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化熏陶与语言教学——中英外语教学之比较(论文文献综述)
汤晴[1](2021)在《中韩犬类语词对比分析及教学建议》文中研究指明“狗”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动物之一,中韩两国的十二生肖中都有它一席之地,因此中韩两国的犬类语词在汉韩语词历史发展长河中都呈现出异常的活跃性,不仅词汇数量多,而且日常生活交往中词汇使用频率也较高,所展现的犬文化也有差异。本文从语言和文化的相互依存的关系入手,以两者之间的关系为核心对中韩的犬类语词和犬文化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首先从整体出发,以历时的角度入手考察了中韩的犬文化在古籍文献呈现的各自民族历史发展演变的具体情况,民族对待犬这一动物形象的情感态度的变化,形成了文化形象和文化符号。再以此为基础,界定了中韩里犬类语词的的概念,探究中韩犬类语词的异同。在词汇对比分析上,以语料库和词典中搜集到的词汇为研究对象,从字、词、熟语三方面进行考量,从物质文化背景、社会文化背景和心理文化背景这三个不同角度具体分析了词汇的差异。最后,在中韩犬类语词对比的基础上,结合教学经验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教学建议和教学策略,帮助韩语为母语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者在课堂上通过词汇的学习,减弱韩语和文化的负迁移的影响,增强正迁移,激发学习者对中华文化的兴趣,更好地更深刻地理解中华传统文化,反过来促进汉语词汇和文化的学习。
吴姗姗[2](2021)在《多民族学校初中英语文化教学设计与实施个案研究》文中认为《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中进一步明确规定了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目标由文化意识、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学习策略和情感态度构成。可见,文化意识的培养在义务教育阶段是不可或缺的。文化教学是提高学生文化理解、文化认同,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与能力的重要途径。我国拥有丰富多彩、灿烂耀眼的多民族文化。在多民族学校开展文化教学,不仅可以保护和继承少数民族特色文化,还能在对外交往中传播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使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从而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增强文化自信。本研究以跨文化交际能力理论和教育的文化功能作为理论基础。首先,通过文献综述,梳理了国内外关于文化教学的相关研究,综合多位学者的观点,界定了文化教学的概念。其次,采用问卷调查法对一所多民族学校的511名初中生进行调查研究,运用SPSS22.0统计软件,从学生文化知识的学习、文化意识的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形成的情况三个维度进行统计和分析,了解多民族学校初中英语文化教学的现状。最后,采用访谈法和课堂观察法对5位初中英语教师进行了访谈和课堂观察,旨在更深入地了解多民族学校初中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实施文化教学的具体情况。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多民族学校初中英语文化教学的总体水平处于中等偏下,其中,学生的文化知识水平维度均值高于文化意识维度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维度。通过访谈,可以概括出多民族学校初中英语文化教学中存在文化教学不受重视、教材中文化教学内容不足、教学方法单一、对少数民族文化忽视等问题。通过课堂观察,可以得出教师文化教学内容的来源途径有限、教师疏于文化教学设计的结论。通过归因分析,总结出影响初中英语文化教学的因素有:教材的编排、学校的条件、教师的设计、学生的参与四个方面。本研究认为,可以从文化教学目标的确定、内容的选择、方法的应用、原则的遵循、课外文化活动的组织、教学效果的评价等六个方面进行初中英语文化教学的设计;然后,提出了对多民族学校初中英语文化教学的实施建议,包括:补充文化教学的内容、加大对文化教学的支持力度、提升教师的文化教学素养、调动学生文化学习的积极性等。
肖婷[3](2021)在《基于文化理解的初中英语诗歌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今社会,国与国之间的交流更加频繁和密切,英语也逐渐成为了交流的重要媒介,英语课程的目标也包含了对学生人文素质和综合能力的要求。但是在初中阶段的英语教学中,存在着语言的工具性掩盖了语言的人文性的倾向,课堂过于重视语言的实用性,将很大的学习能量仅用于积累语法规则,而不注意产生语言现象的文化背景,导致学生们文化意识不强,对文化的理解和语言的运用不到位。学生的学习方式多依赖于死记硬背,教学内容也更倾向于语言知识和技能,忽略了语言文化情感,其中文化理解障碍是产生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针对初中阶段的英语教学,本研究以提高语言运用中的文化理解能力为着手点。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语言中出现的文化,感受中外语言文化之间的异同,真正独立地思考语言和文化,本研究借助英语诗歌作为教学媒介和教学内容。与此同时相应地在单元设计和教学设计上提出了指导建议,旨在帮助学生感受文化,真正理解语言,做到以一种理解性的态度去学习和运用英语,在增长语言和文化知识的同时,提高语言能力。同时,本研究还将设计的教学案例,在学校中进行了教学实施的实际尝试,并和学生就相关学习问题展开了交流,获得了相应的反馈。本研究也将这些教学实验信息用于了改进教学。
雷晓桂[4](2020)在《美国俄勒冈州西北中文书院中文全沉浸式教学考察与分析 ——以一年级为例》文中认为沉浸式教学是一种基于学科内容以目的语为教学语言的教学模式,学生在沉浸式项目中不仅要学习目的语,还要用目的语学习其他课程。近年来,中文沉浸式项目在美国发展迅速。中文沉浸式教学用中文作为教学用语来教授其他科目,使学生在提高第二语言能力的同时保证学科知识的学习。笔者作为志愿者教师于2018年8月至2019年6月在波特兰州立大学孔子学院下设的孔子课堂——西北中文书院(Northwest Chinese Academy)进行了为期10个月的教学实习。西北中文书院是一所有10年教学经验的中文全沉浸式学校,受到家长的一致认可。本文介绍了该校中文全沉浸式项目的中文环境、学生特点、师资、教材等几个方面,阐述中文全沉浸式教学的特点和优势;并将一年级作为研究对象,对课堂教学进行了详细的考察和分析,发现全沉浸式课堂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建议。本文共有四章。第一章为绪论,主要论述选题的背景及意义、相关研究动态以及研究目的与研究方法。第二章介绍西北中文书院的总体教学情况,包括校园环境、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学生与教师的基本情况以及教材选用情况等。第三章以一年级为例对中文全沉浸式课堂进行考察分析,包括各学科课堂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课堂管理、多模态教学资源与教学评估等。第四章是对美国中文全沉浸式课堂的思考与建议。本文指出要制定统一的教学大纲与课程标准;增加对沉浸式课堂本土教师的汉语本体知识及第二语言教学技能培训;在教材方面要创造性使用现有教材并开发多模态教学资源;教学方面应结合儿童学习特点及智能优势设计课堂活动。
