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70例斑秃患者脑电图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何宇[1](2020)在《斑秃与中医情志因素的相关性临床调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运用心理学问卷测量技术对斑秃患者进行调查,分析心理学量表指标与斑秃患者中医证候的相关性,探讨社会心理因素在斑秃发病中所起的作用,从心理学角度分析斑秃的发病机制,探讨斑秃各中医证型与社会心理因素的相关性,为提高斑秃的中医情志致病机理研究提供新的思路,为提高中医预防和诊治的准确性和有效性提供社会心理的病因学依据。方法:本研究搜集了搜集175例斑秃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心理学调查问卷。(一般资料问卷、中医五态人格量表、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应对方式量表和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将所有数据录入数据库,运用SPSS20.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斑秃患者各年龄段均有发病,主要集中年龄段为21-50岁(82.9%),其中,以31-35岁占比最高(17.7%),男性85例(48.6%),女性90例(51.4%);体力劳动者61例(34.9%),脑力劳动者90例(51.4%),脑体结合者24例(13.7%)。多发型斑秃患者最多(111例,占63.4%);斑秃面积分型中以S1(脱发面积≤25%)居多(63例,占36.0%)。2.斑秃患者的焦虑、抑郁水平不会因性别不同、年龄段不同、工作性质不同而有差异(P>0.05)。斑秃患者的病程、患病次数、睡眠状况是焦虑水平的影响因素(P<0.05);睡眠状况是抑郁水平的影响因素(P<0.05)。且有40%的患者表示睡眠状况不佳。有30%女性患者表示月经异常,而月经与睡眠质量呈正相关关系(P<0.05)。3.斑秃患者焦虑、抑郁评分与常模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有69人都有不同程度的焦虑情绪,占总人数的39.4%;有96人都有不同程度的抑郁情绪,占总人数的54.9%。4.斑秃患者发病相关因素:病程与患病次数呈正相关关系(P<0.05);病程与斑秃的轻重情况呈正相关关系(P<0.05);患病次数与斑秃的轻重情况呈正相关关系(P<0.05)。有焦虑的斑秃患者占比为39.4%,有抑郁的斑秃患者占比为54.9%。焦虑、患病次数、病程呈正相关关系(P<0.05)。5.斑秃患者应对方式与常模比较,总体而言,其积极应对及消极应对均有显着差异(P<0.05)。在具体比对中发现,患者的应对方式偏向于消极应对。积极应对与焦虑、抑郁呈负相关关系(P<0.05),消极应对与焦虑、抑郁呈正相关关系(P<0.05)。6.斑秃患者总体领悟社会支持度尚可。其中,仅有7人属于低支持状态,为4%;社会支持系统存在严重问题的,仅4人,得分低于50,社会支持存在一定问题的,有42人,占24%。领悟社会支持与焦虑、抑郁、消极应对呈负相关关系(P<0.05),与积极应对呈正相关关系(P<0.05)。7.焦虑与抑郁、消极应对呈正相关关系(P<0.05),焦虑与领悟社会支持、积极应对呈负相关关系(P<0.05),抑郁与消极应对呈正相关关系(P<0.05),抑郁与领悟社会支持、积极应对呈负相关关系(P<0.05),领悟社会支持与积极应对呈正相关关系(P<0.05),与消极应对呈负相关关系(P<0.05)。8.斑秃患者五态人格特征整体而言偏阴性,属于阴阳平和、少阴两个维度(P<0.05)。有不良情绪的斑秃患者在太阴维度上更为突出,而太阴与焦虑、抑郁、消极应对呈正相关关系(P<0.05)。9.按斑秃临床分型分类,单发型斑秃、泛发型斑秃患者的五态人格评分与常模各维度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发型斑秃在阴阳平和、少阴两个维度有显着差异(P<0.05),全秃患者在太阳维度有显着差异(P<0.05)。按斑秃面积分类,S1(S1:脱发面积≤25%)、S3(S3:脱发面积=50-74%)斑秃患者的五态人格评分与常模各维度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S2(S2:脱发面积=26-49%)在阴阳平和维度具有显着差异(P<0.05);S4(S4:脱发面积=75-99%)在阴阳平和、少阴两个维度有显着差异(P<0.05);S5(S5:头发全部脱落伴部分体毛脱落)在太阳维度有显着差异(P<0.05)。10.斑秃各中医证型分类,其焦虑、抑郁评分均高于常模,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血热风燥证的患者中,有焦虑的患者19例(46.3%),抑郁26例(63.4%);气滞血瘀证的患者中,有焦虑的患者13例(31.0%),抑郁18例(42.9%);气血两虚证的患者中,有焦虑的患者23例(50.0%),抑郁29例(63.0%);肝肾不足证的患者中,有焦虑的患者14例(30.4%),抑郁23例(50.0%)。11.斑秃中医各证型消极应对高于常模,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热风燥证、气血两虚证积极应对无统计学意义(P>0.05);气滞血瘀证、肝肾不足证积极应对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各证型领悟社会支持评分尚可。12.