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根芩连汤联合通泻药方治疗五更腹泻80例

葛根芩连汤联合通泻药方治疗五更腹泻80例

一、葛根芩连汤合痛泻要方加减治疗五更泻80例(论文文献综述)

秦金燕[1](2021)在《唐旭东教授论治IBS-D经验挖掘及痛泻要方对IBS-D肝郁脾虚证患者SCFAs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背景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diarrhea-predominant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D)是一种常见的以症状为基础的疾病,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腹痛伴有排便习惯的改变,是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的最常见亚型,对人们的生活质量造成不利影响并产生巨大的医疗花费。目前,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被认为是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肠道菌群紊乱可能是该病的关键发病机制,短链脂肪酸(short-chain fatty acids,SCFAs)作为肠道菌群的主要代谢产物在IBS-D的发病中起到重要作用。现代医学针对IBS-D主要采取对症治疗,但治疗效果常不佳且复发率较高,基于中药复方的多靶点特性,唐旭东教授治疗该病具有良好的疗效及丰富的经验,数据挖掘技术是一门涉及到大数据处理、模式识别、机器学习等相关学科和科学技术的交叉学科,被越来越频繁地应用于中医药的继承和发展之中。第一部分唐旭东教授论治IBS-D经验挖掘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方法全面分析和归纳唐旭东教授治疗IBS-D的临证经验,挖掘唐旭东教授治疗IBS-D的用药规律和辨证特点,以开拓临床治疗IBS-D的思路。方法:收集唐旭东教授于2018年9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IBS-D患者,经筛选后共纳入115名患者并将病例信息规范化录入古今医案云病历分析平台,使用该平台进行频数统计、关联分析、聚类分析、复杂网络分析,分析唐旭东教授治疗IBS-D的辨证特点及用药规律。结果:本次研究共纳入患者115例,诊次189次,结果显示:发病年龄集中于30-59岁,多见于男性,症状以大便溏薄、腹痛、肠鸣辘辘、腹胀、腹部冷最为常见,舌象中舌质以淡红舌、暗红舌、胖大舌为主,舌苔以薄白苔、薄苔、薄腻苔为多,脉象以细滑脉、细弦脉、沉细脉为主。本研究纳入的患者除均符合IBS-D的诊断外,还伴有慢性胃炎、胃食管反流等疾病。中医疾病诊断以泄泻、腹痛为主,证型则以肝郁脾虚证、脾虚湿困证、肝胃不和证和寒热错杂证最为多见。临床常使用性温平,味辛甘苦,归脾、肺、胃、肾、肝经之药,用药频数前十位者依次为:炙甘草、砂仁、生黄芪、炒白术、茯苓、干姜、白芍、柴胡、黄芩、姜炭,常用对药为白芍-炙甘草、炒白术-生黄芪、白芍-炒白术、柴胡-白芍、黄芩-干姜,核心处方为柴胡、白芍、生黄芪、炒白术、茯苓、砂仁、陈皮、黄芩、干姜、姜炭、防风、炙甘草。结论:从分析结果来看,IBS-D发病以肝郁脾虚为关键,湿邪为其主要病理因素,久病延及肾,唐师认为治疗以健脾贯穿疾病始终,并根据病程不同采取疏肝行气、温补肾阳等方法,用药宜攻补兼施、寒温并用,重视心理疏导、文体活动的调护宣教。第二部分痛泻要方对IBS-D肝郁脾虚证患者SCFAs的影响目的:基于IBS-D的关键病机及数据挖掘结果,观察痛泻要方治疗前后IBS-D肝郁脾虚证患者粪便SCFAs的含量变化,探讨该方对IBS-D肝郁脾虚证患者粪便SCFAs的影响。方法:本次研究收集于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脾胃病科门诊就诊的IBS-D肝郁脾虚证患者20例,予痛泻要方颗粒剂进行治疗,疗程为4周,分别收集患者治疗前后的粪便,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检测入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粪便SCFAs含量,运用spss2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探讨痛泻要方对IBS-D肝郁脾虚证患者粪便SCFAs的影响。结果:经痛泻要方干预后,与治疗前相比较,IBS-D肝郁脾虚证患者的粪便SCFAs中总SCFAs、乙酸、丙酸及丁酸含量有上升趋势,异戊酸、异己酸、异丁酸、戊酸、己酸较治疗前无明显改变,以上比较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目前研究对于SCFAs与IBS-D的关系尚无定论,本研究以小样本量进行探索性研究,初步发现痛泻要方可能具有调节IBS-D肝郁脾虚证患者粪便SCFAs的作用,但日后需扩大样本量以便更加全面地阐述痛泻要方对IBS-D肝郁脾虚证患者粪便SCFAs的影响并进行更为深入的机制研究。

孙滢滢[2](2021)在《参术益肠丸治疗肝郁脾虚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观察参术益肠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有效性,并且观察中医辩证用药治疗肝郁脾虚型肠易激综合征是否优于西药组,客观评价参术益肠丸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脾虚证型患者的临床疗效,为治疗肝郁脾虚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提供新思路及新方法。方法:本研究中62例肝郁脾虚型的腹泻的肠易激综合征患者。采用随机数表的方法分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1例。对照组采用匹维溴铵+双歧杆菌治疗,治疗组采药参术益肠丸治疗。两组在病程、年龄和性别方面均无显着差异。其中脱落2例,现有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治疗组:参术益肠丸10丸/次(一次10丸,一日2次);对照组(西药联合用药组):匹维溴铵+双歧杆菌。两组疗程均为4周。记录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总积分及治疗总有效率,焦虑测评量表(SAS)及抑郁自评量表(SDS)前后积分,单项症状治疗前后总积分的数据。对上述各项量表进行统计学分析后,评估此方的临床疗效。记录治疗前后心电图(12导联)、血尿便三大常规、肝肾功能等指标及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了解此方治疗的安全性。综合评价基于参术益肠丸的疗效及安全性。数据处理应用SPSS 24.0。结果:符合诊断、纳入、排出标准的受试者共有62例肝郁脾虚型IBS-D患者,在治疗及随访过程中有2例患者不服从医嘱停药而脱落。1)治疗前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无显着差异性(P>0.05)。2)中医治疗总有效率比较两组治疗4个疗程后,治疗组总有效率86.67%,对照组总有效率80.00%,两组比较(P<0.05),表明两组在治疗总效率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但治疗组痊愈和显效人数明显多于对照组。3)中医症候总积分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积分无显着差异(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中医症候总积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治疗肝郁脾虚型IBS-D疗效确切(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治疗肝郁脾虚型IBS-D有一定的疗效(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中医症候总积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表明参术益肠丸疗效优于匹维溴铵片+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4)单项积分比较两组治疗后腹痛、腹泻均较前有所好转,总体改善情况为治疗组>对照组,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5)SAS、SDS量表两组治疗后评分值较治疗前均有下降(P<0.01),且服用参术益肠丸组下降更明显(P<0.01)。治疗组对腹泻型肠易激患者有一定的改善焦虑、抑郁的作用。6)不良反应本次研究中,未报告有不良反应,治疗前后血、尿、粪常规及肝肾功能均未见异常,心电图检查均大致正常。结论:本研究基于疏肝健脾,涩肠止泻法,采用参术益肠丸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匹维溴铵片+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参术益肠丸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腹泻及腹痛情况;且能够改善一定程度的焦虑抑郁症状,亦说明中医辩证用药治疗肝郁脾虚型IBS-D疗效优于西药的联合用药,且较为安全、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李旻倩[3](2021)在《疏肝和中汤治疗肝郁脾虚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疗效、HAMA及HAMD17积分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从“和”法,风药的妙用,五行圆运动,六经藏象论几个方面探究疏肝和中汤的中医选方思路,并结合现代药理学探究其用药思维。同时观察疏肝和中汤治疗肝郁脾虚型IBS-D的疗效和治疗前后焦虑、抑郁情绪的变化,从而为临床运用提供依据。方法:1.搜集从2020年3月到2020年12月,于附属南京中医院门诊就诊且均符合中西医诊断标准的患者60例。2.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口服疏肝和中汤治疗,每日一剂,每次200ml(1袋),早晚饭前温服。对照组口服枯草杆菌二联活菌肠溶胶囊,每次500mg,每天二次。3.比较治疗前后总体疗效、总积分,单项症状积分,HAMA积分、HAMD17积分及复发率来评估疗效。结果:1.治疗组有效28例,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有效22例,总有效率为73.33%,经连续校正卡方检验,P>0.05,无统计学意义。2.两组治疗前后总积分组内比较P均<0.01,有显着统计学意义;治疗后组间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3.两组治疗前后单项症状积分组内比较,P均<0.01,有显着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后单项症状积分组间比较,在腹痛、腹胀、大便性状、胸闷喜叹息方面,P均<0.01,有显着统计学意义;在急躁易怒方面,P<0.05有统计学意义;在大便频次、食欲食量、疲倦乏力方面,P均>0.05,无统计学意义。4.两组治疗前后HAMA积分、HAMD17积分组内比较,P均<0.01,有显着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后HAMA积分、HAMD17积分组间比较,P<0.01,有显着统计学意义。5.两组复发率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尚不能证明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但有一定的优于对照组的趋势,需进一步扩大样本量。2.两组都对总体症状有明显的缓解,但治疗组对总体症状的缓解优于对照组。3.两组治疗前后单项症状不论是主要症状还是次要症状均得到较大缓解,治疗组对腹痛、腹胀、大便性状、胸闷喜叹息症状的改善显着优于对照组,对急躁易怒症状的缓解优于对照组。4.两组对焦虑、抑郁均有一定的缓解作用,但治疗组对焦虑、抑郁的缓解显着优于对照组。5.治疗组的复发率比对照组低。

