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10分钟教会您用Excel创建报表(论文文献综述)
戴元琴[1](2020)在《蓝墨云环境下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对分课堂教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着重让学生了解计算机基础知识,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并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同时培养学生能够利用计算机开展自主学习的能力,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从而实现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但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学生对教授的内容没有实质性的掌握,只是停留在模仿阶段,无法形成问题的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也无法进行技能迁移来适应职业变化。本研究采用的对分课堂分为讲授、内化吸收、讨论三个环节,其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讲授和讨论中间增加内化吸收环节,主要是学生进行个性化地学习、思考或完成作业。由于中职学生自律性偏差,本研究采用蓝墨云班课辅助对分课堂,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学生实现对知识的理解、深化,从而培养学生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自学能力。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调查问卷法、案例研究法、行动研究法。在教学研究中通过行动、行动后观察和反思三个循环步骤不断改进教学,共进行2轮教学实践。研究发现:(1)讲授只讲框架或重难点,给学生留白,学生内化开展自主补充学习,培养学生自学能力。(2)内化吸收在课余开展,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深入研究,完成的作品具有独特性和实用性,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3)讨论是在教师讲解和学生自主学习后开展的,讨论“碰撞”出新想法,讨论不仅锻炼学生表达能力,同时是知识技能的升华。(4)蓝墨云班课给学生自主学习和共同学习提供平台,并促进学生和教师反思和改进。
姜明煜[2](2020)在《基于UiPath的机器人流程自动化框架设计及应用》文中认为伴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各行各业将进入自动化、智能化的新时代。机器人流程自动化技术简称RPA(Robotic Process Automation),可以捕获并模拟人工,在电脑端进行点击、输入、复制、粘贴等行为,协助人类完成大量基于固定规则的、重复性较高、附加值较低的工作。UiPath是当下最热门的RPA开发工具,传统基于UiPath的开发,开发人员不基于框架,直接根据需求开发,每开发一个流程都需要做大量重复性的工作。本文基于UiPath使用.net语言进行开发设计,自定义了一套面向流程自动化开发人员的模板框架,并基于自定义的模板框架设计完成了 A企业管理会计报告自动化方案,提高了自动化流程的开发效率。论文主要工作如下:(1)结合传统的UiPath开发,论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框架的快速开发方式,并对框架做了设计与实现。开发人员基于此框架进行二次开发,可极大提高开发效率。(2)根据需求分析,论文给出了机器人流程自动化框架的总体设计方案,该框架分为框架核心和框架的生成工具两部分。将常用的活动组件集成到一起,做成框架核心部分,并运用orchestrator服务器来对大量的机器人进行监控、管理,以及队列、凭据的存储管理。框架核心功能包括数据获取、监视程序运行状态、执行模式区分、异常处理、预留自定义接口等模块。(3)通过实地调研和信息收集,论文剖析了财务共享模式下A电子企业管理会计报告生成的现状及问题,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管理会计报告生成自动化的必要性,并基于UiPath运用论文自定义的模板框架设计实现了财务共享模式下A电子企业管理会计报告的自动化生成流程。论文基于UiPath设计了一款能简化开发流程、缩短项目周期、提高工作效率的机器人流程自动化框架,并基于论文自定义的模板框架,将其应用到实际开发过程中。对A电子企业管理会计报告进行了自动化生成的开发,提高了自动化流程的开发效率,通过企业实例验证,运行稳定,既节省了人力资源成本又避免了人工差错。
杨大钧[3](2020)在《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实验教学融合的实践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我们的生产生活和学习思维方式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重塑了当前教育教学的形态,促进了教育信息化的变革。作为教学的辅助和支撑,信息技术早已走进中学物理教学实践之中,它不仅可作为促进学生学习的工具或手段,也是帮助学生有效学习的方式或方法,甚至还可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容或资源。众所周知,物理实验是高中物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它已成为制约高中物理教学质量的一个公认的瓶颈。在此背景下,信息技术支撑下的高中物理实验教学已成为当前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深化课程和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在当前一般高中学校所具有的软硬件条件下,如何发挥好信息技术的优势,实现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有效融合,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就成为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本研究以高中物理实验教学实践为基础,以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为依据,在对现行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材中实验内容进行认真梳理的基础上,采用多种研究方法,通过不种途径和方式,探究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并在教学实践中测评研究效果,从而完成本课题的研究。本课题研究共分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引言,首先对选题背景进行分析,并对“信息技术”和“物理实验教学”进行概述,接着分析了国内外研究现状,明确了论文研究的价值和意义;第二部分论述了研究的理论基础;第三部分对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现状进行分析,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了解部分学校当前信息技术应用于实验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和影响;第四部分对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整合进行分析,探讨了信息技术与物理实验教学融合的优势、原则和方法,为实现二者的有机融合构建理论框架;第五部分结合自身教学实践探究了信息技术在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具体来说就是结合微课、希沃交互智能平板、仿真实验、睿易云教学系统、极课大数据等信息化手段的使用,以教学案例的形式进行实践研究,并对教学效果进行测评;最后对研究进行了全面总结和展望。本研究以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为切入点,以提高高中物理整体教学质量为目标,切实提升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同时,希望本研究能为一线中学物理教师的教学实践带来启发,为信息化背景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提供参考或借鉴等。
