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低温胁迫对葡萄根系膜系统和可溶性糖及脯氨酸含量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贾金辉,徐凌,刘慧纯,蔡智军,田晓玲,张海涛[1](2021)在《8个酿酒葡萄品种的抗寒性比较》文中指出以‘双丰’‘北冰红’‘威代尔’‘北红’等8个酿酒葡萄品种为试材,在辽宁省熊岳地区进行引种试验,将1年生枝条和根系分别进行低温处理,然后测定枝条的相对电导率、丙二醛含量、芽段萌发率、游离脯氨酸含量、可溶性糖含量,根系的过冷却点、结冰点等抗寒相关指标,并计算根系的过冷能力、半致死温度和平均隶属度值,再将所有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枝条的相对电导率、丙二醛含量、芽段萌发率、游离脯氨酸含量、可溶性糖含量与其他指标的相关性达显着水平,根系的过冷能力、半致死温度和平均隶属度值与其他指标的相关性达极显着水平,8个酿酒葡萄品种的抗寒能力由弱到强依次为‘公酿一号’<‘北冰红’<‘威代尔’<‘北醇’<‘双红’<‘左优红’<‘北红’<‘双丰’。
刘兴禄,王红平,孙文泰,董铁,牛军强,马明[2](2021)在《5个砧木苹果枝条的抗寒性评价》文中认为【目的】对不同砧木的长富2号(Nagano Fuji No.2)苹果枝条进行抗寒性综合评价,旨在筛选能提高长富2号苹果抗寒性的优良砧木,为陇东地区长富2号苹果抗寒栽培和砧木引进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SH1、Y-1、B9、T337和M26砧木嫁接的1年生深度休眠期苹果枝条为试材,分别在-15、-20、-25、-30、-35、-40℃的低温处理12 h,测定相对电导率(REC),丙二醛(MDA)、可溶性糖(SS)、游离脯氨酸(Pro)含量,以及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等生理指标。利用电导法结合Logistic方程和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5个砧木苹果枝条的抗寒性。【结果】随着温度的降低,5个砧木苹果枝条的相对电导率逐渐升高,呈"S"形变化曲线;丙二醛、可溶性糖和游离脯氨酸在低温半致死温度附近出现突然跃变的现象;抗寒性强的砧木品种能保持较高的酶活性。【结论】5个砧木品种的耐寒性由强到弱依次为B9(-40.1℃)>SH1(-36.0℃)>Y-1(-32.7℃)>M26(-31.3℃)>T337(-23.4℃)。
王晓龙[3](2021)在《苜蓿抗寒性鉴定及耐寒种质筛选》文中研究表明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高产优质,适口性好,经济价值高,素有“牧草之王”的美誉。其生态适应性广,抗逆性较强,在我国西北、华北和东北地区有大面积栽培。本研究以国外引进和国内审定登记的10个苜蓿品种为试验材料,采用田间观察测定和室内分析测试相结合的方法,从种子、幼苗、田间植株直至根系入手对材料的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农艺性状、理化特性等进行了系统的鉴定评价,并利用转录组分析技术筛选研究与苜蓿抗寒性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旨在探究苜蓿耐寒响应机理,为苜蓿耐寒品种选育、种质创新及分子育种提供依据。主要结果如下:(1)低温条件下,所有苜蓿材料种子发芽率、发芽指数、简化活力指数、根长和芽长均呈下降趋势,萌发高峰期随温度降低而后延。6℃的温度条件为苜蓿材料萌发的临界温度,超过该温度全部品种发芽率均高于50%;低于该温度发芽率不及或部分达到50%。品种间简化活力指数、根长和发芽率差异显着,且与萌发时的温度条件相关,可以作为评价指标鉴定萌发期苜蓿的抗寒性。依据这几个指标的表现,经隶属函数筛选分析初步判定龙牧806、龙牧801、草原3号、肇东和公农2号苜蓿的耐寒能力较强。(2)苜蓿材料中脯氨酸(Pro)、可溶性蛋白(SP)、可溶性糖(SS)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随低温处理时间延长呈先升后降之势,丙二醛(MDA)含量和电导率(EC)呈升高趋势,但不同品种之间差异明显。低温处理6h后,品种龙牧801的Pro、SP和SS含量均最高,而草原3号和公农2号的SOD、POD活性最高;处理8h后,龙牧801和龙牧806的MDA含量及EC最低,龙牧801的SP和SS含量最高,而龙牧806和肇东苜蓿CAT、POD活性最高。据此可将全部材料按抗寒性等级分类,龙牧801、龙牧806和肇东苜蓿属于强抗寒性品种,草原3号、公农2号为较强抗性品种,敖汉、中苜1号、皇后苜蓿抗寒性较弱,420、赛迪苜蓿抗寒性较差。(3)品种越冬率与中性洗涤纤维、饲草产量之间存在极显着正相关(P<0.01),与光合速率、叶片水汽压、可变荧光(Fv)、光化学淬灭系数(q P)、光化学效率(Fv/Fm)、潜在光化学效率(Fv/Fo)呈显着正相关(P<0.05);越冬率与株高、节间长、相对饲用价值之间存在显着负相关关系(P<0.05)。品种草原3号、肇东、龙牧806、龙牧801和中苜1号苜蓿饲草产量较高,龙牧806和中苜1号苜蓿饲用品质优良,适宜在呼和浩特地区种植。(4)冬季尽管苜蓿停止生长,但根系内部的生理生化活动一直延续。随地温降低,根系内Pro、SS、SP、MDA、脱落酸含量和SOD、POD、CAT活性均普遍升高,至最冷的1月(气温、地温均最低)达到峰值,此后随温度回升有所下降;而EC也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秋眠等级越低、越冬率越高的品种,变化趋势越明显,且其根系内各种内含物的含量与活性在最冷时期显着高于其他品种。简言之,最冷时期根系内含物含量与活性的测定分析是甄别苜蓿品种抗寒性强弱的有效手段,依此排列的品种抗寒强弱顺序依次为:龙牧801>龙牧806>肇东>草原3号>公农2号>中苜1号>敖汉>皇后>420>赛迪。苜蓿越冬率与根颈大小及位置密切相关,根颈越大、入土越深、则翌年苜蓿越冬率越高。(5)从苜蓿根颈中共获得4442个差异表达基因(DEGs),并鉴定出7个低温响应转录基因和关键信号转导通路DEGs,分别从属于植物激素信号转导通路、过氧酶体通路和转录因子家族(MYB、B3、AP2/ERF、WRKY),且主要富集在细胞部分(cell part)、细胞膜部分(membrane part)、对刺激反应(response to stimulus)和催化活性(catalytic activity)等细胞生理、代谢过程。7个DEGs经实时荧光定量(q RT-PCR)得出的结果与转录组测序(RNA-seq)结果趋于一致。论文研究探索出苜蓿种子萌发的临界温度,明确了根颈大小、入土位置与苜蓿越冬相关,提出幼苗期和越冬期苜蓿叶片和根系内各种内含物含量与活性的变化可以作为品种抗寒性鉴定的重要指标。今后将进一步完善并优化苜蓿抗寒性鉴定评价体系,结合代谢组学或蛋白组学,深入揭示苜蓿抗寒响应机理。
崔佳佳[4](2021)在《两种典型化感自毒物质对兰州百合生长及微生物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兰州百合(Lilium davidii var.Unicolor)属于甘肃省特有药食同源的道地药材之一,由于兰州百合种植区域分布的有限性与市场需求间的矛盾,连作障碍已成为制约兰州百合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瓶颈。自毒物质的积累是导致兰州百合连作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本研究基于植物-土壤-微生物互作关系,采用盆栽试验,通过外源施加DBP和2,4-DTBP两种自毒物质(前期研究证实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和2,4-二叔丁基苯酚(2,4-DTBP)是兰州百合根系分泌物的主要自毒物质),研究了不同浓度DBP和2,4-DTBP胁迫下,兰州百合生理特性、抗氧化防御途径、渗透调节途径等的变化,明确两种典型自毒物质对兰州百合生长及氧化胁迫的作用机制,并且重点通过BIOLOG微平板及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兰州百合土壤微生物多样性进行研究。