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模得丽935P在氟橡胶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王新[1](2021)在《氢化丁腈橡胶在汽车发动机油冷器用密封圈上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汽车业发展迅速,排放法规逐渐收紧,随着电子燃油喷射装置、涡轮增压技术及排气后处理系统在汽车发动机系统中得到推广和应用,燃油效率、发动机转速设计的不断提高,发动机内部温度、压力也不断增加,由此带来更高的内磨加剧的风险,再加上合成机油的普及使用和品级升高,如此“恶劣”的工况给车用油冷器密封圈的密封可靠性提出更高的要求,鉴于此,该类产品用橡胶材料除了满足更高的机械强度等力学性能指标之外,还须在长期高温空气和高温机油的环境中,能够保持各项性能的损失在产品使用工况的可受范围内,特别是压缩永变性能,这些对于产品的可靠性至关重要。氢化丁腈橡胶(HNBR)在机械物性方面表现突出,不但具备高强度、高撕裂,而且耐磨强,同时又耐高温、耐臭氧和耐高温形变性能,并且在苛刻条件下对于含极性添加剂的润滑油也有很好的耐受型,因而,相对于丁腈橡胶(NBR)、氯丁橡胶(CR)、氟橡胶(FKM)等材料更加适用于该类产品的制造,并在国内外得到推崇。本研究工作以“发动机全速全负荷1000h耐久性试验油冷器密封圈泄露事件”的客户“痛点”为切入点,经过工况条件的仔细调研之后,从HNBR材料的性能特点出发,对HNBR主体材料化学结构、分子链段类型和技术指标,过氧体系用交联助剂品类,过氧体系用量对其未硫化胶的硫化特性和硫化胶的常规力学性能、耐高温空气、机油压缩永变性能、耐长期高温空气、高温机油老化性能的影响规律的进行深入的探究,并结合以往的研发经验完成了对其配合体系的系统优化,在满足产品工艺性能的前提下,进一步提高了材料的常规力学性能,同时实现了其耐高温空气老化、高温油老化,特别是高温、机油压缩永久变形性能的较大改善。在油冷器密封圈制造方面,本研究工作从混炼胶制备、胶坯成型、一次硫化成型、二次硫化定型等工艺方面对其生产过程进行了工艺优化。从成本和效率出发,采用密炼机制备混炼胶;从质量和成本考虑,采用胶片裁切工艺;从降低废品率的角度考虑,一次硫化成型采用抽真空硫化机,二次硫化成型采用自动控温系统控制高温烘箱。最终经过产品性能的验证,使用优化后配方制备的HNBR材料各项性能指标满足产品用料的技术标准指标的要求,所制造的两款油冷器密封圈通过了客户全速全负荷1000h耐久性测试,并且对产品耐高温机油压缩永久变形的研究成果为后续油冷器密封圈耐久性、可靠性试验的时效性的标定提供了有效的参照指标,为客户后期快速判定产品质量提供了依据。
陆刚[2](2014)在《氟橡胶结构特点及其应用和发展探源》文中提出介绍了氟橡胶结构特点、主要性能、加工技术、应用领域和实例。分析了氟橡胶的发展趋势。
肖风亮,骆瑞静[3](2010)在《水滑石在橡胶模具污染防治中的应用》文中指出水滑石在FKM、FEPM、CSM胶料的硫化过程中具有防止污染模具、便于产品脱模的效果。水滑石填充量为1~2份即可获得良好的脱模效果,对硫化胶物理机械性能几乎没有影响。
赵光贤[4](2008)在《新型橡胶加工助剂》文中研究说明该文以新型橡胶加工助剂的作用机理为起点,介绍它们的化学组成、功能特征以及应用领域,还概述了国内外这方面的现状。
刘伟[5](2006)在《氟橡胶加工性能的改善及压电复合材料初探》文中指出氟橡胶是一种耐热性能优异的特种橡胶,在一些高温的特殊环境里显示了其突出的应用价值。压电陶瓷的主要成分是锆钛酸铅,它可以把振动能(或声能)转化为电能。在氟橡胶中添加具有压电性能的锆钛酸铅,制成氟橡胶/压电陶瓷压电复合材料,可以实现一种在高温中工作的特殊复合材料,根据压电、导电原理,机械能(或声能)通过压电陶瓷的压电效应转化为电能,并通过体系中的导电填料形成的导电网络,将电能以热的形式消耗,达到减震降噪的目的。但是氟橡胶的加工性能较差,不能满足特殊制品的加工要求。压电陶瓷与加工性能较差的氟橡胶复合有一定的难度。 本论文通过对氟橡胶F246加工体系的研究,对氟橡胶的加工性能逐步改善并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研究了氟橡胶加工体系中硫化体系、吸酸剂、填充体系、加工助剂等各个因素对氟橡胶加工性能、常温力学性能的影响。