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江苏水运行业管理问题与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刘栋[1](2021)在《跨域治理视角下京杭运河山东段水运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内河水运是我国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之一,京杭运河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港口、船闸、航道等内河水运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项目规划、设计、施工、使用全流程,几乎都需要省、市、县各层级,交通运输、水利、环保、自然资源等多个部门的共同参与。当前,京杭运河山东段水运事业发展成效显着,但是在区域发展、规划建设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制约着水运综合效益的发挥。京杭运河水运发展困境的产生,与运河跨域治理模式不成熟不顺畅有直接的关系。由于水域不仅限于一城一地,而是呈线性分布且上下游具有直接的相关性,因此,对于水域的管理没有统一的调配、顺畅的跨域合作机制,就难以实现全线的协调一致。对于京杭运河而言,其纵贯南北的流域形态使其建设管理具有跨域治理的特征。采取合理有效的对策开展有效跨域治理,是解决当前的水运发展困境、探索水运发展模式的关键。因此,本文从跨域治理的角度研究京杭运河山东段水运问题与对策,不拘泥于传统从技术和工程方面研究内河水运。此次研究主要运用府际关系、协同治理、整体性治理等公共管理理论作为依据,运用访谈法、比较分析法等研究方法,梳理京杭运河山东段水运跨域治理的模式变迁和主要做法,总结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得出内在原因,通过与国内外水运跨域治理模式进行比较分析,提出推进京杭运河水运跨域治理的对策与建议,以期从公共管理的角度化解实践问题,为今后内河水运发展和革新提供借鉴,为当前跨域治理研究提供有益的补充。文章认为,当前京杭运河山东段水运是山东省政府领导、交通运输部指导,山东省交通运输厅具体负责,发改、水利、环保、自然资源等部门配合,层级政府各司其职,相关企业参与的治理模式。跨域治理视角下京杭运河山东段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水运跨域治理重视程度不够、府际纵向推动作用弱化、府际横向协调机制不健全、社会主体协同作用难发挥、内河水运行业管理水平低,问题产生的原因是法律法规的建设滞后、水运体制的改革阵痛、政府主体的利益考量以及社会主体的局限性,通过借鉴国内外内河水域跨域治理先进经验,从强化水运跨域治理意识、完善政府跨域治理机制、深化社会主体协同治理、细化行业整体性治理措施等方面改善提升是解决问题的有效对策。
孙彧[2](2021)在《徐州内河水运资源利用效率提升的管理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吴萃萃[3](2019)在《江西省水运业对区域发展的贡献及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对交通综合运输体系建设要求不断提高,发展内河水运是完善综合立体交通网的需要。江西省作为国家中部崛起大战略下主要省份之一,正处于水运发展黄金期。内河水运业的发展无论对于城市的发展、区域经济的增长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都有较大的促进作用,还对改善交通环境、城市生态环境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运用文献研究法综述了国内外对水运业政策、经济发展以及其它相关性研究,对国内外水运业发展经验进行了总结和借鉴。接着概阐述了江西省内河水运总体发展现状,包括取得的成就和目前存在的问题。其次,针对江西省内河水运的自然、区位、政策、资金、企业等相关影响因素,利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对内河水运发展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等进行综合分析。最后,利用SWOT分析方法全面地分析了江西省内河水运行业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并得出相应的战略选择。基于以上分析,针对江西省内河水运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相应的发展策略:完善水运政策;加大航道、港口设施建设;加快集疏运体系建设;优化船舶运力结构,发展专业化运输;加强企业规模化建设;提升内河水运信息化水平;大力培养高素质航运人才;构建发展绿色水运体系。
