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异军突起的纳米武器(论文文献综述)
郭晓兵[1](2020)在《当前国际太空竞争走势探析》文中提出太空能力是国之重器,关乎一国安全、发展乃至国际地位。近来,随着国际博弈更趋复杂,大国太空竞争也变得更加激烈,并呈现三大新特点。一是国际太空格局多极化。美国及其盟国仍在太空领域占据优势,但新兴经济体发展迅速,新型航天私企异军突起,太空发展的主体日益多元。二是太空战场化趋势明显。太空军事建制渐成大国标配,太空武器研发不再遮遮掩掩,太空发生武装冲突的风险显着增加。三是太空开发产业化的帷幕已经拉开。航天发射、天基互联网、太空资源开采等产业发展迅速。这给国际社会开发和利用太空带来了新机遇,但也将严重冲击以"和平利用太空"和"太空自由"为基石的现有国际太空秩序。
王滢波[2](2020)在《数字经济:收益递增与非均衡》文中指出经济学家应该放弃对于市场的完美幻想。市场是有效率的资源配置方式,但并不完美。市场失灵不仅仅体现在科斯所谓的外部性上,它具有内在的不稳定性,总会造成严重的垄断和贫富差距,原因正在于市场是收益递增,而非收益递减的。政府的职能边界也不应仅仅限定在明晰产权上。收益递增才是经济增长的根源。垄断和增长是同时出现的,没有垄断就没有超额利润,就没有资本积累,也就没有创新和发展。收益递减从来只是技术中性前提下的一种假设,而非现实。自由竞争从来就不存在,均衡更是水中镜花。传统的均衡经济学研究的是约束条件下的最优化问题,即在技术水平不变和自然资源不可再生的条件下如何最大化产出,本质上是一种存量和静态经济范式。这两个约束条件才是导致收益递减的前提。但事实上,这两个约束条件都只是假设,并非事实。一方面技术进步在持续加速,另一方面随着技术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稀缺资源对于经济增长的限制越来越低。均衡经济学隐含的一个结论是经济的增长是有天花板的,一定会受到自然资源禀赋的限制。但事实上,如果我们将经济理解为信息处理系统,那么其增长可能是没有尽头的。随着技术的发展,甚至我们未来可以再造原子,我们将面临一个没有增长极限的经济体系。这也就意味着均衡经济学的两个约束条件都不再成立。约束条件的变化也意味着收益递减并不成立,收益递增才是真实世界的规律。斯密其实已经观察到了收益递增和增长之间的关系,只是他没有理顺其中的逻辑关系。斯密指出,技术进步和分工会导致收益递增和垄断,他同时也指出,分工是效率的来源,是经济增长的基础。显然,收益递增、垄断和增长是同时出现的,三者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内在逻辑关系。我们可以帮助斯密厘清其中的逻辑链条:即分工和技术进步导致垄断,垄断产生利润,利润促进创新,创新促进增长。这才是斯密分工理论背后的核心逻辑所在,其背后隐含的逻辑是市场并不完美。然而,对于市场的信仰使得斯密陷入了两难。他自己显然也没有意识到他这两个观点之间的矛盾所在。马歇尔的聪明之处在于他有意识地摒弃了斯密理论中和市场有效性相矛盾的分工和收益递增理论,但同时他也放弃了对于经济增长的研究。他完全忽视了技术进步与分工,建立了一套静止的没有增长的均衡理论。在马歇尔收益递减的均衡世界里,没有利润,没有分工,没有技术进步,没有垄断,也就没有创新和增长。自从马歇尔均衡理论建立以来,经济学家唯一的任务就是证明市场的有效性,因为市场能够自行解决一切问题,是最完美的资源配置手段。科斯提出了外部性导致的市场失灵,但却指出错不在市场,而在于产权的不明晰。只要产权明晰,市场仍然可以实现最优的资源配置。凯恩斯事实上创造了一种新的经济学理论,他认为市场并不会自发实现均衡,但是他仍然关注的是在技术不变的情况下避免因为预期变动导致生产的大起大落,而非核心的增长问题。直到杨小凯才重新延续了斯密有关分工的理论脉络,经济增长的问题才重新回到经济学家的视野。然而,遗憾的是,他虽然承认收益递增,但却不敢质疑均衡理论及其背后的自由主义思潮,他只看到了收益递增会导致垄断,却没有意识到分工导致的收益递增才是经济增长的基本动力,而是建立各种莫须有的约束因素,试图在马歇尔的均衡框架中来解释收益递增问题。市场从来不完美,自由主义也非解决一切问题的良药,然而要承认这一点却需要极大的勇气。经济是一个信息处理系统,经济增长表现为信息处理能力的上升。数字经济和传统经济最大的差别在于信息处理方式的不同,也就是人脑和电脑的差别,或者说是原子和比特的差别,具体而言,可总结为以下三点:发展速度从线性到指数,技术打破了自然资源对于增长的限制;资源从稀缺到冗余,边际成本趋近于零;从分隔走向连接,外部性越来越高,边际收益越来越高。全球经济正在向数字经济迁移,数字经济的占比越来越高。传统经济的数字化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传统的GDP统计方式大大低估了数字经济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数字技术不仅已经成为最重要的竞争力和经济增长驱动力,而且正在成为比肩于劳动力和资本的新生产资料和生产要素。数字经济已经成为全球经济的新动力,使得经济持续加速增长。收益递减成立的前提是技术外生以及实物资源不可再生所导致的不可再生性。最初的收益递减来自于对于农业的观察,土地的肥力是有限的,随着人力投资的增加,土地的产出一定是边际收益下降的。