源 |
3.3 模型构建 |
3.3.1 空间相关性检验 |
3.3.2 空间面板模型介绍 |
3.4 实证结果 |
3.4.1 基本模型的估计 |
3.4.2 空间效应检验 |
3.5 稳健性检验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游客满意度与宏观经济关系——基于空间面板计量分析 |
4.1 引言 |
4.2 模型构建 |
4.2.1 理论机制 |
4.2.2 空间计量模型设定 |
4.2.3 变量的选取 |
4.3 数据 |
4.4 实证结果 |
4.4.1 城市满意度对城市GDP的影响 |
4.4.2 城市满意度对城市生活成本的影响 |
4.5 稳健性检验 |
4.5.1 城市满意度对城市GDP收入影响 |
4.5.2 城市满意度对城市生活成本影响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游客满意度新指标及与宏观经济关系——旅游建筑视角 |
5.1 引言 |
5.2 游客满意度新指标构建 |
5.3 新游客满意度与宏观经济关系实证分析 |
5.3.1 城市游客满意度对城市GDP的影响 |
5.3.2 城市满意度对城市生活水平的影响 |
5.3.3 稳健性检验 |
5.4 本章小结 |
5.5 本章附录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致谢 |
(4)面向城市控规的慢行交通与城市设计协调理论与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和目标 |
1.3 相关概念解析与界定 |
1.3.1 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 |
1.3.2 城市控规单元 |
1.3.3 慢行交通 |
1.3.4 城市设计 |
1.3.5 慢行交通与城市设计的相互协调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1.4.2 研究的技术路线 |
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2.1 慢行交通与城市设计相关理论与实践 |
2.1.1 城市规划视角的城市设计与城市交通研究 |
2.1.2 城市交通视角的慢行交通与城市设计研究 |
2.1.3 慢行交通与城市设计的管理实践 |
2.2 慢行交通与城市设计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 |
2.2.1 慢行交通评价指标研究现状 |
2.2.2 城市设计评价指标研究现状 |
2.2.3 慢行交通与城市设计协调评价方法 |
2.2.4 数据包络分析法(DEA)的应用 |
2.3 现状研究存在的问题 |
2.4 本章小结 |
3 控规层面慢行交通与城市设计协调机理分析 |
3.1 控规和总规层面慢行交通与城市设计协调的区别 |
3.2 控规层面慢行交通与城市设计协调的内涵与影响因素 |
3.2.1 慢行交通与城市设计协调的内涵 |
3.2.2 慢行交通与城市设计协调影响因素 |
3.3 控规层面慢行交通与城市设计协调的作用机理与技术流程 |
3.3.1 慢行交通与城市设计协调的相互作用机理 |
3.3.2 慢行交通与城市设计协调分析的技术流程 |
3.4 控规层面慢行交通与城市设计协调的合理空间尺度与模式 |
3.4.1 慢行交通与城市设计协调合理空间尺度的论证 |
3.4.2 慢行交通与城市设计协调模式与准则 |
3.5 本章小结 |
4 控规层面慢行交通与城市设计协调指标体系分析及构建 |
4.1 控规相关指标分析 |
4.1.1 土地利用指标 |
4.1.2 城市交通指标 |
4.1.3 城市设计角度的控规开发强度指标分析 |
4.2 国内外评价指标体系借鉴 |
4.2.1 国内评价指标体系 |
4.2.2 国外评价指标体系 |
4.2.3 国内外评价指标体系汇总 |
4.3 控规层面慢行交通与城市设计协调指标体系构建 |
4.3.1 城市设计指标体系分析 |
4.3.2 慢行交通指标体系分析 |
4.3.3 慢行交通与城市设计协调指标体系确定 |
4.4 本章小结 |
5 控规层面慢行交通与城市设计协调的基本DEA模型 |
5.1 DEA方法基础理论 |
5.1.1 DEA基本原理及优缺点分析 |
5.1.2 DEA关键术语及其在本研究中的实践含义 |
5.1.3 几种基本DEA模型的分析 |
5.2 面向DEA模型的投入产出指标划分 |
5.2.1 指标划分准则 |
5.2.2 面向DEA模型的投入产出指标体系 |
5.2.3 慢行交通与城市设计指标划分的进一步分析 |
5.3 慢行交通与城市设计协调评价的基本DEA模型 |
5.3.1 基本DEA模型建立过程 |
5.3.2 模型的实际含义说明 |
5.4 模型应用 |
5.4.1 实例应用背景 |
5.4.2 评价指标划分与计算 |
5.4.3 基本模型的计算过程 |
5.4.4 评价结果求解 |
5.4.5 评价结果分析 |
5.4.6 改进建议 |
5.5 本章小结 |
6 带有偏好约束锥的改进DEA模型 |
6.1 基本DEA模型局限性及其改进思路 |
6.1.1 基本DEA模型的局限性分析 |
6.1.2 基本DEA模型改进思路 |
6.1.3 带有偏好约束的改进DEA模型的思考 |
6.2 基于C-AHP约束锥的DEA模型建立 |
6.2.1 基于C-AHP方法的偏好锥构建 |
6.2.2 决策单元的偏袒锥构建 |
6.3 基于改进DEA模型的协调评价的技术流程 |
6.3.1 决策单元有效性判断及非有效单元排序 |
6.3.2 基于DEA投影原理的非有效原因分析及改进方向确定 |
6.4 改进模型与基本模型结果的对比分析 |
6.4.1 改进模型的计算过程 |
6.4.2 基于投影原理模型结果的对比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主要创新点 |