王鹤翔[4](2019)在《江苏内河航道信息化服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经济全球化和“互联网+”的“大数据”背景下,全球范围内信息化服务水平的高低已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江苏内河航道信息化服务是江苏省交通运输水路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更好地提供服务、提高服务水平、节能环保、促进结构转型已成为江苏省交通运输和航道管理部门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结合航道工作实践,通过实地调研,运用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等方法相结合,综合运用新公共服务理论、服务型政府、电子政务理论等理论,选取江苏内河航道信息化服务为研究目标,分析江苏内河航道信息化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其内在原因,结合国内外航道信息化服务的先进经验和做法,为提升江苏内河航道信息化服务的水平提供参考。本文研究重点内容如下:首先是江苏内河航道信息化服务存在的问题。通过对江苏内河航道信息化服务的深入研究,发现航道信息化服务方面存在诸多问题:航道行政工作效率低下;“孤岛”问题显现;服务存在“行政化”倾向;服务能力发展不平衡等。其次是江苏内河航道信息化服务存在问题的成因。通过对江苏内河航道信息化服务存在问题的深入研究,从服务理念、法律体系、顶层设计、资金人力投入等方面发现了存在问题的原因:缺少信息化服务战略统筹规划和高水准顶层设计;横向沟通及协作共享能力较弱;对信息化服务应有的重视不足;专项资金和专业人员的投入有待加强。最后对于江苏内河航道信息化服务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的提出完善建议。通过借鉴欧洲发达国家、新加坡和我国长江、珠江航道的经验和做法,结合江苏省水路运输发展规划及江苏内河航道信息化发展实际,提出关于提升江苏内河航道信息化服务水平的五条建议:一是要完善江苏航道信息化服务的法律法规;二是要优化航道信息化体系顶层设计;三是要增强跨部门间合作共享;四是要树立“以人为本”的航道信息化服务理念;五是要加大航道信息化服务建设的投入力度。
顾彧[5](2012)在《江苏省交通运输行业安全监管的法治路径》文中提出交通运输行业安全监管与社会公共安全、地区投资环境、交通社会形象密切相关,是法律和政府赋予交通运输部门的重要职责。长期以来,安全生产监管面临条块分割、层级不清和泛行政化的问题,政出多门、政企不分和政府主导主义盛行的现象屡见不鲜,法治安全的理念尚未完全确立。近年来,江苏省交通运输行业安全监管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面临体制机制法制等方面的制约。本文以探寻安全监管的法治路径为切入点,在全面分析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安全监管工作实际和社会管理创新研究,提出适用于江苏省交通运输安全监管的机制对策。
曹旭平,何玉宏[6](2009)在《江苏省交通运输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型研究》文中指出通过江苏交通运输业发展现状分析,指出了江苏交通运输结构不合理、城市交通服务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称、公路水运管理体制效率偏低及交通高技能人才缺乏等制约交通运输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型的主要因素;提出了优化江苏交通运输结构、加大城市交通设施投入、优先发展城市公交、加快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调整交通管理机构设置、加大交通教育投入和加快综合性交通大学筹建等使江苏交通运输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型的策略。
杜伏华[7](2007)在《江苏省内河航运的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认为江苏发展水运的条件优越,但是江苏省等级航道比例低,长期内河建设的投入不足,法律法规的不完善以及船舶运力结构的不合理,这些都影响着江苏航运事业的发展,为此江苏省在"十一五"期间加大水运建设的投入,积极推广标准船型的应用。