陈旭峰[5](2020)在《留学生“课堂观察与实践”课的实践与思考 ——以上海师范大学初级强化班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课堂观察与实践”课是上海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强化汉语班的课程之一,也是本校留学生课程体系的新课程。本文以对外汉语学院留学生初级强化班“课堂观察与实践”课程为研究对象,结合现有文献中对外汉语教学“实践类课程”和“课外实践活动”的研究成果,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要研究方法,从“课程分析”“课程设计”“教学案例演示”三个方面对该课程进行设计与改进。“课程分析”主要分析了课型定位与课程意义、教学对象,确定了该课程的“实践课”性质,从“解决汉语输出困难”和“改善课堂教学模式”两方面阐明了课程的现实意义,并阐述了该课程与强化汉语班其他课程的关系。“课程设计”从“教学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测试与评估”“对教师的要求”五个方面对该课程进行了整体教学设计,确定了教学目标的制定依据,拟定“课堂观察与实践”课的教学目标,以“五项原则”为中心选择教学内容,制定教学计划表,并确定教学方法、测试与评估的手段、对任课教师的要求。“教学案例演示”以课程教学中的两节课为例,分为“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小结和反思”三个部分,体现了“课堂观察与实践”课以“实践活动”为主的理念、具有生活化和灵活性的课程设置以及在行动中研究和改善课程的研究方法。希望通过对“课堂观察与实践”课程设计的研究、制定与实施,提高汉语进修班学生的汉语交际能力和文化适应能力,对本校留学生汉语进修专业的课程体系有所补充和完善,并且对留学生课程设置的改革与探索提供一些经验和心得。
丁春云[6](2020)在《林语堂英语教育思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林语堂(1895-1976),我国知名学者、语言学家、教育家、翻译家、作家,在中西文化传播和英语语言学习等领域皆有深入研究。本研究从林语堂英语教育家的角度出发,详细分析了他的英语教育思想,将其归纳为一个相对系统的理论体系,具体表现为英语课程观、英语教学观、英语教材观,并审视目前我国基础英语课程改革,以期为构建“中国特色”的英语教育体系和实现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目标提供一些新的理论视角和方法启示。论文首先在梳理林语堂成长环境和教育经历的基础上分析了其英语教育思想的形成过程;其次系统论述了林语堂英语教育思想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英语课程观、英语教学观和英语教材观三个方面。在英语课程观方面,对林语堂英语课程的性质进行了解读,它体现了英语课程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相统一,并从英语课程的内容、实施和评价三个方面对其蕴含的“以人为本”思想进行了具体阐述;在英语教学观方面,对他所主张的“直接教学法”和“意念教学法”进行了详细论述,且从口语、阅读、写作三个方面对其英语教学思想的具体内容展开分析;在英语教材观方面,指出林语堂注重中西文化的融合,但更重视本民族文化在英语教材中的比重,分别从他的英语教材指导思想、教材内容特点、教材编排方式、课本的插图设计四个方面进行分析。最后对其英语教育思想进行了客观评析,尽管他的英语教育思想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是一定意义上也代表了英语教育发展的方向。具体来说,他的英语课程观体现着“以人为本”的思想,他的本土英语教学法、英语教材观体现了强烈的“文化自信”,这些都能为我国英语核心素养培养和英语课程改革提供一些参考和思路。
席凤先[7](2020)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研究》文中指出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指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双方在同一情景下进行交流时的交际能力。我国的《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将跨文化交际能力放在五大课程目标的文化意识这一维度下,提出英语教学要帮助学生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进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随着各国之间的联系加强,小学阶段的学生面临的跨文化交际场景也逐渐增多。因此,本研究将从教学实景出发,探究小学英语教学中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路径。首先,本研究问题起源于笔者对小学阶段学生英语学习的观察。在实践的基础上提出研究问题,并分别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相关研究、语言学习与文化的关系、英语学习三个方面的研究进行了文献梳理。了解现有研究的进程、反思现有研究的启示与不足以及本研究的起点与创新之处。厘清语言学习与文化的关系、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与英语教学的关系。其次,考察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构成要素,讨论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特点。本研究通过小学阶段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表征进行观察。对学生的口语表达和书面语言表达进行文本分析,讨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在认知、情感、行为三个方面的特征。发现小学阶段的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认知特征受到语言知识、社会文化知识、通识知识以及相关的思维能力影响;在学生在英语教学中面临着母语文化和英语文化的情感冲突;学生的交际行为受到不同交际情景的影响。最后,探索小学英语教学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路径,提升小学阶段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通过对教师的访谈和教材的分析,探索在英语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路径包括认知的拓展、跨文化情感体验和交际行为引导三大方面。笔者希望本研究能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路径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周莹洁[8](2019)在《基于新课标的高中英语文化教学 ——以牛津高中英语教材为例》文中研究指明2016年12月,中国举办了外语教学改革高层论坛。其中,王蔷教授指出了现阶段我国英语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并建议教师要深化文本背后承载的文化,创造文化与思维交融的英语课堂。英语文化教学仍是我国外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突破点。本文以此为基点试图解决如下两个问题:1)《牛津高中英语》教材选择了哪些文化话题?2)教师怎样利用《牛津高中英语》进行文化教学?本文在回顾中外文化教学相关研究成果基础上,以牛津高中英语教材的文化话题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研究法和归纳总结法,提出了高中英语文化教学三个方面的内容:包括符合高中英语课堂的文化教学目标、文化教学内容、文化教学方法。结合《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基本理念,以跨文化交际能力理论为框架,基于文化教学的两个层次,确立了语言内容目标以及文化理解目标。划分出侧重于文化知识传授、注重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两个方向的文化教学方法。本文对牛津高中英语教材的文化知识进行简述以及简析文化资源。据此为基点,以牛津高中英语教材为例,呈现具体教学方法。在分析《牛津高中英语》导入、阅读板块的基础上,将方法融入教学步骤,以实例进行文化教学实践的尝试与探索。
