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架治疗锁骨下动脉闭塞1例报告

支架治疗锁骨下动脉闭塞1例报告

一、支架治疗锁骨下动脉闭塞一例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孙勇,杨波,康开江,高峰,莫大鹏,缪中荣,马宁[1](2021)在《锁骨下动脉闭塞血管内再通治疗的可行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慢性锁骨下动脉闭塞血管内再通治疗的可行性、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8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介入中心收治的慢性锁骨下动脉完全闭塞且存在病变侧上肢远端肢体乏力等缺血症状或明确诊断为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subclavian steal syndrome,SSS)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血管内治疗慢性锁骨下动脉闭塞的血管再通成功率、围手术期并发症(30 d内缺血性卒中、心肌梗死和血管性死亡)及术后血管再狭窄等指标。根据血管内治疗后闭塞的锁骨下动脉开通结果分为成功再通组及再通失败组,比较两组一般资料和临床特点。根据成功再通组患者所用支架类型分为自膨式支架组和球扩式支架组,比较两组术后血管残余狭窄率的差异。对成功再通的患者进行随访,根据是否出现术后血管再狭窄分为术后再狭窄组和无术后再狭窄组,比较两组的一般资料和临床特点。结果共纳入106例符合入组标准的患者,男性87例(82.1%),女性19例(17.9%),中位年龄61.0(56.8~67.0)岁。有91例(85.9%)血管成功再通,15例(14.2%)血管再通失败,成功再通组及再通失败组的人口学信息、既往史、发病到治疗时间等临床特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所有患者均无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成功再通组35例(38.5%)采用自膨式支架,56例(61.5%)患者采用球扩式支架,自膨式支架组和球扩式支架组术后中位残余狭窄率分别为10.0%(10.0%~16.3%)和10.0%(5.0%~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成功再通组中有85例(93.4%)完成术后3个月到1年的随访并进行了CTA或DSA检查,随访中位时间为13.0(6.0~15.0)个月,术后再狭窄5例(5.9%),无术后再狭窄80例(94.1%),术后再狭窄组较无术后再狭窄组的中位年龄更高(64.0岁vs 59.5岁,P=0.027)。结论血管内再通治疗是治疗慢性锁骨下动脉闭塞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李双[2](2021)在《23例慢性锁骨下动脉闭塞介入再通治疗的回顾性分析》文中认为目的1.探讨慢性锁骨下动脉闭塞患者介入再通治疗的必要性、可行性、安全性、有效性。2.探讨慢性锁骨下动脉闭塞患者不同形态学分型对介入再通治疗的成功率和安全性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20年7月就诊于宁夏医科大学总院慢性锁骨下动脉闭塞患者介入再通治疗的临床资料,包括人口学统计特征、血管危险因素、介入再通治疗技术成功率、围手术期并发症及随访情况。结果共收集病例23例,其中男性16例(69.6%),女性7例(30.4%),年龄45-78岁,平均年龄(64.3±9.3)岁。既往有高血压病14例(60.1%)、糖尿病8例(34.8%)、冠心病7例(30.4%)、脂代谢异常6例(26.1%);既往长期吸烟11例(47.8%),饮酒9例(39.1%)。所有患者病因均考虑动脉粥样硬化。临床表现:后循环缺血18例(78.3%),患侧上肢缺血1例(4.3%),两者并存4例(17.4%);病变侧别:左侧18例(78.3%),右侧5例(21.7%);23例患者均有锁骨下动脉盗血征象,共有7类盗血途径。23例慢性锁骨下动脉闭塞患者介入再通成功15例,技术成功率65.2%(15/23),血流动力学成功率及临床成功率均为65.2%(15/23);再通侧别:左侧成功80%(12/15),右侧成功20%(3/15);再通入路:首次经股动脉入路开通成功80%(12/15);首次经桡动脉入路开通成20%(3/15);手术方式:直接球囊扩张成型术6.7%(1/15),球囊扩张+支架植入成型术93.3%(14/15);共植入18枚支架,支架类型:球扩支架64.3%(9/14)、自膨支架7.1%(1/14)、球扩+自膨支架21.4%(3/14)、球扩+球扩支架7.1%(1/14)。30天围手术期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43.5%(10/23),无症状的39.1%(9/23),有症状的4.3%(1/23),表现为胸痛症状;治疗血管相关并发症39.1%(9/23):患侧椎动脉闭塞4.3%(1/23);锁骨下动脉夹层26.1%(6/23),支架置入后消失,主动脉夹层8.7%(2/23),其中1例支架术后夹层消失,另1例经二次介入治疗后10个月复查夹层修复;其它并发症:造影剂脑病4.3%(1/23)(同时行颈动脉支架植入术);无手术相关死亡及永久性神经功能缺损。术后血管随访:随访10例,随访率43.5%,CTA随访5例(21.7%),颈部血管超声随访3例(13.1%),CTA+颈部血管超声随访2例(8.7%)。随访中1例发生再狭窄,发生率为4.3%。经锁骨下动脉闭塞起始段分型首次经股动脉入路开通成功12例(43.5%):鼠尾型100%(2/2);尖峰型66.7%(2/3);丘陵型54.5%(6/11);平原型28.6%(2/7)。30天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鼠尾型0%(0/2);尖峰型66.7%(2/3);丘陵型45.4%(5/11);平原型42.9%(3/7)。经锁骨下动脉盗血返流段分型经桡动脉入路首次开通成功3例(13%):鼠尾型100%(1/1);尖峰型16.7%(1/6);丘陵型8.3%(1/12);平原型0%(0/4)。30天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鼠尾型0%(0/1);尖峰型50%(3/6);丘陵型41.7%(5/12);平原型50%(2/4)。根据所有患者的两种造影分型的不同组合进行分析(无论分型属于起始段还是返流段分型):鼠尾型+任一分型技术成功率100%(3/3);尖峰型+任一分型(除外鼠尾型)技术成功率85.7%(6/7);丘陵型+任一分型(除外鼠尾型和尖峰型)技术成功率50%(6/12);平原型+平原型技术成功率0%(0/1)。结论1.慢性锁骨下动脉闭塞介入再通治疗可能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2.慢性锁骨下动脉闭塞患者不同形态学分型对介入再通治疗的成功率和安全性可能有一定的影响。