孙美荣,李占江[8](2007)在《浅议江苏水运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问题及对策》文中研究说明加快水运业发展,对于构建江苏全国领先的现代综合运输体系和实现江苏"全面达小康、建设新江苏"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江苏水运业的现状,指出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并对其进行原因分析,进一步提出了江苏水运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要性、可行性及措施。
侯建宇[9](2006)在《江苏省交通行业安全管理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是我国安全生产工作的基本方针。近年来,全国安全生产总体上呈现出相对稳定、趋于好转的良好发展态势。但总体上交通安全事故总量过大还未彻底扭转。作为主管交通安全和道路、水路运输业以及交通工程建设工作的交通部门,落实有关交通安全管理责任,抓好相关具体工作,对促进整个交通安全生产形势的进一步稳定好转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江苏省交通部门的安全管理体制,通过分析当前交通安全生产现状和形势,提出了加强交通安全管理工作的思路、目标任务、具体措施和内容,构建了适合江苏省当前交通安全实际情况的交通安全管理指标体系和评价实施方法,以指导江苏全省交通部门的安全管理工作,具体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本文基于江苏省道路、水路交通安全管理现状,分析了江苏省道路、水路交通安全存在的问题,明确了当前及今后江苏省交通安全工作面临的形势;2、根据未来一段时期江苏省交通安全管理面临的形势,既具备加快发展的基础和条件,也面临新的重大考验,遵照安全管理体制与原则,提出了下一阶段安全管理的目标和任务;3、阐明了服务于江苏省交通安全管理工作的交通安全管理规划内涵、层次和特征,明确了交通安全管理规划体系,并对交通安全规划方法作了阐述;4、最后,基于提出的加强江苏省交通行业交通安全管理的对策和措施内容,构建了交通安全管理指标体系和具体评价实施方法,以指导江苏省交通行业的安全管理工作。
崔璐,柴干,黄卫[10](2005)在《江苏省内河ITS的近期需求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智能运输系统(IntelligentTransportationSystem,简称ITS),是近20年来在世界兴起的一个跨学科、系统化的综合研究体系。随着科技的发展,ITS的思想已逐渐被引入其他交通方式,例如公路、铁路、航空等领域,而近年来随着内河航运的发展,ITS也运用到内河航运中,形成内河ITS。文中以江苏省的地理经济特征为背景,在分析江苏省内河航运存在的具体问题的基础上,首次提出江苏省内河ITS的近期需求分析。
二、江苏水运行业管理问题与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江苏水运行业管理问题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跨域治理视角下京杭运河山东段水运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2.3 研究述评 |
1.3 研究框架和方法 |
1.3.1 研究框架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 |
1.4.1 创新点 |
1.4.2 不足之处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跨域治理 |
2.1.2 内河水运 |
2.1.3 水运跨域治理 |
2.2 理论基础 |
2.2.1 府际关系 |
2.2.2 整体性治理 |
2.2.3 协同治理 |
第3章 跨域治理视角下的京杭运河山东段水运发展现状 |
3.1 京杭运河山东段水运发展模式变迁 |
3.1.1 政府统一管理阶段 |
3.1.2 省市分工合作阶段 |
3.1.3 政企协同治理阶段 |
3.2 京杭运河山东段水运跨域治理主要做法 |
3.2.1 以项目为主线的纵向共同参与 |
3.2.2 以问题为中心的横向沟通协调 |
3.2.3 以利益为核心的企业自发参与 |
3.2.4 以技术为手段的信息化应用 |
第4章 跨域治理视角下京杭运河山东段水运问题与成因 |
4.1 跨域治理视角下京杭运河山东段水运主要问题 |
4.1.1 水运跨域治理重视程度欠缺 |
4.1.2 府际纵向推动作用弱化 |
4.1.3 府际横向协调机制不健全 |
4.1.4 社会主体协同作用难发挥 |
4.1.5 内河水运行业管理水平低 |
4.2 京杭运河山东段水运问题的原因分析 |
4.2.1 法律法规的建设滞后 |
4.2.2 水运体制的改革阵痛 |
4.2.3 政府主体的利益考量 |
