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南京商茂广场地下连续墙工程施工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熊元林[1](2021)在《软土地区基坑开挖变形规律及支护结构参数优化研究》文中指出城市准入门槛不断放宽导致了城市建筑密度的不断增长,因此人们将城市建设的目标转向地下,深基坑工程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深基坑工程作为地下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项目施工过程中会对周边环境造成较大影响。所以在进行基坑开挖的同时需要通过支护结构来提高基坑的稳定性。而在基坑设计的过程中,支护结构的选型和设计过于保守,会增加工程造价;减小支护结构设计参数则会存在安全隐患,因此,研究软土地区基坑开挖变形规律及支护结构参数优化具有重要的工程实际意义。论文以上海市长宁区某异形软土基工程为背景,采用数理统计、实际监测数据分析、数值模拟以及正交试验的方法,对该地区基坑工程围护结构的支护效果进行了研究;通过现场实际监测数据与数值模拟计算结果对基坑开挖不同阶段下的坑外地表沉降、围护结构侧向变形、临近既有建筑变形及倾斜率、支撑轴力和桩土作用进行了分析;对基坑变形影响因素的显着性进行分析并优化了支护结构细部参数。为优化围护结构型式采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对上海市已建成的基坑围护结构进行了统计分析,得出该地区常用的两种围护结构型式,对这两种围护结构型式的适用范围及围护效果进行了对比研究;对依托基坑工程的实际监测数据、计算模型进行分析,发现坑外地表沉降值、围护结构变形值、临近既有建筑变形值及支撑轴力值均在警戒值范围内,考虑原支护结构及支撑结构的参数设计过于保守,需要对此进行优化;基于Mohr-Coulomb本构关系建立了基坑模型分析了“坑角效应”对基坑变形的影响;计算并分析了基坑开挖再不同阶段下临近既有建筑的倾斜率及桩土作用;通过正交试验的方法从安全性及经济性的角度出发,以坑外地表沉降及围护桩最大水平位移作为评价指标对原支护结构的细部参数进行了优化,优化后的支护结构经济适用型更强,节约了工程造价,对软土地区相似基坑工程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刘波[2](2020)在《软弱地层中基坑开挖卸荷引起临近既有地铁盾构隧道变形及控制方法研究》文中认为当前,随着城市轨道交通和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迅速发展,在既有地铁隧道附近进行基坑开挖的现象日益增多,基坑开挖引起临近既有隧道变形的预测与控制问题已经成为城市建设过程中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本文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6YFC0800200、2017YFC0805500)、江苏省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KYCX17_0151)和东南大学优秀博士论文培育基金(YBJJ1791)为课题依托,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针对当前隧道变形实用性预测相对欠缺、隧道变形影响区尤其是下卧隧道变形影响区研究尚不完善等问题,运用文献调研、统计分析、数值模拟以及现场试验方法开展了系列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总结如下:(1)分别收集42个基坑开挖对侧方既有盾构隧道以及33个基坑开挖对下卧既有盾构隧道影响的工程案例,统计案例中基坑和隧道所处的典型地层条件、尺寸规模、相对位置关系以及结构变形等,分析了工程地质条件、基坑开挖深度、基坑与隧道水平间距等主要因素对隧道水平和竖向位移的影响规律。在此基础上,明确了侧方隧道受基坑开挖影响发生隆、沉的判别标准,给出了坑外隧道竖向位移分区;分别提出了侧方隧道水平位移和下卧隧道竖向位移综合预测指标,给出了软粘土地层,粉土、粉砂性地层和砂卵石、风化岩地层中侧方隧道水平位移和下卧隧道竖向位移经验预测公式。(2)分别建立软弱粉质粘土层中、内撑式基坑开挖对侧方和下卧既有隧道影响的数值计算模型,分析基坑开挖对侧方和下卧隧道变形特性的影响规律,进而通过变形等值线分析,结合20 mm、10 mm、5 mm 3级隧道变形控制标准,分别划分出侧方和下卧隧道变形影响区,并根据影响区特征,通过定义影响区确定参数,实现了对影响区范围的简易化描述。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基坑开挖深度和围护结构侧移对侧方隧道变形影响区确定参数的影响规律,给出了不同基坑开挖深度和围护结构侧移条件下侧方隧道变形影响区范围预测方法;研究了基坑开挖深度对下卧隧道变形影响区确定参数的影响规律,给出了不同基坑开挖深度条件下下卧隧道变形影响区范围预测方法。(3)根据隧道变形控制方法统计结果,选择工程中最常用的基坑土体加固法,分别研究软弱粉质粘土层中基坑坑外土体加固和坑内土体加固对侧方和下卧隧道变形的控制效果,综合控制效果和工程经济性,给出了坑外土体加固强度、加固深度、加固宽度建议值,给出了坑内土体加固形式、加固强度建议值。并采用上述建议值,分别研究了坑外土体加固和坑内土体加固对侧方和下卧隧道变形影响区的控制效果。(4)分别依托软弱地层中基坑开挖对侧方和下卧隧道影响的两个实际工程,采用前述得到的隧道变形及影响区预测方法对隧道可能产生的变形进行施工前预测评估,根据预测评估结果采取了相关变形控制措施。施工过程中,对既有隧道变形进行跟踪监测,揭示了隧道受基坑开挖影响变形发展变化规律,并通过对比预测结果和实测结果验证了前述预测方法的可靠性。