实验主要通过改变各种配合体系的种类和用量,施以合适的加工工艺,来提高氟橡胶的加工性能、机械性能及耐热性能,确定最优化的配方;研究了氟橡胶二段硫化工艺,讨论了不同配方成分的氟橡胶使用的不同二段硫化时间与温度,通过二段硫化进一步改善氟橡胶的各项性能。 研究了配方的改变对氟橡胶耐热性能的影响,通过耐热空气老化实验,讨论了不同硫化体系、不同吸酸剂、不同填充体系和不同加工助剂的改变对氟橡胶耐热性能的影响。 研究了不同种类的压电陶瓷的压电性能,选择压电性能较好的压电陶瓷作为功能相,并以质量比为20%—60%的配比与聚合物共混,探索了高温环境下使用的减震降噪压电复合材料的基本配方与加工工艺,探索了氟橡胶与压电陶瓷组成的复合材料是否具有压电性能,探索了极化条件是否对压电性能有影响。氟橡胶的配合体系的研究以及耐热空气老化实验研究结果结果表明:通过对氟橡
陈春明[6](2006)在《氟橡胶的改性及其纳米尺度互穿网络形态研究》文中指出互穿聚合物网络(IPNs)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聚合物共混物,其中一相或两相发生交联而形成相互贯穿的聚合物网络。依赖聚合物的共混比例、形态、交联密度和特性,IPNs显示出特殊的性能。IPNs的制备被认为是限制不相容聚合物共混物相分离的独特方法。由于两相的特殊排列,IPNs材料常常展现出良好的力学强度和韧性。因而,IPNs技术被广泛地应用于聚合物材料的改性。氟橡胶(FKM)具有突出的耐高温,耐油,耐化学腐蚀,耐老化等性能,应用于特殊的密封材料等方面,然而由于存在着弹性低,耐低温性能差等弱点限制了它的应用范围。本论文依据创新性的思维,围绕改善FKM的性能,采用四条技术路线,成功地制备出一系列新的FKM的IPNs材料,并对其结构、组成与性能的关系进行了研究,获得了以下研究成果: 1.采用熔融机械共混的方法,使氟橡胶(FKM)和丁腈橡胶(NBR)在高温和强剪切作用下相容,然后在各自不同的硫化体系下硫化,使两相各自交联,从而制备了FKM/NBR IPNs。 2.采用TEM、DSC和DMA等方法进行了FKM/NBR IPNs的形态、热力学性能和动态力学性能研究,并研究了两网络的组成对机械性能和热稳定性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FKM/NBR IPNs体系中,材料优异的力学性能是由于互穿网络产生的协同效应的结果,而网络中纳米尺度相畴尺寸越均匀,双连续相形态越规整、完善,引起材料力学性能的提高也越显着。当FKM/NBR为80/20(w/w)时,共混体系获得最完善的两相连续的互穿网络结构,拉伸强度和撕裂强度达到最大值。其玻璃化转变温度只有一个值为-16℃,介于纯的FKM和NBR玻璃化转变温度之间,表明互穿网络的形成促进了FKM和NBR之间的相容性。该技术路线的实施,提升了氟橡胶的抗撕裂强度和低温柔韧性。 3.对FKM/NBR互穿网络的形成机理进行了研究。采用浊点法,绘制了FKM/NBR共混体系的相图,研究了相分离行为与熔融共混的温度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两相的相容性、共混比例、粘度比以及加工条件对互穿网络的形成产生显着的影响。 4.采用密炼机通过熔融共混的方法,使FKM和环氧丙烯酸酯橡胶(EACM)在高温和强剪切作用下相容,然后在各自不同的硫化体系下硫化,使两相各自
高福年[7](2004)在《分散剂和内脱模剂的应用》文中提出分散剂AT-B、AT-C、AT-42、莱茵散-25、莱茵散-42,用量为1~3份(生胶100)可与填料混合后加入,内脱模剂A-16、935P和DS用量为1~2份,可在混炼初期加入,也可与填料混合后加入,分散剂与内脱模剂可并用,比例为1∶1。
高福年[8](2003)在《分散剂、内脱模剂的应用》文中认为分散剂AT-B、AT-C、AT-42、莱茵散-25、莱茵散-42,用量为1~3份(生胶100)可与填料混合后加入,内脱模刑A-16、935P和DS用量为1~2份,可在混炼初期加入,也可与填料混合后加入,分散剂与内脱模剂可以进行并用,比例为1:1。
杜喜林[9](2002)在《模得丽935P在氟橡胶中应用的研究》文中提出探讨了内添加型润滑剂模得丽 935P加入到氟橡胶后对胶料物理性能和加工性能的影响 ,并与不同润滑剂进行了对比。试验结果表明 ,在氟橡胶中加入模得丽 935P不会影响胶料的物理性能 ,加工时不易产生缺胶、脱胶、撕裂等现象 ,减少了对模具的污染 ,综合应用效果比其它润滑剂好