杨雪[9](2017)在《走向“世界公民” ——论作为世界公民教育的外语教育》文中研究指明世界是一个整体,人类命运关乎每个人的发展。“寰球同此凉热”,建设一个“大同世界”,不仅是传统中华文化中“天下”情怀的诗意表达,更是全球化进程中不可逆转的必然趋势。201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习近平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中提出了“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想,对全球化背景下的世界发展问题作出了强有力的积极回应。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教育的参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提出,要在培养学生“国家认同”的同时,培养其“国际理解”素养。201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其《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中,也提出“全球化创造出了超越民族国家的新型经济、社会和文化空间,正在促成超越民族国家界限的新的身份认同和动员模式”。所以,培养“世界公民”成为了各国教育价值取向的“最大公约数”。对世界公民的培养,不仅能够实现民族国家的发展需要,更能为世界的和平发展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助力。全球化背景下的“世界公民”,必须具有世界眼光和心系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道德情怀,同时还必须能够尊重和包容世界其他民族国家的文化多样性,最重要的是要积极参与本土及全球事务并努力促进世界的正义与美好。基于这样的“世界公民”的本质要求,世界公民教育要以观念培养、道德型塑以及发展技能为手段,来培养既对民族国家负责又对世界负责的合格公民。世界公民教育为教育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人的社会交往依赖语言。不同国家民族的语言不同,全球化背景下,外语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语言兼具工具与本体功能,“国际理解”素养的培养,不仅要注重语言的工具性,也要重视起人文性、文化性。正是由于外语教育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使得外语教育成为了世界公民教育的重要途径。长期以来,狭隘的工具主义倾向,使外语教育过分注重对人的培养的实用性,片面强调“语言”的优先性,导致了外语教育人文性的失落,丧失了其对世界公民培养的价值意义。因此,要想实现外语教育对“世界公民”培养的价值,首先必须要转变外语教育狭隘的工具主义的观念,使外语教育从工具主义的困境中走出来。其次,外语教育要积极树立全球眼光,实现教育变革,在“立足本土”与“走向世界”的动力中,实现对美好世界的追求与构建。
陈桂琴[10](2014)在《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 ——一项基于黑龙江科技大学的个案研究》文中认为世界经济一体化、文化多元化的快速发展,英语作为世界通用语地位的确立,为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提出培养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新要求。而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实际却是长期延袭传统的以语言知识体系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没有给予文化教学、文化学习以足够的重视,严重影响了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致使学了多年英语的学生不知如何用英语进行交流,更谈不上进行跨文化交际。为了真实再现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现状,摸清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及其根源,以便有针对性地分析研究、采取策略,改革大学英语教学,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本研究综合跨文化交际、外语教学、应用语言文化学等理论的研究成果,以跨文化交际能力三分模式为统领理论框架,采取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阐述了语言、文化与交际三位一体的关系,明确指出大学英语教学应是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为目标的跨文化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只有通过跨文化教学才能得以实现。研究针对作者从教多年的黑龙江科技大学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采取问卷调查和教师访谈的形式,从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层面调查了解、深入剖析跨文化外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问卷数据统计结果表明,学生文化学习与运用情况不够理想,存在着严重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普遍很低。影响学生英语文化知识学习的主要因素有:学生对于文化的定义和认识、学生对语言学习与文化学习的观点和看法、英语课堂教学与学生文化信息来源情况、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精力分配情况,其中学生对语言学习与文化学习的观点和看法对学生英语文化知识学习的影响最大。影响教师跨文化教学情况的主要因素有:教师对跨文化交际知识学习的态度、教师对跨文化教学内容的认识、跨文化教学方法的选择、教材中文化内容的含量、文化教学时间的分配、学生对文化学习的兴趣或态度,其中跨文化教学方法的选择对教师跨文化教学情况的影响最大。研究通过对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研究,进一步发现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在教学理论、教学目标、教师自身跨文化综合素养、教师对跨文化教学的认识与教学实践、教材文化内容呈现等方面存在严重问题;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存在着学习目标不明,对文化学习看法模糊,自主学习能力不强等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本研究从外语教学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两个层面对问题的成因进行了深入剖析,发现教学理念模糊、教学目标不明确、文化内容欠缺失衡、教学环境不足、应试教育影响以及中西文化差异、中西思维方式的不同、中西方价值观差异的影响等是引发问题存在的的根本原因。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针对存在的问题及其根源,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策略进行了深入探讨,构建了包括认知、情感、行为三个层面内容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体系。