梁双超,张安冬,李方宽,夏友传,冯桂林,胡骥琼[3](2019)在《锁骨下动脉完全闭塞腔内治疗:附32例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锁骨下动脉完全闭塞腔内治疗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2013年4月—2019年6月32例行腔内治疗的完全锁骨下动脉闭塞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患者的手术成功率、并发症及随访情况。结果:分别采用经股动脉入路(17例)、肱动脉入路(1例)、股–肱联合入路(14例)对32例患者行腔内手术,最终成功植入支架26例(81.25%),包括球扩式支架15例,自膨式支架11例,术后患者症状明显缓解;6例患者闭塞处开通失败,行搭桥术或保守治疗。术中出现锁骨下动脉夹层2例,迷走反射1例,股动脉假性动脉瘤1例,未出现脑血管并发症。26例支架植入患者中,24例获随访(34.6±4.2)个月,术后1、3、5年支架累积通畅率分别为92.31%、80.77%、73.08%。结论:腔内治疗锁骨下动脉闭塞安全有效,中远期通畅率较高;累及椎动脉的锁骨下动脉闭塞尽量选择自膨式支架。

裴晓东[4](2019)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前进行左锁骨下动脉狭窄筛查及诊治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前进行左锁骨下动脉狭窄筛查及诊治的意义和方法。方法2014年1月-2016年1月期间,对天津市胸科医院和中国石油中心医院612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前患者采用无创动脉硬化检测技术筛查出5例合并左锁骨下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经CTA明确诊断,然后行左锁骨下动脉球囊扩张成形及支架植入术,术后1周-2周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术中均使用左乳内动脉与前降支吻合。结果使用无创动脉硬化检测技术筛查出的左锁骨下动脉狭窄病变均得到了CTA、DSA血管造影确诊。左锁骨下动脉支架成形术,技术成功率为100%,残余狭窄率小于10%,术后症状性患者的症状均消失,双侧上臂收缩压差均小于20mmHg。使用左乳内动脉与冠状动脉前降支搭桥术中测左乳内动脉血流量正常,术后心绞痛症状均消失,未发现冠脉-锁骨下动脉窃血综合征。围手术期无脑卒中、心肌梗死及死亡并发症。随访6-12个月,平均10个月,无后循环缺血、上肢缺血、心肌缺血相关症状,双侧上臂收缩压差均小于20mmHg。结论无创动脉硬化检测技术对锁骨下动脉狭窄的筛查有独到的价值,CTA、MRA、DSA是确诊的方法,对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前已明确为合并左锁骨下动脉狭窄的患者,先行左锁骨下动脉支架成形术,然后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使用左侧乳内动脉作为桥血管,是安全有效的。