两种典型自毒物质导致兰州百合鳞茎发育和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探讨两种典型自毒物质在百合根际微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对于揭示自毒物质对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化感效应及自毒物质介导后土壤微生态失衡机理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解析两种典型自毒物质对兰州百合生理生化及微生态的作用机制,主要结果如下:在不同浓度DBP和2,4-DTBP处理下,两种自毒物质对兰州百合生长发育(株高、根长和地下部干物质重等)影响显着,但DBP和2,4-DTBP对不同指标的影响因浓度和自毒物质种类的不同而存在差异,总体表现出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的现象。高浓度DBP(5.0 m M)和2,4-DTBP(2.0 m M)处理下,兰州百合的株高、茎粗和根长表现出明显的自毒作用,较对照相比均显着下降,最高分别下降39.65%和24.42%、19.75%和40.16%、45.88%和52.27%。两种典型自毒物质显着降低鳞茎鲜重和干重的增加量。通过分析不同处理下兰州百合的化感响应指数(RI)发现,DBP对根长的抑制作用最大,说明自毒胁迫可能导致兰州百合根部生长受阻,进而影响地上部分生长发育和生物量的积累,显着降低兰州百合采收部位鳞茎鲜重和干重的增加量。同时,在不同浓度DBP和2,4-DTBP处理下,两种自毒物质对兰州百合的品质影响显着,兰州百合总糖含量显着下降,粗纤维含量最高增幅达41.06%。两种自毒物质均使兰州百合根部和地上部分的生长受阻,导致兰州百合生物量降低和品质下降。自毒胁迫通过降低植株保护酶活性引起活性氧代谢失调,导致活性氧积累和膜脂过氧化损伤。在DBP和2,4-DTBP处理下,兰州百合叶片中O2-和H2O2含量显着增加,说明两种自毒物质造成O2-和H2O2的产生和清除失去平衡,导致叶片中O2-和H2O2过量积累,引起抗氧化酶系统的紊乱,出现氧化应激反应。氧化应激反应也会调动抗氧化酶系统发生变化,兰州百合叶片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和谷胱甘肽还原酶(GR)的活性及抗坏血酸(As A)和谷胱甘肽(GSH)的含量均在自毒物质的影响下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且这些指标的变化趋势与自毒物质的种类和浓度相关。其中,活性氧的变化最终会导致丙二醛(MDA)含量显着增加,造成膜质过氧化和兰州百合叶片膜系统破坏,高浓度DBP(5.0 m M)和2,4-DTBP(2.0 m M)处理下MDA含量较对照分别增加67.19%和50.67%。DBP和2,4-DTBP也显着影响渗透调节物质的积累,脯氨酸含量在自毒物质处理下显着增加,可溶性蛋白含量显着下降,可溶性糖含量随浓度的增加先增后降。DBP和2,4-DTBP改变兰州百合生理代谢及膜系统的稳定性,可能是兰州百合生长和发育受阻的原因之一。在DBP和2,4-DTBP两种自毒物质的影响下,兰州百合土壤环境变化复杂,这可能由于DBP和2,4-DTBP发生底物诱导,从而影响土壤酶活性发生改变。在DBP和2,4-DTBP处理下,兰州百合土壤脲酶和多酚氧化酶均呈现下降趋势,在DBP(5.0 m M)和2,4-DTBP(2.0 m M)处理下最高降幅分别达38.09%和33.22%、55.23%和50.57%;在DBP和2,4-DTBP处理下,土壤过氧化氢酶呈现逐渐上升趋势,在DBP(5.0 m M)和2,4-DTBP(2.0 m M)处理下分别增加32.42%和50.46%;而其他几种土壤酶均呈现先增后降的趋势。酶活性变化最终引起土壤微生物量变化。在两种自毒物质作用下,微生物量氮(MBN)呈现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的现象;而微生物量碳(MBC)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MBC和MBN互相具有显着的相关性。在DBP处理下,MBC与β-葡萄糖苷酶)(BG)、脲酶和纤维素水解酶(CBH)蔗糖酶呈显着正相关,与过氧化氢酶和β-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NAG)呈显着负相关;MBN与BG、CBH、NAG和蔗糖酶呈显着正相关。在2,4-DTBP处理下,MBC与脲酶、NAG、多酚氧化酶、CBH、NAG和蔗糖酶呈显着正相关;MBN与蔗糖酶和NAG呈显着正相关。大多数酶活性的降低限制土壤微生物代谢过程的碳源,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进而刺激土壤微生物的失活。Biolog-ECO分析结果显示,随着两种自毒物质浓度的增加,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碳源代谢特征均发生显着变化。平均颜色变化率(AWCD)随着DBP和2,4-DTBP浓度的增加呈现先增后降的趋势,主成分分析表明,自毒物质改变兰州百合根际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状况,使微生物群落代谢发生变化,干扰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结构和功能,显着改变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和结构多样性。DBP和2,4-DTBP对土壤和百合鳞茎中的微生物具有明显的自毒效应,且这种效应随浓度和自毒物质的种类的不同而产生差异。不同浓度下土壤和鳞茎中“共有”和“独有”微生物群落差异显着;真菌随着自毒物质浓度增加而增加,细菌则表现出强烈的抑制作用。DBP(5.0 m M)和2,4-DTBP(2.0 m M)促进土壤和鳞茎中病原真菌类的产生,镰刀菌属和子囊菌属对DBP和2,4-DTBP的响应最为明显,且和自毒物质浓度的增加呈现正相关。分别对抗氧化系统酶活性、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和鳞茎中微生物进行RDA分析,结果表明,微生物的丰度、组成和多样性均与酶活性具有相关性。土壤中微生物变化较植株中更快。典型自毒物质DBP和2,4-DTBP改变了根际微生物系统,间接改变了兰州百合鳞茎中的微生物群落;病原菌数量的增加可能导致兰州百合品质和产量下降。综合以上研究结果,通过植物-土壤-微生物之间的关联分析,得到自毒物质造成兰州百合连作障碍的机制可能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一方面自毒物质不断积累,造成兰州百合植株自我调节能力降低,通过氧化应激、渗透胁迫等导致植株生长发育不良,最终造成百合品质下降。另一方面通过改变土壤酶活性以及根际微生态结构恶化,刺激土壤微生物区系某些病原菌的增殖,使致病菌不断积累,进而侵染宿主植物,诱导鳞茎中微生物的结构组成及多样性发生变化。由此推测根系受到自毒物质作用后,细胞膜系统被破坏,使病害更易于侵入植株,进而导致兰州百合品质和产量下降。这对了解兰州百合长期连作过程中自毒与障碍物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刘钰玺,陈佰鸿,马宗桓,杨生瑞,仇银生,孙学文,张帆[5](2020)在《河西走廊酿酒葡萄砧木抗寒性综合评价》文中提出【目的】研究评价13个葡萄砧木的抗寒性,以期为河西走廊酿酒葡萄抗寒栽培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以13个葡萄砧木1年生枝条为试材,人工模拟低温胁迫,分别测定不同温度(0、-15、-20、-25、-30、-35℃)下枝条的相对电导率、总含水量、自由水、丙二醛(MDA)、游离脯氨酸、可溶性糖、淀粉和可溶性蛋白含量.以相对电导率结合Logistic方程对各品种的半致死温度(LT50)进行预测,并运用主成分分析和隶属函数法对葡萄抗寒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随着温度的降低,不同葡萄枝条的各生理指标有明显的变化差异,在-30℃时差异显着.各品种的LT50介于-17.1℃~-26.9℃之间,综合评价结果为:‘3309-C’‘101-14’‘SO4’‘5A’‘山河4号’‘沙地’为高抗(HR);‘520A’‘华葡1号’为抗(R);‘山河2号’为中抗(MR);‘420A’‘5C’为低抗(LR);‘洛特’和‘盐溪’为不抗(S).【结论】综合评价结果与LT50之间存在极显着的相关关系.综合运用隶属函数法等综合评价方法,并结合半致死温度,可以有效地鉴定葡萄品种间的抗寒性.