4.2.4 社会主体的局限性 |
第5章 跨域治理视角下的内河水运发展经验借鉴 |
5.1 国外内河水运跨域治理模式 |
5.1.1 美国密西西比河跨域治理模式 |
5.1.2 欧洲莱茵河跨域治理模式 |
5.2 国内内河水运跨域治理模式 |
5.2.1 珠江水运跨域治理模式 |
5.2.2 京杭运河江苏段水运跨域治理模式 |
5.2.3 小清河水运跨域治理模式 |
5.3 内河水运跨域治理经验借鉴 |
5.3.1 立足长远的整体性规划 |
5.3.2 坚持水资源综合利用的原则 |
5.3.3 高规格建立跨域治理机构 |
5.3.4 完善的法律法规支撑 |
5.3.5 多渠道投融资保障 |
第6章 京杭运河山东段水运发展的对策 |
6.1 强化水运跨域治理意识 |
6.1.1 提高内河水运重视程度 |
6.1.2 提高跨域治理重要程度 |
6.2 完善政府跨域治理机制 |
6.2.1 纵向完善规划、执行、监督机制 |
6.2.2 横向强化沟通、协商、合作机制 |
6.3 支持社会主体参与治理 |
6.3.1 完善市场化治理机制 |
6.3.2 健全公民参与机制 |
6.4 提升水运行业治理水平 |
6.4.1 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
6.4.2 落实水运发展政策 |
6.4.3 提升水运管理水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1. 访谈提纲 |
2. 访谈记录表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3)江西省水运业对区域发展的贡献及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思路 |
第二章 江西省水运业发展现状及问题 |
2.1 水运业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 |
2.2 国内外水运业发展现状 |
2.3 江西省水路运输市场总体状况 |
2.4 江西省水运基础设施现状 |
2.5 江西省水运业发展成就及问题 |
第三章 江西省水运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分析 |
3.1 水运业在国民经济的地位和作用 |
3.2 我国水运业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
3.3 江西省水运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分析 |
3.4 江西省水运业对社会劳动就业的贡献分析 |
3.5 江西省水运业对经济发展分析预测 |
第四章 江西省水运业发展SWOT分析及战略选择 |
4.1 SWOT分析法概述 |
4.2 优势 |
4.3 劣势 |
4.4 机遇 |
4.5 威胁 |
4.6 战略选择 |
第五章 江西省促进水运业发展对策 |
5.1 完善水运政策,健全工作协调机制 |
5.2 加大水运基础设施投资力度 |
5.3 加快集疏运体系建设,积极发展多式联运 |
5.4 推进船舶运力结构调整,发展专业化运输 |
5.5 加强企业规模化建设 |
5.6 大力培养高素质航运人才 |
5.7 增强环保意识,构建发展绿色水运体系 |
5.8 提升内河水运信息化水平 |
第六章 总结及展望 |
6.1 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致谢 |
(4)江苏内河航道信息化服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内河航道 |
2.1.2 内河航道的信息化 |
2.1.3 内河航道的信息化服务 |
2.2 理论基础 |
2.2.1 新公共服务理论 |
2.2.2 服务型政府理论 |
2.2.3 电子政务理论 |
3 江苏内河航道信息化服务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
3.1 江苏内河航道信息化服务现状 |
3.1.1 航道信息化服务组织架构 |
3.1.2 所采取的措施 |
3.1.3 所取得的成效 |
3.2 江苏内河航道信息化服务存在的问题 |
3.2.1 航道行政工作效率低下 |
3.2.2 “孤岛”问题显现 |
3.2.3 服务存在“行政化”倾向 |
3.2.4 服务能力发展不平衡 |
3.3 江苏内河航道信息化服务存在问题的原因 |
3.3.1 缺少信息化服务战略统筹规划和高水准顶层设计 |
3.3.2 横纵沟通及协作共享能力较弱 |
3.3.3 对信息化服务应有的重视不足 |
3.3.4 专项资金和专业人员投入有待加强 |
4 国外与国内其他地区内河航道信息化服务的经验借鉴 |
4.1 国外地区航道信息化服务概况 |
4.1.1 欧洲:制定内河信息化服务统一标准 |
4.1.2 新加坡:完善国际航运信息化服务机制 |
4.2 国内其他地区航道信息化服务概况 |