杜喜林[10](2001)在《模得丽935P在氟橡胶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讨论了内部添加剂模得丽 93 5 P对氟橡胶胶料的物理机械性能和加工性能的影响。
二、模得丽935P在氟橡胶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模得丽935P在氟橡胶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氢化丁腈橡胶在汽车发动机油冷器用密封圈上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氢化丁腈橡胶材料特性简介 |
1.2 氢化丁腈橡胶的发展概况 |
1.3 氢化丁腈橡胶的性能特点 |
1.3.1 常规力学性能 |
1.3.2 耐高温压缩永久变形性能和耐磨性 |
1.3.3 耐高温性能性和耐油性能 |
1.3.4 耐化学介质和耐臭氧性能 |
1.3.5 耐低温性能 |
1.3.6 粘合性能 |
1.4 氢化丁腈橡胶生胶的制备原理、工艺流程和制备方法 |
1.4.1 氢化丁腈橡胶生胶的制备原理和工艺流程 |
1.4.2 氢化丁腈橡胶生胶的制备方法 |
1.5 氢化丁腈橡胶配合体系 |
1.5.1 生胶 |
1.5.2 硫化体系 |
1.5.3 补强填充体系 |
1.5.4 其他配合体系 |
1.6 氢化丁腈橡胶在油冷却器密封制品上的应用 |
1.6.1 油冷器简述 |
1.6.2 氢化丁腈橡胶在油冷器密封圈上的应用进展 |
1.6.3 油冷器密封圈的结构型式 |
1.6.4 油冷器密封圈的工艺流程 |
1.6.5 油冷器用氢化丁腈橡胶橡胶密封圈的加工制造 |
1.6.6 油冷器用氢化丁腈橡胶橡胶密封圈常见质量问题 |
1.7 论文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1.8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2.1 主要实验原料 |
2.2 主要试验设备和测试仪器 |
2.3 试样制备与性能测试 |
2.3.1 混炼 |
2.3.2 硫化 |
2.3.3 性能测试 |
第三章 油冷器密封圈用主体材料的选择 |
3.1 氢化丁腈橡胶化学结构式和分子链段类型 |
3.2 氢化丁腈橡胶(生胶)的技术指标 |
3.2.1 门尼粘度(MV) |
3.2.2 丙烯腈含量(ACN%) |
3.2.3 残余双键质量份数(RDB%) |
3.3 氢化丁腈橡胶生胶的选择原则 |
3.4 性能验证 |
3.4.1 实验配方 |
3.4.2 生胶技术指标和特征 |
3.4.3 结果与讨论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HNBR过氧化物体系用交联助剂的研究 |
4.1 交联助剂的特点和用法 |
4.2 性能验证 |
4.2.1 实验配方 |
4.2.2 结果与讨论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HNBR过氧化物硫化剂用量的优化 |
5.1 过氧化物硫化剂的特点和用法 |
5.2 性能验证 |
5.2.1 实验配方 |
5.2.2 结果与讨论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油冷器密封圈产品制造和验证 |
6.1 背景资料 |
6.2 油冷器密封圈用HNBR材料标准 |
6.3 油冷器密封圈用HNBR配方 |
6.4 油冷器密封圈的制造 |
6.4.1 混炼胶的制备 |
6.4.2 备料成型 |
6.4.3 硫化成型 |
6.5 油冷器密封圈产品性能验证 |
6.5.1 耐高温机油压变性能的验证 |
6.5.2 装机耐久性验证 |
6.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氟橡胶结构特点及其应用和发展探源(论文提纲范文)
1 全氟橡胶的结构特点和应用领域 |
2 氟橡胶的主要性能 |
3 氟橡胶的加工技术 |
4 应用实例 |
4.1 耐油 FKM 混合料 |