赵春旭[6](2020)在《青藏高原野生草地早熟禾抗寒筛选及对低温胁迫的生理与分子响应研究》文中指出低温胁迫是限制植物生长发育的重要环境因素之一。低温胁迫下,植物种子萌发、生长发育及生理代谢等均会受到抑制,甚至死亡。草地早熟禾(Poa pratensis)扩展性能和再生力强,营养丰富,抗逆性强,是一种优良的牧草,也是草地建植和生态恢复的优良种质材料。同时,草地早熟禾质地好,色泽美,绿期长,是冷凉地区广泛使用的草坪草种。然而,目前我国草地早熟禾育成品种较少,大量种子依靠国外进口,且不能较好的适应我国多样的气候特征,尤其在一些高寒地区,限制了草地早熟禾在该地区的推广种植。我国草地早熟禾野生种质资源十分丰富,在青藏高原高寒地区有广泛的分布。在长期的自然选择下,本土野生草地早熟禾种质资源具有适应当地气候的优良特性。因此,筛选本土抗寒种质资源,探究其抗寒机理,对于选育抗寒新品种、引种驯化等研究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从青藏高原地区采集到15份野生草地早熟禾种质材料,对其进行了抗寒性综合评价,获得了抗寒型野生草地早熟禾种质10-122和低温敏感型野生草地早熟禾种质09-126。并且采用生理指标测定方法、转录组学技术、代谢组学技术,对10-122和09-126进行了抗寒生理响应、转录组学差异及代谢组学差异分析,鉴定了抗寒相关的关键基因和代谢产物,从不同层面探究了青藏高原地区野生草地早熟禾的抗寒机理。主要结果如下:(1)对低温胁迫下15份青藏高原野生草地早熟禾进行了抗寒性评价,结果表明,不同野生草地早熟禾材料的抗寒能力存在差异。低温胁迫抑制了15份野生草地早熟禾的萌发。苗期时,低温胁迫下供试材料细胞膜系统损伤,叶绿素含量降低,渗透调节物质升高。利用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15份青藏高原野生草地早熟禾抗寒性能,并按抗寒性由强到弱排序如下:10-122>10-222>09-173>09-264>10-73>10-45>09-304>09-336>09-033>09-281>09-317>09-329>09-065>09-073>09-126。(2)相对于低温敏感型材料09-126,抗寒型材料10-122在低温胁迫期间可以更好地保持细胞膜结构和光合色素稳定。其通过产生更多的渗透调节物质(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脯氨酸)、提高抗氧化酶活性(SOD、CAT、POD、APX)、消解活性氧物质(O2·-、H2O2)、增加可溶性碳水化合物(蔗糖、果糖)含量、蔗糖磷酸合成酶活性和丙酮酸含量等生理反应,以维持细胞的稳定性。(3)在低温胁迫下对抗寒型种质材料10-122和低温敏感型种质材料09-126进行了转录组学分析,材料10-122在低温胁迫下与适温状态相比存在31943个差异表达基因(DEGs),其中,17088个上调表达,14855个下调表达。材料09-126中有25905个DEGs,其中,13513个上调表达,12392个下调表达。10-122特有的DEGs为17742个,09-126特有的DEGs为11704个,两者共有DEGs 14201个。在低温胁迫下2种材料DEGs主要富集在光合作用、氧化还原反应过程、碳水化合物代谢、细胞膜系统及次生物代谢等通路中,抗寒型材料10-122富集程度高于低温敏感型材料09-126。GO分析发现,抗寒型材料10-122在脂类代谢、钙离子结合、转运蛋白活性、氧化还原酶复合体、含氧化合物响应、细胞膜、光系统Ⅰ反应中心中特异显着富集。KEGG分析发现,抗寒型材料10-122在角质、木栓质和蜡脂生物合成中特异显着富集。此外,只在抗寒型种质材料10-122的特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在CBF转录因子、钙信号调节、激素合成和信号传导、抗氧化系统、碳水化合物代谢等通路中,说明以上代谢通路和特异表达基因在10-122抵御低温胁迫中发挥了重要作用。(4)在低温胁迫下对抗寒型种质材料10-122和低温敏感型种质材料09-126进行了代谢组学分析,发现在糖及糖醇代谢、氨基酸代谢和三羧酸循环代谢中,材料09-126和10-122的多种代谢产物含量发生变化,其中脯氨酸、鸟氨酸和苏氨酸含量均上升,可以将其作为供试材料响应低温胁迫的主要标志物。低温胁迫下,丝氨酸、蛋氨酸、缬氨酸、天冬氨酸、谷氨酸和丙氨酸只在10-122中下调表达,木糖、异麦芽糖和海藻糖-6-磷酸只在10-122中上调表达,这可能是寒冷地区乡土种质材料普遍适应低温胁迫的保护性抵御反应。
张婉婷[7](2020)在《木霉菌和生物炭配施对西瓜秧苗质量和抗逆性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西瓜(Citrullus lanatus)是我国主要的蔬菜作物之一,在露地和设施中广泛种植,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对优质西瓜的需求量日益增加。培育优质壮苗是保证西瓜产量和品质的基础,育苗基质的选择则影响着植株的生长甚至产量,在我国北方地区日光温室反季节栽培是必不可少的,而连年的设施栽培需要幼苗具备较强的抗逆能力,因此筛选适合西瓜幼苗生长并具有较强抗逆性的育苗基质配方具有重要意义。木霉菌是植物根际促生真菌(PGPF),可以定殖于植物根系,产生促进植物根系生长的相关调节激素,固定养分提供给植物,还可以与根际有益微生物协同作用,增强植物对养分物质的吸收能力,从而达到促生效果;生物炭的比表面积大,可以保持水分和养分,为植物提供矿质营养,为利于植物生长的微生物提供稳定生存环境。两者是可以相互作用,生物炭作为菌剂的载体,共同促进植株的生长发育。本研究以杂交系西瓜‘绿凤凰’为试材,在基质中添加不同比例的木霉菌和生物炭进行西瓜育苗试验,通过对西瓜苗期形态生长、生理生态指标的综合分析比较,初步筛选出适合西瓜生长的施用量以及配比组合,再进一步通过对耐盐和耐低温能力各项指标的综合分析比较,最后筛选出适合西瓜生长并具有较强抗逆性的最佳配比组合。具体结果如下:1.分别设置不同比例的木霉菌(0、0.5%、1%、5%、10%)和生物炭(0、5%、10%、20%、40%)进行配比组合添加在西瓜育苗基质中,共25个处理分别进行穴盘育苗,当幼苗三叶一心时测定形态和生理指标。结果显示:与CK相比木霉菌和生物炭配施显着促进了西瓜秧苗生长,包括株高、叶面积、干鲜重以及根系的生长;渗透调节物质、抗逆性等生理指标也均显着高于CK。另外单施木霉菌用量超过5%,单施生物炭用量超过20%,都会导致促进作用减弱甚至抑制西瓜苗的生长。通过育苗效果综合比较分析后,初步筛选出T7(1%木霉菌+5%生物炭)、T11(0.5%木霉菌+10%生物炭)处理进行下一步抗逆性的试验,包括耐盐和耐低温能力。2.以T7和T11为处理育苗,待幼苗长到3叶1心时期,以浇清水为对照,采用150mmol/LNa Cl进行盐胁迫处理,分别在盐水处理后的0、3、6、9 d取样并测定植株生长指标、生理生化指标。结果显示:盐胁迫9d后,西瓜幼苗的地上和地下的生长均受到抑制,相对电导率、Pro和H2O2含量升高,根系活力、光合作用以及植株的K+/Na+比值均下降,但T7比CK、T11处理受盐胁迫影响程度较小,表现出较好的耐性,说明耐盐能力较强。3.以T7和T11为处理育苗,待幼苗长到3叶1心时期,放入光照培养箱,以28℃/18℃(昼/夜)的温度为常温对照,在10℃/6℃(昼/夜)的低温处理24h后,测定植株的生理生化指标。结果显示:在低温胁迫下,西瓜幼苗的REC、MDA含量、渗透调节物质含量、SOD酶活性均升高,根系活力和光合作用下降,但T7比T11处理受低温胁迫影响程度较小,表现出较强的耐低温能力。综上所述,综合比较评价后筛选出T7处理(木霉菌1%+生物炭5%)为适合于西瓜穴盘育苗的最佳配比组合,可以显着促进西瓜苗的生长并且提高其抗逆性,进而达到培育优质壮苗的效果。并且通过计算每亩地育苗增加的成本较少,因此本研究结果可以为未来西瓜专用育苗基质的推广使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
林苗苗[8](2020)在《基于基因组重测序和BSR-Seq分析的猕猴桃抗寒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低温作为园艺作物中重要的非生物胁迫因子,直接影响猕猴桃的生长发育,轻者造成减产,重者导致死树毁园,培育抗寒性强的猕猴桃品种已经成为育种的重要方向。然而,目前关于猕猴桃抗寒性的研究并不深入,且分子机理的解析相对较少。本研究构建了四个软枣猕猴桃抗寒遗传群体,通过分析亲本核基因组和叶绿体基因组信息挖掘了抗寒相关的功能变异基因;同时以杂交F1代群体的抗寒性遗传规律为基础,通过BSR-Seq筛选抗寒关键基因;选取一个抗寒候选基因进行转拟南芥功能验证,为后续猕猴桃高抗寒性新品种选育提供科学依据。本论文主要包括以下5个方面内容:1. 软枣猕猴桃F1代遗传群体抗寒规律研究。构建四个用于分析抗寒性的杂交群体。杂交子代秋季叶片颜色分析表明,叶片颜色变黄早晚(即落叶早晚)偏父本性状。选取‘Ruby-3’ב魁绿雄’杂交组合(492株)的F1代进行抗寒性鉴定,结果表明F1代群体在-30℃处理后的相对电导率(REL)呈正态分布,抗寒性状出现超亲本现象,极端不抗寒的子代LT50为-7.5℃,极端抗寒的子代LT50为-36.9℃。抗寒遗传群体为后续抗寒机制研究提供材料基础。2. 越冬期软枣猕猴桃、中华猕猴桃和美味猕猴桃抗寒相关生理指标变化规律研究。结果显示,随着冬季气温降低,可溶性糖(SS)含量不断升高,可溶性蛋白(SP)、脯氨酸(Pr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生理指标隶属函数值综合分析表明:不同品种猕猴桃抗寒性排序为‘魁绿雄’>‘永丰一号’>‘博山碧玉>’>‘红贝’>‘红阳’>‘徐香’,与LT50评价抗寒性结果基本一致。冬季随着气温降低,四个生理指标含量在抗寒的‘魁绿雄’中累积的最高;生理指标和温度的相关性分析表明除‘博山碧玉’以外的5个品种中SS含量均与平均最高温度呈显着负相关,可溶性糖含量可能是最先响应低温环境的生理指标。生理指标在一定程度反应猕猴桃植株的抗寒性,该研究为后续抗寒功能基因挖掘和功能验证提供生理支持。3. 软枣猕猴桃核基因组和叶绿体基因组变异基因挖掘及验证。对软枣猕猴桃杂交亲本(‘Ruby-3’和‘魁绿雄’)以及两个雄株(‘永丰雄’和‘红贝雄’)进行核基因组重测序分析,在‘Ruby-3’、‘魁绿雄’、‘永丰雄’、‘红贝雄’中共发掘出4,710,650、4,646,026、4,787,750和4,590,616个SNPs位点以及1,481,002、1,471,304、1,534,198和1,425,393个In Dels位点,对非同义突变的基因进行GO和KEGG分析,发现变异基因多富集到缺水响应、淀粉蔗糖代谢、活性氧代谢以及激素信号传导等通路。随机选取120个In Del位点进行验证,结果显示81对引物能扩增出目的条带,其中,64对具有多态性标记。筛选包括CBF转录因子在内的16个变异基因进行越冬期响应低温的q RT-PCR验证,除了未检测到表达变化的4个基因外其余基因均能响应低温信号。