4.2.1 长江航务局提供数字化航道信息服务 |
4.2.2 珠江航务局提供航道信息大数据综合处理服务 |
4.3 经验启示 |
4.3.1 重视法律立法先行 |
4.3.2 部门联合资源共享 |
4.3.3 树立公众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
5 提升江苏内河航道信息化服务水平的建议 |
5.1 完善江苏航道信息化服务的法律法规 |
5.1.1 建立健全地方基础性法律法规 |
5.1.2 完善航道信息化服务专门性法规 |
5.2 优化航道信息化体系的顶层设计 |
5.2.1 筹划航道信息化体系发展的总目标 |
5.2.2 以公众需求为设计纲要 |
5.3 增强跨部门间合作共享 |
5.3.1 推进不同部门间业务协调 |
5.3.2 整合共享航道信息资源 |
5.4 树立“以人为本”的信息化服务理念 |
5.4.1 树立公共服务理念 |
5.4.2 创新航道服务内容 |
5.5 加大航道信息化服务的投入力度 |
5.5.1 加大资金投入保障资金到位 |
5.5.2 加大人才引进和职工培训力度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5)江苏省交通运输行业安全监管的法治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提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 |
一、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环境 |
二、百姓安全便捷出行需求 |
三、交通运输行业深层问题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写作思路 |
第一章 安全生产法治沿革 |
第一节 中外安全生产法制发展综述 |
一、国际层面 |
二、国内情况 |
第二节 我国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阶段演进 |
一、“五阶段论” |
二、“事故高发期论” |
第三节 现阶段我国安全生产路径选择 |
一、安全法制是实现安全生产的基础 |
二、安全发展是实现安全生产的目的 |
三、法治安全是实现安全生产的保障 |
第二章 江苏省交通运输行业安全监管现状 |
第一节 交通运输行业安全监管现实处境 |
一、交通运输安全生产法制竞合 |
二、交通运输安全生产体制困局 |
三、交通运输安全生产机制矛盾 |
第二节 江苏省交通运输行业总体情况 |
第三节 江苏省交通运输行业安全监管总体情况 |
一、现行交通运输行业安全监管体制 |
二、安全监管法制建设初步成果 |
三、交通运输行业安全监管机制 |
四、行业安全监管取得的初步成效 |
五、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 |
第三章 江苏省交通运输行业安全监管对策 |
第一节 相关理论基础 |
一、依法治国与依法行政 |
二、法治安全的初步设计 |
第二节 江苏省交通运输行业法治安全的运行机制构想 |
一、进一步完善交通运输安全领导机制 |
二、进一步健全交通运输安全责任机制 |
三、着力强化交通运输安全防范机制 |
四、重塑交通运输安全应急机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6)江苏省交通运输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江苏省交通运输业现状及向现代服务业转型的制约因素 |
1.1 交通运输结构不合理 |
1.2 城市交通拥堵和停车难问题严重, 城市公交服务水平偏低 |
1.3 城市创新交通方式投入不足, 城际交通能力低 |
1.4 公路和水运交通管理体制效率低下 |
1.5 交通教育投入不足, 高技能专业人才缺乏 |
2 江苏省交通运输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型的路径 |
2.1 优化江苏交通运输结构, 提高江苏交通综合服务水平 |
2.2 加大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 加强城市交通综合管理 |
2.3 加快江苏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构建步伐, 调整各类交通管理机构设置 |
2.4 加大江苏交通教育资金投入, 加快人才队伍建设和综合性交通大学的筹建 |
(7)江苏省内河航运的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江苏省内河航运的现状分析 |
1. 江苏内河航运条件优越 |
2. 江苏内河航运在综合运输体系中的地位重要 |
三、江苏省内河航运存在的问题 |
1. 等级航道的比例低 |
2. 航道建设的投入不足 |
