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李鹏会见马哈拉施特拉邦邦长(论文文献综述)
张言芳[1](2019)在《拉吉夫·甘地从政时期的功过评价》文中认为关于拉吉夫·甘地(Rajiv Gandhi)的研究,目前主要有印度本国的一些人物传记和研究,主要是从积极方面来研究拉吉夫·甘地。还有一些国外学者的研究,主要是美国学者的研究。本文研究的目的是在利用收集的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分析拉吉夫·甘地执政时期(1984年—1989年)的政策和取得的成绩,对拉吉夫·甘地进行总体的评价。论文通过分析拉吉夫·甘地执政时期的政策来展开研究,主要是政治、经济、外交和社会文化方面。印度的政党政治在印度研究领域是一大热点,尼赫鲁家族对印度的管理也有大批学者进行研究,有关贾·尼赫鲁(Jawaharlal Nehru)、英迪拉·甘地(Indira Gandhi)的研究成果已经较为丰富,而关于拉吉夫·甘地的研究相对较少。此为选题主要原因。拉吉夫·甘地是贾·尼赫鲁的外孙,英·甘地夫人的儿子,是尼赫鲁家族的第3位总理,印度独立后的第8届政府总理。拉吉夫·甘地生于1944年8月,1980年10月2日公开宣布积极从事政治。他执政时间较短,只有5年,即1984年10月30日至1989年11月。1991年5月21日遇害。执政初期稳定了国内由于英·甘地遇害而爆发的危险局势,任内期间改善中央与地方邦之间的关系,减缓地方宗教冲突,积极发展经济,尤其重视计算机软件的发展,为其后任者拉奥总理大刀阔斧地经济改革奠定基础,对今日印度获得软件大国的称号功不可没。
张静[2](2017)在《印度莫迪政府大周边外交政策研究》文中指出2014年5月26日,莫迪宣誓就任印度联邦政府总理。在任内三年多的时间里,莫迪在外交方面投入了巨大热情,取得了丰硕成果。根据印度的外交理念与传统,莫迪政府基本采取了被印度战略界喻为“同心圆”的外交战略思想,将印度外交划分为三个不同层次的同心圆:第一层是印度的直接邻国即南亚地区国家,第二层是“扩展的邻居”,即印度直接邻国的外围国家,主要指穿越亚洲与印度洋的国家,第三层是指全球舞台,主要关注对大国与国际组织的外交。其中,本文将第一层与第二层的同心圆定义为印度的大周边外交,也是莫迪上任后积极扩展印度影响力的地域。莫迪政府大力推行大周边外交政策符合印度崛起的逻辑。印度目前虽尚未成为全球性大国,但已成为最重要的地区大国,这也是新兴大国固有的发展道路。因此,莫迪政府的大周边外交可视为印度实现“大国雄心”所必然采取的手段与途径。印度大周边外交具体政策虽然可能因国际环境和周边事态变化而发生相应调整,但外交思想和理念具有传承性和延续性,探寻大周边外交政策的根源,需追溯印度特定的历史、文化、宗教等因素。对印度大周边外交政策形成产生重大影响的理念按其产生时间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一是古代印度的遗产,其中广为流传并常被引用的是考底利耶的“曼荼罗体系”思想;二是英国殖民统治的遗产,包括印度沿用至今的印度中心论与寇松的“斜坡理论”和“缓冲国理论”;三是印度独立后的周边外交理念,其中“潘尼迦海洋战略思想”主要关注于印度洋,而南亚版“门罗主义”和“古杰拉尔主义”的关注重点则在南亚。这些理念对于印度大周边外交政策的形成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不尽相同,但它们却是印度外交思想的源头。除了印度的周边外交思想传统之外,具体到莫迪政府的大周边外交,其现实推动因素是不得不考量的重点之一。莫迪政府扩展大周边外交的现实推动因素主要来自于四个方面:一是莫迪政府对印度终须实现大国雄心的战略定位以及莫迪个人层面希望将印度崛起打上个人印记的愿望。二是安全上的双重考量,即对于陆、海双向大周边的地缘政治考量这一传统安全领域,和主要关注恐怖主义、海盗威胁、全球气候问题、能源安全等的非传统安全领域。三是推动莫迪经济学的外向延伸,这方面的考量与印度经济结构及特点、莫迪政府的经济改革方向密切相关。四是大周边的软实力拓展,体现了软实力在印度整体外交中地位的提升,得益于印度软实力在大周边拥有的良好基础。莫迪政府大周边外交的实践层面可分为五个方向:一是致力于追求地区霸权的南亚地区政策;二是重点在经济的“东向行动政策”;三是考虑到能源与印侨问题的“西联”政策;四是关注安全与意识形态领域的“大中亚”政策;五是拓展印度在更广阔空间经济与安全利益的南向政策。