杂交母本‘Ruby-3’叶绿体(cp)基因组组装及变异位点分析。‘Ruby-3’cp基因组长度为157,611 bp,包含一对24,232 bp的反向互补重复区(IRs)、20,463 bp的小单拷贝区(SSC)序列和88,684 bp的大单拷贝区(LSC)序列,注释到113个基因,包括79个编码基因,4个r RNA基因,30个t RNA基因。通过软枣猕猴桃和其他三个已测序的猕猴桃种的叶绿体基因组比较分析,在软枣猕猴桃cp基因组中共发现47个SSR多态性位点和155个重复结构,低温下差异表达的叶绿体rbc L和rpo A基因可作为后续的抗寒候选基因分析。cp基因组分析为猕猴桃叶绿体内相关基因的抗寒性研究提供组学信息。4. 抗寒功能基因的挖掘。通过BSR-seq对杂交F1代群体进行测序,共获得响应低温基因28,496个,两个极端池中的差异表达基因共126个,其中上调表达基因59个,下调表达基因67个。GO富集分析显示基因共富集到21个GO通路;KEGG富集分析表明上调差异基因主要富集在淀粉蔗糖代谢、氨基酸和核苷酸代谢通路以及植物信号传导通路。主要差异基因包括10个关键酶编码基因和2个调控基因。编码基因为:腺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ADP glucose pyrophosphorylase,AGP)、淀粉合成酶(Granule-bound starch synthase)、蔗糖合酶(Sucrose synthase,SUS)、葡聚糖分支酶(1,4-alpha-glucan-branch enzyme,GBE)、α-葡聚糖磷酸化酶(alpha-1,4 glucan phosphorylase)、β-淀粉酶(beta-amylase,BAM)、葡聚糖水合激酶(glucan water dikinase,GWD)、中性α-糖苷酶(neutral alpha-glucosidase)和歧化酶(disproportionating enzyme 2,DPE2)编码基因,脯氨酸富集蛋白基因(Proline rich protein,PRP);调控基因为EIN-binding F box(EBF)和14-3-3,并且这两个基因均能够调控CBF基因的表达。筛选27个差异表达基因进行q RT-PCR验证,实时荧光定量结果和测序结果一致。5. 抗寒候选CBF基因的功能验证。在中华和软枣猕猴桃中克隆CBF基因,研究CBF基因的表达模式表明CBF基因能够响应低温,冬季越冬期CBF在不同品种中表达呈现先升高后降低趋势;超表达软枣猕猴桃AaCBF1后,超表达拟南芥表现出变矮小表型,且超表达植株的相对电导率较野生型降低,抗寒性明显提高;超表达Aa CBF1的拟南芥植株在-2℃低温处理后H2O2和O2-含量更低;超表达植株内可溶性糖和脯氨酸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以及β-淀粉酶含量均高于野生型,推测Aa CBF1基因通过启动下游冷诱导基因的表达提高抗寒性。
丁琦[9](2020)在《宁夏典型酿酒葡萄抗寒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酿酒葡萄是宁夏地区的特色农业作物,宁夏贺兰山东麓为世界优质酿酒葡萄产区之一。酿酒葡萄性喜温暖,不耐寒冷,故我国北纬35°以北地区多采用埋土防寒的方式以使葡萄树体安全越冬。如何提高葡萄树体的抗寒性,选择合适的埋土时间成为了非常重要的待解决问题。本研究结合宁夏贺兰山东麓产区的实际情况,以产区内种植面积最广的赤霞珠品种为主,分别设计了负载量不同、树龄不同和自然冷驯化不同阶段的三套实验,研究了各个处理和时期下低温胁迫对酿酒葡萄的微观物理结构和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并以此为依据探讨了酿酒葡萄的抗寒机理。主要研究结果与讨论如下:1、负载量对葡萄枝条微观物理结构的影响是存在显着性差异的,且并不是负载量越小,枝条抗寒性就越强,而是适量的负载量可以提高枝条的抗寒性,负载量过多或过少都不利于树体抗寒性的提高。负载量对葡萄枝条的各项生理生化指标也存在类似的影响。在人工冷冻处理下,负载量与电导率之间不存在明显的线性相关关系。但大体上符合负载量越大,枝条的低温半致死温度越大的趋势;负载量与可溶性糖的增加量之间存在着较为明显的线性关系,随着负载量的增加,可溶性糖的增幅也逐渐增加,但总挂果5 kg和总挂果6 kg(CK)可溶性糖的增加量并没有显着的差异;MDA(丙二醛)含量总体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负载量越大的葡萄枝条MDA含量在整个冷冻过程中的增幅越大,且越是负载量大的葡萄枝条,MDA含量所达到的最大值也越大;不同负载量酿酒葡萄枝条的抗逆酶活性均明显提高,总体来说存在活性随负载量增加而呈现先增高后降低的趋势。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分析枝条的生理生化指标,并综合物理微观结构和枝条生理生化数据可以得出,在挂果5 kg时枝条的抗寒性最好,因此可确定,考虑抗寒性最佳时的最适宜挂果量为5 kg。2、树龄对葡萄枝条微观物理结构的影响是存在显着性差异的,且并不是树龄越小或越大,枝条抗寒性就越强,而是存在一个抗寒性最佳的树龄,在此之前枝条抗寒性呈现逐步增加的状态,达到最佳树龄之后,抗寒性就开始逐渐下落。树龄对葡萄枝条的各项生理生化指标也存在类似的影响。在人工冷冻处理下,树龄与相对电导率之间存在较明显的线性关系,结合半致死温度,有树龄越大枝条的低温半致死温度越低的规律;随着树龄的增加,枝条的可溶性糖含量增幅存在一个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拐点位置是10年树龄;枝条的MDA含量所达到的最大值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拐点位置为10年树龄,且MDA含量的变化量也存在同样的趋势;不同树龄酿酒葡萄枝条的抗逆酶活性均有所提高,总体来说存在活性随树龄增加而呈现先增高后降低的趋势。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分析枝条的生理生化指标,并综合物理微观结构和枝条生理生化数据可以得出,在树龄为10~15年时枝条的抗寒性最好,因此可确定,考虑抗寒性最佳时的最佳树龄为10~15年。3、随着自然冷驯化时间的增加,从物理解剖结构的角度来说,两个品种酿酒葡萄一年生枝条的抗寒性是不断增加的,北红的抗寒性要强于赤霞珠,且对自然冷驯化的响应也强于赤霞珠。在冷驯化过程中,两个品种葡萄枝条的相对电导率都呈现下降到某一范围后开始波动的状态。从变化幅度可以推断出,赤霞珠对冷驯化的响应是强于北红的,而且在冷驯化后期两个品种之间的抗寒性不存在明显的区别;两个品种葡萄枝条的可溶性糖含量均呈现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以可溶性糖含量的增幅来看,赤霞珠对冷驯化的响应是强于北红的,但北红的可溶性糖含量大多数时期是高于赤霞珠的,也就是说北红的抗寒性是要强于赤霞珠的;两个品种葡萄枝条的MDA含量则呈现不同的变化规律。北红在冷驯化初期出现的是对低温胁迫的响应,随着冷驯化时间的增加,开始响应冷驯化并逐渐提高了抗寒力;而赤霞珠在初期就出现了较明显的对冷驯化的响应,但是到了冷驯化中后期因温度过低,植株的自我调节能力无法继续抵抗低温胁迫,于是开始出现对低温胁迫的响应;不同冷驯化时期酿酒葡萄枝条的抗逆酶活性均有所提高,且北红的三种保护酶的增幅都高于赤霞珠,可以推出北红的整体抗寒性要强于赤霞珠。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分析枝条的生理生化指标,并综合物理微观结构和枝条生理生化数据可以得出,在相同的冷驯化条件下,北红对冷驯化的响应程度要高于赤霞珠,且北红的整体抗寒性也要强于赤霞珠。就埋土时期方面来说赤霞珠的最佳埋土时期在9月下旬。
杨豫[10](2020)在《宁夏桃、苹果、酿酒葡萄枝条抗寒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探究宁夏地区主要种植的果树品种枝条抗寒性,以宁夏吴忠园艺场的3个桃树品种(京陇7号、中油14、大久保)、宁夏恒通绿机公司苹果基地的3个苹果品种(金冠、惠民富士、秦冠)、立兰酒庄的4个酿酒葡萄品种(北红、赤霞珠、西拉、威代尔)的一年生枝条为试材,设计了新梢石蜡切片、不同低温程度胁迫和不同低温时间胁迫三部分试验,测定各处理下果树枝条中相关抗逆指标的含量变化,综合分析比较各类果树不同品种间的抗寒性差异,使用隶属函数法对所有抗寒指标进行抗寒性综合分析及排序,并根据分析结果进行宁夏全区的越冬灾害风险等级区域划分,为宁夏地区的三种常见果树的冬季防寒及产业发展提供理论依据。试验结果表明:1)抗寒性强的果树品种,枝条新梢中的导管分子直径、木质部面积、木质部占维管束面积比率均较大。2)不同低温胁迫处理中,各品种一年生枝的相对电导率随温度的降低呈“S”型曲线上升;不同冷冻时间处理中,枝条相对电导率先升高,在6h处理后升高趋势趋于平缓。3)3种桃的LT50分别为大久保(-24.41℃)、中油14(-24.13℃)、京陇7号(-21.89℃);3种苹果的LT50分别为秦冠(-32.98℃)、惠民富士(-29.66℃)、金冠(-27.70℃);4种酿酒葡萄的 LT50 为北红(-29.57℃)、威代尔(-27.26℃)、赤霞珠(-23.99℃)、西拉(-14.10℃)。4)SOD、POD、CAT活性随温度降低和低温时间的延长均呈升高或者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抗寒性强的品种枝条中保护酶活性高,酶活的增加幅度大。MDA含量呈现出与保护酶相适应的变化特征,抗寒性强的品种枝条MDA含量低,且随低温胁迫的深入含量变化小。5)在-30℃的极端低温环境下,6 h是多数品种发生冷害的临界时间。6)3个桃品种抗寒性综合排序结果为大久保>中油14>京陇7号;3个苹果品种抗寒性综合排序结果为秦冠>金冠>惠民富士;4个酿酒葡萄抗寒性综合排序结果为威代尔>北红>赤霞珠>西拉。此抗寒性排序结果与LT50排序结果相差不大,相对电导率结合Logistic方程计算的半致死温度可较为准确地判断果树抗寒性。7)沙坡头区北部和盐池县的东部气温较低,为桃树的越冬冻害高度风险区;苹果可在宁夏全区广泛种植,遭受越冬冻害的风险较低;酿酒葡萄冬季必须埋土,否则均有中、重度的风险遭受越冬冻害。
二、低温胁迫对葡萄根系膜系统和可溶性糖及脯氨酸含量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低温胁迫对葡萄根系膜系统和可溶性糖及脯氨酸含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8个酿酒葡萄品种的抗寒性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3 数据处理和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枝条在低温下的变化 |