3. 航运管理体制不完善 |
4. 运力结构不合理 |
四、江苏内河航运发展的对策 |
1. 加大内河航道建设的投入 |
2. 统筹规划航道网的建设 |
4. 调整内河运力结构 |
五、结语 |
(9)江苏省交通行业安全管理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我国交通安全状况分析 |
1.1.1 道路交通安全状况 |
1.1.2 水路交通安全状况 |
1.2 江苏省交通安全状况 |
1.3 问题的提出与主要研究内容 |
1.3.1 研究的背景 |
1.3.2 问题的提出 |
1.3.3 本项目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交通行业安全管理的目标与任务 |
2.1 交通行业发展现状 |
2.1.1 公路交通 |
2.1.2 水路交通 |
2.2 交通行业安全管理现状 |
2.2.1 公路交通行业安全管理现状 |
2.2.2 水路交通行业安全管理现状 |
2.3 面临的形势与存在的问题 |
2.3.1 面临的形势 |
2.3.2 存在的问题 |
2.4 交通行业安全管理的目标与任务 |
2.4.1 安全管理目标 |
2.4.2 安全管理的主要任务 |
2.5 交通行业安全管理措施 |
第三章 交通行业安全管理规划 |
3.1 交通行业安全管理规划 |
3.1.1 规划的层次和特征 |
3.1.2 规划的原则和方案生成 |
3.2 规划中用到的主要技术 |
3.2.1 交通行业安全评价 |
3.2.2 交通安全水平预测 |
3.2.3 事故黑点和道路隐患的鉴别与治理 |
第四章 交通行业安全监管内容 |
4.1 公路运输企业安全监管内容 |
4.2 水路运输企业安全管理内容 |
4.3 汽车站场及港口安全管理内容 |
4.3.1 汽车站场 |
4.3.2 港口 |
4.4 渡口及船闸安全管理内容 |
4.4.1 汽渡 |
4.4.2 乡镇渡口 |
4.4.3 船闸 |
第五章 江苏省交通行业安全管理评价体系 |
5.1 评价理论和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
5.1.1 评价理论 |
5.1.2 评价指标选取原则与特点 |
5.1.3 评价指标体系的筛选和构建 |
5.2 安全管理评价实施方法 |
5.2.1 评价方式 |
5.2.2 评价方法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江苏省内河ITS的近期需求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前言 |
1 江苏发展内河ITS的必要性 |
1.1 发展内河ITS是内河航运进一步发展的趋势 |
1.2 内河航运存在的许多问题可通过ITS解决 |
2 江苏省发展内河ITS的可行性 |
3 江苏省内河ITS的主要需求 |
4 江苏省内河ITS近期需求分析 |
5 结束语 |
四、江苏水运行业管理问题与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跨域治理视角下京杭运河山东段水运问题与对策研究[D]. 刘栋. 山东大学, 2021
- [2]徐州内河水运资源利用效率提升的管理对策研究[D]. 孙彧. 中国矿业大学, 2021
- [3]江西省水运业对区域发展的贡献及策略研究[D]. 吴萃萃. 华东交通大学, 2019(04)
- [4]江苏内河航道信息化服务研究[D]. 王鹤翔. 大连海事大学, 2019(02)
- [5]江苏省交通运输行业安全监管的法治路径[D]. 顾彧. 苏州大学, 2012(07)
- [6]江苏省交通运输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型研究[J]. 曹旭平,何玉宏. 公路与汽运, 2009(06)
- [7]江苏省内河航运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 杜伏华. 中国水运(学术版), 2007(11)
- [8]浅议江苏水运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问题及对策[A]. 孙美荣,李占江. 第四届长三角科技论坛航运分论坛暨2007年苏浙闽沪航海学会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 2007
- [9]江苏省交通行业安全管理机制研究[D]. 侯建宇. 长安大学, 2006(07)
- [10]江苏省内河ITS的近期需求分析[J]. 崔璐,柴干,黄卫. 现代交通技术, 2005(02)
标签: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论文; 治理理论论文; 江苏经济论文; 航道等级论文; 交通运输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