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牛海绵状脑病病原学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高利萍[1](2020)在《E200K突变朊病毒病的疾病特征及朊病毒感染过程中线粒体自噬的研究》文中提出朊病毒病,又称可传播性海绵状脑病(Transmissible spongiform encephalopathies,TSE),它是一种罕见的、能够引起人类及多种动物脑组织海绵状病理改变的退行性疾病,潜伏期长,致死率为100%,可在同种动物之间进行传播。朊病毒病典型的神经病理学改变为脑组织中出现海绵状空泡样变性、淀粉样斑块沉积、神经元丢失和胶质细胞增生。其致病机制目前认为是由于机体正常的富含α螺旋的朊蛋白PrPC发生错误折叠形成了富含β折叠的PrPSc。自1730年首次报道羊瘙痒病以来,人及20多种动物均可患朊病毒病,其中人朊病毒病包括克-雅病、致死性家族型失眠症、库鲁病、吉斯特曼-施特劳斯综合征,动物朊病毒病最常见的为羊瘙痒病、牛的海绵状脑病。克-雅病依据其发病机理可分为散发型、家族型、医源型与变异型。本研究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为我国E200K突变遗传型朊病毒病患者的特征分析,主要针对我国30例E200K突变遗传型朊病毒病患者的遗传、家族、临床及实验室特征进行了分析。第二部分为Pinkl-Parkin通路介导的线粒体自噬在朊病毒感染过程中的研究,我们以感染朊病毒的细胞模型和动物模型脑组织样本为研究对象,在体外、体内两个层面证明,朊病毒感染可活化线粒体自噬系统。第一部分:我国E200K突变遗传型朊病毒病患者的特征分析E200K突变的遗传型克-雅病(gCJD)是世界范围内常见的突变类型之一。在本研究中,系统分析了我国30例E200K患者的流行病学、临床、实验室和遗传特征。这些患者来自12个不同的省份,大部分在我国北方。发病年龄范围为42-71岁,平均发病年龄为57岁。为了探究CYP4X1基因rs9793471多态性是否与遗传型克-雅病E200K的发病年龄有关,我们通过目的基因获得及序列测定发现,仅有1例患者CYP4X1基因rs9793471基因型为GA,其余为AA。本研究收集的病例患者男女比为11:19,病程为从2个月到26个月不等,平均为9个月。脑脊液(CSF)14-3-3阳性率为74%(20/27),且在40-49岁及60-69岁人群中比率较高。头颅核磁共振(MRI)异常的比率为86.7%(26/30),其中脑脊液14-3-3蛋白阳性病例中MRI异常率高达94%(17/18)。脑电图周期性三相波的比率为50%(13/26)。129位均为MM,219位为EE。我们对来自其中三个有家族史的21名家属进行了PRNP基因测序,结果显示16名为E200K携带者。以上研究表明,E200K在中国的遗传型克-雅病病例中具有相对较高的频率,并且其与散发型克-雅病有着相近的临床表现。本研究是目前国内最大规模的E200K遗传型克-雅病研究,将有助于人们对朊病毒病的全面、深入理解。第二部分:Pink1-Parkin通路介导的线粒体自噬在朊病毒感染过程中的研究线粒体自噬是清除细胞内受损线粒体的重要过程,线粒体的功能障碍与越来越多的神经退行性疾病直接相关。然而,朊病毒病中线粒体自噬仍然需要深入探索。在本研究中,我们通过透射电镜发现,在朊病毒感染的细胞系SMB-S15中有更多的自噬体、肿胀且嵴断裂的线粒体以及自噬体包裹的受损线粒体结构,同时发现了激活的自噬流的分子证据即p62表达量降低、LC3β Ⅱ表达量升高。Western blots结果显示,线粒体膜蛋白TIMM44、TOMM20和TIMM23水平降低,且LC3β与线粒体存在共定位,这说明朊病毒感染的SMB-S15细胞中线粒体自噬被激活。另外,Pinkl和Parkin表达水平升高,尤其是在线粒体组分;在SMB-S15细胞中,多聚泛素化蛋白的表达量降低,而磷酸化的多聚泛素化蛋白表达量升高,这表明Pink1被激活;SMB-S15细胞中MFN2表达水平下降,而其泛素化形式表达上调,这表明Parkin被激活。以上结果说明,Pink1-Parkin通路介导的线粒体自噬在朊病毒感染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SiRNA干扰实验分别敲降SMB-S15细胞中Pink1和Parkin的表达,可降低自噬活性,但似乎不影响TOMM20和TIMM23的表达。此外,我们还通过Western blot和免疫组化实验检测发现,感染羊瘙痒因子小鼠适应株139A和ME7的小鼠脑组织中Pink1和Parkin水平在疾病终末期显着升高。免疫荧光分析显示感染羊瘙痒因子的小鼠脑组织中,Pink1信号与GFAP、Iba1和NeuN阳性细胞存在共定位。IHC检测了感染了 139A和ME7的脑组织的连续切片,发现更多的Pink1和Parkin阳性细胞位于PrPSc沉积较多的区域。这些结果表明,在朊病毒感染的细胞和朊病毒感染的实验小鼠模型中,通过增强的Pink1-Parkin通路激活了线粒体自噬,这也可能是导致神经元细胞坏死的原因之一。