2.1.1 枝条的相对电导率在低温下的变化 |
2.1.2 枝条的芽段萌发率在低温下的变化 |
2.1.3 枝条的可溶性糖含量在低温下的变化 |
2.1.4 枝条的游离脯氨酸含量在低温下的变化 |
2.1.5 枝条的丙二醛含量在低温下的变化 |
2.2 根系在低温下的变化 |
2.2.1 根系的过冷却点与结冰点 |
2.2.2 根系的过冷能力 |
2.3 抗寒性的综合评价 |
2.3.1 建立Logistic方程和求解半致死温度 |
2.3.2 利用隶属函数法求解抗寒性强弱 |
2.3.3 抗寒各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3 讨论与结论 |
(3)苜蓿抗寒性鉴定及耐寒种质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苜蓿生态生物学 |
1.2 苜蓿品种适应性 |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3.1 萌发期耐寒性研究 |
1.3.2 幼苗期耐寒性研究 |
1.3.3 形态结构与抗寒性 |
1.3.4 秋眠性与抗寒性 |
1.3.5 根系性状与抗寒性 |
1.3.6 抗寒基因表达研究 |
1.3.7 转录组研究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5 技术路线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地概况 |
2.2 试验材料 |
2.3 试验方法 |
2.3.1 萌发期耐寒性 |
2.3.2 幼苗期耐寒性 |
2.3.3 生物学特性与农艺性状 |
2.3.4 越冬期根系生理 |
2.3.5 越冬后期根系性状 |
2.3.6 转录组测序分析 |
2.4 统计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萌发期种子对低温的响应 |
3.1.1 恒温梯度下种子萌发特性 |
3.1.2 变温梯度下种子萌发特性 |
3.1.3 萌发期抗寒性综合评价 |
3.2 幼苗期生理及基因对低温的响应 |
3.2.1 苜蓿幼苗对低温的生理响应 |
3.2.2 幼苗期抗寒性综合评价 |
3.2.3 抗寒基因对低温的响应 |
3.3 生物学特性、农艺性状与抗寒性 |
3.3.1 生物学特性及农艺性状 |
3.3.2 耦合作用及相关性分析 |
3.3.3 光合荧光特性 |
3.4 越冬期根系生理对低温的响应 |
3.4.1 根系渗透调节物质变化 |
3.4.2 根系膜系统及酶活性变化 |
3.4.3 根系抗寒性综合评价 |
3.5 越冬后期的根系构成 |
3.5.1 根颈直径、入土深度及主根直径 |
3.5.2 侧根数、侧根直径、位置及根颈干重 |
3.5.3 根系表面积、体积、根长及根尖数 |
3.5.4 根颈体积和表面积 |
3.5.5 地下生物量 |
3.5.6 根系构成与耐寒相关性分析 |
3.6 转录组分析 |
3.6.1 测序及数据组装 |
3.6.2 功能注释 |
3.6.3 DEGs鉴定 |
3.6.4 差异基因的KEGG通路分析 |
3.6.5 转录因子 |
3.6.6 qRT-PCR验证 |
4 讨论 |
4.1 萌发期苜蓿抗寒性 |
4.2 幼苗期苜蓿抗寒性 |
4.3 生长期苜蓿抗寒性 |
4.3.1 生物学特性、农艺性状与抗寒性 |
4.3.2 光合荧光特性与抗寒性 |
4.4 苜蓿根系生理与抗寒性 |
4.5 苜蓿根系构成与抗寒性 |
4.6 转录组分析 |
4.6.1 抗氧化系统与抗寒性 |
4.6.2 转录因子参与抗寒性 |
4.6.3 激素信号转导与抗寒性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创新点 |
5.3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4)两种典型化感自毒物质对兰州百合生长及微生物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Summary |
中英文缩略词(Abbreviation)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兰州百合的利用价值 |
1.2 兰州百合的生长现状 |
1.3 自毒物质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
1.4 自毒物质对植物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
1.5 自毒化感对土壤酶活性及微生物量的影响 |
1.6 自毒化感对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 |
1.7 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和2,4-二叔丁基苯酚的自毒化感作用 |
第2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目标 |
2.2 试验地概况 |
2.3 试验设计 |
2.4 技术路线 |
2.5 样品采集与测定 |
2.5.1 土壤基础样 |
2.5.2 兰州百合植株生长指标及品质测定 |
2.5.3 兰州百合抗氧化系统及渗透调节物质测定 |
2.5.4 土壤微生物量碳(MBC)和土壤微生物量氮(MBN) |
2.5.5 土壤酶活性 |
2.5.6 BIOLOG-ECO分析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 |
2.5.7 土壤及植物微生物多样性 |
2.6 数据分析 |
第3章 两种自毒物质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生长及品质的影响 |
3.1 两种自毒物质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生长特性的影响 |
3.1.1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株高的影响 |
3.1.2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茎粗的影响 |
3.1.3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根长的影响 |
3.2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鳞茎干物质的影响 |
3.2.1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鳞茎鲜重增长量的影响 |
3.2.2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鳞茎干重的影响 |
3.3 两种自毒物质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的化感作用效应指数及综合化感效应 |
3.3.1 DBP对兰州百合的化感作用效应指数及综合化感效应 |
3.3.2 2,4-DTBP对兰州百合的化感作用效应指数及综合化感效应 |
3.4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品质的影响 |
3.4.1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总糖含量的影响 |
3.4.2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粗纤维的影响 |
3.4.3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淀粉含量的影响 |
3.5 讨论 |
3.6 小结 |
第4章 自毒物质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
4.1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活性氧含量的影响 |
4.1.1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H_2O_2含量的影响 |
4.1.2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O_2-含量的影响 |
4.2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4.2.1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叶片SOD的影响 |
4.2.2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叶片POD的影响 |
4.2.3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叶片CAT的影响 |
4.2.4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叶片APX的影响 |
4.2.5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叶片GR的影响 |
4.3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非酶抗氧化剂含量的影响 |
4.3.1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叶片As A含量的影响 |
4.3.2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叶片GSH含量的影响 |
4.4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脂质过氧化程度的影响 |
4.5 讨论 |
4.6 小结 |
第5章 自毒物质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 |
5.1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叶片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
5.2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
5.3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叶片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
5.4 讨论 |