王雪梅[4](2017)在《翻转课堂对初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以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创新,是一个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未来国际的竞争,其实从本质上讲就是国家创新能力的竞争,因此在教育领域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否有效的开展成为评价教育是否成功的重要指标。创新思维能力是创新能力在基础,要提高一个人的创新能力应首先培养其创新思维能力。开展信息技术素质教育和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对促进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改革有着重要的意义。传统的信息技术教学课堂过多的看重学生某些操作技能的培养,在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训练方面效果不太显着。翻转课堂是利用信息技术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习者在课前利用学习资源研究学习内容,课上则是通过一些活动实现知识的巩固、应用和延伸,为学习者创造个性化的学习环境和自由的学习空间。首先:从国家对未来人才的要求阐明了本研究的重要性,明确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国内外研究现状,并用一张研究线路图阐明了本研究的思路。对本研究核心的概念做了界定,并对涉及的理论做了梳理,为翻转课堂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实验资源设计提供依据。其次:以项目教学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小组协作学习理论等为初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理论基础,结合参与实验学生的认知风格设定了实验设计思路和教学资源。然后: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学大纲、社会对学生的要求,并结合翻转课堂的特点,设计并实施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课堂教学实验。本次实证研究划分为三个实验:实验一、通过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方法,如分析法、综合法、比较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实验二、通过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方法,如分类法、比较法、综合法、分析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实验三、通过训练学生逻辑思维方法,如分类法、比较法、综合法、分析法、归纳法培养学生在创新思维能力。研究结果表明:通过恰当的教学策略可以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最后:对实验所得数据进行分析,总结出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培养初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一般策略。
黄升福[5](2017)在《基于学科案例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研究与实践》文中研究指明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影响着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信息技术与每个人息息相关。在信息化社会与教育信息化的背景下,基础教育的“信息技术教育”是关注的焦点和热点,中学生的信息素养、信息技术技能和应用能力是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一直是研究的重点。边疆少数民族乡镇初级中学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与城市及发达地区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相比,存在着诸多差距,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对于乡镇中学而言,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是影响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一个重要因素,以我校为例,学生对学习信息技术课程普遍存在着没有兴趣,学习积极性不高的情形。如何提高乡镇中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兴趣和积极性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论文在对与本研究的研究现状,理论基础研究的基础上,对边疆少数民族乡镇中学学习信息技术课程兴趣、积极性不高的原因进行了研究分析,提出了将学科案例与信息技术课程的实践能力结合的方式,将学科中与信息技术密切相关的内容经过整理后,作为学生信息技术课程实践能力训练的案例。让学生在训练过程中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的作用以及与学科的关系,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理解,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兴趣和积极性,提高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质量。研究在对学科内容和信息技术课程分析的基础上,分别从语文、数学和地理三个学科选取学科内容,作为信息技术课程实践训练的实例,进行教学。在教学实践中,主要采用了实验法,在我校选择了两个班级做教学实验,实验班45人的采用学科案例与信息技术结合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对照班43人的学生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实验表明,实验结果表明实验班的学生,在学习兴趣、积极性、自学能力、信息技术操作能力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学业考试成绩明显优于对照班。研究表明,选取合适的学科内容作为信息技术课程的实践训练教学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自主学习能力、信息技术技能和应用能力。研究结果对于同类型边疆少数民族乡镇中学的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具有参考和借鉴作用。