按中医证型分类,血热风燥证、气血两虚证与五态人格量表常模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气滞血瘀证、肝肾不足证在阴阳平和、少阴两个维度具有差异性(P<0.05)。结论:1.斑秃患者主要人群年龄为21-50岁(82.9%),其中,以31-35岁占比最高(17.7%),脑力劳动者患病人数居多,无明显性别差异。40%患者睡眠不佳,48.6%患者病情严重,33.7%患者为复发者,30%女性患者月经异常。斑秃临床分型以多发型斑秃居多;斑秃面积分型中以S1(脱发面积≤25%)居多。2.斑秃患者总体的心理压力较大,个体的心身健康水平偏低,而抑郁(54.9%)、焦虑(39.4%)可能是斑秃患者的主要情绪障碍。不论性别、年龄、职业性质、病情、病程、患病次数、睡眠质量好坏,其焦虑、抑郁评分均高。3.性别、年龄、工作性质对斑秃患者的焦虑、抑郁水平无明显影响。病程、患病次数、睡眠质量会加重焦虑情绪;睡眠越差,越抑郁。月经异常会影响女性患者的睡眠质量。病程越久、患病次数越多,病情越重。越焦虑,病程越久,越易引起斑秃复发。4.斑秃患者总体领悟社会支持以中、高度为主,但其应对方式相对偏向于消极应对,故抑郁、焦虑水平也相对偏高。综合来看,越焦虑、抑郁,应对方式越消极,领悟社会支持度越低;领悟社会支持度越高,应对方式越积极,焦虑、抑郁水平越低。5.有不良情绪的斑秃患者在太阴维度上更为突出,太阴评分越高,焦虑、抑郁水平越高,应对方式越消极,领悟社会支持度越低。因此,尽量缓解斑秃患者的不良情绪,防止斑秃患者向太阴维度发展,有助于防止斑秃病情的加重。6.单发型斑秃、泛发型斑秃患者的五态人格特征与常人无异,多发型斑秃患者偏阴性,为平衡性好,持久性好;全秃患者偏阳性,为反应强度小;S1(脱发面积≤25%)、S3(脱发面积=50-74%)斑秃患者的五态人格特征与常人无异,S2(脱发面积=26-49%)患者较为平和,为平衡性好;S4(脱发面积=75-99%)患者偏阴性,为平衡性好,持久性好;S5(头发全部脱落伴部分体毛脱落)患者偏阳性,为反应强度小。7.斑秃患者的中医五态性格特征总体为偏阴性,对待事物的平衡性好,且持久性好。气血两虚、血热风燥两证的斑秃患者之五态性格特征与常人无异,气滞血瘀证、肝肾不足证两证的斑秃患者之五态性格特征为偏阴性。总体而言,斑秃患者不善言辞,无法很好的表达自己的情绪,可能存在无合适的情绪发泄途径。因此,可依据患者的不同心理问题,有针对性地采取心理疏导的方法,使其打开心扉,缓解心理压力。8.斑秃中医各证型焦虑、抑郁评分均高于常模。其中,血热风燥证焦虑评分最高,气血两虚证抑郁评分最高。各证型患者应对方式主要以消极为主;领悟社会支持度尚可。在临床诊治中,依据不同证型,以调畅气机为主,治以疏肝解郁,养心安神,既可缓解不良情绪,又助脏腑调理。同时,对患者进行相应的心理干预,设法改变消极应对方式,提高领悟社会支持度,有助于提高疗效。
金亨埈[2](2019)在《热敏灸结合针刺治疗气血两虚型脱发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热敏灸结合针刺治疗气血两虚型脱发的临床疗效,寻找治疗气血两虚型脱发的热敏点。规范气血两虚型脱发热敏灸取穴方法。方法:1.分组:期间于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传统中医科就诊的气血两虚型脱发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治疗组33例,予热敏灸结合针刺加梅花针治疗;对照组33例,予针刺加梅花针治疗。2.艾灸选穴:治疗组选用热敏点治疗,对照组无艾灸治疗。针刺选穴:选用百会、四神聪、率谷、阿是穴、生发穴等。3.操作:治疗组采用热敏灸配合针刺加梅花针叩刺治疗。热敏灸结合针刺治疗后,再进行梅花针叩刺。热敏灸治疗方法为用艾条进行悬灸,艾条施灸部位出现酸、胀、麻、痛等感觉,记录为热敏穴位。观察出热敏穴后,用艾条在1~2个热敏穴部位进行回旋,往返,雀啄等艾灸操作方法。针刺治疗方法以2.5寸的一次性无菌针灸针刺入穴位,直刺或斜刺1~1.5寸,行提插捻转补法,以局部酸麻胀感为程度。梅花针治疗主要针对脱发区进行叩刺。对照组采用针刺加梅花针叩刺治疗。针刺与梅花针的取穴,操作,疗程与治疗组相同。4.观察内容:分别在治疗前后采用主要症状评分表,次要症状评分表,温度测定表进行疗效评估,比较一个疗程后前后患者的头皮油腻、瘙痒、头屑、头皮温度等局部症状以及乏力、自汗、头晕、懒言少动、精神不振等全身症状。研究结果:(1)主要症状的积分计算有效率分析:治疗4周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36.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1%,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治疗8周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4.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9.7%,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2)次要症状的积分计算有效率比较分析:治疗4周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9%,对照组总有效率为48.5%,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治疗8周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7.9%,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0.6%,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3)头部温度变化平均值评分比较分析:治疗前,两组的头部温度变化平均值评分比较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的治疗前温度变化具有可比性。