邵亚,李红,曹骅[5](2018)在《锁骨下动脉闭塞支架置入血管成形术9例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对锁骨下动脉闭塞患者置入支架的疗效。方法:在9例锁骨下动脉近端闭塞患者闭塞处置入自膨式支架。其中3例闭塞段较长(1.5~2cm),且估计闭塞时间较长者,采用双通道技术,以Seldinger技术同侧桡动脉与股动脉同时穿刺,用导丝从桡动脉通过闭塞段,球囊行预扩张,置入支架。6例闭塞段较短(≤1.5cm)者,采用顺行开通闭塞段的方法,以Seldinger技术将8F导引导管放置于锁骨下动脉闭塞段的近端,随后用导丝引导通过闭塞段至远端肱动脉,微导丝保护椎动脉,球囊行预扩张,置入支架。结果:8例手术成功,术后均血流通畅,症状消失;但其中1例术后并发左侧锁骨下动脉夹层及胸壁血肿形成。1例闭塞时间长,手术失败。结论:下动脉闭塞的患者,通过置入支架进行血管内治疗,恢复正常血流,是较为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车武强[6](2018)在《锁骨下动脉和椎动脉狭窄系列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第一部分:锁骨下动脉狭窄的病因和解剖特征:国家心血管病中心18年1793例患者分析背景及目的:锁骨下动脉狭窄(Subclavian artery stenosis,SS)并不少见,其病因类型和解剖特征对于临床诊断和治疗策略的选择至关重要。然而,系统性文献检索发现:SS病因分布和解剖特征相关的大样本量临床研究在全世界都十分罕见。因此,我们回顾性分析国家心血管病中心连续18年间SS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期总结其病因分布和解剖特征,为国内外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连续入组1999年至2017年间阜外医院外周血管病房1793例诊断为SS的住院患者,收集其基线、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并进行统计分析。CT血管造影或经导管血管造影明确的病变处锁骨下动脉管腔面积较正常处下降≥50%则可诊断为SS。1793例SS患者中,共1625例(90.6%)患者由导管造影诊断,其它168例(9.4%)患者由CT血管造影诊断。SS的病因诊断主要基于患者的临床病史以及影像学特点进行的。结果:1793例诊断为SS的患者中,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多发性大动脉炎(Takayasu arteritis,TA)以及其它病因的人数分别为1543(86.1%)、232(12.9%)和18(1.0%)。年龄大于40岁的患者中(n=1594),最主要病因为AS(1528,95.9%);而在年龄小于40岁的患者中(n=199),最主要病因为TA(180,90.5%)。随着年龄的增长,AS所致的SS占比逐渐升高(P<0.001)。女性患者中,各年龄段TA的比重比同层次男性更高。解剖特征方面,AS所致的SS一般位于锁骨下动脉的近段(97.4%,其中近段病变为77.1%,近中段病变20.2%,全程病变0.1%);而TA所致的SS最常位于锁骨下动脉的中段(88.5%,其中近中段病变29.5%,中远段病变31.4%,全程病变22.1%,单纯中段病变为5.4%)。AS患者中,单纯左侧、右侧及双侧同时受累的比例分别为65.4%、21.9%和12.7%;而在TA患者中,该比例分别为52.2%、13.4%和34.5%。两种疾病都更容易累及左侧锁骨下动脉(左侧/右侧:AS,2.3:1;TA,1.8:1;P=0.06)。TA患者SS闭塞病变的发生率(58.0%)显着高于AS患者(19.0%):无论是单纯左侧(33.2%vs.17.9%)、单纯右侧(15.5%vs.2.5%)还是双侧闭塞(14.7%vs.0.5%)(P 值均<0.001)。结论:AS和TA是国家心血管病中心SS最主要的两种病因。年龄和性别对于SS的病因分布有很大影响。整体上AS-SS的比例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升高。