李奥林[6](2016)在《基于XML的.NET平台报表生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报表是一种信息组织和分析的有力手段,是管理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许多行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为了满足日益增加的报表制作要求,并且支持多种信息形式的存贮与高质量的展示,必须研制专门的报表生成系统。报表生成系统的开发,不仅需要考虑提供丰富的报表类型,同时要提供与其他管理信息系统的有效集成方式,并且兼顾主流软件开发的平台应用,以便既满足不断变化的用户需求,又有利于系统的维护和再次开发。本文基于上述考虑,结合医院类用户的特殊需求,在.NET平台上,设计并实现了一款基于XML的报表生成系统。论文的主要工作和技术要点如下:论文首先研究了报表系统的一般模块划分和各组成部分所涉及的技术,并结合本项目的实际应用场景和需求分析,完成了报表系统的总体设计,主要包括:将系统按展示层、制作层和数据层的三层架构进行功能设计;面向外部信息系统的外部接口和面向系统内部控制与存取的内部接口设计;数据结构与数据库命名规范设计等;并完成了系统的各子模块设计,包括:报表设计模块,报表模板库管理模块,数据源模块等,详细描述了各模块的业务流程和基本功能。论文详细描述了报表生成系统的报表设计器、报表后台服务代理和报表控件三个组成部分的实现。报表设计器是本系统的核心部分,实现了拖拽式报表设计、树状数据源管理、报表结果实时预览等通用报表设计器功能。其中设计器外壳采用了开源控件套包DevExpress进行设计,并对50多种GDI函数进行封装,实现了自定义绘制函数,减少了绘制算法代码量;数据源设计页模块采用哈希表作为数据缓冲区,提升了系统的运行性能;条件查询页模块通过与数据源模块的互动实现了查询条件实时传递;预览页模块实现了导出为Excel和导出为PDF等多种输出方式。报表后台服务代理主要负责数据库的存取操作,实现与数据库系统之间的交互,还通过WebService接口为报表控件提供服务。报表控件实现了报表系统与其他管理信息系统的集成,它采用COM组件技术将报表设计器的主要功能封装为DLL控件,其中通过高度可扩展性的代码设计实现了对自定义接口的支持。论文还介绍了系统的实现中,结合医院用户的应用需求的特别功能设计,实现了体温单控件、医嘱打印等个性化功能,通过引用报表控件的库文件,能够为医院提供与HIS系统对接的导出PDF流服务。此外,还介绍了在解决绘制算法代码重复、大量数据时报表加载占用系统资源过大等问题的处理方法。论文通过报表控件在实际管理信息系统中的集成,使用真实病患数据对报表系统的主要功能和大量数据的加载运行进行了测试。实验结果表明,所设计实现的报表系统能够完成各种复杂报表的设计,并且在大量数据下并发下的性能满足设计要求。论文最后对本文工作进行了总结,并对后续工作进行展望。
谭俊明[7](2015)在《ARCS动机设计模式在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学习动机是教育界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根据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证实,动机与学习成绩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关联性,仅次于智力与成绩的相关。研究如何在课堂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主动获得以及提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效果已成为必须解决的问题。作为职业教育,中职阶段的学生缺少清晰的学习目标、学习积极性不强,从而导致影响到学习的效率,主要原因就是学习动机低下。因此中职教育在教学上面临首要攻克的难点和重点便是激发与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本研究基于美国心理学教授约翰·凯勒提出ARCS动机模式(即注意、切身性、自信、满意感这四个动机相关要素)。本研究利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作为蓝本,结合中职学生的特点,提出了一套教学设计解决方案,并在实际教学工作中进行实施,分析教学效果并提出相关对策与建议。研究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绪论、动机理论概述及设计、中职学生学习动机特点分析、ARCS动机设计模式教学实践研究部分、总结与展望。1、绪论部分。首先通过文献研究及中职教育面临的困境作为蓝本,分析本研究的来源与研究现状,然后阐述研究的方法及思路。2、动机理论概述及设计部分。主要讲述相关动机理论及动机设计模式。具体介绍ARCS动机设计模式实验要素、过程和步骤,为计算机课程研究提供有力的理论基础。3、中职学生学习动机特点分析部分。主要通过访谈研究及问卷调查对中职学生的动机特点进行分析,访谈及问卷过程均有详细地记录及科学的分析,对于中职学生学习动机分析结果具有针对性,精确地反映出当前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学习动机低下的原因所在。4、教学实践研究部分。首先,根据以上关于中职学生学习动机特点的分析结果结合学生现有的计算机水平及课程的特点提出动机策略。其次,通过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在同一专业不同班级分别使用传统教学及基于ARCS动机策略教学,并节选一章节内容详细地阐述两个教学设计的过程。概括列出整个学期的教学设计方案,结合课程开展了比较系统地实践与研究。最后,对ARCS动机设计模式运用于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计算机基础课教学中的实施效果通过动机情感反应和成就两方面对学生动机水平进行评价。5、总结与展望部分,通过以上分析、比较学生的调查结果及学业绩效,发现其学习动机情感水平和学习绩效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学生与教师整体的质素得到了较大的改善。可见,ARCS动机设计模式在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是值得推广,而国内对于ARCS动机模式的理论探索明显多于教学实践。本文运用ARCS动机策略进行教学设计并通过一学期的课堂真实教学案例进行验证,为中职学校激发与维持学生学习动机添加了新思路。本研究设计的具体教学策略和方案也可供中职学校相关专业的教学活动做参考与借鉴。
刘姣[8](2014)在《基于高职学生职业发展的数学知识技能与相关信息技术研究 ——以某民航职业技术学院运输专业为例》文中指出职业教育在中国教育的发展中越来越受重视,高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高等阶段,高等数学是其公共文化基础课程。目前的高职数学课程,从数学学科内部出发建立课程体系,一方面较少顾及学生的数学基础,另一方面不能满足学生专业学习及工作发展的需求。基于目前高职数学课程与学生水平及需求之间的矛盾,笔者选择某民航职业技术学院运输专业作为研究案例,提出了以下两个研究问题,即:(1)基于某民航职业技术学院运输专业学生职业发展,需要哪些数学知识与技能?(2)基于某民航职业技术学院运输专业学生职业发展,需要哪些与数学知识和技能相关的信息技术?基于研究的问题,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研究综述:一,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相关研究,了解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外延、目标定位及发展情况,高职数学课程的定位及现状,以及高职数学知识技能与相关信息技术的研究;二,工作场所中数学知识技能与相关信息技术的研究,了解这一领域的国际研究机构和团体的研究成果,及其所使用的研究方法等;三,美国与新加坡职业数学课程中的数学知识技能与相关信息技术,AMATYC编制的两份数学课程标准《Crossroads in Mathematics》和《Beyond Crossroads》、美国两年制社区学院的数学课程结构、美国课程基础项目成果,以及新加坡理工学院的数学课程设计;四,课程设计理论,选择内容作为课程设计的第一步,是课程设计的核心环节,Lisa R. Lattuca的社会文化背景下的学术计划和AMATYC与利益相关者合作的框架,构成了本文研究设计的两个维度。