赵琪[4](2020)在《火龙灸联合久泻方治疗脾肾阳虚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应用火龙灸联合久泻方治疗脾肾阳虚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旨在通过临床对照研究,评估火龙灸联合久泻方治疗脾肾阳虚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并探讨其对炎性因子的调节作用。方法:纳入2018年1月至2019年11月于潍坊市中医院脾胃病科门诊及住院治疗的符合入选标准的80例脾肾阳虚IBS-D患者,采用随机分组方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匹维溴铵片口服治疗;治疗组予以火龙灸联合久泻方治疗。两组进行连续2周的治疗。观察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肠易激综合征症状严重程度量表积分,并对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炎性因子血清IL-6、IL-8进行检测。应用SPSS20.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中医证候积分: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中医证候总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1),且治疗后治疗组中医证候总积分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在腹泻、腹胀、畏寒肢冷、腰膝酸软、倦怠乏力、不思饮食症状的改善上均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对照组对畏寒肢冷、腰膝酸软、不思饮食症状改善不明显(P>0.05);在腹痛症状的改善上,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相当(P>0.05)。(2)肠易激综合征症状严重程度量表积分: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IBS-SSS量表积分均低于治疗前(P<0.01),治疗组治疗后的IBS-SSS量表积分显着低于对照组(P<0.01)。(3)血清炎性因子: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后血清IL-6、IL-8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P<0.01),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1)。(4)临床疗效:基于中医证候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87.50%,对照组总有效率65.00%,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基于IBS-SSS量表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90.00%,对照组总有效率72.50%,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5)安全性: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1)火龙灸联合久泻方治疗脾肾阳虚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较匹维溴铵疗效更显着,能有效改善临床症状,减轻炎症反应。(2)火龙灸联合久泻方在治疗过程中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该方法安全可行,在临床治疗中可进一步应用、推广。

王淞[5](2020)在《国医大师张志远内科临证经验及学术思想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搜集、整理国医大师张志远先生的相关资料,追溯其学术思想形成的渊源,总结提炼其治疗内科系统疾病的临床经验和学术思想,使国医大师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扬。方法本文采用传统的文献学研究方法,以先生的手稿札记、学术着作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等资料为对象,追溯先生学术思想形成的源流,整理、分析并总结其临证经验,提炼学术思想,撰写研究论文。结果本文通过分析国医大师张志远先生的生平、治学、临证等方面内容,概括其治学特色,总结了先生对感冒、咳嗽、胸痹、狂证、痴呆、恐惧、泄泻、头痛、胆痹、臌胀、内伤发热、腰痛、痿证等内科疾病的病机治法认识、遣方用药的经验、规律和特色,并提炼升华出先生“三论、两观、两发明”的内科学术思想体系:“三论”,即大气一元论、玄府细络系统论、医易相通论;“两观”,即天人相应的时间医学观、胃气为本的治病观;“两发明”,即风药理论的发明、“人-症-方-药”量效理论的发明。结论通过研究得出,张志远先生治学严谨,具有独特的治学门径,德艺双馨,内科临证经验丰富,学术思想体系庞大,内容丰富,可以概括为以“易”指导、以“气”主宰的“三论、两观、两发明”辨治体系,颇具特色。其治学方法颇具借鉴性;其临证经验和学术思想具有很好的启发性、实用性和重要的临床价值。先生的临证经验和学术思想对中医学的继承和发扬作出了重要贡献,对中医学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惠华英[6](2020)在《葛根芩连汤对肠道湿热证泄泻小鼠疗效的微生态学机理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建立肠道湿热证泄泻小鼠模型并运用葛根芩连汤进行治疗,研究肠道湿热证泄泻造模及葛根芩连汤干预对模型小鼠肠道微生态的影响,以期从微生态角度揭示肠道湿热证泄泻的发生机理,探明葛根芩连汤疗效与肠道微生态的相关性,为中医泄泻证型的诊治研究及方剂疗效机理的探析提供参考。方法:采用“高糖高脂+高温高湿+白酒+冰水”法模拟肠道湿热证泄泻病因,建立肠道湿热证泄泻小鼠模型,并运用葛根芩连汤治疗。分别在造模及治疗成功后,采集眼球血进行血常规、血生化及P物质含量测定,摘取动物内脏称重;采用平板计数法测定小鼠肠道内容物中细菌、大肠杆菌、乳酸菌和双歧杆菌数;采集小鼠小肠内容物和黏膜,运用荧光素二乙酸法测定肠道内容物和黏膜中微生物活度,运用酶活分析技术测定肠道中所含乳糖酶、蔗糖酶、淀粉酶和蛋白酶活性;无菌提取实验动物肠道内容物中细菌总DNA,进行16S r RNA基因序列扩增,基于Pac Bio平台进行高通量测序,分析小鼠肠道细菌特征。结果:(Ⅰ)模型小鼠表现为懒动、体重增长缓慢、黄褐色稀便、肛门污秽、肛温升高等,血清中所含P物质浓度显着高于正常组(P=0.001);血生化检测结果显示,模型组血清中甘油三脂(TG)含量显着降低(P=0.038),总胆固醇含量(TC)和血糖水平(GLU)增加,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含量下降,但与正常组相比无显着性差异;采用葛根芩连汤治疗后,模型小鼠一般状态恢复,血清P物质浓度回归接近于正常组,TG和GLU含量明显回归。(Ⅱ)血常规测定结果显示,肠道湿热证泄泻小鼠血中所含白细胞数(WBC)、中性粒细胞数(GRA)和嗜酸细胞数(EOS)增加,平均红细胞体积(MCV)降低。使用葛根芩连汤治疗后的小鼠血中WBC、EOS与自愈组相比降低,而GRA和MCV恢复至正常组水平(P>0.05),且治疗组胸腺指数增加。(Ⅲ)肠道湿热证泄泻造模引起小鼠肠道细菌和双歧杆菌数显着减少(P=0.000或P=0.049),微生物活度显着升高(P=0.000)。模型小鼠肠道内容物中乳糖酶、蔗糖酶和淀粉酶活性升高而蛋白酶活性降低,肠黏膜中乳糖酶、蔗糖酶和淀粉酶活性显着降低(P<0.01或P<0.05)而蛋白酶活性升高。葛根芩连汤治疗后的小鼠肠道乳酸菌数持续升高(P<0.01),微生物活度与自愈组相比显着降低(P=0.000)。治疗组肠道内容物中所含乳糖酶、蔗糖酶、淀粉酶和蛋白酶活性高于正常组而低于自愈组,肠黏膜中所含乳糖酶、蔗糖酶和淀粉酶活性高于正常组和自愈组。(Ⅳ)对细菌16S r RNA测序分析结果表明,造模引起小鼠肠道细菌Alpha多样性升高,但与正常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样本层次聚类树和主坐标分析(PCo A)显示,模型组和正常组样本间有一定的距离,组间基本可以分开,说明组间存在微生物菌群结构上的差异性。在门水平上,模型组肠道拟杆菌门、变形菌门和放线菌门的相对丰度增加,而蓝藻菌门和厚壁菌门相对丰度减少,且放线菌门含量与正常组相比差异显着(P=0.0325)。在属水平上,模型组肠道所含梭菌属和乳杆菌属丰度降低,Muribaculum、链球菌属、Parasutterella、普雷沃氏菌属和Enterorhabdus含量明显升高。在种水平上,模型组格氏乳杆菌、肠乳杆菌、罗氏乳杆菌、阴道乳杆菌及Curvibacter lanceolatus丰度减少,而Muribaculum intestinale、卷曲乳杆菌、胃瘤乳杆菌、Staphylococcus epeidermidis、牙龈卟啉单胞菌、Parasutterella excrementihominis、Enterorhabdus muris、少酸链球菌和Enterorhabdus mucosicola的含量升高。Lefse分析结果表明,格氏乳杆菌是正常组与模型组间具有显着性差异的关键物种。(Ⅴ)采用葛根芩连汤干预后,治疗组Alpha多样性指数回归(P>0.05);PCo A显示正常组和治疗组样本间存在一定距离;在细菌门水平上,与正常组相比,治疗组小鼠肠道内容物所含拟杆菌门丰度升高,厚壁菌门丰度恢复,变形菌门和蓝藻菌门丰度下降;在属水平上,治疗组肠道乳杆菌属含量恢复至正常组水平而Muribaculum和梭菌属含量高于正常组,且链球菌属和奈瑟菌属含量接近自愈组水平;在细菌种水平上,治疗组肠道卷曲乳杆菌丰度恢复,罗氏杆菌丰度低于而Muribaculum intestinale高于正常组,但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1)采用“高糖高脂+高温高湿+白酒+冰水”法成功建立了肠道湿热证泄泻小鼠模型,葛根芩连汤对模型小鼠疗效显着。(2)肠道湿热证泄泻造模引起小鼠血常规指标异常,葛根芩连汤可调节模型小鼠血液中WBC、GRA、EOS和MCV等指标回归,提高胸腺指数,调节机体免疫力。(3)肠道湿热证泄泻造模引起小鼠肠道内容物中微生物种类和数目发生异常变化,微生物活度增加,肠道消化酶活性改变,葛根芩连汤通过调节肠道微生物种数、降低肠道微生物活度、调控肠道消化酶活性发挥疗效。(4)肠道湿热证泄泻小鼠肠道内容物菌群结构发生变化,造成菌群失调,格氏乳杆菌是模型组与正常组间存在显着差异的物种,其含量的改变可能与泄泻相关。(5)葛根芩连汤对肠道湿热证泄泻小鼠肠道细菌物种多样性具有恢复作用,调节了细菌物种相对含量,其疗效的发挥可能与该方调控肠道微生态平衡相关。