体系明确阐述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必须处理好本土文化与英语文化、英语功用性与人文性、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之间的关系;提出一系列有效策略帮助学生树立语言、文化平等观,消除“中国文化失语症”的影响,树立跨文化自觉意识,达到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目的,从而解决跨文化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本研究打破了以往为数不多,又以零落、散乱为内容特点的跨文化教学实证研究的格局,调查内容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和可针对性。研究选取的学校是众多中国高校的一个缩影,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中国高校跨文化外语教学状况。研究结果是对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研究的有益尝试和必要补充,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可为跨文化外语教学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实践基础和理论参考。
二、文化熏陶与语言教学——中英外语教学之比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文化熏陶与语言教学——中英外语教学之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中韩犬类语词对比分析及教学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s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综述 |
一 国内学者研究综述 |
二 韩国学者的研究综述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中韩犬文化对比 |
第一节 中国的犬文化 |
第二节 韩国的犬文化 |
第三章 犬文化在中韩语中的体现 |
第一节 汉语犬类语词的文化内涵 |
一 汉字及字义 |
二 汉语词语 |
三 汉语熟语 |
第二节 韩语犬类语词的文化内涵 |
一 “狗”的字义 |
二 犬类词语 |
三 犬类成语 |
四 犬类俗语 |
第三节 中韩犬类语词文化内涵对比 |
第四节 中韩犬文化及犬类语词文化内涵差异成因分析 |
一 物质文化背景 |
二 社会文化背景 |
三 心理文化背景 |
第四章 中国犬类语词的文化教学策略 |
第一节 韩国汉语学习者犬类语词习得容易出现的问题 |
第二节 汉语的犬类语词教学策略 |
第三节 汉语的犬类语词教学方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2)多民族学校初中英语文化教学设计与实施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 |
一 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的关系 |
二 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 |
三 英语学科育人价值的重要体现 |
四 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的时代需求 |
五 宁强县荣程中学的多元文化现状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 理论基础 |
二 国外已有研究 |
三 国内已有研究 |
四 对已有研究评述 |
五 概念界定 |
第三节 研究意义 |
一 理论意义 |
二 实践意义 |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多民族学校初中英语文化教学的调查设计 |
第一节 调查目的 |
第二节 调查工具 |
第三节 调查对象 |
第四节 调查程序 |
第三章 多民族学校初中英语文化教学现状调查 |
第一节 问卷调查数据分析 |
一 调查问卷的信度和效度分析 |
二 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 |
三 英语文化知识的学习现状 |
四 英语文化意识的培养现状 |
五 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形成现状 |
第二节 访谈情况分析 |
一 访谈对象基本资料 |
二 访谈情况分析 |
第三节 课堂观察结果分析 |
一 对文化教学目标的观察结果 |
二 对文化教学内容的观察结果 |
三 对文化教学方法的观察结果 |
四 对文化教学原则的观察结果 |
五 对学生表现的观察结果 |
第四节 初中英语教材中的文化要素分析 |
第四章 多民族学校初中英语文化教学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一节 教材的编排 |
第二节 学校的条件 |
第三节 教师的设计 |
第四节 学生的参与 |
第五章 多民族学校初中英语文化教学的设计 |
第一节 教学目标的确定 |
第二节 教学内容的选择 |
第三节 教学原则的遵循 |
第四节 教学方法的应用 |
第五节 课外文化活动的组织 |
第六节 教学效果的评价 |
第六章 多民族学校初中英语文化教学实施的建议 |
第一节 补充文化教学的内容 |
第二节 加大学校对文化教学的支持 |
第三节 提升教师文化教学的素养 |
第四节 调动学生文化学习的积极性 |
第七章 结语 |
一 研究结论 |
二 研究创新 |
三 研究不足及后续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 |
致谢 |
(3)基于文化理解的初中英语诗歌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研究缘起 |
(一)英语课程标准的要求 |
(二)文化理解的需要 |
(三)诗歌教学的价值 |
二 研究问题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问题 |
(二)研究意义 |
三 研究方案设计 |
(一)研究目标 |
(二)研究思路 |
(三)研究方法 |
(四)研究内容 |
(五)本文结构 |
四 文献综述 |
(一)国内研究综述 |
(二)国外研究综述 |
第一章 初中英语诗歌教学的理论 |
一 概念界定 |
(一)诗歌 |
(二)文化理解 |
(三)文化和跨文化 |
(四)文化理解与英语学习 |
二 理论基础 |
(一)文化相对主义 |
(二)建构主义理论 |
(三)韩礼德语言观 |
(四)克拉申二语习得理论 |
第二章 初中英语诗歌教学的设计 |
一 教学内容 |
(一)现有初中英语诗歌内容 |
(二)教学内容的单元设计 |
二 教学目标 |
(一)提高学生语言学习能力,增长知识 |
(二)形成良好的语言技能和文学素养,提高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 |
(三)提高文化素养,形成国际性和民族性的统一,关注国际理解和本土文化 |
三 教学原则 |
(一)基于理解的角度 |
(二)注意语言教学的“融合模式” |
(三)注意教学的阶段性和顺序性,循序渐进 |
四 教学方法 |
(一)诵读、品读、译读相结合 |
(二)充分利用“前理解”,加强与中国诗歌的对比分析 |
(三)利用情景教学和直观教学,创设教学情境 |
五 教案分析和设计 |
(一)现有英语诗歌教案分析 |
(二)教学过程构思 |
(三)教案设计举例 |
第三章 初中英语诗歌教学的实施 |
一 教学实录与反思——以When Clouds Appear为例 |
(一)课堂教学实录 |
(二)课后的教学反思 |
二 关于学生教学反响的调查 |
(一)访谈调查的设计 |
(二)访谈调查数据提纲整理 |
(三)访谈调查的结果分析 |
三 初中英语诗歌教学的反思 |
(一)日常反馈 |
(二)初中英语诗歌教学的回顾与反思 |
结论 |
一 本研究的成果 |
二 本研究的不足 |
三 本研究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一 专着 |