本研究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文本分析法、观察访谈与问卷调查等。参与者有某航空公司呼叫中心的工作人员(含已毕业学生)、一年级学生、专业教师、计算机教师与数学教师。笔者根据研究问题的需要编制了1份问卷、1份观察提纲,以及在研究过程中形成的针对不同人员的11份访谈提纲。收集的数据资料有:工作场所中的文本资料、专业教材、数学教材、计算机教材,一年级8个班学生的问卷调查与6名学生的访谈资料,以及工作人员(含已毕业学生)、专业教师、计算机教师与数学教师的访谈资料。笔者使用了SPSS19.0和ATLAS.ti分别对问卷和访谈转录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并形成了概念分析框架(如图),采取二次编码、三角互证、受访者检验等方式提高研究的信度与效度。研究结论:(1)数学知识与技能。某民航职业技术学院运输专业学生专业学习与工作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主要是统计与运筹,但该学院开设的数学课程主要提供微积分相应内容;该专业学生的数学基础薄弱、对待数学的态度消极。(2)相关的信息技术。某民航职业技术学院运输专业学生专业学习与工作需要的相关信息技术主要是Excel的高级管理与分析功能,但计算机课程并不教授Excel高级分析功能,且数学课程并不教授信息技术;该专业学生信息技术基础薄弱。建议:(1)适当削弱微积分的地位,相应增加统计与运筹知识;(2)使用相关信息技术教学,巩固中小学阶段的统计知识,帮助学生掌握大学阶段的统计与运筹知识;(3)以学生专业学习的需求与工作场所的需求为基本出发点选择高职数学课程的内容;(4)将数学学科内容与专业和工作的需求相融合,以工作中的实际数据为背景开发数学教学案例;(5)各类人员对数学课程的必要性达成统一认识,创建适当平台,加强数学教师、计算机教师、专业教师以及行业人员的交流与合作,加强不同课程之间合理衔接或整合;(6)进一步明确“必须够用为度”的“度”,应定位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而不是最低入职要求。
王允富[9](2014)在《半结构化文本信息抽取方法研究及应用》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办公自动化的快速发展,使得企事业单位及国家政府机关的数据存储及表示形式呈现出分布性、异构性的特点。不仅包括企事业单位及国家政府机关内使用的关系数据库、面向对象数据库等传统结构化数据,还包括Excel、Xml、Html等不具有像数据库那样有明确结构的半结构化数据,以及音频、图像、视频、原始的文本文件等具有无模式及自描述特点的非结构化数据。每个公司及政府部门都会有大量的、不同结构形式的数据,他们会根据不同类型数据对应的数据结构选择不同的存储方式。因此,为了实现公司及政府部门不同结构数据之间的查询和共享,不同结构形式的数据集成问题已成为网络应用、数据库应用研究和解决实际需求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本文主要研究的是半结构化数据与结构化数据的集成问题,选择了一种典型的半结构化数据Excel表单,对不同行业、不同形式的数百张Excel表单从结构上进行了总结、分析、归纳和分类。在手工和编程实现对这种半结构化数据进行数据抽取的基础上,总结了一些对这种典型的半结构化数据的抽取规则,将这些规则形式化地描述为不同的指令,形成一套半结构化Excel表单数据抽取指令系统。最后,提出了一个具有通用性的基于指令系统的Excel表单数据抽取模型。本文的基于指令系统的Excel表单数据抽取模型不仅能够快速、准确地对一个特定的Excel表单数据进行抽取和加载,还能通过修改指令配置文件对不同样式的Excel表单数据灵活地进行自动抽取和加载;该模型可以通过指令解释器中的解释器规则库实现指令的可扩展性,使其具有更强的通用性;该模型已经在某公司的几个项目中使用,并封装成了WebService服务放在公司的服务器上,可以供不同的项目方便地调用,证明了其良好的通用性及实际价值。
董政[10](2013)在《一汽集团某工厂企业信息化网络建设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全球信息化步伐的推进,中国企业的运营和管理模式也逐步迈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信息化将企业的发展带入了一条更为高效和颇具压力的新型道路。不论是被动接受或是主动接纳,面对此种变化,企业都必须对自身的经营模式和管理办法进行合理的调整,完善自身不足之处,跟进市场全球化的趋势,从而保证或提高企业利润。企业信息化发展至今,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创新。最初只能在单机上投入使用,经过不断的完善改进,已经成为覆盖全球的世界级应用。目前我国企业信息化的应用正在向更深入更广泛的方向进行发展。目前我国的IT厂商多以提供产品为主,但产品的周边服务少有人关注,用户在购买前和使用中出现的问题得不到相关咨询服务。这导致了我过企业信息化的发展缓慢、产品与企业适应期长、维护问题众多。本文针对工作实际,设计面向我厂位于即墨市郊区的新工厂,整个新工厂的信息化系统建设,要求为新工厂的生产提供强有力的保障,通过现行IT行业规范标准进而建设高标准的信息化系统平台。本文主要工作有以下几个方面:基础网络及应用总体规划及方案设计(1)基础网络及应用系统的分区及部署规划调研及规则制定(2)网络基础及应用总体架构的调研及分析整个基础网络系统总体架构从网络的可靠性、实用性、可扩展性和安全性考虑,采用星型的三层网络结构,双核心冗余架构,千兆的主干线路,从数据中心机房到办公楼采用万兆链路连接;在办公楼和制造部办公区实现无线网络的全覆盖;整个局域网由办公网、生产网和办公无线网三部分组成;应用系统分为办公系统、生产系统、应用服务器区三部分。(3)概要方案设计(终端管理、分区管理、网络资源规划等)及方案研讨。办公PC/生产PC数据流走向(4)基础网络及应用系统详细规划方案及研讨(5)编制基础网络及应用系统详细规划设计方案(6)安全系统的整体部署及规则设计本项目网络安全系统规划设计的总体架构基于一汽某汽车有限公司网络系统平台为基础,在此基础上对广域网、办公网、生产网、服务器区、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以及网络终端管理等进行系统集成设计,以满足一汽某汽车有限公司对网络系统的整体需求(7)安全系统的网络地址分配及管理安全系统的网络地址的合理分配是保证网络顺利运行和网络资源有效利用的关键。对于整个计算机网络系统,企业办公网和生产网为内部网络,建议采用私有地址;在Internet出口处部署NAT技术,实现用户上网时Internet地址的转换。对于IP地址分配应该尽可能利用申请到的地址空间,充分考虑到地址空间的合理使用,保证实现最佳的网络内地址分配及业务流量的均匀分布。实际调试及应用表明,本系统为新工厂综合信息化系统提供了良好的业务持续性、高可靠性以及快速的系统应用性能,满足了实际需求。
二、10分钟教会您用Excel创建报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10分钟教会您用Excel创建报表(论文提纲范文)
(1)蓝墨云环境下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对分课堂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问题 |
一、教育改革 |
二、中职学生就业的需要 |
三、中职学生学习现状 |
四、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现状 |
第二节 概念界定 |
一、对分课堂 |
二、蓝墨云班课 |
第三节 研究现状 |
一、对分课堂研究现状 |
二、蓝墨云班课研究现状 |
三、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研究现状 |
第四节 研究意义 |
第五节 研究内容 |
第六节 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案例研究法 |
三、行动研究法 |
四、问卷调查法 |
第二章 蓝墨云环境下的对分课堂教学相关理论基础 |
第一节 对分课堂 |