岳珍珍[7](2019)在《葛根芩连汤合四逆散治疗湿热型IBS-D患者的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葛根芩连汤合四逆散治疗湿热型IBS-D的临床疗效,为临床中医药防治湿热型IBS-D提供新思路及方法。方法:确诊为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5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治疗组27例,对照组23例,治疗组给予葛根芩连汤合四逆散口服,对照组给予马来酸曲美布汀胶囊,疗程均为8周;通过患者临床症状评分(IBS-SSS量表)、生存质量量表(IBS-QOL)、疗效指数、中医症状积分、血浆IL-6因子治疗前后的变化、结肠黏膜治疗前后IL-6的表达、复发率及安全性指标等数据来评估葛根芩连汤合四逆散治疗湿热型IBS-D的临床疗效。结果:(1)治疗组治疗后各中医症状积分较前减少(P<0.05),治疗组治疗后腹痛、腹泻、肛门坠胀症状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肠鸣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2)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IBS-SSS量表积分较治疗前有明显减少(P<0.01),治疗组治疗后较对照组治疗后积分下降明显(P<0.05)。(3)IBS-QOL量表各维度治疗后积分与治疗前积分对比显着上升(P<0.01),其中在焦虑不安、行为障碍、躯体意念、健康忧虑、人际关系维度中,治疗组治疗后积分较对照组积分升高明显(P<0.05),在挑食、性行为、社会功能维度中,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积分无明显差异(P>0.05)。(4)两组治疗前血浆IL-6含量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血浆IL-6含量均显着下降(P<0.01),其中治疗组血浆IL-6含量下降水平显着优于对照组(P<0.01)。(5)治疗组治疗前患者结肠粘膜均检测到IL-6基因的表达,经过8周治疗后,患者结肠粘膜大部分未检测出IL-6基因的表达,部分有IL-6炎症因子的表达,但因其熔解曲线杂乱,故数据参考意义不大。(6)两组治疗结束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3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9.60%;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7)治疗结束后8周进行随访,治疗组复发率为7.6%;对照组复发率为13.3%,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葛根芩连汤合四逆散可降低湿热型IBS-D患者的血浆IL-6的表达,这可能是葛根芩连汤合四逆散治疗湿热型IBS-D患者的作用靶点之一。(2)葛根芩连汤合四逆散对湿热型IBS-D患者在临床疗效、改善中医症状等方面优于马来酸曲美布汀,而且在降低IBS-SSS、IBS-QOL量表积分也优于马来酸曲美布汀,并且安全性高、远期疗效较好,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与应用。

卿龙丽[8](2019)在《泄泻的证素分布规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对泄泻现代文献的回顾性研究,探讨泄泻病的中医证型、证素分布与组合规律,以及泄泻病的中医证治规律,以期揭示泄泻病的中医证治体系与中医学治疗泄泻病的优势和特点,完善泄泻临床证型,为现代中医临床辨证治疗提供指导。方法:本研究首先以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数据库1998-2018年收录有关中医或中西结合治疗泄泻的现代研究文献为研究对象,提取泄泻患者的中医相关的证候、证型、辨证要素等信息,建立数据库,利用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并结合中医理论知识进行概括、分析。结果:1.本课题共纳入文献274篇,小儿泄泻64篇与成人泄泻210篇。成人泄泻文献使用辨证标准有44种,小儿泄泻文献共使用诊断辨证标准18种。标准种类多,应用不统一。对本次纳入的成人与小儿泄泻文献的地区分别是中国31个省级行政区域和中国23个省级行政区域。高等医学院校是研究泄泻病的主力军,其次是高等医学院校的附属医院。2.本次纳入成人泄泻文献中共有124个证名,经规范后为13个证名,最常见的5个证型是肝气乘脾证、脾肾阳虚证、脾胃虚弱证、脾虚证与湿热蕴脾证。小儿泄泻文献中共出现47个证名,规范后证名归纳为10个证名,湿热蕴脾证、食滞胃肠证、脾虚证、寒湿困脾证、脾胃虚弱证是小儿泄泻最常见的5个证型。3.成人泄泻证素的分布规律,主要病位证素是脾肝肾三脏,其次胃、小肠/大肠、心和肺;最主要病性证素为气滞、气虚、阳虚、湿与热,涉及食积,血瘀、阴虚和血虚。小儿泄泻证素的分布规律,主要的病位证素为脾、胃、肠,其次肾和肝;湿、热、气虚、寒和食积为常见病性证素,同时涉及外风、阳虚、暑、气滞。小儿泄泻病以脾为主要病位,湿为主要病性证素,小儿的基本病机是脾虚湿盛。泄泻证素共2种组合形式,三证素组合形式是泄泻最常见的组合。结论:成人泄泻主要病位证素是脾肝肾三脏,主要病性证素为气滞、气虚、阳虚、湿与热。小儿泄泻主要的病位证素为脾、胃、肠,湿、热、气虚、寒和食积为常见病性证素。由于成人与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不同,所以在病位与病性证素亦存在差别。通过对泄泻证素分布特征的研究,发现泄泻是多个病因共同作用导致,致病机制较为复杂。泄泻的中医辨证方法较为繁多,涉及的证候类型名称不统一、不规范,证候分布离散性大。以证素为核心的辨证方法提取的证候要素涵盖了辨证所需的病变部位、病性性质的大部分信息,而且直观、简便,利于规范化研究。因此,从证素入手,对泄泻的规范化研究有积极地作用。