7.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5)金融周期与中国产出缺口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
绪论 1.1 |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1.2 |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
本文的研究方法与主要工作 第2章 |
金融周期与产出缺口问题的理论研究 2.1 |
潜在经济增长率与产出缺口的主流研究理论 2.2 |
经济环境的新趋势 2.3 |
金融周期与产出缺口问题的理论研究 2.4 |
潜在经济增长率的测算 2.5 |
本章小结 第3章 |
货币因素与产出缺口的研究 3.1 |
相关文献回顾 3.2 |
货币因素与产出缺口及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归因分析 3.3 |
货币背后房地产因素的实证研究 3.4 |
货币因素与产出缺口的实证分析 3.5 |
本章小结 第4章 |
汇率因素与产出缺口的研究 4.1 |
汇率因素与产出缺口及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归因分析 4.2 |
汇率因素与产出缺口的实证分析 4.3 |
产出缺口对汇率因素变化的非线性检验 4.4 |
本章小结 第5章 |
大宗商品市场与产出缺口研究 5.1 |
大宗商品市场与产出缺口及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归因分析 5.2 |
大宗商品市场与产出缺口的实证研究 5.3 |
本章小结 第6章 |
中国潜在经济增长率的未来趋势展望 6.1 |
供给面趋势展望 6.2 |
需求面趋势展望 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它科研成果 致谢 |
(6)基于大群体决策的建设供应链协调性关键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CSC及CSCM |
1.2.2 大群体决策 |
1.2.3 目前研究的不足 |
1.3 研究方法、内容和框架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内容和框架 |
第二章 建设供应链协调性影响因素初步识别 |
2.1 CSC协调界定及协调问题原因分析 |
2.1.1 CSC协调性界定 |
2.1.2 CSC协调问题原因分析 |
2.2 CSC协调性影响因素识别框架构建 |
2.3 CSC协调性影响因素识别 |
2.3.1 信息传递与共享影响因素识别 |
2.3.2 集成化决策影响因素识别 |
2.3.3 不确定性影响因素识别 |
第三章 建设供应链协调性关键影响因素大群体判别模型构建 |
3.1 大群体判别模型构建思路 |
3.1.1 问题描述 |
3.1.2 解决思路 |
3.2 基于偏二叉树DEA-DA大群体决策专家分类模型构建 |
3.2.1 MIP DEA-DA模型 |
3.2.2 偏二叉树DEA-DA循环模型 |
3.3 基于二元语义的大群体决策专家双层权重确定 |
3.3.1 二元语义表示模型(2TL)基本定义 |
3.3.2 二元语义环境下大群体决策专家权重双层确定模型构建 |
3.4 CSC协调性关键影响因素大群体决策一般步骤 |
第四章 实证研究 |
4.1 数据收集 |
4.1.1 问卷投放与回收 |
4.1.2 问卷信度及受访者分布分析 |
4.2 数据处理 |
4.2.1 调查对象初步主观定性分类 |
4.2.2 基于偏二叉树的DEA-DA循环模型的调查对象重分类 |
4.2.3 基于二元语义的大群体决策专家权重确定 |
4.3 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附录 |
致谢 |
(7)我国证券投资基金绩效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选题背景 |
选题意义 |
研究内容与文章结构 |
本文创新点及存在的不足 |
第1章 基金绩效相关理论回顾 |
1.1 基金绩效评价相关理论综述 |
1.1.1 传统基金绩效评价方法 |
1.1.2 超效率 DEA 基金绩效评价方法 |
1.1.3 基金绩效持续性检验 |
1.1.4 基金投资风格识别 |
1.1.5 基金结构性因素与基金绩效 |
1.1.6 基金治理结构与基金绩效 |
1.2 数据包络分析方法理论沿革 |
1.3 DEA 方法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
1.3.1 决策单元内部结构及外部联系相关性研究 |
1.3.2 DEA 方法与数据挖掘方法相结合 |
第2章 我国证券投资基金绩效评价及绩效持续性研究 |
2.1 传统的基金绩效评价方法 |
2.1.1 Markowitz 投资组合理论方法 |
2.1.2 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理论方法 |
2.1.3 风险调整绩效评价理论方法 |
2.2 规模收益可变的超效率 DEA 基金绩效评价方法 |
2.3 基金绩效持续性检验方法 |
2.4 实证研究 |
2.4.1 基金绩效评价 |
2.4.2 基金绩效持续性检验 |
2.5 本章小结 |
附表 |
第3章 基金风格识别问题研究 |
3.1 基金风格识别理论方法 |
3.1.1 基于组合的风格分析法 |
3.1.2 基于回报的风格分析法 |
3.2 基金风格漂移相关理论 |
3.2.1 信息不对称理论 |
3.2.2 行为金融理论 |
3.2.3 委托代理理论 |
3.3 基金投资风格识别与风格漂移判定 |
3.3.1 二阶随机占优 DEA 理论模型 |
3.3.2 实证研究 |
3.4 本章小结 |
附表 |
第4章 结构性因素对基金绩效的影响分析 |