治疗4周后,两组的头部温度平均值变化评分比较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温度变化优于对照组。治疗8周后,两组的头部温度平均值变化比较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组的温度变化优于对照组。(4)综合疗效评分比较分析: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9%,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2.7%,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5)热敏穴中出现频次最高的是四神聪、百会、率谷。结论:(1)热敏灸能改善整体脱发症状,促进毛发的生长和增加头皮温度。(2)热敏灸结合针刺加梅花针治疗气血两虚型脱发的疗效优于针刺结合梅花针。(3)头皮温度上升与毛发生长有一定相关性。(4)脱发患者的热敏感,程度和频率及感觉存在个体差异。(5)气血两虚型脱发患者的治疗中,最经常出现热敏感的穴位是四神聪、百会、率谷等,其中出现频次最高的是四神聪。
彭静[3](2017)在《中药内治斑秃的用药规律初探》文中指出斑秃是临床常见皮肤病之一,自身免疫、内分泌紊乱、情感应激、遗传等可能与之发病相关,在早期或进展期脱发区域及再生毛发毛囊附近,常见Th为主的炎性细胞。斑秃有损外貌,给患病者带来不少消极情绪和压力,降低其生活质量。斑秃的西医疗法手段多样化,糖皮质激素对部分患者有用,也可口服维生素、胱氨酸,外用米诺地尔溶液,或采用局部封闭疗法,移植疗法等,但治疗效果却不尽如人意,且部分治疗方法副作用较大,易复发。斑秃的中医疗法历史悠久,内外治疗相结合,效果明确,毒副作用小,患者易于接受。近年,使用中医药治疗斑秃疾病的临床研究层出不穷,本文通过检索治疗斑秃疾病内服中药的文献,进行统计分析,探索现代中医治疗斑秃的用药规律。本文包括文献综述、文献研究和导师经验介绍三部分。其中,文献综述两篇,全面系统地论说了该病的中、西医研究概况。第一篇:斑秃的中医药研究概况,包括古代文献对斑秃的病名、症状、病因病机、治则治法和内外治疗的研究概况,当代名医名家诊治斑秃的体会与经验,和近年来中医对斑秃发病与治法的领会运用。第二篇:斑秃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包括斑秃的流行病学研究、病因和发病机制及斑秃的诊疗进展。导师的经验方面总结了吾师对斑秃疾病的病因病机、辨证分型和中药使用特点及治疗特色等的经验。文献研究检索从2001.1.1起到2016.12.31止,发表在万方数据库(Wanfangdata)、中国知网学术文献总库(CNKI)、维普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CBM)四个数据库中口服中药治疗斑秃的相关研究,收集文献中出现的中药方,利用Microsoft Excel2013建立数据库,对中药类别、性味和归经等进行统计分类,运用Clementine12进行关联规则分析,采用SPSS19.0进行因子分析,探索处方用药规律及药物之间的配对联系。结果共检索出39篇符合要求的文献,45首方剂,涉及4069例病例,共用81味中药,总计用药频次达487次,药用人次达22337次。这些处方中出现次数靠前的十味药顺次是:何首乌、当归、熟地黄、川芎、甘草、菟丝子、茯苓、白芍、女贞子、枸杞子;将中药的种类按中药味数、药物出现频次和使用人次统计,补虚药、解表药、活血化瘀药均排名前三位;将中药按四气分类,平性药在三种统计数据中稳居榜首;将中药按五味分类,甘味、苦味、辛味在三种统计数据中均依次位列前三名;将中药按归经分类,均包罗十二经,在三种统计数据结果中以肝经、脾经、肾经、心经为主。结论:现代中医多认为斑秃的病位主要在肝、脾、肾三脏,治疗上应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辨证论治。通过关联规则分析,何首乌常与枸杞子、熟地黄、生地黄、女贞子或当归配伍,当归+白芍,川芎+白芍是治疗斑秃的临床常见药物组合,另外何首乌+熟地黄+当归、何首乌+熟地黄+川芎、当归+川芎+白芍、当归+川芎+熟地黄均是治疗斑秃的常见药对。通过因子分析,佐证了斑秃气虚、血虚、血热、血瘀、阴亏、内外风邪侵袭的病因病机,治疗上应侧重于补益肝肾,辅以活血化瘀、解表祛风,长期服药当顾护脾胃。用药多为补虚药,平性药,味甘、苦、辛,归经常见肝、脾、肾三经。
庄育泰[4](2015)在《梅花针联合穴位注射治疗斑秃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本课题利用梅花针结合穴位注射治疗斑秃患者。本课题采用治疗前后兼证总评分比较、治疗前后单个皮损面积总评分比较、临床疗效评价、疗程起效时间、安全性评价、随访结果以评价梅花针疗法结合穴位注射治疗斑秃的的总体疗效。通过此项研究,可为临床上运用梅花针疗法结合穴位注射治疗斑秃的实践以及疗效评价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研究方法:本课题在斑秃患者中,筛选出64例符合研究入选标准的斑秃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利用梅花针疗法结合穴位注射,梅花针扣刺脱发部位、风池、脊柱两侧;穴位注射丹参注射液每次一侧肾俞、心俞、膈俞、三阴交。’