印度大周边外交的每一个方向都存在其独特的实施背景、核心利益关切、路径选择和具体效用评估,但不同方向在印度整体周边外交中的地位有所不同。莫迪政府大周边外交政策既有积极方面的影响与效果,也有消极方面的风险与挑战。政策积极的一面为:实现了国大党到印度人民党外交上的有机衔接、增加了印度的地区影响力、提升了印度的大国地位、优化了印度未来大国外交环境。而消极方面则体现为三个层面,即国际层面易受大国战略影响、地区层面的潜在风险与国家层面面临的挑战。无疑,莫迪政府大周边外交政策未来发展将继续坚持“莫迪风格”与既定大周边外交政策方略,大周边外交与大国外交的有机衔接将成为常态,并将根据国际和区域事态的发展不断优化。莫迪政府的大周边外交政策对中印关系会造成一系列影响。在大周边视野下,印度对中国存在三重定位:地缘上的防范对象、经济上的合作伙伴和亚洲优势强权的竞争者。对此,印度在大周边范围内采取了应对措施,一是在双边问题上立场强硬,二是明确反对中国插足南亚地区,三是适度介入印太地区安全安排,四是在周边地区枢纽国家增加平衡中国的影响力,五是与日本强化合作以应对“一带一路”。鉴于印度在大周边视野下对中国的定位,中国对中印关系更应采取全局性视角,立足于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三个伙伴”,即国家层面“更加紧密的发展伙伴”、区域层面“引领增长的合作伙伴”、体系层面“战略协作的全球伙伴”,采用符合现实并致力于中印关系长远发展的政策举措。
苗光新[3](2005)在《印共(马)“人民民主革命”理论与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说明1964年印共分裂后,新成立的印共(马)经过40多年的曲折发展,现在不仅成为印度最大的左翼政党,而且也是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最大的共产党组织。无论在理论方面还是在实践方面,印共(马)都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成为当代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的一朵奇葩。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整体上仍旧处于低潮的情况下,印共(马)的发展和成就不能不引起人们的关注和思考。 本论文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对印共(马)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研究。全文由导论、印共(马)的曲折发展及其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印共(马)的“人民民主革命”理论及当前政策、印共(马)独具特色的地方执政、印共(马)的党际交往以及印共(马)的基本经验、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前景等共六部分组成,其主要内容如下: 导论主要阐述选题的缘由及意义、研究的现状、研究的思路与方法、论文的创新与不足等问题。 第一部分主要考察和分析印共(马)的曲折发展历程及其对社会主义道路的艰辛探索。论文依据不同历史时期印度国内外的政治经济形势以及印共(马)自身的发展状况,将其发展历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即建党初期的抗争与探索(1964—1976年);70年代中期以后的发展与探索(1977—1989年);苏东剧变以来的新发展与新探索(1990年—今)。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印共(马)面临着各不相同的国内外形势,其自身的处境也因此而不同。总体而言,印共(马)的发展充满了坎坷与曲折,它正是在不断战胜各种困难的情况下逐步发展壮大的。印共(马)的这一发展过程也是其对印度社会主义道路不断探索的过程,正是在这一过程中,它才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人民民主革命”理论,并不断对其进行了丰富和发展。 