李炎鑫,马贵平,刘全国,史喜菊,李冰玲,徐立伟[2](2016)在《非典型牛海绵状脑病研究进展》文中提出非典型牛海绵状脑病为新发现的一种朊病毒病,通常发生于老牛,与典型牛海绵状脑病在病理表型、分子表型和生物表型方面不同。本文结合已发表的文献,对非典型牛海绵状脑病的发现、病原特性、流行病学、检测、发病机理、动物模型研究和实验感染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概述,以期增强人们对该病的认识,并为我国防控该病提供借鉴。
王薇[3](2015)在《动物疫情公共危机政府防控能力建设研究》文中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畜牧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已经成为世界上畜牧养殖数量最大的国家,畜牧业也成为中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目前我国动物疫情防控形势越来越严峻复杂。动物疫病防治工作关系国家食物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关系社会和谐稳定,是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重要职责,是农村农业工作的重要内容。2012年5月2日,《国家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2012-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经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发布实施。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指导全国动物疫病防治工作的综合性规划,是我国动物疫病防治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标志着动物疫病防治工作进入了规划引领、科学防治的新阶段。本论文在此背景下,从政府管理的角度出发,依据《规划》的基本理念,研究影响我国动物疫情政府防控能力的基本要素,对于我国制定合理的防控政策、创新防控组织体系建设、防控技术推广以及促进、社会防控资源整合有着很强的迫切性和现实性。本文在公共管理学、危机管理学、农业推广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多学科视角下,综合运用公共危机管理理论、风险理论、脆弱性分析、动物卫生经济学理论以及系统管理理论对动物疫情公共危机政府防控能力建设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依据《规划》提出的四个能力建设的基本保障,提出我国动物疫情公共危机政府防控能力建设的四大基础要素:法制规范、组织体制、科技支撑和条件保障。分章对此四大基本要素在我国建设的基本概况、存在的基本问题、问题引发的原因、国外的基本经验及做法以及可能的改进方向和做法进行了综合分析,旨在提升我国政府提高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能力。本文通过理论分析、文献探讨和实证昀方法对动物疫情防控能力建设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具体分析,得出了一系列重要的观点与结论。首先,改变观念,建立系统化的动物疫情防控法律体系。其中需要改变观念,从动物卫生安全的高度看待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立法;健全动物防疫组织立法,防止动物疫情防控立法碎片化;树立动物疫情风险意识,健全动物卫生风险评估机制。其次,突破限制,建立开放型的动物疫情防控体制框架。需要从专业性出发设立常规性指挥机构;以任务为中心建立复合式组织结构;以政府为中心的多元主体参与共治。再次,创新科技,构建有机性的动物疫情防控科技支撑。需要做到接轨国际标准,加强科技支撑基础条件建设;抓住核心技术,做好科技支撑沟通平台建设;注重社会需求,完善科技支撑能力评价机制;重视技术应用,科学研究与防控实践相结合。最后重视投入,建立稳定性的动物疫情防控条件保障。需要在条件保障上重心前移,加大和稳定动物疫病防控财政支持;建立多元化的动物疫病防控资金分摊机制;对动物疫病防控重点领域进行合理分派;合理安排重大动物疫情应急资金和物资储备。