黄熙杰[9](2017)在《基于数据挖掘的《伤寒论》二便异常及其关系研究》文中指出二便异常的表现包含大便异常和小便异常,在《伤寒论》中有关二便异常的条文达200余条,占全书条文的二分之一,表明二便异常是临床之常见症状,常被作为诊察疾病性质和判断病情发展的眼目,故《素问·五脏别论》云:"凡治病必察其下",本文将应用数据挖掘的方法对《伤寒论》之二便异常进行理论探讨和临床应用文献统计分析,以期对中医临床"二便异常"疾病的诊治有所裨益。第一部分,就二便异常之文献报道及《伤寒论》治疗二便异常代表方剂之临床运用状况进行综述。试阐述《伤寒论》有关"二便异常"论述之观点以及现代中医临床运用五苓散、真武汤、猪苓汤、麻子仁丸、葛根芩连汤、黄芩汤之规律。此外,方剂的研究除了针对六个方剂在临床的应用外,也进行了方剂药理方面的研究探讨。第二部分,结合《伤寒论》相关条文对"二便异常"病证进行理论探讨。大便异常分别从下利、大便难、大便硬和初硬后溏四个方面进行,小便异常则从小便不利、小便难和小便数这三个方面进行,并针对其异常所提示的诊断及治疗意义进行总结和归纳。其后围绕大便异常和小便异常的出现及其辨证之间的关系进行理论研究,并尝试在大便和小便出现异常的过程中是否有相对应的联系。最终研究发现,二者发生异常最根本的原因是与体内水液代谢有关,体内水液代谢异常,会依据其发生病变的具体脏腑不同,而出现大便异常或小便异常,且大便的异常和小便的异常之间密切相关。除此以外,针对"利小便而实大便"法的理论探讨,并依据二便分消水液的理论,进而提出"通大便而缩小便"的观点,其根据则在于小肠的分清泌浊功能,水谷运行至小肠后,在其泌别清浊的作用下,吸收水谷精微由脾运转全身,而糟粕下传大肠,无用水液则下输膀胱。因而二便的异常与小肠功能失调有密切关系。小肠吸收水液的多寡直接关系到大便的溏与结、小便的利与不利。若小肠吸收水液不及导致大量水液随糟粕传至大肠,则可出现大便溏泻,此时可通过通利小便之法分消多余的水液;反之,若小肠泌别失常,水液偏渗膀胱,则会导致大便硬、小便数之象。第三部分,是运用《伤寒论》中治疗二便异常较经典的方剂进行循证医学分析。文献检索包括电子与手工检索;采用随机方案隐藏与Jadad质量记分法对纳入的RCT的方法学质量进行评价;两名作者按照事前所设计的资料提取表,对收集的资料进行独立提取,若是遇到不相同的部分,由第三者一起进行讨论并协商解决。采用的软件是由Cochrane协作网所提供的RevMan 5.3.5进行资料的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的是危险比率,连续变量使用均数差表示治疗效应,这两样数据都以效应值及其95%的可信区间来表示。如果meta分析的结果存在异质性,则使用随机效应模型来表达,反之,则用固定效应模型表达,当汇总效应出现不相同时,则提供两种模型的分析结果。发表偏倚使用倒漏斗图进行分析以及判断。选定的方剂为五苓散、真武汤、猪苓汤、麻子仁丸、葛根芩连汤、黄芩汤等六首,并对这几首方剂分别治疗肝硬化腹水、小儿秋泻、便秘以及溃疡性结肠炎等疾病进行统计分析,并提出建议的最佳治疗方案。研究结果表明,五苓散、真武汤以及猪苓汤在治疗肝硬化腹水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五苓散治疗小儿秋泻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麻子仁丸治疗便秘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葛根芩连汤和黄芩汤治疗溃疡性结肠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但这些系统评价大多由于临床实验研究的质量偏低,证据可靠性不足,所以没有办法真正体现出中药治疗这些疾病的优势。

陈建新[10](2016)在《久泻宁治疗脾虚湿盛证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检索、筛选并针对性分析数据库检索相关中文文献,对近15年来中医药用于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治疗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总结归纳该病的中医病因病机、证治规律及用药特色,同时设计随机对照试验,采用相关生活质量评分量表,评价久泻宁颗粒对脾虚湿盛证腹泻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中医药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方案进一步优化提供参考,也为久泻宁颗粒的临床推广应用奠定基础。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2000-2014年15年间万方、维普及清华同方知网数据库中发表的中医药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相关文献。按照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并进行分类整理,分为篇名、中药名称、辨证分型、治疗方法录入Microsoft Excel Excel 2010表格中,建立总数据库,然后根据研究目的建立四个子数据库,再采用频数统计、关联分析方法对中医药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临床症状表现、辨证分型、证素特点、常用中药使用频次、常用方剂及药物与证型之间关系情况等进行统计分析。将符合纳入标准的128例病例。治疗组给予久泻宁颗粒治疗,对照组给予肚痛散,持续治疗并观察3周,并随访三个月,对两组药物的临床疗效、中医证候情况、症状改善情况以及安全性指标进行对比。结果1.共检索得到相关文献1319篇,按照纳入标准、排除标准限定,得到614篇文献,涉及药物186种,用药总频率为6193次;其中包含中医处方560张,其中有组方名、可查询到出处方剂103个,该类方剂使用总频数为1576次;其中包含症状名97个,症状出现总频数为3815次;包含证候名46个,证候名出现总频数为438次。对证候名分解后进行频数分析,出现证候要素组合频数734次,其中单证素15种,两证候要素组合12种,三证素组合5种。2.频数分析结果表明,临床常用频数高于80次的药物共计29种,这些药物分别是党参(254频次)、白术(176频次)、柴胡(172频次)、桔梗(159频次)、大黄(139频次)、陈皮(135频次);常用药物种类是补虚药(1257频次)、理气药(1106频次)、利水渗湿药(942频次)、活血化瘀药(882频次)、温里药(632频次)、化痰止咳平喘药(547频次),其中补虚类药物常用药物为党参、白术、白芍、甘草、黄芪,理气类常用药物为陈皮、木香、香附、枳壳、乌药,利水渗湿药常用药物为茯苓、车前子、泽泻、薏苡仁、金钱草。常用药物四气以温性(164频次)、微温(154频次)、平性(145频次)为主,凉性和热性药较少;常用药物五味以甘(208频次)、苦(188频次)、辛(172频次)为主,其次为涩(48频次)、咸(25频次)、酸(18频次)、淡(9频次)为辅。3.常选择的方剂是:参苓白术散(214频次)、痛泻药方(193频次)、乌梅丸(173频次)、四神丸(164频次)、葛根芩连汤(143频次)、理中丸(139频次)。4.出现频数较高的症状分别为腹痛(286频次)、纳呆(265频次)、腹泻(244频次)、腹胀(232频次)、肠鸣(224频次)、便秘(204频次);出现频数大于10次的中医证型诺共8个,分别为脾胃气虚证(73频次)、脾肾阳虚证(63频次)、肝郁脾虚证(5频次)、肝郁气滞证(25频次)、脾胃虚寒证(12频次)、寒热错杂证(12频次)、大肠津亏证(12频次)、脾胃阴虚证(1 1频次)。5.证素分析中,频数大于20次的单证素10个,依次为气虚(220频次)、气郁(190频次)、内湿(163频次)、阳虚(76频次)、内热(37频次)、津亏(37频次)、血虚(37频次)、血瘀(34频次)、阴虚(28频次)、气滞(25频次),累计频率为90.8%。频次大于10次的两证素组合分别为气虚气郁(73频次)、气虚内湿(56频次)、内湿内热(43频次)、阳虚内寒(32频次)、内寒内热(27频次)、气郁气滞(10频次);三证素同时出现的频率较低,为气虚气郁血瘀证(16频次)、气郁气虚内湿证(13频次)、内热阴虚津亏证(6频次)、气虚阳虚内湿证(6频次)、阳虚内寒内湿证(3频次)。6.关联分析表明,临床治疗中使用较多的药对是党参与甘草(26.9%)、柴胡与白芍(25.6%)、白术与党参(205.4%)、陈皮与茯苓(24.8%)、防风与白芍(23.8%)。7.与脾胃气虚证关联药物组合中,支持度大于10%的药物组合主要有白术与党参(17.0%)、党参与柴胡(15.1%)、莲子与山药(14.4%)、党参与麦芽(13.0%)、茯苓与甘草(13.0%);与脾肾阳虚证相关联药物组合中,支持度大于10%的药物组合主要有白术与肉豆蔻(18.3%)、补骨脂与肉豆蔻(16.4%)、党参与五味子(15.7%)、白术与吴茱萸(14.3%)、附子与白术(14.3%)。8.与治疗前相比,治疗组与对照组各自在改善总体疗效Ridit分析、中医证候疗效Ridit分析、症状体征积分、生活质量积分、主要症状积分等方面,存在差异,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9.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在总体疗效Ridit分析、中医证候疗效Ridit分析、症状体征积分、生活质量积分等方面的,存在差异,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大便性状、腹胀腹痛、四肢困倦、肠鸣、神疲乏力等症状方面的改善,治疗组与对照组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在食欲不振、少气懒言等症状改善方面,治疗组与对照组无显着性差异(P>0.05)。10.治疗结束后三个月随访,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在总体疗效Ridit分析、症状体征、生活质量积分方面存在差异,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1.治疗组与对照组对血、尿、粪常规及肝肾功能等方面均未发现明显异常改变。结论1.中医治疗肠易激综合征临床常用党参、白术、柴胡等药物;常用的药对是党参与甘草、柴胡与白芍、白术与党参:常用药物种类是补虚药、理气药、利水渗湿药;常用药物四气以温性、微温、平性为主;常用药物五味以甘、苦、辛为主;最常用的方剂是参苓白术散、痛泻药方、乌梅丸、四神丸、葛根芩连汤、理中丸。2.中医治疗肠易激综合征,最常见症状表现是腹痛、纳呆、腹泻、肠鸣、便秘;最常见证型为脾胃气虚证、脾肾阳虚证、肝郁脾虚证、肝郁气滞证、脾胃虚寒证、寒热错杂证,病位涉及肝、脾、肾、肠、胃等多个脏腑;拆分证候,证素分解后发现,单证素主要为气虚、气郁、内湿、阳虚、内热,两证素组合主要为气虚气郁、气虚内湿、内湿内热、阳虚内寒、内寒内热,三证素同时出现的频率较低,主要为气虚气郁血瘀证、气郁气虚内湿证、内热阴虚津亏证、气虚阳虚内湿证、阳虚内寒内湿证,这反映了肠易激综合征常见证型病机特点,以及临床辨证以气虚、气郁证为多见。3.中医治疗肠易激综合征证治规律中,与脾胃气虚证相关联的药物组合,主要有白术与党参、党参与柴胡、莲子与山药、党参与麦芽、茯苓与甘草等药物配伍结构;与脾肾阳虚证相关联的药物组合主要有白术与肉豆蔻、补骨脂与肉豆蔻、党参与五味子、白术与吴茱萸、附子与白术药物配伍结构。研究结果提示,中医治疗肠易激综合征,遵循“药-证”规律。4.研究结果提示,中医治疗肠易激综合征,处方选药切中该病的中医病机,符合“病机-处方-用药”的中医证治规律。中医治疗肠易激综合征,多从“虚、郁、寒、湿”立论,从“脾、肾、肝”等脏腑入手,遵循“补虚、疏肝、温阳、散寒”等治法。5.久泻宁颗粒是治疗脾虚湿盛证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有效方剂。该方能明显改善患者临床表现体征及中医证候情况,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尤其是在大便性状、腹胀腹痛、四肢困倦、肠鸣、神疲乏力等临床症状方面的改善,优于肚痛散组,疗效确切。久泻宁颗粒在3周临床使用观察期内,未发现毒副作用及其他不良反应报告。