第二部分主要阐述印共(马)的“人民民主革命”理论及其当前的基本政策。“人民民主革命”理论是印共(马)在长期的实践斗争中通过不断总结经验教训而逐步确立的,它有着比较丰富的内涵,主要包括对世界形势的判断,对印度国家性质和社会状况的认识,对“人民民主革命”的性质、任务、手段及阶级力量的阐述,对未来“人民民主”政府有关政策和纲领的说明,关于建设“群众性的革命党”的论述,对社会主义有关理论问题的阐述等。印共(马)对印度人民党的政策持批判态度,并提出了自己的替代性政策,这主要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及对外关系等方面的内容。 第三部分主要阐述印共(马)在西孟加拉、喀拉拉以及特里普拉等邦独具特色的执政实践,对它在这些地方的执政成绩进行全面而系统的总结和概括。以印共(马)为首的西孟加拉邦左翼阵线政府主要取得了以下方面的成绩:在资本主义制度的框架之内,实行了有效的土地改革;在全邦各地推行潘查雅特制度;制定有利于农村发展的经济政策,大力推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詹定方[4](2001)在《我国对外关系大事记》文中研究指明
熊昌义,张宿堂,杨国强[5](2001)在《李鹏会见马哈拉施特拉邦邦长》文中认为新华社孟买1月9日电(记者熊昌义张宿堂 杨国强)刚刚抵达印度进行正式友好访问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李鹏和夫人朱琳9日晚在这里会见了印度马哈拉施特拉邦邦长亚历山大和夫人,并出席亚历?
二、李鹏会见马哈拉施特拉邦邦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李鹏会见马哈拉施特拉邦邦长(论文提纲范文)
(1)拉吉夫·甘地从政时期的功过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
二、研究综述 |
(一) 国外研究现状 |
(二) 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
(一) 研究方法 |
(二) 论文创新点 |
第一章 拉吉夫·甘地政治生涯的发端 |
第一节 拉吉夫·甘地的家庭背景 |
一、拉吉夫·甘地的家庭背景 |
二、英迪拉·甘地的政治遗产 |
第二节 拉吉夫·甘地的个人背景 |
一、从政之前的拉吉夫·甘地生平 |
二、“被动的政治继承人” |
第二章 拉吉夫·甘地执政时期的政治改革 |
第一节 缓解中央—地方的紧张关系 |
一、旁遮普问题 |
二、阿萨姆问题 |
三、纠正被扭曲的中央—地方关系 |
第二节 廉洁政治及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
一、行政改革 |
二、国大党改革 |
第三章 拉吉夫·甘地执政时期的经济政策 |
第一节 经济改革的具体措施 |
一、经济体制改革 |
二、大力发展科技,使高科技成为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 |
第二节 拉吉夫·甘地的经济改革成果 |
第四章 拉吉夫·甘地执政时期的外交政策 |
第一节 与中苏美等大国关系 |
一、促使中印两国关系取得重大突破 |
二、继续保持与苏联的密切关系 |
三、促使印美关系有所改善 |
第二节 积极主动改善与周边国家关系 |
一、巴基斯坦 |
二、斯里兰卡 |
三、其他南亚国家 |
第五章 拉吉夫·甘地执政时期的社会与文化政策 |
第一节 进行人力资源开发 |
一、提高印度的教育水平 |
二、积极提高印度的妇女地位 |
第二节 拉吉夫·甘地执政时期的文化建设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印度莫迪政府大周边外交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第一章 历史遗产:印度周边外交思想传统 |
1.1 古代印度的遗产:考底利耶的“曼荼罗体系”思想 |
1.1.1 “曼荼罗”理论 |
1.1.2 “曼荼罗”理论在现代印度的运用 |
1.2 英国殖民统治的遗产:“寇松主义” |
1.2.1 印度中心论 |
1.2.2 “斜坡理论”与“缓冲国理论” |
1.2.3 “寇松主义”在当代——“新寇松主义” |