4.1 研究的问题及理论阐述 |
4.1.1 基金产品结构性因素 |
4.1.2 制造业产业周期因素 |
4.1.3 资本市场承载力因素及驱动力因素 |
4.1.4 市场的货币供给因素 |
4.1.5 国际资本因素 |
4.2 理论模型构建及实证研究 |
4.3 结构性因素影响力评析 |
4.3.1 基金产品结构性因素 |
4.3.2 资本市场承载力及驱动力因素 |
4.3.3 资金量因素 |
4.3.4 产业周期因素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金治理结构对基金绩效的影响分析 |
5.1 证券投资基金治理结构的比较分析 |
5.1.1 基金治理结构与公司治理结构的比较 |
5.1.2 证券投资基金组织治理结构的比较分析 |
5.1.3 我国基金治理结构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
5.2 基金管理公司的治理结构 |
5.3 基金治理结构对基金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 |
5.3.1 基金内部治理结构对基金绩效的影响 |
5.3.2 基金外部治理结构对基金绩效的影响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9)基于DEA-DA模型的财务危机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本文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本文的主要内容和研究的技术路线 |
1.2.1 主要内容 |
1.2.2 研究的技术路线 |
2 财务危机预测模型的综述 |
2.1 企业财务危机的基本认识 |
2.1.1 国外财务危机概念发展过程 |
2.1.2 国内财务危机概念的研究综述 |
2.1.3 财务危机概念界定 |
2.2 企业财务危机预测方法 |
2.2.1 线性财务危机预测模型 |
2.2.2 非线性财务危机预测模型 |
2.2.3 财务危机预测模型的比较分析 |
2.2.4 国内财务危机预测模型研究现状 |
3 DEA-DA 模型与方法概述 |
3.1 DEA-DA 的研究综述 |
3.2 DEA-DA 的基本思想 |
3.2.1 加性DEA 模型 |
3.2.2 基于加性DEA 的DEA-DA 模型 |
3.2.3 扩展的DEA-DA 模型 |
3.3 扩展DEA-DA 模型用于财务危机预测的适用性分析 |
4 基于 DEA-DA 的财务危机预测模型的构建 |
4.1 样本的选取 |
4.1.1 样本选取原则 |
4.1.2 样本配对原则 |
4.2 财务指标的选取 |
4.3 财务指标的筛选 |
4.4 实证分析 |
4.4.1 扩展DEA-DA 模型计算过程 |
4.4.2 扩展DEA-DA 模型与其他模型的比较 |
4.4.3 结论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 训练样本 |
B. 测试样本 |
C.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10)基于主成分分析与DEA-DA组合的中国区域建筑产业竞争优势系统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建筑产业竞争优势“五因素”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
1.1 产业竞争理论与建筑产业竞争力 |
1.2 中国建筑产业特点与建筑产业竞争优势“五因素”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
2“五因素”的主成分提取 |
2.1 主成分分析法原理 |
2.2 数据来源与处理 |
2.3 结果分析 |
3 基于DEA-DA的中国建筑产业竞争优势系统评价 |
3.1 DEA-DA模型原理分析 |
3.2 中国建筑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评价研究 |
3.3 中国建筑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判别结果分析 |
4 结论 |
四、基于DEA-DA模型的区域规划方法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上市物流公司经营效率的评估及其与每股收益的相关性分析[D]. 张入川. 山东大学, 2021
- [2]结合机器学习算法与DEA的综合评价模型的研究与应用[D]. 谭文金.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3]旅游建筑满意度与地域经济关系研究[D]. 周敏. 湖南大学, 2018(06)
- [4]面向城市控规的慢行交通与城市设计协调理论与方法研究[D]. 闫欣欣. 北京交通大学, 2018(01)
- [5]金融周期与中国产出缺口的实证研究[D]. 王文嘉. 吉林大学, 2015(08)
- [6]基于大群体决策的建设供应链协调性关键影响因素研究[D]. 房宁. 天津大学, 2014(03)
- [7]我国证券投资基金绩效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D]. 王赫一. 吉林大学, 2012(08)
- [8]湖北省各州市旅游业竞争力分析[J]. 刘恒,向云,章佳炜. 中国城市经济, 2011(18)
- [9]基于DEA-DA模型的财务危机预测研究[D]. 陈能佳. 重庆大学, 2011(01)
- [10]基于主成分分析与DEA-DA组合的中国区域建筑产业竞争优势系统评价[J]. 刘炳胜,王雪青,李冰,胡瑞华. 土木工程学报, 2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