二、葛根芩连汤合痛泻要方加减治疗五更泻80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葛根芩连汤合痛泻要方加减治疗五更泻80例(论文提纲范文)

(1)唐旭东教授论治IBS-D经验挖掘及痛泻要方对IBS-D肝郁脾虚证患者SCFAs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综述一: 短链脂肪酸与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关系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中医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认识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部分 唐旭东教授论治IBS-D经验挖掘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
        2.1 数据来源
        2.2 诊断标准
        2.3 纳入与排除标准
    3. 研究方法
        3.1 使用软件
        3.2 数据采集及录入
        3.3 信息处理
        3.4 质量控制
        3.5 数据分析方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基本信息统计
        4.2 症状统计
        4.3 舌象
        4.4 脉象统计
        4.5 四诊综合
        4.6 疾病诊断统计
        4.7 用药统计
    5. 讨论
        5.1 病因病机
        5.2 治法用药
        5.3 总结
第二部分 痛泻要方对IBS-D肝郁脾虚证患者短链脂肪酸的影响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材料
        2.1 标本来源
    3. 研究方法
        3.1 主要试剂及设备
        3.2 实验方法
        3.3 数据分析
        3.4 统计方法
    4. 实验结果
        4.1 标准品及样品TIC图
        4.2 标准曲线
        4.3 短链脂肪酸含量比较
    5. 讨论
        5.1 SCFAs与IBS-D
        5.2 痛泻要方对IBS-D患者SCFAs的影响
        5.3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个人简历

(2)参术益肠丸治疗肝郁脾虚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现代西医对肠易激综合征的认识
    2 中医对肠易激综合征的认识
    3 中医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论治
    4 现代中医对肠易激综合征的论治经验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及诊断标准
    2 研究方法
    3 疗效观察指标
    4 疗效判定标准
    5 不良反应
    6 统计学处理
    7 研究结果
    8 讨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中药内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表
个人简介
致谢

(3)疏肝和中汤治疗肝郁脾虚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疗效、HAMA及HAMD17积分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理论研究
    1. 西医对肠易激综合征的认识
        1.1 流行病学特征
        1.2 发病机制
        1.3 西医治疗
    2. 中医对肠易激综合征的认识
        2.1 中医病名
        2.2 中医病因
        2.3 中医病机
        2.4 古代医家理法方药
        2.5 现代中医治疗
    3. 中西医对IBS-D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治疗
    4. 疏肝和中汤的立论依据
        4.1 方药来源
        4.2 方药理论探究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病例纳入筛选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治疗方法
    3. 观察指标
        3.1 一般情况
        3.2 疗效指标
        3.3 疗效评价标准
        3.4 复发率
    4. 统计学方法
    5. 研究结果
        5.1 基线资料比较
        5.2 治疗结果
        5.3 复发率评估
讨论与结论
    1. 疏肝和中汤治疗IBS-D的疗效
        1.1 总体研究结果
        1.2 具体结果分析
    2. HAMA积分、HAMD_(17)积分对IBS的意义及具体分析
    3. 中医药方剂对IBS-D患者情志影响的认识与诊治特色
        3.1 风药对IBS-D患者情志的影响
        3.2 五行圆运动对IBS-D患者情志的影响
        3.3 肝脾心调和作用对IBS-D患者情志的影响
        3.4 中药影响脑肠轴进而影响IBS-D患者情志
    4. 结合现代药理学研究方义分析
        4.1 疏肝和中汤方义分析
        4.2 美常安药理学研究
    5. 不足和展望
        5.1 不足
        5.2 展望
    6.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4)火龙灸联合久泻方治疗脾肾阳虚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病例选择
    2 研究方法
        2.1 病例分组
        2.2 治疗方法
        2.3 疗程
    3 观察指标
        3.1 中医证候积分
        3.2 症状严重程度评分(IBS-SSS)
        3.3 炎性因子指标
        3.4 安全性指标
    4 疗效判定标准
        4.1 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
        4.2 IBS-SSS量表疗效判定标准
    5 不良反应
    6 统计学分析
第二部分 研究结果
    1 临床一般资料分析
        1.1 性别比较
        1.2 年龄比较
        1.3 病程分布比较
    2 治疗结果统计
        2.1 两组中医证候单项积分比较
        2.2 两组中医证候总积分比较
        2.3 两组IBS-SSS量表积分比较
        2.4 两组炎性因子(IL-6、IL-8)指标比较
        2.5 疗效比较
        2.6 两组治疗期间安全性观察
第三部分 讨论
    1 中医对IBS-D脾肾阳虚证型的认识
    2 久泻方的组方分析
        2.1 久泻方组成
        2.2 久泻方方解
        2.3 久泻方中单味药现代药理研究
    3 火龙灸的应用依据
    4 肠道炎症与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相关性
    5 研究结果与理论依据结合分析
    6 不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发表论文