对照组:用穴位注射丹参注射液,每次一侧肾俞、心俞、膈俞、三阴交。梅花针每次扣刺10分钟,每个穴位注射1ml丹参注射液,隔日一次,7次一个疗程,共治疗两次。在此过程中,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及随访阶段实行临床兼证评分、计算单个皮损数目、面积及皮损总面积,计算总有效率;最后整理好收集到的数据,并用SPSS17.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治疗组32例,脱落病例0例,实际观察32例,随访9例;对照组32例,脱落病例0例,实际观察32例,随访5例。治疗前对所有资料进行分析以确保两组具有可比性。经统计,2组患者在年龄、病程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基线平衡,具备比较条件。各组内治疗前后对比发现,梅花针疗法结合穴位注射与单纯穴位注射疗法,都能明显地改善斑秃患者的临床症状,差异性显着(P<0.05)。但两组间对比可知,梅花针疗法结合穴位注射疗法的疗效较单纯穴位注射更佳,差异明显(P<0.05),说明梅花针疗法结合穴位注射疗法相对于单纯穴位注射,能更有效地改善斑秃患者头皮的血液循环、毛囊的营养状态,从而达到治疗斑秃目的。在治疗期间,对照组发生1例不良事件,最后,通过随访发现,两组的复发率无明显差别(P>0.05),且复发的患者其病情均较治疗前减轻。研究结论:梅花针疗法结合穴位注射疗法治疗斑秃是安全、有效、操作简便、易为患者接受,疗效优于单纯穴位注射;梅花针疗法结合穴位注射疗法在改善斑秃患者的头皮血供、毛囊营养、整体的血液循环和微循环功能等方面更显优势,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张美慧[5](2014)在《生发饮治疗斑秃(肝肾不足型)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观察生发饮治疗肝肾不足型斑秃的临床疗效。研究方法:1、研究对象:选定符合病例纳入标准的70例肝肾不足型斑秃患者为研究对象,病例均来源于2013年1月—2014年1月期间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皮肤科门诊2、研究方法:将所选的70例肝肾不足型斑秃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5例,服用生发饮;对照组35例,服用精乌胶囊,两组均以4周为1疗程。每组分别于入组前,入组后6周,入组后12周,记录患者症状体征改善情况、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治疗组的临床有效率为94.12%,对照组的临床有效率为73.53%,两组比较有差异性(P<0.05),说明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疗程结束治疗组皮损评分为2.56±1.65,对照组皮损评分为4.62±2.39,两组比较有差异性(P<0.05),说明治疗组在治疗患者斑秃皮损面积、数目、新生毛发密度、色泽、粗细和脱发再生方面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1.生发饮能够有效改善肝肾不足型斑秃患者治疗前后的皮损积分。2.生发饮是治疗肝肾不足型斑秃安全有效的方剂。
刘欢[6](2014)在《疏肝养血汤治疗斑秃(肝郁血瘀型)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临床疗效观察,评价中药汤剂疏肝养血汤治疗斑秃(肝郁血瘀型)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将符合纳入标准的肝郁血瘀型斑秃患者65例,按照随机对照原则,将患者分为治疗组(n=33)和对照组(n=32)。治疗组口服疏肝养血汤,对照组口服精乌胶囊与郁乐疏合剂,两组均配合外用米诺地尔酊。分别记录两组患者皮损面积评分、拉发试验评分及头发再生情况评分,进行统计学分析,判断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显效率为78.12%、总有效率为90.62%,对照组显效率为43.34%、总有效率为83.34%。经统计学分析,两组间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显效率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两组间皮损面积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头发再生情况评分及拉发试验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组药物治疗斑秃均有效,但显效方面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两组药物改善患者皮损面积方面无明显差异,但在头发再生情况及拉发试验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白冬洁[7](2010)在《神经性皮炎焦虑状态与中医证型的关系》文中指出神经性皮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皮肤病,以剧烈瘙痒和皮肤苔藓样变为主要特征。