二 学位论文 |
三 其他论文 |
附录:访谈调查实录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4)美国俄勒冈州西北中文书院中文全沉浸式教学考察与分析 ——以一年级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选题缘起 |
一、中文沉浸式教学在美国快速发展 |
二、个人海外实习经历 |
第二节 选题意义 |
一、为俄勒冈比弗顿地区中文沉浸式教学提供参考意见 |
二、促进学界对中文全沉浸式教学模式的进一步认识 |
三、为赴美中文沉浸式课堂新手教师提供一定的借鉴 |
第三节 研究动态 |
一、外语沉浸式教学研究 |
二、美国中文沉浸式教育研究 |
三、美国少儿汉语教学研究 |
第四节 研究目的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美国俄勒冈州西北中文书院中文全沉浸式项目概况 |
第一节 西北中文书院的基本情况 |
一、学校基本情况 |
二、学校的教学理念与目标 |
第二节 西北中文书院中文全沉浸式课程设置 |
一、沉浸式的校园与课堂教学环境 |
二、课程设置 |
三、课程特色 |
四、教学安排 |
第三节 西北中文书院学生的学习特点 |
一、喜欢直观性事物 |
二、喜欢趣味性事物 |
三、依靠合作学习 |
第四节 西北中文书院的教师及校本培训情况介绍 |
一、教师情况 |
二、校本培训情况 |
第五节 西北中文书院中文全沉浸式课堂使用教材 |
一、语文教材 |
二、数学教材 |
三、科学与社会课教材 |
第三章 西北中文书院一年级中文全沉浸式教学考察与分析 |
第一节 课堂教学内容 |
一、使用中国教材课程的教学内容 |
二、使用美国教材课程的教学内容 |
三、无教材及教学大纲课程的教学内容 |
第二节 课堂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 |
一、教学理念 |
二、教学方法 |
第三节 多模态教学资源 |
一、听觉模态教学资源 |
二、视觉模态教学资源 |
三、触觉模态教学资源 |
第四节 课堂管理 |
一、课堂规则 |
二、管理信号 |
三、管理游戏 |
四、赏罚明确 |
第五节 考核方式 |
一、学期末考核 |
二、中文语言能力测试 |
第四章 西北中文书院中文全沉浸式课堂教学的思考和建议 |
第一节 西北中文书院中文全沉浸式课堂教学特点 |
一、重视学前沉浸阶段 |
二、使用中国学生的本土教材 |
三、重视学生读写能力发展 |
四、重视儿童多元智能发展 |
第二节 西北中文书院中文全沉浸式教学优势 |
一、学生中文读写能力较强 |
二、学生学科成绩突出 |
三、学生具有多元文化视角 |
第三节 西北中文书院中文全沉浸式教学存在的问题 |
一、翻译教材与中国本土教材的弊端 |
二、缺乏教学大纲 |
三、教师缺乏第二语言教学相关理论与培训 |
四、语言课并未单独设课 |
第四节 对美国中文全沉浸式课堂教学的一些建议 |
一、教材方面 |
二、教学方面 |
三、教师方面 |
结语 |
本研究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 西北中文书院教师访谈提纲 |
致谢 |
(5)留学生“课堂观察与实践”课的实践与思考 ——以上海师范大学初级强化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零 绪论 |
0.1 选题意义 |
0.2 研究现状 |
0.2.1 留学生课程体系综述 |
0.2.2 国内关于留学生课程与实践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
0.2.3 现有研究有待突破的方面 |
0.3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
0.3.1 理论基础 |
0.3.2 研究方法 |
第一章 “课堂观察与实践”课的课程分析 |
1.1 课型定位与课程意义分析 |
1.1.1 课型定位 |
1.1.2 课程意义 |
1.2 教学对象分析 |
1.2.1 年龄 |
1.2.2 文化背景 |
1.2.3 汉语水平 |
1.2.4 学习动机 |
1.2.5 学习风格 |
1.3 培养方案及与其他课程的关系分析 |
1.3.1 培养方案 |
1.3.2 课程设置 |
1.3.3 课程关系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课堂观察与实践”课的教学设计 |
2.1 教学目标 |
2.1.1 教学目标制定的依据 |
2.1.2 教学目标构拟 |
2.2 课程内容 |
2.2.1 课程内容设置的原则 |
2.2.2 课程内容设置需要解决的问题 |
2.2.3 语言项目需求调查 |
2.2.4 课程内容构想与课程计划 |
2.3 教学方法 |
2.3.1 实践活动法 |
2.3.2 情境操练法 |
2.3.3 任务型教学法 |
2.4 测试与评估 |
2.5 对教师的要求 |
2.5.1 汉语本体知识的要求 |
2.5.2 对外汉语教学能力的要求 |
2.5.3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要求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教学实例演示 |
3.1 在餐厅吃饭 |
3.1.1 教学设计 |
3.1.2 教学实施 |
3.1.3 教学小结和反思 |
3.2 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 |
3.2.1 教学设计 |
3.2.2 教学实施 |
3.2.3 教学小结和反思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结语 |
4.1 本文总结 |
4.2 余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A:调查问卷:语言项目需求调查 |
附录 B:“课堂观察与实践课”课程计划及语言功能项目 |
致谢 |
(6)林语堂英语教育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论文选题的理由、目的或意义 |
(一)论文选题的理由 |
(二)论文选题的目的 |
(三)论文选题的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一)关于林语堂英语语言学习理念的研究 |
(二)关于林语堂英语教学的研究 |
(三)关于林语堂英语教材的研究 |
(四)对已有研究的整体述评 |
(五)本论文的研究趋势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四、本论文研究的重难点与创新点 |
(一)研究重难点 |
(二)本论文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一章 林语堂的英语教育思想形成过程 |
第一节 从英语学习者到英语文化的传播者 |
一、“触英”:初入英语世界的林语堂 |
二、“精英”:浸润于西方语言文化的林语堂 |
三、“播英”:进行英语语言教学与文化传播的林语堂 |
第二节 “母语”式学习的思想底蕴 |
一、对于受母语思维影响尚浅的青少年:用“直接法”学习英语 |
二、对于受母语思维影响较深的成年人:通过英汉对比学习英语 |
第三节 英文编、译、着之路的开启:编写“开明”系列英语教材的林语堂 |
一、“开明”系列英语教材编撰的背景 |
二、《开明英文读本》英语教材的整体特点 |
三、“开明”系列英语教材的成功溯源 |
第二章 林语堂的英语课程观 |
第一节 英语课程的性质:工具性与人文性 |
第二节 林语堂英语课程观的内容 |
一、英语课程内容:以“开明”系列教材为代表 |
二、英语课程实施:以师生共同参与为取向 |
三、英语课程评价:以形成性评价为主导 |
第三章 林语堂的英语教学观 |
第一节 林语堂的教学法思想 |
一、“辜恩法”与“直接法”相结合 |
二、以意念为中心的语言观 |
第二节 林语堂的语言学习理念 |
一、口语教学观:“清顺自然” |
二、阅读教学观:“精”、“泛”结合 |
三、写作教学观:“快乐写作” |
第四章 林语堂的英语教材观 |
第一节 英语教材的指导思想 |
一、满足“自修成才”的需求 |
二、注重中西文化的融合 |
第二节 英语教材的内容特点 |
第三节 英语教材的编排方式 |
第四节 英语教材的插图设计 |
一、教材插图的美学需求 |