(5)国医大师张志远内科临证经验及学术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生平着作
    1 生平概述
    2 着作介绍
第二部分 治学特色
    1 博览广读、取采众长的治学方法
    2 实事求是、躬行践履的治学理念
    3 锲而不舍、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4 内观自省、倾囊相授的大医胸怀
    5 修身齐德、淡泊名利的处世智慧
第三部分 内科临证经验
    1 肺系病证
        1.1 感冒
        1.1.1 风寒、风热之辨
        1.1.2 治疗法则
        1.1.3 分型证治
        1.1.4 经验用药
        1.1.5 注意事项
        1.1.6 小结
        1.2 咳嗽
        1.2.1 病因病机
        1.2.2 治疗法则
        1.2.3 分型证治
        1.2.4 特色用药
        1.2.5 小结
    2 心系病证
        2.1 胸痹
        2.1.1 病因病机
        2.1.2 治疗法则
        2.1.3 分型证治
        2.1.4 小结
        2.2 狂证
        2.2.1 病因病机
        2.2.2 治疗法则
        2.2.3 分型证治
        2.2.4 小结
        2.3 痴呆
        2.3.1 病因病机
        2.3.2 治疗法则
        2.3.3 分型证治
        2.3.4 小结
        2.4 恐惧
        2.4.1 病因病机
        2.4.2 治疗法则
        2.4.3 分型证治
        2.4.4 小结
    3 脾胃病证
        3.1 泄泻
        3.1.1 病因病机
        3.1.2 治疗法则
        3.1.3 分型证治
        3.1.4 临证要点
        3.1.5 小结
    4 肝胆病证
        4.1 臌胀
        4.1.1 病因病机
        4.1.2 治疗法则
        4.1.3 分型证治
        4.1.4 软化肝脾验方
        4.1.5 小结
        4.2 胆痹
        4.2.1 病因病机
        4.2.2 施治法则
        4.2.3 分型证治
        4.2.4 小结
        4.3 内伤头痛
        4.3.1 病因病机
        4.3.2 施治法则
        4.3.3 分型证治
        4.3.4 用药特色
        4.3.5 小结
    5 肾系疾病
        5.1 水肿
        5.1.1 病因病机
        5.1.2 治疗法则
        5.1.3 分型证治
        5.1.4 专药专方
        5.1.5 小结
    6 气血津液疾病
        6.1 内伤发热
        6.1.1 分辨外感内伤
        6.1.2 把握时间规律
        6.1.3 分型证治
        6.1.4 小结
    7 肢体经络病证
        7.1 腰痛
        7.1.1 病因病机
        7.1.2 治疗法则
        7.1.3 分型证治
        7.1.4 小结
        7.2 痿证
        7.2.1 病因病机
        7.2.2 治疗法则
        7.2.3 分型证治
        7.2.4 小结
第四部分 内科学术思想
    1 大气一元论
        1.1 大气一元论的理论渊源
        1.2 大气的形成及生理特点
        1.3 基于大气一元论的病机发挥
        1.4 调治人身大气为病之用药法则
        1.4.1 斡旋气机,调治气病
        1.4.2 治气当求脏腑之本
        1.4.3 祛除浊毒,以复气利
        1.5 基于大气一元论的治验举隅
        1.5.1 调胸中大气治胸痹
        1.5.2 调腑中大气治胃肠病
        1.5.3 调经络大气治肢肩背腰痹痛
        1.5.4 调补一身之气改善虚损
        1.5.5 调大气治精神行为病
    2 玄府细络系统论
        2.1 玄府细络系统概述
        2.2 玄府细络系统的微观实质
        2.3 玄府细络系统的生理特点与功能
        2.3.1 玄府细络分布广泛,结构微小
        2.3.2 玄府细络可宣通渗灌气血津液
        2.3.3 玄府细络可通达神机
        2.4 玄府细络系统病理与临床表现
        2.5 玄府细络系统病变的治疗和研究
    3 医易相通论
        3.1 医易相通理论探流
        3.2 易为指导,突出变字
        3.2.1 辨证恒动思维
        3.2.2 方剂灵活化裁
        3.2.3 剂型丰富发展
        3.3 两点论思维方法的实践
        3.3.1 判定病性,一分为二
        3.3.2 处方用药,阴阳兼顾
        3.3.3 亢害承制,确立治法
        3.3.4 病情顽固,杂合以治
    4 天人相应的时间医学观
        4.1 中医时间医学概述
        4.1.1 中医时间医学源流
        4.1.2 人体生理与四时、昼夜关系
        4.1.3 症候变化与四时、昼夜关系
        4.2 中医时间医学指导实践
        4.2.1 明辨病位
        4.2.2 治病于未发
        4.2.3 应时组方选药
        4.2.4 应时服药
        4.2.5 预测病势
    5 胃气为本的治病观
        5.1 “胃气为本观”概说
        5.2 重视胃气与胃津
        5.2.1 胃气是宗气之源
        5.2.2 胃气是生存之本
        5.2.3 胃气为脉之本
        5.2.4 胃津是津液之源
        5.2.5 胃气以通降为和
        5.3 重视胃与他脏联系
        5.4 治胃之法
        5.4.1 慢性胃病重滋养
        5.4.2 他脏之病从胃治
        5.4.3 阴虚津亏滋胃津
        5.4.4 处方用药护胃气
    6 风药理论的发明
        6.1 风药概说
        6.2 风药性能
        6.2.1 风药多味辛
        6.2.2 风药以泻为主
        6.2.3 风药性走
        6.3 风药作用及其配伍方法
        6.3.1 风药治风
        6.3.2 风药治血
        6.3.3 风药治湿
        6.3.4 风药助火
        6.3.5 风药升阳
        6.3.6 风药止痒
        6.3.7 风药通滞
        6.3.8 风药开玄
    7 “人-症-方-药”量效理论的发明
        7.1 “人-症-方-药”量效理论概说
        7.2 “人-症-方-药”量效理论的实践探索
        7.2.1 量从症变
        7.2.2 量从人变
        7.2.3 减量间服
        7.2.4 遵古不泥
        7.2.5 精准靶向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查新报告
论文着作