姚时[3](2020)在《长螺旋压灌咬合桩在地下室逆作法施工中应用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城市建设由外延扩张式向内涵提升式的转变,如何提升改造老城区成为城市建设的热点。因为当前老城区建筑密集,基础设施陈旧,地下空间开发缺失,导致居民生活智能化程度低,停车难等问题日益突出。而老城区改造项目一般位于市区繁华地段,项目施工场地狭小,土地资源有限;周边环境复杂,不适宜深基坑大开挖;环保要求高,施工噪音控制严,防尘治理要求高,现场禁止泥浆污染;项目建设中要考虑现场施工对周边居民日常生活的影响,因此如何改造更适宜的问题又摆在人们的面前。本文以象南邻里中心改造项目为背景,通过现场施工实践、工程实测、并结合设计计算、有限元数值分析的方式,研究解决长螺旋钻孔压灌混凝土桩在地下室逆作法施工中的应用关键技术问题,取得如下主要研究成果:(1)总结分析了长螺旋钻孔压灌桩混凝土桩墙的施工工艺及特点,关键技术问题,提出了长螺旋压灌咬合桩施工期间桩身垂直度控制技术,完善了素桩超缓凝混凝土缓凝时间控制问题,并通过现场检测结果分析,验证了该工艺的可行性,保证了钻孔咬合桩施工顺利完成。(2)探讨了长螺旋钻孔压灌桩在逆作法地下室工程中作为立柱桩及钢管混凝土柱施工工艺,研究分析了钢管混凝土柱与地下室结构梁板节点构造、与立柱桩连接设计与实施方法,研究提出了钢管混凝土柱定位及垂直度控制等关键技术的控制方法,并通过现场检测结果说明该控制方法切实可行,为长螺旋钻孔压灌桩应用推广提供依据。(3)探讨了长螺旋压灌咬合桩作为地下室外墙永久性结构使用时,长螺旋压灌咬合桩墙与地下室结构各节点构造设计,为以后类似工程提供设计参考。(4)探讨了荤素桩桩间咬合量设计计算方法,经过检验,确定了其适用性,确保了作为永久性地下室外墙的质量。(5)长螺旋压灌咬合桩墙作为地下室外墙永久性结构使用时,采用刚度等效的计算方式将咬合桩墙替换为地下连续墙时,考虑素混凝土作用,其刚度也计算在内,达到一定效果。通过现场监测数据与采用MIDAS GTS NX有限元分析软件计算结果分析,说明将咬合桩采用等效刚度原理使用地下连续墙替代是可行的。
周钊[4](2020)在《基坑开挖地铁隧道微扰动控制及监测可视化》文中研究指明轨道交通作为大中型城市的重要公共交通形式正日益普及,而地铁隧道结构的安全性是保障地铁正常运营的基本前提。目前,随着紧邻地铁基坑开挖工程的日渐增加,对于基坑开挖影响下隧道结构响应的控制和评估问题正愈显重要。一方面,紧邻地铁隧道的基坑工程,需要在设计阶段优化确定基坑开挖对紧邻隧道影响相对较小的开挖方案;另一方面,由于盾构隧道结构响应的复杂性,紧邻隧道的实际响应需要结合精细化的现场监测和数据呈现平台来全面呈现,以更方便地发现问题,为决策者完善解决方案提供更有效支持。因此,本文主要围绕基坑开挖引起的邻近盾构隧道微扰动及其控制措施和盾构隧道监测数据可视化两方面进行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系统阐述了深基坑施工影响下紧邻环境的变形机理和变形特征,总结分析了施工环节深基坑紧邻环境的微扰动控制措施、具体方法及其相关特点。2、基于上海徐汇中心某大型基坑群工程,利用PLAXIS3D软件对基坑群开挖影响下紧邻隧道的响应状态开展模拟分析及定性定量评价,从优化基坑开挖方式和提高围护体系抗变形能力两方面,包括基坑群分区开挖顺序、单坑开挖下部结构回筑以后再开挖紧邻基坑、地连墙厚度、支撑体系刚度等进行了研究分析,对项目的基坑群开挖顺序的合理安排及围护体系刚度和地下连续墙厚度的合理选择提出了建议,可以为类似实际工程提供经验参考。3、基于BIM软件REVIT和DYNAMO可视化编程插件,开发了基于分布式监测数据集的盾构隧道三维可视化系统。该可视化系统将隧道结构参数化建模和监测数据可视化进行有机融合,研究内容主要包括:1)监测数据驱动盾构隧道管片位置姿态改变同时结合颜色映射实现隧道变形状态的可视化呈现;2)片元层结合颜色映射的面状分布式监测数据的可视化呈现;3)灵活变换的线状分布式监测数据的可视化呈现。4、基于南京地铁二号线紧邻开挖基坑的地铁盾构隧道为例,结合光纤监测系统采集的分布式数据,建立了监测段隧道的综合可视化模型,实现了监测段隧道监测数据的三维可视化呈现,通过与传统二维图表呈现方式的对比,说明本可视化系统的有效性和优越性。
李民[5](2020)在《深基坑开挖对临近地铁隧道安全风险评估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城市核心区建设密度增大,建设地下轨道交通与开发地下空间成为城市建设的重点方向,出现了大量紧邻既有地铁隧道的深基坑工程,深基坑的开挖施工会对邻近地铁隧道的安全产生不利影响,目前对这方面的研究尚不充分。本文首先针对上海地区的10个紧邻地铁隧道的基坑工程案例进行了分析,在总结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深基坑开挖引起邻近隧道变形的影响因素和规律。继而开展了地下工程施工安全评估理论研究,在分析施工安全评估方法的基础上,分析了施工技术、环境、人员、装备、管理等影响地铁隧道安全的因素。针对地铁隧道位于深基坑侧方位置和地铁隧道位于深基坑下方位置两种工况,分别结合实际工程案例,建立有限元模型计算分析施工过程中隧道的变形情况,对比安全判断标准进行隧道安全性判断,并结合实际工况给出项目建议。本研究的成果有利于提高提高邻近既有地铁隧道的深基坑的施工安全管理水平,为此类工程项目的安全评估问题提供新的理论方法和分析案例参考,可指导施工技术人员进行隧道变形分析及安全性评估,具有一定的技术应用价值。
王鲲[6](2020)在《深基坑开挖对邻近温州市域铁路S1线路基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城市经济发展越来越离不开地下空间开发,深基坑工程越来越多。基坑开挖对邻近建(构)筑物的影响较大,容易造成工程事故甚至威胁到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运营中的城市轨道交通结构和地基的变形控制要求十分严格,因此,研究深基坑开挖对邻近轨道交通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温州市动车南站西广场站前道路及配套工程地下车库基坑工程项目为背景,通过对深基坑工程开挖引起的邻近市域铁路S1线路基变形开展现场监测和三维数值模拟,分析基坑开挖对S1线路基变形的影响规律,并提出相应的防控措施。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基于Midas/GTS平台,对基坑现场监测数据进行模拟,建立基坑开挖三维有限元分析模型,模拟基坑施工过程,分析基坑开挖过程中的支护结构变形和S1线路基沉降,分析基坑开挖影响范围,探讨市域铁路S1线路基随基坑开挖深度的受力变形规律。(2)通过地下车库深基坑开挖对邻近S1线路基坡脚和坡肩的竖向位移和水平位移现场监测数据分析,获得了基坑开挖造成路基的坡肩、坡脚发生沉降、位移较大的结果,其主要是因为S1线路基坡脚下无管柱桩为基础,因此基坑围护结构工法桩施工及基坑土方开挖期对路基坡脚的影响较大。(3)基于现场实测和数值分析,提出减少深基坑开挖对邻近轨道路基影响的一些措施,包括选取合理的支撑体系与围护结构、必要的加固措施及科学的开挖方法等。总之,以地下车库深基坑工程为依托,通过现场监测和数值模拟分析,探讨基坑开挖对邻近市域铁路S1线的影响规律,为今后类似邻近市域铁路的深基坑设计和施工提供参考,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王雯花[7](2020)在《超高层建筑逆作法桩柱转换机理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城市化的飞速发展,高层甚至超高层建筑越来越多,此类建筑结构往往都涉及到深基坑工程,逆作法因其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在工程施工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现有研究多集中于依赖工程经验对逆作法的技术控制,对于特定工程环境下,逆作法实际受力特性对工程的影响研究尚不多见。