二、教材插图的文化渗透 |
第五章 林语堂英语教育思想的启示 |
第一节 林语堂英语教育思想评述 |
一、本土文化情结 |
二、“自由”、“快乐”的教育追求 |
三、时代的局限性 |
第二节 以“文化自信”构建我国本土英语教学理论 |
一、英语教学观:坚持“文化自信” |
二、英语教材观:坚持“语”“文”并行 |
第三节 以“核心素养”促进英语教育发展 |
一、英语课程实施:构建“育人本位” |
二、英语课程评价:打破“成绩本位”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附录:林语堂生平大事年表 |
(7)小学英语教学中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语言学习的目标要求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
1.1.2 我国课程标准提出的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要求 |
1.1.3 小学学校教育中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视 |
1.2 研究意义与目标 |
1.3 文献综述 |
1.3.1 跨文化交际能力概念的提出 |
1.3.2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构成要素 |
1.3.3 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相关研究 |
1.4 核心概念界定 |
1.4.1 交际能力 |
1.4.2 跨文化 |
1.4.3 跨文化交际能力 |
1.5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方法 |
2 小学英语教学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理论依据 |
2.1 跨文化交际能力构建的依据 |
2.1.1 英语学习中的文化知识 |
2.1.2 英语学习中的文化理解 |
2.1.3 交际能力和交际原则 |
2.2 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理论依据 |
3 小学英语教学中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及其培养的调查 |
3.1 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表征 |
3.1.1 学生跨文化交际行为的观察 |
3.1.2 跨文化交际能力分析框架的构建 |
3.1.3 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现实表征分析 |
3.2 小学英语教学现实中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
3.2.1 教学中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方法 |
3.2.2 小学英语教材对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资源支持 |
4 小学英语教学中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构成 |
4.1 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认知 |
4.1.1 跨文化交际能力中认知的要素 |
4.1.2 小学阶段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中的认知特征 |
4.2 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中的情感态度 |
4.2.1 跨文化交际能力中情感态度的内涵 |
4.2.2 小学阶段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中的情感特征 |
4.2.3 英语教学中存在的跨文化交际情感冲突 |
4.3 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中的行为 |
4.3.1 跨文化交际能力中行为的内涵 |
4.3.2 学生在跨文化交际行为特征 |
5 小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路径 |
5.1 小学英语教学中认知拓展 |
5.1.1 深度挖掘教材,合理运用其他教学资源 |
5.1.2 师生交流互动,精确语言使用 |
5.1.3 关注生活细节,注重文化对比 |
5.1.4 进行思维训练,正确对待刻板印象 |
5.2 小学英语教学中情感体验 |
5.2.1 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情感态度冲突的处理 |
5.2.2 真实交流中的情感体验 |
5.2.3 教学中注重学生情感表达 |
5.3 小学英语教学中行为引导 |
5.3.1 师生互动中教师对学生言语行为的引导 |
5.3.2 从行为方式的认识到真实交际中的行为体验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二 课堂实录 |
附录三 Nvivo编码图 |
致谢 |
(8)基于新课标的高中英语文化教学 ——以牛津高中英语教材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1.4 论文结构 |
第2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文化的概念 |
2.1.2 文化教学的概念 |
2.2 国内外关于英语文化教学研究现状 |
2.2.1 国内关于英语文化教学研究现状 |
2.2.2 国外关于英语文化教学研究现状 |
2.2.3 文献综述启示 |
2.3 跨文化交际理论 |
第3章 高中英语文化教学目标、内容 |
3.1 高中英语文化教学目标 |
3.1.1 高中语言内容目标 |
3.1.2 高中文化理解目标 |
3.2 高中英语文化教学内容 |
3.2.1 牛津高中英语教材文化话题 |
3.2.2 牛津高中英语教材文化资源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高中英语文化教学方法 |
4.1 侧重文化知识传授的方法 |
4.1.1 文化介绍 |
4.1.2 文化融入 |
4.1.3 文化对比 |
4.1.4 文化渗透 |
4.1.5 本节小结 |
4.2 注重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方法 |
4.2.1 文化谜语 |
4.2.2 文化会话 |
4.2.3 文化讨论 |
4.2.4 文化表演 |
4.2.5 文化多棱镜 |
4.2.6 案例分析法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牛津高中英语》文化教学实践 |
5.1 导入板块的文化教学实践 |
5.2 阅读板块的文化教学实践 |
5.3 教学案例研究 |
5.3.1 教学案例 |
5.3.2 案例分析 |
第6章 结论及反思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局限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科研成果清单 |
附录B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文化知识内容要求 |
附录C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文化意识水平划分 |
附录D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主题语境内容要求 |
附录E School Life in the UK |
致谢 |
(9)走向“世界公民” ——论作为世界公民教育的外语教育(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全球化与世界命运共同体的形成 |
(二)世界公民理论的兴起及启示 |
(三)突破外语教育的困境与狭隘眼光 |