本文借鉴相关研究成果及通过案例的实地调查和大量的统计数据来进行我国动物疫情公共危机政府防控能力建设研究,可能在两方面具有创新:一是基本研究思路的创新性。文章突破单纯的从畜牧兽医学的角度来探讨动物疫情防控问题,而是从人类社会公共管理的角度来考察人类社会的管理行为如何削弱或消减动物疫情公共危机的发生的风险。二是计量研究方法具有创新性。本项目采用回归分析对现阶段我国动物疫情防控的基本情况进行实证分析,找出目前影响防控能力的关键性要素,对我国短期内的防控政策的制定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吴晓丰,沈毅诚,孙蓓玲,李正高[4](2006)在《牛海绵状脑病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
钟怡[5](2005)在《美国《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2005年第8期有关人兽共患病论文摘译》文中指出
兀征[6](2004)在《牛海绵状脑病及其检测技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张亚光[7](2004)在《疯牛病与克雅氏病》文中研究指明
郭志宏[8](2003)在《疯牛病研究概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从病原学、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诊断及防制等方面对疯牛病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综述。
孙亚军[9](2003)在《疯牛病研究进展》文中指出疯牛病是由朊病毒PrPsc引起的一种慢性、渐进性、致死性传染病 ,以神经症状为主。它不仅可以在动物间传播 ,还很可能传染给人 ,引起人的新型变异型克雅病 ,给畜牧业和人类健康带来严重危害。 2 0 0 0年 10月 ,新一轮疯牛病危机在欧洲的暴发更加剧了全世界对疯牛病的恐慌。本文从病原学、流行病学、临床诊断学、预防医学等方面 ,较为全面而详细地综述了疯牛病的病原特征、传染源、传播途径以及防治措施等内容 ,为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我国疯牛病的监测防治体系提供科学依据。
陈凡,何启盖,金梅林,吴斌,刘正飞[10](2003)在《疯牛病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我国没有疯牛病。农业部曾经发出通知严防疯牛病传入我国。现将此文介绍给大家,供防疫和检疫时参考。
二、牛海绵状脑病病原学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牛海绵状脑病病原学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E200K突变朊病毒病的疾病特征及朊病毒感染过程中线粒体自噬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表 |
前言 |
1 朊病毒病概述 |
1.1 朊病毒病 |
1.1.1 遗传型朊病毒病 |
1.1.2 遗传型克-雅病E200K |
1.2 朊病毒病的诊断和检测方法 |
1.3 朊蛋白的生物学特性 |
1.3.1 细胞型朊蛋白PrP~C |
1.3.2 异常朊蛋白PrP~(Sc) |
1.3.3 PrP~(Sc)的形成、复制与聚集 |
2 线粒体自噬及其相关的调节机制 |
2.1 线粒体自噬的概念 |
2.2 线粒体自噬相关的的分子机制 |
2.2.1 酵母中的线粒体自噬 |
2.2.2 Pink1-Parkin通路介导的线粒体自噬 |
2.2.3 相关自噬受体介导的线粒体自噬 |
3 线粒体自噬与朊病毒及朊病毒病 |
第一部分 我国E200K突变遗传型朊病毒病患者的特征分析 |
1 引言 |
2 主要的仪器与材料 |
2.1 主要的设备与仪器 |
2.2 主要的试剂与牦材 |
2.3 主要溶液的配制 |
3 实验方法 |
3.1 全国克-雅病监测体系 |
3.2 病例的诊断与确定 |
3.3 样品的采集 |
3.4 脑脊液中14-3-3蛋白的检测 |
3.5 血液中PRNP基因129位及219位氨基酸多态性的测定 |
3.6 脑组织中PrP~(Sc)的Western blot检测 |
3.7 血液CYP4X1基因多态性的检测 |
4 随访 |
5 统计学分析 |
6 实验结果 |
6.1 流行病学特征 |
6.2 临床特征 |
6.3 临床实验室检测特点 |
6.4 生存时间 |
6.5 PRNP及CYP4X1基因序列的测定与家族史 |
7 讨论 |
8 小结 |