本文依托南京金茂广场二期施工建设工程,对超高层建筑逆作法中的桩柱转换机理展开研究。首先总结了桩柱转换中关键节点的设计及施工技术要点,采用理论公式进行推导计算,对比正常受力情况下,分析桩柱发生倾斜或者位移时,结构内力及变形的变化规律,对规范中桩柱控制要求提供理论支撑。其次,在利用现场实验数据验证了数值模拟准确度的基础上,依据实验具体数据及有限元分析结果,验算依托工程嵌岩桩的承载力要求。建立嵌岩桩后压浆数值分析模型,结合桩柱受力计算方法,重点分析研究了后压浆技术对嵌岩桩竖向承载性能的影响,对实际工程中嵌岩桩的优化提出建议。最后,针对不同上部层数的施工工况,利用MIDAS/GTS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了依托工程基坑的三维整体数值模型,分析了周边地表沉降、地连墙侧向变形及桩柱竖向沉降及水平位移变化规律,研究了增加上部顺作层数的可行性,为进一步提高依托工程的施工效益提供技术支持,并对类似工程提供参考依据。
赵乾[8](2020)在《砂质粉土深基坑开挖对周围土体变形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21世纪以来,城市轨道交通快速发展,城市地下工程的数量和施工难度逐渐增加。地铁车站通常处于城市繁华区域,周围建筑物相对密集,工程环境复杂。在工程施工中,应尽量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将对周边建筑物的影响及周围土体沉降控制在安全范围内,避免发生事故造成财产损失。本文以无锡砂质粉土深基坑工程为研究对象,通过现场监测和数值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基坑开挖施工过程中基坑周边土体变形规律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成果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车站基坑开挖会造成围护结构外侧土体产生沉降。地表沉降曲线呈“凹槽”形,地表沉降最大值约为0.07%的当前开挖深度。地表土体受到降水及开挖的影响向基坑方向发生水平移动。随着开挖的进行,基坑外地表水平位移增加。(2)随着基坑开挖深度的增加,围护墙体水平位移逐渐增加,并在基坑底部位置达到最大变形量,坑底以下深处墙体由于土体限制,变形逐渐减小,变形曲线呈“弓”形。(3)基坑开挖后卸荷导致基坑底部土体发生隆起变形。地下连续墙附近坑底土体隆起受到限制,整个断面隆起曲线呈“拱”形,中间部位隆起值最大,越靠近围护结构,土体隆起量越小。(4)地质条件、支护形式及围护结构刚度等三种工程因素均会对基坑开挖过程中周围土体变形产生一定影响。地质条件较差的基坑工程,受基坑开挖影响较大。墙顶冠梁和内支撑对于基坑周围地表土体变形的限制作用十分明显。增加地下连续墙的刚度可以减小基坑周边地表变形以及基坑周围土体深层变形,但以增加地下连续墙刚度的方法来控制地表变形并不经济合理。该论文有图62幅,表16个,参考文献82篇。
赵宇豪[9](2020)在《常州地铁深基坑承压水减压降水对周围环境影响及控制措施研究》文中提出地下水是轨道交通、地下工程建设的重要风险源,随着国内地铁工程建设的快速发展,地铁基坑深度与规模不断扩大,地下水尤其是承压水的控制已成为地铁工程建设过程中的关键。常州地铁基坑建设所涉及到的地层大多包含潜水含水层和多个承压含水层,由地下水引发的安全风险较高。本文以常州地铁典型基坑降水工程及抽水试验为依托,对常州地区水文地质及承压水分布特征、区域应力历史、基坑减压降水的环境影响以及控制措施等进行了系统分析,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对常州地区水文地质条件、地质分层特点等开展系统调研,总结分析了常州地铁车站抽水试验结果与水文参数。常州地铁车站抽水试验目标含水层第(5)层及第(8)2层渗透系数平均值分别为2.79E-03cm/s及2.75E-03cm/s,均为中等透水性。在常州两个典型基坑工程场地分别进行无止水帷幕与悬挂式止水帷幕的抽水试验,计算了第Ⅰ1层承压层的水文参数,结果表明止水帷幕对地下水的阻隔作用明显,无止水帷幕时平均出水量228m3/d,影响半径156.2m,最大地表沉降7.2mm;相似降深时采用悬挂式止水帷幕的平均出水量及影响半径为32m3/d及90.1m,最大坑外沉降1.98mm,相比前者明显减小。(2)基于抽水试验观测及数值模拟,对比分析了基坑降水诱发地面沉降的预测方法,包括分层总和法、有限单元法、考虑应力历史影响的沉降计算方法等。结果表明,常州地区地下30m以内广泛分布超固结比在1-12之间的超固结土,对基坑工程降水沉降预测影响较大;分层总和法计算沉降误差极大,超过200%,而考虑应力历史影响的沉降计算方法误差约为45%,计算准确度相对更高,可以应用这种方法对常州地区大降深基坑降水引起的周围地表沉降量进行估算;有限单元法计算结果与抽水试验沉降监测值拟合程度较高,误差为20%左右,当需要对基坑降水引发的周围环境影响精细化计算分析时,可作为一种可靠工具和预测手段。(3)基于水文地质结构类型将常州地区地铁车站基坑划分为五类,并分别选取典型车站进行数值模拟,预测分析不同设计情况下基坑降水的环境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含水层结构简单、厚度较小的基坑类型,如第一类基坑降水造成坑外最大地表沉降及水位降深为3.2mm与0.62m,这些类型基坑降水对环境影响不大且易于控制;含水层结构复杂、层间相互连通、层厚较大的基坑类型,如第五类基坑降水造成坑外最大地表沉降及水位降深为16.4mm与2.38m,这些类型基坑承压水减压降水对环境影响较大,需采取保守的降水设计与严格的控制措施。(4)统计了常州地铁车站止水帷幕设计情况,并以最典型的第二类基坑——博爱路站为例,针对不同基坑降水设计因素对降水效果及环境影响进行分析,探讨了不同止水帷幕插入深度时基坑降水对周围环境的影响、不同降水井布置位置对基坑降水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常州地铁超过70%的车站基坑止水帷幕将Ⅰ2承压含水层完全隔断,整体设计偏保守;随着止水帷幕插入承压含水层深度增加,基坑降水的影响范围不断减小,止水帷幕插入Ⅰ2承压含水层深度为25%、50%、75%及100%时,坑外最大地表沉降分别为50.2mm、36.5mm、17.1mm及9.2mm,因此在止水帷幕设计时可不必完全将Ⅰ2承压层隔断,具体设计深度需根据基坑周边环境保护要求而定;对于降水井的位置,坑内降水时坑外最大地表沉降为8.35mm,坑外降水时最大地表沉降为28.9mm,相同条件下坑内降水抽水量要比坑外降水小,对坑外因降水引起的环境影响小,是大多数基坑降水的首选方案。(5)对常州地铁车站的五种典型类型基坑进行了止水帷幕的形式及其与承压含水层位置关系的优化设计研究,提出了每种类型基坑的止水帷幕设计建议及基坑降水的环境控制措施。