二、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三、研究现状 |
(一)有关世界公民、世界公民教育内涵的研究 |
(二)有关外语教育现实困境与实践变革的研究 |
(三)有关公民培养与外语教育价值关联的研究 |
(四)对已有研究成果的总体评价 |
四、研究的主要问题与方法 |
(一)研究问题与目标 |
(二)研究方法的选择 |
五、研究思路与框架说明 |
(一)论文立论的思路 |
(二)论文框架的说明 |
第一章 “世界性”:世界公民教育的理论阐释 |
一、何谓世界公民:产生、概念与特征 |
(一)“公民”概念的复杂性与多层次性 |
(二)公民性与“世界公民”观念的产生 |
(三)全球化视野中的“世界公民”概念 |
(四)世界公民的本质规定性与主要特征 |
二、观念的实践:培养“世界公民”的教育 |
(一)萌芽:从“国家公民”到“世界公民”的教育观念 |
(二)确立:世界公民教育的正式提出与组织化运作 |
(三)发展:全球化浪潮中各国推进的世界公民教育运动 |
(四)勃兴:当代技术革命与网络社会背景下的公民教育 |
三、世界公民教育的时代内涵及其使命性课题 |
(一)合理性前提:学校何以造就人的“世界性” |
(二)本体内涵:“世界公民”素养的培育与转化 |
(三)使命性的课题:建构一个公正而美好的世界 |
四、世界公民教育的价值理念与精神气质 |
(一)“温和”与“激进”:世界公民教育教育实践的两种取向 |
(二)“独立”抑或“整体”:世界公民教育课程模式选择 |
(三)“开放”和“主动”:“启发式”的世界公民培养方法 |
第二章 内涵与核心议题:作为世界公民教育的外语教育 |
一、外语教育及其“世界性”的特征 |
(一)外语教育本质概念澄清 |
(二)外语教育的“世界性” |
(三)基于“语言”的世界性——外语教育的特征 |
二、作为世界公民教育的外语教育内涵 |
(一)想象“公民”:外语教育作为公民教育的合法性 |
(二)为“本土”亦为“世界”:外语教育的双重面相 |
(三)培育“世界的”公民:外语教育的内生性目的 |
三、基于世界公民培养的外语教育的理论资源 |
(一)多元文化教育 |
(二)国际理解教育 |
(三)和平教育 |
(四)环境教育 |
(五)公民道德教育 |
四、外语教育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
(一)塑造全球意识 |
(二)增进文化互动 |
(三)实现国际理解 |
第三章 从“语言”到“育人”:外语教育的公民培养价值 |
一、基于“语言”及其文化的再生产:外语教育的本体价值 |
(一)语言的结构与规律 |
(二)文化的传播与再生产 |
(三)语言之美与人文精神 |
二、“语言”何以育“人”:外语教育对培养世界公民的价值 |
(一)知识、情感方面:有利于传播各国历史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敏感性 |
(二)行为、能力方面:通过语言及其他素质培养,助于“变革”世界 |
(三)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建构合作、包容与共生的世界整体观 |
三、世界公民培养与“输出中国”:外语教育的拓展性价值 |
(一)“理解西方”:中国外语教育的传统目标 |
(二)“输出中国”:培养语言人才,使世界了解中国 |
(三)“世界—中国”的联通:外语教育的整体价值彰显 |
第四章 狭隘的工具主义:外语教育的价值异化及后果 |
一、世界整体性的威胁:一个文化与教育的维度 |
(一)对文化霸权主义与文化保护主义的反思 |
(二)“世界到底变成什么样?”——对全球化未来的预判 |
二、人文性与价值深度的缺失:当前外语教育的狭隘工具主义 |
(一)在教育目标上,过度关注人才培养的实用性 |
(二)在教育内容上,片面强调“语言”的优先性 |
(三)在教育过程上,无法实现“美”的价值体验 |
(四)在教育方法上,以“技术分割”代替人文性 |
三、后果:“人·教育”的双重异化及对世界公民培养的影响 |
(一)工具主义所直接导致的“人”的异化 |
(二)外语教育的功能失位以及价值的削弱 |
(三)世界公民培养的艰难与共同体的幻灭 |
第五章 走向“世界公民”:外语教育的全球眼光与实践变革 |
一、外语教育目标定位:转向“全球共同利益”的核心关切 |
(一)教育作为一项关涉“全球共同利益”的公共事业 |
(二)外语教育的公共属性与人类知识互联的联结可能 |
(三)外语教育何以培养关切“全球共同利益”的公民 |
二、外语教育内容融合思路:超越“本土”与“世界”之争 |
(一)“走向世界”与“立足本土”:全球化的两种动力学脉络 |
(二)立足本土的外语教育:中国意识与中国风格的内容选择 |
(三)面向世界的外语教育:凸显国际文化理解与互动的内容 |
(四)超越“本土”和“世界”:增强文化敏感性和文化包容性 |
三、外语教育的应然价值取向:重申“人文主义”的教育精神 |
(一)重申“人文主义”:关注人及人的精神进化和整体素质 |
(二)超越“语言工具主义”:外语教育人文精神的重建 |
四、重塑“完整”的公民 |
(一)坚持教育的整体性思维与整体性影响 |
(二)在其他教育形式中融入世界公民培养 |
(三)外语教育中的德、智、美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情况 |
(10)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 ——一项基于黑龙江科技大学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缩略语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的背景 |
1.1.1 全球化背景下国际通用语英语的战略地位给英语教学带来的挑战 |
1.1.2 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对外语人才的需要 |
1.2 外语文化教学国内外发展综述 |
1.2.1 美国外语文化教学研究 |
1.2.2 欧洲外语文化教学研究 |
1.2.3 中国外语文化教学研究 |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4 研究的问题与思路 |
1.5 研究方法 |
1.6 论文的结构 |
第2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 语言、文化与交际“三位一体” |
2.1.1 语言 |
2.1.2 文化 |
2.1.3 交际 |
2.1.4 语言、文化与交际三位一体的关系 |
2.1.5 语言教学中的文化地位 |
2.2 跨文化交际与大学英语教学 |
2.2.1 跨文化交际的概念 |
2.2.2 外语教学是跨文化交际的重要途径 |
2.2.3 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主要关注的问题 |
2.3 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 |
2.3.1 语言能力 |
2.3.2 交际能力 |
2.3.3 外语交际能力及母语交际能力的正负迁移 |
2.3.4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界定 |
2.3.5 跨文化交际能力诸要素及其关系 |
2.3.6 跨文化交际能力模式研究 |
2.3.7 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与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实证研究方法与设计 |
3.1 引语 |
3.2 跨文化教学问卷调查 |
3.2.1 研究问题 |
3.2.2 研究设计 |
3.2.2.1 研究对象 |
3.2.2.2 研究流程 |
3.2.3 问卷一《大学英语教师跨文化教学情况调查问卷》 |
3.2.3.1 问卷的编制 |
3.2.3.2 问卷一的调查数据采集 |
3.2.3.3 问卷一数据统计分析与讨论 |
3.2.4 问卷二《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文化知识学习调查问卷》 |
3.2.4.1 问卷二的编制 |
3.2.4.2 问卷二的调查数据采集 |
3.2.4.3 问卷二的数据统计分析与讨论 |
3.2.5 问卷三《非英语专业学生了解、运用中国文化和英美文化情况调查问卷》 |
3.2.5.1 问卷三的编制 |