与AS患者相比,TA-SS患者中段病变,闭塞病变(包括左侧,右侧)以及双侧病变均更为常见。第二部分:经皮腔内锁骨下动脉支架置入术治疗左乳内动脉-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前左锁骨下动脉近端狭窄的临床研究背景与目的:与静脉桥相比,乳内动脉搭桥的长期通畅率和生存率均更高。过去20年,国内外90%以上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的桥血管都使用了左乳内动脉。然而,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全身性疾病,严重的冠脉病变也意味着患者其它血管床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的可能。在左乳内动脉-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Left internal mammary artery-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LIMA-CABG)前,左锁骨下动脉(Left subclavian artery stenosis,LSAS)近端严重狭窄如若不能及时发现并处理,术后患者可能会出现冠脉窃血综合征,甚至导致严重不良事件的发生。然而相关研究十分缺乏,亟待进一步探索和研究。本研究主要探索经皮腔内锁骨下动脉支架置入术治疗LIMA-CABG术前左锁骨下动脉近端狭窄的短期和长期临床结果。方法:回顾性收集并分析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2000年2月至2014年4月期间连续167例(平均年龄64±9岁,141例男性)LIMA-CABG术前合并严重LSAS并行经皮锁骨下动脉支架置入治疗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门诊或电话随访。结果:介入手术的技术成功率为97.6%(163/167)。支架置入后,靶病变的狭窄率由86.5±9.9%下降至7.6±4.6%(P<0.001)。支架术后30天内死亡、卒中、心肌梗塞以及三者的联合发生率分别为0.6%(n=1)、1.8%(n=3)、0%(n=0)和1.8%(n=3)。平均随访60.6±35.7月(中位随访时间54.8月),9例(5.4%)患者失访。1、2、5和10年患者的整体生存率分别为98.8%、97.5%、93.9%和86.2%。1、2、5和10年患者无事件生存率分别为97.0%、95.1%、88.2%和76.2%。共14.1%(23/163)的患者出现支架内再狭窄;其中支架内再狭窄相关的心绞痛13例,心肌梗塞3例。左锁骨下动脉支架1、2、5和10年的通畅率分别为95.7%、93.8%、86.5%和75.2%。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的比例为8.0%(13/163)。结论:经皮腔内锁骨下动脉支架置入术治疗LIMA-CABG术前左锁骨下动脉近端狭窄安全、有效,且并发症和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率均较低。第三部分:经皮腔内锁骨下动脉支架置入术治疗冠状动脉-锁骨下动脉窃血综合征背景和目的:冠状动脉-锁骨下动脉窃血综合征(Coronary-subclavian steal syndrome,CSSS)是导致心肌缺血的一种罕见原因。因已行乳内动脉-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Internal mammary artery-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IMA-CABG)的患者发生同侧锁骨下动脉近端严重狭窄,血流从冠状动脉经乳内动脉桥逆向灌注至同侧锁骨下动脉所致。CSSS可引起心绞痛、心肌梗塞甚至是死亡。然而,有关CSSS治疗相关的研究十分有限。