胡众[10](2019)在《合肥地铁施工安全风险分析与控制措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施工条件复杂,受诸多因素影响,导致事故频发。本文结合合肥地铁工程建设实践,在对合肥地区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特性的调查研究基础上,对地铁施工的风险因素和特点进行研究,基于典型车站和区间隧道工程施工风险分析,提出相应的施工安全控制技术和措施。论文完成的主要内容和成果如下:(1)开展了合肥工程地质特征和地铁施工方法适应性进行研究。对合肥的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特征进行分析,获得了地铁沿线的岩土分布特征和物理力学参数,揭示了典型膨胀性岩土的膨胀特性及规律;分析了合肥地层条件对地铁施工方法的影响以及施工控制措施。(2)研究了合肥地铁施工安全风险因素和特点。结合合肥地铁的施工环境,对合肥地铁的主要风险源进行总结分析。研究表明合肥膨胀土地层、富水软弱土层、上软下硬地层、南淝河等地表水体是合肥地铁施工主要的地质风险因素;此外,合肥地铁沿线存在大量建(构)筑和地下管线,是重要的周边风险因素。(3)提出一种改进的模糊综合安全风险评价方法,并应用于合肥地铁3号线望江路车站的施工风险评估,为合肥轨道交通施工风险评估奠定基础。(4)研究了复杂周边环境下地铁车站深基坑施工风险及控制技术。以合肥地铁1号线太湖路车站为背景,对其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风险源进行分析,并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分析地铁车站深基坑开挖过程中对基坑周围地表沉降、围护桩水平变形以及临近高架桥桩基变形的影响;提出安全控制措施和技术方法,包括对基坑本身变形破坏的防护、以及对周边建筑物和地下管线的保护。(5)研究了典型富水地层地铁车站的施工风险及施工安全控制技术。结合大东门地铁车站对合肥地层中比较典型的富水地层中深大基坑施工风险进行分析,从设计和施工等方面提出相应的安全控制对策。大东门车站具有地下水位较高且具承压性、地层条件差、车站基坑深度大、车站结构复杂、周边临近建筑等特点,基坑失稳、周边建筑物和管线变形及损坏、维护结构渗漏水、主体结构施工质量等是主要风险源。采用地下连续墙对基坑进行围护、主体结构采用盖挖逆作法、加强设计中防水设计和施工中的防排水措施、局部土体加固保护周边建筑物等。(6)研究了地铁盾构隧道近接施工风险及控制措施。分析了合肥地铁1号线盾构下穿南一环市政隧道施工安全风险,提出了对既有市政隧道底板用旋喷桩预加固、对市政隧道结构采用玻璃纤维桩围护的措施,为盾构下穿和切割围护桩提供条件;盾构掘进时对施工速度等施工参数进行优化;通过数值模拟分析了盾构施工过程,表明市政隧道变形在合理范围内。对地铁盾构隧道长距离侧穿桥梁桩基施工进行风险分析,针对不同近接距离提出不同的桥桩加固措施,对施工速度等施工参数进行优化,确保桥桩基础的安全。
二、南京商茂广场地下连续墙工程施工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南京商茂广场地下连续墙工程施工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软土地区基坑开挖变形规律及支护结构参数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基坑开挖对周边环境影响研究现状 |
1.2.2 基坑支护的优化设计研究现状 |
1.2.3 基坑正交试验法的研究现状 |
1.2.4 存在的问题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2 软土地层深基坑变形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
2.1 软土地层深基坑变形特征研究 |
2.1.1 基坑变形类型 |
2.1.2 基坑变形诱因 |
2.2 支护结构型式对基坑变形影响的探讨 |
2.2.1 软土地层常用基坑支护方式 |
2.2.2 上海软土地层基坑支护案例分析 |
2.3 支护结构参数对基坑变形影响的探讨 |
2.3.1 地下连续墙及钻孔灌注桩插入比对软土基坑变形的影响 |
2.3.2 地下连续墙厚度与钻孔灌注桩桩径对软土基坑变形的影响 |
2.3.3 钻孔灌注桩间距对软土基坑变形的影响 |
2.3.4 内支撑位置对软土基坑变形的影响 |
2.4 本章小结 |
3 软土地层深基坑开挖变形规律实例研究 |
3.1 工程概况 |
3.1.1 工程简介 |
3.1.2 周边环境情况 |
3.1.3 工程地质条件 |
3.1.4 支护结构方案 |
3.1.5 施工工况 |
3.1.6 监测方案 |
3.1.7 监测点的布设 |
3.2 基坑监测结果分析 |
3.2.1 坑外地表沉降分析 |
3.2.2 围护结构侧向变形分析 |
3.2.3 支护结构轴力分析 |
3.3 临近建筑沉降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软土地层深基坑开挖三维数值模拟 |
4.1 数值模拟模型建立 |
4.1.1 模型尺寸及本构模型的确定 |
4.1.2 材料参数确定 |
4.1.3 基坑施工工况模拟 |
4.2 软土地层深基坑开挖三维变形规律 |
4.2.1 坑外地表变形规律分析 |
4.2.2 既有建筑三维变形分析 |
4.2.3 钻孔灌注桩水平侧移分析 |
4.2.4 基坑支护结构轴力分析 |
4.3 基坑开挖桩土作用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基坑变形影响因素显着性分析及支护结构参数优化 |
5.1 正交试验理论 |
5.1.1 正交试验的概念及原理 |
5.1.2 正交试验的步骤 |
5.1.3 正交试验设计的结果分析 |
5.2 正交试验参数选取 |
5.3 正交试验条件下设计参数优化分析 |
5.3.1 极差分析 |
5.3.2 方差分析 |
5.4 经济性对比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2)软弱地层中基坑开挖卸荷引起临近既有地铁盾构隧道变形及控制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注释表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基坑开挖对既有隧道的影响机制 |
1.2.2 地铁隧道结构变形控制指标及其限值 |
1.2.3 基坑开挖引起既有隧道变形预测方法 |
1.2.4 基坑开挖引起既有隧道变形的影响区 |
1.2.5 基坑开挖引起既有隧道变形的控制措施 |
1.3 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 |