1.3 独立后的周边外交理念 |
1.3.1 独立后的“潘尼迦海洋战略思想” |
1.3.2 南亚版“门罗主义” |
1.3.3 “古杰拉尔主义” |
第二章 现实动力:印度扩展大周边外交的现实推动因素 |
2.1 莫迪政府对印度的战略定位:大国的雄心 |
2.1.1 “有声有色的大国”战略定位的继承 |
2.1.2 大周边为印度大国追求提供战略支撑 |
2.1.3 为印度大国的崛起打上莫迪的印记 |
2.2 莫迪政府大周边外交的安全追求:双重的保障 |
2.2.1 大周边的传统安全 |
2.2.2 大周边的非传统安全 |
2.3 莫迪政府大周边外交的经济推动:莫迪经济学的外向延伸 |
2.3.1 印度经济结构及特点 |
2.3.2 莫迪政府的经济改革方向 |
2.3.3 大周边地区对于印度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
2.4 莫迪政府大周边外交的软实力拓展 |
2.4.1 印度软实力的内涵 |
2.4.2 软实力在印度整体外交政策中地位的演变 |
2.4.3 印度软实力在大周边地区的运用 |
第三章 莫迪政府大周边外交政策的具体实施 |
3.1 南亚——追求地区霸权 |
3.1.1 实施背景——“印度中心论” |
3.1.2 核心利益关切 |
3.1.3 路径选择 |
3.1.4 效用评估 |
3.2 东向——“东向行动政策” |
3.2.1 实施背景——“东向政策”的深化 |
3.2.2 核心利益关切 |
3.2.3 路径选择 |
3.2.4 效用评估 |
3.3 西向——“西联”政策 |
3.3.1 实施背景——中东地区形势及印度政策传统 |
3.3.2 核心利益关切 |
3.3.3 路径选择 |
3.3.4 效用评估 |
3.4 北向——莫迪政府“大中亚”政策 |
3.4.1 实施背景——“大中亚”地区形势与印度政策传统 |
3.4.2 核心利益关切 |
3.4.3 路径选择 |
3.4.4 效用评估 |
3.5 南向——莫迪政府东南非洲与西南印度洋地区政策 |
3.5.1 实施背景——南向地区形势与印度政策传统 |
3.5.2 核心利益关切 |
3.5.3 路径选择 |
3.5.4 效用评估 |
第四章 莫迪政府大周边外交政策评估 |
4.1 莫迪政府大周边外交政策的影响与效果 |
4.1.1 实现了国大党到印度人民党外交上的有机衔接 |
4.1.2 提升了印度在国际体系中的地位 |
4.1.3 优化了印度未来大国外交环境 |
4.2 莫迪政府大周边外交政策面临的风险与挑战 |
4.2.1 体系层面易受大国战略影响 |
4.2.2 地区层面潜在风险 |
4.2.3 印度国家层面面临挑战 |
4.3 莫迪政府大周边外交政策未来的发展方向 |
4.3.1 坚持“莫迪风格”与既定大周边外交政策方略 |
4.3.2 大周边外交与大国外交的有机衔接将成为常态 |
4.3.3 大周边外交政策将根据国际和区域事态的发展不断优化 |
第五章 印度大周边视野下的中国及中国对策思考 |
5.1 印度大周边视野下的中国 |
5.1.1 地缘上的防范对象 |
5.1.2 经济上的合作伙伴 |
5.1.3 亚洲优势强权的竞争者 |
5.2 印度在大周边范围内应对中国的举措 |
5.2.1 在双边历史问题上立场强硬 |
5.2.2 明确反对中国插足南亚地区 |
5.2.3 适度介入印太地区安全安排 |
5.2.4 在周边枢纽国家增加平衡中国的影响力 |
5.2.5 与日本强化合作应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 |
5.3 中国对印度战略评估与对策思考 |
5.3.1 中国对印度的战略定位 |
5.3.2 关于中国对中印关系的对策建议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3)印共(马)“人民民主革命”理论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导论 |
(一) 选题的缘由及意义 |
(二) 研究的现状 |
(三)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四) 创新与不足 |
一、印共(马)的曲折发展及其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