焦虑为神经性皮炎重要的诱发因素和加重因素,对神经性皮炎患者焦虑状态的及早识别和干预,改善其焦虑症状,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由于神经性皮炎患者特有的病例特点,其表现出来的中医证候也应有一定的规律可循,量化神经性皮炎各证型与焦虑之间的关系,对神经性皮炎的治疗可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论文包括文献综述和临床研究两部分内容。文献综述分两篇。第一篇为“中医学对神经性皮炎的认识和研究”,主要从神经性皮炎的病名渊源、病因病机、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几个方面来论述。第二篇为“神经性皮炎患者神经精神状态的研究概述”,主要概括介绍了神经精神因素诱发或加剧神经性皮炎的机制、神经性皮炎患者神经精神障碍的表现、焦虑与神经性皮炎的相关性、神经性皮炎患者焦虑状态的干预。临床研究部分摘要如下:目的:探讨引起神经性皮炎焦虑状态的相关因素,以及不同中医证型与焦虑的关系。方法:1.病例选取:选取2009年10月-2010年1月在东方医院门诊诊断为神经性皮炎的患者,共91例,入选者须符合神经性皮炎诊断标准和中医证候诊断标准,且符合纳入标准。2研究方法:研究前均经得患者的知情同意,对入选者按照中医证候调查表记录相关症候,进行辨证分型;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现场评估患者焦虑状态。所得数据录入计算机后,应用SPSS17.0统计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并进行专业分析。结果:神经性皮炎患者焦虑状态的发生率为64.8%,焦虑状态的发生与年龄、婚姻状况、医疗负担等因素有显着相关性。中医证型以肝郁化火型所占比例最大(48.35%),最常见的全身兼症依次为失眠多梦、心烦易怒、咽干、小便黄、口苦、健忘。患者皮损部位的瘙痒程度、病程均与焦虑状态的发生呈显着正相关。中医证型中焦虑状态的发生率从高到低依次为肝郁化火型(84.09%)>血虚风燥型(68.00%)>风湿蕴阻型(22.73%),HAMA总分值从高到低依次为肝郁化火型(15.91)>血虚风燥型(13.00)>风湿蕴阻型(10.37),HAMA各因子分中,在紧张因子分、害怕因子分、失眠因子分、抑郁心境因子分、胃肠道症状因子分、会谈时行为表现因子分上肝郁化火型分值最高,在肌肉系统症状因子分、感觉系统症状因子分上血虚风燥型分值最高。结论:神经性皮炎患者常常伴发焦虑状态,年龄、婚姻状况、医疗负担均为引发焦虑状态的因素。随着瘙痒的加剧,病程的增长,焦虑的发生率逐渐升高。神经性皮炎中医证候特点以肝旺、血虚为主,证型以肝郁化火型最为常见。中医证型中肝郁化火型与焦虑的关系最为密切,不仅焦虑的发病率最高,而且程度最严重,其次为血虚风燥型。
刘赵明[8](2009)在《活力苏口服液在治疗斑秃中的应用——附:180例病例报告》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活力苏口服液在治疗斑秃中的临床疗效。方法:180例斑秃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3个月为1疗程,观察比较活力苏口服液治疗斑秃的疗效。结果: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治疗组中不同程度斑秃均有较好疗效。结论:活力苏口服液治疗斑秃98例,疗效较好。
武燕[9](2008)在《辨证分型中药内服联合中药注射液局部注射治疗斑秃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对辨证分型中药内服联合中药注射液局部注射治疗斑秃进行临床研究。方法:将66例斑秃病例随机分为单纯辨证分型中药内服组和辨证分型中药内服联合中药注射液局部射组,观察两组病例治疗前后毛发生长情况,药物起效时间,以及复发情况等。结果:辨证分型中药内服联合中药注射液局部注射组治愈率为47.06%,总有效率为94.12%,明显优于单纯辨证分型中药内服组;临床平均起效时间为19.57天,较单用内服中药组明显缩短。结论:辨证分型中药内服联合中药注射液局部注射治疗斑秃疗效肯定,其能较好的促进秃发区毛发生长、缩短疗程。
王威[10](2005)在《生发饮联合应用生发酊治疗斑秃的临床及实验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对生发饮联合应用生发酊治疗斑秃进行临床和实验研究。方法:将66例斑秃病例随机分为单纯内服生发饮组和生发饮联合应用生发酊组,观察两组病例治疗前后毛发生长情况,药物起效时间,以及复发情况等。结果:生发饮联合应用生发酊组治愈率为47.06%,总有效率为94.12%,明显优于单用生发饮组;临床平均起效时间为19.57天,较单用生发饮组明显缩短。实验部分通过大鼠毛生长实验和对兔皮肤刺激实验,说明以生发饮联合应用生发酊综合疗法治疗斑秃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用生发饮治疗,且生发酊对皮肤无刺激性。结论:生发饮联合应用生发酊综合疗法治疗斑秃疗效肯定,其能较好的促进秃发区毛发生长、缩短疗程。
二、70例斑秃患者脑电图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70例斑秃患者脑电图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斑秃与中医情志因素的相关性临床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临床资料 |
1.1 研究对象 |
1.2 诊断标准 |
1.2.1 中医症候诊断标准 |
1.2.2 西医诊断标准 |
1.2.3 斑秃面积的严重程度评估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2.研究工具及方法 |