一、对分课堂的理论基础 |
二、对分课堂的内涵 |
三、对分课堂教学模式 |
第二节 蓝墨云班课 |
一、多媒体学习认知理论 |
二、蓝墨云班课 |
第三节 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 |
一、教学目标及要求 |
二、教学内容 |
三、教学实施 |
四、教学评价 |
第四节 蓝墨云环境下的对分课堂的应用模式 |
第三章 基于蓝墨云班课的中职对分课堂教学设计方案 |
第一节 蓝墨云环境下对分课程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 |
一、以学生为中心 |
二、以就业为导向 |
第二节 基于蓝墨云班课的中职对分课堂教学设计 |
一、对分课堂教学设计 |
二、对分课堂教学过程详细设计 |
三、课程考核 |
第四章 教学实施及实验研究 |
第一节 基于蓝墨云班课的中职对分课堂教学实施 |
一、教学分析 |
二、教学组织 |
三、课前准备 |
四、教学案例 |
第二节 对分课堂教学行动研究与反思 |
一、讲授 |
二、内化吸收 |
三、讨论 |
第三节 实验结果分析 |
一、讲授 |
二、内化吸收 |
三、讨论 |
四、学生实操成绩分析 |
五、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六、访谈结果分析 |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启示 |
第一节 实验结论 |
一、讲授与内化培养自学能力 |
二、内化吸收有利于作品创作 |
三、讨论有益于知识技能的升华 |
四、蓝墨云班课有助于共同进步 |
第二节 研究不足 |
第三节 实验注意事项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 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学现状调查问卷 |
附录B 蓝墨云环境下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对分课堂教学效果调查问卷 |
附录C 学生部分作品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2)基于UiPath的机器人流程自动化框架设计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4 论文主要工作 |
2 机器人流程自动化概述 |
2.1 RPA概述 |
2.2 目前主流的RPA开发工具 |
2.3 UiPath概述 |
3 基于UiPath的自动化开发框架的设计与实现 |
3.1 需求分析 |
3.2 框架设计 |
3.3 框架的实现 |
3.4 本章小结 |
4 框架的应用 |
4.1 应用案例背景 |
4.2 会计报告生成问题分析 |
4.3 会计报告生成自动化方案的设计 |
4.4 会计报告生成自动化方案的实现 |
4.5 本章小结 |
5 总结与展望 |
5.1 主要工作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致谢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3)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实验教学融合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相关领域概述 |
1.2.1 信息技术 |
1.2.2 物理实验教学 |
1.3 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研究法 |
1.4.2 调查研究法 |
1.4.3 实验研究法 |
1.5 研究意义 |
1.5.1 落实新课标准要求 |
1.5.2 转变教学方式 |
1.5.3 优化实验教学结构 |
1.5.4 提升教学有效性 |
第2章 理论基础 |
2.1 认知主义理论 |
2.2 建构主义理论 |
2.3 系统论理论 |
2.4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理论 |
第3章 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实验教学融合现状分析 |
3.1 教师教学现状调查分析 |
3.2 学生学习情况调查分析 |
第4章 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实验教学融合的作用、原则和方法 |
4.1 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实验教学融合的作用 |
4.1.1 提升实验可视度,便于学生观察 |
4.1.2 化抽象为具体,使学生获得直观体验 |
4.1.3 进行仿真模拟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
4.1.4 有利于实验数据的统计分析 |
4.1.5 突破时空局限,方便操作重复 |
4.1.6 有利于学生学习情况反馈的及时准确 |
4.2 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实验教学融合的原则 |
4.2.1 辅助性原则 |
4.2.2 目标性原则 |
4.2.3 适用性原则 |
4.2.4 效益性原则 |
4.3 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实验教学融合的方法 |
4.3.1 高中物理实验的分析和类型 |
4.3.2 常见的信息技术应用方法 |
4.3.3 信息技术应用于高中物理实验的教学模式构建 |
第5章 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实验教学融合的实践研究 |
5.1 信息技术应用于高中物理实验的实践案例 |
5.2 信息技术应用于高中物理演示实验的研究 |
5.2.1 信息技术应用于演示实验的教学案例设计 |
5.2.2 信息技术在演示实验中的应用 |
5.3 信息技术应用于高中物理分组实验的研究 |
5.3.1 信息技术应用于分组实验的教学案例设计 |
5.3.2 信息技术在分组实验中的应用 |
5.4 教学效果分析 |
5.4.1 研究结果分析 |
5.4.2 研究结论 |
5.5 信息技术应用于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反思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和奖项 |
致谢 |
(4)翻转课堂对初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以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提出 |
1.2“翻转课堂”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翻转课堂”国外研究现状 |
1.2.2“翻转课堂”国内研究现状 |
1.3 创新(同创造性)思维能力研究现状 |
1.3.1 创新思维能力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创新思维能力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的意义 |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方法 |
1.6 研究线路 |
2 实验设计 |
2.1 资源设计的理论依据 |
2.1.1 项目教学理论 |
2.1.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1.3 小组协作学习理论 |
2.2 创新思维训练方法 |
2.2.1 逻辑思维方法 |
2.2.2 非智力因素 |
2.3 实验材料设计思路 |
2.3.1 实验一实验材料设计思路 |
2.3.2 实验一测试题设计思路 |
2.3.3 实验二实验材料设计思路 |
2.3.4 实验二测试题设计思路 |
2.3.5 实验三实验材料设计思路 |
2.3.6 实验三测试题设计思路 |
3 翻转课堂对初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实证研究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工具和研究过程 |