(一) 建党初期的抗争与探索(1964—1976年) |
1.印共(马)的产生 |
2.印共(马)所处的国际国内环境 |
3.印共(马)的英勇抗争 |
4.印共(马)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
5.印共(马)同纳萨尔巴里派的决裂 |
6.印共(马)寻求国际承认的努力 |
(二) 70年代中期以后的发展与探索(1977—1989年) |
1.印共(马)所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 |
2.印共(马)反对教派主义势力的斗争 |
3.印共(马)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
4.印共(马)的力量发展及其在议会斗争中的得与失 |
(三) 苏东剧变以来的新发展与新探索(1990年—今) |
1.印共(马)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 |
2.印共(马)领导的群众组织及斗争 |
3.印共(马)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新探索 |
4.印共(马)的力量发展及其在议会选举中的表现 |
二、印共(马)的“人民民主革命”理论及当前政策 |
(一)“人民民主革命”理论的缘起、形成及发展 |
1.“人民民主革命”理论的缘起和形成 |
2.“人民民主革命”理论的发展 |
(二) “人民民主革命”理论的主要内容 |
1.世界形势 |
2.印度的国家性质及社会状况 |
3.“人民民主革命”的性质、任务、手段及阶级力量 |
4.未来“人民民主”政府的政策与纲领 |
5.建设“群众性的革命党” |
6.社会主义相关理论问题 |
(三) 印共(马)对联邦政府的态度及其替代政策 |
1.政治方面 |
2.经济方面 |
3.文化教育方面 |
4.对外关系方面 |
三、印共(马)独具特色的地方执政 |
(一) 印共(马)在西孟加拉邦的执政 |
1.西孟加拉邦的基本概况 |
2.印共(马)在西孟加拉邦的政绩 |
(二) 印共(马)在喀拉拉邦的执政 |
1.喀拉拉邦的基本概况 |
2.印共(马)在喀拉拉邦的政绩 |
(三) 印共(马)在特里普拉邦的执政 |
1.特里普拉邦的基本概况 |
2.印共(马)在特里普拉邦的政绩 |
四、印共(马)的党际交往 |
(一) 印共(马)与印共40年的“风雨”关系 |
1.互相敌对的时期(1964—1977年) |
2.推进联合的时期(1978年—今) |
(二) 印共(马)与中国共产党的关系 |
1.80年代以前的双边关系 |
2.80年代以来的双边关系 |
(三) 印共(马)与苏共(俄共)的关系 |
1.印共(马)同苏共的关系 |
2.印共(马)同俄共的关系 |
(四) 印共(马)与其他共产党的关系 |
1.苏东剧变前的双边关系 |
2.苏东剧变以来的双边关系 |
五、印共(马)的基本经验、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前景 |
(一) 印共(马)的基本经验 |
1.印共(马)成功的基本经验 |
2.印共(马)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教训 |
(二) 印共(马)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
1.印共(马)存在的问题 |
2.问题形成的原因 |
(三) 印共(马)的发展前景 |
1.印共(马)未来发展面临的有利因素 |
2.印共(马)未来发展面临的不利因素 |
主要参考文献 |
后记 |
四、李鹏会见马哈拉施特拉邦邦长(论文参考文献)
- [1]拉吉夫·甘地从政时期的功过评价[D]. 张言芳. 云南大学, 2019(03)
- [2]印度莫迪政府大周边外交政策研究[D]. 张静. 国防科技大学, 2017(02)
- [3]印共(马)“人民民主革命”理论与实践研究[D]. 苗光新. 华中师范大学, 2005(06)
- [4]我国对外关系大事记[J]. 詹定方. 国际问题研究, 2001(03)
- [5]李鹏会见马哈拉施特拉邦邦长[N]. 熊昌义,张宿堂,杨国强. 新华每日电讯, 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