5.5 小结 |
第6章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根际土壤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
6.1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
6.1.1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土壤脲酶活性的影响 |
6.1.2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土壤多酚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6.1.3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 |
6.1.4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土壤蔗糖酶活性的影响 |
6.1.5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土壤纤维素水解酶(CBH)活性的影响 |
6.1.6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土壤β-葡萄糖苷酶(BG)活性的影响 |
6.1.7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土壤β-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NAG)活性的影响 |
6.2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土壤微生物量的影响 |
6.2.1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影响 |
6.2.2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土壤微生物量氮的影响 |
6.3 DBP和2,4-DTBP作用下兰州百合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量相关性分析 |
6.3.1 DBP和2,4-DTBP作用下兰州百合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量碳的相关性分析 |
6.3.2 DBP和2,4-DTBP作用下兰州百合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量氮的相关性分析 |
6.4 讨论 |
6.5 小结 |
第7章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及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的影响 |
7.1 基于Biolog-ECO分析DBP和2,4-DTBP对于兰州百合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 |
7.1.1 DBP和2,4-DTBP对根际土壤微生物代谢功能AWCD的变化特征 |
7.1.2 DBP和2,4-DTBP对根际土壤Shannon指数(H)和McIntosh指数(U)的影响 |
7.2 DBP和2,4-DTBP处理下根际土壤微生物碳代谢能力特征 |
7.3 DBP和2,4-DTBP处理下土壤微生物群落碳代谢差异 |
7.4 高通量测序分析DBP和2,4-DTBP对于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 |
7.4.1 DBP和2,4-DTBP对根际土壤微生物种群的影响 |
7.4.1.1 DBP和2,4-DTBP对根际土壤细菌α多样性的影响 |
7.4.1.2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
7.4.1.3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根际土壤细菌β多样性的影响及LEfSe分析 |
7.4.1.4 基于RDA分析的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根际土壤细菌的影响 |
7.4.1.5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根际土壤真菌α多样性的影响 |
7.4.1.6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
7.4.1.7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根际土壤真菌β多样性的影响及LEfSe分析 |
7.4.1.8 基于RDA的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根际土壤真菌的影响 |
7.5 高通量测序分析DBP和2,4-DTBP对于兰州百合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 |
7.5.1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微生物种群的影响 |
7.4.1.1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细菌α多样性的影响 |
7.5.1.2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
7.5.1.3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根际土壤细菌β多样性的影响及LEfSe分析 |
7.5.1.4 基于RDA分析的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细菌的影响 |
7.5.1.5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真菌α多样性的影响 |
7.5.1.6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
7.5.1.7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真菌β多样性的影响及LEfSe分析 |
7.5.1.8 基于RDA的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真菌的影响 |
7.6 讨论 |
7.7 小结 |
第8 章 自毒物质对兰州百合生长影响机制初步探讨 |
8.1 DBP和2,4-DTBP与兰州百合百合生长指标的通径分析 |
8.2 兰州百合鳞茎干重与总糖、粗纤维、淀粉含量的通径分析 |
8.3 兰州百合鳞茎干重与总微生物量碳氮含量的通径分析 |
8.4 讨论 |
第9 章 主要结论与讨论 |
9.1 主要结论 |
9.1.1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生长的影响 |
9.1.2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抗氧化系统及渗透调节的影响 |
9.1.3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根际土壤生物学特性的影响和兰州百合及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的影响 |
9.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研究成果等 |
导师简介 |
(5)河西走廊酿酒葡萄砧木抗寒性综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材料低温处理 |
1.3 指标测定方法 |
1.4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相对电导率与葡萄枝条抗寒性的关系 |
2.1.1 不同低温处理后各品种相对电导率的变化 |
2.1.2 不同砧木Logistic模型的建立与低温半致死温度 |
2.2 不同低温处理对枝条MDA含量的影响 |
2.3 不同低温处理对枝条游离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
2.4 不同低温处理对枝条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
2.5 不同低温处理对枝条淀粉含量的影响 |
2.6 不同低温处理对枝条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
2.7 不同低温处理对枝条总含水量和束自比的影响 |
2.8 葡萄砧木枝条各项生理指标的相关性及主成分分析 |
2.9 抗寒性综合评价 |
2.9.1 应用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葡萄抗寒性 |
2.9.2 半致死温度与综合评价结果的相关性分析 |
3 讨论 |
3.1 相对电导率与抗寒性的关系 |
3.2 枝条MDA和渗透调节物质与抗寒性的关系 |
3.3 枝条含水量与抗寒性的关系 |
4 结论 |
(6)青藏高原野生草地早熟禾抗寒筛选及对低温胁迫的生理与分子响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项目来源 |
摘要 |
SUMMARY |
缩略词表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低温对植物生理特性的影响 |
1.1 低温对细胞膜的影响 |
1.2 低温对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 |
1.3 低温对光合色素的影响 |
1.4 低温对抗氧化酶系统的影响 |
1.5 低温对碳水化合物代谢的影响 |
2 植物在低温胁迫下的分子应答机制 |
3 转录组学在植物抗寒中的应用 |
4 代谢组学在植物抗寒中的应用 |
5 植物抗寒性的评价方法 |
6 草地早熟禾抗寒性的研究 |
7 研究目的意义 |
8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青藏高原野生草地早熟禾的抗寒性评价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设计 |
1.2.1 萌发期试验 |
1.2.2 苗期试验 |
1.3 测定指标与方法 |