(6)葛根芩连汤对肠道湿热证泄泻小鼠疗效的微生态学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Abbreviations)
细菌名词英--中对照
前言
第一章 肠道湿热证泄泻小鼠模型的建立及葛根芩连汤疗效
    1.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结果与分析
        2.1 肠道湿热证泄泻模型的建立
        2.2 葛根芩连汤对肠道湿热证泄泻小鼠的疗效
    3.讨论
第二章 葛根芩连汤对肠道湿热证泄泻小鼠血常规和脏器指数的影响
    1.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结果
        2.1 肠道湿热证泄泻造模对小鼠血常规的影响
        2.2 肠道湿热证泄泻造模对小鼠脏器指数的影响
        2.3 葛根芩连汤治疗对肠道湿热证泄泻小鼠血常规的影响
        2.4 葛根芩连汤治疗对肠道湿热证泄泻模型小鼠脏器指数的影响
    3.讨论
第三章 葛根莲芩汤对肠道湿热证泄泻小鼠肠道可培养微生物、微生物活度和酶活性的影响
    1.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结果
        2.1 肠道湿热证泄泻造模对小鼠肠道可培养微生物的影响
        2.2 肠道湿热证泄泻造模对小鼠肠道微生物活度的影响
        2.3 肠道湿热证泄泻造模对小鼠肠道内容物酶活性的影响
        2.4 肠道湿热证泄泻造模对小鼠肠道黏膜酶活性的影响
        2.5 葛根芩连汤对肠道湿热证泄泻小鼠可培养微生物的影响
        2.6 葛根芩连汤对肠道湿热证泄泻小鼠肠道微生物活度的影响
        2.7 葛根芩连汤对肠道湿热证泄泻小鼠肠道内容物酶活性影响
        2.8 葛根芩连汤对肠道湿热证泄泻小鼠肠道黏膜酶活性的影响
    3.讨论
第四章 肠道湿热证泄泻小鼠肠道微生物特征
    1.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结果
        2.1 有效序列的分析评估
        2.2 肠道湿热证泄泻造模对小鼠肠道OTU 数目的影响
        2.3 肠道湿热证泄泻造模对小鼠肠道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2.4 肠道湿热证泄泻造模对模型小鼠肠道内容物细菌在门水平上的影响
        2.5 肠道湿热证泄泻造模对模型小鼠肠道内容物细菌在属水平上的影响
        2.6 肠道湿热证泄泻造模对模型小鼠肠道内容物细菌种水平上影响
        2.7 物种Lefse 差异分析
    3.讨论
第五章 葛根芩连汤对肠道湿热证泄泻小鼠肠道细菌特征的影响
    1.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3 统计学分析
    2.结果
        2.1 有效序列分析评估
        2.2 葛根芩连汤对肠道湿热证泄泻小鼠肠道 OTU 数目的影响
        2.3 葛根芩连汤对肠道湿热证泄泻小鼠肠道细菌多样性的影响
        2.4 葛根芩连汤对肠道湿热证泄泻小鼠肠道细菌门水平上的影响
        2.5 葛根芩连汤对肠道湿热证泄泻小鼠肠道细菌属水平上的影响
        2.6 葛根芩连汤对肠道湿热证泄泻小鼠肠道细菌种水平上的影响
        2.7 物种显着性差异分析-Lefse分析
    3.讨论
结论
论文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作者简介
综述 泄泻中医证型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7)葛根芩连汤合四逆散治疗湿热型IBS-D患者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研究对象
    1 病例来源
        1.1 两组患者性别构成对比
        1.2 两组患者年龄及病程对比
    2 诊断标准
        2.1 西医诊断标准
        2.2 中医诊断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2.5 病例的剔除、脱落、中止试验的标准
        2.5.1 剔除标准
        2.5.2 脱落标准
        2.5.3 中止标准
第二部分 研究方法
    1 随机分组
    2 治疗方法
    3 实验材料
        3.1 仪器设备
        3.2 试剂耗材
        3.3 引物信息
    4 观察指标
        4.1 人口学资料:年龄、性别、民族、职业等
        4.2 影响疗效因素:患病史、用药史、过敏史以及合并用药情况等
        4.3 一般体格检查:体温、心率、呼吸频率、血压、身高、体重
        4.4 诊断性检查
        4.5 安全性检查
        4.6 疗效评价指标
        4.6.1 疗效性观测
        4.6.2 积分的计算方法
        4.6.3 中医症候疗效评价
        4.6.4 血浆白细胞介素-6 水平测定
        4.6.5 结肠粘膜白细胞介素-6 水平测试
        4.7 不良事件观察
        4.7.1 不良事件的定义
        4.7.2 不良事件严重程度分级
    5 统计方法
    6 结果分析
        6.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积分比较
        6.1.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IBS-SSS量表积分比较
        6.1.2 两组治疗前后IBS-QOL量表积分比较
        6.2 两组治疗前后血浆IL-6 含量比较
        6.3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比较
        6.3.1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单项症状积分比较
        6.4 两组治疗后症状改善比较
        6.5 治疗组结肠粘膜qPCR检测结果
        6.6 安全性评定
        6.7 随访疗效
第三部分 讨论
    1 传统医学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认识
        1.1 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中医病名的认识
        1.2 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病因病机的认识
        1.2.1 感受外邪
        1.2.2 饮食所伤
        1.2.3 情志失调
        1.2.4 禀赋不足或体质虚弱
        1.3 传统医学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辨证及治疗
    2 现代医学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认识
        2.1 内脏高敏感
        2.2 肠道感染
        2.3 脑-肠轴异常
        2.4 肠道菌群失调
        2.5 精神心理因素
    3 现代医学药物治疗
        3.1 肠道动力感觉调节药
        3.2 钙离子调节剂
        3.3 止泻剂
        3.4 微生态制剂
        3.5 抗抑郁剂
    4 葛根芩连汤合四逆散治疗IBS-D的立意
        4.1 方解分析
        4.2 药物解析
    5 结果分析
结论
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8)泄泻的证素分布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中医学对泄泻的认识
        1.1 泄泻病因
        1.2 泄泻的病名的提出
        1.3 泄泻病机
        1.4 辨证分型
        1.5 泄泻治则
        1.6 辨证论治
        1.7 其他治疗方法
第二部分 泄泻现代文献研究
    1.本研究的目标
    2.本研究主要内容
        2.1 研究泄泻证候分布规律
        2.2 探讨泄泻证素分布与组合特点
        2.3 总结泄泻证治规律
    3.本研究采取的研究方法
        3.1 文献资料来源
        3.2 文献检索方法
        3.3 纳入标准
        3.4 排除标准
        3.5 研究方法
    4.本研究结果
        4.1 文献筛选结果
        4.2 成人泄泻篇
        4.3 小儿泄泻篇
第三部分 讨论
    1.本课题的基本信息
    2.证名规范与证型分布特点
    3.证素分布特点与分布规律
        3.1 成人篇
        3.2 小儿篇
第四部分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9)基于数据挖掘的《伤寒论》二便异常及其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综述
    综述一:《伤寒论》"二便异常"的文献研究
        1 《伤寒论》小便异常的表现
        1.1 小便不利
        1.2 小便不通(不尿)
        1.3 小便难
        1.4 小便少
        1.5 小便数
        2 《伤寒论》大便异常的表现
        2.1 泄泻
        2.2 便秘
        3 现代研究的大便和小便异常
        3.1 大便异常的研究
        3.2 小便异常的现代认识
        4 "二便异常"的相关性
        4.1 大便硬、小便利
        4.2 小便不利、大便反自利
        4.3 小便数、大便硬
        4.4 小便量多、大便硬
        5 利小便而实大便,通大便而缩小便
        5.1 利小便而实大便
        5.2 通大便而缩小便
    综述二:五苓散的现代研究
        1 五苓散方源
        2 五苓散药物组成分析
        3 五苓散现代临床研究
        4 五苓散现代药理研究
        4.1 双向调节尿液作用
        4.2 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4.3 抗变态反应作用
        4.4 抑制排斥反应作用
        4.5 保护肾脏作用
        4.6 治疗心衰
        4.7 抑制泌尿系结石生成作用
        4.8 止泻作用
    综述三:真武汤的现代研究
        1 真武汤方源
        2 真武汤药物组成分析
        3 真武汤现代临床研究
        3.1 心脏衰竭
        3.2 外感
        3.3 咳嗽
        3.4 喘证
        3.5 尿多
        3.6 遗尿
        3.7 水肿
        3.8 泄泻
        3.9 肝硬化腹水
        4 真武汤现代药理研究
        4.1 强心及改善心功能
        4.2 温肾作用
        4.3 抗衰老作用
        4.4 减肥降脂作用
    综述四:猪苓汤的现代研究
        1 猪苓汤方源
        2 猪苓汤药物组成分析
        3 猪苓汤现代临床研究
        3.1 急慢性肾炎
        3.2 急慢性膀胱炎
        3.3 泌尿系结石
        3.4 肾积水
        3.5 其它疾病
        4 猪苓汤现代药理研究
    综述五:麻子仁丸的现代研究
        1 麻子仁丸的研究概况
        2 麻子仁丸药物组成分析
        3 麻子仁丸的临床使用概况
        3.1 单纯性便秘
        3.2 习惯性便秘
        3.3 肛肠疾病
        3.4 腰椎间盘突出症
        3.5 小儿习惯性便秘
        3.6 抗精神药物导致的便秘
        3.7 老年便秘
        3.8 肿瘤便秘
        3.9 术后便秘
        3.10 咳嗽
        3.11 高脂血症
        3.12 其他应用
        4 麻子仁丸的实验研究
        4.1 通便作用
        4.2 抗粘连作用
        4.3 抗氧化和抗衰老作用
        4.4 降糖作用
    综述六:葛根芩连汤的现代研究
        1 葛根芩连汤方源
        2 葛根芩连汤药物组成分析
        3 葛根芩连汤现代临床研究
        3.1 泄泻
        3.2 胃肠炎
        3.3 发热并发肝炎
        3.4 脑梗死
        3.5 外感类疾病
        3.6 运动神经类疾病
        3.7 糖尿病及并发症
        3.8 代谢综合征
        3.9 带下
        3.10 阴道炎
        3.11 更年期综合征
        3.12 外科术后
        3.13 皮肤类疾病
        3.14 五官类疾病
        3.15 其他杂病
        4 葛根芩连汤现代药理研究
        4.1 改善胰岛素抵抗,降低细胞炎症因子
        4.2 抗细胞凋亡因子
        4.3 调节胃动素(MTL)、血管活性肠肽(VIP)
        4.4 抑菌作用
        4.5 解热作用
    综述七:黄芩汤的现代研究
        1 黄芩汤方源
        2 黄芩汤药物组成分析