4.2 耐碱 FKM 材料 |
4.3 氟橡胶制品及应用 |
5 氟橡胶技术开发进程和发展趋势 |
5.1 新氟橡胶品种 |
5.2 氟橡胶技术开发趋势 |
6 结束语 |
(3)水滑石在橡胶模具污染防治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 |
1.1 主要原材料 |
1.2 试验配方 (质量份) |
1.3 主要设备和仪器 |
1.4 性能测试 |
2 结果与讨论 |
2.1 水滑石在橡胶中的防污染机理 |
2.2 水滑石在FKM中的应用 |
2.3 水滑石在CSM中的应用 |
2.4 在FEPM中的应用 |
3 结论 |
(4)新型橡胶加工助剂(论文提纲范文)
1 概 述 |
2 新型加工助剂的时代背景 |
2.1 合成橡胶的大量使用 |
2.2 适应现代化橡胶加工条件 |
3 新型加工助剂的特点 |
3.1 多功能 |
3.2 高效低用量 |
3.3 多组分复合 |
(1) 同类助剂复配 |
(2) 异种助剂复配 |
(3) 包覆复配 |
4 新型加工助剂的分类[6-7] |
5 各类新型加工助剂[6-7] |
5.1 分散剂 |
5.1.1 组成和特征 |
(1) 多功能 |
(2) 低配合量 |
(3) 有助于提高成品性能 |
5.1.2 生产及产品状况[8-9] |
(1) 国外状况 |
(2) 国内状况 |
5.1.3 使用分散剂的注意事项 |
5.1.4 分散效果的测定[11] |
5.2 均匀剂 |
5.2.1 均匀剂的功能 |
5.2.2 应用均匀剂的现实意义 |
(1) 简化通用型合成橡胶与天然橡胶的共混工艺。 |
(2) 解决难混胶种 (EPDM是典型) 的共混难题。 |
(3) 满足节能需要, 能源紧缺已成为当前全球经济发展的拦路虎。 |
(4) 提供多功能[12] |
5.2.3 均匀剂的作用机理 |
5.3 增粘剂 |
5.3.1 内部因素 |
(1) 橡胶分子尺寸 |
(2) 支链结构 |
(3) 极性基团 |
(4) 不饱和度 |
5.3.2 外部条件[17-18] |
(1) 粘合时间 |
(2) 温度 |
(3) 压力 |
(4) 使用增粘剂 |
5.3.3 增粘剂品种 |
(1) 松香树脂 |
(2) 萜烯树脂 |
(3) 二甲苯树脂 |
(4) 烷基酚醛树脂 |
(5) 古马龙树脂 |
(6) 石油树脂 |
5.4 内脱模剂[19] |
5.4.1 内、外脱模剂的异同 |
5.4.2 主要类别 |
(1) 脂肪酸盐[4] |
(2) 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4, 20] |
(3) 金属皂基混合物[21] |
(4) 低分子量聚乙烯PE |
(5)氟橡胶加工性能的改善及压电复合材料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研究背景概述 |
1.1 前言 |
1.2 氟橡胶简介 |
1.2.1 氟橡胶的发展 |
1.2.2 氟橡胶的种类和结构 |
1.2.3 氟橡胶的主要性能 |
1.2.4 氟橡胶的配合体系 |
1.2.5 氟橡胶的加工工艺 |
1.2.6 氟橡胶的应用 |
1.3 压电陶瓷/氟橡胶复合材料 |
1.3.1 宽温域高性能阻尼材料 |
1.3.2 压电陶瓷 |
1.3.3 压电阻尼材料 |
1.3.4 压电材料的极化 |
第二章 课题的提出及研究目的 |
2.1 课题的提出 |
2.2 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案 |
第三章 氟橡胶加工性能的改善 |
3.1 前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主要原料 |
3.2.2 实验设备与仪器 |
3.2.3 胶料的配合、混炼与硫化(工艺) |
3.2.4 性能测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硫化体系的探讨 |
3.3.2 吸酸剂的种类的讨论 |
3.3.3 加工助剂的种类及变量的讨论 |
3.3.4 碳黑种类及变量的讨论 |
3.3.5 二段硫化工艺 |
3.4 小结 |
第四章,压电陶瓷/氟橡胶复合材料初探 |
4.1 前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原料与仪器 |