1.3.1 发芽指标 |
1.3.2 生理指标 |
1.4 综合评价方法 |
1.5 数据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低温胁迫对野生草地早熟禾种子萌发的影响 |
2.2 低温胁迫对野生草地早熟禾相对电导率的影响 |
2.3 低温胁迫对野生草地早熟禾丙二醛的影响 |
2.4 低温胁迫对野生草地早熟禾叶绿素的影响 |
2.5 低温胁迫对野生草地早熟禾脯氨酸的影响 |
2.6 低温胁迫对野生草地早熟禾可溶性糖的影响 |
2.7 低温胁迫对野生草地早熟禾可溶性蛋白的影响 |
2.8 15 份野生草地早熟禾种质材料抗寒性综合评价 |
3 讨论 |
3.1 低温胁迫对野生草地早熟禾萌发及苗期生理的影响 |
3.2 野生草地早熟禾抗寒性的综合评价方法 |
4 小结 |
第三章 不同抗寒性野生草地早熟禾对低温胁迫的生理响应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设计 |
1.3 测定指标与方法 |
1.3.1 MDA 含量和相对电导率测定 |
1.3.2 渗透调节物质含量测定 |
1.3.3 叶绿素和类胡萝卜含量测定 |
1.3.4 O_2~(·-)产生速率和H_2O_2含量测定 |
1.3.5 抗氧化酶活性测定 |
1.3.6 蔗糖和果糖含量测定 |
1.3.7 蔗糖磷酸合成酶活性测定 |
1.3.8 丙酮酸含量测定 |
1.4 数据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低温胁迫时间对野生草地早熟禾丙二醛和相对电导率的影响 |
2.2 低温胁迫时间对野生草地早熟禾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 |
2.3 低温胁迫时间对野生草地早熟禾光合色素的影响 |
2.4 低温胁迫时间对野生草地早熟禾活性氧的影响 |
2.5 低温胁迫时间对野生草地早熟禾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2.6 低温胁迫时间对野生草地早熟禾糖类物质的影响 |
2.7 低温胁迫时间对野生草地早熟禾SPS活性和丙酮酸的影响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四章 低温胁迫下不同抗寒性野生草地早熟禾转录组学比较分析 |
1 材料和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设计 |
1.3 RNA提取及样品检测 |
1.4 建库和测序 |
1.5 Illumina测序及测序数据的分析 |
1.5.1 转录组组装 |
1.5.2 基因功能的注释 |
1.5.3 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
1.5.4 GO和 KEGG富集分析 |
1.6 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测序数据及质量情况 |
2.2 转录组组装 |
2.3 低温胁迫下野生草地早熟禾基因功能注释 |
2.4 低温胁迫下野生草地早熟禾差异基因表达分析 |
2.5 低温胁迫下野生草地早熟禾差异表达基因GO分析 |
2.6 低温胁迫下野生草地早熟禾差异表达基因KEGG分析 |
2.7 低温胁迫下野生草地早熟禾抗寒差异表达基因 |
2.8 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五章 低温胁迫下不同抗寒性野生草地早熟禾代谢组学比较分析 |
1 材料和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设计 |
1.3 代谢产物提取和鉴定 |
1.4 气相色谱-质谱分析条件 |
1.5 数据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2 低温胁迫对野生草地早熟禾差异代谢产物数目分析 |
2.3 低温胁迫对野生草地早熟禾差异代谢产物主成分分析 |
2.4 低温胁迫下野生草地早熟禾差异代谢产物通路分析 |
2.5 低温胁迫下野生草地早熟禾部分差异代谢产物分析 |
2.5.1 低温胁迫下野生草地早熟禾糖和糖醇代谢产物的变化 |
2.5.2 低温胁迫下野生草地早熟禾氨基酸代谢产物的变化 |
2.5.3 低温胁迫下野生草地早熟禾三羧酸循环代谢产物的变化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六章 全文结论 |
1 全文结论 |
2 创新点 |
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
导师简介 |
(7)木霉菌和生物炭配施对西瓜秧苗质量和抗逆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育苗基质的研究进展 |
1.2 木霉菌的研究进展 |
1.2.1 木霉菌概述 |
1.2.2 木霉菌对植物促生作用的研究现状 |
1.2.3 木霉菌对植物促生机制的研究 |
1.3 生物炭的性质和应用 |
1.3.1 生物炭的概念与性质 |
1.3.2 生物炭的研究现状 |
1.3.3 生物炭作为育苗基质的研究 |
1.4 生物炭和微生物菌剂配施的应用 |
1.5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试验设计 |
2.2.1 木霉菌和生物炭配施比例的筛选 |
2.2.2 盐胁迫下不同比例木霉菌和生物炭配施对西瓜幼苗抗性的影响 |
2.2.3 低温胁迫下不同比例木霉菌和生物炭配施对西瓜幼苗抗性的影响 |
2.3 测定指标与方法 |
2.3.1 西瓜形态指标测定项目及方法 |
2.3.2 西瓜幼苗生理生化指标测定项目及方法 |
2.3.3 西瓜幼苗耐盐性指标的测定 |
2.3.4 西瓜幼苗耐低温指标的测定 |
2.4 数据处理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木霉菌和生物炭配施比例的筛选 |
3.1.1 木霉菌和生物炭配施对西瓜种子出苗率的影响 |
3.1.2 木霉菌和生物炭配施对西瓜苗生长的影响 |
3.1.3 木霉菌和生物炭配施对西瓜苗根系形态的影响 |
3.1.4 木霉菌和生物炭配施对西瓜苗叶绿素和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 |
3.1.5 木霉菌和生物炭配施对西瓜苗抗逆性的影响 |
3.2 木霉菌和生物炭配施对西瓜幼苗耐盐性的影响 |
3.2.1 盐胁迫对西瓜苗生长的影响 |
3.2.2 盐胁迫对西瓜苗细胞膜透性的影响 |
3.2.3 盐胁迫对西瓜苗根系活力和H2O2含量的影响 |
3.2.4 盐胁迫对西瓜苗叶绿素含量和光合特性的影响 |
3.2.5 盐胁迫对西瓜苗Na+和K+分布的影响 |
3.3 木霉菌和生物炭配施对西瓜幼苗耐低温性的影响 |
3.3.1 低温胁迫对西瓜苗生长、根系活力和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 |
3.3.2 低温胁迫对西瓜苗膜透性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3.3.3 低温胁迫对西瓜苗叶绿素含量和光合特性的影响 |
4 讨论 |
4.1 木霉菌和生物炭配施对西瓜秧苗形态和质量的影响 |
4.2 适宜比例的木霉菌和生物炭配施可以提高西瓜秧苗的耐盐性 |
4.3 适宜比例的木霉菌和生物炭配施可以提高西瓜秧苗的耐低温性 |
4.4 适宜比例的木霉菌和生物炭配施在育苗基质中的应用建议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基于基因组重测序和BSR-Seq分析的猕猴桃抗寒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章 前言 |
1.研究背景 |
2.植物抗寒机理研究进展 |
2.1 寒冷信号感知、转导及其调控 |
2.2 依赖ABA响应途径的抗寒机制 |
2.3 不依赖于ABA响应途径的CBF转录因子及其调控 |
2.4 淀粉代谢在低温胁迫中的作用 |
2.5 叶绿体功能基因在植物抗寒中的作用 |
3.猕猴桃抗寒性研究进展 |
3.1 猕猴桃冻害发生 |
3.2 猕猴桃抗寒性鉴定方法 |
3.3 猕猴桃抗寒性评价 |
3.4 猕猴桃抗寒生理及分子机制 |
4.本研究的目的意义与技术路线 |
4.1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内容 |
4.2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1.试验材料及处理 |
1.1 植物材料 |
1.2 菌种及载体 |
1.3 采样时期 |
1.4 抗寒杂交组合 |
1.5 低温处理 |
1.6 主要生化试剂及仪器设备 |
2.试验方法 |
2.1 气象温度统计 |
2.2 杂交试验及F1代秋季叶片颜色观察 |
2.3 休眠枝条相对电导率测定 |
2.4 抗寒相关生理指标测定 |
2.5 猕猴桃叶片DNA、RNA提取 |
2.6 猕猴桃叶绿体提取及叶绿体DNA提取 |
2.7 核基因组重测序分析 |
2.8 叶绿体基因组组装及分析 |
2.9 基因组InDel引物设计及多态性应用分析 |
2.10 β-淀粉酶活性和可溶性糖含量测定 |
2.11 BSR-Seq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
2.12 qRT-PCR验证 |
2.13 AaCBF1亚细胞定位 |
2.14 AaCBF1克隆及载体构建、转拟南芥 |
2.15 超表达AaCBF植株的DAB和 NBT组织染色及生理指标分析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1.抗寒遗传群体构建及子代抗寒性研究 |
1.1 杂交子代群体构建 |
1.2 杂交子代秋季叶片颜色分析 |
1.3 杂交子代相对电导率遗传规律分析 |
2.猕猴桃越冬期抗寒生理指标变化 |
2.1 枝条休眠期环境温度 |
2.2 可溶性糖含量变化 |
2.3 可溶性蛋白含量变化 |
2.4 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变化 |
2.5 脯氨酸含量变化 |
2.6 不同猕猴桃品种抗寒相关生理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2.7 利用隶属函数法评价6个品种猕猴桃抗寒性 |
3.杂交亲本核基因组和叶绿体基因组变异分析 |
3.1 软枣猕猴桃和中华猕猴桃核基因组比较 |
3.2 不同软枣猕猴桃核基因组SNP和 InDel分析 |
3.3 核基因组差异基因分类、功能注释 |
3.4 软枣猕猴桃‘Ruby-3’叶绿体基因组测序和组装 |
3.5 ‘Ruby-3’叶绿体基因组共线性分析 |