        3 黄芩汤现代临床研究
        4 黄芩汤现代药理研究
        4.1 复方和单味同步实验结果分析
        4.2 组方分析
        4.3 拆方研究
        4.4 复方作用机制研究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伤寒论》二便异常的理论探讨
    1 大便异常
        1.1 下利
        1.2 大便难
        1.3 大便硬
        1.4 初硬后溏
    2 小便异常
        2.1 小便异常的病因病机探讨
        2.2 小便异常的诊治意义
    3 二便的相关性探讨
        3.1 《伤寒论》对二便关系的认识
        3.2 "通大便而缩小便"探讨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经方治疗二便异常的meta分析
    一、五苓散治疗肝硬化腹水的系统综述与meta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纳入标准
        1.2 排除标准
        1.3 检索策略
        1.4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
        1.5 资料提取和分析
        2 结果
        2.1 文献的检索结果和纳入研究文献的基本特征
        2.2 临床疗效
        3 结论
        4 讨论
        4.1 五苓散治疗肝硬化腹水的疗效特点
        4.2 五苓散治疗肝硬化腹水RCT的方法学质量
        4.3 本系统评价的局限性
        4.4 对未来研究建议
        5 建议治疗方案
    二、真武汤治疗肝硬化腹水的系统综述与meta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纳入标准
        1.2 排除标准
        1.3 检索策略
        1.4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
        1.5 资料提取和分析
        2 结果
        2.1 文献的检索结果和纳入研究文献的基本特征
        2.2 临床疗效
        3 结论
        4 讨论
        4.1 真武汤治疗肝硬化腹水的疗效特点
        4.2 方法学质量
        4.3 本系统评价结果的局限性
        4.4 结果的可推广应用性
        4.5 结果对未来研究的意义
        5 建议治疗方案
    三、猪苓汤治疗肝硬化腹水的系统综述与meta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纳入标准
        1.2 排除标准
        1.3 检索策略
        1.4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
        1.5 资料提取和分析
        2 结果
        2.1 文献的检索结果和纳入研究文献的基本特征
        2.2 临床疗效
        3 结论
        4 讨论
        4.1 猪苓汤治疗肝硬化腹水的疗效特点
        4.2 猪苓汤治疗肝硬化腹水RCT的方法学质量
        4.3 本系统评价的局限性
        4.4 对未来研究建议
        5 建议治疗方案
    四、五苓散治疗小儿秋泻的系统综述与meta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纳入标准
        1.2 排除标准
        1.3 检索策略
        1.4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
        1.5 资料提取和分析
        2 结果
        2.1 文献的检索结果和纳入研究文献的基本特征
        2.2 临床疗效
        3 结论
        4 讨论
        4.1 五苓散治疗小儿秋泻的疗效特点
        4.2 方法学质量
        4.3 本系统评价结果的局限性
        4.4 结果的可推广应用性
        4.5 结果对未来研究的意义
        5 建议治疗方案
    五、麻子仁丸治疗便秘的系统综述与meta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纳入标准
        1.2 排除标准
        1.3 检索策略
        1.4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
        1.5 资料提取和分析
        2 结果
        2.1 文献的检索结果和纳入研究文献的基本特征
        2.2 临床疗效
        3 结论
        4 讨论
        4.1 麻子仁丸治疗便秘的疗效特点
        4.2 麻子仁丸治疗便秘RCT的方法学质量
        4.3 本系统评价的局限性
        4.4 对未来研究建议
        5 建议治疗方案
    六、葛根芩连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系统综述meta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纳入标准
        1.2 排除标准
        1.3 检索策略
        1.4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
        1.5 资料提取和分析
        2 结果
        2.1 文献的检索结果和纳入研究文献的基本特征
        2.2 临床疗效
        3 结论
        4 讨论
        4.1 葛根芩连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特点
        4.2 方法学质量
        4.3 本系统评价结果的局限性
        4.4 结果的可推广应用性
        4.5 结果对未来研究的意义
        5 建议治疗方案
    七、黄芩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系统综述与meta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纳入标准
        1.2 排除标准
        1.3 检索策略
        1.4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
        1.5 资料提取和分析
        2 结果
        2.1 文献的检索结果和纳入研究文献的基本特征
        2.2 临床疗效
        3 结论
        4 讨论
        4.1 黄芩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特点
        4.2 黄芩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RCT的方法学质量
        4.3 本系统评价的局限性
        4.4 对未来研究建议
        5 建议治疗方案
总结
    1 纳入研究的证据质量评估
        1.1 方法学质量和偏倚风险评估
        1.2 GEADE标准评估证据质量
    2 本篇研究的不足
    3 小结和展望
参考文献
结语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10)久泻宁治疗脾虚湿盛证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近15年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药文献学研究
    第一节 资料与方法
        1 文献检索
        2 检索方式
        3 文献预处理
        4 数据的分析、处理与统计
    第二节 结果与分析
        1 一般文献情况
        2 频数统计分析结果
        2.1 各类药物使用分析
        2.2 单味药物使用分析
        2.3 药物性味分析
        2.4 方剂分析
        2.5 症状分析
        2.6 证候名频数分析
        2.7 证素频数分析
        3 关联规则分析结果
        3.1 两味药物关联规则分析
        3.2 证型与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分析
    第三节 讨论
        1 数据挖掘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
        2 中医诊疗肠易激综合征证治规律
    小结
第二章 久泻宁治疗脾虚湿盛证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疗效观察
    第一节 临床资料与研究方法
        1 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西医诊断标准
        1.3 中医诊断标准
        1.4 纳入标准
        1.5 排除标准
        1.6 排除病例标准(病例脱落)
        1.7 剔除标准
        1.8 脱落标准
        2 研究内容与方法
        2.1 试验方案
        2.2 观察指标
        2.3 疗效评定
        3 统计学处理
    第二节 结果
        1 可比性分析
        1.1 年龄、性别及病程比较
        1.2 治疗前两组症状体征、生活质量积分比较
        2 研究结果
        2.1 总体疗效比较
        2.2 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2.3 症状体征积分、生活质量积分比较
        2.4 主要症状积分比较
        2.5 远期疗效比较
        2.6 不良反应观察
    第三节 讨论
        1 研究结果分析
        2 肠易激综合征的基础研究
        2.1 病名
        2.2 西医病因及发病机制
        2.3 中医病因病机
        2.4 临床表现及体征
        2.5 诊断标准
        2.6 西医治疗
        2.7 中医分型及治疗
        2.8 中医治疗方法的具体应用
        2.9 中医治疗方法评价
        3 使用药物初步探讨
        3.1 基本概括
        3.2 处方组成
        3.3 功效
        3.4 主治
        3.5 处方解释
        3.6 药效学研究
    小结
存在的不足
结论
创新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四、葛根芩连汤合痛泻要方加减治疗五更泻80例(论文参考文献)

  • [1]唐旭东教授论治IBS-D经验挖掘及痛泻要方对IBS-D肝郁脾虚证患者SCFAs的影响[D]. 秦金燕.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2]参术益肠丸治疗肝郁脾虚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D]. 孙滢滢.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疏肝和中汤治疗肝郁脾虚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疗效、HAMA及HAMD17积分观察[D]. 李旻倩.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火龙灸联合久泻方治疗脾肾阳虚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研究[D]. 赵琪.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5]国医大师张志远内科临证经验及学术思想研究[D]. 王淞.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6]葛根芩连汤对肠道湿热证泄泻小鼠疗效的微生态学机理研究[D]. 惠华英.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0
  • [7]葛根芩连汤合四逆散治疗湿热型IBS-D患者的临床观察[D]. 岳珍珍.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9(03)
  • [8]泄泻的证素分布规律研究[D]. 卿龙丽.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9(02)
  • [9]基于数据挖掘的《伤寒论》二便异常及其关系研究[D]. 黄熙杰.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7(08)
  • [10]久泻宁治疗脾虚湿盛证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疗效观察[D]. 陈建新.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16(05)

标签:;  ;  ;  ;  ;  

葛根芩连汤联合通泻药方治疗五更腹泻80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