3.3 实验工具及内容 |
3.3.1 实验工具 |
3.3.2 实验内容 |
3.4 实验一word中图片的插入 |
3.4.1 实验目的 |
3.4.2 实验假设 |
3.4.3 实验方法 |
3.4.4 结果与分析 |
3.4.5 讨论与结论 |
3.5 实验二Excel中的计算 |
3.5.1 实验目的 |
3.5.2 实验假设 |
3.5.3 实验方法 |
3.5.4 结果与分析 |
3.5.5 讨论与结论 |
3.6 实验三建立自己的网站 |
3.6.1 实验目的 |
3.6.2 实验假设 |
3.6.3 实验方法 |
3.6.4 结果与分析 |
3.6.5 讨论与结论 |
3.7 本章小结 |
4 翻转课堂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策略 |
4.1 知识获取策略 |
4.1.1 自主探究学习 |
4.1.2 小组协作学习 |
4.2 翻转课堂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课堂活动组织策略 |
4.2.1 处理好“独立探究”和“合作探究”的关系 |
4.2.2 激发学生展示自己的欲望,训练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
4.2.3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让其“唱唱反调” |
4.2.4 鼓励学生多动手设计 |
4.2.5 鼓励学生多赏析他人作品,并根据标准客观地做出评价 |
5 总结与展望 |
5.1 研究总结 |
5.2 研究展望 |
附件 1 |
附件 2 |
附件 3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基于学科案例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研究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乡镇初级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现状 |
1.1.2 学生的兴趣是课程学习的最好动力 |
1.1.3 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兴趣的途径 |
1.1.4 学科案例与信息技术课程整合,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与兴趣性 |
1.2 研究的内容 |
1.2.1 边疆民族地区乡镇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现状调研 |
1.2.2 学科知识案例与《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整合点研究 |
1.2.3 学科案例整合到信息技术课程中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 |
1.2.4 学科案例与《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整合的教学效果初步评价 |
1.3 研究方法 |
1.3.1 文献研究法 |
1.3.2 问卷调查法 |
1.3.3 实验研究法 |
1.3.4 访谈法 |
1.4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4.1 理论意义 |
1.4.2 现实意义 |
1.5 研究综述 |
1.5.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章 核心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核心概念 |
2.1.1 信息技术 |
2.1.2 整合 |
2.1.3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
2.1.4 整合点 |
2.1.5 信息技术与学科案例教学 |
2.2 理论基础 |
2.2.1 情境化教学 |
2.2.2 场景化教学 |
2.2.3 建构主义 |
第3章 学科案例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筛选原则与方法 |
3.1 学科案例与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筛选原则 |
3.2 初中作文与信息技术整合点分析 |
3.2.1 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整合方法及途径 |
3.3 初中数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点分析 |
3.3.1 数学学科与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整合方法及途径 |
3.4 初中地理与信息技术整合点分析 |
3.4.1 地理学科与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整合方法及途径 |
第4章 中学生信息技术课程学习现状问卷调查结果及分析 |
4.1 学生问卷调查结果及分析 |
4.1.1 中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态度 |
4.1.2 中学生最早接触信息技术教育阶段 |
4.1.3 中学生家里有电脑或能上网的学生数 |
4.1.4 初中生喜欢用计算机做什么 |
4.1.5 中学生对信息技术掌握能力 |
4.1.6 中学生对信息技术基本掌握技术 |
4.1.7 初中学生对信息技术喜欢的互动方式 |
4.1.8 初中学习信息技术希望得到的评价 |
4.1.9 初中学生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概念 |
4.2 初中语文的作文案例在信息技术中教学的应用 |
4.2.1 作文案例在信息技术课程中教学模式的设计 |
4.2.2 作文案例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活动课的教学模式 |
4.2.3 教学条件 |
4.2.4 教学模式中的基本要素及活动 |
4.2.5 作文案例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教案 |
4.2.6 教学实施过程 |
4.3 初中数学学科统计案例与在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应用 |
4.3.1 统计案例在信息技术课程中教学模式的设计 |
4.3.2 统计案例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活动课的教学模式 |
4.3.3 教学条件 |
4.3.4 教学模式的基本要素及活动 |
4.3.5 统计案例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教案 |
4.3.6 教学实施过程 |
4.4 初中地理的首都案例在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应用 |
4.4.1 首都案例在信息技术课程中教学模式的设计 |
4.4.2 首都案例在信息技术的活动课的教学模式 |
4.4.3 教学条件 |
4.4.4 教学模式的基本要素及活动 |
4.4.5 首都案例在信息技术课教学的教案 |
4.4.6 教学实施过程 |
第5章 学科案例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效果评价 |
5.1 作文案例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效果评价 |
5.1.1 评价方法与内容 |
5.1.2 作文案例在信息技术活动课教学的效果评价 |
5.1.3 作文案例在信息技术活动课教学评估分析结果 |
5.2 数学的问卷调查案例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效果评价 |
5.2.1 评价方法与内容 |