但是,技术的进步,特别是数字经济的出现打破了实物资源对于增长的限制,使得收益递减不再成立,具体而言可归为以下三个原因:1.技术打破了自然资源对于产能的限制;2.技术的边际成本趋近零;3.技术具有更强的外部性,边际收益为正。显然,经济中存在着两个相反的趋势,一个是不可再生的原子经济所导致的边际收益递减的趋势,一个是比特经济所导致的边际收益递增的趋势。当技术进步缓慢,收益严重依赖于土地等天然资源时,经济就会呈现出边际收益递减的趋势,例如传统的农业、建筑业、矿业,这正是马歇尔观察到的现象;相反,当技术进步突破了自然资源的局限,当土地等实物资源在整体收益中占比越来越低时,经济就会呈现出收益递增的趋势,例如数字经济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这是当下正在发生的现象。未来,如果技术进步发展到能够再造原子的程度,那么不可再生性也将不复存在,边际收益递减的因素就会完全消失,那也意味着经济发展不再受到自然资源的约束,增长的空间将被完全打开,收益递增将越来越普遍。收益递增意味着不存在所谓最优的均衡状态,马歇尔均衡不再成立。由于技术不存在不可再生性,边际成本会持续下降,边际收益则会持续上升。供给和需求的均衡点不复存在,最优产量和最优市场份额以及企业之间的竞争均衡也不再存在。收益递增意味着赢者通吃,规模越大,价格越低。通过创新和技术的快速迭代建立不可逾越的竞争优势,并快速占领市场已经成为厂商唯一的竞争策略。打破这种循环的唯一途径是更高维度的创新。经济更多地呈现出创新-垄断-更高维度的创新-破坏性颠覆的动态迭代过程,而非静态的均衡过程。技术进步加速也大大降低了经济长期停滞的风险。收益递增意味着增长带来更多增长,技术进步和创新速度不断加快,经济增长呈现持续加速的态势。随着诸如人工智能等技术成为新的生产要素,经济的周期性正在下降,经济长期停滞的风险大大下降。只有在经济停滞,技术进步缓慢的背景下,经济才会呈现明显的周期性。凯恩斯所谓的投资和储蓄的均衡,预期导致消费倾向的下降只适用于没有技术进步的“短期”。凯恩斯对此从不否认,正如其所说,“长期来看我们都会死的”,但是技术的加速进步已经将其认为的所谓“长期”变为了“短期”,技术进步已经成为了对抗经济衰退的最重要工具,传统的货币和财政工具更像是在技术停滞状态下为了避免因预期波动导致经济衰退而打的强心针,虽然短期看似有效,但从来都不是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从来都是供给创造需求,而非相反。技术进步才是经济增长的根本。收益递增意味着收入差距呈现“马太效应”,而非均衡经济学所谓的“涓流效应”。库兹涅兹所谓的人均收入倒U型曲线只是人类贫富差距扩大浪潮中一个美丽的意外。技术一方面推动了经济高速发展,另一方面也加剧了不平等,而且日甚一日。收益递增也意味着纯粹的自由竞争并不存在,先发优势至关重要。最初微弱的优势很快就会变成严重的路径依赖,后发国家要想完成对先发国家的超越,只能依靠更高维度的创新和产业政策。鉴于创新的不确定性,强力产业政策和幼稚产业保护可能是后发国家迫不得已的选择。日本、韩国和中国的高速发展证明了产业政策的有效性。随着科技进步的加速,国家之间争夺科技制高点的竞争会越来越激烈,贸易冲突和摩擦会持续加剧。技术进步导致收益递增已经成为普遍共识,但是对于收益递增的研究仍处于萌芽期,面临着不少困难,具体可归结为以下三点:1.思维惯性。技术的加速发展只是最近几十年的现象,人们在心理上还处于传统思维的惯性作用下,没有充分认识到技术进步正在持续加速,收益递增已经成为普遍现象,而是仍然将技术视为经济增长的外部性因素,很多人对于技术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依然充满怀疑;2.机械物理学范式的束缚和数学方法上的困难。均衡经济学诞生的时期,牛顿物理学大行其道,将经济学发展成为像物理学一样的硬科学成为经济学发展的唯一目标,而只有均衡系统才能实现精确性和可预测性,因此收益递减成为均衡经济学大厦最坚实的基础,而收益递增则面临数学方法上的困难。虽然很多经济学家都观察到了收益递增现象,但是收益递增会导致一个不可预测的复杂系统,无法用简单的数学公式来表达,构造一个类似于收益递减理论的完美体系。收益递增使得经济系统更加类似于自然界的进化选择,具有不可预测性,也使得诸多经济学家望而生畏;3.自由主义信仰的约束。虽然有些经济学家承认收益递增,但却不敢推翻马歇尔的均衡范式,原因在于市场的有效性和被奉为圭臬的自由主义信仰息息相关。收益递增意味着不存在理论上的最优状态,哲学观上要突破自由主义的僵硬框架,追求建立更具弹性的社会和经济机制。绝对的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都将导致灾难。绝对的平等就是最大的不平等。绝对的自由主义会导致绝对的贫富差距,从而孕育出对于极度平均主义的渴望,这正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前提。绝对的平均主义会导致绝对的贫困,触发绝对的自由主义,这正是计划经济崩溃的根源。对于完美状态的追求往往会走向反面。接受不完美才能长治久安。可行的目标是追求建立更具弹性的经济体制,使得资源能够根据需要在市场和政府中间更加灵活地进行调配。研究范式上应该突破机械物理论的束缚,打破单一的数学逻辑,寻求生物演化逻辑的支持,以复杂系统的视角来看待和研究经济。