2.1 研究工具 |
2.1.1 一般资料问卷 |
2.1.2 中医五态人格量表 |
2.1.3 焦虑自评量表 |
2.1.4 抑郁自评量表 |
2.1.5 特质应对方式量表 |
2.1.6 领悟社会支持量表 |
2.2 研究方法 |
2.2.1 调查方法 |
2.2.2 样本量估计 |
2.2.3 统计方法 |
3.研究结果 |
3.1 一般情况资料概况 |
3.1.1 一般社会特征 |
3.1.2 发病相关因素 |
3.1.3 皮损临床特征 |
3.2 各社会心理学量表测评结果 |
3.2.1 各社会心理学量表测评总览 |
3.2.2 一般情况资料与社会心理学量表测评结果的关系 |
3.2.3 患者社会心理因素与焦虑、抑郁水平关系分析 |
3.3 五态人格水平测评结果 |
3.3.1 患者五态人格水平概况 |
3.3.2 一般社会特征与五态人格水平关系 |
3.3.3 发病相关因素与五态人格水平关系 |
3.3.4 皮损临床特征与五态人格水平关系 |
3.3.5 五态人格剖析图 |
3.3.6 五态人格特征与各项社会心理水平测评结果的关系分析 |
3.3.7 中医各证型之五态人格分析 |
3.4 中医证候与社会心理因素的关系分析 |
3.4.1 中医各证型的焦虑程度测评结果 |
3.4.2 中医各证型的抑郁程度测评结果 |
3.4.3 中医各证型的社会心理因素差异性 |
3.4.4 中医各证型的社会心理因素相关性分析 |
4.讨论 |
4.1 一般情况及其对斑秃患者焦虑、抑郁水平的影响 |
4.1.1 一般社会特征与焦虑抑、郁水平的关系分析 |
4.1.2 发病相关因素与焦虑抑、郁水平的关系分析 |
4.1.3 皮损特征与焦虑抑、郁水平的关系分析 |
4.2 社会心理因素对斑秃患者焦虑、抑郁水平的影响 |
4.2.1 特质应对方式 |
4.2.2 领悟社会支持程度 |
4.3 五态人格因素分析 |
4.3.1 一般情况中各项因素与五态人格特征的关系 |
4.3.2 五态人格特征与各项社会心理水平测评结果的关系 |
4.4 斑秃中医证型的五态人格特征分析 |
4.5 斑秃中医证侯与各社会心理因素相关分析 |
4.5.1 中医各证型焦虑、抑郁水平状况分析 |
4.5.2 中医各证型社会心理因素差异比较 |
4.5.3 中医各证型的社会心理因素相关性分析 |
5.结论 |
6.结语 |
6.1 创新性 |
6.2 存在问题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2)热敏灸结合针刺治疗气血两虚型脱发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对照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病例选择 |
2 试验方案 |
2.1 试验器材及环境要求 |
2.1.1 针具 |
2.1.2 艾条 |
2.1.3 梅花针 |
2.1.4 便携式红外测温仪 |
2.1.5 环境要求 |
2.2 研究方法及步骤 |
2.2.1 随机化方法 |
2.2.2 盲法与实施 |
2.2.3 样本量估计 |
2.3 治疗方法及操作方法 |
2.3.1 治疗组 |
2.3.2 对照组 |
2.3.3 治疗疗程及注意事项 |
2.4 观察方法及疗效指标 |
2.4.1 观察方法 |
2.4.2 疗效评定标准 |
2.5 环境控制 |
2.6 不良事件记录及处理 |
2.7 针刺或艾灸过程中异常情况处理 |
2.8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一般资料分析 |
3.2 试验结果分析 |
4 讨论 |
4.1 中医对脱发的认识及治疗方法 |
4.1.1 病因病机 |
4.1.2 中医证型 |
4.1.3 针灸对本病的治疗方法 |
4.2 西医对脱发的认识及治疗方法 |
4.2.1 发病机制 |
4.2.2 西医的治疗方法 |
4.3 试验分析 |
4.3.1 证型的选择 |
4.3.2 取穴理论依据 |
4.3.3 热敏灸的选择 |
4.3.4 梅花针叩刺的选择 |
4.3.5 结果分析 |
4.3.6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技术路线图 |
附录二 :主要症状评分表 |
附录三 :次要症状评分表 |
附录四 :头皮温度测定表 |
附录五 :文献综述 近10年针灸治疗脂溢性脱发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3)中药内治斑秃的用药规律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综述一 斑秃的中医药研究概况 |
1 古代文献研究概况 |
2 现代着名医家诊治斑秃的经验和体会 |
3 近五年斑秃的中医药研究概况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斑秃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
1 斑秃的流行病学研究 |
2 斑秃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
3 斑秃的诊疗进展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1 方法与资料 |
2 相关统计结果 |
3 讨论与分析 |
参考文献 |
段行武教授治疗斑秃经验简介 |
1. 病因病机 |
2. 辨证分型 |
3. 治疗特色 |
4. 验案举隅 |
参考文献 |
结语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梅花针联合穴位注射治疗斑秃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1 中医对斑秃的认识 |