5.2.2 数学的问卷调查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效果评价 |
5.2.3 数学的问卷调查案例在信息技术活动课教学案例评估结果 |
5.3 地理的首都案例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效果评价 |
5.3.1 评价方法与内容 |
5.3.2 地理的首都整合案例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效果评价 |
5.3.3 地理的首都案例在信息技术活动课教学案例评估结果 |
5.4 学生期末成绩评价 |
5.4.1 学生学业水平模拟考试成绩分析 |
5.4.2 学生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分析 |
5.5 实验班学生访谈评价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1 总结 |
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
附录 B |
附录 C |
附录 D |
附录 E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6)基于XML的.NET平台报表生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专业术语注释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相关研究与技术综述 |
1.2.1 报表系统的发展历程 |
1.2.2 报表系统的研究进展 |
1.2.3 报表系统研发的方向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及安排 |
第二章 报表生成技术分析 |
2.1 报表生成系统的主要组成模块 |
2.1.1 报表生成系统的绘制模块 |
2.1.2 报表生成系统的数据加载模块 |
2.2 报表的构成 |
2.2.1 报表的组成元素 |
2.2.2 报表系统中的报表 |
2.3 报表的数据 |
2.3.1 报表的数据类型 |
2.3.2 报表的数据源 |
2.4 报表的输出 |
2.5 现有报表工具概述与比较 |
2.5.1 Microsoft Excel |
2.5.2 Super Visual Formade |
2.5.3 Crystal Report |
2.5.4 国内报表工具 |
2.5.5 报表工具比较 |
2.6 现有报表工具的实现方式与存在的问题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报表生成系统设计 |
3.1 需求分析 |
3.1.1 应用环境与设计目标 |
3.1.2 功能需求 |
3.1.3 性能需求 |
3.2 总体设计 |
3.2.1 系统功能结构 |
3.2.2 系统逻辑结构 |
3.2.3 网络拓扑结构 |
3.3 接口设计 |
3.3.1 外部接口 |
3.3.2 内部接口 |
3.4 系统数据结构设计 |
3.4.1 数据库命名规范 |
3.4.2 数据结构设计 |
3.5 系统各子模块设计 |
3.5.1 报表设计模块 |
3.5.2 模板库管理模块 |
3.5.3 数据源模块 |
3.5.4 条件查询模块 |
3.5.5 打印和打印预览模块 |
3.5.6 环境变量模块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报表生成系统的编码实现 |
4.1 系统代码结构 |
4.2 系统核心技术实现 |
4.2.1 系统核心技术概述 |
4.2.2 采用XML技术实现数据结构化 |
4.2.3 采用WebService技术实现组件间通信 |
4.2.4 采用数据库接口技术实现数据库访问 |
4.3 系统功能实现 |
4.3.1 报表设计模块 |
4.3.2 模板库管理模块 |
4.3.3 数据源模块 |
4.3.4 条件查询模块 |
4.3.5 打印和打印预览模块 |
4.3.6 环境变量模块 |
4.3.7 各子模块间的联系 |
4.3.8 医院用户的个性化功能实现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实验以及实验结果分析 |
5.1 报表生成系统的测试 |
5.1.1 测试环境及测试方法 |
5.1.2 报表生成系统的功能性测试 |
5.1.3 报表生成系统的病案系统集成测试 |
5.1.4 报表生成系统在大数据量下的测试 |
5.1.5 问题分析 |
5.2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后续研究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ARCS动机设计模式在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来源 |
1.2 ARCS动机设计模式的研究现状 |
1.3 概念厘定 |
1.4 研究的目标与思路 |
1.5 研究方法 |
2 动机理论理概述 |
2.1 动机及相关理论 |
2.2 动机设计理论 |
2.3 ARCS动机设计模式 |
3 中职学生学习动机特点的调查研究及分析 |
3.1 中职生学习动机现状的访谈研究 |
3.2 中职生学习动机调查问卷的设计 |
3.3 调查结果分析及调查结论 |
4 ARCS动机设计模式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
4.1 课程内容分析与教学目标 |
4.2 研究方案 |
4.3 中职生计算机基础学习现状调查与分析 |
4.4 ARCS动机策略的分析及设计 |
4.5 基于ARCS动机策略的教学实践 |
4.6 实施效果的分析与评价 |
5 总结与展望 |
5.1 研究总结 |
5.2 创新点与特色 |
5.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学位论文数据采集表 |
(8)基于高职学生职业发展的数学知识技能与相关信息技术研究 ——以某民航职业技术学院运输专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问题提出 |
1.1 中国高等职业教育 |
1.1.1 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 |
1.1.2 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
1.2 国内外职业数学课程 |
1.2.1 国内高职数学课程 |
1.2.2 国际职业数学课程 |
1.3 研究对象及其选择理由 |
1.3.1 某民航职业技术学院 |
1.3.2 运输专业 |
1.3.3 作为研究对象的理由 |
1.4 研究的问题及意义 |
1.4.1 研究问题 |
1.4.2 研究意义 |
1.5 论文结构及阅读导引 |
1.5.1 论文结构 |
1.5.2 阅读导引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中国高职数学教育的相关研究 |
2.1.1 高等职业教育 |
2.1.2 高职数学课程 |
2.2 工作中的数学需求研究 |
2.2.1 研究机构及团队 |
2.2.2 研究成果及方法 |
2.3 美国与新加坡职业数学课程 |
2.3.1 美国两年制社区学院 |
2.3.2 新加坡理工学院 |
2.4 相关理论基础 |
第3章 研究方法 |
3.1 研究设计 |
3.2 参与者 |
3.2.1 某航空公司及工作人员 |
3.2.2 一年级学生 |
3.2.3 专业教师与计算机教师 |
3.2.4 数学教师 |
3.3 研究工具 |
3.3.1 工作人员的访谈提纲 |
3.3.2 一年级学生的问卷及访谈提纲 |
3.3.3 专业教师的访谈提纲 |
3.3.4 计算机教师的访谈提纲 |
3.3.5 数学教师的访谈提纲 |
3.4 研究流程 |
3.5 数据收集及处理 |
3.5.1 数据收集 |
3.5.2 数据处理 |
3.6 信度效度说明 |
3.7 伦理道德 |
第4章 数学知识与技能 |
4.1 学生的数学基础与态度 |
4.1.1 一年级学生的数学基础 |
4.1.2 一年级学生的态度 |
4.1.3 已毕业学生的态度 |
4.2 工作场所中的需求 |
4.2.1 工作中的文本分析 |
4.2.2 工作人员的访谈分析 |
4.2.3 工作人员的态度 |
4.3 专业学习中的需求 |
4.3.1 专业教材的分析 |