吴红星,郭鹏飞[3](2020)在《新时代陆军装备保障转型基本动因探析》文中研究说明为准确把握陆军装备保障转型所处的基本动因,认清陆军装备保障转型"为什么转""转什么""能不能转""向哪里转""怎么转"的基点,从军事科技发展、战争制胜机理发展、陆军使命任务深化拓展3个方面,分析陆军装备保障转型的基本动因,指出新时代陆军装备保障转型,是军事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必然产物,是战争制胜机理快速演变的必然结果,是陆军使命任务深化拓展的必然需求。
杨培宇[4](2017)在《战略高技术创新体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战略高技术是建立在现代前沿科学研究成果之上,与国家战略布局紧密契合,能够服务于经济社会以及国防和军队建设需求的一系列高技术(群)。在席卷全球的科技浪潮推动下,战略高技术的异军突起,不仅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也为哲学思辨带来了更广阔的空间。文章开篇便立足于哲学视角对战略高技术这一重要概念进行了理论分析,梳理了战略高技术的内涵和主要特征,并结合现实背景总结了战略高技术的社会功能以及对于所处的时代具备的变革性意义。文章遵循战略高技术创新的运行逻辑展开,依照战略高技术创新的发展时序进程,构建了战略高技术全生命周期的逻辑模型,分别从战略高技术的选择、战略高技术的组织管理、战略高技术的成果转化、战略高技术的评估等4个典型阶段构建研究脉络,试图通过论证理论成果、列举国内外战略高技术发展事例,完整地描绘分析战略高技术创新体系的组织结构,探寻制约战略高技术创新发展体制机制因素。通过理论分析、逻辑论证和案例研究,文章阐释了战略高技术选择的不同类型,构建了选择决策体系的基本模型;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对战略高技术的组织管理体系进行了深入探讨,以美国、苏联和日本为代表分析了不同类型战略高技术组织管理体系的特点;剖析了战略高技术成果转化体系的组织实施流程,指出军民融合将成为未来战略高技术成果转化的主要模式;以美国测试和评估体系的历史沿革为切入点,研究探讨了战略高技术评估体系的基本框架和指标模型。文末结合前文分析讨论和所举事例,以健全体制、拓展机制为出发点,为我国下一步建立健全战略高技术创新体系提供了对策和建议。
贾珍珍[5](2016)在《信息战的哲学视界》文中认为人类科学技术恶用的历史,乃是战争形态不断推陈出新的历史。可以说,20世纪人类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上所取得的最伟大的成就之一,便是确立了信息科学以及信息技术以龙头地位,从而掀起了全球性的信息化浪潮,改写了材料或者能源主导社会的时代篇章。这一事件对军事领域的影响,就是引发了战斗力生成模式的改弦更张,让一个全新的概念——信息战响彻世界上空,也使我军建设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军事领域所发生的一切,从来就没有逃离过哲人的眼光。面对信息战的到来,当今世界不管富国还是穷国,大国还是小国,强国还是弱国,其军队建设都有一个共同的走向,即致力于实现信息化。为什么信息战会成为未来世界的基本作战样式?信息战的物质基础、科学内涵、领域分布到底是什么?打赢信息战究竟需要怎样的技术和智力支持?从哲学的角度考察信息战的源与流、矢与的、本与末等等诸种关系,对于我们进一步深化科学技术哲学研究、认真做好军事斗争准备、正确应对未来军事革命与挑战,将不无重要的理论探索意义和实践指导意义。本文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以世界科学技术与军事变革的密切关系为宏阔背景,以中国特色军队信息化建设的历史经验为借鉴,以国防科技大学科技哲学专业领域的长期成果积累为基础,运用形式逻辑与辩证逻辑的分析方法,运用系统分析和案例研究的方法,注重军事社会历史事实,注重科学技术发展规律,着眼应对军事斗争准备的未来机遇与挑战,就信息战的物质基础、战争本质、领域分布、装备创新、智力支持、艺术空间诸问题作了比较深入细致的考察分析,力争在哲学的俯瞰下,将一个全景透视的信息战展示在世人面前。简言之,本文旨在回答两大问题:第一,信息战是什么?文章回顾了人类战争中武器装备从材料对抗、能量对抗到信息对抗的漫长历史,根据香农信息论的本源意义和科学界的普遍理解,对物理信息、生理信息和心理信息作了基本的逻辑区分,相应地界定了物理信息战、生理信息战和心理信息战的大体范围及其相互关系。也就是说,尽管在过去的30年来,有很多人围绕着信息战的特点、规律、战法展开过广泛的研究与探讨,却没有较为清楚地认识到,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所谓的信息战,并非他们津津乐道的那般模样,而对于信息战的理解,应当有更宽广、更宏阔的视野。第二,如何打赢信息战?文章以战斗力构成三要素为依据,围绕装备研发,分析比较了理论延展的装备创新、适应需求的装备创新和创造需求的装备创新三类装备创新模式的利弊优劣,进而提出了跨越式发展和非对称发展两条在技术领域实现弯道超车的基本思路;围绕人才队伍建设,考察了体能、技能、智能因素在武器装备发展不同阶段所占据的地位,分析了个体智慧正在让位于集体智慧的时代大潮,进而论证了现代智库诞生的历史必然性;围绕作战方式创新,探讨了信息技术发展与战争艺术空间拓展的内在联系,揭示了战争艺术空间压缩与扩张的辩证法,指出了未来战争艺术空间全维拓展对人类提出的更高要求。早在2500多年前,中国伟大的军事思想家孙子就指出,“不战而屈人之兵,上之上者也。”后来的中国兵家则将此思想概括为“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大楼前的石碑上,则用多种语言镌刻着这样一句话:“战争起源于人之思想,故务需于人之思想中筑起保卫和平之屏障。”由此看来,物理信息战只是初步的、基础的,当然也是必要的。从物理信息战控制能量的精准杀伤出发,经过生理信息战针对不同个体的选择杀伤,最后达致心理信息战对不同思想观念意识的围剿,进而实现对人的思想控制——那才是军队信息化建设的最终走向,也是人类战争的最高境界。