1.4 本文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第2章 基于多案例统计的基坑开挖引起侧方既有隧道变形预测公式 |
2.1 基坑开挖对侧方既有隧道影响的工程案例调研统计 |
2.1.1 工程案例调研 |
2.1.2 案例所在地区及地层条件 |
2.1.3 基坑和侧方隧道形式、尺寸 |
2.1.4 基坑和侧方隧道相互位置关系 |
2.1.5 侧方隧道变形控制方法 |
2.2 侧方隧道竖向位移影响因素分析 |
2.2.1 隧道埋深的影响 |
2.2.2 隧道距基坑水平距离的影响 |
2.2.3 隧道竖向位移分区 |
2.2.4 隧道最大竖向位移与最大水平位移关系 |
2.3 侧方隧道水平位移影响因素分析 |
2.3.1 围护结构最大水平位移的影响 |
2.3.2 基坑开挖深度的影响 |
2.3.3 隧道与基坑水平间距的影响 |
2.3.4 基坑沿隧道纵向宽度的影响 |
2.4 侧方隧道水平位移预测公式 |
2.4.1 侧方隧道水平位移预测指标 |
2.4.2 侧方隧道水平位移经验预测公式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软弱地层中基坑开挖引起侧方既有地铁隧道变形的影响区 |
3.1 基坑开挖对侧方既有隧道变形影响的数值模拟 |
3.1.1 计算模型建立 |
3.1.2 模型参数选取 |
3.1.3 模型和参数合理性验证 |
3.1.4 模拟工况设置 |
3.2 不同基坑开挖深度和围护结构侧移条件下侧方隧道变形影响区划分 |
3.2.1 侧方隧道变形特性 |
3.2.2 侧方隧道变形影响区划分流程 |
3.2.3 不同条件下侧方隧道变形影响区划分结果 |
3.2.4 不同条件下侧方隧道变形影响区汇总 |
3.3 基坑开挖深度和围护结构侧移对影响区范围的影响规律 |
3.3.1 基坑开挖深度对影响区确定参数的影响 |
3.3.2 围护结构最大侧移对影响区确定参数的影响 |
3.3.3 侧方隧道变形影响区范围预测方法 |
3.4 侧方隧道变形影响区预测方法可靠性验证 |
3.4.1 与前人研究成果对比验证 |
3.4.2 与实际工程案例对比验证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多案例统计的基坑开挖引起下卧既有隧道变形预测公式 |
4.1 基坑开挖对下卧既有隧道影响的工程案例调研统计 |
4.1.1 工程案例调研 |
4.1.2 案例所在地区及地层条件 |
4.1.3 基坑和下卧隧道形式、尺寸 |
4.1.4 基坑和下卧隧道相互位置关系 |
4.1.5 下卧隧道变形控制方法 |
4.2 下卧隧道竖向位移影响因素分析 |
4.2.1 工程地质条件的影响 |
4.2.2 基坑存在形式的影响 |
4.2.3 隧道穿越基坑长度的影响 |
4.2.4 基坑开挖面积的影响 |
4.2.5 卸载率的影响 |
4.3 下卧隧道隆起变形预测公式 |
4.3.1 下卧隧道隆起位移预测指标 |
4.3.2 下卧隧道隆起位移经验预测公式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软弱地层中基坑开挖引起下卧既有地铁隧道变形的影响区 |
5.1 基坑开挖对下卧既有隧道影响的数值模拟 |
5.1.1 计算模型建立 |
5.1.2 模型参数选取 |
5.1.3 模拟工况设置 |
5.2 不同基坑开挖深度时下卧隧道变形影响区划分 |
5.2.1 下卧隧道变形特性 |
5.2.2 下卧隧道变形影响区划分流程 |
5.2.3 不同基坑开挖深度时下卧隧道变形影响区划分结果 |
5.2.4 不同基坑开挖深度时下卧隧道变形影响区汇总 |
5.3 基坑开挖深度对影响区范围的影响规律 |
5.3.1 基坑开挖深度对影响区确定参数的影响 |
5.3.2 下卧隧道变形影响区预测方法 |
5.4 下卧隧道变形影响区预测方法可靠性验证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软弱土体加固对既有地铁隧道变形及影响区的控制效果 |
6.1 坑外土体加固对侧方隧道变形控制效果 |
6.1.1 坑外土体加固对隧道变形控制效果评价指标 |
6.1.2 坑外土体加固模拟工况 |
6.1.3 加固强度对侧方隧道变形控制效果的影响 |
6.1.4 加固深度对侧方隧道变形控制效果的影响 |
6.1.5 加固宽度对侧方隧道变形控制效果的影响 |
6.2 坑外土体加固对侧方隧道变形影响区控制效果 |
6.2.1 坑外土体加固对侧方隧道变形特性的影响 |
6.2.2 坑外土体加固对侧方隧道变形影响区的影响 |
6.3 坑内土体加固对下卧隧道变形控制效果 |
6.3.1 坑内土体加固对下卧隧道变形控制效果评价指标 |
6.3.2 坑内土体加固模拟工况 |
6.3.3 加固形式对下卧隧道变形控制效果的影响 |
6.3.4 加固强度对下卧隧道变形控制效果的影响 |
6.4 坑内土体加固对下卧隧道变形影响区的控制效果 |
6.4.1 坑内土体加固对下卧隧道变形特性的影响 |
6.4.2 坑内土体加固对下卧隧道变形影响区的影响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软弱地层中基坑开挖引起临近既有地铁隧道变形预测及控制方法工程应用 |
7.1 基坑开挖引起侧方地铁隧道变形预测及控制方法工程应用 |
7.1.1 工程概况 |
7.1.2 侧方隧道变形预测与评估 |
7.1.3 侧方隧道变形控制方法 |
7.1.4 基坑开挖对侧方隧道影响的现场监测 |
7.1.5 预测结果与试验结果对比 |
7.2 基坑开挖引起下卧地铁隧道变形预测及控制方法工程应用 |
7.2.1 工程概况 |
7.2.2 下卧隧道变形预测与评估 |
7.2.3 下卧隧道变形控制方法 |
7.2.4 基坑开挖对下卧隧道影响的现场监测 |
7.2.5 预测结果与试验结果对比 |
7.3 本章小结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8.1 主要结论 |
8.2 主要创新点 |
8.3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附录 |
(3)长螺旋压灌咬合桩在地下室逆作法施工中应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本课题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钻孔咬合桩研究现状 |
1.2.2 长螺旋钻孔压灌桩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本文主要创新点 |
第2章 长螺旋钻孔压灌咬合桩墙施工工艺研究 |
2.1 长螺旋钻孔压灌咬合桩墙工艺原理与优势 |
2.1.1 长螺旋钻孔压灌咬合桩墙工艺原理 |
2.1.2 长螺旋钻孔压灌咬合桩墙优势 |
2.2 长螺旋钻孔压灌咬合桩施工工序 |
2.2.1 咬合桩导墙施工 |
2.2.2 咬合桩施工工艺 |
2.2.3 长螺旋钻孔压灌桩施工质量保障措施 |