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索经皮腔内锁骨下动脉支架置入术治疗CSSS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收集并分析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2007年4月至2015年12月连续37例(平均年龄65±6岁,33例男性)IMA-CABG术后出现CSSS并行经皮锁骨下动脉支架置入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门诊或电话随访。统计并分析手术的技术成功率、症状缓解情况、围术期及随访不良事件、支架内再狭窄等临床指标。结果:患者从冠脉搭桥至诊断为CSSS的平均时间间隔为6.3±4.3年(中位时间:5.2年,范围:1.3月至17.8年)。IMA-CABG术后1年内、1-5年、5-10年和10年之后出现CSSS的患者数分别是4人(11%)、11人(30%)、14人(38%)和8人(22%)。19例(51%)患者表现为稳定型心绞痛,14例(38%)为不稳定心绞痛,另外4例(11%)为心肌梗塞。手术的技术成功率为97.3%(其中狭窄病变100%,闭塞病变85.7%)。1例患者术中出现短暂脑缺血发作;另1例患者锁骨下动脉支架以远出现限制血流的夹层,并累及左乳内动脉开口,经保守治疗后改善;1例患者出现穿刺点血肿。支架置入术后靶病变的狭窄率立刻由87.6±10.6%下降至5.9±5.0%(P<0.001)。35例(94.6%)患者出院时心绞痛症状完全缓解。平均随访44±32月(范围:6-112月),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卒中或心肌梗塞。2例患者分别于支架术后36月和11月出现支架内再狭窄,并导致不稳定心绞痛发作,两人均接受单纯球囊扩张术,至末次随访时症状未复发。结论:经皮腔内锁骨下动脉支架置入术治疗CSSS安全、有效,且并发症和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率均较低。第四部分:症状性椎动脉V1段狭窄腔内治疗的临床结果背景及目的:2017年发表的欧洲外周动脉疾病指南推荐,对于药物治疗后症状仍不能改善的颅外椎动脉狭窄患者,可考虑行介入治疗(Ⅱb),其推荐级别并不高。但既往大多数椎动脉相关的研究均纳入较多的颅内椎动脉病例;此外,虽然同属椎动脉颅外部分,椎动脉V2段和V3段对于介入治疗的反应与椎动脉V1段相比亦有较大差别。本研究的目的在于评价症状性椎动脉V1段狭窄腔内治疗的临床结果,主要包括治疗的有效性,安全性及支架内再狭窄(In-stent restenosis,ISR)的影响因素等。方法:收集阜外医院2010年1月至2016年6月连续301例(平均年龄64±8岁,252例男性)症状性V1段狭窄并行经皮支架置入治疗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门诊和电话随访。评估支架术后30天内以及长期随访卒中和死亡联合发生率,症状复发,ISR,以及靶血管重建等情况。结果:介入手术的技术成功率为100%。301例患者(312条椎动脉)共置入165个金属裸支架和147个药物涂层支架,312个支架置入后病变狭窄程度由82.8±7.6%下降至4.4±4.0%(P<0.001)。支架术后30天内卒中和死亡联合发生率为1.0%(3/301)。术后1、3、5年免于任何卒中和死亡的生存率分别为98.2%、96.8%和91.4%。平均随访时间为2.9±1.5年,至末次随访时,共10例患者(12条椎动脉)失访。46例(15.8%)患者出现ISR,其中19例(6.5%)为症状性ISR。22例(7.6%)出现ISR的患者接受再次血运重建治疗。1、3、5年椎动脉支架原发性通畅率分别为90.0%、82.6%和80.3%;辅助通畅率分别为95.4%、90.3%和87.9%。裸支架(危险比:2.02,95%可信区间:1.01-4.06,P<0.05)和糖尿病(危险比:1.87,95%可信区间:1.04-3.37,P=0.04)是ISR增加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经皮椎动脉支架置入术治疗症状性椎动脉V1段狭窄安全、有效,且支架长期通畅率较高。裸支架和糖尿病是ISR的独立预测因子。