薛鹏[6](2015)在《纳米技术应用引发的社会问题及其对策研究》文中指出纳米技术是21世纪的高新技术之一,该技术可以应用于政治、经济、军事、环境等各个方面。怎样更好地发展纳米技术,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热门话题,也是科学技术领域研究的前沿课题之一。本文在绪论与第一部分概述及发展意义中梳理了纳米技术的涵义、研究内容和特点,并总结出在中国发展纳米技术的重要意义。论文第二部分介绍了国外纳米技术的发展情况,主要包括:以基础研究为导向的美国纳米技术、以社会应用为导向的欧盟纳米技术和以产业化为导向的日、韩纳米技术,并以此为基础归纳出国外纳米技术应用的启示:发挥优势,巩固现有的成果与地位;改进缺陷,摆脱现存的劣势与障碍;抓紧时机,把握有限的机遇与资源;正视威胁,规避潜在的风险与危害。论文的第三部分,系统阐述了纳米技术的应用以及可能引发的社会问题。其中,纳米技术的应用主要在环境保护、国防科技、医学以及生物学等领域。在应用的过程中,纳米技术可能会引发生态环境、军事战争、生命伦理、国际政治等方面的社会问题。论文的第四部分主要针对第三部分提出的几方面问题,探讨纳米技术引发上述问题的原因和解决对策。首先,有针对性的对纳米技术应用产生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其次,从以下四个方面提出对策:推进纳米技术的标准化进程;完善纳米技术的伦理性约束;加强纳米技术的社会性控制;实现纳米技术的可持续发展。最后,得出本文的结论:我们必须谨慎、理智的对待纳米技术,慎重分析它与各方面的关系,采取必要的控制措施,以确保该技术的合理应用。
吴君,欣欣,全景[7](2013)在《4大未来战士 终结癌症》文中研究说明手术、化疗和放疗是当前癌症的三大治疗方法,它们就像是大规模的杀伤性武器,在杀死癌症细胞的时候,健康细胞难免受到连累。患者不仅要同癌细胞搏斗,还必须鼓起十二分的勇气面对这些简单粗暴的治疗方法所带来的毒副作用。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RNA干扰技术、纳米技术、微生物技术和免疫疗法等一些更为智慧的抗癌方式开始异军突起,它们不需要野蛮扫荡,这些未来战士战斗起来更高效、精准、持久。
石新军[8](2006)在《21世纪纳米技术及其应用展望》文中指出
海天[9](2006)在《未来海战的杀手锏 新概念武器之纳米、基因、计算机病毒武器》文中提出人们在科幻读物和科幻电影中常常会看到这样一些可怖的情景:死光、电火、射束等神秘杀手会使敌手的导弹、火炮、火箭等在瞬间化为灰烬;狂风巨浪、天崩地裂等凶险天象会使敌手的庞大舰队立马陷于万劫而不复的境地;瘟疫、声响等无孔不入的死神会使敌手的千军万马在不知不觉中横尸遍野;而微生物、病毒等看不见的幽灵又会使敌手先进的战斗机群在数秒之间变成一堆废钢烂铁……随着现代军事科学技术的发展,又有谁敢说这些神话般的、乍听起来似乎是痴人说梦的战争场面不会展现在世人面前呢? 近30年来,以美国为代表的世界军事大国在继续完善其核武库的同时,又纷纷投入巨资,殚精竭虑地竞相开发一些足以翻江倒海、惊天动地的杀手锏式武器,以图实现其独步海洋、独霸世界的目的。可以想象,这类新概念兵器一旦投入使用,战争(包括海、陆、空、天、电五维战场)的场面将更加惊心动魄,战争的样式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整个军事领域必将出现一场人类历史上真正意义的革命。
曹新元[10](2004)在《高技术发展对新军事变革影响研究》文中指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军事领域兴起了一场新的深刻变革。这场新军事变革具有划时代的特征,实质是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化革命在军事领域的反映。因此,深入研究高技术的发展与新军事变革是时代的需要,是落实科技强军战略、夺取21世纪战略主动权的需要,是打赢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的需要。本文在界定高技术、军事高技术和新军事变革概念的基础上,以辩证唯物主义和系统论的观点,分析了三者的一般特征以及新军事变革的动因,论述了高技术在现代军事上的应用及发展过程,并根据应用的现状,对21世纪特别是前10年军事高技术的发展趋势做出了展望,力求揭示新军事变革的深厚远景。以此为前提,论文结合已有的军事实践,运用军事哲学的基本原理,从军事战略的高度,剖析了军事高技术对现代军事的影响,揭示出这种影响的深刻性和广泛性。论文直面我军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就如何适应高技术的发展,加快推进新军事变革进行了深入思考和探索,提出了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正确的目标、进程、原则为依据,以理论创新为牵引,以体制变革为核心,以高技术武器装备能力建设为动力,推进中国特色新军事变革的整体思路和具体对策。特别是就推进变革的目标、进程、原则和理论体系、军事体制、装备能力及发展途径、重点、条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祈望能为迎接新军事变革的挑战尽一个军人的职责。