3.2.5.2 问卷三的调查数据采集 |
3.2.5.3 问卷三的数据统计分析与讨论 |
3.2.6 问卷四《非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调查问卷》 |
3.2.6.1 问卷四的编制 |
3.2.6.2 问卷四的调查数据采集 |
3.2.6.3 问卷四数据统计分析与讨论 |
3.3 教师跨文化教学访谈 |
3.3.1 围绕认知、情感与行为,进行访谈设计与样本选取 |
3.3.2 依据跨文化交际能力三分模式,进行访谈分析 |
3.3.2.1 认知层面的访谈分析 |
3.3.2.2 行为层面的访谈分析 |
3.3.2.3 情感层面的访谈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研究发现 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中的问题及其成因 |
4.1 跨文化交流背景下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 |
4.1.1 跨文化交流给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带来的挑战 |
4.1.2 我国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的现状 |
4.2 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中的问题 |
4.2.1 跨文化教学缺乏理论支持 |
4.2.2 教师自身问题亟待解决 |
4.2.2.1 教师跨文化综合素养亟待提升 |
4.2.2.2 教师对跨文化教学的认识与教学实践不相符合 |
4.2.3 跨文化内容在英语教材中呈现薄弱 |
4.2.4 传统中国文化价值缺失 |
4.2.5 学生层面问题 |
4.2.5.1 学生对文化的定义和文化的内涵缺乏了解和理解 |
4.2.5.2 学生对文化学习的概念模糊不清 |
4.2.5.3 学生英语学习的目的受功利因素影响很大 |
4.2.5.4 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自主学习能力低下 |
4.2.5.5 学生不能正确处理语言学习与文化学习的关系 |
4.3 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问题成因分析 |
4.3.1 从外语教学层面分析 |
4.3.1.1 教学理念偏颇、文化教学缺失、内容选择失衡 |
4.3.1.2 教学目标模糊不清 |
4.3.1.3 教学方法滞后,策略运用不合理 |
4.3.1.4 语言环境与交际场景匮乏 |
4.3.1.5 应试教育普遍存在,素质教育推行不够 |
4.3.2 从跨文化交际层面分析 |
4.3.2.1 对中英文化差异缺乏了解和理解 |
4.3.2.2 受中西思维方式差异的影响 |
4.3.2.3 受中西方价值观的差异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策略研究 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体系构建 |
5.1 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认知体系 |
5.1.1 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 |
5.1.2 明确合理的教学目标 |
5.1.3 正确处理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应面对的三种关系 |
5.1.3.1 本土文化与英语文化的关系 |
5.1.3.2 英语功用性与人文性的关系 |
5.1.3.3 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关系 |
5.1.4 确立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原则 |
5.1.4.1 以学生为中心原则 |
5.1.4.2 多层面合作原则 |
5.1.4.3 渐进性原则 |
5.1.4.4 传授式与体验式相融合的原则 |
5.1.4.5 反思与比较原则 |
5.1.4.6 因材施教原则 |
5.2 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情感体系 |
5.2.1 英汉文化并重,消除“中国文化失语症”的影响 |
5.2.2 消除母语的负迁移,发挥母语正迁移作用 |
5.2.3 树立语言、文化平等观,加强学生文化移情能力的培养 |
5.2.3.1 树立平等意识 |
5.2.3.2 培养学生的文化移情能力 |
5.2.4 建立跨文化交际意识,提高文化认同度 |
5.2.5 注重英汉语言文化、思维方式的异同分析 |
5.3 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行为体系 |
5.3.1 确定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教材编写特色与内容蕴含 |
5.3.1.1 教材应体现文化内容与语言内容的自然融合 |
5.3.1.2 教材内容安排应循序渐进且多面化 |
5.3.1.3 教材选用注重教学材料的真实化、语境化、多样化 |
5.3.1.4 加强教材与练习的编排设计,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
5.3.2 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策略运用 |
5.3.2.1 加强教师的跨文化训练 |
5.3.2.2 语言与文化有机融合于课堂教学 |
5.3.2.3 创设课外文化学习环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语 |
6.1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回顾 |
6.2 本研究的主要发现 |
6.2.1 问卷调查研究结果 |
6.2.2 访谈研究结果 |
6.3 研究结论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 |
6.4 存在的不足以及今后研究的方向 |
6.4.1 存在的不足 |
6.4.2 今后研究的方向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1 |
附录 2 |
附录 3 |
附录 4 |
附录 5 |
附录 6 |
附录 7 |
附录 8 |
附录 9 |
Summary |
四、文化熏陶与语言教学——中英外语教学之比较(论文参考文献)
- [1]中韩犬类语词对比分析及教学建议[D]. 汤晴. 烟台大学, 2021(12)
- [2]多民族学校初中英语文化教学设计与实施个案研究[D]. 吴姗姗. 重庆三峡学院, 2021(07)
- [3]基于文化理解的初中英语诗歌教学研究[D]. 肖婷.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4]美国俄勒冈州西北中文书院中文全沉浸式教学考察与分析 ——以一年级为例[D]. 雷晓桂. 中央民族大学, 2020(01)
- [5]留学生“课堂观察与实践”课的实践与思考 ——以上海师范大学初级强化班为例[D]. 陈旭峰.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6]林语堂英语教育思想研究[D]. 丁春云. 江苏大学, 2020(05)
- [7]小学英语教学中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研究[D]. 席凤先. 四川师范大学, 2020(08)
- [8]基于新课标的高中英语文化教学 ——以牛津高中英语教材为例[D]. 周莹洁. 湖南科技大学, 2019(04)
- [9]走向“世界公民” ——论作为世界公民教育的外语教育[D]. 杨雪. 东北师范大学, 2017(06)
- [10]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 ——一项基于黑龙江科技大学的个案研究[D]. 陈桂琴.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