4.2.2 实验设备与仪器 |
4.2.3 胶料的配合、混炼与硫化 |
4.2.4 压电复合材料的极化 |
4.2.5 性能测试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氟橡胶与导电材料的共混研究 |
4.3.2 压电陶瓷/氟橡胶复合材料的加工性能 |
4.3.3 氟橡胶与压电陶瓷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 |
4.3.4 氟橡胶/压电陶瓷复合材料的压电性能 |
4.4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统计 |
独创性声明 |
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
(6)氟橡胶的改性及其纳米尺度互穿网络形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绪论 |
1.1 氟橡胶的概述 |
1.1.1 氟橡胶的开发现状 |
1.1.2 氟橡胶的结构与性能 |
1.2 氟橡胶的改性研究进展 |
1.2.1 氟橡胶的化学改性 |
1.2.2 氟橡胶的配合加工改性 |
1.2.3 氟橡胶的并用改性 |
1.2.4 氟橡胶的表面改性 |
1.3 氟橡胶的加工配合技术进展 |
1.3.1 吸酸剂 |
1.3.2 硫化剂 |
1.3.3 填充剂 |
1.3.4 加工助剂 |
1.4 弹性体互穿网络的研究进展 |
1.4.1 弹性体IPN的制备 |
1.4.1.1 分步法 |
1.4.1.2 同步法 |
1.4.1.3 胶乳IPN |
1.4.1.4 热塑性IPN |
1.4.2 IPN的亚微相态 |
1.4.2.1 IPN的双相连续形态 |
1.4.2.2 IPN的细胞结构形态 |
1.4.2.3 IPN的界面形态 |
1.4.3 IPN的相容性 |
1.4.4 IPN增强理论 |
1.4.5 IPN的阻尼性能 |
1.4.6 弹性体IPN的应用研究进展 |
1.5 本课题的选题背景 |
1.6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思路 |
第2章 含醚基团丙烯酸酯橡胶的合成及其对氟橡胶改性的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内容 |
2.2.1 实验原料 |
2.2.2 实验设备 |
2.2.3 含醚基团丙烯酸酯弹性体(AECM)的制备 |
2.2.4 FKM/AECM共混物的制备 |
2.2.5 FKM/AECM共混弹性体的硫化 |
2.2.6 测试及表征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反应条件对AECM聚合反应的影响 |
2.3.1.1 引发剂对聚合反应的影响 |
2.3.1.2 反应温度对聚合反应的影响 |
2.3.2 AECM的IR表征 |
2.3.3 FKM/AECM共混弹性体的硫化特性 |
2.3.4 FKM/AECM共混弹性体硫化胶的形态 |
2.3.5 FKM/AECM共混弹性体硫化胶的力学性能 |
2.3.6 FKM/AECM共混弹性体硫化胶的DMA分析 |
2.5 小结 |
第3章 原位聚合法制备氟橡胶/丙烯酸酯橡胶互穿网络的结构与性能 |
3.1 引言 |
3.2 实验内容 |
3.2.1 实验原料 |
3.2.2 实验仪器及设备 |
3.2.3 FKM/ACM原位复合弹性体的合成 |
3.2.4 FKM/ACM复合弹性体的硫化 |
3.2.5 测试及表征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ACM溶液聚合的反应条件研究 |
3.3.1.1 ACM溶液聚合反应的溶剂选择 |
3.3.1.2 引发剂对ACM聚合反应的影响 |
3.3.1.3 温度对ACM聚合反应的影响 |
3.3.1.4 反应时间对ACM转化率的影响 |
3.3.2 FKM/ACM原位复合弹性体的IR表征 |
3.3.3 FKM/ACM原位复合弹性体的TEM照片 |
3.3.4 FKM/ACM原位复合弹性体的硫化特性 |
3.3.5 FKM/ACM硫化胶的形态 |
3.3.6 FKM/ACM硫化胶的力学性能 |