二、异军突起的纳米武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异军突起的纳米武器(论文提纲范文)
(1)当前国际太空竞争走势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太空多极化加速发展 |
太空战场化日趋明显 |
太空大开发拉开帷幕 |
构建太空新秩序势在必行 |
(2)数字经济:收益递增与非均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目的和意义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目的 |
三、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思路、基本框架和主要观点 |
一、研究思路 |
二、基本框架 |
三、主要观点 |
第三节 研究方法、创新之处与拓展研究方向 |
一、研究方法 |
二、本文创新之处 |
三、今后拓展研究方向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收益递减理论综述 |
第二节 收益递增理论综述 |
第三节 数字经济研究综述 |
第四节 文献述评 |
第三章 从原子到比特–传统经济和数字经济的差别 |
第一节 数字经济的定义和范围 |
一、经济是一个信息处理系统 |
二、数字经济是基于比特的信息处理系统 |
第二节 数字经济与传统经济的差别 |
一、从线性到指数–技术进步持续加速 |
二、从不可复制走向无限复制-边际成本趋向零 |
三、从分隔走向连接-外部性导致的边际收益越来越高 |
第三节 数字经济正在成为主流的经济形态 |
一、全球经济正在向数字经济迁移 |
二、传统的GDP统计方法大大低估了数字经济的贡献度 |
三、企业大力投资于数字经济 |
四、人工智能正在成为比肩于劳动力和资本的新生产资料 |
第四章 收益递减还是收益递增 |
第一节 基本概念 |
第二节 数字经济中收益递增成为普遍现象 |
第三节 技术进步是收益递增的原因 |
一、技术打破了自然资源对于产能的限制 |
二、边际成本趋近零,边际收益递增 |
第四节 收益递增始于何时 |
第五节 收益递增是增长的源泉 |
第五章 均衡还是非均衡? |
第一节 收益递增意味着以马歇尔范式为代表的微观均衡不再成立 |
一、技术进步加速使得马歇尔均衡不再成立 |
二、收益递增导致数字经济呈现显着的非均衡性 -- “赢者通吃” |
三、更高维度的创新成为打破原有收益递增循环的唯一手段 |
第二节 收益递增意味着长期停滞理论可能不再成立 |
一、收益递增意味着增长持续加速 |
二、技术进步大大降低了经济长期停滞的风险 |
第三节 收益递增意味着强烈的马太效应而非涓流效应 |
第四节 收益递增意味着完全的自由竞争从来不存在 |
一、路径依赖意味着必须不遗余力创新,占领科技制高点,取得先发优势 |
二、对于后发国家而言,只有依靠高维创新和改变规则才能打破既定的路径依赖 |
第六章 建立新的经济学范式已经刻不容缓 |
第一节 当前收益递增理论研究面对的难题 |
一、思维惯性 |
二、机械物理学范式的束缚和数学上的困难 |
三、自由主义哲学传统的束缚 |
第二节 哲学观上要突破自由主义的僵硬框架,建立更具弹性的机制 |
第三节 研究范式上要突破机械物理论的范式 |
第四节 研究目标要从静态最优化转向动态非均衡增长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相关科研成果 |
后记 |
(3)新时代陆军装备保障转型基本动因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1 陆军装备保障转型的动力 |
1)军事科技是新质战斗力和保障力的生长点。 |
2)军事科技是赢得战争主动的重要支撑。 |
3)军事科技是强军兴装的重要基石。 |
2 陆军装备保障转型的客观要求 |
1)由能量制胜向信息制胜转变,要求陆军装备保障向信息化方向发展。 |
2)由平台制胜向体系制胜转变,要求陆军装备保障向体系化方向发展。 |
3)由规模制胜向精确制胜转变,要求陆军装备保障向精确化方向发展。 |
4)由自动制胜向自主制胜转变,要求陆军装备保障向智能化方向发展。 |
3 陆军装备保障转型的目标 |
1)有效应对重大安全威胁,要求加快陆军装备保障转型。 |
2)扞卫日益增长的国家海外利益,要求加快陆军装备保障转型。 |
3)实现建设世界一流陆军的宏伟目标,要求加快陆军装备保障转型。 |
(4)战略高技术创新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意义 |
1.2.1 深化战略高技术概念理解 |