第二部分 在朊病毒感染过程中Pink1-Parkin通路介导的线粒体自噬的研究 |
1 引言 |
2 实验仪器和材料 |
2.1 朊病毒毒株模型 |
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2.3 主要的试剂及耗材 |
2.3.1 细胞培养相关的主要试剂及耗材 |
2.3.2 细胞超薄切片的制备所需的试剂及耗材 |
2.3.3 免疫印迹相关试剂及耗材 |
2.3.4 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所用到的试剂及耗材 |
2.3.5 免疫组织化学、免疫焚光相关试剂及耗材 |
2.3.6 其它相关试剂及耗材 |
2.3.7 常用缓冲液及溶液的配制 |
3 实验方法 |
3.1 细胞培养 |
3.2 细胞超薄切片的制备及电子显微镜的观察 |
3.3 免疫沉淀(IP) |
3.4 脑组织匀浆的制备 |
3.5 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 |
3.6 SMB-S15及SMB-PS细胞总RNA的提取 |
3.7 单链cDNA的合成 |
3.8 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RT-PCR) |
3.9 免疫组织化学(IHC)实验 |
3.10 组织免疫荧光实验(IFA) |
3.11 细胞线粒体及胞质蛋白的提取 |
3.12 细胞瞬时转染 |
3.13 统计学分析 |
4 结果 |
4.1 朊病毒感染细胞系SMB-S15的线粒体形态异常 |
4.2 朊病毒感染的细胞系SMB-S15中存在明显的自噬现象 |
4.3 朊病毒感染的SMB-S15细胞中Pink1、Parkin水平升高 |
4.4 多聚泛素化蛋白在朊病毒感染SMB-S15细胞中减少,而磷酸泛素化蛋白增加 |
4.5 朊病毒感染的SMB-S15细胞中MFN2蛋白减少而其泛素化形式增加 |
4.6 敲降SMB-S15细胞中Pink1和Parkin的表达,能部分抑制线粒体自噬 |
4.7 在139A和ME7感染的小鼠脑组织中Pink1和Parkin表达增加 |
4.8 Pink1在感染139A及ME7的小鼠脑组织中与GFAP、Iba1和Neun存在共定位 |
4.9 Pink1和Parkin在感染139A及ME7的小鼠脑组织中主要分布于PrP~(Sc)沉积区 |
5 讨论 |
6 小结 |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线粒体自噬与神经退行性疾病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2)非典型牛海绵状脑病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历史 |
2 流行病学 |
3 非典型BSE的检测 |
4 发病机理 |
5 非典型BSE传染实验动物模型研究 |
6 田间病例的组织感染性分布和攻毒牛的传染性研究 |
7 结论 |
(3)动物疫情公共危机政府防控能力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危机防控能力研究 |
1.2.2 动物疫情公共危机的研究 |
1.2.3 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研究 |
1.2.4 对已有研究的评述 |
1.3 研究问题与内容 |
1.4 本文研究框架与方法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公共危机 |
2.1.2 动物疫情公共危机 |
2.1.3 危机防控能力 |
2.1.4 能力建设及其基础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公共危机管理理论 |
2.2.2 风险管理与脆弱性研究 |
2.2.3 动物卫生经济学 |
2.2.4 系统管理理论 |
第3章 我国动物疫情公共危机能力建设基础及其形成 |
3.1 能力基础之一:法制体系建设情况 |
3.2 能力基础之二:管理体制建设情况 |
3.3 能力基础之三:科技研发支持情况 |
3.4 能力基础之四:条件保障建设情况 |
3.5 综合能力形成:应急响应实施情况 |
第4章 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法制体系建设 |
4.1 我国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法制体系建设 |
4.1.1 我国动物卫生法律体系建设概况 |
4.1.2 我国动物疫情公共危机应急管理法规建设情况 |
4.2 我国动物疫情应急法制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