2.3 咬合桩施工关键技术研究 |
2.3.1 桩身垂直度控制 |
2.3.2 咬合厚度控制 |
2.3.3 咬合时间控制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立于压灌桩上的钢管混凝土柱施工工艺研究 |
3.1 钢管混凝土立柱设计要求 |
3.1.1 设计考虑因素与构造要求 |
3.1.2 立柱承载力计算分析 |
3.1.3 钢管混凝土立柱节点构造 |
3.2 立柱桩与钢管混凝土柱同步施工工艺 |
3.2.1 施工工序 |
3.2.2 施工要求 |
3.3 钢管混凝土柱施工关键技术 |
3.3.1 钢护筒垂直度控制 |
3.3.2 钢管混凝土柱上部定位控制 |
3.3.3 钢管混凝土柱垂直度控制技术措施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长螺旋压灌咬合桩支护结构分析研究 |
4.1 工程概况 |
4.1.1 基本情况 |
4.1.2 周边环境 |
4.1.3 岩土工程条件 |
4.1.4 工程项目特点 |
4.2 基坑围护结构设计 |
4.2.1 选型与可行性分析 |
4.2.2 长螺旋钻孔压灌咬合桩墙分段支护设计要求 |
4.2.3 咬合桩按等效连续墙厚度设计计算 |
4.2.4 桩墙节点构造设计 |
4.3 整体三维计算与监测结果分析 |
4.3.1 整体三维计算 |
4.4 基坑监测 |
4.4.1 监测方案 |
4.4.2 监测结果与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数值模拟分析 |
5.1 软件简介 |
5.2 模型建立 |
5.2.1 模型尺寸 |
5.2.2 模型选取单元及参数 |
5.3 施工阶段模拟 |
5.4 计算结果分析 |
5.4.1 咬合桩深层水平位移 |
5.4.2 周边地表沉降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4)基坑开挖地铁隧道微扰动控制及监测可视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深基坑开挖紧邻环境微扰动研究现状 |
1.2.2 盾构隧道三维建模及可视化研究现状 |
1.2.3 监测数据三维可视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基坑开挖紧邻隧道微扰动及控制措施 |
2.1 引言 |
2.2 深基坑开挖紧邻环境变形机理 |
2.3 支护结构和地表变形特征 |
2.4 深基坑施工紧邻地铁隧道的微扰动控制 |
2.4.1 深基坑施工紧邻地铁隧道微扰动的控制途径 |
2.4.2 深基坑施工紧邻环境微扰动控制措施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紧邻隧道基坑群开挖优化数值分析 |
3.1 引言 |
3.2 工程概况 |
3.3 PLAXIS3D有限元分析软件介绍 |
3.3.1 PLAXIS3D简介 |
3.3.2 土体硬化模型 |
3.4 数值分析 |
3.4.1 数值模拟分析思路 |
3.4.2 模型参数与边界条件 |
3.4.3 模型验证 |
3.4.4 施工步简化 |
3.4.5 不同开挖顺序影响模拟分析 |
3.4.6 各分区单独开挖影响模拟分析 |
3.4.7 支撑刚度影响数值模拟分析 |
3.4.8 地下连续墙厚度影响模拟分析 |
3.4.9 结论及建议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光纤感测技术及盾构隧道监测数据可视化 |
4.1 引言 |
4.2 光纤传感及其分布式数据介绍 |
4.2.1 光纤传感器概述 |
4.2.2 光纤感测技术得到的分布式数据前处理 |
4.3 可视化平台总体设计 |
4.3.1 盾构隧道监测数据可视化的背景和意义 |
4.3.2 盾构监测数据可视化平台选择 |
4.3.3 可视化系统的模块和实现工具 |
4.3.4 BIM介绍 |
4.3.5 Revit |
4.3.6 Dynamo |
4.4 几何模型 |
4.4.1 隧道实体模型建立 |
4.4.2 地层模型和周边环境 |
4.5 数据模型 |
4.5.1 真实状态呈现 |
4.5.2 真实状态结合颜色映射可视化 |
4.5.3 云图呈现 |
4.5.4 线状数据呈现 |
4.6 南京地铁隧道光纤监测及数据可视化 |
4.6.1 隧道光纤监测系统 |
4.6.2 可视化呈现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总结及展望 |
5.1 全文总结 |
5.2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5)深基坑开挖对临近地铁隧道安全风险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技术路线 |
1.4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深基坑开挖引起邻近隧道变形基本规律 |
2.1 引言 |
2.2 上海地区基坑开挖引起隧道变形案例分析 |
2.3 深基坑开挖引起邻近隧道变形的主要因素及基本规律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地下工程施工安全评估理论及影响因素分析 |
3.1 引言 |
3.2 地铁隧道安全性判断标准 |
3.3 地下工程施工安全评估方法 |
3.4 深基坑施工对邻近地铁隧道安全影响因素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深基坑开挖对侧方地铁隧道安全评估研究 |
4.1 引言 |
4.2 工程背景与基坑方案 |
4.3 模型建立 |
4.4 隧道变形计算结果分析 |
4.5 地铁隧道安全判断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深基坑开挖对下穿地铁隧道安全评估研究 |
5.1 引言 |
5.2 工程概况 |
5.3 模型建立 |
5.4 隧道变形计算结果分析 |
5.5 地铁隧道安全判断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论文期间发表论文及主要科研工作 |
(6)深基坑开挖对邻近温州市域铁路S1线路基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软土地区深基坑开挖变形特性分析 |
1.2.2 深基坑开挖对邻近建(构)筑物影响分析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思路 |
第二章 深基坑工程概况及市域铁路 S1 线的变形控制标准 |
2.1 工程概况 |
2.2 场地地形地貌 |
2.3 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 |
2.3.1 工程地质 |
2.3.2 水文地质条件 |