郭亚东,卓文燕[7](2016)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锁骨下动脉狭窄或者闭塞》文中认为目的探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锁骨下动脉狭窄或者闭塞病人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症状性锁骨下动脉狭窄或者闭塞病人的临床资料,采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锁骨下动脉病变。结果 16例病人成功植入支架,1例锁骨下动脉闭塞病人支架治疗失败,成功率94%。手术成功病人锁骨下动脉盗血征象消失,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术后无支架相关性手术并发症。随访612个月,血管超声及CTA检查未见支架内再狭窄。结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锁骨下动脉狭窄或者闭塞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周庆[8](2016)在《急性主动脉夹层根部、主动脉弓及降主动脉新型手术治疗方法的临床应用》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分为5个部分:(1)主动脉夹层的诊疗进展;(2)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应用主动脉弓开窗支架的临床结果;(3)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根部处理策略;(4)不同主动脉弓和降主动脉手术方式对远端主动脉的影响;(5)新型血流调节器的临床应用。1.主动脉夹层的诊疗进展:介绍了主动脉夹层的流行病学、发病的高危因素、遗传学机制、预后相关因素和诊断相关的生物标志物。详细介绍了三种涉及主动脉弓术式(半弓置换术、部分主动脉弓置换术+降主动脉支架植入术和主动脉弓三分支支架植入术)的适应证、技术细节、近期结果、远期预后和优缺点。详细介绍了主动脉根部的手术方式,包括根部加固重建、胶水粘合和根部置换,描述各种术式的技术特点和临床应用效果。系统阐述了保留主动脉分支血管的腔内隔绝术,介绍了各种术式的适应证和优缺点。2.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应用主动脉弓开窗支架的临床结果:借鉴腔内隔绝术原位开窗支架的理念,根据国人主动脉夹层病人的主动脉弓解剖结构,设计了主动脉弓开窗支架。应用回顾性病例分析的方法观察主动脉弓开窗支架的临床应用效果,研究发现开窗支架植入简单、快捷,简化了主动脉弓及降主动脉修复手术,并达到封闭原发破口、扩大真腔、促进假腔闭合及重塑主动脉的目的,围术期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低,随访发现假腔闭合率高,无远期并发症发生,临床应用效果良好。3.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根部处理策略:分析了多种主动脉根部处理方法的优缺点,提出了主动脉根部处理的理念,并设计了新的主动脉根部重建技术:涤纶片填充累及根部的夹层加固主动脉窦部,内膜垫衬带状涤纶片加固主动脉内膜,固定主动脉瓣撕脱的交界矫治瓣膜关闭不全。应用回顾性病例分析法,初步总结这种改良根部重建方法的近中期疗效。研究提示改良根部重建方法主动脉根部保留比例高,围术期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与同类研究类似,术后主动脉瓣反流程度减轻,主动脉窦直径缩小。随访期间,无主动脉根部病变相关的死亡病例。随访期间共有7例病人新发主动脉根部事件(主动脉瓣反流程度≥2和/或主动脉窦部直径≥45mm),其中1例病人在首次术后1年因重度主动脉瓣关闭不全、主动脉窦部直径50mm接受二次Bentall手术,其余病人予以继续随访。研究结果显示这种改良根部重建方法简单、可靠,近期结果良好。4.不同主动脉弓和降主动脉手术方式对远端主动脉的影响:采用回顾性病例分析法,通过比较远端主动脉假腔状态和整体主动脉直径,明确CronusR术中支架、三分支支架和开窗支架对主动脉弓和降主动脉的修复效果,并研究不同直径的支架对远端主动脉假腔闭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CronusR术中支架、三分支支架和主动脉弓开窗支架植入术这三种主动脉弓及近端降主动脉修复术具有相似的远端主动脉假腔闭合率,远期效果良好。同样类型的支架,直径较大的支架植入后远端主动脉假腔闭合率更高,最佳直径选择应是术前测量主动脉直径的90-100%。5.新型血流调节器的临床应用:分析了多种保留主动脉分支血管的腔内隔绝术的适应证、优缺点,借鉴了多层裸支架的设计理念和多层裸支架植入后血流动力学改变的特点,设计了一种新型的血流调节器。这种血流调节器为自膨式覆膜支撑型人工血管,覆膜为涤纶制成,涤纶径线和纬线形成1mm2的网孔,金属支架为镍钛合金。本组实验为临床验证研究,在主动脉分支血管应用这种新型血流调节器,观察血流调节器对主动脉夹层假腔和/或真性动脉瘤的隔绝效果以及分支血管近期通畅率。该研究入组14例病人,封闭分支血管22根(不包括肋间动脉)。随访期间,分支血管通畅率95.5%,无截瘫发生,主动脉夹层假腔和/或真性动脉瘤隔绝率84.6%。血流调节器植入技术简单,可安全的应用于需要保留主动脉分支血管的腔内隔绝术,主动脉夹层内膜破口和动脉瘤腔封闭率高。