1.2.2 拓展科技哲学的研究视阈 |
1.2.3 完善和丰富技术创新理论 |
1.2.4 促进战略高技术创新发展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思路 |
第二章 战略高技术创新的理论分析 |
2.1 战略高技术的基本概念 |
2.2 战略高技术的主要特征 |
2.2.1 战略性 |
2.2.2 全局性 |
2.2.3 前沿性 |
2.3 战略高技术的社会功能 |
2.3.1 维护国家意志 |
2.3.2 形成战略威慑 |
2.3.3 促进经济发展 |
2.3.4 培育社会文化 |
2.4 战略高技术创新的时代意义 |
2.4.1 促进生产力变革 |
2.4.2 促进实践方式变革 |
2.4.3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
第三章 战略高技术的选择 |
3.1 战略高技术的领域选择 |
3.1.1 从技术选择到战略高技术领域选择的演进 |
3.1.2 战略高技术领域选择的原则 |
3.1.3 战略高技术领域选择的影响因素 |
3.1.4 战略高技术领域选择的方法 |
3.2 战略高技术的路径选择 |
3.2.1 从宏观层面制定战略高技术发展规划 |
3.2.2 从中观层面确定战略高技术发展模式 |
3.2.3 从微观视角描绘战略高技术发展路径 |
3.3 战略高技术选择的决策体系 |
3.3.1 决策体系的构成要素 |
3.3.2 战略高技术选择决策的特征 |
3.3.3 主要国家战略高技术选择决策体系 |
3.3.4 我国战略高技术的决策体系 |
第四章 战略高技术的组织管理 |
4.1 宏观层面的组织管理体系 |
4.1.1 宏观层面的行为主体 |
4.1.2 宏观层面组织管理体系的类型 |
4.1.3 宏观层面组织管理体系的发展趋势 |
4.2 微观层面的组织管理模式 |
4.2.1 战略高技术项目的全生命周期 |
4.2.2 战略高技术项目的人员组织 |
4.2.3 战略高技术项目的项目控制 |
4.3 国外在战略高技术组织管理上的创新 |
4.3.1 联邦资助研发中心:美国“私立公费”的研究机构 |
4.3.2 科技综合体:苏联实体化的官产学研协调创新组织 |
4.3.3 革新研发计划:日本战略高技术的路径选择 |
第五章 战略高技术的成果转化 |
5.1 战略高技术成果转化的内涵和意义 |
5.1.1 战略高技术成果的内涵及特点 |
5.1.2 战略高技术成果转化的内涵及特征 |
5.1.3 战略高技术成果转化的意义 |
5.2 战略高技术成果转化的组织实施 |
5.2.1 成果转化体系的构成要素 |
5.2.2 成果转化的组织流程 |
5.2.3 成果转化的影响因素 |
5.3 战略高技术的军民融合发展模式 |
5.3.1 战略高技术成果转化与军民融合的内在一致性 |
5.3.2 战略高技术军民融合的体制机制需求 |
5.3.3 战略高技术的军民融合的具体模式 |
第六章 战略高技术的评估 |
6.1 战略高技术评估的理论分析 |
6.1.1 战略高技术测试评估的内涵 |
6.1.2 战略高技术评估的特点 |
6.2 美国国防采办测试和评估体系的经验借鉴 |
6.2.1 美国测试与评估的发展脉络 |
6.2.2 美国国防采办测试与评估体系的基本框架 |
6.2.3 美国国防采办测试和评估体系的特点 |
6.3 战略高技术评估体系的构建 |
6.3.1 评估体系的理论分析 |
6.3.2 评估体系的指标模型 |
第七章 对策与建议 |
7.1 树立明确稳定的战略目标 |
7.2 成立高层战略高技术选择机构 |
7.3 引入战略高技术风险投资制度 |
7.4 组建独立自主的战略高技术评估机构 |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附录A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 计划)课题初审意见表 |
附录B 2016年度中国科协重大调研课题选题目录 |
(5)信息战的哲学视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主要创新点 |
第二章 信息战的物质基础 |
2.1 人类社会的存在 |
2.1.1 物质存在 |
2.1.2 能量存在 |
2.1.3 信息存在 |
2.2 信息体系的演进 |
2.2.1 系统、体系与体系作战 |
2.2.2 古代人力信息体系 |
2.2.3 近代电讯信息体系 |
2.2.4 当代计算机信息体系 |
2.3 武器装备的对抗 |
2.3.1 材料对抗 |
2.3.2 能量对抗 |
2.3.3 信息对抗 |
第三章 信息战的战争本质 |
3.1 信息战的政治目的 |
3.1.1 战争与政治的关系 |
3.1.2 霸权主义的现实表现 |
3.1.3 规制霸权主义的载体 |
3.2 信息战的暴力内涵 |
3.2.1 战争存在的暴力基础 |
3.2.2 物理信息战的暴力表现 |
3.2.3 信息战中暴力表现的新面貌 |
3.3 信息战的实力支撑 |
3.3.1 战争力量的内涵 |
3.3.2 战争实力的分类 |
3.3.3 信息战的实力特点 |
3.4 信息战的博弈特性 |
3.4.1 战争博弈的组织性 |
3.4.2 战争博弈的对抗性 |
3.4.3 战争博弈的破坏性 |
第四章 信息战的领域分布 |
4.1 物理信息战领域 |
4.1.1 物理信息战的内涵 |