1.1 中医对斑秃的病名追溯 |
1.2 斑秃的中医病因病机 |
1.3 辨证分型 |
1.4 中医治疗的概况 |
2 现代医学对斑秃的认识 |
2.1 斑秃流行病学调查及临床研究 |
2.2 现代医学对斑秃发病机制的认识 |
2.3 斑秃的分型及治疗 |
2.4 斑秃的调节与护理 |
3 梅花针或穴位注射治疗斑秃的研究概况 |
3.1 梅花针理论溯源 |
3.2 梅花针的使用方法 |
3.3 梅花针、穴位注射治疗斑秃的概况 |
3.4 其它外治法治疗斑秃的概况 |
3.5 梅花针疗法、穴位注射对斑秃的治疗概况小结 |
4 总结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对象 |
2.1 病例来源 |
2.2 病例选择 |
3. 研究方法 |
3.1 研究流程图 |
3.2 随机分组 |
3.3 治疗方案 |
3.4 临床观察指标与方法 |
3.5 安全性检测 |
3.6 疗效判定标准 |
3.7 统计方法 |
3.8 安全性评价分析标准 |
4. 研究结果 |
4.1 病例完成情况 |
4.2 临床基线情况比较 |
4.3 治疗结果 |
4.4 安全性评价 |
4.5 治愈病例随访结果 |
5. 讨论与分析 |
5.1 治疗结果分析 |
5.2 治法机理探讨 |
5.3 本研究的创新性和优势 |
5.4 不足和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5)生发饮治疗斑秃(肝肾不足型)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1. 斑秃的中医研究概况 |
1.1 古代医家对斑秃的认识 |
1.2 现代中医学对斑秃的认识 |
2. 斑秃的西医研究概况 |
2.1 病因学研究 |
2.2 治疗概况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2. 病例选择标准 |
2.1 诊断标准 |
2.2 纳入标准 |
2.3 排除标准 |
2.4 剔除标准 |
2.5 脱落标准 |
3. 观察方法 |
3.1 治疗方法 |
3.2 临床观测指标和疗效判断标准 |
3.3 不良反应及安全性指标评价 |
3.4 统计学数据处理方法 |
4. 结果 |
4.1 完成研究情况 |
4.2 病例的脱落情况 |
4.3 综合性疗效的比较 |
4.4 不良反应及安全指标分析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斑秃病因病机的探讨及组方依据 |
2. 方剂分析及药物作用 |
2.1 方剂组成及配伍关系 |
2.2 药物的作用 |
2.3 方中药物的现代药理分析 |
3. 存在的问题和展望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个人简介 |
(6)疏肝养血汤治疗斑秃(肝郁血瘀型)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内容和方法 |
2.1 研究设计 |
2.1.1 抽样方法 |
2.1.2 对照 |
2.1.3 研究病例 |
2.2 病例来源 |
2.3 病例选择 |
2.3.1 西医诊断标准 |
2.3.2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
2.3.3 临床分期标准 |
2.3.4 病例纳入标准 |
2.3.5 病例排除标准 |
2.3.6 病例剔除或脱落标准 |
2.4 治疗方案 |
2.4.1 治疗方法 |
2.4.2 调护 |
2.5 疗效评价及观察指标 |
2.5.1 评分方法 |
2.5.2 疗效判定标准 |
2.5.3 安全性观察 |
2.6 病例脱失情况 |
2.7 统计学方法 |
3. 研究结果及分析 |
3.1 两组基线比较 |
3.1.1 性别分布 |
3.1.2 年龄分布 |
3.1.3 病程分布 |
3.1.4 病情分布 |
3.2 治疗结果 |
3.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皮损总评分比较 |
3.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皮损评分差值比较 |
3.2.3 两组治疗前后各项评分比较 |
3.2.4 两组药物疗效分析 |
3.2.5 两组药物疗效指数分析 |
3.2.6 两组疗效与病情、年龄的相关性分析 |
3.2.7 两组患者的显效例数比较 |
3.2.8 两组患者有效例数比较 |
3.3 不良反应 |
3.4 疗效分析 |
4. 讨论 |
4.1 祖国医学对斑秃的认识 |
4.1.1 名老中医对斑秃的认识 |
4.2 疏肝养血汤治疗肝郁血瘀型斑秃的有效性 |
4.2.1 肝郁血瘀型斑秃的病因病机 |
4.2.2 疏肝养血汤的立法依据 |
4.2.3 方药分析 |
4.2.4 疏肝养血汤治疗斑秃的机制探讨 |
4.2.5 疏肝养血汤中各药物的药理研究 |
4.3 对照药及外用药的分析 |
5. 结论 |
6. 问题 |
7. 展望 |
文献综述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7)神经性皮炎焦虑状态与中医证型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中医学对神经性皮炎的认识与研究 |
综述二 神经性皮炎患者神经精神状态的研究概述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2 诊断标准 |
3 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活力苏口服液在治疗斑秃中的应用——附:180例病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对象 |