3.3.7 FKM/ACM硫化胶的热重分析 |
3.3.8 FKM/ACM硫化胶动态力学分析(DMA) |
3.4 小结 |
第4章 氟橡胶/丁腈橡胶熔融机械共混物的相态及性能研究 |
4.1 引言 |
4.2 熔融共混制备互穿网络的理论基础 |
4.2.1 互穿网络弹性体定义 |
4.2.2 共混的相容性 |
4.2.3 剪切作用 |
4.2.4 共混互穿网络的组分比例 |
4.2.5 共混互穿网络的两相粘度 |
4.2.6 合适的交联及加工条件 |
4.3 实验内容 |
4.3.1 实验原料 |
4.3.2 实验仪器及设备 |
4.3.3 实验方法 |
4.3.4 测试及表征 |
4.3.5 研究路线 |
4.4 结果及讨论 |
4.4.1 FKM和NBR共混温度的确定 |
4.4.2 FKM硫化条件 |
4.4.2.1 硫化剂用量的影响 |
4.4.2.2 硫化促进剂用量的影响 |
4.4.2.3 防焦剂用量的影响 |
4.4.3 NBR的硫化条件 |
4.4.3.1 硫化体系及用量 |
4.4.3.2 防焦剂的用量 |
4.4.4 FKM/NBR共混橡胶的双硫化体系 |
4.4.5 FKM/NBR互穿网络的亚微相态 |
4.4.6 FKM/NBR共混互穿体系的差示扫描量热分析 |
4.4.7 FKM/NBR共混互穿体系的动态力学分析 |
4.4.8 FKM/NBR共混互穿体系的力学性能 |
4.4.8.1 FKM/NBR共混比对互穿体系的力学性能影响 |
4.4.8.2 加工条件对FKM/NBR IPN性能的影响 |
4.4.8.3 共混互穿网络FKM和NBR的模量关系 |
4.4.9 FKM/NBR共混互穿体系热重分析 |
4.5 小结 |
第5章 氟橡胶/丙烯酸酯橡胶熔融机械共混物的相态及性能研究 |
5.1 引言 |
5.2 实验内容 |
5.2.1 实验原料 |
5.2.2 实验仪器及设备 |
5.2.3 实验方法 |
5.2.4 测试及表征 |
5.2.5 研究路线 |
5.3 结果及讨论 |
5.3.1 FKM/EACM共混体系的热力学相图 |
5.3.2 EACM的硫化体系 |
5.3.3 FKM/EACM共混弹性体的双硫化体系 |
5.3.4 FKM/EACM共混体系硫化胶的形态 |
5.3.5 FKM/EACM共混互穿体系的差示扫描量热分析 |
5.3.6 FKM/EACM共混互穿体系的动态力学分析 |
5.3.7 FKM/EACM共混互穿体系的力学性能 |
5.3.8 FKM/EACM共混互穿体系的老化性能 |
5.4 小结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博士期间论文发表目录 |
致谢 |
(9)模得丽935P在氟橡胶中应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 |
1.1 原材料 |
1.2 试验仪器与设备 |
1.3 试验工艺 |
2 结果与讨论 |
2.1 物理性能对比 |
2.2 胶料外观 |
2.3 硫化工艺 |
3 结论 |
四、模得丽935P在氟橡胶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氢化丁腈橡胶在汽车发动机油冷器用密封圈上的应用研究[D]. 王新. 青岛科技大学, 2021(02)
- [2]氟橡胶结构特点及其应用和发展探源[J]. 陆刚. 化学工业, 2014(07)
- [3]水滑石在橡胶模具污染防治中的应用[J]. 肖风亮,骆瑞静. 特种橡胶制品, 2010(06)
- [4]新型橡胶加工助剂[J]. 赵光贤. 世界橡胶工业, 2008(01)
- [5]氟橡胶加工性能的改善及压电复合材料初探[D]. 刘伟. 青岛科技大学, 2006(12)
- [6]氟橡胶的改性及其纳米尺度互穿网络形态研究[D]. 陈春明. 武汉理工大学, 2006(12)
- [7]分散剂和内脱模剂的应用[J]. 高福年. 橡胶科技市场, 2004(08)
- [8]分散剂、内脱模剂的应用[A]. 高福年. 第二届全国橡胶制品技术研讨会论文集, 2003
- [9]模得丽935P在氟橡胶中应用的研究[J]. 杜喜林. 橡胶工业, 2002(10)
- [10]模得丽935P在氟橡胶中的应用[J]. 杜喜林. 特种橡胶制品, 20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