2.4 基坑工程支护结构设计与施工工序 |
2.4.1 邻近轨道S1 线侧的基坑设计方案 |
2.4.2 地下车库基坑施工工序 |
2.5 S1 线路基变形控制标准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地下车库深基坑开挖对S1 线路基影响的数值分析 |
3.1 计算模型的建立及计算流程 |
3.1.1 有限元软件Midas/GTS简介 |
3.1.2 单元类型与本构成模型 |
3.1.3 模型的建立及约束条件 |
3.1.4 计算流程 |
3.2 地下车库基坑变形分析 |
3.2.1 基坑围护结构变形分析 |
3.2.2 基坑开挖对附近土体影响性分析 |
3.3 轨道S1 线路基受力变形分析 |
3.3.1 邻近基坑侧的S1 线路基位移分析 |
3.3.2 邻近基坑侧的S1 线路基受力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深基坑开挖对市域铁路S1 线影响的现场监测数据分析 |
4.1 基坑监测方案 |
4.1.1 测点布设 |
4.1.2 监测频率 |
4.1.3 监测报警值设置 |
4.2 邻近基坑侧市域铁路S1 线路基坡脚监测数据分析 |
4.2.1 坡脚竖向位移 |
4.2.2 坡脚水平位移 |
4.2.3 监测结果分析 |
4.3 邻近基坑侧市域铁路S1 线路基坡肩监测数据分析 |
4.3.1 坡肩竖向位移 |
4.3.2 坡肩水平位移 |
4.3.3 监测结果分析 |
4.3.4 监测数据与数值模拟对比分析 |
4.4 减少对轨道S1 线影响的对策探讨 |
4.4.1 选取合理的支撑体系与围护结构 |
4.4.2 必要的加固措施 |
4.4.3 科学开挖方法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超高层建筑逆作法桩柱转换机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二章 桩-柱转换作用机理研究 |
2.1 顺逆作法的异同 |
2.2 桩-柱转换 |
2.2.1 桩柱转换的理论设计 |
2.2.2 桩柱转换的施工技术 |
2.2.3 桩柱的连接节点 |
2.3 桩柱作用 |
2.3.1 桩柱倾斜情况下分析 |
2.3.2 桩柱位移情况下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嵌岩桩的优化分析 |
3.1 基桩承载力检测试验 |
3.2 实测结果分析 |
3.3 入岩深度优化研究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上部结构最大顺作层数研究 |
4.1 最大施工层数的估算 |
4.2 MIDAS/GTS软件及工程概况介绍 |
4.3 修正摩尔-库伦模型 |
4.4 模型假定及相关参数选取 |
4.5 模型建立 |
4.6 结果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存在问题及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8)砂质粉土深基坑开挖对周围土体变形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 |
2 砂质粉土深基坑开挖工程概况 |
2.1 工程概况 |
2.2 地质水文条件 |
2.3 周边环境 |
2.4 工程风险 |
2.5 支护方案 |
2.6 降水方案 |
2.7 本章小结 |
3 砂质粉土深基坑开挖现场实测分析研究 |
3.1 监测的目的及意义 |
3.2 监测实施方案 |
3.3 监测点布置与监测方法 |
3.4 实测数据整理及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无锡地铁车站基坑开挖对地表变形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 |
4.1 概述 |
4.2 ABAQUS有限元计算模型 |
4.3 基坑开挖的有限元模拟结果与分析 |
4.4 深基坑开挖变形的影响因素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9)常州地铁深基坑承压水减压降水对周围环境影响及控制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地下水渗流与土体相互作用研究 |
1.2.2 基坑降水对周围环境影响分析及控制技术研究现状 |
1.2.3 基坑减压降水优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二章 常州地区基坑降水对环境影响的抽水试验分析 |
2.1 常州地区水文地质概况 |
2.1.1 区域水文概况 |
2.1.2 水文地质条件 |
2.1.3 第四系地质分层 |
2.1.4 常州地铁车站水文参数统计 |
2.2 典型敞开式抽水试验 |
2.2.1 工程概况 |
2.2.2 抽水试验概述 |
2.2.3 单井抽水试验 |
2.2.4 群井抽水试验 |
2.3 典型悬挂式帷幕抽水试验 |
2.3.1 工程概况 |
2.3.2 抽水试验概述 |
2.3.3 群井抽水试验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常州地区基坑降水引起的地面沉降计算方法研究 |
3.1 基坑降水引起的地面沉降计算方法 |
3.1.1 分层总和法 |
3.1.2 有限单元法 |
3.1.3 工程实例计算 |
3.2 考虑应力历史影响的常州地区抽水沉降计算方法 |
3.2.1 常州地区典型土层应力历史 |
3.2.2 考虑应力历史影响的沉降计算方法 |
3.2.3 工程实例计算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常州地铁典型车站基坑降水对环境影响预测分析 |
4.1 常州地铁车站水文地质结构分类及特征 |
4.2 数值模型校验与分析过程 |
4.2.1 三维数值模型建模 |
4.2.2 三维数值模型校核 |
4.2.3 基坑降水三维数值模拟计算 |
4.3 常州地铁典型车站基坑降水的环境影响预测分析 |
4.3.1 工程概况 |
4.3.2 数值分析模型 |
4.3.3 数值计算结果分析 |
4.4 不同类型基坑降水的环境影响预测分析 |
4.4.1 不同含水层联通情况分析 |
4.4.2 不同类型基坑降水数值计算结果分析 |
4.5 不同基坑降水设计的环境影响预测分析 |
4.5.1 止水帷幕深度 |
4.5.2 降水井位置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常州地铁车站基坑降水对环境影响的控制措施研究 |
5.1 第一类基坑降水环境影响控制措施 |
5.2 第二类基坑降水环境影响控制措施 |
5.2.1 地下二层车站 |
5.2.2 地下三层车站 |
5.3 第三类基坑降水环境影响控制措施 |