4.2.1 立法文本及内容自身存在的问题 |
4.2.2 法律文本与实践工作存在脱节 |
4.2.3 应急法律体系的操作性存在欠缺 |
4.3 其他国家动物疫情防疫法律体系建设经验借鉴 |
4.3.1 美国:1+N系统化动物卫生法律体系 |
4.3.2 澳大利亚:风险监控为主的动物疫情防控立法 |
4.3.3 加拿大:体系健全覆盖面广的疫情防控立法 |
4.3.4 欧盟:规范化、人性化的动物卫生立法体系 |
4.4 我国动物疫情防控立法的改进方向 |
4.4.1 健全动物防疫组织立法,防止立法碎片零散 |
4.4.2 树立动物疫情风险意识,健全风险评估机制 |
4.4.3 改变动物疫病防控观念,做好系统规范立法 |
第5章 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管理体制建设 |
5.1 构建应急管理组织体系的理论基础 |
5.1.1 应急管理组织结构设计的原则 |
5.1.2 公共危机组织结构的特点 |
5.2 我国动物疫情公共危机管理体制建设现状 |
5.3 我国动物疫情公共危机管理体制建设的问题及原因 |
5.3.1 动物疫情常态应急机构尚未建立 |
5.3.2 危机管理指挥联动系统尚且缺乏 |
5.3.3 官方组织缺乏与社会力量的整合 |
5.3.4 重大动物疫情区域合作机制缺乏 |
5.4 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管理体系的改进 |
5.4.1 专业性、常规性指挥机构的设立 |
5.4.2 以任务为中心建立复式组织结构 |
5.4.3 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相协调 |
第6章 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科技支撑体系建设 |
6.1 动物疫病公共危机防控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现状 |
6.1.1 我国动物疫病防控科研机构发展现状 |
6.1.2 我国动物疫情防控科技成果研发情况 |
6.1.3 我国动物疫情防控科技成果运用情况 |
6.2 我国动物疫情防控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的问题 |
6.2.1 防控科技人力资本待遇较低、队伍不稳 |
6.2.2 防控技术研究投资不足、应用水平偏低 |
6.2.3 防控科研项目立项及管理处于无序状态 |
6.2.4 科技成果鉴定评价机制忽视了实践需求 |
6.2.5 科研成果推广缓慢,不能满足社会需求 |
6.3 制约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的主要因素分析 |
6.3.1 缺乏与时俱进的科学劳动价值评价机制 |
6.3.2 缺乏全面、完整、连续的经费资助机制 |
6.3.3 缺乏国家层面统一的科技管理服务平台 |
6.3.4 缺乏科技需求方主导的制度化评价机制 |
6.3.5 缺乏与社会转型相适应的成果转化机制 |
6.4 我国动物疫情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的途径 |
6.4.1 优化薪酬结构,尊重科技人才价值 |
6.4.2 改善投资机制,加强基础条件建设 |
6.4.3 抓住核心技术,做好管理平台建设 |
6.4.4 注重社会需求,完善鉴定评价机制 |
6.4.5 重视技术应用,科研与防控相结合 |
第7章 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条件保障建设 |
7.1 我国动物疫病财政支持政策概述 |
7.1.1 我国动物疫病防控财政支持政策的历史演变 |
7.1.2 我国动物疫病防控条件保障基本理念的形成 |
7.2 我国动物疫病财政支持存在的问题 |
7.2.1 财政支持总量尚显不足 |
7.2.2 财政支出结构不够合理 |
7.2.3 财政支持的持续性不够 |
7.3 我国动物疫病财政支持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7.3.1 财政投入理念存在差距 |
7.3.2 财政分摊机制并未健全 |
7.3.3 财政支出方式过于单一 |
7.4 美国和澳大利亚动物疫病防控财政支持的基本经验 |
7.4.1 财政支持总量充足力度较大 |
7.4.2 财政支出结构动态均衡变化 |
7.4.3 多元主体共同平衡分摊费用 |
7.4.4 疫病消灭计划占据较大比重 |
7.5 改进我国动物疫病防控条件保障的建议 |
7.5.1 加大和稳定动物疫病危机防控财政支持 |
7.5.2 建立多元化动物疫病防控资金分摊机制 |