刘亚军,王迪,赵卫东,甘泉,赵国珍,张建[9](2016)在《经皮腔内支架治疗锁骨下动脉闭塞的疗效评价》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评估支架植入术治疗锁骨下动脉近端完全闭塞的临床效果。方法锁骨下动脉完全闭塞患者67例均经皮腔内治疗,术后第3、6和12个月随访,此后每年随访1次。结果 15例患者未能成功再通。52例患者成功再通后行支架治疗,术后双上肢收缩压差明显低于术前;术后12个月通畅率为98.22%,24个月为94.31%,3年为92.17%;围手术期无死亡患者,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4例;37例应用球扩式支架患者中有5例出现>50%的症状性再狭窄。结论如果技术熟练,掌握好适应证,介入腔内重建可作为治疗锁骨下动脉闭塞病变的优选方案,若处理右侧闭塞病变则建议应用颈动脉保护伞预防远端栓塞。

华扬,惠品晶,邢瑛琦[10](2015)在《中国脑卒中血管超声检查指导规范》文中指出脑卒中是一类高发病率、高致残率以及高病死率的疾病。动脉粥样硬化与脑卒中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1-6]。早期确诊动脉粥样硬化并采取有效干预措施,可明显降低脑卒中的致残率和病死率。2010年国家卫生计生委(原卫生部)成立了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并在全国建立了由306家三级医院构成的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基地医院网络。颈动脉超声和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脑卒中相关颅内外动脉病变的早期筛查诊断与随访[1,7-16]。

二、支架治疗锁骨下动脉闭塞一例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支架治疗锁骨下动脉闭塞一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锁骨下动脉闭塞血管内再通治疗的可行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手术方法及围手术期处理
    1.3随访
    1.4 分组和数据比较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和临床特点
    2.2手术结果
    2.3随访结果
3 讨论

(2)23例慢性锁骨下动脉闭塞介入再通治疗的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慢性锁骨下动脉闭塞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个人简介
开题、中期及学位论文答辩委员组成

(3)锁骨下动脉完全闭塞腔内治疗:附32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患者选择
    1.3 手术方法
    1.4 疗效评价
    1.5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治疗结果
    2.2 手术并发症情况
    2.3 随访情况
3 讨论

(4)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前进行左锁骨下动脉狭窄筛查及诊治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1.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相关危险因素
    1.3 筛查方法、标准
    1.4 确诊方法
    1.5 围手术期抗栓治疗方案
    1.6 手术方式
2.结果
    2.1 筛查结果
    2.2 CTA结果
    2.3 左锁骨下动脉支架成形术结果
    2.4 CABG治疗结果
    2.5 随访结果
3.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锁骨下动脉闭塞支架置入血管成形术9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1.3 影像学检查
    1.4 治疗方法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
    2.2 术后即刻行全脑血管DSA造影情况
    2.3 并发症
3 讨论

(6)锁骨下动脉和椎动脉狭窄系列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第一部分:锁骨下动脉狭窄的病因和解剖特征:国家心血管病中心18年1793例患者分析
    背景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经皮腔内锁骨下动脉支架置入术治疗左乳内动脉-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前左锁骨下动脉近端狭窄的临床研究
    背景
    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经皮腔内锁骨下动脉支架置入术治疗冠状动脉-锁骨下动脉窃血综合征
    背景
    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症状性椎动脉V1段狭窄腔内治疗的临床结果
    背景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总结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Ⅰ:英文缩略词表
个人简历
致谢

(7)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锁骨下动脉狭窄或者闭塞(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手术方法(图1~2)
        1.2.1 术前准备:
        1.2.2 手术步骤:
    1.3 术后处理
    1.4 疗效评价
2 结果
3 讨论
    3.1 治疗方式选择
        3.1.1 药物治疗:
        3.1.2 外科手术治疗:
    3.2 手术径路及支架的选择
    3.3 安全性和远期再狭窄