5.3.1 地下二层车站 |
5.3.2 地下三层车站 |
5.4 第四/五类基坑降水环境影响控制措施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10)合肥地铁施工安全风险分析与控制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地铁施工安全风险分析与管理 |
1.2.2 地铁施工安全控制措施和技术 |
1.3 地铁工程施工风险及控制措施存在的问题 |
1.4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合肥地区工程地质性及施工方法适应性研究 |
2.1 合肥地区工程地质特征分析 |
2.1.1 合肥区域地质特征分析 |
2.1.2 合肥主城区主要岩土类型及工程地质特征 |
2.1.3 合肥主城区区域地下水分布规律 |
2.1.4 合肥主城区特殊性岩土问题 |
2.2 合肥膨胀性岩土的工程特性研究 |
2.2.1 合肥膨胀岩土概况 |
2.2.2 合肥膨胀岩土土的膨胀指标分析 |
2.2.3 含水率对膨胀土的膨胀特性及剪切强度的影响 |
2.3 合肥地铁岩土力学参数分析 |
2.4 合肥地铁施工方法比选分析及施工措施研究 |
2.4.1 车站施工方法分析 |
2.4.2 区间隧道施工方法分析 |
2.4.3 联络通道施工方法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合肥地铁施工风险研究 |
3.1 工程风险基本概念 |
3.1.1 风险的定义 |
3.1.2 工程风险管理 |
3.3 地铁施工安全风险因素概述 |
3.3.1 施工环境因素 |
3.3.2 施工技术和设备因素 |
3.3.3 施工管理因素 |
3.3.4 监控预警因素 |
3.4 合肥地铁施工安全风险因素及特点分析 |
3.4.1 地质风险因素特点分析 |
3.4.2 环境风险因素特点分析 |
3.4.3 施工风险因素特点分析 |
3.5 合肥地铁工程施工安全风险源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合肥地铁施工风险评估方法研究 |
4.1 风险辨识及评估 |
4.1.1 风险评估概述 |
4.1.2 风险辨识方法 |
4.1.3 风险评估方法 |
4.2 改进的地铁施工风险模糊综合评价方法 |
4.2.1 模糊层次分析法的改进 |
4.2.2 模糊综合评判模型 |
4.2.3 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和步骤 |
4.3 合肥地铁望江西路车站风险评估 |
4.3.1 望江西路车站概况 |
4.3.2 工程特点 |
4.3.3 望江西路车站施工风险评估 |
4.3.4 结果分析和建议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复杂周边环境下地铁车站施工风险及施工措施研究 |
5.1 概述 |
5.2 合肥地铁太湖路站工程概况 |
5.2.1 车站概况 |
5.2.2 工程地质条件 |
5.3 重大风险源分析 |
5.3.1 工程自身风险分析 |
5.3.2 周边环境风险分析 |
5.4 深基坑开挖对地层和桥桩影响数值模拟分析 |
5.4.1 数值模型建立 |
5.4.2 计算结果分析 |
5.5 施工和灾害防控措施及技术 |
5.5.1 基坑开挖施工安全措施 |
5.5.2 周边建筑物及地下管线保护措施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富水地层地铁车站施工风险及施工技术研究 |
6.1 概述 |
6.2 合肥地铁大东门车站工程概况 |
6.2.1 车站概况 |
6.2.2 工程地质条件 |
6.2.3 周边环境 |
6.2.4 主要技术难点分析 |
6.3 重大风险源分析 |
6.3.1 车站基坑自身风险 |
6.3.2 环境风险 |
6.4 主要风险控制措施 |
6.4.1 大东门车站基坑围护结构设计与施工 |
6.4.2 盖挖逆作法施工 |
6.4.3 防水措施 |
6.4.4 地层加固 |
6.4.5 管线保护措施 |
6.4.6 监测措施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地铁盾构隧道近接施工风险及控制技术研究 |
7.1 地铁近接施工概述 |
7.2 合肥地铁1号线芜湖路站~南一环站~太湖路区间盾构施工风险分析 |
7.2.1 区间概况和施工特点 |
7.2.2 盾构自身风险分析 |
7.2.3 主要环境风险分析 |
7.3 合肥地铁盾构近距离下穿南一环隧道施工风险及控制技术 |
7.3.1 合肥地铁1号线下穿南一环隧道概况 |
7.3.2 盾构隧道下穿南一环隧道施工风险分析 |
7.3.3 合肥地铁1号线下穿南一环隧道施工安全控制措施 |
7.3.4 盾构隧道下穿南一环隧道数值模拟分析[124-125] |
7.3.5 竖向位移监测结果 |
7.4 合肥地铁盾构长距离侧穿桥桩施工风险及控制技术 |
7.4.1 盾构区间侧穿马鞍山路高架桥桥桩加固措施 |
7.4.2 盾构施工措施 |
7.5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论及展望 |
8.1 结论 |
8.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四、南京商茂广场地下连续墙工程施工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软土地区基坑开挖变形规律及支护结构参数优化研究[D]. 熊元林. 西安科技大学, 2021(01)
- [2]软弱地层中基坑开挖卸荷引起临近既有地铁盾构隧道变形及控制方法研究[D]. 刘波. 东南大学, 2020
- [3]长螺旋压灌咬合桩在地下室逆作法施工中应用的研究[D]. 姚时. 南昌大学, 2020(01)
- [4]基坑开挖地铁隧道微扰动控制及监测可视化[D]. 周钊. 东南大学, 2020(01)
- [5]深基坑开挖对临近地铁隧道安全风险评估研究[D]. 李民.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2020(02)
- [6]深基坑开挖对邻近温州市域铁路S1线路基的影响研究[D]. 王鲲. 重庆交通大学, 2020(01)
- [7]超高层建筑逆作法桩柱转换机理的研究[D]. 王雯花. 东南大学, 2020(01)
- [8]砂质粉土深基坑开挖对周围土体变形的影响研究[D]. 赵乾.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3)
- [9]常州地铁深基坑承压水减压降水对周围环境影响及控制措施研究[D]. 赵宇豪. 东南大学, 2020(01)
- [10]合肥地铁施工安全风险分析与控制措施研究[D]. 胡众. 合肥工业大学, 201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