3.6 ‘Ruby-3’叶绿体基因组重复序列分析 |
3.7 ‘Ruby-3’叶绿体基因组SSR、SNP、InDel分析 |
3.8 ‘Ruby-3’叶绿体基因组IR/SC区域比较分析 |
3.9 基于叶绿体基因组的软枣猕猴桃进化分析 |
3.10 InDel多态性的PCR鉴定 |
3.11 基因组候选变异基因响应低温的表达分析 |
4.基于BSR-Seq的软枣猕猴桃抗寒基因挖掘及验证 |
4.1 枝条中β-淀粉酶活性和可溶性糖含量 |
4.2 Illumina和 PacBio转录组测序结果 |
4.3 低温诱导基因的功能注释 |
4.4 差异表达基因筛选及GO、KEGG富集分析 |
4.5 差异表达基因的变异位点分析 |
4.6 BSR-Seq差异表达基因的qRT-PCR验证 |
5.候选抗寒基因CBF的序列分析及功能验证 |
5.1 全长CBF基因克隆及序列分析 |
5.2 CBF基因系统进化树构建 |
5.3 CBF基因在越冬期不同品种中的表达模式分析 |
5.4 AaCBF1蛋白亚细胞定位分析 |
5.5 AaCBF1表达载体构建和拟南芥遗传转化 |
5.6 转基因植株的DAB染色和NBT染色 |
5.7 转基因植株的抗寒相关生理指标测定 |
5.8 转基因植株的抗寒性分析 |
第四章 讨论 |
1.猕猴桃杂交F1代抗寒力分析 |
2.越冬期生理指标对抗寒性的影响 |
3.软枣猕猴桃有丰富的In Del、SSR变异位点 |
4.低温下软枣猕猴桃极端池中差异表达的关键基因 |
5.猕猴桃AaCBF1对增强抗寒性的作用 |
第五章 全文结论 |
1.软枣猕猴桃F1子代抗寒遗传规律 |
2.软枣猕猴桃核基因组和叶绿体基因组多态性分析 |
3.淀粉降解、蔗糖合成是软枣猕猴桃抵抗低温的重要途径 |
4.软枣猕猴桃AaCBF1基因能够增强抗寒性 |
5.后续研究的设想 |
参考文献 |
附录Ⅰ ‘Ruby-3’ב魁绿雄’杂交F1 代相对电导率 |
附录Ⅱ ‘Ruby-3’ב魁绿雄’100个F1 代的半致死温度 |
附录Ⅲ 软枣猕猴桃基因组编码区变异基因的GO富集分析 |
附录Ⅳ 软枣猕猴桃基因组编码区变异基因的KEGG富集分析 |
附录Ⅴ 叶绿体基因组进化树构建所用物种 |
附录Ⅵ 软枣猕猴桃重测序的120个InDel验证引物序列 |
附录Ⅶ BSR-Seq中差异基因的KEGG富集分析 |
附录Ⅷ 差异表达基因的SNP位点分析 |
作者简介 |
致谢 |
(9)宁夏典型酿酒葡萄抗寒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酿酒葡萄越冬冻害成因分析 |
1.2.2 酿酒葡萄越冬防御技术 |
1.2.3 酿酒葡萄抗寒性研究 |
1.3 研究目的与内容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区概况 |
2.2 实验设计 |
2.2.1 大田试验设计 |
2.2.2 室内试验设计 |
2.3 测定指标 |
2.3.1 相对电导率的测定 |
2.3.2 低温半致死温度(LT_(50))的计算 |
2.3.3 可溶性糖含量的测定 |
2.3.4 丙二醛(MDA)含量的测定 |
2.3.5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测定 |
2.3.6 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测定 |
2.3.7 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测定 |
2.3.8 葡萄枝条石蜡切片的制备 |
2.4 统计计算方法 |
第三章 不同负载量对酿酒葡萄枝条抗寒性的影响 |
3.1 不同负载量各处理产量测定 |
3.2 低温胁迫对不同负载量酿酒葡萄枝条解剖结构的影响 |
3.2.1 导管直径的变化 |
3.2.2 木质部比率的变化 |
3.3 低温胁迫对不同负载量酿酒葡萄枝条膜透性的影响 |
3.3.1 相对电导率的变化 |
3.3.2 低温半致死温度(LT_(50))的变化 |
3.4 低温胁迫对不同负载量酿酒葡萄枝条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
3.5 低温胁迫对不同负载量酿酒葡萄枝条MDA含量的影响 |
3.6 低温胁迫对不同负载量酿酒葡萄枝条酶活性的影响 |
3.6.1 SOD活性的变化 |
3.6.2 POD活性的变化 |
3.6.3 CAT活性的变化 |
3.7 不同负载量酿酒葡萄枝条抗寒性的综合评价 |
3.7.1 各指标变化率的计算及标准化 |
3.7.2 各指标变化率的主成分分析 |
3.7.3 不同负载量酿酒葡萄枝条综合抗寒力评价 |
3.8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不同树龄对酿酒葡萄枝条抗寒性的影响 |
4.1 低温胁迫对不同树龄酿酒葡萄枝条解剖结构的影响 |
4.1.1 导管直径的变化 |
4.1.2 木质部比率的变化 |
4.2 低温胁迫对不同树龄酿酒葡萄枝条膜透性的影响 |
4.2.1 相对电导率的变化 |
4.2.2 低温半致死温度(LT_(50))的变化 |
4.3 低温胁迫对不同树龄酿酒葡萄枝条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
4.4 低温胁迫对不同树龄酿酒葡萄枝条MDA含量的影响 |
4.5 低温胁迫对不同树龄酿酒葡萄枝条酶活性的影响 |
4.5.1 SOD活性的变化 |
4.5.2 POD活性的变化 |
4.5.3 CAT活性的变化 |
4.6 不同树龄酿酒葡萄枝条抗寒性的综合评价 |
4.6.1 各指标变化率的计算及标准化 |
4.6.2 各指标变化率的主成分分析 |
4.6.3 不同树龄酿酒葡萄枝条综合抗寒力评价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自然冷驯化对酿酒葡萄枝条抗寒性的影响 |
5.1 自然冷驯化下不同时期酿酒葡萄枝条解剖结构的变化 |
5.1.1 导管直径的变化 |
5.1.2 木质部比率的变化 |
5.2 自然冷驯化下不同时期酿酒葡萄枝条相对电导率的变化 |
5.3 自然冷驯化下不同时期酿酒葡萄枝条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 |
5.4 自然冷驯化下不同时期酿酒葡萄枝条MDA含量的变化 |
5.5 自然冷驯化下不同时期酿酒葡萄枝条酶活性的变化 |
5.5.1 SOD活性的变化 |
5.5.2 POD活性的变化 |
5.5.3 CAT活性的变化 |
5.6 自然冷驯化下酿酒葡萄枝条抗寒性的综合评价 |
5.6.1 各指标数据的选取及标准化 |
5.6.2 各指标平均值的主成分分析 |
5.6.3 自然冷驯化下酿酒葡萄枝条综合抗寒力评价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讨论与展望 |
6.1 讨论 |
6.1.1 不同负载量对酿酒葡萄枝条抗寒性的影响 |
6.1.2 不同树龄对酿酒葡萄枝条抗寒性的影响 |
6.1.3 自然冷驯化对酿酒葡萄枝条抗寒性的影响 |
6.2 结论 |
6.3 特色与创新 |
6.4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0)宁夏桃、苹果、酿酒葡萄枝条抗寒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写词目录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果树抗寒性与越冬冻害 |
1.2 桃树抗寒性研究进展 |
1.3 苹果树抗寒性研究进展 |
1.4 酿酒葡萄抗寒性研究进展 |
1.5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6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参试材料生物学概述 |
2.1 三个桃品种 |
2.2 三个苹果品种 |
2.3 四个酿酒葡萄品种 |
第三章 枝条显微结构与抗寒性 |
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3.2 结果分析 |
3.3 讨论 |
3.4 小结 |
第四章 不同低温处理下枝条抗寒性研究 |
4.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4.2 结果分析 |
4.3 讨论 |
4.4 小结 |
第五章 不同冷冻时间处理下枝条抗寒性研究 |
5.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5.2 结果分析 |
5.3 讨论 |
5.4 小结 |
第六章 抗寒性综合评价 |
6.1 评价方法 |
6.2 结果分析 |
6.3 讨论 |
6.4 小结 |
第七章 宁夏地区三种果树越冬冻害风险区划 |
7.1 研究区简介 |
7.2 区划指标 |
7.3 区划方法 |
7.4 结果分析 |
7.5 讨论 |
7.6 小结 |
第八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四、低温胁迫对葡萄根系膜系统和可溶性糖及脯氨酸含量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8个酿酒葡萄品种的抗寒性比较[J]. 贾金辉,徐凌,刘慧纯,蔡智军,田晓玲,张海涛. 中国果树, 2021(07)
- [2]5个砧木苹果枝条的抗寒性评价[J]. 刘兴禄,王红平,孙文泰,董铁,牛军强,马明. 果树学报, 2021(08)
- [3]苜蓿抗寒性鉴定及耐寒种质筛选[D]. 王晓龙.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01)
- [4]两种典型化感自毒物质对兰州百合生长及微生物作用研究[D]. 崔佳佳. 甘肃农业大学, 2021(01)
- [5]河西走廊酿酒葡萄砧木抗寒性综合评价[J]. 刘钰玺,陈佰鸿,马宗桓,杨生瑞,仇银生,孙学文,张帆.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2020(06)
- [6]青藏高原野生草地早熟禾抗寒筛选及对低温胁迫的生理与分子响应研究[D]. 赵春旭. 甘肃农业大学, 2020
- [7]木霉菌和生物炭配施对西瓜秧苗质量和抗逆性的影响[D]. 张婉婷. 沈阳农业大学, 2020(05)
- [8]基于基因组重测序和BSR-Seq分析的猕猴桃抗寒机制研究[D]. 林苗苗. 华中农业大学, 2020
- [9]宁夏典型酿酒葡萄抗寒机理研究[D]. 丁琦.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0(02)
- [10]宁夏桃、苹果、酿酒葡萄枝条抗寒性研究[D]. 杨豫. 宁夏大学, 20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