4.1.2 物理信息战的发展 |
4.1.3 物理信息战的影响 |
4.2 生理信息战领域 |
4.2.1 生理信息战的内涵 |
4.2.2 生理信息战的发展 |
4.2.3 生理信息战的影响 |
4.3 心理信息战领域 |
4.3.1 心理信息战的内涵 |
4.3.2 心理信息战的发展 |
4.3.3 心理信息战的影响 |
第五章 信息战的装备创新 |
5.1 装备创新的时代内涵 |
5.1.1 创新的含义 |
5.1.2 装备创新的含义 |
5.1.3 需求与装备创新的关系 |
5.2 装备创新的发展模式 |
5.2.1 理论延展的装备创新 |
5.2.2 适应需求的装备创新 |
5.2.3 创造需求的装备创新 |
5.3 装备创新的弯道超车 |
5.3.1 装备创新的瓶颈 |
5.3.2 装备创新的跨越式发展 |
5.3.3 装备创新的非对称发展 |
第六章 信息战的智力支持 |
6.1 从体能较量到智能较量 |
6.1.1 体能较量 |
6.1.2 技能较量 |
6.1.3 智能较量 |
6.2 从个体智慧到群体智慧 |
6.2.1 我国古代幕僚:个体智慧 |
6.2.2 德国总参谋部:集体智慧 |
6.2.3 现代智库:专业智慧 |
6.3 军队人才发展的建设方略 |
6.3.1 智力基础:科技素质 |
6.3.2 智力依托:工程机制 |
6.3.3 智力表现:技战融合 |
第七章 信息战的艺术空间 |
7.1 古代战法变换塑造的单一维度 |
7.1.1 战争艺术的基本内涵 |
7.1.2 战法变换的历史选择 |
7.1.3 战法变换的艺术表现 |
7.2 近代装备革新带来的大幅拓展 |
7.2.1 装备革新的社会基础 |
7.2.2 装备革新的战争实践 |
7.2.3 装备革新的艺术表现 |
7.3 现代智能较量创造的广袤空间 |
7.3.1 现代战争的信息迷雾 |
7.3.2 智能较量的复杂环境 |
7.3.3 智能较量的艺术表现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附录 A 科技革命年表 |
附录 B 美军未来信息作战环境描绘 |
(6)纳米技术应用引发的社会问题及其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
(三)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四)研究的方法和创新点 |
一、纳米技术的概述及发展意义 |
(一)纳米技术的概述 |
1.纳米技术的涵义 |
2.纳米技术的特点 |
(二)我国发展纳米技术的意义 |
二、国外纳米技术的发展及启示 |
(一)以基础研究为导向的美国纳米技术 |
(二)以社会应用为导向的欧盟纳米技术 |
(三)以产业化为导向的日、韩纳米技术 |
(四)国外纳米技术应用的启示 |
1.发挥优势,巩固现有的成果与地位 |
2.改进缺陷,摆脱现存的劣势与障碍 |
3.抓紧时机,把握有限的机遇与资源 |
4.正视威胁,规避潜在的风险与危害 |
三、纳米技术应用及引发的社会问题 |
(一)纳米技术的应用 |
1.纳米技术在环境保护领域的应用 |
2.纳米技术在国防科技领域的应用 |
3.纳米技术在医学和生物学领域的应用 |
4.纳米技术在其他领域的应用 |
(二)纳米技术应用引发的社会问题 |
1.纳米技术应用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 |
2.纳米技术应用引发的军事战争问题 |
3.纳米技术应用引发的生命伦理问题 |
4.纳米技术应用引发的国际政治问题 |
四、纳米技术应用引发社会问题的原因及对策研究 |
(一)纳米技术应用引发社会问题的原因分析 |
1.纳米技术应用引发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因分析 |
2.纳米技术应用引发军事战争问题的原因分析 |
3.纳米技术应用引发生命伦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
4.纳米技术应用引发国际政治问题的原因分析 |
(二)纳米技术应用引发社会问题的对策研究 |
1.推进纳米技术的标准化进程 |
2.完善纳米技术的伦理性约束 |
3.加强纳米技术的社会性控制 |
4.实现纳米技术的可持续发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10)高技术发展对新军事变革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附表索引 |
第1章 绪论 |
1.1 高技术的概念和特征 |
1.1.1 高技术的概念 |
1.1.2 高技术的基本特征 |
1.2 军事高技术 |
1.2.1 军事高技术概念 |
1.2.2 军事高技术的基本特征 |
1.3 新军事变革 |
1.3.1 军事变革的概念 |
1.3.2 新军事变革的特征 |
1.3.3 新军事变革的动因 |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概况 |
1.4.1 国外科技发展现状 |
1.4.2 国内科技的突破与创新 |
1.4.3 新军事变革研究的时代定位 |
1.4.4 相关研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
1.5 本文构想 |
1.5.1 选择本课题的意义 |
1.5.2 论文的研究思路 |