(8)急性主动脉夹层根部、主动脉弓及降主动脉新型手术治疗方法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一、急性主动脉夹层的诊疗进展
    二、主动脉弓部的手术方式
    三、主动脉根部的手术方式
    四、涉及主动脉分支血管的TEVAR手术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应用主动脉弓开窗支架的临床结果
    1 引言
    2 主动脉弓开窗支架的设计
    3 资料与方法
    4 结果
    5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根部处理策略
    1 引言
    2 资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不同主动脉弓和降主动脉手术方式对远端主动脉的影响
    1 引言
    2 资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新型血流调节器的临床应用
    1 引言
    2 资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9)经皮腔内支架治疗锁骨下动脉闭塞的疗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10)中国脑卒中血管超声检查指导规范(论文提纲范文)

一、颈部血管超声
    (一)颈动脉超声检测[2,7-10,17-21]
    (二)椎动脉超声检测[22-26]
    (三)锁骨下动脉超声检测[27-29]
    (四)无名动脉超声检测[30-31]
    (五)颈部动脉超声检测注意事项
二、颈部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检测
    (一)内膜病变检测[3,27]
    (二)粥样硬化性斑块检测[3,27]
    (三)颈动脉狭窄和闭塞检测[17-18,32-35]
    (四)椎动脉狭窄和闭塞检测[22-23]
    (五)锁骨下动脉狭窄和闭塞检测[7,28]
    (六)无名动脉狭窄和闭塞检测[26,36-37]
    (七)颈动脉超声检测报告内容和要求[2,24,26]
三、颅内血管超声
    (一)颅内动脉基本检查方法[1,8,18,28-29,35]
    (二)颅内外动脉狭窄闭塞性病变检测评估[1,8,18,28-29,35]
    (三)TCD与TCCS报告基本内容要求[1,8,18,28-29,35]
四、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超声检测
    (一)CEA术前血管超声评估[2,10-11,27]
    (二)CEA术中血管超声评估[2,10-11,27]
    (三)CEA术后血管超声评估[2,10-11,27]
五、颈部动脉支架介入治疗的超声检测
    (一)颈动脉支架检测评估[23,33-34,36]
    (二)椎动脉支架检测评估[23,33-34,36]
    (三)锁骨下动脉支架术前后血管超声检测[23,33-34,36,39-40]

四、支架治疗锁骨下动脉闭塞一例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锁骨下动脉闭塞血管内再通治疗的可行性分析[J]. 孙勇,杨波,康开江,高峰,莫大鹏,缪中荣,马宁. 中国卒中杂志, 2021(09)
  • [2]23例慢性锁骨下动脉闭塞介入再通治疗的回顾性分析[D]. 李双. 宁夏医科大学, 2021
  • [3]锁骨下动脉完全闭塞腔内治疗:附32例报告[J]. 梁双超,张安冬,李方宽,夏友传,冯桂林,胡骥琼.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2019(12)
  • [4]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前进行左锁骨下动脉狭窄筛查及诊治的临床研究[D]. 裴晓东. 天津医科大学, 2019(02)
  • [5]锁骨下动脉闭塞支架置入血管成形术9例分析[J]. 邵亚,李红,曹骅. 甘肃医药, 2018(11)
  • [6]锁骨下动脉和椎动脉狭窄系列临床研究[D]. 车武强.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8(02)
  • [7]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锁骨下动脉狭窄或者闭塞[J]. 郭亚东,卓文燕.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2016(10)
  • [8]急性主动脉夹层根部、主动脉弓及降主动脉新型手术治疗方法的临床应用[D]. 周庆. 南京大学, 2016(05)
  • [9]经皮腔内支架治疗锁骨下动脉闭塞的疗效评价[J]. 刘亚军,王迪,赵卫东,甘泉,赵国珍,张建.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2016(01)
  • [10]中国脑卒中血管超声检查指导规范[J]. 华扬,惠品晶,邢瑛琦. 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 2015(08)

标签:;  ;  ;  ;  ;  

支架治疗锁骨下动脉闭塞1例报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