1.2 方法与疗效判定标准 |
1.2.1 治疗方法 |
1.2.2 疗效判定标准[1] |
2 结果 |
2.1 两种治疗方法效果的比较 |
2.2 采用活力苏口服液对不同程度斑秃疗效果的比较 |
3 讨论 |
(9)辨证分型中药内服联合中药注射液局部注射治疗斑秃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研究 |
1.一般资料 |
2.诊断标准 |
2.1.西医诊断标准 |
2.2.中医诊断标准(辨证分型标准) |
3.病例纳入标准 |
4.病例排除标准 |
5.治疗方法 |
5.1.治疗Ⅰ组:单纯辨证分型中药内服组。 |
5.2.治疗Ⅱ组:辨证分型中药内服联合中药注射液局部注射组。 |
6.观察指标 |
6.1.临床观察指标 |
6.2.安全性检查指标 |
7.疗效评价标准 |
7.1.疗效评定方法 |
7.2.疗效评定标准 |
8.统计方法 |
研究结果 |
1.临床疗效 |
1.1.两组药物总疗效分析(12周) |
1.2.两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 |
1.3.两组患者有效病例起效天数比较 |
1.4.不同中医证候两组疗效比较 |
2.部分痊愈病例随访结果 |
3.不良反应 |
讨论 |
1.中医对斑秃的认识 |
1.1.关于病名 |
1.2.古代中医学对斑秃病因病机的研究 |
1.3.对斑秃的病因病机及证候学的现代研究 |
1.4.治疗现状 |
2.现代医学对斑秃的研究 |
2.1.发病机理 |
2.2.治疗现状 |
3.处方方义 |
3.1.内服药方药分析 |
3.2.中药注射液局部注射处方分析 |
4.研究结果分析 |
4.1.疗效分析 |
5.问题与展望 |
结语 |
文献综述 |
附录:典型病例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表1 |
附表2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10)生发饮联合应用生发酊治疗斑秃的临床及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临床研究 |
一、一般资料 |
二、诊断标准 |
(一) 西医诊断标准 |
(二) 中医诊断标准 |
三、病例纳入标准 |
四、病例排除标准 |
五、治疗方法 |
六、观察指标 |
(一) 临床观察指标 |
(二) 安全性检查指标 |
七、疗效评价标准 |
(一) 疗效评定方法 |
(二) 疗效评定标准 |
八、统计方法 |
结果 |
一、临床疗效 |
二、部分痊愈病例随访结果 |
三、不良反应 |
实验研究 |
实验一 动物脱毛区体毛生长试验 |
实验二 兔皮肤刺激实验 |
讨论 |
一、祖国医学对斑秃的认识 |
(一) 病因病机 |
(二) 治疗现状 |
二、现代医学对斑秃的研究 |
(一) 发病机理 |
(二) 治疗现状 |
三、方药分析 |
(一) 方药组成 |
(二) 方药分析 |
四、研究结果分析 |
(一) 疗效分析 |
(二) 实验结果分析 |
五、机理探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
附录 |
致谢 |
四、70例斑秃患者脑电图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斑秃与中医情志因素的相关性临床调查研究[D]. 何宇.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20(01)
- [2]热敏灸结合针刺治疗气血两虚型脱发的临床研究[D]. 金亨埈.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3]中药内治斑秃的用药规律初探[D]. 彭静.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7(08)
- [4]梅花针联合穴位注射治疗斑秃的临床研究[D]. 庄育泰.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5(10)
- [5]生发饮治疗斑秃(肝肾不足型)的临床观察[D]. 张美慧.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4(09)
- [6]疏肝养血汤治疗斑秃(肝郁血瘀型)的临床疗效观察[D]. 刘欢.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4(06)
- [7]神经性皮炎焦虑状态与中医证型的关系[D]. 白冬洁.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0(12)
- [8]活力苏口服液在治疗斑秃中的应用——附:180例病例报告[J]. 刘赵明.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9(04)
- [9]辨证分型中药内服联合中药注射液局部注射治疗斑秃临床疗效观察[D]. 武燕.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08(07)
- [10]生发饮联合应用生发酊治疗斑秃的临床及实验研究[D]. 王威.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05(06)
标签:梅花针论文; 女性斑秃论文; 斑秃论文; 神经性皮炎的治疗论文; 抑郁情绪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