第2章 高技术在现代军事上的应用和发展趋势 |
2.1 高技术在现代军事上的应用 |
2.2 高技术在军事上应用的发展过程 |
2.3 21世纪军事高技术发展趋势 |
2.3.1 纳米技术的争夺将异常激烈 |
2.3.2 生物技术将异军突起 |
2.3.3 军用光电子技术前景无限 |
2.3.4 信息战技术突飞猛进 |
2.3.5 军事航天技术独领风骚 |
2.3.6 新概念武器将争夺新的制高点 |
第3章 军事高技术对现代军事的影响 |
3.1 极大地改变了军事政治和军事战略形势 |
3.1.1 各国军事力量发展的不平衡将进一步加剧 |
3.1.2 世界和平和地区安全将面临新的更多挑战 |
3.1.3 高技术武器装备输出,加剧了地区的紧张局势和动荡 |
3.2 提高了军队的高技术含量,促使军队建设加速转型 |
3.2.1 普遍提出质量建军的方针 |
3.2.2 将技术密集型的军兵种建设作为军队建设的重点 |
3.2.3 军队现代化建设的步伐普遍加快 |
3.3 促进了军事理论的变化发展,改变了战争形态 |
3.3.1 促进了军事理论的发展变化 |
3.3.2 改变了战争形态 |
3.4 促使武装力量编成和组织体制的革命性变革 |
3.4.1 普遍重视解决结构的适应性 |
3.4.2 广泛进行基本结构的调整 |
3.5 推动了武器装备的发展,促进了部队作战能力的跃升 |
3.5.1 推动武器装备的发展 |
3.5.2 促进了武器装备的技术融合 |
3.5.3 提高各级部队的合成程度 |
3.6 战场规模不断扩大,作战指挥更加复杂 |
3.6.1 战场规模不断扩大 |
3.6.2 作战指挥更加复杂 |
3.7 作战保障日趋复杂,后方工作的难度不断增大 |
3.7.1 作战保障日趋复杂 |
3.7.2 后方保障更加艰巨困难 |
3.8 提高了对官兵素质的要求,促进了军事训练和教育的改革 |
第4章 适应高技术发展 加快推进新军事变革 |
4.1 牢固确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我军军事变革中的指导地位 |
4.1.1 坚持求实求是,勇于迎接新挑战 |
4.1.2 坚持先进性要求,努力运用高技术成果提高战斗力 |
4.1.3 坚持着眼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国家安全、统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
4.2 正确选择推进新军事变革的目标、进程和原则 |
4.2.1 以军事效能为依据,确立新军事变革的目标 |
4.2.2 从量变与质变的关系中把握新军事变革进程 |
4.2.3 积极借鉴和探索推进新军事变革的原则 |
4.3 以军事理论创新牵引新军事变革 |
4.3.1 与时俱进,变革军事观念 |
4.3.2 注重扬弃,创新军事理论体系 |
4.3.3 系统推进,实现理论研究与创新的整体“融合” |
4.4 加快军事体制创新,提高推进新军事变革的效能 |
4.4.1 建设精干高效的领导与管理体制 |
4.4.2 催生适应联合作战需求的指挥体制 |
4.4.3 创新国防科技装备和军事科研的管理体制 |
4.4.4 构建职能明确和运行机制科学的机关编制 |
4.4.5 探索适应不同作战任务和要求的部队编制 |
4.4.6 改革培养高素质军事人才的院校体制 |
4.4.7 完善适应国防需求的后备力量体制 |
4.5 着力打基础,确保高技术武器装备成建制、成系统形成作战能力和保障能力 |
4.5.1 保持活力,适应“两成两力”建设的新要求 |
4.5.2 着眼发展,把握“两成两力”建设的新内涵 |
4.5.3 探索路子,推动“两成两力”建设跨入新阶段 |
4.6 坚持从国情、军情出发,突出新军事变革的中国特色 |
4.6.1 正确选择“跨越”发展的途径 |
4.6.2 突出“跨越”发展的重点 |
4.6.3 积极创造实现“跨越”发展的条件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四、异军突起的纳米武器(论文参考文献)
- [1]当前国际太空竞争走势探析[J]. 郭晓兵.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20(16)
- [2]数字经济:收益递增与非均衡[D]. 王滢波.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20(11)
- [3]新时代陆军装备保障转型基本动因探析[J]. 吴红星,郭鹏飞. 军事交通学院学报, 2020(05)
- [4]战略高技术创新体系研究[D]. 杨培宇. 国防科技大学, 2017(02)
- [5]信息战的哲学视界[D]. 贾珍珍.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16(01)
- [6]纳米技术应用引发的社会问题及其对策研究[D]. 薛鹏. 渤海大学, 2015(01)
- [7]4大未来战士 终结癌症[J]. 吴君,欣欣,全景. 健康之家, 2013(02)
- [8]21世纪纳米技术及其应用展望[J]. 石新军. 现代物理知识, 2006(04)
- [9]未来海战的杀手锏 新概念武器之纳米、基因、计算机病毒武器[J]. 海天. 舰载武器, 2006(01)
- [10]高技术发展对新军事变革影响研究[D]. 曹新元. 湖南大学, 2004(04)