4.3.2 专业教师的访谈分析 |
4.3.3 专业教师的态度 |
4.4 数学课程现状 |
4.4.1 数学教材的分析 |
4.4.2 数学教师的访谈分析 |
4.4.3 数学教师的态度 |
第5章 相关的信息技术 |
5.1 学生的信息技术基础 |
5.2 工作场所中的需求 |
5.3 专业学习中的需求 |
5.4 计算机课程现状 |
5.5 数学课程现状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数学知识技能与相关的信息技术 |
6.2 各类人员对高职数学的矛盾态度 |
6.3 进一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民航运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
附录2 美国数学课程结构 |
附录3 Lisa社会文化情景下的学术计划 |
附录4 Stark情景过滤模型 |
附录5 AMATYC相关利益合作者 |
附录6 工作场所中的观察与访谈提纲 |
附录7 一年级学生数学学习情况的调查问卷 |
附录8 专业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9 计算机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10 数学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11 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卷 |
附录12 坐席四则运算案例 |
附录13 差错分析 |
附录14 编程中的数学逻辑 |
附录15 KPI指标 |
附录16 话务异常点与预测误差分析 |
附录17 客服中心业务运营日报 |
附录18 数学术语 |
附录19 工作场所中的案例分析 |
附录20 呼叫中心培训 |
附录21 运输专业的两套数学教材目录 |
后记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的学术活动 |
(9)半结构化文本信息抽取方法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Contents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3 课题的来源和研究内容 |
1.4 本文的组织结构 |
1.5 本文的创新点 |
第2章 相关理论技术 |
2.1 半结构化数据 |
2.1.1 半结构化数据的来源 |
2.1.2 半结构化数据的特点 |
2.2 Excel 对象模型 |
2.3 数据库访问技术 |
2.3.1 ADO.NET 技术 |
2.3.2 防止 SQL 语句注入技术 |
2.4 WebService 技术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Excel 表单数据抽取方法模型 |
3.1 Excel 表单的样式总结 |
3.1.1 Excel 表单的概念定义 |
3.1.2 Excel 表单样式的定义 |
3.2 基于指令系统的 Excel 数据抽取模型 |
3.3 Excel 数据抽取指令系统的设计要素 |
3.4 Excel 数据抽取指令系统 |
3.4.1 SEDEIS 中相关概念的定义 |
3.4.2 SEDEIS 中的指令介绍 |
3.4.3 SEDEIS 中指令的可扩展性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SEDEIS 中解释器的设计 |
4.1 SEDEIS 中解释器设计原理及组成 |
4.1.1 解释器的设计原理 |
4.1.2 SEDEIS 中解释器相关的概念 |
4.1.3 SEDEIS 中解释器组成 |
4.2 SEDEIS 中解释器的工作原理及实现 |
4.2.1 解释器实现过程中设计的数据结构 |
4.2.2 解释器的工作原理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EFDEMBI 在实际项目中的应用 |
5.1 EFDEMBI 的实际应用 |
5.1.1 Excel 数据抽取模型的意义 |
5.1.2 SEDEIS 的使用守则 |
5.1.3 EFDEMBI 将 Excel 表单导入数据库的应用 |
5.2 WebService 封装 |
5.2.1 Webserviee 开发方式 |
5.2.2 WebService 的封装与实现 |
5.3 WebService 服务在系统中的应用 |
5.3.1 WebService 服务接口介绍 |
5.3.2 调用 WebService 服务的系统简介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详细摘要 |
(10)一汽集团某工厂企业信息化网络建设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企业信息化发展概况 |
1.3 信息化发展中的问题分析 |
1.4 论文主要工作 |
1.5 论文章节安排 |
第2章 总体方案设计 |
2.1 实施方案设计概述 |
2.2 设计原则 |
2.3 系统集成范围及内容 |
2.4 数据平台架构系统方案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硬件系统设计及系统搭建 |
3.1 机房装饰 |
3.2 低压配电及接地系统 |
3.3 新风系统 |
3.4 机房设备区域平面 |
3.5 供配电系统设计 |
3.6 精密空调制冷系统 |
3.7 机柜系统 |
第4章 监控系统软件设计 |
4.1 软件系统架构构思 |
4.2 功能组件介绍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网络规划设计 |
5.1 网络交换基础架构系统 |
5.2 数据中心设计 |
5.3 网络安全设计 |
5.4 网络管理 |
第6章 系统搭建及功能测试 |
6.1 方案部署 |
6.2 内网安全解决方案 |
6.3 文档加密管理系统 |
6.4 系统测试&效果展示 |
第7章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10分钟教会您用Excel创建报表(论文参考文献)
- [1]蓝墨云环境下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对分课堂教学研究[D]. 戴元琴.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2]基于UiPath的机器人流程自动化框架设计及应用[D]. 姜明煜. 山东科技大学, 2020(06)
- [3]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实验教学融合的实践研究[D]. 杨大钧. 信阳师范学院, 2020(07)
- [4]翻转课堂对初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以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为例[D]. 王雪梅. 四川师范大学, 2017(06)
- [5]基于学科案例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研究与实践[D]. 黄升福. 云南师范大学, 2017(01)
- [6]基于XML的.NET平台报表生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李奥林. 南京邮电大学, 2016(05)
- [7]ARCS动机设计模式在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应用研究[D]. 谭俊明.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 2015(01)
- [8]基于高职学生职业发展的数学知识技能与相关信息技术研究 ——以某民航职业技术学院运输专业为例[D]. 刘姣. 华东师范大学, 2014(12)
- [9]半结构化文本信息抽取方法研究及应用[D]. 王允富. 江苏科技大学, 2014(03)
- [10]一汽集团某工厂企业信息化网络建设及应用研究[D]. 董政. 吉林大学, 201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