7.5.3 对动物疫病防控重点领域进行合理分派 |
7.5.4 合理安排动物疫情应急资金和物资储备 |
第8章 政府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的应急响应 |
8.1 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应急响应的理论框架 |
8.2 Matlab回归分析理论模型 |
8.3 我国动物疫情防控应急响应的实证研究 |
8.4 提升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的应急响应的路径选择 |
第9章 基本结论与政策建议 |
9.1 改变观念,建立系统化的动物疫情防控法律体系 |
9.2 突破限制,建立开放型的动物疫情防控体制框架 |
9.3 创新科技,构建有机性的动物疫情防控科技支撑 |
9.4 重视投入,建立稳定性的动物疫情防控条件保障 |
第10章 研究不足与展望 |
10.1 防控能力建设基础的综合性研究 |
10.2 防控能力基础条件的精细化研究 |
10.3 防控能力建设效果的全面性评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读博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7)疯牛病与克雅氏病(论文提纲范文)
1 什么是疯牛病 |
2 疯牛病病原学 |
3 疯牛病发病机理及病理变化 |
4 疯牛病临床症状 |
5 克雅氏病及其危害 |
(8)疯牛病研究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1病原学 |
1.1致病性朊病毒的发现及其化学本质 |
1.2朊病毒的生物学特性 |
1.2.1理化性质 |
1.2.2致病特性 |
2流行病学 |
3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
4诊断 |
5防制措施 |
(9)疯牛病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病原学 |
1.1 朊病毒的结构特征、生化特性及致病机制 |
1.2 对理化因子的抵抗力 |
1.3 病原因子在病牛体内的分布及生物学反应 |
2 流行病学 |
2.1 传染源 |
2.2 传播途径 |
2.2.1 食物链传播 |
2.2.2 水平传播 |
2.2.3 垂直传播 |
2.3 潜伏期和发病年龄 |
2.4 BSE流行的3个要素 |
3 临床症状 |
4 病理变化 |
5 诊断 |
6 人类新型变异型克雅病与疯牛病的关系 |
6.1 动物试验方面的证据 |
6.2 流行病学、临床特点、神经病理特征等方面的证据 |
7 预防与控制 |
7.1 已发生BSE的国家采取的防治措施 |
7.2 未发生BSE的国家的防治措施 |
7.3 消毒措施 |
7.4 其它防治措施 |
8 结语 |
四、牛海绵状脑病病原学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E200K突变朊病毒病的疾病特征及朊病毒感染过程中线粒体自噬的研究[D]. 高利萍.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0
- [2]非典型牛海绵状脑病研究进展[J]. 李炎鑫,马贵平,刘全国,史喜菊,李冰玲,徐立伟. 中国动物检疫, 2016(11)
- [3]动物疫情公共危机政府防控能力建设研究[D]. 王薇. 湖南农业大学, 2015(08)
- [4]牛海绵状脑病的研究进展[J]. 吴晓丰,沈毅诚,孙蓓玲,李正高. 畜牧兽医科技信息, 2006(04)
- [5]美国《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2005年第8期有关人兽共患病论文摘译[J]. 钟怡.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2005(10)
- [6]牛海绵状脑病及其检测技术[J]. 兀征. 中国兽医科技, 2004(07)
- [7]疯牛病与克雅氏病[J]. 张亚光. 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 2004(01)
- [8]疯牛病研究概况[J]. 郭志宏. 当代畜牧, 2003(11)
- [9]疯牛病研究进展[J]. 孙亚军. 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 2003(05)
- [10]疯牛病研究进展[J]. 陈凡,何启盖,金梅林,吴斌,刘正飞. 养殖与饲料, 2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